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记金华双龙洞的教案》2800字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
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
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作文二:《9记金华的双龙洞》1600字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相关视频请到: 优质课视频观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相关教学反思〗
①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
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填空:
⑴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宽)(大)(窄)(奇)
金华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作文三:《3.记金华的双龙洞》3600字
第四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中心小学 姓名:吴洪珍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3、学生课前准备:能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查 找相关资料。
4、教师准备:课件
二、教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 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 最后写内洞。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 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臀部、稍微、额角、 擦伤、蜿蜒、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 “双 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4、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溶洞的奇观, 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 当的词句描绘事物、 表达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
六、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探究法、合 作学习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采用网络搜索、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扩大知识密度。吸引学生 注意,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网络视频直接感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和巩固,符合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
3、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 状物类的散文 ,适于朗读,教学中引 入诵读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课文:
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 游览过一个地方, 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 这个地方就是浙江 省金华的双龙洞。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叶圣陶老爷爷。
展示叶圣陶简介:
【百度搜索】
(://ku.baidu./view/a471fa7f5acfa1c7aa00cc45.html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 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一读课文,感知整体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 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
3.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展示图片资料, 帮助学生理解)。 (石钟乳)
(石笋)
【百度搜索】 (://zhidao.baidu./question/141190546.html) 【百度搜索】
://image.baidu./i?word=%E7%9F%B3%E9%92%9F%E4%B9%B3%E 7%9F%B3%E7%AC%8B&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u tf-8&fm=hao
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 洞的经过。)
金华双龙洞的简介: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 8公里,坐落在海拔 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 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 66余
米, 长、 深各 33余米, 面积 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 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三)、探索游览路线,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 画一张 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 不当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寻游踪, 一来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来是考 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学习写游记的基本方 法。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百度搜索】
(://ku.baidu./view/a471fa7f5acfa1c7aa00cc45.html )
(五)、小组交流,加深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 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映山红,油桐植物的特点:
映山红: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 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的。映山红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称
油桐,大戟科。落叶乔木,高 3-8米。叶互生,叶卵形,或宽卵形, 长 20-30厘米,宽 4-15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叶基心形,全缘或三 浅裂。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单性同株;花先叶开放,花瓣白,有 淡红色条纹, 5枚;雌蕊子房 3-5室,每室 1胚珠。核果球形,先端 短尖,表面光滑。种子具厚壳状种皮。油桐 4-5月开花,果期 7-10月;花后子房膨大,结球形核果,果顶端有短尖头;果内有种子 3-5粒;种子具厚壳状种皮,宽卵形;种仁含油,高达 70%,桐油是重要 工业用油,制造油漆和涂料, 经济价值特高。桐油和木油色泽金黄或 棕黄, 都是优良的干性油, 有光泽, 不能食用, 具有不透水、 不透气、 不传电、抗酸碱、防腐蚀、耐冷热等特点。
展示映山红、油桐特点:
【百度搜索】
://image.baidu./i?ct=201326592&cl=2&lm=-1&nc=1&tn=ba iduimage&fr=&pv=&word=%D3%B3%C9%BD%BA%EC&istype=2&z=0&fm=rs 1
【百度搜索】
://image.baidu./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 =-1&st=-1&fm=result&fr=&sf=1&fmq=1363686358000_R&pv=&ic=0&n c=1&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 e=utf-8&word=%E6%B2%B9%E6%A1%90%E8%8A%B1&f=3&oq=youtong&rsp =2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 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 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 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 时而 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 VCD,练读 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 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有关优美的句段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3. 课下利用家庭计算机查询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有关知识,回校交流。 八、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是一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情融于景,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 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 由外洞进入内洞、 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写了路 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大,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矮、 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 美奂, 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文结构严谨, 内容安排浑然一体, 井然有序, 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有机 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 详有略, 详写孔隙、 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了解外洞、 孔隙、 内洞的特点和落实 “分清文章的主次” 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 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九、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 学校: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中心小学
姓名:吴洪珍 职称:一级教师
电话:0536— 6661130 电子邮箱:clhhwhz@163.
通讯地址: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中心小学
作文四:《记金华的双龙洞__说课稿》1900字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文为一篇游记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和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设制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难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
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学法:
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划、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的境界。
五、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根据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我将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总体感知;3、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4、读写指导、5、总结全文
(一)、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杭州”“嗯,不错”“上海”很好,“同学们有没有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呢?”今天,同学们来给老师当一个小导游,我们一起去金华的双龙洞游览一番。这样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能够很快的进行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将通过按照游览金华洞的顺序进行与学生的探讨,教学洞口的特点时,我告诉学生: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立刻有学生说:“突兀森郁。”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感悟词义。
教学外洞的特点时,我会问同学们:“外洞究竟有多大呢?”学生齐说:“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板书外洞:宽敞)
教学孔隙的特点时,和教学内洞的特点时,教师采用与学生互相配合引导学生总结出其特点,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从而体会出孔隙的窄小和内洞的黑、奇、大。(板书:孔隙:窄、内洞:黒、奇、大)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学生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提出从课文找出描写石钟乳和石笋的句子与段落,通过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与学习,使学生能够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对钟乳石描写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这样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板书:石钟乳、石笋)
六、板书设计
根据体现直观性、启发性这一板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这样的板书对于概括课文,突出中心,启发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内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文五:《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800字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人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丈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白?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
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1、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3、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一罗店?一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板书设计
作文六:《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1200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实验小学的语文教 师,曲国莉。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个专题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 洞》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 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说得失八个方面展开来说。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共有八个专题,分别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 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着的追求、故事长廊。而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就出自于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
第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和一篇语文园地,内容都是描写大自然 的山水。 《古诗词三首》是唐代诗人的两首诗和一首词,诗人抓住不 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桂林山水》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七月的天山》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 异风光。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 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 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游外洞进入內洞,游內洞的所见所闻所感
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 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结合课标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 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
四、 教 学设计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根据我校语文新授课的模式 要求,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其中指导朗读、细读品味和 展开想象、拓展提高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下面具体说一下本 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三环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激发 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 成。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力求从学生角度、文本角度、教师角 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展示来解 决问题,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创设真实有效的高效课堂。
五、 说 板书
我采用了画路线图的形式,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真正为 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六、 说 评价
通过让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和朴实。在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同组同学可以互相给予评 价
七、 说开发
针对《笋芽儿》一课的教学设计 ----其中在课本资源的开发利 用上,发挥了课本插图和课本练习材料的作用,例如课文的插页、 单元导语和课后的相关练习。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发挥了百 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网站的作用,在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 上,我力争用好多媒体,发挥音像资料在带动孩子积极性方面的作 用。例如图片资源,配合着美丽的图片,导入新课,理解文中的重 点语句;声音资源,配上优美的音乐通过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 境,
八、 说得失
作文七:《3、记金华的双龙洞》5400字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
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
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
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
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
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教学反思:
学习完>一文后,我归纳教学反思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习,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
大自然的情感。
3.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文八:《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1600字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欣赏了“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江西省甘密老师的优秀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甘密老师结合游记文体的特点,引领学生理文序、清结构,以段为例领悟写法,迁移运用,得意、得言、也得法,很好地实现了以篇达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欣赏之后,我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体悟,现撷取几个片段赏析。
一、细致梳理,理清顺序结构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老先生早年游历金华双龙洞的一篇游记。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游览见闻和感受,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甘密老师的开篇教学先声夺人,其策略有三:一则引领学生画游程图,依据课文顺序了解每一段的段落内容,这是在理文序;二则启发学生有顺序的连缀每一处景点,这是在落实中年级年段目标──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三则整合段落内容,理清写作顺序,并且清晰课文结构。几个回合之后,课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高效地把握了游记文体特点,了解了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策略环环相扣,看似朴实简洁,却不失为学生领悟课文写法的妙招!
二、巧妙设问,直指表达秘密
本文“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作者既通过具体熟悉的常见事物描写孔隙,又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诉诸笔端,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甘密老师引领学生整体把握作者游览顺序,理清文本脉络结构之后,直
接切入“过孔隙”一段进行教学。从“孔隙窄小”的特点入手,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此问题直接从探究作者写法进入,虽关乎内容,但目标直指语言形式,即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探究的落点就是作者表达的秘密,此问目标明确,任务集中,便于学生体悟写法,迁移运用。
三、立足语言,解密作者写法
作者介绍孔隙的窄小,没有像前文介绍外洞,用具体的数字和比较来直接写,那么孔隙很小,究竟怎么小呢?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真实具体可感。于是,甘密老师就引导学生立足语言,细细体会作者这一写法。师生起初交流,似乎宕开一笔,在谈小船之小,感受作者如何用四个“小”字“并排仰卧”“没法容第三人”来渲染小船之小。充分感受之后,话题一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回到了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在关键处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孔隙窄小,却借用常见的事物──小船之小来写,其语言着实形象可感。此处教学,目标可谓明确,不蔓不枝。
四、链接感受,解密写法
写孔隙窄小,作者还用自己过孔隙的真实经历和感觉来写,“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朝我挤压过来,稍微、准会”,这些词句非常细致、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觉,似乎也让读者跟随作者一同经过孔隙,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处写法,甘密老师分两步引导学生体会,一是体会作者在过孔隙之前身体和心理的准备,“从??到??.,到??,到??”在细细品读关注了文中和身体有关联的几个词语之后,非常顺畅地打通了读者与作者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体细致地描写,可见孔隙之窄小。二是体会作者经过孔隙的感觉,此处教师调动学生体验,“要是、准会、稍微、一点儿”,
引导学生似乎在随作者一同“历险”,于是,借助感觉写孔隙窄小的写法立时得以领悟。
五、得言悟法,迁移运用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借助阅读可以积累语言、领悟写法,更高的境界是迁移运用。2011版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本文“过孔隙”一段的写法,集中体现了游记文体的特点。甘密老师在引领学生领悟了作者借助见闻和感受写游记的写法之后,及时总结梳理本文的表达特点,立刻启发学生迁移运用。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写见闻、运用切身感觉写感受,来把景物特点写具体。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落实了语言与形式的“吸收”和“倾吐”。从课堂上学生的练笔情况看,语言运用的目标有效达成,高效地实现了当堂实践一课一得、以篇达类的目标,真可谓言、意、法兼得也。
作文九:《3、记金华的双龙洞》3800字
第 3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5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自演, 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知道作者是 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 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 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 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 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 奇的溶洞。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三、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 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照什么顺 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 有不少学生忽略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 程, 对此应该设计问题: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一引 导学生注意从空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1、请 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之美及作 者所表达的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 在浙江金华, 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 春末的精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 吧!
二、了解一路见闻,感受迷人景色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 到的景物。
2、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的第二句话,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 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 神。 ” )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 鹃有人照顾, 上肥浇水, 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 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 吸收阳光雨露, 任 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 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练习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 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的是淡绿的, 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 变深变浓了。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得变 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 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板书:山路美) 。并和学生一起总结概括洞 口大宽,外洞大。 (板书)
2、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3、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 ,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明确: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 迎着溪流入洞 ——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空隙进出内洞。
4、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由外入内,体会双龙洞的“险”
说到“孔隙” (板书: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 缝儿, 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 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题。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
物体好像变小” 的生活经验作比方, 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 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 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 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 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 觉,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再朝他挤压过 来?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 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 其实这段水路 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 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同桌互相检查课文第五自然的背诵。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 况。
2、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 隙中乘船而行得惊险, 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 象呢?(板书:内洞)
二、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
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 它们形状变化多端, 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龙, 有的像神仙, 有的像动物 …… 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 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臣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 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 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3、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 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 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课后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 美
洞口 宽
外洞 大 →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 爱之情
孔隙 险
内洞 奇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情融于 景,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 趣。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 外洞、 由外洞进入内洞、 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 况。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为了突 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 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抓住“从??到??没有??才”等 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 低矮窄小。 在学生读出体会后, 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关课件, 让学生观看, 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 通过理解 “船 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 ,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 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 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 过前后句子比较, 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 把教学中点始终定 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 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 从内容回到 语言, 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 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 步深化。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 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上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 ,我感受到上好一节语文课并不
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 现在, 想针对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谈谈 看法。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
1、课前预习目标明确,任务操作性强,因此学生预习比较 扎实。课前我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并认真思考课后 4题,理清 课文条理。学生经过自学,基本上能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是:路 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我又让学生说 说每一处的特点,学生学习就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2、 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 例如,文中有一句优美的句子: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 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句中的反义词,想想这些词说明什么, 让学生体会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写的是溪流, 实际上说明了双龙 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路迎着溪流” , 从“迎”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 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 刚好相反。 )最后让学生用上“时而”仿写句子。有的说:小弟 弟时而哭,时而笑,时而跑,时而跳,真是让人烦恼。有的说:蝴蝶时而翩翩起舞,时而钻入花丛采蜜,时而互相追逐,时而停 在枝头。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 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 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 生展开想象的机会, 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 想象在内洞
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 在短短的6、 7分钟 内, 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 锻炼了自己的动 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作文十:《记金华的双龙洞》8100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主备人:彭兴玉 使用时间: 使用人:
教材简析: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
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4.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5)多诵读,悟诗情。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
2.作业:全班读古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作业: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
1. 古诗三首
鸟飞云去 湖光秋月 潭面无风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不厌敬亭山 山水翠 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课后反思:
2.桂林山水
主备人:彭兴玉 使用时间: 使用人:
教材简析:《桂林山水》以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景色奇异、色
彩绚丽的山水画,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
1.通过看图、 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
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秀险
教学反思:
3.金华双龙洞
主备人:彭兴玉 使用时间: 使用人: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
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 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 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板书]
4、 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 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 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 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 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 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 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
4、 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 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 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 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 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4* 七月的天山
主备人:杨晓莉 使用时间: 使用人: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后令人有一种唇齿留香的感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七月天山与众不同的美。进入天山时,欣赏到神奇的雪山;往里走,领略森林的幽深;再往里走,满眼烂漫的鲜花。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课前准备: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三.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作业:摘抄优美词句。
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走进天山:雪峰 溪流
游览的顺序—*再往前走:森林—感受大自然的美 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再往前走:野花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一
已备人:杨晓莉 使用时间: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重难点: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人人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参与意思。
教学准备:制定春游计划的表格。学生搜集描写景物的诗句。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作业:制定计划,评出最佳春游计划方案。
板书: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一
已备人:杨晓莉 使用时间: 使用人: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已备人:杨晓莉 使用时间: 使用人: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
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