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浦歌十七首》
唐代:李白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2.《寄刘校书》
唐代:郭震
俗吏三年何足论,每将荣辱在朝昏。才微易向风尘老,
身贱难酬知己恩。御苑残莺啼落日,黄山细雨湿归轩。
回首汉家丞相府,昨来谁得扫重门。
3.《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唐代:卢藏用
天游龙辇驻城闉,上苑迟光晚更新。瑶台半入黄山路,
玉槛傍临玄霸津。梅香欲待歌前落,兰气先过酒上春。
幸预柏台称献寿,愿陪千亩及农晨。
4.《满江红》
宋代:何师心
其侧有亭,山谷榜曰奇观。
一水飞空,揭起珠帘全幅。不须人卷,不须人轴。一点不容飞燕入,些儿未许游鱼宿。向山头、款步听疏音,清如玉。
三峡水,堪人掬。三汲浪,堪龙浴。更两边潇洒,数竿脩竹。晓倩碧烟为绳束,夜凭新月为钩曲。问当年、题品是何人,黄山谷。
5.《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唐代:武平一
紫汉秦楼敞,黄山鲁馆开。簪裾分上席,歌舞列平台。
马既如龙至,人疑学凤来。幸兹联棣萼,何以接邹枚。
雨中登黄山的诗句又没有
疾风骤雨雾迷重,
翠谷猿啼不见踪。
玉瀑千层飞壁壑,
莲峰万丈望崖松。
岚涛北海灵岩秀,
碧霭蓬莱瑞气浓。
醉在黄山幽绝处,
桃源梦境再相逢。
描写雨中黄山的诗句
五律·雨中游黄山
墨翁
题记:不巧,选定中秋,单位组织黄山游,恰逢下雨。也罢,雨中游黄山,别有一番情。友人摄得《雨中黄山》照,赋诗题之,聊作纪念。
黄山久负名,更有迎客松。
雾霭清泉冷,烟岚古树青。
拾级观雨景,登顶赏云亭。
环望群峰岭,若无若有中。
看天气预报都是下雨,请问下雨天能爬黄山吗
很多游客来黄山之前都会关注黄山这边的天气预报,非常担心会下雨不能登山或影响登山观景。以近十年的黄山旅游经验来看,黄山下多大的雨都没有封闭过,缆车也是正常开放(缆车怕大风,有过因风大临时关闭的情况),也就是说,下雨天是可以爬黄山的。
黄山是相当成熟和完善的景区,黄山上面的游览道路修建的都很不错,大都是石头做的台阶路,偶尔也有水泥铺就的平路。下雨基本不会让水泥路面和石头台阶变滑,只要多加小心,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多加注意,安全方面一般没什么问题。但下雨天登黄山也确实是遭罪,穿再好的雨衣也会令你的衣服淋湿,鞋子就算套了防雨鞋套也会湿透。最重要的是黄山下雨就会起雾,有时候雾气大到你看不清三米外的大树。
详情请浏览我们的网页查看:
雨中的黄山从什么角度写出了黄山的美丽
一、雨中的黄山是从游客的角度写黄山的美丽。
二、全文:
黄山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它以险、峻、美、奇而著称。关于黄山的描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话,“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徽州人据此升华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高中的时候学过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一篇散文《雨中登泰山》,印象颇深。这次我上黄山,天公不作美,一路大雨,行程坎坷不已,正好成此雨中登黄山。
登山前导游小姐很风趣地说:“贵人出行招风雨,雨中登黄山是可遇不可求的哟”。尽管明白导游是在宽慰游客的心,但我们也算找了个平衡的支点。“不管风吹雨打,既然来了,就算天上下刀子,我们也要上山瞧瞧黄山的真面目!”这是我们的想法。路上导游云,游黄山,是抬头看景,低头看路。我云,左看雾,右看雾,抬头是雨,低头是路,走在雨中,全身湿漉漉。雨中的黄山,没有见到什么美景,所见的都是身披五颜六色雨衣的游客,像一批批的蝗虫,涌向黄山,别是一番风味。因为雨势实在是太大,照相机刚拿出来,镜头就湿了,所以一路上基本没能拍下什么好照片。既然不能拍照,我们就一边走一边调侃,有人说,黄山的美就美在云;有人说,黄山的美就美在雾;有人说,什么都不是,黄山的美就美在让我们身在山中不见山。我说:“抬头看雾,脚下看路;两边看树,模模糊糊;黄山黄山,待价而沽。”大家大笑。的确,黄山啊,你真像一位闺中秀女,羞答答地遮盖着一领似梦似幻的面纱,不轻易让人看清你的娇容。雨中黄山,一种别样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让人的思绪随着云层变化而变化的含蓄的美。此时,我也才算真正地理解“不识黄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四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拨1860米的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站在光明顶,心里充满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喜悦和自豪,雨中更添风势,风助豆大的雨点狂下,我们竟然被雨点打得脸上隐隐生痛,雨水汗水横流交织在一起,雨衣未遮住的衣裤全部湿透,波鞋也成了名符其实的雨鞋,山风吹来,凉丝丝地令人顿生寒意。晚上我们住宿在山顶白云宾馆,雨夜的黄山谈不上浪漫,但淅淅沥沥的雨声,竟能使原本有点烦燥的心慢慢的平静......
第二天雨势依然很大,宏伟壮观的黄山日出是看不成了,我们只好改变路线抄近路坐揽车下山,结束这次行程。
雨中游黄山的经历使我顿悟,外出旅游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千万不要因为特别在意天气的好坏而破坏了融入自然的心情。既然晴天有晴天的乐趣,那雨天肯定会有雨天的韵味;如果照相留影受到了影响,那正好可以增加欣赏和体验景物的时间。虽然,由于一路伴随着风雨,黄山远处景致无法一一看尽,留有些许遗憾,但也为下次再来找到了借口,此次雨中登黄山,更增加了我一份刻骨铭心的经典阅历。
关于黄山的作文有哪些?《四篇,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雨中登泰山》
出发前已略知黄山梅雨天气,几次想打退堂鼓,但不甘心。登黄山没有回头路,重重压力之下,起程了。
爬山时先坐了一程汽车,又坐了一程缆车,实际我要登的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也就是海拔一千八百六十米而已,等于我要走的山高只有二百米左右。
黄山导游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本地小姑娘,娇小的个子,圆圆的脸蛋,脚拖着一双凉鞋,很难想象她怎能胜任黄山导游这工作,但她却始终领着我们三十一位团友,打着旗走在前面,令人肃然起敬。每到观景台,蜿蜒的队伍就停下来赏景。一番喘气后,探头出去,只看到茫茫一片,除了雾还是雾。眼前深不见底,仿如将人带着了一个飘渺的世界,很有把握不住,似真似幻,似虚似实的感觉。雾气一动不动,似缺了点灵气,想耐心等风吹开云雾,却丝毫未见动静,景色多少有些单调。黄山的真面目却半点不露,真有“不识黄山真面目,只源身在此山中”的感叹了。这时天下着瓢泼大雨,一路蹒跚而来,鞋套破了,鞋,顿成雨鞋;几层的衣服裹在两件薄薄的雨衣之下,夹着汗臭与雨水,也粘乎乎的;背上的行囊不轻,压得腰快弯了。更狼狈的是,一心想拍几幅美照回去,却连相机也拿不出来,只好眯着蒙蒙的双眼,扫描一下传说中的名山——黄山的魅力了。雨中的黄山的魅力何在?是山的秀气的若隐若现吗?是景的奇丽与人的距离感吗?是雨的拦路与梯级的陡峭给人生命极限的考验吗?是历代文人在黄山留下的痕迹与诗文吗?我为什么要知其难而进?难道仅仅为了感受黄山的云海滔滔吗?黄山的精彩始终没有捕捉到,筋骨的疼痛,路途的艰难却折磨着我。
只有沿途棵棵奇松,慰藉着疲累的心灵:株株紧靠在一起的团结松;树枝全长到向阳一边,像葵扇一样展开的凤尾松;枝叶婆娑,杀气腾腾的黑虎松;情意绵绵,双双偎依在一起的连理松;迎风翘首,独自挺立的迎客松……
望着满山的奇松,一时兴奋起来,浮想连篇:黄山松,雨中你仍然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客人,履行山主人的职责,让登山的人无论何种境况下不至两手空空而归,你的生命追求里,除了顽强,除了傲骨,除了脱俗,也该有松的信念吧?面对满眼高矮各异,粗壮不一,形态有别的形形色色的松,我真想跪下双脚,双手合十,仰松朝拜。学习松的气度、品格、精神、内核……
往前走,路遇几个挑山工,两条扁担在肩膀上压出一条深痕,身体摇摇晃晃,两边是超过百斤的物品,走在天雨,路滑,陡峭,狭窄的山路上,真有一不小心就摔下悬崖的危险。我赶忙让到一边,感慨千万,他们生活是多么不易。比起我这样的旅行者遇到的困难,他们的路险阻得多。我只是为了寻找乐趣走到这雨中的黄山,他们却为了谋生而面对这漫长的山路;我只有两天的考验即可离开这个艰苦的旅途,他们却可能要一辈子用肩膀和双脚去丈量这人生的旅程。但我为什么没有看到他们痛苦的样子?也许是别无选择?也许是已经适应了生存的环境?如果黄山松有让我匍匐下跪的感觉,黄山挑山工却有让我嚎啕大哭的感觉,他们生活挺难!
继续朝前走,脑海里满是这个想法:挺住,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你去面对,不管是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过程的苦,也许会换来结果的甜。不是说“黄山归来不看岳”吗?至少这过程我参与过了。
遗憾的黄山之旅,也一定是这辈子铭心刻骨的灵魂洗涤之旅。
黄山落日
“登山情满”。原总觉得到黄山去,必须看到黄山日出,才算不虚此行。所以每次到黄山,看日出的念头总是顽强地存在。放弃其它活动,养足精神起早去苦苦等激动的时刻到来,便成了多次黄山小住的主要内容。在凌晨时,我身披租借的棉袄,时儿花上根火柴照路,摸石穿林从西海宾馆赶路到北海的至高点,心里总有种特别的感觉,好象自己正在办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黑的夜色,陌生的石径小道,对我匆匆的前行毫无影响,仿佛是一个朝圣者带着与生俱来的那份虔诚,要走向一个新的世界。
可是,也许总是那么不凑巧,一次次的守望,一次次的失望,四次光临,却毫无收获,只有其中一次略有希望,但光盘刚一露头就被烟云吞没,使同行者都产生恨大自然的无情,也格外敬畏大自然的迷人魅力。
那天傍晚,雨过天晴,我独自在西海不远的幽静小道上散步,静心品味青松、翠竹;倾听清泉流淌的韵声,让心回归真朴的世界。无意的回首间,一片灿烂阳光迎面射来,好象要透过我身体一样。这时的夕阳,已在远山之后,它正将金色光芒超过起伏的山恋,穿过千叠的云层,投向了东方。顿时,我三步并两步地快跑奔至附近的排云亭,这里挤满了人群,我急忙找了一块立足之地眺望,只见那夕阳,放射出万道金光,天空流云溢彩,群山的脉络变得格外分明,茫茫云海好似披上了桔红色的缕纱,在群山峻岭中升腾,这时的山与云,云与天,在夕阳的照耀下,好似一副不是画卷胜似画卷的天然国画,真是气势磅礴,伟岸绝世。我连声呼唤:美哉!壮哉!在渐渐沉落的夕阳下,山峰显得越来越高大、雄壮、沉稳;白云更是显得宁静、浓融、纯净,夕阳慢慢地与山与天与云融为一体,变成黑蓝色版画,随着波光的消逝,由远而近地又化入夜色之中。
夕阳最后沉落了,云山与夜色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山和天空投入了夜的怀抱,还是黑夜闯进了山与天的世界。依旧清晰的是那巨幅壮观的大自然画面,依然是清凉的是山那边吹来的袭袭微风。此时,无论巨大或微小的形象,无论辉煌或平淡的色彩,都回归到一个原始状态,一个酝酿新的形象和色彩的状态。
黑夜到来时,太阳把辉煌收敛,群山把宽阔掩藏,而在夜晚的另一端,太阳与云山还将为世界奉献更壮美的早晨。
黄山日出,是激动人心的,它的雄浑、壮阔和不可阻挡的气势,仿佛是新世界诞生的宣言。但是,黄山落日,让我们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和奉献的意义,更信令我对大自然的真挚敬爱。
雨中黄山行
那是九月中旬的一天清晨,我们结束了对杨子石化教育的考察。处长带着各校书记、校长和科室长离开了南京前往黄山游览。
车在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司机师傅指着前面的一个镇子说,那就是当年新四军遇难的地方。我默默注视着前方:镇子被一条小河从中间分开,阳光下,小河宛如一道绮丽的彩虹。
到达黄山的第二天早晨,老天爷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在雨中攀登黄山。天气雾蒙蒙的,能见度在两三米之内。虽说无法眺望黄山的美丽景色,但大家仍然很开心,雨中的黄山有雨中的乐趣。
我们从黄山的背面往上走,不多时就到了鸳鸯松和鸳鸯桥。瞧着鸳鸯松和鸳鸯桥,一个个像找回了初恋的感觉,脸上的笑意显得天真可爱,似乎一下子从复杂回到了单纯。
由于是在雨中,大家继续往山上攀行,头脑中想象着莲花峰的奇妙。当我们登上了莲花峰,莲花峰的意境却消失了。浓重的雨雾索绕着山峰,人在云雾中,难以看到惊险、奇美、峻峭的黄山。无论你往哪里瞧、往哪里望,看到的都像是北国的冬季,一片皆白。这样也好,雨雾为游人提供了安全的视觉,站在莲花峰上,不会觉得是站在悬崖峭壁上,没有任何恐高的心理反应。
莲花峰上的松树倒是依稀可见,但不见挺拔之势。树梢平滑,枝形如帽,虽显低矮,但形状独特,枝蘩叶茂,横向伸展,即使在雨雾里也能感受到佳木秀而黄山美的妙境。
莲花峰峭壁的栅栏上,被游人锁满了连心锁。同行中的两位校长大姐,在摊架上用心挑选着自己心爱的铜锁,将其奉为圣洁之物。她们竟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早已离开莲花峰的同事们,在锁链上寻找吉祥的空隙,带着耐心,带着虔诚,专心至致地将锁挂在长长的锁链之中。我不清楚她们在锁什么,也许是想把什么锁住吧。我是个男士,不晓女人心事,但我能猜测出,此时此刻在二位大姐的心中肯定是开辟出一块圣洁的天地,头脑中闪现着一串串圣洁之辞,为子女、为丈夫、为家庭、为自己、还有未来……
雨开始大了起来,我在雨中感受着黄山的情意,想象着黄山的秀美和那在云霭之中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我脱去了雨披,让自己沐浴着黄山的风、黄山的雨,攀行在充满芳香的石阶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看一看、摸一摸杜鹃树,还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稀有树种,令我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在雨中不知不觉来到达了“大块文章”。“大块文章”四个大字凿刻在神刀砍削一样的峭壁上。我站在那里看了有些时候,我不知道这是谁的字迹,但这字迹让我感觉到黄山本身就是大块文章,有多少诗人、文人、画家、乃至帝王将相先后到过这里。
往前又走了一段路,然后下了几个石阶就是一线天。狭窄的一条缝,像是天斧劈开的一道深渊,游人也如同天外来客,像甲壳虫似的一个接着一个从石缝中爬上来。我从另一侧石梯口下去,立陡的石梯令人胆颤,我小心翼翼的向下伸着脚,惟恐有一点闪失。下到最低点,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然后又向着光明顶攀行。
到达光明顶时天空忽然风雨大作,气温骤然下降,身上的汗水雨水顿时冰冷起来。光明顶是游人在此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若不是赶上风雨天气,在这里住上一夜,说不上明天一早准能看到云海日出的壮丽景观。一阵疾风暴雨扫过去,天气又变得细雨斜风。此时有几位广东游客坐着轿子上来了,显得阔气、富态和发达。
在轻柔的小雨里,我走近了迎客松。迷茫中的迎客松真像一位好客的施主,热情地伸出双手迎接慕名而来的游人。也许由于长久的迎接姿态,迎客松的双臂出现了残疾。站在迎客松面前,隐隐约约的可以看见有一根吊带斜拉在树干上,令树木怜惜,令观者惋惜,令黄山叹息。
下山的时候仍然是在雨中行进的,但只有我们几个人徒步下山的。顺着石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下蹾,这时才体验到什么叫上山容易下山难。往下蹾了几分钟,天空出现了一道云缝,一束阳光亲昵地洒下来,天都峰的雄姿出现在眼前。我们仰望天都峰,抒发着不虚此行的感慨。因为天都峰是黄山最高最险的山峰,峰形如同神仙赐予的一把宝剑,直剌翻云弄雨的苍天。
雨停了片刻,又劈头盖脸地下了起来。我们带一种满足,一种愉悦,一种胜利往山下踮儿。前面的几个人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迎面上来几个挑夫。挑夫挑着沉重的担子,口中喊着号子,扁担一上一下的颤悠,脚步随着扁担的节拍上着石阶。大概每上十个台阶就需喘息一会儿。每天早晨五点钟出发,晚上方能到达山上的宾馆。山上的给养就是靠挑夫挑上去的。挑夫迈着极其艰难的步子,机械地,周而复始的挑上、挑下;我想他们大概不会觉得黄山的美妙吧。
我们终于回到了黄山脚下。路边几棵高大的桂花树,黄花满枝,香气扑鼻,令人陶醉,令人难舍难离。黄山,美中之最。
黄山深处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迎面而来的是雨和雾,山峰前前后后地围着,隐约着的是秀美的山色羞涩的容颜。盛夏的凉意卷袭而来,布满青苔的石阶上迈动的双脚。风儿在雨中轻轻走过,默默了千年的树,默默了万年的花,呈现一片浓浓的黄山夏韵。
山峰耸立,山谷深邃,远道而来的游人与我一起在寻觅,寻觅每一处梦中的遭遇。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雨歇歇停停,雨衣脱下又穿上,雾霭与阳光交错而出。飘忽之间,潮湿的雾霭从我鼻息下掠过,又渐渐成为远处迷离的朦胧。虽已身处山中,这名满天下的秀色却也欲见还难。我心中的情绪枝枝蔓蔓,绵延成一片剪不断,理还乱的雾霭,实在分不清美与距离的因果来。触手可及的,是冰冷的山石上姿态各异的树,较之别处更有了一番雨致。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山巅的迎客松与送客松与梦中的轮廓相似,在意想不到的空间遗世独立,无论岁月的雕琢,只浮漾着常青树的深沉。面对山巅的绿,像是提醒着人生的命运,即使到达顶峰也一样是平凡的绿色,不用太浮躁,更不用太傲然。只以达观的姿态,迎接每一个陌路的旅人。
初到的惊喜已淡定成山中的一块石,一株草,美俯拾皆是,我恍如梦中,不愿摄下任何一处景象,身在画中,除了一片寂静的山色,早已远离都市的尘嚣与繁华了。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熙熙攘攘的人流渐行渐远,剩下我独自一人在黄山深处。不知黄山的登山石阶共有多少级?在机械地挪动脚步之余,只闻蝉声阵阵,鸟语花香。我究竟心无旁鹜,历尽千难万险,早已把自己的生命归于平淡。
在峡谷的底层,一条蜿蜒的溪流闪着光亮流过,那潺潺的流淌声穿越山谷,像一曲柔软的旋律,像是对我诉说,又像是对我提醒着什么。黄昏来临,此刻,山峦和峡谷都落入空空的静寂,似乎又要沉沉的酣睡。
我为它美的内涵而留恋,不愿过早离去。
《雨中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山西运城人。常用笔名刘西渭。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在北师大附中求学时就开始写作。曾与同学赛先艾等组织曦社,编辑《国风日报》的文艺副刊《爝火旬报》,常在《晨报副刊》、《语丝》发表作品。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研究福楼拜。1933年回国,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工作。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时期,是上海“孤岛”话剧界的成员。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与黄佐临等创办了上海实验戏剧学校,解放后继任该校(改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雨中登泰山》原文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㳠㳠,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雾又上来。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的老远。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我像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是云吗?头上明明另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濑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田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赏析
《雨中登泰山》结句“意兴盎然”是“文眼”,它灌注着全文的各部分,所以我们不论读那一个段落,都会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自己,那就是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炽热的爱。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散而不散,所谓“散”是指取材广泛而言;“不散”,即是通过艺术构思,将一些貌似不相关联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因而线索的贯穿是收到“不散”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李健吾先生对这篇散文的线索的安排是考究的。
《雨中登泰山》是“双线结构”。一是以登临顺序为线索,这是明线;一是以登临时的盎然意兴为线索,这是暗线。两条线索相互交凝,针线严密,无懈可击。
这篇作品是一幅逐渐展开的泰山长轴:首先展示出来的是岱宗坊,然后是虎山水库、王母庙、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二天门、经石峪……天街,至此长轴全部展开,于是我们对这幅“泰山烟雨图”的画面层次便看得清清楚楚了。一处紧接一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暗线,也就是思想感情的主线,处理得当与否,将更加直接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作者从创造意境和表达主题出发,处理得时隐时现,思想层次十分分明。它象一条绵续不断的链条把登临时所见到的一处一处实景连缀起来,使材料显得博而不杂,显示出内在联系的逻辑性。作者是满怀豪情逸兴登泰山的,所以作品一开始便引用杜诗《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迫切的心情。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不能不大为扫兴、焦急,于是感觉到“淅淅沥沥,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开始失望起来。待到天色好转了一些,便“兴致勃勃”地出发了。作者细致、具体地抒写了登临前的感情变化,以抑垫扬,强调出“意兴盎然”这条思想感情的主线。在对泰山的第一个图景虎山水库的描绘中,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兴致勃勃,情景交融,创造了明快而雄浑的意境,由于怀着盎然的意兴观赏水库,水库越发壮观,意兴也就越发盎然。在这一部分,两条线索凝汇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哪是“明”,哪是“暗”了。雨再大也冲淡不了登临逸兴,在记七真祠塑像的片断中,特别写了一笔“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完全沉浸在无名雕塑家用自己的生命创造的美的境界之中了,忘却继续登临,主线忽地突现出来。在记叙由一天门攀登二天门时,山水相依,这是实景,“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人多情,水亦多情,第一谓语动词“陪”字已将意境托出,下句再重用“陪”字而且加上状语“一直”,就使人感到更加亲切了。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艺术点染,有力地突现出对山河的热爱,这深厚的爱正是“意兴盎然”的结实的内容。感情越来越强烈,主线又鲜明起来,作品的主题也就随着步步深化。艰险是孕育愉快的沃土,只有历尽艰险的人,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最大的愉快。当作者用极大的努力攀登上主峰的盘道时,不写山,不写水,直接记叙了掐草摘花的一个小插曲:“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愉快了。这是“意兴盎然”的具体表现。这时,两条线索若即若离,这一个片断既是对实景的描绘,也是对意兴的直接抒写。写天街,文笔全开,写小店,富有生活气息,写山石,奇巧万状。远眺、俯视,有景、有情。当面对一片壮丽奇景,“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文笔便蓦地收住,线索也就“合二而一”了。最后落笔在“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扣紧“雨”字,关合全文。“文末现志”,点出“文眼”——意兴盎然。
文章的结构布局如织锦,只有经纬匀称,才能显现出美丽的图案和色彩。这篇散文由于两条线索的交凝和统一,不只叙写有规迹可寻,而且意境层层开拓,主题步步深化,这就使我们懂得了散文怎样收到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
写黄山睛天和雨天的作文
五一小长假到了,我、爸爸和妈妈打算组织一次体验登山活动。到了山脚下,父母想坐索道上出,可是我认为我可以的,就用语言说服了他们,他们决定与我们一起登上黄山。此时,天空中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换上雨衣,开始了登山之旅。过了半个小时,我的心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可还不见黄的云雾这个“奇观”。山坡很陡峭,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
不知道是谁叫了一声:“看,哪里有瀑布!”。我们朝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从山坡上出现了一道美丽的瀑布,虽然我爬得又累又渴,但是这瀑布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似乎恢复了精神。雨不停地拍打着我的雨衣,雨衣很厚,可是我还是浑身发抖、身上全是鸡皮疙瘩。看着这美丽的风景,我们重新振作起来,一起登上黄山。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登上了光明顶、始信峰等黄山著名的山峰。特别是那些奇松,纵横交错,随处可见,它们形状不同,用处更不同。雨越下越大,我们在雨中看到了“仙桃”这颗奇怪的石头,我想这上面可以坐100人左右,令人高兴的是这里有云雾飞来飞去,人会感到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此时,我又累又热,腿也颤抖着。回来时,我们看到奇怪的现象:一块巨石像一支铅笔,上面有棵松树显得若隐若现听爸爸说,这是“梦笔生花”和“仙桃”一样,也是奇怪的石头。
我拖着疲惫的身躯,终于到了终点站——云谷索道,我们决定乘索道回起点站。在索道上,我们看到没爬过的高大雄伟的山峰,又看见了黄山松树之多。地质学家徐霞客所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的美景岳”。我终于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了。雨停了,晴空万里,我们从来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美景。从这次旅行中,我体验到登山的辛苦,又体会到只要付出就能收获,并且得到了一种顽强的锻炼。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雨中登黄山作文 有什么描写“雨中登黄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