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那一天,中国独立了!这一切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也走着自己的路.接下来的领导者们,都认识到了要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铸就了今天中国辉煌的成就.“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历史的脚步中,我们看到了,那走着自己路的脚印特别深,特别结实,也特别有力.鹰走自己的路,走向了雄壮威猛;鲁迅走自己的路,走向了文学的颠峰;共产党走自己的路,使中国走向了繁荣昌盛.我们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个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要犹豫,不要疑惑,选择自己的道路,踏上自己的旅程,路的那一头就是成 功!
读完唐之韵的感受300字
《唐之韵》以千古盛唐开篇,讲述了以李白、杜甫为首的著名诗人和当时不同的诗风:如边塞诗、朦胧诗等。给予了整个唐代诗的整体评价。感触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第四、五集的边塞诗人诗风原来不仅仅是豪放,也有“柔”,之处。王昌龄的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当时一直以为边塞诗都应该是这样的,最柔的也只能是辛弃疾那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样淡淡的惆怅了,没想到高适的诗中居然还会写妻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而且这种题材居然已经是从战国后期人人套用的老题材了,真是跟我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差别呢!“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就是最好的写照。
第二点感触是对后主李煜的称呼和评价,纪录片的原句是这样的:但《春江花月夜》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原是南朝著名的昏君陈后主创作的,当时还谱了曲,可以唱。南唐后主李煜生性喜好奢华,经常在宫中夜夜笙歌,终致国家灭亡我是知道的,但是以前我曾经搜集过很多有关他的资料,读过他的很多诗篇,亡国前期多是辞藻华丽,写舞姬宴会的香艳,后期则是亡国的感慨、怅惘。觉得这位李后主虽然不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但是写的诗词中感悟颇深,文学造诣很高,有不少都是读起来饶有韵味又流传久矣的作品,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和《相见欢》里面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是纪录片中对他的评价貌似很低。刚开始觉得不能理解,倒回来看了好多次,听解说人的语调。后来一想,对一件事一个人,不论历史还是现实总是褒贬不一,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想法都跟自己一样,自己只要忠实自己的看法就好了,于是就释然了。
同学,求好评
写一篇《唐之韵》的观后感,500字,中心明确,有双重题目
唐,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间不长的290年,一个以小农文化为主流的朝代;
唐,一个人们思想活泼,言行较少拘束,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开放的朝代;
唐,一个封建统治下,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宽松大度的朝代……
当我们用手指摩挲那一页页有质感的历史纸张时,史家们用一个个饱蘸赞誉之情的方块汉字,把一个令后人充满了无限向往的盛大帝国,推介在读者的脑海里。
而当我们虔诚地捧起那本被奉为经典的《唐诗三百首》时,吟咏间,汉语之美让我们沉溺不能自拔。
于是,凭借史书、诗集,这传统的朴素的媒体,我们得以回望一千多年前那段绮丽的时光。
那段时光的确绮丽,从大漠逶迤的驼队,到江南潺潺的清泉;从天上之水的滔滔黄河,到一览众山小的巍巍泰山;从承上启下的陈子昂到攀上巅峰的李白、杜甫……一个个屹立在中国诗坛的巨匠,在这段时光里纵横捭阖,驰骋才力,发抒性灵。
是的,那时光真的太过绮丽,以致于我们苍白的想象无法穷尽。这时,一个个鲜活的音画扑面而来:沧桑大地沐浴于阳光、风雪中,大漠逶迤的脊线上,驼铃渐响,复沓着《阳关三叠》的遗韵。耕牛、纺车、摇曳的烛火……那曾在文学史上被敷以浓墨重彩的篇章,因一部二十集的电视片——《唐之韵》,以立体的姿态再现了那段时光的浪漫气质,在每一个观众的心底撞击出审美的冲击波。
电视语言的魅力在于直观,在于给人耳目同时的震撼。《唐之韵》一开篇,把一个封建时代难得的英明君王——唐太宗隆重介绍给观众,我们的思绪随着镜头里那座已成土堆的“昭陵”拓展开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一个帝国终于屹立在中原大地。而成为唐代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骄傲的帝国的最强音的,不是金戈铮铮,不是铁蹄踏踏,不是管弦,不是丝竹,而就是唐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每一个学中文,读过中国文学史的人都有这样的常识。然而,如果这个常识仅以常识存于我们的记忆之库,它会理性得没有温度,没有质感。可一部电视片,用一个个实在的画面,用我们谙熟的那首《阳关三叠》,用详实的文学史料,用精当的文学评论,恰如其分地烹调出一道审美的饕餮大餐。
什么是盛唐之韵?解说词中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歌是韵;解说词列出那一位位诗歌巨匠的气质是韵;解说词描绘的山川江河是韵……而贯穿于每一集的背景音乐更是韵。
韵,在视觉角度,是色彩的和谐流畅。在电视片里,中原大地的黄土,黄土地上的葱茏,葱茏之间的诗意盎然……韵味在眼睛里一点点聚焦。
韵,在听觉范围,是音声相和,是轻吟慢咏,是天籁之希。《唐之韵》的背景音乐仅是《阳关三叠》及其变奏。厚重的钟罄箫鼓一次次敲击我们的胸膛,一次次舒展我们的呼吸。苍茫大地为这韵律而肃然,为这韵律而击节、而踏步……韵味在耳朵里一声声入扣。
无需再赘述那一位位诗人,一部文学史里,我们早与他们握手;无需再念出那一句句华章,一部全唐诗选,我们曾经、永远把它们吟唱。但,当唐代那段辉煌的历史,和诗歌联姻,唐诗在千年后与现代媒体——电视联姻,幸运的便是我们!
在音画俱美的《唐之韵》中,领略千古唐诗的风骨,把《唐之韵》这样的优秀电视读物推荐给爱诗的人,让“唐三彩”般绚烂、《阳关三叠》般空阔的韵味,弥漫在我们的心间。
怎样写唐诗宋韵的作文
建议看下《唐之韵》,然后再写
唐朝文化作文五百字
你可以下一个"唐之韵”的解说词,非常非常的好。或者看一下相关视频,极力推荐。摘取一部分给你看: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从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以"唐诗之美"为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务须原创.
唐诗之美
唐诗造就了中国人最初的美感。
唐诗的美是一种凝练,
用最少的字说最多的意思,
如繁花千朵缀满一枝。
字多即淡,语繁则乱,
大美山水只着一墨,
看似美在字,实则美在心。
唐诗言简意达的灵性,
即便隔着1300年的时光烟尘,
那些五言七言的句子穿空而来,
依然有浅香漫出纸面溢于唇边。
唐诗的美是含蓄的,
如薄云遮月、烟笼寒沙,
朦胧中有意蕴,平常处见非凡,
好像每一处文字都能显现一处光影,
看着不禁悲伤起来、寂寞起来、叹息起来、惆怅起来。
写诗的人与看诗的人隔着遥遥时空在一个微妙的节点契合了,
仿佛初秋的子夜你走着走着一抬头,
居然与李太白邀饮的明月相视一笑。
诗歌、诗歌,唐诗如歌,
每一句抑扬顿挫起伏里,
都跳跃着韵律。也正因如此,
唐诗使得光阴亦是可以驻足倾听。
寒山寺的钟声、白帝城的猿鸣、
玉关里的捣衣声、石上流的清泉
……短小的字句潜藏着天地万物的景象。
时光里触手可及的凉意,
藉着唐诗一字一句走入心底。
唐诗美如酒,每一次品都有不同的境界和味感。
儿时背唐诗,感觉十分拗口,重字不重意;
青年时读唐诗,偶尔契合心情,常常略有所思;
工作后品唐诗,如置身景画,美在不言中。
唯是唐诗可以如花如月如歌如诵,
素纸上墨花点点散开,
浸染了数朝数代的锦绣山河,
美如溪水流过无数人的心房。
唐诗就是一段岁月,
亘古地停留着时光中,倚文字、扶光影,
在生命中流转不息。唐诗的美是大美,
大美总是无形。我的单薄文字只能抒我的胸臆,
不能也不敢言尽。不过是倾听千年之前的声音,
让自己在唐诗中和古人来一次心灵的共鸣,
穿宋元明清,梦回大唐。(编辑:张东杰 来源:哈工大报)
人物类作文万能素材
人物素材非常多,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用名人素材时,我们要切记“取其新奇,追其细小”的原则。唯其新,才能引人入胜;唯其小,才能小中见大。
《西游记》导演杨洁:一部戏树起的丰碑
角度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艺术创作是否具有生命力,与艺术工作者自身的品质息息相关。拍摄《西游记》时,已经52岁的杨洁不顾病体,身兼多职。当时拍戏根本赚不到什么钱,杨洁拍一集才领90块钱,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拍摄品质的追求。她尝尽辛苦,历经千难万险,一直在苦苦支撑,默默地发光发热。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角度二:不变初心,方得始终。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西游记》的拍摄,辛苦到让人难以忍受——面包发霉、供水不足、中暑晕倒、演员罢演、资金不足······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难倒杨洁导演,她一直秉怀初心,坚持拍摄。正是因为她的坚守,才留下了那部回放多次也依然让人感动,让人共同记忆和怀念的经典。
角度三:探索求新,塑造灵魂。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要想让一部作品流传千古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创新无疑是为其注入活力的不二法门,杨洁导演就抓住了这一关键。为了追求完美,她大胆地采用使用了电子音乐作曲的《云宫迅音》作为片头曲,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审美,为《西游记》的经典塑成注入了活力。
角度四:认真负责,追求艺术完美。杨洁导演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使得她对拍摄要求近乎苛刻。1986版的《西游记》前后拍摄6年,杨洁导演为了一个好镜头不惜踏遍万水千山,甚至承受病痛的折磨。这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让演员有了更深刻的角色体验,也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
适用话题:奉献、认真负责、磨炼、创新、担当
写作示例:泰戈尔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在理想面前,在信念面前,有的人败给了现实,销蚀了激情,而有的人却越挫越勇,在风霜雨雪中历练出一副刀枪不入的傲骨。19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正是这样一位以柔弱之躯撑起一副铮铮傲骨的铁娘子。如若没有追求艺术的无畏精神,没有甘于为艺术牺牲的奉献精神,没有为艺术奋不顾身的勇者精神,那么创作出的东西也只会是对经典的亵渎。她坚守住了心灵的一方净土,让其孕育出永不凋零的花。
正如雨果所说:“让自己的心里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岁月催促着我们成长,现实打磨着我们的梦想,但只要保存着一颗永不泯灭的追梦心,每个人都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刘震云:一辈子就干一件事
角度一:淡泊名利,真实地生活。毋庸置疑,刘震云是一位高产且高质的作家。他每隔几年便有一部作品问世,每一部作品都可圈可点,有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收获了很多赞美和众多奖项。他与莫言站在中国文坛的两端,一位是荒漠深处奔驰的骏马,一位是从乡土淳厚处起飞的雄鹰。但他却认为,得不得奖不重要,收获名利只是对生活的锦上添花。他把带给自己巨大成就的写作事业称之为“编瞎话”。他对待名利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伟大作家的真实性格。
角度二:作家的职业担当。一位舞者,需舞出灵魂;一位歌者,需唱出情感;一位作家,需写出本真。从《一地鸡毛》到《我不是潘金莲》,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刘震云保持着现实的敏感,一直在实践,承担着作家的责任。他始终走在民众的前端,描摹生活中最真实、最深处、最本质的东西。他的笔透过浮华,直指黑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准则,有些人走着走着便忘了来时的路,刘震云却一直在坚守着,始终记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捧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的担当,一个作家的良心。
角度三:专注、执着、坚持。“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专注者成,浮躁者衰。专注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缺乏专注,即使立下凌云壮志,也绝不会有所收获。因为专注,雕塑家罗丹成就了一件件惊世的作品;因为专注,屠呦呦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攻克医学难关。刘震云戏说自己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编瞎话”。“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一辈子只专注与一件事,他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适用话题:责任与担当、专注于执着、做生活的有心人、平常心、淡泊
写作示例:淡泊是孔明躬耕南阳的身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安逸,是庄子“吾将曳尾于涂中”的空灵。他们的淡泊都存在于山水田园之间,而刘震云的淡泊则是身处闹市之中,他的淡泊是别致的。茅盾文学奖的分量不言而喻,可对于刘震云来说,得与不得不过是吃西红柿还是茄子的区别而已,作品不会受任何影响。在文学的碧空中,刘震云没有骄傲,没有狂喜,只有淡定、从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继续挥洒着笔墨前进,留给世人的只是一个别致的淡泊的身影。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角度一:创新。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则对此表示:“很荣幸,这两条路我都走了。”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乙醚低温提取等方式,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并最终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创新实验,攻坚克难,面对失败毫不退缩,终于成功完成科研任务。而这样的成功,是绝对离不开创新意识及创新的勇气的。
角度二:团队。一个团体想要获得成功,团队合作精神尤为重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良好地向前发展。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成功完成科研任务。这样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团队中其他人的努力。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她不可能参与到每一个发明环节。这个中国首次获得的诺贝尔医学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个团队的贡献。
角度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屠呦呦这位普通的中国女性,在她85岁高龄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尽管是中国第一位本土科学家获此殊荣,但她为人低调,发表获奖感言时,也一再强调是团队的贡献,非她一人之功。与做人低调相对的,则是她对待科研工作的一丝不苟:为了提取青蒿素,她试验了200多种中药,用380多种提取方法逐一实验,即使酒精中毒,她也从没有退缩过。
适用话题:创新、团队、高与低、笑对失败、奉献、执着
写作示例: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面对失败,要懂得用豁达和微笑对待,明白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才能走向欢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失败了,不要怕,我们可以不断尝试,也从中磨砺自己。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失败的190次,也许,下一次,就是成功。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用微笑的表情,坚定的信念及勇敢的内心,坦然迎接这人生的风雨。
先分享这些,希望能帮到您~
暑假心得作文300字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放暑假了。”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同学们就立刻欢呼起来:“耶!放暑假喽!”其余,老师还说了一些什么,只有少数同学听见了。大家像从鸟笼里振脱出来的小鸟,整理好书本,便一拥而散,各奔各的家了。
走出教室 ,我深呼吸了一口气息。我觉得自己犹如是一只气球,上学的日子里,老师使劲地拽着我;放暑假的时候,老师松开了手中的线,让我有一片自由的天空。
放假的感觉真好。早晨没有任何理由不让我睡懒觉。慢吞吞的穿上衣服,不用害怕父母的催促。仔细地品尝这早点。一阵阵微风吹过来,舒服极了!
放假的感觉真好。睡过午觉后,挑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很快就进入了知识的海洋。
放假的感觉真好。晚上和我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痛痛快快地玩上几个钟头;玩累了,坐在冷饮店里点上一杯饮料,慢慢地品味着。回到家,看上一小时的电视,再美美地睡上一觉。
放假的感觉真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唐之韵作文 观看唐之韵以走进唐诗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