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都江堰》3500字
《都江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2.理解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让学生从中感受古代科学家、实践家李冰的人格魅力;从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中汲取思想精华,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实干精神。
4.体会散文情理交融、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多维审美享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文中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精读与略读结合。
2.带着课后练习阅读,在阅读中加深思考和领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
2.分析第一部分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
本文是游记(属散文)。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1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著有《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后转入人类文化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开始散文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等。《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
三、读一读,写一写
颓壁残垣 惊悸 邈远 庇护 濡养 炫耀 规矩 精神焕发 驯顺 众目睽睽 遴选 浚理 长锸 官场衮衮 挟着 钹磬 傩戏 韬略 怦然心动 澄清
四、分析课文
(一)教师范读第一部分
提问:
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
明确:长城和都江堰。(欣赏有关都江堰和长城的一组照片。)
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长城和都江堰的?
明确:对比手法。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学生朗读课文
提问:
1.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第1自然段是单句还是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是单句。对比手法,将都江堰与长城作比,突出都江堰的激动人心。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和加深句式的知识。
2.学生读第1段,思考: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描述长城的景观特色,指出长城是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3.学生读第3、4、5自然段,思考:这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指出都江堰对中华民族特殊的历史作用。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初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4.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表格。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和加深对“对比”这一写法的了解。
五、课内小结
本节课所讲的第一部分,作者开宗明义,指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比长城更激动人心的工程。众所周知,长城是世界古代宏伟的建筑之一,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比较,得出了上述结论。这里,作者并非贬低长城的价值,只为强调都江堰的更为激动人心之处,同时也吸引读者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究竟,引人入胜的效果十分明显。
六、作业:
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都江堰水流有何特点。
附录 板书设计:
都江堰
余秋雨
七、课后练习
1.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
2.如何理解“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这句话?
3.文章从哪几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请作简要回答。
4.第5自然段提到,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只知贡献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第6自然段“它,就是都江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6.作者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设题意图:
1.了解作者。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句子的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帮助学生加深对“比较”这一写法的了解。
4.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都江堰所呈现的精神和个性。
5.领会特定句式在文中的作用。
6.通过对“最激动人心”的理解,进一步了解都江堰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余秋雨,我国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和散文集《文化苦旅》等。
2.虽然长城比都江堰逊色,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但它也是伟大的,因为它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3.从四个方面作比较:修建的时间、规模、社会功用、文明的特点。
4.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社会功用、外观、文明状况、心态。
5.画龙点睛,起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6.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且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
要点:突出都江堰对中华民族特殊的历史作用。
师:既然都江堰有如此大的历史作用,那么它的具体情形如何呢?
二、学生读第二部分
(1)都江堰的水流有什么特点?
明确:壮观。
(2)这一部分抓住都江堰的什么特点?
明确: 都江堰的水流特点(壮观)。
(3)“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拟人。
(4)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 明确:心绪懒懒的(不以为然),脚步散散的。先抑后扬,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作铺垫。
三、读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切”指什么?
明确:过渡和衔接,承上启下 。都江堰的建造及效果。
(2)第11~15自然段写什么?
明确:写李冰任蜀郡守和他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伟大抱负。
问:“四川有幸、中国有幸”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李冰兴修水利的重大意义。
(3)读第16~19自然段
问:李冰为修都江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它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明确:
具体工作:叫人绘制水系图谱。
总结治水经验:三字经 (“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治水圭臬。
(4)作者既是咏赞李冰,为什么又称他“大愚”、“大拙”?
明确: 这并非贬词,而是说李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才能造福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得以衍养生息这一真理。这一真理是质朴平凡的,又是千真万确的。
(5)第10~14自然段 写李冰父子事业的历史影响及作者由此得到的启示。 对比:长城:雄壮,蛮吓,残忍,壮胆,排场。
都江堰:智慧,仁慈,透明,清朗可鉴。
(6)概括第三部分的主旨。
明确:写李冰父子为民造福,建造、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伟业和高尚品质,并给予高度评价。
以上题目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作业:完成达标练习和课后题 (见“课件”)
附录 板书设计:
都江堰
余秋雨
五、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都江堰》一文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_________,该文是近年兴起的“_________散文”中的一篇代表作。
2.没淤泥而_________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二)选择题
1.下面4个句子中,有两个用了比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江堰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②母亲永远想念我,如同我永远想念她一样。
③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一片朗朗的读书声。
④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
A. ① ④ B.② ④
C. ② ③ D.① ③
2.“这位汉代的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中“李冰的伟大精魂”的内涵是( )。
A.浚理、消灾 B.治人的计谋
C.为民造福 D.流芳百世
3.《都江堰》属于散文中的 ( )。
A.女性散文 B.学者散文
C.游记散文 D.科普读物
4.对本文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简洁洗练,出语惊人。
B.文章观点鲜明和新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上:对长城给予大胆的彻底否定,而对都江堰却大力颂扬。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文章除首尾两段提到“都江堰”这个名字外,其余各段均用“它”来代替。这样写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使行文简洁,显得亲切自然;二是使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这个角度,鲜明地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三)课文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此处,“李冰的精魂”指什么?“李冰的儿子”又指谁?请说说你的理解。
作文二:《都江堰》4000字
都江堰
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 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 溢洪道、 宝瓶口 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 附属工程 构成,科学地解决了 江水自动分流 (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 ) 、自动排沙 (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 ) 、 控制进水流量 (宝瓶口与飞沙堰 ) 等问题, 消除了水患, 使 川西平原 成为“水 旱从人”的“ 天府之国 ”。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 66.87万公顷,灌溉面 积已达 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 李冰 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
工程构成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 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 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 岷江 江心, 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 金马河 ”,是岷江正流,主要 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 内江 ,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
“ 泄洪道 ”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 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 是确保 成都平原 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 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 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 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 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 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
宝瓶口起
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 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 分。 由于宝瓶口 自然景观 瑰丽, 有“离堆锁峡”之称, 属历史上著名的“灌 阳十景”之一。
灌区
经济概况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 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 四川盆地 中西部地区 7市 (地 )36县 (市、区 )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 成都市 50多家重点企业和 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 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历史沿革
公元前 256年 秦昭襄王 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 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 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 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 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 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 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 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 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 布局和
地理景色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大江 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多会与此。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 文物古迹 众多,主要有 伏龙观 、 二王庙 、 安澜索桥 、 玉垒关 、 离堆公园 、 玉垒山公园 , 灵岩寺 , 翠月湖 , 紫坪铺 等。
人文环境
都江堰灌区是 四川 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 的中心地带。“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 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伯;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 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 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
璀璨明珠
都江堰不仅是 中国 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 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 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 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 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 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 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分水提
把岷江水一分为二
(1)“飞沙堰”溢洪道
把多余的洪水和流沙排入外江
(2)“宝瓶口”引水口
自行调控的节制问,是自流 灌溉渠系 的总开关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 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 灌县 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 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 江东 岸的玉垒山又 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 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 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 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 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 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
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 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 岩石爆裂 (热胀冷缩的原理 ) ,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 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 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 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 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 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 两江 。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 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 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 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 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的设计运 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 放于水中, 让人们知道“枯水 (低水位) 不淹足, 洪水 (高水位) 不过肩”。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
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得不提起紫坪铺水利工程
紫坪铺水利工程位于岷江上游, 都江堰市 西北 9公里处。岷江是 长江 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 岷山 南麓,流经 茂县 、汶川、都江堰市、 成都平原南部,在 乐山 接纳大渡河、 青衣江 ,于宜宾汇入长江。岷江全长 711公里, 流域面积 135881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 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 9月。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 坝 引水式电站 。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 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3年 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 准 紫坪铺水利枢纽 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 2000年 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 步设计报告; 2001年 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 为国家 重点建设项目 。
紫坪铺水利枢纽是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 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永久建筑物按 1000年一遇洪水标 准设计。工程于 2002年 11月下旬截流; 2005年 11月 01日第一台机组发
电; 2006年 12月工程完工。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 64.33亿元, 总投资 69.76亿元。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 高 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冲砂放空洞、 1#泄洪排砂洞、 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 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 库区面积 18.16平方公里,回水长 26.5公里。电站装机 4台单机 190MW 的 水轮发电机组 , 总装机容量 760MW ,提高枯水期都江堰灌区 1008万 农田灌 溉供水保证率,每年枯水期增加灌溉供水量 4.37亿立方米,可为远景毗邻 灌区的 314万 农田灌溉提供用水。工程建成后,除保证向成都市提供 20立方米 /秒的环境用水外,还将向成都市的供水量由目前的 28立方米 /秒增 加至 50立方米 /秒,年还增加供水量 3亿立方米。利用水库的蓄水滞洪调 节作用,可将岷江上游 100年一遇洪水消减至 10年一遇下泻,基本解除金 马河段洪水威胁。紫坪铺电站年发电量 34.17亿千瓦 /时,为 川西 电网提供 比较经济的调峰调频电能。同时实现防洪、拦沙等效益,保护都江堰工程 不受损坏。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可以有效调节岷江水量,发展都 江堰灌区面积,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缓解包括成都市在内的成都平原供 水供电不足的状况,提高岷江中游和成都平原的防洪标准,从而对这一地 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文三:《都江堰》2500字
《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1. 识记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2. 理清本文的写作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
3. 体会本文蕴涵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 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 入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更多的是当地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这些传说与故事的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请同学列举名胜古迹及其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现在,我们一起去领略都江堰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相关知识介绍
(一)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著有学术专著《中国戏剧史述》、《戏剧理论史稿》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二)文化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关注现实的重要方式。将“人、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文化散文” 。
(三)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1.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附:都江堰示意图)
2. 李冰, 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三、解读课文
(一)1.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2. 标题:工程的伟大与不朽。
3. 运用的写法:对比。(1)角度:修建时间、规模、社会功用、历史、文明特征。(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中心句)
4.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文章以长城入手,作好铺垫,引出都江堰;文章从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文章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二)1. 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2. 标题:水流的强悍与驯顺。
3.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听觉、感觉、视觉来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治理人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并找出其中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4. 提问:这部分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体会作者紧张喜悦豪迈赞叹的丰富感情。)
明确:先抑后扬的写法。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5. 总结:同学朗读第二部分第二段,体会作者此刻感情。 第二课时
导 入
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一个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感受历史给予我们的那份凝重和激荡。
(三)1. 请同学默读第三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2. 标题:李冰的智慧与精魂。
3. 第三部分写李冰,如何写的?(对比)
明确:(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 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品格:质朴、冰清玉洁。
(2)实践中的李冰。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
①长锸:实践,郡守;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②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实践内容:(先让学生思考,结合实践结果来回答)
实践结果:(用原文回答)
失败原因: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胜利原因: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如何延续:举例说明——汉代水官;今天,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3)体会作者的感情:(课文哪句可以看出作者此刻的感情?)
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明确: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实践的核心内容)。——某种乐观。
4. 找出这部分中拟人、排比句。(略)
(四)1. 请同学朗读第四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2. 标题:影响的巨大与深远。
3. 为何写横江索桥?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
李冰为何自信?明确:为民造福。
自信的结果如何?明确:被人膜拜,成为神
4. 什么样的是神?明确:实实在在为人民造福的升格为神。
5. 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参考: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么神的作用是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资格成为神,成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四、写作特点(结合课文提示讲解)
1. 现代目光和理性的评说;
2. 鲜明的对比;
3. 生动传神洗练的语言;
4.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 叙议结合。
五、小 结(主旨)
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
六、作 业
1. 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2(P235);
2. 课后阅读《文化苦旅》。
附:板书
都江堰
余秋雨
一、工程的伟大与不朽。(对比)
思想 二、水流的强悍与驯顺。(先抑后扬)
内容 三、李冰的智慧与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四、影响的巨大与深远。(为人民造福的人升为神)
1. 叙议结合
表现 2.鲜明对比
手法 3.妙用修辞
作文四:《都江堰》4100字
都江堰
电气工程学院 吴开宇 2010302540009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是中国古代建设并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修建背景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
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感叹,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
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相对于成都平原来说是地道的地上悬河,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仅50km ,而落差竟达273m )。在古代,岷江洪水泛滥的时候,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战国时期,刀兵四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
早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
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
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
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
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都江堰地图
二.修建过程及工作原理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
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部,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
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
首先,李冰父子邀请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水情作了实地
考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
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
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
堆作叫“离堆”。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
畅通地流向东边,才能减少西边的江水流量,使西边江水不再泛滥的同时
引导江水流入旱区,解决东面地区的旱情,灌溉良田。这是治水的关键环
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
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使岷江水能够保持一定流量地顺利东流
并充分发挥宝瓶口分洪、灌溉的作用,李冰在开凿宝瓶口后又决定在江中
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称为外江),另一支流入
宝瓶口(称为内江);分水堰由于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而被称为
“鱼嘴”。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故而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时,约
有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
洪水来临时水位较高,大部分江水从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
江水流量的设计就是著名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保障其分洪减灾的作用,防止
灌区水量不能保持稳定,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
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
前修有弯道,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
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
法堆筑,堰顶做到合适的高度,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时,
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瓶口时的水量不会太大,
保证内江灌区免受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会产生游涡,,
泥砂甚至巨石由于离心作用会被抛过飞沙堰,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
周围的沉积。为了观测、控制内江水量,李冰还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
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另凿制石马臵于江心
作为每年水量最小时淘滩的标准。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
难,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最后,都江堰的有效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
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臵有“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
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
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宋朝时则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
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的急流冲击下并不稳固,而内江河道尽管
有排沙机制,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对都江堰进行定期整修,以使其
有效运作。宋时订立了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
淘”,即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
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于宝瓶口左岸边存有三根一丈长的卧铁,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纹相齐为准。
都江堰远景
三.历史意义
1、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修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不衰,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臶,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善、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正确处理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存,功能互补,共为体系,科学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的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了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及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 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
3、独特的都江堰水文化
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时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共同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涵盖了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不同领域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水文
化的内涵,表现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原因。
4、宝贵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重要的是遵循了“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的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都江堰工程
四.结语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
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都用人力在荒山野漠间修筑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的骄傲。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分外深沉。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的时候,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着庇护和濡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了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则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的姿态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引自余秋雨散文《都江堰》)。
伟大的都江堰,不朽的都江堰——四川之幸,中华之幸,民族之幸!
2011年6月2日
作文五:《都江堰》3600字
《都江堰》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和地位:
《都江堰》是选修课《现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的一篇。这个单元的总话题是:“一粒沙里看世界”。 散文是以写情为指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是散文的最爱。散文就是通过客观外物的抒写为读者提供了心灵上的磁场空间,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充实,情感上的完善与人格上的提升。它包含三个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中虚实结合的用法,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 “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感染力。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
2、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散文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人格精神上对李冰高度赞美。3、理解现代散文中 “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以小见大”是指散文选材虽 “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散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小处着墨,大处着眼或“以小喻大”,即通过小事物来展现大境界。《都江堰》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人格构成。因此《都江堰》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写李冰,不如说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的精义,这正是“以小见大”的手法。《都江堰》这篇文章正是这三个能力训练的典范。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能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
化,让学生学会以文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人格。
2、学生情况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高二经过前两个单元的散文的阅读,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上还有待加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现代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散文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都江堰》这篇文章就是集语言美、艺术美、情感美、文化美于一篇的优秀散文。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A.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B.理解本文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C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学会以文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品味、讨论探究的方式梳理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的高度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对比、以小见大等方法的运用。2、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的高度评价,树立正确的生观。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以文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校主动、和谐、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我采用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全面理解的教学方法,即阅读(背诵)——理解(联系)——探索(质疑)——领悟(审美)——审视(研讨)——评价(创新)等六个基本环节。前三个环节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质疑环节是学生把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写在书本上,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后三个环节是上课时完成,学生通过提问、探究、展示、互动交流来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三、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序言中曾说: “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那莽莽苍苍、山重水复的大地上”,“我发现自己特别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那么都江堰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一个“脚印”?具有怎样的人文精神?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都江堰。(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领学生关注人文精神)
2、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收集资料,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会话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形成知识的构建。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
3、提问:文中三个部分具体写了哪三个对象?(设计意图:明确文章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便于下一步教学的开展)
4、分析第一部分。提问: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雄伟,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都江堰直到现在依然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了天
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是长久的,是朴实的,是实用的)
5、分析第二部分。
(看录像:都江堰水)提问:欣赏完水景后,我们找一下都江堰的水,岷江的水,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水是怎样的? 哪些句子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你最能感到震撼?哪些句子最美?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们的感受。(设计意图: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感受都江堰的水,从狂野不羁,改恶从善到驯顺规整的过程,运用看录象的方式更形象,使学生便于理解都江堰突出作用,自然引出都江堰的创始人李冰)
6、分析第三部分:
都江堰的水有了改变是因为有了都江堰,而李冰父子是最伟大的设计者、制造者。李冰是何其人也?有一段李冰的资料,大家请看—下
(课件:李冰简介)
提问:简短的介绍之后回到课文,对李冰这位人物,余先生写得更加感性,更加富有自己的情感色彩。找一下,作家是怎样评价李冰的?
(让学生明确课文中李冰 “失败”指什么, “胜利” 指什么。从而明确务实求真、为民造福与立身、立名的区别,在权力斗争中李冰是失败者,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他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接着让学生探究问题:李冰站在水中指挥着都江堰的水,找到了他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那么,一个人“活着或者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引导学生站在人民利益一边就不会站错位置,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用齐读的方式温习臧克家的诗——《有的人》和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话。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课件显示该诗和话)(生:齐读)
在分析文章三个部分时,教师要注意以问题来切入文章内容的分析,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对文章内容的全面了解。
教师只起到主导、引领的作用。当然也会产生一些教师没有预设的问题,如在对都江堰和长城的比较时,有的同学就说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长城要比都江堰伟大:在对李冰的评价上,学生也很容易片面理解,甚至是偏见。这些问题就要通过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及课堂上的相机调控来弥补。
7、教师总结:都江堰是朴实的,象乡间母亲一样,李冰是求真务实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心系民众的人,有了这样一份踏实、坚着的作风,才有了都江堰的汩汩清流,文明千年而下,得以延续 (板书:文明延续) 时至今日,中国仍在发展,我们的文明不断地前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阻挡他的脚步。
8、作业:
1、(必做题)
面对都江堰,作为一位文化旅行者,余秋雨先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深沉的思索,并且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而这些又引发你怎样的思索和感悟昵? 课后阅读余秋雨的其它作品(《道士塔》、《莫高窟》、《三峡》等),进一步感受余秋雨的人文情怀。请将感悟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二名同学在班内交流。
2、(任选其一,800字左右)
(1)我们每一个渺小的人又应该为这份文明的前行做些什么呢?请以“文明的前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请大家选出中外历史上的一处文明遗迹,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选做题关注了学生的原有视野和个性,更符合选修课的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都江堰
都江堰 —朴实实用
都江堰的水 —化害为利 →文明延续 李冰 —求真务实
作文六:《都江堰》300字
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 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 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 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 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 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
宝瓶口起
喉, 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
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
宝瓶口右边的山丘, 因与
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
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
丽,有“离堆锁峡”之
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作文七:《都江堰》1800字
都江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理解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
3、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4、理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 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现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2.理解作者对李冰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3.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翁晓婷一 导入 放视频(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师: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要拜 水,为什么不去拜那些名川大河,却要来看都江堰?都江堰有什么奇妙之处,让 人魂牵梦绕,心往神矣?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去探访这座伟大的水利 工程。
二、整体感知 【问题探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昨天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为文 章的三个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一都江堰的价值 二 都江堰的水流 三李冰的功绩和影响 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都江堰工程介绍) 三、第一部分: 【问题探讨】:面对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作者作出了怎样的评价?他这样评价 的理由是什么?你赞同他的观点么? 【明确】: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 对比。面对都江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他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 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是否赞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第二部分 【问题探讨】:余秋雨给以都江堰如此高的评价,那么他会怎样饱含深情的 描绘都江堰的景物呢?我们看文章的第二部分,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二部 分,看作者笔下的都江堰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品析 重点句子诵读 【明确】: 表现手法: 第一段欲扬先抑 第二段侧面渲染,层层铺垫(情绪感受、声音、博喻) 第三部分:运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景物特点: 街市简朴 水流强悍壮
丽驯顺 (奔着 直窜出去 撞 撒起野来 翻滚咆哮写出水的狂野,极 有规矩、乖乖的写水的驯顺) 五、第三部分: 作者在不经意间强烈的感受到都江堰水的魅力,都江堰的水如此壮丽,可以想 见工程的艰险;水的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是谁,缔造了这千古 奇功?李冰何其人也?来看资料——(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后世能够查 到的有关李冰的资料也非常有限,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以各种方式去追寻他的精 魂。 文章的第三部分, 余秋雨先生对李冰父子的描写便寄予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问题探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研读这个部分,写出有疑问的句子,并思考 作者是如何评价李冰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用相机照拍下学生的疑问展 示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概括余秋雨是如何评价李冰的。(不超过 10 个字) 【明确】:心系民众 求真务实
【问题探讨】:除了评价李冰,作者还对现实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明确】:作者将秦始皇和李冰对比,将长城和都江堰对比,写到汉代的水官承接了李冰的精魂。作者盛赞李冰的实干精神,联想到了那位头衔上只印土木 工程师的极有作为的市长, 引用对联来诘问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活着活着死 了的应该站在那里? 文章与其说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 在写一种文化。都江堰只是一项工程,李冰也只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余秋雨却 将他们置于广阔的历史空间中, 置于人类文化的层面来思考。这是现代散文的 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以小见大) 都江堰——李冰——文化精义 小 六.课堂拓展: 今天的李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心系民众,求真 务实的人, 才有了都江堰的汩汩清流, 文明千年而下, 得以延续。 有一则报道, 大家请看——(凤凰网放水节报道)
【补写对联】:都江堰将清明节设为放水节,纪念李冰。还修建了二王庙,世 代供奉李冰父子,饮水思源,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我们祭奠李冰 呢?写副对联吧,老师给出了上联,请同学们补写下联 铸精魂兢兢业业书写典范 请一个学生到白板上去写,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人在下面写。写完请学 生评价 七 课外作业 1、自我总结《都江堰》一课 2、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小练笔。
作文八:《都江堰》1000字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最佳旅游时间都江堰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冬暖夏热,四季不明显,四季皆适宜旅游。历史文化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字样。
作文九:《都江堰》9300字
目录
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2]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金刚堤尾部、离堆前端,长约200米,高2.15米,其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较小的时候,拦水进入宝瓶口,起着河堤的作用,保证灌区水量。当洪水季节水量较多时,大量的江水由于受到宝瓶口的阻拦并在此淤积,当超过溢洪道的高度时,多余的水量就自动排泄到外江。李冰还巧妙地利用宝瓶口前面三道崖的弯道环流地形和水势,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简单易行地解决了河沙淤集这个国际上水利工程的难题,让飞沙堰自动排去内江泥沙量的75%。令中外学者钦佩万分,赞叹不已。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工程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能作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现在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岁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民国初年的二王庙[4]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
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都江堰治水三字经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其内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八字格言”。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为准则。曾经有人批评《治水三字经》中的“遵旧制、勿擅变”是保守思想的反映。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所谓遵旧制、勿擅变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治水三字经》就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文化内涵,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随着人们继续实践,《治水三字经》的意义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每天在《川西日报》公布都江堰宝瓶口水位,让灌区人民及时掌握都江堰水情,安排生产和防洪抗旱等工作。宝瓶口水则,至今仍具有指导灌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意义。李冰神像的出土,“卧铁”的发现,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引起人们对建设都江堰先行者的缅怀和崇敬。[5]
都江堰放水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为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
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据史料记载,官方的祭祀活动正式颁定,是在宋
开宝七年(929年),初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两次。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
主要景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论河流地貌在水利建设上的作用——都江堰
1 都江堰的沿革
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的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门外的玉垒山下,古称湔堰。都江堰北面有一岷江的支流叫白沙河,古称湔水,湔堰因此而得名。三国时,诸葛亮在都安县(即原灌县导江铺)设堰官,继续保护、维修古堰、发展农业,故将湔堰改称都安堰。又因流经郫县地区的岷江称郫江,所以,宋代时又将都安堰改为今日的都江堰。都江堰自古至今发挥了排洪、灌溉的巨大作用,灌溉面积现已达一千万亩。
2 河流地貌在都江堰工程上的应用
李冰在平原地形上,采用分流导江,筑堰引水方法修建都江堰时,合理利用地貌条件、河床形态对水流影响,成功地利用弯曲河床和分汊河床的发育规律指导工程建设,使工程建设建立在高度科学理论基础上,
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2.1 合理利用地貌条件选址
古堰东部正是现在的成都平原,这个平原形似一把张开的纸扇向东南倾斜,而都江堰市城西一带恰好处在扇形平原的顶端,海拔700多米(成都附近海拔400m左右),居高临下。这种自然倾斜地形,是修建水利工程最有利的地形,它可以不打坝,只修堤,开渠引水灌溉。所以李冰合理利用了这个有利地形,确定在此修建都江堰。
2.2 弯道环流对金刚堤、鱼嘴的建造作用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构成(见图1)。它们有机的组合,联合发挥了引水灌溉、排洪、排沙和减灾的巨大作用。鱼嘴与金刚堤连在一起,位于江心,它们的建造和作用与弯曲河床形态有密切关系。金刚堤实质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鱼嘴位于金刚堤的顶端,形如鲸鱼之嘴巴,故名为鱼嘴。鱼嘴与金刚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为内江和外江,所以鱼嘴与金刚堤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从分水堤与金刚堤位于河床中心位置分析,这个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的科学原理形成的。如现在的分水堤东侧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内江流经的部位,西侧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经的部位。这里的弯道环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由环流的底流再搬运到凸岸堆积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积形成规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刚堤),泥沙在洲头不断堆积、延伸,加之人工不断对它们修筑、加固和保护,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刚堤和鱼嘴。金刚堤和鱼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为分汊型河床。尤其鱼嘴的存在意义,在于发挥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显然,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刚堤)和洲头(鱼嘴)的分水分沙特点,又利用了内江具有平面弯道环流泄水特性,创造的科学分水方法。
2.3 河流动力均衡原理的科学应用
飞沙堰和宝瓶口的工程建设,科学地利用了河流动力均衡原理。飞沙堰位于金刚堤南端成一低矮的人工沙堤(实为一潜坝),为什么飞沙堰要修在金刚堤南端?这是因为内江流水遇到虎头岩的撞击后自然形成涡流,这股涡流径直向西南方向(现在的飞沙堰位置)流去,多余洪流和泥沙也随之泄入外江,可见这位置正是保证内江洪流和泥沙排泄的最佳方向和位置,因此,决定在金刚堤南端修建飞沙堰。飞沙堰的作用一是起排洪排沙作用,二是起挡水作用,保证内江水位始终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上,以保证成都平原灌溉有足够的水量,如无此坝,内江水会大部分泄入外江,所以后人总结为正面引水,侧面排沙,但必须要求飞沙堰坝面要低。李冰根据河流动力均衡原理岁修内江的经验是“低作堰”。所谓低作堰,是指每年维修飞沙堰时,要保证飞沙堰始终保持在一定高度上,堰顶不能加固过高,即堰顶宜低不宜高。因为堰顶高了,造成排洪排沙不畅,使内江泥沙沉积加剧,洪涝频繁,而堰顶低了,减少障碍,有利于排洪排沙。究竟堰顶低到什么标准合适,要根据宝瓶口的“水则”与灌区需水量的多少而定。现在的堰顶平于水则十五划(每划一市尺)是堰顶最合适的高度标准(现在飞沙堰的相对高度实为2m)。如果内江水位高出水则十五划,堰顶也高出水则十五划,对内江排洪不利,灌区就要闹水灾;相反,内江水位低于水则十五划,堰顶也低于十五划,内江大部分水流就会流入外江,灌区就缺水,影响灌溉农田,只有堰顶平于水则十五划,恰到好处,灌区不涝不旱。
内江引水的咽喉工程---- 宝瓶口,它与飞沙堰二者有机的组合,共同承担了排洪减灾,保障灌区用水功能,其原理也是科学地利用了河流动力的均衡原理。如宝瓶口西边凸出而高大的离堆山崖起到了阻挡内江洪流的作用,宝瓶口起到增加泄水的作用。如洪峰期间,一部分洪流遵照宝瓶口明文规定的“水则”,规规矩矩地从宝瓶口流出,保证成都平原灌溉用水,其余的洪流被迫通过飞沙堰,人字堤流向外江,起到了排洪减灾作用。由此可见,飞沙堰和宝瓶口排洪、输水功能,完全是李冰科学地利用了河流动力均衡原理而巧妙设计的水利工程。
2.4 “深淘滩”的理论依据分析
李冰为避免内江河床泥沙淤积,除采取侧面面排沙方法外,还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方法,对内江河床淤积的泥沙每年进行一次淘挖,称为岁修。所谓“深淘滩”,就是对内江河床淤积的泥沙必须清除淘挖到一定的深度。究竟淘挖到什么深度合适?据传,李冰为了找到这个合适深度,曾多次观测、实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深度,在这个深度的位置河床底下,曾埋了一个石马作为标记(现代改为三个卧铁),要求以后每年岁修,淘见石马淘沙就终止,即淘沙达到了标准深度。由此可见,石马所埋深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衡量岁修工程质量的标准。这个深度为什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只有用河床平衡剖面理论来解释为妥。因为李冰深淘滩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内江来沙输沙处于年内平衡状态,即一年内河床冲淤平衡,这就要求河床纵剖面必须达到平衡剖面状态,深淘滩的最终目标就是内江河床相对处于平衡剖面状态,河床不淤积,为了使河床达到此状态,必须借助人为的疏浚淘沙措施,方能实现,所以每年岁修淘沙,必须淘挖到石马埋深处(河床平衡剖面位置)。假若淘挖深度浅于石马埋藏深度,河床仍继续淤积抬高,对排沙不利,而且影响外江和内江的流量分配;若淘挖超过此深度,等于人为的相对降低了河床临时侵蚀基准面,河流的活力复活,侵蚀作用反而加强,泥沙增多,加重了排沙的负担,会使输沙、来沙失去平衡。所以,李冰深淘滩确定的石马埋藏深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理论问题,是河床平衡剖面理论应用于水利工程上的伟大创举。
3 结语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质量高,效益好,千古不废,闻名中外,其原因是充分利用了科学理论的结果。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工程时,不仅利用了水力学理论,尤其成功地应用河床平衡剖面理论和河流动力均衡原理,创举的“深淘滩、低作堰”的方法,实践证明是非常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是我国古代最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科学价值意义深远。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它,努力发展现代科学,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将河流地貌理论更好地运用于水利建设中。1998年长江等大江大河洪灾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河床平衡剖面被破坏,借鉴都江堰岁修经验,今后必须加强对大江大河河床平衡剖面的研究和对河道岁修的力度,恢复和保持河床处于相对平衡剖面状态,以避免洪涝再次发生尤为重要。
作文十:《都江堰》6300字
近期,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同时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时间节点日益逼近,上海对口援建即将结束,机遇与挑战并存,问题与希望同在。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抢抓机遇,借势发展,夺取旅游业灾后重建全面胜利,加快都江堰市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不仅是都江堰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探索城乡统筹条件下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全市经济发展战略中更好地肩负起重要责任,谋划好旅游业的发展,是摆在都江堰旅游人面前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都江堰旅游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经过一年多的灾后重建,也使都江堰市的城乡规划建设向前推进了20年。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在2008年10月正式恢复开放,目前龙池、虹口、青城外山、青城后山等景区正在加快重建提升,全市旅游恢复面已达80%以上,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9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5.8%、26%。全市城乡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初步实现全域配套,率先实现了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大观镇茶坪村、天马镇向荣村、翠月湖镇五桂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房重建典型,围绕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客源市场国际化,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我市已基本形成城市田园化、田园城市化的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思路和格局,我市城乡形态加快提升、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基础不断壮大,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时机已经成熟,这是与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一区一主业”的功能分区定位相吻合的,是落实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具体体现,为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通过理性分析我市旅游发展现状,对比旅游业发展先进地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硬件设施、软件配套离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还有较大差距。第二,与三亚、张家界、丽江、桂林、黄山等国内主要旅游城市比较,在游客停留时间、旅游消费水平、国际游客比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第三,旅游配套国际化水平还亟待进一步提升,吸引国际性活动和会议的配套设施不够。这些差距,要求我们必须瞄准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完善旅游功能设施,提高旅游发展层次,提升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推动全市旅游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二、都江堰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抢抓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机遇,立足都江堰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整合优势资源,挖掘水文化道文化底蕴,做优世界遗产资源,做优特色旅游产品,创新管理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和做强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打造城区、景区、乡村一体化的现代田园旅游城市,为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将我市初步建成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思路:坚持高标准制定旅游规划,构筑精品旅游区基本框架,围绕成都市打造龙门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和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功能分区要求,科学编制、实施《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规划》,加快完成区域性旅游详细规划,以“三心三带”的发展思路推进旅游产业提升式发展。
——坚持以实施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为核心,整合资源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符合城乡统筹的现代田园式产业化发展带。
——坚持以提升景区建设管理国际化水准为核心,打造国际精品,创新管理模式,建设
符合城景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休闲化观光带。
——坚持以构建国际旅游产品的网络营销平台为核心,紧扣度假主题,增强服务功能,建设符合功能分区要求的特色商贸娱人性化服务带。
(三)发展目标:经过“2010决胜之年、2011跨越之年、2012年率先之年”3年的努力,到2012年,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为建设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经过5-8年的努力,初步建成国际旅游城市,城市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在成都区(市)县中处于领先地位,率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示范区。
三、都江堰旅游业发展举措
我市旅游业在未来三年里将实施98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2010将完成旅游项目53个,总投资38亿元,其中景区项目21个,总投资20亿元,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要以这批带动型、先导型和特色型的旅游产业化项目建设为支撑,打牢双基,做优做强国际旅游城市服务配套功能,带动旅游产业整体提升。
(一)抢抓机遇,明确目标,坚持用科学规划理念推进旅游产业提升式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围绕实施“45”工程(即实施一个规划,发展两大片区、打造三大基地、壮大四大产品、增强五大功能),做大做强旅游规模和总量,做精做优现代服务业,推进旅游产业提升式发展。
实施一个规划:在依托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龙门山山地旅游大区规划基础上,结合成都旅游产业功能区规划发展纲要,按照边规划、边实施、边推进的办法,加快编制出台并着力实施都江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发展两大片区:着力打造大青城(青城山、青城外山、青城后山、赵公山)旅游区和大龙池(龙池、虹口、紫坪铺、向峨)国际山地度假旅游区。
打造三大基地:打造世界遗产观光基地、运动休闲基地、特色乡村度假基地。壮大四大产品:依托我市旅游资源品质和特色,重点打造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精品游、龙门山国际户外运动休闲度假游、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为带动的农业生态游、以拉法基和扬子江等为代表的工业游,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增强五大功能:结合灾后城市重建,做强城市极核,打造特色街区,增强城市中心游憩区的人性化服务功能;依托龙门山开发,引进大型游乐性、体育运动休闲性项目,增强旅游休闲运动功能;加快星级酒店、商务酒店、标准化乡村酒店建设,增强旅游接待功能;深度挖掘道教文化、水文化、熊猫文化,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增强旅游文化体验功能;依托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一区一主业”的功能分区定位,加快道解都江堰实景演出、道韵青城等项目推出,扩大清明放水节、国际夜啤酒节、国际漂流节等节会的影响力,引进1—2个国际性品牌论坛长期落户我市,增强旅游节庆会展功能。
(二)精细管理,务实高效,坚持用科学效能原则促进旅游产业追赶型发展秉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增强功能,精细管理,做优产品,一流服务”的发展理念,发扬“团结守信,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团队精神,坚持效能建设,强化绩效考核,实施“三个转变”,用精细化、社会化的管理手段,系统化、标准化的国际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产业追赶型发展。
一是强化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坚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评定标准,拓宽运行领域,增强运行功效。以“精、准、细、严”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景区管理方式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
二是强化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实施景区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在青城前山景
区、都江堰景区环境卫生管理上引入社会化专业机构(物业管理公司)承担维护管理职能,在青城后山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公司管理、群众参与的新型管理机制。先行先试,逐步推广,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形成景区环境卫生维护物业公司化、秩序维护保安公司化、景区管理群众参与化的新型社会化管理体系,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实效,实现景区管理方式由计划式行政管理向市场式社会化管理转变。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加紧制定并形成适应国际旅游城市要求的绩效考评体制,注重目标导向原则,分解责任目标,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不断健全考核体系,提高绩效考核执行力,实现人员管理方式由被动式指令管理向主动式岗位管理转变。
(三)整合资源,创新发展,坚持用现代田园城市思路促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围绕旅游发展全域化,提升区域国际吸引力
一是着力实施精品旅游区再提升。以世界遗产保护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以对历史负责、向世界交代的责任感狠抓景区项目建设,促进景区提升,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完善景区设施维护办法,精心打造青城前山水景观、茶山和药用植物景观,完成青城山前山门综合整治和泰安古镇打造工程,加快青城后山景区接待能力形成。彰显水文化、道文化精髓,展示世界田园城市自然之美,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二是加快全域景区化打造。全力实施虹口旅游区、大观茶坪—红梅—桃源乡村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积极开展玉堂大熊猫主题公园、般若寺—莲花湖旅游区、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翠月湖旅游区等创建4A级旅游景区前期工作,形成以2个5A级景区、多个4A级景区为支撑的旅游全域发展格局。
三是着力打造国际户外运动旅游示范区。借助龙池、虹口、紫坪铺机构调整,加快区域资源整合,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特色,打造漂流、探险、攀岩、滑雪、山地自行车、沙滩排球等项目,以打造龙门山国际户外运动基地为重点,创建龙池—虹口—紫坪铺山地运动旅游示范区,着力形成吸引国际游客的核心产品。
——围绕推进景区城区一体化,提升国际旅游城市竞争力
一是突出抓好城市中心游憩区建设。充分发挥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古城区恢复重建为重点,加快实施历史文化复兴工程。以建设路以内约1平方公里的城市古城区为重点,对古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对集中反映古城风貌的古建筑如西蜀塔、水利府、文庙等历史建筑进行规划重建,再造传统生活场景;按规划加快实施城区“五河十岸”滨河景观带打造和滨河旅游步道体系建设,通过引水进城,打造“街街有水、户户亲水、游客玩水”覆盖城市的亲水体系;启动城市行政中心外迁,实施城市灯光照明工程,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特色;建成中国水街、岷江国际、壹街区等特色商圈,形成功能完备、业态合理、产业发达的城市中心游憩区,形成道教文化、水文化展示和体验之地。
二是做优做强现代田园风情小镇。围绕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要求,加快制定都江堰市现代田园风情小镇建设实施意见,按照“一体两翼、北山南田”的城市空间布局,依托城市骨架路网,结合本土特色,对小镇建设进行差异性、提升式打造,形成分别以田园特色、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民俗特色、道家文化、独特自然风貌等为主题的现代田园风情小镇,逐步构建城与乡有序交融、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新环境和美好新家园。今年内要完成泰安古镇建设,加快古城区、虹口乡中国漂流小镇、龙池镇龙池国际山水旅游小镇、大观欧洲风情小镇、向峨乡风情新市镇打造,启动蒲阳镇工业新城、青城山镇创意新城、中兴镇旅游休闲特色小镇、紫坪铺镇特色风情小镇打造。
——围绕旅游设施高端化,提升国际旅游城市承载力
一是加快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旅游立体交通路网建设,基本形成以“五纵五横一轨一带”为主骨架,对接成都、连接城乡、贯穿全域的交通路网体系;建成聚青线、玉堂—青
城山环山旅游健康通道、虹口至龙池旅游连接线、虹口至蒲阳旅游连接线、虹口至向峨旅游连接线、蒲张路复线、滨江路等旅游公路,提高国际旅游城市通达性。
二是加快旅游酒店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按照市场化分工,由社会专业机构提出建设标准、开展建设指导、组织评定验收等,进行公司化运作,最后按照政府职能对公司进行考核,对标准化酒店(乡村酒店)建设进行市场化运作,完成社会化系统管理工程。统筹宾馆酒店布局,加快经都、金瑞通第六感、青城洲际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在龙池镇、虹口乡、大观镇、泰安古镇等乡镇布局经济型青年客栈和连锁乡村酒店,在城区大力发展商务酒店,到2012年建成星级饭店25家、商务酒店75家、标准化乡村酒店达到500家、三星级以上乡村酒店达到40家。形成高、中、低旅游酒店序列,满足各层次游客需求。 三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按照国际先进城市的理念,整体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在加快全市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国际化要求,在都江堰景区周边、玉堂西区、青城山镇等重要游客集散地、枢纽地,加快旅游购物中心、旅游团队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购物配套项目建设。加快与携程网、阿里巴巴等国际国内知名网站、金融机构等企业的合作,以网络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基础,以旅游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网络公司集团化建设,完善旅游咨询、预订、结算电子商务服务功能,加快打造数字化景区和远程旅游服务系统,满足主要客源地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加快推进《青城》网络游戏正式上市,将信息数字化技术引入旅游营销、城市宣传等领域,做大做强都江堰旅游信息网络平台。打造符合功能分区要求的特色商贸娱人性化服务带,为国际游客在我市度假、养生、休闲创造一流环境。
——围绕旅游市场国际化,着力提高国际旅游城市吸引力
一是精品化发展。加快推出《道解都江堰》实景演出、《道韵青城》大型室内演出,加强与专业市场化公司合作,精心举办都江堰放水节、道教文化节、乡村旅游节、虹口国际漂流节、消夏夜啤酒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演艺活动,力争将道教文化节、都江堰放水节、国际熊猫节等办成国际化节庆活动,增强国际旅游城市吸引力。 二是国际化拓展。一是依托上海援建平台,以上海世博会、西博会及世博都江堰工作推广站为切入点,拓展海外市场。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将一批旅游线路纳入国家、省对外推介的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加强与客源地各组团旅行社的沟通合作,积极引进国际旅游大集团,通过加强与境内外友好城市、旅行社、旅游社团、航空公司、境外知名旅游网站等合作,加大对外营销力度,优化营销体系。
三是立体化营销。继续发挥电视、报纸、电台、广告牌等传统营销媒体作用,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积极与携程、乐途、新浪、腾讯等大型网络平台合作,搭建电子营销平台,推进网络营销。创新营销模式,建立以上海、北京、广州、重庆为客源地的营销中心,探索实施以“一卡通”互动优惠促销方式带动城市整体营销;以品牌旅行社客源组织形成团队组织蜂聚效应,带动游客量大幅增长;以国际营销服务外包方式带动国际市场拓展的立体化营销模式,延伸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营销产业链,拉动游客综合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围绕旅游机制体制创新化,增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活力
一是加快职能整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加快拟定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加快职能合并,精简机关人员,充实一线基层队伍,提高行政效能,尽快让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旅游局、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局三合一机制的成为推进大青城旅游区建设的体制载体。
二是合理配置资源。加快对全市旅游资源的摸底调查,摸清资源状况,编制资源档案,按照全域都江堰理念,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地配置全市旅游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积极进行包装打造,形成全市旅游资源配置合理,功能互补,各具特色,优势突出
的发展格局。
三是优化资产组合。对景区经营性资产状况进行核实,将景区土地、股份、房产及与景区有关的新建在建项目纳入统计范围,整合优势资源,通过先期组建资产经营管理中心,为筹建资产经营集团公司作好铺垫,再积极搭建公司班子,邀(聘)请上海和深圳专业上市指导公司进行帮助,完成资产经营集团公司的组建,力争再经过1-2年的努力,进入股份制上市公司行列,为景区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