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人或感性的人只是对于善良的评价不同.东郭先生救了狼,佛法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的确算的上善良了.人们对他有什么评价呢?
理性的人会嘲笑他愚蠢,感性的人会感叹甚至赞赏东郭先生无私救人的精神,说人不应当在拯救一条生命之际,还要权衡自己的厉害得失.你说谁对谁错?
感性或理性无所谓孰好孰坏.每个人都有理性和感性的一面.但是每个人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采用理性或是感性,选择是不同的.我想我们不能从某件事情的结果来推断那个人是理性或者是感性的,同样我们也不能一言蔽之地说是感性好还是理性好.
人生很复杂也很微妙,大概就像站在高空钢丝上,小心翼翼地走着.但是我们的步伐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天空可能刮起大风,可能下场小雨,可能突然袭来一群鸟儿……太多变数。如何应付,端看自己的修为和造化。
老子说过福祸相依。在理性和感性的问题上,执着于对错或优劣只是给自己徒添烦恼
曾经在书上看过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一个人如果理智地去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将是一个喜剧;如果感性地去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将是一个悲剧。”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应该理智,应该理性,不能感性。
我是赞同这句话的,但是并不完全这么认为,人需要理性,需要理智,但同样少不了感性,生活中,只是感性多一点,还是理性多一点的问题。
人生来的第一声哭泣,就是因各种来自于生长生存最基本的欲望需求,这是一种本能的感性。在不懂得任何知识道理的情况下,为了欲望的满足,可以哭闹,几乎为所欲为,但因为无知,所以也无可厚非。
然而人总要长大,要生存,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懂得知识道理,需要各种行为道德规范的约束,需要受教育。所以我们从懂事起,就开始接受着父母的教导老师的教育,就要上学,一学就是十几二十年……
学无止境,一辈子学习知识,学习智慧,学习做人,学习生活——学会理性。
但是,这个世界上一千种人,就有一千种幸福。每个人对快乐和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理性能让人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利益,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在乎名利。试想如果违背自己的感情与意愿,就算理性地获得了金钱,获得了地位以及成功,没有开心和快乐,意义又何在呢?
人与人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着各种各样的行为举止。我感觉我是一个矛盾体,可能有点以偏概全,但是这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我。曾经有老师是这样和我说的“你是绝对理性主义”。当时我就不知所措,因为自我看来我还是挺“感性的”。
我最怕别人骗我,可能小时候的“那件事”到现在我还不能忘怀吧。还有一件事会让我很生气,那就是我“真诚对待的人”在做一些我提醒过,却改不了的坏习惯。可能有人觉得:别人的好坏和你有什么关系啊。是的,这就是我的矛盾之处。
我从小认为“凡事利益最大化”,可是后来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我也在慢慢改,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吧,因为这么多年形成的思维想法不是怎么容易改了的。现在看来,我的理性是被社会的价值判断体系做左右,迷失了自己的真实的想法。
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会干什么?”一问三不知!我的人生不知道怎么走下去了。以前理性给了我前进的方向,因为我知道我要什么,我想干什么。而现在我发现这是不对的,我一下就迷失了。现在想来,我的理性应该是:达成目的的工具,像个忠诚的侍卫,护送你达到你想去的彼岸。理性不是你的主人,灵魂才是。
以后我的人生可能会有所改变吧,因为我会学会放下一些“东西”,一些我曾经重视的东西。我是一个理性的人,但是往往做一些感性的事情。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谁也不能摆脱矛盾。面对矛盾我想说: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自然而然地随着光阴的流逝和细胞的衰老而消亡;自然而然地对付矛盾,解决矛盾;自然而然地对待疾病而品味疾病的哲学和精神内涵。像旷野中的一株树,从幼小成长到参天,从枝繁叶茂到枯枝败叶,从抵御冬风的侵扰到任凭秋风扫荡,最后轰然倒塌,如同一座曾经辉煌的玉山倒下,成为生命的一道风景。
理性就是比较冷静的去思考和对方在一起的利和弊,包括背景差异,品位差异,程度差异,年龄差异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确定和对方到底能走多长的路和应该付出什么样子的感情。感性是遇事在处理中以个人情感为依据的心理过程,通俗的说是感情用事.感性是生而俱有,不带修饰的,野性而原始的感性可以直接获取快乐,理性可能暂时抑制快乐,但最终仍会获得满足。
面对自己的矛盾,我希望在这几年内调整好!
老子说过福祸相依。在理性和感性的问题上,执着于对错或优劣只是给自己徒添烦恼
曾经在书上看过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一个人如果理智地去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将是一个喜剧;如果感性地去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将是一个悲剧。”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应该理智,应该理性,不能感性。
我是赞同这句话的,但是并不完全这么认为,人需要理性,需要理智,但同样少不了感性,生活中,只是感性多一点,还是理性多一点的问题。
人生来的第一声哭泣,就是因各种来自于生长生存最基本的欲望需求,这是一种本能的感性。在不懂得任何知识道理的情况下,为了欲望的满足,可以哭闹,几乎为所欲为,但因为无知,所以也无可厚非。
然而人总要长大,要生存,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懂得知识道理,需要各种行为道德规范的约束,需要受教育。所以我们从懂事起,就开始接受着父母的教导老师的教育,就要上学,一学就是十几二十年……
学无止境,一辈子学习知识,学习智慧,学习做人,学习生活——学会理性。
但是,这个世界上一千种人,就有一千种幸福。每个人对快乐和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理性能让人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利益,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在乎名利。试想如果违背自己的感情与意愿,就算理性地获得了金钱,获得了地位以及成功,没有开心和快乐,意义又何在呢?
盟军作战室的布朗森上校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中国客人,但随即对客人提出的要求感到纳闷:他居然要求盟军在轰炸之前,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一批建筑文物的位置,务必尽全力保护这些古迹。也正是这位中国人,6年前,他的故乡北京宛平城、团河行宫等历史名城、名苑惨遭日军的炮火摧残,被迫举家逃亡。在长沙,他一家人又险些在日军的空袭中丧命。随后,他的亲弟弟,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英年早逝;他的内弟接着在1940年保卫成都的空战中壮烈殉国。布朗森上校怎么也无法理解,就是这样一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倾力保护敌国的古建筑呢?中国人平静地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恨不得将整个日本夷为平地,但优秀建筑绝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私有财产,它属于全世界、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在这位中国人的据理力争下,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这位为日本名胜古迹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便是着名建筑师梁思成。
40多年后,日本着名的《朝日新闻》曾刊发了题为“古都的恩人是中国学者”的文章
热门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