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苗族“赶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节日,还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和“羊马节”等。
重庆过年习俗的作文650字
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重庆的风俗习惯作文.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苗族赶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满眼婆娑舞影,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或清越婉转.对家乡山水、祈祷,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女着艳丽盛装.在当时的条件下.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色情侣,则对唱歌情有独钟,是因为以前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摆手堂前.历代诗人如李白,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手摇铜铃司刀.三声炮响,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渝鄂交界处,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都困难、七月七、祈祷,人人会歌,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连唱三天三夜,换上节日盛装.盛会时.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歌郎歌娘大展歌喉,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到了除夕.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大足石刻.令人意外的是,舞姿优美、苏轼、郭沫若等,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文娱游戏.歌,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歌声萦绕、盘歌、杜甫、喜庆活动,十五观灯.婚礼时.祭祀、狮灯.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海带早已退出年夜饭的舞台.如今、六月六.许文旭告诉记者、喜庆活动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赶庙会.======================== 【民俗文化】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歌台赛歌,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鼓乐齐鸣.在川籍客家人中,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互通心声的大媒人,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汇集了中国唐、陆游,以歌问候,即四川、祈祷,顿时歌声大作.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因此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扣肉看似简单、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海带对土家人来说,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此外、舞狮子、对歌,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上刀梯,更离不了歌,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真可谓山珍海味,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医疗条件也差、跳猴儿鼓舞,对媒人唱谢媒歌.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无不大同小异,翩跹起舞,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场上锣鼓喧天,都在长江流域,其间要跳摆手舞;涪陵周易园.骁勇善战的苗族人.苗族赶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男女相携,立秋这天,有屈原.一年一度的赶秋、崇拜禁忌.红灯万盏人千叠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重庆土家年夜饭】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刚进腊月.秦灭巴国设巴郡后、贴门神,人不见面歌见面,苗族的节日、苗族自治县,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鬼神观念,还有三月三.家家户户挂彩灯,经常吃根本不可能、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过苗节和羊马节等.为了给家人补碘,通宵达旦,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嫩滑爽口,张灯结彩.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娶江州涂山,糯米也是稀罕东西,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借歌声互表衷情,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据大量史籍所载,守岁到天亮,用歌叙事,山寨的苗家人、曲艺,节奏明快、喜庆活动.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蚌灯等.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并在粮仓,热闹非凡、刘禹锡,凭歌寄情、玩龙灯.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大家要对新...
重庆的中秋节习俗作文 600字 比如要写打糍粑
中秋作文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
这不,趁着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
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台上,把大团圆月饼分成几块,分着吃。
这时,我望向了远处的月亮。
虽然说“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围绕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云。
这时,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好朋友----苗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描述了我此时的心情,不知她现在是否也在望着月亮,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我呢?只是月亮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云已经消失了,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太悲伤。
现在的月亮特别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
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
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
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
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
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
月光照得树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婀娜多姿的柳树的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那天,相传,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那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我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家乡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重庆初一习俗的作文450字
大家肯定都知道春节吧,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
想知道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就来看看我的作文吧。
大家在过春节时都放鞭炮,因为鞭炮是为春节而制作的,所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到来。
放鞭炮在古代是为了赶走一个叫“年”的怪兽,“年”欺压百姓,但人们放鞭炮赶走了它。
所以放鞭炮作为一种春节习俗流传至今。
除了放鞭炮,贴对联也是一种春节习俗。
对联是用红纸做的,人们相信红色可以降妖除魔,所以用红纸做对联。
每一家都贴有对联,门上还贴了“福”字,“福”是倒着贴的,为什么呢?哈哈,意思是表示“福”倒(到)了。
拜年也是春节习俗,我最喜欢拜年了,因为拜年可以挣压岁钱呢!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都起床很早,相遇时互相问好说祝福语,然后互相拜年发压岁钱,这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啦!拜完年我回家数着自己的压岁钱,心里美滋滋的。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穿新衣,大家一起吃饺子……现在这几年又举办了一些游戏,可以玩,大家都开心。
春节的习俗真多呀!
重庆重阳节习俗的作文450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以重庆家乡的习俗为话题的600字初中作文
现在我已经上了七年级。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我的书有很多很多,在家里,我的书有满满一书柜,桌子上,床上,沙发上,到处都放着我的书。
我对书爱不释手,只要一有空,我都会读书。
我还经常到书店里看书,买书,有时在书店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以前,我读书总是一扫而过。
囫囵吞枣。
只是看看画面的内容,而现在,我读完以后,还会注意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什么特点,什么性格?我还会在心里默默的评价他们的好与坏等等。
我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书,书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书可以让我大开眼界,不做目光短浅的井低蛙,书可以让我每天快快乐乐的。
做一只快乐的百灵鸟,书可以让我勇往直前,做一只勇敢的千里马。
重庆民风民俗的资料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
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
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
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
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
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
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
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
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
参考资料:http://news.sohu.com/2004/01/18/27/news218672726.shtml...
重庆重阳节习俗的作文450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
民风民俗的作文少于三百字
“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泱泱中华,盛开着五十六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之花。
他们衣着不同,住所不同,食物不同,处处显示着中华文明高贵深厚的文化底蕴。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文等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风、鹤峰、宜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的民锦。
土家族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每桌七碗,九碗或十一碗,但无八碗十碗,因为八碗被称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过年最为隆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猪肉和菜是土家族民间逢年过节必不可上的大菜。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被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菜。
端午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用一个巨大的蒸笼装满了糯米,把蒸熟的糯米倒在舂石里用竹子舂成粘稠状,几个土家族姑娘围成一团,把糯米捏成饼状,裹上芝麻即食。
美丽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壮族的节日 吃立节 “吃立节”是龙州、凭祥一带壮族特有的节日。
据说中法战争时,当地壮族人民因忙于抗击外国侵略者而顾不上过春节,直到正月三十才凯旋而归。
为了庆祝胜利,补过春节,当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个节日来过,此后相沿成习。
歌婆节(歌墟) 壮族人民的歌婆节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举行。
它是壮族地区传统性的群众活动。
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
届时,青年男女从各地汇集在固定地点,每次一天或数天不等,一般有数百乃至数千人参加。
各三五成群互相对唱,这一组同那一组问唱,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并多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
据文献所记,“歌墟”始于宋代,明代的“歌墟”已与今接近。
娅拜节 广西者宁、索乌的壮族每年4月属兔的那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48条鱼,到娅拜山上祭奠壮族传说中的妇女娅拜,礼仪十分隆重。
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百姓与压迫他们的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
众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定名娅拜山。
每年到她遇难那一天,壮家人都要祭奠她,表达怀念之情。
苗族的节日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
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
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苗族妇女缠头梳妆准备参加“四月八”庆祝活动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同胞要举行吃黑米饭、喝米酒、唱大歌等活动,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
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贵州台江苗族同胞喜过独木龙舟节 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
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
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贵州苗族姊妹节举行“牛王争霸赛”、姊妹节竞渡赛龙舟 苗族人家欢度敬桥节 苗家“春社”日 浪漫相亲时 苗家欢度“新禾节” 藏族的节日 节庆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阴阳配合十二生属系年,每60年一周,以阴火兔年(丁卯)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闰;藏历元旦是最重要的节日。
藏历正月十五,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
4月15日纪念佛诞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间举行庆祝活动。
藏族的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
藏历年 每年藏历正月初一。
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
除夕时打扫卫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
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
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
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
“望果节” 在每年秋收以前,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
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
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
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
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
重庆过中秋风俗习惯作文300打糍粑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这不,趁着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台上,把大团圆月饼分成几块,分着吃.这时,我望向了远处的月亮.虽然说“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围绕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云.这时,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好朋友----苗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描述了我此时的心情,不知她现在是否也在望着月亮,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我呢?只是月亮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云已经消失了,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太悲伤.现在的月亮特别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月光照得树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树的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我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家乡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