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如何看待鸦片战争?》1800字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
一.提出问题:
鸦片战争可以说是我国历史的里程碑,打断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来说都是世界强国,富庶的资源是世界少有的。但是1840年鸦片改变了这一切,让中国在世界的排名直线下降。鸦片战争到底是推动中国前进还是将中国推进了深渊呢,如果让学生置身历史,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也许比直接讲授教材效果更好。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去查阅有关鸦片战争的书籍,以及和鸦片战争相关的网上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教学过程:
师:提起鸦片战争,人们马上会联想起“屈辱”二字。但是,身处21世纪的中国青年,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来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从这场战争中我们除感到屈辱外,还能得到哪些认识呢,请同学们围绕下面文章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
时光不可能倒流,历史也不可能改写,但悲剧未必一定不会重演。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鸦片战争”使中国承受了太多的灾难和屈辱。但是也正是这场战争,使沉睡中的中国猛醒过来。与其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的耻辱,倒不如说是中国的觉醒,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学 生1:有人会说,正是由于这场战争,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我倒认为,如果没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也许会更快。据史料记载,到19世纪初,也就是工业革命在西方世界方兴未艾的时候,全世界50万人以上的十个城市中,中国独占其六。南京是著名的丝织品产地,有丝织工人数万之众。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也会慢漫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融入世界大潮之中。有什么理由认同一场给自己带来屈辱和灾难的战争呢,几千年的古老中国,没有遭受外族的侵略,我们不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吗~
学生2:当西方世界爆发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朝着近代社会加速前进的时候,中国的康雍乾三位英明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闭关锁国,固于传统、反对变革,日益严重地制约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至于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
只不过是腐朽中华帝国的落日辉煌而已。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猝然一击,中国将会怎样呢,中国封建社会还会延年益寿,中国人还会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到那时,中国会被更远地抛在世界潮流之后。不错,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但是,这种耻辱反过来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忍辱负重,抗争探索。我想要说的是,有什么比一个拥有4万万人口的民族觉醒更为伟大的呢~
师:这两位同学的观点都很明确,论据十足,还有没有更精彩的观点,
学 生3:我认为,今天所要讨论的不是“该不该认同‘鸦片战争’”,而是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如何面对那场战争。首先,我们不能忘记那场战争,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从这场战争中吸取教训,跟上时代大潮,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华民族悲剧的重演。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应从近代屈辱的历史中时时警醒自己。
师:真的很精彩~请同学们继续探讨。
生4:记得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当时,整个中国处在死气沉沉之中,多么需要一场惊天动地的风雷呀~在这样的时候,一场西方列强发动的掠夺中国的战争,便成了唤醒中国的惊雷,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中华民族虽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蒙上了百年耻辱,但是,她毕竟觉醒了。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师:“如何看待‘鸦片战争’”的讨论,有没有一个定论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平等的讨论,大家能真诚地交换意见,品尝自我探究问题的乐趣,懂得一些如何看待历史问题的道理。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师生努力,对鸦片战争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得意的是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在网络中找到了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有力地展示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教师也认识到学生在教材中会找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作为课堂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学生只会对那些能够发表自己观点,展现自己独到见解有发挥余地的问题感兴趣,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紧紧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武昌区四美塘中学 王 卿
2006年9月27日
作文二:《如何看待鸦片战争》900字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
——西方的入侵
物流一班 张蕾 09B02140118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中国成为英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它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得不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都很痛心,但我们需要理性的来看待这个问题.鸦片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首先是弊:
一、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
二、中高额的战争赔款使大量白银外流;
三、的签订,严重损害了民族尊严;
四、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五、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些弊端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一些利,大家也应当注意到:
一、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虽然是通过不平等条约,但打破了清政府的独裁统治,使部分人开始慢慢觉醒。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从理论上实现进步。
二、社会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开始逐步的实现转变了。
三、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正如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作文三:《如何看待中英鸦片战争》3100字
如何看待中英鸦片战争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
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作为曾经的一个让世界各地都无比向往的超级帝国,中国为什么一下子从巅峰跌入低谷,而对外国侵略者毫无反抗之力呢?追溯历史,我们不仅要想到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了,想一想那时的中国,再和当时迅速崛起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进行对比, 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原因了。
一、经济的发展
英国在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整个国家焕然一新,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一个新的速度,加上英国对海上贸易的垄断,海外殖民地的扩张,这些都给它带来了巨大财富。工业革命让英国的生产技术的工业化让产品的生产速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工商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样一来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为英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而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依然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官僚和地主手里,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地主对农民的地租盘剥十分苛刻,繁重的地租、税赋、劳役和高利贷,使广大农民陷于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正是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再加上统治者无休止的挥霍,大量钱财的浪费,使得国家财政运转困难,无法承担起成为其它方面发展的后盾的责任/前者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自可快速发展,而后者则由于经济限制,使国家发展缓慢。一进一退,中国只有落后。
二、统治者的境界差异
英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强国,这与它的统治者的英明是分不开的。伊利莎白,这个伟大的
女性,她不但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影响着他的子民,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来鼓励着这个国家的进步。她英明的决断,让这个毫不起眼的国家从此踏上了列强争霸战。就是这个伟大的女王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英国的发展,让这个国家坐上了历史舞台并引人注目。她带领着自己的子民追求着先进的文化,使自己的国家走上自强之路。之后的统治者也是有这雄心大志,不断的超越前人,率领国家走向昌盛。
与此同时,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弥漫着腐烂的气息。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们已经开始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国家体制已被破坏,这些统治者已然成为国家的蛀虫。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外界飞速发展的时候夜郎自大,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止步不前。为了自己的统治,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来限制百姓的思想,用残酷的手段使他们不敢去追求新知。两种统治者自然带领出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前者快速飞跃,后者则日渐消退。
三、军事力量的对比
英国在加入列强争霸以后,在武力上的发展自然是不可小觑,海上霸主的地位也正是其
武力强大的表现。长年的对外侵略,让英国不仅拥有了具有强大战力的军队,还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战指挥人员。另外,由于科技的发达,英国不缺的就是坚船利炮和各种枪械。英勇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英国的战力由此可见。
再看中国,清朝军队废弛。由于贪官污吏从中作梗,军费开支不足,士兵选拔也使良莠
不齐。长年的缺乏训练的军队战斗力已严重下降。而善战能武的战将多不受重视,军队的管
理者都是一些无能之辈,遇挫纷纷临阵脱逃。再看武器装备,长年不曾更换,仍旧是大刀长矛。这些冷兵器又如何去与列强的枪械抗衡? 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守护国家,只能是一败再败。
四、文化思想上差异
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带来了新的思想,人们对科学的追求也逐渐的热情起来,加上英国
女王的促进,这个国家在科技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在这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之中,科学的发展与场迅猛,并且诞生了一位又一位的科学巨子,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即成为无力强国后又成为科技强国,最终迎来了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在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而此时的清王朝却仍在闭关锁国,无知的统治者希望以此来谋求太平,却错失了腾跃的
良机。固步自封的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对科技的追求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即使有少数人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一些成就,和欧洲各国相较之下也只是显得微不足道。落后的国人以鄙视的目光去看待那些新兴的外来的先进技术。这样的统治者。这样的人民,中国如何能走向科技强国之路。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过程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英国的发展又对我们的大国
崛起提供了有力的经验和借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英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研究。
两次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对中国产生重大
影响。
1、经济上的变化。
战前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战后,外国
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陆,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中国开始沦为外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管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而逐渐解体,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政治上的变化。
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和主权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行
使全部的主权。战后,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而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社会阶级结构、社会矛盾以及革命任务的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阶级主要是地主和农民两大对抗阶级。战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外
国侵略者培植的买办商人,他们是近代买办资产阶级的前身。此外,在通商口岸的外国企业里,还出现了一批中国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
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两次鸦片战争同时也让英国踏上了殖民侵略的跳板,对英国的发展同样影响深远。
政治上,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英国的综合
国力更加加强。通过战争,英国扩大了自己的殖民市场,获取了更加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
原料产地。经济上,英国通过侵略战争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国的殖民市场扩大,方便其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军事上,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英国的船坚利炮显示了其巨大的军事优势,军事上的全球霸权促进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历史的教训是鲜明的,它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正是因为统治者在安乐之中丧失了进取之心,另外国家体制的落后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先进的制度和思想,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会不断进步,才不会在历史的发展中衰退。
当我们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为祖国的富强,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作文四:《如何看待中英鸦片战争.doc》3100字
如何看待中英鸦片战争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作为曾经的一个让世界各地都无比向往的超级帝国,中国为什么一下子从巅峰跌入低谷,对外国侵略者毫无反抗之力呢,追溯历史,我们不仅要想到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了,而
想一想那时的中国,再和当时迅速崛起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进行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原因了。
一、经济的发展
英国在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整个国家焕然一新,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一个新的速度,加上英国对海上贸易的垄断,海外殖民地的扩张,这些都给它带来了巨大财富。工业革命让英国的生产技术的工业化让产品的生产速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工商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样一来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为英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而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依然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官僚和地主手里,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地主对农民的地租盘剥十分苛刻,繁重的地租、税赋、劳役和高利贷,使广大农民陷于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正是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再加上统治者无休止的挥霍,大量钱财的浪费,使得国家财政运转困难,无法承担起成为其它方面发展的后盾的责任/前者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自可快速发展,而后者则由于经济限制,使国家发展缓慢。一进一退,中国只有落后。
二、统治者的境界差异
英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强国,这与它的统治者的英明是分不开的。伊利莎白,这个伟大的女性,她不但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影响着他的子民,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来鼓励着这个国家的进步。她英明的决断,让这个毫不起眼的国家从此踏上了列强争霸战。就是这个伟大的女王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英国的发展,让这个国家坐上了历史舞台并引人注目。她带领着自己的子民追求着先进的文化,使自己的国家走上自强之路。之后的统治者也是有这雄心大志,不断的超越前人,率领国家走向昌盛。
与此同时,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弥漫着腐烂的气息。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们已经开始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国家体制已被破坏,这些统治者已然成为国家的蛀虫。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外界飞速发展的时候夜郎自大,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止步不前。为了自己的统治,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来限制百姓的思想,用残酷的手段使他们不敢去追求新知。两种统治者自然带领出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前者快速飞跃,后者则日渐消退。
三、军事力量的对比
英国在加入列强争霸以后,在武力上的发展自然是不可小觑,海上霸主的地位也正是其武力强大的表现。长年的对外侵略,让英国不仅拥有了具有强大战力的军队,还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战指挥人员。另外,由于科技的发达,英国不缺的就是坚船利炮和各种枪械。英勇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英国的战力由此可见。
再看中国,清朝军队废弛。由于贪官污吏从中作梗,军费开支不足,士兵选拔也使良莠不齐。长年的缺乏训练的军队战斗力已严重下降。而善战能武的战将多不受重视,军队的管
理者都是一些无能之辈,遇挫纷纷临阵脱逃。再看武器装备,长年不曾更换,仍旧是大刀长矛。这些冷兵器又如何去与列强的枪械抗衡?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守护国家,只能是一败再败。
四、文化思想上差异
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带来了新的思想,人们对科学的追求也逐渐的热情起来,加上英国女王的促进,这个国家在科技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在这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之中,科学的发展与场迅猛,并且诞生了一位又一位的科学巨子,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即成为无力强国后又成为科技强国,最终迎来了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在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而此时的清王朝却仍在闭关锁国,无知的统治者希望以此来谋求太平,却错失了腾跃的良机。固步自封的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对科技的追求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即使有少数人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一些成就,和欧洲各国相较之下也只是显得微不足道。落后的国人以鄙视的目光去看待那些新兴的外来的先进技术。这样的统治者。这样的人民,中国如何能走向科技强国之路。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英国的发展又对我们的大国崛起提供了有力的经验和借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英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研究。
两次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上的变化。 1
战前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陆,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中国开始沦为外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管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而逐渐解体,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政治上的变化。
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和主权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全部的主权。战后,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而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社会阶级结构、社会矛盾以及革命任务的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阶级主要是地主和农民两大对抗阶级。战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外国侵略者培植的买办商人,他们是近代买办资产阶级的前身。此外,在通商口岸的外国企业里,还出现了一批中国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两次鸦片战争同时也让英国踏上了殖民侵略的跳板,对英国的发展同样影响深远。
政治上,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英国的综合国力更加加强。通过战争,英国扩大了自己的殖民市场,获取了更加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
原料产地。经济上,英国通过侵略战争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国的殖民市场扩大,方便其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军事上,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英国的船坚利炮显示了其巨大的军事优势,军事上的全球霸权促进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历史的教训是鲜明的,它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正是因为统治者在安乐之中丧失了进取之心,另外国家体制的落后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先进的制度和思想,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会不断进步,才不会在历史的发展中衰退。
当我们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为祖国的富强,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作文五:《英国的70后学者是如何看待鸦片战争的?》3200字
来源:作者博客?作者:端木赐香
我们现在还是后鸦片战争时代,有些工程远远没有完成,有些历史的遗憾也没有梳理清楚。而这些,恰恰构成了蓝诗玲著作中我最看重的亮点。
手头拿到一本厚厚的新书,是英国学者蓝诗玲所著、新星出版社出版的《鸦片战争》。老实说,我对这样的书很感兴趣。第一,鸦片战争一直是我的研究范围;第二,时至今天,我们离鸦片战争的发生已经175个年头了,别说英国,就是我们中国,还有多少人愿意关注鸦片战争?第三,作者乃70后,是英国的新锐汉学家,我很想知道,作为战争的当事国,其治下的年青人如何看待这场离现在已很久远的战争。
某种程度上,不出我所料——她的态度居然与我们这边一样,也就是说中英双方的国民对待自己的政府,都是谁打谁的孩子——她当然可以借别人之口、或者自行委婉地道出英国政府发动这一场战争是不义的;但是中国这方面,在骂自己的政府方面,似乎更不客气,总而言之一句话:该,活该!谁让你愚昧颟顸落后笨蛋呢?
只不过所谓的孩子,中英双方的语境是截然不同的。至少,那时的英国政府,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英国臣民的孩子。人家是宪政国家,政党政治。辉格党发动战争,托利党就可以在议会上对它投不信任票,全体臣民更可以在媒体上骂它,而且,一旦那边的不信任投票成功,这边还可以按一定的程序解散议会,并向选民竞争演说、宣传许诺,进入下一轮议会投票,谁赢得选民谁就可以作主。反观那时的中国,一个七品县令都是中国子民的父母官,子民一切皆由父母作主,问题是父母作的什么主呢?我刚才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父亲缺钱花了,就把十三岁的女儿卖给了一个残疾男人作老婆,双方成交价是三万元!闺女本来以为是走亲戚,看见人家发喜糖不知何故,打听之后,才知道这喜糖原来是自己的。总之,执政伦理上,中国传统政府宣传百姓是衣食父母,是载舟之水,而实际运作上,百姓其实是父母官的衣食,舟上掌舵人的尿池。
一句话,中国政府不是中国百姓的孩子,相反,中国百姓倒是中国政府的孙子。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中国这边打起孩子来下手会更狠,因为那不是你的孩子!甚至可以说,中国政府与中国百姓的伦理关系只能这样解释:不是你是它的后娘,就是它是你的后娘!而且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何整个鸦片战争期间,沿海百姓经常平静地围观自己的朝廷与外夷作战,用现在的流行语,百姓都是路过打酱油的。麦天枢对此评论说:“如果以为沿海和长江的炮声与白旗,已经在国民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看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给人的感觉,整个鸦片战争,英军步步胜利,大半功劳都得记在中国汉奸的身上!扬威将军奕经在浙江组织战事时,给道光皇帝的折子中也重点谈到了汉奸问题:“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分不出良歹来”;最可恶的是,“每逢打仗之际,百姓男妇,毫无畏惧,从旁指点嬉笑,竟不知是何肺腑?”道光朱批曰:“愤恨何堪,笔难宣述!”如果道光知道,中国百姓还掩护过当时的英国侵华全权代表义律和海军司令伯麦,不知道会气成啥?这是蓝诗玲考证出来的。她说,1841年7月,义律和伯麦乘船从澳门赴香港,台风把船刮翻,他们漂流到了一座荒岛上,并且幸运地遇上了两个中国人,两人同意收1千元钱,在天气好转后送义律他们回去。后来费用被他们涨到3300元,路上还遇上了中国官船,但两个中国人机智勇敢地把官船打发走了,之后,他们在澳门附近把义律等人转交给了一艘葡萄牙帆船。你说汉奸们眼里只有钱,也不好解释,因为他们知道义律与伯麦的身份,更知道自己的官府对义律与伯麦的悬赏各是洋银10万元和5万元!你说这两个中国人是一种什么精神?
中国百姓对于鸦片战争的纠结,并不仅仅止于这种政治伦理的严重不协调,更关键的是国门打开前后历史情境的巨大反差。如果是单纯的挨打也罢,你打我,我疼了,我当然恨你,长大能报仇就报,不能报至少能隔一阵子就骂你一句,比如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之类。但是这种中西文明冲突下的挨打,捎带着给国人打开了一扇窗户:原来日子还可以那样过,人还可以那样做!为了免于民族主义者对我着急上火,我赶紧说点具化的吧:如果不是鸦片战争,中国男人何时才能剃掉辫子,中国女人什么时候才能不必裹脚?中国百姓什么时候见了官员不用双膝下跪,中国牛驴什么时候才知道远行不必它们扬蹄负重?总之,鸦片战争之后,不只中国人民有了解放的希望,就是中国的牲口都得到了解放。这些事,不正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滑行半个世纪之后才一点一点完成的吗?
当然,现在说完成有些违心。一句话,我们现在还是后鸦片战争时代,有些工程远远没有完成,有些历史的遗憾也没有梳理清楚。而这些,恰恰构成了蓝诗玲著作中我最看重的亮点。
虽然本书有部分删节(这删节就是后鸦片战争时代的确证),但我还是从蓝诗玲的书中读到了不少令我眼前一亮的东西。这里试举几处:
第一,蓝姑娘明确指出:“马克思关于中国和鸦片战争的结论中没有什么原创性的意思。”一句话,好多话语是拾自以前的一些中国观察者,但这并不妨碍中国这边的民族主义者把老马的论述奉为 “最权威的阐述”乃至“神话”,并且用这些论述来“解释中国近代历史”。读到这一处,我甚至能看到这个小洋娘们嘴角翘起的笑意来!
第二,那就是蓝姑娘对中国的列宁——孙中山同志的解读。在蓝姑娘笔下,孙中山同志简直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中国式标本:在伦敦,他知道高度赞扬英国法律制度的优点;在日本,他会跟日本泛亚洲主义者一道严厉指责西方殖民主义对整个亚洲人种的残酷;为了借助中国秘密会社的武装力量,他会与他们歃血为盟;为了得到日、法、俄等国家金钱、武器方面的支持,他不惜慷国土与国家利益之慨,向对方许诺袁世凯都不敢许诺的东西!
第三,帝国主义话语范式之引进中国,孙中山居然也是始作俑者。也就是说,孙中山在决定与苏俄合作,引进苏俄资金、武器、训练等的同时,把苏俄的话语范式也给引进过来了,那就是:以后除了苏俄,英日美等狗屁国家,我们都可以一律概括为帝国主义侵略!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范式直到今天还由我们的主流话语学者僵硬地保持着。这样不管是面对中国历史,还是面对中国现实,这些历史研究者都可以多快好省地生产著述了——不光是自身智力的懒惰与道德的下降,还毁人不倦,直接影响国人的话语模式与逻辑思维,遗毒深远!
第四,孙中山临死前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不是不自由,而是太自由了。可能是为了拯救这个缺陷,所以他的继任者在他死后马上开始把这个有局限的领袖神话为本党的政治圣人。所以,伴随着国民党的大一统,思想与公共生活的大一统也开始出现,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首脑,甚至学校生活相比前朝祭拜孔老二也没啥本质区别。每个星期一,大家都得集中起来向他老人家的画像行三鞠躬礼,聆听宣读他的遗嘱,然后默思三分钟!唯一的区别就是不用撅着屁股叩头了,但鞠躬也得撅屁股不是?何况即使形式上不用撅屁股,党国也完全可以叫你在心里撅屁股。既如此,当年砸了孔家店闹革命,又何必?不就是给你换了个店主吗?
最亮的一处是,蓝诗玲说,国民党为了构建帝国主义语言范式,“篡改历史教科书就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具体咋篡改,估计不用我交待了,总之是要说服民众,把中国所有问题归结为一个外来的敌人,把鸦片战争说成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长期计划,“只有国民党能够拯救中国,因此国民党有理由要求中国人做出任何牺牲……”
这种种论述,直接亮了我的钛合金眼镜框,可惜英国淑女太客气、太委婉,这些亮点还得你睁大眼才能发现。如果你的眼睛比较雪亮,亲自瞧书去,可能发现的更多。只不过最后我想再说一句,我对它抱的期望可能太多了,所以最后还是有一点点小失望,就是这么厚的著作,前面大半部分,对我这个研究鸦片战争的人用处并不大,甚至她使用的好多资料也是我们中方的。而我所谓的亮点就集中在书尾部分,却感觉不够过瘾。相当于前面都是一般的小菜,后面才喝到几杯冰啤,痛快劲刚上来,就告诉我说菜上完了。联想到被删节的那些文字,难不成更多的痛快都在被删之列?难不成鸦片战争时代对我们并不意味着结束,相反,我们还处于那个时代,不曾完全走出?
(附:《鸦片战争》,蓝诗玲著,刘悦斌译,新星出版社,2015年)
作文六:《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400字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随着一声巨响,沉睡了百年的帝国被无情的拖入了战争,卧马长刀,金戈铁甲在战争机器面前却是如此的茫然而又不知所措,帝国曾经不败的神话在瞬间沦为了梦魇,直至1842年战争结束古老的帝国以优势的兵力战败于昔日的蛮夷,与其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从此天朝被迫开始从梦中醒来,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统治以及西方列强强加的一些改革或调整,使中国被迫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由此艰难的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而却比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几乎晚了200年!
首先在政治方面,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古老的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国家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此中国在政治方面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较为近代化的调整与发展,比如原来外交方面归于礼部,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洋人设立了独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以至于日后的“清末新政”都有强烈的西方色彩,比于原来的三省六部确实有更为近代的意义。
思想方面,在战败之后中国人开始自己寻求一条可以指向中兴的光明道路,一些先进的士大夫奋勇而起,著书、仿制西洋工具、火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林则徐和魏源了。林则徐之所以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由于其在当时先进的思想及敏锐的眼光。这批知识分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甚至被发展沿用到后来的洋务运动。从此
在这铁幕般牢固的帝国中终于开始有了新思想的萌生。虽然都是怀着维护满清统治的不良动机,但是无疑使得中国近代化的脚步又向前挪动了艰难的一步。
经济方面,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上的大幸,但其过于冗长的时间注定了其大不幸的结局。两千年中国封建体质下的经济快速健康却又病态衰老的发展着,可以说在经济体制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古老的中国依旧是世界首富实在是令人感到统治者充满了无限的才能。但是落后与腐朽毕竟经不起新鲜事物的冲击,随着战争后越开越多的通商口岸,与倾销到中国的商品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破产,中国的经济体制随之发生了改变,中国出现了由外国人开办的近代工厂,随后为了应付战争,中国人自己开办了军工企业,自己的民用工业。闭塞了很久的经济终于在列强的冲击下开始融入世界贸易。
军事方面,频繁的战败与对农民起义镇压的不利使得清王朝的统治者似乎有些坐立不安,而解决这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国家机器,新式军队应运而生。统治者不惜血本购枪购炮,先后建立了北洋水师,新军等近代化的部队。虽然这些军队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是无疑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开辟了先河,使得中国军队告别了弓马骑射,排兵布阵的时代,并且较为成功的融入了世界军事的潮流当中。
矛盾方面,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政中农民与地主的斗争从来没有中断过,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国当时的主要矛盾,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逐步加深,中国人民的主要矛盾也逐步发生了改
变,直到变成了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矛盾,矛盾上升到最大时,革命便随之而来,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而这也正是使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鸦片战争就如同一条警戒线,把封建史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段,大清帝国也无奈的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载体,帝国虽然想尽了办法,但是对于人民的禁锢却逐步要被挣脱了。
封建帝国的本性使得近代化的自愿或不自愿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是从以上可以看出,一切矛盾的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都在一场战争后暴露无遗,因为落后事物必将被新鲜事物所代替。而鸦片战争正是这个代替的开始,从此近代化也随之而来。
作文七:《如何讲述“鸦片战争”一课?》1400字
如何讲述“鸦片战争”一课?
红头船夫:近日,拜读《历史教学》杂志任主编的文章《深化历史教学内容方式的探讨——以“鸦片战争为例的教学设计”》,颇受启发。文章主要想解决的如何深化历史教学内容的问题,即对传统历史教学的所采取的内容模式——背景、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的质疑。这种模式的危害在于教师单纯将已有的研究结论代替了历史的事实,在没有充分铺陈史实的情况下,让学生去理解历史。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受历史事实到理解历史;也不无法让学生同情的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务。以前,我的中学历史老师告诉我们,“清朝腐败,组织不力,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些结论还许没错,但是我只是被动的知道这些已有的结论。我当时真的能够理解这些结论吗?问题就在于没有充分的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知识是死的知识,而且学生容易将这些观点固定化,久之,我们容易认为历史就是线性的发展,历史的细节和多变,偶然性,复杂性变成了干巴巴的几条结论或规律。这些是文章所带给我的启发。至于通过什么方式来展现历史细节,让学生感受历史呢?该文章通过《虎门大战》这一战争过程来实现这一期望。这是一种处理的方式,问题是过于细节的历史史实,学生是否容易产生历史兴趣,这份2700多字的历史材料,学生是否愿意仔细去阅读,似乎缺乏问题,叙述平淡的材料对学生来说,好像没有多大的乐趣。为了解决我心中的一些疑问,我向台湾的单兆荣老师请教如何讲述“鸦片战争”一课,他非常热心的回复我的邮件,在此非常感谢。从他的回答片断中,我也在思考台湾的历史教学跟我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下面摘录单老师的回复片断,以供大家交流。
问题一:在您平时的教学中,你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我喜欢用史料和问答法教学。”
问题二:为什么要采用史料和问答法教学?
“学生不是空白脑袋来装知识的,他必须先行预习阅读文本,上课提问,没有问题,换我提问,我由一个个问题,将整个单元串连统整,史实的铺陈尽在其中。不要假设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带了很多先备知识前来,如何将这些串成逻辑体系,才是老师的责任。至于史实的太多细节,久了忘,Google 又如此
方便,老师如何不被取代,才是教学思考的重点——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这也是我跟高中老师们分享教学经验时最强调的部分。”
问题三:怎样选择教学的内容?
“教学重点阅读史料:我喜欢处理当时人的心态,这是史学回到当下,做同情的理解,最好的切入点。所以,我很少处理战争经过。”
问题四:在“鸦片战争”一课,如何选择教学的内容?
“身处转型期的近代中国,林则徐有他独到之处,也有局限。以下节录他的两段言论,请阅读以下文字后,回答问题:
资料一:《拟颁英国国王照会稿》:“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中国所行于
外国者,无一非利他人之物:利于食、利于用、并利于转卖。况茶叶大黄,外国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断其利,则夷人何以维生?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英国法度,况天朝乎!”
资料二:见左宗棠时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请问:
1. 哪一则数据见到林则徐思想保守的部分?(2分)
2. 承上题,请举一例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分)
这份史料用于考试,也很适合上课讨论。以众人熟悉的林则徐,看他如何超脱时代,也为时代所限,这才是史学最迷人之处。这类议题,方能带学生进入人性与时代中,宽厚看待每一件事物,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作文八:《[优秀作文]鸦片战争博物馆》600字
记得去年的夏天,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位于东莞市虎门镇的。
从广州坐车出发,约一小时就到了虎门,踏进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则徐纪念碑。林则徐是福建人,清朝时的一个大人物,着名的“虎门销烟”就是他组织和指挥的。是我们的民族英雄。离开林则徐纪念碑往左走,就到了销烟池,销烟池有两个,呈方形,比游泳池小一些,池子旁边有一涵洞,通向大海。爸爸说,别看池子不起眼,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就在这两个池子里销毁了二万多箱鸦片,也就是着名的虎门销烟。我问爸爸为什么要销毁呢?爸爸说,鸦片是毒品,是英国侵略者用来毒害中国人的,人吸食鸦片后就会上瘾,骨瘦如柴,什么事都干不了,弄得家破人亡,害国害民。我心想:这些外国人怎么那么坏,林则徐真是太伟大了,鸦片烧得太好了。
离开了销烟池,再往前走就到了一幢三层楼的门前,上面写着“鸦片战争博物馆”,走进大厅,陈列柜里摆了很多东西,有鸦片烟具、大炮、火药缸、大刀、长矛,还有洋枪洋炮等等。有一样东西,特别引人注目,它黑黑的、圆圆的,大小有的象乒乓球,有的象铅球。讲解员阿姨说,这就是鸦片,它是从婴粟这种植物里提练出来的,当时主要在印度种植,提练好后英国人把它运到中国来,毒害中国人。阿姨说,虎门销烟后,英国人不服输,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大船大炮打败了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把香港给抢去了。
走出博物馆,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国家不强大,就会有人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加强大。
作文九:《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700字
(1)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其合理性。
答:一方面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朝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鸦片战争是中国走上世界近代史舞台的契机。政治上,这场战争打碎了当时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让人们认识到了西方人当时发展的程度,让当时的一些人明白了闭关锁国的危害,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这就促使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有识人士的改革运动。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及封建体制的衰落。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来到中国,让中国开始与世界融合,它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中国历史屈辱的开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辱权丧国,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的近代文明,是以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牺牲为代价的。
事物都是以矛盾的存在的,有坏的一面必然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我们必须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因此不能片面的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
作文十:《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1000字
班级:10旅游管理2班 学号:10250801249姓名:刘璐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
个人认为,在清朝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非禁烟功臣林则徐莫属。有些观点认为林则徐禁烟的做法有待商榷,并没有根除鸦片交易,还镇压了农民起义,所以不能算是个功臣。而我认为,人无完人,林则徐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但至少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更是直抒了他心系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这些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吗?个人认为,对于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大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禁烟的民族英雄。在英国贩卖鸦片之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大长中国人民的反英斗志。更为难得的是,他禁烟却不禁商,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二)为民办实事,是抗英战争中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林则徐虽居高位,却清廉自好,心系民生,为民服务,是难得的大清官,被百姓誉为“林青天”。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还着力于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改进军事技术,同时招募渔民编成水军,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是当之无愧的抗英英雄。
(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在被道光帝派往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期间,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组织翻译西方书刊,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四)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个人认为,虽不可否认他镇压农民反清斗争的做法对推翻清廷腐朽统治有不利影响,但站在林则徐的角度,他是站在主阶级的立场上,
这是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只因此就苛刻地抹灭他的功劳。
综上所述,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带领人民进行抗英斗争,禁烟销烟,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虽然有参与镇压农民起义,但不可否认他的功劳之大于过,所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