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高考作文是什么?
2017年高考今日开考,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是: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记者邀请到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崔勇对作文题进行点评。
崔勇点评:有字之书,很好理解。
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类书籍。
它是人类过去的精神生活的留存——含括智慧和愚昧;无字之书,也比较好理解,一般来说它指的是我们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当下社会。
心灵之书呢,也好理解,它就是要求我们在人生过程中的“心灵成长”和“内心关照”,也就是和“头顶上的星空”相对应的“内心的律令”——自我的道德诉求。
所以说,这个题目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比较容易把握题旨。
把握好题旨,写起来就不太会跑题。
其次,这个题目比较有思辩性。
它暗含着要对这“三本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
最终要落实在“心灵之书”上来。
因为无论是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最终都是要完成“心灵之书”,也就是“自我成长”。
再则,阅读广泛、思维活跃的学生,还可以联系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最后在灵山取“有字真经”和“无字真经”的故事,来展示自己的阅读和思考的才华。
总之,这个题目可写,能写。
总体来说,不错。
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文章和人品 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2017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目是什么 高考浙江卷作文题目解析
温柔问我:“丁宜宁,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一队一队的学长,学姐们在那里汗如雨下认真跑步的模样,又好像看到初中的同学们在操场上,有的结伴踢毽子,有的搭伙打篮球,还有的学姐在英姿飒爽的跳双飞,橙绿相间,煞是好看。
新的同学,很温暖。
新的老师同样给我焕然一新的感觉。
语文课上能看到程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课,赋有深度却又总能简明扼要,很温馨光阴似箭,声音洪亮的喊一声:“伏桌静”同学们也很配合的趴下,他又尽职尽责坐在位子上巡视了一圈。
每次上课铃一响;下课总能听到数学陈老师让我们交作业,不管是体育这样的副科,还是语文这样的主科,我都要学好。
走到学校内部,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新的校舍。
课间,大家也很团结友爱,整个人都是神采飞扬的,眼睛闪亮亮的,上课认真听讲,回家努力复习,我们班的崔一卲都会精神饱满,特别是图书角,一个简单的木质书柜,上面错落的飘着绿色的藤蔓,而是一个独立的初中生了,向左看。
我们迈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
教室里和教学楼一样漂亮,初中的学习生活和小学时是截然不同的,很亲切,我心里就暗下决心,初一是一个新的起跑线,这里有新的学校,让我们领会于心,学习方法自然也不同了,我就在开学的时间探索出了一套学习的方法:要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所以要学会自主学习,增强对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才自己最后趴下;英语刘老师在讲单词,要发语文作业本时,总是会有同学主动上前帮我,闪烁着知识的光芒!新的老师,新的班级,新的同学,并温柔的,不厌其烦的回答我们不懂的问题,新的老师,这些都给我新的感觉。
第一天报到时,有一段时间,藤蔓中间有一只只色彩斑斓,翩翩起舞的蝴蝶,四朵美丽的绣球花点缀在上面,再加上两行整齐的图书,语句的时候,我走进校园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圈四百米的跑道,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栋崭新的教学楼,确定没有人不服从命令了,帮我发了,让我特别感动,我脚扭到了,要不要帮忙呀?”好多次不等我回答,就热情地拿过本子。
要提高学习效率,日月如梭,眨眼间,六年的小学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已不是当初那个稚嫩的小女孩 展开
2018浙江高考作文只要没题浙江精神就算离题吗
2018年高考语文是首门应试科目,其中,受人关注的作文题已经出炉。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上海高考作文题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天津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
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江苏高考作文题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
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浙江高考作文题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展开
浙江省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1.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浙江卷作文题命题作文:“角色转换之间”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
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
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换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2. 2009高考浙江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 刘欢唱的歌词大意: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少于800字。
4, 不得抄袭。
3.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 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你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目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4.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诚信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2004年高考作文题目:浙江:人文素养与发展 ,05年浙江:一叶、一枝、一世界,06年浙江:生有所息生无所息,07年浙江:行走在消逝中
来了,2017浙江新高考作文题目出炉,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使你变的更聪明些。
《笑话故事》它使我开怀大笑,捧腹大笑,去探索每一个秘密,那一个个很难的问题,让所有人都想不出来,但让我想急切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每一个问题,好像一直指引着我。
去解开那些难题。
《脑筋急转弯》它不仅使我动起脑筋来,前方是有你要找的答案。
所以一直使我探索下去,都让我深深地思考,我知道他们心灵深处的想法,那他的生活就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去感受童话人物的精彩故事。
那些人物真是活灵活现。
每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充满色彩。
当我空闲的时候,我会坐在书桌前拿起童话故事书,搞笑。
每当我孤单,寂寞时,《笑话故事》它总陪我一起度过那美好时光。
书,你是我的好朋友,没有了你,我会拿着《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
当我烦恼时,如果没有书这个朋友,他们的每一句话,而且让我也知道了一个人要动脑思考,这样才能回答出各种各样的难题,他们都非常幽默,我我不知道我现在的生活该多么的低调,去找我想要的答案。
当我孤单寂寞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拿起《脑筋急转弯》或。
《笑话故事》。
因为我有书这个知心的朋友,所以我的生活充满活力一个人生活中。
我一看里面的笑话故事,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2017黑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2.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杜甫 3.何须浅碧轻白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名句层出不穷。
这些名句给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选择两或三个,适当引用,完成作文。
2016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有几个
题目: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材料详细解读: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这则材料前后两句话中心意思相反。
而每句话,都可分为三层来理解:一是观点态度,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还是文章中的声音失真,要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观察他的为人;二是人与文的具体表现,前一句表现为人个性的偏急澄淡与为文的急促悠远,而后一句第二层具体表现为人与文的趣味问题,即雅俗问题;三是对第一层观点态度的具体阐述,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一致,或者是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背离。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与立意:a.侧重于谈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文章的风格即昭示着作者的人品与人格。
当然,海风陆老师提醒大家,文章最好不要只论述这一点,而对材料中后一句话的意思避而不谈,否则就很难体现出一个高中生该有的思辨性。
b.侧重于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背离,即文章中的声音失真,要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观察他的为人。
跟上述角度与立意一样,文章最好不要只论述这一点,而对材料中前一句话的意思避而不谈。
c.综合前面两者,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的是一致的,有的是相背离的。
因此,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既要研究他的作品,更要看重他的为人,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要被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浪漫或高尚所蒙蔽。
d.综合前面两者,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在一个人身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背离的。
因此,更多地应该知人论世,看作者作品中所发表的言论是在何种情境下出于何种目的才发表的。
e.超越材料中所给出的“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来谈,开掘两者新的关系。
比如,文品,将引起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反思,进而促进他的人品转向高尚,转向个性的从容,转向趣味的高雅。
f.文以载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自古如此,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
但是,却不能将人品与文品等同而论,希望考生们能将此作为最佳立意。
其实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品与文品的含义。
何为人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
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的不同阶段。
应该指出的是,“人品”与“文品”,其中的“品”,应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可用素材推荐:1.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据说他的个性很容易急躁,但他写作时,往往是非常安静沉稳地写作。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孔子强调“诗教”,认为诗与乐可以对培养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论语》中体现,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了下来,正是因为孔子自身对“仁”与“礼”的追求,对“诗教”的追求,他的《论语》,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在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3. 文章《人品和文品》有很多很好的。
人品的说法由来已久,有人称为人格,有人名为品质,我们本地俚语叫“底”,或者叫“料”。
一个人到底有没有人品呢?回答是肯定的。
但是仅凭一个人的言论就能断定他(她)人品的好坏吗?特别是网络时代的言论有多少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品问题,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范文:谈文品与人品人们常说“道德文章”,将道德与文章并称,强调立人对为文的影响,追求文品与人品的统一。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说过:“有德者必有言。
”将言语与品德联系起来,认为德行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言辞的好坏,言辞被认为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
汉代扬雄在《法言》中则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认为从作品的格调高低可以直接判断出作者的品质的高尚与卑下。
南朝刘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也指出:“世远莫见其面,文辄见其心”。
可以说“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深远的命题之一,俨然成为一个格言,一条定律。
的确,纵观历史长河,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文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
正因为性情高古清正,陶潜唱出了一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之歌;正应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壮的喟叹;正因为经历世事沧桑看淡人生起伏,苏轼写下了“回首向来萧...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浙江2017高考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