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伊拉克战争》3700字
一、欧元的崛起对美元形成挑战
经过第五次扩大的欧盟驶入了快车道,中东欧和地中海地区的10个国家将加入欧盟。一个人口将超过5亿,国内生产总值达8万亿美元,以欧盟价值观扩展为全欧洲价值观,面积遍及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大欧洲雏形出现。欧元的诞生和正式流通,则极大地促进欧盟在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加速一体化进程,增强了欧盟的实力和地位。欧盟的经济实力紧逼头号强国美国。欧盟正逐渐走向政治联盟。为了迎接挑战,提高欧盟的决策能力、办事效率和适应能力,欧盟正在进行艰难的改革,以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在加强防务和安全上,欧盟已完成了与西欧联盟的合并,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以及军事参谋部相继成立并正式运转,欧洲公众对独立防务的认可度也不断上升。随着欧盟不断扩大和总体实力的不断增强,摆脱美国政治和军事控制的欲望越来越强,欧美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此起彼伏,从贸易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领域,矛盾的性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被成为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法国和德国在欧盟发挥着主导作用,都希望把欧盟建成为世界强大一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欧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而代表欧盟最根本利益的是欧元的强大,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象征,是欧盟实行经济与政治统一的动力源泉。 欧元问世和进入流通领域对于国际经济和政治,特别是对国际货币体系,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它使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向多元方向发展。在近年来的国际结算中,欧元的使用量出现大幅度上升势头。尽管美元仍然起着世界关键货币的作用,但欧元作为上升的货币目前及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始对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形成挑战。
二、美国货币话语权地位的减弱 美元确实在世界贸易、金融和资本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美元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主要货币,几乎所有贸易商品都以美元计价,其中大约一半使用美元来结算;在所有跨国贷款中,大约45%使用美元计价;国际证券发行的50%以美元形式实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外汇交易中,又有约44%涉及美元。除此之外,在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大约60%左右也是以美元形式存放的。美国是世界经济超级大国,也是世界最大债务国,目前其贸易逆差已达到近5000亿美元,进口产品也已占到国内消费的三成以上,但美元依然是世界贸易的储备货币,这种奇怪的经济现象正是在美元这一特殊货币支撑的背景下实现的。美国为了国家利益藐视市场动力,维持强势货币的政策。美国也正是凭借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在过去的五六年中,大约吸纳了全球每年70%以上的净储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储蓄国,这正是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新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美元霸权使美国贸易伙伴失去了用自己的货币发展国内经济的能力,迫使这些国家寻找美元贷款和投资,而只有美国才能任意印制美元,美国也就凭此对持有或使用美元的经济活动征税和掠夺,无尽地榨取全球的好处。芒代尔——弗莱明(Mundell-Fleming)认为,在国际金融中,一国政府在如下三项中选择:一是汇率稳定;二是资本自由移动;三是政策自主(充分就业、低利率、反周期的财政扩张等)。
由于全球市场缺乏管制,政府只能选择其中的两种,但是美国却有三种,它通过美元霸权成为唯一能挑战这一理论的国家。十多年来,一直是美元高于其实际价值,吸引资本账户盈余,在美元霸权统治下的全球化体系中执行单边政策。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所有的关键性商品尤其是石油都用美元标价,美元成为超级大国地缘政治扩张的工具。美元霸权使美国金融霸权成为可能,从而使美国例外主义和单边主义成为可能。因此,
对整个美国而言,这些年真正的霸权主义其实是货币的话语权,尤其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更需要货币霸权。 美元的特殊地位给美国带来的实惠和特权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美国当然希望在21世纪继续维持美元货币霸权。但是本世纪刚刚开始,美国延续了历史上最长的繁荣时期结束了,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股市大幅下 跌,还爆发出大量公司造假丑闻,资本市场中正酝酿着极大风险,9·11事件的发生也使美国这块投资乐土遭受到建国以来罕见的严重冲击,美国经济由此开始进入衰退。
欧洲的经济虽然也不好,但股市相对健康,也没有出现普遍的公司丑闻,利率水平也高于美国,因此,从2001年开始,国际资本出现了流出美国的趋势,2002年下半年则出现了加速的趋势,欧元也随之对美元逐步坚挺起来。从2000年10月27日欧元兑美元的1:0.8230一路涨升至2003年3月12日的1:1.1084,美元贬值了35%。美元独霸世界的形势急转,岌岌可危,欧元则强势尽现。对欧元的这种强势,美国从经济上已难有所作为。在美国已经酝酿着巨大资产泡沫危机的条件下,欧元的成功并不只是会分享美国的货币霸权,而是会导致一盛一衰的局面,会因国际资本从美国流向欧洲从而捅破美国的资产泡沫,使美国由于爆发金融风暴而陷入长期衰退,其结果是欧洲取代美国而掌握世界霸权,美国则会像日本一样沦为世界的二流国家。 三、通过石油武器打击欧元 美国在21世纪的战略是维持单极世界格局,即不允许任何霸权对美国形成挑战。美元的强势地位对美国经济及其霸权地位极其重要。而维持美元强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资本。然而,欧元的出现,使维护了半个多世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首次受到挑战,欧元的强劲走势使更多的国际资本对其刮目相看。为众所知,反恐战争作为今后美国长期主要政策取向,将使美面临国际资本出逃的严重危险。如果说恐怖主义是美国目前面临的现实威胁,那么,欧元就是维护金融霸权的潜在威胁,欧元以及欧盟的整合成功不符合美国的战略。美国当然不会坐视欧元对美元构成威胁;从实际需要来看,鉴于庞大国际收支逆差的存在,美国也不会容忍资本大量从该国流出,而一定会采取种种措施,来阻止资本流出。
美国怎样才能打垮欧元呢?掌控石油成为其杀手锏。布什政府十分清楚,对石油的掌控实际上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掌控,因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没有一个不是仰仗石油作为发展的基础的。欧盟国家除英国北海地区有一些石油,连煤炭都不多,因此,60%以上的能源都需要进口。如果不包括英国,石油进口依赖率更高达80%-90%,其中德国最高,达到98%。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欧盟国家来说,能源供应短缺必然会沉重打击欧洲的经济增长,从而使欧洲国家的财政经济情况发生严重困难。欧元的软肋在于只有共同的货币政策而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而欧元要保持稳定就必须限制成员国的财政赤字水平。如果各国的财政赤字都超标,统一货币就成了一句空话。目前,欧元区国家的经济都不太景气,维持赤字水平本来就已经很困难。如果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不足,对高度依赖海湾石油的欧洲国家来说,这不仅仅是油价上升导致通胀的问题,首先是会陷入严重的衰退,各国的财政赤字就难以控制,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基础就会被破坏,结果是欧元解体。 石油价格的影响对欧元区而言,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敏感的政治问题。欧洲国家的汽油价格起点大约是美国的三倍。
欧美之间的能源税差异非常大,欧洲的各种能源税占到汽油价格的70%以上,进而导致欧洲国家征收高额的燃油税。同时,欧盟大多数是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欧盟国家实行统一的税率政策,都将进一步加大石油价格波动上涨的影响。石油价格上升直接增加了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生产和相关投资,使得欧洲经济复苏更加缓慢。欧元区石油资源和储备都弱于美国,油价上升会导致通胀率上升,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并制约着欧元走强。OECD认为,国际油价上升10美元,欧元区通胀率
第一年上升0.5个百分点,第二年将上升0.7个百分点,同时GDP下降0.3个百分点。从长远来看,美国控制中东石油命脉,将严重破坏欧洲统一的发展,阻碍其经济、政治一体化、制约其长期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nb sp; 美国对沙特和科威特的石油具有绝对的掌控权,惟有在地缘政治版图上具有要冲地位和石油资源蕴藏丰富的伊拉克不服从美国的意志,是十几年来与美国对着干的刺头儿。因此,要让全球的经济受制于美国,美必须使伊拉克政权更迭。伊拉克问题的发展曾经让欧元区领导人十分得意,因为被制裁的伊拉克率先宣布不使用美元而用欧元,但这肯定触动了美国国家利益的核心。
对于美国而言,原油一万美元一桶也无所谓,只要是用美元结算就行。印度石油专家库尔杜比认为,如果今后中东石油出口国改用欧元来交易结账,将导致其他进口国也随之改用欧元交易,这势必影响到美国财政,甚至使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如果美国对资源主权置之不理,那么石油迟早有可能脱离美元,这才是美国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伊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一旦成功,美国除了直接看住沙特和伊拉克外,连带把伊朗也给夹了起来,那法德力推的欧元也只能甘败下风,老美的石油和金融霸权才能得以维持。现在,美国已占领伊拉克,掌握世界石油过半,美国如何玩转石油武器,便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以德法两国为中心的欧盟很清楚美国倒萨战争的战略意图。因此,自然不能容许美国实现这个战略目的,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有重大利益分歧就非常自然了。
作文二:《伊拉克战争》18000字
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灭日战魂 陆军论坛 2008/5/1 22:18:11 0 2198 复制本帖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至今仍未结束,美军也没有赢得胜利。战争实践证明,美军的军队转型和网络中心战等理论概念在伊拉克战争中效果不佳。信息时代的战争不是容易控制而是更难控制,战争仍充满了不确定性,近距离作战和陆军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军事胜利并没有换来战后重建的成功。战争启示世人不能照搬美国的军事理论概念,一定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
一、伊拉克战争的现状美军2003年3月20日发动入侵伊拉克的战争,4月9日即推翻萨达姆政权。2003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军在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结束。但自那时起4年半又过去了,至2007年11月6日,美军在伊拉克已阵亡官兵3855人,伊拉克战争至今没有结束,美国也没有赢得这场战争。
1. 伊拉克战争还在进行中,仍没有结束。
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带来了内战、难民、失业和混乱。虽然美军在战争第一阶段仅用21天时间就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达成了大规模作战阶段的军事目的,但随后在战后重建问题上由于投入兵力不足和战略指导失误,众多问题诸如暴乱等尚无法解决,现今伊拉克已陷入内战和分裂的状态。美军虽然建立了亲美的伊拉克政权,但这个政权不能有效控制伊拉克全境,而且离开了美军就无法生存。美军改变了原来错误的作法,从2007年2月起开始向伊拉克增兵3万人。现驻伊拉克的美军地面力量已达到16.8万人,仍不能保持伊拉克的稳定,并且遭到反美武装持续不断的袭击和各种抵抗。可以认为,伊拉克战争已使美军陷入泥潭。但从长远看,美国占有了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和水资源最丰富的伊拉克之后,在几十年内是不会撤出伊拉克的。对美国而言,要赢得这场战争,还要投入更大的兵力和财力,否则无法取得胜利。当前,在伊拉克增兵还是撤军已成为美国总统大选辩论的一个重大问题。美国总统布什也从战争初期宣布伊拉克战争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取得胜利的说法转到现在承认伊战美军还没有胜利。大部分民众认为美国不但没有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并且陷入了类似越战那样的泥潭。
伊拉克战争使伊拉克的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莱希说美国总统布什是世界的灾难。伊拉克死亡的官兵和民众近5万,有300多万难民逃往境外。4年多来,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军不能控制伊拉克全境,反美武装每天都在袭击、暗杀和制造汽车及路边炸弹爆炸事件。至2007年11月6日,美军2007年在伊拉克阵亡的官兵达852人,比美军阵亡最多的2004年的850人还多2人。2007年成为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官兵阵亡最多的一年,表明美军在伊拉克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2.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非法的侵略战争。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之一是,伊拉克拥有核、化学和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理由之二是,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有联系。战争事实说明这两项理由都是不成立的。美国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以错误的理由发动了入侵伊拉克的战争。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更迭政权的战争,美国的政治目的是推翻伊拉克政府,用另一个亲美政府来代替萨达姆政府;其战争的主要经济目的是为了石油。美国发动战争之前就派出了特种部队进入伊拉克境内保护伊拉克的油田,在美军推翻萨达姆建立起亲美政权后不久就开始制定对美国及其盟国石油公司极为有利的石油法律。
美国政府参与起草的伊拉克石油法案中规定,伊拉克80个油田中的65个将由外国石油公司开发,伊拉克将与这些外国石油公司签署“产品分成协议”,合同期长达15~35年,外国公司最初的利益分成将达75%。伊拉克探明石油储量1125亿桶,未探明储量2150亿桶,位居世界石油储量第二。一旦该石油法案得到伊拉克议会批准,伊拉克的主权和统一将面临威胁。有西方石油公司参与的伊拉克油气委员会将决定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规模及合作对象,伊拉克地方当局有权与外国石油公司直接贸易,中央政府将失去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而加剧伊拉克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的分裂倾向。
早有美国记者指出,布什家族及副总统切尼等代表着美国石油商、军火商和投资商的利益。美国原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2007年10月出版的《动荡时代》一书中批评布什,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
3.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军费开支已接近5000亿美元,美
国还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
美国用于伊拉克战争的军费开支已接近5000亿美元。自2003年3月发动伊拉克战争到2007年11月份,美军的军事行动开支已接近5000多亿美元,是海湾战争开支610亿美元的8倍。海湾战争开支的610亿美元中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日本支付了500多亿美元,
美国仅支出不到100亿美元。而这次伊拉克战争军费则都是美国自己开支。4年多来,美国国会已经为伊拉克军事行动批准拨款4550亿美元。美国会参众两院2007年11月6日达成一致,决定在2008财政年度给国防部拨款4600亿美元。这笔拨款不包括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动经费。布什总统向国会提出希望在2008财年获得1964亿美元战争拨款的要求,其中的绝大部分将用于伊拉克战争。
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开支估计不足。伊拉克战争开战之初,美国当时的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断言战争开支在500~600亿美元之间,事实是伊拉克战争的军费开支不断追加,已成为美国历史上军费支出最多的战争。为了把伊拉克战争支撑下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日益加重。美国国内已爆发了众多的反战示威。美国民众对伊战的支持率已下降到30%以下。
美军的战争行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威慑与接触阶段,夺取主动权阶段,决定性作战阶段和转换阶段。在威慑阶段,美军没有达成军事目的,萨达姆没有退却。在夺取主动权和决定性作战阶段,由于伊拉克没有进行认真的战争准备和抵抗,美军基本达成了作战目的。但在转换阶段和战后重建过程中,美军遇到伊拉克反美武装力量的挑战,军事目的和政治目的均没有达成。驻伊拉克的美军厌战情绪日益增长,士气日益低落。美军国内征兵困难,许多年轻军官离开军队,怕被派到伊拉克执行任务。美军驻在伊拉克的部队,对伊拉克不断恶化的安全形势无能为力,美军本身还不断遭到炸弹袭击。2007年10月29日,美国驻伊拉克的一名准将也遭到炸弹袭击,成为美军遭到袭击的最高将领。战后重建阶段的军事任务至今没有完成,目前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军只能躲在步战车里进行巡逻。美军及其盟国如不撤出伊拉克,就要面临一场没有休止、代价高昂的战争。
4. 伊拉克战争使伊拉克国内陷入混乱。
伊拉克战争暴露出美军在战后重建伊拉克方面缺乏战略筹划。美军一些将领指出,美国将军们重复了在越南战争中所犯的错误。美军在发动伊拉克战争时,主观上认为伊拉克人民会因为推翻萨达姆政权而欢迎美国,没有派出足够的地面部队来保证伊拉克人民战后的安全,不能稳定战后局势。美国军队无视***人民的感情和伊拉克的尊严,导致大多数伊拉克人民既反对萨达姆政权也反对美军对其国家的入侵。加上美军在伊拉克滥杀无辜,人民生活无法恢复正常,使其得不到伊拉克人民的支持,导致美军在伊拉克战后重建的行动中困难重重。伊拉克国内教派之间、民族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也给美军战后重建任务增加了难度。
二、伊技克战争的经验教训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兵力部署、战略投送、精确打击、快速机动、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后勤保障和官兵素质等诸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准,体现了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其
诸军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仍然是其他国家难以与之相比的。在实力悬殊的对比之下,伊拉克军事上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要取决于人民是否支持。由于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不成立,遭到伊拉克和世界人民的反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仍不能取胜。
1. 美国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错误。
美国政府高估了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可行性,高估了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全球和中东地区人民的反美情绪估计不足,对军事占领后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斗争准备不足,美军在战后重建行动中遭到挫折时,也未能及时进行战略策略的调整,导致其被动,是伊拉克战争无法取胜的重要原因。美军重新犯了在越南战争中的战略错误。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认为越南战争美军失败的原因是:对敌人的意图进行了错误的估计,用自己的经验模式看越南人民和领袖;低估了人民的力量、忽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信仰;没有认识到高科技装备在非正规作战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实施军事行动之前和之后没有与国内公众进行深入讨论,没有认识到美国也不是万能的;没能组织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去处理战争中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美军占领伊拉克的代价远远超过美国最初的估计,而且至今还没有结束。美国即将离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陆战队上将2007年9月14日说,自己在伊战初期错误估计形势,认为伊军和老百姓都会欢迎美军的“解放”,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导致驻伊美军数量不足,使伊拉克局势不断恶化。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已遭挫败,所依据的两个假设被伊拉克战争证明已不可行:一是美国能获得对手能力和意图的可靠情报;二是美军有技术优势使战争的代价显著减少。战争初期此一理由似乎还有说服力,但到了今天,证明其假设是错误的,拉姆斯菲尔德倡导的军队转型计划已遭到重挫。
2. 美军的转型计划和一系列作战理论存在着局限性在战争
中遭到挫败。
美国切奇准将2006年6月在《陆军》杂志上指出:海湾战争后,一些时尚的概念抓住了国防部官员和公众的想像力,它们依次是:“震慑论”、“全球力量、全球到达”、“由海向陆的机动”、“快速决定性作战”和现在提出来的“基于效果作战”。尽管这些理论都包含着少许的智慧,并以新式武器技术带来的一些证据为支撑,但也包含着对对手的错误假设和对技术能力的实实在在的狂妄自大。这些花哨的概念都是工程师们为解决结构复杂的难题而设计的。他们依据的思维模式导致线性和确定性的预期结果。今天,这些过于片面的和基于
技术的现代战争概念已失去吸引力,战争又被认为是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人类集团间复杂、你死我活的斗争。
战争是否能达成目的是以军队所能达到的效果来划定的。应当放弃那些过于不切实际的先敌发现,并决定性地结束战斗的颂歌,以及诸如“信息优势”或“制信息权”等狂妄自大的术语。作战理论必须要强调对作战之初了解敌方的程度持怀疑态度。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理论社“网络中心战”、“基于效果作战”、“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震慑论”、“五环理论”在伊拉克战争中都不完全成功。这些理论在这场战争实践中尤其战后重建中效果有限。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系统,并对伊拉克进行了十多年的全面深入的情报分析,但战时美军的情报与实际情况之间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存在着严重的情报问题。美军靠卫星、无人侦察机、雷达预警机等技术手段难以全面搞清敌情。缺少中东问题研究专家和语言专家,无法在任何级别上最佳地使用传感器和接收系统。美军不具有查明建筑物内部藏有什么,里面的人在干什么和对建筑物进行目标定位的能力,美军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错误地确定了打击伊拉克领导人所在的地点,也夸大了打击伊拉克C4I系统的重要性。对伊拉克安全部队、非常规部队,对步兵及轻型装备的探测十分困难。美国对这些理论的局限性也进行了批评和检讨。“网络中心战”和“基于效果作战”可以改变作战的特征,但是不可能改变战争的本质,代替不了摧毁敌人的火力、机动和防护力量。“震慑论”的作者厄尔曼认为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没有用好其理论。美国中央司令部大规模战争处处长博灵认为,不是建立在实际作战情况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的理论,该理论矛盾重重,许多问题都不能自圆其说。
“网络中心战”理论在阿富汗战争中只得到了有限的应用,在伊拉克战争得到了较多的应用。经过伊拉克战争的检验,尤其战后应对反美武装的袭击,证明其是无效的。
拉姆斯菲尔德和塞布罗夫斯基2001年开始推行的美国军队转型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在伊战中显示得更加充分。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军事分析家卡根认为,“转型”是一个比较缺乏说服力的概念,转型除了改变之外,没有别的含义。2006年卡根在《发现目标》一书中,对美军目前的转型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美军的转型计划丧失了威胁和目标,成为一种抽象的创新,使军事发展步入歧途,所以美军在伊拉克战后的重建中困难重重。他认为美国军事转型计划根本不适宜用来解决美国在战争、反暴乱和维持伊拉克战后和平行动中所面临的困境。美军在实施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时,没有考虑美军在主要军事行动后将要面临的诸多明显的危险和问题,网络中心战对伊拉克战争带来了灾难性的不利影响。转型意味着巨大的改变,甚至能改变战争的性质,使网络中心战具有远距离精确打击目标的能力,打击关节点使敌力量崩溃。战争证明,伊拉克战争中网络中心战没有起到这个效果。
美国五角大楼内部,关于战争理论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托夫勒是信息时代战争的早期预言家,是未来学者。受其影响,戴维·艾伯茨、约翰·加奇特卡和弗雷德里克·斯坦三
位学者1998年首次阐述了网络中心战思想,该思想得到了塞布罗夫斯基海军中将(退役)的支持,拉姆斯菲尔德也接受了这一思想。2001年1月,网络中心战成为指导美国军事思想、计划和预算的依据。同年成立了国防部部队转型办公室,所有部队转型项目的重点都被放到了与网络中心战相关的能力发展上。随着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使美军地面部队深陷困境,美国战略和军事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就业已存在的矛盾,如今在实践中转化成了现实问题。部队转型理论和“网络中心战”在伊拉克被证明没有多大效果,转型计划在伊拉克战场上被证明是失败的,美军转型与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美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达不成战略政治目的有直接关系。美国的“网络中心战”理论,随着拉姆斯菲尔德的下台和国防部部队转型办公室的撤销,也正在接受新的检验。有专家认为,“网络中心战”理论的支持者可能夸大了其作用,低估了敌人。许多将领经过伊拉克战争的实践认为,为信息交换而实现网络化,并不能完全替代作战机动,同时信息优势和态势感知也不是战斗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认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正在使时间和空间距离变得不那么重要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认为大量的信息可作为实施军事行动的有效资源而被过高评价了,并且重大的军事决策不一定总能依赖于信息的理性分析,而且过分依赖信息也是有风险的。更多的美国将领认为未来战争是网络中心战和第四代战争的结合。第四代战争主要是暴乱战、游击战。无论什么战争,网络和计算机在战争中只是手段,网络中心战在暴乱战中效果不佳。
3. 正确认识信息时代战争的特点和军事革命。
任何战争都是非对称战争,战争的对手之间都是不对称的,没有完全对称的对手。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与美国之间的战争都将是非对称的,因为没有对手能与美国的战争实力相对称。弱小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反抗外来入侵的战争都是不对称战争。
非线性作战也并不是信息时代战争的主要特点。在**领导进行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游击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战方式主要就是非线性的。美国2006年9月颁布的《联合作战纲要》规定,美军当前和未来战场的作战仍是线式作战和非线式作战的结合。
非接触作战也并不一定就是信息时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非接触作战在小规模的、以强对弱的战争和冲突中经常使用,而在大国之间的战争、推翻国家政权的战争中,没有近距离的接触作战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伊拉克战争的实际是美军实施了大规模的接触作战,战争初期投入了40多万兵力,至今还有16.8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驻守在伊拉克。伊拉克战争表明,在推翻国家政权的战争中,空军、海军、导弹部队和太空卫星等军事力量都是支援性和保障性力量,只有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地面力量才是决定性力量。
美国国防部原部队转型办公室主任塞布罗夫斯基指出:美国军队转型的重点问题可归为六类战斗要素:①火力,②机动,④防护,④指挥、控制与通信,⑤情报、监视与侦察,⑥后勤。美国国防转型的整体目标是拓宽美国的军事能力基础。这些能力只有在近战中经过检验才能够证明转型是否成功,只有在近战中才能发现问题。网络中心战在与运用游击战术的小股部队作战中,高技术优势就无法发挥。美军根据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新的联合作战纲要中增加了“约束”、“持久”、“合法”三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
伊拉克战争并不是信息化战争,美军在作战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在伊拉克战争主要军事行动结束之后的2004年2月,美国陆军在首份伊战报告中指出,战争中的情报信息工作问题很大。战争中只有师一级指挥官之间的联络保持通畅。下级军官间的联络,尤其是快速突进部队的电台脱离了信号范围,前线指挥官只得用手机来保持联络,对巴格达伊拉克军队是如何布防的,指挥官和情报人员都不清楚,直到美军装甲部队冒险突入巴格达市区侦察,美军才知道巴格达根本没有伊军重兵把守。战争中的后勤和装备的问题也很多,还谈不上集中后勤。美军装备的配件严重不足,战争中陆军饱受后勤难题困扰,有时靠从伊军装备上拆下配件来获得补充。美军心理战的效果也远远低于军方预期的水平,由于印刷新传单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美军前线心理战部队只能完全依靠扩音喇叭向伊军喊话。所以战争中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手段有效就用什么手段,在信息时代的战争中仍是如此。
4. 信息技术的进步只能改变作战的特征,但不能改变战争的
本质。
几千年的战争实践证明,一些基本的战争原则是简单的,不变的。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当今战争的性质与孙子和克劳塞维茨时代的战争原则并无二致。战争的本质在政治上仍是流血的政治,在军事上仍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仍将是充满风险、阻力、不确定性和流血的暴力对抗,认为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将消除战争的迷雾和不确定性是不准确的。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慎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知彼知己”、“突然性”、“主动”、“目标”、“欺骗”、“士气”等经受过无数次战争检验的原则是不变的。
战争是人类间的暴力对抗,战争仍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所谓不再是攻城掠地,不以打击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以打击敌指挥控制系统和关节点为主的观点不符合伊拉克战争的实际。伊拉克战争实践表明,美国空军部队空袭行动中有80%的弹药是针对伊拉克地面部队的。美军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和其他伊军地面部队作为美英联军空袭和使用精确武器
打击的主要目标。美国中央司令部空军司令迈克尔·莫斯利空军中将表示,在伊拉克战争中1800多架飞机发动了约2万次袭击,其中1.58万次是直接针对伊拉克地面部队的,1800次针对伊拉克政府设施,1400次针对伊拉克空军和防空司令部目标,800次针对可能藏有导弹的地点及阵地和设施。作战的细节及特征可以因技术的进步而有变化,但战争结局的不可预测,战争充满阻力和不确定性则是不变的。
信息时代战争的精确控制仍然是不可能的。战争是解决国家间关系的最后手段,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战争本质没有改变,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计的要长得多。战争一旦发动,就不受单方面的控制,它是战争对抗双方之间的互动。战争与作战活动历来不如预期的那样迅速、有效和富有成果。战争的结局和持续时间大多出乎战争发动者的预料。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持续了4年8个月,超过了美军在二战中的参战时间。
5. 战争的胜负仍然取决于人民的支持而不是高技术。
伊拉克战争中高技术武器在大规模作战中是有效的,但在战后重建中应对暴乱战则效果是有限的。
战争胜负仍然取决于人民是否支持,战场上的主动和被动仍取决于人而不是技术和信息。美军得不到伊拉克人民支持的原因是:美国与中东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主要集中在石油贸易和保护以色列上,如果中东没有那么多石油,美国军队就不会到中东去;美国入侵伊拉克虽然拥有高技术的武器,美军不尊重当地的***文化,不能保护当地人民的安全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网络中心战将战争视为一种瞄准训练,将战争的基本问题定义为为了迫使敌人投降而识别并摧毁正确的目标,只考虑了军事目的而忽视了政治目的。精确打击只有当敌人软弱不堪或斗志薄弱时才可能奏效。若对手略为强大,那么以敌人意志脆弱性的设想作为制定进攻一方战略的基础,则是危险的。精确打击显然不可能发现某个能导致整个系统或战争崩溃的“关节点”,认为只要单次摧毁关节点的行动而无需通过交战便可赢得战争的想法是危险的,这样的节点是否存在也是值得怀疑的,如果设想依靠这种方式达成作战目的,那么这样的设想则是不明智的。网络中心战是否有效,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都未得到证明,因为这两个对手力量太弱。所以,美军深知这一点,并没有因为进行部队转型而减少对大型舰船、飞机和坦克等作战平台研制的军费支出。
信息时代的战争,武器装备再先进,手段再发达,现代战场仍是不透明的,战争中仍然充满了阻力。地形、天气、敌情、通信、指挥、运气等都会造成战争迷雾。不论技术如何进步,战争迷雾仍不能完全驱除。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人而不是信息。战争的胜负仍然取决于人心,取决于人民的支持。
网络中心战不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唯一标志。网络中心战的神话需要破除。网络中心战的最早提出者艾伯茨等人指出:事实上,如今网络中心战还仅仅处于构想状态,远未成为现实。当将网络中心战概念用于军事行动时,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将想象与事实区别开来。他们还指出,网络中心战这个概念本身也产生了一些歧义,以致有人误将重点放在通信网络上,从而忽视了本应强调的战争或作战。网络只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它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输信息,这属于技术人员的职责。网络中心战并不是以网络、计算机和通信为重点,而是重在信息的流动,先于敌人了解战场空间,从而获得灵活性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此外他们还指出:网络中心战不会改变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原则不会改变,只是对其中的集中和机动原则有所影响。网络中心战的实现还须克服众多的困难,如信息基础设施和联合作战能力的建设。
网络中心战不是万能的,网络中心战在近距离作战、城市作战、游击战、反恐行动、暴乱战、营救人质和混合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效果有限,这些行动仍需要大量人力和装备,并易于造成伤亡。
新军事变革的主要标志就是快速的获取战场态势信息,能够对战场态势进行快速准确的认知,为指挥决策和打击目标服务。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及应用是有条件的。传感器对固定目标和一定的机动目标,尤其是空中和海上目标的发现有较好的效果,但对复杂地形及城市中的敌方目标则发现较难,而要了解敌人的作战企图则是不可能的,再先进的传感器也无法实现。所以,发现目标就意味着摧毁是有条件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官兵的大量伤亡证明,技术手段如卫星、预警机、雷达、无人侦察飞机再先进,也无法识别汽车炸弹和自杀性袭击者,主战坦克仍然是近距离作战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战场传感器对对方是否有袭击美军的意图也是无法搞清的。伊拉克战争表明,大量的网络化信息不能代替杀伤力和内在的生存能力,战场上的士兵永远不可能完全知道他们所处的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切。即使在使用大量精确制导武器进行空袭的时代,地雷、机枪、火炮、装甲防护,以及防空系统对于防范地面部队仍然有效。美国新任国防部部长盖茨不再遵循拉姆斯菲尔德削减陆军的军事转型计划,
已经开始实施加强陆军建设的计划,探索实施新的应对伊拉克战争被动局面的新战略和新的理论。
6. 国家近期的战争准备和实施必须以现有的实力为基础,不
能过高估计自己军事力量的能力和作用。
战争计划的制定和作战行动的实施必须实现目的与手段的协调,不能脱离现有的实力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在大仗打不起来的和平年代,军事理论越来越注意研究未来战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队能力,这自然是必要的。然而用未来的军事能力来打未来战争的远景战略规划不应与打一场明天就可能爆发的战争计划混淆起来。后一种情况下,在应对现实的军事威胁,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以及局部战争实施有限军事行动,必须使用现有的军事力量及其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战役一级的作战理论不涉及未来军队编制体制及军事能力的筹划,而应着眼于利用现有的军事力量。军事力量如何建设及武器装备如何发展应当是战略层次筹划的问题。如果把消灭现实敌人,打赢现实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的装备和军事能力上,则战争风险就会加大,使控制局势、遏制战争的能力不足,从而可能会失去应急作战的主动,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机遇和生存。萨达姆就轻信了科学家的建议,认为伊拉克可以研制出先进的武器和核武器,高估了自己军队的能力,是其失败的重要教训之一。此外,如太空军事化和太空武器的使用,目前的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政治上、军事上和技术上都有,或者在几十年内战役指挥官都不可能直接掌握,所以过多的探讨太空武器在现实战争中的使用就有些脱离战争实际。
新军事变革只是极少数技术先进的大国才能实施的变革,没有自主创新关键技术的国家,没有技术和装备上的突然进步,要想跨越时代基本是不可能的。信息系统之间的对抗不可能成为战争对抗的根本目标,信息系统仍然是战争中的保障手段,不是战斗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战争涉及具体的暴力,它不可能降至信息系统之间的竞争。在大部分战争和作战中,地面力量同高技术火力和信息一样重要,有时甚至比火力和信息更重要。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只有美国具有进行这场革命的军事技术和经济基础,其他国家因为没有掌握核心信息技术而被边缘化。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的军事优势主要体现在高质量的火力上。信息优势只是属于“力量倍增器”,它是使现有火力达成较大效益的一种手段。如果战争中没有火力这个基本力量投入使用,信息倍增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为美国拥有强大的火力和机动力,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军队的火力和机动能力都不够的情况下,投人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去盲目的追求信息能力,而这种能力因发展中国家缺少核心技术都难以在近期达到追求的目标。所以,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冷静地思考军事变革的方向,在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中机械化仍是根本。
7. 正确处理好军事力量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升联合作战
能力。
大国之间的战争是生死存亡的战争。冷战时期,大国之间没有战争,核武器的巨大能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大国间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力量仍然是陆军,陆军是军事力量的基石。空军、海军、导弹部队在特定条件下是决定性力量,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支援性力量。要控制一个国家,如伊拉克这样有4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国家,空军和海军力量是支援性力量,没有足够的地面力量就无法达成目的。
信息时代的战争由于信息传媒的发达,战争中有更多的力量卷入战争,除了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力量,战场上也能看到众多媒体、跨国公司、军火集团、石油集团和信息技术公司的身影。在信息充足的战场上,战争的控制更加困难了,战争的初战并不是决战,初战的胜负对于大国只影响战争的进程不影响战争的结局。
由于战争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战争是受人性支配的,人的本性没有改变,因此战争本质就不会改变,基本的战争指导原则就不会过时。
美国先进的技术手段没有发现和阻止“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对世贸大楼和五角大楼的袭击;伊拉克战争大量的路边炸弹美军也无法发现,造成了大量官兵的阵亡,就证明了战争中的迷雾及自然条件如距离、复杂的城市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海峡环境、高寒山区等仍对军事行动有重要的影响。
信息在战争地位中显著上升,但信息仍然是火力、机动力和防卫力量的倍增因素,而不是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机动能力部署部队形成有利态势、夺占有利时机,没有足够的火力摧毁敌人的有形目标和有生力量,信息的作用就无从谈起。指挥决策需要信息,但任何时候的信息都不可能充分满足指挥官决策的需要。此外信息可以不断生成,要想完全获取敌方信息达到透明战场的目的,不但发展中国家办不到,就是美国也办不到。所以,对信息要有正确客观的认识,信息、通信和计算机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当成军队建设发展追求的目的。
指挥控制的手段及其效果对于联合作战十分重要,没有联合指挥控制的有效手段就无法指挥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所以,提高联合指挥作战能力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但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地看。指挥控制手段并不是越先进越能打胜仗,也并不是指挥速度越快越好。指挥控制系统仍是指挥官的手段,如果没有可靠的打击敌方目标的火力和机动力,只追求指挥控制手段的一体化的和指挥速度也并不一定就能提高战斗力。指挥有效性的关键是指战员之间的上下相互信任,诸军兵种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的投入战斗。速度要与作战效果结合起来才有用,如果只追求指挥速度,而达不成作战目的也是无效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诸多条件齐备的情况下,从发现目标到摧毁目标最快可以在10多分钟内完成,但大多数情况下达不到这一水平。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两次对萨达姆实施斩首行动都没有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国家面对什么样的威胁,准备打什么样的战争一定要有科学的符合国情实际的战略判断。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实战经验的国家,准备的战争样式因对手的不同而不同。针对大国不同的战争是总体战争,也就是全面战争,战时不但要使用军事力量也要使用非军事力量,如政治、经济、外交和盟国的力量,常规军事力量和核力量都要使用。对侍伊拉克这样的中等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是大规模战区战争,是有限战争,动用的军事力量在50万左右。对巴拿马和格林纳达这样的小国实施的是的低强度有限战争,动用的军事力量在1~2个师之间,几万人的规模。
美国在战略上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性军事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同样的一场战争,对于美国来讲是局部战争,而对于伊拉克、巴拿马、格林纳达这样的被侵略国家就是全面战争,战争的失败就是国家的灭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与美国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在战略上必然要采取防御战略,确保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安全,要力避战争,一旦避免不了战争也要力保在战争中不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战争中不输就是赢,而美国劳师远征
不赢就是输。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战略时必须牢记,不能高估自己的实力,只能采取防御性的军事战略。
伊拉克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几点启示与思
伊拉克战争以来,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最后评价众说不一,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各个国家都从这场战争中总结出不少的经验和启示,也吸取了不少的教训,这里面有对战争性质的思考,有对未来战争模式的思考有对战争带来后果的思考,也有对部队训练的启示等等,通过对这场战争的粗浅研究,下面我就谈谈伊拉克战争给我的几点启示,愿和首长和同志们共同商椎:
启示之一:要正确认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不能用以往的思维方式来评价现代战争的特殊性质。
过去,我们总是讲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把侵略战争、把灭绝人性的战争称为非正义战争,反之把遏制和消灭非正义战争的战争定为正义战争。比如,二战时期我们把德意日轴心国所发起的战争称为非正义战争,把英法等同盟国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称为正义战争,也就是说那个年代的战争性质都很容易区分,包括近、现代的一些其它战争都是一样的。但在现代条件下,高度现代文明的渗透、经济实力的影响、军事高技术的运用,使交战双方不再去自觉遵守国际法、战争法的约束,高科技武器虽然威力大,损伤力强,但精确制导性能的增强,使得战争的野蛮性、残酷性大大降低了,特别是战争毁伤的对象多数是军事枢纽而非平民,决定了战争正义非正义的标准很难界定,两者的界限也变得很模糊,用以往的思维方式去定义战争性质就不一定很正确了。我们应该重新认定一下这个标准,分析一下美国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这些战争的本质没有什么区别,美国就是要用它的意志和思想理念来改造一个国家的秩序,用这个模式实现美国自身的根本利益,就算美国有些做法不符合联合国的有关要求,人们也在不断的谴责它,但也没有达到群起而攻之的地步,在这次伊拉克战争当中,开始谁都谴责美国,但谁都没有坚持到底,最终的立场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真正的非正义战争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痛恨、群起而攻之的战争。这几场战争中,美国最终取胜之后,并没有彻底侵占这些国家,只是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就撤退了。现代意义上的占领与传统占领是有区别的,受通信、交通工具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占领,经济独裁就是打击,经济渗透就是侵略,只要是控制就无须形式上的占领,只要是控制就是实质上的占领。所以说,现代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性已经很难区分,正义和非正义如何解释变得异常复杂,正义必胜、非正义必败的规律也已经不能再成立了。我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现代条件下,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两极世界解体以后,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界定变的模糊起来了,美国打的近几场战争,与以往战争的基础是不同的,都是建立在现代高度文明基础上的,应该说这是现代文明发展对战争的必然影响,一些强大的国家和强大的民族都想用自己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去改造世界、改造其他国家,应该看到这种方式是今后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每个民族,
特别是强大民族在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应该看到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也是一个社会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走向人类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全球大家庭、“地球村”这么一个归宿。因此,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今后不能用正义和非正义来评判战争,也不能说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只能说实力决定战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不落后,在世界民族之林保持一席之地,就是要发奋图强,不断发展强大。通过战争消灭战争,通过武力制止武力,通过军备制止战争,达到和平的目的,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谁强大谁就会赢得主动权,赢得生存权。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要想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逐渐的壮大自己,发展自己,自强不息;对于军队来说,就是要立足自身,走信息化道路,走科技强军之路。总之,就是谋求实力发展,不断拓展民族生存空间,力争以我们的理念与意志去改造世界,而不是被别人改造。 启示之二:对战争、战法和战例研究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而无节制。
通过现代战争,特别是美国打的这几场战争,我军每次在战争打完之后,都搞一些研究,到头来,每次战争之后我们的专家都研究出了什么?我们研究这么多战争,发表这么多论文到底有什么规律性?大多是文字翻新、废纸一堆,没有多少经典性的东西,没有多少可行性的东西,也没有在部队的训练上起到多少作用,操作性和实用性都不是很强。我觉得作为军事指挥员不应该过多的去研究某一场战争中的战法和战例,特别是不能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去研究。不从别的角度谈,就谈美国这几场现代化战争,它没有一场战争是一个模式的,每次战争都很活,它针对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打的方式方法都不同。我觉得美国的两次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南联盟战争,阿富汉战争等,给我们的结论就是三个:一是有什么样的装备打什么样的仗;二是有什么样的对象打什么样的仗;三是实力决定胜负。在这里我有三种看法和大家商椎:一是战争、战例、战法研究必须讲求研究共性。研究战法必须着眼发展,不能以某场战争中的成功模式去一概定论,因为拥有绝对优势一方,是最有条件、也最强调改变战法的。以美国为例,海湾战争以来的每一次战争,其战法都会因武器装备和作战理论的改进而发生明显变化。我们的战法研究,如果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跑,就抓不住战争研究的本质,就只能从这场战争去研究这场战争。因此,在战争、战例、战法的研究中,只有抓住研究战争的共性,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能研究出适合自己的战法。二是战法研究必须注重针对性,结合对象研究战争。这次伊拉克战争中伊军所采取的巷战、游击战,是基于特定的作战环境而采取的,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但不能完全套用。我们研究战法必须首先科学预见可能的作战需要,包括任务、对手、战场、规模和战争的性质等等,进而确定具体应采取的战法,将研究的招法与对策用于指导平时的训练,并通过近似实战的演练加以充实完善,真正使我们研究得出的战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目前和未来的战争,和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不一样,自然环境、科技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战略方针和美国不一样,不能总是进行域外战争的研究,而是要有针对性的在我军积极防御的方针指导下,结合部队任务来确定战争模式,多搞一些适合自己的战术训练。三是战法研
究必须具有客观性,结合实力研究战争。打赢现代化战争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实力对比是最重要的,美国之所以打赢战争,就是实力太强大了,伊军尽管采取多种战法,但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战争是因地、因时、因人、因装备而异的,每一场战争的双方实力都不一样,作为我们军队各级指挥员,在研究打仗上,我们如果不从这些方面搞研究,我们就会在认识问题上跑偏。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军装备落后的客观性,当前我们的各级指挥员还没有能力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应当立足本职岗位多加强能力素质的训练,练素质能力的储备,练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从主观上找差距,从客观上研究战争特点。
启示之三:就是反思在现有条件下,我们的军事训练怎么去抓好,如何去抓?
我们现在的很多训练,各级都想了很多办法,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在训练的思路指导上还是有失偏颇,比如说各级狠抓了单兵训练,忽视了首长机关训练;狠抓了体能训练,忽视了干部骨干的指挥技能训练,通过各级对首长机关和干部的考核可以看出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体能训练多,指挥技能训练少,恰恰是颠倒了主次关系;单兵训练多,首长机关训练少,恰恰是分不清重难点,训练导向不明确。我们现在正在面临我军的新一轮军事变革,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应怎么去抓好军事斗争准备中和军事训练,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要加强首长机关的指挥能力训练。作为一个部队来讲,抓首长机关的合成训练、战术训练、谋略能力和合成能力,要比抓普通的单兵训练更重要,特别是在我军装备现有的条件下,要想打赢未来战争是很困难的,应当看到我们首长机关在这方面训练的不足,首长机关指挥能力不过关,就谈不上什么战斗力,部队就是一盘散沙。首长机关的训练,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需要日积月累下苦功。的确,我们现在也搞了一些训练,但没有搞出什么成果,比如说首长机关的演习,只是走了程序,首长的活让机关干了,而机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搞得很肤浅,是从程序对程序,以图对图,以文书对文书,就是没有以思想对思想。就是搞了,也只是定定决心,真正与难点协同、战斗实施、及具体推演还有很大的差距。应当看出,未来的战争靠我们目前的首长机关的实力是不能取胜的,也指挥不了部队。部队的装备我们说了不算,我们应当练一些自己能决定的东西,来提高自身素质。在具体训练上,我们平时应该多搞一些不同战争模式的想定训练,应该结合我军的战略方针来设置训练内容、设置各种复杂情况进行训练,可以根据这些与我们联系密切的战争想定去加以研究和摸索战争的规律和特点,把它搞透搞细。第二是要重视各级指挥员指挥技能的训练。在现代战争中,单兵跑的再快,枪瞄的再准发挥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而指挥员的作用发挥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胜败,如果战争组织者和指挥者的能力素质根本驾驭不了这场战争,那么就会离失败不远,反之亦然。如今的兵役制度,战士只有两年的军人生活,可以说刚刚学会训练或者刚刚掌握一些技能就离开部队,他们能遇到战争的机会远远少于军官和士官,影响部队战斗力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军官和士官队伍,只有士官和军官的建设是长远的、是顺应军事变革的。从我国的国情与周边形势和我军的目前的实力来说,距将来的某场战争或者打赢某场
战争还很遥远,因此加强对指挥员队伍指挥技能的训练变得尤为重要。主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和培训方式来提高指挥员队伍的技术战术素质,提高指挥员队伍的指挥能力和素质水平,从而提高整个部队的战斗力。第三是要重视部队所有官兵,特别是军官的高科技理论和军事“前沿”知识的学习,转变重文轻理的现象。未来的战争就是高科技的战争,就是新军事技术变革的战争,如果我们把眼光仍然停留在“小米加步枪”和“立足现有装备”上,总说立足现有装备去打赢是自欺欺人的,就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顺应现代军事变革的潮流,早晚就会被“大浪淘沙”。在现代条件下,我们只有紧紧把握世界军事变革和我军双重历史任务的脉搏,把抓好官兵的高科技知识的学习作为谋求战斗力的奠基工程,不断用新知识、新理论武装头脑,注重引进一些理工科人才,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的良好态势,才能确立起知识与人才是第一战斗力的新观念。
伊拉克ISIS缘何突然“崛起”
ISIS(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崛起为中东地区危险系数最高、扩张速度最快的武装组织,甚至连基地组织都“难以接受”,这个组织到底有啥能耐能发展至此?
几天前“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即ISIS)突然攻占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兵锋直指巴格达,其随后在社交网站宣布处决了1700多名政府军俘虏,并披露“现场照片”,这是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受难者最多的一次“集体屠杀”,令世界重新认识到伊拉克危机的深度,引起了全球的强烈震动。
ISIS连基地组织都“难以接受”
ISIS成立于2013年,是从伊拉克的“基地”组织延伸而来,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自治实体。据报道,ISIS的成员主要为逊尼派伊斯兰教徒,部分来自英国、法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目标是重划中东版图,在叙利亚地中海海岸至伊拉克,建立一个囊括两河流域和地中海东岸(黎凡特地区)的逊尼派政教合一国家的伊斯兰酋长国。ISIS拥有1.1~1.3万核心武装人员,其中3000人是外籍士兵,加上摇摆不定的部落附从武装总共两三万人,占有重要的资源、武器等,控制地区跨越伊拉克和叙利亚,在伊叙边境两侧占据近20万平方公里土地,所辖省(市)数量据称已达16个,地域可以比肩一个国家,人口近400万,堪称中东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猛的恐怖组织。
ISIS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崛起为中东地区危险系数最高、扩张速度最快的武装组织,甚至连基地组织都“难以接受”,其发展的内动力源自何处,引人深思。
11年前对于“民主化中东”信心满满的美国精英们,不顾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但美国的改造却失败了。战争彻底打乱了伊拉克稳定局势,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之间大搞宗派政治又助长了教派之间、政府与恐怖组织之间无休止的战斗,助长了恐怖主义,使伊沦为地区动荡之源和恐怖主义新的策源地。
萨达姆世俗专制政府垮台,脆弱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什叶派为主的马利基政府,加剧了本来就十分严重的伊拉克逊尼-什叶教派矛盾,原本式微的逊尼派原教旨极端势力获得了趁战后伊拉克无政府状态渗透、壮大的良机。
ISIS的发展曾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伊拉克是传统上逊尼派掌权国家,但论人口却是什叶派居多,美国撤军后采取“一人一票”选举策略,这样什叶派可以确保上台执政,但很难凑齐过半议席,注定了政府的弱势。政府采取针对逊尼派的歧视性政策,引发逊尼派极大不满,部分逊尼派地方势力产生了借ISIS之手打击巴格达当局的微妙想法,加快了ISIS壮大速度。
伊拉克如今的社会经济现状,犹如“人间地狱”,这同时也为ISIS招兵买马迅速壮大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当美国许诺的“民主和繁荣”变成幻想之后,很多人投入到了ISIS的怀抱。
近年,为了“重返亚太战略”,美国迅速甩下伊拉克这个“包袱”匆忙间撤军,加剧了伊拉克动荡。在叙利亚内战中,美纵容支持以恐怖主义为主要力量的反政府武装,为他们提供资金、武器和人员训练。ISIS得到了西方支持,在叙内战中经历实战锻炼,采取发动战略袭击,以夺取武器装备、油井和粮仓等资源,避免与政府军缠斗保存自身力量等策略,保证了自身力量急速壮大。
ISIS的头目巴格达迪推崇毫不留情的暴力,在结成联盟、获取和割让土地方面却又秉持冷酷的实用主义。ISIS对攻克巴格达、颠覆马利基政府并无实际兴趣,而更在意割据地盘,在占据的地盘上推行自己原教旨信条将是其主要目标。
美军已经准备派出300人左右特种作战部队,前往伊拉克协助击退ISIS,但是真正消除ISIS的威胁却任重而道远。伊拉克、叙利亚的动乱局势,巨大的势力范围和为数众多的拥护人群,决定了清除这个恐怖组织绝非派出特种部队打击,把其击退那么简单,需要各国联合起来,采取稳定叙、伊局势,相互协作、联合打击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作文三:《伊拉克战争》2600字
1伊拉克战争四周年
新华网专稿:3月20日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4周年纪念日。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发动这场战争的借口,已经成为历史笑话,因为美国大兵把伊拉克的国土像梳头似地查了一遍,并没有发现任何这种武器。可是,这样一场师出无名的战争却让60多万无辜的伊拉克人丧失了生命,美国也损失了3000多名官兵的性命,布什的损失却只是让他的共和党失去对议会两院的控制权。4年过去了,这场绕过联合国发动的战争究竟应该怎么看?在伊拉克战争爆发4周年之际,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发生大规模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游行示威,对伊拉克战争说“不”,甚至有人在白宫游行队伍前列举着写有“历史上最邪恶的暴君是:拿破仑、希特勒和布什”的标语,就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回答。
2布什宣布调整对伊政策
美国总统布什当地时间10日晚就调整伊拉克政策发表电视讲话。布什在讲话中罕见地表示对美国过去对伊军事策略失误承担责任,并计划向伊拉克增派2.15万兵力以帮助平息伊拉克局势。
不满局势 公开担责
布什在讲话中说,伊拉克目前的局势“难以令人接受”。他说,“基地”组织在伊拉克依旧活跃,如果美国在伊拉克遭遇失败,就会给恐怖分子提供安全避难所,美国可能面临更多袭击。
布什称,美国去年应该及早调集足够兵力控制局势,但在这些对伊军事策略问题上犯下了错误。
“伊拉克局势让美国人民难以接受,也让我难以接受,”布什说,“对于已经犯下的错误,责任应由我承担。”
美联社评论说,在伊拉克问题上承认失误并承担责任,这对于布什来说非常罕见。根据布什以往的“风格”,每当犯下大错误,布什往往会以“不情愿”和“迟到”的方式予以承认。
早在布什第一个任期中,有记者问“9·11”事件以来布什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什么。布什想了很久未能回答出来,然后告诉记者:“我真希望你能把这种问题通过书面形式提前给我。”
在去年的“卡特里娜”飓风灾害中,新奥尔良大量人员伤亡、城市陷入混乱。直到新奥尔良市市长的愤怒指责在电视画面中播出后,布什才表示对联邦政府未能迅速应对灾难担责。
2005年下半年,布什为伊拉克战争辩护时,表示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失误承担责任。此时距离美国发动伊战已有2年多时间。
增兵首都 施压伊方
为平息伊拉克境内的暴力局势,布什宣布,美国将向巴格达增派5个旅兵力,大约1.75万人,此外向反美武装袭击频繁的安巴尔省增兵4000人。
根据布什计划,派往巴格达的兵力中,首个战斗旅将于本月15日前抵伊,第二支部队在下月15日前部署完毕,余下部队也将逐月增派。
布什称,美国在这一“关键时刻”向伊拉克增兵,将“帮助伊拉克人打破目前的暴力循环”,并有助于“加速美军士兵开始回家的步伐”。
布什同时表示,向伊增兵计划并不能马上结束伊拉克暴力冲突。他要求美国民众在伊拉克问题上保持更多耐心。
与此同时,布什还在讲话中对伊拉克政府施压,要求伊方如期完成自己的“任务”,包括今年11月接管所有18个省的安全控制权、推动逊尼派阿拉伯人加入政治进程、完成石油利益分配方案等。
布什警告说,美国的帮助不是无限期的,“如果伊拉克政府没有履行承诺,它将失去美国人民的支持,并最终失去伊拉克人民的支持”。
美联社注意到,布什在对伊拉克援助问题上的表态较以前已发生改变。早在一年前关于对伊政策的讲话中,布什称“美军将一直留在伊拉克,直到任务完成”。
放眼中东 警告叙伊
在外交方面,布什表示将寻求中东地区盟友的支持与合作,共同稳定伊拉克局势,同时警告伊朗和叙利亚不要插手伊拉克内部事务。
布什称,沙特阿拉伯等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应该清楚,如果美国失败,伊拉克将成为恐怖避难所,这也将威胁到中东盟友的安全。
“一个和平的伊拉克对于这些邻国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必须加强对伊拉克政府的支持,”布什说。
布什还表示,为了加强中东地区安全局势,防止外部势力干预伊拉克,他将加强情报共享并将盟友纳入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
“我已于近期下令,向中东地区增派一艘航空母舰,我们将拓展信息共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确保我们盟友的安全,”布什称。
法新社报道说,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加速升级了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目前正试图在多个中东国家推销这一升级防御系统。
法国外长杜斯特-布拉齐11日指出,只有通过“整体措施”和“政治战略”才能恢复伊拉克乃至整个地区的稳定。他说,伊拉克局势每天都在“非常严重地”恶化。法国认为,只有争取伊拉克社会所有政治和宗教等各派势力的参与才能恢复局势稳定,保证其领土与主权完整,促进民族和解。
国际社会对美国伊拉克新政策反应不一
欧盟委员会首席发言人约翰内斯·莱滕贝格尔11日说,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8日访美时与布什讨论了伊拉克的安全局势。巴罗佐欢迎布什“考虑到目前国际环境而采取的这一全面的对伊政策”。莱滕贝格尔同时强调,实现伊拉克的稳定以及民族和解不仅需要在安全领域,也需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采取行动。
欧盟委员会外交事务女发言人埃玛·乌德文当天说,委员会对布什“采取了更为全面的对伊政策并间
接提到安全以外事务的重要性”表示欢迎。但她拒绝对布什提出的增派驻伊军队的建议发表评论。
正在布鲁塞尔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1日肯定了布什的伊拉克新政策,并表示日本将继续致力于伊拉克的重建工作。日本官房长官盐崎恭久当天也在东京说,日本积极评价美国的伊拉克新战略,认为这是美国政府为使伊拉克走向稳定作出的进一步努力。美国向伊拉克增派军队,是促使伊拉克局势趋于稳定的最优先的选择。
3伊拉克电视台称拉马丹死刑执行过程不到三分钟
中新网3月20日电 伊拉克国家电视台二十日援引伊政府官员的话称,伊拉克前副总统拉马丹已于今天早上三点零五分(北京时间八点零五分)被处决,整个执行过程不到三分钟。
电视台的报道称,拉马丹的最后遗愿是埋在提克里特萨达姆墓附近,他的这一最后遗愿将得到满足。
伊拉克法庭于去年十一月裁决拉马丹在杜贾尔村案的罪名成立,并判处他终身监禁,但后来又改判他绞刑。他是伊拉克政府处决的第四名前萨达姆政权的高级官员。此前,萨达姆已于去年十二月被执行绞刑,萨达姆同母异父兄弟巴尔赞·提克里提和前革命法庭首席法官阿瓦德·班达尔也于一月十五日被执行绞刑。
今天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四周年纪念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电视讲话中呼吁美国人民保持耐心。他在谈到驻伊美军撤军时间时称,在巴格达实施的安全战略的目标需要数个月而不是数天或数周才能实现。
作文四:《伊拉克战争》7600字
争的本质,代替不了摧毁敌人的火力、机动和防护力量。“震慑论”的作者厄尔曼认为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没有用好其理论。美国中央司令部大规模战争处处长博灵认为,不是建立在实际作战情况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的理论,该理论矛盾重重,许多问题都不能自圆其说。 “网络中心战”理论在阿富汗战争中只得到了有限的应用,在伊拉克战争得到了较多的应用。经过伊拉克战争的检验,尤其战后应对反美武装的袭击,证明其是无效的。 拉姆斯菲尔德和塞布罗夫斯基2001年开始推行的美国军队转型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在伊战中显示得更加充分。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军事分析家卡根认为,“转型”是一个比较缺乏说服力的概念,转型除了改变之外,没有别的含义。2006年卡根在《发现目标》一书中,对美军目前的转型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美军的转型计划丧失了威胁和目标,成为一种抽象的创新,使军事发展步入歧途,所以美军在伊拉克战后的重建中困难重重。他认为美国军事转型计划根本不适宜用来解决美国在战争、反暴乱和维持伊拉克战后和平行动中所面临的困境。美军在实施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时,没有考虑美军在主要军事行动后将要面临的诸多明显的危险和问题,网络中心战对伊拉克战争带来了灾难性的不利影响。转型意味着巨大的改变,甚至能改变战争的性质,使网络中心战具有远距离精确打击目标的能力,打击关节点使敌力量崩溃。战争证明,伊拉克战争中网络中心战没有起到这个效果。 美国五角大楼内部,关于战争理论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托夫勒是信息时代战争的早期预言家,是未来学者。受其影响,戴维·艾伯茨、约翰·加奇特卡和弗雷德里克·斯坦三位学者1998年首次阐述了网络中心战思想,该思想得到了塞布罗夫斯基海军中将(退役)的支持,拉姆斯菲尔德也接受了这一思想。2001年1月,网络中心战成为指导美国军事思想、计划和预算的依据。同年成立了国防部部队转型办公室,所有部队转型项目的重点都被放到了与网络中心战相关的能力发展上。随着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使美军地面部队深陷困境,美国战略和军事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就业已存在的矛盾,如今在实践中转化成了现实问题。部队转型理论和“网络中心战”在伊拉克被证明没有多大效果,转型计划在伊拉克战场上被证明是失败的,美军转型与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美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达不成战略政治目的有直接关系。美国的“网络中心战”理论,随着拉姆斯菲尔德的下台和国防部部队转型办公室的撤销,也正在接受新的检验。有专家认为,“网络中心战”理论的支持者可能夸大了其作用,低估了敌人。许多将领经过伊拉克战争的实践认为,为信息交换而实现网络化,并不能完全替代作战机动,同时信息优势和态势感知也不是战斗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认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正在使时间和空间距离变得不那么重要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认为大量的信息可作为实施军事行动的有效资源而被过高评价了,并且重大的军事决策不一定总能依赖于信息的理性分析,而且过分依赖信息也是有风险的。更多的美国将领认为未来战争是网络中心战和第四代战争的结合。第四代战争主要是暴乱战、游击战。无论什么战争,网络和计算机在战争中只是手段,网络中心战在暴乱战中效果不佳。 3.正确认识信息时代战争的特点和军事革命。任何战争都是非对称战争,战争的对手之间都是不对称的,没有完全对称的对手。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与美国之间的战争都将是非对称的,因为没有对手能与美国的战争实力相对称。弱小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反抗外来入侵的战争都是不对称战争。 非线性作战也并不是信息时代战争的主要特点。在**领导进行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游击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战方式主要就是非线性的。美国2006年9月颁布的《联合作战纲要》规定,美军当前和未来战场的作战仍是线式作战和非线式作战的结合。 非接触作战也并不一定就是信息时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非接触作战在小规模的、以强对弱的战争和冲突中经常使用,而在大国之间的战争、推翻国家政权的战争中,没有近距离的接触作战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伊拉克战争的实际是美军实施了大规模的接触作战,战争初期投入了40多万兵力,至今还有16.8
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驻守在伊拉克。伊拉克战争表明,在推翻国家政权的战争中,空军、海军、导弹部队和太空卫星等军事力量都是支援性和保障性力量,只有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地面力量才是决定性力量。 美国国防部原部队转型办公室主任塞布罗夫斯基指出:美国军队转型的重点问题可归为六类战斗要素:①火力,②机动,④防护,④指挥、控制与通信,⑤情报、监视与侦察,⑥后勤。美国国防转型的整体目标是拓宽美国的军事能力基础。这些能力只有在近战中经过检验才能够证明转型是否成功,只有在近战中才能发现问题。网络中心战在与运用游击战术的小股部队作战中,高技术优势就无法发挥。美军根据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新的联合作战纲要中增加了“约束”、“持久”、“合法”三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 伊拉克战争并不是信息化战争,美军在作战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在伊拉克战争主要军事行动结束之后的2004年2月,美国陆军在首份伊战报告中指出,战争中的情报信息工作问题很大。战争中只有师一级指挥官之间的联络保持通畅。下级军官间的联络,尤其是快速突进部队的电台脱离了信号范围,前线指挥官只得用手机来保持联络,对巴格达伊拉克军队是如何布防的,指挥官和情报人员都不清楚,直到美军装甲部队冒险突入巴格达市区侦察,美军才知道巴格达根本没有伊军重兵把守。战争中的后勤和装备的问题也很多,还谈不上集中后勤。美军装备的配件严重不足,战争中陆军饱受后勤难题困扰,有时靠从伊军装备上拆下配件来获得补充。美军心理战的效果也远远低于军方预期的水平,由于印刷新传单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美军前线心理战部队只能完全依靠扩音喇叭向伊军喊话。所以战争中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手段有效就用什么手段,在信息时代的战争中仍是如此。 4.信息技术的进步只能改变作战的特征,但不能改变战争的本质。几千年的战争实践证明,一些基本的战争原则是简单的,不变的。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当今战争的性质与孙子和克劳塞维茨时代的战争原则并无二致。战争的本质在政治上仍是流血的政治,在军事上仍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仍将是充满风险、阻力、不确定性和流血的暴力对抗,认为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将消除战争的迷雾和不确定性是不准确的。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慎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知彼知己”、“突然性”、“主动”、“目标”、“欺骗”、“士气”等经受过无数次战争检验的原则是不变的。 战争是人类间的暴力对抗,战争仍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所谓不再是攻城掠地,不以打击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以打击敌指挥控制系统和关节点为主的观点不符合伊拉克战争的实际。伊拉克战争实践表明,美国空军部队空袭行动中有80%的弹药是针对伊拉克地面部队的。美军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和其他伊军地面部队作为美英联军空袭和使用精确武器打击的主要目标。美国中央司令部空军司令迈克尔·莫斯利空军中将表示,在伊拉克战争中1800多架飞机发动了约2万次袭击,其中
1.58万次是直接针对伊拉克地面部队的,1800次针对伊拉克政府设施,1400次针对伊拉克空军和防空司令部目标,800次针对可能藏有导弹的地点及阵地和设施。作战的细节及特征可以因技术的进步而有变化,但战争结局的不可预测,战争充满阻力和不确定性则是不变的。 信息时代战争的精确控制仍然是不可能的。战争是解决国家间关系的最后手段,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战争本质没有改变,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计的要长得多。战争一旦发动,就不受单方面的控制,它是战争对抗双方之间的互动。战争与作战活动历来不如预期的那样迅速、有效和富有成果。战争的结局和持续时间大多出乎战争发动者的预料。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持续了4年8个月,超过了美军在二战中的参战时间。 5.战争的胜负仍然取决于人民的支持而不是高技术。伊拉克战争中高技术武器在大规模作战中是有效的,但在战后重建中应对暴乱战则效果是有限的。
战争胜负仍然取决于人民是否支持,战场上的主动和被动仍取决于人而不是技术和信息。美军得不到伊拉克人民支持的原因是:美国与中东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主要集中在石油贸易和保护以色列上,如果中东没有那么多石油,美国军队就不会到中东去;美国入侵伊拉克虽然拥有高技术的武器,美军不尊重当地的伊斯兰文化,不能保护当地人民的安全是其失败的
重要原因。 网络中心战将战争视为一种瞄准训练,将战争的基本问题定义为为了迫使敌人投降而识别并摧毁正确的目标,只考虑了军事目的而忽视了政治目的。精确打击只有当敌人软弱不堪或斗志薄弱时才可能奏效。若对手略为强大,那么以敌人意志脆弱性的设想作为制定进攻一方战略的基础,则是危险的。精确打击显然不可能发现某个能导致整个系统或战争崩溃的“关节点”,认为只要单次摧毁关节点的行动而无需通过交战便可赢得战争的想法是危险的,这样的节点是否存在也是值得怀疑的,如果设想依靠这种方式达成作战目的,那么这样的设想则是不明智的。网络中心战是否有效,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都未得到证明,因为这两个对手力量太弱。所以,美军深知这一点,并没有因为进行部队转型而减少对大型舰船、飞机和坦克等作战平台研制的军费支出。 信息时代的战争,武器装备再先进,手段再发达,现代战场仍是不透明的,战争中仍然充满了阻力。地形、天气、敌情、通信、指挥、运气等都会造成战争迷雾。不论技术如何进步,战争迷雾仍不能完全驱除。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人而不是信息。战争的胜负仍然取决于人心,取决于人民的支持。 网络中心战不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唯一标志。网络中心战的神话需要破除。网络中心战的最早提出者艾伯茨等人指出:事实上,如今网络中心战还仅仅处于构想状态,远未成为现实。当将网络中心战概念用于军事行动时,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将想象与事实区别开来。他们还指出,网络中心战这个概念本身也产生了一些歧义,以致有人误将重点放在通信网络上,从而忽视了本应强调的战争或作战。网络只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它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输信息,这属于技术人员的职责。网络中心战并不是以网络、计算机和通信为重点,而是重在信息的流动,先于敌人了解战场空间,从而获得灵活性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此外他们还指出:网络中心战不会改变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原则不会改变,只是对其中的集中和机动原则有所影响。网络中心战的实现还须克服众多的困难,如信息基础设施和联合作战能力的建设。 网络中心战不是万能的,网络中心战在近距离作战、城市作战、游击战、反恐行动、暴乱战、营救人质和混合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效果有限,这些行动仍需要大量人力和装备,并易于造成伤亡。 新军事变革的主要标志就是快速的获取战场态势信息,能够对战场态势进行快速准确的认知,为指挥决策和打击目标服务。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及应用是有条件的。传感器对固定目标和一定的机动目标,尤其是空中和海上目标的发现有较好的效果,但对复杂地形及城市中的敌方目标则发现较难,而要了解敌人的作战企图则是不可能的,再先进的传感器也无法实现。所以,发现目标就意味着摧毁是有条件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官兵的大量伤亡证明,技术手段如卫星、预警机、雷达、无人侦察飞机再先进,也无法识别汽车炸弹和自杀性袭击者,主战坦克仍然是近距离作战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战场传感器对对方是否有袭击美军的意图也是无法搞清的。伊拉克战争表明,大量的网络化信息不能代替杀伤力和内在的生存能力,战场上的士兵永远不可能完全知道他们所处的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切。即使在使用大量精确制导武器进行空袭的时代,地雷、机枪、火炮、装甲防护,以及防空系统对于防范地面部队仍然有效。美国新任国防部部长盖茨不再遵循拉姆斯菲尔德削减陆军的军事转型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加强陆军建设的计划,探索实施新的应对伊拉克战争被动局面的新战略和新的理论。 6.国家近期的战争准备和实施必须以现有的实力为基础,不能过高估计自己军事力量的能力和作用。战争计划的制定和作战行动的实施必须实现目的与手段的协调,不能脱离现有的实力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在大仗打不起来的和平年代,军事理论越来越注意研究未来战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队能力,这自然是必要的。然而用未来的军事能力来打未来战争的远景战略规划不应与打一场明天就可能爆发的战争计划混淆起来。后一种情况下,在应对现实的军事威胁,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以及局部战争实施有限军事行动,必须使用现有的军事力量及其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战役一级的作战理论不涉及未来军队编制体制及军事能力的筹划,而应着眼于利用现有的军事力量。军事力量如何建设及武器装备如何发展应当是战略层次筹划的问题。如果把消
灭现实敌人,打赢现实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的装备和军事能力上,则战争风险就会加大,使控制局势、遏制战争的能力不足,从而可能会失去应急作战的主动,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机遇和生存。萨达姆就轻信了科学家的建议,认为伊拉克可以研制出先进的武器和核武器,高估了自己军队的能力,是其失败的重要教训之一。此外,如太空军事化和太空武器的使用,目前的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政治上、军事上和技术上都有,或者在几十年内战役指挥官都不可能直接掌握,所以过多的探讨太空武器在现实战争中的使用就有些脱离战争实际。 新军事变革只是极少数技术先进的大国才能实施的变革,没有自主创新关键技术的国家,没有技术和装备上的突然进步,要想跨越时代基本是不可能的。信息系统之间的对抗不可能成为战争对抗的根本目标,信息系统仍然是战争中的保障手段,不是战斗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战争涉及具体的暴力,它不可能降至信息系统之间的竞争。在大部分战争和作战中,地面力量同高技术火力和信息一样重要,有时甚至比火力和信息更重要。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只有美国具有进行这场革命的军事技术和经济基础,其他国家因为没有掌握核心信息技术而被边缘化。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的军事优势主要体现在高质量的火力上。信息优势只是属于“力量倍增器”,它是使现有火力达成较大效益的一种手段。如果战争中没有火力这个基本力量投入使用,信息倍增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为美国拥有强大的火力和机动力,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军队的火力和机动能力都不够的情况下,投人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去盲目的追求信息能力,而这种能力因发展中国家缺少核心技术都难以在近期达到追求的目标。所以,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冷静地思考军事变革的方向,在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中机械化仍是根本。 7.正确处理好军事力量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升联合作战能力。 大国之间的战争是生死存亡的战争。冷战时期,大国之间没有战争,核武器的巨大能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大国间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力量仍然是陆军,陆军是军事力量的基石。空军、海军、导弹部队在特定条件下是决定性力量,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支援性力量。要控制一个国家,如伊拉克这样有4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国家,空军和海军力量是支援性力量,没有足够的地面力量就无法达成目的。 信息时代的战争由于信息传媒的发达,战争中有更多的力量卷入战争,除了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力量,战场上也能看到众多媒体、跨国公司、军火集团、石油集团和信息技术公司的身影。在信息充足的战场上,战争的控制更加困难了,战争的初战并不是决战,初战的胜负对于大国只影响战争的进程不影响战争的结局。 由于战争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战争是受人性支配的,人的本性没有改变,因此战争本质就不会改变,基本的战争指导原则就不会过时。 美国先进的技术手段没有发现和阻止“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对世贸大楼和五角大楼的袭击;伊拉克战争大量的路边炸弹美军也无法发现,造成了大量官兵的阵亡,就证明了战争中的迷雾及自然条件如距离、复杂的城市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海峡环境、高寒山区等仍对军事行动有重要的影响。 信息在战争地位中显著上升,但信息仍然是火力、机动力和防卫力量的倍增因素,而不是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机动能力部署部队形成有利态势、夺占有利时机,没有足够的火力摧毁敌人的有形目标和有生力量,信息的作用就无从谈起。指挥决策需要信息,但任何时候的信息都不可能充分满足指挥官决策的需要。此外信息可以不断生成,要想完全获取敌方信息达到透明战场的目的,不但发展中国
家办不到,就是美国也办不到。所以,对信息要有正确客观的认识,信息、通信和计算机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当成军队建设发展追求的目的。 指挥控制的手段及其效果对于联合作战十分重要,没有联合指挥控制的有效手段就无法指挥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所以,提高联合指挥作战能力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但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地看。指挥控制手段并不是越先进越能打胜仗,也并不是指挥速度越快越好。指挥控制系统仍是指挥官的手段,如果没有可靠的打击敌方目标的火力和机动力,只追求指挥控制手段的一体化的和指挥速度也并不
一定就能提高战斗力。指挥有效性的关键是指战员之间的上下相互信任,诸军兵种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的投入战斗。速度要与作战效果结合起来才有用,如果只追求指挥速度,而达不成作战目的也是无效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诸多条件齐备的情况下,从发现目标到摧毁目标最快可以在10多分钟内完成,但大多数情况下达不到这一水平。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两次对萨达姆实施斩首行动都没有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国家面对什么样的威胁,准备打什么样的战争一定要有科学的符合国情实际的战略判断。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实战经验的国家,准备的战争样式因对手的不同而不同。针对大国不同的战争是总体战争,也就是全面战争,战时不但要使用军事力量也要使用非军事力量,如政治、经济、外交和盟国的力量,常规军事力量和核力量都要使用。对侍伊拉克这样的中等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是大规模战区战争,是有限战争,动用的军事力量在50万左右。对巴拿马和格林纳达这样的小国实施的是的低强度有限战争,动用的军事力量在1~2个师之间,几万人的规模。 美国在战略上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性军事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同样的一场战争,对于美国来讲是局部战争,而对于伊拉克、巴拿马、格林纳达这样的被侵略国家就是全面战争,战争的失败就是国家的灭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与美国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在战略上必然要采取防御战略,确保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安全,要力避战争,一旦避免不了战争也要力保在战争中不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战争中不输就是赢,而美国劳师远征不赢就是输。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战略时必须牢记,不能高估自己的实力,只能采取防御性的军事战略。
作文五:《伊拉克战争》600字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北约部分成员国空袭利比亚
巴黎会议决定对卡扎菲采取军事行动
北京时间3月19日晚,旨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决议的国际峰会19日在法国巴黎举行。阿拉伯国家联盟和欧盟的负责人以及多个支持落实安理会决议国家的领导人与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出席了此次峰会。会议结束后,法国总统萨科奇称,与会各方决定力促安理会决议得以贯彻,敦促卡扎菲立刻停火。若卡扎菲未能履行决议,将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根据联合国1973号协议,北约将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周围长150公里,宽100公里的区域定为“禁飞区”。 就在会议举行期间,包括8架“阵风” 、12架“幻影2000”在内的法国战斗机进入了利比亚领空,并对卡扎菲军队的地面目标进行了首次空中打击。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法国战机摧毁了卡扎菲军队的4辆坦克,但法国方面未有确认消息。
英国与加拿大军队也参与这次军事行动
美军非洲司令部主导第二次空中打击
空袭首先造成平民伤亡
作文六:《伊拉克战争》1700字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
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历时7年多.
美国政府宣称有49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但真正参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丹麦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宣战,并派遣了两艘军舰支援美军。日本等多个国家提供后勤支援。但此次战争并未通过安理会的授权,是违反了联合国国际法的军事行为.
但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并不只是美国的胜利它同样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 据美国官方公布,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美军人数为262人,其中139人阵亡,人死于事故。英军士兵死亡33人。战争消耗了美国230亿美元。但美军阵亡人数于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关,另有3000多人死于事故,大大超过了9.11恐怖袭击的死亡人数;除此之外,伊拉克战争还导致美军50000多人受伤,许多士兵留下终身残疾或心理阴影,导致家庭破裂等悲剧。反观伊拉克在这七年的战火摧残下这个中东的石油大国局势仍旧动荡,战争对该地区及世界经济的打击正日益显现。鉴于经济全球化的纽带令世界经济日益相互依赖,此次的伊拉克战争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相比,其严重后果必将对正从低谷中艰难走出的世界经济形势产生消极影响。100000名士兵伤亡,游击队阵亡不计其数。平民死亡数字,10-120万。480万难民.
既然双方都损失惨重,那么伊拉克战争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美国占领占领中东石油大权的胜利,是伊拉克平民游击战战胜美国的信息科技战,还是战场上的满目废墟和遍地死尸.伊拉克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又是什么呢? 战争实践证明,美军的军队转型和网络中心战等理论概念在伊拉克战争中效果不佳。信息时代的战争不是容易控制而是更难控制,战争仍充满了不确定性,近距离作战和陆军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军事胜利并没有换来战后重建的成功。战争启示世人不能照搬美国的军事理论概念,一定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
美国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错误。美国政府高估了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可行性,高估了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全球和中东地区人民的反美情绪估计不足,对军事占领后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斗争准备不足,美军在战后重建行动中遭到挫折时,也未能及时进行战略策略的调整,导致其被动,失去先机.
.信息技术的进步只能改变作战的特征,但不能改变战争的本质。认清作战的目的最重要. 里根时代国防部长温伯格等人总结的“温伯格——鲍威尔原则”:除非涉及美国重大利益,美国不应随便动用武力。一旦使用武力,领导者必须有清晰的政治及军事目标,并以绝对的军事优势取得胜利后才能退兵。而美军占领巴格达3周后,小布什宣布结束所有较大规模的战斗行动。虽然萨达姆政权被颠覆了,但战争的其他目的在有关民主和自由的云山雾罩般言词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美国的突发状况应变能力和战争预期都做得过于简单以致其无法灵活面临意外状况. 美国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因而提升了伊朗在波斯湾的地位。伊拉克战争占用了本应投入尚不稳定的阿富汗的资源和注意力,导致塔利班得以重振旗鼓。德黑兰和平壤的领导人受到伊战刺激,加速了各自的核计划。全世界在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给予的深切同情也随伊战消磨殆尽。最后,伊战加深了美国在内政问题上的分裂,耗费掉纳税人1万多亿美元。
了解对手的所有情况,且不因为其军事实力远差于自己而改变,民意和社会现实才是最重要的. 美军攻占伊拉克后发现,他们在装备和训练上均未对所面临的冲突形式做好准备:
充斥着遥控炸弹和自杀式袭击的游击战、与教派民兵之间的残酷权力斗争。美国高层领导中几乎无人熟悉伊拉克政治和社会的最基本情况。侵略行动开始前2个月,小布什还对“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概念一无所知。直到3年多之后,美军才学会,要想赢得游击战,就必须将人民拉到自己一边。
最后战争的正义性极其重要。战争性质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它对战争成败可以起到倍数扩大效应:正义战争可以事倍功半,非正义战争则事倍功半。美国针对伊拉克的战争以其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其实是为了自己在中东的石油利益向伊拉克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在后来也并未发现其有研制核武器的证据,就这样越过联合国直接向伊发动战争,即违反道义又不占公理,不得人心的战争,其失败也不过是历史的必然.
作文七:《回望伊拉克战争_追问伊拉克战争》5100字
中国国防报/2007年/3月/22日/第003版
国防论坛
回望伊拉克战争,追问伊拉克战争
——写在伊拉克战争爆发4周年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 赵小卓
伊拉克战争从2003年3月20日爆发到现在,已经整整四年了,而且丝毫没有结束的迹象。从历史的观点看,伊拉克战争将成为美国对外战争史上重重的一笔,其影响不会亚于当年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从发展的观点看,伊拉克战争的结局有着标志性意义,不论是对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还是对中东战略格局乃至国际战略格局都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时至今日仍难自拔
四年前,美军仅用三周的时间、阵亡一百多人的代价就轻松占领了伊拉克。四年来,伊拉克局势持续混乱,美军死亡人数节节攀升,并深陷伊拉克迟迟撤不出来。这两者的反差是如此之大,以至许多美国人觉得难以理解。其实,这个结果在美军对伊开战前就有许多有识之士预料到了,但布什政府置之不理,最终自食其果。美军在伊拉克的处境可以形容为“军事上胜利,政治上失败”,或者说“战役上胜利,战略上失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走军事占领的老路不得人心。历史上,以军事占领的手段瓜分和争夺殖民地,一度是各帝国主义列强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但二战结束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独立、联合国作用加强和国际法准则不断完善等都表明,以军事占领手段达成政治目标已不合时宜。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各国更加注重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维护本国利益,都尽量避免因战争而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但美国抛弃了这一原则,在伊拉克战争中走大规模军事占领的老路子,这在本质上与现代文明的各项准则格格不入,是注定要吞下苦果的。 单纯的武力难以维护稳定。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既有民族矛盾激化、宗教极端思潮发酵的因素,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贫富鸿沟日益扩大的因素,也有包括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穷兵黩武等行事作风在内的因素。根除恐怖主义,应当从政治、经济、教育、国际援助和军火贸易控制等方面展开立体作战,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谋求社会公正、提高社会教育水平等途径,逐渐消除导致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作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本应在此方面有大的贡献才对,但美国却用军事打击的方式来对付国际恐怖主义,移植“民主”,把武力打击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不免要犯单纯军事主义的严重错误。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的军事行动和推进美国式民主的努力并没有给中东地区带来和平与稳定,反而使这一地区的局势更加动荡。美国可以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摧毁一个独立国家的政府,用高科技军事手段打败伊拉克军事力量,但不能强迫伊拉克人民接受美国的理念。它减弱了美国反恐行动在道义上的优势,使反恐目标变得更加模糊。
美军的劣行招致全球的指责。国际媒体揭露出的驻伊美军的劣行,包括美军士兵从脑后射杀俘虏、抢劫巴格达机场商店、不加警示地射击检查点附近的平民车辆、突击行动中射杀误入现场的妇女、违反人权粗暴对待战俘,特别是臭名昭著的虐囚事件,严重损害了美军的形象,使美军内部厌战情绪严重,士气低落,美军的战后稳定行动雪上加霜。
过于仰仗和迷信技术的力量。美国是一个重技术的国家,是一个崇尚“武器制胜论”的国家,以为所有军事问题都可以用先进技术解决。特别是近年来美军对外军事行动的联串胜利,使很多人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先进武器装备的胜利,军中迷信先进武器的观念盛行。但在伊拉克的战后稳定行动中,美军发现先进武器装备并非处处灵验,面对当地武装分子神出鬼没的袭击,美军
常常束手无策。
近年来,随着美军在伊拉克战后稳定行动的旷日持久,美国一些学者提出了“第四代战争”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对美军目前在伊的处境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2003年5月1日布什总统宣布美军在伊拉克的主要战斗行动结束,仅仅意味着战争中较容易的那部分结束了,此后在伊拉克开始的是第四代战争——暴乱战。
按照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高级军事研究员托马斯?哈梅斯关于“暴乱战”的理论,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来,战争的演变可划分为四代。第一代战争以集中人力为主要标志,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达到鼎盛;第二代战争以火力为主要特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至顶峰;第三代战争以机动战为主导样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德国军队首先采用;第四代战争则是利用二战以来国际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将非传统作战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传统的第一代战争到第三代战争的目标,都是通过打败敌人的武装力量来实现政治目的。“暴乱战”则试图绕过与对方武装力量的正面交锋,直接攻击其政治领导人的意志。如为了达到迫使出兵国收兵的目的,制造事端,以加大出兵国的成本和压力,动摇出兵国民众的意志,并通过他们给政府施加影响。“暴乱战”利用的手段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接触到的物品,如互联网、电视等。“暴乱战”因而反应灵敏,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在现代媒体的作用下,其效应不断放大,一次小小的战术行动可能产生巨大的战略影响。
从历史上看,“暴乱战”是美国到目前为止唯一打输的战争样式。20世纪80年代在黎巴嫩如此,90年代在索马里也是如此。美国虽然拥有超强的军事力量,虽然在传统作战方式上享有显著的优势,但正如美国国防部在2006年2月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中所言,“对手将不会只在这一领域挑战美国,甚至这是美国最不可能受到挑战的领域,敌人更可能构成非对称的威胁。”而“暴乱战”被认为是这种非对称威胁中最有效的一种,它避开了能将美国的军事力量发挥到极致的第三代战争,而开创了专门攻击美国弱点的第四代战争。
负面影响日渐凸现
4年来的实践证明,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其中的负面影响更是大到了出乎美国政府等的预料。
伊拉克战争使布什政府陷入困境。伊战发动之时,美国国内反对的声音就不断。几年来,伊拉克没完没了的混乱局势,美军越来越大的伤亡和不断增大的战争费用,每天都在考验着美国人的承受力。美国国内也分为阵线分明的两大阵营,即以共和党为主的主战派和以民主党为主的撤军派。2006年11月美国举行的国会中期选举,可以看作是美国公民对主战和撤军两大阵营的一次民意投票。最终,主战的共和党全面败北,失去对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控制权。
事实上,布什政府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一方面,美国一手扶持的伊拉克政府迟迟摆脱不了对美国的严重依赖,伊拉克混乱的局势要求美军长期呆在伊拉克;另一方面,美国国内要求美军撤出的呼声越来越高,布什政府的声望连年下跌。如宣布撤军,等于承认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失败,宣布美国中东政策的破产,不仅对美国的战略利益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其超级大国的颜面也将丢失殆尽。如不撤军,美军就得继续忍受数年来的痛苦,伤亡不断,被死死拖住。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布什政府做出了两项重大决定:一是解除了鹰派代表人物拉姆斯菲尔德的国防部长职务,以缓和国内猛烈的批评声浪;二是向伊拉克增兵2万多人,以求尽快稳定伊拉克的局势,强化伊拉克政府的自治能力,为美国撤军打下必要的基础。但有许多美国学者指出,布什政府这是在赌博,弄不好美国可能面对比越南战争更惨的结局。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重大伤害。“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民众极度悲痛之时,国际社会曾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善意。特别是美国的一些欧洲盟国,更是同仇敌忾。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舆论一致支持美国,法国一家大报甚至称,欧洲可以成为美国反恐的“大后方”。在布什政府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之时,世界上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然而一年多以后,美国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下,以“先发制人”的方式悍然
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结果是基本上消耗了它自“9?11”事件后在反恐斗争中所积累的外交资源,丧失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尊敬和支持,也招致了盟国的反对。伊拉克战争发动之时,国际社会口头支持者不多,实际支持者无几。战争开始后,美国宣布支持开战的国家有35个以上,但只能公布其中的30个国家,其他的“不希望予以公布”。这种“不希望予以公布”在国际关系史上如果不是先例,也是少有的。即便在公开表示支持美对伊动武的30国中,也只有英澳两国实际派兵参战。尤其令人瞩目的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制造和加剧了同“老欧洲”的矛盾,法德等美国在欧洲的重要盟国不仅坚决反对美国对伊动武,而且站在了反战的第一线,这在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美国人将其称之为“大西洋在变宽”。数年来,国际社会反战的国家越来越多,有几百个城市自发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美国仅有的几个向伊拉克派兵的盟国也纷纷撤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声望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如果形势进一步发展,反恐战争还可能拖累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从而加速国际战略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表明,大国衰落的主要诱因是战争,尤其是长期的、一场接一场的、没完没了的战争。在这样的战争中,超级大国更多地不是被对手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无限的对外扩张的野心。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考察了近500年来大国兴衰的历史,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就是:大国之兴,兴于经济和科技发达;大国之衰,衰于过度的对外征战和扩张。英国如此,德国如此,日本如此,苏联如此,现在美国也在重复他们走过的道路。仅仅一个伊拉克战争,美国现在的直接投入就有3000多亿美元,还要投入多少不得而知,再强大的经济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反恐战争走向何方
伊拉克是“9?11”事件后布什政府主导的美国反恐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反恐战争一系列战役中的一个重要战役。伊拉克战争目前还在进行,前途未卜;美国反恐战争下一步将如何发展,更是难以预料。但仅从目前反映出的情况看,美国反恐战争有两个发展趋势已是相当明显。
一是长期性趋势。美国的反恐战争还要打多久?这恐怕是全世界的人都关心的问题。我们先看看美国官方是怎么看的。2001年9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说,“反恐战争不同于10年前的海湾战争,这是一场长期的战争,美国人民不应期待一场战斗就解决问题。”2006年2月发表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说,“美国正在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这场战争开始于‘9?11’事件,2006年进入了第五个年头。”“目前,伊拉克和阿富汗是两个重要的战场,但这场战争将会延伸到它们的边界以外。”同年3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说,美国的反恐战争“处于一场长期斗争的早期阶段,就像我们在冷战初期所面对的情况一样。”这三句话的关键词都是“长期”。也就是说,美国的反恐战争指的是一个历史时期,它是由一系列战役组成的,历史上能与它相媲美的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有人干脆将目前的反恐战争称为“第四次世界大战”,“第三次世界大战”指的是冷战。
从近5年来美国的反恐实践看,反恐战争的长期性趋势也是十分明显的。美国的反恐战争是全球性的,要对付的国家众多,即便美国将反恐重点集中在从北非、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直到东北亚的“不稳定之弧”上,这样的地区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地区,包括数十个国家。我们且不说美国还可能进行新的战争,单说美国在短时间内干净利落地了结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阿富汗战争到现在已有5年之久,本?拉登仍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阿富汗局势不仅不见好转,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至于伊拉克的局势,爆炸、暗杀、流血、死亡天天都是媒体必报的消息,人们对这一切已经麻木。什么时候没有关于伊拉克的消息了,那才是真正的新闻。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美国要想扫平从中东到东北亚弧形地带上的一系列地缘障碍,应该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二是艰巨性趋势。美国霸权主义野心太大,实力不足,决定了其反恐战争必然是异常艰苦的战争。这种艰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树敌太多,难以招架。从作战对手看,美国反恐
战争的打击对象不仅包括国际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还包括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即“流氓国家”以及滋生恐怖主义的国家,即“失败国家”。这个打击面是相当宽的。第二,任务太广,力不从心。美国反恐战争的任务不仅包括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保卫美国本土、海外美军以及部分盟国的安全,而且还包括防止恐怖主义势力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推翻“流氓国家”政府,建立所谓的美式民主政权,等等。这个任务范围是相当广的。第三,问题复杂,仅靠军事手段解决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不是单凭军事打击就能解决的。
可以说,美国反恐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趋势,决定了美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深受国际恐怖主义的困扰。而这恐怕是美国始料未及的。
作文八:《伊拉克战争剖析》5800字
2003年,在未获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前提下,美英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在基地组织发动针对平民的大规模恐怖袭击后,伊拉克战争变成了一场持续7年之久反恐战争。驻伊美军通过执行亲民政策,赢得大量民众支持,最终击败了基地组织的游击战法。
2003年,4月9日美军坦克用绳子拉倒了巴格达市标志性雕像——像
2010年8月31日,驻伊美军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并将安保任务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驻伊美军人数降至5万以下,并于明年底前全部完成撤军,这标志着历时7年零5个月的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这是美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度排名第三的战争,美国为此付出了4419名官兵阵亡、3万多名官兵负伤,耗资近万亿美元的代价。而伊拉克新政府的警察和安全部队也有约2万名官兵伤亡。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的7年里,超过10万的伊拉克无辜平民在炸弹袭击中丧生,这直接改变了伊拉克战争的性质——这不是一场美军与伊拉克抵抗者的战争,而是一场反恐战争。
萨达姆政权被推翻
9·11事件后的翌年,2002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联合国大会上指控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和全球安全构成威胁。10月11日,美国国会两院一致同意授权布什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
2003年3月20日,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美英联军发起“自由伊拉克”行动,伊拉克战争爆发。由于萨达姆政权的独裁统治不得人心,伊拉克政府军中大量高级将领被美国中情局重金收买,所以美英联军的入侵并没有遇到强硬抵抗,进展异常顺利。4月9日,美军第三机步师攻占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萨达姆及其两个儿子出逃。5月1日,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发表演讲,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任务完成”。
美国任命的伊拉克最高文职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左)最开始推行了极为错误的政策。小图萨达姆即将被绞死前的情景。
2003年12月13日,美军在提克里特抓获萨达姆。伊拉克新政府以谋杀和反人类罪判处萨达姆绞刑。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绞死,萨达姆最终为其独裁统治付出了代价。但必须提及的是,美军在伊拉克并没有发现当初发动战争的理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也是伊拉克战争在道义上一直遭到质疑的原因。
“去复兴党化”计划造成政治真空
在美军攻占巴格达后,2003年9月3日,伊拉克新政府成员在巴格达宣誓就职。但此时伊拉克重建的主导权掌握在美国驻伊最高文职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手中。当时,保罗·布雷默推行了激进的“去复兴党化”计划,有140万复兴党分子成为整肃对象,其中近14万人在政府中工作的复兴党成员被集体开除公职。(复兴党为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执政党。)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去复兴党化”成为美国在伊战中的一大败笔。由于大量富有经验的复兴党人被清除出政府机关和军队,导致了政治真空的出现,各种社会问题都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民众的不满情绪和反美情绪迅速蔓延。
更为严重的是,被解雇的人中绝大多数是逊尼派,而在伊拉克新政府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什叶派,这直接导致了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上升。伊拉克的逊尼派武装开始发展壮大,并发动越来越多针对驻伊美军、伊拉克新政府的袭击。
2006年2月22日,阿里·哈迪清真寺遭炸弹袭击后的情景,这一事件引发了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大规模仇杀,也让06年成为伊拉克战后最血腥的一年。
基地组织以炸弹袭击挑起教派仇杀
必须注意的是,尽管伊拉克逊尼派武装进行了针对美军和政府机构的袭击,伊拉克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一开始并没有爆发激烈冲突,因为在伊拉克,逊尼派和什叶派并没有仇视对方的传统。但来自基地组织的阿布·穆萨布·扎卡维(Abu Musab al-Zarqawi)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众所周知,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发动了9·11恐怖袭击,其意识形态源于伊斯兰“瓦哈比”教派中最极端的一派“萨拉菲”。扎卡维当时是基地组织的第三号人物,扎卡维的最终目标是在伊拉克建立一个推行“萨拉菲”原教旨主义的政教合一国家。
扎卡维及其领导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在04、05年遭到美军强力清剿后改变策略,他们企图通过制造恐怖袭击挑起伊拉克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族三方仇杀,把伊拉克引入内战陷阱,从而令美军知难而退,使伊拉克新政府倒台,为最终在伊拉克建立一个极端主义国家创造条件。
2006年2月22日,基地组织对伊拉克什叶派圣地阿里·哈迪清真寺(金顶清真寺)进行了炸弹袭击,引发了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大规模仇杀。06年成为伊拉克战后最血腥的一年,在清真寺、集市等公众场所不断发生动则导致数百人死伤的炸弹袭击。联合国的统计是,06年伊拉克的暴力事件共造成了34452名平民死亡,而此类教派仇杀至今仍未完全平复。在06年,伊拉克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截然改变,不再是逊尼派武装与驻伊美军、伊拉克新政府的战争,而是驻伊美军、伊拉克新政府及什叶、逊尼两派武装针对基地组织的反恐战争。
2006年6月8日,美军公开了“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头目扎卡维被打死后的尸体照片,图为记者招待会电视画面的截屏图。小图为扎卡维生前的电视资料照片。
扎卡维之死及美军剿灭基地组织
美国军政高层在意识到基地组织意图后,开始针对扎卡维等基地组织首脑的砍首行动。2006年6月7日,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举行领导人会议,讨论下半年度的作战计划。出席会议的有领导人扎卡维、第二号领导人精神领袖拉赫曼、还有5个地区的“基地”领导人。美军使用无人机确认目标后,F-16战斗机向会场投掷了两枚精确制导炸弹,扎卡维及其他与会者被全部炸死。美军特种部队其后清理了会场,并搜获了扎卡维的手机、移动硬盘及其它作战文件。6月8日到9月14日,美军和伊拉克政府军根据这些资料,逮捕了1000多名基地组织骨干,包括扎卡维在政府中布置的内应。不久,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领导层被全部击毙或俘虏,组织机构陷入混乱,行动能力遭到极大削弱。
在打击基地组织的同时,美国也积极准备增兵伊拉克,以控制教派冲突、恢复秩序。2007年1月,布什宣布向伊拉克增派3万战斗部队。2月10日,戴维·彼得雷乌斯将军出任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开始推行新的安全策略,驻伊美军的任务更多地变为日常巡逻,协调什叶、逊尼两派关系和拆除路边炸弹。在美军增兵后,基地组织和教派冲突针对平民的袭击开始逐渐减少,局势恢复至06年前水平。
2008年2月3日,伊拉克总理马基利签署《正义和有责任法案》,法案允许前复兴党人重返政府机构。伊拉克踏出了民族和解的第一步,此后局势获得进一步好转。驻伊美军也开始逐步撤离,2010年6月30日,美军从伊拉克主要城市中撤出;8月31日,驻伊美军结束作战任务,历时7年零5个月的“自由伊拉克”行动正式结束。
2006年11月23日巴格达接连发生3起汽车炸弹爆炸和一起迫击炮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45人死亡、238人受伤。这种大规模的袭击事件虽创造了惊人的效果,但也激发了伊拉克民众的极大反感。
嗜血袭击自掘坟墓
以扎卡维为首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战略是发动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挑起伊拉克的教派冲突,让伊拉克陷入内战。应该说,他们的策略在06、07年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但是教派冲突、仇杀报复,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这与伊拉克人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制裁,人心思定的大势相违背。基地组织的这种策略正为日后的伊拉克全民反恐自掘坟墓。
其实在06年2月什叶派金顶清真寺遇袭事件之前的2005年8月25日,扎卡维送交本·拉登的“战略报告”光盘就已被驻伊美军截获。伊拉克政府随即将基地组织的这一阴谋向全社会公布,伊拉克各派的主流在对待恐怖袭击的问题高度一致。这也是为什么在06、07年,每当伊拉克发生大规模爆炸袭击袭击时,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教领袖就会发表讲话,呼吁教众冷静。由于新政府和各教派主流的安抚,加上美军增兵,基地组织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
极端主义不得人心
而基地组织的终极目标——在伊拉克建立一个“萨拉菲”原教旨主义国家,更是不得人心。
伊拉克逊尼派武装抓获基地组织分子。伊拉克人其实对基地组织本来也谈不上好感,其极端主义行为最终甚至将部分反美武装推向美军。
因为伊拉克以什叶派居民为主,逊尼派也是以逊尼派苏菲教徒为主。19世纪20年代,信奉瓦哈比教的沙特家族将信奉逊尼派苏菲教义的圣裔哈希姆家族赶出了阿拉伯半岛上的圣地,数十万什叶派和逊尼派苏菲教徒被杀。此后,哈希姆家族在伊拉克和约旦分别建立了两个哈希姆王朝,沙特家族在圣地建立沙特王国。逊尼派苏菲教徒、什叶派就此与瓦哈比教派结下教仇。后来,瓦哈比教改革了极端教义,使自己得以融入伊斯兰主流。但瓦哈比教派中最极端的“萨拉菲”派仍坚持极端主义,基地组织正以此为意识形态,所以伊拉克人对基地组织本来也谈不上好感。
逊尼派苏菲教在伊拉克有很深的传统根基。扎卡维的基地组织到伊拉克后,却反对苏菲教的圣贤崇拜,随意抢劫和屠杀苏菲教村民,与苏菲教的伊拉克部落格格不入。而基地组织策划炸死什叶派领导哈基姆、制造阿舍拉节连环爆炸惨案、炸毁阿里清真寺,更是让什叶派与之水火不容。一名后来投靠美军的逊尼派反美武装领导人说,“我们村里有100来人因为反抗美军而牺牲,而基地组织来了后,杀了我们476个村民。”
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残酷行为引起了伊拉克民众的强烈反感。其中典型例子是,2008年12月,11名被关押在拉马迪的基地组织人员越狱,其中7人被击毙,但包括“杀手伊马德”在内的3人逃走。结果,拉马迪全城所有成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协助美伊军队搜捕,3名基地逃犯无处可藏,第二天就全部被缉拿归案。
美军在阿拉伯文化教室探访老百姓家庭,了解伊拉克历史和民风习俗。驻伊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的一系列亲民政策让美军赢得了游击战争,最近他又被紧急调任驻阿美军司令,去挽救阿富汗战局。
与基地组织形成鲜明对比,驻伊美军在彼得雷乌斯将军出任最高指挥官后,开始采取更亲民的行动策略。彼得雷乌斯认为传统的地面部队战法已不适应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发动的游击战,为此推动制定了《反暴乱作战条令》。
根据新的作战条令,驻伊美军的日常作战任务不仅仅是值班巡逻、突击搜捕,更为重要的是拜访驻地附近村落的村长、部落长老,与自发组织的民兵建立良好关系,并调解逊尼、什叶两派穆斯林之间的纠纷。美军还制定了战争损坏赔偿制度,对于在战斗中受损伊拉克民间建筑,美军均会作出赔偿或负责重建。美军还不时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美军的新政策使他们赢得了当地相当部分民众的好感,解决了打赢游击战争的关键——获取准确情报,为快速突袭基地武装打下基础,可谓美军破除游击战的“首要战术”。有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华裔美军士兵陈果的博客,正是美军这些政策的原始记录,其在伊拉克服役的时间正好是07年9月至08年7月。
与此同时,驻伊美军更是利用基地组织制造教派仇恨的契机,成功与逊尼派武装达成和解。伊拉克最大的本土逊尼派反美武装“1920革命旅”也听从部落长老们的劝说,放弃武装斗争,转而投入“觉醒运动”,掉转枪口帮助美军围剿伊拉克的基地组织。
彼得雷乌斯因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于2008年11月升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今年又被紧急调任驻阿美军司令,去挽救阿富汗战局。
“斯瑞克”旅在伊拉克战争中获取了第一步的宝贵作战经验,在防护性和使用费用上也取得了良好的平衡,美军也因此派驻了更多“斯瑞克”旅。
伊拉克战争在03年倒萨之后变成了一场针对极端武装分子的游击战争,尽管在这样的非常规战争中美军大部分高技术兵器都无用武之地,但美军仍表现出了不错的适应能力,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和成功运用了新装备。
在城市中使用装甲部队
美军在以往的作战条令中曾写明装甲部队不适合在城市巷战中使用,所以在完成对伊拉克的占领后,美军大都使用“悍马”车(HMMWV)执行作战任务。但“悍马”车缺乏装甲,连AK-47步枪子弹都无法防御,更不用说RPG-7反坦克火箭筒和威力强大的路边炸弹。大量使用悍马车执行作战任务令美军产生了大量伤亡,美国国防部统计显示,在伊阵亡的美军中有20%在“悍马”上丧生。美军其后改为更多地采用M-1坦克和M-2步兵战车执行任务,在伤亡控制上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履带式重型装甲车在燃油、零部件消耗过大,难以长期高强度使用。最后,美军向伊拉克投入了新规划的中型旅——“斯瑞克”旅,这种旅级部队的全部战斗车辆均采用20吨级的“斯瑞克”轮式装甲底盘。“斯瑞克”装甲车在执行安全维护任务时,在防护性和使用费用上取得了良好的平衡,美军为此向伊拉克投入了更多斯瑞克旅。
RQ-1“捕食者”和MQ-9“死神”无人机的大量运用,使美军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战场监视能力。其中炸死扎卡维这一行动最关键的一步——发现扎卡维行踪就是由RQ-1监视完成的。
更好的战场监视能力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广泛使用了RQ-1“捕食者”和MQ-9“死神”无人机,这两款无人机滞空时间高达40小时,使得美军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战场监视能力。在前面提到的针对扎卡维的“砍首”行动中,美军是先发现了拉赫曼,利用RQ-1的超长续航时间,美军放长线钓大鱼,通过跟踪拉赫曼发现了扎卡维。最后,RQ-1上报会场地址,随后赶来的F-16C战斗机投放两枚精确制导炸弹将扎卡维炸死。很多伊拉克武装分子就是因为暴露后无法逃脱无人机的追踪,而被美军消灭。
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
基地组织的优势是藏军于民。美军针对性地开发了生物识别技术,在叛乱活动地区,美伊军进行人口普查,提取了当地居民的虹膜、脸部、指纹特征,然后输入到数据库。另外,对爆炸现场清理的炸弹碎片,或缴获的武器上、反美武装用过的物件上采集指纹,也被输入数据库。伪装成普通民众的基地组织成员在经过检查站或面对突击搜查时,就会在HIIDE生物识别测量器下露出原形。监控人员流动使外来的基地组织武装在居民区内无处可藏。
人们在谈论伊拉克战争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这是一场美国人的战争,是美国人与部分伊拉克人的争斗。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基地组织等极端武装发动针对平民的大规模炸弹袭击后,伊拉克战争已经演变为一场反恐战争,驻伊美军在战争中获得了大量民众支持,最终击败了基地组织的游击战法。大部分伊拉克民众,逊尼、什叶两派宗教主流选择跟随新政府和驻伊美军,与极端宗教主义、恐怖主义战斗,伊拉克人民正是战争结束的最大获胜者。
当然,目前伊拉克的教派冲突仍未平复,伊拉克政局也出现了暂时困难,这些都需要伊拉克各派民众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去达成妥协。
作文九:《关于伊拉克战争》2400字
关于伊拉克战争
上了这么久的信息战争课,收获不小,受益匪浅,我想既然选择了这门课,多半是个军事爱好者,对一些著名的国际战争自然不会陌生的了。
当然,在我的眼里,对美伊战争的影响最为深刻,这场战争离我们时间跨度最小,刚结束不久,前些年里几乎每天都听着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告,对深陷伊战本土的伊拉克人民同情至深,他们很无辜,远离家乡躲避战火,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惧怕美军的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他们神经错落,失去理智,因为不知道哪个时候就会被销毁在这场战争里,这就是战争的危害,激起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对和平的期盼和向往。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除此之外美军发动这场不正义战争合理的理由还有:铲除萨达姆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政府以及保护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资源等等。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表示,8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驻伊美军8月31日结束作战任务。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
这场战争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开始阶段,僵持阶段,转折阶段,收尾阶段。战争开始阶段,美英联军从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加上各地伊拉克人民的英勇反击,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战争进入僵持阶段。然而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对首都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此时战争进入转折阶段。最终,美军控制了伊拉克全境,萨达姆政府的垮台,随着美军逐渐的从伊拉克撤离,战争进入收尾阶段。表面上来看,美军以纯粹借口发动伊战取得了胜利,然而美军深陷战争泥潭,伊拉克的局势并没有象想象的那样趋于稳定,而是越发混乱不堪。越来越复杂的战争形势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让美国政府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也使全球经济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了很多新型的战术,包含高层次的军事原则。伊拉克本土恶劣的环境提升了美军地面作战的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军事卫星红外设备等便于情况获知、情报监视和侦察。还有太空战的冲击、全面联合优势、训练战备和人的因素的价值、持续性的重要性、后勤和力量投送(后勤和力量规划)、海运和空运,此战过后美军在这些方面有着相当大的提升。同时,现代战争不再是阵地上的冲锋较量,俗话讲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说明了信息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多种多样的军事设备先后问世,具有相当强的获知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能够率先得知敌方的军事信息,就能掌控大局,在作战时占尽优势,进而取得胜利。当然,美军在伊战中也吸取了不少教训,包括作战计划,外交政治,心理战等,教训亦是一种提升吧!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非法非正义的战争这是一场非法的战争,美国打着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借口,在联合国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悍然攻打了一个主权国家。这是开创了一个非法的先例,也树立了美国喜欢使用武力的形象。因为是非法的战争,所以受到美国国内和国际的共同谴责。在美国胜利时,伊拉克人民没有受到特别伤害时,这种谴责声音还是微弱的。因为美国认为自己是一个解放者,美国可以给伊拉克人民以幸福和自由、民主。当巴格达的隆隆爆炸声、血肉模糊的场面一天天出现在电视画面、新闻报刊上时,当美军士兵在伊拉克枪杀平民、奸杀少女时,世界爱好和平的善良的人民的眼睛终于雪亮了,不再对美国抱有任何幻想。因为,伊拉克战争,彻头彻尾是一场侵略战争。事实已经证明:伊拉克战争,美国不是反恐,而是在制造恐怖。是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是美
国为了控制整个中东,而发动的第一场战争。无论布什如何辩解,都无法否认这些铁的事实。再看世界形势,随着多极化趋势的逐步发展,我们可以预料到美国的一超优势将随着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和穷兵黩武的政策而逐渐消失。
伊拉克战争,将深刻影响中东局势,对世界格局产生战略影响,趋于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为什么先胜后输?胜利的是军事,失败的是政治形象和政治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软实力。武力的结果,得到的必定是反抗,即使一时反抗不了,但反抗的心在骨子里,等待的是合适的时机而已,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暴制暴,只能得到更多的暴力。恐怖分子并不是天生的恶魔,更不会不怜惜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仇恨积怨太深,使人忘却了自己的生命和痛苦。这是世界的真理。同时,我们要感谢美国,是美国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训。即一个国家,如果要强大,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国的痛苦之上,这样做的结果是成为众矢之的。
伊拉克战争,告诉我们:世界需要和平,也要进步,落后就要挨打!
硝烟滚滚,死者的窗户亦已关闭,生者还在作“无谓”的努力,像一只手在我的眼帘下画下了另一只手,战争是残酷的,意味着许多原本可以过上美好生活的无辜的人们面临死亡的考验,走向死亡的深渊。远离战争,珍爱和平,让和平之鸽翱翔吧!
学院: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级:采矿工程2班 学号:1001090215 姓名:刘岩岩
作文十:《伊拉克战争资料》10800字
篇一:伊拉克战争资料
伊拉克处于动乱
2015年真实的伊拉克现状
《西班牙日报》2014年3月21日刊登题为《10个数字了解伊拉克政治经济现实》一文,作者伊尼戈?罗萨恩斯?德乌加特通过十个数字说明:伊拉克现在是一个“失败国家”。
1、“失败国家指数”名列第九
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2年公布的“失败国家指数”列表上,伊拉克排名第九。榜单前几位的国家分别是索马里、刚果(金)、苏丹、乍得和津巴布韦。伊拉克糟糕的状况主要与其化、国内冲突和宗派主义有关。伊拉克曾在2007年排名第二。
2、最近一次袭击导致56人丧生
伊拉克政府似乎没有能力扑灭国内的“基地”组织和其他叛乱组织的势力。3月19日在巴格达发生的一系列汽车炸弹袭击和自杀式袭击已经导致近60人丧生,超过200人受伤。死伤最多的一起爆炸发生在劳动和社会事务部附近。“基地”
1
组织伊拉克分支3月20日通过互联网发表声明称对这起事件负责。
文章称,尽管伊拉克的暴力状况已经比2006年和2007年逊尼派与什叶派宗派冲突引发的内战期间要缓和得多,但该国已经被持续不断的暴力局势拖垮。巴格达省仍是情况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往往在冲突造成的遇难者数量连续几个月呈下降趋势时,突然又出现反弹。
2012年3月至5月,巴格达的遇难者数量分别降至44人、54人和49人,这在伊拉克来说已经较少了,但好景不长,到了6月这一数字又升至147人。另外,与首都伊拉克相比,摩苏尔的暴力局势更为严峻,那里的枪击事件比汽车炸弹袭击更频繁。
3、马利基仅获得24.2%的选票
尽管努里?马利基领导下的竞选联盟在2010年的议会选举中仅获得24.2%的选票,但他仍成功执掌了伊拉克的政坛。马利基一再强调只能以铁腕统治伊拉克,而从连续不断的暴力局势来看,他的手腕尤其严酷。马利基颇受宗派政治制度的青睐,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什叶派、逊尼派还是库尔德人都别无他选地投他一票。
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将逊尼派抛在一边的权力划分自选举初期就从未间断。基本上什叶派控制了巴格达的中央政府,而库尔德人前所未有地在北部得到了更大的自治权。作为什叶
2
派的主要领袖,马利基通过对安全力量和军队的控制保障了权力的稳固。
文章指出,反恐的合法化对于伊拉克政府控制对手、尤其是逊尼派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水岭。司法机构将反恐法第四条不由分说地强加给逊尼派。任何参与恐怖行动或资助和推动这类行动的人都将被处以极刑,任何包庇此类罪行的人都将被判处无期徒刑。
反恐法在伊拉克就是为铲除政治对手服务的,例如逊尼派副总统哈希米。马利基的其他对手也都遭遇过类似威胁。强行逼供在伊拉克已经司空见惯,警察利用暴力屈打成招并非难事。
尽管逊尼派聚居区不断爆发示威,伊拉克政府仍无意废除第四条款。据称,伊拉克于2005年恢复了死刑,此后被执行死刑的人数达447人,仅2012年就有129人被绞死。数百人现在正等着被送上绞刑架。
伊拉克现状
4、60万国外朝圣者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朝圣者前往什叶派圣城纳杰夫和卡尔巴拉朝圣,其中约有60万国外朝圣者,很多来自伊朗。伊朗与伊拉克的宗教纽带坚不可摧,是建立在长达几个世纪遭受迫害的基础上的。
殉教思想在两国文化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美国新保守
3
派曾认为一个没有萨达姆?侯赛因、由什叶派控制的伊拉克将成为美国在中东应对其他逊尼派政府的天然盟友。出于极度的无知,沃尔福威茨等政客甚至认为新伊拉克会承认以色列。
不过,现实是大相径庭的。伊拉克的新领导人们早在萨达姆独裁期间就对伊朗的支持十分受用,他们与德黑兰的关系向来交好。因此,有观点认为伊朗是伊拉克战争中最大的政治赢家。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巴格达的什叶派实力得到了大大加强。自美国撤兵以来,华盛顿在伊拉克的影响力就逐渐减弱。美国甚至都未能在以制裁核计划孤立伊朗的行动中得到伊拉克的支持。
5、预算案拖延6个月勉强通过
伊拉克政府于2012年10月通过了2013年预算草案,但直至2013年3月才在议会勉强通过。如此拖延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与库尔德自治区政府在开发油田的拨款和利益分配上存在严重分歧。库尔德族议员要求下拨35亿美元,但中央政府只同意拨款6.5亿美元。
6、95%的收入来自石油
伊拉克95%的国家收入来自石油,这是一种绝对依赖。最新预算中的石油出口收入以国际原油价格每桶90美元和日出口290万桶原油为依据进行计算。伊拉克政府曾多次强调
4
将努力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但并不成功。
目前,伊拉克国内生产总值的约60%都来自石油。2012年10月至11月,伊拉克日均出口原油量达262万桶,不仅大大超过了遭侵略前的数字,还实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产量。
其中绝大部分产自南部油田。伊拉克可能已经达到了其石油生产的峰值。无论怎样,以目前的原油价格来看,石油产业将为伊拉克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仅2013年1月伊拉克依靠石油就获得了76.72亿美元的收入。
伊拉克现状
7、23%的贫困率
尽管近几年来伊拉克的一些行业生产有所改善,但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仍有23%的伊拉克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1年的一项调查指出,当年伊拉克5岁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37/1000。
当然,这一数字已经比世界卫生组织一年前统计的45/1000有所下降。目前几乎所有伊拉克妇女都能够在医院或者诊所分娩,即便是在农村。此外,99%的儿童都被政府记录在册。
文章称,这一进步的关键在于疫苗接种。在如今的伊拉克,18至29个月的婴儿中过半已经能够及时接种。但很多儿童仍生活在非常糟糕的条件下。有1/4的儿童还因营养不良而出现生长发育问题。
5
极端营养不良率为4%。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数据,目前仍有约190万伊拉克人在忍饥挨饿,这一数字占伊拉克总人口的5.7%。4年前这一比例为7.1%。
此外,在伊拉克的小学校园中,女童的比例明显增加,几乎占到了一半。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伊拉克教育的胜利。尽管90%的儿童都能够接受小学教育,但其中只有40%能够顺利毕业。很显然,这个国家需要教学质量更高的学校,但政府似乎无所作为。更难的是弥补已有的差距,30%的15至25岁伊拉克女性是文盲。
8、10%的失业率
目前伊拉克失业率的官方数据为10%,但谁都不会对此买账。一些独立分析将这一数字定在35%左右,不过确切数据无从查找。2008年,伊拉克的公共岗位占所有就业岗位的43%,这是欠发达国家中的最高数字。在政府部门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控制方式,也能借此维持地方领导人对政府的效忠。
文章指出,政府竞争力低下也是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伊拉克完全依赖石油生存的最明显因素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伊拉克是全球贸易水平最差的国家之一。该国的每个部门都是政治领袖用来给拥趸提供饭碗的堡垒,想要获得任何许可都会遭遇重重困难。
9、医疗预算仅执行58%
6
到年底多个部门没能花完全部预算是非常奇怪的现象,但这在伊拉克却是常事。2011年,伊拉克卫生部仅执行了58%的预算,教育部为57%,住房部为70%,工业部为94%。大型工业项目生成就cSpeNgBo.COm 蓬勃 范文 网:伊拉克战争资料)业岗位的能力一目了然,但教育和医疗等社会投入就无法如此受到石油收入的眷顾了,因为政府效率低下,人员素质不高。
10、土耳其对伊出口108亿美元
土耳其是伊拉克战争最大的贸易赢家。土耳其对伊出口连年增长,到2012年已经达到108亿美元。对土耳其来说,伊拉克这个邻国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德国的重要市场。
土伊两国政府关系前所未有地亲密起来。当然伊拉克日益增长的石油产量也是一大吸引力。除了贸易外,2012年土耳其企业还参与了伊拉克约35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
篇二:伊拉克战争资料
影片简介:《档案》就一直坚持记录历史、普及历史、保存历史真实影像资料的方向,节目的主要特点是在历史真实、事件真…
篇三:伊拉克战争资料
新华社安曼5月10日电 据当地媒体5月10日报道,为躲避伊拉克战争逃亡到约旦的非伊拉克籍难民正在举行绝食斗争,抗议他们至今无家可归。
7
报道援引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难民署)官员的话说,近200名逃亡到约旦的巴勒斯坦人已经绝食两天,其中两人因休克已被送入医院。
难民署在约旦的官员斯滕?布鲁尼说,“自7日起,这里的难民就不再领取救济粮了……他们抗议说,给个归宿比给块面包更加紧要。” 去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久居那里的巴勒斯坦人纷纷逃到邻国约旦,在距伊边界60公里的鲁韦希德难民营避难。
鲁韦希德难民营现有大约350名巴勒斯坦人,另有60名索马里人和苏丹人。原从伊拉克出逃的难民可被遣返伊拉克,但难民署官员说,鉴于伊拉克当前局势,遣返“极其不合时宜”。新华社安曼5月10日电 据当地媒体5月10日报道,为躲避伊拉克战争逃亡到约旦的非伊拉克籍难民正在举行绝食斗争,抗议他们至今无家可归。
报道援引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难民署)官员的话说,近200名逃亡到约旦的巴勒斯坦人已经绝食两天,其中两人因休克已被送入医院。
难民署在约旦的官员斯滕?布鲁尼说,“自7日起,这里的难民就不再领取救济粮了……他们抗议说,给个归宿比给块面包更加紧要。”
去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久居那里的巴勒斯坦人纷纷逃到邻国约旦,在距伊边界60公里的鲁韦希德难民营避
8
难。
鲁韦希德难民营现有大约350名巴勒斯坦人,另有60名索马里人和苏丹人。原从伊拉克出逃的难民可被遣返伊拉克,但难民署官员说,鉴于伊拉克当前局势,遣返“极其不合时宜”。
这些难民也不能前往和加沙地带的。尽管巴民族权力机构表示欢迎他们回归到巴勒斯坦土地,但以色列当局坚决反对。约旦方面也明确表示,无意长期收容这些难民。5月2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雅穆克医院,在爆炸事件中受伤的男孩埃哈卜??眼蒙纱布坐在病床上。在前一天夜间的汽车炸弹袭击中,埃哈卜的两个姐妹与另外3人被炸死,埃哈卜和父亲被炸伤,其余17名受伤者大部分是儿童。在局势动荡的伊拉克,许多儿童就是在痛苦和恐惧中迎接“6?1”的。
赞
2
2006-11-26 12:48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2楼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雅穆克医院,一名儿童站在爆炸事件中受伤昏迷的哥哥身旁
2006-11-26 12:49 回复
9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3楼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雅穆克医院,一名在爆炸事件中受伤的儿童被亲人抬到病床上。在此前一天夜间,一起汽车炸弹袭击造成多名儿童死伤。
2006-11-26 12:49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4楼
在巴格达以北的摩苏尔,一个冷冷地看着前面一个伊拉克女孩正在用塑料枪指着另一个孩子的脑袋――在如今的伊拉克,暴力充斥着孩子们的头脑。
2006-11-26 12:49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5楼
儿童们在巴格达刚刚被炸毁的汽车残骸上玩耍,在这一天的系列爆炸中有20多人死亡,死者的鲜血和残肢还留在现场――爆炸现场的游戏,快乐带着血腥,他们就这样成长。
2006-11-26 12:50 回复
文磊刚刚
10
4位粉丝
6楼
在伊拉克库特郊区,几个伊拉克儿童正在和全副武装的乌克兰士兵一起踢足球――即使在游戏中,战争的痕迹也清晰可见。
2006-11-26 12:50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7楼
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街头,一名伊拉克小女孩用塑料手枪指着巡逻的美军士兵。据美军方消息,当日在摩苏尔等地连续发生了3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共有10名伊拉克人死亡,24人受伤。
2006-11-26 12:51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8楼
美军士兵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街头搜捕反美武装人员时,一名少不更事的伊拉克儿童在枪口下向美军士兵挥手致意。驻伊拉克美军当天发表说,当天又有4名美军士兵分别在伊拉克中部和西部发生的两起袭击事件中丧生。
2006-11-26 12:51 回复
11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9楼
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一个伊拉克儿童紧盯一名执行
巡逻搜查任务的美军士兵
2006-11-26 12:51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10楼
在伊拉克费卢杰,两名在驻伊美军新一轮空袭中受伤的儿
童躺在救护车里预备送往其他医院
2006-11-26 12:51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11楼
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的街道上,一名伊 拉克小姑娘泪
流满面
2006-11-26 12:52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12楼
一名伊拉克男孩把笔绑在因爆炸而致残的胳膊上画画
12
2006-11-26 12:52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13楼
一名女孩坐在一堆被毁的枪支中
2006-11-26 12:52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14楼
18个月大的被美军打死
2006-11-26 12:53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15楼
伊拉克的儿童在检查站惊恐的看着美军士兵,他们在等待
接受检查之后返回在费卢杰的家园
2006-11-26 12:53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16楼
许多伊拉克儿童被迫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2006-11-26 12:53 回复
13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17楼
一名受伤的伊拉克儿童在纳杰夫一所医院接受治疗
2006-11-26 12:54 回复
文磊刚刚
4位粉丝
18楼
拉克战争虽然已过去很久
但
伤害是永久的
尤其是孩子
仅已此贴纪念亡灵篇四:伊拉克战争资料
伊拉克战争简介 海湾战争中的主战场在哪,是伊拉克本土吗,不是,海湾战争中美国可是经过了联合国的授权~合理也合法的打伊拉克的,但是这次呢,联合国一再不通过美国开战的决议,然而美国都干了什么,开战~是的,也就是说这次战争是不合法的,这样说对吗,等等。有研究过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都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
14
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
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伊拉克战争简介 海湾战争中的主战场在哪,是伊拉克本土吗,不是,海湾战争中美国可是经过了联合国的授权~合理也合法的打伊拉克的,但是这次呢,联合国一再不通过美国开战的决议,然而美国都干了什么,开战~是的,也就是说这次战争是不合法的,这样说对吗,等等。有研究过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都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
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
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四和第七装甲旅组成的第一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 ...篇五:伊拉克战争资料
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对比:
15
海湾战争中的主战场不在伊拉克本土,海湾战争中美国经过了联合国的授权。而伊拉克战争,联合国否决美国开战的决议,然而美国绕开了联合国直接发动战争。也就是说这次战争是不合法的。关于该层面的问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伊战前称已掌握伊拉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4载核查无果美终承认伊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库尔德武装力量。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并动用了美国在海湾地区驻扎的大量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支援。
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四和第七装甲旅组成的第一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
16
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当地的库尔德武装力量结成同盟,美国计划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师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其通过土耳其领土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Basra)。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乌姆盖茨尔港(Umm Qasr)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城市秩序陷入混乱之中,巴格达博物馆遭到洗劫,上万件珍贵文物失踪,各地的大量古遗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为了缓减征兵遇到的困难,美国更进一步加大了“绿卡兵”(实际上并未一定有绿卡,凡是在美居留的非美公民当兵都算在内)的征召力度,为了报答他们对美国的最高贡献,当他们为美国死于战区时时都会被追认美国公民身份。
推动美国对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
17
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政府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政府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
18
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同盟;还可以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控制了伊拉克,还可以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都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考虑
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资源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政府构划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
19
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政府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主动权。西方国家主要通过国际能源组织和节能技术消极地应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波动,反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配额生产机制。而此次“倒萨”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场主动权。伊拉克石油资源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于世界第二,是世界石油市场举足轻重的供应者。20世纪60年代末(1968年7月革命后)至70年代初,伊拉克对该国石油资源进行国有化,西方石油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对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的控制与开发。伊拉克在此后积极参与“制造”了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多次通过对石油的限产、提价和禁运企图实现政治目的。直至2002年还通过停止石油出口一个月声援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的斗争。此次
20
美国“倒萨”战争的胜利无疑使伊拉克的石油资源重新回到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控制之下。掌握伊拉克的石油权必将对控制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甚至对OPEC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也将产生重要抑制作用。
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而这一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占了OPEC成员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输出国,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OPEC日产量的1/2左右。海湾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伊拉克、伊朗是美国指控的“邪恶轴心”成员,沙特阿拉伯在“9?11”事件后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美国担心自己与整个世界严重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将是相当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对于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伍尔西(此人被美国国防部推荐为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上担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对德国《明镜》杂志发表的谈话充分地反映了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伍尔西说:“……但是这(指对伊战争)不仅仅关系到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而且还关系到全世界对石油的依赖。从短期看,我们的最根本的薄弱之处在于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减或提高石油的开采量……沙特人对油价的升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注:[美]詹姆斯?伍尔西:《我们
21
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伊拉克战争对美国从中东人手中抢过“石油武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亲美的新伊拉克政权,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亚将失去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重要能力。美国如果能进一步遏制伊朗(这将是美国在这次“倒萨”战争后要解决的问题),世界石油将重新回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时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国具有单独的控制权。这对另外的世界产油大国如委内瑞拉、俄罗斯也将产生重要的经济制约,这种制约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可能产生制衡作用。委内瑞拉的查韦斯被认为是拉美的第二个卡斯特罗,有着强烈的反美和平民主义的倾向,美国能控制世界石油市场,至少查韦斯政权的作用将被进一步削弱;而俄罗斯尽管在近 年来与美国拉近了关系,但美国如能在石油上有效地制约俄罗斯,这对今后迫使俄在重要国际问题上支持美国将增加了筹码。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油价对世界其他经济体仍具有重要影响,其他经济体不稳定也会波及美国经济。如果美国能控制世界原油的供应,不仅可以减少美国经济受石油影响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在这种控制下从世界政治经济中获得巨大的权力与租金,有助于控制未来的竞争者。
2002年下半年,美国以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作为理由,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在中东的利益构成了“潜在威胁”,称美国掌握了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证据,
22
对伊政权一再隐瞒事实、欺骗国际社会的行为已经失去了耐心,公开表示将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并随之大量陈兵海湾。2003年3月20日上午,北京时间10:35,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开始侵略伊拉克,4月9日,美军入侵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垮台。战后的伊拉克虽然满目疮痍,暴力袭击事件不断,安全局势动荡不安,但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已经初见雏形。
伊拉克战争,将深刻影响中东局势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武力改造中东的序幕。伴随着伊拉克战争,美国推出了“邪恶轴心国”、文明冲突论和大中东计划。美国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即通过攻打伊拉克,推翻萨达姆,在中东杀鸡给猴看,让中东国家知道,如果不自动服从美国控制,则就会遭到如萨达姆一样的下场。同时,推出邪恶轴心国,明确以伊朗和朝鲜为邪恶轴心国,即对朝鲜和伊朗发出警告,萨达姆就是他们的下场。为了安抚世界舆论和其他温和的阿拉伯国家,美国推出文明冲突论和大中东计划,把美国霸权殖民中东的目的说成是改造文明、和平、自由、民主的中东,把美国与伊拉克、伊朗人民的冲突说成是文明的冲突,以获得最大的西方世界人民的支持。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