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浅析师说写作特色》1200字
浅析《师说》
从古到今,许多大家都对师道进行过讨论。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而韩愈所作的《师说》无疑是众多作品里的璀璨明珠。 《师说》是一篇议论文。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盖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讥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韩愈的勇气。
文章开头就明确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即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说明教师自古有之,是知识的传承者。“必有”两字极为肯定。然后进一步具体阐释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时对于“解惑”一词也进行了补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从侧面也证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段尾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也!”古时的圣人远胜于当下的人却依旧虚心向老师学习,反观当今的人,不仅远不如古代贤者,而且还“耻学于师”。就会造成“圣益圣,愚益愚”的现象。第二层就以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巫医乐师百工”原本为君子所不齿,而现在君子们的智反而还比不上这些人。“其可怪也欤!”更是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四段,赞赏了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提出了作者的目的“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赠与他。
全文的首要的写作特色是擅长对比。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在对比的同时广泛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磅礴,读起来滔滔不绝。
其次,它具有高度的说服力。这固然和作者所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有关系,但是和作者采用了较好的说理方法也是分不开的。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笔峰一转,点出今人“耻学于师”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作者分别以“巫医乐士百工”和“孔子相师”的例子进行反驳,又得到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再次与前面的论点进行呼应。“能者为师,不耻相师”
作文二:《师说写作素材》4200字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探索”“创新”“从师学习”“师生关系”“教育”“成长”“师生”“师道”“求知”“长与短”“思考”“仁爱”“善问”“敢于向流俗说‘不’”“敢为人师”“要相互学习”“要勤学善问”“不能自我满足,师心自用”“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要勤于发问,还要善问。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要勤于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有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信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角度二: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学会取长补短
“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一人奇迹,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要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
角度三:从学术上看,师生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运用范例】
1、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为师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您耐心的讲解着,细心的规划着,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渡往来。(《为师者说》)
2、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师徒之情看做父亲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挨冷,也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
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后,声望极高,当他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不忘恩师,受到称誉。
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昔日老师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辉煌的成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试想一下,没有教师,怎能传授文化、发展文化?没有教师,怎能培养人才?没有人才,怎能使国家强盛?国家不强盛,怎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尊师重教。(《尊师重教谈》)
3、当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时,他承担着辛苦劳作,清贫苦寒的生活重担;当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他承受着高官厚禄的内心诱惑;当林则徐呐喊“开眼看世界”,他又何演示在忍受不得志的苦闷和流放的痛楚?
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本是贪官遍野,文天祥所处的时代保命投敌的事例屡见不鲜,而林则徐身边的同僚又有哪一个不是歌颂大清?然而他们去都“背道而驰”。就像那写下“长度相同”的第六个学生,前面的五个学生或是听取了教授的提示,或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或是盲从他人,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相信自己,这是避免盲从的良药;坚持真理,这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自汉代至唐宋,社会上的文人雅士们无不在追求华丽的辞藻,专事铺陈,文章华美之风盛行。然而韩愈、柳宗元却并未亦步亦趋,他们猛烈抨击内容空洞的骈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直斥文学的弊端,他们坚信文学需要改革才能重生,所以即使遭受攻讦,却也大胆创新。他们最终成功,而中国文学也重焕生机。
文学因他而成为文学。
科学的殿堂中也从来不乏执著而坚定的人,当社会上教会势力强大,教徒人数众多,宗教裁判所火刑威胁的时候,伽利略站到了被斥为“异端“的日心说一方。即使被囚禁,即使被迫害,他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只因他用看远镜看到了真实的宇宙。他相信自己的探索,所以直面社会的黑暗,他坚信日心说的真理,所以在宗教法庭上,他仍坚定地为自己的学说辩护。
科学因他而成为科学。
相信自己并不是轻易做到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受到太多的诱惑与历练。当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听信同一种言论,很难有人不对逆反的自己产生怀疑。同样,坚信真理也不是轻易实现的,尤其是当你所信仰的真理被多数人甚至全社会视为悖论的时候。相信自己还是跟随他人?坚持真理还是求得生存?我想此时,我们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份执著。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虽然只是就某种情况而言,然而少数人之所以有掌握真理的机会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阻止他们迈向他人的脚步的信念与力量。
我们不一定要做少数人,但要做相信自己,坚持真理的人。也许,我们应当问问自己是否有在黑板上坚定写下“长度相同“这四个字的勇气??(《相信自己,坚持真理》)
4、最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
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的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欢文中的这句“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还是老的辣”这两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应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是专长不同罢了,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从师学习固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我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是我们的起止,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读《师说》有感)
5、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
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梁衡《读韩愈》节选)
6、《师说》中,对从师的标准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尤其是第三段中所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角度点拨: 可用于“学习”、 “合作”、 “帮助”、“尊师与成材” “自信自强”、 “能力”、“择师”、 “倾听”、“不耻下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话题)
作文三:《师说写作素材开发》1700字
《师说》中“人必有师”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至今看来仍为金玉良言。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人能在每个方面都做得最好,既然自己有不足,便要向老师请教学习。然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不少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极差,对老师大呼小叫,丝毫不存敬意,古人说:“天地君亲师”“师”对我们十分重要。**就十分尊敬老师,他八岁的时候进家乡的一家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后来,**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对他的启蒙教育。一次,**回到韶山与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还给毛禹珠敬酒。尊重老师,虚心学习,既体现了个人的品质修养,也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可用于“学习”、 “合作”、 “帮助”、“尊师与成材” “自信自强”、 “能力”、“择师”、 “倾听”、“不耻下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话题)
●深刻议论型——
(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师说》我国魏晋时期形成的门阀制度,造就了特权阶层——上层士族子弟,也导致不从师、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的形成。中唐时代,此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韩愈对此恶劣风气深恶痛绝,深切意识到此风气对社会的危害。于是,他勇敢地承担起历史和社会给他的责任,与恶劣风气作起了艰苦的斗争。“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面对恶劣社会风气时,是随波逐流,是洁身自好,还是勇担责任,力除时弊?这恐怕是当今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做?韩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勇敢站出来,投入到实实在在的斗争中。哪怕你势单力孤,哪怕你曲高和寡。只要你坚持,你就是一盏灯,黑暗会因你的存在而慢慢淡去......
●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在那个耻于从师的年代里,韩愈勇敢地站出来,写下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论述教育的文章—《师说》
●思辨议论型——
(辩证地议论分析,条理清晰,深刻有力)
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倡导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传道、授业、解惑,明师责呕心沥血,开一代学风。
《师说》作文素材
(1)写作素材: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角度点拨:①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②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
(2)写作素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
角度点拨:①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②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④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作文四:《春的写作特点》6600字
篇一:《春》写作特点
《春》写作特点
《春》的语言运用准确、巧妙,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动态感和形象感。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欣欣然”用得就极传神。试把“欣欣然”按课文的注释换成“欢欢喜喜的”重读一遍,意思一点也没变,但直观感觉中似乎少了点神韵。“欢欢喜喜的”由两个叠声字组成,造成了一个跳跃,用以表达喜悦的心情本来是很合适的;但在这个句子里,大自然的“一切”此时此刻的“心态”却不只是喜悦,还有“刚睡醒”的几分舒畅劲儿,又有几分懒散的劲儿,就得用“欣欣然”来表达才恰到好处。又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选用“朗润”,表现出了春山苏醒后的光彩润泽;用“涨”,表现了春水在解冻之后的漫溢、欢腾;用“脸红”表现出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和煦。如果说这些动词的巧用,使春山、春水、太阳富有神情的话,那么这些动词后面作补语的趋向动词
1
“起来”的选用,使得山、水、太阳的“神情”由静变动,富有动态感。作者把“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被微风轻轻吹起交织在一起的情景,描写成“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就不是简单的“搀和、混合”,而是混合后的再加工,也只有在这春天独有的“微微润湿的空气里”,各种气味才可能“酝酿”出春天的味儿。再如,写“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用“卖弄”而不用“夸耀”,似乎含有贬义,但如果与前边的“呼朋引伴”这个修饰语连起来品味,就会感到鸟儿们一个个像好胜的孩子一般争先“卖弄”的天真劲儿。“卖弄”放在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中,所要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幽默感。 《春》的音乐美突出的表现在轻音字和儿话韵的运用上。通过轻声字、儿话韵的运用,声调、词语的调配,句式的变化,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和谐流畅的节奏,饱含着一种音乐美。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四句话都用“着”或“了”收尾,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接着,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轮廓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连用了三个“了”字,烘托出活泼、明快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接下去,作者就对这幅春景图作细致的描绘。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风
2
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作者用了许多累声字和儿话韵。全文六百多字,而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有五十多个,大部分又用在句尾,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
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Www.CSpeNgbO. 蓬勃范文网:春的写作特点) 《春》中的叠字的运用也很有特点。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3
文章中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大量地运用叠词,这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盈、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用短语、短句表情达意,是汉语的传统,也是汉语的优点。古人作文多用短语短句,很少有用长句子的。用短语、短句,语意显豁,节奏明快,读起来遒劲有力。本文很好地继承了汉语的这一传统,用的多是短语、短句,最长的一句不超过15字,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最短的只有二三字,“坐着”、“躺着”、“园子里”、“田野里”等,大多数是在10个字以内的短句子。
汉语多是双音节词,词语由两个或四个音节结合起来,我们说话写文章,只用单音节词的时候是极少的。但是如果只用双音节词,又会单调、呆板。注意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交替运用,才能使音节匀称,又富于变化。文章中很多四字句,有的是“一二一”句式,如“打两个滚”;有的是“二一一”句式,如“红的像火”。其它句子也多是四字句式的增删和改造。这就形成了流畅、明快的节奏,和谐而错落有致的音节。作者在注意调配词语的同时,还运用了口语的节奏,把长句子化为短句子。有的是把句子中的并列词组提出来,拆为两个句子,如:“园子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我们也可以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和希望”,但试想,如果我们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是一大片一大
4
片的小草”,意思虽也不差,但节奏和韵味与原文比,就差多了。
至于词序的变动,更有一种奇妙的艺术力量。试读读这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修饰语的后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读者主观的观察
(更确切的说,是“心”的感受与发现):先看见(发现)小草偷偷“钻出来”的神态,再注意(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质感(甚至产生了“拧得出水来”的感觉),最后才注目(倾心)于“绿绿的”颜色;无论眼的观察,还心的感受,都是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句式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语调。“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重复的句式;本来,“起来了”在意义上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发展运动,在音韵上又有“抑而扬”的效果,现在一再地叠用,并且与“山”、“水”、“太阳”这样的形象连结在一起,就显出了一种明朗的调子和壮阔的气势。有时候把长句化为短句,长、短句交错起来说,更会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定语的后置,可以突出形象的特征,增强表现力。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小姑娘的定语“花枝招展”被提出来后置,强调了小姑娘的美丽迷人,再和“笑着、走着”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更突出了小姑
5
娘的形象:美丽、活泼、欢乐,仿佛都可以看到在她蹦蹦跳跳走着的时候,拨洒一路的鲜花和欢笑。
《春》的比喻运用也非常有特色。首先是作者善于把比喻、拟人相结合,不仅使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使所描绘的形象更准确、传神,富有情趣。如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人“刚睡醒”与万物复苏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刚睡醒的样子”似乎还不够传神,于是作者再加上一句“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态。这样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就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其次是善用博喻。博喻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连出几个喻体来比方同一个本体。比如:“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连出“眼睛”、“星星”两个喻体,从个体和群体两角度共同描写野花,写出了野花的明亮、晶莹,星星点点的“散在草丛里”的特征。再加上一句“还眨呀眨的”,不仅描写出了野花在微风中摇动闪光的样子,而且活画出野花如小孩子一般顽皮可爱的神态。读起来极富情趣。又如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具体展现了春雨多、细、柔的不同特点。这样用博喻,不仅语势强,意思也丰厚得多了。第三是排比句连用。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三个比喻连用,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
6
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突出了春天的“强壮”,给人一种健康、壮美的感觉。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层层相关,步步深入,比喻鲜明、生动、形象,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结尾鲜明、有力。
篇二:朱自清写作特点 及举例 春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散文《春》
一、于细微处见真情 从表面上看,这篇文章先写春天的一般景色,接着分别从几个方面去描写。第一,春天的草;
7
第二,春天的树;第三,是春天的风;第四,是春天的雨;最后再加以综合赞美春天的美好。很明显,这属于分门别类的写法,是在罗列景观,平铺直叙。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并没有被花树风雨的单一罗列所厌倦,而是一下子就流连忘返于作者描绘的如画风景中。其实作者主要表现的就是对于春天带来的一切变化,即使看来习以为常的,不起眼的,他都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情感,把它们表现得新鲜、可爱、美好,叫人欢欣,令人惊喜。他尤其善于从细微处捕
捉敏锐新鲜的感觉,来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气象,显得格外新颖别致。小草吐芽,他写成“钻”出地面,而且还是“偷偷地”;望见梨花,他陶醉其中,闭了眼,作一浪漫的想象“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春风吹来,他捕捉到悦耳的笛声;春雨里,“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和“地里”,他都视有所及,着意点染?? 二、于绚丽中见单纯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本是春天到来时的寻常景物,但作者却在细致的描写中流露出了单纯的童心、童真和童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完全是孩童少见多喜的情怀。“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些简单的口语完全是对儿童口气的模仿。“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的是儿童的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
8
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又是口语,通俗而极富表现力。作者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使得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和“小姑娘”一样,充满活力和趣味。 三、于朴素中见诗韵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一种诗意。”《春》这篇文章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但却造境藏情,饱含诗韵。文章中给我们描绘的五幅图画就是献给春天最优美的赞歌。此外,作者还善于用典,使得古典的诗情画意弥漫在字里行间。有的直接引用,如“吹面不寒杨柳风”和“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的翻出新意,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
嗡嗡地闹着”,化用古诗“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种喧闹沸腾的景象,再如“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可能出自“牧童遥指杏花村”,也可能出自“短笛无腔信口吹”,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让人想起了“烟笼寒水月笼沙”, “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作者既是在叙述文字,又是在挥毫泼墨,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充满古典情韵的水墨画。 四、于散淡中见曲致 大多数同学写春天,也会仿照上述的分门别类的方法,但很多人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杂乱无章,层次错乱;要么淡而无味,老生常谈,且拼凑之痕严重。这篇文章一方面以一种孩子气的单纯贯穿全文,另一方面,又在
9
努力寻求内在的变化。如文章中注意从视觉到触觉、味觉和听觉的转换;语言形式上,大量运用叠词叠句和对称、排比的短语短句以及精彩生动的排比句、拟人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在描写角度上,先宏观勾勒,再细致描绘。在画面的组合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属于动态的热闹的景象,而春雨图是一幅静默的图画,最后在迎春图中又热闹了起来。这样动静结合的有机安排,使得文章内容更加生动,结构更加和谐。
篇三:《春》的写作方法
(《春》写了什么)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天景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春是怎么写的?
一、我们从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谈起:
以“我认为这个句子里哪个词用得好,好在??”这种句式举手发言。
(,)“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
10
腾的热闹景象。
(,)“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逼”字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极其绿,绿得清亮晶莹的色彩。
(5)“笼”轻轻地浮着,立体感很强,突出春雨轻盈的特点。
二、
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因为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者写作手法。
反复、拟人:叠用“盼望着”,突出“盼”,足见盼春心切。借用“东风”报讯,宣告春天到来,充满喜悦。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词手法。
引用:更有文采,增加文章的表现能力。
比喻、排比: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
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蜜蜂??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
11
花色艳,花味甜
2.虚实结合??、“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明暗结合??春花一段,明写花朵的形态,暗写风与太阳。
四、
注意写作的顺序,在句子和句子之间,作者还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在写春风的过程中,是按照由草到人的顺序写的。
如在写春花的过程中,景物顺序是由上到下。
在写春风的过程中,景物是按照由触觉到嗅觉,到听觉的顺序。
在写春雨的过程中,视角由近到远;地点由城市到乡下;时间由白天到黑夜。在整篇文章的结构方面,我喜欢这段篇文章,因为他的结构怎么样,
总分总的结构,层层剖析总分结构,以时间为暗线的结构(春回大地,春光明丽,春早人勤,春意催人)
首段:结构上,开篇点题,领起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尾段:结构上的作用:升华文章主旨,照应开头。
春的诗情画意:
春草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2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春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江南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草》)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春雨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迎春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13
作文五:《GRE写作的四大特点》1200字
GRE写作的四大特点
面对GRE作文考试,想要取得自己理想中的GRE写作分数,我们需要知其特点,找到技巧,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GRE写作的四大特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GRE作文考试有所帮助。
准备GRE作文考试的同学可以参考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取得自己理想中的GRE写作分数。
1. GRE写作考试有题库:
为了达到公平,ETS公布了它考试的所有写作题库,那么为了达到能和native speaker一起竞争,考生应该在考前对所有题目都进行预习(节约考试时的审题时间),并通过100-150个提纲的写作了解GRE写作的一般结构,通过30-50篇写作来练习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对题库中的题目越熟练,对考试越有利。
2. GRE写作考试的评阅是计件工作制的:
每个评卷人对你文章的评阅非常快,不可能对每个细节都很仔细地去看。考生应该迎合评卷人的评卷思路,用最规范的结构和最清晰的表达来体现自己的思路:首段要鲜明地提出观点,中间段落层次要拉开,每段的开始应该就是该段的topic sentence。
3. GRE写作的评分是整体评分(holistic scoring):
首先,从ETS公布的各分数段评分标准看,其评分主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①、逻辑分析能力(要求insightful);②、文章的组织(要求well-organized);③、语言能力(要求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concise; varied structure等)。
但是ETS也强调,评分是整体的,而不是各个角度分别评分。这就说明,虽然中国考生的语言能力偏弱,但是只要能在其他两个角度上给评卷人非常impressive的感觉,一样可以拿到6分。因此,在短期内尽力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我们在复习时应该尽可能地对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学习高分作文的文章结构,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突破来迅速提高作文整体的分数。
4. GRE写作两个部分在总分中的权重是一样的:
由于AA的写作不牵涉自己观点的展开,只须指出作者逻辑上的漏洞,因此在经过训练以后,写起来并不困难;而AI的写作需要自己展开自己设立的观点,不但需要逻辑上的洞察能力,还需要论证观点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因此对于中国考生来讲比较困难,难以短期内有较大提高。但是这两个部分在总分中的权重是一样的,因此考生的策略应该是尽量提
高AI部分的写作能力而力保AA部分满分(或高分)。因为如果AA部分满分的话,AI部分只需争取在4分以上就可以保证整体作文分数在5分以上。二. ETS的评分标准以及作文分数的计算
参照ETS评过分的范文,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ISSUE还是ARGUMENT在评分标准上都有共同之处,即:第一,观点要有深度,论证要有说服力;第二,组织要有条理,表达清晰准确;第三,语言流利,句式复杂,词汇丰富。这三条分别说的是行文的“思想性”、“结构性”和“表达性”,众多高分作文的考生大凡都在这三个方面做得很好,我们理所当然也要从这里入手,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解剖GRE作文的本质,从而得到一个理想分数。
作文六:《教育写作的特点》1700字
教育时评是对教育类新闻时事进行评点的文章。这类时评,带有新闻时效性,具有新闻政论的秉性;又有思想深度,具有理论阐发的悟性;更有教育行业的专业属性。本文试以近年来在文汇报著名专栏“文汇时评”上发表的教育类时评为例,着力探研其写作规律,探讨其写作路径,以繁荣教育时评的写作,提升教育时评的社会影响力。
一、 在议论风生中探讨、传播教育规律
教育时评所评论的话题无疑都与教育相关,或是普遍现象,或是极端个案,或是具有典型价值的线索,或是对背后底蕴的诠释,不一而足。但是,要成为教育时评的题材,需要有所选择与角度的取舍,努力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出奇效应”。这就是教育时评的“韵味”,即在议论风生中探讨、传播教育规律。
2008年7月25日“文汇时评”发表的《人才“短板”与职业教育》,以应用技术人才“短板”为例,道出了“中国制造业的‘技工荒’、上海制造业高级‘人才荒’”的现实: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也同样存在中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从这类人才培养的“端口”引发议论:职业教育既培养初级、中级技能型人才,也培养高级职业经理人,抑或高级工程、医学、法律和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职业人才,进而提出“职业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系统。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逐步改变对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型人才的陈旧观念,改革现行教育和培训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各种可能利用的办学资源,以此形成我国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解决之策。
二、既追求新闻时效,也追求社会时效
既然被称作教育时评,时效性是必须的,即使文章中有过时的旧闻,也是用来作为事实铺垫、依据素材和说理资料的。因此,教育时评的时效,好比是文章的“时间标签”。不过,教育时评的时效,并不等于片面追求话题的新闻性,更重要的,是所研讨问题的现实针对性,这也是更高层次上的“时效”。
2008年7月2日文汇时评《“保护学生”背后的德性与天职》,及时抓住四川汶川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事件这个“社会热点”及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的“热议当口”,作者从教育的本义、教师的品德等角度,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作者认为,“教育不仅是教主要科目的知识,也应有生命安全、生命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师当然要‘保护学生安全’”。同时,作者提出“人不能只遵从本能行事,教育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的个体与个体的汇聚,师生是一种照料的责任。学校不只是知识的殿堂,还应是品德的高地。当一个人接受了教师的职责,他就接受了超越普通公民的德性去寻求高尚的责任”的观点,将教师保护学生生命的命题“高尚化”,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三、专业话语与“大众情结”
教育的话题涉及面广,眼下几乎每个人都可对教育问题评头论足一番。但作为教育时评,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实践经验,要说“内行话”——了解实情;同时要说“专家话”——有教育家的视角和思想。但与此同时,也不能离开大众所思所想,也要清楚群众的心里话,也就是具有“大众情结”,不能高谈阔论“放空炮”
2008年11月25日的文汇时评《孩子们的未来在谁手中》,说的是目前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所列举的“孩子自信心被分数摧毁有可能一辈子一蹶不振”的事例屡见不鲜。作者尖锐指出:“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竞争提前到了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而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只有一个,就是统一考试,就是考试的成绩。结果,就是孩子们美好的生命,空耗在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之中。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性、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等,都会在这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中被磨灭、被损耗、被钝化。而这些,恰恰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是比记住一些书本知识重要得多的东西。”作者进而写道:“人是复杂的,世界上没有两
个一模一样的人。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却用同一种刻板的方式来塑造完全不一样的学生。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学生,其荒诞,和让中科院的院士去跨110米栏、让刘翔去研究量子力学差不多。”这则评论所论述的议题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作者着眼教育规律,并从百姓的实际出发,显示了时评的引导力量。
作文七:《梁实秋的写作特点》3500字
梁实秋先生的冲淡也是他个性的特点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幽默在他文中的位置显眼。《老年》一文应是他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的代表之作了,文中有道:?五欲全销,并非易事,若已全销,人间又还有何留恋的呢。?仅以此一句作结,便将全文冲淡的感情显露无疑。说到冲淡,这与他从师周作人不无关系,同样,他的冲淡虽有自己的特点,却不及周作人的深刻。我们试比较一下周作人《故乡的野草》中的结尾:?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逢窗下总是露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来,这也就是上坟船的证据了。?这种差距也许可以让人从另一角度理解:梁实秋不是天性轻松的吗?他师承周作人的冲淡,却不及其深刻;他追慕林语堂的幽默,却不及其机智,但是,他却恰到好处的中和了周、林二人的冲淡与幽默,创造出了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自己个性的独特与完整,不得不说,这种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的人生态度是令人赞叹的。
幽默与冲淡的完美结合,便成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也成为先生人生态度的精粹,读其文,观其人,会有一种清新而不失典雅的感受。从作品的篇幅来说,多是短小精焊的美文,简洁明澈,以雅化俗,常使人读后齿颊留香。在对中国文坛?浪漫之子?徐志摩的评价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给人感受至深,典型体现了雅致文风:?如果真以为诗有翅膀,能把诗人带到天空,海阔天空的俯瞰这乌烟瘴气的人间,而且能长久的凭空御虚,逍遥于浩天
之上,则会体验到真的天堂。?做人怎样算是雅致?看看梁实秋先生的为人风格:以完美的态度面对人生,以浪漫而务实的态度实现人生,以平淡的过程度过人生,实在是雅致至极。梁先生曾到过四川,称当地民舍为?雅舍?,一入住后,久久不愿离去,?雅舍?中,梁实秋获得了作文的雅兴与为人的雅趣。同时,逐步奠定了他的雅致之风,铸就了他的高雅人格,从而也才有了梁实秋的雅致人生。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 读过梁先生的人生哲学,想想,我们也应拿出人生的钥匙,开始解读自己的人生哲学了吧。我们带着世纪的曙光,因此,我们应阳光一般的走着;我们带着时代的使命,因此,我们应自豪的跑着;我们不是弱不禁风、离不开温室的花,因此,我们应该独立和坚强的生活;我们更不是历史的奴隶,因此,我们要带着个性的翅膀飞翔!如是解读我们的人生哲学……
从客观的角度去看梁实秋,我认为,从他的人生哲学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确有很多闪光的亮点值得我们学习,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永桓不变的人世定则,使得我要努力用全
面而批判的眼光去解读这位文坛名家。他似乎没有那种浪漫的态度,使得他的文章总是很平实。我并不认为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便是作文的最佳风格,人,应该有浪漫之气,会想,会追求,而不是仅仅拘束于现实人生。只可惜他没有从徐志摩那儿沾染点罗曼蒂克。另外,梁实秋的杂文言辞不够犀利,缺少点锋芒,虽然有幽默的讽刺、完整的辩证结构,也不缺少丰富的例证,但气蕴不够,便有懈可击。 作者小处着眼,大处落笔,纵横生发,笔触较为恣肆,却颇有絮语散文的特色,给人们一种沉静的感觉。作者以雅致的渲染揭露了这个世界上的高等动物身上的种种疵点,揭示了社会的缺憾。在批评中带有道德意味,这在不完美的社会中应该说有永久性的价值,可见它在港台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成为人们所喜欢的书,出版达四十多次而不衰,绝非偶然。 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梁实秋的文艺观有两个要点: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梁氏对人性极其重视,但他所主张的人性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暂且拘泥于对当时政治价值和标准,判断注重艺术方面的借鉴。
2.梁实秋先生,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今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
梁实秋出生在北京,小时候念过私塾。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读书。当时的清华学校,是用美国返还中国庚子年的一半赔款而建的。招生按照当年各省的赔款摊派比率,在清华读满八年后,可以出国留学。在清华学校期间,五四运动对他影响很大。1923年,梁实秋赴美留学,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所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梁实秋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五十年来在国内数所大学任教。梁实秋回国后,曾和胡适、徐志摩等人共创新月书店,是当时文坛"新月派"后期的大将之一。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期间,他在副刊上写了这么一篇编者按: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木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我老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主,谁
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这篇小小的编者按引发了文坛的大地震。有人在报纸上说,抗战时期的一切都与抗战有关,写文章也一定和抗战有关联,你梁实秋说某些文章可以?与抗战无关?,是何居心?
?与抗战无关论?的罪名让梁实秋背负了几十年。据说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一次文学国际会议上,国内大陆的一位代表还在会议上重提此事。但是据统计,梁实秋在抗战期间所写的文章里,提到"抗战"二字的次数很多。他在抗战开始时力主抗战,被日本人定为抗日分子,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孤身一人从汉口逃到重庆,和夫人长期别离六年之久。他对日本人的痛恨可想而知。因为一篇编辑的约稿文章,就说他不支持抗战的人,未免有些别有用心。
1940年,梁实秋本来想随一个访问团到延安去访问。**发电报说,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梁实秋只好终止随团访问。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先是鲁迅的?丧家的资产阶级的泛走狗?,又有**的亲批在后,?反动文人?的罪名,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清了。49年梁实秋去台湾后,他的作品在大陆再也没有出版过(和鲁迅在台湾的待遇一样),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有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
梁实秋年轻时也发表过一些政治言论,例如和胡适、罗隆基合著《人权宣言》等。到台湾后,专注于学术和教书,没有再对国民党提过什么意见。李敖写过一篇文章《梁实秋偷打印机?》,文中说?国民党在台湾,曾派人到梁实秋家搜查,说办事处偷了打印机。因为现在在台湾的知名文化人,不是国民党的大概只有梁实秋了。搜查只是个警告:到台湾了,还是乖乖的吧。从那以后,梁实秋就再也没发表过对国民党不利的言论。这样一个软弱的人,居然也可以誉满士林而死(大意如此,我找不到原文。出自李敖《君子爱人以色》)。人各有志,梁实秋无意于政治,也无可厚非。然而李敖持才自傲,看谁不顺眼都骂,连提携他的文坛先辈都不放过,颇有当年鲁迅之风。(郭沫若曾说过,鲁迅先生除了不骂自己,谁都要骂。)
梁实秋从1930年开始,到1976年,用了三十七年的时间,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37卷。他还曾编著过三十多本字典和教科书,常见有《远东英汉大字典》等。这翻译大师的称号,梁实秋当之无愧。
梁实秋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他的散文了。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梁实秋与林语堂、周作人,都可称为散文大
家。梁实秋去世后,有人说如今的散文之林,可以用?但恨不见替人?来形容。 他的著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中的?雅舍?,是指抗战期间在重庆的故居。?雅舍?是梁实秋和他的清华同学吴景超合买的,?雅舍?的名字就来源于吴景超的夫人龚业雅。随着《雅舍小品》的受人欢迎,?雅舍?之名也越来越大。九十年代,因为重庆市的城区改造,?雅舍?可能要被拆除。消息传出,冰心、舒乙、李宣华、林海音等纷纷呼吁?雅舍?应该保留。冰心说:?雅舍因为进入了文学作品而不同凡响?,舒乙在《团结报》上发表了《寻找"雅舍"》一文,论证"雅舍"应该存在的价值。后来在各界的呼吁下,被重庆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雅舍?得以长存。从这当中可以看出梁实秋散文的受欢迎程度。 晚年梁实秋接受采访,说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
作文八:《新闻的写作特点》600字
新闻的写作特点 一、新闻的特点
1、短小精练:新闻要短小精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就小记者采写新闻来说,写好短消息,便于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同时也锻炼小记者的采写能力;就读者阅读新闻来说,它便于阅读。
2、语言生动简洁:新闻的语言只有生动、简洁,才能吸引读者
3、“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写作是将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按事实重要性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的安排,内容越是重要的,读者越是感兴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次递减。这在新闻写作中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二、新闻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三、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在不少新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新闻稿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交代背景应根据需要因稿而异,更要紧扣主题,还有交代背景时不宜太多,材料要写的生动活泼。
作文九:《冰心的写作特点》700字
冰心文章的语言特点
祁县第三小学 岳晓蓉
在冰心笔下,大自然具有人的灵性。景因情之融入而更美,而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融情入景,情景相生的艺术特点,使作品具有抒情诗的韵味和风景画的情致;而笔调的轻倩灵巧,语言的清隽流丽,既有白话通俗流畅的特点,又有古典文言精练雅致的长处,形成了冰心散文与众不同的特点。
(她是宜散文而不宜诗)她的作品有的倒是对祖国、故乡、家人的怀念。也是集母爱,童真,自然为一体。清新,隽丽,富含哲理性。其中母爱、童真之类内容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但色调有了一些改变:增多了幻想破灭后的失望,探索人生意义得不到解答的苦恼,以及追忆童年生活时带有的怅惘和哀愁,间或还流露出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赞叹。这种情况预示了作者在较多地接触社会人生实际、破除空想、经历长期曲折道路之后可能会有的某种转变(后来写下的《姑姑》集里的《分》,《关于女人》集里的《张嫂》等小说,就多少露出了这种端倪)。从艺术上说,冰心的笔调轻倩灵活,文字清新隽丽,感情细腻澄澈;既发挥了白话文流利晓畅的特点,又吸收了文言文凝炼简洁的长处;它们显露了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也表现了一个有才华的女作家独有的风格。
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既凝练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作文十:《新闻的写作特点》7800字
新闻写作的特点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真、新、奇、短、深。下面我们结合与一般作文的区别来谈谈新闻写作的特点。
(1)真——指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平时写作文,有的同学爱虚构一些情节,或模仿别人的文章“照葫芦画瓢”。如果说在写作文时还勉强允许的话,在新闻写作中则是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新闻要求绝对真实。这一点是新闻与一般作文最大的区别。比如,为迎接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提出要把北京建成无蝇城,有个小记者写了一篇《人手一拍,为建无蝇城作贡献》的稿子,文章写得很好,内容是少先队员怎样利用假期打苍蝇。可是在编辑叔叔核对稿件时,才发现是一篇杜撰出来的稿件,不仅没被采用,而且这个同学还受到了批评。因为真实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新闻讲究客观;我们在报道新闻时只要把发生的事客观地报道出来,不需要加入主观的情感在里面。而一般作文则部分地允许虚构,且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当然,新闻也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态度,但它表达时“用事实来说话”。例如: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课,有同学这样写道:老师课讲得很差,教学效果很不好。这里作者鲜明地表达了对我讲课的主观态度。这种写作方法在新闻写作中是大忌。新闻写作应客观地陈述事实,用事实来表达我们的态度。同样写我讲课效果不好,我们只需叙述现场的见闻即可。比如,我们可这样写:谢老师讲课的时候,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睡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窃窃私语,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眼望天花板盼望着早点下课。讲课效果如何,读者通过这些事实,自己自然能得出结论。
(2)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刚发生的新鲜事。因为新鲜它才有价值,一旦时过境迁,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丧失殆尽。因此它需要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而一般作文则没有这样强烈的时间性要求。所以说,新闻讲求时效,一般作文却无如此特别要求;
二是指老事情新角度,由这个角度所揭示出来的新内容。新闻最主要是捕捉新的信息、新的线索,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天都发生新事物。尤其是学校,每天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观察生活、搜集新闻线索中要出新,找出新角度。比如:一名小记者写了一篇消息:××小学为一年级同学组织了六个兴趣小组。后来这篇报道见报后,好多同学都说,兴趣小组各校都有,每周都有活动,不能算新闻。但是这个小记者从“一年级”这个角度写,就显得很新。过去,学校组织兴趣小组往往忽视一年级小同学,有的学校也有一年级学生参加,但并没有突出宣传。所以,从校园内司空见惯的活动中,找准新角度,不仅可以出新闻,而且能出好新闻。
(3)奇——指特殊。这和“新”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求“异”,找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我们报道一般的学校新闻比较多了,让人也有看惯听腻了的感受。那么,能不能报道一下特殊的学校,像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是怎样生活、学习的;他们的想法和学习成绩;他们的老师为他们所作出的奉献;他们的幸福与苦恼等。因为被报道的对象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当然,也就引起编辑的关注,采用率肯定比一般学校的要高。像采访帐篷小学、马背小学、船上小学,都有其特殊的一面,都可以写出好新闻。另外,我们经常从报上见到的某地发现了一个特大的马蜂窝、××地区今年下了一场特大冰雹、××地区有一名学生才十几岁体重达两百多公斤等等报道,比较容易吸引读者,都体现了新闻都具有新奇的特点。但在这里需要提醒小记者的是,同学们不能把新闻搞偏,为了发稿到处猎奇,甚至走上不奇不可以写新闻的岔道。是偏离了新闻报道的主体。
(4)短——指新闻的篇幅要短。虽然我们常讲写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基于快速传递和增大报纸信息量的总体需要,新闻稿要短,这是个基本要求,也是各家新闻报刊经常倡导、时时提醒的。不仅我们中小学生的报刊上文章要求简短,就是给成人看的大报,也提倡写短新闻。有的报刊还搞短新闻大赛,设置一句话新闻、百字新闻专栏等,目的就是要扩大媒体的信息量。在有限的版面内,要提高信息量,就得要求新闻的篇幅尽量短小,要把新闻中的“水分”挤干。由此可见,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相比,在简练、简短上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新闻的短并不等于空,不能为短而短,而是要求新闻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为广大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事实或信息,有一定信息量的要求。所谓的信息就是能消除读者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新闻有信息量的要求,而一般文章则无。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为了把事实报道清楚,必须把新闻的要素交代周全,关于这些要素的相关材料,不是像写一般作文那样在作者头脑已经储存了,它需要记者通过采访去获得。故可以说,新闻的事实要素必须周全,一般作文则可含糊;新闻事实的材料要靠采访获得,一般作文则主要靠回忆和平时积累。
(5)深——指稿件所揭示的问题要有深度。一条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它的价值大小,就看记者通过信息反映事实的本质程度如何。比如,一段时期以来,各新闻媒体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都作了详尽的报道,有的用了整版的篇幅,有的还配上多幅照片,但这并等于有深度。有的文章虽短,但却能启发去深思,甚至把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前程联系起来,这样的新闻就有了深度。所以,小记者在学习写作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在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写出一些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有一定深度的好新闻。
新闻的写作特点
一、新闻的特点
1、短小精练:新闻要短小精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就小记者采写新闻来说,写好短消息,便于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同时也锻炼小记者的采写能力;就读者阅读新闻来说,它便于阅读。 2、语言生动简洁:新闻的语言只有生动、简洁,才能吸引读者
3、“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写作是将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按事实重要性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的安排,内容越是重要的,读者越是感兴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次递减。这在新闻写作中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二、新闻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三、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在不少新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新闻稿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交代背景应根据需要因稿而异,更要紧扣主题,还有交代背景时不宜太多,材料要写的生动活泼。
新闻通讯的写作方法
一、 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二、 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三、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四、 事件通讯: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 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1、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2、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五、 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模仿着别的去学。
2、写新闻要有由头,最主要特点就是新,发生的事件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
3、多写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信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
新闻写作中几个敏感技术问题的讨论08-03-23 10:24 发表于:《驿钊传媒学习小组》 分类:未分类
基于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要求,诸如不能运用第一人称、记者不能在报道中发表议论、最好不要使用修辞格等做法一向被视为神圣而高效的新闻写作条款。但是,我们仍然看到有一些经典报道并没有严格遵循这样的技术要求,阅读效果反而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实事求是地讲,探讨这样的敏感话题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不过,这个探讨仍然是一个有趣和有益的过程。
一、能不能运用第一人称
新闻报道一般是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有的时候报道中需要表达类似“在事发现场,我看到??”的场景时,也要将“我看到”改为“记者看到”,记者在这里是一个公众委托的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而不是个体意义上某个人了。现在甚至就连“记者看到”这样的字眼也不受欢迎了,新闻报道中用不着突出记者,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当试着去掉“记者”这两个字,看看新闻是不是更有效率。
基于新闻的客观原则要求,一般不提倡记者直接使用“我”、“我们”、“我的”、“我们的”这样的字眼,除非是新闻当事人的引语。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中的确在使用第一人称,而且读起来还不错,读者并不觉得记者这样写有什么不妥。这又是为什么,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第一人称,
新闻的客观性要求记者不要把自己的个人意见写进稿件中,读者需要了解的是被采访人的情况,而不是记者要说的话。但是,有的时候,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如果用第一人称写作能够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记者的感觉或记者的观察,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记者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写作。
在亲历新闻、置身其中的前提下,记者本身变成了权威知情者或权威当事人时,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作。“当记者已经成为事件亲历者之后,他就应该把他自己也当作事实材料来认识,因为这时,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任何气味,都变成了亲历的事实结果。”?
斯诺的《西行漫记》就采用了第一人称,读起来一点异样的感觉都没有,反而增加了真实感,有谁能怀疑这部优秀作品的客观立场: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二、能不能允许“记者的感受和评论”
从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来看,记者一般不能发表评论,也不必大谈特谈自己的感受,但有一些例外是值得注意的。
威廉(E.布隆代尔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谈到,“如果记者对于自己掌握的一切非常满意,他可以对于一些不是太重要的内容进行简单评论。他的评论虽然不会对故事的中心产生什么影响,但是能够让读者对于故事的某些方面有更形象的理解”,“他自己又是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他见到了故事中的人物,去到了故事中的地方,看到了故事的发展,这些都是读者不能做到的。所有这些,都使他成为一个可信的信息源”,“如果没有可信度更高的信息源出现,读者有时候也会接受记者对于某些重要问题的判断。”?
事实上,读者愿意通过事实做出判断,也愿意在某些时候倾听他人的意见,“如果评论能使报道显得更有力量,就应大胆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同仁们也认为,“如果事实充分,把明显的结论写出来并不见得就是在发议论。相反,这样写是好的,是有益的。”?
我们有必要对某些所谓的“记者的感受和评论”做些分析,这有助于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澄清一些认识。“不要把记者作为亲历者的心灵感受,直接和‘抒情’、‘议论’ 划等号。那是事实材料啊~换了不是记者的亲历者给记者谈出了他当时的心灵感受,难道你不当作事实来叙述么,”?换言之,凡是允许发表的“记者的感受和评论”,更多的仍然应该被当作事实材料,这种“记者的感受和评论”应当以记者为亲历者或权威知情人士为大的前提。
下面这段文字也有记者的感受,但并不妨碍报道的客观和真实:
庄园有100多个工作人员,但不能轻易见到,浓密的绿荫让他们变得神秘。来辉武希望我们留宿一夜,但并不坚持。这时候,会生出些不舍,在这阴暗的西安郊外的傍晚。
来辉武送我们到庄园门口。外面是一大片刚刚收割完的麦地。“你看,心情多舒畅。”
“那些不愿充当观察者的记者,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观点,不是完全忽略,就是要费劲引用其他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而实际上他自己就可以处理这样的观点”?。但是,记者对感受和评论的发布还是应当十分谨慎才行,“他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纯粹的预测、模糊的二手资料或者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上。他的观点应该来自他所报道的故事和其中人物的真实感受和体验”?。退一万步讲,能够被发表出来的“记者的感受和评论”至少是出于公心而不是偏见~
三、能不能运用修辞格
辞格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有明显特点的修辞方式,也叫修辞格。辞格的种类很多,包括比喻、比拟、排比、借代、拈连、夸张、双关、仿词、反语、婉曲、对偶、层递、顶真、回环、对比、映衬、反复、设问、反问、通感、警策等类别。
新闻源使用辞格,他们说的话可以被当作直接引语,这无可厚非,也用不着太多的讨论。但新闻写作中一般不太强调或提倡记者在陈述事实时使用辞格,这是新闻写作与其他写作不同的一个地方,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约束了辞格的运用。
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在讲到写作6 要素时,首先指出了对比喻这一修辞格的禁用要求:“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它比喻”。但事情不是绝对的,辞格运用恰当的新闻报道一样会博得读者的青睐,但这需要谨慎对待,辞格的运用必须妥当才行。
有时,比喻手法会给新闻一种视觉的感受,如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在一篇对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专访是这样写的:
他的风格就像他那双黑亮的军靴一样明快。他对问题的回答就象他一尘不染的卡其布军服的裤线那样锋利。
昨天,穆沙拉夫总统坐在被他用作办公室的总统府里,重申了他支持军事打击巴基斯坦的老朋友塔里班政权和这个政权的“客人”奥斯玛(本(拉登的决心。再看斯诺对**的一段描写,斯诺说**的身体像是铁打的,这就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很形象:
**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参考文献:
?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50页。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76-177页。
?周海燕:《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56页。
?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399页。
?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50页。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76-177页。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76-177页。
(刘冰 河北唐山学院)
新闻写作技巧2007-10-20 21:08
一、如何发现新闻。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
(一)"变废为宝"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何变
(二)"吹糠见米"。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一)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
1、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2、导语。
一、概括性导语。
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新"字。
陈述性导语。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编年史式",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描写型导语。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五、评论型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金榜题名"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
七、引语型导语。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如"凡是农民的正当需求,我们必须满足供应。"莒县农信社主任马德勤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农信社对全县百万农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