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宝钗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高度两极化的特点,有人认为薛宝钗具有中国女性的一切美德,代表了绅士阶级的女性道德,也有人认为薛宝钗是郑庄、曹操、王莽大奸雄的化身。一个文学人物能获得差距如此悬殊的评价,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例,因此我说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有吸引力的人物。要对她的形象做出一番正确的分析实属不易,因为无论对薛宝钗的评价是褒是贬,是好是坏,似乎都能从原著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来,这就导致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时间无从入手,暂且抱着去伪存真、共同探讨的目的来说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先说下认为宝钗阴险虚伪的问题。这其中争论得最激烈、最旷日持久的无疑就是著名的“滴翠亭事件”,许多人由此事件得出来的第一印象再经推广,便形成定势思维,基本上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变得格外不同寻常。在滴翠亭这件事上如何给宝钗行为定性就变成了争论焦点。贬钗的说法是宝钗故意嫁祸于人,分明是看见宝玉和黛玉二人情形亲密,心生忌恨,何况平时黛玉又经常明里暗里的讥讽她,正好借此机会图谋报复。而拥钗的则认为这只是宝钗一时情急,为摆脱尴尬局面所犯的一个无心之过,之所以说出黛玉来是因为宝钗本来就是找黛玉的,宝钗主观上并没有嫁祸的故意,只想把事情遮掩过去,而宝钗的心理活动也证明了这点:“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怎么样?’”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宝钗到底本质是善是恶,内心是俗是雅,看来只能辅以其他的论据,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性的论述才最有说服力。
在谈到宝钗品性的时候,拥钗的往往喜欢引用宝钗的一首螃蟹咏来证明宝钗的愤世嫉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这首诗讽刺了横行于世、为非作歹之人,说他们最终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并借“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一句来表明根治这些人的愿望。如果宝钗真的怀有济世救民的高洁性情,一定不是阴险奸诈小人,那么滴翠亭事件自然也不会是有意嫁祸了。但这首诗又面临着贬钗方的抵制,他们有另一套说辞,他们认为这首诗是宝钗做来讥讽宝玉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恰恰是对宝玉不肯用心读书、空有其表的形容。因此为了更具说服力,在我看来如能再辅以一个更加确切、让人无可辩驳的证据就更好了。
在间隔数月或一年不定期的翻看过几遍《红楼梦》之后,我发现了一段以前并不曾留心的文字:
探春道:“我因和他们家的女孩儿说闲话儿,他说这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儿,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袴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但只你们也都念过书,识过字的,竟没看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文么?”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真是有的?”宝钗道:“朱子都行了虚比浮词了?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断章取义;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明人,这大节目正事竟没经历。”李纨笑道:“叫人家来了,又不说正事,你们且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第五十六回)
正是这一段文字让我有了突破,因为我终于可以下个定论了,不说别人如何,至少我是说服了自己的。
宝钗和探春所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探春的新政,而是对功利主义的态度,探春认为一旦进入功利场,所谓的圣贤之言全成了泡影,因为根本抵档不住利益的驱使,看来探春还是很现实的。宝钗则认为那些只是打着儒家旗号行反儒之实的功利之徒,并劝诫探春不可“利欲熏心”。文中曾提到朱子(朱熹)的一篇《不自弃》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呢?现摘部分如下: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粪其污矣,施之发田,则五毂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瀚,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蜡。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
朱熹倡导的儒学多处与孔子的本意并不相同,连同他的人品都受到后人的褒贬不一的议论,但就这篇文章来说,还是有着借鉴意义的。宝钗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学问——“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都是可以买卖的。但重点在最后一句话上:“不拿学问提着,都流入市俗中去了”,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毫无疑问它是告诫人们不能利欲熏心,即使在利禄之场也要应时刻想着先贤的教诲,要有道德的约束,这样才不会被世俗的名利所熏染。我之所以很兴奋,就是从这一句上看到了宝钗的人生态度:可做世俗之事,莫成世俗之人。
弄明白了宝钗的品性,再重新审视滴翠亭事件,我可以确信无疑地说,在滴翠亭事件中宝钗主观上不存在嫁祸的故意,但是却是有意要说出黛玉来的,拥钗的和贬钗的各自说对了一半。原文中很明白地写有两处宝钗心理活动,“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多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自己也跟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从中可看出宝钗根本没有忌妒黛玉之意。“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怎么样?”说明宝钗真的是意在遮掩,所以因忌妒而故意嫁祸黛玉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那么宝钗为什么不愿意直接面对呢?除了小红难缠以外,还因为私相传递在当时是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事,如果这时宝钗现身无异于撞破了奸情。
提到私相传递,就连和宝玉关系最为亲近的黛玉都感到害怕,更别说宝钗了,只能找个人来打马虎眼。按理有三个人是最为合适:宝玉、黛玉和湘云,因为这三人都是贾母最宠爱的,别人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但宝玉是个男人,一男一女单独玩在一处很不正常。湘云在三人中是最合适的人选,一则贾母疼爱,二则又不是贾府的人,小红即使要报复也无从下手,但此时她不在贾府,所以宝钗只能选择黛玉,由此可以看出宝钗还是进行了一番斟酌。如果说到这里还不能让人信服,不妨我们再来看一个也用黛玉来打掩护的例子。
正自胡思间,忽见一股火花从山石那边发出,将雀儿惊飞。宝玉吃了一惊。又听外边有人喊道:“藕官,你要死!怎么弄些纸钱进来烧?我回奶奶们去,仔细你的肉!”
宝玉听了,益发疑惑起来,忙转过山石看时,只见藕官满面泪痕,蹲在那里,手内还拿着火,守着些纸钱灰作悲。宝玉忙问道:“你给谁烧纸?快别在这里烧。你或是为父母兄弟,你告诉我名姓,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
藕官见了宝玉,只不做一声。宝玉数问不答。忽见一个婆子恶狠狠的走来拉藕官,口内说道:“我已经回了奶奶们,奶奶们气的了不得!”藕官听了,终是孩气,怕去受辱没脸,便不肯去。婆子道:“我说你们别太兴头过余了。如今还比得你们在外头乱闹呢!这是尺寸地方儿。”指着宝玉道:“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你是什么阿物儿,跑了这里来胡闹?--怕也不中用,跟我快走罢!”宝玉忙道:“他并没烧纸,原是林姑娘叫他烧那烂字纸。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第五十八回)
宝玉不顾大观园的管理规定一味要给藕官开脱,又拿林黛玉的有利身份来打马虎眼,为什么呢,因为藕官是黛玉房中的人。在黛玉不知情的情况下算不算的上嫁祸呢?可是这种说法却从来没人提过的。不过那婆子却是很精明的,宝玉的这套说辞并未骗过她:
那婆子便弯腰向纸灰中拣出不曾化尽的遗纸在手内,说道:“你还嘴硬!有证又有凭,只和你厅上讲去。”说着,拉了袖子,拽着要走。宝玉忙拉藕官,又用拄杖隔开那婆子的手,说道:“你只管拿了回去。实告诉你:我昨夜做了个梦,梦见杏花神和我要一挂白钱,不可叫本房人烧,另叫生人替烧,我的病就好的快了。所以我请了白钱,巴巴的烦他来替我烧了,我今日才能起来。偏你又看见了!这会子又不好了,都是你冲了,还要告他去?--藕官,你只管见他们去,就依着这话说!”
藕官听了,越得主意,反拉着要走。那婆子忙丢下纸钱,陪笑央告宝玉,说道:“我原不知道。若回太太,我这人岂不完了?”宝玉道:“你也不许再回,我便不说。”婆子道:“我已经回了,原叫我带他。只好说他被林姑娘叫去了。”宝玉点头应允,婆子自去。(第五十八回)
见谎言被拆穿,宝玉这才把事情揽在自己身上。可是宝玉的谎言又导致了一个更加严重的后果——“我已经回了,原叫我带他。只好说他被林姑娘叫去了”,林黛玉毫不知情中成了众人眼里护短的典型,肯定会导致一些人对她有看法。虽说宝玉无心做“嫁”,但却真正有“祸”。而在第四十六回王熙凤糊弄邢夫人时,同样用黛玉来做挡箭牌。为什么宝钗、宝玉、凤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黛玉呢?无疑都是看中了黛玉的有利背景。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宝玉为藕官开脱的事为例,有谁敢以黛玉护短为由当面责问黛玉?有谁敢把这件事捅到上面呢?即使他们是手握真理的正义一方,然而也只是有底无气,无不悄悄偃旗息鼓。因为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宝玉一样,深得贾母的溺爱,因此纵然知道黛玉如何,也没人敢碰这个钉子,黛玉的威慑力可见一斑。
这就是宝钗不选他人只选黛玉的原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小红形成震慑。事实上也确实起到了震慑的效果,从小红当时的反应中就可以看出她是很害怕的,对比那些知道黛玉护短的人,她更是连底气也没有。而且她深知黛玉不好惹,连宝钗都能当面讽刺更别说她区区一个下人了,再加上黛玉的主子身份及贾母宝玉等人抬爱,小红哪里有胆敢对黛玉当面挑衅。把柄在人家手里,也只有祈求平安的份。提心吊胆了几天后发现没什么动静,慢慢也就放心了。说不定通过这件事还会扭转小红对黛玉的不良印象呢。
与其说是宝钗嫁祸,不如用另外一个词汇更贴切——制衡术,既拉进来一个有强力的人物,慑服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即巧妙地保护了自己又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可以举个类似的例子,你无意中听到几个人在分赃或者密谋作案,就在你即将暴露的时候你来了一句:“你们看见我舅舅了吗?他刚从这儿过去的。”当然前提是所有人都知道你舅舅是警察,你用这一招摆脱了眼前的凶险,而你的舅舅因为是警察任何人不敢向他发难,难道这也是你对你舅舅的嫁祸吗?恐怕任何人都不会这么说。同理宝钗的所为也是一样的动机,也就是说宝钗金蝉脱壳的具体手段是制衡术,而非嫁祸。这是一种机智,谈不上有过无过的。只因为她是第一个把黛玉扯出来的人,所以很容易就一直就被盯着不放。
就前文中与探春就功利态度进行辩论一节,可能有人会认为宝钗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书中也能举出多处例子,如宝钗多次说过女子无才便有德(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话。在我看来其实不然,宝钗博学多才,佛道、儒道、戏曲、医药、美术、文学诸多方面无不尽知,甚至是连世俗买卖中的造假手段都知道,可以用“博知”二字来形容,就这一点来说,《红楼梦》中几乎没有第二个人可与她比肩。与其说宝钗身上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精神,我更倾向于她的内心更多地接受了佛家思想的熏陶。有多处例证,如第二十二回推荐给宝玉的《寄生草》,第五十回的深含禅意的诗: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当然一个人接受了佛家思想,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宝钗的屋子基本一无所有,宝钗的衣着朴实淡雅,著名作家顾城说宝钗的居处打扮是体现了佛家的空字,深得我心。此外宝钗行为上还体现着助人为善、众生平等的思想。众所熟知的帮湘云、助岫烟等事例就不多提了,就连王夫人后悔自己家的人参只拿去救别人救自家人却不及时,宝钗也不避亲嫌,委婉却态度坚定地指出人参是救命东西,姨娘不应该太小气。不仅贾府上下的丫环婆子都愿与她亲近,就是人见人厌的赵姨娘贾环母子,宝钗都不曾有一丝轻视。而最让人佩服的是她能在关键时期救下香菱,使其免受夏金桂荼毒,只此一件事便戳破了宝钗只会保全自己的谬论。
传统观点认为宝钗是世俗之人,黛玉是清高的人,甚至有人做出了“精辟”的总结:“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则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情感。”这一组句子当真是词藻绚丽、文才出众,但遗憾的是并未说到点子上,这样一个典型的二分法就把钗黛区分清楚了吗?真若是这样简单,《红楼梦》还能称得上伟大的作品吗?《红楼梦》中有一面镜子叫风月宝鉴,正反两面都可照人,钗黛二人同样有着两面性,表面上看宝钗因经营家计而对世间俗务无所不通,人际关系也处理得八面玲珑,用世俗来形容也无不可;而黛玉只囿于自己的小天地里,读书写诗,寄情草木,看上去过着知识分子的清高生活,对比起来钗俗黛雅,这是二人的正面。一旦上升到精神层面时,二人立时就换了过来,宝钗具有佛家的淡泊宁静思想又有济世救民的情怀,从螃蟹咏及与探春就功利辩论一事就能看明白,而黛玉则追求功位名份,从她的两首颂圣诗和《騄駬诗》、行酒令、与湘云联句以及要求香菱拜师便可见一斑,这是二人的反面。遗憾的多数人只看到了二人的正面,却忽略了宝钗外俗内雅、黛玉外雅内俗的本质。
至此薛宝钗这一人物基本分析完成,可以说经去伪存真,我对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是毫不犹豫地持正面看法。她是当时制度下最优秀淑女的典范,她恪守闺范却毫不酸腐木讷,她有着经历沧桑似的成熟,又不失少女的活泼与天真,她明察秋毫却含藏不露,富于才干偏能守拙,善体人情却分寸不乱,能容人但不容辱,上能敬奉长辈,下睦姊妹兄弟,就是对待下人也极富人情亦极有分寸。在全部《红楼梦》人物中,她是一个最丰富最多面最立体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最具颠覆性的人物,正因如此才深深吸引着我为之着迷。
当我穿越成薛宝钗的作文
对宝钗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高度两极化的特点,有人认为薛宝钗具有中国女性的一切美德,代表了绅士阶级的女性道德,也有人认为薛宝钗是郑庄、曹操、王莽大奸雄的化身。
一个文学人物能获得差距如此悬殊的评价,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例,因此我说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有吸引力的人物。
要对她的形象做出一番正确的分析实属不易,因为无论对薛宝钗的评价是褒是贬,是好是坏,似乎都能从原著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来,这就导致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时间无从入手,暂且抱着去伪存真、共同探讨的目的来说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先说下认为宝钗阴险虚伪的问题。
这其中争论得最激烈、最旷日持久的无疑就是著名的“滴翠亭事件”,许多人由此事件得出来的第一印象再经推广,便形成定势思维,基本上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变得格外不同寻常。
在滴翠亭这件事上如何给宝钗行为定性就变成了争论焦点。
贬钗的说法是宝钗故意嫁祸于人,分明是看见宝玉和黛玉二人情形亲密,心生忌恨,何况平时黛玉又经常明里暗里的讥讽她,正好借此机会图谋报复。
而拥钗的则认为这只是宝钗一时情急,为摆脱尴尬局面所犯的一个无心之过,之所以说出黛玉来是因为宝钗本来就是找黛玉的,宝钗主观上并没有嫁祸的故意,只想把事情遮掩过去,而宝钗的心理活动也证明了这点:“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怎么样?’”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宝钗到底本质是善是恶,内心是俗是雅,看来只能辅以其他的论据,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性的论述才最有说服力。
在谈到宝钗品性的时候,拥钗的往往喜欢引用宝钗的一首螃蟹咏来证明宝钗的愤世嫉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求一篇关于红楼梦的作文
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2005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词。
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
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最好代表,这个世界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
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春,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
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点评:从文章写法来说,本文仅仅是根据《红楼梦》这个个案,分析了女性在当时所遭受的不公,“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用这个句子扣住话题,这样的文章显得构思相当简单,立意也不能说有多少出众。
文章之所以获得满分,原因是作者巧妙调动了自身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有多少考生能够熟知文章写林黛玉的词句,而作者却能够自由而灵活地信手拈来,旧瓶装新酒,老话题就显出新意来了。
而“一曲红楼,万声叹息”的复沓,使文章余韵绵绵,令人从《红楼梦》这个个案中延伸出无穷思绪,显示出作者良好的写作功底。
有关于红楼梦的作文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
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
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
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
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
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
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
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作文 鉴赏红楼梦(600字)
红楼梦赏析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红楼梦,成就了一段别出心裁的爱情史。
惆怅,孤单,零乱的花瓣,散散飘落到干燥的地面上,孤寂修长的身影注定着红楼梦的结局是悲伤的。
林黛玉,这个红楼梦里所必不可少的悲剧角色,她的多愁善感,疑心,举止,都显示出她的清高,漠然,她独立专行,对事世的不屑,就仿佛在演一场她自己的独角戏,那枯燥的对白让人感到生厌,可她却乐在其中,她的泪,所包涵的是她的心,她的血,她对宝玉的情与那种独断的伤感。
花落了,泪干了,被风吹干的脸庞留下了二行斑驳的泪痕。
自古红颜多薄命,当她的眼睛漠然失神,身体如冰一般的冰冷,她带着她的泪,她所全部倾注的感情黯然离去,给世人留下一个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贾宝玉,这个叛逆的公子,与这个封建社会的不符的性格,使他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公子爷,显赫的背景,贾母的掌上明珠,林黛玉的红粉知己。
胸前所佩戴的美玉玲珑剔透,他所作的诗作篇篇都成为千古绝唱,他时刻注意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丫鬟,他会为跳井的金钏儿上香,会记住平日里丫鬟们的一句话,做的一件事,在丫鬟们面前,全然没有少爷的架子。
他前生是顽石,因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才步入红尘。
一夜红楼,轮回转世。
论文 我眼中的薛宝钗1500字怎么写
月高风清之夜,写罢作业,翻开那本精巧的《红楼》,一个弱女子向我走来,她消瘦苍白的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柔弱,她轻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是葬侬知是谁”,我心一动,不禁迎着她走去,“黛玉,你好!”如此纯洁精致的女子,总是惹人怜爱,何况是她。
如果女人的心是最容易碎的水晶,那么她的心就是座水晶宫;如果女人的心是洁白的飞雪,那么她的心就是覆盖着晶莹透亮梨花似雪片的乡村。
黛玉,我不得不诚实地告诉你,小时候,第一次听你的故事,我并不喜欢你,那时的你尖锐、刻薄,小心眼,我曾经怀疑,你值得宝玉如此痴恋一生吗?可是当我渐渐长大,我才真正理解了你的诗、你的梦,我才发现我误会了你,你能谅解我吗?你幼年丧母,从小就寄人篱下。
你处处小心,生怕被人耻笑,你没有宝钗的“韶华休笑本无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的俗气,却只想着“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心声。
你深深地爱着宝玉,这一点我们看得如此清楚,可你为什么不敢有一丝的表白呢?你处处尖刻,语带讥诮,表达着对宝钗的不满,你太爱流泪了,你活在自己所设的枷锁中,连我都为你心疼。
黛玉,你永远都是我眼中的一道风景,你不是花园里的一株芙蓉,而是大观园里的一根湘竹,清清冷冷地立着,你不是贾府中的小姐,而是大观园里的潇湘妃子。
凡尘俗世牵挂不了她,一旦美丽信仰消失,你就如娥皇女英一般追随信仰而去。
千般红颜,万般才情,都是点缀你纯净心灵的钻石,也正是因为这些,你才变得更加倾城。
多愁善感的心境,孤高自傲的性格,决定了你的悲。
你从小体弱多病,尝尽了各种痛苦,然而上天还是没有放过这棵“降株仙草”,让你在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眼泪后,抱病身亡。
你去了,满载着愁思与哀怨,不知在那孤冷的地下,你是否依然流泪?合上书,我的心碎了,不禁发自肺腑地问候一声:黛玉,你好吗?
请提供更多薛宝钗的资料
《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多侧面的、复杂的。
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即她有优点,也有缺点。
如果不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分析,以偏概全、以一叶遮森林,我想凭几个缺点就很容易给薛宝钗定论了。
不过,这是不是曹雪芹的本意呢?我认为不是。
作者塑造“薄命司”中众多女子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批判反面人物,歌颂正面人物。
他只是通过展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深闺的不谙世事的女子所罕有的才情,以及她们所经历的坎坷的遭际,来表达对她们深切的同情和真诚的赞美,同时用她们的这种无邪、率真的“美”的毁灭来暗示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遭受的更悲惨境遇,从而发泄出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
文学作品中与主角伴得越近的人性格常常是很有特色的,薛宝钗的形象也一样。
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
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
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且分析出它存在的原因是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
其实这与薛宝钗的生长环境有关。
她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家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
”慧质的她看过许多复杂争斗所带来的残酷。
她深知自己做为一个女人力量的弱小,在这个男权的社会里,无论自己有多大的才干,这种的反抗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因此她养成了一种“罕言默语”的生活习惯。
以无言来表达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这确实很无奈,但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她却没有料到这种人生态度会把她推入一条不归之路。
因此薛宝钗决不是什么阴险奸诈、处处搞阴谋诡计的人,否则作者决不会在薛宝钗判词中,将她与林黛玉并列,写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总之,我对薛宝钗定位的看法是:虽然薛宝钗在重要性方面次于林黛玉,但她决不是“林宝爱情”之间的小丑性人物。
她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压榨得思想禁锢、行为僵化、可悲可叹的女才子。
她作为“薄命司”中的一员,终逃不出“一哭”、“同悲”的命运。
她的一言一行所体现出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八百字左右的小论文
薛宝钗:首先宝姑娘是个漂亮,端庄,贤惠,豁达大度,智慧型的女性。
也有的人认为她是女曹操,很会为人处世那一套,所以也难免显得虚伪矫情 。
根本原因是拿她和黛玉比较的结果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漂亮,她的美是端庄的那种,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
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
就连医药之理。
宝钗也略知一二。
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
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
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
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
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林黛玉: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聪明清秀的女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
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狂、疯、痴、呆、傻,无复人理。
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
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
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像?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一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关于贾宝玉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炼成了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结果单单剩下一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这块顽石自经女娲锻炼,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莹明洁的宝玉模样。
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上面缕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
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内,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
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
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
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
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
——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
求红楼梦作文(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800字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
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恰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
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彩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 ,指的就是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万千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
黛玉之悲也是其中之一。
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
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
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
她对贾宝玉说:“你能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
——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
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
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
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