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反思》1700字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反思
O
琼
巾
县
湾
岭
中
学
王
世
焱
《星星变奏曲》是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的第三课.本单元教学目标
是:学习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
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
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
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
练,优美的诗歌语言因此.我
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
一
,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
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
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亨受
美的乐趣:第三,感知诗中”星
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第四,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
通过诗内意象的对比.理解诗
歌主旨教完了这一课.感觉
很快乐与酣畅.达到我所定的
预期教学目标.通过反思.主
要体现在:
一
,诗歌主题鲜明.学生
易于把握
《星星变奏曲》是诗人江
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而江河是
新时期艨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朦胧诗是一种新诗
潮,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它的审美特
征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
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而艨
胧派诗人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
青年,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
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
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
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而都体现了艨胧诗
的典型特征
虽然《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艨胧诗,但诗人没有
刻意去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也没有特别
的晦涩.”朦”而不”胧.使”现实的黑暗”与”理想
的光明”这个主旨在诗歌中表现非常突出诗人把
“星星”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它所显现的
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
“星”光.强烈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
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
失坚定的希望.再用顾城的朦胧诗《一代人》’’黑夜
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来作衬托.
通过一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二,诗歌生动.拳生?予抓住
这首诗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
“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生活中最美好
2008?1O
?赫端潮搿
的理想世界.用
硬的土地”,”被
r-西作为对比的
“
.用暗喻的手
.这种不自由带
瓣
颤抖,是人心灵’
不到自由,使人?
贡瘦小的星星”.
t光明的微茫的_
也被”一颗又一
昌獗肆虐和冷酷
与反衬.学生易
r
排列.以”如果
.”奏”出了一种
\.内心蓄积已久
人们心灵要”寻找遥远的安慰”
三,诗歌语言清新.学生易于感受
一
般诗歌语言标志着诗的水准.以及所达到的
高度.诗歌的语言美,可划分为具象美,密度美,弹
性美,音乐美四类.本诗语言清新,通俗易懂,就具
有具象美与音乐美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
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因为诗是美好的.诗是
最浪漫和最美妙的艺术.每天的生活都是诗.就是
说每天的生活都充满着诗意,浪漫美妙.甚至每分
每秒都浪漫美妙,闪烁着幸福的光辉.所以诗人用
简单的语言,把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渴望,震
颤的心弦,密密的心愿寄托在”诗”中的”每个字”
上,愿成为一颗小星星,让人们”在夜里凝望”,”寻
找遥远的安慰”
“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
游动”.多么清新的语言,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
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萤火 虫”和”星星”一闪一闪地.好像梦幻世界里可爱的
精灵.粉红的”睡莲”静静地绽放.好像穿着纱裙的
仙女.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鸟落满枝头”.写出了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
的环境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
空”.这种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
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
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具象的语言情境.更
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反恩
作文二:《《星星变奏曲》》4400字
洪湖市第十一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文案
教材 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 主备教师
3、星星变奏曲
余
敏
复备人 选择及调整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 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 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3、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 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3、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 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 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 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 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 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 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 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 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板题】: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合作探究 二、检查预习:介绍背景(看幻灯片) 1.简介作者 2.简述朦胧诗 3、了解写作背景 三、朗读课文 1.听录音,赏析角度从意象、情感、写法、语言上分析。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富有感情。
理解分析诗歌(看幻灯) 思考问题: 1、 “如果”是表 关系的关联词,可见诗歌开头给我们交代了 一个怎样的现实环境?明确:黑暗笼罩着大地。 2、 诗人借助 寻找黑暗中遥远的安慰。 在这里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星星象征黑暗中的光明和微弱的希望。 3、诗人渴望的生活是怎样的? (1)这是怎样的生活? 明确: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它是明亮的,甜蜜的。 (2)这是怎样的世界? 明确:这是一个如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它安宁、平静、温馨。 (3)这是怎样的世界? 明确:这是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充满生机的理想世界。 (4)探究: “闪闪烁烁”是通常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 声音? 明确: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幸福、充满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热烈向往 4、第一
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 情? 5、比较一下两节诗之间的结构、句式有和异同? 6、比较第二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探究:如何理解“寂寞地燃烧”? 虽然身陷黑暗、孤独的世界,但作者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牺牲奉献自 己来寻找光明、希望。 (1)展示了怎样的生活? 明确:这是让诗人感到心灵颤抖和冰冷压抑的苦难的现实世界。 (2)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这是个冰冷的社会,它无情地摧残着人们本已十分渺茫的希望。 7、这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 情? 五、总结主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 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希望。 六、概括本文的语言特色。 具有朦胧诗的语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 义性,使得诗歌含蓄朦胧 二、中考连线 三、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 凝望________
四、新课讲授:
安慰________
柔软________ 疲倦________ 覆盖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后两句。 细雨 东风里, 掠过我的脸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你的课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两句。 4.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 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寄托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 5.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升级达标 (一)阅读课内诗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6.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
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 变 奏 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 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 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 ,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题 为“星星变奏曲”?请谈谈你的分析。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真地体验这首诗,请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作点赏析。 最欣赏的句子: 我的赏析: 9.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的感受: 10.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 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二)阅读课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① 夜色中,我们溜出 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她却说是九千 我却说是一万 ②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选自《刘益善诗选》) 1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1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象,这些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把你的想象描述出来。 我的想象: 优生探究乐园 16.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 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 、 “繁星” 、 “闪烁”这三个词扩展成一
段 150 字左右的文字。
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 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 ,可谓名副其实。 8.只要言之成理即可。9. “柔软得像一片湖” ,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 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10.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 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 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 了“春天”之美, “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 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 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 切感觉。11.初夏、星星、萤火虫 12.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数星星 13.我说萤火虫是月亮 下的蛋/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14.都认为自己数得很清楚,都认为自己有理。/啊,两小无 猜的时代/天真无邪的童年 15.只要想像合理即可。16.示例: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 人要坚毅刚强。17.只要符合要求,表意清楚即可。 四、教学板书
星 星 变 奏 曲 江 河 光明 意象
六、教学反思:
主题+结构 对比
答案: 1.chà n ,ní ng,wè i,ró u,pí ,fù 2.示例: 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3.示例:七八个星天外/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4. 示 例:阳光普照的光明/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5.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6.(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 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 暖。 (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 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7.这首诗的上下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
作文三:《《星星变奏曲》》400字
年
月
日
《星星变奏曲》 课前预习题
给加粗字注音。 寂寞( ) 颤动( 覆盖( ) 冻僵( ) )
课后作业题 必做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凝望: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 人, 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 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弥足珍贵: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诗人在静谧的深夜遥望 星空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课堂练习题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 愿意??谁不愿意??” 的句式写几句话, 表达 一种期盼或愿望。
选做
思考
作文四:《星星变奏曲》5500字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备课时间】 :2005、 8、 23
【授课时间】 :2005、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 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 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 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 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 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 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 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 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
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 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 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 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 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 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 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 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 由自在的天上街市, 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题】 :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介绍 朦胧诗:
朦胧诗,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 它指的是以舒婷、 顾城、 江河、 杨炼、 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 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 “**” 时期的 “地下文学” 。 食指 (郭 路生)、芒充 (姜世伟 ) 、多多 (栗世征 ) 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 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 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
集中推出了 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 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 1949年生, 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 《上 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 光》 等. 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 《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 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和浓郁的诗意氛围。 朗读时要感情饱满, 注意音量、 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 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 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 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 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 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 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 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 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 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 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 意境 ?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 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 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 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 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 “鸟落满枝头” 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 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 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 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 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 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 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 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 “闪闪烁烁” 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 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课堂小结】 :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 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 美好的理想世界。
【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
光明意象 【课后记载】 :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备课时间】 :2005、 8、 23
【授课时间】 :2005、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 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 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 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 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 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 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 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 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
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 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 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 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 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 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 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 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板题】: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新课讲授: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 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 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 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 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 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课堂小结】 :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 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4、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
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 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 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5、理解“星星”的象征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
明确: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分析: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 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 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 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 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 式的转换, 意象的丰富, 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 氛围的对照中, 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 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6、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 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 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 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 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 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 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 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 实。
【课堂小结】 :
“星星”是光明的使者,诗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 中,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 “星星”是诗歌意象,暗含诗歌的主 旨; “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因此,欣赏诗歌要学会 抓住诗题和诗眼。
【本课总结】 :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 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 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 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 和意义, 它的光芒, 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 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 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
光明 主题 +结构
意象 对比
【课后记载】 :
作文五:《《星星变奏曲》》3200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由关于“星星的诗句”导入
回忆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绍和朦胧诗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三、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四、请大家朗读,要求:
(1)读准音。
(2)体会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是满怀希望的。朗读语调是深沉的。
颤(chàn)动闪烁(shu?)朦胧(méngl?ng)覆(fù)盖
疲倦(píjuàn)静谧(mì)憧憬(chōngj?ng)劫(jié)难凝望(níng)
五、再读:把握意象,读懂诗歌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六、具体体会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假设的句子“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
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这首诗是借用此术语来说的,具体特征有以下两点:
①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
②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
第二课时
七、自读
1、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黑暗笼罩大地,诗人向往光明世界。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第二节: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肯定)
2、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第一节和第二节用了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语气已从肯定变为否定;内容又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意境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八、小结
1、主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希望。
2、结构示意图
主要意象: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3、具有朦胧诗的语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使得诗歌
含蓄朦胧。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 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 象征着眼于全文构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层次,是一种表现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辞手法。
九、探究
1、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十、作业处理: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如果我是一张白纸
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 如果我是一根蜡烛
我会默默给人们带来光亮 谁不愿意呼吸新鲜的空气 谁不愿意沐浴温暖的阳光 谁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 谁不愿意拥有美好的生活 可是,人类肆意的破坏 使这一切都变成了虚幻
刘历英
作文六:《星星变奏曲》4500字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 “ 星星 ” 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 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 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悟 “ 星星 ” 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导语) 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 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 江河来说. “ 星星 ” 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
希望之歌 —— 《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 — 起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文题、作 者 )
同学们,起步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 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 舒婷, 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 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 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 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 美特征。
二、朦胧诗的解说及作者简介: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 —— 批 “ ** ” 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 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 “ ** ” 时期的 “ 地下文学 ” 。食指(郭路生)、芒充 (姜世伟 ) 、 多多 (栗世征 ) 等在 “ ** ” 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 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等, 1980年又以 “ 青春诗会 ” 形式集中推出了 1 7位朦胧诗人的作 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 表性作品。
朦胧诗 — 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往 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 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 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 文学》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 时期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之 —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 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 “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 ,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 “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
3、 “ 寂寞地燃烧 ” 是什么意思 ?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 “ 星星 ” 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 “ 柔软得像一片湖 ” 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 柔软得像 … 片湖 ” ,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 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 鸟落满枝头 ” 与 “ 星星落满天空 ” 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
“ 鸟落满枝头 ” , 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 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 十分宁静的; “ 星星落满天空 ” 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 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 之处, 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 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 春天 “ 鸟落满枝头 ” 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 和美感。 “ 鸟落满枝头 ” 与 “ 星星落满天空 ” 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 “ 光明 ” 的美好。
3、 “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 与 “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 这两句诗在语意上 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 诗人为什么用 “ 闪闪烁烁 ” 来形容声音 ?
“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 与 “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 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 白丁香的朦胧. 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 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 “ 春天 ” 之美, “ 光明 ” 之美。
诗人用 “ 闪闪烁烁 ” 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 — 会儿入耳, 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 — 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 “ 闪闪烁烁 ” 的感觉是相通 的。 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 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 隐 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4、诗中 “ 每一首诗都是 — 群颤抖的星星 ” 。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
“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 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星星的颤抖, 是人心灵的颤抖。 因生活 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5、怎样理解 “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
“ 瘦小的星 ” 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 “ 瘦小的 星 ” 也被 “ 一颗又一颗 ” 地吹落,可见 “ 夜 ” 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6、 “ 寂寞地燃烧 ” 是什么意思 ?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 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四、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 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 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 历史感。 《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 咸涩的沉重, 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 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 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五、作业设计:
(一)、阅读诗歌《帆》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 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
唉 ! 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
(1)意象是 A 的 的帆。
B 海风, 浪。
C 阳光, 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 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 “ 帆 ” 象征什么 ? 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 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 (1)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2)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
2、 (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 风暴,仿佛
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3、略
(二)、仿照这首诗的 “ 如果 …… 如果 ……” 或 “ 谁不愿意 …… 谁不愿意 ……” 的句式写 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如果 …… 如果 ……
谁不愿意 …… 谁还需要 ……
谁不愿意 …… 谁还会 ……
谁不喜欢 …… 谁愿意 ……
谁不喜欢 …… 谁愿意 ……
蜜蜂 萤火虫 睡莲 寒冷 寂寞 苦难
春天 鸟儿 白丁香 冰雪 僵硬 瘦小
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 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朦胧诗是文学作品中重 要的一页,而赏析朦胧诗中的意象是提高艺术修养的最佳途径。
在引导学生赏析朦胧诗中的意象时, 我先向学生介绍朦胧诗产生的背景。 朦胧诗 孕育于 “ ** ” 时期的 “ 地下文学 ” ,当时压抑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人性与人 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面前, “ 冬天来了,春 天还会远吗? ” 的精神始终昂扬着。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 具有相同的韵律。 通过意象的变化体会诗中的情境、 意味发生的变化是品味这首 诗的难点。
诗的第一节 “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 动/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鸟落 满枝头/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 。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 “ 诗、湖、 萤火虫、春天、睡莲、鸟、白丁香 ” 一系列美好意象的叠加象征着一个富有诗意 的世界、 一个夏夜般柔美的世界、 一个春天般温馨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正是作者 向往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这些意象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 虽现实与理 想相距甚远,但诗中 “ 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 ” 等意象却是那么生动。
诗的第二节由 “ 谁不需要 …… 谁还会 ……” 的肯定式,变为 “ 谁还需要 …… 谁愿意 ……” 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意象也随着发生变换, 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 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本节诗中的意象是 “ 冰雪、冻僵的土地、颤抖瘦小的星星 ” ,这些意象象征着什么?学生在讨论的过 程中明白, 它象征着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意象的对比, 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 也更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 给这首诗蒙上一片迷悯与感 伤的情调。
诗中最后四句又恢复第一节的 “ 谁不喜欢 ……” 的肯定句式,再次用 “ 飘动的旗子、 火 ” 这些意象来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 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所以在这首诗的教学中,通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要懂得欣赏诗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除了把意象融入诗歌教学中, 还得培养 学生对阅读、 朗诵诗歌的兴趣, 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 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 点等等。
作文七:《星星变奏曲》5600字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玉林店中学 王占宁 一、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代表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 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展示 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这首诗意蕴丰富,学习本诗,重点是通过诵读,品析语言, 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学会鉴赏本诗,对于理解、欣赏其他的朦胧诗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朦胧诗,学生对于朦胧诗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学习本诗前,可诱导有条件 的学生查找关于“朦胧诗”的资料,了解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朦胧诗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 为学生更好理解这首诗搭建丰富的知识平台。另外,这首诗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委婉抒情, 而学生的音乐知识有限,并不懂得“变奏曲”的含义。理解音乐术语“变奏曲” ,又是理解这首诗围绕一 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抒情这一创作手法的关键,因此,可通过播放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 变奏曲,什么是变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⑵ 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 “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 级的诗歌写作。
⑶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⑵ 通过诗歌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⑶ 体验与反思,通过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畅谈感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背景音乐、朗读视频、自制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美诗美读,整体感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课件投影】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欣赏图片视频:夜空中的星星 , 并有情感的诵读:
静谧的夜,张开似水的眼。在夜的帷幕里,星星泛起了幽幽的光。星星,夜空里的精灵,总能引发人太多
的联想。我读过一首现代诗《星星》 ,至今也没忘:
当晚风拢起最后一缕夕阳 /你便悄悄地撒满了天网 /不要说一星星 一点点 /你要打捞起被太阳遗忘的时 光 你把疲劳逼进地幔 /眼睛里释放关切的目光 /不管春夏秋冬 /你用真诚在时时守望
茫茫夜空中的点点光明,让诗人神思飞扬。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朦胧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 诗歌灵感源的导火索,从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学习的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优美、形象的教学语言来激 起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透过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美 好情意。而学生能否真正走进对于文本的学习,上课之初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有学者曾说:一位优秀的教 师应该善于把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的产物,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情意场,而贯穿于教 学过程的始终。 )
(简要实录:教师深情地朗诵现代诗《星星》 ,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再辅之以优美的画面,学生完全沉浸 在诗与情、画与意互相交织的境界中。 )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课件投影】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语速,注意语气。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是读者对诗歌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诗意理解的必要步骤,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 生朗读,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也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首诗,当学生能用声音很好地表达时, 他们才能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即:读中生情,情郁心中悟文。 )
(简要实录:学生自由朗读,老师给予朗读指导。学生在多遍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兴趣,表情凝神、 专注。教室也成了学生高声吟读诗歌的海洋。 )
(三)视频范读,尽显名家风采
【课件投影】请听著名主持人罗京朗读《星星变奏曲》 ,注意节奏、情感以及重音。
(设计意图:“读到听时始传神” ,学会倾听他人的朗读,也是补己朗读之短的方法。再者,有了名家的范 读,学生更能理解作者创作诗歌之妙。 )
(简要实录:在教室里,名家朗读的声音如涓涓细流,在学生的心田轻轻流淌,学生完全沉浸在听读的世 界里,眼睛专注着视频,微侧着耳朵,不愿意让一个音符从耳畔溜走。 )
在读这首诗时,要把握好朗读这首诗的感情:既怀着对冷酷、黑暗的现实的憎恶,同时,在苦闷、压 抑、彷徨之中仍怀着对光明、希望的追求心情。表达事物的词如星星、诗、蜜蜂、湖、萤火虫、睡莲、春 天、白丁香、旗子、火等要重读;语速要舒缓且有变化;语气要沉重,最后结尾处要读得坚定。 )
二、鉴赏品味,理解诗意
(一)自主探究,把握诗歌内容
【课件投影】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设计意图:每个人都是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由于人的经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不同,人的个性也 迥异不同,学生也是如此。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味地存异求同,长 此以往,就会泯灭学生的一些天性,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对问题有自己独特性的见解,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表现,也是学生个性的展现。 ) (简要实录:学生反复读了这首诗,已经能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因此,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见解还很有
个性。
见解一:诗人借助“星星”的意象,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执著。
见解二:那是一个人性被扭曲,自由被禁锢的时代,如果没有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执著 追求,生活将会永远沉寂在黑夜里——黯淡无光。
见解三:追求也许会失败,不追求永远看不到希望。这是一首追求希望的歌,是一首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 曲。
见解四:“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 那些勇于追求的人, 往往伴着孤独、 忍着屈辱,如果他们的精神不死,生命的激情就会迸发,追求就永无停止。
教师小结:诗人创作这首诗时是在特定的年代,当时,自由的心灵被禁锢,张扬的个性遭扼杀,而内 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压抑却需要宣泄和排解,于是就借助诗歌来含蓄表达,表达自己的苦闷、企盼,及对 生活的思索。 )
(二)话谈朦胧诗
【课件投影】诗人为什么要含蓄表达自己的苦闷与企盼?这与朦胧诗创作的背景有关,请同学们看以下资 料,全面了解朦胧诗。
朦胧诗,它指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为代表的一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 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 。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 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 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 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 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 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内容。因为,朦胧诗往往通过意象、采用象征的手 法含蓄表达诗人的情感,因此,表意朦胧也成了诗歌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 隐喻性,也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设计意图:朦胧诗创作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如果不了解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就好似园艺师不了解 他培育的幼苗一般,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对它施肥、灌溉。因此,把对朦胧诗的学习放在诗歌诞生的广阔 背景中,让学生的心和作者的灵魂发生撞击,他们对于诗歌的感悟才会更深沉、更强烈。 )
(简要实录:学生理解了朦胧诗创作的背景,也对诗人江河隐约、含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多了一份理解 和同情,部分学生微微点头、侧目。 )
(三)品味诗句,探究意象深意
【课件投影】诗歌的特点之一:形象性。而诗歌中的形象已不是事物本身,它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 诗人的情意与物体融合在一起、表达诗人之思的意象。把这首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类,明确它们的象征意 义。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者走进诗人内心的关键,也是理解诗歌意境的关键。所谓“牵一发 而动全身”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简要实录:学生开始在书上勾画,对星星、诗、蜜蜂、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鸟、旗子、 火、冰雪、土地、夜、苦难的诗等开始分类,揣摩它们的象征意义,并交流了自己对于意象含义的理解。 【课件投影】用星星、诗、蜜蜂、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鸟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的世界。 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
(四)鉴赏诗句,美点寻踪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诗句,圈点批注。在老师示范后,同学们也能试着鉴赏诗句。 (设计意图:“食贵自化, 学贵自得” 。 圈点批注法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 教师给学生示范如何鉴赏诗句, 教师的示范既让学生明确鉴赏诗句要找准鉴赏点,同时又是在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诗歌丰富的意蕴中。 ) (简要实录:学生开始了自己心中的美点寻踪, 在书上诗歌的多处都留下了学生的墨痕。 在学生批注完后, 教师谈了自己欣赏的诗句。
师示范:“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 “寻找” “凝望” ,通过这两个词,我能感受到诗人的形象。在寒冷的夜晚,诗人孤独难眠,于是驻足仰望 苍穹,那目光如此专著与凝神。在长时间地驻足凝望中,心灵与星星交会融通。点点星光在如漆的夜,给 一个生活在黑暗而又冰冷世界中的人, 带来了丝丝温暖和点点安慰。 读这两句诗, 让我想到了诗人顾城 《一 代人》中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
教师示范后,学生也跃跃欲试,把自己鉴赏的诗句与他人分享。
学生一:我欣赏“柔软得像一片湖”这句诗,我觉得诗人把夜晚的和谐、安宁、平静、柔和、温馨用形象 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感觉。
学生二:我欣赏诗句:“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此处诗人用“瘦小的星星”来比喻并象征人们对 光明的微茫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是多么得黑 暗、猖獗和冷酷。
学生三:我欣赏“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这句诗。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 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学生四:我欣赏诗句:“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和视 觉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如真似幻、朦胧迷离的意境中。
教师小结:在没有光明的黑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沦落,虽然星 光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这首诗正是通过星星等一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对自由与理想的执著。
三、问题探究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了解文本,设计了两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体 现团结合作的教学理念。 )
1、两小节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结构上: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节 16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 的气势。都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 或相近。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 也有所变化。
语言上: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起有变化, “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 成“谁愿意”的否定式。
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 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
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 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 ,可谓名副其 实。
四、课堂小结
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 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 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光明的 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 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五、课堂练习
仿照这首诗的 “如果……谁不愿意……” 或 “如果……谁愿意……” 的句式写几句诗, 表达一种企盼。 例:
如果我们不用准备那些枯燥的考试
谁还需要补课,谁还会
在夜里叹息
寻觅妈妈收缴的童年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歌
每个同学都是青春飞动笑声连连
如果我们都可以升入理想的大学
谁还需要补课,谁还会
在寒冷的冬天寂寞的煎熬
在酷热的夏日苦苦的等待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听到唠叨的话
六、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七、布臵作业:
作业一:.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作文八:《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说课稿》1300字
说课稿 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来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课本中的
欣赏课程,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
一、设计理念:依据课标说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发起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课标》还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本课也正是贯穿这一教学理念来进行的。
二、教材分析:下面介绍一下本课教材
《小星星变奏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欣赏课程。本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钢琴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和对其进行分析来认识变奏曲,以及变奏类型。《小星星变奏曲》是以一首法国童谣所改编而来,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主题旋律单纯、质朴,音域只有六度,其低音部和声清淡曲雅,整个主题具有天真浪漫的儿童特点。本曲由主题呈示部及十二个变奏构成。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不稳定的年龄阶段,生性好强,喜欢表现,对音乐比较感兴趣。此阶段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趣味变异迅速,特别是在电子音乐盛行的今天,对他们所谓的非“主流音乐”的乐曲是很难在课堂中进行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新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要求,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四、教学目标:有三点
1、情感态度:通过欣赏《小星星变奏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听辨、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变奏曲”的概念。
3、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了解“变奏曲”以及变奏类型。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对“变奏曲”的初步了解和变奏类型的认识。
难点是:能够准确地听辨出主题与变奏怎样转换。
六、课时安排:
由于只要初步了解“变奏曲”,本课程两个课时即可完成。
七、教学程序:下面我向老师汇报一下这节课的流程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框架是:
情境导入——参与展开——比拟教学——听辨巩固——归纳总结
情境导入
播放人气明星吴克群的《为你写诗》,并进行提问。
歌曲里面,有我们熟悉的儿歌《小星星》的旋律。
通过流行的元素导入课程。
参与性展开(结合琴谱进行欣赏分析)
首次欣赏音乐,学生结合琴谱,进行分段。该部分的任务是了解音乐的乐段,共分为13个乐段。
再次播放乐曲
再次欣赏音乐,学生通过听辨,发现音乐的变化。初次了解变奏曲的概念。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整理归纳得出变奏的概念。
通过引导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启发教学
现在我们把《小星星》比拟成一根光秃秃的树干。把我们所听到的不同的音符,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如学生在树干上加了树枝、叶子、花等东西。引导学生思考加载乐曲中的这些东西叫什么。以此引出变奏的几种类型。归纳出其概念。
听辨巩固
最后播放整首乐曲,让学生结合乐曲更好的理解变奏曲及其写作手法。
八、课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变奏曲,为了更好的巩固和理解。还必须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欣赏并分析《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完毕。
作文九:《《星星变奏曲》的三要素教学分析》3500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但真正上具体的一节课,只要花十几分钟就够了。”因此,教学之前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但目前普遍存在着教师在教学决策之前没有经历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这一过程。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本人在这里化用“三要素”理论,以《星星变奏曲》为载体,来阐述这一问题。
“三要素”理论是章建跃博士在研究高效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分析的理论模型。“三要素”是指: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价值)、理解学生(认知起点和思维障碍)、理解教学(学法指导分析)。
一. 《星星变奏曲》教学分析过程
1.理解教材——内容及其解析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教学重点:对本首诗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2.理解学生——教学问题诊断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 更何况它还有朦胧之外的“变奏”! 初三学生虽然学过一些诗歌,并有初步的一点诗歌鉴赏能力,可学的大多是古诗,现代诗还是在这个单元第一次接触。对于《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关键是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内容,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可朦胧诗是特定年代——**时期,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而这种成长经历和体验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实在太大了,所以这对学生来说,是在接触一块新领域,对这种诗歌的风格——较为隐晦而陌生,当然更难理解的是这类诗的情感。
朦胧诗是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因此这首《星星变奏曲》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的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也是难点。
3.理解教学——学法指导分析
(1)这首诗教学的创新点之一是导入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地分析,这首诗有以下几种导入法:①借助音乐导入。多媒体播放星星与有关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导入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想象,但学生想象的那种意境,往往与诗歌的意境想去甚远,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靠近这首诗的感情。②借助朦胧诗导入。用顾城的朦胧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种导入能让学生先从简短的朦胧诗来认识朦胧诗的基本风格,再来学习较难的《星星变奏曲》,遵循学生由浅入难的认知规律,但不够简洁,一开始学生就被导得云里雾里,事实上学生不见得明白,更不用说学习下文了。③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和作者导入。这种导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但可能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以上三种导入方式的优劣分析,这首诗的导入方式可以是这样:首先问平时我们说的“话里有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并举例?这种语言的表意不是很明了,给人一种朦胧感。其次在播放舒缓的钢琴曲的同时,师深情地叙述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和特定的情感。然后说,江河他们一群进步青年为了要表达自己不能直接抒发而又难以克制的感情,就利用诗歌的形式用朦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这样的导入既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起点,从而初步体会到“朦胧”的意思,又通过听音乐激发学生想象的同时,了解“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为后面对全诗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做了很好地铺垫。
(2)这篇课文教学的创新点之二是探究诗歌内容活动的设计。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字里行间让学生体会找到能表达情感的字词,这往往会破坏诗歌的意境。虽然《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朦胧诗,但诗人没有刻意去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也不是特别的晦涩,“朦”而不“胧”,使“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光明”这个主旨在诗歌中表现非常突出。诗人把“星星”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强烈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所以像这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宜于朗诵,通过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但也不是简单而单一地读,而是有层次地读。教者可采取听读、齐读、寻读、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也读出诗歌的情韵之流、意境之美。其中特别是“寻读”部分,教者借助“本诗的‘意象’有哪些和各自象征是什么?诗中的中心句(即诗眼)是什么?”的简要提问,引导学生读出了诗人笔下的“一颗炽热的心”、“二种黑暗的现实”(一种写满苦难的现实,一种像冬天般冰冷的现实)、“三个美好的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的世界)。
二. 随感随想
1.教学分析的意义
教学分析能使教学“立意”更高,内在逻辑线索更明显,目标定位更准确;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合适载体,从而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并处理教学内容,使组织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从而能使教学方式经历“多选一”的优化过程,并有可能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作出创新,使教学更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法指导更科学,教学更有效。教学决策之前的分析是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
2.教学分析的视点
“三要素”教学分析理论给出了相对稳定的分析程式:内容及其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学法指导分析。内容及其解析的视点是把握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并分析本文给学生带来的教学价值。教学问题诊断的视点有:认知起点和认知障碍(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
到的思维障碍)。学法指导分析的主要视点有:分析教材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并指出各种呈现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从中选择最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目标;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和指导策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思维的教师指导方法,进而构建合适的教学过程。
3.教学分析的策略
这一过程就是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理解本教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涵,认识它的教学价值,进而选择并确定适合本文和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中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教师对文本内涵多维加工,在可行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激活知识的“生命态”(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命实践的沟通),需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有效指导:思维跨度大时的问题暗示、困惑或认识模糊时的点拨,思维受阻时的“原认知提示语”发问、思维偏离方向时的干预、观念碰撞时的评价,回答不完善时的追问、回答有创意时的激励,以及问题解决后提出反思性的问题等。
卢海燕,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象山。
作文十:《第3课《星星变奏曲》的教案》3200字
法帕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主备人:邵维炳
学科长审核意见: 学科长签字:
备课组长:杨露生
备课成员:杨露生 邵维炳 朗叶黎 赵学超
授课时间: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一、内容及分析
内容: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
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
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分析: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先抓住句式“如果??如果??”和“谁不愿意??谁不
愿意??”,体会诗人这样假设和反复反问的用意及好处。然后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感悟诗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讨论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分析
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准备
1、可准备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
2、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六、课时安排 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齐背这首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
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作者简介:江河(1949- )当代诗人。原名于友泽,北京人,是朦胧诗群体中重要的一员。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其诗作被收入《朦胧诗选》、《中国新诗萃》等。重要诗作有《纪念碑》、《故园》、《太阳和他的反光》等。
(三)自由朗读
1、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注音。放声朗读。
2、出示投影,检查字词。 给几个字注音:凝望 颤动 ..
3、指名朗读,师纠正。
(四)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五) 问题研究:
(1)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变奏曲”?
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
对照,这就是变奏曲。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
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
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
究下列问题。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
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
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
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
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六)课文主题----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在
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代表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课后反思:
《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导学】
一、基础知识训练
1、chàn , níng, wèi, róu, pí, fù
2、(七八个星天外/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1)聚精会神地看。 (2)孤独,冷清。 (3)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宝贵。(4)安静。
4、如果我是一张白纸/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如果我是一根蜡烛/我会默默给人们带来光亮 [示例二] 谁不愿意呼吸新鲜的空气/谁不愿意沐浴温暖的阳光/谁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谁不愿意拥有美好的生活/可是,人类肆意的破坏/使这一切都变成了虚幻。
【课堂目标检测】
5、(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
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
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6、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
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8、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 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
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