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归园田居其一》2800字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k45.)
《归园田居其一》
一、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归' ”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彻底悔悟,、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k45.)
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 “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作文二:《《归园田居》(其一)》900字
《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诗句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展示《天上的白云真白啊》,引入课文。
二、知人论世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从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读。
先听名家范读。
后分组学习,进行探究、讨论问题。
四、分组探究
1、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本性)。
守拙归园田。
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
“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自由、安逸、喜悦。
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拓展
展示《行香子》,引出作业。
六、小结
苏轼: 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作文三:《归园田居其一》2900字
《归园田居 其一》说课稿
文学院 2009级4班 吴秋玉 200902140425
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归园田居 其一》。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一)、单元特点与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
本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教材主要内容为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感悟、品味,以及评价、鉴赏能力。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上的独创性。
(二)、课文特点以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本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三个略读课文之一,本诗主要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和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之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以及本诗的特点,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感知能力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体会并学习陶渊明热爱自然、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三、 教学重难点
对“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的层层解答,达到对全诗的把握,以及对诗人归园田的思想感悟。
四、 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解读诗歌
从解题“归”字后,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分析诗歌,其中“为何而归”和对田园生活的感知是重难点。在介绍完陶渊明之后,结合陶渊明生平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出诗人是“从官场而归”的,由诗中“樊笼”、“尘网”看出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之情,这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
“为何而归”。对官场的厌恶之情是原因之一,再让学生讨论得出原因之二,这样使学生自己能逐层解读课文,以此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使学生明确对官场的厌恶和本性喜爱自然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学生找出原因之后很容易就能回答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生活的简笔画,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田园生活之美,也由此明白正是由于田园的恬静、平和、美好的特点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这样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归去如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归去后的愉快心情,这样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分析了诗歌,就能清晰地把握诗歌。
(三)、再次朗读诗歌
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愉快心情有了进一步体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奏和美感,从而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和世俗社会,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最后,让学生找出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而体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风格特点。
《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 提高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感知能力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体会并学习陶渊明热爱自然、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对“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的层层解答,达到对全诗的把握,以及对诗人归园田的思想感悟。 教学方法:
朗诵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上课之前 ,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
入社会,有两条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繁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今天学习的只是其中一篇,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而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
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和得。
二、 作者介绍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世俗社会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提高,到唐代就已经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 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有“眉目传情”之意。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呢?是“归”还是“居”呢同学们很容易答出“归”字是题眼,那么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除了这个信息之外,还有这样4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读
1、先听老师泛读,解决生字词,理清诗歌大意。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并思考以上4个问题。
五、解读诗歌
同学们读完此诗,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1、 从何而归?
请同学们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思考!
明确:官场
进一步提问:那么诗中诗人把官场比作什么呢?从全诗中来找。 明确:尘网、樊笼
诗人把官场比喻成尘网和樊笼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好,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就是第二个问题“为何而归”的原因之一,那么请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原因之二是什么呢?
2、 为何而归?
经过讨论之后,请同学们总结原因之二是什么呢?
明确:诗人本性喜爱自然
那么诗人“归”的原因就是对官场的厌恶和本性爱自然。
提问:怎样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鸟”和“池鱼”
呢?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
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暗示诗人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样,失去自由。所以诗人要归,而归向何处呢?看第三个问题。
3、 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守拙归园田”)
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 田园生活的句子,并齐声朗。
明确:“榆柳荫后檐,······鸡鸣桑树颠。”
我们来看是怎样一幅画面呢,房屋四周有十余亩地,八九间草屋,
屋后榆柳成荫,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侧耳倾听,有狗吠和鸡鸣。
提问:诗人面对如此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画面有怎样的情感呢?请同
学们看最后几句。
4、 归去如何?
明确:愉快、喜悦、轻松、自然
同学们通过对这4个问题的解答,对全诗也应该有一定的把握了。
六、 体会艺术风格
提问:同学们通过对全诗的了解找出全诗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呢? 明确: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提问: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陶诗有怎样的风格呢?
明确: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语言清新
七、 总体回顾全诗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此诗,把握诗歌的基调、节奏和美感,体会诗人归园田后的愉快心情。
八、 作业
九、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作文四:《归园田居——其一》3600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作品注释
⑴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⑵性本爱丘山: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性:天性、本性。
⑶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⑷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公元393年(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公元405年(义熙元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⑸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⑹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⑺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⑻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⑼荫:荫蔽。
⑽罗:罗列。
⑾暧暧:暗淡的样子。
⑿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⒀“狗吠”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⒁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⒂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⒃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作品鉴赏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
《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
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
,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作文五:《归园田居(其一)》1800字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释: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 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作文六:《归园田居其一》3900字
归园田居(其一)
解题:归园田居,题眼是什么?隐含了哪些信息呢?
归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哪里 归后如何
作者:
陶渊明(365— 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年时代有 “ 大济苍生 ” 的壮志。
东晋时局动荡,政治黑暗,陶到 29岁时才出仕。
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直到 41岁完全弃官归隐。
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他把归隐后的劳动感受, 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写进诗里,展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 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人尊称为“田园诗的始祖” .
田园诗人 (开创田园诗)
隐逸诗人(41岁归隐田园)
五柳先生(自号,门前五棵柳)
靖节先生(谥号)
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陶诗现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咏怀诗\饮酒史\田园诗三大类, 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诗的风格:质朴 平实 清新 自然
作品:《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饮酒》等
《归园田居》一组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 悦心情。
这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 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 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 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背景:
公元 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 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 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 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 乡里小儿折腰。 ”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 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 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 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 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作《归园田居》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 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这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其一)
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 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少无/适俗韵(气韵,本性) ,性本/爱丘山(山林、自然、田园生活) 。
误落/尘网中(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一去/三十年。 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
注释: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生性本来爱好山野自然。错误地陷落在官场中, 一去就是十三年。
第一层:1—— 4,交代自己的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直抒胸臆 比喻
1、 2句:直抒对田园喜爱,流露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交代辞官原因为下 文辞官伏笔。
3、 4句 :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的留恋。
羁鸟(笼中之鸟)/恋旧林,池鱼(池塘之鱼。 )/思故渊(原有的潭水) 。
两句比喻官场中的作者依恋田园.
开荒/南野际(南面原野间) ,守拙(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归园 田。 zhu ō
注释:笼中鸟儿依恋住过的树林,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我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第二层:过去生活和以后生活间的过渡,表归耕决心。
5、 6句:做官时的心情——厌倦做官旧生活,向往田园新生活 对偶比喻
7、 8句:呼应开头点出归隐地及原因——坚守节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注释:一个方形宅院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柳/荫 (yìn :荫蔽 ) 后檐,桃李/罗 (罗列。 ) 堂前。
注释:屋后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屋前桃树、李树罗列
暧暧 (ài :昏暗,模糊 ) /远人村,依依 (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 /墟里 (村落 ) 烟。 注释:傍晚,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村子上空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注释: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第三层:写归隐后居所风光
恬静 优美 清新 祥和安宁 充满农村气息
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借景抒情
白描、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近:1—— 4,近景
﹜
远:5—— 6,远景
7—— 8句
户庭(门庭)/无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有余闲(闲暇) 。
注释:门庭里没有世俗杂事烦扰, 静室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官场 里,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久在/樊笼 fán 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里,复得/返自然(归耕 园田)
注释:长久地困在官场里,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第四层:呼应开头两句写归隐感觉。 点全诗主旨——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脱离官场、 回归自然的轻松喜悦。直抒胸臆
《归园田居》突出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的感情。
内容:
1.解题:归园田居,题眼是什么?隐含了哪些信息呢?
归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官场) 羁鸟 池鱼(自己)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诗中还有哪些词语能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 久在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3.归向哪里 ? 尘网、樊笼 园田 自然 守拙归园田)
找出本诗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对偶)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这幅田园风光图(平静恬淡,幽雅美丽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 诗 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 意境、风格。 ”
4.归去感觉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①田园生活②怡然自得的心情) 。
宁静、闲适、喜悦、怡然自得的心情
主旨 小结 :本诗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 生活热爱及归隐后喜悦之情
5. 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是如何描绘的?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心情?
知识链接: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 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 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 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本诗艺术手法:
语言朴素自然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白描、远近景结合、视听结合、以动衬静、比喻、对比、对偶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阴浓:树阴非常浓密
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写了绿树、楼台倒影、池塘、微风、花香浮动的庭院等景物,
写出了景物静谧、安宁、优美的特点。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
1. 《归园田居》中表明隐居之地的句子: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 《归园田居》中透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 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
4、 《归园田居》 (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 :羁鸟恋 旧林,池鱼思故渊
5、文中表达作者对官场厌恶,对农村生活喜爱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6、表达作者不愿随波逐流,固守节操的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其三
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抒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辞官归隐 的自豪, 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 种豆南山下, 南山:指庐山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
草盛豆苗稀。 稀:稀少 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一二句 “ 盛 ” 与 “ 稀 ” 对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 安适。
晨兴理荒秽, 兴:起身,起床。荒秽:指野草之类。形容词作名词。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清晨起 下田地铲除杂草
带月荷锄归 。带:披。荷(h 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这三四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道狭草木长, 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
夕露沾我衣。 傍晚的露水。沾:打湿。 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五六句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衣沾不足惜, 足:值得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违,违背。 “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隐居躬耕,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 诗眼,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 归隐“遁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第二问示例:归隐 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2. 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好 而有有情趣,读来亲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 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 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好而 有有情趣,读来亲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饮酒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作文七:《归园田居其一》3500字
归园田居 其一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④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子。 ⑴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⑵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⑶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⑷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⑸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几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世俗的阿谀奉承诗人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这里写的是诗人向来的志趣,也表明他后来的出仕并非本愿。“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适俗韵”前缀加“少无”,“丘山”前饰以“本爱”,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对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说自己进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是“误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时迷了心窍,才不经意间糊里糊涂入仕的,心中有几多懊悔与感慨。说自己离开故园山林入仕竟然那么长时间,真是不可思议。这里面包含了对故园山林的几多眷恋。“三十年”应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官之后写此诗的这段时间。
诗的五、六句借“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思恋旧居,不喜在外做官。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因,表明他厌倦官场旧生活、向往田园新生活。其中“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
诗的七、八句以“开荒”、“守拙”点题,写自己从此真正回归园田,过上村居生活了。其中“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诗人置身“南野际”,平静安祥地过上农家耕种生活,透露出对官场的厌弃与蔑视态度,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不妥协的抗争行动。
诗的九至十六句借对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写诗人归田之后的快慰心情。“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这里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音节铿锵,极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
最后四句写居室之乐,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收束全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写诗人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
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注释】①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
车马稀少。 ③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 ④披:拨开。
2、【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兴:起床。 ③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④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⑤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⑥狭: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 ⑧沾:沾湿。 ⑨足:值得。
⑩但:只. ⑴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意愿。 ⑵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2、【译文】我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1、【注释】 ?去:离开。?山泽:山川湖泽。?浪莽:放纵不拘之意。 ?试:姑且。
?披:分开。拨开。?榛(zhen针):树丛。?荒墟:荒废的村落。 ?丘
陇:这里指坟墓。?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残朽株;指残存的枯木朽
株。 ⑴借问:请问。⑵采薪者:砍柴的人。⑶此人:这些人,指原来居住
在这里的人。⑷焉:何,哪里。⑸如:往。 ⑹殁(mo末):死。 ⑺一世
异朝市:意思是说,经过三十年的变迁,朝市已面目全非,变化很大。这是当
时的一句成语。一世:三十年。⑻朝市:朝廷和集市,指公众聚集的地方。 ⑼
幻化:指人生变化无常。⑽空无:灭绝。
2、【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
荒墟。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
存枯于朽株。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砍柴之人对我言
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三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人生
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抿灭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注释】 (1)从内容上看,此诗似与上一首相衔接。诗人怀着怅恨的心情游山归来之后,
盛情款待村中近邻,欢饮达旦。诗中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处处充满纯朴之情。
(2)怅恨:惆怅烦恼。策:策杖,拄杖,这里作动同用。崎岖:地面高低不
平的样子。历:走过。棒曲:树木丛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浊):洗。
(4)漉(lu鹿)酒:用布过滤酒。滤掉酒糟。近局:近邻。
(5)日入:太阳落山。荆薪:烧火用的柴草。(6)苦:恨,遗憾。天旭:天亮。
2、【译文】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作文八:《归园田居——其一》3600字
归园田居——其一.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 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 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作品注释
⑴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⑵性本爱丘山: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性:天性、本性。
⑶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⑷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公元393年(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公元405年(义熙元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⑸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⑹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⑺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⑻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⑼荫:荫蔽。
⑽罗:罗列。
⑾暧暧:暗淡的样子。
⑿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⒀“狗吠”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⒁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⒂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⒃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作品鉴赏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
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作文九:《《归园田居》(其一)》3600字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
2.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能作简要介绍。并了解大的时代背景,了解魏晋时期的士族文人。
(2)思考“归”的含义,从何处归,为什么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归纳出作者归后的所做,所
闻、所感。
(3)你怎样评价陶渊明的归隐?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在田园式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在诗的语言上达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以致盛唐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其一》。
一、作者简介(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补充)
1、陶渊明介绍
2、时代介绍
指出重点:这首诗就写在“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故事之后。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园田居》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二、接下来我们在诵读之中去体味陶渊明
1·音读 读准字音,读顺语句,确定停顿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a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2·意读 以理解诗歌意义、内容为目的进行朗读。弄清各句联系、关键字
3·情读 注意诗歌街拍重音语速等,体悟诗人感情
作者概述了自己 从出仕到归田 的原因;对 田园生活 的描述;对归返田园生活的 总结和赞美 。全文表达了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
4·品读 以审美眼光、心理来读。
三、探究、合作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题眼是哪个字?
既然“归”字是题眼,我们就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本性就热爱山水田园。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注意炼字“误”)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东晋当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屈原在“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社会中,他选择的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所以“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觉得自己就像是关在笼中的鸟,禁在池中的鱼。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所以他想要归去。
3、归向何处? 明确: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守拙)如何理解“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守住这份拙朴。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问:读完这几句,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问:这几句写景的句子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请选择其中两句做具体分析。(讨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舒缓的、柔和的。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暧暧”“依依”,犹如淡淡几笔水墨,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用字生动形象,却又很平常,这正体现诗人驾驭语言的高妙,不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搜肠刮肚,更无须老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恨恨誓言,他只信手拈来,便天然成趣,如太极一般,常中见奇,无招胜有招。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从听觉的角度给画面增加了一点生气
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在陶渊明看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环花绕远胜前呼后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朴素村落远胜繁华闹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鸣狗吠远胜车喧马嚣)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畅所欲言 陶渊明作为一名诗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一名隐士,留下了遗世独立的品性。后世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是基本肯定和赞扬的,但是对他的归隐却众说不一。
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李白对陶渊明的归隐未必赞同,“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登巴陵道酒》)。
你们对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怎么看的呢
结束语
陶渊明。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这个充满新奇与诱惑 、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又能从陶渊明身上,汲取些什么呢?拥有一颗超脱的心,保持着认真的人生态度,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坚定的走下去。
作文十:《归园田居其一》2600字
归园田居(其一)
评论(0)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基本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逐步地品味出诗句传达出的情感,并且能够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喜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论(0)新设计
通过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逐步地品味出诗句传达出的情感,并且能够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评论(0)学情分析
高一下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文言知识疏通诗歌的字面意思。学生在初中也学过很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于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和为人思想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把授课重点放在了诵读上,希望学生在逐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论(0)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教学过程中,同时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评论(0)1【导入】激情导入
1.用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导入,引出陶渊明。
要求学生闭着眼睛听,听完之后,说出感受。
教师:潺潺的流水,悠悠的鸟鸣,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大自然中,同学们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舒适与宁静,就让我们怀着这份舒适与宁静一同走入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
2.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隐逸诗人,山水田园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初中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诗文。如《饮酒》、《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其三、《五柳先生传》。
评论(0)2【讲授】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和感情停顿的地方。
2.正音。多媒体展示
3.学生齐读。
师:诵读是对诗歌最好的致敬。同学们除了能够流畅地读完这首诗以外,还需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我们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把握诗人的情感。同学们的任务是通过对内容的学习,逐步领会诗人的情感。
评论(0)3【讲授】再读感知
1.师: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归)
2.师:有这个“归”字引发了我们哪些思考呢?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起去品读作者的悠悠情思。
3.自由朗读,并快速找出问题的答案,要求用原诗句做答。
评论(0)4【讲授】品读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诗人将官场比喻为“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朗读指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误落尘网中”,在朗读时,应该读出诗人的“悔恨之情”。重音放在“误落”上。
“一去三十年”在朗读时,应该读出“时间之长,痛苦之深”的感觉,同时重音落在“三十年”上。
2、为何而归?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比喻,诗人把身在官场的自己比作“笼中的鸟“和“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表现出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
情,从而抒发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朗读指导: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同时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少无适俗韵“朗读时应读出不愿在官场同流合污的“坚定”之势。
“性本爱丘山”朗读时应流露出对山川田园的喜爱之情,同时将重音放在“爱“字上。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风光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我的住宅周围有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榆柳繁茂,树色阴阴,乍看像一团绿色的烟雾笼罩着屋后的房檐,门庭前桃李夭夭,灼灼其华。极目远望,疏疏落落的村庄在一片新绿中若隐若现。暮色中袅袅炊烟正缓缓升起,那悠长悠长的巷子里又传来了几声犬叫,侧耳谛听,谁家的鸡鸣声还在桑树林间荡漾? )
教师配乐朗诵,并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配乐《清晨》)
朗读指导:
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前四句应该读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所以后四句在朗读时,语气应该稍微缓和一些。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请问作者的心情如何?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朗读指导:“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 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连同最后两句,在朗读时应该读出诗人的畅快与喜悦之情。
评论(0)5【活动】互助合作
互助合作:如果你是小老师,针对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你可以设置哪些哪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呢?
(1)意象+意境+情感
(2)表现手法(白描)
评论(0)6【练习】配乐朗诵
配乐诵读:
请一位同学诵读,然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最后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配乐:《高山流水》)
评论(0)7【作业】作业布置
六、作业: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写300字以上的小观点。
2.背诵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