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作文立意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 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五、实施五项训练 根据认识是作文的核心这一原则,围绕这个发展学生心理机制的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五项训练: (一)、字词训练。
学习掌握大量字词。
掌握运用字词的金钥匙: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
运用“十引说”的方法,把字词学习与说话训练相结合。
“十引说”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凭图学词;4、组词扩词;5、选词填空;6、词语搭配;7、调整词序;8、触景用词;9、词语分类;10、联词成句。
丰富了说话训练内容,使自己积累大量会说会用的字词,为写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句子训练。
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
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
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
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
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
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
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段的中心。
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
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四)、篇章训练。
篇是由段组成的。
通过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法,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
学会写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五)、生活现场训练。
采用生活现场训练,更好地体会“从内容入手”写作文。
通过各种作文教学活动,如“确定中心讨论会”、“选材讨论会”、“作文会诊会”、“小诸葛审题会”、“妙用词语比赛会”,从活动中生动具体地学到作文知识与写作文的方法。
另外,还可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球类、背书比赛,从而学会如何写比赛作文;开展校内外义务劳动,学会如何写劳动场面;举行诗歌朗诵、讲演会,学会如何写会议场面及会议上的见闻;通过参观访问,浏览名胜古迹,学会如何写参观访问记、游记。
学习观察方法,留心周围的事物、事件,“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通过现场生活作文,进一步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
从而学会写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文风。
实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生作文写好后,组织在小组内讲评。
先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评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并指出改进意见。
在此基础上重新再写,从而使学生每写一篇都有收获。
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
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
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写作。
“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
应当脱离作文教学的陈旧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写作,褪去矫揉造作、模仿穿凿,赋予其鲜活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等待收获的将是缤纷的色彩,清新的果实和勃勃的生机。
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
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
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
据研...
怎样立意写作文
原创作文出一件事的要点 关于这一项,分三段来说吧:(一)写自己真知道的事,不写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
一个学生不写学生的生活,而在报纸上找些婚姻法宣传资料去写,一定写不出什么名堂来。
写东西非有生活不可。
不管文字多么好,技巧多么高,也写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是工人,就写工人的生活。
这样,写作范围不就太小了么?只要写得深刻,范围小点没有什么关系。
一位伟大的作家的确能够写出许多不同的人物,好多不同的事情,可是咱们现在的目的是先写好一件事,还不能希望马上成为伟大的作家。
咱们今天若能好好地写出一篇反映真实的报道,诚诚实实地宣传咱们厂里新找到的窍门,从而传布到全国,推行到全国,咱们的功劳可就真不小!咱们若能就着咱们所知道的一件事,写成个独幕剧,使全厂的或几个厂子的同志们看了戏,都受到感动,增加了生产,咱们也就立了功。
不怕写的少,就怕写不好。
写出十几句话的一首好歌子,风行全国,到处起很大的鼓舞作用,功劳也不小呵!(二)抱定一个题目写,不要一会儿一换。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有这个困难:很高兴地看中了一件事,打算用它写成一篇小说或戏剧。
可是,及至一动笔,才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其中最常遇见的一个是我们只看见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看见它的根儿,所以写了几句就搁下笔,怪扫兴的。
我们不应当这么容易动摇,而应当深入地去挖那件事的根儿,养成我们对事事物物要刨根问底的习惯。
我们的责任就是遇见事必去刨根问底。
假如我们老满足于事情的表面,看见一件热闹的事,不求甚解,动笔就写,写不出就扫兴,一来二去我们就丢了信心,不想再拿笔了。
反之,我们若是抱定刨根问底的态度,我们就会慢慢地体会出来,不管事情多么热闹或多么简单,不过都是表面的现象。
赶到咱们挖到事情的根儿上,热闹的事也许原来很简单,简单的事儿也许并不那么简单。
事情的根儿就是问题所在。
找到问题,咱们心里可就透亮多了。
呵,原来这件热闹的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问题很简单哪;原来那件简单的事倒并不应当轻视,问题不小呵。
这样,咱们就不再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住,也就容易判断出哪个值得写和哪个值不得写,不再冒冒失失地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笔就写,也就减少了因写不出而扫兴灰心的毛病。
一旦找到问题就死不放手,加劲儿挖掘它的根儿,越挖越深,咱们也就越有的写了。
呵,昨天老张闹脾气,原来不是因为肝火盛,而是他有个思想问题。
什么思想问题呢?他呀不明白“计件工资”的好处。
哪一点他不明白呢?他呀不明白工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您看,当作一个问题看,咱们就能由老张个人闹脾气看到国家利益上去,这不就有好多话可说了么?抱住这个题目挖吧,别放手!还有,看到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
这么一来呀,咱们的文章可就有头有尾,是个整的了。
要是只形容了老张闹脾气,当然没有多大意思。
光加上两位弟兄拉着他去吃一顿饺子,老张才有了笑容,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我们得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可就热闹了。
光劝说还不行呀,得一面说服,还一面教他看到积极分子的实际行动呵。
老张的为人虽然怪好的,可是个性很强呵,这就得用种种方法感动他,教他心服口服地打通了思想。
要是能四面八方使劲,具体地写出老张怎么改变了态度,变成热烈拥护计件工资制度的,这篇作品必能发生很大很好的影响。
我们看问题,挖问题,而后解决问题,我们就能写出相当好的作品来。
不抱住一个问题挖到底,而随便今天试试这个,明天试试那个,必至一无所成。
(三)能抓住问题就不至于千篇一律了。
一个问题怎么来的和怎么解决的,必与别的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同。
同一样的问题又因为人物的性格不同,工地不同,时间不同,而有特点。
我们要细心地看,看问题,看人物,看地点,看时间,把有关的事物都看了,自然会写出一篇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工人同志们一写到解放后的生活提高,往往就描写家里吃饺子。
不错,吃饺子的确是好现象;可是,千篇一律都说包饺子就不新鲜了。
难道不许吃炸酱面么?再说,真要是看出问题,不提包饺子也不要紧。
要写透一件事必须钻到事情里边去,可千万别不管是写什么问题老先预备下一个套子——老拿包饺子开始!钻到问题里面去就必定有话可说,用不着套套子。
也许有的工人同志要问:我们能那么细心,钻到问题里面去吗?我说:能!一定!您是工人,您能掌握那么复杂的机器,能找窍门,能发明创造,怎么就不会钻到一个问题里边去,写透一件事呢?您多半是有点害怕,以为没有现成的套子,就怕写出的东西不像样子。
您不必胆小,那些套子不是给您预备的,只要您肯用心,肯下工夫,您会创作!
这个材料作文怎么立意?
1. 你好,这篇材料作文,我们前几年也写过。
我认为“面对困难”不是很准确的立意,但材料确实与困境有关。
2. 要明白概括清楚第一则材料反映的思想:“置之死地而后生”。
3. 第二则反映“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等意思。
4. 两者材料间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身处在困境之中,最后第一则是凭着智慧逆转了,第二则是凭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身体恢复健康了。
因此才得出“面对困难”的立意,当然与困难接轨的立意也行。
5. 作者您的“充实自己”确实离了。
他们面对的是困难,而不是在“原有的生活中不断壮大自己”才去充实,充实一般用在时间上,就是让自己的双手忙起来,不要闲得让自己越来越懒。
6. 希望能帮助到您,望您采纳!若有疑问,可继续追问,欢迎探讨,别忘了给好评哦!
作文如何立意
作文如何立意“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
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
中考作文大多是话题或材料作文,没有明确的标准,如何立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作文有了主题思想,文章才有灵魂,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也才有依据,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立意呢?这里就自己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为例谈谈。
1、正确,有针对性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与否是评价文章好坏的根本依据。
话题或材料作文的立意一定要合乎题目要求,切题才算真正的正确。
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
此外,还要有针对性。
选取人们最感兴趣的、最能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作为主题,文章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反响。
2、思想要深刻意不仅新,还要力求深刻。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
初中学生写作,在立意上难以深入,原因往往就在于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开掘。
所谓开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来。
3、立意要新颖如果文章主题一般化,不新颖,大家都雷同,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所以立意要新颖。
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
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立意的独创性并非凭空而来,也不可随意杜撰,它是从生活中来的。
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的生活,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涵义,写文章就能出新意。
不能看到生活一点现象就拿起来涂涂抹抹,而是在观察和研究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
而立意做到新颖巧妙,才能在生活的激流中吸取新思想,获得新感受。
4、简明集中就立意而言,简明、集中是对主题的要求。
相反,主题分散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
要做到“简明”,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
思维不进行概括,表象就无法升华为本质,认识就无法实现理性的飞跃,思想就不可能达到简明、集中了。
“简明”要求思想内容上单一集中。
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写得深刻,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总之,好的立意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
让我们指导学生作文前围绕上述几点来考虑主题,定能写出思想发光的好文章来。
作文立意,材料如下
单纯的针对《弟子规》里的言论进行解释和阐述,直论孝敬父母就可以了。
如果 要深挖,可以写知与行。
但不如写孝这个题目来的直接,这样可以不跑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原来名叫“陶知行”。
后来,因为他认识到实践到重要性才改名“陶行知”。
他带领学生观看钟表师傅修表后,买了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要想成功,不能光“知”,还必须“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正是这个意思。
古代三国时期,马觫熟读兵书,论其兵法来头头有道。
于是,诸葛亮便让他担当前线指挥官。
但马觫只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没有进行过一点军事实践,胡乱指挥,结果被敌军很简单地封锁了补给,最后被打得大败而归。
自己也落得个军法处置的结局。
马觫的例子,是不注重实践的典型结果。
作文中的立意是指什么意思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
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
区别于立意,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题,就是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基本观点。
主题没有立意的全部特征,立意大于主题,包含主题思想。
有时,立意可以包含多重主题,如长篇小说之类大型作品。
对立意的要求:(一)要正确、鲜明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
作为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三)要深刻、新颖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肢体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四)要积极向上所谓积极向上使之不能有任何不健康的因素存在、符合文章主题,顺着文章中心。
河北高考作文立意,急!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可以 我认为是恰倒好处的立意 高考话题作文是一个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考察。
你的立意是从话题的最后几句话得出的 我认为不错 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乌鸦去做一个自己不能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可笑的事情 敢为己所不能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能力达不到就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如果你写的作文最后回到了话题,应该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但是如果再结合人展开,效果更好。
现在在忙着估分,不要太急,平时自己的作文不错的话,不会在高考中出问题的,祝你成功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立意
综观19年间高考作文,全国试题中命题作文只有4次,其余全部为材料作文。
研究这些材料作文的命题情况 ,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作文材料的取材范围及话题 如果我们详细审视全国试题并兼及广东、三南试题(上海试题除外)的作文题材,可以发现,用来作文的 材料的取材范围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学校生活、教育教学、成人成材的问题。
先看全国试题: 1979年“第二次考试”; 1980年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1984年关于作文问题的师生互叹; 1987年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 1989年毕业生填报志愿的困惑; 1991年老师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 1994年为小张同学补课收取报酬的问题。
此外—— 1987年广东试题:南山中学图书馆借书规则的问题; 1988年广东试题:看图作文中学生李雄救起三个落水小学生的问题; 1992年三南试题:B老师的一堂实验课,教育学生“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这类试题在历年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材料均为学校生活的常见现象,师生关心的共同话题。
2.科学知识、生产管理常识。
1981年全国试题:古代哲理故事“毁树容易种树难”。
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常识,又是一个生产管理的 常识问题; 1983年全国试题:“这里没有水”的漫画。
这是一个生产常识问题; 1985年全国试题:关于澄溪化工厂排放废水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
1986年全国试题:“树木·森森·气候”的问题; 1996年全国试题:两幅医疗事故的漫画。
这类以自然科学、生产管理知识为题材的试题也在历年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这类材料,就其本身的科 学知识而言是极其通俗、浅近易懂的,只要稍加注意,不难理解。
而其中所蕴含的某种哲学道理或者社会观念 却是耐人寻味的。
3.日常生活、家庭伦理。
1990年全国试题: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 1992年全国试题:候车亭前发生的故事; 1992年三南试题:“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的漫画; 1993年全国试题:夏夜梧桐树下父亲和儿子、女儿的对话。
这类试题的材料常取自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的某一场景、某个侧面,再提出种种写作要求,让考生生发成 文。
4.文艺作品 如果不考虑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的漫画作品的话,真正的文艺作品只有1995年的《鸟的评说》。
这是一首 寓言诗,它所表达的内容也含有某种自然科学知识(鸟类的知识)问题。
高考作文的材料就其内容而言,就是这样四种(当然,也可从其他角度去划分)。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 比较谨慎的结论:用来让考生生发成文的材料,多为学校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的普遍现象,自然科学的 基本常识,生产管理的普通常。
这些材料稍微倾向于城市生活,赋于一定的现代生活的某些特征,有一定的文 化内涵。
相对来说,这些材料的政治色彩并不强烈,看不出热门话题的痕迹,倒是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某 些特征。
现在我们进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所涉及到的哲学意义和思想观念上的话题有什么特点呢? 大体上有如下话题:舍己为人,积极进取;勤学苦练,扎实研习;敬业勤勉,择业兴趣;人际交往,和谐 相处;善待他人,孝亲自立;个人修养,文明处世等等。
涉及到的哲学命题大致有理论与实践,主流与支流, 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浅尝辄止与锲而不舍等。
我们讨论高考作文在取材范围和涉及话题的这些特点很有意思,可以帮助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确定一个比较 合适的标高,避免在训练备考中搜奇猎怪,陷入盲目之中。
二、历年高考作文对材料的处理方式 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作文中处理这些材料。
材料作文的本质是根据写作要求表现或者 评析材料(详细分析请参阅《中学语文》1996年第3期笔者所撰《谈谈材料作文》,此不赘述)。
依据这一认识 ,我们再看看历年高考作文对材料的处理方式有什么特点。
1.表现材料的内容或潜内容,诸如缩写、改写、扩写、情境想象、细节描写等。
这类试题在全国试题中共 出现过7次,除1978、1979年两次为大作文外,其余均为小作文。
2.表现材料的形式仅1次,即1991年试题,老师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考生作文表现其构思形式。
3.表现材料的思想意义。
这类就材料某一方面的思想意义,来联系社会生活或个人实际发表议论的写作共 7次,绝大部分为大作文。
4.辨析材料只考过1次,即1989年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几种不同主张的辨析。
5.评价材料也只考过1次,即1985年就澄溪化工厂污染环境一事要求考生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
6.鉴赏材料考过1次,即1996用比较的方法鉴赏两幅漫画。
三、高考材料作文试题的几个空白处与薄弱点 我们根据上述作文对材料的处理方式的分类情况来考察历年高考材料作文的试题类型,能够发现一些值得 注意的现嫌,这对于我们关注今后试题的命题走向或许会有一些启示。
1.在表现材料的内容一类试题中,缩写仅考过1次,且已相隔19年。
而现行教材中不乏写作故事梗概、内容 提要等习题,而这种摘要、提要又的确是一种很有实际用途的写作实践活动,更何况这种文章的写作并不是能 够轻易完成的。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方面的训练。
改写也只是在1979年出现过1次,而教材也不乏这方面的习...
如何指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指导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 例①:[2006年全国卷(乙卷)]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 [解析]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
那么人们做事要认清自己,不能盲目效仿别人。
? ? 例②: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萝卜,一路长途跋涉到了遥远的埃及。
那里的人们从来没见过萝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聪明的商人,临别赠给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
? 另一位商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不禁为之心动,他想:胡萝卜的味道不也很好吗?于是,他带着胡萝卜也来到了那个地方。
那里的人们同样也没有见过胡萝卜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