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_教育均衡发展_的思考》9900字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5期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杨海松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划一发展、平均发展、同步发展、孤立发展,而是共同
发展、特色发展、分类发展、差异发展和协调发展。由于价值取向、管理体制和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等原因,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还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这就需要采取统一思想认识、维护教育公平、完善政策法规、创新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调控、健全评价机制等措施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发展(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虽然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全国上下、教育内外的普遍共识,但其内涵与外延、现状与成因、规律与策略等还有待作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丰富,论者们见仁见智,总体来看主要有三类观点:单层次论、双层次论和三层次论。在单层次论中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种是资源分配论,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分配;[1]另一种是权利保障论,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机会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2]双层次论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次来分析,
在空间结构上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3]三层次论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4]
笔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教育责任主体(指一级政府或学校等)通过获得相对均等的资源实现均衡、协调的发展,主要以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责任主体的均衡发展为对象;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受教育群体通过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权利、条件和资源从而实现均衡的发展,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受教育群体受到法律和法规保障,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实现受教育权益的均衡发展;第二,受教育群体获得相对均等的接受
73
教育的物质保障,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发展;第三,受教育群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和条件保障,实现学业成就的均衡发展。
为了准确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外延,在此我们需要将与其相关的概念作进一步分析。
1.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发展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是在发展中实现的,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落后地区、薄弱学校需要发展,发达地区、基础好的学校同样需要发展,均衡发展就是要在积极发展中相互促进,在互帮互促中不断实现高位平衡。均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和强势群体的发展,而是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
2.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均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同一化发展,它不是低水平、低层次上的整齐划一发展,而是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教育个性化与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3.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分类发展。均衡发展决不是教育的平均主义,不是把高水平的拉下来,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要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尽快用各种方法把教育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学校扶上去;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低水平的学校,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高层次均衡发展。
4.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同步发展,而是含有差异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不等于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同步化。每一级政府不可能立即解决所辖地区长期以来因历史造成的教育差异。我们要鼓励教育发展快的地区快速发展并在经济社会和教育文化条件好的地区积极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不排除差异发展,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
5.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孤立发展,而是协调发展。74
要统筹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坚持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把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规划、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统筹起来;二是要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行向薄弱地区倾斜政策;三是要切实保障学校之间协调发展。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成因
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还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1.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高,且受教育年限短。东北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主持教育部的一项系统调查,选取了全国有代表性的六个县,在每个县进行了逐乡镇的调查,统计出六个县初中三年的累计辍学率(见表1)。[5]数据表明,在同一个县内,城乡辍学率的差异非常明显。有三个县县城的辍学率低于1%,其中两个为零,只有两个县较为严重。而另一方的农村,即使较好的两个县也在4%左右,最高的则超过了60%。在流失最严重的一个乡中学,初中人学时有254人,到毕业时只剩下68人,辍学率高达73.2%。据统计,2000年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其中城市人口为9.8年,农村人口为6.85年,城乡差距为2.95年。[6]
表1:六个调查样本县初中阶段的辍学率
单位:%
调查样本县东南A县东北B县东北C县华北D县西南E县西南F县
县城初中辍学率09.610.97012.413.14
乡镇初中辍学率4.2160.8229.293.9939.5422.16
2.师资队伍差距较大。城市集中了大批高素质教师,工资待遇高,而且很多学校超编,而在广大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层次低,工资待遇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还有大量的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代课教师。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学历方面,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教师学历要求偏低,如果将教师学历要求提高一个层次,农村教师将有70%-80%成为学历不合格教师。[7]
3.与城市相比,农村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少。在
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非均衡,导致了城乡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尤其是城乡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重大差别,进而影响到教育机会的公平。以中学为例,农村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明显要少于城镇中学(见表2)。[8]这种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造成了办学条件等硬资源的显性失衡,进而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隐形失衡。
表2: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单位:元
学校类别教育经费支出事业性经费支出基建支出城镇中学2166.45农村中学1210.75
1982.281173.94
184.1736.81
立,它进一步加大了地区间发展的差距,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以地区教育发展为例,东部最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规模及质量与西部落后的省份相比,可以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可见,这种差异发展战略的政策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基础教育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
二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和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事实上选择了城乡有别、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价值取向,致使今日难以很快消除城乡的巨大差距。这种战略选择虽然使得中国的工业化在短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量的农业积累被无偿转向城市和工业,限制了农村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和经济上的弱势。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又使城乡分割加剧,工农矛盾加深。在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选择下,我国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一切为了城市,一切服从城市,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发达地区及城市居民的利益。尤其在1978年后,教育政策上鲜明倡导效率优先,城市优先。教育政策的制定无视或忽视城市和农村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距,是导致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是重视精英教育轻视大众教育的政策价值取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恢复了“两条腿走路”选拔少数尖子,确保少数人的升学,而不惜淘汰大多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政策,用某种僵硬的标准,结果是教育系统和确定所谓的“差校”和“差生”
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分化;“好班”和“差班”的分
(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加剧
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4)》的数据表明,不同区域人均教育费用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们可以用“分地区地方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这一指标来说明(见表3)。对表3列出的三种教育经费支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地区间差距较大。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最大值(上海地区)是最小值(河南地区)的10倍多,河南省的基建支出与广东省相比有将近30倍的差距。
表3:分地区地方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单位:元
沿海发达地区上海北京广东
5428.673405.651226.83
5340.963348.241117.70
87.7157.32109.13
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事业性经费支出基建支出的办法,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和重点学校制度。为
内陆欠发达地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事业性经费支出基建支出学校内部机制异化,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即重点湖北652.03647.324.71贵州河南
590.10520.12
584.17516.47
5.933.65
化;学习尖子生和学习落后生的分化,其结果是,教育资源大量向重点学校、名校、示范校(生)倾斜,损坏了教育的公平性。“精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人为制造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激烈的入学竞,加剧群体在收入阶层、争和屡禁不止的“择校热”性别等方面的不均衡。
2.管理体制的原因。
教育“分级管理制度”使政府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教育体制实行以国家为主体、社会、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措施办法。虽然渠道多了,办学和管理的自主权大了,但教育经费的主要
75
(三)学校之间差距悬殊
导致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价值取向的原因。
一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政策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向东南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中以“梯度发展战略”为典型代表。“梯度发展战略”是一种建立在非均衡理论基础上,以效率优先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区域发展战略。它承认地区发展非均衡的现实,强调遵循由非均衡到均衡的客观发展规律。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
负担由地方政府承担,扩大了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导教育法》第5致的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按照《
条规定: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这样的规定实质上把地方教育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是西部基础教育落后现状不能改变的制约因素。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中,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农村许多地方将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层层下放,实质变成了乡村办教育,使本来就以农民投入为主的基础教育更加重了负担。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即“以县为主”
收到县,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提出“以县为主”,旨在改变过去过于分散的教育投资配置模式,把政府对农村义务。“以县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
为主”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基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向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倾斜的政策导向。
3.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的原因。
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负责,因此公共教育经费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公共教育经费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教育基本条件和水平。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统计,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1999年为2.79%,2004年为3.3%,为198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4.483%的平均值;更低于高收入国家5.664%的平均值,说明我国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资明显不足。与1993年2月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4%的发展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其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可以反映出政府财政预算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中国教育》规定,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改革和发展纲要
所占的比例要达到全国平均,不低于15%。有数据显示,1994-1998年间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了15%,但1998年以后至今,这一指标呈下降趋势,没有达到要求。从上面分析看,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体制中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当不平衡、分级管理有关。76
其三,从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看,中央政府只占极小比例,地方政府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公共教育经费。1995-1998年在整个基础教育经费中,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占70%以上,而中央财政支出则一直维持在0.07%的水平。1995年在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中,中央与地方所承担的比重分别为0.04%和99.96%,这表明,中央财政对基础教育的资助比例明显有限,对于平衡各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其四,从教育支出投资地区结构来看,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从人均教育经费来看,2001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东部地区的平均值为619元,中部地区为246元,西部地区为282元。东、中、西部的比率为1:0.43:0.46。人均教育经费前3位分别是上海(1160元)、北京(1105元)和天津(722元),后3位分别是贵州(176元)、安徽(197元)和河南(203元)。前三位的平均数是后三位平均数的5.2倍。另外,东、中、西三类地区在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的差距同样显著。
三、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律与策略
教育均衡发展主要遵循以下三条规律:第一,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均衡是一个相对的均衡,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教育均衡是由相应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第二,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又从均衡到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持续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人们的需求,不断确立更高更新的目标,实现阶梯式发展,螺旋上升。第三,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寻求暂时的相对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的,绝对的教育均衡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因而,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教育普及阶段。它意味着基本上实现学生和儿童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目标,使学生获得了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由于各地各校资源条件的差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阶段,有的处于“双高”(
有的还处于基本普及阶段,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还处2)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阶段。在于基本普及阶段。(
教育普及阶段,教育差别使学生受教育权利大打折扣,因为缺乏接受教育的均等机会。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阶段,主要以追求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目的,确保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群体间的优化配置,以确保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具体体现为公民就学平等和受教育条件3)教育质量均衡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深的均等。(
化学校教育改革,加强学校教育内部建设,追求教育质量的均等。这个阶段主要以追求学校教育发展均衡为目的,即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
从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三个阶段都不同程序的存在着。我国东部的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进入了教育发展均衡阶段,有的正努力向高级教育质量均衡阶段迈进;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已经或正在进行“两基”攻坚,尚处于普及阶段,还需要国家加大支持的力度,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1.尊重规律,端正认识,科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关于教育均衡发展,在认识上有三种误区:一是悲观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范围太广,问题又多,长期落后,积重难返,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只看到农村教育或其他教育发展困难的一面,没有看到它与城市均衡发展的可行条件,故心存疑虑,产生了悲观的思想。二是速效论。这种观点主张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尽快解决,一步到位。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所谓快速发展观,持这种观点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均衡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短期的一时发展,而是长期的动态的持续发展。三是齐步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减慢先进地区或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就实现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正确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整体发展,不是对一方限制性的发展,而是对双方都推进的积极性发展,不能搞一刀切。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都是在教育均衡发展上观念陈旧、认识模糊、思维滞后的表现,它影响和阻碍着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值得我们正视,并努力加以改变。
2.维护教育公平,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正正义论》开篇中所说:“某些法律和如罗尔斯在《
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条理,只要它们不正。[9]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
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教育公平问题,也就是彰显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公正性特征,让所有儿童的发展在起点、过程、结果等方面都能受惠于教育。因此,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当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公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制定今后各项社会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
3.完善政策法规,依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投入政策来看,应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责任和标准。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贫困及边远地区教育拨款力度。同时,为保证转移支付资金的公平有效使用,应以全国基础教育最低保障为依据,以省(区)为单位测算义务教育经费的标准需求和依据,以省(区)为单位测算义务教育经费的标准需求和标准供给能力,各县(市)缺口由上级财政通过逐级(中央、省)转移支持填平补齐,对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贫困及边远地区,中央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此外,还应改革现有人事政策和重点学校制度。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不适合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应当增加财力相对充足的中央与省级政府的拨款,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比例,减少县级以下政府的义务教育筹资责任。
4.提高政府能力,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体制,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原则,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人大立法和监督,政府组织和实施,政协建言献策等领导机构的作用。其次,改革教师人事制度,通过有效配置教师资源,逐步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再次,加大教育管理力度,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协调,形成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激励特色品牌学校的发展;一方面加强农村及落后地区和学校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最后,激活现有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或重组,一方面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帮扶农村及落后地区和学校;一方面对农村或落后地区和学校资源重新组合配置,促进薄弱资源高效利用。
5.建立评价机制,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即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为此,必须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法,做到定量评判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下转第80页)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77
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提出来,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多种方法。新大纲实施后,从学生的作业中,教师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观个性化处理的欲望、精神、思维和能力均有所加强。
(3)平台基础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学改革的实施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平台基础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有较大的改变,这在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方面,不单指绘画技艺上,更要跟踪现代人文科学中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运用现代造型理学、现代视觉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为此,温州大学曾有针对性地观察分析不同心理特征的两位学生一年级不同时期的作业,并适时予以引导。其中一位学生接受过美院附中严格的写实性素描基础训练,有较强的准确表现能力。在第一学期的作业中表现出一定的困惑,这种困惑的出现说明了他正在积极思考如何转变与创新。经过接受引导和摸索,第二学期所提交的作业便显得比较成熟、主观化和具有一定的形式构成感。另一位学生的个性倾向于客观真实再现的类型,无论是前期以线元素表现的作业,还是后期进行综合表现时的作业,风格基本一致。可以发现,
两位学生的风景写生作业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趋向。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证实了学生内在的不同性格气质对绘画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时,教师的分别指导的任务,恰恰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是用划一的标准去衡量,强求一律,评判学生成绩的高低。
总之,平台阶段的素描基础教学模式与纯形式构成设计的造型训练方法并非等同,也不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割裂,而要扬长避短,把各种方法相互融合,有系统地嫁接起来,从多方案中择优而行,为学生的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注:
[1]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吕廷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约翰·伊顿.造型与形式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及其发展[M].曾雪梅、周至禹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邮
编:325000
董泽芳)
(责任编辑
(上接第77页)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对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估监督,要做到平时的经常性督访与集中的阶段性监评相结合,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相结合,监督检查与反馈调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注: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2]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3]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的问题与对策———第32期广东教育沙龙综述[J].教育导刊,2002(12).
[4]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
区的政策与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5]袁桂林.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6]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8]查乔治.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供给[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6).
[9]王磊.我国义务教育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研究———以罗尔斯制度论据观为视角[J].文教资料,2008(1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
邮
编:430079
董泽芳)
(责任编辑
80
作文二:《关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随想》1100字
关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随想
一位政府官员曾这样说:教育辛辛苦苦搞了这么多年,政府下了那么大的功夫和气力,花了那么多的钱,老百姓还是不满意(这是在某市年初工作调研会上一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政府官员发出的感慨)。一位学生家长说:生活越过越好,日子却越过越难,就一个孩子上学的事儿,压得全家喘不上气儿,咱孩子哪也不差,差就差在没有一个好爹妈(这是在北京街头一位家长看到某私立校挂出的大幅宣传语——“同样的孩子,不一样的前程”时所发出的感慨)。
其实,这两段话听后让人感触很深。为什么政府的服务百姓不领情?事实上,群众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学校择校费居高不下、公办学校改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等等问题上。挖挖根子,说到底,这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答案其实很明晰,那就是必须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明确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基本定位。即:第一,着力缩小差距,不搞平均主义;第二,鼓励办出特色,不是一个模式的“一刀切”;第三,坚持内涵发展、科学整合,不限制发展,不在低水平上求均衡。
其次,确立区域教育的工作推进遵循的“三以”原则。即:“以尊重差异显现公平”,“以打造特色体现协调”,“以动态发展实现均衡”。我认为,只有坚持“以尊重差异显现公平”的原则,才能正视差异、尊重差异,为差异主体创造各自在原有基点上更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只有坚持“以打造特色体现协调”的原则,才能通过学校办学特色、学生个性特色的弘扬,鼓励弱势的发展群体审视自身现状,主动调整策略,积极发挥优势,谋求一条切实可行的特色生存、特色发展之路,用大家的共同发展实现全区相对协调的全面发展。
再次,明确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四个重点。即:就区域而言,重点在农村,力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就校际而言,重点在薄弱校改造,力争实现基础教育校际间均衡发展;就不同层次类别的教育而言,重点在于搭建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交桥,力争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就社会不同人群而言,重点在于对弱势群体教育的关注、支持和保障。
最后,要依托科研推进认识到实践的转变。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办百姓满意的基础教育是一件大事,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创新、教育科研找到新的途径与方法。比如抓着眼点,实施薄弱校改造工程;抓突破点,实施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工程;抓关键点,实施城乡教师队伍培训一体化工程;抓支撑点,实施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抓增长点,实施需求式教研拉动工程;抓发展点,实施督导评估机制创新工程等等。
总之,实践中我们收获如下启示:其一,强调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是正确的、科学的,它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其二,只有努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将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使软件与硬件建设同步,让点与面的发展协调,达到共性与个性的有效彰显,才能扎实推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三,只有紧紧依靠科研引领,以科
作文三:《关于教育均衡化的思考》900字
教育均衡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转型期,被普遍关注的一个教育发展指标。
怎样理解教育的均衡化?若在国家包办教育的前提条件下,寻求教育的均衡,势必造成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逐渐高涨的质量需求,而只能在低端需求上达成均衡。无论国家财力怎样雄厚,其实都不可能实现高水平条件下的教育发展均衡化。而且,就教育为社会服务,并提供教育教学高质量的任务而言,绝对化的均衡也不是教育要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社会人才支撑的教育,除了依靠精英教育提供优质人才之外,更需要寻求发展的均衡。这也是在国际视野下,各个国家共同的教育选择。在我国现实教育发展到今天,强调基础教育发展均衡化,其实也是在寻求与国际教育的发展步调一致。
教育均衡化,源于民意对于社会公平性的要求。即希望在人的发展阶段,社会的教育体系平等提供教育机会和为个体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服务。而在过去,我国财力薄弱,无法办好每一所学校,在教育投资上有所倾斜,由此培植出一批所谓重点学校。这些学校只能为少数学生提供求学机会。这客观阻断了大众化的学生希望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满足大众这种高端教育需求,需要提供一种教育选择机制。即在国家主流办学之外,再开辟求学渠道,为家长和学生选择优质教育提供可能。因此,在教育体制构建时,需要给私人办学提供渠道,甚至鼓励有条件的私立学校办出高质量。依靠教育的这种国家办学之外的补偿机制,可以引导社会投资教育的资金,为一部分特殊需要,包括高端需要的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如此条件下,国办教育才可能集中精力,追求学校发展的均衡化。而且,这样情况下,教育寻求发展均衡化才有社会舆论相对宽容的基础。
综上分析,强调基础教育学校办学的均衡化,需要在教育机制构造中为私立教育的优质发展提供良好条件。该开口必须要开口,完全依靠国办教育是无法充分满足教育需求不断追求高端化的现实的。而且,在强调均衡化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不存在绝对化的均衡,我们的教育所贴近民意的追求,也要考虑量力而行,即强调办学标准化是追求均衡化的第一步。均衡化的局面里还要允许有精英教育的存在。一些有良好办学基础的学校,不能降低学校发展定位,它们需要有适应高端教育需求的办学目标。再次,教育发展若局限在考试课程的高质量,而不能保证所有国家课程都实现教学高水平,另外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以为学生发展提供选择可能,我们所说教育高质量是个不存在的目标。
作文四:《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2500字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
册亨二中 赵波
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教育公平的关键。”所以,我学习的侧重点放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方面。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释很多,通过学习相关文件、专著,我赞成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解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下的一种理想,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 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二、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一)从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来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区域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从“投入”方面比较: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普通小学 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将近2757元,其中上海为13016元,湖北将近2362元,河南为1640元。上海是湖北5.5倍,是河南的8倍。全国普通初中 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上海是湖北的5倍,是河南的6.35倍。此外 “城多乡少”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从“师资”方面比较:教师分布严重不均衡,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低、基本素质低的问题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由此可见,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仍然十分严峻。
(二)从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来看,受历史原因影响,城区中心地带名校云集,而郊区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相对薄弱。随着城市开发及人口流动,部分地区尤其是新建社区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出现新的“上学难”问题。优秀教师、优质生源相对集中在少数学校,边郊学校缺乏优质教学资源。从而加剧了学校间的不均衡发展。
(三)从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来看,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我认为弱势群体包括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少年、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等。一些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还不能完全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机会;而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还不能享有在设施、师资、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均衡。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一)国际上可借鉴的经验
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上有很多好的经验。比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他们把物质或经济极为贫乏、必须优先予以改善,以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实现的地区列为“教育优先区”(EPA ),政府积极介入,通过增建校舍、加大财力支援、培养师资、改善设备等方式,尽快改善这些地区的学校和社区环境。 教育均衡中教师因素是最关键的。各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如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芬兰的个性化教学辅导、美国重视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韩国促进高中“水平均衡化”,这些经验非常有成效。
(二)我国可采取的措施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提质量”、 “缩差距”、“重配置”、“建机制”。我认为义务教育要均衡化,在措施上还应该在这样几个方面加以细化:
1、国家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企图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构建我国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2、政府要切实承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首先在政策导向上,必须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弱化或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的政策,不再把有限的资金、教学设施和素质高的教师流向重点学校。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不是只对重点学校倾斜。要逐步做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对学校的投资、占地面积、基础设施都必须是一视同仁的。
3、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我们现在处于教育转型时期,客观来讲,教育面临很多困惑,如需求多样、发展多元、管理多头、评价多维、政策多变等,但我们应始终坚持抓三个基础:即基层队伍、基础建设、基本制度。
基层队伍的核心是教师,教师资源做不到均衡化,义务教育就很难真正均衡。我认为这是义务教育能够做到均衡化的重点。目前,我们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把好教师入口关,吸纳优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二是稳定并扩大农村优质教师队伍;三是提高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四是预期通过采取“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加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 基础建设是指校舍、装备等学校硬件建设。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想尽办法把资金用好,把教育资源配置好,将基本设备标准化。师资是软件,还有些硬件如果差距太大恐怕也很难保证教育的均衡。义务教育的基本设施应当以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教育设施的建设标准要大致相当,不能差距太大。
基本制度是指怎样让队伍和装备在良好的机制下运行。好的机制能够发掘资源的价值,比如: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建立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发放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机制;完善的教师定期流动政策,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程序性、流动的定期性、流动者的待遇等。这些机制有利于吸纳人才向农村、想不发达地区流动,并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实现教育均衡学校应积极有所为,首先学校要为每个孩子提供相等的教育机会,让所有学龄儿童都有书可读、有学可上,保证入学机会公平。
其次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让每个学生能享受大体均衡的教师资源。只有实现师资的均衡,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实现,均衡教育才有其真实的意义。
学校还要千方百计提高办学质量。如果每所学校都能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革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所有人民满意了,也就达到了教育均衡的目标。
学校更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应该倾注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规范行为、增长知识,填补缺失的家庭教育和缺少的家庭温情。根据“木桶理论”,弱势群体学生发展了、进步了,教育均衡才能实现了。
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降格以求的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所以均衡发展还要进行特色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建设从学校自身入手、从细节入手,抓好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细节,真正挖掘出符合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2014.5.12
作文五:《一份关于均衡发展的教育报告》8100字
中国教育报?????2003-01-24?????记者 肖铮 通讯员 林加挺 陈春辉
龙海市地处厦门港南岸,过去因“凌波仙子”——水仙花享誉海内外,今天又因“经济强市”、“全国财政百强”广受世人瞩目。龙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离不开龙海教育的强力支撑。龙海现辖16个乡镇,有中学35所(含职高),小学248所,中小学生近1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强。近年来,龙海人以“均衡发展”的办学理念统领全局工作,不断创新,追求超越,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尝试教育推广先进市”……为了探寻龙海教育腾飞的轨迹,带着问题与思考,在瓜果飘香的季节,我们走进了龙海。
一、龙海人的“均衡发展”理念
在龙海市教育局,我们见到了龙海教育的掌舵人——陈文福局长。陈文福年逾五旬,儒雅、睿智、健谈。他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20多年教学生涯的丰厚积淀使他成长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当教师他是一个好教师,当校长他是一个好校长,当局长他还是一个好局长。”龙海人这样评价他。上任伊始,他便频频下乡调研,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的得失,总结教育规律,“抓教学手不软,说教学话不短”。仅用近一年的时间就走遍了龙海市200多所学校的边边角角,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调研中他发现龙海教育有着其他地市教育发展中共有的硬伤——校际间发展极不平衡。每到学年开学,这种不平衡就暴露无遗:名校门口人头攒动,家长们想方设法、不惜代价要让孩子挤进名校的大门,学校苦不堪言,家长疲于奔命。要给这股愈演愈烈的“择校热”降降温,必须从改造薄弱校入手,走“均衡发展”的路子,让每一所学校都对家长、孩子有吸引力。谈到“均衡发展”,陈文福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一个博士,一个文盲,不能把两个人拿来平均就说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一枝独秀不是春,要提高全市人民的素质,要满足全体人民特别是所有青少年儿童的基本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实现,必须扎扎实实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在他看来,“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等速发展,师资、生源、环境、历史积淀……方方面面客观上的差距决定了各个学校的发展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强求平均、同步发展,最终只能是大家都没有发展。只有让强者更强,让薄弱校迎头赶上,逐步好起来,才能确实改变校际间发展失衡的状况。思路理清了,目标也就明晰了:每一所学校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龙海人给自己肩上压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每年转化10所以上的薄弱校,彻底消灭薄弱校,争取200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
二、“智者心中三步棋”
如果说,“均衡发展”为龙海教育这艘巨轮指明了航向,那么“德育工程”、“质量工程”、“队伍建设工程”这三大举措就为这艘巨轮的航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德育工程”: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做人做事
“均衡发展”落实到个体便是要求个体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1999年3月,陈文福走马上任教育局长,在起初几天的下乡中,他遇到这样一件事:在某农村小学,当车子驶进校门时,竟有学生拿起树枝抽打车身。事情虽小,却引发了陈文福的深思: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龙海学生基数庞大,抓好这群特殊小公民的思想教育,必将产生强大的辐射功能,推动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经过研讨,陈文福拍板决定把抓好学生品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实践。龙海教育局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把每一个孩子教育好。为此,他们制定了“全员德育工作者”制度,对学校行政领导、年级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后勤人员等每一位教职工的职责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列入考核内容,作为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责、权、利的明确,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了“思想品德档案”,及时记载学生的闪光点和学生的不良倾向,认真地加以考查、分析、评价、引导,工作方式不断创新。龙海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确实有效的德育活动。他们依托“法制教育室”、“少年军校”、“龙海二中雷锋精神馆”等德育示范基地,开展“漳州首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展览”、“青年志愿者龙海行”、“文明礼仪教育”、“雏鹰争章行动”、“手拉手活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等活动,启动“小帮手、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社会道德行为“五小”行动计划,通过“公民道德读书月”、“师生实施公民道德规范演讲比赛”、“公民道德知识竞赛”、“拒吸第一支烟”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讲文明话、做文明人、行文明事。
系列活动一:开展“尊敬师长”教育活动,为学生补上“做人”课。
龙海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集中开展“尊敬师长”教育活动。随即,一场旨在弘扬传统美德、教会学生做人的活动迅速在校园铺开。教育局组织制定了《龙海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手册》,对学生的进校、离校、升旗、上课、课间、活动、集会、尊师、孝亲、待客、卫生等11项行为系列以及招呼语、告别语、致谢语、致歉语、协商语、安慰语、请求语、拒绝语等8项语言系列一一作出规范,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礼貌诚信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方面。他们独辟蹊径创建了尊敬师长“巡回报告团”,赴14个乡镇进行宣传报告,在师生、群众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各级各类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角美中心小学各个班级编写了“尊敬师长”手抄报,龙海二中举办了“焦点访谈”主题班会,让学生从家长或教师角度思考“希望自己的子女、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幼儿园开设了“体验三十六行”活动室,让小朋友在模拟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艰辛……学生们在这场身体力行的活动中深受教育,成效明显,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龙海二中师生捐款24000多元对口资助宁夏彭阳县古城中学高三年级18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海澄学区、九湖学区为罹患重症的张志容、郭燕群小朋友捐款1万多元治病。
系列活动二:校园净化活动
校园作为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各种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功用。龙海教育局又适时推出“校园净化活动”,让学生在平凡的劳动中体味人生。每天上午,学生们都要提早赶到学校进行晨扫,校园的甬路、车棚、操场、厕所……到处都有学生忙碌的身影,校园干净了、漂亮了。这场活动让孩子受益匪浅,许多从不做家务的孩子学会了为家长分担家务,学会了关心教师。持续几年下来,成绩显著。全市拥有各级文明学校76所,其中省级2所,漳州市级3所,龙海市级71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30.49%;建成省级“五无”学校3所,省级“花园式单位”3所,漳州市级校园建设与管理示范校1所,先进学校30所,环境“优佳校园”6所,漳州市绿色学校1所,龙海市绿色学校38所。毫不夸张地说,龙海的学校已成为孩子们汲取知识、追求真理、健康和谐发展的乐土。
系列活动三:为学生心理导航
在龙海五中,有一间师生非常熟悉的心理咨询室,一个心理信箱和两条心理咨询热线,为孩子做心理导航。该校心理咨询室为每一个接受咨询的学生建立了一份心理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性格特征、智力倾向、心理状况、影响学习因素等情况,填补了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监控的空白,至今心理教师已成功帮助281位学生解决了学习、生活、交友、情感、青春期躁动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龙海五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龙海市教育局探索开展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一个缩影。目前,龙海市已建立7所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正常运作的轨迹。这些示范校的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校开展了心理咨询后,自己的心理比以前健康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也深有感触地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学生们变了,我们也变得更有爱心了。
“质量工程”: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个孩子只是一个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全部的希望。把每一位学生都教育好,是人民教师的天职。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陈文福带领龙海教师们踏上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新征程,他们要还给教育最大的公平。他们提出要“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抓人人过关”。
“让每个孩子从小都说‘我能行’!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走进龙海石码中心小学,大门上一条别具一格的标语赫然在目,在楼梯转台显眼的位置,每个年级都布置有“我能行”作品展示栏,定期展出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作品。“我能行”,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似乎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让孩子们变得自信了。林津津小朋友在校刊上撰文写道:“我生性胆小,今天上说话课时,我怕说不好丢了脸,迟迟不敢上台演讲,是老师的一句‘相信你能行’让我鼓起勇气,走上了讲台,虽然说得不好,但我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我能行”背后蕴藏着教师对学生们的全新认识:“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语言。”龙海实验小学开展的“小能手”评选活动就是这种认识的实践。学校事先不框定评什么名称的小能手,而是让学生自找闪光点,自报家门,为他们创造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广阔天地。在首次评选中,有477个学生被评为诸如尊敬师长、班组管理、学习、书法、电脑、家务之类的小能手,这个数目较以往“三好生”名额净增300人以上,学校还专门召开师生大会隆重举行授名仪式,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热情。家长们高兴的说,是新的评价办法使孩子增加了信心。
如果说,这些只是龙海教育“质量工程”的一个剪影,那么这项工程的三个子项目则完全折射出龙海人的胆识和魄力。
工程一:做大做强名校,扩大优质教育的供给面
本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龙海人敢为人先,敢于投入,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制定“抓典型、树导向,抓培育、促辐射,抓推广、促发展”的思路。他们多方筹资2800万元,用于中小学实验室配套建设,使全市实验教学普及工作迅速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于去年3月顺利通过省级“实验教学普及市”验收。龙海一中、龙海二中分别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拥有一流电教设施的科学楼,争取年底双双省一级达标。在港尾镇政府的倾力支持下,港尾中学以敢打硬仗的气魄,多方筹资400多万元,相继新建教学楼、科学楼、图书馆,在全市普通农村完中里脱颖而出,于去年4月率先晋升省级重点中学。角美中心小学完成投资1200多万元,升格为福建省示范小学,这是漳州地区第一所省级示范小学,一跃成为漳州市名牌学校的典范。此后,石码中心小学也以96分的高分昂首挺进示范小学行列,成为漳州第二所省级示范小学。在目前漳州仅有的3所省级示范小学中,龙海就占了2所。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3所省级重点中学,2所省级示范小学,18所省级农村示范小学和1所省标准幼儿园,其中,省级农村示范小学占了漳州市总数的近三分之一。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龙海人培育和树立了一批类型齐全、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示范校典型群体,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都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产生了一定影响,得到各界教育同仁的好评。
工程二:打破瓶颈,改进薄弱学校,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3年来,龙海市一方面以市区“小升初”作为切入口,采取雷打不动的就近免试、电脑派位入学措施,并从龙海一中、龙海二中择校费中统筹25%,用在市区初中校的改造上,同时适度调整了名牌小学的施教范围,以最低的投入,提升市区教育的整体档次,使“小升初”择校热呈现出逐年降温的趋势。这样做既缓解了优质教育的供给不足,缩小了校际差距,又合理利用了教育资源,使市区学校生源走向趋于平衡。另一方面,加大农村薄弱校改造力度。龙海市需要进行改造的学校有16所,危房总面积15750平方米。面对这么大的改造摊子,他们想的不仅仅是如何完成改造任务,而是要乘势而上,按照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的规范要求,一步到位让差校变成名校。从龙海市在全省危房改造现场会做经验交流时传递的这组数字就可见一斑:规划在3年内完成投资3024万元,新建各种用房37979平方米,增扩建面积达到2222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有9个项目。如今,已有13所学校正式启动改造工程,已开工兴建1.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79万元,全市已基本消灭危房,在全省危房改造工作中名列前茅。
危房改造速度如此之快,关键在于龙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教育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去年4月27日,龙海市委书记吴志明、市长康君福、副书记沈建平、副市长陈华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行10多人,翻山越岭,来到革命老区程溪镇东马村现场办公,帮助该村选一块村里最好的地方建学校。村里原来已整好一块地建小学,但还是感到不理想。当吴志明一行经过村里祠堂时,发现这里有一块开阔的土地。当即指出,学校应该建在这块村里最好的土地上,原来已平整的那块地可以让给村民建房子。书记带好头,干部不落后,市五套班子纷纷来到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各工程项目所在的镇、村、学校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自筹建设资金,使危房改造工程得以顺利铺开。
工程三:关爱弱势群体,最大限度创造群体之间受教育的公平的机会
龙海组织实施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手拉手”活动。如“春蕾计划”让225名贫困女童得到援助,重返校园或继续学业。关工委发动社会各界捐“爱心款”160万元,建立扶贫助学奖教奖学基金,共设立5个大奖、8个小奖,在每年教师节发放助学基金10万元以上,每年扶助300多名特困学生。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减、免、缓、助”办法,开展“捐献一日零花钱,救助失学小伙伴”等爱心行动,每学期受资助的贫困生达1000多人。在龙海,没有教育的荒原,每一枝野百合都拥有同样明媚的春天。
“队伍建设工程”: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陈文福深知,高素质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者,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精通一门学科,进行一项创新,办好一个实验点,开好一次讲座,上好一节课,出好一份考卷。”陈文福率先提出“六个一”要求。从一般教师到小学校长、学区校长、教育局长,陈文福从来没有真正脱离过课堂。在陈文福的带动下,“转变机关干部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已成为龙海市教育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大家每次下乡都先听课,再办事,现场监控课堂教学效率,将课堂作为了解学校管理的主窗口,指导课堂教改,一年下来,听课总数在4000节以上。教育质量从哪里来?来自严谨的常规管理,来自高尚的师德,来自务实的科研。龙海人三管齐下,抓出了成果。
系列工程之一:抓常规
自1999年9月起,龙海在中小学全面实施“坐班制”,教师每天在校集中办公、学习时间不少于6小时,保证有充裕时间钻研教材,加强备课、说课、听课、上课、评课等基本功训练。坐班制度自建立至今将近3年,自始至终持之以恒,教师做到私事服从制度,大事须经请假,方可离开。一些教师的亲友,想跟有关的教师去办什么事,也得先考虑是否影响他们的学习制度。这样做,不仅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增进了教师间的团结合作,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系列工程之二:抓师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龙海人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有自己的一套。许多学校开展“办学差距百名家长调查”活动,征求家长对“办学差距、学校领导及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意见,请家长来挑刺,举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试卷问答、知识竞赛、学习交流,召开座谈会。白水学区的创举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在教师中印发《教师形象证》,量评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教育工作、考勤考绩、教学工作和每一年的奖惩情况。一学期为一次初评,整个常年为总评。该形象证一用多年,每一位教师职业道德好坏、教书育人水平高低在证上一目了然。师德工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典型:有几年如一日、步行几公里护送山里孩子上下学的党员教师护送队,有敢于向师生提出“向我看齐”、拍卖校车与教师同甘共苦、大年三十带头清理水沟的革命老区学校校长……师德工程的展开,让教师们意识到,不能把教师仅仅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应把它当成一项事业用一生的精力做好,争当名师、大师。
系列工程之三:抓教研
“观念更新一点、干劲再大一点、点子出多一点、水平提高一点、方法再科学一点、作风再务实一点”,龙海教育局向校长们提出“六个一点”的努力方向。每逢寒暑假,龙海都特意安排一周以上时间,集中校长学习培训,而且每次都求新求突破。去年暑假,他们把70多名中小学校长送进漳州军分区保障旅,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令人耳目一新。暑假一开始,校长们就拎着书包走进军营“课堂”,参加全封闭培训。为期三天的学习活动,一点也不轻松:上午6∶30开始一个小时的军训,而后从8点到晚上10点集中学习或分组讨论、交流。为提高培训效果,他们创造性地把尝试教学“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移植到学习中来,注重消化、吸收。事先,精心筛选8篇辅导读物,编成2本学习小册子,人手一册。在学习过程中,则安排了“学”、“传”、“查”、“讲”、“测”等5个环节,力求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对校长产生触动,有所收获。短短3天时间里,校长们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提出了大量的设想,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以最好的教育质量回报龙海人民。
校长的观念转变了,抓教研也就水到渠成了。连年来,龙海市都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引导和帮助教师摆脱满足于充当“知识的搬运工”的“教书匠”心理,自觉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局组织筛选了15篇必读文章,编印学习材料,教师人手一份,统一学习时间,教师每周定时集中学习、讨论2小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2小时,行政领导另外利用双休日集中学习。石码学区每周一组织教师观看“上海名师讲坛”教学录像并写出教研心得体会,教师每天写教后记,每月写1000字的学习笔记,以年级为单位,每周安排中心发言人,说教材教法,每位教师每学期开一节“邀请课”,主动邀请同事及其亲朋好友听课评课。海澄学区大力推广尝试教学法,广泛开展学区性示范课、校际示范课和教师公开课“三课”活动,20所小学基本普及尝试教学法。港尾学区提出不胜任毕业班语数教学者不得担任完小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每位教师备一节教改实验课、开一节尝试教学汇报课、写一篇教后记和一篇教学论文……这些做法让教师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自己反思在教育观念和行为上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不断敦促自己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龙海市搞科研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他们先后成立了龙海市教育学会、学科教研信息中心,创办了《龙海教育》,编辑《教育文摘》,积极开展多元化教改实验。经过几年的实践,龙海市实施尝试教学教改实验取得显著的成效,已拥有30个尝试教学实验基地,868个实验班,培养291名会员。实验已横向迁移至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并纵向发展到幼儿园、初中和高中阶段,受教中小学生达3万多人。教研教改队伍不断壮大成熟,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研究会的成员已发展到600多名。
有耕耘就有收获。三年来,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在全国青少年书画艺术大赛、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省首届中小学书法艺术大奖赛、全省少儿珠心算比赛等竞赛中披金夺银,获漳州市以上奖励800多人。从1999年-2001年,高考上线人数连续三年位居漳州市第一名。三大工程也让教师们受益无穷,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39%和98.71%,先后培养出省、市级骨干教师593名,在福建省中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屡次夺魁。
只顾攀登不问高。在陈文福的规划中,到2004年龙海要建成20所以上省级农村示范小学,8所重点完中,初中校70%以上达到省达标校水平,15%以上达到示范校标准,每个乡镇建立一所独立设置的达标中心幼儿园。
脚踏实地是龙海教育的风格,勇往直前是龙海教育的气魄。我们有理由相信,龙海人将带着对21世纪的憧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出辉煌的明天。
作文六:《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4100字
按照我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以2009年为启动年,在?十一五?到?十二五?初期,我省计划用七年时间,分阶段
地完成?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发展目标。为适应新
时期教育发展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快调整我县教育结构和布
局,努力保障我县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培
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我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截止2008年秋季学期,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97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在建一所),初中10所,小学83所(含教学点),职业高中1所,幼儿园1所。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492名。小学在校生25414万人,初中在校生16516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4914人(中职2159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
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
改善。先后完成了?普九?和?两基?复验任务,教育信息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二是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全面
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至2008年全县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
为100%,巩固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5.05%,巩固率97.22%,义务教育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三是非义务教
育稳步发展。全县规划建设三所高中阶段的教育格局已逐步形
成,打破了以往制约初升高的制约瓶颈。以县中等职业中学为
依托的成职教网络已初步形成。四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
高。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考评激励机制为抓手,高度重
视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和提高,至2008年底,全县中小学教
师2492人中,学历达标率小学为97.64%,初中为92.11%。
五是教育质量持续稳步提升,全县中考、高考水平有了长足的
进步。
(一)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
益偏低。
目前全县农村包括教学点共有小学81所,中学9所,分
布在9个乡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生育高峰期退去,造
成一些农村小学无法设置独立班,教师难以配置,学校各项活
动开展困难,布局分散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矛盾更加突
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办学基础薄弱,城乡差距较
大。
城乡学校办学差距大,集中反映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师资配备和经费投入等方面。总的情况是城区学校好于农村学
校,乡镇中心小学好于一般小学。农村学校办学基础相对薄
弱,突出体现在:一是校舍普遍紧张。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宿舍
尤为紧张。都是20多名学生(两名学生挤一张床)住在一间
约20余平方米的宿舍内,宿舍条件差,缺乏配套设施。三是
教学设施配备水平偏低且不足。四是?超级大班?现象由于校
舍面积不足,短时间内无法得以解决。
(三)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
高。
近年来,我县教师年龄老化,师资得不到有效补充,教师
数量严重不足。按照标准统计,全县缺编教师200多人,占全
县教师总数的8.3%。一是是教师年龄结构日趋老化。目前,全县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二是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从调查
看,全县中学理化教师和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
术、体育等课程教师严重缺乏,特别是由于受师资限制,我县
各乡镇小学英语课开设参差不齐,且多为非专业教师任教,小
(四)高中教育发展亟待加强。 学英语教学质量堪忧。
近年来?**中难?是城乡群众反响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究
其原因,一是高中办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不
足,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全县每年仅可招收高中新生1000
余人。按照统计数据,今年全县共有考生4987人,照此计
算,将有2000余名初中毕业生不能高中入学。二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县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招生规模小、
办学水平不高,这也是造成?**中难?的重要原因。
(一)确立均衡发展的教育观,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摆上
重要位置。
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一种科学合理的
政策导向,其主要内涵就是在不断加大、保证教育投入的前提
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
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不同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受教
育群体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实
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提出
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系统一定要转
变观念,更新理念,牢固确立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按照教育
均衡发展的新要求,以新思维来思考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
向与思路。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意见》精神,把推
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议事日程,摆在重要
位置,认真研究制定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
实施步骤**策措施,并纳入全县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要继续
贯彻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把义务教
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
康成长上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有效遏制
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积极改善农村学校
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
调整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一是根据教育实际
情况,对全县已制定的布局调整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从实际
出发,结合区域农村现状,包括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
况等因素;结合当地教育现状,包括在校学生、学龄前儿童、
计划生育新增婴儿等情况,科学地预测当地未来人口发展情况
和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注重科学论证,提高
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长远性和实效性。并将学校布局调整
纳入当前城镇建设规划,一并结合实施。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寄
宿制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好学生的住宿、饮食问题,加强对小
学生生活的照顾和管理,特别是安全问题,以及增加教师编制
等问题,努力将这个群众普遍欢迎、又利于学生接受良好教育
的事情办好。三是积极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制度,要充分利用通
过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办好农村学龄前儿童的教育。2、积极推进中小学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结合上级部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科学规划制
定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规范化中小学校的具体标准,并
重点加强对未达标薄弱学校的改造。要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
制定全县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分期分批逐步实施。同时加强对
薄弱学校工作的督导,提高其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以适应形
势发展的需要。
(三)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的投入体制,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投入。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依法增加教育
投入。要按照《义务教育法》和《纲要》的有关规定,切实落
实教育经费?三增长?的要求,逐步提高县财政总支出中教育
经费所占比例,确保县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
入的增长,确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
用经费拨款标准的落实,努力实现?三个保证?,即保证较高
质量的校舍;保证国家标准的设施配备;保证最基本的公务经
费。二是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更多的
各级各类项目资金,以项目建设推动我县教育资源的优化。同
时鼓励支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
个人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三是严格控制负
债**、改建学校,避免新的债务出现。
(四)统筹教师资源,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认真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教师补充机
制,从根本上逐步解决教师缺员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特别要
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缺员和
不稳定问题。二是要进一步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按照?面
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增加
培训经费,以教育观念更**教育实践引领为主,重点加强对农
村教师的培训。要加快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积极探
索建立?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
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三是结合我县实
际,建立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制度,有计划地使城镇学校与农村
学校、乡镇中心小学与薄弱学校结成?一帮一?对子,以优质
教育资源拉动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可尝试建立城乡、校际之间
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城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巡回授课
制度,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制度等,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是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高级专业职务评聘和表彰奖励
中的比例,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五)加强高中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切实解决?**
中难?问题。一是把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在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的同时,按照十六大要求,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
育,科学制定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与义务教育发展、职业
教育发展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二是进一步加快一中的校舍改
造,提高一中的综合办学水平,发挥好省级标准化中学这一优
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扩大本地学生
招生人数,满足社会需要。三是加快**县高级中学的建设速
度,彻底解决我县高中瓶颈制约的办学现状。促进高中教育均
衡发展。四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全力办好我县中等职业学
校,提高办学水平,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以吸
引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中。(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是教育
系统自上而下要牢固树立并落实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要求,特别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把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落实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上,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培养高尚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和相应的劳动生活技能,切实扭转目前实际存在的片面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倾向,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特别要开齐农村小学英语课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得挤占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等课时。三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发挥我县已有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并针对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配备好专业人才,提高配套水平,扩大规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在全县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同时建立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测制度,定期对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作文七:《关于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3700字
关 教 育 均衡于 发展 教与育 平公的几 思考点
彩耿 芬(曲 靖 市 宣威第 一 业职 学校 )
摘 要:随 着素质 教 的深 入 发育展 , 素 质 教 育 得也 到了越 越 来人 多共 同发展, 形 成一 良个 的好 互循动 环过 。程
的 关 注尽 管素。质 教 育已经 施 多实年 但,其 实 施 效 果 仍 然 差人强 意 。
教 2 育衡 发展均 促进教 育 公平 党 中央十 六届 六 中全会通 过 的 《 中共 央中 关于构 建社 务 就 是从 制 度层面 改 进教学 管 理, 予赋 各学 均科等 的 地 , 以位 促 进教 会 义主谐 社和若会 干 大重问 题 决定的》 中指 出 :坚教 持育 优学公平 实的。 现深层从来次讲, 前目 社 会 来越 越需 要 多 层次的复 合 型 先发 , 促进展 教育公平 明确。 教育了 平在公构 建社会 义和 主 人才 既需,高质要量专业的人性才 也, 要 需初中技 能 型人 才 , 另 外 更谐社会 中的重 性要。 而 育教 城的 二乡结构元, 造 成城乡教育 需要一大 专业性强、批 文化质素、 实践高性 的强 术 性技人 才 因此 , 要。
要 想 进 一步 改 和 进 加 素强 质 育教工 作 , 提高素 质教质育 ,量 首其 要
因任要此 促城进 乡教 育均衡的 发展。 其 一 强力, 适应社想经会济发的展要,需就 必 须 加人强 才培养 , 推动 教育 均 发衡 的大较差距, 推 进 布调 局 , 促整进 育教资源合 理动。流其 二 , 加对大村 农 键关 :词素 教 质育 教 育均 衡教 育 公 平 义务 教育 小中学 的投入。 三, 加其强 村 农中 小软件学 建。设其 , 注 四 重当前 , 学难上成 困了扰广大 人群民 众的 个一大 问 题 上 非应。学试科建 。 设五 其,发展 、 范 规幼儿教 , 扩育 高大 中 育教 学难 竟究 在难 处何 究,其原 因 ,们我 可以到上看 学不难仅在 模。 规六 , 加其 快职 业教发展育, 视教重师教育 。 于 子女要 上学 , 更 在于 上要学 好。 母只有 通父提过高 子女成 政府及 教育主 管部门要 多方努力 ,加 大 投入与 控调,
, 展促进 教育 公平 , 推 动 类 教 各育 协的调 发 。展
绩
将其送 至 更, 优质 学校的接受 教 育 方式的保 子证女接 受 促进 各 各 级类教 育得 到全面 、 均衡、 协 调、可 续 发持 展, 满
更好 的 育资教源。 因此 , 学 的学生 业成绩 和校学的 升学率 成足 民人众 对群 级各教育 不 断增 长 的求 需 ,积极 人 为民群 众 社为会 各界关 注的 焦点 ,造 成 了 优 质校 学 生满为患 “ 薄 弱 提 良供
好 教的育 源 资 加, 强 基 设施 建础 设 推 动 教 育, 公平 学校 ” 门可 罗 的雀现 象。这极 大地影 响 着 教育公 平的实现 , 地 实 现 。外 , 政府 和 此级 主 各管部 门 要还鼓励 人 积民 参极 不利 也于育 教均的衡发 。因此展, 政府 相 关部 及应门加 强 该 与到教 均 衡 育发展 作 中工 , 提来升人 民教 对 育工 作的参与 管监 度 力 ,遏制此类 现象的 出现 , 最 大限度地 大最范 地围满 度 、 支持度和 意满 , 度推 社 动 会主义 谐和社 会 发的展 。 足人 民群众 教育 源资的需求 , 办 人 民满意 的教育 标 目。 3 实现 育 教公平 的 举措
1 教
育均 发展衡 与 教育公 之 平内 涵阐释 3 1 .范 规学生水 平 考核 度制 ,建立科 学 理 合的核 考机 义务 教 育的均衡 发展 是 就 指在 一定 行的 政 区 域范围 制 统。一规范 的 考核 制是 实现 体教 育公 的制平 度 障保因。 相关 作工 部门要统一 考核 标准 , 高提工 作 率效 。 内, 各校学 在 办 条件 、 学资力师 量 综合 、生育等 面方呈 均 此现
,衡态 状, 证 保当 地 学生 平等 地享 教育 受资源, 有所 学 都生 . 32 均发衡展务义育教, 实施 个 性 教化育 ,真正 实现 拥有 教 育受 机 会的 。均 发展 衡 要 包主括 各 个区 间 域均 的教 公育平 。 育 的 教的不目仅 包括传 授 知 识, 培 学养生 参与 衡、 城 乡 间 均的 衡、 体 间群的 均等 。 衡社 会生活 的必备 品质, 还 包 通括过 育教实现 受教 者 育社 均的 衡发展是 实 教现公育平 ,保 障教育 质 量的效有 途径, 化会, 关注 学生个性 , 推 动受教 者育的 性 化发展 。 ① 个 保 在可它以 效有促 进基地础 教性育 的发 展 但 , 不是并教 育展 发 学证 平 生 享有等受 育权教 前的提下 ,均衡 展 发务 义教 育。的 最 目终标。 推 动教在育 均发衡 展过的 程中, 不 能讲 实教现 先首要 大推力动 小 学标中 准 化 建设,实 办现学 条件 均 。 衡 统筹 教师资 源,实 现9 资币 水均平 。再 衡 次, 切实关 注 育均 和 实衡现 优质教育对 立起来,也 不 满能 于低水 平足 其次的, 现 教实 育权 利与机 会 平等 。② 因 材施 教, 注 关个 育均教衡 , 而要 将均衡发展 和优质 展发 有统机一起 来 。动 推 势 弱体 ,群 实 施性个 教 化育。 教均 衡育展 发的 最 终目标 是小缩地 区教育差 距改善教 学, 体 差 , 异 小4 结 条件, 高办提学水平 , 障学保 生有享平等的受教育 会。 机 直 以 来
, 教 公育 就 平是人 类的理 诉 求想。在我 现 国 教公育平是我 国构建社会 义主谐 社和 的重会要 容内之 实现要区 域 型育教公平 , 均衡 教学 资源 , 推动 也 是 促进 教育平 公现 的有效实段 。 为进手步 明确教一育 有 的 件条 下 ,教 学公 平 的实 现,就必须 积 极 改善各 地的区 学办条件 , 加均 衡与教育公 的关系平, 我可们以从 以 两 个下方面 来阐释 : 推动 务义 教育 的 均发衡 展 。另 外 ,校 学 其一 , 还 衡均展发与教 育 公 是相平对而言 的,应就 具 情 体况分 强资 师伍 建队 设 ,充 发分他挥 们兴 趣和 特的 析 。 受 区域发 的影展响 , 我 国 区域教的育发 展也 存在着很大 可 以 根据学 的 生际实学 习 况情, 并针 对 个 性其特长 以 及兴 趣爱 好为 其量身 定 做学 习 的计差 异, 要主包 城 乡差括异、 富差贫 异 、体 群异差等 。教 不 育长 , 施个性 实特 化长教 育 。 衡 问均题 已成为阻碍地 经方发展济的 要原 重。因因此 , 教 育 划,
一一
,
展发的不均 衡 普 是遍存在 的教,育 平地公 实还现 要很长 段需 间时其 。二 均, 衡发是展实 现教育公 平的有效 手 段, 教 一
参
考献 : 文【
1 】 彤张华. 教 育公 与基平 础教育 均 衡展研 究【发J 】. 科 学 友之 (B
版) , 2 0 70 0( ) 6
. 公育平是教育 均 衡展发 的最终 目 。标要 想保证每个 学生都 享 平有等 受教 育权 的 实 ,教现育公 。 平就必须 努 缩 力教小 育
【
2 】郑 岭克 推进教育 .公 促 进平 民教族均衡育发展【 J】 黑_ 龙江 民族
丛 刊,2 0 0 (70 4 ) . 【 3 冉1锋隆 .“教 育 平 ” 辨公析【J 】 基. 础 育研教究 ,20 1 1 0 (3) . 【 4】 晓江红 . 育教平公野下 视 : 夏 农 村宁 族 女回性 教 均育衡 发 展 问
差距 ,
实行均 的教衡 策略育, 以 证保 学 享生平受等 教育 的资
。而教源 公育 平是均 衡发 的展 终 最标 目,是均 发衡展 的 目
的,
因此 , 必须 二将者 机 结有合 起来, 相 互补充,相 互 进 促 , 题 的 认 与识 考思【 J 】. 新疆大学学报( 学 哲? 人文 会 社科学 版) 2 , 01 0( 0 3) .
29 5
作文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议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建议》2700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建议”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的支持!
关于我县义务教育城区校际间均衡化发展的建议
? 提案人:县政协委员 肖芳栋
案 由: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种种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新情况。其中,城区义务教育的校际差距存在着扩大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1
一是在硬件基础上,有的学校办学条件相当简陋,比如县三小,基本教学设施都达不到要求。
二是在软件上,学校之间的师资队伍的配套与质量相距甚大,因受学校编制、经费的影响,学校师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比如三中与四中的软件相距较大。
三是优质生源流失现象严重,信丰三中的流失量甚至达到本校生源总数的五分之一,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由于城区义务教育的校际差距扩大,大量的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入个别学校读书,导致个别学校人满为患,而没有办法的家长则愤愤不平,因此教育均衡化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为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宜学信丰的目标,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强化政府对全县教育的宏观调控,对教育财力适当统筹,调节投资方向,改善薄弱学校基本教学设施,促进学校之间的硬件均衡发展。
2、要积极推进校际之间教育一体化进程,按教育现代化的
2
要求,实施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化发展。建议城区义务教育的小学之间、中学之间试行教师交流制度、名师轮校制度、校领导交流制度等。通过同区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和安排知名和骨干校长、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去同区薄弱学校轮岗等措施,建立校长与教师间管理和教学能力的传、帮、带新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完成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调控。
3、严格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原则。坚决杜绝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建议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重新科学划分学区,学区划分要向薄弱学校倾斜。
4、
5、。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3
作文九:《关于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400字
关于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
近年来,我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形势喜人。但是也应看到,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激增,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尤其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更显重要。对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完善政策体系。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特别是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员居住比较分散、学校规模较小、难以吸引优质人才等现状,需要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法规,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2、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学校资金的投入,应当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别,加大省级以上财政对农村教育投资的比例。可建立专项基金和优先向薄弱学校拨款制度,将财政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
3、提高师资水平。可探索建立在县域或乡域范围内教师轮岗制度。城区每年招聘的师范类大学毕业生,至少应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两年,或者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具有两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才允许报考城市教师岗位,将此作为一种机制,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整合教育资源。以乡镇为中心,撤并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小学校,把撤并学校资产用于合并后的学校或乡镇中小学校,集中教育资源,推动乡镇教育发展。
作文十:《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考》2200字
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考
作者:叶丽娜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4期
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不仅是现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反映。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概念分析,指出原有定义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均衡的哲学内涵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新的和理性解读。
关键词:均衡;平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4-0001-02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历史和政策的原因造成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适龄儿童入学要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这一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个人基本权利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均衡概念应包括协调、稳定与优化等内涵
在对“均衡”的理解上,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均衡问题就是教育平等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落实教育平等。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汪明先生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1]周峰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或者说,它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民主与公平问题”。[2]于建福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3]
以上说法都强调基础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是关于教育的民主与平等问题。这种理解的优点在于突出了均衡发展与教育平等的密切关系,强调了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本位”思想,有利于促进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及民众受教育素质的提高。
但上述几种界定也存在着不足:虽强调了教育平等的内核及教育民主的要领,却忽视了均衡发展的其他重要内涵。
我们知道,平等与均衡虽存在相互关联,但属于两个不同概念。平等是均衡的构成要素之一,平等不等于均衡。平等与不平等,均衡与非均衡是两对有着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平等是一个政治伦理概念、人文概念或个体概念,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的对等或相同关系。从这个方面看,平等更多的是强调同质或均一。而均衡则属于哲学范畴,也常在经济领域中运用。一般来说,“均衡” 是指“矛盾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或协调。事物发展稳定性和有序性的标志之一。均衡是相对的,它与不均衡相反相成,相互转化。”[4]
均衡原是物理学中的名词,是指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对立的多种力量对这个系统发生作用,它们正好相互抵消,作用的结果等于零,这种状态就是均衡。均衡是个系统概念,它强调事物或系统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比例关系适度,因此均衡是有实体支撑的,它是平衡、协调、和谐、适合、比例关系适度的同义语。均衡的核心本质并非是平等,而是协调与匹配。
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把均衡概念引入经济学中。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的提出就是基于:人类的资源本身是稀缺,而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多种多样的,这就有可能造成人类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发展,甚至会出现科学家担心的人类资源的消耗殆尽。要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们需要的无限性、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使国民经济成为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必须使有限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使资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使用。经济学中的均衡发展理论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不仅是一种比较新的理论,而且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等问题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因此,这一理论也受到了其他学科学者的青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观就是经济均衡发展观念的移植。[5]
因此,将均衡发展问题等同于教育平等问题或教育公平问题并不合理,但二者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意味着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关系的不和谐甚至相互排斥,比例关系不适度,存在的差距不合理,这是导致教育不平等现象的主要根源。而均衡发展则表明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中小学之间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消除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合理差距,使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走向良性互动。这种关系必然有利于教育平等的落实,这是均衡问题对平等问题的影响,反过来平等问题也会影响均衡问题。如果不恰当的强调平等,则会影响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反过来伤害教育平等。均衡是一个过程,平等则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根据均衡的内涵,我们可以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均衡”作这样的理解:基础教育系统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形成协调、适应、有序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育系统处于一种稳定、功能优化的发展状态。那么,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则是指基础教育由非均衡态向均衡态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础教育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逐步建立并保持协调、有序、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实现基础教育整体功能优化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关于_教育均衡发展_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