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国富论》1700字
浅谈中国经济
读《国富论》有感
一、中国的物价水平缘何原来越高
2011已经过了一半,这一年确实是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的一年,随之增长的还有物价水平。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阶梯电价,水费上涨,公共服务的价格也在持续走高,而食品作为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飞涨刷新了人们对价格的敏感度,它们置身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体系之外,由看不见得资本之手操控。“蒜你狠”“豆你玩”等新名词层出不穷,飞涨的物价和缓慢增长的收入让人们焦虑,中国人在过去七年间的收入上涨12.76%,2010年的物价只需一个季度就可以不动声色地超越这个数字,让七年的勤奋化为乌有。
中国为什么那么贵?郎咸平一语道破:中国的财政。由于中国实行高额税收和通货膨胀的结果。 中国的税收占消费品价格的比重高达64%,商品本身只占36%,高额税收加到商品的价格里,自然造成物价高高在上。关于市场经济里商品的贸易,从《国富论》观点来看,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由于市场里存在非法囤积商品故意哄抬价格的现象,以及中国税收较高,政府的行政干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自我调节功能。于是,中国的老百姓宁愿把钱放在银行里收取微薄的利息,也不愿意直面狂飙的物价。拉动内需就只能是空谈了,没有了消费,就不利于促进商品的生产和经济的增长。这对于国家经济而言是很不利的。
其次,过分依赖外贸。外贸对我国经济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我国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外贸把我国经济带入国际市场,使我国经济占据两个市场,引进资金为我所用.的确是一种好的发展方式。但是过分依赖外贸是行的,例如,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在外贸中就极大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和高物价。中国每出口一美元商品,国内就要按照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增发相应数量的人民币以平衡国内市场,这些巨额货币就以通货膨胀房事转嫁到普通人身上,造成了货币购买力大幅度贬值,物价相应大幅度上涨。由于出口,我们有了更多外汇,可新增货币流在国内,不断稀释着人们手里货币购买力。
二、用《国富论》经济学原理看中国物价水平
GDP怎么样增长呢?依靠出口外贸,投资和消费。正是由于物价水平和外贸的恶性循环,经济的增长便岌岌可危。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国内,国家与国家间的自由贸易也是不需要太多政府的干预。用亚当斯密理论理解的话,中国需要做的是开发国内市场,刺激居民消费,而物价高涨压
力下,民众谈何消费?去年这个时候我们都在关心怎么样提高总需求,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政策,增加货币,增加贷款,降低利率,各种补贴等促进我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们再进一步看贸易,用亚当斯密的观点来看,充分利用市场,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工,进一步创新,市场靠自由的贸易,自由贸易是没有制度性的限制,尽量把交易成本降低,这样的话,我们的经济就可以发展。因此,关于高税收下商品价格过高,便很难进行真正自由,活跃的自由贸易。
我要再次强调市场的重要性,应用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中心理论来看“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三、让我们的生活有购买力
前一段时间,听到关于政府打算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来控制持续走高的物价。我认为直到今天《国富论》里的经济学原理,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商品的价格是不会持续走高或持续降低的,供需关系正常及消除不正当竞争关系,商品的价格会回到原来的价格属性,而政府还是不应该介入经济的操控中去,这是不利的。
让我们生活有购买力是作为小市民的我们最质朴的要求,经济该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文二:《国富论》11600字
《国富论》读书笔记 —— 柯慜 经济 1201 学号:122501109
一.论分工
分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 同时由于分工的产生, 也大大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
分工而成就的作业量的增加是由于:1. 工人技巧的改良; 2. 从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 作,对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 3. 由于许多机器的发明,以便利劳动,缩减劳动, 使一个人能够成就许多人的作业。
分工使工人专注于某一项特定工作, 不断重复同样的工作, 使他们技术提高, 但长时 间的机械重复,也会令人疲惫不堪,于是为了要便利和加速他们的工作,发明了机器, 而机器的产生,也进一步促进了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
分工在不同产业有不同的情况, 就农业与制造业相比, 制造业中的分工更为明确细化。 而农业这种劳动在一年中随季节而转换,这一特性使人要不断从事一种劳动是不可能 的。 因此, 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农产品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竞争力, 在制造业上 这种竞争不存在。
由于分工, 一般的富普及于社会一切不同的阶级。 工人只用他的劳动的一部分用来供 他以一所需物品。 每一工人的工作是生产一产品的一部分, 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完成了日 用品的供给。 由于分工, 产生了商品交换, 人们不再自给自足, 自己提供别人所需之物, 以交换别人生产的自己所需之物。也正是由于分工,带动了运输业、商业的兴起发展。
二.论分工原理
在社会中, 一个人随时都要依赖多数人的协力与援助, 但他毕生亦难博得几个人的好感, 总 得不到这种协助。 当人们想要与他人做买卖时, 不求助于他们的爱他心, 要求助于他们 的自爱心,不说我们所需,只说他们有利。因此,我们需要的这各种相互的好东西,大 部分,是由契约、由交换、由购买得到的,同样,把分工引起的,亦正是这种相互交换 的倾向。
人们为自身利益,专于某一项工作,与他人交换获得更多,促进了分工。在此期间,人人都 一定能够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的剩余生产物部分, 换得自己所要的别人生产的剩 余生产物。
人们天资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 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使各种职业家的才能,形 成极显著地差异的, 是交换的倾向, 使这种差异成为有用的, 也是这种倾向。人类如果 没有互通有无、 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根本倾向, 各个人都须亲自生产自己生活上一切 必需品方便品, 一切人的任务工作全无分别, 从而, 才能显然各异的唯一原因 —— 工作 的差异 —— 怕亦就不能存在了。
人们之间依着互通有无、 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 把各种才能生出的各种不同生产 物, 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 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 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 物品。
三.论分工受限制于市场的范围
分工的范围常为市场范围而局限。 市场过小, 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的剩 余生产物,随意换得自己需要别人劳动的剩余生产物,难与人以终生专务一业的刺激。 交通发展促进市场拓展。
较之陆运,水运之便,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 往往自然而然的,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
因此, 地理位置与贸易的发展有了密切联系, 海陆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易形成贸易 中心。从原古时代的河流文明,再到后来古代商业发达地区往往沿河分布,再到今天, 各大重要海峡,各国海岸线、海岛争端都无不体现了交通与贸易商业发展的密切联系。
四.论资本的起源及其使用
1.斯密如何看待货币的起源?
答 :斯密把货币的出现同分工以及社会变为“商业联盟”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交换 当事人在彼此交换时遇到了不便。
不过, 斯密并没有把交换中由于没有货币而带来的技术上的困难作为解释货币起源的出 发点。 相反,他是从分工程度所决定的交换发展条件中引出这些困难的。他说:“自分 工确立以来, 各时代各社会中, 有思虑的人, 为了避免这种不便, 除自己劳动生产物外, 随时身边带有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 这种物品, 在他想来, 拿去和任何人的生产物交换, 都不会见拒绝。”可见,交换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货币的出现。 《国富论》关 于货币起源的思想,可看作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最优秀的成果之一。
2. 斯密对人们使用金属这一媒介作为货币有何看法?
答 :斯密认为在当时人们使用金属而不使用其他货物作为货币的媒介有其历史必然性。 金属有其当然的优点:不易磨损,具有很大的耐久性,它还能任意分割而全无损失,分 割了也可再熔成原形。且这性质却为一切其他有耐久性商品所没有。金属的这一特性, 使金属成为商业流通上适宜的媒介。 但是, 如果使用金属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状况还比 较粗陋,则其对金属的使用就往往会产生两种极大的不便:第一是称量的麻烦;第二 是化验的麻烦。
当然, 为避免此种弊端, 便利交易, 所对应的方法就是建立铸币制度和称为造币厂的官 衙,以划一金属的分量和品质。
五.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及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1:何为商品的真实价格?何为商品的名义价格?为什么?
答: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进一步解释(斯密观点) :
(1)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 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 甚或没有; 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 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 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 反之,金刚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 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2)任何东西的价格就是它的交换价值。所以,“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 取得 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对于已得此物 但愿用以交换 他物的人来说, 它的真正价值, 等于因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转加到别人身上去的辛苦 和麻烦。”
(3)由于两种辛苦和麻烦的量很难等当起来,所以人们创造了货币这一媒介,但 其实 “以货币或货物购买物品,就是用劳动购买,正如我们用自己的劳动取 得一样。此等 货币或货物,使我们能够免除相当的劳动。它们含有一定劳动 量的价值,我们用以交 换其他当时被认为有同量劳动价值的物品。”由此可见, 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最初 用以购买一切货物的代价。 世间一切财富, 原来 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 所以,对于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一 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
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4)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样,金银的价值时有变动,时有高低,其购买也时有难易。 一定 金银量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或他种商品量,往往取决于当时已 发现的著名金 银矿山出产量的大小。所以,以金银作为货币必然使货币自身 的价值会不断地变动, 因而货币决不是计量他种商品价值的准确尺度,而只 能成为商品的名义价格。但是, 劳动却另当别论,等量劳动,无论在什么时 候和什么地方,对于劳动者都可以说有同 等的价值。诚然,他的劳动,虽有 时能购得多量货物,有时只能购得少量货物,但这 是货物价值变动,不是购 买货物的劳动价值变动。所以,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动的 劳动,才是随时 随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真实标准。
(5)所以,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马克思对斯密价值观点的评价:“斯密在两种不同的交换价值规定之间摇摆不定:一方 面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量, 另一方面又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 可以买到的商品的活劳动量,或者同样可以说,决定于可以买到一定活劳动的商品量; 他时而把第一种规定同第二种规定混淆起来,时而以后者顶替前者。在第二种规定中, 斯密把劳动的交换价值, 实际上就是把工资当作商品的价值尺度, 因为工资等于用一定 量活劳动可以购买的商品量,或者说,等于用一定量商品可以买到的劳动量。但是, 劳 动的价值, 或者确切些说, 劳动能力的价值, 也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 是变化的, 它和其他商品的价值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 这里把价值本身当成价值标准和说明价值存 在的理由,因此成了循环论证。”
2:区分两种价格有何意义?
答:从纯理论的角度上看,区分两种价格为人们确立了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从实用性的角度上看,区分两种价格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是由于同一真实价格的 价 值,往往相等;但同一名义价格的价值,却往往因为金银价值变动而产生极大的差异。 所以, 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区分, 虽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通的买卖没有多大 的用处, 但是对于需要择时择地进行的商品交换来说, 却有着很重大的指导意义, 诸如 订立永久地租或缔结长期租地契约。
这里面关键是一个财富的量的变化问题:人们若要使财富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中实现保 值的结果, 短期看固然不难, 但就长期来看, 就要充分认识所购物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 格的差距, 这才能使之实现保值的目的, 至少可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相应措施是商品尽量 不贬值。
在国际贸易中,若能充分认定商品价格走向,期权交易是一个可行的保值手段。
六.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商品的价格最终要分为三部分:支付给地主的地租; 留给劳动者的劳动工资; 资本家获得的 利润。 但在三种组成部分中, 少数商品只有那两种, 甚至只有一种, 例如来自大海的鱼, 就不需要给哪个地主交纳地租,但无论哪种商品,却必须拥有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种。 而且也要看到利息也是理论中得一种,只属于派生收入,而不算单独的一个部分。 1: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前的初期野蛮社会里,商品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答:“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 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 动量之间的比例, 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 因为在这种社会状态下, 劳动 的全部生产物都属于劳动者自己。 所以, 一种物品通常应可购换或支配的劳动量, 只由 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 即此时的商品价格是由人们取得或生产 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的。
2: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后的文明社会里,商品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答: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后的文明社会里, 商品价格是由劳动工资、 土地地租和资本 利润这三部分全数或其中之一构成和决定的。 (这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真实价值,由各 自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 )
马克思对斯密商品价值三要素观点的评价:马克思指出,斯密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 “一切收入的三个原始源泉”,这是对的;说它们“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 泉”, 这就不对了。 它们只有成为占有一部分价值即一部分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的根据 (条件) ,才是它们的所有者的收入的源泉。但是价值的分配,或者说,价值的占有, 决不是被占有的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指出, “土地所有权和资本, 对于它们的所有者来说, 是收入的源泉, 也就是说, 使它们的所有者有权占有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可是它们并不因此就成为它们的所 有者占有的价值的源泉。 但是, 说工资构成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 同样是不正确的,虽 然工资,或者确切些说, 劳动能力的不断出卖,也构成工人的收入的源泉。 ”马克思指 出, 斯密把商品价值被占有时分成的不同项目说成这个价值的源泉, 是不正确的; “劳 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马克思的上述见解对于正确认识市场经济 (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分配关系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切生产要素都必须有代价地取得, 生产要素 的所有者取得要素“报酬”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在这里, 生产要素对于它们的所有者来 说,是取得一定收入的根据(条件) 或源泉。但这种分配关系并不证明生产的各种物的 要素都是价值的源泉。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斯密认为一国财富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答:斯密认为一国年产物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是逐年减少,还是不增不减, 要取决于这一国家的年产物每年是按照什么比例分配给这两个阶级的人民。 (这两个阶 级分别为勤劳阶级和游惰阶级) 即国民财富不是用单纯财富总和来量度, 而是用它对消 费者人数的比例来度量。
七.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问一: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区别?
答:一种商品价格, 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 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 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 格 出售的。而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叫做它的市场价格。
区别在于:
(1)一种商品的自然价格是不变的,而市场价格是会常常发生改变的。
(2) 一种商品的自然价格通常就等于它的使用价值, 而市场价格通常就等于它的交换价 值。
(3)两种价格的衡量标准不同:前者是劳动,后者是市场。
问二:什么叫有效需求?
答:愿支付商品的自然价格的人, 可称为有效需求者, 而他们的需求, 可称为有效需求。 因为, 这种需求也许使商品的出售得以实现。 此种需求与绝对需求不同。 一个贫民在某 种意义上也许可以说有一辆六马拉大马车的需求, 但他这种需求并不是有效需求, 因为 那马车决不是为要满足他的这种需要而送往市场出售的。
简而言之,有效需求即对某一商品在其自然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需求。 问三: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
答: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无外乎三种关系:商品的市场价格, 有时高于它的 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
(1)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它的自然价格。市场上任何一个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够满足 这商品的有效需求,市场价格便或多或少地上升到自然价格之上。
(2)商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它的自然价格。市场上任何一个商品的供售量,如果超过这商 品的有效需求,市场价格便或多或少地降到自然价格之下。
(3)如果市场上这种商品量不多不少,恰够供给它的有效需求,市场价格便和自 然价格 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
分析:
1. 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的导因有那些?
(1)当某一商品因有效需求增加而市场价格比自然价格高得多的时候,这商品的供给者大 抵都小心翼翼地隐瞒这种变化情况。
(2)制造业方面的秘密,比商业方面的秘密,能保守得长久些。
(3)有些自然产物的产出,需要一种特殊土壤与特殊位置,以致一个大国中 是适于生产 这些产物的土地即使全被使用,怕仍不够供应有效需求。而 市价的这种增高,显然是 起因于天然的原因。
(4)给个人或商业公司以垄断权,其作用与商业或制造业中保守秘密相同。
(5)同业组合的排他特权,学徒法规,以及限制特殊职业上竞争人数的各种 法规,虽然 在程度上不及垄断,但在趋向上却与垄断相同。
2. 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否能长期低于其自然价格?
答:不能。
八.论劳动工资
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都大为增加, 劳动者的工 资亦随之提高。 丰厚的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反应。 极度贫困是社 会发展停滞的表现,如果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衰退的征兆。
九.论资本利润
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 某一行业内, 增加投资, 劳动工资则相对提 高, 但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 资本利润可以通过货币利息来体现, 利息率与利润率成正 比,与劳动工资成反比。
十.论工资和利润随职业性质与资本用途的变化
职业性质产生的不均等。 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 从而导致其工资报酬的不均等, 同时 也影响不用用途的资本利润。 资本用途本身应补偿某些职业性质造成的微博利润, 从而 抵消其他职业的优厚获利。 与各种劳动的货币工资相比, 资本的普通利润率都接近同一 水平。
欧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 由于欧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发展, 从而导致工资与利润的不均等。 这比由于职业性质差异导致的不均等更严重, 其主要表现在限制职业竞争者的数额和资 本的自由流动。这些措施使得资本用途差异的所有厉害呈现非自然的不均等现象。
十一.论地租
劳动生产力的改良都趋向于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 间接提高土地的实际地租。 制造品 真实价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格。 随着土地改良的推进, 地主投入在
土地上的改良费用通过种植粮食类生产物获得补偿。 斯密笔下的总能提供地租的生 产物是什么?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又是什么?随着社会进步, 两 者生产物的价值比例又如何变动?
(1)供地租的生产物是食物
(2)的土地生产物是除食物之外的其他生产物。
(3)会进步过程中,可预期这两种生产物的相对价值只有一种变动。那就是说,和 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的价值相比, 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和价值 不断地增长。
十二.资财的划分
资本:一个人的全部资财当中希望可以提供收入的部分。
国家、社会,即住民全体的资财分类:支费、流动资本、固定资本。
支费:即留供目前消费,不提供收入或利润。
包括①原为这目的而保留的那部分资财;
② 逐渐进来的收入,来源不问;
③ 由上两种款项,以前买进来了,但至今尚未用完的物品。
资本的使用方法:①流动资本。只由流通,只由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
② 固定资本。不流通,不更换主人,已可提供收入或利润。 固定资本 VS. 流动资本:固定资本,莫不由流动资本变成;要继续持久,亦要流动 资本来补充;无流动资本,则固定资本不能提供任何收入。
支费、 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关系:固定、流动资本只有一个目的——求目前消费 的支费,不致匮乏,且能增加。
十三.视货币为社会总资财之一支而论述之并论国民资本之维持费
纯收入: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留供居民享用的资财。 (关系到国民的实富) 固定资本增加——劳动生产力增加——产品增加——社会福利增加 (固定资本的补 充费,不能算入社会纯收入)
流动资本:货币、食料、材料、熟货。 (后三种会变作固定资本或支费)
货币的维持,会导致减少社会纯收入的原因:
① 货币的搜集与弥补需要费用,该费用只是社会总收入的部分;
② 货币是流通手段,只是资本中有价值的一部分,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
③ 货币鼓铸费弥补费的节省,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
货币流通——银行营业旺盛——国家得益深厚
当流通货币过剩时, 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量, 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也就是说货 币购买力下降,对债务人有好处,而对债权人有害。
银行长期注意着要求一切顾客的接待,都必须有常川的偿入的好处:
① 不必特别破费来补充金柜;
② 银行容易审查债务人情况的盛衰;
③ 银行不致于发行过剩、 为社会所不能容用的纸币。 循环规划导致:过剩的纸币, 引发人们换取金银,银行方面常需继续借贷,借债的各种费用由银行负担。 从而导致银行亏损。 银行借贷不如私家审慎,私家借贷其实优于银行借贷。 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使死资财变成工作所需的材料工具食品(活资财) , 从而增进一国的产业。
货币在国内流通界分类:①商人彼此间的流通;②商人与消费者间的流通。 货币
面值是货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 各国钞票的面值大小是不同的, 由商品流通的客观 需要决定的。
货币面额分等配套,取决于:①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商品生产的范围和档次。 ②币值的稳定情况。③人民的生活水平,购买力情况,使用货币的习惯。
金银价值对其他货物价值的比例, 无论任何场合, 都不取决于国内流通纸币的性质 和数量,只取决于一定量金银上市所必要的劳动量。一种事业若真的对社会有益, 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
十四.论资本蓄积并论生产的和不生产的劳动
1. 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 生产价值,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
2. 生产性劳动者、非生产性劳动者以及不劳动者,同样仰食于土地和劳动的年产 物。这生产物的数量无论怎么大,决不是无穷的,而是有限的。因此,用以维持非 生产性人手的部分愈大, 用以维持生产性人手的部分比愈小, 从而次年生产物亦必 愈小。 反之, 用以维持非生产性人手的部分愈小, 用以维持生产性人手的部分必愈 大, 从而次年生产物亦必愈多。 除了土地上天然生产的物品, 一切年产物都是生产 性劳动的结果。
3. 固然,无论在哪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都是用来供给国内居民消费,给 国内居民提供收入, 但无论出自土地或出自生产性劳动者之手, 他们都是一出来就 自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 (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 是用来补偿资本,补充从资本取 出来的食料、材料和制成品;另一部分,则或以利润形式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 或以地租形式作为地主的收入。 就土地生产物来说, 一部分是用来补偿农场主的资 本,另一部分用来支付利润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或支付地租作为地主的收入。 就大工厂的生产物来说,一部分(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是用以补偿厂商的资本, 另一部分则支付利润,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
4. 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诚然,未有节俭以前,须先有勤劳, 节俭所积蓄的物,都是由勤劳得来。但是若只有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 资本决不能加大。 (凯恩斯的观点是要增加消费才能维持生产。老百姓把钱存在银 行里, 消费减少了, 社会的生产的产品没了销路, 生产也就无法维系。 这一思想发 展到极致, 就变成了商家极尽所能, 增加百姓的消费欲望,甚至带有夸张、 欺骗的 成分, 好像这些东西不买, 你就可以去死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想着能够消 费一些自己能力之外或是没什么用的东西, 一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为了赶上消费 的 “ 潮流 ” ,所有人极尽所能,甚至坑蒙拐骗,以求得用更高档的轿车、高豪华的住 房、 更奢侈的香水、 服装来证明自己的成功, 整个社会充斥着物欲, “ 上下交征利 ” , 并且,过度的消费还迅速的消耗着地球的资源,破坏者生态环境)
5. 所以,无论我们根据明白合理的说法,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是一国 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的价值, 或是依随通俗的偏见, 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 是国内流通的贵金属量 —— 总之, 无论就哪一个观点说, 奢侈都是公众的敌人, 节 俭都是社会的恩人。 (一国富裕程度的衡量标准, 应该是该国生产出的产品的产量。 一国的生产者的产出, 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 还要供应一些非生产者 (不从 事产品生产的人,包括演员、艺术家、士兵、官吏等)的日常开支,通过将产品分 配给非生产者,全社会才能获得非物质的 “ 产品(电视节目、音乐、国土安全的保 证)因此,真正应该做的,是将社会的资源,投入到生产中去,以提高生产的效率 和产品的质量, 保证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能获得更好的能维持生存的产品。 金钱, 只
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媒介, 它本身并不具备价值, 拥有金银量的多少并不能成为一国 富裕程度的衡量标准。然而,今世的人们,总是认为 ” 金钱是万能的,社会中的所 有成员(个体、企业、政府)的中心,都变成了让钱变得更加值钱,资源的分配, 开始向那些能够提供更大利润的产业迅速转移。 生产石油的心思不在石油上了, 生 产服装的也不把钱投在生产上了, 就连政府也忘了自身 “ 为人民服务 ” 的根本, 他们 都把钱投入到了暴利行业,炒房、卖地,力求在高速增长的泡沫中分得一杯羹。结 果怎样?国家的 “ 钱 ” 一直在增长 ---GDP 的高增长说明了一切,但是,真正生产去 并没有提高多少, 价高质低的产品不但消耗了社会的资源, 还扰乱了市场, 肯害了 消费者。 )
6. 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只有两个办法,一为增加生产性劳动者 的数量。一为增进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
十五.论借放利息的资财
货币总是国内各种贷借的手段:
因为这种资本的贷与还, 均由货币来往, 因此被称为金融利害关系。 使用货币一般 所能支付的利息,必须受支配于使用货币一般所能取得的利润。
资财的增加, 会导致借放利息的资财也逐渐增加, 同时必然使利息低落。 其原因为:① 国家的资本增加了,投资的利润就减少了。
② 维持生产劳动力的基金增加了,对生产劳动力的需要,也必须日益加大。
国内年年流通的商品粮的增加导致的结果:
① 货币价值提高
② 对劳动的需要增加
③ 货币的利息减少。
法定利息率,应略略高于最低市场利息率,但亦不应过于较高。
十六.论各种资本用途
资本的用途:
① 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需使用、消费的原生产物(适合农、矿、渔业) ; ② 用以制造源生产物,适用于使用消费(适合手工业) ;
③ 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适合批发商人) ;
④ 用以分散原生产物或制造品(适合零售商人) 。
这四种投资方式关系密切的原因:
① 没有资本,无法提供原生产物,制造业不能存在。
② 原生产物在适用消费前,需要加以制造。
③ 原生产物和制造业富饶的地方,不能缺少运输业的投资。
④ 没有零售业,会造成产品堆积。
不同行业的附加值不同。
贩运贸易:在特定工业部门的产品, 超过本国需要的场合,剩下的部分,送往外国 以交换国内需要之物,也宜举办产业。贩运贸易是国民大富的自然结果和象征。
十七.论财富的自然增长
城乡间的商业是最大的商业,这种商业显然对城乡都有利。
在美洲的殖民地, 当一个工匠获得充足的资产时, 他不是用来建立一种供远方销售的制造业, 而是用来购买和改良耕地。 在耕地不易获得的国家, 剩余的资本会被用来扩大制造业。 所有事物的自然进程是:农业 — 制造业 — 对外贸易
乡村农夫需要各种工艺人员提供生活服务,规模增大而形成城镇。
十八.论政治经济学上之诸体系
政治经济要让人民有充裕的收入和物资,要让国家能够支应各项公共服务。
外汇,将国内的物品销往国外,赚外国的钱,使本国实力增加。
外汇的构成:金银、制造业产品、初级产物
在国外征战时,制造业生意特别兴隆,而停战后将一落千丈。
出口为任何国内劳动产出超过国内消费的部分打开一个更大的市场。
进口限制:高关税、禁止进口
进口限制使国内产业的产品价格提高,保证在国内市场销量。
进口限制后,实际上是国家在鼓励在国内具有独占地位的相关产业。
进口时为了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能站在相同的立足点,可以收取一些税,使外
国产品价格比较高。
进口限制同时会导致外国对我们的进口限制。
进口自由会导致国内相关行业衰败,人民是去工作而骚动。
当国家周边的邻居比较富有,通过国外贸易致富是有可能的,如果都比较贫穷,
则不可能。
支持出口可以使用退税和奖励金。
殖民地可以出口到本国一些本国无法产出的东西,而不出口给其他国家。
宗主国也帮助了殖民地的改良和发展,但是通常仅限于原材料的产出,为了限制其发展。 宗主国将提供军事力量去保卫殖民地, 而税收则很少, 国内某些省份的产出很少, 但是却花 费了很多的资金去保卫或救济。
非生产性劳动完全依赖生产性劳动的剩余。
十九.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军队应由国家最高统治者或组织所掌控,否则容易产生兵变。
古代,贫穷野蛮的国家往往比富有的国家强,但是火器的出现使这种情况正好相反。
公路和港口由使用它们的相关人员进行支付费用(一部分) ,如装卸费、养路费、过路费。 实际上装卸费、 养路费都是要附加在货物上, 最终由消费者支付, 但是它们可以大幅降低运 输成本, 还是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国家从人民手中拿钱修路, 从中协调 社会发展。如果税太重,则对企业是灾难。
国家出现紧急情况时,会向一些粗重的货物收取高税,因为这些东西的量最大,金额最多, 最终往往是穷人买单而不是富人。
降低宗教对民众的影响力有两个办法, 一时加强民众的科学和哲学学习, 二是提高民众的娱 乐次数和气氛。
为富人营造一些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原因是为防止富人因为无法展示财富而转运资本到国 外,以及利用财富去做一些不利于政府的事。
教会越富有,人民越贫穷。因为教会的资本不能进行生产,而都是取之于民。
税收应视不同民众的能力而收取。
下层民众的奢侈是应该提高税收的。
高风险贸易事业的商人最怕公布资产情况。
对货物征税实际上是商人垫付, 同时因为高税抽走一些资本, 使产品减少, 价格上升, 最后 负担都会落在消费者身上。
个税上涨短期会使民众工资减少, 个税上涨长期会使工资上涨, 因为民众实际得的少了, 工 资上涨实际上是由雇主去垫付的,然后产品价格上升,消费者买单。
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因为虚荣或政治原因喜欢夸大进出口差额。
控制走私的两种方法:减少走私诱因降低关税;提高走私难度加强打击走私。
国家可以免税进口穷国的原材料, 而加工后去和强国竞争, 这样可以占住国内并掌握国外市 场。
物价涨,工资涨实际上是在逐步减少资本阶级的利润。
Power by
作文三:《国富论》1300字
《 国富论》读书心得 长江后浪推前浪, 历经百年岁月的考验许多的理论被推翻, 也有 许多的理论被建立,但《国富论》在经济学上的地位从未被否定。就 像《论语》对于儒家文化。
工业、农业、学业与劳动分工
工业比农业发展起步的时间较晚, 但生产力提高不如工业原因是 由于农业不能达到分工。 【 1】因为一个农民不可能只干一种工作,他 们每天有十几种不同的工作,而工厂中可能一个工人一生只做一件 事。 【 2】人天生是懒惰的,只有长期干一样工作并对此熟悉的人中才 会有那么一个有天赋而懒惰的人发明一样工具简化劳动, 这也是工业 革命的由来, 也是工业不断的良性循环而农业迟迟不能在生产力上突 破的原因。 【 3】 每一次从一个工作转到另一项不熟悉的工作需要一个 适应的时间, 而经常的转换会使劳动者丧失劳动积极性, 所以常常看 见田间的农民会无所事事。
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学科在本科进行第一次的分工, 研究生进行 二次分工,博士进行三次分工。而那些专家研究课题则分的更细。都 是因为细致的分工能使人更熟悉工作, 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更高效的 工作并作出创新。
马克思认为分工扼杀人的思考能力, 其实不然, 历史显示分工下 人会出现创新,不断的转换才会使人依赖前人的思维不能独立思考。 但《博弈论》中提出分工会使某些行业竞争过度激烈,结果大
家都不能成功, 当大家都转行时, 却不熟悉新的行业而工作效率低下 被新的行业竞争对手淘汰, 最终走向失败。 这也是亚当斯密目光局限 于个人而不是全局的不足。
商人利润的来源
商人赚取的是时空的比例差。 【 1】空间,每个地区劳动力的价值 与不同商品的价值之间存在不同的比例, 商人倒买倒卖赚取的也就是 这个利润, 这种做法从古时的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到建国初期的中苏 边境上的倒爷再到今天中国援建非洲换取资源一直存在。 【 2】时间, 商品的价值之间比例随时间变化也在不停变化, 从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在阿姆斯特丹建立, 买空卖空概念出现, 这一种时间投机商越来越多, 包括后来的低评价级债券,保险公司,都是这一概念的延伸。
早期金属货币的发展
一件商品的价值与为它付出的平均劳动力多少与难易程度呈正 相关,所以金银等贵重稀有金属没有使用价值但但具有很高的价值, 早期的金属货币的计量单位是它的质量, 金属货币上标注的是它的质 量,后来随时间推移,国家为了防止贵重金属外流,采取铸成货币标 本国特定的货币单位并且货币价值高于铸币所使用金属价值。 这也是 成型货币诞生, 但有时其中的比率存在微妙的变化, 并且当阿姆斯特 丹的银行开始出现可以兑换各国货币的银行业务后, 倒买倒卖通货的 人出现了。
国富论的局限性
由于当时世界经济并未联系如现在这么紧密,所以国富论很多 问题并未考虑到世界市场的概念, 还是封闭在一国的范围如亚当斯密 认为只要英国帖子金银兑换比例, 和不把金银作为法定货币就可以解 决货币投机问题, 但是放眼当时世界, 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并不能与 世界抗衡, 所以亚当斯密观点放在今天显然存在问题, 还有关于社会 分工的问题, 亚当斯密考虑的只是单个的经济体, 但在市场竞争激烈 的今天, 社会分工的问题却渐渐显露就如本篇开头所提到博弈论揭示 的问题。
作文四:《国富论》9400字
《国富论》读书笔记
2008级MPA 吴团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它是英国人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现笔录如下:
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对财富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劳动分工
社会生产力、人类劳动技能和思维判断力的大幅提高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社会分工源自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交换,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相互提供劳动产品,以满足各自需要的经济行为。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因此,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与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促进。
分工使得相同数量的劳动者能够完成比分工之前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因分工而提高;第二,工作之间因
连接交换而损失的时间减少;第三,机械的发明为劳动者提供了便利,简化了工作,劳动者的工作量随之极大提升。
结论: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即便是文明社会里普通人,他也无法得到满足其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必需品。 论劳动分工的起源
劳动分工源于人类互通有无、相互交易的倾向,这种倾向为人类特有。但是,劳动分工并非人类智慧的结果,因为人们交换的目的是出于利已,而非利人。这种交换为满足个体需求而存在,它最终导致了职业的分化和社会财富的显著增长。
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社会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对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场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而一国内陆市场的范围通常又受限于邻近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数量。由于水路运输较陆路开拓的市场更为广阔,因而早期分工的变革都始于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后才向内陆延伸。
商品价格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步作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确定过程,不断促使商品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不断调节交换双方的利益关系,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合理分配和利用生产资料,促
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章 论货币与商品的价格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货币产生于人类早期互通有无的交换过程之中,是所有商品交换的媒介,其最初的功能就是价值尺度,并随商品交换参与流通。货币与商品之间进行交换所遵循的法则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而交换价值表示对其他货物的购买力。 论商品的价格
商品的价格包括其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以及用劳动或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商品的真实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其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劳动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它是衡量商品真实价值的唯一尺度。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
以原生产物为主的商品,其价格取决于劳动者的工资、利润和地租。而由原材料经加工而成的商品,其价格取决于原材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的工资和雇主的利润,后两者是商品中的增值部分。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既可作为劳动者的工资,又可作为投资者的利润。
无论任何人,其收入一定来自其资源,如劳动、资本或土地等。如果其收入来自劳动,则称为工资;来自管理或资本运用,则称为利润;如果来自其转借给他人的闲置资本所产生的收入,则称为利息。出借者由借款所获得的利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投资的借用人,因其承担了资本风险;另一部分则属于出借人。因为,在商业社会,出借
人将其闲置资本借贷给资金需求者,借用人借用这笔资本的目的是获取利润,也就是借用人从出借那里得到了赚取利润的机会。因此,借用人就就付给出借者一定的利息作为报酬。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商品的价格与其制造原料、劳动报酬,及其投资成本的利润总额维持一定比率。如果其出售价格恰好等于利润总额与其输送到市场的消耗费用之和,则此价格即为自然价格。而市场价格是指商品的实际出售价格,市场价格通常围绕自然价格波动。
第三章 论劳动资本与资本利润 论劳动工资
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都大为增加,劳动者的工资亦随之提高。反之,国家财富没有增长,劳动力需求就不可能增长。
丰厚的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反应。极度贫困是社会发展停滞的表现,如果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衰退的征兆。
论资本利润
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资本利润可以通过货币利息来体现,利息率与利润率成正比,与劳动工资成反比。
第四章 论工资和利润随职业性质与资本用途的变化 职业性质产生的
不均等
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从而导致其工资报酬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资本用途本身应补偿某些职业性质造成的微薄利润,从而抵消其他职业的优厚获利。与各种劳动的货币工资相比,资本的普通利润率都接近同一水平。
欧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
由于欧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发展,从而导致工资与利润的不均等。这比由于职业性质差异导致的不均等更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在限制职业竞争者的数额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些措施使得资本用途差异的所有利害呈现非自然的不均等现象。
第五章 论地租
论能够持续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劳动生产力的改良都趋向于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间接提高土地的实际地租。制造品真实价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格。随着土地改良的推进,地主投入在土地上的改良费用通过种植粮食类生产物获得补偿。
论不能固定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在土地改良之前,土地的生产物是地租的唯一来源,其价值仅等于它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改良之后,虽然某些生产物可以为地主提供地租,但人们对这些生产物的需求并不稳定,这些生产物能否提供地租要受诸多条件的制约。
3
改善交通是一切改善措施中最有实效的。 论两类不同生产物价值比例的变化
在土地改良的不同阶段,能稳定或不稳定地为地主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之间,其价值比率通常出现不同程序的波动。与前者相比,而后者的价值呈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欧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二者价值比率的波动更为剧烈。
改良进程对三种原生产物的不同影响
土地的原生产物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无法靠劳动实现增加,但其真实价格可随财富的增加而增长;第二种能根据需要有所增加,但其真实价格上升有限;第三种虽能通过劳动实现增加,但效果有限,其真实价格随增加这类产物所取得的实效而定。
卷二 论财富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第一章 论财富
个人及社会的全部财富不仅仅包括消费财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有形货物和人们的才能都应当视为资本。消费财富不产生利润;固定资本不经流通或易主就能产生利润;流动或易主就能产生利润;流动资本只有通过流通或易主才产生利润;固定资本需要流动资本不断供给才能产生利润。
货币是社会总资产的特殊部分,属于流动资本。不同行业都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来经营,只不过所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尽相同。固定资本既来源于流动资本,又需要流动资本的不断补充。
维持并增加消费财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终极目的。人们的衣食住离不开消费财富,人们的贫富也取决于消费财富的多寡。用于享乐的财富就是消费财富,用于逐利的财富就是资本。获利的方法有两种,要么把财富留在手中,要么把它投出去。留在手中的财富是固定资本,投资的是流动资本。
资本的作用是推动本国生产性劳动和增加本国土地及劳动年产物的价值,不过资本投资者的动机并非出于对社会的贡献,而是追求利润。农业虽对社会贡献最大,但利润比较小,所以农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市场。
论作为社会总财富的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货币是资本中极具价值的部分,但却不是社会收入。社会收入的获得依赖于货币流通,而非货币本身。银行发行的纸币总量超过社会所需的金银币数额,则将造成国内铸币匮乏,而这一切都归因于社会不切实际的过度经营。
(行政权力的掌握者不是人民的主子,而是人民的雇员;人民可以在任何适当的时候对其任命或罢免;他们是被要求服从而不是达成契约。)这句话是当代各西方国家民主观念和制度的根基。
第二章 论资本积累与贷出利息
利益是资本所有者投资获利的唯一动机,对于不同性质的劳动,资本投入所能增加的劳动价值并不相同,投资于生产性劳动更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农业是其他各种行业生产原料的提供者,不过经营农业很难暴富。从事贸易和制造业的资本所有者通常都是白手起家,但他们却
能很快成为富商巨贾。
个人资本通常以最利于利润增长的方式运用。 论资本积累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如果某种支出方式能积累有价商品和节俭私人支出,那么这种支出便是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而不是非生产性劳动者,故而更有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战争消耗的社会资本可视为对非生产性劳动的投资,虽然它导致社会财富缩减,但可刺激投资。
加在某一事物上,能增加其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性劳动;如果不能增加价值,便被称为非生产性劳动。
论资财的贷出利息
贷出取息的资本可用作投资,也可直接消费。前者可创造价值和利润,而后者则侵蚀原有资本。
4
债权人不但要为资财的使用支付报酬,而且要对债权人所冒的风险支付费用,即利息。资财的法定利息率应足以维持担保者为此支付的价格。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劳动和土地年产物增加的价值因资本用途的差异而不同。生产性劳动者按资本用途使用资本,其劳动价值可以体现在劳动产品上,它在劳动产品价值上的体现便是消费品价格的提高。
卷三 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与罗马帝国崩溃后的经济状况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
农村先于城市发展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求所致。农村是城市工商业的原材料基地,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来源于农村。在土地尚未完全改良之前,城市的增设或耗费决不能超过农村土地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否则社会财富难以持续增长。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欧洲发生的重大变革始于日耳曼民族和塞西亚民族对罗马帝国的侵扰,入侵者对原住民的掠夺和迫害中断了城乡间的贸易。即便是时局稳定之后,欧洲的农业政策依然损害着农民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对土地进行改良,农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罗马帝国崩溃后,君主对城市居民征收人头税,并以赋税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以纳此税为条件的其他各种赋税也随之形成。对君主缴纳固定税费的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市民即为自由市民或自由商人。自由城市和自由商人推动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论城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论工商业城市在促进农村改良中的作用
工商业城市是农村原生产物的消费市场,城市的工商业化为农村土地改良提供了动力,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如果社会政治秩序趋于安定,政府的管理便十分高效,人民的安全和自由就得以充分保障,
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论城市工商化革命
商人和领主是促使欧洲工商化革命进程的两个主要阶层。他们对这种革命的促成并没有预见性,而是利益驱动下的偶然性所致。国家通过对农业改良而实现的富裕比较持久,除因外敌入侵所可能的导致衰弱外,这种进步几乎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工商化革命进程中,领主的唯一目的是满足其虚荣心,商人的目的则是为一已之私。所以,领主和商人只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偶然促进这场革命,他们根本不会了解,更不会预见这种革命。所以,欧洲大部分城市的工商业繁荣是农村改良与开发的原因,而非结果。
国家富裕的来源如果仅仅是商业,那么战争与政治上的一般变革则会轻易地使这个国家的财富耗殆尽。相反,若国家富裕的来源是通过比较可靠的农业改良而产生,那么,国家就会长久拥有其财富,除非出现敌国入侵而导致持续性剧变。
卷四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古典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全部内容。亚当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务的科学,它有两个明确的目标:一是为人们提供丰裕的收入或生活资料,或者使人们能够为自己提供丰裕的收入或生活资料;二是向国家或全体国民提供足以维持公用事业的财源。概括而言,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富民强。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斯密—李嘉图—穆勒”古典经济学体系无疑是
西方近代经济学成长的摇篮。在斯密之前,虽然也有影响较大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等政治经济学派,但都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重商主义产生于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其观点反映了当时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重农主义把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认为只有农业才是唯一创造财富的源泉。
5
亚当斯密既驳斥了重商主义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货币的重要性,也否定了重农主义者将土地视为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来源,首先提出了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观点。
第一章 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主张限制国外商品的输入和国内货币的输出,力求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货币流通,以积累金银,其学说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7世纪上半期,虽允许国内外商品在政府监督下自由贸易,但强调必须以保证贸易顺差为前提,其学说称为贸易差额论。
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混淆了财富和金银的概念。国家的真实财富并不以金银计量,而以商品和劳动衡量。商品除用来交换外,还有其他用途;而货币除了购买商品外,别无他用。国家应通过贸易来扩大生产,而不仅仅是以限制贸易的方式获得金银。他否定了经济管制政
策,主张自由放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符合社会的最大利益,它保证了每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论重商主义的原理
重商主义认为,政府应让本国商人在外国市场上享有特权;同时又限制外国商人向国内输入本国能生产的商品,以保护国内商业的正常发展。它主张奖励新兴的制造业和特殊工业,通过增加对外输出量来提高国内的金银储备量,从而积累国家财富。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以高额关税限制外国产商品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内货物对本国市场的独占。但以法律的形式禁止牲畜及谷物的输入,实际上等于规定了一国的人口与产业永远不能超过本国土地原生产物所能维持的最大限度,这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
人们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而不断努力。虽然他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可能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第一,如果能取得资本的普通或比普通少些的利润,每个人都想把他的资本尽可能投在接近家乡的地方,因而都尽可能把资本用来维持国内产业。
第二,商人将资本用以支持国内产业后,必然会在那个产业起领导作用,尽可能使其产品有最大的价值。
劳动结果,是指对劳动对象或原材料施以劳动后所产生的东西。人们努力管理国内产业,将资本用于支持国内产业,尽可能地使本国生产
物的价值最大化,增加社会的年收入。商人常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明白在什么程度上种进公共的利益。其投资支持国内产业的目的,也仅是为了自已的资本安全做打算。商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往往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至于把资本投入到国内哪种产业上面,才能让生产物价值最大化这一问题,以当事人所处的位置,肯定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判断得好。
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私人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使国内产业中任何特定工艺或制造业的生产物独占国内市场,那这种管制必定是无用甚至有害的。
一个国家在某方面的优越地位是固有的还是后来获得的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物品相互交换,从而使双方都能获利。
判断报复政策能否达到目的,不是靠立法家的知识,而是靠政治家或政客的技巧。因为立法家的思想常受固定原理的指导,而政治家或政客的思想,则受变化的事件支配。
论对于贸易逆差国货物输入的异常限制
晚期的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应向国外输出货币,以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力,不过必须谨守特定的原则,即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小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以保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这就是对贸易逆差国的货物输入的异常限制。
对重商主义所作的结论
鼓励输出和抑制输入是重商主义主张的两大富国手段,其目的在于通
过赚取贸易差额促使国家
6
富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只有消费者的利益得到维护时,生产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但重商主义却将生产视为终极目的。
论重农主义主张的财富来源
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来源。过度重视城市产业而忽视对农业的投入,将阻碍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是,若以限制制造业及对外贸易来发展农业,不仅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还会间接妨害农业的发展,从而抑制国家财富的增长。
第二章 论退税制度与奖励金制度
论退税
所谓退税,是指向国外输出商品时,政府向制造商退还其缴纳的全部或部分产业税。设立退税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进出口贸易。重商主义认为,退税制度并不违背经济规律,不会破坏社会劳动的自然分配。
论奖励金制度
重商主义主张通过贸易差额富国。即通过对国内商品实行奖励金制度等措施,激励本国商人和制造业者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出售货物,从而取得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增大其输出量,扩大贸易差额,实现长期富国的目的。
论奖励金制度下的谷物贸易和谷物条例
第三章 论通商条约及其对铸币业的影响 论通商条约
根据通商条约,若某种商品在它国享有特权,该国则成为其有利市场。受惠国商人出售这种商品的价格便能优于自由竞争下的市场价格,但仍高于实际成本,否则这种贸易就难以为继。所以,施惠国仍然可以获利,只是其获利程度小于自由竞争时。
论通商条约影响下的铸币业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铸币业予以奖励应是国家长期奉行的国策之一。在不断循环的消费品贸易中,金银货币通常是最佳的交换媒介。国家大量输入金银,其目的并非为铸币所需,而在于占据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第四章 论殖民地
论开拓新殖民地的动机
出于对财富的渴望,欧洲各国都力图开通通往东方的航线。而在这一冒险行为中却意外发现了盛产黄金的美洲。此后,欧洲冒险家到达某个未曾发现的海岸时,都以当地的金矿含量来决定去留。当时,他们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财富。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看,可分为拓殖型、资源掠夺型和商业贸易型三种类型。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立的海外殖民地是宗主国的延续,属于拓殖型殖民地。15世纪于17世纪,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为了掠夺资源,属于资源掠夺型殖民地。17世纪以后,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商业贸易获得财富,属于商业殖民地。
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殖民地只须出很少的代价便可获得大量的土地,而且无须支付地租或纳税。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他们大量征集劳动者,以实现土地最大限度的增产。随着殖民地人口逐渐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多,制造业和商业贸易便随之繁盛起来。
美洲的发现和东方航线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美洲的发现和东方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件大事,它加快了欧洲各国财富积累的进程。不过,美洲和东印度地区对欧洲的影响不同,前者为欧洲直接提供金银,后者主要为欧洲的商品提供市场。就其本质而言,它们都为欧洲带来了巨额财富。
卷五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7
论国防费用
维护国家安全是君主不可推卸的责任,属尽此责势必耗费一定费用。国防费用是保障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支出,其数额随首战争技术的改良而增加,其承担情况也随之变化。君主或国家经历了无须支出、支付战时费用,以及全额支付几个阶段。
论司法费用
贫富分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明显,出于对富人财产安全的考虑,设立司法组织就就成为一种必然。该组织所需的费用最初来自原告的酬礼和对违法者的罚金。除薪俸外,司法人员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手续费。之后,国家作为定额税向民众征收。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费用
建立对社会大有裨益的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并使之得以维持是君主或国家的义务。但这些机关或工程难以由个人创建和维持,否则将入不敷出。而且,由于各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实施这些义务所需的费用也有很大差异。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来源
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来源是资本和土地。像其他资本持有者一样,君主利用其资本所获得收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亲自使用这笔资本,二是将资本借贷给他人。通过前一种方式所获得的收入称为利润,通过后一种方式获得的收入则称为利息。
论赋税
在社会未完全开化时,土地地租、资本利润和劳动者的工资是国民的私有收入。国家的赋税来自于全体国民,国民必须按相对确定比例纳税。征收赋税时,国家缴纳的方式应以纳税者便利为前提,并力求让国家的收入与国民的实际收支能力相对应。
个人的私有收入来自于三个方面:地租、利润和工资。每种赋税都是由这三个方面来支付。 一般赋税要遵循四种原则:
第一,国民必须按照自已收入的比例缴纳国税。所谓赋税的平等或不平等,就要看是否遵守这种原则了。
第二,国民应缴纳的赋税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各种赋税的缴纳日期及方法,当以纳税者的最大便利为前提。 第四,一切赋税的征收,必须设法保证人民缴纳的税额与国家收入的
税额相等。
如果劳动工资不随必需品价格上升而增加,必然会降低穷人养家的能力和有效劳动力的提供。对奢侈品课税,只会增加这件商品本身的价格。
对于不能立即用完又可继续消费很长时间的商品,适用于根据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定期征收税款。对于立即消费完或消费快的商品,适用于当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向商人收税。
当收入减少的原因是由于消费量减少时,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降低关税。当收入减少的原因是由于变相鼓励走私时,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关税,从而减少走私的诱惑;二是设立阻止走私的税收制度,增加走私的难度。经验表明,消费品税比关税更能增加走私的难度。 对生活必需品征税必然会提高劳动工资,减少劳动需求。 第三章 论公债 国家公债的起源
在商业尚不发达时期,很多国家还没有明确的司法制度,借贷双方订立的契约没有法律约束。国家急需时,政府以担保的形式借款,担保物的市价通常高于所借款项,债权人的财产安全得以保障,国民自愿借款给政府,国家公债便由此产生。
公债发行
8
发行公债,即是国家举债,也就是政府采用预支的方法筹款。发行公债必须遵循一定原则才不会让国家经济陷入危机。其一是债务不能超过负担极限,其二是不能进行重复预支。否则国家收入的负担将无限延续,解除国家的财务负担更遥遥无期。
公债利息与偿还
重商主义认为,支付公债利息并没有损失国家财富,因为它没有外流,只是在不同国民之间进行了转移。事实上,当公债增大到偿还能力之外时,如果要摆脱这种困境,宣布破产是唯一办法,这无疑是对国家财富和信誉的极大损害。
不买死资本,只买活的生产资料
作文五:《国富论》2200字
国富论
——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的中心任务就是弄清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而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兼顾好个人和社会、生产者的利益,而避免牺牲掉某一方面的利益。围绕着这个主题,斯密系统地发挥了关于价值、市场、竞争、经济目标的分析、经济政治学、财政学等一系列观点,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建立起一座经济理论的大厦。
目录
1简介
2影响 简介
尽管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矛盾性——他几乎对一切问题的见解都是二重性的,但在当时,那两卷四开本的辉煌巨著,以其严密的结构、深邃的结论、通俗生动的文字和精彩广博的例证让人们无可争议地去接受他所得出来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努力使个人经济和社会利益保持一致”的结论。
斯密认为增进国民财富的最大原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加强分工和增加劳动力。所以他的《国富论》从分工写起,引出了他的价值理论,引出他关于资本的划分??斯密庞大博杂的理论被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各取所需”,创造出许多经济流派。
“既没有打算,事前也不知道,我们对私人目的的追求,便促进了一个超过我们原有的更大的目的,看不见的手,于是作为作用于人类命运的一个最初的动力。”斯密创造了一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这个前提,便是把人看作“经济人”。 “经济人互通有无,物物互换,互相交易,是人类本性的一个根本特征,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性、经常性和不断的努力是国民财富赖以产生和增长的重大原因。”斯密从人性论出发分析人,认为作为“经济人”的人们从利己主义出发达到了利他的结果。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内在自然秩序。经济生活就是按照这种秩序自发运动的,这种秩序就是自由发展政策。他极力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认为国家的作用应仅限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个人竞争,以及举办一些资本家无利可图的工程,国家的政权义务,是保障资产阶级有一个和平、安全地进行经济活动的环境,起到一个资产阶级“守夜人”的作用。
政府要开支,就必须有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赋税,斯密提出税收应遵循的四原则:(一)公平。国民必须按照各自收入比例纳税。(二)稳定。即税额、征税方法等必须稳定明确,不能随意变更。便利。给纳税人以最大方便。(四)经济原则。把收来的税款最大限度用于人民。这些原则,对以后的财政学一直作用很大。
影响
可以说,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是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前夕的集大成的经济学家,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国富论》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构成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商品经济运行的原则。《国富论》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在该书里,斯密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古典经济学在它的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后的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的决策者,都不能跳过亚当·斯密这座高山。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
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经济学的大厦就建筑在这块基石之上。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失败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我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都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么能行得通的力量和实践呢?我们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1984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管理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当然,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而即使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的设计也应当考虑引入战争。
可以肯定,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迟早会更多地研究利他主义的问题,研究亚当.斯密的另一半,研究亚当.斯密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但是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推算,至少300年内,人类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公平地说,计划经济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所以才不能马上实行。
作文六:《国富论》3800字
《国富论》读书笔记
金服132杨柳 13019225
作品简介: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的中心任务就是弄清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而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兼顾好个人和社会、生产者的利益,而避免牺牲掉某一方面的利益。围绕着这个主题,斯密系统地发挥了关于价值、市场、竞争、经济目标的分析、经济政治学、财政学等一系列观点,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建立起一座经济理论的大厦。
尽管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矛盾性——他几乎对一切问题的见解都是二重性的,但在当时,那两卷四开本的辉煌巨著,以其严密的结构、深邃的结论、通俗生动的文字和精彩广博的例证让人们无可争议地去接受他所得出来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努力使个人经济和社会利益保持一致”的结论。
斯密认为增进国民财富的最大原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加强分工和增加劳动力。所以他的《国富论》从分工写起,引出了他的价值理论,引出他关于资本的划分??斯密庞大博杂的理论被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各取所需”,创造出许多经济流派。
“既没有打算,事前也不知道,我们对私人目的的追求,便促进了一个超过我们原有的更大的目的,看不见的手,于是作为作用于人类命运的一个最初的动力。”斯密创造了一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这个前提,便是把人看作“经济人”。 “经济人互通有无,物物互换,互相交易,是人类本性的一个根本特征,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性、经常性和不断的努力是国民财富赖以产生和增长的重大原因。”斯密从人性论出发分析人,认为作为“经济人”的人们从利己主义出发达到了利他的结果。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内在自然秩序。经济生活就是按照这种秩序自发运动的,这种秩序就是自由发展政策。他极力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认为国家的作用应仅限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个人竞争,以及举办一些资本家无利可图的工程,国家的政权义务,是保障资产阶级有一个和平、安全地进行经济活动的环境,起到一个资产阶级“守夜人”的作用。
政府要开支,就必须有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赋税,斯密提出税收应遵循的四原则:(一)公平。国民必须按照各自收 入比例纳税。(二)稳定。即税额、征税方法等必须稳定明确,不能随意变更。便利。给纳税人以最大方便。(四)经济原则。把收来的税款最大限度用于人民。这 些原则,对以后的财政学一直作用很大。
影响:
可以说,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是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前夕的集大成的经济学家,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国富论》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构成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商品经济运行的原则。《国富论》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在该书里,斯密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古典经济学在它的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后的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的决策者,都不能跳过亚当·斯密这座高山。
作者介绍: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 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 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 )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 )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
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作品主要内容:
第一篇开始说明:各种生产力的最大改善,起因于分工。有分工,才有货币。因为,有了分工,必有交换;有了交换,就要 货币;所以,货币是助长分工所必须的。这样的议论,自然进展到交换的条件;那就是价值论及价格论。关于价格的研究,谓价格被分为工资、利润及地租;因此, 为了说明价格取决于工资、利润及地租的比率这一事实,必须讲到这些比率的变动。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蓄及用途。第二篇有五大论点:
一论资产的性质及分类;
二论社会总资产中的一种特别部门(即货币)及银行的各种操作以节约货币的方法;
三论资本的积蓄及生产与不生产的劳动;
四论利息的升降;
五论资本的各种用途,并予以比较。
第三篇论各国富裕进步的不同。第三篇说明:国富的自然进步,资本是最初用于农业,而后用于各种制造业,最后用于国外贸易。
第四篇论经济政策与经济学说之诸体系。即商业体系与农业体系。
第五篇论元首或国家的收入。并具体说明下列三点:
一,哪些是君主或政府的必要费用;在这些费用当中,哪些该由社会一般人民的奉献来支应;哪些则该由特别的社会团体或个人来承担。
二,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可以让一般社会成员为整个社会应该承担的费用作出奉献;这些方法分别有哪些重要的优缺点。
三,最后一点则说明,究竟是什么理由,使得几乎所有现代政府都举债度日;而那种债务,对整个社会的真实财富,亦即,对整个社会土地与劳动每年的产出,会造成什么影响。
《国富论》中他有下列重要主张:
1个人主义:经济体制之建构,应以保障个人之生存及发展为原则。因为每个人若能充分发展自我,则社会整体也将获得进步。
2财产私有制:就是主张私人有权拥有及支配自己的财富。因为如此才能使个人充分发展,同时促进文明的发展。
3追求利润具有正当性:企业家投资工商业虽然为了追求利润,但是在过程中往往产生服务人群、贡献社会的效果,促进社会进步。
4经济自由: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得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其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
5价格机能: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如此价格自然会调整恰当,而且资源也会配置得当,结果将始社会效益达到最佳的状态。
他认为人类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倘若放任个人自由竞争,人人在此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着自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市场)”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
感想:
首先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劳动分工理论。一条汽车生产线有成千上万道工序,要是由一个人制作一辆汽车,其工作量及产量是可以想象的,而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是到了极高的地步。这个劳动分工在我们生产中比比皆是,流水线是一个很好的带名词。分工过后每个人的劳动过程变得简单了。原来的需要组装一辆汽车变成现在的只需要喷漆,林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 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而且分工让机器生产成为可能,机器可以大规模的代替人员做简单的工作。更加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率。
剩余价值论,亚当斯密是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 扩大生产规模, 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 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 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
作文七:《国富论》2400字
《国富论》读书心得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的经典代表作。这本书的初版为1776年版本,它能够和当时美国的《独立宣言》被后人视为1776年发表的两个最重要的文本,可见其历史价值之高。而我读后也受益匪浅。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读过本书之后,我认为此说法有其道理所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经济学著作或者说经济学原理不能接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其历史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状况。而《国富论》不同,《国富论》分析揭示的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从事经济的社会中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心理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或是说,没有重大改变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其许多观点也亦被当今人们奉为经济学中的定理。
《国富论》中最具精华的理论,我认为,即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从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就在不同的个人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社会福利。因此,他认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自私有利于社会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也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人们矛盾的内心世界。人们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社会观。经济实际上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身来自物质与精神整体的效益的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益,并实现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书中提到了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必然有不是自己专长的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自给自足,那么带来的将是低效率的生产。分工使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一方面,分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通过分工,社会资源能够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通过分工,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将变得更好。
正因为如此,斯密反对殖民地政策
,主张自由贸易。他认为,殖民地国家大多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而这对于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不仅使殖民地财富与资源大量外流,也阻碍了殖民地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其分工的专业化进程;统治国亦未在其与殖民国交易的过程中取得分工的好处,从而带来两国整体效益的无谓损失。斯密也主张“自由放任”,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自由竞争促使资源向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动,因而,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因为垄断同样能带来低效率的生产。私密将此理论向更深一步扩展,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即主张自由贸易。此观点,无论是后来的绝对分工理论,还是相对分工理论,都证明了其正确性所在。
基于此,斯密在书中对政府存在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确切地说,他对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总结起来,即: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特别地,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此外,《国富论》中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提倡政府推动教育的发展。亚当·斯密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舆论,而这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公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判断的能力。
从《国富论》初版出版到今天已经两百多年了,然而,《国富论》中许多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是利己的”这一人性假设被认定为是研究、从事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书中指出,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本来就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只有承认这个不变的定律,才能站在正确的角度上研究经济学。
其次,亚当·斯密主张分工,提倡分工的好处。这在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分工促使专业化,分工让每个人更有效率的生产,然而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社会资源不会像书中前提假设的那样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即使可以,自由流动达到的社会生产状态也未必是人们最期望的,因为人们存在自身的偏好。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地区与地区之间,或是一个地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或生产商出于某种长远的考虑或额外的目的会暂时采取一些违反经济基本原理的措施,例如贸易保护以扶植特殊产业等。分工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来说或许是合意的,但如果人为的将利益区域化,分工、自由贸易就不一定是最可取得了。
最后,亚当·斯密对于政府所论述的其作用今天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今天,更多的人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适时监管。市场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斯密在书中将经济活动的前提过于理想化与简单化,而这些假设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或者说很难存在。因此基于其上的政府理论也有待完善与修改。
总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即使在今天,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对我们从事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迄今为止,经济学领域的主流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国富论》的基础之上的。
作文八:《国富论》3400字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这本书无论在哪个经济类的书籍中,都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本书第一篇讲的是分工,作者认为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劳动生产力的最大的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看来都是分工的结果。”作者劳动分工的根源是
他明确提出“给人类带来许许多多好处的劳动分工并不是源于一个能预见到分工将能带来普遍富裕的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是人类天性中的一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换、以物换物、互相交换。”分工的程度必然总是要受到交换能力的大小,换言之,要受到市场大小的限制。
亚当斯密在第四章中讨论了货币的起源及其用途,完整地提出了从分工到物物交换再到货币的发展过程。“当劳动分工完全建立起来后,一个人自己劳动的产品仅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极小部分……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要依靠交换而生活…”既然人人都离不开交换,而且随着交换的频繁,也就产生了对交换媒介的需要,于是出现了货币。
第五章讨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作者提出,“劳动是衡量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每样东西的真实价格就是任何一个想要得到它的人在获得这件东西是所需付出的劳动和艰辛。”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最早的、系统的阐述,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讨论的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商品的价格一般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组成。“在每一个社会中,商品价格最终都要分解成为三个部分中的这一个或那一个,或者全部。”而在每一个进步中,所有者都或多或少作为组成部分进入了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而且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最初的来源。所有其他收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来自这三个中的这一个或那一个。
第七章讲述的是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熊彼特认为这是亚当斯密提出的最优秀的经济理论。这一章中,垄断价格在每一个具体场合都是所能获得的最高价格。相反,自然价格或自由竞争的价格虽不总是,但在大多数的时候却总是可能有的最低价格。”
第八章中提出了工资基金说和最低生活费用说。“一个人总是需要靠他的劳动来生活,因而他的工资至少必须要能维持其生活。在大多数的场合,它们还应该稍微多一点。否则他将不可能养家,而工人这个种族就将灭亡。”与此同时,“丰厚的酬劳宛如一种必然的结果,是不断增长的国家财富的自然象征。另一方面,贫穷劳动者的生活艰难是国家停滞的自然象征,而劳动者的饥饿则是国家迅速落后的自然象征。”
第九章讨论了决定利润率的各种因素,“资本利润的增减取决于劳动工资增减的同样原因,即社会财富的增减。”所以,利润是一个非常波动的东西,一个从事某一行业的人并不能经常说出他每年的平均利润是多少。因为利润不仅要受到他所经营的商品价格的每一变动的影响,而且要受到他的同行以及消费者的运气好坏和商品在海陆运输中,甚至存放在仓库里时可能发生的千万种意外事件的影响。作者认为利润是从劳动者对原料增加的价值中扣出来的那一部分,它为雇主或资本家所得。但同时他又把利润视为生产费用的一部分,它来源于资本家服务和资本的职能,是他的“生活资料的正当资源”。由于每一笔投资都面临着损失的危险,所以,普通的最低利润率除了应足以补偿每种投资所易遭受的意外损失外,还必须多少有些盈余。所谓毛利常常就是指这个盈利以及为补偿这种特殊损失而保留的部分。
如果一个国家的财富迅速增长,从而引起投资增加,那么相互的竞争将会降低利润。此外资本增加,工资提高,也倾向于降低利润。在迅速富裕起来的国家,许多商品价格中的低利润可以补偿劳动的高工资。这样它们的商品就能与繁荣程度较低而劳动工资可能也较低的邻国的商品以同样低廉的价格出售。
第十章讨论了用于不同用途的劳动与资本、其工资与利润也不相同,书中提出了在劳动工资
和资本利润中引起相当大的不平衡的五种情况。第一,劳动工资随职业的易难、清洁与肮脏、光荣与不光荣的不同而不同。第二,劳动工资随职业本身的易学性和廉价性,或学习它们的困难以及费用的不同而不同。第三,不同职业的劳动工资随职业的固定性或不固定性而不同。第四,劳动工资随工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大小不同而不同。第五,不同职业的劳动工资和各行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书中提出要使所有投资中的利与害能达到某种平衡,即使在最完全自由的地方也必须有三样东西:第一,那些投资用途必须在当地以及邻近的地方为人所共知,而且有很长的历史;第二,那些投资必须处于一般状态,或者所谓的自然状态;第三,那些投资必须是投资者唯一或主要的投资。
第十章中提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与土地所有者的价格。也认为地租是地主对改良土地所付出的资金的一个合理的利润或利息。同时,书中也指出了地主的贪婪,有时他对人力完全无能为力的自然产物也要求地租,这一章详细地指出什么是总是能够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什么是有时能提供地租,而有时又不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篇中特别强调不断积累资本与合理利用资本的重要性。首先,劳动分工使资财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只有在预先积累的资财越来越多时,劳动分工才能越来越细。同等数量的工人所能加工的原料数量随着分工的愈来愈细而越来越多,更由于工人的操作的逐渐简化,于是为简化这类操作的各种新机器也就应运而生。随着劳动分工的推进,为了给予同等数目的工人以经常的工作,预先积累相应数量数量的食品、生活必需品也势在必行。积累资财,能使同量劳动生产更多的东西。资财的积累是发展生产的必备条件,它和分工相互促进。
第二章主要阐明了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个特殊部门的货币,它的性质、作用等。这一章为后来的“货币银行”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第三章中阐明了什么是生产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性劳动。他认为生产性劳动者的工资和就业人数应同储蓄率成正比,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每个浪费者是大众的敌人,每个节约者是大众的恩人。书中把利润和地租看做收入。
第四章中讨论了利息问题。利息随着贷款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利息率之所以呈下降趋势,是由于资本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缘故。书中进一步研究了各国利息率的高低和变动情况,城市资本数量庞大而且竞争者多,所以城市的利率一般都较乡村的低,苏格兰资本较英格兰好而且发展较慢,所以它的利润率比英格兰要高;同样,法国的利率比英格兰高,荷兰比英格兰富裕,所以其利润比英格兰要高,在新殖民地,利息和利润都高。作者主张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资本利润和利息,反对人为的干预。
第五章讨论了资本的不同用途,以及它对国民劳动量与土地和劳动的年产量的影响。作者把资本的用途概括为四种,即农业、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这四种相互依存,第一种对其他三种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本的作用有二:一是推动本国生产性劳动,二十增加本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据此,作者认为资本在这两方面的贡献是农业贡献最大,其次为制造业,再次为商业。但是农业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但利润最少,所以农业投资也少。
第三篇主要对近代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了总结。他把问题集中在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的顺序上。按照自然顺序,财富的自然增长,资本将首先用于农业,其次是制造业,最后才是商业。但是欧洲各国的政策却是把这个顺序颠倒了。
第一章谈财富的自然增长,作者认为食物的自然顺序和进程,是农业,制造业,商业。可是欧洲各国实施的政策却是把这种顺序完全颠倒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而对外贸易和制造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二章谈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农业因此受到创伤而停滞不前。书中在此对长子继承和限嗣承继发法所造成的恶果作了叙述。对农奴、佃农、自耕农等改良土地所持的态度也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三章谈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详述了城市居民获得自由的原因和经过,国王和贵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国王赋予城市居民的自由权利,并于城市居民联合向地主贵族进行斗争。城市在产业发展和资本积累方面所取得的优势。
第四章阐明城市商业对乡村土地改良做出的贡献。一,城市为乡村产品提供了市场;二,商人到农村购置土地,进行改良,他们是改良土地的积极人物;三,城市给乡村带来了安定的秩序和良好的政府,地主贵族的权力受到城市工商业的抑制。
第四篇对如何能使人民富裕起来以及长期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即商业体系和农业体系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论。主要揭露这两种学说如何阻碍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第一章中阐述了
作文九:《国富论》8400字
读书札记-《国富论》
这是第三次读《国富论》。这本书被誉为西方市场经济的圣经,在不同领域都得到极高的赞誉。它与独立宣言同时诞生,被选为世界最值得读的五本书之一。
姑且不谈这本书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一个独立的个体读者而言,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重读这本书,有不同的体会。在杂谈或者本论坛,涉及到国富论的文章很少。或许,我们很了解和熟识《资本论》,如果能更多了解经济本质的另一面,获知不同的观点,比对印证,相得益彰。
每本书的中心思想,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结合你的环境,你的信息。因此,我会按原著的章节来安排,不会过多的参杂主观情感与观点,更会留下一些话题,与大家讨论。 第一篇:论劳动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论分工
分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
我为什么要说分工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呢,在本章节完后,希望与大家探讨。 分工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可见,直观的表现,就是不同的职业。
作者开篇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在劳动生产力指向或应用的任何地方所体现出来的技能,熟练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因此,引出一个重要观点,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同的职业,正是分工的结果,而不是职业导致了分工。
作者将分工这一现象做了具体的阐述,列举了在制针业里的具体分工:“第一个人抽针丝,第二个人将其拉直,第三个人将其截断,第四个人将其一端削尖,第五个人负责磨光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这样的分工,结果是,一个工人,可以在一天之内制作出4800枚针,而如果没有这样细致的分工,一个工人,或许一天连一枚针也制作不出来。因此,分工是劳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其他行业彼此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的结果,那些具有最高产业和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国家,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都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而在一个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一个人的工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由几个人承担。
似乎很自然的就有个比较,农业。
一方面,农业的生产性质,不允许有制造业那么精密的分工,主要的是,农业中的各道工序不可能像制造业那么完全分立。一个木匠和铁匠的职业通畅可以完全分开,但牧民的工作和农民的工作不可能像前者那样完全分开。纺纱和织布几乎总是两个不同的人,但犁地,播种和收获却通常是农民一个人。
所以,农业劳动力生产的改进,总是比不上工业生产力的改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上所使用的不同种类的劳动者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完全分开。
作者在此后,比较了几个国家农业之间的差异,他们之间的差异很小。
分工为什么会提高和改进生产力呢,作者列举出了三个缘由。
1、由于每一个特定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2、由于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向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的时间。3、由于发明了大量的机器,方便和简化了劳动,使每一个人能干更多人的活。
前两点自然很容易理解,第3点,也不需要举例说明,问题是,机器的发明,也是分工的结果么?
作者明确的说,“使劳动得以如此方便和简化的所有机器的发明,最初都是分工的结果。”当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单一目标上,而不是分散在许多不同事物上时,他们更有可能发现比较容易和迅速达到目的的方法。
由于分工,所有不同行业的产量成倍增长,一个治理得很好的社会所出现的普遍财富得
以让更多人享受。看一看我们现在使用的最简单的生活用品,你就会知道,为使用者提供这些产品的人多得数不胜数。我们穿的毛外套,是大量工人联合劳动的产品,有牧羊人,选毛人,梳毛人,染工,梳理工,纺织工,蒸洗工,缝纫工和其他许多工人。为了制作这样一件简单的产品,必须联合他们不同的手艺。此外,将这样一件产品,运输到使用者手里,需要更多的人。
没有别人的帮助和联合,我们可能连衣服都没得穿呢。
第二章:论分工的起因
既然分工有如此多的好处,但它好像不是我们人类所能刻意去安排或实现的事情。它是如何产生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的帮助,不过,作者有很明确的观点“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虽然这种倾向是非常缓慢和逐步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没有强烈的功利色彩、物物交换、以货易货的倾向。”
而交换这一意愿或倾向,好像是人类独有的。我们观察一下动物。
两只猎狗追逐一只兔子,有时似乎是在协作。每只猎狗都把兔子赶向它的同伴,或者在同伴把兔子赶向它时拦截。然而,这并不是任何契约的效果,而只是它们对同一目标的欲望偶然契合的结果。没有人见过一只狗咬着一根骨头,向另一只狗交换它嘴里的腊肠。甚至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只动物会通过某种声音或姿势向它的同伴表示某种东西是我的,我需要换取你的东西。
一只宠物狗,会向它的主人讨好,以获得食物。人对他的同胞有时候也使用同样的方式。当他没有其他方法使别人按他意图行事时,就百般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可他不能每次都这样做。在文明社会里,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大量人的合作与帮助,而他的整个人生也不足以获得几个人的友谊。
因此,任何一个人想同他人做交易的人,都如此提议:给我那个我想要的东西,你就能得到这个你想要东西。通过这样有益的交易,我们彼此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我们期望的晚餐,并不是来至厨师或啤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至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是向他们乞讨仁慈,而是诉诸于他们的自利心,我们不谈论自己的需要,而是谈论对他们的好处。
人类这种独有的交换倾向,受到自利心的鼓励,并导致了分工。
在一个未开化的部落,一个经常制作弓箭的人,由于工作单一,他会比其他人更好,更快速的制作弓箭。他频繁的利用他制作的弓箭和猎人交换鹿肉或兔肉。最后他发现,自己制作弓箭得到的肉,比自己到野外打猎获得的更多。因此,出于对他自身利益的关切,他开始了以制作弓箭为职业。
这个道理对猎人也是如此。
由于对能把自己劳动产品中自己消费不了的产品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他人劳动产品的预期的肯定。(可以探讨这个问题,既每个人都肯定的觉得自己的产品可以拿去交换,并且是自由的交换,会引入市场的话题。)这就鼓励了每一个人从事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培养和完善他可能具有的从事这一职业的天赋。
看来,人在出生后不久,个体的天赋差异是很小的。分工使得个体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要。因为,如果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筹划自己需要的每一种必需品,那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责任要履行,都有相同的工作要做,也就不会体现才能的任何重大差异。
在人类社会中,最不同的产能对彼此都有用处。他们各自才能生产不同的产品,通过互通有无和交换,这些才能仿佛成了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需要但只有其他人
才能生产的任何产品。
感言:做一个对大多数有用的人,不做对别人有恩惠的人。
第三章:论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
上一章,有这样的表述:“由于对能把自己劳动产品中自己消费不了的产品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他人劳动产品的预期的肯定。这就鼓励了每一个人从事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培养和完善他可能具有的从事这一职业的天赋。”如果细心的读者看到,就会有疑问,如何能肯定的将自己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拿去交换呢?会不会存在一个市场过剩,或者,没有市场的问题?第三章,将会阐述,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
由于交换的力量而引起了分工,那么,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的范围限制。也就是受到市场的限制。当一个市场很小时,没有人能得到任何鼓励去专门从事一种职业,这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把自己劳动产品中远远超过自己消费的剩余部分,去交换他需要的其他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门。
读者可以在脑子里设想一个场景:有不同的独立个体,这些人都从事不同的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产品,那么,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纽带,将这些独立的个体连接起来呢? 市场对分工的限制,作者在书里做了很多阐述,地方就举例说明:“有些种类的产业,即使是最低级的一种,也只能在大城市中进行(意味着大的市场)。例如,一个搬运工在其他地方就找不到工作维持生活。一个村庄对他来说,范围太小了,甚至一个普通的集市,也很少有大到足够他维持稳定的工作。”
在一个偏僻的农村,一个家庭和另一个家庭有时候相距二十英里之遥,稀稀拉拉的人家,他们必须学会为自己干大量的零活,而在一个发达地区,他们会叫各种工人来干这些零活。那些偏远农村的人,一个乡村木匠要做使用木材的每一种工作;一个铁匠要做使用铁的每一种工作。前者不仅仅是个木匠,他还必须是细木工,家具制作者,甚至是一个雕刻师。 如果一个熟练的制针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他一年能熟练的制作出30万枚针,可他全年也不能卖出一千枚。
因此,作者就市场的形成,和推动市场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作了阐明:1、地域因素。2、交通运输因素。
或许,这只是两个比较简单的因素,在作者的时代,表现得特别突出。而如今,对市场的影响因素更多。
船运的发展,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来巨大的历史作用。
通过水运,为每一种产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是单凭陆上运输达不到的。因此,正是海岸和通航河道的两岸,各种产业自然而然的开始分工,并得到大规模的改进。而这种改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
(从沿海,内河,逐步推广到内地,这个和运输的便捷紧密相关)
由于水运的好处如此巨大,工艺和产业的最初改进自然出现在这种便于向全世界开放从而成为每一种劳动产品市场的地方。而这种改进要推广到一国内地总是要晚得多。一国的内陆,不可能在长时期内为自己的大部分货物找到其他市场,除非这个国家的内陆有海岸或通航的大河。因此,该国的市场范围,必然在长期内与该国的富裕程度和人口的多少成比例,这些市场的改进也必然总是要落后于这个国家的改进。
作者列举了古代中国东部各省,有大河流过,通过它们的不同支流,形成了众多的河道,并在此周围发展了较富裕的文明。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
既然分工得到确立,那么,我们必须靠交换来生活。
个体将自己劳动产品超过自己消费的剩余部分,用来交换自己需要的他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为此满足自己的大部分需求,这样,每个人都需要靠交换来生活,促进了商业社会的产生。
但当分工开始出现的时候,这种交换的运作必然常常遇到很多障碍和困难。最初的交换,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的,那么,会出现,经常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拥有的某种商品比他自己需要的多些,而另一个人少些。那么,前者愿意卖掉多余的部分,而后者则愿意购买这个多余的部分。但是,如果这个后者碰巧没有前者需要的任何东西,他们之间的交易就无法进行。屠夫在他的店铺中有肉,而啤酒师和面包师都愿意买一些肉。但是他们除了各自行业的不同产品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用来交换。而屠夫有了暂时需要的全部面包或啤酒,在这种场合,他们之间就无法进行交易。相互都不会成为彼此的顾客。
因此,每个人都在设想,用一种随时可以携带,一定数量的商品,可以用来交换他人的产品时,没人会拒绝接受。
物物交换的困难导致选用某种商品作为货币。
可能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物品被选用来达到这个目的。有些地区曾经用过牛,有些地区用过贝壳,有些地区用过烟草,另一些地区用鱼。
然后,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不可抗拒的理由,人们似乎最后决定在所有商品中,选用金属来完成这个职能。
设想,一个人想要买盐但只有牲畜可以用来交换的人,必然要在当时买入一头牛或一头羊价值相等的盐,因为牲畜,不可能不受损失的分割。
最终采用金属,因为金属的属性,耐久和可分。
刚开始采用的金属,是没有任何印记的粗条金属。用这样的金属来交换,带来两种很大的不便:第一是称量的困难,第二是化验的困难。涉及到两个主要的方面,也就是量和真假的辨别。
在铸币制度建立以前,除非通过繁琐和苦难的检验工作,否则人们常常会受到欺骗,他出售的货物换来的不是一磅重的纯银或纯铜,而是掺了假的最便宜和粗糙的物质。为了防止这些流弊,促进交易,从而鼓励各种产业和商业,所有在开发方面有了重大进展的国家,都发现有必要再那些国家普遍用来购买货物的特定金属的一定数量上加盖一个官印。从而出现了铸币和造币厂的这种国家机构。这些制度通过使用公章来确保那些投入市场的不同产品的数量和统一质量。
(国家对自由经济的干预,是否就是从此诞生?)
铸币制度在大多文明国家和地区推广开来,那些铸币的名称,最初似乎是表示它们所含金属的重量或数量。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称谓,但面值,大多都是表示重量的单位。
由于国家控制铸币制度,于是,出现了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那就是,国家会有意主动的减少铸币内金属的含量。作者说:“我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由于君主和国家的贪婪与不公,他们背弃了自己臣民的信任,逐渐减少了他们的铸币中原来含有的金属数量。”很明显,君主和国家通过采取这些手段就能够用比原来要求较少的白银偿还他们的债务和履行他们的契约。
这好像是一种不公!所有国内的其他债务人也因此享有相同的权利,可以用同样的面额的贬值新币偿还任何一种旧币债务。
通过这样的方式,货币在所有文明国家中变成了普遍的媒介,所有各类货物通过它来进行买卖,或彼此进行交换。
(当然,由于金属货币也存在一些流通的局限性,于是,逐渐产生了纸币,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在未来不久,纸币必然也会被淘汰,换成电子货币,因为,从媒介作用来说,货币,只需要是一个符号)。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或名义价格(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或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分工,形成了货物交换的市场,甚至,有了统一的交换媒介。好像完成商品的交易流程,是水到渠成了。
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人们在用货物交换货币或用货币交换货物的过程中自然遵循的法则是什么?这些法则决定着可被称为货物的相对价值或交换价值。
应当注意,“价值”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有时表示某一特定的物品的效用;有时则表示占有该物品所带来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一个可以称为“使用价值”;另一个可以称为“交换价值”。
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根据他所能享受得起的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品质和层次而定的。 当分工确定以后,我们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商品必须通过他人劳动获得,因此,一个人的富裕或者贫穷,就需要依靠他所能支配或购买的他人的劳动力来决定。因此,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劳动是对一切东西最初付出的价格。一件物品的实际价值,是它能为自己节省时间的而又能转嫁到他人身上的辛苦和烦恼。最初用来购买世界全部财富的不是金或银,而是劳动! 虽然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却又不是用劳动来衡量。一方面,确定两种不同劳动之间的比例常常是非常困难的。仅仅依靠花在两种工作上的时间常常是不能确定这种比例的。工作时忍受的艰难程度不同,工作所用的技巧和技能不同,这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或者说,要花十年才能学会的行业里的一个小时的操作比一个普通常见的职业里的一月的勤劳可能包含更多的劳动。
在不同种类劳动的不同产品相互交换时,通常也对艰难和技巧有些认同。然而,这不是用任何精确的尺度来调整的,而是通过市场上的争执和讨价还价来进行的。
商品更加频繁的和其他商品交换,特别是货币,因此它更加频繁的用来衡量价值。 然而,金和银像其他商品一样,价值是变动的,有时低廉,有时昂贵。任何特定数量的金银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或所交换的其他商品数量,通常依赖于这种交换进行时人们所知的金银矿藏的丰富或稀有程度。但是,作为数量尺度,比如一步的长度,两手所提物品的重量这些本身数量不断变化的自然尺度,决不能作为衡量其他东西数量的精确尺度。因此,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一种商品,决不能成为其他商品价值的精确尺度。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的价值。
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既然谈到,富人可以通过货币购买他人劳动,那么,劳动也像商品一样,可以说是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的。那劳动的真实价格怎么体现?)
“劳动的真实价格,可以说是存在于为得到劳动而给予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数量之中。”
怎么来理解作者的这句话呢,?可以想想这个问题,发到国家的制造工厂,从80年代逐渐搬到中国,从2005年以后,逐步搬到越南等国家。。。
也就是说,劳动的真实价格,应该和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平均或普遍价格相适应。 第
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既然货币是商品价格的名义体现,那么,它的组成是什么?
在没有出现资本积累或土地私有的社会,劳动数量是为各种物品的相互交换所能提供的唯一准则和依据。通常两天或者两个小时的劳动所得,自然应该是通常一天或一个小时劳动所得的两倍。
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部劳动所得都属于劳动者本身,而通常获得生产任何商品时所使用的劳动数量,就是规定它应购买、支配或交换的劳动数量的唯一条件。
资本一旦在某些人手里积累以后,他们其中的有些人自然会运用该资本来推动勤奋的人去工作,为他们提供原料或生活资料,以期通过对他们产品的销售或通过他们的劳动,使原料的价值有所增殖而获得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使原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工人自己的工资,一部分是他们的雇主因提前预支原料和工资的全部资本的利润。 也许可以这样设想一下,资本的利润只不过是为了某种劳动,即监督权和指挥某种劳动所支付工资的别名罢了。(举例,一个老板,投入了20万进行生产,他所销售产品的利润,可以设想为他自己挣得的,对生产进行管理和监督生产的工资)
但,利润和工资是截然不同的,利润受完全不同的原则支配,并且与这种所谓监督或指挥的某种劳动数量,强度或技巧根本不成比例。利润完全受其运作资本的价值所支配,其大小与其运用资本的大小成比例。(同例,上面那个老板的利润水品,只和那20万有关系)因此,在商品的价格里,资本的利润成为一个与劳动工资完全不同的组成部分,并且受到完全不同的原则所支配。
在出现资本以后,并且资本开始运营,这种情况下,全部劳动产品往往并不总是归劳动者所有。大多数情况,他必须和雇佣他的资本所有者分享。通常任何商品中使用的劳动数量,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决定购买、支配或交换。很显然,必须有一个额外的劳动量,作为垫付劳动工资和为该劳动所提供材料的资本的利润。
(请仔细理解这段表述的含义)
在私有出现之前,任何人,只要去劳动,他就可以自由的在田里采摘果实,去森林砍伐木材,当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即使对劳动者来说,在收获的同时,就有了额外的固定价格。劳动者必须支付为了获得采摘许可的费用,而且必须把他通过劳动所采摘或生产所得的一部分送给地主。这一部分所得,或者这一部分所得的价格,构成了地租,并且成为大部分商品价格中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哪三个部分?读者可以看出来,应该是工资,地租和利润)
在所有的社会中,每一种商品的价格最终要分解为这三部分中的其中一部分或全部,在每一个先进的社会中,这三部分,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都或多或少的进入到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中。
但这三部分的真实价值,还都是用劳动来衡量。
例如,在谷物价格中,一部分用来支付地主的地租,一部分用来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或维持劳动者的生活费用和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的费用。第三部分就是农场主的利润。在制造过程中,不仅各种利润的项目越来越多,而且每一后面的利润都比前一利润更大,这是因为由此获得的资本总是越来越大。例如:雇佣织工的资本必须比雇用纺工的资本攻打,因为它不仅要支付雇用纺工的资本及利润,而且还要支付织工的工资,并且利润必然总是与资本保持一定的比例。
由于每一种特定的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分开来看,可以分解为三部分中的某一种或所有的三部分,因此,构成一国劳动的全年产品的价格,合起来看,也必然分成同样的三部分,作为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土地的地租,分配给该国的不同居民。
在一个文明的国家里,由于有很少的商品其交换价值只由劳动而产生,并且大部分商品的交换价值主要来自于地租和利润,因此,该国劳动的年产物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总是远远超过这些年产物的栽种,制造和进入市场所使用的劳动量。年产物的大部分归于四体不勤者,这一比例规定了产物的增加或减少。
或许某些读者,在这里会遇到一些问题。感觉作者在阐述商品价格的三个组成方面,有些难以理解。作者很明确的指出,商品的价格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或三个中的一种:地租,工资,利润。
工资和利润,我们都很能很好的理解,问题是地租不怎么好理解。在11章,会有专门的论地租。但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1)作者主要考察的是农业
(2)地租,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许可。为获得某种生产的权力而支付的费用。农民要种地,开展劳动,就要向地主取得许可,从而支付地租。一个商人,雇用了农民,向地主租赁了土地,他也要向地主支付地租,以获得耕种许可。制造业和商业流通企业,作者在本章没有展开具体论述,但我想,同样存在一个支付许可费用的问题。生产企业需要购买原料,这也是一种生产许可,原料成本,是进行生产的许可费用。
作文十:《国富论》1800字
《国富论》读后感
十七世纪,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统治英国近千年的封建势力相当强大,这导致了英国的这次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使英国拥有大量的封建残余 。封建主们仍然掌握着大量的生产资料,其实力仍然可以与资产阶级一较高下,这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世界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海上殖民竞争,竞相掠夺殖民地,积累了大量的工商业资本。而英国的资产阶级却看不到工商业发展的巨大前景,显得无所适从。
这一切,导致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应运而生。
《国富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剖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经典,在这本书中,斯密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古典经济学在它的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书,作者亚当-密而获得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立者”的称号,并被公认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此书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它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第1卷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卷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卷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 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国富论》出版之后,不仅在英国,而且在整个欧洲和美洲都掀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 马克思评价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
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而台湾大学经济学教授熊秉元更是对亚当斯密以及他的《国富论》推崇之至:亚当·斯密的地位像是神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曾经写过一篇亦庄亦谐的文章,列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语录,其中有两则是:“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和“亚当·斯密才没说过这个!”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把亚当·斯密当成判别是非的指标。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在另一个方面,斯密也提到了人们的私利之心,而也正是这种私利之心才促使人们去发展工商业。但是,亚当斯密
并非盲目推崇私利之心,他把私利与公利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达到和谐的统一,这让我们看到了私利与公利并不是矛盾的,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相辅相成。
亚当斯密的思想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一直被广泛推广,。但是,在二十世纪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对亚当斯密的这一经典理论开始怀疑,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而不只是放任市场。当然,经济危机并不是亚当斯密这种理论引发的,而是市场经济自身的缺点,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律。我们并不能凭此去否认亚当斯密以及他的《国富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始终都是世界经济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一部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