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甲午战争》1900字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 1895年7月25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时代背景:
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由于日本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的。
清朝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经过:
(一)中日出兵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成为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二)交涉破裂
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使自己的军队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清廷要求共同撤兵,但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两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朝鲜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三)战争爆发
1894年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李鸿章开始派兵增援朝鲜。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中日甲午战争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平壤之战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12点50分海战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中国30年洋务运动的自强成果,就在这4个多小时中灰飞烟灭。
第二阶段: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最终以清廷失败而终。日军攻陷旅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第三阶段: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四)结果:议和缔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为: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作文二:《甲午战争》19700字
中日甲午战争
百科名片
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名称: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地点: 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
时间: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参战方: 大清帝国,日本帝国
结果: 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
参战方兵力: 清军630000人
日军240616人
伤亡情况: 清军31500人阵亡,6840人受伤
日军13306人死亡,3758人受伤
主要指挥官: 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祐亨
目录
战争背景 日本方面
中国方面
欧美方面
战前冲突
两国军备
战争爆发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战争的失败原因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关键战役指挥失误
甲午战争的战法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对亚洲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甲午战争评论
日本海军
影视作品
战争背景 日本方面
中国方面
欧美方面
战前冲突
两国军备
战争爆发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战争的失败原因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关键战役指挥失误
甲午战争的战法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对亚洲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甲午战争评论
日本海军
影视作品
展开
编辑本段战争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透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由于日本国内本身的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即是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情形。清朝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如中法战争)。但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军队外强中干,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战前冲突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
明治天皇
“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个侵略的矛头就是中国台湾。1872年,日本侵略中国属国琉球,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较大,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
随后,日本又按照其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其中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订立了《中日天津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两国军备
上述可见,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
颐和园石舫船。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公款修建
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大寿,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编辑本段战争爆发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也称“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清政府没有识破这是日本的阴谋,于是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在朝鲜牙山登陆,进入朝鲜镇压起义,并根据1885
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年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2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当时聂士成就向清朝实权人物李鸿章建议迅速撤兵,但李鸿章迟疑不决,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当时摇摇欲坠的伊藤博文内阁正欲解散议会,得到此消息后,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从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面派海陆军队一万多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先后在朝鲜仁川登陆;一面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清政府准备撤兵,但要求日本军队同时撤兵。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中国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中国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日本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后党)。李鸿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却并未认真备战,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调停均告失败。
1894年7月20日,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提出两个照会,分别要求朝鲜政府驱逐清军以及与清朝断交,限期在7月22日24时回复,朝鲜政府未予理睬。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偷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并成立以金弘集为实际首脑的亲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内阁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驻朝清军。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丰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丰岛海战爆发。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同时宣战。明治天皇在宣战诏书中否认朝鲜是清朝藩属国以及清朝拒绝同日本改革朝鲜内政、“挑衅”日本等无理借口,充分体现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编辑本段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1894年7月,中日两军在朝鲜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袭击的同时,也在陆上的成欢驿被日军偷袭(详见成欢之战),由于朝鲜汉城政府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清军被迫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毅军以分统马玉昆率五营一队(约2100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29营,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
平壤战役
合,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其三为牡丹峰、箕子陵战场。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清军分兵抗拒,重创日军第9旅团。日军中、右两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攻陷了左右两翼的堡垒。但随即遭到清军的步炮协同夹击,再遭重创。 这一仗,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据《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公布的数字,“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四名,少尉军官被击毙二名。第9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第21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炮兵第5联队第3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阵亡,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覆灭,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面。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管带邓世昌)。
邓世昌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日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了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由东乡平八郎指挥的吉野号率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
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14.5
火炮/门 鱼雷发射管/架 总排水量/吨 总兵力/人 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 195 556 27 2126 10.2
日本舰队 268 568 36 3916 14.5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依航行次序,日舰配备情况如下:
第一游击队: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吉野” 河源要一 4216 22.5 150mm速射炮 x4
“高千穗” 野村贞 3709 18 260mm x2
“秋津洲” 上村彦之丞 3150 26 150mm速射炮 x4
“浪速” 东乡平八郎 3709 24
本队第一群阵: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松岛”旗舰 尾本知道 4278 16 320mm x1
“千代田” 内田正敏 2439 19 120mm速射炮 x1
“严岛” 横尾道昱 4278 16 320mm1
本队第二群阵: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桥立” 日高壮之丞 4278 16 320mm x1
“比睿” 樱井规矩之左右 2284 13.2 170mm x2
“扶桑” 新井有贡 3777 13 280mm x2
本队左侧: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西京丸” 鹿野勇之进 4100 15 120mm
“赤城” 坂元八太郎 622 10.25 120mm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配备情况如下: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定远”旗舰 刘步蟾 7335 14.5 305mm x4
“镇远” 林泰曾 7335 14.5 305mm x4
“经远” 林永升 2900 15.5 210mm x2
“来远” 邱宝仁 2900 15.5 210mm x2
“致远” 邓世昌 2300 18 210mm x2
“靖远” 叶祖珪 2300 18 210mm 2
“济远” 方伯谦 2300 15 210mm x2
“平远” 李和 2100 14.5 260mm x1
“超勇” 黄建勋 1350 15 250mm x2
“扬威” 林履中 1350 15 250mm x2
“广甲” 吴敬荣 1296 15 150mm x2
“广丙” 程璧光 1000 17 120mm x3
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烧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本军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舰队截击。
“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阵亡。“西京丸”也受创。
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号”、“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
伊东祐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号”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致远”舰向“吉野”号右舷高速撞去。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全舰官兵共252名全部阵亡。(此说法目前最接近事实,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有可能就是为了使用鱼雷攻击。也有另外的说法是致远舰是被日舰火炮击沉,战前北洋水师已经把鱼雷抛入海中。)
“经远”继续迎战“吉野”,也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大副陈策阵亡,随后舰也被击沉,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阵亡。“致远”沉没后,“济远”管带方伯谦、“广甲”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方伯谦等是否临阵脱逃,近年有不同看法)。“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至大鹿岛附近紧急修补损坏的机器。
“定远”、“镇远”两舰浴血奋战,中弹甚多,几次起火。
下午3时30分,“镇远”舰的30.5公分大炮连续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二次。“松岛”后甲板四号炮塔中弹后,火焰引发炸药,发生了大爆炸。“松岛”船轴倾斜5度,冒起白烟,火灾大作。
不久,“靖远”、“来远”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日本军舰“赤城”、“比睿”、“西京丸”负伤,旗舰“松岛”情况也不容乐观,“吉野”、“扶桑”也受了伤,又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伊东祐亨便于17时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战场。
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也收队返回旅顺。历时5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到此结束。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进一步揭露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建立之初,舰队在火力和整体吨位上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日本海军的制定扩充海军计划,为筹集经费,天皇甚至从后宫经费中拨款给海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禧太后反而从海军经费中抽钱建她的颐和园。大清水师军舰年久失修,海军训练差,不少水兵吸食鸦片,高级官员贪污成风,整支军队素质低下。日本海军加紧训练,军舰保养好,在自主造舰的同时,向英国皇家海军购置新舰,学习经验。在海战开始前,北洋水师军舰老旧,锅炉破损,舰炮使用穿甲弹,射速慢,威力不足。日本海军训练有素,装备了大批的新式战舰,使用大口径火炮,并装备了速射炮,开发出了新型的炮弹,在总体吨位上也超过了北洋海军,在海战上有了极大的优势。第二阶段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约28000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30000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是日午前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6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
旅顺大屠杀
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33个营,约13000人。18日,日军前锋进军土城子,徐邦道的拱卫军负隅顽抗,次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第三阶段
佐久间左马太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顽强抵抗,最后被歼灭。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被清军炮弹打死。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大清国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被日军击退。2月28日,日军高歌猛进,从海城分路进攻,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编辑本段战争的失败原因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力已超过了日本,但事实并不如此: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大量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比日本还要强了一截,但比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要比军队数量我们很占优势,但陆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还停留在弓马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唯一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大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还算比较强)。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无法挽回军事实力上巨大的差距。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关键战役指挥失误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优势兵力(清军:2艘重型铁甲舰,10艘巡洋舰,鱼雷艇及炮艇6艘,共18艘。日军:8艘巡洋舰,1艘老式铁甲舰,炮艇及武装商船2艘,共11艘)迎击日军。而且清军铁甲舰定远,镇远对日军有着绝对的火力及防护力优势。
战役指挥官,清军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军遭遇日舰后,几次机动,被日军抢去丁字横头优势。此时他将主力战舰——2艘铁甲舰和10艘巡洋舰以“八”字型横列展开,以一铁甲舰为中心,向日军冲去。妄图以此冲散日军舰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但重要的一点是,丁汝昌并没有制定舰队副指挥官。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此时北洋水师失去指挥官,舰队秩序混乱。
但战役胜负未定。北洋水师阵型尚有利于破坏日军队形。清军舰队如能继续向前突进,可以将日军的第一游击队与本队隔开,那时战役成败还未可知。但定远此时却畏缩不前。由于丁汝昌的命令,各舰只能随旗舰运动,故使日舰有充分时间进行机动。13时20分,日舰完成对清军的夹击。自此,清军战败已成定局。
编辑本段甲午战争的战法
北洋舰队中的“镇远”号装甲战列舰发现了日本军舰后,立即作了报告。丁汝昌接到报告后,命令北洋舰队由停泊队形变化成横队形,迎战日本联合舰队。而日本联合舰队呈一路纵队。这样,中日两支舰队一纵一横相遇。
成一列横队的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位于横队阵中间,“镇远”号位于横队阵后翼,它们是舰队中坚,它们率领舰队其他舰船迎战日本联合舰队。就这样,两支装甲舰队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北洋舰队在激战中先后击中日本的多艘军舰,打退了日军进攻。
日本舰队改变了战法,集中火力攻打北洋舰队旗舰号“定远”号,日军的炮火越来越猛, “定远”号不断中弹起火。丁汝昌被打成重伤,还在舰桥上指挥战斗。“镇远”号战列舰用其大口径火炮攻打日本舰队旗舰“松岛”号,迫使其退出战斗。
黄海海面上激烈的海战持续了5小时,北洋舰队受到重创。10艘战舰只剩下“定远”号, “镇远”号等4艘军舰,由于战列舰防护能力强,有效地抵御日本舰队炮火攻击。
当夕阳西下时,满身伤痕的“定远”号与“镇远”号战列舰无奈地望着远去的日本联合舰队,缓慢地驶离战区。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就这样悲壮地宣告结束。
编辑本段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
中国与日本与1895年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
伊藤博文
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占领大片领土。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占领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只得接受。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⑤《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马关条约》对亚洲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①从中国方面看,首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再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②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③对朝鲜而言,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④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编辑本段甲午战争评论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编辑本段日本海军
吉野号
吉野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还有一艘同型舰为“高砂”。据说吉野舰原为中国订购,但由于经费不足而被日本购去。1892年2月开工建造,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1人伤11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对华战争,巡弋渤海。1904年被编入第一舰队参加了日俄战争中攻打旅顺的战斗。1904年5月15日在浓雾中与装甲舰春日号相撞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高千穗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是浪速号的同级舰。1884年4月10日开工建造,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5弹,死1人伤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编入第二舰队参战。1914年10月17日在攻打青岛时有幸被德国S90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264人被正法。1914年10月29日除籍。
秋津洲号,日本在横须贺船厂建造的巡洋舰原来作为“松岛”级的4号舰建造,后改为单独设计建造一型巡洋舰。该舰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是日本建造的第一艘钢制巡洋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4弹,死5人伤10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六战队担任日本沿海的警戒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1年4月30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7年1月10日除籍,7月29日在横须贺解体。
浪速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1884年3月27日开工建造,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该级舰据说原来也是中国订购,同样由于经费不足而由日本购去。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9弹,伤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日俄战争中配属第2舰队第4战队。对马海战中受伤,后退出第一线。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岛群岛得抚岛海面因事故沉没。1912年8月5日除籍。
松岛号
松岛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原计划建造4艘,后改为3艘。该舰1888年2月17日在法国地中海铁工及造船厂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甲午战争时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3弹,死35人伤7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05年参加了对马海战。战后“三景舰”被编为练习舰队运送海军学员进行远航训练。1908年4月30日在运送海军候补生远航归途中在澎湖列岛的马公岛停泊时弹药库突然爆炸沉没。1908年7月31日除籍。
千代田号,由于日本向法国Forges公司订购的亩傍号(亩傍,うねび,Unebi)巡洋舰1886年10月19日竣工驶往日本途中于12月3日突然失踪,日本海军获赔124万5千3百円。 日本用这笔资金向英国Brown公司订造千代田号巡洋舰。1888年11月开工建造,1890年6月3日下水,1891年1月1日建成。该舰是除扶桑、比睿两艘老舰外唯一在中央设置防御装甲带的军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3弹。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巡洋舰。日俄战争中配属第三舰队第六战队,在朝鲜海峡护送运输船队。1904年7月26日在炮击旅顺时触雷后赴横须贺修理,而后参加对马海战。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一战中参加进攻中国青岛的作战。1921年4月30日成为水雷母舰。1922年4月1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4年4月1日成为杂役船。1927年8月5日在实弹射击训练中作为靶舰被击沉。后来该舰舰桥被拆除,移往江田岛海军学校作为号令台。
严岛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1888年1月7日在法国地中海铁工及造船厂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89年7月18日下水,1891年9月3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13人伤1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19年4月1日作为杂役船,更名为严岛丸。1920年7月1日成为潜水艇母舰,舰名改回严岛。1920年9月20日至1924年7月31日又作为潜艇学校的水上校舍。1925年报废。1926年3月12日在吴港解体,同年3月21日除籍。
桥立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1888年8月6日在横须贺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26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1弹,死3人伤11人。黄海海战后曾代替松岛号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2年4月1日作为杂役船。1925年12月23日报废,次年5月1日抛售,1927年在横须贺解体。
比睿号,日本向英国Milford Haven公司订造的金刚级巡洋舰之一。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2月25日建成。1890年曾远航欧洲。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23弹,死19人伤37人。甲午战后撤去帆索装置加以改装。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中作为旅顺港的警备舰使用。日俄战争后成为测量船。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5日退役。
扶桑号,日本向英国Samuda Bros公司订造的巡洋舰。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1891年11月16日在横须贺撤去帆索装置。1894年7月21日完工。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2人伤12人。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滩停泊时由于锚索断裂造成漂移,被松岛舰舰首冲角撞击后又与严岛舰右舷相撞后舰腹部进水沉没。1898年6月5日打捞出水后送入吴海军工厂修理。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参战。1912年12月12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08年4月1日除籍后作为杂役船,1909年2月15日退役。1910年在横滨解体。
赤诚号,日本小野浜造船所神户工厂建造的摩耶级炮舰之一。1886年7月20日开工建造,1888年8月7日下水,1890年8月20日建成,编入吴镇守府,舰长瓜生外吉中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30弹,死11人伤17人。舰长坂元八郎太被击毙。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一舰队第七战队,1904年5月18日在旅顺外海浓雾中与大岛舰相撞,大岛舰被撞沉。1905年1月12日被编入第三舰队。1911年4月1日除籍。1911年12月21日退役。1912年3月22日成为川崎汽船公司的商船,改名为“赤城丸”。1921年被尼崎汽船公司购入,航行于濑户内海。1945年9月17日在佐柳岛遇台风沉没。1946年初被打捞起来,1月又在濑户内海触雷沉没,于1951年再次打捞起来。该舰最后于1953年在大阪解体。
西京丸号,日本建造的商船,1889年下水,甲午战争前改装成代用巡洋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12弹,伤11人。
编辑本段影视作品
类型? 名称? 拍摄国家? 上映时间?
电影? 甲午风云? 中国? 1962年?
天皇·皇后与日清战争? 日本? 1958年?
电视剧? 北洋水师? 中国? 1992年?
走向共和? 中国? 2003年?
台湾1895? 中国? 2008年?
甲午大海战? 中国? 拍摄中?
坂上之云(第一部)? 日本? 2009年?
扩展阅读:
1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2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图文本),2005,上海人民出版社。
3 抗日海战:几乎击沉日寇侵华旗舰“出云”号(新华网,原文属网易历史):://news.xinhuanet./theory/2008-09/21/content_10078072.htm
4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新浪新闻中心,原文属宁夏日报)://news.sina../c/2004-09-16/01083677371s.shtml
5 中日甲午战争(铁血网资料库)://data.tiexue.net/history/zrjwzz183
6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施鹤群编著《趣味军事》。
开放分类:
日本,战争,清朝,历史,甲午战争
我来完善 “中日甲午战争”相关词条:
黄海海战戊戌变法鸦片战争太平天囯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日俄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黄海海战 戊戌变法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囯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 日俄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北京条约 抗美援朝 联合舰队 七七事变 英法联军 明治维新 南京条约 谢葆璋 淡水之战 日本侵华战争 马关条约 抗日战争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8788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作文三:《甲午战争》1700字
第5课《甲午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甲午战争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英勇事迹。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2.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3.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2.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
学法 探究式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新课学习
探究一:海战与陆战
1. 背景(原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 清政府的态度如何?导致了什么局面?(避战求和,不做战备;站争开始,就陷入不利局面)
3. 日军侵华时间(甲午战争)是什么时候?(1894年—1895年)
4. 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黄海战役----避战保船----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是什么?
(清朝腐败是失败根源;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部分清军将领贪生怕死;武器装备落后) 探究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 时间?(1895年)
2. 地点?(日本马关)
3. 人物?(李鸿章(中)、伊藤博文(日) )
4. 《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割三地(更严重破坏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赔二亿(清财政不堪重负,更加重人民负担,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开四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设厂(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5.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探究三:瓜分危机
1. 三国干涉还辽是怎样一回事?(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德、法三国强力干涉)
2. 结果如何?(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向日本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款”)
3. 是什么原因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具体有何表现?(甲午战争暴露了中国的虚弱,《马关条约》的签订又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的贪欲;俄、德、法向清政府提出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列强群起效尤,中国陷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1. 什么是租借地?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用强迫定期租借的方式占有的他国领土。
势力范围: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实力所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在这领土上,该国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5. 观察27页《时局图》,说说每一个图案代表哪个国家?(北极熊:俄国;虎:英国;蛇:德国;青蛙:法国;太阳:日本;秃鹰:美国)
三、拓展延伸
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 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②赔银2100万元;③五口通商 (广、厦、福、宁、上)④协定关税。
2. 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②赔银二亿两;③增开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④在华设
3.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①割地面积增加;②赔款数额倍增;③侵略深入内地;
④经济侵略加剧;⑤受控制程度加深。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经过结果:黄海战役----避战保船----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海战与陆战清政府态度:避战求和,清军陷入不利局面 时间(1894年);原因(日本蓄意挑起战争)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三地;赔二亿;开四口;允设厂
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时间:1895三月 地点:日本马关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德、法强力干涉) 瓜分危机结果:中国赔偿3000万两白银为“赎辽款”
课后反思:
作文四:《甲午战争》2200字
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运动概况:
学习重点: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影响 1) 起源: 学习难点: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理清知识结构: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原因: ① 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导火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争爆发及过程: 1)爆发:1894年7月,日军悍然在_________偷袭清军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2)战争经过:1894年,中日双方在________展开决战。 3、战争结果: 清政府战败, 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关于《马关条约》 内容:① ② ③ ④ 危害:①
② ③ ④4、战争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加深: ②拉开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③清王朝:④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义和团运动 1、原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2) 口号:1898年提出,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
因此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支持。
3) 发展:19世纪末,势力迅速遍及___________________。顽强阻击八国联军,并向北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发起猛烈进攻。 4)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清政府无力__________,转而采取_____________策略,后来又发布___________。
3、结果: 4、意义;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1900年6月,帝国主义以借口,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________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3、结果:______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的危害: ① ② 思考空间1:阅读《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并结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相关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1)条约哪些内容是对以前条约的继承与发展?哪些是前面没有出现的? 2)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这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危害?
3)你能说出日本占领台湾的危害吗?
4)巨额赔款对中国有何影响?
【典型例题1】《马关条约》中,最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 ) A. 开辟通商口岸 B.赔款 C. 投资设厂 D.内河航运 【典型例题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 ) A. 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 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 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入资本输出为主 D. 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知识链接---义和团运动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怨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
肆虐同群”
“拆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大轮船”“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
遏,必毁而后快” 思考空间2:“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典型例题3】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 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是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③需要调整侵华政策④认识到中
国人民具有不屈的斗志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典型例题4】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 A. 参加斗争的主体力量 B.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 曾顽强第对抗外国侵略者 D. 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典型例题5】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相同点有( )
①主要斗争矛头②阶级属性③最终结局④对清政府的态度⑤运动的主体力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作文五:《甲午战争》4300字
影片简介:
《探索·发现》档目组以《甲午甲午》为片名,并采取实地摄制、史料回放、动画再现、专家评述相结合的手法,挖掘中日对决胜与败的深层原因,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观看此片,据有深刻的警醒意义。让当代人牢记历史,牢记国耻,警醒现实,警示未来。
《甲午甲午》(一)角力东北亚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之列。
《甲午甲午》(二)不宣而战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甲午》(三)龙旗飘落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生等率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为国殉难。战事持续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战舰5艘,但是主力尚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企图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未成。战后,李鸿章实行了“避战保船”的方针,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造成坐守待毙的局面,把海上的主动权让给日本。
《甲午甲午》(四)悲歌涅槃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中国失去了东亚大国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了!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外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饱受欺凌50多年。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知识人都在对这场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众多方面带来巨大冲击的战争进行反思,相关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这些相关的研究从多个层面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2014年又恰逢甲午年
甲午、戊戌、庚子、辛丑、辛亥??这些中国传统的纪年在默默地诉说着这个古老民族的苦难与荣光。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像是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头的巨石,这种压抑和屈辱,促使我们反思和觉醒。而今,甲午海战的硝烟散去近两个甲子,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曾经遍体鳞伤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
以史为鉴,回望硝烟,不禁让我想起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上两句名言:“我看见了昨天,我知道明天”。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给养,只有不断反观和思考,痛定思痛,吸取历史教训,正视历史启迪,开拓走向未来,这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尤其是对待失败历史的正确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不走覆辙,发展的更加稳定,强大的更加真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说,“失败历史是一面雪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态,也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在桂林当兵锻炼时,我用空闲时间,把金一南少将编写的《苦难辉煌》看了一遍,结合这次纪录片的观看,对甲午战争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甲午战争前夕,清王朝经历了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原来的天朝上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为求救亡图存,开展了洋务运动,在变革军队,兴起军工,尤其是发展近代海军方面取得明显的成就。打造了号称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北洋水师。其中就包括被日方叹为“东洋巨擘”的“定远”、“镇远”号铁甲舰,以及先进的25艘军舰。陆军也聘请顾问,购置装备,积极促进近代化。
就在清政府沉浸在师夷长技的蜜水中时,日本这个数次犯境无果的蕞尔小国却让这个貌似强大的东方睡狮一败涂地,水军陆军几近覆灭,想到这不得不令人痛惜。
正如欧亨利式结尾那样,一切意料之外,早在意料之中。对于清政府而已,失败是必然的,但失败得如此落魄和滑稽,发人深思。
洋务运动是不彻底的改革,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触及腐朽统治阶级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废的改革。军风败坏,政治内斗,外交孱弱,缺乏军事思想种种弊端与恶习也不可避免地束缚、影响着北洋舰队。
究其根本,政治上的腐败,体制上的落后是导致 甲午战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一步步加深,主权逐步沦丧的根本原因。面对日本等列强的进攻,腐朽的清廷或是盲目主战消极防守或是寄希望于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的丧失优势。国难当头,慈禧为庆生享乐,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极尽骄奢淫逸,翁李两党勾心斗角,派系林立。军队更是浮夸堕落,军风殆尽。试问有这样的统治者有这般的军队又怎能不败?
历史的钟声仍在回荡,一个民族只有从这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中不断自省和反思才能进步强大。随着中国梦,强军梦的提出和实践,中国的发展推向历史的新起点,从严治军,从实训练,正气正风。正如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的,当初拿破仑说的这只会令世界为之发抖的睡狮,正以一个和平、可爱、文明的姿态醒来。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逐梦发展的路上,我们这些时代青年、后备军官更要练就本领,成为军队高素质高技能的军队现代化人才。
2
看完了《甲午甲午》这悲怆的纪录片,心中若有所思。甲午战争,一段国人难以抹去的屈辱史,应该被永远铭记,提醒着炎黄子孙“勿忘国耻”。同时,这也激励着我们要艰苦奋斗,不断进取,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记录片分为四集,分别为“角力东北亚”、“不宣而战”、“龙旗飘落”和“悲歌涅槃”。每一集的内容都给人深深的印象和深刻的反思。 从1894年到2014年,整整120年。时光又度过了两个甲子,物是人非,中国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大清国。可能现在我们的国家进步了,很多方面都已经赶了上去 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但是人们的思想却越来越麻痹。 在黄海海战中,花费大量资金建立的北洋舰队,为什么在小小日本的攻击下,败得如此之惨?为什么日本敢于来挑战?第一,当时大量的军用费用,被挪用来建造颐和园,官场贪污腐败,致使建立起来的舰队,一日不如一日,最终连打仗用的经费都没有,打仗的弹药都拿不出来;第二,战前准备不足,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没有预见性,直到战争开始了,才开始想到要准备弹药,而作战用的战船,却还在为慈禧太后运送新鲜的水果;第三,军队纪律的松散,日本见到我们舰队上晾晒着衣物,由此断定军队松散,更坚定了他们作战的信念和打赢的信心;第四,避战求和的心态,战事并不是没有转机,只是统治者放弃了,他们不敢战,只为守护他们那一点的安逸。 甲午战争的失败 表面上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军队装备乱、训练水平低下战斗力弱 。归结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民思想的麻痹。在甲午战争中,中方不仅败,还败得如此之彻底,让世界瞠目结舌。而正是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一步步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帝国,一直是世界的主宰,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然而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到了清王朝晚期,腐朽的制度麻痹了统治者们的双眼,贪图自身的享乐,缺乏忧患意识。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政府腐败,制度落后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官员贪图奢靡,挪用军费是失败的主要原因;避战求和,以求自保是失败的内在原因??片中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无一不暴露初清王朝的弊端。 从历史中,我们要学到三点教训: 一是落后就要挨打。当时的大清朝处在一个封闭状态,自以为自己的强大,不顾世界的发展,
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想过安逸的生活,没有一个前进的思想,只能落得“挨打”的后果。 二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加强作风整改,确保军队作风正派,官兵思想积极向上,素质能力不断提高,军队要有军队的样子,军队作战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我们要发展我们的经济,民富则国强,加强国防建设,强军则兴国,搞好文化建设,团结统一,一致对外,只有团结一致的中华民族才是那个强敌都不敢轻视的中国。 虽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了,但其帝国主义的扩张侵略野心并没有完全消失,甚至在最近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如果我们经常翻阅报纸就会发现,日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妄图谋取更多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与邻国频有各方面的摩擦。与中国的钓鱼岛之争,与俄罗斯的北方四岛之争,与韩国的竹岛之争,再次证实了日本的狼子野心。跟令人担忧的是,日本近来想要修改和平宪法,篡改历史,企图发展军事力量以谋求更大的区域及全球影响力。这些现象,我们千万不能忽视。都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时时刻刻关注国家大事,更要拿出保卫国家的气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于作为新时代祖国希望的我们?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以献身国防的使命感,以保家卫国的主人翁意识,以重拾山河看今朝的气魄,去完成我们的学习、训练、生活,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甲午甲午,一声气壮山河的咆哮,应时时刻刻回荡在我们脑海中。甲午甲午,一段国家的屈辱史,永远不应该被遗忘。
作文六:《甲午战争》700字
甲午战争史实简介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2、甲午战争的影响
(1)对中国来说: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远东来说: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3、失败的原因
(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2)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4)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5)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6)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作文七:《甲午战争》3300字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0191001 2010210563 吴洪健 甲午中日海战惨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 1894年 7月 25日年丰岛海战的 爆发为开端, 到 1895年 4月 17日 《马关条约》 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 时年为甲午年, 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 签 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大 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导致这场战争惨败的原因非常之多, 下面我将以自己 有限的知识做一下分析。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
日本在 19世纪 60年代 “ 明治维新 ” 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 神结合在一起, 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 的既定国策。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 31%。与之相比,清政府 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 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在日本倾全国 之力扩充军备, 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 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 以财政紧张为 由, 削减军费预算, 从 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 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外交和军事一样, 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 制日本, 解除中日军事对峙, 用心可以理解。 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 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他认为 “ 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 ” ,命令部下 “ 静守 勿动 ” , “ 保舰勿失 ” ,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历史证明, 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 但大国此路不通。 庞大而虚弱的 中国, 如果不能自强自立, 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 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要想求得和平, 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 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 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 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三、信奉 “ 武器决定论 ” 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军事力量对比, 这是一般规律。 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需要特定的条件, 不是普遍现象。 但在军力相当的情况下, 胜负又取决于什么呢, 这就不是唯武器论所能解释 的了。 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来说, 头脑中打不赢的阴影必然会对战局产生消极影响, 这也 是部队士气低落,一味溃败的原因之一。
甲午战争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主要战役来看, 都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对比和武器装备优劣 上。以黄海海战为例:
1894年 9月 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靠近中朝边境的大东沟一带海域相遇,一场 震惊中外,对甲午战争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大海战爆发了 . 可以看出,双方舰队的实力不相 上下。北洋舰队的优势是铁甲舰和重炮较多,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无论装甲、吨位、 火炮口径都是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战舰。日本舰队的优势是舰速较快、机动性强。单 纯从军力上看, 中国舰队还略占优势, 但海战的结局却是相反。 北洋舰队被击沉 5艘军舰, 受到重创;而日本舰队未失一舰,只有几舰受伤。
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 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武器装备, 还有军 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甲午战争的情况也是这样,把战败单纯 归于武器装备说不过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认识误区。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 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 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 的战略。 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 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 即朝鲜半岛、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 海上运输。 中国虽是内线作战, 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 因此, 集中海军主力, 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 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 不但是必 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 1893年,中国海军居世界第 9位,排在英、德、法、俄、 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日之前。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 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在黄海海战之前, 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 “ 不得出大洋浪战, 致有损失 ” , “ 保船勿失, 只在渤海湾游弋 ” 。光绪皇帝一度要求北洋舰队出战,但李鸿章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等的
支持下, 拒不执行主动出海决战的上谕, 北洋海军一直蜷缩在渤海门户, 向朝鲜运送物资也 不敢走海上捷径而从陆上转运。日军则 “ 纵横辽海 ” ,运输船只在海军的护卫下畅行无阻。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 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 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 日
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不停。朝 廷分成帝后两党,一班文臣拥戴光绪皇帝前台执政,但并无实权。 “ 阴主朝政 ” 的慈禧太后外 战外行,内战内行,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不放松窝里斗。 1894年 11月 26日,旅顺失守的 消息传入北京, 引起举国震惊。 这天慈禧太后召见枢臣, 大家以为她会对时局有所垂询,但 没想到太后突然宣布把光绪皇帝宠爱的珍、 瑾二妃降为贵人, 并贬斥主战派大臣侍读学士文 廷式和户部侍郎志锐,前方战场形势吃紧,宫廷还在内争,朝臣们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这与 日本朝野同心,上下一致形成巨大反差。
慈禧太后在内争中颇有成就, 数十年里始终牢牢把握着权力, 但在抵御外侮方面, 实在是起着很坏的作用。 1891年,慈禧转发户部的奏疏, “ 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 器暂停二年,解部充饷。 ” 对此,连惟老佛爷之命是从的李鸿章都有意见,上奏说:“ 方奏激 励之恩,忽有汰除之命,惧非圣朝慎重海防作兴士气之至意也。 ” 台湾巡抚刘铭传听到这个 消息顿足叹道:“ 人方我,我却自决其藩,亡无日矣。 ”
削减军费,固然因为国家财政紧张,但大量的资金并没有用到国计民生上。 1894年是太后的 60寿辰,她早就打算好好庆贺一番。先是修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共花费 白银 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 437万两。紧接着开始修建颐和园,耗资 1000万两,挪 用海军军费 750万两。
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 甲午战争中海陆几十次战役, 中国军队屡战屡败, 溃不成 军,没有打过一个胜仗, 没有击沉过一艘敌舰,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直接原因。当时全国的 军队,北洋最优,北洋里海军又较陆军为优。但就是北洋海军,也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
北洋舰队后期, “ 操练尽弛,自左右总兵以下,争携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 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 ” 北洋海军还发生过用军舰载货载客挣钱和从 朝鲜走私人参牟利的事件。济远管带方伯谦在威海、烟台、福州有 5套公馆,娶有两房姨
太太,在舰队常去之地金屋藏娇,此人多次临阵脱逃也就不足为怪。威海之战的紧要关头, 来远、威远二舰的管带邱宝仁、林颖启还在岸上嫖妓未回,二舰无人指挥,都被日军击沉,
综观中国历史, 没有什么灾难和压力可以征服中华民族, 而只会使我们愈挫愈奋、 众志 成城, 到头来头破血流的只会是我们的敌人。 对于历史, 特别是像近现代史这样的血泪史我 们要时刻牢记, 只有知史,才能明智,未来祖国的伟大复兴掌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我 们要让世界另眼看中国!
作文八:《甲午战争》4000字
甲午战争
——大清帝国的没落
摘要: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是一场由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也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众所周知,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清帝国就此没落;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队伍。但是它又是一剂催化剂,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政治变革,也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对此我们应该客观去评价。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影响 失败原因 变革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这是一场由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也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废。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是前所未有和难以想象的,从此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文明的泱泱大国走向了没落。深究这场战争,不难发现中国的失败其实是必然的。
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日本政府通过“明治维新”,逐渐走向资本主义强国之路。此时正值西方列强大举扩张之际,日本,这个国立日渐强盛,急于追赶西方列强步伐实现脱亚入欧的远东岛国,随之展露出了其惊人的野心和欲望。十九世纪末,日本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所以当时日本急需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市场,但是作为海上岛国,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发展资本主义后继无力。与此同时,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内封建势力残余依然存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尖锐,日本政府迫切需要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为此,日本政府高层中的一部分人将目光转向了对外扩张。
日本这个东瀛小国对中国国土的觊觎由来已久。早在十六世纪末日本的战国时期,日本就已出现了大陆扩张的构想,时任太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提出先占朝鲜,再取北京,后达印度的主张,同时丰臣吉秀为他的扩张计划附上了详尽的时间表。
这一构想在日本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自此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和欲望不断膨胀,直至今日依旧如此。十六世纪的中国,清政府尚未建立,中国还是明朝时代,日本打着“征明假道”的旗号,两度征伐朝鲜,此外,日本人经常出没于中国山东至广东沿海一带,烧杀抢掠,长期骚扰中国海岸线。为了应对日本的侵扰,同时避免中国海盗与日本人勾结,明朝实施了一个影响深远但却对之后中国发展极为不利的策略——闭关锁国。曾经有着郑和七下西洋的大明朝,由此渐失大国胸襟,转向保守,中国社会开始走向下坡路。清政府在取得对中国的统治后,国力一度昌盛,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天朝大国”的称谓由此而来。遗憾的是,清政府秉承了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固步自封,在海上文明高速发展时期,中国未能及时融入这个主流世界,只是徘徊不前。
而日本被西方列强以武力强行打开国门后,迅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它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开展了“明治维新”变革,建立了新政权,开始奋起直追。高速发展的日本仍然面临巨大的问题,资源匮乏,社会矛盾尖锐,日本政府为了寻求解决之道,再一次将他们的目光瞄向了隔海之临——中国。
日本制订了“清国征讨策略”,该策略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主的“大陆政策”。日本的计划是攻占台湾,吞并朝鲜,进军满蒙,灭亡中国,征服亚洲,征服世界,实现其所谓的“八纮一宇”。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兴起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标是富国强兵,以富国为辅,最终达到强兵的目的。因此,洋务运动先从军事工业开始展开,而后才慢慢推衍到民用工业。在“自强”的口号下,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建立起以北洋水师为代表的新式军队。在整个洋务运动期间,远东的国际环境比较缓和,对中国实现自强十分有利。在运动的前期,其效果也是明显的,当时的中国,国势并不比日本弱。但是,洋务派所推行的改革,主要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提高生产力,并没有进一步深化下去,因此始终未能发展成为一次社会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只是拖慢了清政府走向没落的步伐,它未能改变国家政体,清朝依旧政治腐败,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
由此可见,为了这场战役,日本做足了准备,而中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所以中国这个日渐老去的一代帝国,和日本这个蓬勃发展的近代国
家之间,一战不可避免,更可悲的是,也许从一开始就会预料到后来的结局。
日本先将战争的突破口指向了朝鲜。1894年,朝鲜国内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实力薄弱,被迫向清朝求援。清朝应允出兵,登陆朝鲜,紧接着日本也派出远征部队进驻朝鲜,假意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不断增兵,总兵力逐渐超过清军,达到清军三倍之多,占据了绝对优势。日本军队先是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随后唆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以后,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先后击沉了清军前来增援朝鲜的运兵船“济远”,“广乙”,后又击沉了清军借以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由此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是平壤之战。此战清军与日本军队兵力旗鼓相当。平壤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本虽控制了朝鲜政府,但是不得民心,朝鲜军民为清军提供了诸多便利。可惜的是清军未能利用这些优势,主帅叶志超指挥不力、临阵脱逃,致使清军损失惨重,最终平壤失守。日本陆上军队一鼓作气,占领朝鲜全境。
平壤陷落后第三天,黄海海面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海战。清军的北洋水师护送运兵船返航途中遭遇日本联合舰队拦截,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激战中,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杨威”、“广甲”共计五艘军舰,日本联合舰队仅伤5艘,先行撤离战场。战后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联合舰队取得了黄海的制海权。
朝鲜陷落后,中日双方交战的战场转向了辽东半岛。日本军队禁用十五天就击溃了清军的鸭绿江防线,随后旅顺陷落。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军队的战力已经全面超越清军。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全军尽没。陆上的几场主要战役,清军亦已不敌。
最终清朝战败,被迫向日本求和,签下《马关条约》。台湾等大片中国领土割让给了日本,极大的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而且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膨大。该条约还要求清政府向日本支付共计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这个约定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
命脉。借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列强得以深入侵略到中国内地。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近代化运动所取得的成果尽数失去。与此同时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先后与德国、英国、法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整个神州呈现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列强的蚕食鲸吞,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将不国,何以图存?这个问题,还从来没有如此严重地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
但是客观地讲,甲午战争也并不完全是一场灾难,它一定程度上解救了中国。当时豆剖瓜分的危险,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中国国内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自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抵抗运动,将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了帝国主义列强。山东、安徽交界一带农民以“灭洋”为口号而开展斗争,这种农民斗争范围日益扩大,此起彼伏,最后汇聚成了具有全国规模的义和团运动。到1898年10月,义和团正式打出了“黄色而镶以黑边”的旗帜,上标“扶清灭洋”四字,发动起义。从此,“扶清灭洋”便成了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事实。可惜的是,这些勇敢的农民并没有摆脱皇权主义的束缚。
另一方面,当农民群众自发反帝斗争方兴未艾之际,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变法运动兴起来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变法图强,即变封建地主阶级之法,图资产阶级之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革,以期中国臻于富强之境,挽救瓜分的危机。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口号,振聋发聩,激动人心,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一时蔚为社会风气,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然而,维新派在政治上是软弱的,在理论上是虚弱的。维新变法学说是以庸俗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而其天赋人权论也只是作为论证君主立宪的理论根据,并没有由此得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结论。
当时还有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着眼于推翻清政府,建立资本主义新政权。孙中山最先建立起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性口号。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后,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成
为人民革命的众矢之的。于是,革命终于成为时代的主流。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扬弃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消极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甲午战争可谓是清政府继洋务运动后的又一次重要的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的一次实践证明。虽然这场战争使清政府变成了一个空壳并逐渐走向历史的终点,但是这标志着中国即将迎来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崭新的、拥有全新血液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0年出版,
第15卷,第33页
【2. 】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3. 】 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文书》,1936年刊行,卷27
【4. 】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289),第16卷,第2—3页
【5. 】 姚锡光,李吉奎,《东方兵事纪略》,中华书局,2010年1月
【6. 】 孙科志,《韩国人怎么看甲午战争?》,人民网,2014年4月
作文九:《甲午战争》5000字
有人说如果甲午战争清政府再坚持下去,日本财政就会崩溃。在胡绳主编的《从鸦
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称李鸿章议和时“事实上日本已经没有力量立即进行新的战役”。仿佛要印证它,在宋鸿兵的《货币战争3》中称,中国赔款的2.3亿两白银在交付日本时直接被英格兰银行“扣除53%的英国战争借款”,也就是日本有近1.2亿两白银向英国的战争借款。历史上的甲午战争真的是日本已财力不济向外国借债,大清只因统治集团“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才倒在了最后的关口前,放弃了活活拖死日本的机会吗?这期《重读甲午》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详细]
甲午战前清朝财政收入达高峰 收支平衡但军费不足
清朝自入关以来, 其财政收入主要为田赋、盐课、常关、杂赋等四项, 而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清政府被迫发掘了两项新的重要财源一海关税和厘金, 这两项给清政府带来的财政收入占比也越来越大。
甲午战争前的清朝已经达到财政收入的高峰。
清朝战前财政进入鼎盛时期
根据《光绪会计表》所提供的官方统计资料来计算, 至光绪初年,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从清朝早中期的的3000多万两提高到了8000多万两(期间物价大约上升了31.4%),据统计, 光绪七年(1881年), 岁入8234.92万两, 岁出7917.145万两, 光绪十七年(1891年), 岁入8698.48万两有余, 岁出7935.5241万两, 盈余达到高峰期。
事实上甲午战前的一段时间, 清政府的财政情况虽然不能说是非常之好, 但是每年仍能够有一些盈余, 在此期间, 中国在一些军事以及外交活动上, 连续取得了胜利, 如收复新疆之战、伊梨交涉、中法战争等, 毫无疑问这些都得益于这段时间较好的财政支持。
但对于近代化军队的投入十分有限
但财政支出平衡的背后,是洋务运动开始后建设近代化军队的经费缺少资金来源。以北洋海军的建设为例。北洋海军的经费的来源主要为海关税和厘金的协拨, 也就是“海防经费”。后来又包括淮军协拨、海防捐输等。从光绪元年到光绪20年, 北洋海军军费年均130
万两左右, 总计2302.2422万两, 占当时财政收入的比例大约在1.6%左右。
甲午战前日本财政收入追上清朝 军费支出远超清朝
明治政府才成立之时(1868年), 并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 但是支出却规模浩大,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新政府设立财政机构, 进行财政改革。开始动员有钱的商人和农民捐献, 被称为“捐款财政”。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财政收入和军费投入均日益提高。
明治维新后日本财政收入日益赶上清朝
日本政府通过明治维新, 经济上成功转型, 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1884至1888年间,政府
年均财政总收入已经达到了8300万日元。而甲午开战前的1889-1893年,日本政府年均总收入已经超过1亿日元。按当时日元与清朝库平银的比价1.4:1计算,日本政府年均收入已经达到7000万两白银,与清朝年收入已差距不大。
但比明显的是,日本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军费所占比重一升再升。从1870年代军费占财政支出达到百分之十几,上升到甲午开战钱,军费支出已经占年度财政总支出接近甚至达到30%。
日本军费投入远超清朝埋下伏笔
就以与北洋水师对应的日本海军军费作为例子。1875年, 日本政府向英国订购了三艘军舰并于1878年完成。1882年开始日本政府又在8年新扩充了42艘战舰。1886年日本政府通过扩充具备的计划, 并发行债券准备建造54艘舰船。至甲午战争开战之前, 日本海军共拥有31艘军舰和24艘鱼雷艇, 其他还有各种舰艇52艘。
这一段时间明治政府的海军军费支出出现了明显的提升, 海军军费占比从最初的占财政收入5%左右快速提升到了后期的10%以上, 最高峰期间达到了15%。而反观清朝, 其作为主力的北洋海军的军费筹措艰难, 每年的军费支出只占到了财政收入的1.6%左右, 这无疑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甲午开战后:清朝搜罗战费未能攒出一年收入 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 清政府才手忙脚乱地开始筹措经费。
甲午开战清廷筹措军费捉襟见肘。
开战后清廷才急忙开始筹款
甲午战争即将爆发之际, 李鸿章请求户部拨款二、三百万两, 以作战费, 清政府竟仅拿出18万两以充军费。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 清政府才手忙脚乱地开始筹措经费。1894年8月14日, 户部提出四条筹饷紧急措施, 即:一、停止工程;二、核扣俸廉;三、预缴盐厘;四、酌提运本。
9月, 翰林院编修张百熙上书条陈筹饷, 奏准盐斤加厘。9月底, 户部又提出四条筹响措施, 即:一、颜缎两库折价, 着照成案再减一成, 均案四成实银开放; 二、典当各商捐输; 三、茶叶糖斤加厘; 四、土药行店捐输。后又议准两江总督刘坤一筹款三条之奏, 即:一、官员倡率输捐;二、劝谕绅富捐资;三、派令典商捐息。之后, 户部又奏准息借商款。最后又不得不息借洋款。
清廷在国内的彻底搜刮
搜罗各库存款, 指令各省分筹的款。搜集各库存款。这项措施约筹银700多万两。
缩减开支。缩减开支主要有停止工程、核扣体廉和颜缎两库减成开放三项。总共缩减开支方面, 实减不过36万两左右。
劝官报效, 令商民捐输。这有五个名目。一为官吏报效; 一为典当各商捐输; 一为土药行店捐输; 一为绅富捐输:一为捐纳举人。“官员报效本无定程“,已知的约在12万两上下。典当各商捐输全国共收银约30万两。土药行店捐输方面, 数额应比典当商人的捐输少, 估计不会超过20万两。
绅富捐输方面, 数额最多的是两淮盐商的捐输和江苏绅富的捐输。计令绅富捐输一项, 数额在350万两, 实用于战费的有250万两上下。
捐纳举人, 根本没有实效。“甲午开捐举人, 二万金一名, 以百名为限”,但到光绪二十二年, 应命纳捐者仅二人。
茶叶糖斤加厘、盐斤加价、预缴盐厘。茶叶糖斤加厘方面, 令各省各就现在抽厘数目再行加抽二成。至糖斤一项??均照常抽厘外, 每糖一斤加二成。此两项加抽厘金成数无几, 全国征收约2万两左右。
盐斤加价、预缴盐厘方面。户部议定盐务省份每斤加价二文, 以佐军需。共计盐斤加价、预缴盐厘可得银240万两左右. 但这里尚需指出的是川淮浙盐加价大都在光绪二十年十月后才实行的, 到甲午战争结束约半年时间, 故加价部分实用作战费的仅是其中的一半。
息借商款。息借商款首先是在京师开始的, 京城的银号票号商应募100万两。户部以此为开端, 向全国推行。酌定七厘行息, 准于地丁关税内照数按期归还, 不得丝毫挂欠。如集款至1万两以上, 将筹款之人先行请奖, 给子虚衔封典, 以示鼓励。到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已经奏咨有案者”计有:广东借银5的万两; 江苏借银184万余两; 山西借银130万两; 直隶借银100万两; 陕西借银38万两:江西借银23万两:湖北借银14万两; 四川借银十三、四万两。合在京师所借的100万两, 共计1102万两。
但实用作战费者并没有那么多。四川虽申报借银十三、四万两, 但到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尚“无富民赴司请领印票者”。只好变换花样, 改借典商之款, 对全省大小140余家典铺硬性摊派。江苏息借商款226万两悉移借给商务局。广东募集款数最多, 然却有270万两未用作战费。故这次息借商款实用作战费的最多不超过600万两。
清廷向外国银行举借巨额军费
息借洋款。甲午战争期间, 借用洋款共四笔:第一笔1894年11月4日清廷批准向英国汇丰银行借银1000万两, 利息七厘, 期限20年, 折扣九八, 以海关债票作抵, 并以各通商口岸之税, 为海关债票之担保, 称为汇丰银款。
第二笔是1895年2月, 仍向汇丰银行借300万英镑, 折银18,653,961两, 年息六厘, 折扣不低于九五点五, 以各口通商关税作担保, 除以前曾由关税担保现在尚未偿清的各项债券, 仍应先行偿还外, 以后再以关税担保续借外债, 总应将此次借款尽先偿还, 并以海关债票担保, 期限20年. 这次借款称为汇丰金款。
此两次借款并未全部用作战费。1895年2月28日, 汇丰银款尚有380,446两在伦敦; 汇丰金款1895年5月还存伦敦702,083镑(折银约4,365,543两). 估计《马关条约》签订时尚余450万两左右。
其余两笔是地方借款。1894年9月由福建向上海德华银行借规平50万两, 作为筹备战费之需。1895年6月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向德国瑞记洋行借英镑100万折银6,217,987两。
甲午战争清廷通过各种途径筹得款银6009万两, 其中实用于战费的有4465万两, 剩余1654万两。尚未到清政府一年收入之数。
日本筹措战费:没借外债 国内所得是清朝两倍余
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日本使用的军费尚不到2亿日元。折合库平银14319万两,是清廷内部搜刮加外借外债所得的两倍还多。
充足的军费保证了日军在战争中的发挥。
日本实际支出军费是清朝筹措额的两倍多
日本当时的军事预算, 在1894年10月在日本广岛召开的第七届临吋议会通过的预案是临时军事费用是1.5亿日元和发行战争债券1亿日元。
但是实际上的军费支出并没有达到2.5亿日元如此之多, 比如1亿的战争债券就没有完全售出, 最后的认购规模为76,949,000日元。
在战后日本公布其战费筹措收入的使用情况, 计有:1893年日本国库剩余的现金2344万日元;公债发行所得11680万日元。特别资金7896万日元;陆海军恤兵捐纳金278万日元、军资捐纳金16万日元等,合计决算实际支出款200 47.6万日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笔公布的日本军费收支决算的终止时间是1896年3月,也就是包括了甲午战后日本对澎湖和台湾用兵的军费支出。
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日本使用的军费尚不到2亿日元。折合库平银14319万两,是清廷内部搜刮加外借外债所得的两倍还多。
日本没借外债 自身还大有潜力可挖
如果日政府2.5亿日元的预案实现,则将实现折合白银17857万两的战费筹措,几乎等于清廷战费的3倍。
需要指出的是,宋鸿兵的《货币战争3》中所说日本向英国借取的近1.2亿两白银的“借款”并不存在。日本方面,没有任何资料证明明治政府曾经在甲午战争前向外国贷款以筹措战费,即使最权威的《明治财政史》也没有记载过。相反,恰恰是1895年战争结束之后,清朝的战争赔款是以向英国各大银行借款的方式来支付日本的。
日本真正靠大规模借外债(是发行外国公债,而非向外国银行贷款)来支撑战争费用的,不是甲午战争,而是十年后的日俄战争。
大举借洋债 终屡遭拒绝致财政捉襟见肘的是清朝
对内已压榨殆尽的清朝对外获得借款的路已经非常狭窄了。
借钱给内外交困的清朝,汇丰银行开除了苛刻的条件。
日本尚有余力而清朝内外财源均已枯竭
日本并没有大规模向外国借贷以充战费,完全靠挖掘自己国内财政潜力实现战费的补充。事实上,日本潜力远没有挖尽。
比如,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之时,就得到过详细的情报“第一次国债洋一百五十兆元中, 有五十兆元股票尚未销售, 其八十兆元股票虽经售出, 而银洋究未收齐”。如果继续打下去,日本还有相当的战费潜力可供使用。
相反,倒是筹措战费只有日本一半不到的清朝,筹措的资金已经有58%是举借外债。不但内部潜力已经挖尽,外部资金来源也日趋枯竭。
外国银行已不愿借款给清朝
有人对此有过很好的评论:“如果中国政府在战争一开始就来(外国)借款, 必定能够取得优厚条件, 随心所欲借到任何数目, 这样一方面可以表示战斗的决心, 一方面也可以显示中国财政信用之高, 以对内对外都可有很好的心理影响”。
但清廷并没有按照李鸿章开战之初就提出的大规模举借洋债的建议实行,而是一再拖延。在战况日趋明朗之下,外国银行也愈加不看好清朝能够战胜,不愿给予清朝借款。
清朝官员文廷式曾埋怨户部:“近来军饷支绌不能不借资洋款, 当六七月间, 洋商之愿贷者颇多, 以户部与总理衙门于贷息再四迟疑, 因循不决, 北路军情一紧, 遂令各商裹足不前, 而汇丰洋行乃乘隙独专其利”。
比如1894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受清政府委託,以6%利息和海关税收作担保,向英格兰银行递交贷款申请,以筹措战争经费。最后英格兰银行以不明中日战争内情和战争风险难以评估为由,拒绝了清朝的贷款。
最后,清朝只有以更高昂的利息向汇丰银行取得以7%利息的1000万两白银的贷款即汇丰
作文十:《甲午战争》2600字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给大家推荐了一部电影叫《甲午风云》,大家都看了没有,看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它讲的是中国与日本的一场战争,而且是日本发动的一次侵略中国的战争,大家都知道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
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
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
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
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
争。好,那今天呢大家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我们的新课,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大家把课本翻到第十六页
师: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提示:大家可以从日本和中国两个方面来思考
生:
师:从日本方面来说,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但由于仍保
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人民起义不断。
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
中心的“大陆政策”也就是说,日本是因为国内矛盾重重,为了寻求
出路发动的侵华战争
好,现在我们从中国方面来分析一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列强的侵略当时的统治集团清政府恐惧
战争,害怕打仗,不认真备战反倒抱希望于各国的调停。由此可见,
正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可乘之机。
板书:
一、原因:①日本国内矛盾重重,为寻求出路发动侵华战争
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师:了解了原因之后,同学们对当时的情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现
大我们就来看看这次战争的具体情况,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先迅速
浏览一下课文。
师:大家都停下来吧,谁能告诉老师这次战争为什么取名叫甲午中日
战争?
生:
师:因为这次战争中1894年9月爆发的,而1894年是中国旧历的甲
午年,所以又叫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
二、时间:1894年9月
师:在讲述经过之前呢,先请大家看一下十六页下面的注释,这里有
两个词,旗舰和管带,ⅩⅩ,你来解释一下这两个词?
生:
师:好,理解了这两个词之后就请大家配合16页的这幅地图认真听
老师讲述这次战争的经过
师:这次战争呢要从黄海大战开始讲起,1894年9月,北洋舰队执
行护航任务,返航的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了日本军舰的袭击,日舰
直逼中国旗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了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
迎战敌舰。结果,四艘日舰包围了致远舰。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
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快要用尽。就在这时邓世昌下停令开足马
力,朝日舰撞去,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放炮,致远舰不幸被鱼雷击中,
沉入了黄海,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中日舰队都受重创,
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日本舰队首先退出战场,北洋舰队稍作追击,
随后返航。黄海大战就此结束,又因为李鸿章保船避战,将黄海的制
海权让给了日本,这次黄海大战的结果如何呢?请ⅩⅩ同学回答一
下?
生:
师:邓世晶等将士壮烈殉国,又因为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取得了黄海
制海权
师: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的向敌人妥协,面日军却更加无所顾忌,
肆意横行同,发兵进攻辽东,很快就占领了辽东半岛,在旅顺进行了
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死难者近两万人,日军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将
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并埋葬,并用木牌写上“清朝阵忙将士之墓”
来欺骗世界舆论,后来中国人民在墓地树起了纪念碑,称它为“万忠
墓”这次战争导致了辽东半岛被日本占领,并在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
的大屠杀。
师:在占领旅顺之后,日本便集中力量夺占与旅顺隔海相望的威海卫,
威海卫是北洋海军的基地,在这次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的广大将士
奋力抵抗,打退了日本舰队的多次进攻,但日军炮火越来越猛,北洋
舰队最终陷入绝境,在1895年2月11日全军覆没。就此甲午中日战
争结束。
板书
三、经过:
①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邓世昌等壮烈殉国,李鸿章保船 避战,日本取得了黄海制海权
②辽东半岛之战 占领辽东半岛旅顺大屠杀
③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师:显而易见,这次战争的结果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板书
四、结果:中国失败
师:大家思考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板书:
五、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1、清政府的腐朽(根本原因):中央采取避战求和的政策(慈禧与李鸿章),奉行消极抵抗的方针
2、许多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3、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落后
4、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师:战争失败以后,以慈喜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非常恐惧,急忙派李鸿章去与日本议和,于是在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家在17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把这句话划一下,(念一下这句话)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板书 六、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时间:
内容 影响
割辽东半岛,台湾,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
澎湖列岛给日本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尝日本军费两亿两 举借外债,使日本进一步控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
杭州为通商口岸 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
岸设工厂 的发展 让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比较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了解三国干涉还辽
小结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
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 亡图存的探索
知识应用
1、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2、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