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核舟记]核舟记》6700字
[核舟记]核舟记 篇一 : 核舟记
备课组初三学科语文执笔范国伟
课题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3. 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情感
态度
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
方面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核舟大小如何?
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 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8扇窗户、左右栏杆、16个字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长约八分有奇。左右各四,共八扇。船头坐三人。共阅一手卷。
横卧一楫。 倚一衡木。 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钩画于了:钩画,字的一钩——画。
?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六、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板书设计
**可向学生作一些知识扩展——与本文部分用字相关联的词语:
轩——气宇轩昂 语——窃窃私语
历历——历历在目 了了——一目了然
盈——热泪盈眶、恶贯满盈 比——朋比为奸
贻——贻笑大方
夷——化险为夷、夷为平地
**古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痕迹——如“启”字,文中是“打开”义,在现代汉语中仍在沿用着这一用法。例如“启瓶盖儿”、“开启”、信封上的“某某启”。
我们通过这类知识的扩展,既让学生拓宽了视野,又使他们增强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使教学更富生命力。
[ 补充资料] 贾宗赤微刻极品震惊世界
——“微刻”的标准由此被改写
2003年的国庆节,对于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对于世界上所有从事于微刻艺术的艺术家们来说,是最为令人震惊和兴奋的一个国庆节~因为,十月一日至五日在北京国贸中心举行的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微刻艺术家贾宗赤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他那已经改写了“微刻”标准的惊世之作~
此次贾宗赤先生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微雕微刻作品均为其精心之作。微雕外型形式各异、材质上乘、形态古朴大方、制作精细;微刻书画内容丰富、刻画清晰。其中黄金版微刻作品《易经》,其外型仿商代青铜器方鼎,以牛角冻寿山石为方鼎材料。鼎高4.7厘米,横长3.5厘米,宽2.2厘米。《易经》全文刻于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纯金金片上。金片重3.888克,嵌于方鼎正面。全文共6379字,刻写面积为1.4平方厘米,密度为4550字/平方厘米。字体为行书,自右向左竖排刻写。该件作品材质上乘、形态古朴大方、制作精细。文字刻写于黄金之上,更显豪华尊贵、千载不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孤品~另一件极品佳作是中英文版《联合国宪章》。该件作品中文1.33万字刻写面积1.11平方厘米,英文6.5万字母刻写面积1.11平方厘米,刻写密度竟然达到了每平方厘米60000字母,更是当今微刻文字世界之最~~~
贾宗赤先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心之作,不仅字的密度大得惊人,最绝的是:其微刻艺术,是在继承传统书画之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精湛技艺,将书画艺术以另外的独特形式表现出来。在细微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有限平面上,将传统书画艺术的韵味体现得极其完美~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微刻作品。
10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文化报道》以专题新闻的形式报道了贾宗赤先生的惊世微刻艺术,随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也进行了相同内容的报道。本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共有三百多家中外艺术
参展商参展,而这是中央电视台对所有参展单位所做唯一的专题性新闻报道。在这次新闻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在近五分钟的时间内高度评价了贾宗赤先生的微刻艺术造诣。该报道播出后,立即在京城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是真正的惊世之作,更是这届艺术博览会最闪亮的艺术明珠~”。第二天便有很多人专程慕名前往艺术博览会,参观欣赏贾先生那令人不可思议的微刻艺术。
在微刻界,贾宗赤先生所带来的震撼更为强烈~因为在此次国际艺术博览会之前,国内外微刻水平最高、密度最大的也就是每平方厘米能刻写三千多个汉字。这样的密度显然跟贾先生四万字以上的极限刻写密度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更为令微刻界感到振奋的是:“微刻”的标准由此已经被贾宗赤先生改写~~~从而使从事微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以前,微刻的概念就是指刻写得很小的字或画,但从来没有过具体的定义,即小到什么程度可以称作微刻。现在,贾宗赤先生的微刻艺术对此已经进行了最好、最新的诠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凭肉眼无法看清和辨别刻写内容、必须借助于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阅读和欣赏的,方可称得上微刻二字。凡是用肉眼就能辨认出刻写内容的,都不应该算是微刻”。
世界上最早的微刻文字是西周甲骨文微刻。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这批甲骨文,字体小如芥粒,笔划细若秋毫,其直笔契刻有力,折直遒劲。其中一片面积仅2.7平方厘米的卜甲,在1.17平方厘米内刻细如发丝的文字30多个,其中有的字体不足毫米;一件清朝的吊饰,在一粒长仅4.5厘米,宽只2厘米的榄核底部,刻出全首《后赤壁赋》,
合共357个字;前些年在浙江省东阳市一户农家发现的上下两册《五经全注》袖珍作弊书,每平方厘米约33字。
贾宗赤先生的微刻书法艺术,是完全承袭传统书法之精髓,通过特殊的精湛微刻技艺,将书法艺术以另外的独特形式表现出来。目前其创作的作品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6000——10000字,最大密度的作品达到了每平方厘米65000字~而在贾宗赤先生获得基尼斯世界之最之前,微刻密度的世界记录仅为每平方厘米4000字。贾宗赤先生所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其精心而作,不仅字的密度大得惊人,最绝的是:在细微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有限平面上,能将传统书法的韵味体现得如此完美~由于贾宗赤先生的微刻作品非常微小,就连一般的高倍放大镜都无法清晰地展现出作品的精妙之处。所以在欣赏贾宗赤先生的微刻书法作品时,需要使用放大倍数较大的显微镜。在显微镜下,可以非常清晰地欣赏贾宗赤先生的作品。
板 书
设 计核舟记 魏学洢
核舟之小
对 奇巧
比 灵怪
容量之大
课后反思
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一篇不多见的古文言说明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入手,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
上分析文章内容,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奇巧”两个字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思路与写作特点。篇二 : 核舟记
核舟记 魏学洢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
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
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
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作文二:《核舟记》9400字
《核舟记》复习题
一. 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6、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
二. 一字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 (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三、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一段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第二——五段,详述核舟之“奇巧”。【(2)介绍船体大小,结构布局。(3、4)介绍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5)船背的题名、篆章和着色】按照空间顺序细致说明。第六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技亦灵怪矣哉!”。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态毕备
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答: (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4、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据。(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 (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空划船。
6、王叔远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这是因为什么?
答: 为了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四、文学常识
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黄庭坚。
五、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峨冠guà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 .(绝)类弥勒:很 B .(历历)数也:分明可数的样子
C .(如)有所语:好像 D .勾画(了了):清楚明白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c )
A .诎右臂支船 B .左臂挂念珠倚之
C .东坡右手执卷端 D .绝类弥勒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 .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 .中轩敞者为舱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 .其人视端容寂
5. 全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A )。
A. 总分总 B. 总分 C. 分总
6. 课文总体是按( b )顺序说明核舟的。
A. 时间 B. 空间 C. 逻辑
7、阅读下列文段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高(可)二黍许 ①大约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类似
③(诎)右臂支船 ③同“屈”,弯曲 ④珠可(历历)数也 ④分明可数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①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3)第一段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 、C )
A. 列数字 B. 打比方
C. 作比较 D. 分类别
(4)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_____灵活精致_____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5)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6)第二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___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__”的精湛技艺。(从原文第一段文字中找)
(7)第二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生动形象地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8)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 多; 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9)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1)罔不 (2)贻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糁之 (6)髯
(7)天启壬戌 (8)篆章
2.解释加粗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二、阅读
阅读课文1~3节,回答问题。
(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峨冠而多髯(xú)者为东坡
B .苏黄共阅一手卷(juǎn)
C .石青糁之(sǎn)
D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2)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高可(大约)二黍许
B .矫(举)首昂视
C .两膝相比(比较)
D .清风徐(缓缓地)来
(3)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________同________解释________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能以径寸之木,为 宫室、器皿、人物
B .士卒多为用者
C .为人五,为窗八
D .中轩敞者为舱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l .①wǎng ②yí ③ruò ④jī ⑤sǎn ⑥rán ⑦rén xū ⑧zhuàn
2.①无不 ②曾经 ③极 ④同“屈”,弯曲 ⑤篆字图章 ⑥神色 ⑦还 ⑧长而窄
3.清 张潮《虞初新志》 明 魏学洢
4.大苏泛赤壁 奇巧 技亦灵怪
5.古汉语中无专门的量词,常用数词加名词表示数量。
二、
(1)C (2)C (3)诎屈弯曲 (4)D (5)[ ]
A .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B .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c .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6)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核舟记》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黍( )箬篷( )糁( )峨冠( )髯( )髻( )
衣褶( )诎(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矫( )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 有奇巧人( )
2. 罔不因势象形( ) ( )( )
3. 尝贻余核舟一( )( )( )
4. 盖大苏泛赤壁云( )
5. 高可二黍许( ) ( )( )
6. 启窗而观( )
7. 箬篷覆之( ) ( )( )
8. 雕栏相望焉( )
9.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
10. 石青糁之( )( )
11. 中峨冠而多髯者( )( )( )
12. 如有所语( )
13. 其两膝相比者( )( )
14. 佛印绝类弥勒( )
15. 矫首昂视( )
16. 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 珠可历历数也( )
18. 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 其人视端容寂( )( )
20. 若听茶声然( )
21. 其船背稍夷( )
22. 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3. 长曾不盈寸( )( )
24.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四、按要求填空
1.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 《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 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
五、翻译下列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六、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峨冠guān B .手卷juàn C .不属shǔ D .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类弥勒(绝):很 B .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 .如有所语(如):比如 D .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 .诎右臂支船(诎)B .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 .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 .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 .中轩敞者为舱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 .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 .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九、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 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列数字 B. 打比方 C. 作比较 D. 分类别
3. 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 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核舟记》专项练习答案
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
二、1. 奇妙精巧 2. 无不 顺着 雕刻 3. 曾经 赠 我 4. 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 大约 黄米 上下 6. 打开 7.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 正对着 9. 缓缓地 起 10. 用石青 涂抹 11. 高 帽子 胡须 12. 说话 13. 他们的 靠近 14. 极像 15. 举 16. 不相类似
17. 分明可数的样子18. 椎形发髻 19. 视线 神色 20. 好象……的样子 21. 平 22. 清楚明白 黑 23. 竟然 满 24. 长而窄
三、1. 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 通“屈 ”弯曲3. 通“横”4.通“父”,男子的美称5. 通“拣 ”挑选
四、1. 《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 明末2. 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 宋 鲁直4. 盖大苏泛赤壁云5.
灵活精致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 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10. 列数字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1. 嘻,技亦灵怪矣哉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3、略
五、 略
六、1.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5.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七、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
八、1. 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 、C 3. 从中间到旁边。 4.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1. 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2.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1. 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1. 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 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1.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1.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2.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1.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 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1. 能以径寸之木 (用)
2.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1. 如有所语(说话)
2. 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1.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2.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三. 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戴着)高高的帽子。今意:峨眉山之顶
髯:胡子。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4、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今意:可以。
许:左右。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
今意:简单,容易。
四. 状语后置
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
五.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平放。诎:通“屈”,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弯曲)
(5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
3. 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4. 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没有;无。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5. 定语后置句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
分享:
1 Qing
作文三:《核舟记》3300字
《核舟记》复习练习
姓名 : 学号 :
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器皿 ()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衣褶 () 诎 () 楫 () 椎髻 () 壬戌 () 虞山()篆章() 袒胸()矫首()魏学洢()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1. ( ) 2. ( ) () () 3. 尝贻余核舟一 () () () 4. 盖大苏泛赤壁云 () 5. ( ) () () 6. ( )
7. ) () () 8. ( )
9.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 10. 石青糁之() () 11. ) () () 12. ) 13. ) () 14. ( )
15. 矫首昂视 ( ) 16. 神情与苏、黄不属 ( )
17. ( ) 18. ( )
19. ) () 20. )
21. ( ) 22. )( )
23. ) () 24.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便要还家() 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3. 诎右臂支船 ( ) 4.左手倚一衡木 ( )
5.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7. 选贤与能 ( ) 8.矜、寡、孤、独、废疾者 ( )
9. 荡胸生曾云 ( ) 10.混黄华叶衰 ( )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 文曰 “ 初平山人 ” ()
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 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 此中人语云()
五、按要求填空
1.
作者是 ,字 , (朝代 ) 嘉善人。 。
2. 《赤壁赋》 《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__________ 。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是 《 》中的句子;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 “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 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 ” 一个动作和 “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8. 第 三 段 中 作 者 以 对 人 物 姿 态 、 神 情 的 生 动 细 腻 的 描 述 , 具 体 说 明 雕 刻 人 “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 ) 的构思巧妙、精湛技艺。 9. 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 显得 。
10. 文 中 最 后 一 段 运 用 了 、 的 说 明 方 法 , 这 样 说 明 的 作 用 是 。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 “ 闭 ’ 字和 “ 启 ” 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
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 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助读资料: 1.主旨:
这是一篇说明 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 者的精巧技 艺和巧妙构思 ,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 就。
2.内容分析(“总—分—总”结构) :
①第一部分(第 1段) :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 舟。
②第二部分(第 2— 5段):按空间 顺序,围绕“奇巧”的特点,先 总后分地描述了 船舱、船头、 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③第三部分(第 6段 ):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 赞美雕刻者“技亦灵怪矣哉” , 与开头相呼应 。
3.写 作特色:
①对比的手法。核舟形体之小 和雕刻的人、物之多、之精细 形成对比,突出了核舟的 精巧 。②说明中穿插描写 。对核舟中人物的肖像(外貌 、神态)描 写、动作描写 ,富 有神韵与情感 。
八年级语文 >试题答案
一、
m ǐn w ǎng yíyòujīsh ǔruòs ǎn guānrán zhéqūjízhuījìrénxūyúzhuàn t ǎn ji ǎo y ī
二、 1. 奇妙精巧 2. 无不 顺着 雕刻 3. 曾经 赠 我 4. 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 大约 黄米 上 下 6. 打开 7.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 正对着 9. 缓缓地 起 10. 用石青 涂抹 11. 高 帽子 胡须 12. 说话 13. 他们的 靠近 14. 极像 15. 举 16. 不相类似 17. 分明可数的样子 18. 椎形发髻 19. 视线 神色 20. 好象 …… 的样子 21. 平 22. 清楚明白 黑 23. 竟然 满 24. 长 而窄
三、 1. 通“邀” 邀请 2. 通“又 ”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 通“屈 ” 弯曲 4. 通“横 ” 5. 通“父 ” 男子的美称 6. 通 “拣 ” 挑选 7. 通 “举 ” 推举选拔 8. 通 “鳏 ” 老而无妻的人 9. 通 “层 ” 10. 通 “花 ” 四、 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 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五、 1. 《虞初新志》魏学咿 子敬 明末 2. 苏轼《后赤壁赋》 《赤壁赋》 3. 宋 鲁直 4. 盖大苏泛 赤壁云 5. 灵活精致 6.“ 左手扶鲁直背 ”“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 ”7. 豁达开朗 8. 罔不因势象形, 各 具情态。 9. 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 10. 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1. 嘻,技亦灵怪 矣哉!
六、 1.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
2.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 。
3.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4.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5. 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 (字迹 ) 细得像蚊子脚, 笔画清楚明白,颜色是黑的。
7.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8.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七、 1.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 嘻,技亦灵怪矣哉 ”
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 上的文字。
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 “ 大苏泛赤壁 ” 相照应,切题,而且可 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 “ 泛舟 ” 的主角。
6.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 题。 先写船舱, 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 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 态的描述
作文四:《核舟记AA》3200字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设想
一、课文中难句不多,注释又比较详细,因此,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借助注释
自己正音、理解课文上面;方法上采用以小组研究为主,全班讨论为辅,尽量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争取利用课上时间将课文基本背诵下来。
二、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
三、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相关的史料。
二、读准课文中的字音和句中的停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 了解明代核舟史料和作者。
三、 学生自己出声读一遍课文,利用书上的注释读准课文中的字音。
四、 小组一人读书,其他随时订正读音。都拿不准的读音,或查字典
解决,或待全班讨论时提出来解决。
五、 全班正音。先请学生将拿不准的字音提出来,或教师正音,或请
其他学生正音;然后多媒体出示下列字,要求学生读出正确读音。
读准字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 黍(shǔ) 箬(ruò) 糁(sǎn) 髯(rán) 褶(zhě) 袒(tǎn) 诎(qū) 楫(jí) 髻(jì ) 衡(héng) 趾(zhǐ) 蒲(pú) 葵(kuí) 夷(yí) 壬(rén) 戌(xū) 虞(yú) 甫(fǔ) 篆(zhuàn) 有(又)(yòu)
[说明]视教师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不用提出上面这样多的字;另外 ,如果前面学生已经提出过上面所列的一些字的读音而且已经做了订正,此时也没有必要提出这么多字。这里提出的这么多字要读准字音,这是备课工作的一部分。
5.读好句中的停顿。教师在学生读准字音之后,多媒体出示下面语句, 请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
1、尝\ 贻 余\ 核 舟 一 2、舟\ 首 尾 \长 约 \八 分 有 奇
3、中\ 轩 敞 者\ 为 舱 4、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5、左 臂 \挂 念 珠 \倚 之 6、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7、而 \计 其 长\ 曾 不 盈 寸 8、盖\ 拣 桃 核 修 狭 者 \为 之
(说明)上面做的句中停顿的标示,出示给学生时不能有,这里是为了方便起见,才标出来。句中所标的停顿未必就一定恰当,目的是在学生没有翻译课文之前,利用读好句中停顿这样一个手段,帮助他们做一些理解语句内容的工作,以利于下面的教学步骤的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读句中的停顿,将句中的停顿与句意的理解结合起来,提示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6.学生再读课文。方法:齐读或小组各读一部分。提示注意字音和句中的停顿。
布置作业
一、 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 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1.小组借助注释弄懂课文译成白话的大致意思;都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待全班讨论出。
2.全班讨论。先请有问题的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其他同学或教师帮助解决;然后请学生几个用白话串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3.他们译完课文后,让同学评价。
4.课件展示重词和翻译。
(说明)书上有注释的语句,强调一定要译准确,其他内容不必“对号入座”,大致意思对就行了。
5.课堂练习。(见课件)
布置作业
一、根据书上注解,将课文翻译在作业本上。
二、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解课文内容。
背诵练习。
教学过程
一、解课文内容
1.探究文体。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看,《核舟记》记的不是事,而是工艺品;从表达方式看,《核舟记》多用说明。所以是说明文。
2.表演核舟里面雕刻的人物。方法:请3位学生上前来,一人饰苏东坡,一人饰鲁直,一人饰佛印和尚,按照课文内容,分别做出自己所饰人物的动作,成雕塑的样子。再请两位学生,分别饰舟尾的两个撑船人,做出各自的动作,成雕塑的样子。两组“雕塑”前后有一点距离,做模拟核舟的样子。
[说明]在学生的活动中,反映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是活动,所以学生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效果比较好。核舟中的人物的动作能够开清楚了,再理解课文其他内容,就容易多了。
3.逐段概括介绍说明的主要内容。方法:多媒体出示下列问题,先小组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核舟雕刻的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核舟雕刻的内容?(介绍了核舟的体积,船舱的结构。重点介绍“小窗”)
第三段介绍船头3人,分几层介绍的?(分3层介绍。第一层总述:船头3 人,各自位置。第二层介绍苏、黄共阅手卷。第三层介绍佛印各尚神情姿态)
第四段介绍两个舟子,主要从叫两方面介绍的?(表情、动作)
第五段写船的背面,介绍了哪些内容?(题名、篆章的内容)
第六段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嘻,技艺灵怪矣哉)
4.教师提问:本文说明顺序的安排,既有利于突出核舟“奇巧”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观赏核舟的顺序。那么,介绍核舟的正面是按怎样的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先介绍核舟体积,写中间—船舱(2段),再介绍船头部分,写3人神情、动作(3段),而后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动作(4段)。这具顺序,是人们观赏核舟正面的顺序。“中轩敞者”最先引人注目,船头3人是“主角”,船尾二人是陪衬,“不盈寸”的小小核舟,按这个顺序才能欣赏到它的意境和情趣。
二、熟读背诵。
1.重点背诵2、3、4三段。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2、3、4段所写内容的顺序,写如下板书:
第2段 舟长 高 舱 小窗 刻字
第3段 船头三人的位置 苏、黄动作神情 佛印动作、神情
第4段 楫 左右舟子位置 居右者动作、神情居左者动作、神情
2.给学生10分钟时间交这三段背诵下来。
3.学生自己背完以后,先集体读一遍课文,然后检查背诵。方法可以学生自愿背诵,也可以教师点名背诵。
4.给10分钟时间将5、6两段背诵下来。提示学生先梳理一下两段的内容和说明的顺序,然后再背。
5.集体检查背诵;然后各自将第2段到第6段连起来背诵。教师可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背一背。
6.给2分钟时间把第1段背下来。然后抽查几位同学。
[说明]先分析段落内容、说明的顺序,这是进一步理解课文,是背诵的基础;然后从第2段入手开始背,是考虑这几段说明的内容更加具体,顺序比较好梳理,相对简单一些,学生容易做。从容易达到要求的内容入手,学生会逐步地建立背诵的信心,教学目的也就可能达到。
布置作业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艺术形式五彩纷呈,各具特色,令人惊叹,除微雕艺术外还有很多,如书画、刺绣、陶瓷、印染等等。
?你喜欢哪一种?以《我喜欢的_____艺术》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作文五:《核舟记》1900字
《核舟记》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以空间位置和物、 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 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 )
3.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一、 自主学习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褶 () 髻 () 倚 () 戌 ()
篆() 八分有()奇() 诎右臂支船()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 /”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王 毅 叔 远 甫 刻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 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 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合作探究)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
(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 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四、 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精讲点播)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 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 呢?哪些地方 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 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 放浪形骸、 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 沉醉在清风 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五、 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 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 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 课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 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 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 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 此中人语云()
二、按要求填空
1. 《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_____苏轼 _____ 。“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
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左手扶鲁直背”一个动作和“ “右手 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4.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 ) 的精湛技艺。
5.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轻松悠闲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 神态则显得 专注悠闲 。
6.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 技艺的高超 。
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
8.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作文六:《核舟记》5800字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y ī) (约 1596–约 1625) :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明末散文家。著 有《茅檐集》 。
二、课文导读
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 眉毕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 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像再造出这件艺 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三、文言知识储备
(一 ) 掌握下列生字词
m ǐnw ǎngy íy ?uj īsh ǔru ?s ǎn égu ānr án
器皿巧夺天工罔贻八分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
ju ànzh ěq ūj ízhu īj ìr énx ūy úzhu àn
手卷衣褶诎楫椎髻壬戌虞山篆章
(二 ) 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 )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 :挑选。 ) 3、诎右臂支船(“诎”通“屈” :弯曲。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 :男子美称, 多附于字之后。 )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 。 )
(三)多义词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端:名词,一头,一方。 ) 2、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q í) :奇 妙,精巧。 )
其人视端容寂(端:形容词,端正。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j ī) :余数,零数。 )
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为:动词,雕刻。 )
中轩敞者为舱(为:判断动词,是。 )
(四)同义词
1、可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 ” )
珠可历历数也 2、有为字共三十有四
(五)古今异义词炉上有壶(有:与“无”相对。 )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佛印居右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简古义:挑选,选择。居古义:在。曾古义:还,尚且。
今义:简单,简直。今义:居住。今义:曾经。
(六)词类活用
1、石青糁之(糁: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涂石青” 。 ) 2、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动词, “用箬篷” 。 )
3、 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 (卧、 诎:动词的使动用法, 可分别译作 “使??卧” “使??诎” 。 ) 四、课文翻译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①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①,罔不因势象②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形,各具情态②。③为:做。这里指雕刻。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④器皿(m ǐn ) :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寸左右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于飞⑤木:树木。
禽走兽、树木山石,没有一件不是依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⑥罔(w ǎng )不因势象形:全都是 按照(材料原来的)
拟那些东西的形状, 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形状刻成 (各种事物的) 形象。 罔不:无不, 全都。 因:
①说明所用的材料体积少,而表现的范围却很广,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⑦贻(y í) :赠。
②说明构思精巧,技术高超。⑧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③。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大苏:就是苏轼,后人习 惯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上面刻的是苏东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 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泛:
坡乘船游览赤壁的故事。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
③指出这只核舟的雕刻主题—— “大苏泛赤壁” 。 明显地表 《赤壁赋》 和 《后赤壁赋》 。 赤壁:苏轼游的赤壁
示了本文的意图。在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j ī) ,而
第 1部分(1) :总说。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 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 在现在湖北嘉鱼
的由来和舟上所刻的内容。东头。云:句尾语助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④。⑨八分有(y ?u )奇(j ī) :八分多一点。有:通 (这) 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 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又” ,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
④先总说一句,较为精确地介绍“核舟”的体积之小。⑩高可二黍(sh ǔ)许:大约有两个黄 米粒那么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高。一说,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用箬竹做的船篷覆盖在船舱上。 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 这里的“二黍许”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即二分左右。可:大约。许:上下。 焉。闭之⑤,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 11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 部分是船舱。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⑥。○ 12箬(ru ?)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推开窗子○ 13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 栏杆左右相对。
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见)右○ 1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 赤壁赋》里的句子。
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 1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里的句子。
兴” , (并)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徐:缓缓地。兴:起。
⑤小窗竟然可以开关,充分显示了核舟雕刻技艺的精湛。○ 16石青糁(s ǎn )之:意思是用 石青涂在刻着字
⑥这副对联从侧面显示了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第一层:介绍核舟的长短、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17峨冠(gu ān ) :高高的帽子。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⑦,佛印居○ 18髯(r án )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右,鲁直居左。○ 19佛印: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络○ 20鲁直:宋朝文学家黄庭坚,字 鲁直。他也是苏
腮胡子的人就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轼的朋友。
⑦这一句刻画了苏东坡的形象特征。○ 21手卷(ju àn ) :横幅的书画卷子。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 22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⑧。○ 23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观赏一幅书画手卷。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画○ 24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 似的。语:说话。
卷的右端, 左手抚在黄鲁直的后背上。 黄鲁直用左手拿着画卷○ 25微侧:略微侧转 (身子) 。 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26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指东
⑧这几句交代苏、 黄二人的友好关系, 刻画他们互相切磋坡的左膝和鲁直的右膝。 比:靠近。 谈论时的神情。○ 27各隐卷底衣褶(zh ě)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 并的两膝。
各隐卷底衣褶者⑨。○ 28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类:像。弥勒:佛教
苏东坡露出右脚, 黄鲁直露出左脚, (他们都) 各自略微侧着身菩萨之一, 佛寺中常有他的塑 像,袒胸露腹,笑
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画卷下边的衣褶里。容满面。
⑨这几句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了苏东坡的主○ 29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30不属:不相类似。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 31诎(q ū) :同“屈” ,弯曲。
不属⑩。○ 32念珠:又叫“佛珠”或“数(sh ù)珠” ,佛教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 敞胸露怀, 抬头仰望, (他的) 神情与苏东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 工具。
坡、黄鲁直(两人)都不相同。○ 33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⑩这几句写佛印的放浪形骸,那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 34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 数出来。历历:分
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者明可数的样子。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1。
(他)卧倒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 ——(那些)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 11这句中尤其精彩的是, 刻画佛印和尚左臂上挂着的那串历历可数的佛珠。 从最细微处落 笔,钻其貌而刻其神。
第二层:详细介绍核舟的船头部分,细致描写人物的姿态、神情,具体说明了雕刻者的精湛 技艺。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12。
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 仰着脸, 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 右手扳着右脚趾, 好○ 35楫 (j í) :船桨。
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36舟子:撑船的人。
○ 12这几句把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 37椎髻(zhu īj ì) :椎形发髻。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 38衡:通“横” 。 茶声然○ 13。○ 39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
左边的那个船夫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火炉上有(一把)水炉) ,神色平 静。
壶,那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 、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0若听茶 声然:好像在听茶水
○ 13这几句刻画两个舟子的外貌、 动作、 神态, 与船头的三人相映成趣。 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若??
第三层:介绍船尾部分,刻画舟子的表情和动作。然” :相当于“好像??的样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子” 。
甫刻”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14。○ 41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
船的顶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着名,刻的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夷:平。
王毅叔远甫刻” , (那字迹)细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笔一画都雕刻得清楚明白,○ 42天启壬 (r én )戌(x ū) :天
字的颜色是黑色的。启壬戌年,就是公元 1662年。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 ,其色丹。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 ,字的颜色是红色的。○ 43虞(y ú)山王毅叔远 甫(f ù) :
第四层:介绍核舟的顶部。再次显示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 第二部分(2– 5) :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舟上各处人物的神名,在现在江苏常熟 西北,这
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的技艺精湛。里用来代指常熟。甫:通“父”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 44了了:清楚明白。 长曾不盈寸○ 15。○ 45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总计这条小船上, (一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还)刻有箬篷,船桨,○ 46篆(zhu àn ) 章:篆字图章。
火炉, 茶壶, 手卷, 念珠各一件; 对联、 题名和篆字图章, 一共刻了三十四个○ 47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
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到一寸长。盈:满。
○ 15用数字来说明小小核舟上所刻的东西之多,与“曾不盈寸”进行对比,○ 48简:挑选。 赞扬其技艺真是巧夺天工。○ 49修狭:长而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6!○ 50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
原来是挑选 (了一个) 长而狭的桃核雕刻成的。 啊! 这技艺也真够神奇啊! 奇啊! “矣” 和 “哉” 连用,有
○ 16结尾用“灵怪”一词,表示对雕刻家的高超技艺的高度赞美。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第三部分(6) :统计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以具体数字赞叹微雕艺人的精湛技艺。
研讨与练习
一、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 说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 。
3、 “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从核舟上所看到的细节是:舟上雕刻有《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舟尾横卧一楫,舟子一人倚木而坐,一人烧茶,从那 悠闲的样子可以看出是在“泛舟” 。苏轼的“峨冠而多髯” ,史书上有记载,核舟上也表现了 出来。 )
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 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 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
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 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 理应在前; 雕刻品的附属部分, 理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 →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来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序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 然可以开关,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 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 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做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 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写背景,不仅能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 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 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译:苏轼和黄鲁直共同观赏一幅书画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译: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译:总计这条小船上, (一共)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雕刻成的。
四△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略)
2007-12-5
作文七:《核舟记》5600字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知识点:识记重点字词;熟读全文并背诵全文;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能力点: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品味语言, 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教学难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
【课前预习】
1、 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
2、 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 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 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 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 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 凌空欲飞的雄鹰, 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 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 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 明末浙江魏学洢的 《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
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解读课题
1、 作者及作品出处: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
2、 文体及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 全面具体的介绍了 “ 核舟 ” 的形象, 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 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 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 就。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分清句中的停顿。
2、检查预习情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 注意以下生字的读音:
yīmǐnwǎngyíyòu jīxuānruòsǎnrán zhě tǎn
洢 皿 罔 贻 有 奇 轩 箬 糁 髯 褶 袒
jiǎo zhǔqūjìrén xūyúfù
矫 属 诎 髻 壬 戌 虞 甫
(2) 识记重点字词:
3、 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断句:句首的发语词 “ 夫 ” 、 “ 盖 ” 等必须断开, “ 盖 /大苏泛赤壁云 ” ;另外,主、谓、宾各成分之 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 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 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 (3)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四、布置作业
本文的题目即便有一个 “ 记 ” 字, 也并不意味着它就是记叙文体。 它与 《桃花源记》 、 《小石潭记》 有什么不同?
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同时借助比较,深入了解古文中的 “ 记 ” 体。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 开展:①所 “ 记 ” 的对象和内容;②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之所以在本课时最后提出,意图 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
第二课时
一、 齐 读全文
二、 研 讨课文
1、 对文题的正确解说
―― 应当这样辨别, (1)从所 “ 记 ” 的对象和内容看, 《桃》 “ 记 ” 的是 “ 桃花源 ” 、等实地实景, 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 “ 记 ” 的是一艘 “ 核舟 ” ,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 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自然要写成说明文。 (2) 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 前者一律用描写 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 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 “ 记 ” ,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2、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 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 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 叙述性和形象性, 所谓叙述性, 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 一种特性; 形象性, 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 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 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 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 它主要是用来帮 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 把握事物的特征、 本质及规律性。 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①内容的知识性; ② 材料的科学性;③语言的通俗性;④表达方式的解说性;⑤结构的条理性;⑥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3、分析文章第 1、 6段。
(1)对这首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 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段落大意。
第 1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出说明对象 ── 核舟)
第 6段:综说核舟 “ 容量 ” ,极称其技。
(3)讨论:
①两段文字都是 “ 总体说明 ” 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②从首尾两段的文字可以看出, 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 点?你从这两段的哪些句子或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 灵怪。开头一段的首句,结尾一段的末三句, 有力地
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 “ 罔不 ” 、 “ 曾不 ” 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翻译下列各短语: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4、分析讨论第 2-5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 “ 核舟 ” 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 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 正确的切分是:第 2-4段,说明船的正面,第 5段,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 2段: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②这一段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③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哪些内容?
―― 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和高度。
④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 “ 八分 ” 长, “ 二黍高 ” ,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 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 “ 奇巧、灵怪 ” 这一说明核心。
⑤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 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核舟记》这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 — 分 — 总)介绍了明代雕刻艺人王叔远的一件珍品 ── 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 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人如睹其物。
四、布置作业
请反复阅读第 2段,体会文字简洁信息量大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抽查背诵
二、选译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研读课文
1、析读第 3段。
(1)质疑并点拨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绝类 诎数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矫首昂视 不属(与 “ 络绎相属 ” 和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作比较)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
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②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 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 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 从 “ 苏、黄共阅一手卷 ” 、东坡 “ 左手抚鲁直背 ” 、鲁直 “ 右手指卷,若有所语 ” 和佛印的 “ 矫 首昂视 ” 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 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 这当然是 “ 东坡 ” 。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 峨冠而多髯者 “ ,因为刻得用 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 所以如此, 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 说明者当然不能 违背其 “ 初衷 ” ;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 “ 盖大苏泛赤壁 ” ,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 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 “ 衣褶 ” 的介绍,对佛印左臂 所挂念珠的说明 “ 珠可历历数也 ” 。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 描述每个人物, 又是由人物的上 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2、析读第 4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楫
椎髻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①长约八分有奇。
②左右各四,共八扇。
③船头坐三人。
④共阅一手卷。
⑤横卧一楫。
⑥倚一衡木。
⑦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 “ 数词+量词+名词 ” 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 “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 ,而后分说,从 “ 居右者 ” 说到 “ 居左者。 ”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 总说是概要, 可使读者先入为主; 分说则可以详览, 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3) 这一段描述 “ 舟子 ” 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为什么要这样写?
―― 两 “ 舟子 ” 虽神情有异,一个 “ 若啸呼状 ” ,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 “ 视端容寂 ” , 仿佛在专注听 “ 茶声 ” 。 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 这就是愉悦、 轻松、 活泼自乐。 再加上船楫的 “ 横卧 ” , 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 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 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 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 从而共同 成就 “ 大苏泛赤壁 ” 之 “ 泛 ” 。
3、重点点拨
(1)第 2、 3、 4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 排, 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 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 哪一种为 上?为什么?
――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 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 也是很好的。 但却不如
原文顺序为佳。
(2)综合文中第 2、 3、 4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 “ 大苏泛赤壁 ” 的生活画卷, 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 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 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 当然, 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 不可移来江上风月, 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 也更成功地冲破 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 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 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和谐。
(3)分析三人的动作神态有什么特点?
——三人都比较放松,自然。好象心情也都比较好。 宽松的气氛里能看出他们豁达的胸怀。
(4)主人公如此,两个舟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请两个同学说说两 “ 舟子 ” 的神态。
—— “ 锥髻仰面,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的神态刻画。
两个舟子是随从人物,写他们两个是否多余?
——不是,应该也是一种衬托。船浆闲置不用,水手没有在岗位上,一个仰天吹哨,一个平静如水。可见 真是 “ 泛舟 ” ,可见主人给他们的环境也是很 轻松 的。
水手如斯,可见主人更是如斯。这样愉悦的环境,这样优美的景色,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能与自然 溶为一体,物我合一,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想两个舟子也是王叔远向主人公送去的会心的微笑吧。 (5)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4、析读第 5段。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 如 “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 等。
(2)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 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 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 巧。
(3)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略呢?
―― 不可省略。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 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5、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四、课堂小结
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 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 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 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五、作业拓展
按照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工艺品。
【教学后记】
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一篇不多见的古文言说明文,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说明文的 基本常识入手, 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内容,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 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从 “ 奇巧 ” 两个字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思路与写作特点
作文八:《核舟记》5700字
《古文两篇·核舟记 》教学方案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 1:导入
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印刷术的有关知识。其实,除了四大发明以外,我国 的工艺美术水平也驰名中外,别的不说,单说那微雕艺术,就令人啧啧称奇、 叹为观止,你能想象到在一颗小小的桃核上,我们的微雕艺人,能创造出怎样 的世界吗?让我们走进 《核舟记》 , 来看看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 艺吧。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是: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涉及到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意思。
4、能准确划分课文段落梳理文章的结构。
模块二:文学常识
教学板块 2: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有关情况。
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 1569-约 1625) ,字子敬,明朝嘉善县人。他自幼生性孝顺,七 岁就能做诗,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成年后以文章闻名乡里,尤擅长作赋,颇受 世人欣赏。
教学板块 3:文体知识
, 根据《小石潭记》的内容和本文的标题推测,记,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1
2
文体知识
根据本文的标题和《小石潭记》的内容,推测“记”的文体特点。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回答问题,时间约 2分钟)
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老师再给大家归纳一下。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 原先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发端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 逐渐成熟稳固。它涉及的内容极广,有人物事件、山川草木、名胜古迹、历史 掌故、遗文轶事、社会风俗、读书杂记等。这类文章表现手法也很灵活,除记 叙外,可说明,可议论,可描写,形式多样。如《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是 叙事性的;而本文介绍的是具体事物,是说明性的。今后,我们还要学很多篇 古代的“记” ,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等,到时大家对这种文 体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又称杂记文。 它涉及面广, 表达方式多样, 可叙事, 可写景,可状物,也可抒情。
模块三:课文朗读
教学板块 4:读准字音
汉语拼音标注在课文相应的生字下面。
听课文录音,把不认识字的读音用汉语拼音注在课文下面,注意朗读中的 句内停顿,并用 /线标出停顿。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听录音并标注汉语拼音,时间约 5分钟)
并对照屏幕, 看看你刚才的注 音都注对了吗?
读准字音
罔 wǎng 贻 y í 轩敞 xu ān chǎng 箬蓬 ru ? peng 诎 q ū
黍 shǔ 糁 s ǎn 髯 r án 褶 zh ě
椎髻 zhuī jì 篆 zhu àn
教学板块 5:读准节奏
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朗读节奏。刚才听录音时,老师要求大家标出句内的 停顿。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对一对,你读出节奏了吗。
读准节奏
1. 盖 /大苏泛赤壁 /云
3
2.中 /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
3.其 /两膝相比者
4. 中 /轩敞者 /为舱,箬蓬 /覆之
5. 盖简 /桃核修狭者 /为之
下面,我们就一齐读一遍课文, 读准节奏, 读对字词。先在座位上放声读, 然后在全班读,读完后要相互评价。
(现场教师组织朗读全文,时间约 5分钟)
模块四:疏通文意
教学板块 6:疏通词意
学们再读课文,并对照注释,解释文中不懂的词语,特别要注意屏幕上指出的 几种特殊词语的解释。有疑难处请作好记号,呆会儿我们在全班交流。
疏通词意
对照注释,解释文中生字词的意思,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常用实词和虚词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数词的用法 5、一词多义
要完成以上任务,都不是很困难,但却需要仔细地阅读课文,所以老师给 大家 10分钟的时间,希望大家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地完成。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读,时间 5分钟)
学习文言文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同学们自读时都非常认真,特别 是疑难处能作好记号,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以下问题:
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贻:赠送。 (2)罔不,无不,都。 (3)轩敞:宽敞、明亮。 (4)糁 .
之: 涂。 (5)相比 . :靠近。 (6)袒:裸露。
(7)矫 . 首:举。 (8)不属 .
:相关联,相 类似。 (9)绝类:极像。 (10)容寂:神色平静。 (11)椎髻:梳成椎形发髻。
(12)盈 .
寸:满。 (13)历历:清清楚楚。 (14)了了:清清楚楚。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说出其本字。
4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 ,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 通“横” ,横着的。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通“拣” ,挑选。
(4)约八分有奇 “有” 通“又” ,又有。
今义:比较
古义:挨着 直接修饰名词 数词 +量词 +名词
辨析下面虚词的用法 教学板块 7:疏通句意
5 词语组成的句子的含义。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一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疏通句意
(1)尝贻余核舟一。
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3)各隐卷底衣褶中。 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4)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教学板块 8:疏通文意
那么, 理解全文的意思, 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下面,请同学们—— 同桌之间合作,互相用现代汉语说出文章的意思,有疑难的地方共同解 决 。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说课文意思,时间 5分钟)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 名字叫做王叔远, 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 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 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 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 的是船舱, 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 左右各四扇, 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 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用石青涂在刻 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 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 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 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6
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 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 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 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 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 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 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 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 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
,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 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 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
模块五:梳理结构
教学板块 9:划分段落
;下面我 们再来看看全文是 “怎样写的” 。 请同学们先为课文划分一下段落, 大的段落内 再划分一下层次。
为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段意层意。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分段并概括段意。时间 5分钟)
(1)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赞技艺,说赠舟。
(2—— 5)细部说明
(6) “技亦灵怪矣哉! ”
综说“容量” ,极称其技。
教学板块 10:梳理顺序
再分析一下各段之间的关系, 看看 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其实,根据上面的分析,全文的结构已很 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全文按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局部按空间顺序。
总——分——总
7
了把握,每个同学在心里是否能做到条理清晰呢?让我们课后再去巩固这堂课 所学,完成以下:
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方法,理解性背诵课文。
2. 赏析核舟,品味本文写作特色。
3、读写结合,体验具体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 1:导入
识,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和顺序。这节课,我们要用研读和探究的 方法,领会文章写作的特点,概括雕刻家艺术构思精巧之处。完成以下任务:
学习目标
1. 能运用方法,理解性背诵课文。
2. 赏析核舟,品味本文写作特色。
3、读写结合,体验具体说明方法。
模块二:背诵复述
8
教学板块 1:背诵指导
“书读百遍, 其意自现。 ” 上节课, 老师布置了两个课外作业:背诵和复述。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作业的情况。背诵,有两种方法:机械的 死记硬背和在理解基础上的方法诵读。我们提倡第二种方法。现在,就请同学
教学板块 2:复述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熟悉了这只核舟的结构, 现在 , 需要同学们: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只核舟。 (核舟三维图视频)
要求:要按一定的说 明顺序介绍,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复述课文,时间 5分钟)
模块三:核舟艺术欣赏
教学板块 3:核舟主题欣赏
出?(学生思考片刻)同学们一定已经找到了这句话
核舟图
那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
9
是核舟的主题,如删去,则下文 2— 4段内容失去依托。
“大苏泛赤壁”是主题,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请看资 料。
苏轼游赤壁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有毁谤朝廷的意图, 被捕入狱半年。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 赤鼻矶游览, 一次是在农历 7月 16
日 (“壬戌” 日) , 一 次是农历 10月 15日, 写下了前后《赤壁赋》 ,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中“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正是两次游览中所见之景,也是脍炙人 口的名句。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去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 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据考证, “二客”之一是一个叫杨世 昌的道士,他从四川云游到庐山,再到黄州找苏轼,两次都跟去赤壁的。
苏轼游赤壁是一次心境的释放。
同学们有兴趣的 话, 课后可借助工具书自己去阅读苏轼的前后 《赤壁赋》 , 进一步去感受一下苏 轼的豪放、潇洒吧!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也有一颗敏感的心,从上面两个片段与原文的对比 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几点:
1、时间巧合,联想自然。
2、场景相衬,突出主题。
3、突出主角,配角烘托。
教学板块 4:核舟人物欣赏
人物什么个性呢?下面我们将: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探究性格。
(图片 :突出主角 , 配角烘托 )
(图片 :船头三人图 )
怎样识别这三个人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时间 2分钟)
10
方位不一
除了佛印和东坡,剩下的一个就是鲁直了,那么,雕刻家:
为什么选用“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
侧面烘托 :闲适生活、旷达心情
构思精巧 :主题所在、 “泛舟”由来
在,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像。
奇思妙想
想像手卷上会有些什么内容?
请用 100字左右的语言描绘一下。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时间 2分钟)
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作者却把他们刻画得如此细致,为何?
请与主要人物比较异同点。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时间 3分钟)
4段: 开头一句介绍“楫”有无必要?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时间 2分钟)
“一楫横卧” ,静中有动,突出“泛舟”之状 教学板块 5:探索创作构思
11
日,可见,苏轼被流放游赤壁一事对雕刻家来说是多么深刻,恐怕在心境上也 有某种相似吧?请看文章第 5段。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巧合,联想自然
船背上刻了什么? 题名、篆章
抓住什么来写? 颜色
清晰度如何? 了了——历历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时间
2分钟)
突出主题的恐怕就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了。 请思考:
场景相衬,突出主题。
“山高月小”等 16字为何脍炙人口?
暗示点题, “赤壁江上” 。
雕刻者刻这 16字在上面,有什么意图?
船上所见,精练形象。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时间 2分钟)
么地方可以看出雕刻家艺术构思精妙之处呢?请同学们回顾全文:
小结雕刻家艺术构思精妙之处。
2分钟)
模块五:归纳写作特色
核舟,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赏析呢?很显然,这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分析感受到 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
再读课文,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归纳,时间 5分钟)
1、描写细致,形神兼备。
2、层次井然,重心突出。
3、富于想像,艺术再创。
模块五:体验感受
教学板块 6:课后作业
还有哪些杰作呢?下面请欣赏: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艺 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 180年的历史。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 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道具、色彩,形成独特的风格。
图片
(天津泥人张 )
图片 (
山西剪纸 )
图片 (
苏州刺绣 )
看过了这些精彩的手工艺品,你能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介绍你所熟悉的 一种)介绍给你周围的人吗?
注意:语言生动,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300字左右。
,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在
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以我手写我心” ,呈现出你的精彩来。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12
作文九:《核舟记》15400字
作者
魏学洢(约 1596——约 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 (今属浙 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 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 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编辑本段
核舟記
原文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 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 箬(ru?)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 属。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 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í)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 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 (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 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 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编辑本段
古文翻译
明朝 (有一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 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 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艘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游赤壁的 情景。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有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 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 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 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在《后赤壁赋》中的 语句),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 语句)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着浓密的胡须的人是 苏轼 (苏东坡), 佛印 (一个和尚,苏轼的一个朋友)在右边,鲁直 (黄庭 坚 ,字鲁直 ) 在左边。苏东坡、鲁直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手卷。苏东坡用 右手拿着卷的前端(古人写字是从右向左写),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 左手拿着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 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 (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 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 弥勒 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 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卧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并且竖起他的 左膝,左臂挂着佛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 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 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 个水壶,那个人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 有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作者就在它上面刻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 王毅叔远甫刻”,笔画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钩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 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 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文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 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应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 技艺也真精巧奇妙啊!
编辑本段
注释
奇巧人:这里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艺的人。奇巧,特殊的技艺。
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物体的细小。径寸之木:直径一寸长的木 头。
为,做。动词。这里指雕刻。
器皿:指器具。
木,树木。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仿那 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罔,无,没有。因:顺着,就着。象:模 仿,这里指雕刻。
贻:赠。
尝:曾经。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大苏, 苏轼 (公元 1036-1101年 ) ,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 (现在四川省眉山县 ) 人,著名文学家。人 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乘船浮行,苏轼曾游赤 壁,写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在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城外。 八分:直译就是有 8分长。 有奇:还有一些。有同“又”,奇:零 数。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许,上下,左右。 轩敞:宽敞、明亮。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里的文句。徐:缓缓。兴:起 石青糁之:用青绿色颜料涂在刻的字上。
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峨冠,高高的 帽子。髯,两腮的胡须。
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两膝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 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绝类弥勒:极象弥勒佛。绝,特别; 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 袒:裸露。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不相类似。
卧右膝:右膝卧倒。
诎:同“屈”,弯曲。
念珠:念佛经的人手里拿的串珠。
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椎髻:束成椎形发髻。
衡:同“横”。
其人视端容寂:那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端,正。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五二二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的。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 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的籍贯。叔远 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
若 ...... 然:好像 .... 的样子
了了:清楚明白。
墨:黑。
篆章:篆字图章。
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曾,尚、还。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 惊叹语气的作用。
编辑本段
字解
器皿(mǐn)
核舟记
罔(wǎng) 贻(yí) 高可二黍(shǔ)许 箬(ru?)篷 执(zhí)石青糁(sǎn)之 髯(rán) 不属(shǔ) 诎(qū) 椎(chuí)髻 (jì) 天启壬(rén) 戌(xū) 舟尾横卧一楫(j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y?u)奇(jī)
一 . 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 王毅 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
右手攀右趾(“攀”——通扳)
二 . 一字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 ) (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 )
中轩敞者为舱 (是 )
为人五:为, (刻有。 )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1. 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右端”)
2.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1. 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
2.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1. 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
2. 居右者 椎髻仰面 (......的人 )
曰:1.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
2.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
扇:1.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
2.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
启:1.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
2. 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
2.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
以:1. 能以径寸之木 (用)
2.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
语:1. 如有所语(说话)
2. 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1.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2.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
三 . 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古意:峨冠, 戴着高高的帽子。 髯:胡子。
今意:峨眉山之顶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4、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许:左右。
今意:可以。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
今意:简单,容易。
四 . 状语后置
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
(1)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篛篷:名词作状语 ,用篛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做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 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编辑本段
词解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选得《虞初新志》,略有删节。魏学洢(约 1596——约 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记”是古 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本文是一篇说明性 的文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奇巧人,这里指具有 奇妙精巧手艺的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 形物的细小。以;拿,用。径寸之木:直径一寸长的木头。为,做。这里 指雕刻。器皿:碗碟杯盘一类的用具。
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这里指顺着、就着。 象,模仿 ,这里指雕刻。
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贻,赠送。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大苏,苏轼 (公元 1036-1101年 ) ,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 (现在四川省眉山县 ) 人,著名文学家。人 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浏 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 后赤壁赋 》。赤壁,在现在湖北省 黄冈县城外。盖 ...... 云,表推测之意。泛,泛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还有一些。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许,上下,左右。 中轩敞者为舱:敞,宽敞、明亮。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状语,用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焉;语气词。这里指 陈述 。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青绿色颜料。糁 之,涂在刻的字上。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 胡须的人。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佛印居右: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鲁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黄共阅一手卷: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 比,靠近。者,??的人,这里指“??的样子”。
佛印绝类弥勒:绝,极。 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袒,裸露。矫首昂视,抬 头仰望。矫,举。不属,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右膝,卧倒右膝。诎,同“屈”。弯曲。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念珠,念佛经的人手里拿的串珠。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舟子,船夫。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成椎形发髻。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与“竖”相对。
其人视端容寂:视端容寂,眼睛正视茶壶,神色平静。端,正、直。 其船背稍夷: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夷,平,平坦。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启,明熹宗 年号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的人刻的。虞山,现在江 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代 替自己的籍贯。甫,通“父”,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
勾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其色墨:墨,黑。
篆章:篆字图章。
其色丹:丹,红、朱红色。
为人五:为,刻有。
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曾,尚、还。盈,满。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哉,加重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 “了啊”。
船背稍夷:夷,平。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凉的秋风缓缓地 吹来,江面上没有泛起波纹。徐,缓缓地。 兴,起。
1. 词类活用
箬 篷 覆之 (箬篷, 名词 作 状语 ,用箬篷。 )
居右者锥髻仰面。(锥髻:名词作形容词,梳着锥形发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 长着长长的胡 须。 )
石青 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
3. 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4. 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 形象。
罔,没有;无。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5. 定语后置句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编辑本段
文章理解
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 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 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 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 空间顺序 描写了 船的 3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
《虞初新志》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 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 “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 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 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 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 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
“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 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 层。
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 赞叹以及对我国古代 民间艺术 的赞美之情。
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 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 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 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 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人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 意味。
分段
第一层(第 2至第 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 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 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 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 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 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 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 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 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 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 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 ! 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 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 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 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 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 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 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 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 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 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 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 (通过具体数字,表现语言的准确性,更具说服力。)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许。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作比较】 (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 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 法。)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举例子】 (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①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通过“贻余核舟一”的例子, 来证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 态。”的观点)。
生动传神的语言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画相结合的写法, 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 神情不属。
这些描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开头,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出“核舟”所雕刻的内容。 第一句就介绍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头上能 雕出各色各样的景物,而且形神毕肖,第二句点明“核舟”所雕刻的内容 是“大苏泛赤壁”,为下文张本。
文题背景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 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 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简介
果核雕刻指在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船只等 , 通常也指用果核雕 刻成的 雕塑工艺品
现代艺术家进行果核雕刻
。按材料分有 桃核雕刻 、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雕刻 等 , 其中以桃核雕刻为主。
沿革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 , 果核雕刻在 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 明宣德年间 , 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 16个小 孩 , 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 , 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 年间江苏虞山 (今常熟 ) 的王毅 (字叔远 , 号初平山人 ) 。他在天启二年 (1622)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 舟长约 3厘米 , 高约 0.5厘米, 中间为舱 , 上以篷覆之 , 旁开小窗 , 左右各 4扇 , 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 , 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 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 3人 , 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 , 而 佛印和尚如同弥勒 , 袒胸露乳 , 左臂挂念珠 , 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 , 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 字迹细如蚊足 , 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 效的典范。宜兴雕刻家丘山精于胡桃核雕刻 , 题材大多为苏东坡游赤壁、渔 家乐、百花篮、山水等。清代 , 果核雕刻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 以江苏为 传统产区。康熙年间 , 苏州金老 (名不详 ) 、嘉定封锡禄以及乾隆年间的苏州 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锡禄的橄榄核雕刻“草桥惊梦”, 屋宇、人物等在构图上安排得当 , 并配合疏柳藏鸦 , 柴门卧犬 , 充分表现了乡 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榄核雕刻“驼背老人”,头戴棕帽 , 蓄胡须 , 衣服肩部有 补缀 , 手持一扇 , 扇上刻有诗文 ; 他用杨梅核雕刻的“猕猴”,眉目毕具 , 据
《金玉琐碎》记载 , 有的艺人以桃核雕刻串连成 108枚念珠 , 每枚念珠刻有 3~6名罗汉 , 姿态各异 , 面目无一雷同。此外 , 嘉庆、道光年间 , 福建霞浦的 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创作的“东坡游赤壁”,“篷窗撑辟,江柳掩映”, 舟中人物、舷橹刻画细致。
近代 , 果核雕刻主要产于山东、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山东潍坊桃核 雕刻名匠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张大眼、陈子和等。其中丁念廷、 高家俊的作品曾在 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银牌奖。橄榄核雕 刻以广州、苏州为主。广州名匠区桂来及其弟子江泽流以人物、花舫见长。 20世纪初 , 上海果核雕刻名匠有麦春华、 殷根福等人。 麦春华擅长雕刻楼阁、 池沼、人物、器具、花鸟等。殷根福的橄榄核雕刻题材有十八罗汉、八仙、 观音、 弥陀佛以及花木兰、 穆桂英等人物 , 后来传其子女殷荣生、 殷雪芸等。 殷雪芸和弟子董兰生在继承传统雕刻的基础上 , 创作核桃雕刻“寒山寺”、 橄榄核雕刻“鉴真东渡船”等 , 其中“鉴真东渡船”刻有唐代名僧鉴真及 弟子、船工等 35人 , 并配以玉石、红木雕琢成海波纹的底座 , 更显精巧。 工艺和特色 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为锉、凿、钻。锉有毛锉、光锉、 圆锉。凿刀有方凿、圆凿两种。果核雕刻的工序是 :
①用毛锉、光锉将果核进行初步加工。
②设计构思 , 并在果核上画样。
③用圆锉按画样进行粗加工 , 做出粗糙的造型。
④用凿刀雕刻细部 , 并以小方凿刻画人物的眉毛、眼睛 , 以小圆凿刻画 嘴部等。
⑤磨光 , 上蜡。最后打眼 , 串连成念珠 , 或配以底座 , 作为欣赏品。
果核雕刻的艺术特色是雕刻精细入微 , 形态小巧玲珑。单件陈设品配以 底座 , 加盖玻璃罩 , 以供欣赏 ; 有的缀以流苏 , 作为佩件或扇坠 ; 有的将若干 枚果核雕刻串连成念珠。
拓展:新核舟记
明代名篇《核舟记》把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高深、精巧描述得真切而 生动,读起来感人至深。王叔远的核舟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为 之神牵梦绕,不断复制和再创造。核舟这一巧技在现代又得到发扬广大, 新核舟记不但在技艺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更贴近了时代。欣赏新核 舟记,对于深刻理解名篇《核舟记》很有帮助,同时通过欣赏实物、图片、 影像等可以使读者在整体上全面读懂《核舟记》。
以往人们所了解的 《核舟记》 表现的多是古代人物, 核舟“南湖红船” 把写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创作中,写实刻画了党
杨洪武核舟《南湖红船》
的一大代表,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当为别开生面, 既是古为今用,也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
200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85周年,也是党的一大代表**逝世 30周年、**诞辰 120周年、何叔衡诞辰 130周年、陈潭秋诞辰 110周年、 邓恩铭诞辰 105周年和李达逝世 40周年,因此, 2006年具有特殊的纪念意 义。
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一特殊时刻,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杨洪武,用 5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刻制了一枚题为“南湖红船”的核舟作品。 该核舟选用上好橄榄核为原料,以嘉兴南湖画舫为原型,细致入微的刻画 了参加党的一大代表们,在画舫上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瞬间。嘉兴南湖 画舫长 16米、宽 3米,分前、中、后三舱,中共一大就是在画舫的中舱内 举行的。核舟虽仅长 3.9厘米、宽 1.4厘米、高 1.3厘米,也按画舫的行 止,刻制了前中后三舱,宽敞的舱室、舱顶瓦楞线、舱窗以及桅杆等都一 一展现出来。为增强艺术效果,前舱顶还精刻了党旗、后舱顶刻制了和平 鸽。船舱两旁分别刻制小窗 5扇,共 10扇,每扇小窗都能开启。小核舟的 舱顶、舱壁、小窗等都刻制了精美的花纹,把核舟装扮得富丽堂皇。船头 坐 4人,**坐在船头右侧,他目光睿智、慈祥坚定,风吹动着他头发, 身上穿的长衫衣纹清晰可辨,手中的文件纸卷页翻,页页可数;何叔衡侧 身靠近**讨论着;**还坐在船头左侧,手捧书籍思考着问题;李 达在阅读,他还习惯地用手推了推眼睛,犹如身临其境。打开前舱两旁的 小窗,临窗而坐的是陈潭秋、王尽美;坐在中舱两旁小窗前的是邓恩铭、 刘仁静和李汉俊、包惠僧。船尾右侧是一位船工,正在用力
杨洪武核舟《南湖红船》
摇橹;左侧是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她一面照料会务、烧水沏茶;一面警惕 地观察着四周,为会议做好保卫工作。王会悟左手提壶、右手端杯,神态 自然。壶上的花草纹理似隐似现。核舟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按照当时参加 党一大的人物肖像写真刻制的,人物虽不足 2毫米,但都生动传神,栩栩 如生。核舟船底刻一大党纲 98字,题款 7字,共 105字。字是按竖式书写 阴刻的,填成黑色,笔画细如毫丝,一行一行的小字好似船行时荡漾起的 涟漪。此外,为真实再现南湖画舫的全面,在核舟“红船”后面也拖一小 舟。小舟长 2.3厘米,高 1.1厘米,宽 1.0厘米。舟顶分为两层,箬篷顶 周边雕刻着精美的文饰,两侧透雕的篷壁玲珑剔透、精巧可人。小舟底部 刻的是一大闭幕时代表们呼的口号:“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 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共 23个字。大舟与小舟之间用一条链环联 接,也是用核材精刻而成的。
整个“南湖红船”共刻核舟 2、人物 12人、小窗 10扇、舱室 4、壶 2、 杯皿 2、书籍文件 5、橹、炉、小桌各 1、链环 1条、文字 128字,此外 12人中有 5人还佩带了眼镜,均都一一俱足。
编辑本段
文章结构模式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 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 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 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 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 层:
第一层(第 2至第 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 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 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 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 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 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 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 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 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
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 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 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 ! 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 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 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 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 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 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 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 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 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 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 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 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 之感。
编辑本段
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 1596-约 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 (今浙江省嘉兴市) 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 魏大中 的长 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 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 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 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作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 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 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 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甚至云 间有一个叫陈继儒的人,和他订下了忘年之交。魏忠贤在三十岁那年又造 《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 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 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 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
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 们大为恐慌,魏了希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 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 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想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 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 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处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 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 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
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 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 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 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 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 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父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 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魏学洢 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 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二十九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 魏学洢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 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 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编辑本段
课后扩展
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总 -分 -总的结构布局。第一段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 出说明对象核舟 。 第二——五段,详述核舟之“奇巧”。【(2)介绍船体 大小,结构布局。(3、 4)介绍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态和动作(5)船背的 题名、篆章和着色】按照空间顺序细致说明。第六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 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技亦灵怪矣哉!”。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态毕备
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答: (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4、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 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据。(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 空划船。
文学常识
1、 《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 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 其中“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 子。“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黄庭坚。
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
A .峨冠 guànB .手卷 juànC .不属 shǔ D.矫 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绝)类弥勒:很 B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
C .(如)有所语:比如 D .勾画(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c )
A .诎右臂支船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 .东坡右手执卷端 D.绝类弥勒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 .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 全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A )。
A. 总分总 B.总分 C.分总
6. 课文总体是按( c )顺序说明核舟的。
A. 时间 B.空间 C.逻辑
7、阅读下列文段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 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 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 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 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高(可)二黍许 ①大约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类似
③(诎)右臂支船 ③同“屈”,弯曲 ④珠可(历历)数也 ④分明可 数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①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 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3)第一段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 、 C )
A. 列数字 B. 打比方
C. 作比较 D. 分类别
(4)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_____灵活精致 _____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5)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 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足 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6)第二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 雕刻人“ ___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__”的精湛技艺。 (从原文第一段文 字中找 )
(7) 第二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 佛印“神情与苏、 黄不属”, “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生动形象地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8)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 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 (字、 景、人、物 ) 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9)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 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 对联也暗示 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 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作文十:《核舟记》2600字
《核舟记》历年中考试题集
【复习作业】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罔 . 不()贻 . ()有奇 ..
() 黍 . () 箬 . 篷 () 糁 . () 峨冠 . ()髯 . ()髻 . ()
衣褶 . ()诎 . ()楫 . ()椎髻 ..
()虞 . 山()
二、按要求填空
1. 《核舟记》 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 》 。 作者是 , 字 , 嘉善人。
2. 《赤壁赋》 《后赤壁赋》 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______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 “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考试题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A 、 ①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奇怪的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
B 、①高可二黍许 (大约 ) ②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
C 、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是 ) ②中轩敞者为舱 (作为 )
D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上面 ) ②其人视端容寂 (端正 ) 2.翻译下面句子 (2分 )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____________ ;第②段的结构形式是 _______ _______ ; 作 者 从 船 的 中 部 写 起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分 )
参考答案:
1. B
2. (舟子)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 (1分 ) ,右手扳着右脚趾,像在 大声呼叫似的 (1分 )
3.空间顺序 (1分 ); 总——分 (1分 ); 原因:①核舟的中间船舱的 位置 和对联的 颜色 非常 醒目 ;②窗上的 对联暗示 核舟的 背景和主 题 ;③先写船舱不仅可以 增强 浓厚的艺术 情趣 ,而且也自然地 引 出下文 对三人的描绘。
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 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
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 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 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2)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 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 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上文出自课文《 》 , 其作者是 ________(朝代)魏学洢。 第一自然段中 “东坡” 指的是北宋文学家 _______(人名) 。 (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3.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 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参考答案:
1核舟记 ;明朝;苏轼
2他们互相 靠近 的两膝, 都隐藏在手卷下的衣褶里。 (关键词:比 ) 3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2010年山东省日照市)
鄂州市 (09湖北省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 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 ,石青糁之。
(2)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 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 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 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 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 可 二黍许
(2)神情与苏、黄不 属
(3)卧右膝, 诎 右臂支船
(4)珠可 历历 数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 从本文段看, 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参考答案:
1. (1)大约 (2)类似 (3)同“屈” ,弯曲 (4)分明 可数的样子
2. (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3.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每点 1分,意思对即可。共 3分)
《口技》中考试题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 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 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林嗣环《口技》
(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 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1.填空。 (4分)
甲 , 乙 两 个 文 段 都 选 自 清 代 人 __________编 选 的 笔 记 小 说 《 ___________》 。甲文段以“ _______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 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 乙文段围绕 “ ____________” 一词, 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①会宾客大宴 会:_________
②罔不因势象形 罔: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
4.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 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2分)
参考答案:
1.张潮 《虞初新志》 ;善;奇巧
2. (适逢,正赶上 无,没有)
3. (1)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2)他曾经送 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4. (1)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道具简单】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宾客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