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才能立意深刻
立意深刻 让高考作文“亮”起来_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作了界定,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依笔者浅见,关于“深刻”的具体内涵分别指向认识对象本身、认识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系、认识对象的发展走向。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拨开假象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因果关系。
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更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应对之策。
下面笔者拟就这三方面的要求,从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的角度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拨云见日,剥茧抽丝 自然奥妙无穷,世事纷繁复杂,人生云诡波谲,答案丰富多彩。
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人世间的一切本已幻若走马灯,叫人眼花缭乱,更有那居心叵测之人、奸猾无耻之徒刻意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以图浑水摸鱼偷天换日,倘若我们一味本着善良的愿望偏听偏信,仅仅满足于耳之所闻、目之所视,凡事不愿多质疑反诘,不肯多用心推敲探究,必将丧失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迷惑于表象甚至假象,“深刻”之说自然更无从谈起。
要想使自己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我们必须高扬理性之剑拨开假象的迷雾,祭起千里眼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为此,我们就得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写作训练中不断擦亮自己的双眼,磨砺自己的思想,不轻信,不盲从,通过反复的质疑问难、比对辨析、演绎推理逐渐形成自己的经得起逻辑检验的独立见解。
就具体的应试策略来说,无论命题人命制的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我们都可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其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探究。
“是什么”的问题直接指向认识对象本身,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而深刻的认知是建构整篇作文思想情感大厦的基石。
在这个审题构思的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拨云见日、剥茧抽丝式等层层深入的思维方法,循着“是什么”的线路一步一步追问下去,直至真相浮出水面,本质原形毕露。
动笔破题之后,进入申说、论证、演绎的阶段,我们还要还原自己的拷问过程,再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借助类比、对比等技法,进一步充实、丰富自己的认知,以期最大限度地说服读者(判卷人)。
以2008年高考江苏卷优秀高考作文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考生在“是什么”的问题上是如何拨云见日,剥茧抽丝的。
例文1 好奇心(有删节)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
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
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
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
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
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
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
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
”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怎样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
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社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地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
”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面对着“好奇心”这样一个话题,聪明的考生没有满足于庸常的认知和解释,而是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探究和追问“好奇心”到底“是什么”,提出了“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和思考”的深刻论断,从而...
2016年高考全国卷漫画作文该怎么立意
三种立意四个角度最佳 今年作文构思最佳立意:坚守职责,远离私欲,远离诱惑;职责大于诱惑、私欲;不能为私欲诱惑而放弃自己的本职。
可以批评吃鱼的三只猫:猫的职责是抓老鼠,但因为一盘鱼摆在面前,就对该抓的老鼠视而不见,只盯住了鱼。
其中一只猫安逸地享受,吃得脑满肠肥,神态怡然,另外两只猫对捉鼠的猫面露不屑之态,它们在议论、讽刺捉鼠的猫——“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可以赞扬不贪鱼而勇于捉鼠的猫。
猫的职责是捕捉老鼠这是不容置疑的,要坚守职责。
猫者,它的主要职责就是竭尽所能,尽最大努力去打击各种各样的“耗子”。
这是好猫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
鱼可以比喻安逸的环境、优厚的利益、迷人的诱惑等。
●考生可以从以下4个角度写 1.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管诱惑再多,决不能迷失自我,坚持干好本职工作。
2.贪图享受者、沉沦诱惑者必将被人唾弃,被社会抛弃。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懒猫,主人把它们喂得饱饱的,而它们却尸位素餐,不去坚守自己的职责,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富二代、啃老族、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不也是那三只猫的化身吗? 人生在世,诱惑多多。
丰厚的利,华丽的衣,可口的食,诱人的“鱼”……凡此种种,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如果沉迷其中必将丧失自我,丧失原则。
3.时代在变革,生活水平在提高,可是优良的传统不能丢,不能忘了本真——猫天生要捉老鼠,猫的立身之本也在于捉鼠,而非吃鱼! 4.不能盲目从众,要有自己正确的辨别力。
大家都在吃鱼,而另外一只猫在捉老鼠。
对于有鱼吃还捉老鼠这个方面,不能怕别人的风言风语,不要盲目从众,要仔细甄别。
●凸显理性思辨色彩是趋势 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看,越来越注重逻辑思辨,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材料中心话题就是“有鱼吃还要不要捉老鼠”的问题,如果只关注一方面不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就很难符合最佳立意。
得高分要在发展等级上多挖掘,①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②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在确保审题准确的前提下,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在发展等级上至少占一条优势。
·王立群评点高考作文 可以“以猫写猫”也可以“以猫写人” 好作文有四个标准:立意准确、语言流畅、表述生动、含义深刻 “这个漫画挺有意思,考生写起来应该不会太难。
”昨天下午,正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百家讲坛》的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说,题目出得挺好,不过考生想得高分也不容易。
王立群担任过20多年的高考作文评卷工作,他认为好作文应该符合四个标准:立意准确、语言流畅、表述生动、含义深刻。
●大部分考生应该不会“跑题” “这幅漫画也不是很难,画面也比较直观,一般都会有东西可写,不会无话可说。
”王立群说,和命题作文比起来,漫画作文、材料作文比较客观、公正,不存在有的考生熟悉,有的考生不熟悉的问题。
而且,作文的立意比较多样化,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虽然考生一般不会太跑题,但想写出新意也不容易。
”王立群说,这种漫画作文,考生没必要立刻下笔,可以先对漫画进行分析。
捉老鼠的猫是少数,它恪尽职守,虽然它完全可以吃鱼,但是它还是坚持自己的职责逮老鼠,而且还要遭受同类的嘲笑。
而吃鱼的猫是多数,它们吃鱼无妨,但是去嘲笑捉老鼠的猫就不应该了。
●可“以猫写猫”,也可“以猫写人” 王立群说,面对这个漫画,考生可以“以猫写猫”,也可以“以猫写人”。
考生可以“以猫写猫”,可以从自然界和动物界来写。
例如,在自然界中,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数量,如果猫不捉老鼠,都去吃鱼了,老鼠就会成患,猫不能只靠吃鱼活着。
另外,也可以把猫当做人的象征,把猫的行为当做人类社会的现象,以拟人化的手法,“以猫写人”。
这样的话,吃鱼的猫,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坐享其成”派,只顾享受,不去尽自己的职责,如果长期依赖人工饲养,一旦没有了鱼,就只能饿。
而捉老鼠的猫是“自食其力”派,只有自己有真本领,才不怕变化。
●作文立意不能“盲人摸象” “考生一定要抓住整幅画的含义立意,不能‘盲人摸象’,摸住大象尾巴写尾巴,抓住鼻子写鼻子。
”王立群说,漫画作文立意也要准确,不能以偏赅全,考生抓住的应该是漫画的整体立意,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王立群说,有的考生可能会运用“逆向思维”,说“猫儿吃鱼又何妨?”这种立意虽然别出心裁,但可能会偏离漫画的主题。
考生还是要从漫画最主要的立意出发,完全抛开主题立意去发挥也不行。
●高分作文有四个必备条件 从1977年以来,王立群担任过20多年的高考评卷工作。
在他眼中,能拿高分的作文有四个必备条件:一是立意准确,二是语言流畅,三是表述生动,四是含义深刻。
评卷老师也...
高考作文立意范围
高考作文立意一般能引申出十项:成功,反思,坚强,信念,反思,感动,宽容,得失,苦乐,公平。
具体的立意要旨是: 一、化大为小。
现在作文的写作范围往往非常宽泛,如果仅把题目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笼而统之去写文章,势必出现内容空泛、文意散漫。
因此,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选择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舞台。
1.切分话题。
在仔细分析话题的同时,对话题进行切分,把“大”化“小”,分解出“子话题”来,使角度变小,使写作取材的范围缩小,这样有利于突出中心。
我们可以将话题“主动”层层切分:从“主动”与“个人”关系的角度,可切分为人际交往与主动,个人修养与主动,身体健康与主动,意志品质与主动,学习与主动,事业与主动等等;从“主动”与“国家、民族”关系的角度,可切分为政治改革与主动,经济发展与主动,国际竞争与主动等等。
这样,就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贴近考生自己,从而使话题作文的内容既不显得空泛又不失之单薄。
2.限制定向。
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人思维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
实际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
限制的方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
如话题“父辈”可限定为艰辛的父辈、父辈的成就、父辈的遗憾、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父辈请不要如此“爱”我们,等等。
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内容也就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会有模糊的担心。
3.以问导写。
面对“话题”,要善于“以问导写”,即在头脑里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
如写话题作文“压力”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有没有压力”“什么可以构成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如何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再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
二、小中见大。
这就要求考生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1.在日常的平凡人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
有的话题并未直接引进瞩目的重大的事情,但细细读来,却可发现它们立意大气。
如一考生从一般人日常生活着眼来确立诚信在人生中的根本地位,将“一毛钱”与“诚信“联系起来,秤砣虽小压千斤,由于选取的例证恰当,用小故事解说了大道理,文章具有了难得的深度:诚信是一种精神价值,不可用功利来衡量。
2.能把具体人事景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精神、品质联系起来。
孤守一隅、小题小作,只能就事论事。
写作中,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自己所选的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哲理。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对外国夫妇带着孩子游公园,让小孩在前边独自走。
小孩突然被石阶绊倒,大声地哭了。
一个中国老人见了,连忙上前要拉起孩子,这对外国夫妇见了,笑着说:“谢谢!让她自己起来。
”请就“跌倒了自己起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一话题可以同人生道路、成长历程、工作成败这种需要“自己起来”的精神品质和人生哲理联系起来写,表达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品格。
三、推陈出新。
作文时,将人们常用的主题拿来,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使陈旧的东西焕发出光彩。
1.侧视法。
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去观察和思考,就会有所不同的结果。
许多考生习惯定势思维,从大家所熟知的角度观察思考,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就有可能“出新”。
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①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 ②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 ③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 ④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2.引申法。
在原来的思想、见解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
这有两种方式,一是深入地想,是向纵向发展;一是扩展地想,是向横向发展。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观点。
如著名作家柏杨先生有一篇文章题为《讲真话不是美德》,乍一看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
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
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
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3.辩思法。
就是运用即辩证思维中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话题。
这样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周密,既深刻又辩证,避免出现过于偏激、片面的情况。
如以“勿以恶小而为之”为题写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三层:小恶也是“恶”,是恶即不可为(事物的本质);小恶不改,会发展为大恶(发展的观点);不仅不能为恶,还应该为善(联系的观点)。
这样就使这篇文章既丰富、深刻、新颖,又充满辩证色彩。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立意
综观19年间高考作文,全国试题中命题作文只有4次,其余全部为材料作文。
研究这些材料作文的命题情况 ,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作文材料的取材范围及话题 如果我们详细审视全国试题并兼及广东、三南试题(上海试题除外)的作文题材,可以发现,用来作文的 材料的取材范围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学校生活、教育教学、成人成材的问题。
先看全国试题: 1979年“第二次考试”; 1980年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1984年关于作文问题的师生互叹; 1987年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 1989年毕业生填报志愿的困惑; 1991年老师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 1994年为小张同学补课收取报酬的问题。
此外—— 1987年广东试题:南山中学图书馆借书规则的问题; 1988年广东试题:看图作文中学生李雄救起三个落水小学生的问题; 1992年三南试题:B老师的一堂实验课,教育学生“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这类试题在历年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材料均为学校生活的常见现象,师生关心的共同话题。
2.科学知识、生产管理常识。
1981年全国试题:古代哲理故事“毁树容易种树难”。
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常识,又是一个生产管理的 常识问题; 1983年全国试题:“这里没有水”的漫画。
这是一个生产常识问题; 1985年全国试题:关于澄溪化工厂排放废水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
1986年全国试题:“树木·森森·气候”的问题; 1996年全国试题:两幅医疗事故的漫画。
这类以自然科学、生产管理知识为题材的试题也在历年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这类材料,就其本身的科 学知识而言是极其通俗、浅近易懂的,只要稍加注意,不难理解。
而其中所蕴含的某种哲学道理或者社会观念 却是耐人寻味的。
3.日常生活、家庭伦理。
1990年全国试题: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 1992年全国试题:候车亭前发生的故事; 1992年三南试题:“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的漫画; 1993年全国试题:夏夜梧桐树下父亲和儿子、女儿的对话。
这类试题的材料常取自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的某一场景、某个侧面,再提出种种写作要求,让考生生发成 文。
4.文艺作品 如果不考虑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的漫画作品的话,真正的文艺作品只有1995年的《鸟的评说》。
这是一首 寓言诗,它所表达的内容也含有某种自然科学知识(鸟类的知识)问题。
高考作文的材料就其内容而言,就是这样四种(当然,也可从其他角度去划分)。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 比较谨慎的结论:用来让考生生发成文的材料,多为学校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的普遍现象,自然科学的 基本常识,生产管理的普通常。
这些材料稍微倾向于城市生活,赋于一定的现代生活的某些特征,有一定的文 化内涵。
相对来说,这些材料的政治色彩并不强烈,看不出热门话题的痕迹,倒是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某 些特征。
现在我们进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所涉及到的哲学意义和思想观念上的话题有什么特点呢? 大体上有如下话题:舍己为人,积极进取;勤学苦练,扎实研习;敬业勤勉,择业兴趣;人际交往,和谐 相处;善待他人,孝亲自立;个人修养,文明处世等等。
涉及到的哲学命题大致有理论与实践,主流与支流, 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浅尝辄止与锲而不舍等。
我们讨论高考作文在取材范围和涉及话题的这些特点很有意思,可以帮助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确定一个比较 合适的标高,避免在训练备考中搜奇猎怪,陷入盲目之中。
二、历年高考作文对材料的处理方式 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作文中处理这些材料。
材料作文的本质是根据写作要求表现或者 评析材料(详细分析请参阅《中学语文》1996年第3期笔者所撰《谈谈材料作文》,此不赘述)。
依据这一认识 ,我们再看看历年高考作文对材料的处理方式有什么特点。
1.表现材料的内容或潜内容,诸如缩写、改写、扩写、情境想象、细节描写等。
这类试题在全国试题中共 出现过7次,除1978、1979年两次为大作文外,其余均为小作文。
2.表现材料的形式仅1次,即1991年试题,老师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考生作文表现其构思形式。
3.表现材料的思想意义。
这类就材料某一方面的思想意义,来联系社会生活或个人实际发表议论的写作共 7次,绝大部分为大作文。
4.辨析材料只考过1次,即1989年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几种不同主张的辨析。
5.评价材料也只考过1次,即1985年就澄溪化工厂污染环境一事要求考生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
6.鉴赏材料考过1次,即1996用比较的方法鉴赏两幅漫画。
三、高考材料作文试题的几个空白处与薄弱点 我们根据上述作文对材料的处理方式的分类情况来考察历年高考材料作文的试题类型,能够发现一些值得 注意的现嫌,这对于我们关注今后试题的命题走向或许会有一些启示。
1.在表现材料的内容一类试题中,缩写仅考过1次,且已相隔19年。
而现行教材中不乏写作故事梗概、内容 提要等习题,而这种摘要、提要又的确是一种很有实际用途的写作实践活动,更何况这种文章的写作并不是能 够轻易完成的。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方面的训练。
改写也只是在1979年出现过1次,而教材也不乏这方面的习...
2015年高考作文山东卷怎样立意
1、2015年山东省的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
”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作文材料出自林清玄的文章《无风絮自飞》,原本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就是这则材料所叙述的)得到了两个启示:一、一个人要的只是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只要结出果实,一切纠缠就自然没有了;二、顺应自然,因果是必然的,我们只要做好我们的努力照顾即可。
上述两个角度都是很有深度的,是作者本人的经验认知和感悟。
考生在审读材料时可以抓住关键句“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从而得出上面两个立意角度。
但单纯看这则材料,考 生可能更多的会用多角度分析的方法来审读立意。
比如从父亲的角度,可以肯定父亲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实用主义;从儿子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儿子的探究精神,也可以建议儿子向生活学习等等。
总之,这则材料作文可写的角度非常宽泛,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
高中作文怎样审题立意
一、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
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
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
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
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
这件事使它很高兴。
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
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示例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七、多向发散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
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
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
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怎么写,专家解读今年山东高考作文如何立意审题...
“今年的题还是比较平和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还有务虚的层面。
题目对学生来说不难。
立意方面的话,主要的话题是人生旅行中的行囊,对考生而言审题没有难度,我是从这一方面写的,考生可以选择的写作方向很多、信仰之类的,人生中需要一颗诗心,但从另一个角度说,重点是探讨“人生行囊中的东西”这个比喻到底是什么、“学会放弃”等等都是不错的写作角度。
” 青岛九中高三年级语文教师马晓博认为“舍与得”山东2016夏季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
行文的过程中我认为要特别注意行文的思辨型?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老师吉林絮认为这个话题在形式上界定为哲理性话题:“行囊中有很多东西。
一名考生告诉记者,“我写的就是要准备好自己真正需要的,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有些东西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没有用。
” 今年作文审题立意不易跑偏。
” 对于今年的语文作文题目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老师吉林絮表示,更考验考生的立意角度和思维深度,也可以务虚,陪伴自己走这一生,有些东西没有准备却用得到,可能有些同学就会想到的。
他说,作文仍延续去年的材料作文形式。
务实可以是我们学到的很多知识、态度观的塑造、诗意的情怀、技能,这是务虚的层面、从容淡定的心态、还有理想,有些东西可能伴随我们的一生。
考查的还是一贯体现的对于学生人生观,这样看似简单的题目,“行囊中的东西可以务实。
有的东西是能一直伴随自己去远方的,有用、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实人生旅途当中你所看重的个人的一些精神品质啊都可以选
今年高考作文该怎样立意
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
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
第一句可立意为君子要自强不息方可强大;第二句可立意为思乡;第三句可立意为重视内在之美,或自信的品格;第四句可立意为人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视野、格局不同,实现的理想价值也不同。
或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立志四方;第五句可立意为要敢于正视自己;第六句可立意为个人、民族、国家的自信自强。
例如,第一句和第六句的立意有共同点均是自信自强,那么考生可据此立意;可将一、四、六立意为实现理想需要视野、自强、自信等因素。
总之,考生需寻找两句或三句间的立意关联,从而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
...
河北高考作文立意,急!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可以 我认为是恰倒好处的立意 高考话题作文是一个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考察。
你的立意是从话题的最后几句话得出的 我认为不错 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乌鸦去做一个自己不能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可笑的事情 敢为己所不能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能力达不到就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如果你写的作文最后回到了话题,应该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但是如果再结合人展开,效果更好。
现在在忙着估分,不要太急,平时自己的作文不错的话,不会在高考中出问题的,祝你成功
2015山东高考作文是什么立意
1、2015年山东省的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
”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作文材料出自林清玄的文章《无风絮自飞》,原本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就是这则材料所叙述的)得到了两个启示:一、一个人要的只是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只要结出果实,一切纠缠就自然没有了;二、顺应自然,因果是必然的,我们只要做好我们的努力照顾即可。
上述两个角度都是很有深度的,是作者本人的经验认知和感悟。
考生在审读材料时可以抓住关键句“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从而得出上面两个立意角度。
但单纯看这则材料,考 生可能更多的会用多角度分析的方法来审读立意。
比如从父亲的角度,可以肯定父亲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实用主义;从儿子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儿子的探究精神,也可以建议儿子向生活学习等等。
总之,这则材料作文可写的角度非常宽泛,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