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景诗歌和散文的赏析中,实景与虚景的区分一直是难点,很多学生在具体分析是时实景和虚景难分。
实景是作者所看到的、亲目所见之景,而虚景是在实景的基础上,由作者的头脑所想象出来的,想象之景。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强调虚实相生,即实是虚的基础与依据,虚是实的升华与超脱。失去了任何一方,对方都不会存在。可见,虚景、实景是相对而言的、相辅相成的。例如,《春》中有这样一句,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明明是写春花,怎么又写秋实。显然,秋实是从春花的艳丽、繁多而联想到的,照着这样的花势来推断。秋天,一定是果实满枝挂,反过来看,还是在写春花。没有春花,哪来秋实。因此,“春花”是实景,秋实是虚景。也可以说,直接写花色、花艳、花香是正面描写,写想象中的花结出的果实是侧面衬托。再如,曹操的《观沧海》这一首文学史上第一首写景的诗。其写景的顺序和虚实都值得研究一番。作者先写整体形象,即海水和山岛,再写局部细节,即树木、百草、洪波,这是对整体的具体化、概括化。如果说,海水荡漾是动态之景,那么山岛耸立就是静态,草木是静态之景,洪波又是动态之景。这也符合写景诗中动静相衬的原理。动也好,静也好,这都是作者的感官所感知到的。特别是亲眼所见的,显然是实景。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不同。作者曹操观沧海不可能一天一夜都伫立海边,观看日月的出没,星星。银河的运行。笔下的日月,星辰,银河似乎是作者所见的艺术概括,实际上是作者从大海的雄伟气势中所想到的另一番景象,两个“若”字便点出这是想象之景。作者想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到了自己要干的一番事业——统一中国,就像大海一样,有吞吐宇宙万物的胸怀,才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西方有一则名言,比大海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可见,这两句不再是实景,而是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的作者心中的图景——虚景。作者表面上歌颂海的胸怀之大,容纳百川,包宇宙,实际上在抒发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一种前无古人的雄心壮志。作者看到的大海,与作者内心的那大海一样,也是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静的。曹操在征战路途中写的这首写景诗,表达了他对宇宙、人生的一种看法和理解,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
写景作文(多种感官,正.侧面描写,虚实结合)
我的家乡在农村,那儿美丽的风景星罗棋布,美不胜收。
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更是美轮美奂,目不暇接。
成熟的气息弥漫着在园子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丰收在望,庄稼人一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梨儿黄橙橙的,泛着金光,闪闪发亮,在青绿间露出一张张笑脸。
绿油油的白菜,这儿一丛,那儿一丛,翠色欲滴,如同给园子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
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是站在园外望园子:满园一片金黄,偶尔点缀着一点绿色,分外和谐。
赏心悦目。
树披金装,一阵阵微风吹过,片片黄叶飘飘扬扬,如同一只只彩蝶,随风翩翩起舞。
漫步在花园里,整个花园尽态极妍,美不胜收。
看,黄色换得淡雅、白色花的高洁,紫红色花的热烈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烂漫争艳。
当然,故乡的秋天,雾是最迷人的,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
每到早晨,云雾弥漫了世界,雾山雾海,连绵起伏的群山,时隐时现,如同蓬莱仙岛一般,令人心旌神驰。
偶尔在云雾中露出一座农舍,炊烟周围缭绕着,早餐散发的阵阵香气,和着略带含义的晨雾构成了和谐迷人的画卷。
每当起雾的时候,故乡的秀丽山川和心中的海市蜃楼就融为一体了。
不论何年何月,离得多远,身处何地何方,故乡的秋景永远朦胧在我的生命中。
故乡的秋天,也是风的世界,雨的天堂。
秋日的早晨,微风丝丝的歌唱着。
送来了珍珠般的露珠。
送来了秋日的凉爽,吸取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雪白的云雾,擦去了酷暑的残迹。
雨是最寻常的,细如牛毛,密密的斜织着,有如花针,闪闪发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得多好呀。
家乡的秋雨来临之前,。
总是先有秋风的征兆。
秋雨落在地面上,毫无半点声响。
秋雨是和谐的,它带走了夏日长久的干旱,送来了期待已久的湿润清凉,我喜欢秋天的雨。
故乡的秋天啊!每当您到来,我心中的欢愉总是无法言表的,只能用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诗“漫卷诗书喜欲狂”来概括了。
我爱我的故乡,我更爱故乡醉人的秋天。
o(∩_∩)o 希望能帮助到你!o(∩_∩)o ★★★★★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万分感谢! (*^__^*)
求一篇写景的作文,要运用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300个字,各位高手...
花园访友走出门,就与满天的朝霞握了握手,碰了碰头。
清晨,好清爽! 我一个人走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这是通往花园的路。
我要去那里拜访我的老朋友们。
那一棵树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树,你挺拔的站着是在迎接我的到来吗?你开出美丽的花儿,是给来看你的朋友准备的一份见面礼吗?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多少人在你身下乘凉。
你直着腰,挺着胸。
守卫着我们美丽的花园。
走进这片花园,花儿跳着舞欢迎我,蝴蝶急着为我领路。
我们来到桃树下,树叶和我说着悄悄话。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香气, 这花园中的一切,那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美丽的花朵,你左右摇摆,是要给我跳一段优美的舞蹈吗?你好,顽强的小草,你穿着一身绿衣服,是要和我比谁的衣服更漂亮吗?你好,可爱的蜗牛,你背着小房子慢悠悠地爬动,是在观赏风景吧!你好,高大的柳树,你长发飘飘,多么像一位漂亮的小姑娘。
喂!勤劳的小蜜蜂,你们嗡嗡地在讨论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又找到了一块采蜜的好地方。
捡起一颗新种子,捧在手中,我听到了大自然的欢悦歌曲;拾起随风飘扬蒲公英种子,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
在他们开始新生活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捡起一朵还没有开放的花苞,我听见了它无声的哭泣,看到人们无情的将它从枝干摘下来。
再见了朋友们,我该回家了。
我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带走了一身夕阳。
我是新手,请多关照,拜托你了,一定要将分给我,我好不容易才打出来的,这是我以前写的,还被老师念了。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运用虚实相结合和联想
春 朱自清(这里有虚实结合和联想)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还有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写景的作文(注意一...
家乡 我们的家乡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最美的要数上林湖了。
爬上上林湖的大坝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连绵起伏,树木郁郁葱葱,那湖水纯净碧绿,清澈见底。
风过处,湖面泛起阵阵微波。
当你沿着山脚绕湖而行,就会惊喜地发现这里鲜花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快乐的小鸟在枝头歌唱,五彩的蝴蝶身边翩翩起舞。
看,那胡中的野鸳鸯一会儿嬉戏一会儿跳舞,多么自在呀! 若是你在春雨绵绵的日子里来探访上林湖,那它又是另一番景象啦!四周的群山在云雾中忽隐忽现,朦朦胧胧,仿佛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蒙上了面纱。
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在一片翠绿当中像是一片彩霞落在山中。
走进一看,那花瓣上的一点点晶莹的雨水,像是无数颗珍珠落在上面。
最惊奇的事,无论你走到哪里,到处都是一片泉水丁冬。
下过雨后空气格外清新,那淡淡花香在空中弥漫,散发着令人心旷神怡的香味。
你若置声其中,仿佛就像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啊,美丽的上林湖,你使人流连忘返……
要有立意并且有虚实结合的作文400字
我发现自己最近总是陷于浮躁和焦虑中:考试来临,心急火燎地看书,等放下书却发现自己竟然丝毫没有看进去.把文章发给编辑,又是心急火燎地等,等来编辑说不能用的结果,一时急了,不断问编辑,真的不能用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快餐式的文化.人们愿意看解读名著的书籍,却不愿静下心来仔细看原著,用自己平静的心给自己一个真实的境界;人们喜欢看电视,将自己的理想、激情依附在虚假的剧情上,而不愿在生活中以脚印证明自己.快餐式的生活,已经将我们心中关于静的部分包围.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像一次没有过程没有乐趣只剩光秃秃的目的地的旅行.却了足印的旅行,没有真实的触感;缺了风景的旅行,没有真实的乐趣;缺了这一路的好心情,又何以成为旅行?这个时代以及我们心中的欲望迫使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这过程.我们本应该在这过程中学会很多东西,用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去争取成功.那么,可以说,这结果只不过是一枚勋章,而真正的收获其实是你在其间积累的经验,磨练的能力和体现出来的品格.一方是高效社会的急功近利,另一方是静思中的淡泊以致远;一个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另一个是智者的选择;一边代表利益,另一边代表情致.
虚实结合的作文
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四川一考生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
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
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的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四川一考生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
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
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的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
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
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
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
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穿梭!简评:本文以名人之语开篇引题,既吸引了读者,又化自己的抽象之“理”于具体可感的“河岸”,随后围绕“生命之河”的“左岸的忘记与右岸的铭记”展开后文。
先写东坡、陶潜能执守自己的心志而忘记“忘记失意、悲伤,忘记不得意;忘记丑恶,忘记不快”,然后用“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一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易安居士、海子、三毛、凡·高等人的“铭记”。
最后回应篇首,升华主题。
结构缜密,段落匀称,言简意赅。
全文共七段,如以第四段为中轴,则全文构架犹如一个菱形,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整体感,可谓结构优美。
散文的语言,诗化的意境,适当的议论,隐含的哲理,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吴学光)──《考试》高中版,2005年第七期。
这位考生如果没有“虚实结合”的理念,没有想象能力,他能文思敏捷地对已有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多向思考,化抽象为具体,化概念为形象,突破材料的局限,写出如此优秀的文章吗?综上所述,高中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当然,这些都要以能给人“艺术真实”为前提,否则所写会变得虚无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艺术感染力。
注释:①《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9页。
②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5页。
③《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第49页。
④高尔基《给初学写作者的信》,《论文学》第259页。
编辑短评:学生的写作就是在老师们这样一点一滴地指导中向前行走的。
在诸多人看到学生生造作文的...
关于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里面虚实结合总分总和排比和拟人和比喻
风中赏荷花 入秋后的天气渐渐地凉快了起来,今天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微风轻盈地在空中回荡,吹在我的脸上让人感觉舒服极了。
乘着凉爽的天气和开学前的空隙,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决定乘着凉爽的微风一起去观赏六月西湖的出水芙蓉——荷花。
809路汽车穿过隧道飞快地行驶着,不一会儿就把我们安全地送到了西 湖边。
站在湖岸上,向湖中远远望去那千姿百态的荷花,非常美丽,真让你不由自主想奔向那里。
我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到湖边,想和荷花靠近一点,只闻一阵阵淡雅的芳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白的、粉红的,一朵朵、一簇簇的荷花被那绿色的花萼托着,鲜艳的花瓣更显得分外美丽。
一朵朵的荷花千姿百态,好似一位位美丽的姑娘。
近处是一朵已展开花瓣的荷花,长在绿油油的荷叶上,远远望去像是一位身穿粉红长裙的姑娘,在绿色的地毯上优美地跳舞;远处是一簇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侧身看去仿佛是一个害羞的女孩坐在草地上羞涩地用双手蒙着脸颊;旁边一个个莲蓬像一个个用宝石镶嵌而成的小鼓,荷花姑娘们在这绿色的舞台上唱歌、跳舞,用小鼓伴奏在举行小音乐会……。
荷叶又大又圆,绿荧荧的,像一块碧绿的翡翠盘;又像把插在水中的大伞,一片接一片。
怪不得宋朝诗人杨万里在《晓初竟慈寺送林子方》中对荷花有如此的赞美:“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阳光的照射下,清澈的湖水与荷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好看极了。
荷花真美啊!大自然的万物真是充满生机!
以虚写虚的作文
材料1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人生处处会留下脚印:路上桥下,街头巷尾……脚印或许不会磨灭,但是,路已改了,桥已塌了,街已没了,巷已变了……我们还能捡拾过去的脚印吗?许多事物随时间的脚步走过,也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你能联想到哪些?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材料2 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请楚它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它,亲情是无私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能牺牲自己……关于亲情,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请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两则材料,要求均一样: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分析“话题”。
“脚印”,其可见可触,它有形,即它是实有的事物;“感受亲情”,“感受”作为动词,其意蕴处在思维当中或内心深处,无法让可视可触,“亲情”亦无形,存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中。
学生面对如前者以具体名词为话题的作文题目,思维往往局限于这些名词本身,不善于联想、想象,或联想、想象角度单一,不善于多侧面地发散思维,因而难以把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的材料和写作话题联系起来,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以致写作空间狭窄。
为此,可运用“避实就虚法”,具体讲就是: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历史的或虚拟创造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记事可借助记忆中的、假设的甚至梦幻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写理可借助具体物象引申开去,谈历史、谈文化、谈人生、谈社会等。
于是,“脚印”,可由真实的脚印(实)联想到脚下的道路(虚),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史(虚),由成长的历程联想到人生的足迹(虚)等,“脚印”其内蕴就丰富而又深刻了,其艺术性显现出来了,其哲理性也被挖掘出来了。
这样的构思或思路、写法大可实行。
如《文化,踏着秋的脚印》一文:文化,踏着秋的脚印高唱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踏着秋的脚印,寻觅着回家的路;吐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李义山踏着秋的脚印,消失在迷茫的浓雾里;轻吟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踏着秋的脚印,用一抔净土掩埋着一生的风流。
秋,多情的秋,它的脚印遍布这片神奇的土地,随着历史的车轮,在华夏九州踏过了两千多年。
多少文人志士沉醉于秋的脚印里。
它的脚印经过田野,辛弃疾便用“稻花香里说丰年”点染它金黄的颜色;它的脚印留在霜叶上,引领杜牧驾车到“白云深处”;它的脚印留在月宫里,惹得东坡“把酒问青天”;它的脚印留在深山中,教会陶潜“采菊东篱下”……何止是诗歌!当1948年秋的脚印留在余姚时,影响当代文坛的人物余秋雨诞生了。
秋的脚印伴随着绵绵的秋雨,走过“文化苦旅”,经过“山居笔记”,看着“霜冷长河”,道出“千年一叹”,完结在“借我一生”。
余秋雨先生用他博雅的笔尖,把秋的脚印留在大江南北,让秋在中国文化和异域文化里占足了分量!秋给了余秋雨一生,余秋雨又把他的一生交给了中华文化。
踏着秋的脚印,他带着隔代的伤、废墟的泪,带着屈原的梦、李白的诗,带着昆仑的山、黄河的浪,他变成了那只涅盘的凤凰,在文化的秋天里高傲地飞翔。
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里,也可以觅到秋的影子。
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曲《十五的月亮》传唱不衰,回荡在祖国天涯海角的军营里;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曲《八月桂花香》唱出了军民鱼水深情,保留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盘盘诱人的月饼摆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咬一口香酥可口,甜在嘴里,美在心里;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月宫里的仙子也为思家的人点亮一盏明灯,这灯叫“中秋节”……秋花可以逝去,但秋的脚印曾真实地存在过,秋月可以改变,但秋的脚印已成为永恒。
一个民族的文化,以秋为依托,一定会丰富厚重,代代传承。
文化,踏着秋的脚印,经久不息……作者看到“脚印”迅速把素材定位在“文化”上,这就“避实就虚”了,以标志时间的词“秋”为线索,串起了纵横古今、横贯中西的文化,匠心独运,使文章大气磅礴,这真是一个巧妙的构思。
这篇作文内容丰富,习作者阅读面很广,名家名作(这在文中即为“实”有的题材)信手拈来,不会作空洞的论述和概要介绍,不会给读者言之无物、言之少物之感。
倒是笔底生香,文章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郁。
当然,本文语言功底深,文采飞扬,如恰当引用(实)、富丽典雅(虚);多用排比,气势恢弘(虚)。
“虚”,使“脚印”这个物象飞越千古,横贯中西,“文化”的历程在读者心中既有具体的历史、地域,又有抽象的思想认定,从而使读者获得了明晰的认识。
其“文气”“语式”所产生的艺术性也不能不让读者叹之、震之:不失为一篇力作。
“感受亲情”,这个话题涵盖面很广,如果直接就这一概念抒写感受或发表见解,势必造成文章的肤浅和空泛。
因此,构思上可采用化广、大为细、小,化抽象为具体的办法,即所写内...
用空间营造、色彩变化、虚实相映的方法写景作文
四季的色彩春天是绿色的世界。
草是嫩绿色的,树是新绿色的。
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所有的绿色都在颤动,都在含着晶莹的绿光。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幽静而有诗情画意。
夏天是红色的世界。
花儿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小姑娘头上的蝴蝶也是红的。
所有的红色都像燃烧的烈火。
世界万物都充满了火热和奔放的情感。
秋天是金色的世界,金黄的树叶在空中飞舞,好像一只只翩翩的金蝴蝶。
田野里,庄稼成熟了,收割机轰隆隆地响这,谱写了一首金色的交响曲。
一切都那么灿烂和耀眼。
冬天是银色的世界,天是蓝色,地是银色,雪花更是洁白无假,晶莹剔透。
银色是世界美丽而祥和。
一年四季啊,像一条无边的彩带,春的幽静,吓的火热,秋的灿烂,冬的祥和都在这条彩带上。
作文中什么叫虚实结合法
实就是实写,即对人、事、景、物的直接描写,描写对象直接出现在作品之中,走上前台,定格量相;而虚就是虚写,即被表现的事物没有直接出场,百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对象隐藏在描写文字的背后,有时也借助想象、幻想等手段描绘出与现实世界绝然不同的虚拟世界,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来表情达意,起到实景描写无法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够达到“超以象外,得其 中”(《诗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效果。
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抒情散文,这篇文章通过自己穿行三峡的所见所闻引起层层联想,在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中揣想“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艰难,进而想到“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了射箭的人,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正是这无数个“第一个”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漫想”的目的在于讴歌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首创精神。
《过万重山漫想》将实写和虚写很好地结合起来。
夔门外壮丽的三峡风光是作者眼前亲见,属实写,描写出来是为了作为“漫想”的触发点,以引真情上文。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站在船上他会想些什么?这些问题所领起的描写是揣想,属于虚写,层层设想是为了突出首创者知难而进,具有开拓精神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实写虚写结合,相得益彰,很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怎么看出诗歌中是实景还是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