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青,北京作协签约作家。1985年开始发表小说。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恋爱课》、《美女作家》、《织网的蜘蛛》,小说集《今晚吃烧烤》、《上海夜色下的36小时》、《十周岁》,散文集《暗处的花朵》。长篇小说《恋爱课》获《当代》文学拉力赛2002年分站冠军,中篇小说《十周岁》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庆祝建国55周年征文佳作奖、《当代》文学拉力赛2003年分站冠军。
小说集《十周岁》包括两篇中篇小说:《十周岁》与《不挂窗帘的日子》。
《十周岁》向读者展示出了令人惊异的写作才能。她把自己孩提时代经历的、已然记忆模糊的20世纪70年代民间生活通过唐冬青及其一家人乃至周围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氛围描摹得精细入微、有声有色,让我边看边叹为观止。这种写作能力,我想一是来源于观察生活的能力,二是倚靠出色的想象能力;三是通过不断的练笔。
很多人很害怕写字,从而也害怕引导孩子写作,他们已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观念,就是:对于写是害怕是不会的。但在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这要靠天赋与兴趣之下勤奋练习才成,但成为一个不害怕写,想要表达时可以拿起笔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所观察的人,这应该是可以办到的。这最关健看是否有去做,这个做包含一是多阅读,比如阅读如《十周岁》这样优秀的作品,向优秀的大家学习怎样写;二是在生活中注意去观察、去思考积累素材;三是不断练习写。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有意识坚持去做的事,这又有多么人能够去做呢?所以,他们只好用‘我不会写’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当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面对孩子不会写作文时,定然表现得一筹莫展,只能花钱请人帮着辅导,但是获得的效果又有多好呢?一周一、二次的辅导哪能够与在每日生活中有意识去引导相提并论呢。
程青是有天赋,很有灵气的作家,她在《十周岁》杜撰出的主人公唐冬青举手投足之间,喜怒哀乐之中,给我们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十岁女孩的生活,让我们边看边进行思考。小说中的十岁女孩唐冬青,是一个胖胖没什么特点的女孩,她渴望被人关注,这个关注包括父母,老师,但生活中却一再被人忽略,特别是被重男轻女母亲忽略与伤害,最后她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诉苦”,在各种各样的大会上诉苦,聚焦众人的目光成为她最辉煌的时刻。
有关唐冬青表演“诉苦”的神来之笔,是作者受到《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一书启发而对“诉苦”的内涵加以思考的结果。作者说:“在我看来,‘诉苦’除了具有唤起别人同情心的表面作用之外,还有更加深刻的超越日常和常规的意义:它用过去的一种经过强化的苦试图去覆盖所有别的苦,同时也试图去消解正在发生的一切的苦。作文https://www.isanxia.com而实际上,生活中那部分未被言说的苦也许才是更大的、真正的苦。”十岁的唐冬青的“苦”并不在于她所“诉”之“苦”,相反,“诉苦”的成功表演带给她梦寐以求的辉煌,但这种辉煌遮蔽不了的她心灵和肉体所遭受的伤害和蹂躏(她发现了父母分别的背叛婚姻,最后母亲的离家出走),那真正的“苦”,以及这“诉苦”表演的辉煌对其人生之苦的无所改观和不可期望才是唐冬青悲剧性的本真之苦。我们从唐冬青的身上,深切地感受到程青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人性的探求和体察之深沉、精细和幽微。
《不挂窗帘的日子》,程青如实地记录了她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让我不由着边看边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童年生活,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透出一股那个年代生活纯净而透明的劲儿。那时候的父母,完全不同于如今的年青父母,可以泡吧、上网、朋友们聚在一起吃喝玩乐,他们牢记着为人父母的责任,一日三餐,按时按点,日常开销,量入为出,勤俭谨严地过着每一天,很少有随意放任的时候。那时候的孩子,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课外补习班,孩子们生活得没拘没束,不仅在自己家各屋乱窜,在邻居家也一样出入自由,上山爬树,下水摸鱼,玩着各种不要钱自做的玩具,一大群孩子们的游戏……
时间一晃而过,不要说自己的童年,就连自己孩子的童年也已过去,让人不免吹嘘。看着文章里详细的童年生活记录,让我不由感慨当时熟视无睹的那些生活细节是那样令人感到惊讶和回味无穷。其实时光仅仅过去了三十来年,但社会与时代却发生了多少细微和深刻的变化啊!而那些已过去的一个又一个的日子就像风一般吹过,远了,淡了,消失不见了。那些已过去的一切已然成了陈年旧事,犹如一本书页发黄变脆的老皇历,一帧生了锈斑的老照片,一张遗落在抽屉角落里积满了岁月尘土的老唱片,让人触景生情,感怀良多。
这些都让我在感慨之余学会珍惜。随着儿子离开我走向大学生涯,我开始越来越会回忆起过往陪伴孩子成长的点滴生活,时光真如流水,过了就再也留不住,抓不着,所以劝告那些孩子还小生活在身边的家长们,好好的珍惜,好好的放下焦虑与着急,生活的繁忙与烦恼,耐心去陪伴还可以让你陪伴孩子成长的每日。
在探究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真相方面,程青的小说可以说与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一脉相承,洞幽察微,单刀直入,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看了会让你产生很多的感慨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