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使至塞上的诗意》1800字
使至塞上的诗意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单车:单车独行。问边:慰问边防。
2、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4、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5、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6、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8、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诗意:
一个人去边疆,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
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
在广阔的沙漠上扶摇直上,
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
侦察骑兵报告说:都护在边防前线。
赏析: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 王维:使至塞上
* 高适:塞上听吹笛
* 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
作文二:《试读《使至塞上》的诗意》2000字
试读《使至塞上》的诗意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新集学区(743000)水清宏
,摘要,《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奉命慰问边疆将士途中经今宁夏所作的纪行诗。对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和解读层出不穷。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讲解监察御史王维当年“使至塞上”的心境,感受诗中传达的情境,以及作者的孤独、寂寞、悲伤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与豁达坦然。
,关键词,王维 诗意 心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29
《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奉命慰问边疆将士途中经今宁夏所作的纪行诗。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成为千古名句,关于这两句诗的赏析和解读层出不穷。笔者曾途经诗人所描述之地,深切探究了当初诗人单车问边,仕途行途两艰难,大漠落日烟稀少,远离家园,路途荒凉,周遭环境和内心感受两凄凉的心境,也对诗句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本文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讲解监察御史王维当年“使至塞上”的心境。
想象力是智力发展的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读懂诗歌必不可少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诗意和诗人的心境,我在讲解中设计了以下问题。
师:王维这首《使至塞上》里边有大漠风光的描绘,更有作者心情的抒发,以及作者行程及当时事件的介绍,细读诗句,仔细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周遭环境,想象作者心境和大漠旷景。写这首诗时作者是情绪盎然还是郁闷伤感呢,
生:郁闷伤感。
师:这首诗创作背景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兵发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当时的唐属小国)。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师: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是什么意思呢,“属国”这里是作者身份的介绍,唐朝用“属国”指代出使边疆的使臣,“居延”是地名。
生:这一联写作者轻车简从,孤独西行,身为朝廷官吏身不由己,路途颠簸已过居延之地。“单车欲问边”介绍了作者这首纪行诗创作时所发生的事情,他自己西行的目的。
师:“单车”这一词又有什么效果呢,
生:当初交通不便,作者一架马车,轻车简从,路途颠簸,或者说作者由于受到排挤,远离家园,内心孤独,形单影只。
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该怎么理解呢,
生:枯草随风而动,滚动到汉疆塞外,大雁在春季归来,飞向了遥远的北方。
师:“征蓬”描述的是随风而动的轻盈的枯蓬草,枯蓬草由于轻而大被风吹动看起来疯狂滚动,气势迅猛,作者这时候想起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也想起了战场前线的战士,因此将随风滚动的蓬草比作杀出塞外的将士,写成了“征蓬”“出汉塞”。这里也是作者用枯蓬草自喻,描述自己就像随风而动的枯蓬草一样被狂风吹出了塞外,身不由己,凄苦飘零边陲。“归雁入胡天”,作者写到归雁其实是想到了自己西去宣慰将士之后也无法回归到朝廷,而只能归凉州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更显作者此时的郁闷与落魄。
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想象什么样的场景呢,这里的“孤烟”指的是战争烽火台狼烟。
生:浩瀚无边的沙漠,荒凉得连一丝风也没有,烽火台冒出的狼烟扶摇直上,沙漠中的黄河静默,显得尤其拖长,在黄河的尽头可以看到圆圆一轮太阳即将落下。
师:“直”和“圆”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常用来说如何做人,“直”常有直爽也有呆板之意,“圆”常有圆滑也有灵活之意。
(这时候,我展示给学生可能是王维所描述的大漠和长河的地方——宁夏沙坡头的图片,同时播放本人在路途中录制的影像,千万年不变依然存在的大漠落日长河至今不难帮助人们想象当年的荒凉。)
师:浩瀚沙漠,烽火台冒出的狼烟扶摇直上,沙漠冷酷寂寞,战争冷酷荒凉,而天空的太阳和沙漠中环绕穿行的黄河虽然同样的荒凉,但在这种冷酷无情中却显示出平静和一丝丝温暖及活力,给人一种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容易激发人对于美好家园的向往。也许作者在这里也想到了自身,在自己的为官之路上关于“直”与“圆”的思考。因此,这两句诗也可以这样理解,大漠和狼烟都显示呆板和冷酷,黄河和落日圆绕其行,启发人心,给作者茫然而又向往的感觉。
师:“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又该怎么理解呢,
生: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作者单车行至萧关本该见到都护的地方,遇到侦候骑士告知,都护征战于更远的燕然。
师:大漠孤烟之地,日落西山之时,作者还需要走很多路,燕然也许是实指,更有可能指代更加遥远的地方,突出作者深感前途茫茫。
师:重读故事,看看作者在诗中是不是极度悲凉落魄呢,
生:作者写的景色很是凄凉,但是作者似乎并无极度悲凉落魄之感。
这首诗悲凉在颔联和颈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正是这两句,反映作者的坚毅和豁达,他的孤独、寂寞、悲伤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与豁达坦然。
(责任编辑 陈剑平)
作文三:《试读《使至塞上》的诗意》2000字
[摘要]《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奉命慰问边疆将士途中经今宁夏所作的纪行诗。对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和解读层出不穷。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讲解监察御史王维当年“使至塞上”的心境,感受诗中传达的情境,以及作者的孤独、寂寞、悲伤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与豁达坦然。 [关键词]王维诗意心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29 《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奉命慰问边疆将士途中经今宁夏所作的纪行诗。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成为千古名句,关于这两句诗的赏析和解读层出不穷。笔者曾途经诗人所描述之地,深切探究了当初诗人单车问边,仕途行途两艰难,大漠落日烟稀少,远离家园,路途荒凉,周遭环境和内心感受两凄凉的心境,也对诗句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本文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讲解监察御史王维当年“使至塞上”的心境。 想象力是智力发展的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读懂诗歌必不可少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诗意和诗人的心境,我在讲解中设计了以下问题。 师:王维这首《使至塞上》里边有大漠风光的描绘,更有作者心情的抒发,以及作者行程及当时事件的介绍,细读诗句,仔细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周遭环境,想象作者心境和大漠旷景。写这首诗时作者是情绪盎然还是郁闷伤感呢? 生:郁闷伤感。 师:这首诗创作背景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兵发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当时的唐属小国)。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师: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是什么意思呢?“属国”这里是作者身份的介绍,唐朝用“属国”指代出使边疆的使臣,“居延”是地名。 生:这一联写作者轻车简从,孤独西行,身为朝廷官吏身不由己,路途颠簸已过居延之地。“单车欲问边”介绍了作者这首纪行诗创作时所发生的事情,他自己西行的目的。 师:“单车”这一词又有什么效果呢? 生:当初交通不便,作者一架马车,轻车简从,路途颠簸,或者说作者由于受到排挤,远离家园,内心孤独,形单影只。 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该怎么理解呢? 生:枯草随风而动,滚动到汉疆塞外,大雁在春季归来,飞向了遥远的北方。 师:“征蓬”描述的是随风而动的轻盈的枯蓬草,枯蓬草由于轻而大被风吹动看起来疯狂滚动,气势迅猛,作者这时候想起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也想起了战场前线的战士,因此将随风滚动的蓬草比作杀出塞外的将士,写成了“征蓬”“出汉塞”。这里也是作者用枯蓬草自喻,描述自己就像随风而动的枯蓬草一样被狂风吹出了塞外,身不由己,凄苦飘零边陲。“归雁入胡天”,作者写到归雁其实是想到了自己西去宣慰将士之后也无法回归到朝廷,而只能归凉州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更显作者此时的郁闷与落魄。 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想象什么样的场景呢?这里的“孤烟”指的是战争烽火台狼烟。 生:浩瀚无边的沙漠,荒凉得连一丝风也没有,烽火台冒出的狼烟扶摇直上,沙漠中的黄河静默,显得尤其拖长,在黄河的尽头可以看到圆圆一轮太阳即将落下。 师:“直”和“圆”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常用来说如何做人,“直”常有直爽也有呆板之意,“圆”常有圆滑也有灵活之意。 (这时候,我展示给学生可能是王维所描述的大漠和长河的地方――宁夏沙坡头的图片,同时播放本人在路途中录制的影像,千万年不变依然存在的大漠落日长河至今不难帮助人们想象当年的荒凉。) 师:浩瀚沙漠,烽火台冒出的狼烟扶摇直上,沙漠冷酷寂寞,战争冷酷荒凉,而天空的太阳和沙漠中环绕穿行的黄河虽然同样的荒凉,但在这种冷酷无情中却显示出平静和一丝丝温暖及活力,给人一种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容易激发人对于美好家园的向往。也许作者在这里也想到了自身,在自己的为官之路上关于“直”与“圆”的思考。因此,这两句诗也可以这样理解,大漠和狼烟都显示呆板和冷酷,黄河和落日圆绕其行,启发人心,给作者茫然而又向往的感觉。 师:“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又该怎么理解呢? 生: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作者单车行至萧关本该见到都护的地方,遇到侦候骑士告知,都护征战于更远的燕然。 师:大漠孤烟之地,日落西山之时,作者还需要走很多路,燕然也许是实指,更有可能指代更加遥远的地方,突出作者深感前途茫茫。 师:重读故事,看看作者在诗中是不是极度悲凉落魄呢? 生:作者写的景色很是凄凉,但是作者似乎并无极度悲凉落魄之感。 这首诗悲凉在颔联和颈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正是这两句,反映作者的坚毅和豁达,他的孤独、寂寞、悲伤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与豁达坦然。 (责任编辑陈剑平)
作文四:《使至塞上的教学设计》5000字
?精品文档?
使至塞上的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二、整体感知,1、作者,王维,一作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人后迁居蒲州,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三、细读品味,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2、“征蓬出汉塞,归雁
1 / 8
?精品文档?
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四、合作探究,怎样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明确,这两句诗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五、教师小结,《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
2 / 8
?精品文档?
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七、板书设计,使至塞上首联,出使经过,颔联,边塞形势,颈联,落日所见,尾联,到达边塞————奇特壮美的风光,抑郁孤寂的内心《使至塞上》教案冯济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流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2、体会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见闻写成了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成了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二、学生自读这首诗注意字的读音,单车候骑,,三、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王维,字摩法,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他的诗“诗中有画,
3 / 8
?精品文档?
画中有诗”开元25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四、学生再读这首诗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五、研读赏析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明确,诗人经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过居延”,山高路远,像“征蓬”,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着难言的情感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见到了侦察兵,可将官还在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而诗歌却戛然而止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诗人传神刻画了奇特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无边无垠的大漠,只有一个“大”子才能状其景观,在这天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上,那远处燃起的一股浓烟,既孤单又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子能状其神韵“直”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有力而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数,只有黄河横贯期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黄河杳无尽头,“长”子便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一轮浑圆的落日,“圆”、“直”都用得传神逼真,难以言出其妙处,还能找出其它替换
4 / 8
?精品文档?
的词吗,不能六、学生读背课文使至塞上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
5 / 8
?精品文档?
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小组探讨,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悟一悟,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幅图画具有美?美的具
6 / 8
?精品文档?
体表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五、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转载于:海达范文网:使至塞上的教学设计)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六、作业布置,吟诵《使至塞上》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大
7 / 8
?精品文档?
漠孤烟直线条美,直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长河落日圆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青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诗中有画
8 / 8
作文五:《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1600字
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禅者王维与战争的距离是遥远的,但他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却出自一道边塞诗中,这多少有些戏剧的味道。而《唐诗鉴赏词典》里的张燕瑾老师将它的主题解读为“对能否完成使命的忧郁和对未来的茫然”却又多少有点闹剧的味道。 何以言之?
一来王维这次使命非常简单,就是慰劳一位打了胜仗的将军。这个使命是个人就能完成,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难度,而且因为是打了胜仗,也没有太多的风险。二来,就王维号称诗中禅者而言,他一般地也不应该随便因为一件事情而忧郁茫然。这首诗如此解读,张老师只凭了一个背景,就是王维因此而离开京城,他认为王维是被借此机会排挤出去的,所以满心忧郁。这是标准的先有概念后有解读,是评论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了诗歌的题解中而已——也许,张老师正在为自己被排挤而感到痛苦,所以就将这痛苦映射到了王维的《使至塞上》。 回到诗歌。
我在读《使至塞上》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王维的忧郁和茫然,相反感觉到的是王维在边塞辽阔的美景描述上的得心应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作为代表皇帝出塞慰劳的大臣,王维这次也十分潇洒——单车出行,而且轻松地越过了居延。“过居延”“出汉塞”“入胡天”用一连串的标志性的地名表现出对朝廷开拓疆土的肯定。这里除了表现作为典属国的王维“潇洒走一回”的感觉之外,应该还有对大唐盛世的歌颂——道理很简单,没有大唐的强大,就没有王维的潇洒走一回,当然这里也有对打了胜仗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的肯定与表扬。这是符合王维的身份和使命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现在当然可以说这两句写出了塞外大漠的壮丽美景。确实,这两句诗极其明白,极其简洁,却极其丰厚,极其具有图画感。“大漠”具有广度,具有远度,具有色度,具有凹凸度,具有情感度——且与“孤烟”组合,一条横亘的地平线,一条直上的孤烟构成一幅简单中蕴含着壮丽的富于阳刚之美的画面。而草原上的“长河”往往盘曲蛇行,与一轮圆圆的落日互相辉映,又构成了另一幅由圆与弧组合而成的富于力度的柔韧之美。王维真不愧是丹青高手。苏轼以此两句诗定王维的诗歌特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有眼力。
但我认为王维写这两句决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语言掌控能力,他通过这两句诗有要表达的潜台词。这个潜台词与他的使命仍然有关系——他这两句诗中有对大漠风景的赞美,也就蕴含了对将这壮美风景纳入版图的将士们的褒扬。
正当王维在内心对将士用命暗自褒奖之时,他在萧关遇到了前来哨探的骑兵,弄清身份之后,这些骑兵告诉王维,您所要寻找的将军还在前方。
看来,王维还得往前走!
《使至塞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出现的地名特别多,而且都是具有经典代表意义的边塞代称。居延、汉塞、胡天、萧关、燕然,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有一种“走啊,走啊,走啊走却走不到尽头”的感觉。我们假如以王维的身份进入其所设置的场景中,则不难明白王维在这里其实使用了一种非常委婉,却也是十分清晰的方法对守边,其实应该是拓边将士的褒扬——他用最直接也最直观的体验告诉人们:正是有了拓边将士们的努力,才有了王维“单车问边,安然深入胡天”的潇洒;同时,王维能够在“大漠”“胡天”里自由来去,也正说明了拓边将士们的英雄业绩。
但这表达对首都师范大学的张燕瑾教授而言是隔膜的。他以为这首诗中表现了王维“对能否完成使命的忧郁和对未来的茫然”,一比较就可显出境界的差别。王维此诗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扣合了自己的工作——出使——“使至塞上”,重点在褒扬拓边将士的功业,而张教授则将个人恩怨放在首位。
不知王维看到张教授的解读会不会气歪鼻子?
王维的另一首诗作《出塞作》,根据了注释,也是同一时间所作,《唐诗鉴赏辞典》显示解读者是吴小林,网上查询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有一吴小林教授,应该是同一人。这个解读也有明显的毛病——看起来,首都师范大学的水平看起来在当时是真不怎么样。不过,现在有一个王富仁,形势应该改观一些了吧?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日星期三
作文六:《秋天的诗句——《使至塞上》》900字
《使至塞上》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鉴赏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使至塞上》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作文七:《《使至塞上》一处注释的质疑》2000字
《使至塞上》一处注释的质疑
《使至塞上》是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所选的一首古诗。课文中对“烟”的解释是“烽烟”,并以《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作为佐证。然而细细品味,却发现“烽烟”之说难以站住脚。
首先,“烽烟”之说与“孤”矛盾。众所周知,“烽烟”是古代烽火台报警之烟,是传递边境紧急军情的,由若干烽火台次第燃烟来实现消息的快速传递。相关的词语有“烽烟滚滚”、“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等。古代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三国》中有吕蒙以艨艟偷袭荆州烽火台的故事,这都能看出“烽烟”是由多个烽火台协作燃烟(晚上为火)传递紧急情报的。但是,“孤烟”又怎么能传递消息呢?
其次,“烽烟”说与本诗的“诗情画意”矛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写作特色,景物的画面感非常强烈:大漠广阔无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渐收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闪着金光的黄河蜿蜒远去,沙漠上升起一缕轻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鲜活的镜头穿越时空而来……整个画面给人的感受是开阔、苍凉、壮丽、平和。
但是,假若这幅“画”中的“烟”是“烽烟”,它正传递“战争紧迫”的信号,一股杀伐之气在空中弥漫,一种不安、紧张在噬咬人心,这就与画面透出的信息和给人的感受格格不入,毕竟无论从诗的哪一句也看不出“战事紧急”、“惊惶仓促”的意味来。素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艺术追求的王维怎么会以此“败笔”来破坏“诗情画意”呢?再则,当国家和百姓正面临不测之祸,自己正前往战争风暴的中心,王维还怎么可以这样置身事外地写“长河落日圆”呢?
有人说,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来看,王维当时心事重重,可能是暗示战争在即。这要从王维的经历说起。王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王维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王维出使的前一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被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罢相和自己被排挤出朝廷,感到非常沮丧,所以才有“征蓬”二句,表达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第三,“烽烟”说与历史记载矛盾。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河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察访军情。《使至塞上》就作于赴边途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所记“崔希逸战胜吐蕃”之事有以下文字:
己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吐蕃,破之于青海西。初,希逸遣使谓吐蕃乞力徐曰:“两国通好,今为一家,何必更置兵守捉,妨人耕牧!请皆罢之。”乞力徐曰:“常侍(即崔希逸)忠厚,言必不欺。然朝廷未必专以边事相委,万一有奸人交斗其间,掩吾不备,悔之何及!”希逸固请,乃刑白狗为盟,各去守备;于是吐蕃畜牧被野。时吐蕃西击勃律,勃律来告急,上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上甚怒。会希逸傔人孙诲入奏事,自欲求功,奏称吐蕃无备,请掩击,必大获。上命内给事赵惠琮与诲偕往,审察事宜。惠琮等至,则矫诏令袭之。希逸不得已,发兵自凉州南入吐蕃二千余里,至青海西,与吐蕃战,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乞力徐脱身走。惠琮、诲皆受厚赏,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又《旧唐书》(本纪第九)记:“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十二月丙午……吐蕃使其大臣属卢论莽藏来朝贡。”
可见,此年大唐西北并无“兵燹”之患、“进犯”之虞,当时唐朝对吐蕃是有一定控制力的,此役也是由唐朝首先发难,“偷袭”得手。而王维又是在唐军得胜之后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嘉奖的,此时应无紧急军情需要用“烽烟”上报(一般信息是用快马传书的形式传递的)。
查《辞源》《古代汉语词典》均无“孤烟”词条,但“烟”的词条下举“大漠孤烟直”时并没有明确其“烟”是“烽烟”。再查网络词典《汉典》之“孤烟”词条,则释义如下:
远处独起的炊烟。唐陈子昂《金门饯东平序》:“残霞将落日交晖,远树与孤烟共色。” 唐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柳永《诉衷情近》词:“遥想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综合这些材料,笔者认为,王维诗中“孤烟”作“炊烟”解释没有什么问题。大漠虽是“荒无人烟”,但抛开当时繁盛的边塞民间往来不说,单就军事方面也常有人员往来,通往边塞的路途上应设了若干的官驿或兵站,傍晚将至,或民或军,人们相聚歇息煮食,炊烟升腾而起,应就是此番景象。诗中写孤烟者很多,为什么独将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孤烟”释为“烽烟”呢?大概是人们认为此诗属边塞诗,写塞外军旅所见,自然要与战争沾点边,所以才误认为此“烟”一定是“烽烟”吧。
作文八:《使至塞上译文》1100字
使至塞上
1、 单人独乘,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察看,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
2、随风飘飞的蓬草,飘过边塞,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3、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直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村着落日的残红。
4、在萧关遇上侦察骑兵,报告唐军统帅就在燕然这边防前线上大破敌军。 黄鹤楼
1、 从前那位登仙的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如今在这里只剩下了一座黄鹤楼。
2、 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返,人们能看到的有那千载漂浮不尽的白云还在楼头
唐唐悠悠。
3、 呵,眼睛水道分明,远远望去,历历在目的是汉阳树,附近绿色撩人,那
芳草萋萋的地方,便是鹦鹉洲。
4、 看,天已经傍晚。请问:我的故乡该在哪儿才是?默对着这江上起伏的烟
波呀,真使人不胜忧愁!
归园田居
1、 在南山脚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而豆苗却稀疏。
2、 早起,去南山下除杂草,到晚才戴月荷锄而归。
3、 狭窄的山路旁草木长得很高,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4、 衣服沾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称了自己的心愿就好。
采莲曲
绿萝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应争艳。
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底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莲叶
1、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的清香。
2、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他们没有采摘荷叶,留下荷叶,给雨戏水的鸳鸯遮盖。
赠荷花
1、世间的人们对待花和叶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入金盆,而把叶子变成尘土。
2、只有荷花是绿叶红包相配相映,荷叶的舒卷,荷花的开合,全凭自然。
3、荷花荷叶长期互相辉映,荷叶减少,荷花衰败,令人愁苦难当!
白莲
1、他不施脂粉,长受艳丽的红莲欺凌,这样淡雅高洁的花,真该开在瑶池仙境。
2、看他淡漠无情,有谁知道她的无穷幽恨?秋天清晨她摇摇欲坠,正当月晓风清。
莲
1、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为此,我们不去西湖划船郊游玩赏。
2、 莲农随时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连内的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和
月色的清香。
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独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很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没有(缠绕的)枝蔓,也没有(旁逸的)枝节,香气越远越清芳;挺拔洁净地立在水上, (只)可以远远地观察,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谁呢?(至于)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多了。
作文九:《使至塞上改写》500字
使至塞上改写
一辆车,几个随从,向大漠缓缓驶去,想想都已经过了居延了,那么慢,却又那么快。回想以前,从开始准备到现在,就只有,也只有这几个人与我同行。现在想想,他们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而我竟不知用什么去回报他们。
我就好像那飘飞的蓬草,皇上就如同一阵风,风一吹,我就飞,风往哪儿吹,我就往那儿飞。我这一生四海为家,已经习惯了,如今有要安营扎寨到边疆了。表面上看,好像也是一个官职,但我心里跟明镜一样,皇上定是听了小人的谗言,抬头看看天空,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中,但也就是那么几只罢了。
沙漠中,几缕烽烟,直冲云霄,孤零零的直直升起。黄河上的落日依旧是那么圆,可是谁能体会我现在的心情?落日余晖,剩下的就只是一瞬的美丽,那一瞬过后,便是永远的黑夜了。
在这里,生命的意义在此定格,万古恒定,黄河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太阳与黄河融为一体,一切都那么自然,却又那么凄凉。
一直走到尽头,才碰见一个侦查的骑兵,一问才知,原来统帅在燕然。也对,我们这一小波人的行进,不足以惊动大军;我这一个小小的官职,也不足以震撼到统帅,我们只有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继续行走,可能又要经过漫长的时日。唉,都走到这里了,继续往下走又算得了什么呢?对,这些根本不算什么,既然已经不能在皇上身边效力了,我怎么样都可以,随遇而安吧!
作文十:《使至塞上 王维》1100字
使至塞上王维 (唐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奉命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属国另解为:汉代时称那些已经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⑧胡天:胡人的领空。
⑨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 归雁入胡天" ,像一只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地区,也是诗人自喻。
⑩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11、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12、长河:黄河。13、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4、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5、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河西节度使。
16、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全文翻译】 轻车要前往边塞去慰问官兵,途中(我)路过了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