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如:主题班会、队会、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里参与的劳动。每次活动前我都向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观察和反思要求,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反思、学会写作。第二,选自己看到、观察到的现象。如:家乡环境的变化、家乡季节的变化、校园环境的变化、季节特点、城市面貌、周围发生的事,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有感而发,也才会真情表达。第三,选体现时代特征的事。如酒泉风能、酒泉环境变化、酒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抓住时代特征,感悟时代气息。第四,选组织开展的节日。如:春节家里和社会都组织了哪些活动“,五一、六一、十一”学校的活动———节日是学生最欢乐的时间,也是学生印象深刻的时间,但教师要交给学生们可融入活动、体验活动的思维。
方法一:要学会多问几个“怎么样”来扩展情节
作文时有些同学只习惯于概括叙述。怎么办呢?行文中如果学会多问几个“怎么样”就能够把情节写的具体详细。
例文:《令人害怕的夜晚》
今天夜里,家里人都出去了,留我一个人在家里看家,我非常害怕。直到妈妈回来了,我才松了一口气。
我们可以这样问:
1、你为什么害怕?
2、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3、你当时的反应如何?
改后:在一天夜里,我一个人在家里。天要下雨了,电闪雷鸣,我害怕极了。那雷声一阵接一阵,震耳欲聋,把窗子都震得哗哗作响。忽然,又一道电光闪过,呀,妈呀,又要有一声惊雷了!我赶快捂住耳朵。尽管如此,雷声还是穿透我的手掌,震撼了我的耳膜,就好象在我的头顶炸响了一样。我更加害怕了,飞快地钻入了被窝,用被子使劲地蒙着脑袋,心里不停地祈祷: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
同学们在写作文之前,对感受最深的部分和与主题关系最紧密的部分,一定要认真想一想,多问——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是一把能把文章写具体的钥匙,用它去开启内容空洞的锁,一般都灵。
方法二:学会把一个场面或片段分解开写:
把一个场面或片段分解成几个部分,把人物的行动分解成若干动作,就象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对每个部分、每个动作都作出描写,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可以使描写变得具体生动。
例如:有个同学描写一次足球赛中的射门动作“小刚带着球,飞速冲向球门,猛地一脚,把球踢入网底。”这句话虽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也写清楚了经过,但还是显得很笼统。
如果把这一进球过程分解为接球——带球——过人——射门——进球。然后再想想每个动作的具体情景,最后把这一连串的动作连接起来,就会使描写变得生动具体:“小刚在中场用胸部熟练地接住同伴传来的球,习惯性地用大腿轻轻一颠,将球巧妙地挑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以灵活的动作晃过后卫的阻击,又避开已经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一脚抽射——进啦!”
方法三: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具体
如果遇到叙事的文章,首先要注意把事情的经过交代清楚,记叙完整,同时也要注意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清楚。
例:表弟在河里一上一下,我非常着急,伸手去拉他,可几次都没有成功,我更急了,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时,河对岸一个过路的老人冲我喊:“找根树枝让他抓住!”我照老人的话做了,终于把表弟拉上了岸。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很清楚,表弟落水,我十分着急,在一位老人的提醒下,我终于把表弟救上了岸。第一节里我的心理活动、行为都没有写具体,”急”得怎么样?“更急了”急的程度有什么不同?怎么会由“急”到”更急”的?怎么“拉”的?拉了几次?为什么不成功?只有把这些细节写清楚了,文章才会具体生动。第二节写我用树枝把表弟拉了上来。树枝是哪里来的?我是怎样把表弟拉上岸的?这些都要展开写。这些方面写细致了,就能把事情经过写具体了。
改动后:表弟在小河里一上一下,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慌忙伸手去拉,可我另一只手没有抓住东西,身子向前一冲,差点也掉进河里,好容易才稳住身子。表弟在河里呛了几口水。我不敢耽误,蹲下身子,一手抓住河边的一棵小树,一手又伸向表弟,可他够不着,表弟害怕得哭了。我也害怕得眼泪直流,怎么办呢?
这时,河对岸一个过路的老人冲我喊:“找根树枝让他抓住!”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抬头看去,河岸上有许多长长短短的树枝呢!我赶紧止住了哭,顺手拣了一根长一些的树枝,急忙伸向表弟。这下他够着了!我咬紧牙,一手抓牢小树,一手使劲拉树枝,终于把表弟拉上了岸。
方法四:要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事物
在作文中对事物的描写要依据一定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要么从左到右,要么先主要再次要……还要学会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内容具体充实。如有位同学写《看菊展》中对菊花的描写“红的、黄的、紫的……这里的菊花不仅颜色各异,而且姿态万千——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倒挂枝头,有的昂首怒放。瞧!那一株象美丽的少女安详自若,那一株又象翩翩少年笑迎秋风……一阵微风吹来,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这段描写就是从视觉到嗅觉,从颜色到形态,把菊花的美丽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方法五:写人物不下“评语”而要让事实说话。
有些同学用一两句评语就给人物下了定论。他们的作文不需要读者自己来判断,来思考。因此,他们作文中的人物,读者无法感受到人物的具体形象,而只有空泛的“特点”。这样写,其实是作者没有抓住特点。我们应让事实说话,让人物在他所做的事情当中变得鲜活起来,变得感人。试比较:
白求恩从小热爱学习。他勤于钻研,不怕吃苦。他甘于寂寞,不贪玩。他积极思考,敢于求证。他对动物的身体充满了好奇心。他小时候也不知做了多少解剖实验。正是他的这种探究精神使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大夫。
这段文字几乎都是“评语”,没有一点具体的事例。我们再读一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全文只有一句“评语”,作为总起式的开头,其他的句子都用来记叙白求恩所做的事情。
白求恩从小热爱学习。六七岁的时候,他就自动学习解剖甲虫、青蛙和小乌。
有一天,他悄悄躲进楼上一个房间里,关上门不知在干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妈妈闻到一股血腥气味,赶紧推开门进去,只见白求恩一本正经地站在桌子旁,桌上大盘子里盛着一条刚从食品店买来的牛腿,他正聚精会神地用小刀解剖着牛腿呢。“我想知道这里面血管、肌肉和骨头的位置。”他向吃惊的母亲这样解释着,“我愿意长大能像爷爷和爸爸一样,成为一个外科大夫。”
母亲疼爱地说:“好孩子,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再学吧!”白求恩严肃地回答说:“应该从小开始!”说着又认真地解剖起来。
方法六:丰富内容有需要,联想想象不可少
有些材料很好,可又感觉到它的内容不够充足。怎么办?最好换掉不写它。但是,有时在考场上已经写了一半了,才发现材料不够,那只有采取“嫁接法”了。把别的树上的嫩芽嫁接到你家的树上来。你把玫瑰的芽嫁接到柳树上,那肯定不行;但是,把玫瑰芽嫁接到野蔷薇树上,反而长得更好,因为蔷薇的具有更强的抗病性,而玫瑰花比蔷薇花更漂亮。这真是完美的结合。
作文的选材也可以来个嫁接。虚构不是不真实,关键合情合理。想象作文不是也能得高分吗?《西游记》不是也是名著吗?
例如,你要写远方的表哥在课堂听课开小差的情景,可是,你并没有看见过表哥上课。天下上课开小差的情景都差不多,难道你自己没有开过小差吗?把你开小差的情状写在你表哥的身上准没错!
我们来读一读陶金鸿的散文《秋天的雨》,分析一下,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联想和想像来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的。
秋天的雨
陶金鸿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由秋雨写起,联想到秋天的色彩、丰收情景、动物植物要过冬的情景,联想中通过想像产生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第一段:作者由“秋雨”联想到“钥匙”。钥匙是开门的工具,是进入房间的开始。而秋雨则是秋天的开始,人们往往是在下雨后感到凉爽,来判断夏的逝去和秋天的来临。这就是这个比喻句的联想知识基础。否则,没有共通的知识点,那么,就会犯比喻不恰当的语病。“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里是通过想像来写秋雨这把“钥匙”打开秋天大门的具体样子,仿佛我们打开了一个房间的门一样。
这一段如果没有联想和想像也许会写成:“下雨了。我们感到了凉爽。秋天来了。”
第二段:拟人来写秋雨。秋天到了,植物有了颜色的变化。颜料一涂,也能产生颜色的变化。这就是联想的知识点。接下来的描写,想像中还包含着很多联想。请同学们自已分析一下。你很聪明,一定会分析。总之,借助合情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丰富作文内容是很不错的方法。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方法七:词语添加法
比如,遇到名词(表示名称的词),想办法在前面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语。如“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燕子”这句话对不对?对,但是不具体,不生动。看《燕子》这篇文章怎么修饰名词的: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加点是名词)
再如,遇到动词(表示动作的词),想办法在前面加上“怎么样地”。如“他走了。”(加点的是动词),要使这句话变具体,可这样写:“他背着书生气地走了。”“他双手捧着书,一蹦一跳地走了。”等等。
方法八:用上比喻、拟人、夸张、排比使句子更具体更生动
比如,描写月亮,仅仅写成“月亮弯弯的”,就显得太笼统,可以用上比喻,写成“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柿子红红的”可以写成“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灯笼。”这样就更具体更生动了。
再如,可以用拟人。a、小雨点蹦蹦跳跳来到人间,来到大地上。
b、小河水一路唱着歌,向长江出发。c、板凳和课桌在夜深人静时交谈着。d桃树笑迎太阳的到来。e孔雀昂起头,骄傲地走着。
又如,夸张。我们实在不能用准确的词语去表达时,就夸个张。像李白最喜欢用这种方法:“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既然他能用,大家也觉得好,不妨试一试。
再如,排比。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句子。“房子可以买,家不可以买;钟表可以买,时间不可以买;关心可以买,爱心不可以买;奢华可以买,优雅不可以买。尊重可以卖,尊严不能卖;忠心可以卖,良心不能卖;风格可以卖,人格不能卖。”这个句子通过排比和对比就把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了。
最后,多用熟语、谚语、名言,化用熟语、广告语、歌词、谚语。有个学生说了则寓言故事《黄鼠狼和鸡》,化用一句大家再熟不过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要收就收老母鸡”,也有同学化用成语“鸡不可失,失不再来。”由于他们化用的符合要写的内容,所以他的文章一下子就有一个亮点。
具体生动的描写来源于对生活细致认真的观察,还要学会在恰当的地方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朱自清说,在观察生活时要对“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而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却往往很粗浅,或者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会很模糊,所以在作文时对事物的描述也就很笼统。因此,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并且能够抓住要领,找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例如,对熟悉的花草树木的观察可依照:根+杆+枝+叶+花+果的顺序对其色、形、味进行描摹;对人物的刻画可依照:外貌+情态+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叙述事件要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只要我们坚持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克服在观察时“熟视无睹”的毛病,细心体会,时常练笔,就一定能够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
最后特别提醒一下,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你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写,把最能体现主题思想,表达主要意思的地方写具体。如果离开了主题思想和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尽管写了许多“怎么样”,让人读起来不仅不会有生动感人的印象,反而显得罗嗦、累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记流水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