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真实赤壁之战:刘曹双方兵力悬殊不大》1000字
真实赤壁之战:刘曹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2野劲旅2010/6/17 17:45:13收藏
分享 >
4710914
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两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
曹操很轻易地相信了黄盖的投降,是因为曹操认为,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不甘。
此外,周瑜的同郡蒋干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也确有其事,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而蔡瑁、张允也没有被卷入其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
作文二:《论赤壁之战敌对双方战争指导的优劣得失》15600字
古代军事?论赤壁之战敌对双方战争指导的优劣得失
论赤壁之战敌对双方战争指导的优劣得失
?夏曼吴如嵩
摘 要: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以其深远独特的影响、丰富多样
作战形式在三国乃至整个中国军事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一场典型的以的 强、以少胜多的战争,是一场囊括了野战、攻城、追击、遭遇、火攻、退却、水战等多种作 弱胜 战形式 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同时又是中国历史 次企图通过江河作战而谋求实现统一而最终失败的战争。无论从大战略的高度来 上第一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分析,赤壁之战都是一场具有多种典型价值的战争。今天,看,还是
我们分析战 争敌对双方曹军与孙刘联军战争指导的优劣得失,仍能获得历史的经验与有益的
启示。 关键词:赤壁之战;战争指导
中图分类号:E2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451(2005)01—0104— 曼,解放军通讯指挥学院副教授 11 作者:夏 吴如嵩,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少将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雄割据、战乱纷起的时代。在东汉末年至西晋灭吴这近 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爆发了一连串错综复杂的战争。在这些连绵不断、形形色色的战争中,赤
壁之战以其深远独特的影响、丰富多样的作战形式在三国乃至整个中国军事史上占据着不 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一次典型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
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透过千
年的岁月风霜,我们仍能从曹军与孙刘联军战争指导的优劣得失中获得历史的经验与有益
的启示。 关于赤壁之战的胜负因由,历来论者颇多,且成果甚丰。但对敌对双方在此战中战争指
导的优劣得失问题,或有所忽略,或言之未深。以往论者分别从水军强弱、士气高低、人心背
向、曹操“骄伐”等多方面进行过阐述。吴如嵩《论赤壁之战,考赤壁地望》?一文在论述赤壁
之战以考证赤壁地望的同时,从思想根源、战争准备、战略指导等角度分析了曹操的失误;刘
孔伏、潘良炽《再论赤壁之战的几个问题》?认为曹操兵败的决定因素是周瑜采取了速决战
的正确策略;王中兴《论赤壁之战曹操的战略指导》?总结了曹操在赤壁之战战略指导上错
误地估计形势、贻误了有利战机、缺乏有效的战略配合、过高地估计了军事威慑的作用、消极 防御的战役指挥等五点教训。这些分析研究对于我们全面深入认识赤壁之战的经验教训,
多有启示。只是各家有关该战中双方战争指导的认识,或有未尽之意。 万方数据 ?104?
《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赤壁之战是一场包括一系列战役、战斗的大规模作战。这场战争起于曹操南攻、发起荆
州战役,止于曹军固守江陵。从阶段上可划分为两个战略阶段:曹军夺占荆州阶段和赤壁败
退阶段。整场战争包括曹操南下时“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采取战略佯动 而夺取新野、樊城的初战,包括“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此“之”指刘备——笔者注),一日一
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大获其人众辎重”?的长阪之战和抢占江陵,包括“瑜及
程普等与备饼力逆曹公,遇于赤壁”?的赤壁之战以及黄盖“欺以欲降”(z),“烧尽北船,延及
岸边营砦。瑜等率轻锐军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iI)的乌林之战,直至“备与
瑜等复共追”?、曹操“引军从华容道步归”?江陵。赤壁之战内容丰富、异彩纷呈,而最富有
研究价值的无疑是其战争指导。
一、赤壁之战在军事学术上是一场具有多种典型价值的战争
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无论从大战略的高度来看,还是从军事 略的角度来分析,都是一场具有多种典型价值的战争,在学术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战
(一)关于赤壁之战的大战略和军事战略
1、关于赤壁之战的大战略 赤壁一战,孙刘两家结成联盟,特别是刘备集团的联吴
破曹,是对“隆中对”所提出基本国策的真正而成功的实践。孙刘联盟、“隆中对”的大战略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天下大势有冷静、准确的分析。《孙子兵法?谋攻》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
外战争史的实践证明,没有对敌我双方各种力量因素的充分了解,就不会有战争的胜利。早
在刘备三顾草庐之时,诸葛亮就提出过著名的“隆中对”,看到了曹操既占天时,又有人谋,拥
军百万,“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强大势力,看到了江东孙氏经父子、兄弟三代苦心经营,地势
险要而民为之附,贤为之用的综合优势,以及荆州、益州优越的地理环境,建议刘备以人和为
本,占有荆、益z(kt?I后,冷静观察天下形势,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
宛、 洛,将军身率益,ka?I之众出于秦川”@,从而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二是审时度势,制定出了相应的策略方针。战争中的策略方针,如同下棋时的落子顺序
和写文章的谋篇布局。就“隆中对”而言,首先是刘备集团明确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清醒
地意识到,以曹操势力之大,“诚不可与争锋”@,而以孙权实力之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也”?,在赤壁之战中顺利实施了联吴破曹的构想。同时,在己方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制定了 韬光养晦,“内修政理”?的策略方针,以图在荆、益二州站稳脚跟,然后伺机完成统一大业。 三是对未来政治局面结局的准确估计,即具体预测出三分天下的发展趋势。诸葛亮在 “隆中对”中分析天下大势,谈到曹操拥军百万的强悍、孙权国险民附的优势、刘备总揽英雄
的贤德,言下之意,天下大事必在曹、孙、刘三家。及至刘备败长阪、走夏口,诸葛亮随鲁肃前
往江东游说孙权时,诸葛亮更确切地指出:“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 成矣”@,十分肯定、明确地预言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四是战前具有充分的必胜把握和坚定信念,非常自信地预见到曹军必然被击败。曹军
此次南来,得襄阳、战长阪、取江陵,所向披靡。一路上,刘琮束手、刘备败逃、刘璋丧胆,气势
不可谓不盛!但诸葛亮却视得胜而来、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强弩之末,认为只要孙权能派几
万方数据 ? ?105
古代军事?论赤壁之战敌对双方战争指导的优劣得失
万人马与刘备共同作战,“破操军必矣”?。周瑜也对孙权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表示
愿得精兵三万,前往夏口抗击曹军,对击败曹军充满信心。
五是对同盟军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深入了解,认识到江东有政治、经济实力,有精良 的水军。诸葛亮“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q9的论述自是精辟,周
瑜关于孙权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的言论亦颇中肯。战前与孙权分析形势时,周瑜反复提
到曹操即便没有后顾之忧,也不可能与江东军校胜负于船楫间,因为“舍鞍马,仗舟楫,与吴
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换言之,“仗舟楫”乃江东所长。由此可见周瑜早已意识到了江东 的水军优势。
2、关于赤壁之战的军事战略 赤壁一战,曹军是进攻方,孙刘联军是防御方。作为
进攻方的曹军,在战争前期的军事战略十分明确且适宜,它包括出兵宛、叶一带以迷惑刘表
的战略佯动,轻装精骑掩杀刘备的战略追击,以及夺取江陵后三路分进合击的战略构想。战
争后期,因是与孙刘联军突然遭遇于赤壁,加之曹操的轻敌,几无军事战略可言。 而作为防御方的孙刘联军却恰恰相反,战争前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后期由于指导思想
的正确,顺利地转入了积极防御,主动逆江而上迎击敌人,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进而乘胜
追击,围曹军于江陵。 (二)赤壁之战在军事学术上的多重价值 1、它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曹操在平定北方各军阀割据势力的过程中
逐渐积聚起一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已拥百万之众”?,可谓兵多将广,此次南征
荆州、讨伐孙权,曹操自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这个数字是否属实?历代学者都认为为
达到震慑孙权使之不战而降的目的,曹操所云“八十万”当为诈称。那么,赤壁,战,曹军到
底有多少兵力?《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载周瑜对孙权说:“今以实校之!彼所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照周瑜的说法,曹军顶多
只有二十四万人。但《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却云:“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
军,船步兵数十万”。按这个说法,曹军中仅荆州降卒就有“数十万”,究竟“几十万”?我们不
得而知,但至少应有二十万才能说“数十万”,就算二十万吧,加上周瑜所言随曹操南下的十
五六万“中国人”,曹军总数至少应有三十五万。又据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二八》所言,曹
军中“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这样算来,曹军总数在三十万左右。既然曹
操的《与孙权书》为达威慑目的可能虚夸水军之数,那么周瑜在决战前夕,为坚定孙权抗曹决
心未尝不会隐瞒曹军数目,所以周瑜之说也不足信。由此推断,赤壁一战,曹军兵力当在三 相对曹军而言,孙刘联军投入兵力的总数《三国志》记载得非常清楚。诸葛亮为孙权分
十至三十五万。析形势时曾说刘备兵败长阪后之还者加上关羽的水军精甲为万人,刘琦和江夏的兵力也不 下万人。也就是说,刘备、刘琦一方兵力为两万人。至于孙权方兵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
传》载:“(孙权)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三国志?吴
书? 周瑜传》也载周瑜言于孙权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据《三国
志? 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载,周瑜本来是向孙权请精兵五万,但孙权说:“五万兵难
卒合, 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纵观各条史实,孙权方出兵人数为三万。由此看来,孙 刘联军 兵力数当为五万人左右。万方数据 ?106?
《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孙刘联军终以五万之兵击溃了六、七倍于己的豺虎之师(《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日:“曹
公豺虎也”)。赤壁之战也因此成为军事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2、它是一场有着多种作战形式的战争 纵观整场赤壁之战,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囊括 了野战、攻城、追击、遭遇、火攻、退却、水战等多种作战形式,为后世实施、研究各种作战形式
及协同作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是声东击西的战略佯动。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攻取荆州,他采用苟
或的建议,在派兵于宛、叶一带实行战略佯动以迷惑刘表的同时,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经新野直奔荆州的治所襄阳。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代为荆州牧。九月,曹军行至新野,
驻守襄阳的刘琮不战而降,此时,屯驻樊城的刘备对曹军南下、刘琮投降,皆一无所知,及至
曹操到达宛城,刘备才得知实情,仓惶间,令关羽乘船数百艘从水路南下江陵,自己也率部众
由陆路退往江陵。退却途中,刘琮的部下及荆州民众多跟随刘备,到长阪,队伍已有十余万
人,数千辆辎重,因而行动迟缓,一天只能走十多里。二是轻兵锐骑的战略追击。当时江陵储有很多军用物资,曹操担心被刘备夺得,于是留
下辎重,轻装直趋襄阳,曹操到襄阳时,刘备已撤走。听到这个消息,曹操立刻亲率精骑五千
一天一夜急行军三百多里,终于在长阪追及刘备。仓促问,刘备抛妻弃子,仅与诸葛亮、张
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至此,刘备不得不改变原定计划,斜趋汉津,渡汉水而至夏口,仅收 拢残部万余人。 三是规模盛大的江河作战。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
河作战。 中国是一个战争与文明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上古传说的黄帝时期就已有了战
争。现流传的黄帝时期的三次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以及共工与颛顼的战争都发生在中
原。据考,夏朝还没有出现舟兵或水兵,所以也就不可能有水战,特别是成规模的水战。有
学者认为商代可能已出现了舟兵的最初萌芽,文献中也有武丁南伐荆楚的记载,但据《中国
军事史略》载,商代军队总数只三万,所以,即使当时发生了水战,其规模也应有限。西周的
昭王曾两次“伐楚荆”,宣王也曾派兵车三千乘南征楚国。西周后期的这三次南征有没有在
长江进行水战,史无详载,但西周有多少兵力,我们可以推算一下:《诗?小雅?采芑》日:“方叔
莅止,其车三千”,也就是说,西周当时有兵车三千乘。按通常的算法,每乘车应配甲士十名, 次南征都曾起倾国之兵且曾战于长江,其规模较之赤壁之战亦不算大。春秋时期虽已出现 另有两倍于车兵的徒卒协同。这样算来,西周当时军士总数当为九万,即使昭王、宣王这三
水兵,但当时各大国兵力一般不超过十万。战国时,秦将司马错曾三次率巴蜀军“浮江伐 楚”。在公元前308年进行的第二次“浮江伐楚”战役中,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
万 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只动用兵力十万,也够不上大规
模。秦 灭楚时发兵六十万,楚亦全力抵抗,此战规模盛大,秦军也曾渡江平定楚国江南各地, 江上作战记载。其后直至赤壁之战前,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只有如孙权击杀黄祖之类但并无 役或战斗,而没有大规模的战争。 的小战
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夺占荆州,在长阪大败刘备,值此危急关头,诸葛亮随鲁肃往江
东游说孙权,经过鲁肃、诸葛亮、周瑜等人的积极斡旋,孙、刘两家在抗曹一事上达成共识,结 成了联盟。孙刘联军逆长江而上迎击曹军,在赤壁与曹军遭遇,初一交战,曹军失利,退守至万方数据 ? ?1 07
古代军事?论赤壁之战敌对双方战争指导的优劣得失
江北的乌林。吴将黄盖发现曹军船舰首尾相连,于是献火攻之计,并通过诈降得以实施。在
猛烈的火攻下,曹军大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乘胜追击。曹操经
华容道退走江陵,时天寒风大,加之疾疫流行,曹军“赢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甚 众”@。历时半年之久的赤壁之战终以曹军的惨败而宣告结束。 此次曹、孙、刘三家于长江两岸陈兵至少三十五万,鏖战赤壁水面,其规模之大可谓空
前。因此,我们说赤壁之战是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3、它是第一次企图通过江河作战而谋求实现统一而最终失败的战争 赤壁之战前,
中国为实现统一而进行的战争有三次: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楚汉战争和东汉的统一战争。 秦灭六国自公元前236年大举攻赵拉开序幕,其问秦采用“中央突破,由近及远,各个
歼 灭”?的方针,依次灭除韩、魏、赵、燕、楚,至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临齐境,兵不血刃占
领齐 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分裂局面。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乘齐、燕、赵等封国发生战乱,齐、楚爆发大战之机,
率 汉军东进,败雍王章邯,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还定“三秦”。在经过了彭城之战、成
皋之 战、井陉之战和垓下决战后,终于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迫项羽自刎于乌江,楚 汉战争 宣告结束,全国复归统一。
东汉初年,刘秀虽于洛阳称帝,但全国割据势力林立,东汉政权处于各种割据势力的包
围中,从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十一月,在历时近十一年的时
里,刘秀通过统一关东之战、崤底之战、伐陇之战和灭蜀之战,先东后西,先陇后蜀,由北问 至南 扫平了各种割据势力,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
东汉末年,曹操讨董卓、诛吕布、收张绣、灭袁氏,其势与赢政、刘邦、刘秀何其相似!及
至其占有荆州,刘璋震慑,“遣兵给军”@。此时的曹操,在企图威慑孙权、使之不战而降的希 望破灭后,决心凭武力一战而定江南,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曹操在樯橹灰飞烟灭后败退回北
方,不但没有实现统一,而且还因此一战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推迟了统一的进程。赤
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企图通过江河作战而谋求统一的战争,但却是一次失败的战争。 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总之,赤壁之战既斗力斗勇,更是斗智斗谋,曹操对形势的错误预见与孔明、周瑜对大局
的准确把握;曹军的兵多势大与孙刘联军的善长水战;曹操的麻痹大意与周瑜的主动迎敌,
黄盖的火攻、诈降,相映成趣。赤壁一战,孙刘方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整场战争
异彩纷呈、曲折多致,在军事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二、曹操在战争指导上的优劣得失
(一)曹操的优与得 应该说,在赤壁之战前期,即荆州作战阶段,曹操的军事行动是无懈
可击、十分成功的。
经官渡之战、北征乌丸,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曹操立即把眼光投向了地处长江中游的荆州,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可谓四通八达、攻守皆宜,历来是兵家
必争的战略要地。从上游击下游,争上游、控下游的最起码的兵家常识来看,控制了荆州就
等于控制了位于长江下游的江东。基于此,荆州成了曹操南下平定江东、统一全国的必经之万方数据 ? ? 】08
《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路。
对于此次南征荆州,曹操十分重视,早在建安十三年春,就曾在邺凿玄武池训练水军。
以中原之军而练水战只能是为了打击荆州的刘表,继而对付江东的孙权。从曹操出征之前
“问或策安出”@的举动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一仗该什么时候打、该怎么打,曹操是经过了 周密而慎重的论证的。在战争的实施过程中,曹操采用苟或一军佯动、一军突袭的作战方
针,快速展开攻势,起到了有效的威慑作用,以至部队才到新野,刘琮就望风而降。收降刘琮
后,曹操以一位大战略家的精明卓绝准确地预见到刘备会退踞江陵、利用江陵有利的地理位
置和充足的物质进行抵抗,因而果断地放弃辎重,轻装直奔襄阳,随后又当机立断,亲率五千
精骑一日一夜急驰三百多里,终于在当阳长阪追及刘备。长阪一战,不仅有力地摧毁了刘军
的有生力量,夺得了数千辆辎重,更为重要的是,曹军的突然降临打乱了刘备的预期计划,差
点当了俘虏的刘备不得不放弃江陵而斜趋汉津,仓惶而逃,曹操因而顺理成章地抢占了战略
要地江陵,既获取了大批军用物质,又粉碎了刘备企图占领江陵与己抗衡的梦想,取得了这
一时期战略上的主动。从最初的战略佯动至追击刘备,从长阪之战至抢占江陵,曹操这一时
(二)曹操的劣与失 曹操在战争指导上的失误主要表 期的每一次决策都体现了一位大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现在赤壁作战阶段。 曹操此次南来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
伐荆州前,曹操刚取得了官渡之战、北征乌丸的一系列胜利,可谓志得意满。征荆州开始后,
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坐拥荆州全境,加之在长阪又轻而易举地将枭雄刘备
杀得落荒而逃,就连远在益州的刘璋都“始受征役,遣兵给军”?。此时的曹操,自我意识极
度畸形膨胀,以至于头脑发昏,只看到自己兵多势大的优势,而忽视了己方士兵远来疲惫、不
习水土、不习水战,天气严寒、后勤保障困难等劣势。执意要顺江东下攻打孙权。就此问题,
谋士贾诩曾劝谏曹操采用相对稳妥的方式:“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可惜曹操
没有采纳,固执地认为江南可一战而定。曹操此时的情绪,从他给孙权的那封著名的檄文中
亦可窥知一二:“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
吴”@。他完全沉浸在不战而征服荆州的胜利中而不能自拔,口口声声“奉辞伐罪”、“会猎于
吴”,仿佛江东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根本没把孙权放在眼里。曹操此时犯的更大的错误是 估了刘备,甚至根本没有估计到刘备在重创之下还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在没有彻底肃清 完全忽略了刘备的存在,他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断言,低 刘备残部的情况下公然向孙权宣战,这不符合曹操一向以来奉行的打一拉一、各个击破的战
略原则。但此时的曹操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的这一举动无疑加速了孙刘的结合。 即便如此,曹操在决定南平孙刘时就压根儿没进行过相关的战略策划吗?当然不是。 对曹操此次的战略部署,史书没有正面的记载,但从散落在《三国志》各卷的零星记载中我们
似乎可以推出个大致轮廓。《三国志?魏书?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 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合5、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三国志?魏书?乐进传》载乐进 “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三国志?魏书?徐晃传》亦载徐晃“从征荆州,别屯樊”。由此可
见,曹操此次的战略部署至少该是三路分进合击,进攻夏口(此时的夏口是孙刘联军与曹军 ? ?万方数据 1 09
古代军事?论赤壁之战敌对双方战争指导的优劣得失
对峙的最前沿阵地):以驻扎于当涂、汝南等汉、淮之间的章陵太守兼都督护军赵俨为首的于
禁、张辽、张合5、李典、朱灵、路招、冯楷等七军,伺机攻打孙刘联军的北部;以乐进、徐晃为首
的襄樊战区的人马随时顺汉水南下东进,打击孙刘联军的西部;主力则由曹操亲自率领,沿
长江水陆并进,顺流东下北上,进攻孙刘联军的南部。如果曹操的这一战略部署得以实施, 双方的胜负输赢,我们后人就很难逆料评说了。 但事实上,曹军三路分进合击的部署并未得以实施,急于求胜的曹操在没调动襄樊与 汉、淮间部队的情况下,独自率主力孤军冒进。此时的曹操对即将发生的决战是只想其胜而 未虑其败。他此次行动的一线平推、有正无奇给孙刘联军造成了可乘之机。
提起赤壁之战,人们马上会想到火烧战船,想到曹军“船舰首尾相接”@的错误。其实,
诚如王夫之所言:“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曹操兵败赤壁的症结并
不在锁连船,而在骄傲轻敌、麻痹大意。首先,他轻视了孙刘联盟的影响和实力。刘备在荆
州虽兵微将寡,但大得民心,以至于刘琮降曹后,归附刘备的刘琮部下及荆州民众达十余万,
辎重也有数千辆。《三国志?蜀书?刘巴传》亦云:“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孙权 在江东更是既有周瑜、鲁肃、张昭等武将文臣的倾心辅佐,又有吴郡顾氏、陆氏等世家望族的
诚心拥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江表传》日:“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江表英
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也认为孙权以其神
武雄才,兼仗父兄基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由此可见孙权在江东势力之大、实力之强。
而曹操得荆,kl、I后,在荆州民心不稳,经济实力也不巩固,就连《三国志?魏书?文聘传》都说: ,北来 “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王夫之所言“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 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 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 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重以戴先主之德,怀刘琦之恩,故黄盖之火 一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说得颇为在理。其次,他轻视了周瑜,低估了周瑜的胆量和能力,根本没有想到周瑜在兵力处于绝对劣
势的情况下敢主动迎击,以至于在赤壁与周瑜遭遇时毫无准备,初一交战就败退江北。更为
严重的是,曹操直至此时还未清醒过来,既没组织有效的防御,更没部署积极的进攻;既不撤
退,也不进攻,只是消极观望,终于铸成大错。在对待黄盖投降的问题上,曹操一错于没有辨
明真伪,再错于受降时没有保持应有的警惕。兵法云:“受降如受敌者”?,又云:“受降之际,
必张吾甲兵,严吾备御,以防不虞”@。曹操对黄盖之降虽非完全相信,但自恃兵多将广,没
做任何防备,黄盖来降之时,“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因而
赤壁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在长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但作为一方主帅的曹 面对黄盖突然发起的火攻,曹军上下猝不及防,人心大乱,迅速崩溃。
操对如何进行大规模水战显然缺乏正确的认识,又不懂进行江河作战的战法训练,也没有从
思想高度重视它。以至于在没有进行充裕的准备、主客观条件完全不具备的情况下就仓促
出战。是的,曹操在建安十三年春曾于邺修凿玄武池以训练水军,但此次训练距建安十三年 七月伐荆州满打满算也只有半年之久。以半年的时间、在有限的场地而想训练出具备水上
作战良好素质的近二十万士兵,其结果值得怀疑。况且,池中与江上的气候环境、风浪程度
也有天壤之别,在风平浪静、水波不兴的池中训练水军纯系纸上谈兵。事实也是如此,战斗 万方数据 ? ?110
《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打响后,曹军不习水战、不惯长江风浪的颠簸,迫不得已将战船首尾相连,大大削弱了部队的
机动性,给孙刘联军造成了可乘之机。
曹操在赤壁作战阶段的失误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骄傲轻敌且根本不懂江河作
战。
三、孙刘在战争指导上的优劣得失
(一)孙刘的劣与失 孙刘在赤壁之战中的劣与失要追述到原荆州牧刘表在经营荆州问题
上的多次失策。位 于长江中游的荆州历来是兵家用武争霸之地,但荆州牧刘表不思进取,只“欲保江汉间,观天
下变”(1】)。对于刘表的失策,曹操有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评价:“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
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直到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刘备劝说刘表攻袭曹操的
老巢许都,刘表依然没有采纳,眼睁睁地放过了最后一次打击敌人、壮大自己的大好机会,以 至于稳定了北方、积蓄了力量的的曹操在一年之后将矛头对准荆州时,荆州几无招架之功。孙权在荆州问题上的犹豫观望对造成日后曹军“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的被动局
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鲁肃早就为孙权规划过“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
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蓝图;甘宁也说:“南荆之地,山陵行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
西势也”@,并且提醒孙权:“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但除了多次进伐黄祖,对这些建
议,孙权迟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既没下决心武力夺占荆州,又没联合荆州各方势力防
御曹操,及至建安十三年春曹操在邺凿玄武池大兴操练水军之师,孙权还没有意识到这是曹
操即将南下的信号。等到孙权派鲁肃以吊刘表之丧为名前往荆州察看动静,欲联合刘备“同
心一意,共制曹操”@,曹操已发兵荆州。紧接着,刘琮投降,刘备南逃,曹操陈兵长江,整个
荆州作战阶段,面对突然降临的近二十万曹军,刘备为保存实力而撤往江陵无疑是正确 荆州大势已去,江东也陷入了无险可恃的被动局面。
的,但在该如何对待随行而往的荆州士民上,刘备却犯了兵家大忌。《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或谓 载:“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
先主日:‘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日:‘夫济大事
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理论上讲是成立
的,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论却是不可行的。《孙子兵法?九变》曾论述过将帅的五种过失,其中
之一即“爱民,可烦也”,并明确指出:“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刘备此种做法是
典型的“爱民,可烦也”,也是战争指导上的极大失误。带着十多万民众、数千辆辎重的刘备
一天只能走十几里,终于在长阪被一日一夜急行军三百多里的曹操追上,不但人马被击溃,
辎重被夺走,退守储有大量军用物资的战略要地江陵的正确部署也化为泡影,刘备这次顾小
(二)孙刘的优与得 与曹操正好相反,孙刘在战争指导上的优与得集中体现在赤壁作战仁而轻大局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阶段。 长阪一战,刘备大败而逃,斜趋汉津,败走夏口,几无立身之地;随着曹操抢占江
陵,全面 占有荆州,江东的千里江防也已无险可守,一场关系孙刘两家生死存亡的大决战迫在眉睫。
万方数据
古代军事?论赤壁之战敌对双方战争指导的优劣得失
决战前夕,对敌我双方的形势,诸葛亮、周瑜各有精辟论述。诸葛亮游说孙权共同抗曹时曾
说:“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 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故兵法忌之,日:‘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兵势耳,
非心服也”@;在江东一派议和声中周瑜坚定地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
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
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元内忧,能旷日持
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 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土众远
诸葛亮、周瑜的分析无疑是冷静、客观的,通过分析,明确了曹军兵多势大下掩藏的弱 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点:首先,曹军远来疲弊,已是“强弩之末”;其次,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却要“舍鞍马,仗舟楫”,
这是舍长就短;再者,正值隆冬时节,战马缺乏草料;又兼曹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一定会发
生疾疫;再加上荆州士民对曹操并不是真心拥戴,大后方又有马超、韩遂等西顾之忧。凡此
种种,由此推断,曹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同时,也看到了孙刘联军善长水战,江东政权稳 固,“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的良好社会基础,从而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和信心。正是由于对敌我形势有正确的估计,知己知彼,周瑜才敢于乘曹操尚未完成部署而先期
迎敌,以己之长对敌之短。周瑜的主动迎击打乱了曹操分进合击的战略部署,迫曹军战于赤
壁水上,取得了初战告捷的胜利。从战争指导上来说,初战在战役、战争中虽为一个局部,但
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局部。赤壁初战的一击成功,使得孙刘联军化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战
场的主动权。 曹军退守乌林后,联军方因“寇众我寡,难于持久”?,正确地选择了速战速决的方针,黄
盖敏锐地捕捉到曹军战船首尾相接的破绽,及时与周瑜商定火攻计,并通过诈降得以接近曹
军。黄盖的诈降是研究透了曹操骄傲心理后的周密安排,这一点我们仅从黄盖写给曹操的
诈降信就可见一斑:“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
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
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
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这封信写得不卑不亢,表面看来是解释自己降曹的原
因,实际句句在恭维曹操。这使得本就不可一世的曹操更加相信自己的威慑力,从而放松了
受降时应有的戒备,黄盖火攻计的顺利实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分析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战略得失,有一则史实不容忽视,即在周瑜、刘备逆江而上迎
击曹军的同时,孙权曾出兵合肥。孙权恰恰选在此时攻合肥,绝对不是偶然或巧合,它一定
是经过事先周密计划的。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
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闻至,乃走”@。《三国志?魏书?蒋济传》也提到了同一件事: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
兵以解围”。很明确,孙权出兵合肥是“为备”,换言之,孙权此时的围攻合肥,无非是为了牵
操在部队因疾疫严重减员的情况下,依然派了张喜率千骑增援合肥。孙权此次的围攻合肥 制、分散曹军兵力,以图缓解荆州前线周瑜、刘备的压力。事实上,孙权的目的也达到了。曹
万方数据 ? ?112
《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对赤壁决战的最后胜利究竟产生了多大影响,史无明载。但无论如何,孙刘联军这种在战略
部署上有正有奇、奇正皆得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对整场战争朝着对己方有利的形势发展也
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赤壁之战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曹操南来荆州之前,甚或在荆州作战阶段,绝对不会
想到自己将为一个错误的决定付出
多么惨痛的代价。撇开曹操思想上骄傲轻敌的因素不谈,推究其迅速出兵江东的原因,元非
是想乘降刘琮、败刘备、震刘璋之得胜之师一鼓而下江南,实现全国的统一。但他错误地估
计了形势,既没看到己方的劣势,又没看到敌方的优势。最为关键的是,他忽视了江河作战
的特殊性。仓促出师的结果是损兵折将、丧师失地,不仅到手的许多战略要地丢失了,而且
元气大伤,不得不退回北方。孙、刘的力量在这次战争中分别得以壮大,曹操集团也失去了
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赤壁之战推迟了全国统一的进程,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假如曹操没有一意孤行,而
是采用贾诩利用楚地的富庶来养活吏士、安抚百姓的建议,缓至荆州民心安定、准备充足之
后再议取江东。那三国的历史恐怕就会大大改写了吧!
赤壁之战的典型性不仅仅在于弱小的孙刘联军打败了强大的曹军,更在于它作为第一
次在长江上进行的企图通过水上作战统一全国的战争,为后代的大规模水战提供了丰富的 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尤其使后人看到江河作战是新课题,逐渐认识了长江,认识了长江上游
与下游的关系,认识到江河作战的特殊性,认识到江河作战同样要有雄厚的物资力量和卓越
的谋略智慧。所以在此以后的各次江河作战的统一战中,充分准备、积极训练成了至关重要
的环节。以赤壁之战后第一次通过水上作战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晋灭吴之战为例,晋灭吴显
然吸收了赤壁之战双方的经验教训。晋军和曹军一样,一直存在着水军薄弱的缺陷。为了 灭吴,晋积极备战,据《晋书?羊祜传》载,都督荆州诸军事的羊祜“缮甲训卒,广为戎备”,《晋
书?王溶传》也记载了益州刺史王溶在蜀训练水军、建造大船准备顺流攻吴的盛况:“大船连
舟棹之盛, 舫,方百二十步,受两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 自古未有”。不仅如此,晋也进行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
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
无百日之粮,乃至季年,有十年之积”@。从“军元百日之粮”到“有十年之积”,军粮供应之日
趋充足由此可见一斑。尤为重要的是,灭吴前,羊祜上疏晋武帝,准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 以一隅之
不于此际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 者不能为吴谋矣”@。读羊祜这段奏疏,给人最直接的联想就是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在柴桑对
孙权说的那番话。同样的知彼知己,同样的见识深远。通过长期的充分准备,晋武帝于咸宁
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下诏发兵二十余万,兵分六路,分别出涂中、横江、武昌、夏口、 陵、巴蜀,一举破吴,统一了全国。 江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爆发的隋灭陈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通过大规模江河作
战 统一了全国的战争。由于对水战有充分的认识,战前隋文帝在群臣中广泛征集灭陈之 付诸实施,大造“五牙”、“黄龙”、“平乘”、“舴艋”等船舰。在击败北方突厥后,集中五 策并 万方数据 十一万
? ?1 1 3
古代军事?论赤壁之战敌对双方战争指导的优劣得失
多优势兵力,八路出击,轻而易举赢得了全国统一的巨大胜利。 赤壁之战对后世的水上作战
影响是深远的,它使后人认识到,统一虽是人心所向,但如
果准备不充分,没有实力,实现统一也是困难的。 总之,不准备好不能打,不是对我有利不能 打,没有很好的时机不能打。一言以蔽之,即
孙子所谓“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注释:
?此文载于《中国军事科学11995年第2期。
??此文载于江忠兴主编《蒲圻三国赤壁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三国志?魏书?苟或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高锐主编:《中国军事史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o?《读通鉴论》卷9、卷 28。 ??《草庐经略》卷7“受降”。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 ?《三国志?魏书?武帝记》注引《魏书》。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评》对孙权攻合肥的时间持不同看法:“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
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晋书?羊祜传》。 o《孙子兵法?火攻》。 (责任编辑朱加荣)
万方数据
作文三:《赤壁之战》4400字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的作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名 称 赤壁之战 地 点 湖北赤壁 时 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参战方 孙刘联军,曹军
结 果
为日后三方势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战方兵力
联军5万,曹军大约20余万(称80万) 伤亡情况
曹军伤亡过重,曹军与吴军划江而治 主要指挥官
曹丞相(曹操),刘左将军(刘备),孙将军(孙权),周瑜 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形势基本形成
目录
1历史背景 2交战过程
? 前期首胜
? 火烧赤壁
? 曹操败退
3战争分析 4发生地考 5兵力考
1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刘备撤走。[1] 曹操听闻刘备想要去江陵,派五千轻骑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坡追到刘备,刘备兵马不多,又有数十万百姓相随,迅速被击溃,刘备放弃妻子和儿子,与诸葛亮、赵云、张飞等数十骑逃走。[2]
赵云反身杀入曹军,将刘备幼子刘禅及甘夫人救出,与刘备在江夏会合。[3]
张飞率领二十骑兵断后,据水断桥,大喊:“身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曹军不敢逼近,刘备得以顺利逃亡。[4]
江东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派鲁肃来与刘备结成联盟,合力抗拒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到江东。[5]
2交战过程
前期首胜
十二日,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
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火烧赤壁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曹操败退
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但仍旧占据着南阳、南郡二郡(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置襄阳郡、南乡郡[一说章陵郡]),刘备则开始挥军向长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发起进攻,孙权则命令周瑜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县。
3战争分析
曹军的情况:
(1)曹军将士多为北方人士,对南方环境无法适应。
(2)曹公之所以倾大军来战荆州,是因为他早已想到了会战败,但为了大局考虑,荆州非占不可。荆州首府襄阳乃北方之门户,有了它就等于多了一层保护。且刘表久居襄阳,经营多年,是荆州地区最富有的地方,乃为兵家必争之地。
(3)曹公战人和,亦战地利。对于荆州一战,曹公想到的是:进可以统一南方,讨灭东吴,退要守住襄阳以拒吴兵。进退的关键点在于曹军将士能否适应南方的环境。
(4)从“孤烧船自去,徒使周瑜留虚名”来看,曹军并非被东吴之火所败。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曹公不至于连打败仗都不敢承认,还心存侥幸。
4发生地考
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
?
蒲圻说
?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采用了这一学说。1970年以后,蒲圻市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连续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铜马镫、“建安八年”(203年)字样的瓦砚,1976年赤壁山下土层中的沉船遗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汉朝带钩,1987年开探的墓室中诸葛亮设计的铜弩机、东汉通行的五铢钱等等。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为赤壁市。在赤壁市的三国赤壁古战场中,含有大量赤壁之战时的各种遗物,这些战争遗物的出土更加确定了当年赤壁大战的地点就是在蒲圻[6] 。
?
嘉鱼说
?
语言学家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
史书论证
首先,《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而《三国志·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逆”是一个解释。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5兵力考
曹操方面,《三国志·吴主传》注引的《江表传》里记载曹操赤壁之战之前有给孙权一封书信,信中称曹军有八十万,[7] 《周瑜传》中记载曹操占据荆州后,得到水、陆军数十万,具体数目不详。[8] 周瑜在对孙权将曹操的兵力估到二十多万。[9] 联军方面,孙权调给周瑜兵马三万,[10] 周瑜和鲁肃在劝说孙权抗曹时说刘备有兵马二万多人。[11] 所以,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合计五万多人,曹操有几十万人,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 三国时期历次战役
? 黄巾起义 ( 公元184年-186年) ? 兖州之战 ( 公元192年) ? 官渡之战 ( 公元200年-201年) ? 合肥之战 ( 公元209年) ? 汉中之战 ( 公元219年) ? 南中平定战 ( 公元225年) ? 陆逊北伐 ( 公元227年-280年)
? 讨伐董卓 ( 公元184年-186年) ? 宛城之战 ( 公元197年-199年) ? 三战新野 ( 公元207年) ? 潼关之战 ( 公元211年) ? 荆州之战 ( 公元219年) ? 六出祁山
? 三家归晋 ( 公元263年-280年)
? 江夏之战 ( 公元190年) ? 易京之战 ( 公元199年)
? 赤壁之战 ( 公元208年)
? 巴蜀之战 ( 公元211年-2
? 夷陵之战 ( 公元221年-2
? 九伐中原 ( 公元249年-2
汉朝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三国志·曹操传》: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
2. 《三国志·刘备传》: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3. 《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4. 《三国志·张飞传》: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5. 《三国志·鲁肃传》: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6. 景点介绍--凤雏庵、赤壁大战纪念馆等 .三国赤壁古战场 [引用日期2013-05-30] . 7. 《江表传》: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8. 《三国志·周瑜传》: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9. 《江表传》: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原将军勿虑。”
10. 《江表传》: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作文四:《赤壁之战》4800字
赤 壁 之 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
2. 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 历史 观的道理
3.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要求 学生 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 (纪传体通史 , 分为本纪、世 家、列传、书、表 ) 。读 “ 自读提示 ”, 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
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二、介绍时代背景。东汉末年 , 朝政紊乱 , 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 , 人民痛苦加深 , 爆发了 历史 上着名的农民起义 —— 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 , 扩大自己的 军事实力 , 争夺地盘 , 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难点、重点分析
(一 ) 常用文言词。次 :①临时驻扎。例 :引次江北。②次序。例 :余船以次俱进。 当 :①抵挡。例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 :当横行天下。③会。例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方 :①方法、计谋。例 :助画方略。②将要。例 :方与将军会猎 于吴。③刚。例 :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 :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 算面积用语 , 正方形 (各边长度相等 ) 。例 :地方数千里。计 :①出计、谋划。例 :今为 君计。②计谋。例 :备用肃计。将 :①将领。例 :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 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 :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 :出郭相扶 将。⑤助词 , 无义。例 :宫使驱将惜不得。蹶 :①跌倒。例 :一蹶不振。②使受挫。
例 :必蹶上将军。立 :①站立。例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 :足以立事。 ③即、立即。例 :公子立自责 , 似无所容者。乃 :①是。例 :若事之不济 , 此乃天也。 ②于是。例 :乃罢会。③才。例 :骑乃得过。④乃至。例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夷 :①削平。例 :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 :夫夷以近 , 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 族名。例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走 :①快跑、逃跑。例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 使逃、驱赶。例 :可烧而走也。卒 :①士兵。例 :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 :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 :卒相与欢 , 为刎颈之交。
(二 ) 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 —— 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①地方 (土地纵横 各 ……)[例 ]地方数千里。②妻子 (妻和儿女 )[例 ]子布、元表诸人 , 各顾妻子。③北 面 (面向北 )[例 ]北面而事之。④交通 (相交而后通达 )[例 ]阡陌交通。⑤无论 (不要 说 )[例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⑥于是 (在这件事上 )[例 ]吾祖死于是。
四、讨论分析第一部分。第一层 (1、 2段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 , 鲁肃、 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 (第 1段 ); ②诸葛亮 使吴 , 劝说孙权联刘抗曹 (第 2段 ) 。第二层 (3、 4、 5段 ):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 主张 , 决心抗曹 , 计划 出兵。 ①东吴内部 “ 和 ”“ 战 ” 两派意见分歧 , 鲁肃再次说服孙权 , 坚定抗曹决心②孙权召回周瑜 , 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 , 促使孙权决策抗曹 (第 4段 );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 , 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 (第 5段 ) 。 五、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
2.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 1段。
1. 学生 齐读第 1段。
2. 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 ; 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 曹 ; 刘备采纳鲁肃意见 , 进住樊口。 )
3. 分析第 1点内容。引导问 ; 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 ? 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 ? 孙权 为什么同意他去 ? 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 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 ? 他的近期目 标是什么 ? 讨论小结
4. 分析第 2点内容。 引导 :鲁肃的 “ 说辞 ” 有什么特点 ? 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 建议 ? 刘备欲投吴巨 , 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 ? 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 讨论小结 :①鲁肃劝刘备 “ 自结于东 ” 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 , 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 ; ② 刘备的 “ 投吴巨 ” 之说纯系遁辞 , 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 ; ③鲁肃与诸葛 亮 “ 共定交 ”, 表现了他的诚意。
5. 小结第 1段 :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 , 这表现了鲁肃的 政治 远见 , 他一直是 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二、讲读第 2段。
1. 学生 齐读第 2段。
2. 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 (①诸葛亮智激孙权 ; ②诸葛亮对刘、 孙、 曹三方力量对 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
3. 分析引导 :诸葛亮第一段话 “ 海内大乱 …… 祸至无日矣 ” 的要害是什么 ?(劝孙 降曹 ) 先指出孙、刘与曹操 “ 共争天下 ” 暗含什么意思 ? 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 力 ? 怎样表示求援之意 ? 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 ? 答孙权 “ 何不遂事之 ” 一问 , 妙在 哪里 ? 讨论小结 :①强调 “ 共争天下 ”, 君臣之分未定 ; ②针对孙 “ 内怀犹豫之计 ” 以 “ 北 面事之 ” 相激③以田横 “ 守义不辱 ” 刘备 “ 不为之下 ” 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 分析第 2点内容。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 :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刘 —— 关羽水军一万 , 刘琦一万。曹 —— 主力已疲 , 不习水战、降卒不服。孙 —— 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 :破操后天下三分。 5. 小结第 2段 :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 份向孙权进言 , 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 , 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 权 , 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 , 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三、讲读第 3段。
1. 学生 齐读第 3段。
2. 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 (①曹操下战书 ; ②迎降派的观点 ; ③鲁肃劝孙权勿 迎。 )
分析 :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
(威吓孙权 :“ 奉辞伐罪 ” 表示师出有名 ;“ 旌麾南指 , 刘琮束手 ” 说明所向披靡 ;“ 水 军八十万 ” 宣扬实力。 ) 小结 :企图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 理由。 (① 政治 因素 —— 曹操 “ 挟天子以征四方 ”, 拒之不顺 ; ② 地理 因素 —— 操占荆 州 , 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 ③军事因素 —— 实力相差悬殊。 ) 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 来 ?(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 ; 东吴内部意见分歧。 ) 引导 :鲁肃所说的 “ 大事 ” 是指什么 说的 ? 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 , 为什么不作决断 ?“ 鲁肃独不言 ” 说明了什么问题 ? 他
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 ? 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 讨论小结 :①鲁 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 , 希望他 “ 早定大计 ”; ②孙权主战 , 但 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可附带提一件史实 :破曹后鲁肃先回 , 孙权持鞍下马 欢迎他。 )
四、 本课小结。 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 , 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 骄矜 之心溢于言表 ; 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 , 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 ; ③鲁肃 “ 逮独断 之明 , 出众人之表 , 实奇才也 ”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
2. 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 历史 观的道理
3.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
一、讲读第 4段。
1. 学生 齐读第 4段。
2. 过渡问 :① “ 肃劝权召瑜还 ” 的目的是什么 ?(增强主战派的力量。 ) ② “ 拔刀斫前 奏案 ” 意味着什么 ?(孙权作最后决断。 )
3. 归纳本段内容要点 (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 ; ②孙权作最后决断 —— 出兵 抗曹。 )
4. 分析。先诵读周瑜的话 “ 操虽托名汉相 …… 保为将军破之 ” 。要求指出哪些 话是驳斥迎降派的 (开头至 “ 而可迎之邪 ”) 、 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 (“ 请为将军
筹之 ” 至结尾 ) 。引导 :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 , 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 优势 ? 他的观点跟诸葛亮、 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 , 但又有所不同 , 不同的地方在哪 里 ? 可就周瑜的用语 “ 横行天下 ”“ 除残去秽 ”“ 操自送死 ”“ 将军禽操 , 宜在今日 ” 等提 出问题 , 进行比较。讨论小结 :①孙权的优势 :政治 上 —— 为汉家除残去秽 ; 地理 上 —— 割据江东 , 地方数千里 ; 军事上 —— 兵精足用 , 英雄乐业。②曹操的劣势 :有后 患 , 不习水战 , 天时不利 , 军粮不足 , 士兵不服水土。
5. 分析。孙权的 政治 眼光、好胜的性格 ;“ 内怀犹豫之计 ”“ 甚失孤望 ” 作比较 , 指 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 小结这一段。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 , 使主战派完全 压倒了迎降派 , 东吴内部归于统一。 ②孙权当机立断 , 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 ,
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二、讲读第 5段。
1. 学生 齐读第 5段。
2. 归纳本段内容要点 (①周瑜再陈方略 ; ②孙权再表决心 ) 。
3. 问 :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 ?(孙权虽作最后决断 , 但信心不足 , 周瑜深知这一点。 ) 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 , 揭露曹操的 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
4. 问 :孙权说的 “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 反映了什么问题 ?(主张迎降的人很多。 ) 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 ?(五万兵难卒合 , 已选三万人 , 说明兵力不足。 )“ 卿能办之 者诚决 …… 孤当与孟德决之 ” 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对胜利还没 有绝对的把握 , 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 ) 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 , 他的目的是什么 ?(跟 周瑜推心置腹 , 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 , 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 创造了条件。 )
5. 小结这一段。先提出问题 :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 , 已作最后决断 , 下面再 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 (即 “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 …… 助画方略 ” 这句话 ), 行文岂 不更加简练 ? 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 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 —— 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三、讲读第 6、 7段。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 ?(火烧曹营 —— 决定性的战斗。 ) 次重点是什 么 ?(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 ) 略写的是什么 ?“ 进 , 与操遇于赤壁 ” 写了什么 ?(略写 进军过程 , 交待决战地点。 )“ 初一交战 …… 瑜等在南岸 ” 交待了什么 ?(略写初战 , 交 待两军方位 , 为下文 ” 东南风急 ”, 风助火威作铺垫 ) 。 “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 …… 引军 北还 ” 交待了什么 ?(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
(2)在赤壁之战中 , 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 , 为什么作者只提黄 盖一人 ?(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 , 源于黄盖倡议 , 有大功 , 非同寻常。 ) 关于刘备 , 为什 么只用一语带过 ?(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 , 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 ) 由此 总结 出 “ 史笔 ” 的特点 :详略分明 ; 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 寓褒贬于叙事 ; 在叙事中
显示 历史 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四、 总结 选材和布局特点。
作文五:《赤壁之战》6500字
《赤壁之战》课前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一、作者作品简介
1、司马光(公元 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 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 ;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 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 (共费时 19年,自 1066—— 1084) 。他在《进资 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 “精力尽于此书” 。
2、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 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 ,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 959年) ,凡 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 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 为广泛,取材于“正史” 、 “杂史” 、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 攽 、刘恕、范祖禹等 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二、关于“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 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 ,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 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 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三、字词积累
瑾:j ǐn ,美玉。出句:子瑜者,亮兄瑾也。
缟:g ǎo ,白绢。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挟:xi é,挟制,用强力逼迫别人执行某事。出句:挟天子以征四方。
奄:y ǎn ,覆盖,包住,常 “ 奄有 ” 连用。出句: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犊:d ú,小牛。出句:乘犊车,从吏卒。
秽:hu ì,邪恶的行为;邪恶的人。出句:为汉家除残去秽。
斫:zhu ó,砍。出句:因拔刀斫前奏案。
枭:xi āo ,勇猛。出句:刘备天下枭雄。
蹶:ju é,跌倒;受挫折。出句:必蹶上将军。
芟:sh ān ,割草;除去。出句:今操芟夷大难。
弩:n ǔ,一种用机械发箭的弓。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旌麾:j īng huī旌,旗子的通称。麾,指挥作战用的旗子。出句: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琮:c óng ,八角形的玉,中间有圆孔。出句:刘 琮束手。这里用作人名。
邂逅:xi è hòu ,一旦,万一。出句: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荻:d í,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木植物。出句: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
舸:g ě,船。出句: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羸:l éi ,瘦弱。出句: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五万兵难卒合。
顷之,烟炎张天。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五、读罢本文,你能提出的问题是?
《赤壁之战》课中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一通读课文,读懂文意。
1、 学习课文第一段
★解释重点词语:
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此帝王之资也。 凭借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嫌远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厌恶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图谋 成就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慰问
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劝说 对付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顺利
晨夜兼道,比至南郡 到
备南走,肃径迎之 逃跑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恳切慰问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老交情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礼待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都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成就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被
为孙权长史。 做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朱俊
★ 文意思考:
①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其实是借吊唁之名,来行探荆州形势之实。以此来决定他的策略。而目前当务之急是 “ 共治曹操 ” ,联 合刘备,则可以抵抗曹操,稳固荆州。
②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刘备的 “ 投吴巨 ” 之说纯系遁辞, 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 鲁肃劝刘备 “ 自结于东 ” 是为了对 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鲁肃与诸葛亮 “ 共定交 ” ,表现了他的诚意。
2、 学习课文第二段
★解释重点词语: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拜见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 劝说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消平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中原地区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侍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超过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成功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拿
故兵法忌之,曰 ? 必蹶上将军 ? 。 使 受挫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形势形成
★ 文意思考:
⑴诸葛亮第一段话 “ 海内大乱 …… 祸至无日矣 ” 的要害是什么?
? 劝孙抗曹
? ①强调 “ 共争天下 ” ,君臣之分未定,以此消除孙权的忧虑。
? ②针对孙 “ 内怀犹豫之计 ” ,以 “ 北面事之 ” 相激;
? ③以田横 “ 守义不辱 ” 、刘备 “ 不为之下 ” 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⑵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竟然 “ 大悦 ” ,诸葛亮是如何进一步说服孙权的呢? ? 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 ①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 刘 —— 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 曹 —— 兵力上,主力已疲;战术上,不习水
? 战;军心上,降卒不服。
? 孙 —— 兵数万。
? ②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
3、 学习课文第三段
★解释重点词语:
是时曹操遗权书 送给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没有人
动以朝廷为辞 作为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 完全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部署
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 全都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投降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上厕所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握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之前
不足与图大事。 图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自己的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 使跟从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不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使失望
★ 文意思考
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威吓孙权:“ 奉辞伐罪 ” 表示师出有名; “ 旌麾南指, 刘琮束手 ” 说明所向披靡; “ 水军八十万 ” 宣扬实力。 企图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
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①政治因素 —— 曹操 “ 挟天子以征四方 ” ,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 —— 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③军事因素 —— 实力相差悬殊。
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 “ 早定大计 ” ;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4、 学习课文第四段
★解释重点词语: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虽然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功业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 土地方圆
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驰骋
为汉家除残去秽 坏人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 请让我替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成为
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 舍弃 依仗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中原地区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顾忌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擒拿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顾虑
★ 文意思考
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 —— 为汉家除残去秽;
地理上 —— 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军事上 ——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
不习水战;
天时不利;
军粮不足;
士兵不服水土。
5、 学习课文第五段
★解释重点词语: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核查
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况且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率领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妻子孩子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辅助 五万兵难卒合 仓促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作为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万一 回到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对抗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谋划
★文意思考
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权有何作用?
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
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 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
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
“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 主张迎降的人很多。
“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 ”—— 说明兵力不足。
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
六、学习课文第六、七段
★解释重点词语: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退军驻扎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逃跑
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竖立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送给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距离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轻装精锐的部队
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率领
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背负
★ 思考
史笔有什么特点呢?
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赤壁之战》课后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枭 . 雄(xi āo ) 会 . 稽(hu ài ) 芟 . 夷(sh ān ) 王室之胄 . (zh òu )
B .强弩 . (n ǔ) 鲁缟 . (g ǎo ) 旌麾 . (hu ī) 少不更 . 事(g ēng )
C .奄 . 有(y ǎn ) 累 . 官(l ěi ) 番 . 阳(b ó) 一蹶 . 不振(ju é)
D .斫 . 案(zhu ó) 邂 . 逅(xi è) 羸 . 兵(l éi ) 烟炎张 . 天(zh ǎng )
答案:B (A , ku ài;C,p ó;zh àng )
2、下列各句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五万兵难卒合 卿能办之者诚决
B. 烟炎张天 雷鼓大震:
C. 将军禽操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
D. 助画方略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答案:D (A. 卒通猝,诚通请 B 炎通焰,张通涨 C. 禽通擒,雷通擂 D 邪通耶)
3、下列各句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驱中国士众 鼎足之形成矣
B. 致殷勤之意 中江举帆
C. 其实汉贼 地方数千里
D. 各顾妻子 初一交战
答案:B. (中国,中原地区。形成,形势形成。殷勤,恳切慰问。其实,它实际上,地方,土地方圆。 妻子,妻子孩子。初一,刚开始一)
4、下列活用词语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率轻锐继其后
B.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敬贤礼士
C. 必蹶上将军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甚失孤望 英雄乐业
答案:A 形作名(东,名作状,礼,名作动。蹶,使动。先,形作动。失,使动,乐,意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操军不利,引次 . 江北 次:驻扎
B .可烧而走 . 也 走:逃跑
C .瑜等率轻锐
.. 继其后 轻锐:轻装精锐
D .引军北 . 还 北:北面
答案 A (走,使动。轻锐,轻装的精锐军队。北,向北面)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B. 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C.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
D. 乘犊车,从吏卒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答案:D ,士兵。 (A 对付,部署。 B 大致,策略。 C 将要,正)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方圆
B. 北面而事之 事情
C. 引次江北 率领
D. 五万兵难卒合 最终
答案:A. (B 侍奉 C 退军, D 仓促)
8. 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事急而不断
B. 备必喜而从命
C.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 B ,修饰连词 . 其它转折连词。
9. 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权以示群下
B. 农人告余以春及
C. 问征夫以前路
D.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答案 D ,连词,来。其它介词,把。
10. 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为操后患
C. 安能复为之下
D.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答案 D ,介词,被。其它动词
11. 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B. 品其名位
C. 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D. 其可怪也欤
答案:D ,语气副词,表强调。其它,代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裹以 . 帷幕,上建旌旗 中江举帆,余船以 . 次俱进
B .乃 . 取蒙冲斗舰十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 . 得过
C .顷之 . ,烟炎张天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
D .进,与操遇于 . 赤壁 豫备走舸,系于 . 其尾
答案 D .介词,在。 (以,介词,用,介词,按照;乃,于是,才。之,音节助词,代词。 )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③乃罢会(于是)④骑乃得过(于是)⑤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
A .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④⑤⑥
答案:A . (②,甚至,④,才)
14.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②刘备天下枭雄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④巨是凡人
⑤我,子喻友也 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⑦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⑧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⑨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⑾行将为人所并 ⑿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A .②③④⑤ /⑥ /⑦ /⑧⑨ /①⑾ /⑩⑿ B.①⑾ /②④⑤ /③ /⑥ /⑦⑧⑨ /⑩⑿
C .①② /④⑤ /③⑥⑾ /⑦⑧⑨⑩ /⑿ D.②④⑤ /①⑾ /③⑥⑿ /⑦⑧⑨ /⑩
答案 B . (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臵句,省略句,状语后臵句,定语后臵句)
15.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断代史史。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 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B .本文结构清晰,内容安排也很自然、严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战前各方的活动,侧重写 孙刘联盟;再写战斗实况及结果。
C .作者详写孙权和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是略写,且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刘为主,兼及 他方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D .本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 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
答案:《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断通史。
二、翻译句子
1、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 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 故不失州郡也。
3、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 乐 业,当 横行 天下, 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作文六:《赤壁之战》2500字
从“赤壁”看对将帅任用的重要性
赤壁之战是 《三国演义》 中的大规模的战争之一。 在三国时代一系列连绵不 断,形形色色,规模大小不一的战争中,赤壁之战以其深远、独特的影响、丰富 多样的作战方式以及人物的大智谋的表现, 在三国时代乃至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 它是继官渡之战后的一次典型的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的战争。 这一场 战争有着深远的军事意义, 它的直接结果是形成是魏、 蜀、 吴三国鼎立的政治格 局,破灭了曹操统一的愿望。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军事作战用人、战略、布局的熟 知。
一、军事用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古今往来, 每一次战争, 每一个政治集团的建立、 发展和繁荣兴旺都与人才 的任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才,总是在历史的重要关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三 国时代的每个政治集团中, 领导者都集结着自己所需的人才。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 翼曾经说过:“人才莫盛于三国, 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 足之势。”这是一个相当正确的评论。三国之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天 下,各派势力之间的军事斗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斗争。真可谓“得人者昌,失 人者亡”。 然而, 人才必须是各尽其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否则将会如袁绍兵 败官渡一样,虽罗网了大批的人才,但却因不能尽其用而招致兵败。
二.将才的任用
赤壁一战, 孙刘集团能够以弱胜强, 共同联手挫败兵多将的曹军, 其中之一 的原因就在于谋士、将帅的合理调用和信任。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鲁肃等 各显其才。尤其是周瑜,在赤壁一战中一战成名,意气风发,谈笑之间,使曹操 的“百万大军”霎时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次大战,孙权起用周瑜,并委以重 任, 正是这场战争胜利的有力保证, 若果他听信张昭等人的谏议或是用其他将领, 结果可能又是另一番局面。 这同时说明一个问题, 就是将帅的任用往往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 作者着重写孙权犹豫的过程, 正是在突出这个问题。 同时也反映作者 本人的一个军事思想观点。
战前,孙权曾犹豫不决,小说也三次着重写到他当时的表情:“只低头不 语”,“沉吟不决”,“尚在沉吟”。细细追究起来,他犹豫不决的原因是“欲
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这时候,他要的是一位能够 坚定他决心的人, 而周瑜却是一位绝好的人选。 孙策临终曾遗言:“内事不决问 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赤壁一战的成败,全在于能不能用周瑜。这同 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军事人才观, 就是军事人才的任用, 内外有别。 作者还表达了 一个军事用人观之道——“理”。“理”即理性,理智,智慧。三国君主用人, 很重视以“理”用人, 善于知人善用。 赤壁一战中, 孙权任用周瑜, 并委以重任, 统领全部作战军队, 不仅仅是遵其兄的遗言, 更在于他能理智用人, 深知在军事 作战中,将帅必须具备“胆略兼人”的品格。而周瑜却具备了这个品格。另外, 无论是孙刘联军还是曹操, 在选择人以使各自计谋得以实施的时候, 都非常注意 以“理”用人, 这也体现出以“理”用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战前, 孙刘又方 得知曹操大军压境,在这个紧急时刻,双方决定派谋士商讨联合之事。于是,刘 备派出了诸葛亮, 孙权派出了鲁肃。 诸葛亮能说会道, 神机妙算, 鲁肃为人忠厚, 擅于以诚动人。 他与刘备“会于当阳长坂”, 对刘备先“宣权旨”, “致殷勤之 意”,从感情上争取刘备。再指出南投吴巨不如“自结于东”,“今为君计,莫 若遣腹心结于东,以共济世业”。他能站在刘备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言辞恳 切,以情感人,打下了孙刘联盟的基础。可见,军事活动离不开人,重视人的优 点,并利用他们的优点为军事活动服务,是军事思想中重要的一点。
三.将帅的修养
中国古代军事作战特别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和修养,提出了“知兵之 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兵法》强调:“将者,智、信、仁、 勇、严也。”《吴子兵法》中也指出“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可见,将帅的素 质修养, 是历代军事家相当重视的。 将帅的素质修养如何, 将有可能影响到战争 的大局。关于这一点,对于深熟兵法思想的罗贯中来说,是再也清楚不过的了。 他笔下的周瑜,是智、信、勇、严兼备的良将。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作者对周 瑜的将帅形象是刻画得相当到位的, 他把周瑜的“胆略兼备”的形象通过周瑜对 战事指挥的从容不迫, 以及各种计谋的巧妙运用, 展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将帅形 象。军事战争中,将帅可谓是“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对于一场具有决定 性意义的战争, 将领的肩负的任务就更显得艰巨, 因为他的战事的指挥直接关系 民众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在赤壁之战中, 若果周瑜统领的孙刘联军战败, 其后果
则是,曹操一统天下,孙刘两个政治集团俯首称臣,正如鲁肃所言:“位不过封 候,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1)所以, 东吴所任用的将领必须有能力使东吴转劣势为优势, 避免俯首称臣的结局。 而周 瑜却是能担此大任的良将。 尽管作者在作品中有意夸大周瑜心胸狭窄, 抬高诸葛 亮的角色,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是相当赞赏周瑜的才干的。
赤壁之战, 周瑜统领的军队人数不过是数万人, 相比于曹操的号称“百万大 军”而言,差距悬殊,但他敢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可谓有勇;大战前夕,令前 来说降的蒋干中计,用离间计令曹操斩杀蔡瑁、张允,令他的水军失去支柱,可 谓大智;其后,用苦肉计诈降,骗得曹操信任,然后一把火,把曹操军队烧回北 方,可谓有谋;在他调兵遣将之时,部队整齐威严,法纪严明,可谓有威严。这 一系列事件, 足以表明周瑜军事素质之高。 周瑜作为联军的最高统帅, 踌躇满志, 意气风发, 胆略兼人,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的指挥, 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也显示了他对古代军事兵法的熟悉,在实战中,运用自如。在一整个过程中,作 者以周瑜为中心,通过周瑜对作战的指挥、用计,从中表达一个思想,就是人, 尤其是将帅的中心作用, 重视将帅的军事素养, 表明作者的军事思想中的人本思 想。
11--项管 訾翔
20110706114
作文七:《赤壁之战》6100字
《赤壁之战》学案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
1. 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 顷之 , 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 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 , 内怀犹豫之计
6.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 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 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 , 其实汉贼也 13. 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 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 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 . 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
1. 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 , 足以立事
3. 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 , 从吏卒
5. 诸人持议 , 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 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 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 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 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 .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
(一 ) 一般实词
1. 此帝王之资 . 也 2.二子不协 .
3. 与操有隙 . 4.表恶 . 其能而不能用也 5. 如有离违 , 宜别图 . 之 6.肃请得奉命吊 . 表二子 7. 如其克谐
.. 8 肃宣 . 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 10近者奉辞 . 伐罪
11. 权以示 . 群下 12.今操得荆州 , 奄 . 有其地
13. 不复料 . 其虚实 14今以实校 . 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 . 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 . 孤也
17. 上建 . 旌旗 18.操引 . 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 ) )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 , 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 , 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 , 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 , 以济其患 (三 ) 一般虚词
1. 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 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 徒忌二袁 , 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 , 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 . 特殊句式
1. 刘备天下枭雄 2.我 , 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 , 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 行将为人所并 6.我 , 子瑜友也
7. 子瑜者 , 亮兄瑾也 , 避乱 (于 ) 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9. 将军起兵江东 , 刘豫州收众汉南 . 10.田横 , 齐之壮士耳 . 11. 若事之不济 , 此乃天也 12.受制于人 .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判断 )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 16.操军破 , 必北还 .
17. 曹公 , 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 , 长江
19卿欲何言 . 20.何以言之 .
21. 交游士林 . 22.欲安所归乎
23. 愿意早定大计 , 莫用众人之议也 . 24.裹以帷幕
25.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
27.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
七 . 翻译下列句子 .
1. 今操芟夷大难 , 略已平矣 .
2. 若不能 , 何不按兵束甲 , 北面而事之 .
3.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
4. 权以示群下 , 莫不响震失色 .
5. 挟天子以令四方 , 动以朝廷为辞 .
6. 操当以还付乡党 , 品其名位 , 犹不失下曹从事 .
7. 地方千里 , 兵精足用 , 英雄乐业 , 当横行天下 , 为汉家除残去秽
8. 卿能办之者诚决 , 邂逅不如意 , 便还就孤 .
《赤壁之战》学案答案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
1. 将军禽操 (禽——擒 )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 顷之 , 烟炎张天 (炎——焰) 4.雷鼓大震 (雷——擂 )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国都 ) 2.备南走 (逃跑 )
3. 致殷勤之意 (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 )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
中国抗衡 (中原地区 )
5.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 , 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 , 实际上 )
6.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末 , 尽头 ; 势 , 力量 .)
7. 鼎足之形成矣 (形 , 形势 ; 成 , 形成 ) 8.刘琮束手 (投降 )
9.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会战的婉曲说法 )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投降 )
11. 权起更衣 (上厕所 ) 12. 操虽托名汉相 , 其实汉贼也 (他实际上 )
13. 地方数千里 (土地方圆 ) 14.当横行天下 (纵横驰骋 )
15.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子和儿女 ) 16.邂逅不如意 (一旦 )
17. 初一交战 (初 , 刚刚 ; 一 , 开始 ) 18.去北军二里余 (距离 )
19. 北军大坏(溃败) 20.北面而事之 (面北称臣 ) 三 . 指出并解释活用词 .
1. 敬贤礼士 (名作动 , 以礼相待 ) 2.兵精粮多 , 足以立事
(使??立 )
3. 必蹶上将军 (使 -----受挫 ) 4.乘犊车 , 从吏卒 (使 -----从 )
5. 诸人持议 , 甚失孤望 (使 — 失 ) 6.可烧而走也 (使 ---走 )
7. 瑜等率轻锐 (形作名 , 轻装的精锐部队 ) 8.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旧交,形作名)
9.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 ,形作动)
10. 操悉浮以沿江 (使??浮) 11.英雄乐业 (意动 , 以??为乐)
12. 备 [南 ]走 ( 向南 )(名作状语 )
13.[外 ]托服从之名 [内 ]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实际上 )(名词作
状语 )
14. 兼有步兵, [水陆 ]俱下 ( 从水、陆两路 )(名作状 )
15. 盖以十舰最著前, [中江 ]举帆 (名作状 , 在江中心 )
四 .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
(一 ) 一般实词
1. 此帝王之资也 (凭借 ) 2.二子不协 (和睦 )
3. 与操有隙 (嫌怨 )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厌恶 )
5. 如有离违 , 宜别图之 (打算 )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慰问 ) 7. 如其克谐 (能够 )(圆满顺利 ) 8 肃宣权旨 (传达 )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有交情 ) 10近者奉辞伐罪 (皇帝的命令 ) 11. 权以示群下 (给 -----看 ) 12.今操得荆州 , 奄有其地 (完全 ) 13. 不复料其虚实 (估计 ) 14今以实校之 (核对 )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顾及 ) 16. 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辅助 ) 24. 上建旌旗 (插 )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率领 ) (二 ) )多义实词
1、 卒: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 动词) 乘犊车, 从吏卒, (兵、 士卒 名词) 五万兵难卒合, (通“猝” 仓猝 副词) 2、 士:聪明仁惠, 敬贤礼士。 (读书人)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 十五六万。 (率领)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 权抚其背曰。 (抚摩)
5、治:同心一意 , 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
6、足:岂足托乎(值得,动词) 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7、次:引次江北(驻扎 , 停驻,动词) 余船以次俱进(次 序,名词)
8、数:统兵数万(数词 , 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 不足与图大事 (事业)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事情、事物)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打算,动词)备用肃计(计策、 谋略,名词)
12、难: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 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13、略:略已平矣(大致) 助画方略(策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 地方百里(方圆,名词) 15济:宜别图之 , 以济大事 (成 ) 若事之不济 , 此乃天也 (成 ) 同舟共济 (过河 , 渡 ) 为求援救 , 以济其患 (接济帮助 ) (三 ) 一般虚词
1. 比至南郡 (等到 )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都 ) 3. 向察众人之议 (刚才 ) 4.累官故不失州郡 (仍然 )
5. 徒忌二袁 , 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 )
6. 顷之 , 烟炎张天 (音节助词 )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并列)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修饰连词) 事急而不断(转折连词 , 却) 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 , 把) 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 , 用) 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 , 来)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
3、为:今为君计(替,介词) 为操后患(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 , 同义复用 , 如果)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
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我 , 自己 )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动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 副词)
骑乃得过(才 副词) 乃罢会(于是 连词)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在 介词)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跟 介词)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介词)
六 . 特殊句式
1. 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 ) 2.我 , 子瑜友也 (判断 ) 3今不速往 , 恐为操所先 .(被动 ) 4豫州今欲何至 (宾语前置 ) 5. 行将为人所并 .(被动 ) 6.我 , 子瑜友也 .(判断 )
7. 子瑜者 , 亮兄瑾也 , 避乱 (于 ) 江东 .(判断 )(省略 )
8.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状语后置 )
9. 将军起兵 (于 ) 江东 , 刘豫州收众 (于 ) 汉南 .(省略 )
10. 田横 , 齐之壮士耳 .(判断 ) 11.若事之不济 , 此乃天也 .(判断 ) 12.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 十万之众 , 受制于人 .(被动 )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判断 )
14. 豫州虽败于长坂 .(状语后置 )
15. 今战士 (还者 ) 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定语后置 )
16. 操军破 , 必北还 .(被动 )
17. 曹公 , 豺虎也 (.判断 )
18.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 , 长江也 (判断 )(定语后置 )
19卿欲何言 .(宾语前置 ) 20.何以言之 .(宾语前置 ) 21. 交游 (于 ) 士林 .(省略 ) 22.欲安所归乎 .(宾语前置 ) 23. 愿意早定大计 , 莫用众人之议也 .(判断 )
24. 裹以帷幕 .(状语后置 )
25. 人马 (烧溺死者 ) 甚众 .(定语后置 )
26. 荆州之民附操者 .(定后 )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被动 ) 七 . 翻译下列句子 .
1. 今操芟夷大难 , 略已平矣 .
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 若不能 , 何不按兵束甲 , 北面而事之 .
如果不能, 为什么不放下武器、 捆起铠甲, 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3.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
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 啊 .
4. 权以示群下 , 莫不响震失色 .
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 了常态。
5. 挟天子以令四方 , 动以朝廷为辞 .
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 6. 操当以还付乡党 , 品其名位 , 犹不失下曹从事 .
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 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
7. 地方千里 , 兵精足用 , 英雄乐业 , 当横行天下 , 为汉家除残去秽 土地方圆几千里, 军队精良, 物资丰裕, 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 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 .
8. 卿能办之者诚决 , 邂逅不如意 , 便还就孤 .
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 倘若万一战事不利, 就撤回到我这里, 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
作文八:《赤壁之战》10200字
课题: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讲授法。 四课时。 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 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
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 体裁 地位特点
《左传》 左丘明(春秋) 编年体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 (春秋) 国别史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西汉) 国别史 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 司马迁(西汉) 纪传体
《汉书》 班固(东汉) 纪传体
《后汉书》 范晔(南北朝) 纪传体
《资治通鉴》 司马光(宋) 编年体
人物 生卒年份 大战时的年龄
曹操 155-220 54
刘备 161-222 48
孙权 181-251 28
诸葛亮 181-234 28
周瑜 175-210 34
鲁肃 172-217 37
三、学生自渎课文,理解文意。
四、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课后题。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内容导入。
二、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 )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
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三、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鲁肃说孙权——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与亮定邦交——齐心抗曹——备用肃计
四、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
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五、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 )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 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七、教后记: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二、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 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三、小结第2-5段。
这五段为第一部分,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决策。是作者详写部分。“赤壁之战”完成准备阶段,胜负大局,已可预见。
四、讲读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
明确: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准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十分简略)。
2、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①可烧而走也。
译:可以用火攻(的办法)来把他们赶跑呀。“烧”,指用火烧的办法攻击。“走”,使动用法,使……逃跑。“走”后面省略一个“之”字。
②盖以十舰最著前。 译:黄盖把十只船排在最前头。“著”,居于。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译:被烧死或被淹死的人马很多。
“人马烧溺死者”即“烧溺死之人马”,定语后置。“烧溺”,或烧或溺,是选择关系。
④操行军多华容道步走。 译:曹操率领军队从陆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
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五、作业:
1、完成下发的打印练习题。 2、试分析课文中几个主要任务的形象。
六、教后记:
第四课时
一、检查作业:
1、练习完成情况。 2、点名分析人物形象。
二、写作特点: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 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 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 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 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 —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 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 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 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 ,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 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 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 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 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 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 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 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 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 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 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
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 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 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 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 才能。
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最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 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 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文章用“备甚悦”三字表明刘备透 彻理解鲁肃话意。若鲁肃不这样与刘备会谈,那效果当作别论了。鲁肃主动创造和谐氛围,平等地与刘备商讨 ,体现了鲁肃友善和坦诚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过人的外交智慧。
这之后写的是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刘备“新败”,“遁逃至此”,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处在什么地位。 为了这次“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外交活动的成功,他必须不卑不亢,始终占据主动。于是他先发制人,与权 相见后,就总论天下局势,客观分析孙、刘、曹三方面情况,紧接着连续两次反激孙权,使得孙权从根本上断 绝与曹操的关系,这就取得了会谈的初步胜利。但联刘问题还未解决,于是诸葛亮趁回答孙权提问之机,将刘 、曹对比,说明刘备军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着兵力(“远来疲散”)、战术(“不习水战”)、军心(“ 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点,不仅保住了刘备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彻底消除了孙权在联合问题上的疑虑。 接着推测建立孙刘联盟必然产生一个接一个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孙权在主动断曹后又树立了主动联刘的思想, 取得了会谈的彻底胜利。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话语重理性分析,重事实证实。孙权能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悦”的反应,全是诸葛亮言辞所具强大的征 服力作用的结果。
曹操的话语是在“遗权书”中。虽然只有三十个字,却显其杀气腾腾,骄横狂妄,气焰嚣张。即使人物的 言辞很短,作者也不放过写理由写事实。在短短的两句里,写有一“理”(“奉辞伐罪”)“二事”(“刘琮 束手”与“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将曹操的狡诈性格反映出来了。写张昭的言论,也是重视写理由写事实。 张昭先说明曹操的本性与为人,作为提出“拒之,事更不顺”的依据,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垫底。接着, 指出孙权优势已失,而曹操优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见。这样写理摆事,使张昭言论更具迷惑力 。这从孙权“独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举止完全可以看出来。
听了张昭的讲话,孙权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议事厅。鲁肃唯恐孙权改变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对孙权 讲了一段话。在情急之时讲话,他也是理据在前,结论随后。他直言“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点出了要害 ,作为“不足与图大事”的因由,使得孙权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孙权对比分析“可迎操”与“不可”的 两种人绝然不同的前途,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进一步劝权“莫用众人之议”,达到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目的 。言辞恳切,充溢着对孙权无限忠贞之情。
最后写的是周瑜对孙权讲的两段话。白天(公开),周瑜讲的也是“不可迎”。不过,所谈与鲁肃不同。 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和分析了孙权在环境、威望、兵力、人才方 面的优势的基础上得出“不可迎”的结论。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数者用兵之患”,同时向孙 权作出破曹许诺。从而激励了孙权的雄心,使他毅然摈斥了迎降的主张。夜里(私下)“复见孙权”,针对曹 操“遗
权书”中所言,分析曹操来犯的实际军力(“不过十五六万”)及其弱点(“疲病之卒”、“狐疑之众 ”),并再次担保破曹,从而消除了孙权在抗曹问题上最大的疑虑。《赤壁之战》中周瑜的话,点点在情合理 ,句句掷地有声。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个生龙活虎,雄姿英发、气势非凡而又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战》,以写对话取胜。作者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把人物放到内外部矛盾斗争的焦点上来 刻画人物的语言。综观全部对话,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对方面前,极尽所能,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 言理正据足。正因为这样,客观上他们的言辞尽透出自己的情态与性格。从文中的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看,司马 光也是匠心独具,设计精巧的。
三、课堂练习:
1、比较加点词的词性和词义。
当 ① 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 ② 当横行天下 (动词,应该)
③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
将 ①命猛将统兵数万 (名词,将领) ② 求救于孙将军 (名词,高级军官)
③彼所将中国人 (动词,率领) ④将顺江东下 (副词,将要)
治 ① 共治曹操 (动词,对付) ②刘表治水军 (动词,管理,训练)
卒 ① 疲病之卒 (名词,士兵) ②鲁肃闻刘表卒 (动词,死亡)
③ 五万兵难卒合 (形容词,同“猝”,匆猝)
次 ①引次江北 (动词,临时驻扎) ②余船以次俱进 (名词,次序)
方 ① 助画方略 (名词,次序) ② 地方千里 (名词,方圆)
③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 ④方连船舰 (副词,正,或并)
乃 ①此乃天也 (判断动词,是)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副词,竟,居然) ③ 乃罢会 (副词,于是,就) ④ 骑乃得过 (副词,才)
2、辨析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词性、作用或意义)
为 ①为孙权长史 (w éi 动词,是) ②为操后患 (w éi 动词,成为)
③动以朝廷为辞 (w éi 动词,做) ④保为将军破之 ( w èi 介词,替)
④安能复为之下乎 w éi 介词,在) ⑤恐为操所先 (w é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 ⑤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 èi 动词,通“谓”)
于 ①求救于孙将军 (介词,向) ② 见权于柴桑 (介词,在)
③肃追于宇下 (介词,到) ④ 受制于人 (表被动,被)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北岸 曹军80万 (骄傲轻敌)
~~~~~~~~~~~~~~~~~~~~~~~~~~~~~~~~
~~~~~~~~长~~~~~~~~~江~~~~~~~~~~~~
~~~~~~~~~~~~~~~~~~~~~~~~~~~~~~~~
南岸 东吴3万 (知己知彼)
(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作文九:《赤壁之战》10400字
赤壁之战
一千八百年前,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 一带,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大破曹操率领的百万水陆大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 历史简介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 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 战役概述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 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 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 ,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 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 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
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 作战地图
● 双方主要人物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也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孙权(182-252)东吴太祖大皇帝,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生于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任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
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末三国时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东吴军与刘备军联合,在赤壁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南犯大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然而,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赤壁之战前后过程分析
孔明舌战群儒,孔明设计说服周瑜合力攻打曹操,定下火攻,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之后是孔明草船借箭,蔡中蔡和诈降,周瑜与黄盖合演苦肉计,阚泽献诈将书,蒋干遇到庞统,引荐给曹操,庞统献连环计,孔明借东风,孙权周瑜火烧赤壁。
1. 蒋干盗信,曹操错杀二将
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有些三国历史研究学者是怀疑的。但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曹操没有错杀蔡瑁、张允二将,他会不会就能赢得战争呢?士兵的训练向来就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这种水性的训练,比如游泳或平稳地站在船上战斗战斗更是相当困难,没有个半年几年是根本练不成的。至少在曹操开始打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训练成的。所以就算他们没死而继续带队,士兵也照样会因为不习水性而失败。
2. 草船借箭
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我们不做讨论。事实上无论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周瑜的目的(寻求借口),还是战争中武器使用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借箭都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3. 黄盖诈降
我们知道周瑜对此采用的计谋就是火攻,这点是不用怀疑的。而黄盖诈降正是为执行火攻创造条件,利用燃着的船只接近曹军的船。很显然要接近敌军的船又不引起敌军怀疑,就必须想办法,黄盖的“投降”就是办法。就算不是黄盖“投降”,也定会有别人采用类似的方法。
4. 苦肉计
到底有没有“周瑜打黄盖”这个事情,现在同样有人提出过疑问。这个事件其实就是让曹操相信“黄盖和周瑜已经决裂”,这样他才会接受后面黄盖的投降。事实估计曹操并不是很了解黄盖,这样黄盖写了这封信他还是会相信的。这个事件要说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是不发生这个事件,“黄盖投降”这个事件就是不可能的了。
5. 庞统献连环计
小说是说庞统向曹操献的连环计,也有人认为是曹操自己连上的。但我认为,就算没有庞统的献计,曹操又没想到这个;这样东吴他们对付的就是一群摇摇晃晃、晕头转向的士兵岂不是更容易,也许不用火攻就能对付得了了。如果想稳住士兵,在很短的时间内除了这
个办法(连船)不知道还有别的没有,而且周瑜他们想出火攻的办法也是看到曹操他们连环之后才考虑到的。
6. 借东风
除非你真的信鬼神,否则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是没有讨论的余地的。关键就要注意在那个季节刮东风(东南风)是有可能的。
7. 火烧赤壁
按照周瑜预先设计好的方案,黄盖让燃着的船冲向曹军连起来的船,由于黄盖诈降在前,开始并没有引起曹操的怀疑,仗着东南风势曹军的船立刻着了起来。然后周瑜趁势发兵,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跑。
● 参战双方兵力
孙刘联军:5万;曹操军:20万(号称80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胜曹操!
● 战役经过
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彧“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 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 ,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 ,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 愿率军转东, 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张飞率20骑断后, 拆长坂桥, 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 东奔汉津(今钟祥境), 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 指出曹军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疲惫不堪,必生疾病;天气盛寒,马无藁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中原士卒舍弃骑兵的优势,却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心怀猜疑。因此只要有五万精兵就可以战胜。这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 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 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 。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 ,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
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 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行军路线
曹操行军路线:曹操是从许昌全线出击,基本是以压制性的态势进击荆州,也正是这个态势吓跑了刘备,唬降了刘琮。
而曹操的进攻路线基本如下: 许—新野(樊)—襄阳(另派文聘防御江夏)—当阳—江陵—巴丘—赤壁。
曹操败退路线:许—新野(樊)—襄阳—当阳(长阪追击战)—江陵—巴丘—赤壁(败)—华容道(云梦大泽)—巴丘(烧船)—南郡—谯。
孙刘联军行动路线:新野——襄阳——当阳(败)——汉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胜)——华容道——南郡。
柴桑——夏口——赤壁——乌林——江陵。
两军的汇合应该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周瑜打黄盖
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因为黄盖是有功的老臣,因此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中蔡和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以至于后来的赤壁惨败。
其中在打黄盖时有一个很小的插曲:周瑜要将黄盖斩首时,鲁肃替黄盖求情,而且暗示一旁观看的诸葛亮一起求情,但是诸葛亮一点要求情的意思都没有。等到黄盖被打五十大板之后,鲁肃去营中找诸葛亮质问:“黄盖被打,我等都去求情,你是贵客,为什么见死不救?”诸葛亮听完脸色一变:“子敬(鲁肃的字) 欺负我啊!”鲁肃就疑惑了:“我一直对待你都不错,哪来欺负你? ”诸葛亮大笑着说:“这是周瑜和黄盖在用苦肉计,利用假情报让蔡中蔡和传消息,我怎么可以随便说出? ”鲁肃显得有点不相信,诸葛亮又说:“这事千万别告诉周瑜,要不他又要找我麻烦了,你只说我也埋怨他就行了”。鲁肃便答应了,回到周瑜营中,周瑜问鲁肃:“诸葛亮对此事有何看法? ”鲁肃便按照诸葛亮教他的回答:“他说他也埋怨都督做法”。周瑜听完非常高兴,这次瞒过他了。鲁肃问怎么回事,周瑜回答:“这是我和黄盖为了麻痹曹操使的诈降计,看来诸葛亮完全不知道,这人未必是我对手。”鲁肃听完大吃一惊,心里暗暗佩服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可见苦肉计瞒得过曹操,瞒不过诸葛亮。要是曹操像诸葛亮一样谨慎,那么黄盖那五十杖不单白打,赤壁之战的历史也要改写了。
启示
第一,忠诚是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忠不等于善,对友的忠诚是以对敌的不忠诚为前提的。 第二,忠诚是要有智慧的,忠不等于愚,把事业做成功的忠才是有意义的。
第三,忠诚是要有代价的,忠不等于获,大忠者往往大苦,大苦才能体现大忠。黄盖和吕布皆有本事,但他们的区别在于政治上是否靠得住:黄盖之所以千古留芳名,在于他忠其所忠;吕布之所以千古留笑柄,在于他奸而无忠。
鏖战赤壁
十二日,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 。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 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 战争结果
赤壁之战后,全国形势发生了变化。曹操退回北方。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曹操死后,公元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国号为
“魏”,都城为洛阳。刘备乘机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又向西发展,在公元221年,也自立为帝,国号为“蜀”,建都成都。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孙权则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公元 222年称王,国号“吴”,都城为建业(今南京) 。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才结束。
● 评价
首先这一站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使刘备在连番后退之后终于有了喘息之机,据江夏借荆州终于有了一块根据地,得以扩张势力。使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实现的机会,其与孙权的联合虽然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但是虽然他们以弱胜强也一方面削弱了孙权政权的势力,对其无法顺势吞并自己。
孙权政权也通过与刘备的联合击败了曹操集团的统一全国的企图。保证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集团则由于这次的惨痛失败无力南下,且由于损失了巨大的有生力量,兵力比较缺少,也是刘备在之后可以较为快速扩张的一个原因。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对曹操的人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它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不过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错过了战机。
曹操的失误 :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江表传》
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 经验教训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两大集团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筹划与灵活的作战指导:第一,在敌强我弱,分则俱亡,合则势强形势下,精诚合作,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形成一股可以与曹军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欺敌诈降,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战方针,乘敌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第三,在实施火攻袭击成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率领主力舰队横渡长江,乘敌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打击曹军,奠定胜局。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夺取荆州。
反观曹操,虽然他久历戎行,战绩辉煌,但在赤壁之战中却屡犯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一是轻敌冒进,率意开战;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在作战部署上又犯连结战船的错误;四是对敌手可能实施火攻的情况茫昧无知,轻信诈降,疏于戒备,终于导致了可悲的失败。
● 赤壁之战对现在军事的影响
第一,凭借天堑,联弱胜强。孙刘联军所赖的唯有划分中国南北的天堑--长江,此时,刘备新败,军队士气因此低落。而东吴军队却毫发未伤,但因为东吴偏居一隅,实力有限。孙权的东吴和江夏的刘备,两者谁也不敢也无力独自面对曹操的号称80万的精锐大军。他们面临的只有双方联合这一条路可走,并且依赖长江的天堑和孙刘军队熟悉水战的这一特
长,来设法战胜曹军。经过鲁肃、诸葛亮、周瑜三人的穿针引线,孙刘联军达成联合抗曹的战略联盟。从这一意义上来看,现在很多国家面对强大的敌人时,相对弱小的国家要想单独抗击,很可能面临覆灭或者严重受挫的危险!因此,很多势力较小的国家联合起来,组合成军事或战略集团,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就有可能达到联合抗击强大的势力的目的。这也许就是自二战以来,世界上纷纷成立各种战略组织的初衷,像北约组织、东盟、独联体组织、欧盟、上海合作组织、阿盟等,相信在组建之初都有这样的考量。而且,这些组合而成的集团由于具有一致的战略目的,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任哪个大国也不可小觑!
第二,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孙刘联军抗曹联盟刚刚成立之初,东吴军队的都督周瑜,对在孙刘联盟过程中表现优异的诸葛亮深感忧虑,要设法除掉他。因此,周瑜以同曹军作战需要大量的弓箭为由,要求诸葛亮在10天内督造10万支箭,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想到诸葛亮告诉他只要三天就能造好。三天后,诸葛亮采用草船借箭的计谋,不费吹灰之力从曹军“借来”10万支箭,从而满足了孙刘联军对曹军作战的武器准备。虽说现代战争中已经不可能再次出现“草船借箭”的战例,但是设法抢夺或者击毁敌方的军火库或者弹药补给运输车(船、飞机)队,也同样能起到削弱敌人的战斗能力,增强己方战斗能力的作用。甚至就像在中东战争中的以色列那样,把缴获来的阿拉伯国家的武器特别是坦克和装甲车,稍加改装或者修理,就变成了自己的武器,并且也使用从阿军中缴获的弹药再用来对付阿军,大大提升了自己一方的作战能力。
第三,反间计,剪其羽翼。曹操的军队刚到长江边上,因为军士不习惯水战,曹操就指派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两位水军都督负责训练北方的军士,以求尽快让军士熟悉水战,进而迅速战胜曹刘联军。蔡瑁张允都是水军出身,如果他俩把曹军训练成能水上作战的军队,则孙刘联军将面临被打败的危险。于是,东吴都督周瑜就想出了一条反间计,利用曹操派来的说客蒋干把子虚乌有的蔡瑁张允投降信带回了曹营。曹操盛怒之下,不由分说就把蔡瑁张允给斩首了,事后经谋士提醒方知自己中了周瑜的计策,追悔莫及。此举大大迟延了曹军迅速掌握水战的进程,使得孙刘联军可以从容展开对抗曹军的军事部署。
如果战争一方反间计运用得好,不但可以大大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还能使得敌方使用错误的指挥官或者错误的战略战术,从而为己方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像最近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军故意错误地分析伊拉克军队指挥官的强项和弱点,并大力宣扬美军部署在这位指挥官对面的美英联军最怕伊军的某位指挥官来这里指挥,从而使得萨达姆产生错误的判断,临战频频走马换将,从而打乱了伊军军队将领的战略部署,再加上美英联军精心策划的宣传战,最终迫使伊军溃不成军,轻易就被美英联军击溃!
第四,诈降计,防不胜防。为了确保火烧曹军连锁舰船的计划取得胜利保证,孙刘联军确定使用诈降计,并由东吴的老将黄盖来担任。为了保证诈降的成功,周瑜和黄盖演出了一场苦肉计,并对黄盖打了五十军棍。曹操经过调查并判断黄盖的投降是真的,随后就满怀希望等待黄盖按约定时间来降。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插着青龙旗,却满载引火物品的东吴快船,疏于防备的曹军来不及拦截,就被大火吞灭了。其实诈降计在现代战争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纪大战中,应用成功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只是由于国家保密的原因,很少有披露罢了。而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据说在战争进入到第4天时,美军在攻打伊拉克南部重镇纳西里耶时遭遇戏剧性一幕:一支伊拉克部队在战斗中假装投降,趁美国海军陆战队靠近之机,对美军展开突袭式围攻,并打死数十名美军士兵。除了此次纳西里耶诈降外,在其它类似的事件中,伊军通常也会举着投降的旗帜却仍照打不误,或者“干脆穿上便服,装出欢迎美军的样子”,然后发动突然伏击,对美军进行毫无防备的袭击。也有很多说法认为,萨达姆时代的很多前伊拉克军事人员,就是凭借着诈降计,成功地打入到了新的伊拉克军警内部,伺机发动军事袭击。
第五,巧借天时,火烧曹营。曹操所率领的号称80万的大军,基本都是中国北方的士兵,他们陆地作战勇猛顽强,但不习水战;而孙刘联军的士兵,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长江一带的子弟,他们自小就在江河里嬉戏长大,尤善水战。当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来到长江边时,
他们要与孙刘联军作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尽快熟悉水(船)上作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曹操除了指派专人进行水战训练外,曹操的谋士还为他提出了用铁链把所有战舰锁住的办法。这样一来所有的大型作战军舰都联为一体,较好的解决了因波浪摇晃而引起的北方士兵晕船和呕吐从而严重削弱战斗力的问题,但也造成了大型战舰不能自由行动的失策!也正因为如此,孙刘联军才制定出了使用火攻的计划。但是如果使用火攻曹营的办法,必须要有东南风,而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刮得是西北风,很难等到春季才有的东南风。这可急坏了联军总指挥周瑜将军,没想到,熟知天文的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告诉他:三天后就会有东南风,请做好战斗准备!果不其然,孙刘联军三天后乘着呼呼的东南风,一举火烧了联营30里的曹操军队,其实这就是早期气象战的一个典型事例!在现代战争中,利用气象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来获得战争的主动权或者取得战争胜利的事例也不胜枚举。比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不但在海湾地区上空部署了数枚气象卫星,对处于战区范围的伊拉克天气进行监控并为战机和导弹发射提供气象参数,还多次出动特种飞机,对战区上空的伊拉克天气进行人工控制影响,以达到有利于美英联军的目的。而伊拉克军方点燃了数百口油井,利用熊熊燃烧的油井所产生的浓浓烟雾,迷惑或者干扰美英联军的空袭飞机的观瞄装置,也是气象战的一次成功实践。
如今,赤壁之战已经过去近两千年了,但是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综合利用各种计谋而获胜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争将永载史册!此战也奠定了诸葛亮和周瑜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和谋略家的地位!他们在这次战争中使用的战略战术和他们的军事思想,也必将会对未来世界所面临的战争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作文十:《赤壁之战》1400字
赤壁之战 ·教案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具学具 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内容,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了一组新的课文学习,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要了解哪 些学习方法呢,导读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导读,同学们想导读给我们这组的学习提出了哪些 要求。
2、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 。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 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 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 鹏博士显示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 如何?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2、 “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 “隔江相对”怎样理解。请同学说一说。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六、朗读课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后同学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火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准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4、显示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5、火攻这一仗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
(1) “锣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说说赤壁之战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二、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1、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 序记叙的呢?
2、 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 按这个顺 序列出提纲。
三、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这以少胜多的原因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巩固生字。
六、布置作业:预习《飞夺泸定桥》 。
板书设计:
15 赤壁之战
起因 战前准备 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 献计火攻 写信诈降 -草船冲寨 -火烧战船 -乘胜追击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真实赤壁之战:刘曹双方兵力悬殊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