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0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请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日发展比较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相对缓慢。
请同学们看《英、德、法比较表》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英国退居第三,美国
1
跃居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由于德国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请同学念第130页德国外长皮洛夫演说的材料,说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要求)。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瓜分完毕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矛盾和斗争。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在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矛盾虽纷繁复杂,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在普法战争后十分尖锐,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夺回失去的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德国要继续遏制和削弱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积极扩军备战。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
2
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外,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都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尤为激烈。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多年来,俄国打
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奥匈帝国是巴尔干半岛的近邻,它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斯拉夫人的国家。。由此巴尔干半岛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英德矛盾既是基本矛盾之一,以后又逐渐上升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英国在维护原有的殖民利益和霸权的同时,极力扩充殖民地。英国还从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分膨胀。而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势力的强大,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展开争夺,而且在殖民地问题上
3
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对殖民地的争夺促成了互相冲突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寻求相互间的支持,从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一战爆发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原有的“均势” 遭到破坏,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大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而造成的;也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互相争夺,疯狂扩军,展开军备竞赛的结果。
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而加剧了。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退居第三,新兴的美国跃居第一,后起的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经济发展
4
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5
作文二:《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1600字
第 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课标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战后欧洲地位下降;美日迅速崛起;世界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飞机、汽车、化工技术的应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社会 主义制度和和平主义思潮。
2、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只有塞尔维亚和比利时从事的战争 具有民族解放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3、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迅速崛起,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通过史实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大战所造成的直接后果 以及对战后人类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2、 论从史出:从历史图片、 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探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战争对战后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 影响。
2、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迅速崛起,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 放运动的发展。
3、逐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而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 险性,培养居安思危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美日迅速崛起, 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 解放运动的发展。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采用多媒体导入法:
在屏幕上打出:“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 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 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 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 自治的印 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作为毁灭之神降临人世的, 它不仅毁灭了人的性命, 毁灭 可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帝国,更毁灭了 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改变了人们的政治信仰。
教师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
1、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只有塞尔维亚和比利时从事的战 争具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从全局看,这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2、后果:空前规模、空前灾难
【合作探究】一战为什么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
二、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1、欧洲相对衰落:
(1) 经济衰落:
(2) 政治危机:
(3) 国际关系: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动摇 ,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2、美日迅速崛起:
3、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1)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
(2)战争引起革命,极大激励了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 运动的发展。
(3)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三、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军用飞机、卡车、化学合成技术等。
2、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合作探究】
1.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教学小结:理解一战带来的后果是“毁灭”、“催生”、“契机”?
★板书设计
一、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
1、性质:
2、后果
二、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1、欧洲衰退
2、美日崛起
3. 民族觉醒:
4. 国际联盟:
三、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改变欧洲政治格局:
2. 催化新技术发展:
3. 改变政府机构职能:
4. 改变人们思想观念:★教学反思
作文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1700字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许多国家都纷纷举办各种活动,纪念和反思一战。 但提起一战,大多数的中国人可能不会立即把它同中国联系起来。可以说,中国人对一战的关注并不多。 当然,这与中国并无直接派遣军队参战,更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正如中国历史学者、上海复旦大学刘平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其实一战给中国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其中影响中日关系的“二十一条”,“五四运动”的爆发,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件,都与一战有关。
青岛围攻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于衰弱和分裂状态,虽然当时的北洋政府是清朝灭亡后被国际社会所承认的第一个中国合法政府,但它却无法阻止世界强国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
出于战略考虑,1897年德国开始占领山东青岛,并在那里建立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
到1914年一战爆发时,青岛已经是一个具有巴伐利
亚风格的现代化城市。 然而,一战的爆发改变了一切。日本称占领青岛可以削弱德国,符合协约国的利益,同时日本还表示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威胁着东亚的安全,于是对德宣战。 日本趁德国在欧洲战场自顾不暇,在英国军队的支持下围攻在青岛的德军,自此拉开了围攻青岛的序幕(The Siege of Tsingtao)。中国人也把这一围攻战称为日德战争。一战的战火正式蔓延到了中国。
1914年9月2日,日、英联军在青岛登陆,围攻青岛的战事正式开始。 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围攻后,德军虽然防守坚固但终于寡不敌众于11月7日投降。
然而,青岛并没有因此而回到中国的怀抱, 反而被日本接管。
中国考虑到战后自身的利益,也终于在1917年宣布对德宣战,成了不出兵的“参战国”。
中国劳工帮助修筑战壕、运送弹药、修理坦克等
中国劳工
中国虽然没有直接派军队参加一战,但是一战期间英、法协约国在中国招募了十四万劳工, 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军事培训,并把他们分期分批地运送到欧洲战场。 这些劳工帮助修筑战壕、运送弹药、修理坦克等。有些华工甚至在乘坐赴往欧洲途中的船只时就遭遇到袭击,葬身大海。 而能抵达欧洲的华工许多人最后也客死他乡。至今,在法国和英国还能找到埋葬一战华工的墓地。 近年来,有关认可华工为一战做出贡献的呼声越来越高。还有英国华人呼吁为中国华工建立永久性纪念碑。 英国女电影导演海伦·菲茨威廉姆导演的短片《西线上的中国》,就是反映中国派遣14万名华工,帮助欧洲西线战场的故事。 现在中国华工的贡献开始慢慢得到认可,承认他们为协约国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青岛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德式风格的建筑
德国影响
德国占领青岛期间,给青岛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德国人还把饮食文化带到了青岛。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青岛啤酒(Tsingtao Beer)。
从1903年德国人在青岛建啤酒厂至今,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 此外,德国对青岛,乃至整个山东省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青岛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德式风格的建筑。
青岛从一个小渔村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青岛市档案馆的张蓉女士说,从积极一方面来看。青岛在德国占领期间从一个小渔村转变成当时一个较为现代化的城市。德国人在青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自来水、下水道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另一方面,德国对青岛的占领毕竟是一种侵略和掠夺。
一战后,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并签署《凡尔赛条约》
中日关系
日德战争后, 日本接手德国在青岛的全面利益,并没有像之前所承诺的那样把青岛归还给中国。
1915年日本还向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并最终使袁世凯政府同意签字。
“二十一条”的签订也为日后紧张恶化的中日关系埋下了伏笔。
到1919年一战结束,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讨论战后和平并重新划分世界版图。 中国代表恳求将青岛在内的山东半岛主权归还给中国,但却被置之不理。英、法、意主张将德国的利益转让给日本,美国则提出暂交英、法、意、美、日五国共管,但遭到日本拒绝。
中国代表愤然离去,没有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凡尔赛条约》激怒了中国。消息传到中国后,引发了全国性的不满,进而爆发了“五四运动”。 可以说,中日间本已恶化的关系再次加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日两国全面开战,即使到今天中日两国的交往以及外交关系仍然受到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一战对中国以及整个远东地区的历史和政
治格局有着深远和重要的影响。
一战也许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近代国际舞台的开始。
作文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600字
专题一第三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学案 编写人:祖光远 审核人:
课时:2课时
课标要求: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 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之后11月爆发 ,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2、1918年3月至7月,____________发动五次攻势,结果损失惨重,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____________手中。
3、1918年8月,协约国联军全线出击,迅速突破德军防线。 4、1918年9月,保加利亚士兵发动起义,保加利亚政府宣布投降。 、1918年10月,____________宣布投降,退出战争。 5
6、1918年,____________土崩瓦解,11月3日正式投降。 7、1918年11月,德国爆发____________革命,推翻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政府。
8、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同协约国集团签订____________,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教学活动:
一、战争引起革命:
1(二月革命
(1)背景 ?长期的战争使参战各国的人民都陷入痛苦的深渊。 ?战争期间,各国人民的_________此起彼伏。
(2)爆发:1917年3月,俄国爆发“________”。
(3)结果:
2(十月革命
(1)背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企图消灭____________________政权。
1
(2)过程 11月6日,列宁领导人民发动起义,起义取得胜利,并公布了《_____________》,正式宣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工兵代表苏维埃 告俄国公民书
3(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苏维埃政权颁布《___________》,声明退出战争,向交战各国提出和平谈判建议。
(2)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苏维埃俄国忍痛与德国签订《_______________》,退出了战争。
对《布列斯特和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反映了俄国人民痛恨战争,要求和平的迫切愿望 ?使苏俄失去了大片国土 ?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使苏俄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使德奥集团减轻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
A(????? B(???? C(???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政治打击最为严重的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德国十一月革命
C、匈牙利革命 D、波兰独立
合作探究一:如何理解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二、摧毁四大帝国
1(德国西线的攻势 (1)契机:_______退出战争。
(2)目的:
(3)概况:1918年3月至7月,德国孤注一掷,发动了五次攻势,结果遭到巨大损失,战争的主动权再次转移到________手中。 苏俄 协约国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1)准备:协约国成立了联军统一指挥部,法国的_______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 (2)反攻:1918年8月全线出击,把战争推进到德国纵深地区。 (3)结果:。
3(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投降
2
(1)1918年9月,__________政府宣布投降。
(2)1918年10月, 宣布投降,其帝国土崩瓦解,并于11月3日正式投降。
4(德国投降
(1)1918年10月,德国假装接受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_______”和平计划,
掀起了11月革命,并迅速席卷全德。 企图背水一战,但是,
(2)11月9日,德皇____________宣布退位。
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3)德国资产阶级政府于
1918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 )
A(美洲 B(欧洲 C(德国 D(英国
早在1887年,恩格斯就警告欧洲各国的统治者:如果你们开始跳一场最后的大战舞,那么,在悲剧结束时你们必将垮台。下列哪些国家的历史可以佐证这一预言,
?德意志帝国 ?沙皇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A(??? B(??? C(??? D(???? 合作探究二:美国参战对欧洲战局带来什么影响:
三、大战的影响
1(大战的严重后果:
2(帝国主义各国力量的变化 :
3(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4(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5(战争具有依赖性:
3
6(大战对军事发展的影响
(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7
巩固练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人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是( ) A、7350万人、3000多亿美元 B、1000多万人、3000多亿美元
2000万人、4000多亿美元 D、1000多万人、4000亿美元 C、
2、在一战中,没有衰落,反而崛起的列强是( )
A、日本、美国 B、英国、美国 C、日本、英国 D、美国、德国
3一战后,欧洲相对衰落体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
?经济衰退?信仰出现危机?政治危机?对殖民地控制
A、??? B、??? C、??? D、???? 4“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5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世界大战,其原因包括?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区域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A(??? B(??? C(??? D(???? 课后反思:
本节知识系统表
4
作文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41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一、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前后持续了4年零3个多月,参战的有30个国家,约15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战争中双方动员了约7351万人走上前线,其中协约国方面达4835万,同盟国方面为2516万。主要交战国中被动员入伍者在有劳动能力的男性公民中所占比例高达50%,在某些国家,例如法国,甚至超过半数。在整个战争中,在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大规模会战不下几十次,
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交战各国不仅动用了全部新型武器,而且动员了所有的政
治、经济和宣传舆论力量。
战争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
即达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10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
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万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二、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后果之一是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俄罗斯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
奥匈帝国灭亡了。欧洲的三个反动堡垒被摧毁,代之而兴的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
联和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等
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
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从表面上看,英帝国的疆域更加扩大,
但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印度等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
斗争如火如荼,再也无法把它们平息下去。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
也一去不复返了。
战后,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但它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遭到了英国和美国
的反对与破坏。1924年法国占领鲁尔失败后,便最终丧失了处理德国问题的主动权。当30年代纳粹德国崛起后,法国统治阶级只想苟安求和,保住既得的利益。而一般的百姓对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伤亡和破坏记忆犹新,人心厌战。朝野上下弥漫着和平主义和畏战
情绪,以致在1940年5月德军进攻时,不仅没有再出现凡尔登的奇迹,而且在短短的40多天内就战败投降了。
总之,欧洲已经走向没落,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兴起的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之
机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力量。美国除未遭受战争破坏外,其战争费用也比其他国家低。英国
的战争费用占国民财富的32%,法国占30%,德国占22%,美国只占9%。战争中,美国接受了各国的大批订货单,从1914年6月到1917年6月,美国共输出了69亿美元的商品,美国的贸易顺差由1914年的4.3亿美元激增到1917年的35.6亿美元。出口的猛烈扩大带
动生产的急骤发展。从1915年起,美国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新的“战争繁荣”周期。以
制造业为例,1913年至1920年的7年间,欧洲制造业生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至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石油
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参战前的1916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313亿美元, 1918年上升到1518亿美元。农业总收入从1914年的78亿美元,激增至1915年的100亿美元的空前未有的水平,再猛增至1919年的177亿美元(以上均按1958年的美元价格计算)。 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的国外投资从1913年的大约20亿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亿美元,其中30%投放在欧洲。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英国的黄金储
备量从1913年的2亿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亿。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
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
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
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
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海运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
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大战期间,对外贸易增加4倍,银行资产增加2倍,各项生产平均增长1倍。1914年至1919年工业总产量实增1.8倍,其中尤以造船和海运最为
突出。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
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1914年至1919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额累计为
30多亿日元,除抵偿日本战前所欠外债17亿日元外,还购买英、法、俄国战时公债和贷给外
国27.7亿日元。
三、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
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发
动战争时所绝对没有料到的。
战争开始时,双方都抱有速胜希望,但到1916年底战争已形成僵持局面。这时,协约国的前
后方军队已达2500万人,同盟国也达到1500万人左右。每一次大战役都是一场大屠杀。由
于大批农民被征入伍,以致许多土地荒芜,农畜产品普遍减产,物价则不断上涨。1916—1917年间的严寒冬季给交战各国的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许多人冻饿而死。人们越来越怀疑
究竟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随着交战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人民的反战运动日益高涨。法国的
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
亮口号。德国1917年4月的罢工最为激烈,参加人数达30万,工人们强烈要求实现不兼并
别国领土的和平。前线士兵的反战情绪高昂。1917年5、6两月的法国兵变最有代表性。大约
有3至4万士兵拒绝执行作战的命令,他们说再也不愿为每日的5个苏(相当于1/4法郎)去送命。
在交战各国中,反动、腐朽的沙皇俄国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了革命。列宁说:“沙
皇制度的极端老朽和腐败(加上极其痛苦的战争的打击和负担)造成了一种反对自己的莫大
的破坏力量。”俄国的落后经济本来就支持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更何况国民经济在战
争中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14—1917年间,有1500万人应征入伍,但仅制造了330万支
步枪。无枪的士兵在暴风雨般的霰弹片中耐心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由于农民大批
入伍,农业劳动力大大减少,耕畜从1914年的1800万头减至1917年的1300万头。粮食收获量减少1/4。指挥无能,再加上严重缺乏武器弹药,俄军到1917年1月底已损失600万人
(包括死、伤、失踪、被俘)。战争临近结束时,损失人数增至800万左右。工人、农民和士兵忍饥挨饿,流血牺牲,他们忍无可忍,只得起来斗争。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执迷不悟,
继续帝国主义战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走向灭亡。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十月社
会主义革命终于取得成功。
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四、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土耳其、波斯、中国相继发生了革命,
印度也出现了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
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
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
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
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
者。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中国
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等,说明:“在
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
了。”
五、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
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
间。但 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
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
运动。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
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也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战败的德国
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约,一定要复仇。战胜的意大利和日本觉得分赃太少,伺机重新
瓜分世界。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首先在远东打破了华盛顿体系,继之意大
利在1935年进行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又在非洲和地中海区域打破了凡尔赛体系。1935
年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则是对凡尔赛条约的公
然撕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战胜国和一个战败国终于结合在一起,缔结了同盟,发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出现了上述两股新兴的、巨大的进步政治力量,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是帝国主义战争,而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
战争,并且从一开始就具有这种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但这当然是帝国主义战争发动者所预料不到的。
作文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点》43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以往历次局部战争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是:
(一)空前规模的联盟战争。联盟战争,是国家为反对一国或数国而进行的战争。历史上的某些战争早就具有联盟战争的性质。如古罗马各公国反对十字军、蒙古鞑靼钦察汗国及其盟国的战争;1337,1453年的百年战争;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拿破仑战争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时代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联盟战争。参加交战双方联盟的有30多个国家。综观战争的历史可以看出,世界规模的战争都是国家联盟之间的战争,而联盟战争则不一定是世界大战。同时,随着世界交往的不断加强,联盟战争这种战争样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所以研究联盟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联盟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联盟战争与以往的联盟战争相比有许多不同特点:
1(联盟的规模空前。以往的战争联盟,大都局限于一个地区的一部分国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不仅有欧洲1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参加,而且还有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其次,联盟组成相对稳定,持续时间长。过去的战争联盟,通常是临时性的,组织不稳固,战争期间经常发生变动。
2(军事上的协同关系更为紧密。一战以前的联盟作战,基本停留在保持作战对象的一致上,很少有几个国家在不同战略方向或几个战场上协调一致地作战。即使是一次作战行动,取盟内不同国家的军队,也大多是各自为战,基本保持各自原有的指挥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国家间政治联盟日益紧密,军事联盟体制也日趋完善,联盟内各个国家军队,在各个战略方向的协同作战较前更为密切。协约国集团在各条战线上组织协同,迫使德国长期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同盟国集团以德军为核心,协调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军队的作战行动,使之得以用其相对劣势的战争潜力,与拥有巨大后备资源的协约国对抗4年之久,并几度使意大利、法国、英国、俄国等遭到巨大损失。
3(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以往战争的单纯军事对抗,发展成为两大军事联盟政治、经济、外交、心理等各方面的总体战。作为世界规模的联盟战争,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某一国家的军事胜利,而且取决于联盟总体实力较量的胜利。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动员与以往历次战争相比,在动员的领域和规模、组织实施、时间效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
1(战争动员领域空前广泛。拿破仑时代战争动员的主要内涵是武装力量的动员。先是动员常备军由和平时期转入战时体制,接着是为了补充战场上的兵员消耗,或者为了扩大战争规模,动员后备役服现役参加作战。拿破仑率领几十万大军在欧洲大陆驰骋十几年,所需大量战争物资和经费,基本是依靠征用和抢劫的办法,从占领区榨取来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交战国也都宣布了战争动员,但开始时仅有军事动员而无经济动员。随着战争的发展,战争动员的领域逐步扩大到经济领域。工业生产方面的动员先是从军队武器装备的不足引起的。工业生产中,重工业生产又首当其冲。接着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也开始承担大量的战争订货。由于交战双方相互封锁,许多国家粮食、棉花等供应紧张,农业生产也被列入国家统制范围。为了筹措战争经费,金融财政和税收成了统治阶级向人民群众转嫁战争负担的工具。为了诱使群众支持和参加战争,各国都极力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情绪,进行思想政治动员,并通过一系列战时非常法规,剥夺人民工常的民主权利,镇压人民的反抗。于是,战争动员遂被逐步引向国家生活的大部分领域。
2(战争动员组织系统复杂。以往的战争动员,任务专一,集中于兵员动员,组织系统单一,归军队总参谋部领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动员,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组织机构复杂。被动员的对象中,有军队的,有地方的,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既要保证眼前的战场急需,又要兼顾持续的动员后备,既要保证前方作战,又要维持后方生产和基本民需,使整个国家生活各个方面在战时体制下运转,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科学的组织管理。
3(战争动员的时效性强。战争初期,战争动员的快慢,是能否取得战略主动权的一个重要因素。德军动员、集中、展开的速度最快,8月1日宣布总动员,到8月5日,陆军已从80万扩充到382万人,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迅速攻占了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大片领土。
俄国的动员效率较差,但也没有像德国所设想的那样,要在宣布动员45天以后才能投入作战。实际上,在大战爆发后不到20天,俄军西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就开始在东普鲁士(8月17日)和加利西亚(8月19日)发起进攻,使同盟国措手不及。小毛奇慌忙从西线调兵救援,从而削弱了进攻法国的兵力。战争过程中,战争动员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军队的作战行动。1915年战局中,协约国各国因战争动员不足,人力物力缺乏,不得不实施战略防御,并在国内全面实行战时体制,进一步动员全国力量。1917年战局中,德国也因动员不足,不得不转入防御作战,推行“兴登堡计划”,进一步在全国实行“总体战”体制,增加军火生产,缓解战场供应的不足。
(三)大战略理论应运而生。18世纪以前,在军事学术领域内,战略与战术之间尚无明确区分,“战略”指导与战术指挥基本上融为一体。进入19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条件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以及军事行动规模的不断扩大,战略与战术开始分离。战略主要是对战争全局的运筹和指导,战术是对战斗的组织与实施。这种认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战略的内涵仍然局限于纯军事领域,局限于克劳塞维茨对战略的理解,认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根据这种理论,战争的直接目的就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会战。拿破仑关于通过一两次会战决定战争胜负的思想,对各国影响很大。基于上述对战略的狭隘理解,战前各国统帅部的战争计划和战争准备,都面向追求单纯的军事目标,即彻底打垮和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而忽略了政治、经济目标;都立足于打一场短期速决战争,无长期持久战争的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酷现实,迫使各国不得不抛弃原有的战略观念。战争开始后不出数月,各交战国速决战计划相继破产,战前的储备消耗殆尽。为了继续进行战争,各国不得不逐步将整个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战争实际上已变成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较量,大战略理论便应运而生。战争已不再只是各国军队统帅部的事情了。为了加强战争的战略领导,英、法等国都专门组成了战时内阁,全面负责国家和军队有关战争的重大事宜。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还没有正式形成战役理论体系,但战役实践有了很大发展,战役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战爆发后,出现了短暂的运动战。这一时期战役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大,战线长,机动性强,双方都轻视防御,出现以进攻对进攻的局面,因此,许多战役带有明显的遭遇战性质,但大多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西线战场自1914年底,东线战场自1915年夏,相继转入阵地战。阵地攻防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作战样式。随着运动战转入阵地战,防御战不断受到重视。大战初期的防御战役,主要是要塞防御。要塞通常分布在边境一线。要塞的炮台之间间隙较大,纵深很浅,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随后,构筑堑壕把众多的支撑点连接起来,将机枪与炮兵火力和铁丝网障碍物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进行连续的抗击和实施不间断的反击。大战中期以后,防御阵地大多发展成为筑垒地带。每个地带通常由2,3道防御阵地组成。随着炮兵火力的增强和射程的增大,以及飞机、坦克、化学毒剂的运用,防御兵力进一步向纵深作梯次配置。预备队集中在敌人进攻的主要方向上,用来实施反冲击或反突击。防御战役的内容,由初期主要是对步兵和炮兵的防御,扩大到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和对坦克、对空防御。战争后期出现了弹性防御,强调避开对方强大的火力突击,以强有力的反突击粉碎对方进攻。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术领域内最重要的发展,是产生了集群战斗的战术、纵深梯次防御战术和诸兵种合同战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各国军队普遍流行的进攻战术队形是拿破仑战争时期形成的密集的散兵线与密集纵队相结合的战术队形。这种战术队形,从大战一开始,特别是进入阵地战阶段以后,在不断加强的防御火力面前,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便产生了“火力集中,人员分散,小群协同”的新的作战原则,形成了集群战斗的战术,即把步兵小分队部署在坦克。伴随火炮、重机枪和其他集群战斗兵器附近进行战斗。这种新战术,把步兵分成许多小的集群,多次尾随炮兵火力实施进攻,集群间的间隔加大,但投入的兵力密度也还是很高的。从1916年起,各国军队的师、团进攻队形开始作纵深梯次配置,并缩小进攻正面的宽度(师约2公里,团1.2公里,营400,600米)。大战后期,进攻正面上的兵力密度每公里为10—12个营,火炮150,180门。这种战术队形与以往的战术队形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防御战术得到很大发展。阵地战开始以后,各国都十分重视防御战术的研究与实践。孤立的防御基点很快被堑壕连接起来,产生了具有一定纵深的线式阵地防御,兵力兵器被有重点地配置在主要防御方向和阵地的诸要点上,形成以机枪为核心,与火炮相结合的火力配系。在防御阵地的纵深内,还设有预备阵地,用以配置预备队兵力。在防御阵地前设有铁丝网等障碍物。为了增强防御的稳定性,人们开始加大线式防御的战术纵深,增强防御作战的弹性。到了大战中后期,防御阵地不断完善,设有数道堑壕线,并有交通壕相连接,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最大的战术防御纵深达8,10公里,具有反坦克、防化、防炮火袭击等多种作战功能,大大提高了防御的稳定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陆军的基本兵力是步兵。炮兵、通信兵、工程兵都有很大发展。大战中期,出现了坦克和化学武器,飞机也开始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从而产生了诸兵种合同战术,并得到很大发展。大战期间,炮兵是支援步兵作战的最重要兵力。进攻战斗中,炮兵负责实施火力准备,炮火准备经常持续数日。发起进攻后,炮兵转入徐进弹幕射击(有时实施双层弹幕射击),直接掩护步兵冲击。在防御战斗中,炮兵通过实施火力反准备、拦阻射击等战术手段支援步兵作战。坦克出现以后,由于初期性能不完善,未能发挥其巨
大作用,直到大战结束,只是陆军的一个辅助兵种,主要担负直接支援步兵进攻作战的任务。在一些战役中,曾有少量坦
克突入对方阵线,威胁敌纵深目标,显示了坦克巨大的发展潜力。1917年11月英军在西线实施的康布雷战役是现代合同
战术的最早范例。
作文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12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为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2)俄国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我国开始宣传。
(3)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国内的五四运动,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西方国家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高潮。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即一开始德、奥、意三国组成的同盟国一方和英、法、俄三国组成的协约国一方的战争。基于战争的最初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所以战争一开始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无正义性可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卷入战争的国家多达三十三个,其中同盟国一开始为四个,协约国二十九个,但后来同盟国中的意大利与保加利亚先后倒向协约国,于是同盟国从四个锐减至两个,协约国数量上升至三十一个。整个一战从一九一四年一直打到了一九一八年,于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在法国的凡尔赛宫签订了停战协议。
一战作为第一次世界级的战争,肯定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这回我只浅谈一下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于一九一六年加入到协约国一方,并且向欧洲派出了十七点五万的劳工。而至于为什么加入协约国而不是加入同盟国的问题上,是因为当时同盟国一方败局已定,而且中国当时军阀割据,原本就在内乱时期,中央没什么权威,是由于外国的怂恿的。
一战的开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并不全是坏处:
一、政治:辛亥革命前,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结束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国。
二、经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当时中国的经济侵略,推翻帝制则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无产阶级队伍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三、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搞尊孔复古专制独裁,此举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战将要结束之时,俄国退出战争,其国内发起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体制国家——苏联。苏联的成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给当时的中国爱国人士指明了救国的道路:只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救中国。另外,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掠夺、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致使遍及全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一战结束后第三年,也就是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战虽然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对我国带来的正面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所改变,我们才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作文八:《中国视角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3700字
中国视角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014-07-07 14:42:54 作者: 高
篆 字号: T|T 来源:
100年前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惨烈的战争。虽然这场战争爆发在欧洲,但是,许多欧洲之外的国家被卷入其中。来自世界五大洲的6000多万士兵在这场历时4年的血腥战争中充当炮灰,他们中的近六分之一战死沙场,受伤致残者不计其数。当年,一战是在同盟国(也称中欧列强)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的,属于前者的主要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属于后者的主要是英国、法国和俄国。这几个主战国的合法继承国大多是今天的欧盟成员国。时隔百年,它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举办纪念活动。此外,从东南欧的克罗地亚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场战争。
2013年6月7日,法国侨界首次在巴黎市中心的凯旋门广场举行仪式,悼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作出贡献并捐躯的中国劳工
勿庸讳言,中国与一战是世界史中被遗忘的一章。直至几年前这个话题在汗牛充栋的世界史研究中几乎完全被忽略。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近、现代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一战的4年里,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的是仿效西方的“议会制、总统制”(其中还穿插一段“复辟帝制”);在外交上,积贫积弱的中国谈不上有独立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被列强玩乎于股掌之上。中国政府对一战所采取的立场折射出制度上的荒谬,暴露出政治上的无能。从战争初期的“严守中立”,到战争中、后期的“宣而不战”和“派遣劳工”,直到战争结束后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都记录着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尤其是通过巴黎和会,使中国知识界和普通民众认识了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看清了西方列强“以野蛮之举动,而偏悬文明之招牌”的真面目。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觉醒。
一战的起因和本质
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要认清这场战争的起因和本质,这对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中明辨是非仍然有重要意义。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大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就其国际背景而言,昔日以维系欧洲力量均衡为核心的欧洲列强体系被以殖民扩张为目的的“世界大国体系”所取代。其国内背景是民族国家政治化,战争情绪高涨。欧洲列强扩张的基本动机是民族国家的权力和威望的需要,通过武力获取欧洲以外的市场和原料,以及传播宗教和西方文明的使命意识。当时侵占了中国香港的英国宣扬的“普世价值”是:“我们是世界上第一种族,我们在地球上居住的地方越多,对人类来说也就越好??上帝显然把英吉利族塑造成为它所选定的工具,上帝想用这种工具来创造一种建立在正义、自由及和平基础上的社会状态。”推行德意志帝国“世界政策”的威廉二世在德国1897年侵占山东胶州时把话说得更直白:“如果有人试图毁损我们的正当权利或者伤害我们,那么就起来,以武力对付他。”
欧洲列强在世界范围制造的彼此之间的各种对抗反过来又影响到欧洲的政治。尽管它们发展的基础有所不同,但其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在1914年一战爆发时,欧洲列强把持着世界84%的土地面积。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费迪南大公和夫人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个事件之所以成为这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不是因为当时德国身居要职的政治决策者误判了形势,而是因为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在欧洲造成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形势。1918年一战结束时,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在他文章《庶民的胜利》中对这场“亘古未有的大战”的原因作了分析:“我们记得这回大战的起因,全在‘大??主义’的冲突。当时我们所听见的有什么‘大日耳曼主义’、‘大斯拉夫主义’??‘大日本主义’等。”一战的起因决定了其性质。列宁说得好:“1914年-1918年的大战在双方都是帝国主义的战争(即侵略的、掠取的、强盗式的战争),即是为了瓜分世界,为了分割和重分殖民地及财政资本的‘势力范围'而引起的战争。”
在清楚认识一战本质的基础上,不难看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言论的荒谬:他2014年1月22日在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明目张胆地污蔑中国,荒谬地把当前的中日关系与一战时的德英关系进行类比,声称当年“尽管两国经济关系密切,但未能避免冲突”。这是个险恶的政治话语陷阱。其要害是将和平崛起的中国与一战前推行军国主义政策的德国等同起来,用带有偶然性的经济数据来抹杀当今中国与100年前的德国政治上的根本区别。
中国劳工的作用
一战爆发后,在要不要参战的问题上,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经过一番激烈的缠斗,段祺瑞最终获胜,并在日本支持下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日本一直觊觎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中国参战的方式只是向欧洲协约国派遣劳工。在一战期间,至少有15万中国劳工被招募到英、法等国从事战勤工作。他们大多来自山东。在英国人看来,“山东人口稠密,人们勤劳,气候条件也与欧洲差不多,适于在欧做工”。1916年初,法国退役上校陶履德(Georges Truptil)以农学技师的身份来华,以私人名义招工。同年10月,英国陆军部(British War Office)派遣的招工代表托马斯·J·伯恩(Thomas J. Bourne)来华。从1916年底开始,英国招工局和法国惠民公司开始在中国北方大规模招工。当时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暗中尽力,“不便明助也”。在协约国的中国劳工有的在前线挖战壕,有的在后方从事工业生产和搬运工作。他们中有大约5000人死在异国他乡。尽管华工为英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但是一战结束之后,华工的贡献和牺牲未得到应有的认可。英国国会档案记载中承认,华
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担当更大的风险”,但是他们甚至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未能得到。战后他们基本上全部被遣返回国。
对中国而言,华工赴欧援战的意义在于他们唤起了中国民众的劳工意识。教育家蔡元培在战争结束后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他指出:“我们四万万同胞直接参入的,除了在法国的十五万华工,还有什么人?这不算怪事。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 巴黎和会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大战结束后,为了处理战后问题,1919年1月举行在“五强”(英、美、法、意、日)操纵下的巴黎和会。和会举行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条”作为会议的主旨,其中表示,对于一切殖民地的处置,应顾全各殖民地居民的利益;并表示,大小国家都要相互保证政治自由和领土完整。这就使中国的知识界对这次和会寄予了很大希望。相信西方政要提出“人道、正义、自决、和平,那些好名辞”。军阀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表示他们在这次和会上首先要争取的是:“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人继承”,此外还要取消1915年袁世凯政府对日本承认的“二十一条”,以及取消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问题。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出席的中国代表争取废除帝国主义在华所订的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失败。消息传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实际上,一战结束后西方国家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代表团提出的要求,法国总理克里门梭代表“五强”答复说,这些问题不属于这次和谈讨论的范围。只是在讨论战前德国的殖民地处置问题时,和会讨论了中国的胶州湾问题。日本方面要求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各种权利。年轻的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痛陈山东对中国不能割舍的意义:“胶州之中国北部之门户??于国防上中国亦断然不容他国之争执也。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是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但是,他的外交思路仍然没有突破半封建半殖民
地中国的所谓“以夷制夷”的政策框架,仍然向日本之外的列强保证“山东维持门户开放政策以普益各国”。当时的中国无权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巴黎和会在山东问题上完全按照日本的意愿做出了最终裁决。
事实教训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中国知识界。对他们来说如同“劈头就遇着一个大棒击”。当时进步青年陶履恭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多少理想家的好梦,一下子都惊破了,多少和平者之希望,一下都变成泡影了。??我们现在也是山穷水尽的时候了。让我们大家一起结合起来,去解决我们自己最迫切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吧!新青年!你忘记了你的责任吗?!”
北京的学生首先起来用行动抗议巴黎和会,表示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亲日派的北京政府的愤慨。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各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和约签字”的口号。为了与军警的镇压相抗争,全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5月4日北京学生的行动在黑夜沉沉的中国发出了一声响亮的春雷,立即震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政治罢工。
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使青年们认真考虑由《新青年》杂志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的问题,究竟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五四运动正是人民群众自己站起来针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示威行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两年后,1921年,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
作文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6100字
篇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战是怎么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1903年,一伙不满现状的军官发动政变,将塞尔维亚国王夫妇射杀,把他们夫妻俩尸体的衣服剥光,从贝尔格莱德宫殿的窗户扔出,这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 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边境参观军事演习后访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枪杀,此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当时国际社会中的某些地区甚至完全没有关心,美国在孤立和富足中过着平澜无波的生活。威尔逊总统在白宫的走廊中孤独地踱步,为第一夫人病体日渐衰弱而忧心忡忡。
一开始并没有人意识到这次暗杀奥匈帝国皇储的事件,可能是 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某个愚蠢透顶的事情 。而早在1888年,奥托 冯 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就曾预言
1
这样的蠢事会在某天引发一次欧洲大战。
剑桥大学现代欧洲史教授克里斯托弗 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在新书《梦游者》(The Sleepwalkers)中,描述了拥护沙皇的大臣们如何在短短10天内创造舆论来为俄国打着为 塞尔维亚小兄弟 的正义旗号,对抗奥匈帝国。
而被暗杀的大公则被描绘成德国凯撒 威廉二世的傀儡和好战分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其目的是为了将道德责任从行凶者转移到受害者的身上。萨拉热窝事件37天之后,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图曼帝国以及之后保加利亚)向协约国(俄国、法国、英国,以及日本和之后加入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开战。篇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这一天是星期天,首府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 斐迪南(Franz Ferdinand,1863——1914)大公携妻来这里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萨拉热窝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
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是斐迪南结婚14周年纪念日,想使妻子得到她在得不到的皇室荣誉。这一天又恰巧是塞尔维亚失去独立的日子,1389年这一天,它成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省。
2
然而,斐迪南却忘记了这块土地是6年前才吞并的,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当枪弹打穿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腹部的时候,随着两股鲜血的喷出,一场把全世界都卷入的战争即将开始。
开枪打死斐迪南的是一位名叫加费格里 普林西普的波斯尼亚青年,当时他只有17岁,还是个中学生。普林西普其实并不机警,完全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使他成为刺杀斐迪南的塞尔维亚。普普成为永载史册的人物,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偶然因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一个秘密组织派出了多名杀手,埋伏在萨拉热窝市内,准备行刺。演习结束后,在总督和市长的陪同下,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前往市政厅。当车队行至市中心的楚穆尔亚桥时,埋伏在此的一位塞尔维亚青年将一颗炸弹猛掷过去,炸弹在第三辆车驶近时爆炸,索非亚的女佣和几名旁观者受轻伤。不久,埋伏在路旁的另一暗杀者突然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掷出一枚炸弹,但炸弹同样砸在车棚上,甩落到地上,直炸伤两名士兵。
受到两次炸弹惊吓的车队一路颠簸驶进市政厅。按原计划,斐迪南夫妇草草参加为他们举行的欢迎仪式。但是,固执的斐迪南拒绝改变计划,继续访问市区,并准备上医院看望伤员。
车队很快来到弗朗西斯 约瑟夫大街的转弯处。这时,有一
3
位刺杀者、塞尔维亚青年加弗利尔 普林西波正守候在街口拐角处。斐迪南的专车越来越近,普林西波在人群中慢慢向前靠近。当车距他不到两米时,他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左轮手枪对准近在咫尺的斐迪南夫妇连发两枪,一颗子弹射进斐迪南头部,一颗子弹洞穿索非亚腹部。奥匈帝国皇储夫妇顿时倒在血泊之中,几分钟后,双双毙命。
这次事件史称萨拉热窝事件。普林西波是一位十七岁的孩子,然而,他的枪声却 引爆 欧洲,震撼了世界。七月二十八日,向塞尔维亚宣战,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正的序幕。
其实,这些刺客并非塞尔维亚政府派遣,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止他们出境,但与他们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篇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偶然的火星: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携储妃到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巡视。塞尔维亚的激进组织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决定给吞并波斯尼亚的奥匈帝国一点颜色看看。
4
在萨拉热窝军政要员的陪同下,斐迪南驱车前往市政府参加欢迎典礼。然而就在去市政府的路上遭到了塞尔维亚爱国青年的炸弹袭击。斐迪南坐着绿色的敞篷车,炸弹扔在了敞篷车里面,但是斐迪南非常镇静,他一下子就把炸弹扔到马路上了。然后炸弹爆炸了,斐迪南毫发未损,但炸伤了几个路上的老百姓。
在市政府参加完欢迎典礼之后,斐迪南提出要去看望被炸伤的老百姓,于是他的车队按原路返回。但这一次真正的暗杀来临了。车队走到一个叫拉丁桥的路口,司机放慢速度,向右转弯时一个20岁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连开两枪,一枪打在斐迪南的脖子上,一枪打在斐迪南妻cSpeNgBo.COm 蓬勃 范文 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子的腹部。
裴迪南夫妇的遗体被运回维也纳进行了国葬。奥匈帝国的怒火集中在塞尔维亚的身上,因为他们认为杀手普林希普是一个秘密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的成员。就这样,普林西普的暗杀行动引爆了欧洲火药库,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
一战爆发:全面宣战
1914年7月23日,在取得德国支持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塞尔维亚则提出对该事件进行仲裁,但同时塞尔维亚对军队进行了动员。1914年7月28日奥匈
5
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7月底,奥匈军队开进了塞尔维亚。与此同时,柏林警告圣彼得堡,如果俄国动员军队支持塞尔维亚,德国会调集军队不惜一战。俄国的盟友法国也请求沙皇慎重考虑,但是沙皇拒绝了,开始部分动员军队。
1914年7月30日,奥匈帝国开始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这导致俄国不顾德国早先的警告,最终下令全面动员。德国也说话算话,立刻向俄国宣战并开始动员武装力量。
仅用了48个小时德军就在狂热的欢呼中向战场开拔了。阿道夫. 希特勒、坦克之王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尔和空军元帅戈林等人就在这些狂热的德国年轻军人中。
1914年8月1日,考虑到与俄国的同盟关系加上德军的动员对自己的威胁,法国也开始了战争准备。对于德国政府来说,仅此就足够对法国开战了。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德军的战车开始同时往东西两线运兵。
现在最后的疑问是英国会不会参战。因为英国与俄法的友好协议并没有规定英国要在发生战争时给以援助,所以开始英国采取的是中立的态度。
1914年8月4日,德军进入了中立的比利时。英国意识到如果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对英国是不利的。于是英国以保障比利时中立地位为借口,向德国发出了撤军的最后通牒,但是德国拒绝了。于是1914年8月4日午夜,英国向
6
德国宣战。
当晚,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 格雷的一声感怀成了那个年代的写照: 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
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到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欧洲都被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篇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考点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无限制潜艇战:
1917年开始,德国海军潜艇部队针对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军事、民用各类船只的无限制攻击。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成为美国参战的主要借口之一。美军参战后,给与德国潜艇部队沉重的打击,打破了德国潜艇的海上封锁,无限制潜艇战宣告破产,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美国参战:
一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105亿美元,贷款100亿美元。俄国发生二月革命,俄与德单独议和,退出战争,如果同盟国战胜协约国,那么美国100亿美元贷款将一笔勾销,利害攸关,不得不参战。
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的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尔港水兵起义拉开了11
7
月革命的序幕,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后建立了以艾伯特为总统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因首都定在德国魏玛,又称魏玛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爆发,迫使德国宣布停战,一战结束。
美国参加一战带来的优势:
1.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影响,一大部分国家伴随美国加入协约国;
2.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在物质上保证战争的最终胜利;
3.美国军队直接参与一战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争夺世界资源支配权的争霸战争,虽然美国在政策上坚持中立,同时向双方出售武器,发了战争财。
2.美国在根本的利益关系上与英法集团较为贴近,而德国的扩张政策与美国的利益有根本性的冲突,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也威胁到了美国的大西洋航线,因此美国实质上是较为偏向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
3.美国也是一个战争的投机主义者,随着战争在消耗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美国总统威尔逊早已认识到协约国集团更具备进行长期消耗战的能力,也就是说协约国集团更能取得胜利,美国应该支持协约国赢得战争,通过这场世界大战的
8
胜利来拿到在世界上的主导权。
4.美国担心协约国的失败会加强日本在远东的势力,影响其在远东的利益。
一战的影响:
1.造成了人力,财力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对欧洲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
2.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俄罗斯,奥匈,德意志帝国瓦解,英国法国地位下降,美日兴起;
3.战争导致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爆发,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促进了半殖民地,殖民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5.促进了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军事科学技术;
6.战后成立了相关的国际联盟来维护全新的世界秩序。
一战中阵亡的德军的陵园:
历数一战后的主要民族解放运动:
1.中国“五四运动”
2.朝鲜“三一运动”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
5.埃及“华夫脱运动”
6.拉美的反美斗争
9
考点名称: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矛盾冲突的产物,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部队,这一挑衅事件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斐迪南夫妇在前往市政府的途中被种族主义者普林希普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事件发生后,两大军事集团都把它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发动了准备了已久的战争。萨拉热窝的实质:
帝国主义矛盾间矛盾的产物,成为战争爆发的借口。被刺杀前的斐迪南夫妇: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篇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03年,一伙不满现状的军官发动政变,将塞尔维亚国王夫妇射杀,把他们夫妻俩尸体的衣服剥光,从贝尔格莱德宫殿的窗户扔出,这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 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边境参观军事演习后访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枪杀,此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当时国际社会中的某些地区甚至完全没有关心,美国在孤立和富足中过着平澜无波的生活。威尔逊总统在白宫的走廊中孤独地踱步,为第一夫人病体日渐衰弱而忧心忡忡。
一开始并没有人意识到这次暗杀奥匈帝国皇储的事件,
10
可能是 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某个愚蠢透顶的事情 。而早在1888年,奥托 冯 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就曾预言这样的蠢事会在某天引发一次欧洲大战。
剑桥大学现代欧洲史教授克里斯托弗 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在新书《梦游者》(The Sleepwalkers)中,描述了拥护沙皇的大臣们如何在短短10天内创造舆论来为俄国打着为 塞尔维亚小兄弟 的正义旗号,对抗奥匈帝国。
而被暗杀的大公则被描绘成德国凯撒 威廉二世的傀儡和好战分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其目的是为了将道德责任从行凶者转移到受害者的身上。萨拉热窝事件37天之后,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图曼帝国以及之后保加利亚)向协约国(俄国、法国、英国,以及日本和之后加入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开战。
关于一战历史的书籍汗牛充栋。但是另一本新书《1914年七月》(July 1914)则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为克拉克和肖恩 麦克米金(Sean McMeekin)。《梦游者》的突出优势在于,作者克拉克调查了导致战争爆发的欧洲历史。听起来或许有些枯燥,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本书就如同一束光线,照亮了原本在半明半暗舞台上一群鬼影幢幢的角色。
1903年,一伙不满现状的军官发动政变,将塞尔维亚
11
国王夫妇射杀,把夫妻俩尸体的衣服剥光,从贝尔格莱德宫殿的窗户扔出。克拉克表示贝尔格莱德事件和萨拉热窝事件两者之间有着直接关联。尽管前者带来了一个更加民主议会,但是阴谋网络犹存,其凶残的激情转向破坏奥匈帝国。
1911年,谋杀塞尔维亚王室的反叛者组建了统一或死亡会,也就是黑手会。黑手会的领导人是德拉古廷 迪米特里维奇(Dragutin Dimitrijevic)上校,他同时也是塞尔维亚情报部门的领导人,此人是 泛塞尔维亚 偏执狂,他曾在历次巴尔干战争中为塞尔维亚出谋划策,他的战略引导塞尔维亚取得战争胜利。1914年,他是刺杀弗朗茨 斐迪南秘密计划的主谋。
在伊斯坦布尔任教的美国教授麦克米金在《1914年七月》中有意将他所认为的人们和国家定罪。克拉克则认为,若想要定罪到某一人或某个国家至上,就假定了一定存在有罪的一方。而如此一来就将历史扭曲成为了一个原告的叙述故事,缺少了基本交流中的多边性质,同时轻描淡写了一个地区存在的种族和民族主义的骚动。
不过克拉克的客观性并不等同于中立。他仔细分析了奥匈帝国在最后48小时给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以及塞尔维亚的回复中使用的措辞,推翻了一直以来认为奥匈帝国咄咄逼人而塞尔维亚谦虚顺从的观点。克拉克展示塞尔维亚对于奥匈帝国的回复,不过是喷着香水的一张空头支票,是 一个
12
外交空话的集大成者。
克拉克的新书闪光点在于,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过去的事件是如何拉开序幕的。简而言之,《梦游者》是一本杰作,汇集了详实学术研究以及一针见血的见解。
13
作文十:《1.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900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历史第三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课时)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瓜分世界
2.扩军备战
二、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基本矛盾
2.三国同盟
3.三国协约
三、“巴尔干火药桶”
1.争夺巴尔干
2.萨拉热窝事件
3.一战爆发
重点: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两大集团
难点:如何理解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与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
【导入新课】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的矛盾激化,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最终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的种子已经早已深深埋在历史的土壤中。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瓜分世界
让学生看下列表格,思考从中能够发现什么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
2.扩军备战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列宁说:“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53页),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为了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积极扩军备战。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的陆海军总数大大增加了。德国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海军。随着列强的争夺,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二、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基本矛盾
在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主要存在三对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
外交政策外,还扩军备战,并制定了在新的战争中打败法国及其盟国的作战计划。普法战争后,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竞争,而且主要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亚洲,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直接威胁到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在非洲,德国“赤道非洲帝国”的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计划尖锐对立。在制海权方面,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属于东部斯拉夫人)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
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不断加剧,欧洲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2.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的建立。在俄奥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德奥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最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对当时最敏感地区争夺的必然结果。后来,俾斯麦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其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
3.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这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其核心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为了共同对德,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协定,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三、“巴尔干火药桶”
1.争夺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巴尔干半岛的状况是:一方面,罗马尼亚等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欧洲列强趁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在巴尔干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中,俄国曾以援助斯拉夫人为由对奥斯曼帝国作战,
不仅扩张了在巴尔干的势力,而且以本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不断插手巴尔干事务。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2.萨拉热窝事件
关于“一战的爆发”,同学们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学过,教师可让学生简要概括引起战争的导火线事件和大战爆发的情况。
学生回答: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是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枪打死。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情景再现:1914年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直接导火线。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于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塞当局曾致函奥匈政府,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
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夫妇。
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波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3.一战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法、俄、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面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大战结束时,双方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参加同盟国作战的有4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课后研讨】
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
思路:此题主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争夺有直接关系。德、英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之上;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间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妥协有关。如:英、法在非洲问题上的妥协、英俄在亚洲问题上的妥协。这种妥协是争夺的另一种方式。
【本课小结】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大战爆发的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