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地方建筑灿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汕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潮汕民居的主要样式]
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现在的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农村里,仍然保存着一些传统的老式民居,而且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家乡的民居作文400字
我的家乡在XX省.那里没有客家围屋的崇山峻岭;没有傣家竹楼的花果飘香;没有土家吊脚楼的优雅别致;也没有皖南民居的傍水而居……但它却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最能体现民居的地方当然是农村喽!来到奶奶家门前,斑驳的铁门记录了历史的变迁.走进家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堂屋,正中央是个一八仙桌,上面放着**的雕像,还有许多供品和一个香炉.和堂屋相连的两个房间,东边是主人的卧室,一般人不能进去;西边是放劳动工具和粮食的贮存仓. 院子的东边是厨房.虽然电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可是,农村依然保持着烧火做饭的习俗.特别是用大锅蒸馒头,挨着锅的那一边的馒头又香又脆,好吃极了.院子的西边是牲口棚,有鸡舍、鸭舍、猪圈,家中条件好的还有牛棚.东南角是一口压水井,从井里压出来水不像我们用的自来水一样夏天凉冬天也凉,压水井中的水是冬暖夏凉,有时冬天压出来的水还冒着袅袅的轻烟呢!院子的西南角是一块菜地,春有:韭菜、生菜;夏有:黄瓜、丝瓜;秋有:茄子、辣椒;冬有:萝卜、白菜.丰收季节,串成串的辣椒、板栗、玉米、蒜瓣挂在院子里.玉米粒晾在地上,炸的米花放在缸里,孩子们在其间穿来穿去.饿了,抓一把米花塞进嘴中,别提有多高兴了!啊!家乡的民居,你是那样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但又是那样的无私奉献,你在我小小的心灵中,是一朵最美丽的花.
写各色民居的作文400字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反映了重庆人坚韧顽强的意志。与四合院民居反映北京人的大气和安稳,与石库门建筑反映上海人的精细和开放,重庆的吊脚楼更能凸显出重庆人独特的精神魅力。由于重庆山多,土地紧张,我们祖先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利用木条、竹方,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加设披顶,增建梭屋,依山建造出一栋栋楼房。这些吊脚楼不是穿逗结构就是捆绑结构,十分简陋。远远望去,如果是独自一间,歪歪斜斜、晃晃荡荡,似乎风一吹就要倒下来。如果是一排排的,则你挤着我我靠着你,手握着手,肩并着肩,体现着一种团队精神。就是这样的吊脚楼,重庆人住了两三千年。遇上洪水,大水淹漫;遇上滑坡,泥土冲埋;遇上风雨,风吹雨打。年复一年,人们总是不断地与大自然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它,把吊脚楼修得更加牢固,更加坚强。简陋的吊脚楼是千百年来重庆人在贫困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修建的栖身之处,最能体现重庆人的顽强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现代的楼房居住环境更加科技、舒适、优美,简陋的吊脚楼不可能再成为重庆人居住的房子,只能将其当作一种生态符号,供人们观赏回顾。吊脚楼成为了重庆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陕西关中民居作文400字
陕南地处中国陕西南部,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陕南地区多以山川谷道为主。因此,陕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不像关中传统民居那样严谨整齐,也不像陕北窑洞那样粗犷浑厚,其建筑风格含蓄且朴实。而体现陕南民居特色的羌族民居建筑,以它独有的风格体现出了陕南地区多元化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陕南地区地处陕西南部、秦巴山区,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北有秦岭,南有巴山,地理环境特殊。同时,陕南汉中也是中国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陕南受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多以为山川谷道为主。因陕南地理承接南北、气候温和潮湿、移民文化影响等,使得陕南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兼有南北民居之文化,又体现出了陕南地区多元化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大夏商周时期,羌族就迁居陕南宁羌(强)、略阳一代,几千年来,宁强、略阳的大部分地区,为氐羌民族生息繁衍之地。也因此,陕南羌族地区的传统民居自然就打上了浓厚的羌族民居的烙印。从陕南羌族人的房屋建筑的选址、式样、结构,可以看出陕南羌族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利用、改造,可以看出他们高智慧的建筑技艺,也表现了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发展的建筑文化艺术。
一、陕南羌族民居建筑样式的演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南羌族人的建筑业在不断地变化,有原来的穴居、崖居到茅草房、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直到现在的楼房。
(一)穴居
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陕南羌族人利用山中的崖壳崖洞遮风挡雨,在洞口砌墙作为大门 ,坚固实用,即防野兽侵袭,又防匪人入侵。条件好点的,在洞里面修建别具一格的住所,只建四壁和楼层,不管房顶。尽管全部用圆木和木板建成,烟熏火燎,经历近千年时间,依然坚固可用。这种穴居,是利用大自然赐予的神奇,加上自己的智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二)崖居
过去有的人家将房屋建在十分突出的山岩上,在云雾袅绕中,如同悬空一样,壮观且惊险。这种崖居建筑,既能防御战争和洪水的侵害,也是冷兵器时代最安全的保障。
(三)茅草房
茅草房属于土木结构,以石块垫基,而后夯土筑墙,以结实坚固的圆木或方木为柱。茅草房夯土筑墙,土被夯实之后,原来松散的质地得到加强,孔隙缩小,密度变大,因此十分坚固,玩玩经历数几代人而既然坚立不倒。
茅草房从外部形态看,一般双面坡斜顶,顶上覆盖干草。房顶上所盖的草一般为山里的茅草。俗话说“七竹八木九藤条,十月茅草比瓦牢”,茅草是上好的盖房材料,既沥水又耐腐烂。只要处理得好,技术到位,茅草房不仅成本低廉,易于建造,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缺点就是要注意防火。
(四)石头房
石头房就是全用石头建造的房子。其构造方法和房基选择,和建造其他房屋不同,房子的一面贴靠石崖,三面围墙。墙壁全用直径为一尺左右的石头和泥土砌成,主要承重落于四面墙壁由于开间较大,辅助承重有室内3-5根圆木立柱支撑楼面及屋顶。屋顶全用大小不等,上方不一的石板盖成,其建筑方法独特,工艺讲究。这种房子看起来“危险”,但实际上很坚固,既不怕水冲,又不怕暴雨的袭击,而且建筑简单,经久耐用。这种石头房,在宁强偏远的羌族地区较多。
(五)竹木房
竹木房的结构和其他的房屋结构相差无几,是木结构房子四壁全用竹子编织成墙,墙壁上留口字形的窗户,上面用大竹子搭成竹经,再用细竹子做纬,密密编结成竹楼。也有的竹笆楼上铺一层厚厚的池塘稀泥,干后就是存贮粮食的土楼,屋顶盖树皮或者茅草,但这种房屋比较原始,一般作为临时住房。
(六)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烦人文化象征。四指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种。
宁强的四合院大多属于土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梁、柱、槛及门窗等均为木质,木质房架子外面则以土垒墙包裹。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在和汉族长期的融合过程中,陕南羌族人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大量吸收了汉人的这种四合院建筑式样,成为一种地位和身份的标志。
定襄民居作文400字
山西民居列表:
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三多堂)、渠家大院、范家大院、申家大院、丁村民居、皇城相府、阎锡山故居、后冯家沟古村、榆次后沟古村、碛口西湾、柳林孟门刘光隆故居、张壁古村.
近世山西民居特色
在人类丰富多采的物质生活中,居住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每个人从来到世界的这一天直到去世都离不开“居住”问题.但是,民居不仅从远古的穴居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就是在同一个时代里,各个国家、民族,甚至各个地区,民居也千姿百态,各有其特色.民居的特色不仅仅为研究文化的学者们所注意,而且也成了人们回忆故乡、思念亲人、追想童年的美丽的诗情画景.
民居的特色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很大程度上受着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山西近世民居就是这样,它有两个特色,一是黄土窑洞,一是砖瓦四合院.
窑洞,就是在黄土地上挖出洞穴以供居住.不用说,黄土层是它产生的自然条件.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坚硬,开挖洞穴不易倒塌,再加木材较少,所以自古以来,窑洞就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据考古工作者的报告,在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芮城县南礼教、夏县东下冯都曾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土窑洞遗址,它已经有单间、双间、半地穴式、平地横挖等各种式样的窑洞及窑洞群.①由于这种自然条件,加之交通的不便,在以后漫长的年代里,窑洞一直是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群众所熟悉王宝钏寒窑受苦十八年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山西南部.明代无名氏的《过河曲》诗,刻画了晋西北山区的窑洞风情:“山路崎岖沟涧多,此心兢业畏磋跎,玉蹄铁勒高低步,白雪黄沙上下坡,土屋不闻鸡犬叫,人家犹恐寇戎过.”土窑洞中是听不到外面鸡犬之声的,这首诗写出了真实情况.
窑洞是山西民居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如清康熙时所修的《隰州志》载:
民皆穿土为窑,工费甚省,久者可支百年.有曲折而入如层楼复室者.每过一村,自远视之,短垣疏牖,高下数层,缝囊捆屦,历历可指.坡之高者,路峭而窄,老翁驱犊,少妇汲水,登降甚捷,殊不以为苦.平地亦多垒砖为窑,山木难购,且窑中夏凉冬暖也.
雍正年间所修《岳阳县志》中还记载有关穴居的民谣说:
掘穴为居便作家,儿孙几辈长些些.生涯何处度长年,只在颓窑破洞边,猛虎骄狼搏得惯,深山苦海更三千.
嘉庆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15年10月23日)晋南地震,大量房屋倒塌,地震的主要地区平陆县“倒塌房屋二万余间,窑洞二万余孔”(张杰《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从地震造成房屋窑洞倒塌数字的比例,可以粗略看到窑洞在民居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义和团运动前在山西的一个传教士描绘了当时他看到的窑洞:“许多村庄是由在特殊的黄土层中挖的窑洞组成的,窑洞的前脸用砖或石头砌上门窗.窑洞位置很好——在倾斜的小山边——一层一层地向上排列,在每一层窑洞前有一条很窄的小路.这些住房冬暖夏凉,但是最大的缺点是不能通风.”(〔英〕爱德华兹《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山西传教士》)
民国修《定襄纪事》中说:“傍山人民亦有住土窑者.”
上面这几条材料说明清代以来,窑洞在山西民居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窑洞直到近代还久存不衰,是有它的优点的.首先是窑洞的建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它利用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层,节省木材,开发地下空间,又可以少占平地.其次是窑洞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它与大气接触少,传导慢,因而窑洞冬暖夏凉,可减少采暖或降温的设施.据测量窑洞温度在10—22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为30%一75%,而且受大气中各种放射性物质、噪音的污染干扰较少.因而在近代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它自然地成为民居的一种主要形式.
近世山西的窑洞在品种和质量上已有较大的发展.从品种上说有横穴式的,就是在黄土崖旁先将土坡垂直削齐,然后横向挖穴,这些窑洞因傍山而凿,采光较好,有时依山势挖成一排多孔窑洞,并且形成“高下数层”;还有所谓“地窑”,就是从黄土平地先挖四方形深坑,然后在坑四周穿打窑洞,并在坑旁挖出一条斜坡“窑漫道”作出入口,即古诗歌谣谚中所说“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烟”、“车从屋顶过”、“声由地下来”的情景.也有在山区产石地方,取青石砌成青石窑,或用砖砌成砖窑,它虽然不是挖土成窑而是由砖石券成,但也属于窑洞.在窑洞质量方面,近世也有明显提高,土窑洞的前脸用砖或石砌成,装有门窗;有时内部也用砖石砌于黄土外表,再抹上泥灰,甚至油漆彩画墙壁,同时内部结构也挖成多套间和多层次.
山西近世民居的第二个特色就是砖瓦四合院,大都存在于汾河盆地的小平原上,这里的地形不便于挖窑洞,而黄土和煤炭却是烧制砖瓦的原料,这就造成它产生的有利条件.当然在这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主要还是使用土坯造墙、炉渣抹顶的平房,或部分用些砖瓦.但明清以来,山西商业活动发达,特别是清中叶以后票号商业发展很盛,积累了相当财富,在山西平川地区,修建砖瓦房极为盛行,一般是四合院、三合院,也有一进两院、三院者,甚至有联串几个大院形成建筑群的.如在襄汾县丁村和祁县乔家堡现作为民俗博物馆的建筑物就是其中的代表.正如清代传教士刻画的那样,“在乎原地区,许多村庄的房屋是平顶的,而盖的好的房子带有高高的塔楼,呈现出城寨的式样.甚至在不能修建这种精美建筑的地区,大多数山西房屋也有坚固的砖墙和瓦顶”(同上).这种砖瓦房四合院除了适合自然条件而外,无疑也是当时小农经济、商业资本的需要,同时也是几世同堂大家庭、家长制的产物.因为当时家庭实际上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四合院、三合院以至多进的建筑群正是适应这种条件和要求的居住形式.
在山西近世民居中,不论是窑洞还是砖瓦房,都还具有另外两个共同特点,就是土炕与炕围.土炕是休息睡觉的地方,也是取暖设备.山西和我国北方历史上一般不用木床,而是用砖或土坯砌成的炕.它三面靠墙,炕内部用砖或土坯砌成纵横相通的通道,一头经过墙内通道直到房顶,为排烟气口,一头连接炕头的灶火是热源.媳妇在地下把柴禾塞进灶口用大铁锅做饭,热量通过通道使全炕发热,全家盘腿坐在炕上围着炕桌吃饭,婆婆坐在炕头舀菜打饭分食,或是全家坐在炕上闲话,有客来时让脱鞋上炕,围炕桌抽烟喝茶,就是近代以至现代山西的一幅农家生活画面.有的地方经济富裕,还把火道通过全墙壁(名火墙),取暖就更方便了.
与“炕”相联的又一个特点是炕三面靠墙的墙面上,从炕面起往上约一米,用油漆彩画了各种图案、图象的装饰,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炕围”,图画叫“炕围画”,这种实用美术,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农民的精神生活,有历史故事和传说,如“刘海戏金蟾”、“孟母三迁”、“孔融让梨”、“二十四孝图”等,也有翎毛花卉、山水人物,还有“连年有余”、“锦上添花”、“四喜齐来”等,在当时包含着农民群众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含意.
近世山西民居的特色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显示出历史上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与自然作斗争的智慧,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哈尼族民居作文(不少于四百字)
哈尼族居住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蘑菇房。蘑菇房能保暖,能御寒,既防火,又纳凉。因为哈尼族多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区,空气湿度大,气候温凉,所以哈尼族的住房一般比较低矮,门窗较小,用泥巴护墙或以土坯筑墙角,用毛草盖顶,形似蘑菇,故称蘑菇房,典型的蘑菇房内一般都建有30多厘米的“地楼”。地楼上设有一个终年不灭的火塘,火塘上方悬挂着一块竹篱,用火烘烤粮食和存放易潮物品。屋顶筑一土楼,用于储存粮食,堆放杂物。蘑菇房的妙处是冬暖夏凉,宜于居住。这种房屋在哈尼山区分布很广,千百年来蘑菇房作为哈尼族最古老的民居,一直延续至今。蘑菇房不失为哈尼族住宅的标志,大山之外的客人,就是从蘑菇房的存在认识了哈尼族。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民居作文400 潮汕民居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