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读《赤壁之战》有感_350字》300字
今天,我读了《赤壁之战》一文。我认识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东吴大将周瑜。 初见曹操,我便认为他太过自负了,而他的自负,也是这次赤壁之战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中我最佩服的不是曹操,也不是黄盖,更不是程昱,我最佩服的是那从头到尾都未曾出现的东吴大将——周瑜。 虽然文章未曾写周瑜,但是,文章从侧面来描写周瑜。从黄盖诈降,到趁风而行,再到火船近寨,又到二里点火,然后到伏兵追杀,最后到数军合围,让曹军伤亡惨重,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表现出了周瑜的谋略深远。 以三万兵力对敌八万十万兵马,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偏偏周瑜就敢想,还做了,更别提这么多步计划了,环环相扣,我怎能不佩服周瑜呢? 《赤壁之战》说明了无论想做成什么事,都要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六年级:蓝敏天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文二:《读赤壁之战有感》400字
读《赤壁之战》有感
大家一定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吧!这本书中有文武双全的关羽、赵子龙;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有狡猾多疑的曹操;还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吕布……黄巾起义、桃园三结义、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出师北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最让我难忘的当属《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如果东吴和蜀国不联合的话,就不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他们早就被曹操各个击破了。还有时机的重要性。人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我要说的时机。如果没有“东风”就不可能有火烧赤壁的成功。所以说,我们无论说话、做事,都要学会抓住时机,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太早,时机不成熟;太晚,会错失时机。
如果当时曹操不接受庞统的建议,接受程昱的提醒,东吴和蜀国就不可能用火攻,曹操下江南就不会来的凶败得惨啊!所以我们做事不能像曹操那么大意,要小心谨慎,先思考、再行动!
作文三:《读《赤壁之战》有感》500字
今年暑假,妈妈帮我从书城买回四套古典名着,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描写精彩的篇章非常之多,特别是《赤壁之战》这一章,可谓精彩绝伦,令我记忆犹新。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战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则故事也给了我很多启示:首先我觉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既凝聚了团体的智慧,又发挥了个人的特长,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真是让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尽情释放,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要积极发挥团体的力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同时我们也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时不能直接不以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解决困难的好办法;其次我觉得曹军的溃败与曹操错误的判断有直接关系,仗着自己人多势众,过于听信他人未经证实的话,犯了一个掉以轻心的毛病,这可是兵家之大忌,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最后我体会到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要真诚相处,做人不要太轻狂,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遇事更应该三思而后行。
四年级:曾宝妍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文四:《读《赤壁之战》有感(修改)》700字
读《赤壁之战》有感
——四年(2)班 李梓粤
在三国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七擒孟获”等,在这些著名的战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赤壁之战了,今天我拜读了《赤壁之战》这篇文章。
赤壁之战,讲述的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反击曹操大军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章节是老将黄盖用苦肉计诱敌的故事。黄盖在那时已经有了白发,是一员老将,他虽然是一名强壮的将军,但是人老了身体也不好,却自荐用自己来实施苦肉计。我对这种为国而不顾一切的精神很敬佩,也正是因为有了黄盖的舍身诱敌,曹操的大意用兵,赤壁之战才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成功例子,黄盖在这次战役成败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像黄盖这样为国而不顾一切的人还有很多,象为新中国成立而付出生命的**、**、**等,他们都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赤壁之战中,有些士兵从着火的船上跳下来,他们有些是身上着火,有些是被刀划伤,有些是被箭射伤,如果我是观战的人,我一定会在火光中哭泣,他们是为国而死!他们本该好好活着的,这可恶的战争!你能说战争不残酷吗?
我知道,有些人把战争看做一场游戏,视生命为草芥,死了就死了,也有人认为打仗很好玩,但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你的亲朋好友被可恶的手榴弹炸伤,自己被罪恶的子弹打伤,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战
争的残酷。战争,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平,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了和平,有了快乐,生活不就幸福了?!是啊!在战争年代过得最开心的人莫过于高枕无忧的皇上了吧!
赤壁之战,是一场血腥的战役,只要发生战役,就有无辜的生命消亡,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当让战争从我们的人生字典里消失,让世界充满快乐的脸,让世界没有战争!一起行动吧!
作文五:《阅读日记——读《赤壁之战》有感》400字
学完《赤壁之战》这一课,我明白了很多,所谓”骄兵必败“果然说的没错,曹操就是因为骄傲轻敌,才使得这次战争失败。我想,这赤壁之战应该是有史以来最着名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吧!周瑜深谋远虑,为此战争,早已想好了计谋;黄盖有勇有谋,作为先锋,他是最当之无愧的吧!赤壁之战,曹操惨败,他必然想不到那小小的东吴竟以三万军队打败了自己八十万大军。周瑜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是因为曹操骄傲自大。如曹操多一份戒心,想必,他已识破周瑜等人的阴谋诡计。学完这一课,我真先对曹操说:“曹公啊,你太自负了,自以为军队强大,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吃得可是眼前亏啊!自古兵不厌诈,周瑜等人施连环计,令人防不胜防。我希望你要引以为戒,养精蓄锐,他日卷土重来,再报赤壁之耻。”
通过学这篇课文,我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原理。在学习中,我们不要太骄傲自负,以免成绩下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六年级:琦琦冉
作文六:《《赤壁之战》读后感_600字》6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赤壁之战》读后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其中的一篇“赤壁之战”。这篇文章选自罗贯中的着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孙,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蒋干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曹操呀,你为什么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的八十万大军还敌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吗?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周瑜的连环计,再是信了蒋干的诈降书。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周瑜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才会前牵着你们的鼻子走;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们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孔明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曹操呀,你的败给现代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争论,你的败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天意呢??????初一:凤梨猫猫
作文七:《赤壁之战有感》500字
>有感
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我读了这篇课文后,让我理解到一个道理.
>是写北岸的曹操与南岸的周瑜打仗.曹军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周瑜的兵才三万.曹军正是周瑜的几十倍,这相差太远了.也许大家会以为,周瑜自不量力,怎么跟曹军打下去呢?我可以告诉大家,想错了.周瑜手下有一个叫黄盖的老将.他非常聪明,见曹军的船队用铁索连在一起,便知道了对方的弱点,想出了火攻这个办法.你说,聪明不聪明?他当然聪明.他知己知披,能正确估计双方的力量,利用对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点.能综合天时,地利,人和.还考虑周到,准备工作安排有序.这些说明黄盖难道不聪明吗?写信诈降,还说带上兵士和粮草,取得曹操的信任,让曹操高兴得没想到要防备.借用天气的变化,顺着东南风让二十条帆船驶向北岸,自己和士兵回军营.
我以前都以为古代人都很迟钝,不过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明白到:其实古代人并不迟钝.黄盖,他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可不是一般人想得出来的.古代人也许比现代人还聪明,所以我们不要少看古代人.可他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非常困难的事,不要只想着一种方法 ,要从多种角度去想方法.那这个困难一定会解决.
作文八:《读《赤壁之战》感谢》700字
《赤壁之战》读后感
看到曹操失败后回想起来是中了黄盖的计策,为了得到黄盖的水军与粮草,因而黄盖进入曹操的水寨,结果因小失大也是曹操统一中国的计划失败。所以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社会上有着越来越多的骗局,二这些骗局往往会让你得到横多利益,我们往往只顾利益而吃大亏,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而让我们吃大亏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心里的那份贪婪为了得到金钱地位才上当受骗 我们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因小失大而要做一个办事小心谨慎认真的好学生那样我们的路才会走得更长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中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但是刘备没有灰心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努力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徐庶的帮忙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小童说孔明出去了不知道何时回来 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来拜访却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刘备只得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在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是正午睡刘备就站在大雪里等着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招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之下流出了眼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地感动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 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钱大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
联系自身我也发现了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以后要像刘备一样做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路多么泥泞多么崎岖只要我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作文九:《赤壁之战300字》19200字
《赤壁之战》字词梳理
一、通假字:
?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 ?将军禽操??禽,通“擒”。 ?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 ?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张,同“涨”,弥漫。
?雷鼓大震??雷,通“擂”,敲击。
二、词类活用:
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形容词?名词,老交情)
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礼,名词?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3、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忧郁之计(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备[南]走 .名——状:4、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蹶,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使动用法,使?挫败) 5、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6、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7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8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
1
以,介词,在)
9.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形--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10除残去秽(形-名,残暴、丑恶的坏人)
三、古今异义:
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古:恳切慰问 今:热情周到
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中原地区 今:中国大陆及台港澳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古:态势形成 今:形成、造成 4、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古:土地方圆 今: 地方、地区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丈夫的配偶
6、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古:万一 一旦 今:偶尔遇见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侍之 古:面北朝拜 今:北面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他实际上 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不超过 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刚刚一 今:表年级或日期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荆州之民可以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2
f.曹公,豺虎也
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被动句: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行将为人所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e.操军破,必北还 f.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3.省略句:
a.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b.交游(于)士林 c.避乱(于)江东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五、文学常识:
1、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
( 长江以外,指江南地区 )
2、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会战的委婉说法 )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 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 六、一词多义: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 死亡 )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乘犊车,从吏卒 (士兵 )
五万兵难卒合 ( 通“猝”,仓促 )
2数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计算 )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几) 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 数量 ) 3 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治:
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
5、足:
a.岂足托乎(值得)
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6、次:
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 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7、烈:
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8.事:
4
a.北面而事之(侍奉) 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
9.计:
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 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
10难:
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 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难以)
11略:
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
12方:
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正要)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13.济:
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就,完成)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 c.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渡) 赈济百姓 帮助,接济
14.引:
a.引次江北(退却)
b.引军北还(率领)
15.众:
a.众士仰慕(众多的) 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 七、文言虚词。 1之
5
?此帝王之资也??助词,相当于“的”。 ?而可迎之邪??代词,此处代指“曹操”。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若水之归海取独 2乃
此乃天也 副词,判断语气,相当于“就是”。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表强调,甚至。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副词,于是,就。 乃罢会 ( 于是,就) 骑乃得过 ( 才 )
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却) 3于:
a.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 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和,介词)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 d.言于孙权曰(对,介词) e.寄寓于表(在,介词) f.肃追于宇下(到,介词)
4为: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v做)
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v担任 做) 今老矣,无能为也矣(v做) 为卿后援(v作为) 为操后患 (v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v给予) 安能复为之下乎 (v成为)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v作为)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者 (介词,被) 恐为操所先 (介词被) 今为君计 (介词,替) 为汉家除残去秽(介词,替) 请为将军筹之(介词,替)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跟)
6
5以、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介词,凭,靠)
动以朝廷为辞(介词,拿,用)
夫以疲敝之卒御狐疑之众(介词,用) 先以书遗操(介词,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介词,把) 今以实校之(介词,按照) 操悉浮以沿江(介词,在) 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挟天子以征四方(连词,来,表目的)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连词,来,表目的) 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6、而:
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 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
7、其: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 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里,代荆州之地) 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 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失其所与,不知/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代自己)
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 h.其可怪也欤(加强感叹语气) i.吾其还也 表祈使语气,有婉商的意味,还是) 8、
7
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7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如果 果真)
八、重点文言实词。
1此帝王之资(凭借)也 2奉命吊(慰问)表二子 3)致(表达)殷勤之意 4共治(对付)曹操
5今治(部署)水军八十万众 6今肃可迎(迎合、投降)操耳
7此天以卿二人赞(辅助、协助)孤也 8 与操有隙(嫌怨)
9将兵与备并力逆(迎击)操 10上建(竖起、竖立)旌旗 11二子不协(和睦)
12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13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14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15.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16 肃宣权旨(传达)
17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18权以示群下(给??看)
19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20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21.今以实校之(核对) 2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23.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24.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25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8
26.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 27.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 28计不如迎之。(投降) 29英才盖世 (超过)
(为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刘琮( )枭( )雄会( )稽
芟( )夷轻骑( )强弩( ) 鲁缟( )更( )衣累( )官 番( )阳邂( )逅蹈藉( ) 5(常识填空。
《________》是我国最大一部__________通史,由______等人花了19年时间编成,编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ónɡxiāokuàishānqínǔɡǎoɡēnɡlěiPóxièjí
资治通鉴编年体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9
篇二:赤壁之战通假字_词类活用_一词多义等总结
《赤壁之战》字词梳理
一、通假字:
?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驻扎。 ?将军禽操??禽,通“擒”捉拿,擒拿。 ?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促。 ?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张,同“涨”,弥漫。
?雷鼓大震??雷,通“擂”,敲击。
二、词类活用:
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形容词?名词,老交情)
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礼,名词?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3、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忧郁之计(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备[南]走 .名——状:4、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蹶,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使动用法,使?挫败) 5、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6、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7诸人持议,甚失孤望(失,使??失望) 8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介词,在)
9.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形--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10除残去秽(形-名,残暴、丑恶的坏人)
10
三、古今异义:
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古:恳切慰问 今:热情周到
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中原地区 今:中国大陆及台港澳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古:态势形成 今:形成、造成 4、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古:土地方圆 今: 地方、地区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丈夫的配偶
6、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古:万一 一旦 今:偶尔遇见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侍之 古:面北朝拜 今:北面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他实际上 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不超过 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刚刚一 今:表年级或日期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荆州之民可以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f.曹公,豺虎也
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被动句:
11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行将为人所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e.操军破,必北还 f.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3.省略句:
a.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b.交游(于)士林 c.避乱(于)江东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五、文学常识:
1、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长江以外,指江南地区 )
2、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会战的委婉说法 )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 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 六、一词多义:
12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 死亡 )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乘犊车,从吏卒 (士兵 )
五万兵难卒合 ( 通“猝”,仓促 )
2数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计算 )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几) 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 数量 ) 3 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治:
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
5、足:
a.岂足托乎(值得)
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65、次
秦伯素服郊次停驻 列坐其次 处所 引次江北 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7、烈:
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8.事:
a.北面而事之(侍奉) 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
9.计:
13
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 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
10难:
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 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难以)
11略:
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
12方:
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正要)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13.济:
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就,完成)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 c.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渡) 赈济百姓 帮助,接济
14.引:
a.引次江北(退却)b.引军北还(率领)
15.众:
a.众士仰慕(众多的) 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 七、文言虚词。 1之
?此帝王之资也??助词,相当于“的”。 ?而可迎之邪??代词,此处代指“曹操”。?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若水之归海取独 2乃
此乃天也 副词,判断语气,相当于“就是”。蒙冲斗舰乃
14
以千数,副词,表强调,甚至。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副词,于是,就。 乃罢会 ( 于是,就) 骑乃得过 ( 才 )
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却) 3于:
a.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 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和,介词)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 d.言于孙权曰(对,介词) e.寄寓于表(在,介词) f.肃追于宇下(到,介词)
4为: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v做)
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v担任 做) 今老矣,无能为也矣(v做) 为卿后援(v作为) 为操后患 (v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v给予) 安能复为之下乎 (v成为)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v作为)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者 (介词,被) 恐为操所先 (介词被) 今为君计 (介词,替)
为汉家除残去秽(介词,替) 请为将军筹之(介词,替)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跟)
5以、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介词,凭,靠)
动以朝廷为辞(介词,拿,用)
夫以疲敝之卒御狐疑之众(介词,用) 先以书遗操(介
15
词,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介词,把) 今以实校之(介词,按照) 操悉浮以沿江(介词,在) 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挟天子以征四方(连词,来,表目的)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连词,来,表目的) 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6、而:
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 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
7、其: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 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里,代荆州之地) 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 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失其所与,不知/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代自己)
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 h.其可怪也欤(加强感叹语气) i.吾其还也 表祈使语气,有婉商的意味,还是) 8、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
16
助词)
7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如果 果真)
八、重点文言实词。 1此帝王之资(凭借)也 2奉命吊(慰问)表二子 3)致(表达)殷勤之意 4共治(对付)曹操
5今治(部署)水军八十万众 6今肃可迎(迎合、投降)操耳
7此天以卿二人赞(辅助、协助)孤也 8 与操有隙(嫌怨)
9将兵与备并力逆(迎击)操 10上建(竖起、竖立)旌旗 11二子不协(和睦)
12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13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14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15.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16 肃宣权旨(传达)
17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18权以示群下(给??看)
19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20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21.今以实校之(核对) 2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23.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24.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25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26.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 27.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 28计不如迎之。(投降) 29英才盖世 (超过)
篇三: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17
一千八百年前,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大破曹操率领的百万水陆大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 历史简介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
18
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 战役概述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
19
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
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 作战地图
? 双方主要人物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也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孙权(182,252)东吴太祖大皇帝,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生于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三国时
20
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任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
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末三国时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东吴军与刘备军联合,在赤壁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南犯大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然而,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 赤壁之战前后过程分析
21
孔明舌战群儒,孔明设计说服周瑜合力攻打曹操,定下火攻,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之后是孔明草船借箭,蔡中蔡和诈降,周瑜与黄盖合演苦肉计,阚泽献诈将书,蒋干遇到庞统,引荐给曹操,庞统献连环计,孔明借东风,孙权周瑜火烧赤壁。
1.蒋干盗信,曹操错杀二将
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有些三国历史研究学者是怀疑的。但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曹操没有错杀蔡瑁、张允二将,他会不会就能赢得战争呢,士兵的训练向来就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这种水性的训练,比如游泳或平稳地站在船上战斗战斗更是相当困难,没有个半年几年是根本练不成的。至少在曹操开始打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训练成的。所以就算他们没死而继续带队,士兵也照样会因为不习水性而失败。
2.草船借箭
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我们不做讨论。事实上无论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周瑜的目的(寻求借口),还是战争中武器使用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借箭都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3.黄盖诈降
我们知道周瑜对此采用的计谋就是火攻,这点是不用怀疑的。而黄盖诈降正是为执行火攻创造条件,利用燃着的船只接近曹军的船。很显然要接近敌军的船又不引起敌军怀疑,就必须想办法,黄盖的“投降”就是办法。就算不是黄盖“投
22
降”,也定会有别人采用类似的方法。
4.苦肉计
到底有没有“周瑜打黄盖”这个事情,现在同样有人提出过疑问。这个事件其实就是让曹操相信“黄盖和周瑜已经决裂”,这样他才会接受后面黄盖的投降。事实估计曹操并不是很了解黄盖,这样黄盖写了这封信他还是会相信的。这个事件要说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是不发生这个事件,“黄盖投降”这个事件就是不可能的了。
5.庞统献连环计
小说是说庞统向曹操献的连环计,也有人认为是曹操自己连上的。但我认为,就算没有庞统的献计,曹操又没想到这个;这样东吴他们对付的就是一群摇摇晃晃、晕头转向的士兵岂不是更容易,也许不用火攻就能对付得了了。如果想稳住士兵,在很短的时间内除了这
个办法(连船)不知道还有别的没有,而且周瑜他们想出火攻的办法也是看到曹操他们连环之后才考虑到的。
6.借东风
除非你真的信鬼神,否则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是没有讨论的余地的。关键就要注意在那个季节刮东风(东南风)是有可能的。
7.火烧赤壁
按照周瑜预先设计好的方案,黄盖让燃着的船冲向曹军连
23
起来的船,由于黄盖诈降在前,开始并没有引起曹操的怀疑,仗着东南风势曹军的船立刻着了起来。然后周瑜趁势发兵,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跑。
? 参战双方兵力
孙刘联军:5万;曹操军:20万(号称80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胜曹操~
? 战役经过
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彧“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
24
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疲惫不堪,必生疾病;天气盛寒,马无藁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中原士卒舍弃骑兵的优势,却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心怀猜疑。因此只要有五万精兵就可以战胜。这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
25
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
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行军路线
曹操行军路线:曹操是从许昌全线出击,基本是以压制性的态势进击荆州,也正是这个态势吓跑了刘备,唬降了刘琮。
而曹操的进攻路线基本如下: 许—新野(樊)—襄阳(另派文聘防御江夏)—当阳—江陵—巴丘—赤壁。
曹操败退路线:许—新野(樊)—襄阳—当阳(长阪追击战)—江陵—巴丘—赤壁(败)—华容道(云梦大泽)—巴丘(烧船)—南郡—谯。
孙刘联军行动路线:新野——襄阳——当阳(败)——汉
26
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胜)——华容道——南郡。
柴桑——夏口——赤壁——乌林——江陵。
两军的汇合应该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周瑜打黄盖
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因为黄盖是有功的老臣,因此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中蔡和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以至于后来的赤壁惨败。
其中在打黄盖时有一个很小的插曲:周瑜要将黄盖斩首时,鲁肃替黄盖求情,而且暗示一旁观看的诸葛亮一起求情,但是诸葛亮一点要求情的意思都没有。等到黄盖被打五十大板之后,鲁肃去营中找诸葛亮质问:“黄盖被打,我等都去求情,你是贵客,为什么见死不救,”诸葛亮听完脸色一变:“子敬(鲁肃的字)欺负我啊~”鲁肃就疑惑了:“我一直对待你都不错,哪来欺负你?”诸葛亮大笑着说:“这是周瑜和黄盖在用苦肉计,利用假情报让蔡中蔡和传消息,我怎么可以随便说出?”鲁肃显得有点不相信,诸葛亮又说:“这事千万别告诉周瑜,要不他又要找我麻烦了,你只说我也埋怨他就行
27
了”。鲁肃便答应了,回到周瑜营中,周瑜问鲁肃:“诸葛亮对此事有何看法?”鲁肃便按照诸葛亮教他的回答:“他说他也埋怨都督做法”。周瑜听完非常高兴,这次瞒过他了。鲁肃问怎么回事,周瑜回答:“这是我和黄盖为了麻痹曹操使的诈降计,看来诸葛亮完全不知道,这人未必是我对手。”鲁肃听完大吃一惊,心里暗暗佩服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可见苦肉计瞒得过曹操,瞒不过诸葛亮。要是曹操像诸葛亮一样谨慎,那么黄盖那五十杖不单白打,赤壁之战的历史也要改写了。
启示
篇四:《赤壁之战》(大话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大话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了东汉末年,曹操带领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必须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分析东吴军队取胜的原因,知道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的意义。
2、 深入理解课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来练习复述课文
28
主要内容。
3、 知道战争的残酷性,教育学生珍惜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在问答中学会简单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快速地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奖品两份、学生自制记者证、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古词激趣。
1、 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背景:苏轼《赤壁赋》)
2、 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不管是奔流不息的大江、气壮山河的歌曲,还是流芳千古的诗篇,都诉不尽《三国》的英雄豪杰。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走进历史,用心去感受战争的硝烟和智慧的力量。
二、 复习旧知,健脑热身。
1、 同学们对三国的历史都很感兴趣,那么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了解这段历史的?
2、 课件出示以下健脑操,指名回答:
29
A.〈〈赤壁之战〉〉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 〉〉改编的。我知道它的作者是( )。
B.既然是改编的,那么你知道和原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改动了哪些情节?
C.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 〉〉、
〈〈 〉〉、〈〈 〉〉。
3、 讲诉有关〈〈赤壁之战〉〉的笑话一则,引出课文主要内容,并指名回答后齐读:
〈〈赤壁之战〉〉主要叙述了( ),( )率领8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 )在老将( )的帮助下,用( )和( )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敌军于( )的历史故事。
三、 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1、创设情景:
如果〈〈赤壁之战〉〉发生在现代,战争的双方肯定会在战前战后举行各自的新闻发布会。我们今天就让时光交错,给曹操、周瑜和黄盖一个说话的机会。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场惊心动魄的著名战争。
2、 明确任务:
A。全体同学都有权利扮演小说人物或媒体记者。
B。根据〈〈三国演义〉〉和〈〈赤壁之战〉〉的特点,确定自己记者身份的单位名称,填在空白的记者证上并佩带好记者证。
30
C。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来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四、 大胆质疑,学会复述。
1、重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战前一段、战时和战后一段。)
2、品读课文,大胆质疑,准备好要提的问题。
3、 指名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周瑜和黄盖,其他学生扮演记者,先分四人小组模拟新闻发布会。
4、 教师主持战前新闻发布会。(指名学生扮演小说人物,自由问答,结合课件教师随机小结人物在战争开始前的不同心态。)
5、战前新闻发布会结束,课件展示战争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体会曹操兵败的主要原因。
6、让学生先研读课文,准备问题,小组交流,再用同样的形式举行战后闻发布会。
(自由问答,结合课件教师随机小结人物在战争结束后的不同心态和感悟。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东吴军队最终能以少胜多的各种原因。)
7、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图,体会赤壁之战重要的历史意义。
8、评出对答如流奖和最佳记者奖各一名,奖给每人〈〈三国演义〉〉一本。鼓励其他同学关心历史,大胆质疑。
五、 课外探究,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记者任务,任选一项完成:
31
A.分析东吴军队取胜的主要原因。
B.写出主要人物个性特点的分析报告。
C.用一段话描绘出当时火烧赤壁的惨烈场面。
D.将本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短文。
E.以《赤壁之战》为题,完成一幅连环画。
F.假设你是曹操,请拿出你的作战方案。
G.发挥想象,改编四大名著中的任一章节。
2、课件显示教师的读后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以此结题:
不管战争多么精彩,它始终是血腥的!即使英雄杀敌无数,他们也都将成为历史!我们可以崇拜英雄,但没有必要模仿他们!我们不可以忘记历史,但更应该珍惜现在,保护和平!
沐浴江南雨季之缠绵
感受似水年华之无奈
享受千年古镇之浪漫 体会桃李漫天之快感
篇五:读书笔记10篇300字
读书笔记10篇300字
<<三国演义 读书笔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
32
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
33
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
34
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
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
35
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
36
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
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
37
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记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家却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妈妈因病卧床不起。听着孩子们在外面的嬉闹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泪来。妈妈见我落泪了,指着床头的书说:“轩轩,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看完了吗,”我再次把这本书翻阅,保尔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为家人分忧解难,决定下厨做饭菜。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咱们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我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是它教会我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38
我爱好阅读文学作品,不久前我在一位朋友的家里看到一本新出版的《母亲的心》,精美的封面和金色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于是,我不管那位朋友是否正在阅读,硬是把这本书借了回去。捧读这本书,起初我还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罗斯风光所投入,更为一颗无私无畏、果敢坚强的母亲的心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吧~这个形被译者通情达意的词藻融入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中;这个声被译者用轻灵洒脱的文字弹奏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曲中。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这本书,觉得自己的赞美难以表过这本书内容之美好、意义之深远于万一。所以,只得就此打住,请读者们自己去体会吧~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欣赏这本书,得到更多的收获。 为了使这本书
锦上添花,成为精品中的精品,我想指出书中还存在若干处编辑、排印的失误,例如在译者序言第2页第8行丧夫误为丧失;在永远这一章的154页第9行严重的考验应为严峻的考验;有几个地方坐座不分;等等。虽然这些仅是微不足道的疏忽,但让喜欢咬文嚼字的读者看到,多少会觉得美中不足的遗憾,希望再版时都能订正。
39
40
作文十:《赤壁之战缩写300字》1200字
赤壁之战缩写300字(一)
东汉末期,曹操想争夺东昊的地方。周瑜调兵留守在赤壁,曹操则隔江相对。曹操的士兵全部是北方人,晕船,但渡江必须坐船。曹操命令人把船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再铺上木板,主士兵们练好水上作战,才下令渡江。周瑜的一名老将黄盖说我们人少,打不过他们;但可以用火攻。黄盖出了个计策。黄盖写了一封信,是一封投降信。曹操非常开心,自以为不战而胜了。
这一天,风浪很大,有个士兵说有一队船向我们驶来,大旗上写着个“黄”字,一共二十条船。船上的不是士兵,而是一些易燃品。周瑜在后面跟着,他让士兵把硝石点着。自己则逃上了小船,解开了缆绳。那二十条船向曹操撞来,曹军的船着火了,有了铁索,他们想走都不行了。船队冲向了自己的兵营。顿时曹军的军营中火光冲天,在曹军当中,被淹死的,被呛的,被烧死的人马不计其数。
江面上满是雾气迷蒙,分不清哪儿是海,哪儿是船,曹操只见战士们个个力不从心,就把他们带到华容道中逃跑了。
赤壁之战缩写300字(二)
东汉未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曹操的兵士都是东方人,做不贯船,他等士兵练好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后就下令渡江。
周瑜叫来黄盖和他一起商量对付曹军的办法。周瑜想到火攻是一个好办法,黄盖又想出一个怎样的打仗的好办法,对周瑜说子一篇,周瑜非常满意于是黄盖写子封“投降”信给曹操。曹操看了这封信很高兴。
这天,曹操在船头看到黄盖来投降了(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便笑了。他高兴还来不及,不可能想到防备。
黄盖的船开到离曹操的船队不远处,叫人把船里的芦苇一起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被铁锁迁着,无法散开一下子着火了。
不久,曹操的人马烧死的、绳死的不计其数。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背后,周瑜的兵追来了。曹操见手下的兵无心,应战值得带他们逃跑。
赤壁之战缩写300字(三)
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剩下能与他对抗的,就只有在长江一带的孙权和在湖北一带的刘备了。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虽然人多,但其中有七八万是刚投降的荆州士兵,这些人主要是水军,是作战的主力,但他们不一定真心服从曹操。而北方的曹操士兵,不善于水战,长途而来生病的也很多。(m.lz13.)这些分析使孙权看清了形势,同意派大将周瑜带领三万军士与刘备一起战斗。
曹军驻扎在赤壁,曹操下令用铁索把战船锁在一起,以便北方士兵在船上行走。诸葛亮和周瑜都决定用“火攻”的方法进攻曹操。一天夜里,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派部下黄盖假装投降曹操,带着十艘战船,船上装着灌了油的柴草,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他们同时点火,火船顷风向曹操的战舰驶去,曹军战舰因为锁在一起,一时无法解开,不一会便成了一片火海。火又烧到了岸上,曹军死伤很多。
* 缩写作文
* 火烧赤壁的缩写
* 盘古开天辟地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