作文一:《贝多芬交响曲》19600字
贝多芬交响曲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 作品号:21 创作:1798-1799年间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可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扎特,甚至自诩为——迄今最崇拜莫扎特的人。 由于母亲病危,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之后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并且永远告别了母亲。但他终究觉得当时的波恩过于封闭,要想达到自己的音乐理想,必须去维也纳。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来到了音乐之都,在那里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得以拜海顿为师。海顿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交响曲。不过根据史书记载,海顿非常看重贝多芬的才华,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培养的后起之秀,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太多的实际知识。即便如此,贝多芬日后依然把海顿尊为自己在维也纳时期最重要的师长,海顿的作品和理念给了贝多芬很多灵感。 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虽然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的处女作,但是这并不说明这部作品尚不够水准。事实上,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已经三十而立,自己在维也纳学习已经有八年,并且已经在当地立足稳固,从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渐转型为作曲家,甚至已经有了比较出名的原创音乐作品。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所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以及前两部钢琴协奏曲已经普遍受到维也纳听众的好评与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于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响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乐团素质有限,这部作品的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其旋律中表现出来的乐思,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贝多芬的与众不同。 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
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作品号:36 创作:1802年 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就在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稳定,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出色音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主要是听觉的衰弱以及严重的腹泻。其实在贝多芬3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经历了数年的痛苦,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改观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来进行交流,对于微弱的声响很不敏感。尤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体味的。 但是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并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坚持创作,足见其内心深处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后流传广泛的名作,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所以有人说,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功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力量却是来自同病痛的对抗。但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直在不断折磨着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贝多芬甚至时常有预感,自己将很快会告别这个有声世界,而变成一个彻底的失聪者。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有人说,这正是贝多芬被称为伟人的最好理由。在强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压力下,虽然一度绝望过,但是最终作曲家没有被这些负面的东西压垮,他最终还是站起来了,挺过来了。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所以读到这里,你应该了解我为什么在前面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贝多芬与病魔、死亡作斗争的经历——因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或许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三、属于英雄的时代强音——第三“英雄”交响曲 作品:55 创作:1803年 说道贝多芬的这部《第三“英雄”交响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拿破仑。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风云的人物当属这个法国人,从某
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仑当作这部鸿篇巨着的主角。当然,也不能完全那么理解,且听我慢慢说来。 文章的前面我就提到过,贝多芬十一岁的时候就因为热爱音乐而辍学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新知的机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很早就接触了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0岁不到的时候,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过一阵子伦理哲学,当时也正逢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自由、革命”的口号充斥着校园,作曲家从那时起就打心眼里向往这种精神和宗旨,并逐渐成为贝多芬的一种人生理想。就此,他成为了一个时刻关注革命、向往自由的人。在去维也纳学习、落脚并且稳固地位以后,随着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经常来去于皇室、权贵的“高雅”圈子中。即便如此,贝多芬骨子里面那种崇尚革命的理想,依然时刻让他对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感到极度不满。可见在贝多芬身上有一种不被“不公平”社会所同化的可贵精神,这也是我非常敬佩他一个理由。而这种精神也逐渐渗入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革命音乐家”。 向往自由的音乐大师,从法国大革命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同样他又从一个法国军人身上看到了“共和”的希望,那个人正是一代风云人物——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向欧洲封建帝制发起了最强烈的冲击,并且几近获得成功。所以贝多芬一度把拿破仑视为偶像、英雄乃至神的化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形下,1798年的时候有一位非常赞赏贝多芬音乐才华的法国将军登门拜访他,而交谈间贝多芬也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重,所以那位将军便提议,是不是可以写作一首名为“波拿巴”的交响曲,贝多芬自然欣然应允。 但是直到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才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最终长度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个我们等一会儿再说。因为此时,发生了一个变故——拿破仑背叛了革命。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我不想花过多的笔墨去逐个乐章的描绘,因为这部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广义而非狭隘,应该是宏观而非微观的。包括专业乐评家都对很多细节持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三交响曲》中崇尚的英雄主题、自由气息,是这部交响曲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贝多芬曾经说过,《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事实上,最初公演的时候,它并没有受到听众乃至当时同仁们的广泛认可。为什么呢?因为《英雄》的与众不同!正是在这部大作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了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
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曲这一艺术手段进行了记载、加工乃至升华,所以不得不承认《第三“英雄”交响曲》注定将是名垂青史的! 也正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开始趋于成熟,也走入属于他自己的轨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产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英雄》!一个里程碑! 四、青春的礼赞、生命的高歌——第四交响曲 作品号:60 创作:1806年 如果说,《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 很多朋友都知道,贝多芬终究没有找到终生伴侣,但是他的爱情生活却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而略带悲剧色彩。有人说,艺术家往往都是浪漫而多情的,没错!贝多芬也没有逃脱这个规律。然而贝多芬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者说表面印象却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很多文献资料都这样形容作曲家的外貌——杂乱的头发、宽大的额头、凶蛮的目光、并不美观的鼻子。这些描述足以表现出贝多芬并不是那种容易引起少女爱慕的“白马王子”,甚至有人形容他为“狮子脸”。同时在生活上,他也不拘小节,说的不好听一点,简直有一点邋遢。但即便如此,很多女子还是无法抗拒来自贝多芬身上的那种英雄气质和艺术修养,而和贝多芬谈着或长或短的恋爱,但是这种关系最后都没有终生保持下去。 贝多芬对于爱情是执着的。对于自己钟情的人,他总是倾其所能,近乎疯狂的去追求。他心目中的爱侣应该是青春纯洁、端庄秀美、品德高尚又极具修养的女子。可以说,贝多芬在爱情上近乎是完美主义者!这也是他没能找到终生伴侣的一大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可能也来自他的耳疾。贝多芬喜爱追求过的女子很多,有些是贵族的小姐,有些则是自己的学生,也有女作家。在诸多次恋爱中,曾经有一次近乎取得成功,那就是他与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的一段感情,双方曾经订婚过,但是最终婚约被毁。此前,他热恋过特雷泽的姐姐朱丽叶,而后又与特雷泽的妹妹约瑟芬发生了爱情,可悲的是依然没有结果。与这一家三姐妹的恋爱,可以说是贝多芬爱情悲剧的典型——因为门第、因为金钱,因为一些世俗的观念,美满的婚姻不能成为现实。其实失败又何止这些,贝多芬用心去恋爱,用文字、用旋律来赞美自己心中的最爱、赞美美好的爱情,但最终总是因为世俗的偏见乃至陈旧的观念,而遭到失败。虽然贝多芬相貌并不英俊,举止算不上潇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真诚、他的才华,他的善良打动过很多女子的心。最终很多女子没有和贝多芬结为夫妻,却和他保持了很长的友谊。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感情受挫的次数越来越多,贝多芬逐渐失望了,他对于是不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爱人感到迷茫和悲伤。而能够最好的表达作曲家当时这种心态的文献被保留下来,后人誉之为《致永恒的情人》。这其实是三封没有发出的信件,一直到贝多芬去世后才被发现。没有收件人的姓名、也没有邮寄的地址、具体写于哪一年竟也无从考证。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不可能把那三封长长的、饱含真挚情谊的信为大家一一奉上,但需要指出的是,《致永恒的情人》具体是写给哪个情人的,研究学者的猜疑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封信表达出贝多芬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现状的悲叹。记得前些年,曾经有过一部讲述贝多芬爱情生活的电影,名字就叫做《永恒的情人》,大家如果有兴趣、有时间不妨去欣赏一下,应该会比看我上面这些枯燥文字有意思的多。 费了一番口舌为您讲述了贝多芬的感情世界,因为《第四交响曲》正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而其主题就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时间定格在1806年,当时贝多芬的恋人正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那应该是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阴。特雷泽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所以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才思敏捷。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
曲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此后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笔,迅速的完成,而被誉为“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随后,贝多芬开始酝酿《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撰写似乎非常顺利,但是作曲家在这里却停止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转而去写一部全新的交响曲。当时贝多芬的感情生活浪漫温馨,状态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见的,所以从落笔到完成,几乎一气呵成,顺利流畅,而且旋律中充满了生命、青春的气息——这正是《第四交响曲》!其实如果按照贝多芬既定的创作思路,其交响曲作品的顺序应该是《第四“命运”交响曲》,而后才是充满生机的《第五交响曲》,但事实上恰恰相反。 我个人非常喜欢《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漫长、忧郁,甚至有些阴暗的引子部分长达两分钟。但突然,这令人感觉迷惘的旋律,在两个激烈的和弦中被冲破!然后激烈、澎湃、热烈的音符被彻底解放出来。有人因此评价,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最“热闹”的一章!其实在这热烈背后,隐藏了作曲家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美好爱情的歌颂。其后的三个乐章无论是慢版、快板,都体现出两个字——“欢快”。再者,这部作品是用“降B大调”写成的,德国人将“降B大调”比拟为“最和谐的音调”,足可见这部作品的总体风格。在贝多芬的前三部交响曲中,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斗争性、革命性、处处洋溢着奋进向上的作风。但在《第四交响曲》中,这些激昂的主题被一扫而空,贝多芬在旋律中享受着自己美满的爱情生活,而美好的爱情也赋予了这部充满情趣的作品更多浪漫、温馨、愉悦的赞美。贝多芬在这时候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第四交响曲》无愧于“青春赞歌”的美誉。 五、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 作品号:67 创作:1806-1808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让我们从头来认识这部作品!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创作他的意图又在哪里呢?这里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我在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为您曾经讲述过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没错,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好在,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作曲家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作曲家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自此《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渐露雏形。在介绍上一部作品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1807-1808年之间完成的。我想没有必要在对这部作品的介绍中,过多强调其他因素了,还是从音乐本身来体会吧。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
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记载,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时常会面部线条扭曲、甚至满头大汗!而我也看过一些着名指挥大师在指挥这部作品时候的影像资料,那种投入的情绪和紧张的神情,无不让我动容。或许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发和精神鼓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命运》可谓典范。而从音乐本身而言,这部交响曲进一步确立了贝多芬的“乐圣”地位——他注定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型的继往开来之人。在结构上,《命运》也堪称交响曲群峰中教科书式的范本——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却又相互关联、映衬,组合之后铸造出这部传世作品! 年近40岁的贝多芬,在这时候用他那炙热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个性风范,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天赋,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 六、回到大自然——第六“田园”交响曲 作品号:68 创作:1808年 如果《第四交响曲》中表现出来的青春气息,依然带有一份年轻的冲动和炙热,那么从《第六交响曲》开始,作曲家向我们更多的展示出一种音乐上的返璞归真和自然韵律。从作品号上可以看出,编号68的《第六交响曲》是紧接着《命运》之后立刻创作出来的。而贝多芬亲自为这部作品加上了“田园”这个表达作品主旨的副标题。在经历了与命运之神的搏斗之后,作曲家显然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让自己获得轻松,从充满斗争的战场回到安定祥和的大自然。 从这部《田园交响曲》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作曲家对于幸福的爱情生活、对于纯朴的民风、对于美妙无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热爱!是啊,虽然贝多芬依然在和耳聋疾病作着不断的斗争,但是当时安逸的生活、美妙的爱情依然围绕着他,出于一种对人生追求自然的天性,乐圣创作了这部作品。虽然缺乏《第三交响曲》的英雄气概、《第四交响曲》的热情如火,也没有《第五交响曲》中的强烈旋律对比,但《第六交响曲》似乎用大交响的方式在向我们讲述最平凡的景色和最朴实的生活。其实在贝多芬的创作随笔当中,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这就是一部反映乡村、田园生活风貌及其风情场景的作品。如果说《命运》是通过叙述一个斗争的过程为表现手法,那么《田园》则是通过描写景色反映出贝多芬内心对理想生活的期待,让更多的听众通过这种音乐描述,来遐想乡间生活的乐趣。 非常喜欢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一次听,就被它深深吸引!我想,无论您是一个初入门的古典新手,还是在交响乐海洋中徜徉已久的爱乐人,都无法抗拒这个美妙乐章!简短的引子之后,迅速转入正题,开门见山。一段主旋律迎面而来,简直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清新感觉!那么的富有朝气,那么的清新自如,让人似乎感到了春天的气息。不得不再次佩服
贝多芬的音乐天赋——能够如此细致地、准确地用五线谱、用一个个音符来描绘出大自然的景象。紧接下去的旋律,围绕着主题不断反复、回旋,但却丝毫不会让听众感到厌倦,反而思绪会不断的跟随着音乐飞翔。这个乐章的标题为“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非常切合旋律的主题。 第二乐章是慢板,标题为“溪畔小景”。贝多芬曾经说过,这个乐章是在户外创作完成的,地点是在一个被称作“维森山谷”中的一棵大树下面。贝多芬就是在这里体味着大自然的气息,即使他的听力已经非常微弱,但依然感受到了很多自然声响。所以在柔和而温馨的第二乐章,您可以听到通过各种各样乐器模拟出来的风声、鸟鸣声、波涛声。如此的简约,却又如此的打动人心。 第三乐章开始到曲目结束是连续演奏的。贝多芬首先打破了交响曲一贯以来“四大乐章”的典型格局,使《田园》具有了五个乐章,随后他又让后三个乐章连续不断的演奏,可见贝多芬是多么的勇于创新,也可见《第六交响曲》与其他作品的与众不同点。第三乐章的主题是“乡民欢乐的聚会”,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舞曲节奏的跳跃,人们欢乐而无忧无虑的狂欢。可以说,通过前两个乐章的铺垫,贝多芬把在田园的惬意感受,全部积累了起来,放在这第三乐章来进行描述。突然旋律转向阴暗,似乎天空云层密布、阳光被遮挡,紧接着两声巨大的轰鸣由定音鼓发出——第四乐章“暴风雨”接踵而至,发出咆哮!紧接着的旋律如同夏天的雷阵雨一般,倾泄而下,在经过了最磅礴的雨势之后,慢慢趋于舒缓。这时候,应景的第五乐章“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兴奋的心情”开始奏响了。一切恢复了平静,雨过天晴、似乎还有一轮彩虹,人们迅速从从第四乐章的惊恐、躲闪中缓过神来。优美而抒情的旋律重新把人们带回田园生活的美好,旋律中蕴含着泥土的芳香,全曲在无比柔和中悄悄的结束了,甚至让人感觉无声无息…… 这就是田园!我想,如今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当中的现代都市人都向往回归美妙的大自然。如果您能够静下心来,花上半个多小时坐在音箱前,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一遍贝多芬的这部《第六田园交响曲》,您的大脑一定会经历了一次大自然的洗礼,当你从旋律中回来的时候,会有所感慨、有所慰藉的。 七、疯狂的交响舞蹈——第七交响曲 作品号:92 创作:1812年 从1800年,《第一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一直到1808年《第六交响曲》问世,在8年时间内,贝多芬完成了交响征程上的六个脚印。虽然与才思敏捷的天才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交响曲产量远远不及前者,但是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值得咀嚼的内涵和哲理,蕴藏了属于作曲家本人的个性与才华。其实从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历程而言,从1800开始直到1809年,这10年之间,可谓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高峰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评价,都是如此。但是从1809年开始,贝多芬逐渐开始走向沉寂,以至于他的第七部交响曲,直到1812年才问世,与《田园》相隔了将近4年之久!大家或许要问,这段日子贝多芬在做些什么呢? 1809年5月,曾经被作曲家所崇拜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命令法军进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炮声隆隆,战局紧张。贝多芬早年的先师海顿也在此时去世了。但贝多芬没有被战火所吓退,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创作出了包括《26号“告别”钢琴奏鸣曲》、《致爱丽丝》以及《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在内多部重要作品。当时维也纳的局势非常紧迫,侵略军的不断骚扰,货币的不断贬值让贝多芬的生活非常窘迫。好在1810年战局被平息了,维也纳恢复的往日的平静。但是贝多芬也就此陷入了一生中创作热情最低落的一段时间。 在介绍《第四交响曲》的时候,我们说到过贝多芬比较失败的爱情生活。在这时,经历了几年的甜蜜以后,恋人们逐渐远离了他,使贝多芬重新陷入孤独和寂寞当中,可以说这是贝多芬失去创作灵感以及动力的一个较大原因。其次,来自于耳朵疾病对他的折磨,其实当时的病情已经发展到几乎让贝多芬完全丧失听力的程度。同时维也纳的经济萧条依然继续着,生活条件日渐艰苦,贝多芬不得不为衣食住行而拖累。不少知心好友也在这段时间相继离开了贝多芬,或是因为去世,或是去往其他地方发展,这让作曲家的生活越加苦闷。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贝多芬在1810到1812年,只写出了几部并不成功的作品,数量寥寥无几。 不过从1812年开始,这头“音乐雄狮”开始复苏了!而复苏的标志则正是他的第七部交响曲!虽然这时候的贝多芬依然生活的不怎么愉快,
但是这部《第七交响曲》却拥有非常独特的舞蹈风格,可见作曲家已经可以做到抛弃凡尘俗念对他思想的折磨和困扰,只要一沉浸在音乐创作中,他就可以爆发出无穷无尽的威力! 贝多芬是特立独行的,他也不想让自己作品风格有所重复,尤其是对于交响曲这个表现形式。在《第七》之前的四部交响曲可谓部部经典、成功——英雄的讴歌、青春的赞颂、命运的斗争、田园的纯朴。这时候贝多芬想到了用快乐、疯狂的舞蹈性的节奏来作为新作的创作主题。第一乐章,似乎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优雅而欢快,充满一丝明亮。第二乐章是忧郁的小快板,带有葬礼进行曲的风格,虽然旋律并不快速,但是依然不乏舞蹈的节奏感。第三乐章,一上来就表现出愉快的感觉,会让人不由得跟随他手舞足蹈,跳跃的热情一轮高于一轮!然后第四乐章上来了,舞蹈开始趋于疯狂,似乎有酒后起舞的味道,高潮迭起,让人感觉呼吸都会跟随急促起来!贝多芬用最迅捷、最激昂的手法,写出了这个十分出名的快板,似乎是天下无双的!其实关于这部作品的赏析,我想没有必要多费笔墨,因为前不久的边听边入门刚刚介绍过这部作品,大家可以看看Pianosheep的评论,十分精彩。 《第七交响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着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着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八、快乐应该属于音乐——第八交响曲 作品号:93 创作:1812年 似乎《第七交响曲》重新带给了贝多芬自信和灵感,继5月份创作出了《第七交响曲》之后,1812年的10月,作曲家又完成了《第八交响曲》的创作。贝多芬采用了明快的F大调,而在他其他交响作品中同样采用F大调的还有《第六“田园”交响曲》,可见其风格也应该是清丽、自然、快乐的。在篇幅上,《第八交响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却也含有十分独到的特点。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田园》,虽然旋律有很明显的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意境是如此的近似——明亮、轻盈而带有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第二乐章是整部作品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章,虽然它短小的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乐章中篇幅最小的乐章之一(第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同样短小),但是和它的篇幅特点所一致,这个乐章轻盈而欢快,并且带有十分明显的复古色彩。第三乐章依然是精悍的,小步舞曲风格,带有鲜明的宫廷气质。有人说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故意写出了几段“走板”片断,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卖几个破绽”,为的是把小步舞曲这种音乐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因为那几段“走板”听上去的效果好像就是乡村乐手因为技巧不熟练而弹奏失误所引发的,十分有趣吧。终曲乐章在逐渐加强的主旋律中向听众奔涌而来,这是一个急速的快板。这里把《第八交响曲》倡导的“快乐主义”发扬到了极致,这里没有《英雄》中的豪迈音符、也没有《命运》中的磅礴气势,这里拥有的只是蕴含着属于平凡的快乐感情。 其实《第八交响曲》到处洋溢着一种复古,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早期莫扎特、海顿交响作品中蕴含的古典韵味,缺少了贝多芬一贯以来突出的个性旋律,并且很多乐评人评价这是贝多芬的倒退。但是很多人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让人愉快的优秀交响曲,其间充满了智巧、幽默的成分。要知道在当时贝多芬依然生活的并不快乐,生活的重压、家庭的矛盾充斥着作曲家的每一天。或许正是因为面临这些压力和郁闷,贝多芬才想从音乐中找到快乐,因为原本快乐也应该属于音乐! 九、经久不衰的欢乐颂歌——第九“合唱”交响曲 作品号:125 创作 1822-1824年 您可以留意下,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是1812年,而《第九交响曲》却是直到10年之后的1822年才开始构思、谱写。这十来年之间,贝多芬经历了一些什么?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第九交响曲》的诞生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一部名为《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他并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在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一年,也就是1813年,贝多芬谱写了《战争交响曲》,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战争交响曲》是一部“应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
拿破仑的最终灭亡。消息传到了作曲家的耳朵里,贝多芬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也通常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关于贝多芬和拿破仑之间的渊源,在推荐英雄交响曲段落的时候,我们有过详细的介绍。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作品包括两大部分——“战争”和“胜利交响曲”。在前面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而在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愿主保佑国王》为主调。 从历史评论来看,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她。其实《战争交响曲》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乐曲,但是贝多芬为了使其能够以宏大的气势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将之改编为管弦乐曲,甚至加上了“交响曲”的头衔。由此可见,贝多芬对于拿破仑背叛革命,继而侵略欧洲各国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慨。所以当拿破仑战败之后,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乐把此时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写下来,并流传下去。不过可惜的是,《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而且过了数年以后,贝多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粗糙之处,甚至自己为之检讨过。虽然作品当时红极一时,但如今和贝多芬其他九首交响曲被成百上千次录音的“待遇”相比,《战争交响曲》的录音如今是相对比较少的。 《战争交响曲》虽然只是“昙花一现”的应景作品,但是在当年却给贝多芬带来了更高的声誉。在1813年12月8日贝多芬作品的专场音乐会上,作曲家亲自上阵担任指挥。两部重头作品被上演——创作于前一年的《第七交响曲》直到这一天才真正公开首演,而《战争交响曲》更是作为贝多芬的新作第一时间展现在维也纳听众面前。这是一场极其成功的音乐会,贝多芬的作曲才能、指挥才能被全面展现在听众们面前!《第七交响曲》更受到了普遍赞誉,不得不加演“小块板”乐章。沉浸在战争胜利欢乐中的人们对《战争交响曲》更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说起来是可笑的,很多乐评人士对《战争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不屑一顾,而且贝多芬本人也承认这部作品存在不少“粗浅”的地方。但是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得贝多芬在维也纳、在欧洲大众心目的地位再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几乎被荣耀和光辉充斥着,总算使得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作曲家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至少自己的音乐能够被更多的人肯定。这时候贝多芬的创作欲望重新被唤起,一部又一部新作问世了,音乐会也一场接一场的被要求加演。1814年2月7日的音乐会上,《第八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听众竟然达到5000多人,这个数字即使放在现在,都是异常惊人的!在此后的一两个月内,《战争交响曲》也在不断地被上演,似乎大家永远听不够。 这一切预示着贝多芬辉煌和荣耀年代的开始。1814年5月份,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在经过大幅度修改之后再度公演成功;7月份开始,贝多芬被一次次邀请去参加权贵显要、政治人士的聚会。这时候,拿破仑已经倒台,欧洲的政治局势虽然非常复杂,但表面上还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和平”以及“庆功”的年代,音乐家、艺术家的价值重新得到了体现。贝多芬作为这些艺术家中的代表和领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和重视。那个时候的贝多芬俨然如同当今的“超人气巨星”! 当然在这段自己最“辉煌”的日子里,贝多芬对于“共和体制”的理想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消退。虽然成天和一些封建统治者相处,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或者“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家中凌乱不堪的局面没有得到一点改善,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没有因为要和“上层名流”为伍而变得妥协。他只是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继续着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推广。这种舒适和辉煌延续到1815年,但是和所有人一样,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高潮过后,贝多芬进入了自己一生中的又一个低潮期。 低潮源自贝多芬的许多显要友人的相继去世、患病、破落。由于没有完整的家庭,贝多芬在此时重新回到了孤独、寂寞当中。应该说虽然乐圣的一生当中有过阳光普照的时候,但终究还是阴霾多于晴天,贝多芬又不得不回到悲情人物的角色。这时候他已经完全耳聋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脾气也越来越怪癖,性格让人更加难以捉摸和接近。在一些外人看来,贝多芬已经和一个暴君、狂人无异。同时贝多芬身体健康也开
始重新和他作对,肺病和伤寒一直困扰着作曲家。同时这时候欧洲大陆的局势也使得贝多芬这个一直关注政治的作曲家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种种这些,都让贝多芬无暇再用心去创作大型的交响作品,所以在1814年到1818年这段日子内,贝多芬几乎没有惊世的音乐问世,只有少数几部作品诞生,且其中后来比较出名的只有一部钢琴奏鸣曲。 这段忧伤的日子,贝多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读书上,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诗歌、剧作。包括荷马、歌德晚年的诗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并且写了很多感悟和笔记。最终贝多芬从这些充满内涵、充满激情的文字中,重新唤回了自己的作曲灵感!即使物质生活再怎样困顿,作曲家在精神世界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支柱。1818年开始,贝多芬开始从沉默中醒来,一部又一部重量级作品被不断谱写出来! 《庄严弥撒》、《C大调三十三首钢琴变奏曲》以及作曲家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第30、31和32号)是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的《庄严弥撒》更是前后花了4、5年时间创作才得以完成。而且这部作品诞生的时候,距离贝多芬去世只有三年光阴。似乎作曲家已经提前预知了死神的来临,因此写下了这部具有神圣意义的宗教音乐作品。但是贝多芬显然不想用这种方式来了结自己的艺术生涯,在他心中还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没有完成,那正是至今传唱不衰的《欢乐颂》! 大家所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第九交响曲》是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作曲家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按照合同,这部作品原本应该放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演,但是贝多芬依然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进行。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
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而作曲家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着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作文二:《贝多芬交响曲》6500字
文章来自于:爱songshare(.isongshare.net) 贝多芬-《C
大调第一交响曲》
C大调第一交响曲
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794至1796年,作品21号。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据说这部作品是应
斯维顿男爵的建议而作,斯维顿男爵是莫扎特和海顿的保护人。 C大调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至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
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C大调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乐曲赏析
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柔板—快板(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引子,主题是舞蹈性的。第二主题是双簧管和长笛的对答。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快板(Menuetto. Allegro Molto e Vivace),实际是诙谐曲,
有极快的速度,频繁冒出的节奏重音,瞬息休止的与急剧的力度对比。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回到模仿海顿:奏鸣曲——回旋曲的曲式,充满欢乐的喜剧性,似乎充满了对海顿模仿的机智笑声。
这部作品的突出部分是第三、四乐章的轻松、诙谐、活泼,首演时那些正统的评论家曾认为“这种大量使用粗俗的不谐和音及所有乐器发出的超闹”,损害了莫扎特与海顿,其实作品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敬意。
乐曲评价
C大调第一交响曲,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
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该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C
大调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
乐器编制
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乐曲评论
管弦乐团编制
乐曲版本
概述
贝多芬
D大调第二交响曲(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36号,作于1802年,1803年4月5日首次公演。
创作背景 1802年
4月份,贝多芬因耳疾和严重的腹泻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海利根施塔特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
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D大调第二交响曲。这首乐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乐曲评论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D大调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
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D
大调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C大调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D大调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管弦乐团编制 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松管
2,小号2,法国号2,定音鼓2,及弦乐组。
乐曲版本
1.诺林顿(Norrington)指挥伦敦古乐团版,EMI CDC7 47698—2。
2.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 419 050—2。卡拉扬60年代版,DG 429 036—2,80年代金版为439 001—2。
3.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 423 590—2(录于1987年)。
4.布吕根(Bruggen)指挥18世纪古乐团版,Philips 419 050—2。
5.克莱姆佩雷尔指挥爱乐乐团版,EMI CDM7 63355—2(1957年录音)。
6.哈农库特指挥欧洲室内乐团版,Teldec 9031 75712—2。
这首作品的历史录音,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EMI CDH7 63192—2;托斯卡尼尼有一个1951年录音、指挥NBC乐团,RCA GD 60324。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贝多芬画像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
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此乐时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
乐曲赏析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
英雄交响曲部分乐谱(16张)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 这一乐章,最重点在于发展部和终结部的扩大。乐曲由两个降E大调主和弦之壮大强奏开始,然后大提琴便奏出分解和弦的第一主题,经过一段发展,由双簧管、单簧管及长笛依次奏出新的动机,不久春风煦日般的第二主题亦由双簧管提示,再转手予长笛及第一大提琴。
发展部乃此乐章之核心,以第一主题为主,变化多端,乐曲进行得极为紧凑,同时也有新主题登场,这个新主题,在弦乐所演奏的连续属九和弦音量逐渐减轻之时,顺畅地在E小调上出现,并且与第一主题互相交错,其后亦于终结部分再次出现。再进入再现部份四小节前,法国号吹出第一主题之主和弦音,与之同时出现的第一小提琴音却是七弦音,结果主和弦音跟属和弦互混合,当年不论排练或首演,皆是由贝多芬操刀的。然则,不少乐团在现时之演奏皆采纳华格纳之修订谱。
经过再现部,便进入几乎可称作“第二发展部”之终结部,而乐曲所带出之炽烈感情,跟华格纳一言“恰似自然的熔铁炉一样,表现天才于青春期所涌现之种种情绪”相吻合—特别在最后第六五五小节到六六二小节小喇叭光芒发丈地高鸣第一主题,更叫人热血沸腾。
它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紧迫且恢弘,体现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在一段简短引子严峻有力地冲击之后,河堤被冲决了,生活的泉流以
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荡荡冲击海洋,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中间情绪虽有所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崇高的筹思,以及胜利的呼喊,仍是乐曲的主旋律。 罗曼·罗兰曾这样描绘这一乐章:“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
第二乐章:
葬礼进行曲:极慢板,c小调,3/4拍子。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这是个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极点的乐章。在第一小提琴弱奏当中,哀婉的主要主题凄凄而现,降B大调的中间部,仿似抚慰破碎心灵,未几,又返回降b小调,情绪亦由此再起高涨,跟死神的咆哮毫无分别;而主题的喃喃自语,亦静静结束此乐章。
第三乐章:
诙谐曲,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
跟第二乐章刚刚相反,此乐章呈现无比朝气,全曲以常动式的性格展开,作曲手法简洁细致,跟大师理念同出一辙。主题在弦乐轻快的伴奏当中,由双簧管兴高采烈地呈示,中间部(Trio)可谓名副其实三重奏,三支法国号巧夺天工的呼应配合,美妙之至,主部再夺后,有二十小节之终结部,最后强而有力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2/4拍子。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
此乐章加入赋格曲及奏鸣曲式的特征,交融成别具一格的新曲式,更因此表出贝多芬之创作理念。该乐章包含两大主题:首先是从乐章开始由弦乐拨奏呈示,接著双簧管及单簧管随後奏出轻快、及与第二主题相近似之旋律;另一个对贝多芬支持者而言实在不会陌生—贝氏早於1799年至1801年负责作曲的舞剧“普罗米修斯”之终曲及1801年作曲之“十二首方舞曲”第七曲当中,使用此曲作主调。上述两大主题亦曾在1802年之“十五段变奏曲与赋格”(作品35,又称“英雄变奏曲”)当中亮相。
第五乐章:
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地淋漓尽致,
使短暂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进。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乐曲由上述主题作了七段变奏,最后的终结历时七十七小节,当中不乏重要主题,但予以变形,终结部尾声之时,忽转急板,以强烈主和弦之连奏,带领全曲之终。
乐曲评论
意义及意象的形成
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在“现代史最大的危机”中变得成熟了。贝多芬创作《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前就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1789年巴士底监狱陷落;1792年,乔治·华盛顿任美国总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及皇后在1793年送上断头台;1799年,拿破仑执政,五年后称帝。
人类社会兴起的新势力、新理论、新思想,大大的影响了贝多芬。贝多芬景仰席勒和歌德。他也深受莎士比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他熟读爱申堡翻译的莎士比亚,他拥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 这个动荡的时代赋予贝多芬一种特殊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欧洲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对贝多芬的思想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观的核心。1804年创作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标致着贝多芬从“约瑟夫主义者”转向“共和主义者”。
这部交响曲是受法兰西共和国住奥地利大使贝纳多特将军的建议写的。作品完成后本来是准备通过贝纳多特将军题献给拿破仑的。但拿破仑于这一年取消共和制做了皇帝,贝多芬一气之下,抹去原稿扉页上原来的题名《波拿巴》,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创新性及其思想性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的人道主义内容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热情的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贝多芬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既没有单纯去歌颂拿破仑本人,也没有去具体描绘法国革命,而是一个德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国革命精神的艺术概括。
“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贯穿全曲的是一位伟人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德国市民阶级对法国革命的赞颂,同时是对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的讴歌。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的出现,标志者欧洲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这是贝多芬的重要贡献。海顿、莫扎特式交响乐的艺术形式,已经完全不可能容纳《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所表达的那种在当时来说是崭新的社会内容。《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构思的大胆、手法幅度的宽广、结构的缜密上确实使别的作品相形之下显得逊色。贝多芬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就框架,使主要形象在充满了在紧张的戏剧性矛盾的冲突的广阔范围中发展。这种发展必然促使整个奏鸣曲式的规模扩大,原来各部分间相当机械的、程式化的关系,被新的,富有展开性质的贯穿发展所代替,和声功能网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展,调性布局出现了未曾有过的复杂化。贝多芬不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题成为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贯穿交响曲的各个乐章,形成整个交响曲内部的有机统一,这种贯穿发展把乐曲一步步推向最后的高潮。与此同时,贝多芬还把革命的法国经常为牺牲者们举行群众性葬礼时采用的音乐体裁引进这部交响曲作为慢乐章;用充满清新活力的、泼辣的谐谑曲代替了通常作为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宫廷典雅风格的小步舞曲。这样,整个交响乐套曲的面貌焕然一新。《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说明了音乐中新的内容会在何等程度上促使艺术形式发生变革,这两种变革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反过来促
进内容的深化。
从作曲技术上讲,它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长度和复杂度前所未有,“当时初听觉得难以理解”。在两个序奏和弦之后,它以一个简单得难以设想的、建立在降E大调三和弦上的主题开始,但是又忽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升C,在整个乐章进程中带来了没完没了的变奏和展开。除了常用的第二主题和结尾主题外,还有许多过渡性的动机,在整个乐章中十分醒目。但是和贝多芬的其它作品一样,这一乐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既不是曲式格局也不是丰盛的乐思,而是所有的素材不断向前推进,从一个主题化出另一个主题,充满活力稳步上涨,抵达一个又一个高潮,以非此不可的锐势推向结束。正主题处理得象戏剧人物,受尽反对和镇压,挣扎不已,最后得到胜利。
一个C小调的葬礼进行曲取代了常用的慢乐章,有一个C大调的对比段,悲壮宏伟,激情迸发。末乐章是一组变奏,有时相当自由,含有赋格式展开的插部和尾声。
“器乐作品在贝多芬之后整个19世纪的发展,一直处在他的巨大影响和控制之下。他赋予器乐以最强烈、最富表现力的特点。他是找到通向古典主义最高境界之路的音乐家,他把古典音乐从美的境界带到崇高的境界,他创造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风格。”
作文三:《贝多芬交响曲》4000字
我们常认通,贝多芬的为交响曲是命革音性至乐高上的偶无,像很多在方是他 面在那个所代时的物产这。个代已时育蕴 着91 世中叶柏纪兹和舒曼辽炸性的爆 对响交的乐发展。前往看他们,疑有海顿和莫扎无特影的,响一方另也可面找到以法 大国命时革代的鲁凯比尼高塞·克和耶梅尔无。地,如果没疑他有们影响,的贝多芬 交曲响不就是今天会这的样式。形在 实意义上,莫扎特际的精渗
神
在贝多透早芬音乐期,中 特别是二交响第曲 如,曲终二小第节中突然的八度化变, 从莫扎是《特哈夫》纳响交的开曲始分得部的来人。从英们交响曲中雄也能到 得样的感觉,同是更强只。很烈多律的旋节、奏、的至和甚的声特,都是直点接从 扎特那里莫的来,不主仅题从是莫扎第特 9 3响曲的开交始分部借来的,且而当 们人到听一第章乐那中种型的典巴维式的拉苦、痛粗糙和不和谐那种一,个探 起个来的A CF E和时,听者一弦定为这是他以个人独创。其的实然不请看,述 上扎莫特降 E 响交 曲(K543的引子)分,那里部就你到找差多不同相类型的。只 过莫扎特的方式不没,达到有多贝在芬英《交雄响》中曲种那震人心的撼效。果 我为认这是关。 贝键多芬对交于响队乐响的概声是念能立刻吸:、捕捉引到
人
们的注意 ,这种响声至可甚是以光陆离的。怪贝多 创造了交响芬独特的乐形态 。可他从别的能作家曲那里得某些到素,他材可能取别吸的人节的形奏式、别人 主的题和声、作跳为,板他对这些但材料处理的全是的新。如,例用他乐管提器 供续对连话方法的,使旋呈现一律片断种状在。对话中,一有种银泻水式地、类 的万花筒似的似地,这质是以前的作在曲家的作中找不品的到 贝。多芬仅不对 演者奏要的是无情的,而且求听对众是也此。如他本根关不心奏演者可能生的错 误或技术发上的困难这在别,的曲作可家能是出不尊重或于是粗者,但心贝在芬 多的情,由于况他的作品极大的中量能和性人使这些,都无足重了。甚至轻于他 在那创些作技术比上别扭较演、起来令人精奏力竭疲的分部,为因其含包着富的丰 乐音实质,人令吃惊充的沛情,也感迫使着音家乐克服技上术的困,难以跟上求 乐的精音。 神当,然有什没比一么个乐队在奏贝演多芬乐音时更要需方多
的素面质特,是别演在奏第交七曲时响, 给他一种激你和动力的感量。人们觉 早期乐从器per(io dnitrsuenmt能) 到得的额是的外晰清,每乐器的特种殊量 能够分贝多使芬交响的各个曲成部分组时同清晰被地感到,受 特别在节奏的是廓轮有 很锐的棱角时,带点尖音符的的奏节会像通常不样
那退化双倍为间。时第
在
七
响曲交一第乐章第的一分部,们听到号人角高声响吹同,定时鼓好音进发出像 整个曲的节乐奏量能,把乐推动向队,在前同一间内, 有神时的、多种奇色 的彩声来自音木乐管和铜器乐管,器而乐器弦则速地演奏着快我相信。多芬贝用 的早乐器期不帮助我们听到仅多更东的西,而加且了他的天强的革命性才的一。 对面 L[地来,说后来乐的在 器19 世纪过改造经后,产生以一种音乐边缘模糊的使 用。它作们以后的音乐的和达方式表有不可免避的系。联以,所现乐代在技术器上的 外额畅和放流射出额的音外量需要代价的是令我们。印深象的是,贝多芬 时刻的每一种代乐都器其完有独全特的声音个性与能现比代器更乐方, 更便接直地传达出 多贝的芬想倾向。思你 去了朦失胧,得到了额外的透 明度和辞式的表修达。 假有如种乐一器被贝多用全芬新办法的使,用那是铜就 鼓 (etKteld ur)m。多贝芬时代 的鼓,铜 现和代交响队所乐的用料皮塑定音鼓完不一样全 ;因为们它更, 小有个一物动皮的子蒙发,出种一完全同的音响不更,于转便变调,更音富彩; 色而当定音鼓则丰满代圆、润。贝多令我芬非常惊吃是的他对定鼓的音用使特, 别是第在九交响中,曲的他理处到达个令一震撼我的度程,使定鼓成音为品动作机和内容的 载。体在谐曲谐分有极部的一好段,始时有开节由九乐管器奏吹 E 小,用类调似门德松的尔格风,着又有九节 A接 小调加在 A小调的 七上,都属 轻是的,声后突然定然鼓在八度上音发出强音这,种定音鼓 F大介调的入果是效迫使 乐管突然转入 D 器小调。所椰定 鼓是使音变发生的手段。调 在贝多之前芬,没 有梦人想过这做。样一这段人着迷的令方地是贝多,在芬乐上谱的音定鼓分 注释部减弱而是不加是,其效果强是神奇。的不是这量音减的,低强之后出现音 音,而弱乐曲总体从度角看一是后退个的音声好,像音声来源的我离们越越远, 来为这音段对乐话添增了烈强的剧戏彩。色些好像这是无轻足的重节,但细常重 要非并且示了最近一些学预者如约翰德尔·和马里布朗在克们他工中所做作到即 转变了惮我对这些名乐曲们理的解 几。乎令人难以信的相,这是十些分出
名的作品
,常经是不按多贝自芬至始终愿望的演来的奏像,在亲自签他名的谱或乐他亲 笔修的改第个版本一乐的中谱规所的定样那我们。此次演奏中,希望给在 改以。或正迟或早任何,个一多芬的贝释者都必须阐对面速这个度大问题重在贝 。芬的谈话多记和同录代时的报里, 贝多导非芬常疑当代的怀演家是奏具否有实现他 的要
求的力,能 因此他欢很迎节拍机发明的。先不管那他节拍个是机有时
否有会题问,多芬头贝中所听脑到的速度一比庞大的乐个在有队声回演的奏厅、在 正情况常所能下出的要奏快。有样的这明证,当贝多面芬一对个他比求大要多得 的乐队时速度,降就了来下,这他很使恼烦他更。欢喜个由一大约 0 6组成人的 乐队发出的凝聚所而精练的音,我们声在现演的也是如出此。贝 芬多同
时要求他演的奏家命拼了极到限,这他是的学美整体的一分。部以八第交响曲最的后乐 章为例那,里充了满量、能想幻和光采要,想把极快的三音段连落确地演准奏出。 不管用是现的代器乐是早还的乐期器都极是端困的, 但难不这主要问是题。当你 指挥一由个期乐器早成的乐组时队 很大,优点是那的些器所发乐出音的不 响互会冲相,形撞成响的交音阻塞,通像挥指现乐队很代容易发的那生。样可你 以晰地听到每清个三音的节赚连这样一乐个的段度速已到了奏者的演限极, 这正而 贝多芬所追求是。的如一果个不人是对绝地丝、毫不地表差现出多贝芬这的种速度 ,就他是逃责任避我认。关为键是,的须必将对节他的拍解看注他对成乐的 音体整达表副的品, 产不并是作为种万一药,能单纯地 了为改正去解过者释的读。误以 第九响曲交最后乐章的A lalMaric a部为分,有例件两容事易引解释起的者 错:误先,首现很在确,明贝多对他的芬儿卡侄讲速度时,尔卡写尔错。了但不 这节拍是速度的了,错而用是以量此速衡度的时单位错间。了多贝说:芬/6 8 二8,4卡尔乎似释解为每节由两个小带的点1 / 4符音组成拍两,贝多但芬的意 思是个整小节是 48。这个释解全符合完合唱再重当时在 现llegroAenericg 也标o 出4。8多贝芬说"emSrpeisestosempto一(直用样同度速)",但这指示一个直指挥被 忽略者。了似乎也符这合当法国军队进行曲时的标准节,你拍在 AlaMarlica部 所分听的到首先用是怪奇的击乐打奏器出的狂野的音乐,是这典型的1 世纪后 8土期其风格的耳乐。 音最初出现在格它克鲁歌剧的里 ,然后在又莫特扎的作里, 也品出在现贝多芬早的期些一音乐中这。他运用里乐器暗示军队的走,近效果全 是新。的唱独高男音好像是一信位,使来城自的市一那边或另个一世界带 那来里 令人兴奋消息。的着一个 F接uatgo,满了极大充的量能 在,多贝芬音乐的, 只中作有品 33"大1赋"格庄和严弥(撒isMssoalmneis)最的后部分可与之比。 拟常 非意义的是有,贝芬多第一的部响曲交都是他身自小型戏的,剧有自他己的学哲 息,信时有也有治政的层面以。五第响交曲为例贝多芬,当把的法
时国大革命向 推前,台过通使那用的时主、题进行、曲甚于诗至,作为他歌音的乐内的容一。个
明显的
例子,是第一章中他引用了法国乐人卡诗赛尼罗的诗:句"着抬英雄棺木的, 们我有所的将人中手拿着武器去为共和而献身,去国为人的权利而类身。"诗献 的句美节奏好,与整个交响的主曲非常吻合。题某在种程度,我上革命与们浪 漫交乐响队接是巴黎着音乐院乐学队的模形成式的。 该乐队员是成巴音黎学院的 乐教授们和荣誉有位地的音家们乐 ,黎巴乐学院音乐队赫伯耐克由 于1288 年立建。这 个队已乐得获了几方面成就的他:们贝把芬据多已为,演有奏贝芬多交响的曲 备工作准无挑剔,可非贝远多在他有芬生年之所见到的。能乐队该第一采用同次样 法,弓而且乐对曲的演准确到奏令不人惯习的度程。队乐接典型着国法方式抓着命 运的子脖,诉告乐世音音乐界的未。这来演奏对于个辽柏、李斯特、兹 瓦格纳以无数听到 这及些出的音演家们乐冲的击是极大的。目其的然显是要表 达贝多就芬的革的浪命漫神,精正是表达为贝芬多革命和的浪的漫质性1,899 年生了我诞的乐队(虽然当时们还没有公叫这个开名字,) 录了制多贝芬的庄《 的严撒弥,》作品 号我。认为没什有么比能挥这九指贝多部芬交曲响对一 人个的整个指挥就更为重要,成更为心核。要受和接握掌些音乐,这对任何一指个挥 家都是有吸力引的挑战。和在一非常群入投的音乐家进录制时行为,了这个音 ,乐们置他死生于度外作为,集体和人个他,做们一到切必须做,以的求确地 准握掌贝芬的音乐多。好这是像一探险次行,参加旅感者非到常幸荣,没什么有 能削弱这种兴感,奋有什没么能减面弱对贝多芬恐惧的敬和畏,你而所对面是那 样的个一没有人能服的降物和人他那了不起创的造, 及以大他注入在技量巧面方 和乐音面的方多许难。困我对说来这,重是要和具颇讽刺性的 ,是研正究贝多 芬的著名家专奥托科兰尔坡多以前年经曾过:说告诉你,没有什么我指挥比奏演贝 多芬交曲更困难了,响因自从为他了写些这谱以乐后,乐器就改革,了而什么且都变"大 了"贝多。芬绝应不现该化。阿门代
。
作文四:《贝多芬第三交响曲》800字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E大调 作品第55号)
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是他音乐创作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首英雄交响曲中他以全新的音乐风格和无比惊人的创造力,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革命斗争和胜利的形象,这部交响曲标志着古典音乐的一次重大变革,并成为贝多芬交响创作新的里程碑。
这部交响曲是从1802年开始写作,1804年完成。当时,带领军队进行战斗的拿破仑是贝多芬理想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因此,当他完成这部作品时,就在总谱的扉页上写有"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后来,由于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贝多芬把这一页撕掉。并在同年10月出版时改成这样一个 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
全曲的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战斗的英雄,形象和巨大的战争场面。第三,第四乐章是表现胜利的英雄气概和喜悦的狂欢场面。第二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它与其它三个乐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音乐一开始就以一种内在的紧张感来铺垫着规模宏伟壮观的战争场面和火山爆发场面的到来,这种内在的力量同困惑、沉思和苦难情绪交织在一起,一直持续到第一乐章的结尾才有所缓和。展开部,音乐绘出了一幅广大的壁画,这里面,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里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的扩展开来,整个乐队都跃起身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胜利将由他完成。
第二乐章,贝多芬把它称为"葬礼进行曲",这是第一乐章的继续,英雄死了,全体人民抬着他的棺木,怀着悼念的心情缓步前进。
第三乐章贝多芬用了一个明显属于诙谐曲的段落把它放在英雄葬礼的后面,为终曲胜利的狂欢场面做好了一切准备。
终曲第四乐章,乐曲表现了胜利后人民狂欢和越来越热闹、越隆重及各式各样的舞蹈场面,此时所有的人们已全部投入到这欢庆的洪流中来了,整个乐队集中了所有的力度朝着高潮一致奋力前进,最后以充满强烈生命的音乐,用英雄和胜利、凯旋作为整个交响曲的结束。这样规模的结尾,这样富于戏剧性的终曲,只有贝多芬二十年后创作《第九交响曲》的终曲欢乐颂才能与它相比。
作文五:《贝多芬交响曲介绍》20600字
交响曲:
第交响一曲 O.p211 74-91-97 C大6
调
第二交 曲响O p.63 81011-02.18 D大调
0
三第响曲交英“”雄OP5.5180 -38014降 大E 调
四第响交 O曲.p0 1680610 .B降调大
第 交五响“曲运命Op.”671 08-41880C 调小
六交响第曲田“”O园.6p8 810--718-08 大F
调
第七响交曲 pO9. 2811118-216.A大 调
第八交 响 曲Op.3 19811-8121.0 1大F
调
第 九交曲响合“唱”p.1O521 84.22 小D调
第 十交响 曲遗稿()(未 成完)
战 争响曲 W交elilgnotns Sig epO9. 11183 大调D
一、
继先师承统传—第一—响曲
交品号作:12创 作:198-71799年
间顾
名思,《第一交义响》是贝曲多芬大伟生一中第的部交一曲响裁的作体,品事但上早实17在8-87891间,年就也贝是芬多0岁2不的时到,候他就曾经图创作试响交乐但是,能获得成功没《。一第交响》曲正真世已经问是十以后的1年80年0贝多,当芬时已三十经岁了。其在“实听边边门”系列入中那篇《辉煌的交之路的响第一步——解贝多析芬一第响曲交 一文中》我,已们经对这部品作作了比较尽详介的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一辈特特所有的调音在,多方面继很了海承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么我们就那从这点入一手,看看贝多来芬与位交响两创作曲领的前域—辈莫扎—特及以顿,有海着怎样联的,系因我觉为这得《是一第交曲响》术风格艺后隐背的藏故。贝多芬17事70出年生在德波恩国生活,在满充乐艺音的浓郁术氛中,围而贝多且芬从小就展现出非了的音凡乐赋。天当时在莫特扎已是很经多心人目中的音乐童神贝,多的父亲芬就立志也把己的儿自子养成这培样人物的11。岁时候,贝的芬从多校辍学学开,始属于了己的自音乐旅程随。他跟随后父和一亲颇具水准些的师学乐习器演乐以及音乐理奏论,渐展逐出现了才。华当欧洲时真的艺正术心是中地利的奥也纳维所以,多贝芬接了受朋友的议和建助帮在,己自17岁年第那次一到来维纳也试,图在里继那提续升己自音的乐功底。(不这位过子成龙的父亲望,子教方过于法残,常酷小贝多和的老芬外师喝得酩出酊醉后在大夜午分时家回将已,入睡的孩经揪起来子强迫,琴。有人认练这为是导贝致芬多后听力下降的原因。—来—衡桂权 籍注)
当
时也纳维名是其副实音乐的都,因之为那里萃了荟莫扎特、海以为主顿一的批大有才情的乐音师。到达维大纳也久,贝多不就见到了长他芬4岁的音乐1匠巨莫特扎,会面地的是在点莫扎特的中,据说家是那次有很多一出席人聚会。的贝多芬得显常拘束非,为他对因莫扎怀特着一非种崇常
敬的度。态但即便此如他也没有忘,展示记一下己独特自的才华。多贝让芬扎特莫指一个音乐主题定,来进行他有颇度难也、更见功的即底创兴独奏。莫作特应扎允了个要求这,果贝结芬多略思加就按照索大师给的要求,完整出流而的创作畅演并了奏段优一美的律,以旋于至扎特十分欣莫喜对,在场的人众预言—贝—多将是未来芬的出杰乐音师!大(原是:话“大注意,这位家少将震年动界世”—。—权桂籍衡 注) 这就 这是两历位上最史负名作曲家第一次也盛是后最一见次面可。以,说在后的日以里,贝多芬子直非一崇常敬莫扎特,甚至诩为——自今迄崇最莫拜扎特的。人
由于
母病危,贝亲芬多在到维达也纳之后不久得不不重回新波到,并恩且远永别了母亲。但他告究终觉当时得的恩过于封波闭,想达要到己自的音理乐,必须去想也纳维所。以1792年,他二次第来到音了之乐都,那里在始开达数年之长的学习久积和,累且并以得拜顿为师海海顿被称之。“为交乐响”之,一父生创过作100多交部响。曲不根据过史书记载,海非常看顿重贝芬多才的华,并觉得他一个非是值得常培养的起后秀,之因但为些某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原太的实多际识。知即如便,此贝多日后依然芬把顿尊为海自在维己纳也期时最要重师长,的顿的作品和海理给了念多芬很贝灵感。莫扎多特海顿是和古典时期重最的两位要曲家,作多芬作为贝他们的后辈至乃学,从生他们两位的品作汲中取了常丰富的养分,非些前辈赋予的精这粹正集也表中现《第在一交响曲当中》虽然这。贝多芬是交响在乐作领域的创女处,作但是这并说不明这部作品尚不够准。水事实,上多芬创贝作《第交一响》曲的时已经候三十立而,己在维也纳学自已习有经八年并且,已经在当地足立稳固从一名出,的演奏家色逐渐转为作型曲家,甚至已有经比较了名出原的创乐作音。品十在世纪末八期他,创作的《“悲所”钢怆琴奏曲》鸣及以两部前钢协奏曲已经琴普遍到受也纳听维的好评众与受,在接个基这上础创作于1,78917-99,年1800首年演的《第交响曲一》,到了广泛受关注的。不可惜的过是,由于乐团质有限,这素作部品首的演没并有获得功成。但其是旋律表中出来的乐思现还是,人让感受到来自了贝多芬的众不同与
。于《第一对交曲响的》价,评往古今来几乎是众口词一的。其整风格沿袭了体前莫辈特、海顿的扎多东西很有些,评家甚至论感有觉些节许正奏莫扎是在特以某前部作中使用品过。《第一交的响曲给》人默通俗的幽第感一觉而又,略一带舞些蹈,韵味上性近接扎莫特
、海顿期的时交响。曲但我们不是粗能的浅把这类似种者或雷同归结这为部品作缺的陷或不成功者,应而当解为真理正伟大的多贝芬个那候还处时于索、探摸寻的阶段。且在而第一《响交曲的》些旋律段中某贝,多依然展现芬出了自己不凡响同一面,只的是这独种的态度显创得还够不开,放过于而拘谨所。我以前说过以欣赏这,作品是一件部颇具味的兴情事,部这律不失旋激、昂默的幽作品,来听通易俗,但与贝多懂以后芬的那些作又名似有着乎较大区的。别过这通的样比对,正可显现出以在其作创的上风格变转。
二、脱死亡摆的阴—影—第二响交
曲作号品:36创 :1802年作
或许大
从很多正面或者侧家面资的料会中了解到贝多芬,一个是聪失者通,俗的就是说“子聋”其。这并不是实天生的而,是天的后疾引起病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导致终聋全。就在贝芬多在也维纳立足定,稳并创且作了系一列色出乐作品,音包《第一括交曲响之后》,的他康健况状开出现始题问主,是听要的觉衰以及严重的腹泻。弱实在其贝芬30多岁不的到时,候他已经感就到了自觉的己力听来越越,差历了数经的痛年苦他,意识到问题的了严性重但是在。医问求药的过中,程生的治医手段疗并有没观贝改多耳芬的病疾。他情要需和用很人大的音来量进行交,对于微流弱的声很响敏感不。尤对于一其音乐家个而言这,中其痛的,苦常人是难以体所味。的但在是这段时,间贝芬并多没被有痛的病折磨所伏制,依然他坚持作创足,其内心深处具备见的坚忍拔的意志。不且这段而时内涌间出现了一批以后流大广传泛名作的包括,琴奏鸣钢《月光》、曲《风雨》暴及以提小奏鸣曲《琴天》。春以所人有说这,时期段贝芬多创作功底又提升了的个一次层力量却,是来同病自痛的对。但抗是魔是无病的情它,直一在断折不着磨贝芬,多因在1此08年42月,作份家接受了医生的曲劝告,开离闹市区了,到来于位维也纳区郊海的利施根塔特养。休然虽腹病泻症到了得好很的控制,耳但疾旧依发越重加贝多,芬甚至时常有感,自己将预很快告会这别有个世声界而变,成一个底彻的失者。聪在来到利海根施塔特年后半贝,芬开多感始到寂与绝望寞以,于写下至一了遗份书向,己自的弟兄和朋友待了交后事,份文这献后来被之为称《eilHgiesnatt dTestaemt(n海根利施特遗嘱塔)但是》人欣慰令是,贝的多并没有芬为此寻短见相。反纸遗书这而反发激他尚未爆发的了能潜有人。说,这是贝多芬被正称伟为人的好理由。在最强的大病以魔精神及压力,虽然下一度绝过,望是但最
终作曲家有被这些没面的东西压垮,负他最还是终站来起,挺了来过。可以了这说么通,过这份遗书,多芬实贝际重上新视了生审的价值命意义,成为了和后来续大继步踏走在人行道生上的强路动大。力最这份遗终并没书有交亲给或属朋友者,而是直一他由人本存,保直贝多到芬正去世之后真被人才发现们。
从死阴亡影中走出的贝多来,芬在18021年0月右回到了维也纳,左并上创马了《作第交二曲响》。所以读这到,你里应了该我解为么什在面花前了如多的笔墨来此写描贝多芬病与、魔亡作死斗争的历经—因为《—二交响曲》是第贝芬多重新生活充满对心、信对未来充期待满一的赞首歌同,时也以将其可看对《成利海根塔特遗嘱施》精神内的音乐涵化提和炼总。或许贝多结的芬部《第这交响二》是曲所有他九交响作首品中不起最的,眼但我们不能决此就忽略它艺术价值,其的只实要细看仔前面了的篇,章您就该应识意它到对贝多芬言重大而的义意对于这部。品作的法看,同的不论评家不同有的点观。些有认人整部为品洋作溢乐观着向上“青的气春息以”对生及的渴望活但也。人有为认《,第交二响曲》前两的个章乐“光与黑明始终在暗进行着搏斗,黑似乎暗取了暂得的时胜”利,到第直、三第四乐章是真才正属于欢乐、的利胜的律,他旋们这称部品走了作个极端。两无论如但何,思在想上性第二交《曲响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内涵和有理。哲而在术性上,艺则依稍然稍有带莫扎特、顿时期的海影子但属于贝,芬自己的多东已经越来西越多越来,越富了。丰在历经死了的阴亡后影,作家曲人对有生更加了透的彻识认所以在独创,性面方显得越加也性个和化大胆总之。觉我,《第得交二响曲》无出虽名乐的和段章,落没有很也名大,气其但思想将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和,很能体现贝体芬坚韧的多个性风!
范
三
属、英雄于时的代强音——第“三雄”交英曲响
作
品:5 5创:作8013
说道贝多芬年的这《部三第英“”交雄曲》就不响不提到一得个——人拿仑。破十在世纪九,欧初大陆最洲云的风物人属这当法个国人,从某种度程上你,甚至可把以破仑当拿这部鸿作篇巨著主的。角然当,不也完全能那么解理且,我慢慢说来。文听的前面我章提就到过贝,多十芬岁的时候一就因热为音乐而辍学了爱,但是并他没放有弃习学新知的会机而。在学且的过程中,习很他就接早触法了国产资级阶启蒙思想。20不岁到时候的贝,多进芬波入恩大学学过习阵子一伦哲理学,时也当逢法正大革命国爆的发时期“,由自革、”
命的口号斥着校园充作曲,从那时起就家打心里向往这眼种精和宗神,旨并渐成为逐贝多的一芬人生理种想就。此,成他了为个时刻一注关命、革
向自由的往人在去维也。纳习学落脚、且稳并固位地以后,随自己的着名越来越气大他,常经来去于室、皇贵的“权高雅”子中。即便圈此,如多芬贝骨里面子种崇尚革那命理的,想然时刻依让他对己自活的这个生会社感极度不到。可满见在贝多芬身有一上种不被“不平公”会社同所化可贵精神,的这也是非我敬佩他常个理一。而这种由神精也逐渐入了渗多贝芬音乐作品的,所以后来中人有他称“革命音乐为家。向”自往的由音乐师大从法,大国命中革看到了自“由”曙的光,同他又从一个法国样人身军看上到“共了和的”希望那个人,是正一风代云人物——破仑拿波.巴。拿破拿向仑洲封欧帝建制起了最发强的冲烈击,且并几获得成近功。所以贝芬多一度拿把破仑为偶视像英、雄至神乃的化。就是生在这一个情样形下,179年8的时有一位非常赞赏候贝芬多乐才音华法的国军登将拜门他访,而谈交间贝多芬表达了对也破仑拿敬的,重以那位将军便提所,是议是可不写以一首作为“波名拿巴”交的响曲,贝多自然欣然芬应允但是直到1803。,年距离上一《部二交响第曲一年》不,贝多芬才开始正到写式这作策划部久的已交响。这曲年夏,天曲家来作维也到郊纳杜外林布的一中个葡园萄,在一间舍中开农始了作。创宁静田园的乎几与隔世绝就在这样,的闭封环境,下一部大作悄问世。然第三《交响》曲的幅大大超篇了前两越,部终长最是仅次于度第九交响《》曲超长作品,的而在艺成就上也术一是个里程式碑的作,这个我们品等会一再儿。因为说时,此生了一发变故—个—拿破背叛仑革了。命
熟
世悉历史的界朋都友该知应道,破拿推翻了仑法国建封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们期盼已久人的共“”,和而重是新复帝制恢自己,上当了帝。皇加丑陋的是,更加在冕典礼上他己为自己戴上自皇冠了。种这叛背命的革为行使得,所有向往由自的命志革士心疾首痛而这。个消息到贝传多这芬的里候,时作家已经曲成了完《三第响曲交》的创作并且,意命特名为《破仑.拿波巴大拿交曲》,还恭恭响敬地写敬了献给破仑的题词。此刻,当得知拿拿仑破如此卑劣的行之后,径简无法表述直自当己时愤的怒心,情多芬贝冲动撕下的写有了词题的响曲总交首页,谱大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骂、野暴性”。君过经这了次击,打贝多芬拿破对的仑好似感乎一下烟消子云散,了据为此还说了病场,一以所也耽误了《就第三
交响》的发表曲。一到18直404年才在维月纳也第次上一演1,86年总谱出版发行0而这部,曾是为经破仑拿夺身定做“”的响交曲题标也改被了为“《英雄交响曲》——纪为一念位大人伟物而作。后”有来人分析,虽然说拿仑破不是贝多再芬中心“神”,的是但在些某方面贝多依然芬尊重他。虽然破拿背叛仑了命革,第三“英雄《交”响》的主曲角似一下子从乎伟“”变人了成叛“徒,但是这”毫不能丝盖这掩部作品伟大的。然虽这为是拿仑而破作交响的,但是其曲中处洋到着贝溢多芬向自往,向往革由的命精。这部神达4长0分多钟作的品,以说可造了一群塑为革理命而想奋斗的英雕像。曲调雄中刻洋时着战溢的斗息,气自的由念。我不想理花多过笔墨去的逐乐章的个描绘,为因部这作的品涵内应该是广义非狭而,应该隘宏是观而微非的。观括专业乐评包家对很都多细节持同不意见和看的。但不法否认可的是,《第交响三》中崇尚曲的英雄题、主由自气息是这,交响曲部后给留人下最宝的的财富。贵(第《三响曲》交总给我是种永不放弃一的神激励精黑,暗一缕中英雄的旋律整,个团乐立就接即竿起而鼓,励人不们弃放己自的志。——权衡向桂籍 )注
贝芬多经曾说过,英雄《响交曲是》最钟他爱作的品之一不,难出这看部交曲的艺响术值和历价意史义。事上,最实公演初时的,候它并没受有听到乃众当至时同们仁广泛的可认。什么为呢因?为《雄英》的众与不同正!是在这大部中,作多芬完贝全挥出发了于他属特独性个的非凡术气息,艺论在乐无的章编上排还在是律的旋造构,上他都完全破了以突往扎莫特海、顿开创所的统传模式,走出一了条特独道的。路这而艺种构思术的来源,可以说恰来自作恰主题品蕴所含“自的、由革命精”神!是真偶中的然必,然然必的中偶!然作将品国法大革这命场人历类上史载永史的大册众运,以及其动涌现出中来风的人云用交物曲这响一艺术手段进行记载了、工加至升乃,华以所得不承不《认三第“雄英”响交曲注定》是名垂青史的!将正也因这为部品,作贝多芬的交曲风响格开趋始于成熟也走,入于他自属的己轨道,部一一又部加更精的彩品作在曲作家心中的孕、产生育并影响一代着一又代人。《英》!一雄里程个碑!
四青、的春赞礼、生的命歌高——四交第曲
响 作 号:品06创作 :1086
年
如果说,《一交第曲》响体了现贝芬无与多伦比的分、天对辈前传的良好继承;统第《交响曲》表现出二作家曲心内不不挠屈个的奋人斗程;《历英雄响交》将贝多芬崇曲尚由、自仰信革命高
的
尚精洋溢的神漓尽淋致那么《第四,响曲》则是交一大曲师对命生对、生活予充分以定、肯美赞颂的。歌为什么深受痛病折磨同,时又对实社会异常不满的现贝多,突然芬会写出样这部充一明朗满彩色作的?品案只答一有——当个的贝多芬正时在恋!爱以前看过贝多(的芬传,这记一章“猛叫狮在恋爱”。—权—桂衡籍 注)
很多朋
都友道知贝多芬,究没终有找终到生侣,伴但他是爱情的活却生又是那的么富丰多,彩而略带剧悲色彩有。说人艺,家术往都往浪是而多漫的,没错情贝!芬多没有逃也这个规脱。律而然贝芬多人给第的印象一者或说表印面象却并不一是个样这人。的很文多献料都这资样容形曲作的家外——貌杂乱头的、发大宽的头额、蛮凶目光的、并不观美的子鼻这些描述足。以现表出贝多芬不并那是容种引起少女易爱慕“白的马王子”甚,有至人形容为“他子狮”脸同时在。活上生,也他不小节,说的不拘好听点一简直,有一邋遢点。但即便此,很多女子还是如无法抗拒来自贝芬多上身那种的英气质雄和艺术修,养而和贝多芬着或谈长短或恋的,爱但是这关种系最都后没有终保持生去。下
贝芬对于多爱情执是的著对于。己自情的人钟他总是倾,所能其,近乎狂疯去的求追。心目中的他侣应爱是青春纯洁、端该庄秀、品美高德又极具修养的尚女子可。以说贝多,在爱芬上情乎近是完美主者!义这是他没也找到能生伴终的一大因素,另侣一外重要个的因则原可也来自能的耳疾他。多芬喜贝追求过的女子爱多,很些有贵族的是小姐有,则些自是的学生,也有女作己。家诸在多恋爱中次,曾经一次近有取得成功乎,那就他是与匈利贵族牙小特雷泽姐一的感情,段方双经订婚过曾但,最是终约婚毁被此。,前热他恋过雷特的泽姐姐丽朱,叶后而又与特雷泽的妹约妹芬瑟发生爱情了,可悲的是依没有然结果与这。一三姐家的恋爱妹可以,是说多芬贝情爱悲剧的典型——为门因第、因金为钱,因一些世为的观俗,美满的婚姻不能念成为实现其。实失又何败止些这,多贝用芬去恋心,爱用字文、旋用律赞来自己美心中最的爱赞、美美的爱好,但最情终是因总为俗的偏见乃世至旧陈观念的而遭到失,。虽败贝然芬多相貌不英俊,举止并算上不洒,但是不潇可否认的他的真诚、是的才华,他他的良善打动很多女子过心的。终很多女最没子有和贝多结为夫芬妻,和他保持却了长的很友谊随着。纪越年来越,感大情挫的受次越数越来多贝,芬逐多渐失望,了他于是不是能对在这个够世上找界到属于自己爱人的到迷茫和感悲。而伤
能
够最的表达作好家曲当这时心种态文的献被保下来留,后誉人之为致《恒永情的人》。其这是三封实有发没的信
出件,一
直到贝芬多去后世才被现。发没收件人有的姓、名没有也邮寄的址、地具体写哪一年于也竟无从证。考由篇于的幅关系,不我可能那把封三长长、的含饱挚情谊真的为大信家一奉一,但上需要指出是的,《致永的恒人》具情是写给哪个情人体的研究,学的猜疑者很有;多但以可定的是肯,三封这信表出达贝多芬对情爱渴的望以及对现状的叹悲记得前些年。,曾有经过一讲述部多芬爱情生贝活的影电,字就名叫《做永的情恒人,》大如果家兴有、有时趣间妨去欣赏不一下,该应比看我会面这上枯燥些字有意文思的。
多
费一了番舌为口讲述您了贝芬多的情世感界,为因第四《交曲响正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多贝才芬华溢的体现横,而主其题就正是赞生命和美情。时间爱格在18定06,年时当多芬的贝人正恋是我们前提面到的过牙利贵匈小姐特族泽,那应雷是贝该多感芬到最幸福光阴。的雷泽特与贝多芬订曾,而且感情维婚了系4左右,可以说年是贝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多情生活所以他的。创热作特情高别,才敏捷。思贝芬多唯一部一提小琴协奏就是在曲这时写成的候(世四界小大琴协奏提曲一,我之泰达在作、学工习时天每路在上听确,经实——权衡典桂籍 注。此)后的第四钢《琴协曲奏》也迅速的是落,迅速笔的成完而被誉为,“造塑多芬贝人形象”情一的作品。部
随
,后贝多开始芬酝酿命《交响曲运》第一乐,的章撰似乎非写常顺,利但是曲家作这里却停在止这了作品的部作,转创去写而一全部的交新响。曲时当多芬贝的感生情浪漫温馨活,态之好状他一在生也是十中少见分的所以从,笔落完到,几成一乎气成呵,利顺流,畅而且旋中充满了生律命青、的春气息—这正是—《第四交曲响!其实》果按如贝照芬多既定创作的思路,交其响作品曲的顺应该是《序四第“命运”交曲响,》而才后是充满机!《第五交生曲》,响事但实上恰相反恰
。我
人非个常欢《喜第四交曲响的》第一乐,漫长章忧、,郁甚有至些暗阴引子部的分长两分钟。达突然,这令人感但迷惘觉旋律,在两个的烈激的和弦中冲破!被然激烈、后湃、澎热烈音符的被底彻放出解。有人来此因评价这个,乐是贝章芬多有所响交中曲最热“”闹的章!其实在这一烈背后,隐藏热了曲作家对于美生好的活赞、美好美爱的歌情颂。后的其个三章乐无论是慢版、快板都,体出现个字两—“欢—快。”者,再部这品是作“降B用调大”写的成
,德国人“将降大调”比拟B为“最和谐的调”音(响交团乐管木排练时经一常练起习B降大调阶,音练以彼习此准、音色的音融——权合衡籍桂 )注,足可这部见作的总品风体格。贝在芬的前三多部响曲中交我们,到听多的更是争性、斗革性、处处命溢洋着奋向进的上风。但在作第《交响曲》四,中些这激昂的主被一扫题空,贝多芬而旋律中在受享着己美满自的爱情生,活美而好的情爱赋也予了部这满充趣情的作更品多漫、浪馨温、悦的愉赞美。多芬在贝这时仿候佛到回了自年己的时候,轻第《四响交》无愧曲于青“赞歌春的美誉”
。
五冲破、命的运枷——锁第“命运”交五曲响
作号品:7 创作6:108-68018
年在
多人很心中目,命《运》表着代多芬贝同样;,另在外些人一的心目,贝中芬多表代《命运》。着我想,界世再没上有首交一响能曲够得如获广阔此知的度名以及受接。度贝多芬伟大的,很大则度程也上自来于部代这表给作带去的他誉和声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多贝芬精的、神表了人代类永不自向妥身的精神协让我们从!来头识认部作品这
!《命运
》的思、创作构周期比较漫长是的,文据献记,载贝多芬最是从18早0年开始有意写作3部作品这的。那么这作部品主旨的是么什贝多芬?作创的他意又在哪里呢?图里我这们妨来回不一忆,下我这在篇文第一部章中分您为曾讲述过经那的篇H《ieligensadtt Tseamtetn海(利根塔施特嘱)遗》没。错,是贝那多芬被病所疾之后,所困出发的灵心呼!好在唤,终他战最胜了己自的意,他没有志被不公的平运命击所退他,胜战自了己。尔后重,回到维也新纳续自己对继乐的追求。音在这个绝望、考思、反省胜、的利争斗过程,贝中多发芬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的咙号口他,觉自感己能不屈于服命运而应,勇该发于起战挑
!大家也
会许解,当误是不是时为贝因多的耳芬疾所有善,他才改新鼓起重生了下去的勇存气其?实非并是这样从,作曲家己写自的多许记日、信件中以看可出,贝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多其,并非间纯单的力听退,而且还会伴减随着严的重音杂扰,干让苦他堪言。不以贝所多对自己芬拾信重心全完是精神上的胜利,来自其于对命“运的挑”。所以在战自己对生有了重新认命之后识,作家曲企用一图部型的大响乐作交品来表自达的己情绪,颂这一歌我自争斗主的题。自《此命交响曲》运的主题露雏渐形在。绍介上一作品的部时候我就提到,,《过运》命第一的乐是在《章四交响第曲》作以前创就已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经则章在是8107-810年8之
间
完成的我想。没必要有对这在作部的品绍中,介多强调其他过素因,还了从音是本乐来身会吧。体
一开场
那声四人令惧恐的有力符,音几让每乎个人只一要听它到会就远永无忘法却真!,充满了的震慑的力典段落,经此如短简却如此又人令挥不之!去当然贝,芬多对这四于音个的符解最释权威为——命运在敲!门啊,是开见山,门整作部的主题品览一遗。或许无这个音四给符有人所的影真的响深太了,刻以音乐一所场开就表出一现前种所有未的恐感觉!怖我想,正是这贝芬音多才华乐他个与精人最神分充结合的现!接表下,去们我好似看了到一激幅烈战的场面,每斗个音一符,一段旋每律乎似在都刀弄剑舞、奋勇拚杀!你可以主角把想成象多芬贝乃任至何个不屈一不挠战的士或革斗命史争实但。我得这觉还远远是够的—不—于听众而对言主角应,是该你自!那己么敌是谁人,明很了—命—!运为我想,每因人个有都面命运考对验时候。主的在题复着,重怖的声音依恐在回然,荡乎似斗争者没有征并这服强大的“命运对个”手!想我多很众听这在会感到里丝一精神的上疲乏。
正在这
,时第乐二章缓舒旋的传律了来似乎是一位母,伸亲出双了手抚来刚刚经历慰一场了恶战儿子,的好也像几名是携手斗争的士在大战勇之后对敌、对未来进人交流行、思。虽然音索是乐缓的平,但是在内含有一催种奋人的进默力默量好像在不,断的动战鼓士续继前进。在经了历一乐第章烈激挣的之扎后听众们,这在得里到片刻了的休,好息是一剂疗似伤。药第乐三章快板谐谑曲是,是却听但到不任何幽默“谐谑、成的”。分这在里战士新重拿起武了,回器了阴到云笼的战罩场音乐,的气也突氛从平然和转为阴暗好。战士脚像踏牺着牲者们血的迹一步一步在命运之朝逼神,不近积累断力量和勇气着。第乐章四大幕即的徐将拉开徐!
在此
大可以注意家下一《,运命响曲》交的第三第、乐四是连章续奏演的,从三第乐章最后一分部那平静、郁的忧慢突缓然跳跃到四乐第一章始那开突其来如如同山洪、暴一发般合奏。其的这个手实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一乐章——从引子第到正转的题那一部分。正由是成功于下了《写四》的首乐章第才,给《命》运终曲乐章的来带了灵。感想我何一任个听众面着如此对涌而来的汹凯旋声之心中,该应不感觉激荡无——黑暗被打破了、运命征被服、阳了重光照耀新地大!士在战祝自庆的胜利、己群在人唱欢利胜颂歌的!听众可以送一口气也,至为甚作的伟大品而到感丝一慰快和激动我想。正是这什为几么年百
来,有许多人可从《命运交响以曲中获》取力、量起鼓勇面气生活压力、人生对战的挑重原因要!我(个人常喜欢非命运”的“四第章,尤乐开其头三个的音,充满自信自与。豪记得知得们乐我以此曲夺团得津市第一天,我也恰好时在正第四听乐,配合这章辉煌的三音个,庆的喜祝溢于言悦,差表点跳没起来—权衡—籍桂注)
资料有载记,多芬在贝作创部这响交曲的候时,常时会面部线条扭曲、甚至头满汗!而大也看过一些我名著指大师在挥指这挥作部时候品影的资像,那种投料的入情和绪紧的张神情无不让我,容动或许这。就音是乐带给类的,说不人清不明道感情的发和激神精鼓舞从这,层面上来个,《看命》运可谓典范。而音乐本身从而,言部这交响进一曲确步了贝立多芬的“乐”圣位——他注地是定典乐古向派浪乐派漫型的继往转来开人。之结在构上,《运》也堪命交响称曲群中教峰科式的书范—本每一—乐个章都有自己独特含义的,又相互关联却映、,衬合之组铸后造出这传部作世!年品40近的岁贝多,芬在时这用他候炙那的热感以及情独的个性风特,以范特殊的人其生经历音乐天和,为赋后留下人了这永远不部过时的会经!
典六、到大回自——然第“田六”园交响曲
作品号
:68 创作1:88年
0果《第四如响曲交》中现表来的出青春气息,然依有带份年一的冲轻动和热,炙那从么《六交第响曲开》,作曲始家向们更多我展示的一种出音乐上的返归真和自璞韵律。然从作号上可品看以,编出6号的8第六《交响》曲紧是接着命运《之》后刻立作创出的。而来贝芬多自为亲部作这加品了“田园”这个上表作达品旨的副主题标。在经了与历命运神之的搏斗之,后作家曲然想显过通部作这品让自己获来得轻,松充满从争斗战的回到安定祥和的大自然。场
从这
《田部交响园》曲中,们可以我非常明的感觉显作到曲家于幸福的爱情对生、活对于朴纯的民风、对于美妙无比的大自是然此如的热!爱啊是虽然,多芬贝然依和在耳聋疾作着不病的斗断争但是当,时逸的安活生美、妙爱的依然围绕着他情,于一种对人生追求自然出天性的,圣创作了乐这部作品虽然缺乏《第三。响曲交》的英雄概、气《第交响四》曲热情的火如,没也有《第五交曲》中的响烈强旋对比,但律第《六交曲响》似乎大用响交方的式向在我讲们述最凡平的色景和最朴的生活实其实。贝多在芬创的随笔当中,作于对这作部的品作思创路非有明常确记的—载这—就是部反一映村乡田、园活风生貌及风情场景的作品其。如果说《命》是通运叙过述一个
斗争的过为程表现手,法么那田《》则园通过描是景写反色出映多芬贝内对心想理活生的待,期更多的听众通让这过音乐描种,述遐想来乡生活的乐间趣
。常非欢喜这交部响曲的一第乐,章第一听次就被,深它深引!吸我想无论,您是个初一门入古典的手新还,在是交乐海洋响中徉已久徜的乐人爱,都无抗拒这个美妙法乐!简章的短引子后之迅,速入转题正,门见山。开一主旋律段面而来迎,简直有一如种沐风春清的新觉感!那的么有朝富,气那的清新么自如,人让似乎到了春天的感气。不息得再不佩次贝多芬服的音天赋—乐—够如能此细致、准确地用地线谱五用、一个音个符来描绘大出自然的景象。接下去的旋紧,律围着主题绕断反复不、旋回但,丝毫却不会听众感让到厌,倦而思绪会反断的跟随不音着飞乐翔。个这章的标乐为题初到乡村时“愉快的情”心,常非切合律的主题。
旋二第乐是章板,标慢为“题畔溪小景”贝多芬曾经说。过,这个乐是在户外创作章完成,的地是在一点个被称“维作山谷”森中的一大棵树下面贝。多芬是在就这体味里着自大然的气息即,使他的听已经非力微常,但依然感受弱了到很自多然声。所以在响柔和而馨温的二第乐章您可以听,通到过种各各乐器样模拟来出的声、鸟鸣声、风波涛声。如此的约,简又却如此打动的人。
第心乐三开章到始目曲束结是续连奏演的贝。芬首先多打破交响了一曲以来贯四“乐章”的典大格型局,《使田园具》有五个乐了章,随后又让后他个三章连续不乐断的奏,演可贝多芬是见么多勇于的创新也,可见《第六交响》曲其与他品的与作众同点不。第乐章三主题是“乡民欢乐的聚的会”在,里这可以您感受到曲舞节奏的跳,跃人欢乐而们忧无无的虑狂欢。可以说,过前通两乐章个铺的垫,多贝把在芬田园惬的感受,全意积累了部来起,在这放三乐章来进行描述第。然旋律转突阴暗向似,天空乎云层布密、光阳遮被,挡紧接着两声巨的轰鸣大定由音鼓出发——四第乐“章风雨”接踵暴而,发出咆哮至!紧着接旋的律同如天的雷夏雨阵般一,倾泄而下在经过了,磅最礴雨势的之,后慢慢趋于缓舒这。候,应时景的五乐第“章暴风过雨的愉快后兴奋心的情开”始响奏了一。切恢复了平,雨过静天晴、乎似有还轮彩一虹人们,速从从迅第乐四章惊恐、的躲闪缓中过来神优美。抒情而旋的律重把人们带新回田生活的美园好旋律,蕴含着泥土的中芳香全曲在,无比和中柔悄悄结束的了,至让人甚感无声无息觉……就这是园!田想,如今生活在钢筋我泥森林水当中
的现代都市人向都往回美妙的大归自。然果您能够如下心静来花,半个多小时上在音箱前坐闭上眼睛,,静静的欣一遍贝赏芬多的这部《六第田园响交曲》,您的大一脑会定经历一次了自然大洗礼,的你从旋当中回来的时候律会有所感慨、有,所藉的慰。(确我信疑,无第乐章五写描是就洲中欧部的园田光:蓝风天宁安静详绿,如茵、草森茂林、密流潺水潺…人间…天般堂宁、真静挚、好美的活。生号圆单簧和的管音,长能将人中心的浮躁迅速熨平合,上双,弦眼乐拨起你又心的弦,让深醉人其,中不得恨心将中会体的到掏美来出示展在众面前人。人有说乐洗音涤人们心的灵这,乐章就是净化个心的极灵品!若生能活在如这诗如画的园,没有田压力烦恼、躺,草地上、望着对在山坡面听着《田园,与》天何堂异—?权衡—籍桂注)
七疯、狂的交响舞——第七交蹈响曲
作
品号92 创作:181:2
年从180
0年,《第一交响》曲维也纳首演在,一直到180年《第8交六曲》问响世在,8年间时内贝,芬多成完了响征交程的上个六脚。印虽与才思敏然的捷才莫天特相比,贝多芬扎交响的曲量远远产不前及者但是,多芬贝的每部一品都作充了值满得咀的内嚼涵和理,蕴哲藏属了于曲家作人的个性与才本华其实从贝多。一生的芬作创历而程言,从8001始开到1直08年,910这年之,间可谓多贝芬乐音作生涯创的中一高峰个期,论从无量还是质量上来评数,都是价如。但是从此8190开年始贝多,芬渐逐开始向走沉,以寂于他至第七的交响曲部直到181,2年问才,与《田园世相》隔将近4年了久之!大家或许问,这要日段贝多芬子做在什么些呢
?109年5月8,经被曾作曲家所拜的崇法皇国帝拿破仑命法令进攻奥军地利首都也维,炮声纳隆隆,战紧局张。贝多早芬的先师海年顿也此在去世时。但贝了芬没多被有火所吓战退在,分艰苦的十环境下坚创作出持包了《2括6号“别告”钢奏琴鸣曲》、致爱《丽》丝及以第《五“帝”钢皇协奏曲琴在》内多重要部作。品时维也纳当局势非的紧常迫侵略,的军断不扰,骚货的不断贬值让贝币多芬的生非活窘常迫。在好181年战局0被息了,平也维恢纳复往日的平的。静但贝多是也就此芬入了陷一中创作生情最低热的一段落时间
。在
介《绍第四交曲》响时的,候我们说过到多贝芬较失败的爱比情活。在生时这经历,了几年的蜜甜以,后人恋们逐渐离了远,他贝多芬重新陷入使独孤寂寞当和中可以,说这贝多芬是失去创灵作以感及力动一的个大原较因其。次,来自耳朵于疾对病他折的磨其,当时的病实已经发情到几展
乎让贝芬多完丧失听力全的程度。时同维纳也经的济条萧然继依着续,活条生件渐日艰,苦贝多芬不得为不衣食住而拖行。不累知少好友也在心这段间时继离开了贝多相芬,或因是为世去,是去往或他地方其展,这让作发家曲的活生越加闷苦。在种种因这的影素下,响贝芬多1在81到1810年,只写2了出几部并不功的成作,数量品寥寥几。
无过从18不21年始开这,“音乐雄狮头开”始苏复!而复了苏的志则正标他是的七第部交曲响虽!然这时候的多贝依然芬生活不的么愉怎快但,是部《第这七交曲》却拥响非常有独的特舞蹈风格可,见作曲已经可以家到抛弃凡做俗念对他尘思的想折和磨扰,只困要沉一在浸音乐作创中,就可以他爆出无穷发无的威力尽
!贝多芬是
立独行的特他,也想让自己不作风格品所有复,重其是尤于对交曲响这个表形式现在。第七》之前《四的部交响可曲部部经典、成谓功——英雄的讴歌青春、的颂赞、命的运争、斗园田纯朴的。时这候多贝想芬了到快乐用、疯的舞狂性的蹈奏节作为来作新创作的主题第一。章,乐似是一乎快切乐的源泉,优而欢雅快,满充一明亮。丝第二章乐是郁忧小的快,带有板葬礼行曲进的风,虽然旋格律并快不速,但是依不乏舞然蹈的节感。奏第乐章,三一上来表就出愉快的感觉现会,人让由不跟得随手他舞蹈足跳跃,的热情轮一高于轮一然后第!四章上来了,乐蹈开舞始趋疯于,狂乎有酒似后舞起的道味,高潮迭,起人让觉感呼吸会跟都随急促来!贝起芬用最迅多、捷最激昂手的,法写出这了十个分名出快的板,乎是天似无双的下其实!关这部作品于的赏,析想没我有必要费笔多墨,因为不久的前边边入门刚刚介绍听过部作品,这大可家看以看Pinoshaee的评论p十分精,彩。
《第七交
响》虽曲是无然副标题作的品,但人们是通常欢喜它把之为称舞蹈性的“交响曲”、“舞的颂赞”。在蹈多芬贝所有没有副标题交响曲当的,这部作品也中是最人欢迎的。它拥受贝有多芬所出写最的名著慢版乐的章及以最著的名板乐快章,以所它地的位终究九是大响交曲不中忽视的一可部
。
、八乐快该应属音于—乐—第八交响
曲 品号作9:3创 作181:年2
似《第乎交七曲响》重带新给了多贝芬信和灵自,继感月份创5作出了《七第交响曲之》后,1128的10年月,曲作家完成了又《八交响曲第的》创作。多芬贝采用明了的F大快调而,在其他他响作交品中同样采F用调大的有《第六“还园”交响田曲,》可见风格也其应该是清丽自、、快然的乐。篇在上,幅第八交响曲《》是部九作中品比较
短
小精悍的似乎,不很起,但是却也含有眼十独分到特点的。
第
乐章一上来一就易让容联人到《想园田,虽然旋》律很有明显的同,但不是现出表来的境是意此如的似近——亮明轻、盈而带朝有气勃的蓬上向精神。二第乐章是部整作品富最代表有的一章性,然它短虽的小可以得称是贝多上所芬有响曲乐章交中篇幅最小的乐章一(第之二响交曲第的乐二同样章短),小但和是的篇幅它特所一点致,这乐个章盈而欢轻,快且并有带分明十的显古复色彩第。乐三依然章精是悍,小的步舞曲格风,带有明的宫廷气鲜质有。说人在这乐个章中贝多,故芬意出写几段“了板走片断,”用中传统国的语来表达就言“卖几是个绽”破,的为是小把步曲这舞种乐音式通俗形,化众大。化因为几那“走板”听段去上的果效像好就乡是乐手村因技巧为熟不练弹奏而误所引失的,发十分有吧趣。曲乐章终逐在渐加的主强律中向听众旋奔涌而来这,一个是急的速快板这里。《第八把响交》曲倡的“快导主乐”义扬发到极了致这,没里《有雄》英的中豪音符迈也没有《命、运中》磅礴气势的这,拥里的只是蕴含着属于平有凡的快乐感。
情其实《八交响第曲到》洋溢处一种复古着从,中们我以感觉到早期可莫特、扎顿交海作品响中含的古蕴韵典味,缺少了多芬贝贯一来突出以个性的旋律并,且多乐评很人评这价贝多是的芬退。但是倒很人多却不得又承不认这是一,部让愉快的人秀优交响,其间充曲满了巧、智幽的默成分。知道要在当时多芬贝依然活生的不并乐,生快的重活、压家庭的矛充斥着盾作家曲的一每天或。许正是因为面这临压力些郁闷和贝多芬,才从想乐中音找快乐到,因为本原乐也应快属于音乐!
该
九、
经久不衰欢的乐歌——第颂九合“唱交响曲”
作 品号:15 2创作 128-21284年
您以可意下,贝多留的《第芬交响八曲创》作于1是18年,2《第九而交曲响》是直却到0年之后的11228年才开始思构、写。谱十这来年之,间贝多经芬历一了什些?了解这么段史,历于对们我解《了九第交响》的曲生诞程是有过要重义的。首先意必提须到是一的部为名《争交战响曲》的品,作并没有被编他贝入多的编号交响芬内曲在完成《。八交第响》之后一年曲也就是1,813年贝,多谱写了芬《战争响曲》,虽然如今交大家这对作品的了部解甚至还如不多贝芬早期两的部交曲,响在当时但受却了到普的遍欢。迎因为《争战交响》曲一是“应景部的”作品,1813的年月26日,英国1将军威顿率领灵英国远军大征破国军法,这队次斗战速加拿破了仑的最灭终。亡
消
息传到了作家的曲朵耳,贝多芬里之为兴奋所以(部作这也通品常称被“威为顿灵的利胜”)。于贝多关和拿破芬之仑间的渊,源在推荐雄交响英曲落段的时,候我有们过详的介细绍虽然。183年1贝是芬多常不非气的一景年,他的创作灵但还是被威灵顿感军将胜利的所激发《,战交响曲》争快就写很完成作了。作品包两大括分—部—“争”和战胜利“响曲”。交前在一部分面贝多芬,充用冲满突对和抗的旋律以,充满及“火味”的药器营造出配一了逼真个的争场战。而在后面部分一,主要以国英歌《国主愿保国佑王》为主调。
从
史评论历看来,这作品部诸在多面都算不方上贝芬多交作响品的中上等作之但,是作曲家人还是比本较喜欢。其她实《争交战曲响原》本只是一首普的乐通,曲但贝多芬为了使是能够其以大宏气的出现在势音会乐台舞,上了不少精花将之改编为管弦力乐曲甚,加至上了“响曲交的”衔。由此可见,贝多芬对头于拿破仑叛背命革继,侵而欧洲略各的行国感到为度愤慨。极以所当拿仑破战之败,后作曲家非常也用音想乐把时此此刻己激昂的自受描感下写,来并传下流去。过不惜的是可,《争战交曲响》和贝芬多他其响交深曲的思想刻性相比,显得过肤于浅而。过了数年且以,贝后多芬自也己意识到了部这作品粗的糙处,甚之自己为之检讨过。至虽然品当作红极一时,但时如今和多芬其他九贝首交响曲成百上被次千音的录“待”遇比相,《战交响争曲》录的如音今相对是比少较。的
《
战争交响曲虽》只然“是花昙现一”应景作的,品是但当年却在贝给多芬带了来高更声的。在1誉1831年2月8贝多芬日作的品场音专乐上,作会家亲曲自上担任指阵。挥两重头部作品上被—演创作于前—年一的《七交第曲》直响到这一天真正才公首开,而《演争交响曲战更是作为》贝芬多的新作第时间展一现在维也纳众面前听。是一这极场成其的音功乐,贝会多的芬曲作才能、挥才能被指面展现在听众们全前!面第七《响交》更曲到受了遍赞誉普,不不得演“小加板块乐”章沉。浸在战胜利欢乐争中的们对人《战争交响曲》更表是现出异乎常的热寻情。
起说是来可笑的很多,乐评士对《战争人交响》曲的术艺价值不屑顾,一而且多贝本人芬承认这部也作品存在少不“浅”的粗方。但地是正因是这为部作品使得贝多,芬维也纳在在、欧洲众大目心的地再位上次升到个新一高度这个时。的候贝多几芬乎被耀荣光辉充和着斥,总算使处得于活生困中境作曲家得的到了心上的灵慰,藉至自少的己音乐能被更够多的肯人。定这候时贝芬多
的创作欲重望被唤新,一部又起部一作问新世,音了乐也会场一一场的接要被求加演。1841年月27的日音会上,《第乐八响交》曲维在也纳演,听首竟众然达到0500人多,个数字这使放在现在即,是异都惊人常!在的后此一两个月内的,《战争交响》也在曲不地被断上,似演乎大家永远不听。这够一预切着贝示芬辉多和荣煌年耀代开的。1始1845年月,份贝多一芬中最重要生歌的剧作品费《德奥里在》过大经度幅修改后再之公度成功演7月份开始;,多贝被芬次次一邀请去参加权贵要显政治、人的士聚会这。时,拿候仑已经倒破台,欧的政治局洲虽然非常复势杂,但表面上还相是稳对的。定所以在和平”“以及庆“功的”代,年乐家音、艺术家价值的重新到得体现。了多贝作芬这些为术家艺的中表代领袖和获,了前所未有得的待和遇视重那。个候时的贝多俨然如同芬当的今超人气“巨”星!然当在段自这己最辉“煌的”子里日,多芬对于“贝共和制”的体想并没有理此而因所有退消。然虽成天和些封一建治者相处统,但贝是芬多并有为此“沾沾自喜”没或者“失自我”迷。他然保依持自己的着性本,家凌中乱堪的局面没有得不一点改善到自己的言,举行止也有没为因和要“层上名”为伍而变得妥流协他。只是一在个相舒对适的环境,继下续自己着的乐音作创和推广这种舒适。和辉煌延续1815年到但,是所和人有一,人样不可生能永远帆风一,顺在潮过高后,多贝芬入了进己一自中生又一的低个
期。潮
潮源低贝多自芬许的显要多友人相的继去、世病、破患。由落没有完整的家于,庭多贝在芬时重此新到了回孤独、寂寞中。应该当虽说然乐圣的一生中当有过阳光照普的候时但,终究还是阴霾多晴于,天贝多又不芬得不回悲到情物人的角色。这时候他已完全耳经了聋,着年龄的增随,脾气大也来越越癖怪,性格让更加人难捉以和接近摸。在一些外看来,人贝芬已经多一个和暴君狂、无人。同异贝多时身体芬健也康开重始新和他作,对肺和伤寒一直困病着扰作曲家同时。时候欧洲大这陆局的势使也得多贝这个芬直关一注治的政曲家作心忡忧,却无能为力。忡种这些种,让贝都多芬暇再无心去创作大型的交响用作品,以在所811年41818到年段日这子内,多贝芬乎几有没惊世音乐的世问只有,少几数部品诞作生且,中后来比较出名其只有一的钢部琴鸣曲奏这段忧。的日子,贝伤芬多把更多时的放在间读了上书阅,各种读各类样型文的、诗歌章、作剧包。荷马括歌、晚德年诗歌、莎的士比亚《的密罗欧朱丽叶》与《威尼斯商、人等》并且,写很多了
感悟和记笔最终贝。芬从这些充多内满涵充、满激情的文中,字重唤新了回自己作曲灵的!即使物感生活再怎质样顿困作,家在精神曲世界领找域到属了自己于支的柱1818。开始,年多贝开始芬沉从默醒中来,部又一部重一量级品作被不断写谱来出!
《严弥撒庄》、《C调三大十三首琴钢变奏》以及作曲曲家最的后首钢琴奏鸣曲三第30(、31和3号2)贝多是这芬时期一的代作。表中的其《庄弥撒严》是更后前了4、花5时间年作创才得完成。而以这且部作品生的诞候时,距贝离芬多去世有只年三光阴。似作乎家曲经提前预知了已神死的临来,因写此了这下部具有圣神意的宗义教乐音品作。是但贝芬显多然想不用种这方来了式结自己艺术生涯的在他心,还有中更加重要的想理有完没,那正成至今传是唱不的《欢乐颂》!
衰大家
熟所知《欢乐颂》的其是《贝实芬多九第交响》曲的终曲章乐。《九交第响曲是于1》82年2天秋开始进入创阶段作的但贝。芬却几多花乎了半生的时间大来酿、酝来筹。划一到完直成《了庄严弥》撒之,作后曲才家开始笔动写谱这凝部聚其生力一量信念的宏篇和巨。作其《实乐颂欢》本是德原国诗人勒的一席首诗作气,磅势礴意境、宏恢而。贝芬多人正是本席勒的实崇拜忠者,这《欢乐颂》首也是贝芬最多钟爱诗的作一,之勒席诗中所在达表出的来对自由、平生等活的望渴其实也正,是一向直共往和的多贝芬最高理的。想以作所家曲年从时轻开始计就着把这划部诗作变声成作品乐,据专根家的研和究史的料查调,贝多芬在期早一的作品中确些实就已有经后来《了第交响九》曲最《后乐欢》颂乐章不并整完成、的熟形雏他。曾经过:说把“勒席的《乐颂欢》谱成歌曲是我,2年0的愿望!来”
直
到作家的曲年暮,历了经生人风雨历之练后贝多芬才,正下苦功真开创作自始心目己的最中理高想夸。张的是,了为保持作创情激和态,贝状芬多后先了搬四家。终于在次埋头年一之半后在1,823年的年,底部这凝聚贝多着人芬生理的《第九哲交响曲完》了成!虽经然历时的不算间短但,品作创作的是比还较顺利,几乎是的气呵一成。很多人看在来,时这可候以迎接呼欢胜利了和但。况恰恰并情如非大数人所想,多为因第九交《响曲》首的充演了坎满坷按照。同,这合部作原本应该品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放演但是贝多芬依然觉,音得乐之都维纳也才最是
好选择。可是的贝多芬的乐风格在当音时维也的纳受到罗西了尼剧歌强大的击冲,有人甚至攻击些多贝芬音乐的已过经时。对面种这况,作状曲又家把想首改到演林柏去进
行。这时候维也纳听熬不众住,了而又反强烈的吁《第九交呼响曲应该在维》也首纳演很多,联人写信名作给家曲求他留在要也维,信纳中满充真切了感的。情贝芬多为
此回心意转开始,筹划品作维也在的纳首次演。在演出出的排练过程前中又,出现很多了题。问贝多的芬这部品,确作是实对乐团乐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手度,要乐手需有扎的实功和优底的秀技巧。而《且九交响第》也曲是多贝芬唯一一引入部人的声交响作品,其中曲些高一难的度段落当时参令首加排演练歌的家的表唱不现完美够,而贝多使芬怒。恼综合这因素,第一次些练合的果很效,有人差甚建至贝议芬改多某些段动,以落减表现小上的难度。是对艺但术追求美的完乐圣坚自己持理的念,没有动一改音符个为此,。出演期日不不一得改
再改。
幸好着随间的推移时,排练逐有了起渐色并且,越越来好!终,于18在2年5月47,维也纳凯日特纳托伦剧院,《尔贝多芬九交第曲》响的演音乐首隆会重举行!这次出可演谓况盛前,久空的欢呼违、违的久热,重烈新到贝回多芬的周。围当部整品作奏演毕完之,后现了很多令出人异惊的场面或许,是这们这我人一生都难代看到以的乐会音景场—观众—们乎疯近的狂鼓掌、欢呼,多人很留了下激的泪水,人群动不住的着朝台的舞方向拥,去们被人这恢宏的律旋打动,已所顾经不得礼仪。作曲而本人家然虽为因聋耳已经听,不到任何呼欢和声声掌,依却被旧这超乎寻常热情场面的动得晕激过去,一度厥省不事……人贝多芬(全聋的在况情指挥了下出演,由指于挥向观背席,众乐当曲奏演完毕,全后沸场腾,了而多贝本芬却人不道身后的场面知,最小后提首琴提示席他转身看台下的场看,他一面转就被这热身的烈面场呆惊了十年,的作创有没费白,他过于奋兴至于以了过昏。去—权衡桂籍 —)注
如今离18距42年首的演况盛已经过去,两近年百了但,是贝芬多《的九第响曲交和《欢乐颂》却》为成长了盛不的衰典经作。品这在百两年岁月中几乎,有的后辈音所家乐作、家都曲这被宏伟部作的品倾倒所;有无更数业的听众余被部作品这所带的来音哲理乐音、气度乐感所染因!这为作部,贝品多成了芬一样神的物,人《乐颂欢成》为人了历类长河史中永远不的自灭、由和之明灯。平的(很确学多音习乐人的为第认九交响音乐的《曲经圣》——权桂衡籍 注)
我让一起来走们近部作品,这走贝进芬的多理王想国。第九《交响》一共四曲乐章个第。一章是不太乐快略的呈庄严的快,板小d,调24拍/,子鸣奏
曲形式。第主一题峻有力严,现了表苦斗争艰的形,象满了充巨的大撼震力悲壮的和彩,这色一主最题始在低沉压抑开气氛下由的弦乐分部出奏,而逐渐加强,后直至个乐整队出威奏严力有,排倒山式的海全部题主作。曲家上来一就一种严肃、用宏的气势表达出大整了作品部的思想泉。源实其是贝这芬很多作品中反复多表过现的题主—斗—争也,折出斗争射必然过的——程辛艰旋。跌宕起律伏时,压抑而时而、悲壮,我们乎似到看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赴前继企后胜利的景盼象
。接紧的第二乐章着,按照传通常应该统是版,慢但贝是芬多打了破一这例惯居,然了用活泼极的快,d板小调3,4拍/而,且庞大是的谐诙式。曲整个第乐章二题明主振奋,朗满了前进充的动,力似乎给正战斗在勇士们以积的的鼓极,励似乎让们人下一子在阴云布的战场上密到看和了煦的阳光蓝色的天空和。时同旋主律带中有奥利民间地曲“连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有舞蹈性。具是但仔品细味大家,难不发,到现乐章最了后,旋律新开重急始促起来隐,透露出非约不常安气的。
氛第三
章乐是倒板慢乐了,章如歌柔的,板B降大调4,/4拍,不则规变的奏式,曲可贝见多芬意有编在上排了作创。新个这章乐相对前面两个乐章得宁静、安显详了多许旋,律然虽平缓但是,不失柔美。国著名作法曲家乐评、柏家辽评价此兹乐是章“伟大的章乐”第三乐。章两共个题主,其中一主第题满充了静的观沉思,有具烈强抒情性和的哲理性。前两个在章表乐现激烈的出斗战场面后之第,三章似乎是大乐中短战的平息。
暂第四乐是章整作品部精的髓急,,板D调大4/4拍,通。划常分两个为部——分奏以及人序。声一在些唱片,中四第乐单章占据独一轨个,道也有些唱一把序片部奏和人声独分、唱唱、合唱重分分部为轨,两但实上两者都其属于第四章这乐个整体其中。的人部分所演唱声的就也是正德诗国席勒的诗作人欢《乐》!但在颂声人部上台分之前音乐经,历了长间的时器乐部分演的痛苦奏经历含有,前对个乐章三的回。这忆序个部分奏坚是刚毅强,心动魄的惊。着木接徐管的引出徐“了乐颂欢的”题主,好像缕一光突破浓密的阳层洒云大地向整,个乐的欢主题渐拉开渐序,贝多芬真正的理幕想王国在就前!
经过了眼系列的一铺,人垫声部分于终上浮面,开始了水欢乐颂》《吟的唱!面就前说过到,首诗这作作曲是一家的生钟爱。所以《在九第响交》曲作的创最关头后,贝多芬甚至还舍不过早的得把就唱《歌乐欢颂的》部分到自放己的作品。他并
中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自己在交响为乐领域的封之笔,作作自为己高理想最的现体当时,还在他划着计《十第交响》甚至《曲第一》、十第《二十。》但最乐圣后是妥协了。还或许宿命、是或是许合巧,《九第响交曲》了贝多芬成后最一交响部曲,最成为终他了作曲生涯巅峰的伴。着随激情湃澎唱的和词急雄速的旋律,《欢壮乐》颂出唱人了对们自、平由等博、爱神精的望。热当然多芬贝并没照搬有席勒原诗,的而以是己自独到理念的,配合乐音的需要做一了的定删和节改。修在动激人的歌词心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托下,烘四在个不声部同声人独的唱重唱、及大合唱以的团合唱,下《欢颂乐得到》升了,华欣的人赏们得的是无到伦与比奋进力量和的神精柱。乐支的最后,这章种气氛被现表了到致极整部作,在品无光明、无比辉比煌的情下景束结。如今《九第交响曲公认》是贝芬在多响交乐域的领高成最就甚。有很多至曲家作、音乐认家已经为没任有作何能够超品《贝九越》的就成,论无这说种法不是是偏有的颇方,《地贝多芬第交九曲响都》是将永恒!的欢乐精神颂永灭不
作文六:《贝多芬第五交响曲》1300字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彭婷婷 北京林业大学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 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 从苦难和斗争上升为欢乐和胜利。表达了贝多芬“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乐曲的开头4个FF音符 更是形象印证了“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一说法。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
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 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这部旷世奇作显然是贝多芬自己人生坎坷经历的写照。晚年失聪却仍旧与病魔抗争,坚持自己音乐的创作。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一种自强不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来自贝多芬的经典名句。我想,《命运交响曲》就是以这一中心思想为出发点。不仅在过去, 就是在现在, 这首曲子它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仍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面包总会有的,不管天色多么黑沉,黎明也总会来到的。
作文七:《《英雄》交响曲——贝多芬》1300字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拿破仑一生介绍
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
10岁,接受法国教育。
15岁,进入炮兵学校学习指挥。
17岁,以少尉衔毕业,成绩平平。
24岁,参加收复土伦堡战役,显露其军事才能。
26岁,1795年10月,在巴黎平定保王党人的暴乱。
27岁,越过阿尔卑斯山,挥师意大利,打败反法同盟重要国家奥地利。
29岁,1798年5月,远征埃及打击英国势力。不久法国陷于第二次“反法同盟”国家重重包围之中。
30岁,1799年8月,擅离职守,非法潜回国内。10月达巴黎,暗中组织夺权,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共和历雾月18日),任首席执政官,攫取政权。
31岁,1800年5月,开始第二次意大利战役,再次打击奥地利。
33岁,1802年8月,由首席执政变为终身执政,确立独裁统治。
35岁,1804年3月,颁布《拿破仑法典》。5月,强迫元老院封他为帝。12月2日,令教皇为其加冕,即皇帝位,建立第一帝国。
36岁,1805年5月底,成为意大利国王。12月,大败联军,赢得奥斯特里茨大捷。
37岁,1806年横扫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解体,进入普京,颁柏林敕令(即大陆封锁令)。 38岁,1807年弗里德兰之战打败俄国军队占领葡萄牙国都里斯本。
39岁,1808年,侵入西班牙,占其国都马德里。
40岁,1809年,攻奥国,进入首都维也纳。攻占教皇国,软禁教皇,从此,教皇地位一落千丈。年底,废黜皇后约瑟芬。
41岁,1810年4月,立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莎为后,吞并荷兰。封贝尔纳多特元帅为瑞典王太子,控制瑞典。
42岁,1811年得子罗马王。加紧对俄战争准备。
43岁,1812拿破仑不惜两线作战,以五十万大军入侵俄国。仅仅半年,落得个全军覆没。拿破仑在俄罗斯的惨败,激起了德意志境內的民族解放熱情。在莱比锡民族之战中,法国失败。反法同盟军铺天盖地进入法国境内
45岁,1814四月拿破仑的第一次退位,被放逐厄尔巴岛。
46岁,1815二月廿六日,失败者创造了奇迹。拿破仑逃出放逐地,不放一枪,在群众的一路欢呼声中回到巴黎,演出了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幕。
1815执政百日,第七次反法联盟的军队会攻法军。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滑铁卢一役,法军败北。六月廿二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被放逐到远离欧洲、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岛上阴森的悬崖峭壁,形成天然的囚场。拿破仑以口授回忆录和骑马消磨时光。
52岁,1821一八二一年五月五日,这个曾经震惊世界的灵魂,昏迷中语不连贯地说了:“军队??军队首脑??冲锋??”后,与世长辞。
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說,他是一个人。但是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雄才大略的。
作文八:《贝多芬命运交响曲》600字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年,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一作,這首作品是貝多芬在第二個創作期中,應用〝短動機〞為創作元素的重要例證。
貝多芬在第二個創作期中,經常會應用短動機創作,使短動機成為串織音樂的基本材料,而以短動機貫穿、串織樂曲,正是第五號交響曲最令人振奮的特徵。 後人將第五號交響曲一開頭的四個重音短動機,解釋為是貝多芬向命運抗爭的代號。這個短動機除了在第一樂章中被強調、轉化、變形、隱藏之外,也被應用到其他的三個樂章之中,明顯具有「一以貫之」的特殊效用,使整部作品有強勁俐落的統合感。
此外,貝多芬還在第五號交響曲中,發揮了他那地殼變動般的劇烈音樂能量,第五號交響曲的表現效力之強大,是當時音樂作品中僅見。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完成時間:1808
樂曲類型:交響曲,四樂章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奏鳴曲快板形式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變奏曲
第三樂章??快板,詼諧曲
第四樂章??快板,奏鳴曲快板形式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
曲式:奏鳴曲快板形式
呈示部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小尾聲 強勁粗獷的四音短動小提琴演奏較具曲調性格的第以第一主題四音動機,音樂以四音的律動架二主題,但第一主題仍緊緊環機建構成。呈示部反構而成。 繞、糾纏。 覆。
發展部
以第一主題四音為發展基礎,節奏並逐漸緊縮,強化張力。
再現部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總結
第一主題之後有一雙簧法國號主題動機之後是總結樂段極長,以第一主題管蕭瑟的花奏,第一主題具曲調性格的第二主為建構基石,四音動機聲勢隨後立刻提振士氣。 題,第一主題隨侍在側。 浩大,此起彼落。
作文九:《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300字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生命科学学院 胡忠生 2010302630024
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的原因:
《第九交响曲》最初的构思甚至可以追溯到1789年贝多芬19岁时。经过几十年的颠簸流离直到1822年才正式动笔写这部交响曲,1824年间全部写完并在维也纳首演。其实在1986年的时候,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便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或离开,从此他没有了经济来源和倾诉的对象。他在笔记上写下:“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耳朵彻底聋了,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还,而后是接踵而来的疾病:1816年患重伤风,1817年患肺病,1820年患黄热病,1823年患结膜炎.....给他最大的打击还不是这些个人问题,他一生拥护的法国大革命的理想和成果也在那一时期被彻底摧毁,这足以令一个人的精神崩溃。但是,贝多芬没有因生活的折磨而倒下,没有因革命的失败而颓丧,贝多芬的创造渐渐进入了一个沉思、内省、抽象、凝练的第三创作阶段。也就在此时,他写下了《第九交响曲》,它歌唱的正是个人的自由和欢乐,正是全人类的共和与友爱!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伟大成就的总结,它最集中的体现了贝多芬创作中的生命意志和艺术理想。
《第九交响曲》伟大的原因:
从它的创作形式上看,在这部超凡、恢宏、前所未有的巨作中,贝多芬对交响曲的写作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他加长了作品的篇幅,整部交响曲的演奏时间在七十分钟左右;他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在传统乐队编制中加入了许多新乐器;他还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慢板乐章放在了诙谐曲乐章之后,以适应主题和形象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他首次在器乐作品中加入了人声,并成为整部作品的高潮,也是整部作品的中心,而宏大的前三个乐章,仿佛就是为“欢乐颂”的大合唱所做的序曲。《第九交响曲》在和声、配器和曲式方面的创新之处,不仅为浪漫派音乐开了风气之先,也是各种现代音乐技法的先兆。而且,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
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从它的精神层面看,《第九交响曲》跌宕起伏,紧缓分明的节奏让人的心境不由地随着它的节奏而起伏,就像是一个在历经艰难险阻的挑战者一般,从最开始的忐忑不安、惶恐忧虑到后面的英勇无畏以及最后的欢乐而归,无不给人极高的艺术享受,以及给听众无限的力量与潜力去挑战每一个难题,加上它被后人所赋予的超越音乐本身的价值,所以,《第九交响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与动力,也给了我们所有诠释其的诠释者一个最为艰深、最具难度而又最为神圣的挑战。 《第九交响曲》即是这位巨人最宏伟崇高的思想境界,它表现的是全人类的自由、欢乐和友爱。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 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 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它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作文十:《贝多芬九大交响曲》19500字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 创作:1798-1799年间
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可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扎特,甚至自诩为——迄今最崇拜莫扎特的人。
由于母亲病危,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之后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并且永远告别了母亲。但他终究觉得当时的波恩过于封闭,要想达到自己的音乐理想,必须去维也纳。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来到了音乐之都,在那里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得以拜海顿为师。海顿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交响曲。不过根据史书记载,海顿非常看重贝多芬的才华,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培养的后起之秀,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太多的实际知识。即便如此,贝多芬日后依然把海顿尊为自己在维也纳时期最重要的师长,海顿的作品和理念给了贝多芬很多灵感。
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虽然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的处女作,但是这并不说明这部作品尚不够水准。事实上,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已经三十而立,自己在维也纳学习已经有八年,并且已经在当地立足稳固,从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渐转型为作曲家,甚至已经有了比较出名的原创音乐作品。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所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以及前两部钢琴协奏曲已经普遍受到维也纳听众的好评与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于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响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乐团素质有限,这部作品的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其旋律中表现出来的乐思,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贝多芬的与众不同。
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
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创作:1802年
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就在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稳定,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出色音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主要是听觉的衰弱以及严重的腹泻。其实在贝多芬3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经历了数年的痛苦,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改观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来进行交流,对于微弱的声响很不敏感。尤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体味的。
但是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并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坚持创作,足见其内心深处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后流传广泛的名作,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所以有人说,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功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力量却是来自同病痛的对抗。但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直在不断折磨着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贝多芬甚至时常有预感,自己将很快会告别这个有声世界,而变成一个彻底的失聪者。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了一份遗书,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后事,这份文献后来被称之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相反这纸遗书反而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有人说,这正是贝多芬被称为伟人的最好理由。在强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压力下,虽然一度绝望过,但是最终作曲家没有被这些负面的东西压垮,他最终还是站起来了,挺过来了。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份遗书,贝多芬实际上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后来继续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最终这份遗书并没有交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贝多芬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所以读到这里,你应该了解我为什么在前面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贝多芬与病魔、死亡作斗争的经历——因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
或许贝多芬的这部《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三、属于英雄的时代强音——第三“英雄”交响曲 创作:1803年
说道贝多芬的这部《第三“英雄”交响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拿破仑。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风云的人物当属这个法国人,从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仑当作这部鸿篇巨着的主角。当然,也不能完全那么理解,且听我慢慢说来。
文章前面我就提到过,贝多芬十一岁的时候就因为热爱音乐而辍学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新知的机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很早就接触了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0岁不到的时候,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过一阵子伦理哲学,当时也正逢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自由、革命”的口号充斥着校园,作曲家从那时起就打心眼里向往这种精神和宗旨,并逐渐成为贝多芬的一种人生理想。就此,他成为了一个时刻关注革命、向往自由的人。在去维也纳学习、落脚并且稳固地位以后,随着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经常来去于皇室、权贵的“高雅”圈子中。即如此,贝多芬骨子里面那种崇尚革命的理想,依然时刻让他对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感到极度不满。可见在贝多芬身上有一种不被“不公平”社会所同化的可贵精神,这也是我非常敬佩他一个理由。而这种精神也逐渐渗入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革命音乐家”。 向往自由的音乐大师,从法国大革命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同样他又从一个法国军人身上看到了“共和”的希望,那个人正是一代风云人物——拿破仑. 波拿巴。拿破仑向欧洲封建帝制发起了最强烈的冲击,并且几近获得成功。所以贝多芬一度把拿破仑视为偶像、英雄乃至神的化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形下,1798年的时候有一位非常赞赏贝多芬音乐才华的法国将军登门拜访他,而交谈间贝多芬也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重,所以那位将军便提议,是不是可以写作一首名为“波拿巴”的交响曲,贝多芬自然欣然应允。
但是直到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才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最终长度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个我们等一会儿再说。因为此时,发生了一个变故——拿破仑背叛了革命。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 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我不想花过多的笔墨去逐个乐章的描绘,因为这部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广义而非狭隘,应该是宏观而非微观的。包括专业乐评家都对很多细节持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三交响曲》中崇尚的英雄主题、自由气息,是这部交响曲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贝多芬曾经说过,《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事实上,最初公演的时候,它并没有受到听众乃至当时同仁们的广泛认可。为什么呢?因为《英雄》的与众不同!正是在这部大作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了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
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曲这一艺术手段进行了记载、加工乃至升华,所以不得不承认《第三“英雄”交响曲》注定将是名垂青史的! 也正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开始趋于成熟,也走入属于他自己的轨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产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英雄》!一个里程碑!
四、青春的礼赞、生命的高歌——第四交响曲 创作:1806年
如果说,《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
很多朋友都知道,贝多芬终究没有找到终生伴侣,但是他的爱情生活却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而略带悲剧色彩。有人说,艺术家往往都是浪漫而多情的,没错!贝多芬也没有逃脱这个规律。然而贝多芬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者说表面印象却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很多文献资料都这样形容作曲家的外貌——杂乱的头发、宽大的额头、凶蛮的目光、并不美观的鼻子。这些描述足以表现出贝多芬并不是那种容易引起少女爱慕的“白马王子”,甚至有人形容他为“狮子脸”。同时在生活上,他也不拘小节,说的不好听一点,简直有一点邋遢。但即便如此,很多女子还是无法抗拒来自贝多芬身上的那种英雄气质和艺术修养,而和贝多芬谈着或长或短的恋爱,但是这种关系最后都没有终生保持下去。
贝多芬对于爱情是执着的。对于自己钟情的人,他总是倾其所能,近乎疯狂的去追求。他心目中的爱侣应该是青春纯洁、端庄秀美、品德高尚又极具修养的女子。可以说,贝多芬在爱情上近乎是完美主义者!这也是他没能找到终生伴侣的一大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可能也来自他的耳疾。贝多芬喜爱追求过的女子很多,有些是贵族的小姐,有些则是自己的学生,也有女作家。在诸多次恋爱中,曾经有一次近乎取得成功,那就是他与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的一段感情,双方曾经订婚过,但是最终婚约被毁。此前,他热恋过特雷泽的姐姐朱丽叶,而后又与特雷泽的妹妹约瑟芬发生了爱情,可悲的是依然没有结果。与这一家三姐妹的恋爱,可以说是贝多芬爱情悲剧的典型——因为门第、因为金钱,因为一些世俗的观念,美满的婚姻不能成为现实。其实失败又何止这些,贝多芬用心去恋爱,用文字、用旋律来赞美自己心中的最爱、赞美美好的爱情,但最终总是因为世俗的偏见乃至陈旧的观念,而遭到失败。虽然贝多芬相貌并不英俊,举止算不上潇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真诚、他的才华,他的善良打动过很多女子的心。最终很多女子没有和贝多芬结为夫妻,却和他保持了很长的友谊。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感情受挫的次数越来越多,贝多芬逐渐失望了,他对于是不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爱人感到迷茫和悲伤。而能够最好的表达作曲家当时这种心态的文献被保留下来,后人誉之为《致永恒的情人》。这其实是三封没有发出的信件,一直到贝多芬去世后才被发现。没有收件人的姓名、也没有邮寄的地址、具体写于哪一年竟也无从考证。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不可能把那三封长长的、饱含真挚情谊的信为大家一一奉上,但需要指出的是,《致永恒的情人》具体是写给哪个情人的,研究学者的猜疑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封信表达出贝多芬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现状的悲叹。记得前些年,曾经有过一部讲述贝多芬爱情生活的电影,名字就叫做《永恒的情人》,大家如果有兴趣、有时间不妨去欣赏一下,应该会比看我上面这些枯燥文字有意思的多。
费了一番口舌为您讲述了贝多芬的感情世界,因为《第四交响曲》正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而其主题就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时间定格在1806年,当时贝多芬的恋人正是我们前面提到过
的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那应该是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阴。特雷泽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所以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才思敏捷。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此后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笔,迅速的完成,而被誉为“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随后,贝多芬开始酝酿《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撰写似乎非常顺利,但是作曲家在这里却停止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转而去写一部全新的交响曲。当时贝多芬的感情生活浪漫温馨,状态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见,所以从落笔到完成,几乎一气呵成,顺利流畅,而且旋律中充满了生命、青春的气息——这正是《第四交响曲》!如果按照贝多芬既定的创作思路,其交响曲作品的顺序应该是《第四“命运”交响曲》,而后才是充满生机的《第五交响曲》,但事实上恰恰相反。 我个人非常喜欢《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漫长、忧郁,甚至有些阴暗的引子部分长达两分钟。但突然,这令人感觉迷惘的旋律,在两个激烈的和弦中被冲破!然后激烈、澎湃、热烈的音符被彻底解放出来。有人因此评价,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最“热闹”的一章!其实在这热烈背后,隐藏了作曲家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美好爱情的歌颂。其后的三个乐章无论是慢版、快板,都体现出两个字——“欢快”。再者,这部作品是用“降B 大调”写成的,德国人将“降B 大调”比拟为“最和谐的音调”,足可见这部作品的总体风格。在贝多芬的前三部交响曲中,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斗争性、革命性、处处洋溢着奋进向上的作风。但在《第四交响曲》中,这些激昂的主题被一扫而空,贝多芬在旋律中享受着自己美满的爱情生活,而美好的爱情也赋予了这部充满情趣的作品更多浪漫、温馨、愉悦的赞美。贝多芬在这时候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第四交响曲》无愧于“青春赞歌”的美誉。
五、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 创作:1806-1808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让我们从头来认识这部作品!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创作他的意图又在哪里呢?这里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我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为您曾经讲述过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没错,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好在,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作曲家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作曲家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自此《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渐露雏形。在介绍上一部作品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1807-1808年之间完成的。我想没有必要在对这部作品的介绍中,过多强调其他因素了,还是从音乐本身来体会吧。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
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记载,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时常会面部线条扭曲、甚至满头大汗!而我也看过一些着名指挥大师在指挥这部作品时候的影像资料,那种投入的情绪和紧张的神情,无不让我动容。或许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发和精神鼓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命运》可谓典范。而从音乐本身而言,这部交响曲进一步确立了贝多芬的“乐圣”地位——他注定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型的继往开来之人。在结构上,《命运》也堪称交响曲群峰中教科书式的范本——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却又相互关联、映衬,组合之后铸造出这部传世作品!
年近40岁的贝多芬,在这时候用他那炙热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个性风范,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天赋,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
六、回到大自然——第六“田园”交响曲 创作:1808年
如果《第四交响曲》中表现出来的青春气息,依然带有一份年轻的冲动和炙热,那么从《第六交响曲》开始,作曲家向我们更多的展示出一种音乐上的返璞归真和自然韵律。从作品号上可以看出,编号68的《第六交响曲》是紧接着《命运》之后立刻创作出来的。而贝多芬亲自为这部作品加上了“田园”这个表达作品主旨的副标题。在经历了与命运之神的搏斗之后,作曲家显然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让自己获得轻松,从充满斗争的战场回到安定祥和的大自然。
从这部《田园交响曲》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作曲家对于幸福的爱情生活、对于纯朴的民风、对于美妙无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热爱!是啊,虽然贝多芬依然在和耳聋疾病作着不断的斗争,但是当时安逸的生活、美妙的爱情依然围绕着他,出于一种对人生追求自然的天性,乐圣创作了这部作品。虽然缺乏《第三交响曲》的英雄气概、《第四交响曲》的热情如火,也没有《第五交响曲》中的强烈旋律对比,但《第六交响曲》似乎用大交响的方式在向我们讲述最平凡的景色和最朴实的生活。其实在贝多芬的创作随笔当中,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这就是一部反映乡村、田园生活风貌及其风情场景的作品。如果说《命运》是通过叙述一个斗争的过程为表现手法,那么《田园》则是通过描写景色反映出贝多芬内心对理想生活的期待,让更多的听众通过这种音乐描述,来遐想乡间生活的乐趣。
非常喜欢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一次听,就被它深深吸引!我想,无论您是一个初入门的古典新手,
还是在交响乐海洋中徜徉已久的爱乐人,都无法抗拒这个美妙乐章!简短的引子之后,迅速转入正题,开门见山。一段主旋律迎面而来,简直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清新感觉!那么的富有朝气,那么的清新自如,让人似乎感到了春天的气息。不得不再次佩服贝多芬的音乐天赋——能够如此细致地、准确地用五线谱、用一个个音符来描绘出大自然的景象。紧接下去的旋律,围绕着主题不断反复、回旋,但却丝毫不会让听众感到厌倦,反而思绪会不断的跟随着音乐飞翔。这个乐章的标题为“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非常切合旋律的主题。
第二乐章是慢板,标题为“溪畔小景”。贝多芬曾经说过,这个乐章是在户外创作完成的,地点是在一个被称作“维森山谷”中的一棵大树下面。贝多芬就是在这里体味着大自然的气息,即使他的听力已经非常微弱,但依然感受到了很多自然声响。所以在柔和而温馨的第二乐章,您可以听到通过各种各样乐器模拟出来的风声、鸟鸣声、波涛声。如此的简约,却又如此的打动人心。
第三乐章开始到曲目结束是连续演奏的。贝多芬首先打破了交响曲一贯以来“四大乐章”的典型格局,使《田园》具有了五个乐章,随后他又让后三个乐章连续不断的演奏,可见贝多芬是多么的勇于创新,也可见《第六交响曲》与其他作品的与众不同点。第三乐章的主题是“乡民欢乐的聚会”,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舞曲节奏的跳跃,人们欢乐而无忧无虑的狂欢。可以说,通过前两个乐章的铺垫,贝多芬把在田园的惬意感受,全部积累了起来,放在这第三乐章来进行描述。突然旋律转向阴暗,似乎天空云层密布、阳光被遮挡,紧接着两声巨大的轰鸣由定音鼓发出——第四乐章“暴风雨”接踵而至,发出咆哮!紧接着的旋律如同夏天的雷阵雨一般,倾泄而下,在经过了最磅礴的雨势之后,慢慢趋于舒缓。这时候,应景的第五乐章“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兴奋的心情”开始奏响了。一切恢复了平静,雨过天晴、似乎还有一轮彩虹,人们迅速从从第四乐章的惊恐、躲闪中缓过神来。优美而抒情的旋律重新把人们带回田园生活的美好,旋律中蕴含着泥土的芳香,全曲在无比柔和中悄悄的结束了,甚至让人感觉无声无息……
这就是田园!我想,如今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当中的现代都市人都向往回归美妙的大自然。如果您能够静下心来,花上半个多小时坐在音箱前,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一遍贝多芬的这部《第六田园交响曲》,您的大脑一定会经历了一次大自然的洗礼,当你从旋律中回来的时候,会有所感慨、有所慰藉的。
七、疯狂的交响舞蹈——第七交响曲 创作:1812年
从1800年,《第一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一直到1808年《第六交响曲》问世,在8年时间内,贝多芬完成了交响征程上的六个脚印。虽然与才思敏捷的天才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交响曲产量远远不及前者,但是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值得咀嚼的内涵和哲理,蕴藏了属于作曲家本人的个性与才华。其实从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历程而言,从1800开始直到1809年,这10年之间,可谓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高峰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评价,都是如此。但是从1809年开始,贝多芬逐渐开始走向沉寂,以至于他的第七部交响曲,直到1812年才问世,与《田园》相隔了将近4年之久!大家或许要问,这段日子贝多芬在做些什么呢?
1809年5月,曾经被作曲家所崇拜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命令法军进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炮声隆隆,战局紧张。贝多芬早年的先师海顿也在此时去世了。但贝多芬没有被战火所吓退,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创作出了包括《26号“告别”钢琴奏鸣曲》、《致爱丽丝》以及《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在内多部重要作品。当时维也纳的局势非常紧迫,侵略军的不断骚扰,货币的不断贬值让贝多芬的生活非常窘迫。好在1810年战局被平息了,维也纳恢复的往日的平静。但是贝多芬也就此陷入了一生中创作热情最低落的一段时间。 在介绍《第四交响曲》的时候,我们说到过贝多芬比较失败的爱情生活。在这时,经历了几年的甜蜜以后,恋人们逐渐远离了他,使贝多芬重新陷入孤独和寂寞当中,可以说这是贝多芬失去创作灵感以及动力的一个较大原因。其次,来自于耳朵疾病对他的折磨,其实当时的病情已经发展到几乎让贝多芬完全丧失听力的程度。同时维也纳的经济萧条依然继续着,生活条件日渐艰苦,贝多芬不得不为衣食住行而拖累。不少
知心好友也在这段时间相继离开了贝多芬,或是因为去世,或是去往其他地方发展,这让作曲家的生活越加苦闷。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贝多芬在1810到1812年,只写出了几部并不成功的作品,数量寥寥无几。
不过从1812年开始,这头“音乐雄狮”开始复苏了!而复苏的标志则正是他的第七部交响曲!虽然这时候的贝多芬依然生活的不怎么愉快,但是这部《第七交响曲》却拥有非常独特的舞蹈风格,可见作曲家已经可以做到抛弃凡尘俗念对他思想的折磨和困扰,只要一沉浸在音乐创作中,他就可以爆发出无穷无尽的威力!
贝多芬是特立独行的,他也不想让自己作品风格有所重复,尤其是对于交响曲这个表现形式。在《第七》之前的四部交响曲可谓部部经典、成功——英雄的讴歌、青春的赞颂、命运的斗争、田园的纯朴。这时候贝多芬想到了用快乐、疯狂的舞蹈性的节奏来作为新作的创作主题。第一乐章,似乎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优雅而欢快,充满一丝明亮。第二乐章是忧郁的小快板,带有葬礼进行曲的风格,虽然旋律并不快速,但是依然不乏舞蹈的节奏感。第三乐章,一上来就表现出愉快的感觉,会让人不由得跟随他手舞足蹈,跳跃的热情一轮高于一轮!然后第四乐章上来了,舞蹈开始趋于疯狂,似乎有酒后起舞的味道,高潮迭起,让人感觉呼吸都会跟随急促起来!贝多芬用最迅捷、最激昂的手法,写出了这个十分出名的快板,似乎是天下无双的!其实关于这部作品的赏析,我想没有必要多费笔墨,因为前不久的边听边入门刚刚介绍过这部作品,大家可以看看Pianosheep 的评论,十分精彩。
《第七交响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着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着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八、快乐应该属于音乐——第八交响曲 创作:1812年
似乎《第七交响曲》重新带给了贝多芬自信和灵感,继5月份创作出了《第七交响曲》之后,1812年的10月,作曲家又完成了《第八交响曲》的创作。贝多芬采用了明快的F 大调,而在他其他交响作品中同样采用F 大调的还有《第六“田园”交响曲》,可见其风格也应该是清丽、自然、快乐的。在篇幅上,《第八交响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却也含有十分独到的特点。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田园》,虽然旋律有很明显的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意境是如此的近似——明亮、轻盈而带有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第二乐章是整部作品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章,虽然它短小的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乐章中篇幅最小的乐章之一(第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同样短小),但是和它的篇幅特点所一致,这个乐章轻盈而欢快,并且带有十分明显的复古色彩。第三乐章依然是精悍的,小步舞曲风格,带有鲜明的宫廷气质。有人说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故意写出了几段“走板”片断,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卖几个破绽”,为的是把小步舞曲这种音乐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因为那几段“走板”听上去的效果好像就是乡村乐手因为技巧不熟练而弹奏失误所引发的,十分有趣吧。终曲乐章在逐渐加强的主旋律中向听众奔涌而来,这是一个急速的快板。这里把《第八交响曲》倡导的“快乐主义”发扬到了极致,这里没有《英雄》中的豪迈音符、也没有《命运》中的磅礴气势,这里拥有的只是蕴含着属于平凡的快乐感情。
其实《第八交响曲》到处洋溢着一种复古,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早期莫扎特、海顿交响作品中蕴含的古典韵味,缺少了贝多芬一贯以来突出的个性旋律,并且很多乐评人评价这是贝多芬的倒退。但是很多人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让人愉快的优秀交响曲,其间充满了智巧、幽默的成分。要知道在当时贝多芬依然生活的并不快乐,生活的重压、家庭的矛盾充斥着作曲家的每一天。或许正是因为面临这些压力和郁闷,贝多芬才想从音乐中找到快乐,因为原本快乐也应该属于音乐!
九、经久不衰的欢乐颂歌——第九“合唱”交响曲 创作 1822-1824年
您可以留意下,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是1812年,而《第九交响曲》却是直到10年之后的1822年才开始构思、谱写。这十来年之间,贝多芬经历了一些什么?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第九交响曲》的诞生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一部名为《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他并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在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一年,也就是1813年,贝多芬谱写了《战争交响曲》,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战争交响曲》是一部“应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拿破仑的最终灭亡。消息传到了作曲家的耳朵里,贝多芬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也通常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关于贝多芬和拿破仑之间的渊源,在推荐英雄交响曲段落的时候,我们有过详细的介绍。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作品包括两大部分——“战争”和“胜利交响曲”。在前面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而在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愿主保佑国王》为主调。
从历史评论来看,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她。其实《战争交响曲》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乐曲,但是贝多芬为了使其能够以宏大的气势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将之改编为管弦乐曲,甚至加上了“交响曲”的头衔。由此可见,贝多芬对于拿破仑背叛革命,继而侵略欧洲各国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慨。所以当拿破仑战败之后,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乐把此时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写下来,并流传下去。不过可惜的是,《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而且过了数年以后,贝多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粗糙之处,甚至自己为之检讨过。虽然作品当时红极一时,但如今和贝多芬其他九首交响曲被成百上千次录音的“待遇”相比,《战争交响曲》的录音如今是相对比较少的。
《战争交响曲》虽然只是“昙花一现”的应景作品,但是在当年却给贝多芬带来了更高的声誉。在1813年12月8日贝多芬作品的专场音乐会上,作曲家亲自上阵担任指挥。两部重头作品被上演——创作于前一年的《第七交响曲》直到这一天才真正公开首演,而《战争交响曲》更是作为贝多芬的新作第一时间展现在维也纳听众面前。这是一场极其成功的音乐会,贝多芬的作曲才能、指挥才能被全面展现在听众们面前!《第七交响曲》更受到了普遍赞誉,不得不加演“小块板”乐章。沉浸在战争胜利欢乐中的人们对《战争交响曲》更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说起来是可笑的,很多乐评人士对《战争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不屑一顾,而且贝多芬本人也承认这部作品存在不少“粗浅”的地方。但是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得贝多芬在维也纳、在欧洲大众心目的地位再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几乎被荣耀和光辉充斥着,总算使得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作曲家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至少自己的音乐能够被更多的人肯定。这时候贝多芬的创作欲望重新被唤起,一部又一部新作问世了,音乐会也一场接一场的被要求加演。1814年2月7日的音乐会上,《第八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听众竟然达到5000多人,这个数字即使放在现在,都是异常惊人的!在此后的一两个月内,《战争交响曲》也在不断地被上演,似乎大家永远听不够。
这一切预示着贝多芬辉煌和荣耀年代的开始。1814年5月份,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在经过大幅度修改之后再度公演成功;7月份开始,贝多芬被一次次邀请去参加权贵显要、政治人士的聚会。这时候,拿破仑已经倒台,欧洲的政治局势虽然非常复杂,但表面上还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和平”以及“庆功”的年代,音乐家、艺术家的价值重新得到了体现。贝多芬作为这些艺术家中的代表和领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和重视。那个时候的贝多芬俨然如同当今的“超人气巨星”!
当然在这段自己最“辉煌”的日子里,贝多芬对于“共和体制”的理想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消退。虽然成天和一
些封建统治者相处,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或者“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家中凌乱不堪的局面没有得到一点改善,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没有因为要和“上层名流”为伍而变得妥协。他只是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继续着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推广。这种舒适和辉煌延续到1815年,但是和所有人一样,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高潮过后,贝多芬进入了自己一生中的又一个低潮期。
低潮源自贝多芬的许多显要友人的相继去世、患病、破落。由于没有完整的家庭,贝多芬在此时重新回到了孤独、寂寞当中。应该说虽然乐圣的一生当中有过阳光普照的时候,但终究还是阴霾多于晴天,贝多芬又不得不回到悲情人物的角色。这时候他已经完全耳聋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脾气也越来越怪癖,性格让人更加难以捉摸和接近。在一些外人看来,贝多芬已经和一个暴君、狂人无异。同时贝多芬身体健康也开始重新和他作对,肺病和伤寒一直困扰着作曲家。同时这时候欧洲大陆的局势也使得贝多芬这个一直关注政治的作曲家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种种这些,都让贝多芬无暇再用心去创作大型的交响作品,所以在1814年到1818年这段日子内,贝多芬几乎没有惊世的音乐问世,只有少数几部作品诞生,且其中后来比较出名的只有一部钢琴奏鸣曲。
这段忧伤的日子,贝多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读书上,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诗歌、剧作。包括荷马、歌德晚年的诗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并且写了很多感悟和笔记。最终贝多芬从这些充满内涵、充满激情的文字中,重新唤回了自己的作曲灵感!即使物质生活再怎样困顿,作曲家在精神世界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支柱。1818年开始,贝多芬开始从沉默中醒来,一部又一部重量级作品被不断谱写出来!
《庄严弥撒》、《C 大调三十三首钢琴变奏曲》以及作曲家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第30、31和32号)是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的《庄严弥撒》更是前后花了4、5年时间创作才得以完成。而且这部作品诞生的时候,距离贝多芬去世只有三年光阴。似乎作曲家已经提前预知了死神的来临,因此写下了这部具有神圣意义的宗教音乐作品。但是贝多芬显然不想用这种方式来了结自己的艺术生涯,在他心中还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没有完成,那正是至今传唱不衰的《欢乐颂》!
大家所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第九交响曲》是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作曲家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按照合同,这部作品原本应该放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演,但是贝多芬依然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进行。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而作曲家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 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 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 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着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 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
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