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是哪个中午放学,普普通通的心情,像平常一样过完马路,却发生了不平常的事。
一个年近中年的男子,穿着一双解放鞋,一身迷彩服,这样的打扮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从他那黝黑的皮肤便可知道,他是乡下人。他身后跟着个中年妇女,目光很胆怯。一对时尚的年轻女孩从他身边经过。他不好意思地问她们:“小姐,问你个事好吗?”那对女孩从墨镜里看了他一眼,匆匆而过。有一个一身哈韩打扮的高个男孩走了过去。中年男子的声音更小了,他小心翼翼地问:“先生,问你个事好吗?”高个男孩把帽子往下压了压,与他擦肩而过。中年男子不停地问身边经过的人,偌大个步行街,竟没有人回答他。
渐渐地,中年男子的声音越来越小。我这才发现我已走了好远。我猛然回头,听见中年男子那近乎乞求的声音,我想冲上去问他:“你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吗?”但周围人的表现,使我不得不犹豫了,我转身离去。
旅游不仅游风景,游的更是人文素质。我终于知道永安为什么4A级的风景区,却游客稀少了。永安人如此冷漠,游客怎么会有兴趣看景点呢?是戴了墨镜让人看不到东西吗?是哈韩族不能说话吗?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助人。想起上午的班会课,班主任说的热于助人的小故事,我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学会问路的作文
我曾经有一段经历:
那时我还小,什么都不懂,我和只有比我大五岁的哥哥出去玩。街上人来人往,我们一路凑热闹,可高兴啦!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街上安静了许多。一切都显得特别陌生,仿佛我们在一个毫不相识的地方,莫非……糟了,迷路啦!在心急如焚的时候哥哥带我去问路,这也是我的第一次问路。可第一个行人就凶巴巴地向我们吼道:“哪里来的小孩,快走开!”我们很委屈地低下了头,他瞟了我们一眼,便头也不回地,如同打了胜仗一般,骄傲地走了。旁人看了这一幕,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在一旁冷笑。我躲在哥哥身后,不禁打了一个冷战:问路—太可怕了!
这件事情在我小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再也不会这样狼狈地问路,即使多么困难,我也要自己走下去!我不允许自己被这种残酷冷漠的目光击败!也许是因为我的固执,让我成为了一个不招老师喜欢的“坏孩子”。不懂又不问,只是自己一个劲儿的思考。
后来转学了。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所有的同学都善于“问”,问题总特别多,老师也十分乐意解决(即使有些是偏题怪题)师生关系特别融洽。由于“问”,整个班级浮现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气氛,可回想起小时候的“惨状”,真是很纳闷儿,难道“问”也有两面性吗?
后来看了一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切:
烈日沙漠中。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惟一的水壶,摇摇。一个旅人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旅人却高兴地说:”是吗?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小时候的“狼狈”换一个角度思考也是很美的一件事,因为他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被人冷漠的感觉,也让我领略了从歧途“回归正路”的感受。其实,人生中的好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也就有了不同的答案:问路,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他可以是一种人生积极的态度,也可以是绊脚石。
于是,我喜欢上了问路,我喜欢挑战不同的路了,我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真诚的帮助做好的每一件事,我喜欢从人们冷漠,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寻找一丝温暖,记得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于是我喜欢去发现人们内心深处被掩盖了的美。
路,不是人一出生就有的,天下之路无非是边走边问出来的!
问路作文
说实在的,从小到现在,跟我问路的人用两只手便可以数完,而他们对我而言仅仅是擦身而过,转瞬即逝的陌生人。可不知怎的,今天向我问路的人就有三个,并令我印象深刻。
上午,刚上完马思特的课,买了个牛角餐包便匆匆上了车,见第一个座位是空的,便坐了上去。快到红旗广场时,我正拿出一个面包准备啃,旁边的男子忽然扯了扯我的一角,我回过头去,只见他拿着笔在手上写了几个字,“中心xx站”,我迷茫的抬头望着这个陌生男子,他又指了指手上的字。我睁大眼又看了一遍,无奈只好歉意的对他说:“只是中心什么?我看不大清。”他急忙用手擦了擦,在下面又写道:“中心汽车站”,哦!原来他是问路的!我指了指不远处,“等一会儿转弯后又一个站,在那里下,旁边就是了。”他又写了一句,“谢谢”,便提着包,向人多的后门走去,顿时,我的心里翻腾起波浪。
想起他手掌中擦了又写的笔痕,想起他不忘“谢谢”时的笑容,想起他明明可以从空旷的前门下,却宁愿遵守规则从人头攒动的后门下,想起他买车票是交流的不便。。。明明是一个陌生人的简单问路而已。。。
下午,从步步高出来时,正好又碰上了一个问路的人,他背着大包小包,挡在我面前时,灰头土脸的样子把我吓了一跳,他憨厚的笑着对我说:“请问长途汽车站怎么走?”我指了指汽车站的方向,他点了点头,仿若恍然大悟,“还要往前面走是吧?谢谢你啊,小妹妹!”说着便向我挥手示意,向汽车站走去,我心情大好,很久没有碰着这么朴实的人了。
不一会儿,快到车站时,有一个提着电脑包的男子将我挡住,“小朋友,请问汽车站是往那边走嘛?”我点了点头。“谢谢啊!”商业般的微笑,接着便走开了。
回家的路上,一直都在沉思着,一天之中,我遇到了三种人,三种问路的人,第一种问路的人是聋哑人,虽然说他们存在着某种“残疾”,但却依旧遵守着“前门上后门下”,并且会对人说谢谢。我想,其实这个社会并不是太差,毕竟连聋哑人都如此的礼貌。第二种问路的人是最最朴实憨厚的农民,当他们憨憨地朝我笑时,莫名的在心中扬起一丝温暖的微光。第三种问路的人是白领,不失礼节却依旧微笑着。
我想,问路是一种学问,当一个问路的人更是一种学问。
小学生作文问路
星期天,天气格外好,阳光明媚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
兰兰起的很早,今天她要去白马石刻公园观察植物,因为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植物的作文。爸爸、妈妈出差了,今天兰兰要一个人去白马石刻公园。兰兰准备好了,就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兰兰走着走着,发现有点不对劲。怎么走了半天还没看见白马石刻公园呢?兰兰心里十分着急,兰兰心里想:哎呀,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兰兰眼前一亮,她看到一位戴着眼镜,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兰兰飞快地跑到老爷爷的面前问:“老爷爷您好!请问您知道去白马石刻公园怎么走吗?”老爷爷心里想:这个小姑娘可真懂礼貌呀!老爷爷笑眯眯地说:“你一直往东走,就能看到白马石刻公园的大门了。”兰兰说:“谢谢老爷爷,爷爷再见!”说完兰兰就向着白马石刻公园飞奔过去。
谢谢
作文“问路”
问路在上海
这纯粹是一个16岁的孩子,在假期游历上海后的不成熟的想法。
初到上海,看到上海人对问路游客的不屑,我不禁想起一个笑话:广东人觉得外来者都是穷人,上海人视流动人口为乡下佬,而北京人把全国来客都当“下级”。
一个很简单也很老的笑话,精辟地道出三个地方的牛叉和不同的“视觉差”。
其实,我也是带着这种“视觉差”从北京来到上海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深深的打击——因为,我十六年来,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自己觉得更要牛叉的人种。
我认为,沪地骄傲与不屑的资本,来自那些建立在他们地盘上,却不一定属于他们的高不可攀的大楼。
我承认,北京的任何地方找不到陆家嘴那样气势磅礴的高楼;我也承认,看完这些高楼后,会有那种北京的楼失去命名为楼的权利的不快感觉;我还承认,如果把上海的漂亮高楼当背景去照相,三天三夜也照不完;在中央电视塔上看风景,绝对会感到站得高,而站在东方明珠就不会——因为那些楼房的海拔和东方明珠的“差距”很小。
但在习惯了整齐建筑的我看来,上海的楼房太过散乱,以至让我感觉成“异类”。相比起来,我更喜欢,也更习惯于北京的建筑风格,甚至让我有种变态的冲动:想从东方明珠跳下去,把周围的楼房都当积木一样踢倒,再按北京式的规划图重新码放……我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北京,也就只有迪拜会把城市规划得这么有规律,因此,我们才是“异类”。但我想,这种所谓变态的感觉,应该不止我有吧?呵呵。
上海的楼多,上海的楼漂亮,上海的楼结实得不会被“台风”吹倒。关于上海人的骄傲,我想,也就这么点吧。但可悲的是,仅仅被这点骄傲蒙蔽的上海人,实在是太多了。
当你问上海人,他身后的一幢楼叫什么,他连头都不回,一边离开你,一边用上海普通话说“不清楚”,而后你看见旁边就是“争做文明可爱的上海人”的巨幅广告,而后回答你的却是一个外地人,你能想象,那是什么感觉?或者,你想照相,想请一个人帮你按一下快门,在一个传说中“人多得能把孕妇挤流产”的地方,竟没有一个当地人愿意以举手之劳让你带走他引以为骄傲的美丽的上海,你却不得不找一个外国人说“Couldyoumindhelpingme?”你能想象,那又是什么感觉?到这个时候,我终于明白,长期以来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北京问路,我是多么容易得到答案。当然,我在上海也遇到过回答,也得到过微笑。那么,我真的太感谢那样的上海人,而且,由别人也更加托出他们的光辉。
曾经,我是这样感觉的:北京=首都≈中国之中心,∵与外国接触得并不如欧洲那样频繁,∴世界≈中国∴北京=世界之中心。这样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写下来,似乎让人觉得有点“恐怖”,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我的确就是这么想的,我想,在同年代的学生中,这么想的也应该大有人在吧?
不过,更恐怖,更简单,是多数上海人可能夸张的想法:上海≌世界。
甚至,与某些上海人接触,从他们的目光,他们的语言,或个别在上海会写文章的人有意无意拼出来的文字,让我自卑地感觉到,我们这些外星人或者草履虫,是不配跟他们享有同样的生活的,我们都是乡巴佬……我很想知道,如果中国人把首都定在了上海,他们会不会想:我们都是他们的服务品,我们住的地方,也是上海的后花园——由此,我也许可以感叹,1949年中国定都时,那批革命先辈的伟大!
当然,无论如何,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的确是怀着某些不平写下的这些文字。但回过头来,某些地方也不得不佩服他们,比如对他们已经很普及的磁卡地铁票和无人售票机(其实我曾经有带一张地铁票回北京的想法)。而同样的,也许有的地方上海人对北京也是一肚子牢骚,也许他们会讨厌在北京问路,他问一句,得到的答案有十句吧?呵呵(调侃)。
怀着略微矛盾的感觉,在“大上海”的外滩观望着夜景。我在思索这迷人夜色后面的大上海。我想,上海的确是中国以至世界的经济大城市,但是,经济宝塔应当托起的是闪亮的道德啊!
以《问》为话题的作文
爱问才能赢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在电视里,知识性问答的节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网络里关于爱问的网站也是越来越红火。因为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爱问才会赢。 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总会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和知识的盲区。而且他积累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知道得越多,圆圈的面积就越大;不知道的东西越多,需要问的东西也就越多。走进滚滚的历史长河,看见许多智者向我们走来。对他们的故事我们先是感叹然后是沉思,最后就会悟出一个真理:爱问才会赢。 荀子说过,好问然后能才。李时针是个难得的医学奇才,也是一个善问的高手。他到全国各地去采集药材,不停地向当地的百姓打听、询问和与药物有关的问题。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奇人。他读经书,不能通晓经书的意义,就翻阅诸子百家之书,向书本询问,不仅如此,他还虚心请教农夫和女工。以后,他对经书才算知道了大概。才使他出神入化,在文学上有了超人的成就。郑板桥曾经说过,学问二字,需要拆开来理解,学中必有问,善问方能学。有人有学而无问,即使读万卷书,也只是一条钝汉。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必须问天问地,问古问今。 然而,现在许多人都缺乏一种爱问的精神。在学校,我们每天都需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当然就会有一些不懂的地方。但是,有些同学却不提出问题,不通过询问去把它弄懂。他们总觉得问问题是一件愚蠢而不光彩的事情,总是抱着反正不懂考试也不会考到的懒惰侥幸的心理。这是一种多么错误而可悲的想法啊,你要知道,就连圣人孔子也要每事三问,何况我们呢?爱问才会赢。你不懂又不问,那么就会永远不懂,永远不会进步,永远不会取得成功。如果没有问题的产生,科学就不会进步;如果没有问题的出现,社会就不会发展;如果没有问题的解决,人类就不会聪明。爱问,然后去发现答案,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爱问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智者的选择。科学家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有了科学的进步;哲学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有了社会的发展;医学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使人类战胜了各种病魔,拥有了健康的身体。爱问不是伟人头顶的光环,而是洒在你我身上的阳光。只有爱问才能拥有生活的智慧,才会取得成功!爱问才会赢! [点评] 文章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现实下笔,将流行歌曲《敢拼才会赢》的歌词仿拟成“爱问才会赢”,用作标题,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直奔主题,联系自身,联系现实,审视历史,用喻证,用引证,用正反对比论证,分别从“好问然后能才”“学中必有问,善问方能学”“不懂又不问,那么就会永远不懂”“爱问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智者的选择”等角度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既有典型的事例,也有深刻的说理;既筋骨强健,又血肉丰满,很有说服力。 作者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分别从问的性质、意义、作用以及不问的根源、危害等方面选材,进行论证,有理有力,入理入心。文章骈散句结合,长短参差,比喻、排比、对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亮丽了文面,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总结全文,提升文意。再一次高呼“爱问才会赢!”呼应文题,使结构严谨。这些也是获得高分的亮点。 此作文来自: 无忧无虑作文网( www.5156chinese.cn ) 详细参考: http://www.5156chinese.cn/dyzw/show.asp?id=6444
求采纳
以“问路”为话题的作文
问路
1自己在路上散步,突然来了一位行人(最好为长者)要问路。
2在一旁的兄弟/姐妹很无礼的回答行人,行人不理不睬。
3自己很有礼貌的回答,行人微笑着称赞我的行为十分有礼。
4在一旁的兄弟/姐妹羞红了脸,自己给予教育。
具体就是这样了,实际成绩还要看自己的文笔。
问路作文60字以下
同学,我是昨天新搬来这里的住户,人生地不熟的所以好像有点迷路了,不好意思可以请问一下到XXX在哪个地方吗?从这里应该要怎么走,如果坐公交要坐几站,几号车?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问路作文 问路的作文怎么写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