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是一本由张惠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读后感(一):书评A007:人到情多情转薄 ——读《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
文/望月听雪
这本书适合女子在阳光灿烂的冬日,沏一壶茶,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中,小酌小品;或者在阴冷多雨的冬日,窝在温馨的小宅中,任屋外风吹雨打,暖暖地徜徉在字里行间,任文字驱使心情起伏,或悲或喜,或殇或痛。
全书分成十二个小篇章,仿佛一年十二个月,走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文字中慢慢读来,有青涩的青春,暗涌的爱慕,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伤心欲绝,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若狂,但悲伤最莫过于生离死别、阴阳相隔,“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唯有梦中才能见到那个魂牵梦绕的人。
“如果她说过那样的话,如果她从不把我对她的依赖当成负累,这就是我的幸福。”
——《歌》篇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女孩,依赖的也是个女孩——晓棠。开始就定格在阴郁低迷的医院,晓棠已经在病中,在备受折磨的心绪里照顾着病中的她,终于禁不住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于是,往事一幕幕再现,和晓棠青春飞扬的相伴相依,曾经守护着主人公的小姐姐,甚至曾经在两人命悬一线,遭遇绑架之前,睿智地自救。守在原地,始终期盼着童年好友回归故里,但事与愿违,好友患病,在青春正好的年华里离去。“又到了这样的季节,空中飘满了杨絮。…….年复一年……于是又是春天。但是那些日子已经无声无息地流走了…….青春、幸福、健康、生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回忆往昔,那令人神魂颠倒的爱。”
——普希金,写在《爱情的五个瞬间》篇开头
《爱情的五个瞬间》篇中最末一则小故事《童年的玫瑰》讲述了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位妈妈辈刘姨间深厚的情意,同情刘姨身世的同时,在与之交谈中了解了她对爱的执着,亦在懵懂之间似懂非懂对于爱的含义;在她临终之际,把珍爱的画册、相片、花卉图片集都嘱托少年保管,“她说:‘因为你懂得爱别人,从小就懂得。’”少年也确实不负所托,小心地保管着逝者幸福的记忆。“我如今也经历了爱情,渐渐了解了她试图告诉我的那些秘密。但没有一朵比得上这朵童年的玫瑰,她根植在我心里最深的地方,缀满记忆中那些永恒的瞬间,盛开着甜蜜、芳香、痛苦和深红色的死亡……”
“是谁欣喜呐喊,当蓝色诞生之时?
——聂鲁达,写在《蓝色时代》篇开头
“和其他高中二年级的男孩儿相比,他比较安静,不爱和父母争执。”这个安静的大男孩,在和妈妈接来住的一个高中同窗阿姨的交往中,慢慢喜欢上了这个个性开放的年长女性。非常和上面一个故事相似然而细节处又那么的不同,结局也是传来阿姨患癌的消息,寄出了没有署名的明信片。“黄昏时候橘色的光芒已经泼染在街道、楼房和路旁的大树上。上车之前,他又回头看了一眼:矮墩墩的邮筒孤单而静默地立在那儿,仿佛被遗忘在一切光线、色彩和阴影之中。”提及此篇,不难看出,末尾点了书名,终于仿佛知晓作者书名背后的寓意......
以上仅是采撷了其中最为难忘悲情的片段,因为往往悲剧读完令人印象深刻,厌倦回味,唏嘘慨叹。“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读后感(二):看一场不散场的电影
她爱上的不过是一个夜晚,是一个想象中的人,它们让她接近过幸福。
——前言
我非常喜欢看韩国的爱情电影,不是喜剧的那种,或是伦理,或是情色,在这些有着牛奶般细腻画质的电影里总有触动心扉的地方,比如说我很喜欢的一部,孙艺珍和裴勇俊主演的《外出》。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地找到了同样的感觉,看完之后回味绵长,就像是欣赏一场永不散场的电影。
这个世界上的事没有能不能,只有想不想。以前自己不想碰触的感情,现在想去尝试尝试,继而想与之产生联系,就这样慢慢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
就像是被暴风雨困在车中的孤身男女,哪怕是不伦,哪怕是这一生唯一的一次温暖的交集;就像是深爱同一个人的两个人,拥抱,亲吻,彼此支撑依靠;就像是一直试图紧紧攥住爱情,焦虑无措的男子,最后在年轻的妻子怀中慢慢睡去;就像是女人与不是自己丈夫的男人那无望疯狂的爱欲…你会是谁的新欢与旧爱,你会是谁一辈子的念念不忘抑或一时激情,又有几人能说清道明呢?
如果只是抱着看一部言情小说的心态去欣赏这些故事,那真是辜负了。爱情中那些复杂庞大的部分被作者用举重若轻的文字描绘出来,其中的震撼早已穿透了字符,抵达了内心最秘密,最核心的地方。
饮食男女永远是小说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男男女女的爱欲故事每天都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上演。相遇、相识、相爱、分离,大家都在情欲的丛林中徘徊,在彼此一辈子相守的承诺里登场离场。这是一部文字电影,或诗意,或苍凉,或无奈,或疯狂,百味具杂。无非是因为人是欲望的动物,每个男女心中都曾有过的躁动,故事中的人物有的隐忍克制,有的屈从于自己的欲望,那些我们不愿去直面的爱情的孤独与荒唐,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让人有一种微微沉醉的着迷。
爱,真的就是如此,哪怕你发疯一般寻找,也永远找不到答案。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在听着尧十三的新歌《旧情人,我是时间的新欢》,好音乐与好的文字总是绝配,就像是四月里的第一场雪,就像是有天宇航员终于登上飞船,独自一人向深空巡航,却发现宇宙和想象中完全两样,比自己想象的要更美,美到忘记呼吸,一无所有。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读后感(三):大师气象
张惠雯的《岁暮》是我在《收获》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上读到的,当时就深深着迷,觉得这个女作家太不一样,太厉害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她无可挑剔的语言,而放眼当下大陆文坛,“故事会”蔚然成风,“大白话”几乎成了小说语言的主流。当然,有的作家用“大白话”也能写得很出色,构思、立意、叙事、个人风格也许都能为他们加分,但缺失了语言这块,就少了气象。世界顶级的文学大师几乎没有不重视语言的,我欣赏张惠雯不仅在于此,更在于她驾驭题材面的宽广度,艺术创作手法的高度娴熟(尤其是细腻、精准的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小说结构的完整,节奏把控的恰当……张惠雯的小说具有世界级的眼光和水准,完全可以和门罗等作家的作品比肩抗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惠雯确实追随了契诃夫的脚步,而且将契诃夫的精髓继承得非常到位(因为我自己本人也是契诃夫的死忠粉,所以对她的好感又加深了一层)。她的小说中,也有屠格涅夫、蒲宁的俄式抒情和诗意。作为一个女作家,她作品中的慈柔、宽怀、母性的悲悯和光芒也颇为难得。这点可以和我粉的另一个女作家孙频对比,孙频的天才,那种从黑暗深处流淌出来的血腥气味,鬼魅的诗意,绝望的残酷,都非常个性和极端。两者没有高下之分,但就视野和胸襟上,张惠雯展现了更全面的能力。
这本集子是我看的第二本张惠雯,个人感觉比之前的《两次相遇》更好。看到网上的资料显示这些篇目的创作时间不一,确实在读的时候也发现有参差感,但整体上仍是华人女作家的高水准。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观感。
首先这个集子上的腰封定位是有问题的,可能也是为了将这些篇目以“爱”的主题整合起来。但个人认为这个集子里的小说并没有局限在“爱情”上,更准确的说是人性分析,是心灵是情感上的观照,也有孤独,但并不是那种绝望的孤独(像她之前的《群盲》是一篇非常绝望的小说,但通篇又焕发着绝望的光芒),而是会让人感到温暖的,被化解了的孤独。
这十二篇小说里,《歌》和《岛上的苏珊娜》是比较弱的两篇,前者近乎是回忆性的散文(这也是我在读当下一些作家的小说时感觉到的问题),这和题材的选择有关。《岛》似是早期作品,不做评述。
《暴风雨之后》《醉意》《岁暮》是这个集子里质量比较高的三篇,其中《岁暮》非常优秀,我已经读了不下五遍,有乔伊斯《死者》、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气质。张惠雯在这篇小说里展现了她驾驭群戏的高超能力,以及对人物关系微妙变化的把控力,写得非常大气,尤其是结尾,荡气回肠又出奇得淡定、优雅、从容,非常有国际范儿。《暴风雨之后》和《醉意》都写“精神出轨”,也是心理分析的经典范例。张惠雯驾驭这类贴近她生活圈子的题材游刃有余,也容易发挥出高水平。
《在屋顶上散步》和《蓝色时代》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两篇,可能是和我本人少年题材的小说创作倾向有关(朋友说我一直在写青春残酷物语,这也是我个人想有所突破的)。不得不说张惠雯这两篇很对我口味,值得我学习。写少年的孤独,写少年被“情感教育”后的心灵成长,前者很轻盈很诗意,后者则是“蓝色的温暖”。(可能《蓝色时代》最后的情节会稍显刻意,这也是我后面要谈到的,张惠雯的作品并不重情节,更贴近印象派)
《年轻的妻子》《爱情的五个瞬间》《末日的爱情》倒是真写“爱情”了,但其实并不尽然。《年轻的妻子》里患“妻子出轨妄想症”的教授心理写得如此真实,《爱情的五个瞬间》第一节的初恋情愫,男孩女孩之间一点一滴的小动作和情绪,都把握得如此细腻,后面几节很像几幅剪影,诗化的电影镜头,非常唯美,也是非常俄式风格的。最后一小节和《歌》一样偏散文化。《末日的爱情》像一场奇幻大片,张惠雯极大限度地展现了她的灵气和才华。
剩下的两篇,《月圆之夜》比较特殊,用了第一人称,且有通俗侦探小说的元素,故事情节依然不复杂,但仍展现了张惠雯强大的心理刻画功力。《安娜和我》写人象之恋,很感人,也是最让我感受到她悲悯情怀的一篇。
如果你看小说仅仅是想看故事,那么张惠雯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想看的是有水准、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张惠雯的小说可以说是大陆难得一见的优秀之作。如果说她还有什么缺点的话,可能要牵涉到男作家和女作家的差别问题,这里也简单谈几句。个人觉得男作家在观念和认知上对读者的影响更大,或者说得通俗一点,还是男作家更有“思想性”,男作家的创作体系更清晰,视野、思辨、胸襟一般都较女作家开阔(这又有男性掌握话语权的问题,不扯)。举个例子,国内知名女作家被冠以“女卡夫卡”之名,我前段时间看了她的一个长篇觉得异常深刻,但后来想想,还是有“不够”之处,因就是缺了“思想”这一块,而国内某知名男小说家的小说却让我感觉到他自己创造出了类似卡夫卡的东西并且在小说里行使了他的观念,比前面的女作家更接近“先锋”的本质。说了这么多是想表达男性在思维、观念上的创造力也许确实强于女性,所以关于张惠雯作品尚有创作上升空间的问题,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张惠雯这样的作家偏精英化,不能得到大众的追捧是正常的,而她已经远远地将国内一干男女作家甩在了身后……期待女神的新作,问鼎更高峰。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读后感(四):一瞬的所有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光线、色彩、阴影,可以组成一个轮回。起初,随着光线的照入,一切便有了光芒和色彩。而光明不能永久,事物总会转而黑暗,所有的发生轮转在一线之间。这是我对书名的理解,无论爱情还是做事,发展的都不会一直一帆风顺,中间总有各种起承转合。作者张惠雯在书中写就的那些故事就是如此,爱情的发展总有点意外,故事外还有另一个故事,每个人物都不简单。
书里故事的男女主,多用他和她来代替,较少有称呼。某个夜晚,他和她驾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途中,暴雨毫不留情的倾泼下来,他们不得不在一处高地停车躲雨。在那个暴风雨来临的夜晚,在静谧的车里,他和她有了点莫名的暧昧。
回到自己的城市后,他们各自回归自己的生活。他对那晚念念不忘,参加移民会、宴会,制造各种机会见面。她仿佛当那晚不存在,总是疏远着他。书里把男子对她的思念挣扎、女子的敬而远之刻画的很深。女子有丈夫,在他与女子丈夫在小花园里相会,她焦急寻来生怕他把那晚的事情告诉丈夫。那种“出轨”就怕另一伴知道的焦躁不安心里,描写的很真实。男子也在那晚彻底想开了:她的失忆是对的,至少封存住了一点过去的甜蜜,那是往事留下的唯一痕迹。
那晚车厢里的甜蜜是一瞬的,之后就要回归现实的生活。男子的迷恋不能自拔、女子的清醒面对现实,作者短暂到连一夜情都不是却又有点“出轨”偷情的故事,描写的细腻而紧张。男子的不忘,女子的不安,读着故事就能感受男女主的情感。《暴风雨之后》,紧张又有点刺激。
《爱情的五个瞬间》,男孩借摩托第一次带女孩出去兜风,回程摩托车没油了。女孩嫌男孩非要跑那么远,还要步行很长一段路回程。男孩委屈的推着摩托找加油站、用毛巾擦一擦后座免得弄脏女孩的裙子。男女孩之间那种青涩又最真的爱恋,在作者的笔下看的令人怦然心动,年轻的爱恋就是这样纯纯真真的,男子笨拙的表达爱意,女孩骄傲的享受着。最后,女孩发现男孩羞涩却最用心的表达,在回程时用力抱住了男孩的腰,听,那是爱情的声音。
书里的故事,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方面很细腻和深入。《年轻的妻子》,四十七岁的教授再婚三十岁的妻子,老夫少妻配。四十七的男人在怀疑娇妻爱的不是自己而是地位和金钱,多疑敏感,白天上班突然回家查勤、妻子打电话匆匆挂断怀疑有鬼、妻子回国与友团聚随后追踪回国。作为“年老”丈夫那种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的行为、心里等描写特别真实。“不强求别人给予自己的幸福、不刻意追求两人世界的一致,而是敞开身体和灵魂去体会和沉溺,那么大家都会幸福。”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暗》,看张惠雯讲述不一样、精彩的故事。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读后感(五):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读后感(六):人到情多情转薄 ——读《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
文/望月听雪
这本书适合女子在阳光灿烂的冬日,沏一壶茶,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中,小酌小品;或者在阴冷多雨的冬日,窝在温馨的小宅中,任屋外风吹雨打,暖暖地徜徉在字里行间,任文字驱使心情起伏,或悲或喜,或殇或痛。
全书分成十二个小篇章,仿佛一年十二个月,走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文字中慢慢读来,有青涩的青春,暗涌的爱慕,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伤心欲绝,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若狂,但悲伤最莫过于生离死别、阴阳相隔,“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唯有梦中才能见到那个魂牵梦绕的人。
“如果她说过那样的话,如果她从不把我对她的依赖当成负累,这就是我的幸福。”
——《歌》篇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女孩,依赖的也是个女孩——晓棠。开始就定格在阴郁低迷的医院,晓棠已经在病中,在备受折磨的心绪里照顾着病中的她,终于禁不住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于是,往事一幕幕再现,和晓棠青春飞扬的相伴相依,曾经守护着主人公的小姐姐,甚至曾经在两人命悬一线,遭遇绑架之前,睿智地自救。守在原地,始终期盼着童年好友回归故里,但事与愿违,好友患病,在青春正好的年华里离去。“又到了这样的季节,空中飘满了杨絮。…….年复一年……于是又是春天。但是那些日子已经无声无息地流走了…….青春、幸福、健康、生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回忆往昔,那令人神魂颠倒的爱。”
——普希金,写在《爱情的五个瞬间》篇开头
《爱情的五个瞬间》篇中最末一则小故事《童年的玫瑰》讲述了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位妈妈辈刘姨间深厚的情意,同情刘姨身世的同时,在与之交谈中了解了她对爱的执着,亦在懵懂之间似懂非懂对于爱的含义;在她临终之际,把珍爱的画册、相片、花卉图片集都嘱托少年保管,“她说:‘因为你懂得爱别人,从小就懂得。’”少年也确实不负所托,小心地保管着逝者幸福的记忆。“我如今也经历了爱情,渐渐了解了她试图告诉我的那些秘密。但没有一朵比得上这朵童年的玫瑰,她根植在我心里最深的地方,缀满记忆中那些永恒的瞬间,盛开着甜蜜、芳香、痛苦和深红色的死亡……”
“是谁欣喜呐喊,当蓝色诞生之时?
——聂鲁达,写在《蓝色时代》篇开头
“和其他高中二年级的男孩儿相比,他比较安静,不爱和父母争执。”这个安静的大男孩,在和妈妈接来住的一个高中同窗阿姨的交往中,慢慢喜欢上了这个个性开放的年长女性。非常和上面一个故事相似然而细节处又那么的不同,结局也是传来阿姨患癌的消息,寄出了没有署名的明信片。“黄昏时候橘色的光芒已经泼染在街道、楼房和路旁的大树上。上车之前,他又回头看了一眼:矮墩墩的邮筒孤单而静默地立在那儿,仿佛被遗忘在一切光线、色彩和阴影之中。”提及此篇,不难看出,末尾点了书名,终于仿佛知晓作者书名背后的寓意......
以上仅是采撷了其中最为难忘悲情的片段,因为往往悲剧读完令人印象深刻,厌倦回味,唏嘘慨叹。“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读后感(七):触动的心灵
当看完一个爱情故事的时候,我都会闭上眼努力的让故事在大脑里再过一遍,同时对故事做一些假设,如果这样结果又会怎样?爱情的开始有很多种,分手也有很多种,但是唯一不变的是热恋时的激情。人都渴望有自己的爱情,害怕分手,但是当互相闹得不可开交时,都忘了最初的想法,将爱情弄得很多人不敢接近,自然爱情也多了很多的味道,有甜蜜的、有酸涩的还有苦苦的。不管结局如何,但都会刻骨铭心。
初恋时分的纯挚之爱、七年之痒的牵绊之爱、有缘无分的暧昧之情、触动心怀的忘年之恋、毫无预兆的偶然邂逅、历经坎坷的相依相守……各种“爱”的婉转情思,爱情的不同面貌、不同境遇的存在,淋漓尽致。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表现爱的隽永、婉约,却又不失唯美。我们能从张惠雯的故事中感受淡淡的忧伤和恋恋的不舍,一切都这么顺其自然,切合生活又有文学气息。
能够触动心灵的事物,不需要多久亲润,就需一瞬间,一瞬间能够使人大彻大悟。《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爱情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一瞬的光线是初遇自己喜欢的人,让然感觉世界有种光明的温暖,光线代表温暖和光明,象征爱情的美好。一瞬的色彩是热恋的表现,让人感觉世界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味道,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暗喻,但是热恋中的色彩总是明亮的。一瞬的阴影则是爱情的结束,和每一个悲伤故事的结尾一样,都是阴暗的而且悲伤的阴影很难走出去。从整体看这本书,所有的十二个故事的发展脉络都是延续这样的发展路线,只不过表达故事内容所用的语言不同,有不同就有其独到的含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书中独到的含义还需要读者自己细细品味。
书中提到,女人都喜欢玫瑰,除了玫瑰象征爱情之外,还有就是玫瑰有颜色、气味同时还有刺。如果你觉得观察一个女人的很慢,那就去看看玫瑰吧,她们是一样的。种一朵玫瑰,照顾一个喜欢的人,生活原本可以这样美好。我觉得可惜的是我看见张惠雯的这本书有点晚,晚的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一语惊醒梦中人,一本书让我清醒许多,我想这也是作者所期望的把!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读后感(八):一位特立独行的“经典”追随者
1、魔幻现实主义
如果记忆不错的话,读到张惠雯的第一篇小说应该是《水晶孩童》,小说获得新加坡国家金笔奖中文小说组首奖,那届评委是余华,余华将它推荐给了收获杂志,然后,我便在图书馆看到了它。写《水晶孩童》的张惠雯那时还在新加坡,在一家咨询公司做咨询顾问,写小说只是她的“业余”爱好,她没想到会得奖,也没想到小说会发在中国最重要的文学杂志社。后来张惠雯还写了一篇追忆《水晶孩童》发表始末的文章,文章对小说的发表充满惶恐和忐忑,“水晶孩童确实使我第一次登上国内的期刊,收获向来是有勇气的,竟然能接受我这样的无名之辈。而能够被收获的编辑看到,这得感谢著名作家余华先生。他2005年受邀担任新加坡金笔奖的海外评委,把《水晶孩童》评了个首奖。余先生说这一篇有“高度的魔幻主义色彩”,他的眼力很准,因为这篇小说的Idea本来就是来自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故事借了他的灵感,但写法上、语言上又不一样。因此,也不能说是模本。”
笔调读起来好像《水晶孩童》的发表对她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凑巧,从新加坡到中国大陆之间的距离也并不遥远,就像她如果不被挑选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作为交换生,就不会参加这届小说奖的评选了。
后来,通过对张惠雯博客的阅读,我知道了一些她毕业后在新加坡的一些生活细节,那是一个“天才”小说家的雏形,还处于对小说世界的探索阶段,但《水晶孩童》、《月圆之夜》、《岛上的苏珊娜》这几篇不长的小说已经显示出难得的品质了,如单纯、诗意,以及对现实的关怀。
《水晶孩童》是张惠雯的短篇“代表作”,是对现实的魔幻化讲述的力作,故事虚实结合,诗意化的语言和语言的高度提炼让我感觉这篇小说就是真的,生活中真的存在一个如水晶般透明的婴儿,他的眼睛里流出的不是眼泪而是水晶。小说结尾是悲惨的,水晶孩童已经流泪太多,将一颗颗水晶留在世界,而自己却死去了,被埋在了尘土里。《水晶孩童》的发表,让张惠雯收获了一些信心,于是她接二连三地创作了《月圆之夜》、《极速列车》、《徭役场》等作品,这些不太成熟的小说又陆陆续续发在收获、西湖杂志、上海文学等杂志,小说的语言和叙述手法独特性吸引了更多读者的注意,也包括一些评论家的注意,如洪治纲就特别写过一篇关于她的评论:“我很感兴趣的是她的语言——那是一种纯粹的书面语,一种精粹、唯美而又简洁的语言,但是它们却能够很好地贴着人物走,并没有显得乖张和突兀。”
一切杰出的创作一开始就很要“自觉”,包括对语言和叙述方法的自觉,这是通往创作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小说创作,只有自学,靠悟性,小说里面的一些纹理是不可以教授的。
“我们前面提到我并非科班出身,但是我却是个死心眼儿。一旦我认准了我只想当一个作家,只喜欢写小说,而不是到企业做什么管理,得如果不把自己的精力、心思倾注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上去,那就是消磨生命。一个有“悟性”的小说家是不会重复自己的,而且要对小说创作具有不断的摸索精神,不断地否定之前的创作,这个前提便是要不断地更新阅读经验,从大师的身上去学习。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阶段可以说是张惠雯的“蓝色时代”,这个阶段,张惠雯住在海边国家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四周被海洋包围,如一个被孤立的小岛,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客套和无聊的交流,张惠雯一度辞掉工作,整天躲在租住的房间里读小说,这段时间,她阅读了大量的20世纪经典作家的作品,如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这段日子里的阅读,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创作,如她后来自己所说的:“我当时的感觉是必须辞职,我很少出门,白天做几个小时兼职工作,剩余时间就是在房间里读小说。文学中的人很快乐,但在现实中也很孤独,在新加坡这个纯粹现代、资本主义的都市,这种孤独感更深,尤其感到自己很难和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熟悉的人)交流,自己的行径在别人眼中成了古怪。于是,有些伤感、烦恼。”“关于创作与阅读,我个人觉得不阅读就不可能创作,阅读始终是前面的一步。我的生活十分平淡,我在家里度过大部分时间,也很少接触外界,更没有什么丰富曲折的生活给我以经验和素材。我写作的大部分灵感是从阅读中获取的。有时候,书里一个人物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是作者用的某个词会给我一种故事感。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因为书籍里面存在着人的经验的精华。
张惠雯所说的“孤独”和“煎熬”便是一个杰出作家必然要经历的,只有对现实世界存在疑惑,感到痛苦, 有最贴切的感受才会写出最贴近现实的作品,因为吸纳了当代作家的养分,所以才会通过“另类”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这便是张惠雯创作《水晶孩童》等一些列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背景。从张惠雯自身的阐述上看,我仿佛看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异化人”的特征,卡夫卡小说里的人物也都是生活中不如意的小职员,于是幻想自己被现实压迫,处在理想和现实的煎熬当中而不能自拔,张惠雯的“水晶孩童”便是她自己,一个永远长不大、和现实格格不入的孩子,是一个永远处在对理想的期待、不被旁人理解的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的形象。
2、农村现实主义
一个作家的诞生是另一个作家影响的结果,你阅读什么,写的就是什么,受什么类型的作品影响最大,自己的风格也会渐渐趋于自己所钦佩的作家的风格,当然这也不是一定的,可是却是事实,虽然这种说法对具有原创性的作家来说有点苛刻,但如果自己的作品能让读者误认为是另外一个伟大作家所写的,这未尝不是一种赞誉。张惠雯早期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毫无疑问受到了马尔克斯、卡夫卡等作家的影响,但在她的阅读经验里,并不仅仅是这些,应该还包括沈从文。说起沈从文,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这是一部桃花源式的现代寓言小说,张惠雯最喜欢沈从文的一点是他的风格以及《边城》等一系列沈从文式的小说里面的单纯和淡泊,她明显受到沈从文的影响,大概是因为张和沈拥有一样的纯粹品质。
毕竟,张惠雯童年和少年时期都生活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县城,和中国许许多多的县城一样,信息虽然不太封闭,但也算不上与时俱进,甚至会有一点保守,虽然张惠雯早早地离开了家乡,但她最重要的时间都给予了家乡,远离家乡的乡愁病必然会影响一个离乡背井的作家,正如乔伊斯只有远离爱尔兰,灵感才会源源不断,所以他一生都在逃离故乡,却又在怀恋故乡,创作都离不开故乡,还有纳博科夫,只有在美国他才能写出《洛丽塔》这样透明而可爱的作品,我不知道张惠雯和他们一样,想通过离乡背井来加深对故乡的认识,一切对故乡的爱和恨都通过创作来释放,如果说早期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对经典作家的崇敬和模仿,那么当她的一切都稳定下来,早期的阅读后产生的创作激情渐渐消散后,可能她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问题了,而不是对现代化和艺术被残酷现实遗弃的考量了,《急速列车》和《水晶孩童》还有《徭役场》都是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以及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存疑,那么,当原来的激情消散后,家乡的背影开始出现在她的眼前,这是一种抹不掉的乡愁,也是对她十多年对家乡生活的一种总结。
中国的县城在九十年代并没有完全城市化,大街小巷还保存着低矮的民房,一些在县城里生活的人可能两三年前,甚至他们的上一代也都是从农村迁移到县城里来的,他们还保留着农村人的质朴和善良,保存着乡村田园生活的作息习惯,家长式作风,以及年轻人对浪漫都市的向往,张惠雯十几岁时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半农村化的县城里,她的父母对她的要求可能和其他任何一个家长一样,让她好好读书,如果读书读不好就回家呆一段时间,到了二十岁时便找一个同县城的男孩子结婚,好在张惠雯还算是个读书苗子,一直很顺利地读到高中,就在她以为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摆脱县城那种封闭的状态,迎来人生的转机时,却遇到了另外一个麻烦:“当我上了大学、成为一个成年人,我认为我理应得到一点儿合理的自主权,不必再遵守那些愚蠢、武断的命令。可结果,我因拒绝剪发而被勒令退出军训,他们说我将失去军训积分,这个损失会影响我毕业……当剪着齐刷刷短发的女孩儿和半秃的男孩儿们去参加训练、高喊“首长好”的时候,我一个人躺在宿舍里或者爬到宿舍楼的楼顶看远处的山,掂量着这个该死的惩罚会给我带来多大的问题。我想到我说不定就上不成大学了,但我的顽固让我没有妥协。后来,我还写了一封长信,谴责这种规定的违背人性,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我的辅导员看了这封信夸我的文采很好,但这是院里的规定,她也无能为力。”
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到河南挑选交换生,张惠雯觉得她要想逃离河南那个小县城,逃离哪些陈旧的生活的话,就要考上交换生,于是她很努力地学习考试,后来竟然让她给考上了,后来张惠雯回忆这段时间还颇讽刺了一下大一时期的军训。“当时,我正遇到一个很大的麻烦,原因是我拒绝为军训的阅兵表演而剪短发。在我和院系负责人之间曾有这样一段对话。她说:“别人都能剪,为什么你不能剪?”我说:“我觉得我没有义务剪头发。”“可是你们军训的目的是要参加校庆阅兵,大家的发型要整齐划一,这样才好看。”“就因为一个表演让所有的人剪头发,我觉得有点儿不合理。反正我不会剪。”“为什么你就不能遵守纪律?”“这不是我应该接受的纪律,我又没有选择上军校。”新生军训期还没有结束,我又收到另一个通知:新加坡教育部到山大挑选奖学金学生,我有幸是几十个被初选中者之一......。”
正因为对现实的压迫反叛后得到的恶果,到后来来到新加坡这个高度民主化的城市,通过在新加坡那个学术高度自由,环境优美的热带校园里的学习,让张惠雯能更好地回顾自己的故乡,也让她对故乡拥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其中蕴含的更多的是乡愁,而不是之前在学校里对校规抵抗带来的愤怒和无奈。“学校里没有教导主任、没有辅导员、没有固定班集体和课室、没有学生干部和各种活动骚扰,自由一下子让人有点儿茫然甚至孤独。”“繁忙的学习并没有驱散我心中那种被隔绝的感觉,相反,它似乎更强烈了。苦恼不时朝我袭来,我甚至想过是否为排除这苦恼而回国,回到可以自由、安逸地说、写我自己语言的地方。”
“思乡病”着实让张惠雯感到十分痛苦,作为一个只有二十岁出头的女孩,离乡背井的苦恼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生活处境下,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可以说是难得的经历,独处、孤独、无人理解,这一些列标签无一不让张惠雯感到必须找一个出口来发泄,来抒发对家乡的怀恋,于是张惠雯从沈从文身上找到了答案,沈从文也是在离开湘西来到北京之后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不如意甚至落寞,张惠雯还不至于像沈从文一样落魄,但也一定和沈从文一样拥有强烈的思乡情绪,在经历过大都市新加坡的浸染后,开始怀恋故乡的一切了。
《古柳荷官》、《垂老别》、《心曲》、《蚀》等一系列乡村题材的小说是张惠雯小说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如果说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如《水晶孩童》等是幻想小说,那么前者便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多多少少存在一种幻想气质,这些乡村题材小说无一不是带有幻想气质的,乡村背景也大都是张惠雯虚构出来的,因为张并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小说里面的情节一半通过想象,另一半通过阅读产生的灵感所创作出来的,而灵感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张的精神领袖沈从文。张惠雯之所以创作这些离她的“现实”比较远的题材,我想她主要是想通过创作来缓解她的“思乡病”,让她暂时逃离新加坡这个高度发达、人情冷漠的国家,来到那个她在沈从文的小说里读到的“边城”,和小说里面的人物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张也想构建自己的乡村“乌托邦”了。
《垂老别》是这一系列乡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虽然小说题材并不新颖,反映了乡村老人赡养问题,这类题材要想写出新意并不容易,不是写得过于悲情就是其中的一些细节不够让人信服,离现实还有点远,不够客观公正,好像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被读者牵着鼻子走一样,好在张惠雯的《垂老别》没有一点上面的缺点,在波澜不惊的语言和人物对话下,一步步地向着小说的核心去走,没有偏离事先的轨道,客观公正,也没有对小说里面的人物有任何私人的评价,一切都让读者去体会,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对于一个生活在乡村的作家来说也不容易,更何况是生活在县城里的张惠雯,好在张是带着一种悲悯之心去写的。当然还有简练传神的白描、精微的细节捕捉以及细致熨帖的心理刻画,
后来有读者质疑张惠雯的《垂老别》认为她没在乡村生活过,怎么能知道一个老人的心态,张惠雯是这么回答他的:“我曾写过一篇小说叫《垂老别》,有位也从事写作的朋友看过,发了一条信息给我:“你没在农村生活过,怎么知道一个农村老人的心态?”这涉及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念:写小说要依靠经验。这里,经验的意思其实更接近于“经历”“亲身体验”。当朋友提到“在农村生活”,他指的就是一种经历。”
当然这篇小说的成功还取决于精练的语言,以及张设身处地地站在小说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小说里面的语言才没觉得么“隔”,人物的对话才不会像她另外一些作品,如《蚀》缺乏现实支撑的重点,很大程度是张无意中模仿沈从文小说里面的一些桥段,单纯的女孩形象以及民保的形象也像是《边城》里的翠翠和天宝的翻版,好像对话是作者在替人物说,而不是人物自己在发声的,我们可以选取这两篇小说中的一些章节来做评判。
民保在城里上过高中,没考上大学又回到镇上,却依然像城里人一般干净、爱讲究。他的头发显然细心地分过,衣服的一边却被淋湿了,和干的那边截然分成深浅颜色。他的袖子卷到肘上面,手里拿着一把合起来的自动伞。“你才回来,民保?”“是啊,我在常顺家打了几局牌。”“打牌,赌钱了吗?”“小赌,不算犯法。”民保看着她,笑笑,露出白而整齐的牙。“你坐在这儿干什么?”民保突然瞥见她握在手里的、卷起来的书,说:“看书呐?看什么书?”“随便看看,没什么。”小莲害臊起来,把书握得更紧了。“给我看看。”民保向她伸过手来。“乱七八糟的书,你看了会笑话,真的。”小莲把书藏到背后了。(选自《蚀》)
全篇像这样的对话和平淡的描述很多,我们再选取《垂老别》做一下对比。
“王老汉好像已经忘了他是在外面等人叫他进去的,门打开的时候,他还吓了一跳。王安叫他进去,等他坐下,王安脸红红地,低声对他说:“二侄子说,你先在这儿住一夜,明天他们再带你回去。”“回去?”老汉问道。“爸,我们明天带你回去和大哥大嫂商量,”媳妇说,“地他们种着,老人又不养,让谁说这也说不过去。你先住这儿。我们不知道你来,没准多余的床,你就在沙发上躺一晚,我给你找被子去。”媳妇说完“噔噔噔”上楼了。老人声音发颤地对他们说:“人老不中用,啥事儿都得麻烦人,让别人操心。”“爸,你说这有啥用,来了就先住下吧,要不怎么办。”老二不耐烦地说。村长突然站起身了,说:“我这个村长也帮不上忙,该说的我都说了,听不听是人家的事儿。”王安说:“村长操这么多心,跑这么远路,还说这客气话。倒是我这个当叔的也说不上什么话。”村长故意拖长声音说:“不行,谁说都不行啦,俗话说的好,人没脸树没皮百法难治。我看我这个村长也别当了,干脆开养老院算了,开养老院还能起点儿实际作用。”“村长,你这是说啥话。”王安说。老二往楼上瞅着,也不搭腔。(选自《垂老别》)
上面两篇小说叙述方式雷同,背景也是农村,对现实的关注点不同,但后者明显更具有现实意义。
3、城市现实主义
张惠雯小说的第三大类型便是写城市题材的,这类题材占据了她小说的三分之一多,和乡村题材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张惠雯很早就到了新加坡,然后又远赴美国,所以在她小说里面异域色彩比较浓厚,一些小说明显沾染了西方特色和异域特色,不管是《爱》、《安娜与我》还是《母亲的花园》还是《岁暮》等等小说地域跨越非常之大,《爱》是写大草原上的文章,让人联想到蒙古等国家的场景,而《安娜与我》则是写南亚的故事,写一个南亚象夫和他所饲养的大象的故事,而《母亲的花园》和《岁暮》则是写在美国生活的华裔的故事,这一些列小说则是张惠雯城市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也是她近两年所创作的作品,其风格渐渐趋于城市,无论是叙述手法还是写作内容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可见在写之前是经过谋划的,张自身也说过近一两年她主要的创作方向便是写华裔的生活,毫无疑问,张本身就是个华裔,她的身份决定了她的生活圈子也大都是华裔,所以写华裔对她来说是很自然的。
总论
总得来说,在现如今的中国文坛来说,张惠雯的创作是个异类,她既没有沾染上国内作家小说创作时的利欲熏心,所以她的小说创作显得尤其平淡自然,好像在和读者娓娓道来,当然这和她长年累月的阅读以及淡泊的心态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张没有生活在国内,她可以利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国内的一切,这对她来说既是一种优势,但也是劣势,所以她的小说虽然叙述手法受到西方影响很大,但因为没有固定的地域特色,不像加拿大作家门罗以及美国作家福克纳都拥有自己的创作地域,核心抒写的地方,可张却没有,她虽然写了乡村题材,但因为没有身在其中,所以写得并不深刻,故事存在着一种想当然的成分在,很大一部分都已经脱离了当今的中国现实,她虽然也写了中国的城市,如《群盲》,其中具有谴责中国现实的成分,但故事还是平淡了点,人物也不够丰满,这是张的局限,我觉得张真正可以抒写的地方应该就是美国华裔生活,在这方面,张正在做出努力。
《暴风雨》和《醉意》是张最新小说集《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的其中两篇,这两篇的背景便是美国,但里面的人物却是华裔,这两篇小说同样具有强烈的异域特色,主要讲男女之间的情事,一种欲得却得不到的气氛的故事,有点类似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男女之间的勾引,其中的一些暗示,想逾越鸿沟,但在现实面前却又退却,无论是男女主角,在爱情面前似乎都存在着胆怯和勇气不够的特点,只能借助特殊的氛围来暗示对方,但又因为这种氛围只能存在一瞬间,所以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暴风雨》说的是女主角搭乘男主角的车子回休斯顿,在路上突遇暴风雨,车子熄火,两人在车内的故事,小说通过细腻的语言把暴风雨写得很好,这也暗示着当时车内男女的心态,心里纠结万分却无法直抒胸臆,于是通过暴风雨的鞭打来衬托人物的内心,小说心里刻画无疑是十分出色的,这也是这篇小说特别的原因。
“他很奇怪为什么之前并没有注意到这位朋友,也从未觉得她多漂亮,他现在觉得她好,不是简单的漂亮,而是她的神情和姿态里有那么一种韵致,吸引了他。尤其当他兴致勃勃地东扯西拉地说话的时候,她稍微偏着头,目光一会儿看着他,一会儿又看着外面,似乎听得相当专注,又有一丝心不在焉。她说的话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她说话时有点阔的嘴唇上浮着浅笑,嘴角挑起,有一点嘲讽的神气,却那么温柔。她轻易地接过他的话题,讲到在一个聚会上,一个名声不太好的女人穿着超级低腰的裤子,她的上身衣服也很暴露,后背差不多只有两条带子。对她们这些女的来说,这个女人穿得十分低俗,很不得体,给人的印象就是一身明晃晃的白……(她把肉这个硬生生地咽下去),但是那些男人呢,不管是结了婚的还是没有结婚的,不管是大家眼里的正人君子还是好色鬼,眼都不由自主地粘在她背后,就像牵了一根线,尤其当她因为拿什么东西弯腰的时候,那些男人的眼睛就像中了蛊。”(选自《暴风雨》
《暴风雨》主要分为三部分,采取倒叙回忆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女主角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看到雨水吹打着窗户,第二部分便自然回忆起当初和男主角同处一个车内的情景。第三部分是男女共同参加一个华人聚会,当二人再次见面时,不一而同地回想起当初二人在车内产生的情愫,可是暴风雨已经过去,现在二人又回到现实当中,一切已不复存在,这里张是这样描述的:“通向花园的玻璃门又一次开了,这一次声音颇为尖利。他看见她有点急促地走过来,径直走到他们站的地方。当她走近的时候,她的目光打量着两个男人的脸。她看到他们表情友好、平静,尽管他的嘴角挂着一丝有点讥诮的微笑。她放心了,确定这男人没有对她先生说什么,而她现在要赶快抓住他,把他从危险之中带走。所以,她立即挽住了丈夫的手臂,说:“你们为什么躲在这儿?你们说什么悄悄话呢?”说完,她开心地笑了,看看他,看看她丈夫。她把他们两个带回客厅,带回到她可以控制他们的地方。之后,她一直跟在他们身边,如果他们两个不在一起,她就紧抓着她丈夫。他倒有点可怜她那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了,他想她应该能想到,如果他要告诉她丈夫那件事,他在花园里就已经告诉他了。”
很明显女人是有家室的,她不允许和男主角有结果,在车内时的多情对她来说只是偶然,并不具有持续性,当她回到自己熟悉的人群,回到丈夫身边时,自然要压制住自己想出轨的心态,可是她有压制不住,于是结尾是这样写的:“雨和缓下来,敲打在树枝、窗台这些地方,发出如同嘶哑的旧风铃一般的声响。他想到自己过去干的事儿多愚蠢:要抓住一种稍纵即逝的东西,要为梦幻般的事物寻找证明。他差点连仅有的那点东西也失去了。屋子里此时幽暗的光线,雨和回忆的残余气味,昏沉而令人困倦的声响,这一切都合他的意,这才是他的生活,温存不过像电光一样偶然而短暂……他如今心绪平静,对她再没有一点恨意,他知道她是对的,失忆是对的,至少,它封存住了一点过去的甜蜜 - 那是往事留下的唯一痕迹。”
美好是不存在的,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
《醉意》的故事和《暴风雨》类似,同样是在喝酒之后,女主角有点灵魂出窍的意思,想远离自己寡味的丈夫,但在现实面前,她又再一次地妥协了:“但她并未觉得太失落,甚至想到自己也许并不爱他,她爱上的不过是一个夜晚,是一个想象中的人,它们让她接近过幸福。她还想到,或许每个人至少得去爱那么一样东西,从中得到那么一点快乐,即使那是想象中的东西、遥不可及的东西,即使是自己并不理解而且完全没法把握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她和丈夫其实并无不同。”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读后感(九):落在心间的忧伤°
——评《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
文/蓦烟如雪
我是第一次接触张惠雯的文字,她河南人,却是连续获得两届新加坡国家金笔奖的作者,她曾获新加坡教育部奖学金赴新加坡留学,她现在是旅居美国的新加坡《联合早报》 的专栏作家,她的人生还是多有传奇的一面。
她的文字初次看见,会觉得很散文化,这是和庆山、张晓风都不同路数,她把散文的修饰加注在她的短篇小说中,很书面语,却能很唯美,很简洁,她不会大篇幅的对话,也不会大篇幅的形容人物,她喜欢用烘托的文字。让人物贴合着景致去走。
看到她的文字,有一瞬间,我会想到三岛由纪夫,因为在看《奔马》的时候,我也发现他喜欢用这样的手法,但是这种叙述的感觉,还是第一次看到,她曾说,文学中的人很快乐,但在现实中也很孤独,在新加坡这个纯粹现代、资本主义的都市,这种孤独感更深,尤其感到自己很难和周围的人交流,自己的行径在别人眼中成了古怪。于是,有些伤感、烦恼。或许就是这份古怪,让她的文字更为与众不同,她很少接触外界,她的文字里没有太多的曲折,穿插的很简单,又很隐晦。
在《暴风雨之后》中,作者是倒叙的手法,作为读者的我们都能感受隐匿在小车里的性压抑,他们都在异地,这篇短文是看到尾声才恍然,他们并不是夫妻,这种挑战人伦的故事,并不值得宣扬,所以他们都压抑着彼此,跨越不了,又无法前进的悲哀,横亘期间,女主搭车和男主一起回去,遇见了暴风雨,车熄火在路上,车内太过安静,她夸赞闪电的美,作者把两个人的别扭,写的淋漓尽致,他们被关在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里,因为暴风雨和外界隔绝,他们坐得很近,又似乎无事可干,因为这样的契机,他们靠在一起,那些羞涩的、胆怯的和那些不能冲破的都在刹那间剥落了,他们不管彼此的身份,哪怕这种爱情并没有结局,他们还是大胆的在车里发生了关系,这种隐喻的爱情,把车里的憋闷都发挥的恰到好处,作者有着细腻的心思,她把二人的纠结都写了出来,甚至暴风雨都是二人的心境,它把过去、未来、道德、现实的顾虑都消解了。
回忆,发生,嫉妒,每一个穿插都写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可重复,雨和缓下来,敲打在树枝、窗台这些地方,发出如同嘶哑的旧风铃一般的声响。他想到自己过去干的事儿多愚蠢:要抓住一种稍纵即逝的东西,要为梦幻般的事物寻找证明。他差点连仅有的那点东西也失去了。屋子里此时幽暗的光线,雨和回忆的残余气味,昏沉而令人困倦的声响,这一切都合他的意,这才是他的生活,温存不过像电光一样偶然而短暂……他如今心绪平静,对她再没有一点恨意,他知道她是对的,失忆是对的,至少,它封存住了一点过去的甜蜜 - 那是往事留下的唯一痕迹。
她的文字是她的特色,就像《歌》中那种隐晦的友谊,青春、幸福、健康甚至是生命,都刻画得如此鲜明,“我没有觉得自己残缺不全,相反,很多人并不如我这么完满,他们不懂得爱,也没有爱过任何人,而我懂得。”
似乎这句话也是她自己的心声。
在《年轻的妻子》里也是老少配,离婚男年纪大,容易怀疑美貌的妻子,他跟踪、怀疑、嫉妒都一步步的显露,他发现自己的生命里藏存着稚气和童真,但他为了爱愿意退一步,他愿意沉溺其中,可能这里冲破的更多的是抉择。
幸福可能就是一念之间,而不知道为何,我却在每篇文字里,看见了忧伤。
可能这也是她文字的魅力吧。
《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读后感(十):如果你想读不一样的中国文学,和中国小说,那么这本就是。
张惠雯一出场就很惊艳,短篇接连发在“收获”杂志。她最拿手的也是短篇小说。早期的带有魔幻色彩的短篇,象征味道十足,这是国内大部分作家无法做到的。后期回归现实关怀,但这些不是她最拿手的。
她最拿手的还是“纯情”小说,我为什么不说爱情,而说“纯情”,因为她小说大部分的人没有相恋,只是情愫,一种萌动,在未达到轰轰烈烈的爱情之前的“纯情”,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享受了,便是“永恒”。
这大概也是张的价值吧!这些代表作便是《爱情的五个瞬间》、《暴风雨》、《醉意》等。
这本小说集都是她早期惊人之作,和后期的成熟之作,值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