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孝敬父母的故事》2100字
孝敬父母长辈,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 母长辈,养育了后代晚辈,自然应受到后代晚辈的孝顺尊敬。试 设想,一个对父母长辈出言不逊、举止不雅的人,能成为爱国成 才、奉献力量的人物吗?古今往来的名人贤士,多是忠孝双全, 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请听我们三四班孝亲敬老故事会。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 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 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 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 不就可以满足 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 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 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 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 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亲敬老小故事 2
包公即包拯(公元 999-1062年)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 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
元 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 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 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 便马上辞去了官职, 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 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 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 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 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 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 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 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 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因为这意味着 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 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 这才辞去了官职。
孝亲敬老小故事 3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 候,家境困难, 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 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 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 以便让父亲早 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 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 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 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孝亲敬老小故事
从前有个家庭, 只有一个老母亲和一个儿子过活。 母亲做 饭儿子种田, 母亲把全部精神都用在疼儿子上, 做好饭等儿子来 吃, 一边给儿子擦汗一边给儿子端饭, 中午把做好的饭送到地头, 晚上帮儿子洗脚, 老母亲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儿子, 可是儿子并不 满意,老是觉得母亲做的不好,时常打骂母亲。母亲有时候心里 也有气,可就是舍不得骂儿子。有一次他耕田到地头休息时,看 到地头一乌鸦窝不只什么原因落到地上, 那老乌鸦和小乌鸦他都 认识, 可不知为什么那老乌鸦行动困难, 小乌鸦正衔着一只虫子 送老乌鸦的嘴边, 那老乌鸦没有接住虫子掉到地上, 小乌鸦赶忙 衔起来再送到老乌鸦的嘴边。 这一幕让这个儿子心惊了, 想起母 亲的好,再想想自己对母亲的不好,真是虫兽不如。从些番然醒 悟, 决心做个孝子。 当他回到家把热水瑞到母亲前并把母亲的双 脚放进水盆的时候, 母亲泪水流下来了, 儿子的泪水也流下来了
故事 2
一个老太太 92岁了, 早年丧夫, 自 36年前二子三女各自 独立之后, 她就轮流着在各子女家过活, 原来是每家家都差不多 十天左右, 各个儿子、 媳妇, 女儿、 女婿都对她很好, 时间长了, 她就过多地在二女家住下了 ,二女婿是个工人后来当个小官, 靠工资生活,并不富裕,比其它几个略有不如。但老太太就是觉
得二女婿贴心, 心理更安稳, 住的时间长了二女婿把老太太的生 活习性都掌握, 虽然没有多好的, 但口味大都是随着老太太转的, 一起生活了一年又一年, 二女婿把父母都送走了, 照顾老岳母的 生活还是照旧。日复一日,简单的生活过了 36年了。老太太依 然健康。
一则是“方观承千里探亲”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 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 祖父、 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 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 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 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 只得到寺庙 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 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 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 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 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 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 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 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 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二老。四人抱 头痛哭之后, 祖父、 父亲心中为自己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 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作文二:《孝敬父母的故事》2200字
孝敬父母的故事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三年五班 张 拓
1. 陈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 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希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们应该想到儿时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父母不厌其烦为我们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每天教我们背儿歌,还要绞尽脑汁,去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古怪问题。当时,父母做这些多么的耐心,多么的温柔,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朋友,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 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学学陈毅元帅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2. 孔融让梨
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
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韵文。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
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父亲问孔融为
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
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 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
3、世上最美味的泡面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 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著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 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 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要给谁洗?」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著:「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子。看著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 「啊 !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三年五班
张 拓
作文三:《孝敬父母的故事》500字
孝敬父母的故事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尊的人,能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征服挫折和失败,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得成功。而丧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的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从而放弃了努力奋斗。所以没有自尊的人,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作文四:《孝敬父母的故事》2700字
有的人认为幸福
范伟(表演的)眼中的幸福”视频,“幸福,那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这段幽默的视频给同学们带来了欢乐。
当视频播放完后,我不失时机的抛出一个问题“这就是范伟眼中的幸福,初听这段话感觉很可笑,可是仔细思索,我们就会发现背后深刻的寓意,欢乐之余,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是幸福?”。
紧接着我让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有关“幸福”的内容,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幸福是什么?”。
学生甲说“幸福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学生乙说:“幸福就是每天多睡十分钟”;
学生丙说:“幸福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不损害他人得利益”;
1.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
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 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希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们应该想到儿时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父母不厌其烦为我们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每天教我们背儿歌,还要绞尽脑汁,去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古怪问题。当时,父母做这些多么的耐心,多么的温柔,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朋友,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学学陈毅元帅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2.孔融让梨
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
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韵文。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
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父亲问孔融为
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
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 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
世上最美味的泡面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 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著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 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 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要给谁洗?」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著:「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子。看著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 「啊 !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解说:父母威严而又慈祥,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了。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解说:父亲的威严,在于对子女不能够过分亲昵;尽管是骨肉亲情,也不能不拘礼节。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 解说:如果兄弟间不和睦,那么子侄间就不会相互爱护;子侄不相互爱护,则家族中的子弟就会关系疏远,感情淡薄;族中子弟间关系疏远,感情淡薄,那么连仆人之间也会变成仇敌了。
作文五:《孝敬父母的故事》800字
孝敬父母的故事
雪花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动听的乐章,那是大地在包容它的一切;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蓝天哺育白云场面。一个个小的家庭才组成了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真挚的友情,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孝敬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我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中学生在学校里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回到家的时候得到了母亲的严肃批评,这名学生理直气壮地训斥她的母亲:我不就是马虎了吗?下次注意不就完了!母亲眼里含着眼泪说:孩子妈妈是一个清洁工,一个月才800块钱,你说妈妈能马虎吗,如果妈妈马虎了,就没有钱了,你就不可以上学了!孩子听完了很生气甩门走了,离家出走了。晚上的时候这个学生走在寒冷的路上,看着路边上吃饭的人们,饥饿让他无法忍受,饭店的老板看着他这个样子就送给他一碗面,孩子大口地吃完面,跪下在这个老板的面前,大声地说,谢谢叔叔,你比我妈妈还好!这个老板听了这个话很生气地说:我们还不认识,你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就说我比你妈妈还好,就凭你这话,我刚才的那碗面就不应该给你!你妈妈把你养这么大,是我一碗面能换来的吗?这个学生听完这话转身跑回了家里。。。。。。。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甲子之年。。。年过六十的老人是一个生命又一次的轮回,我们孝敬他们就要和去照顾上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去呵护老人,全心地去回报父母。
作文六:《孝敬父母的故事》4300字
孝敬父母的故事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思是说,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孝敬父母名家名言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作文七:《孝敬父母的故事》2200字
感恩
一感恩孝敬父母的故事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
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当你受伤时,哭泣时,忧郁时,难过时,你可以随时回到这里,享受父母的爱,这,便是他们的幸福了。感恩父母,拿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央视曾播过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天真的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就是这样的一部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动人的原因,不是演员当红,而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腑,不知感染了多少天下的有情人。很多人为其流泪,不止为了可爱的男孩,也为了那一份至深的爱,和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样的事,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却又不愿去做。试问:“我们的感恩在哪里,”
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loan the loan conditions; 3) loan payment terms; 4) issued by the lender review. 1) lending survey gang duty 2) loan review job responsibilities 3) loan approval gang duty 4) gang duties Accounting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operations staff at the front
--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二感恩他人
让感恩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吧~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种处世哲感恩更是一种生活的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便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智慧。
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感恩
据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
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loan the loan conditions; 3) loan payment terms; 4) issued by the lender review. 1) lending survey gang duty 2) loan review job responsibilities 3) loan approval gang duty 4) gang duties Accounting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operations staff at the front
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
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 --感激伤害我的人~因为它磨练了我的心志,感激拌倒我的人~因为它强化了我的双腿,感激欺骗我的人~因为它增长了我的智慧,感激遗弃我的人~因为它教会了我怎么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我成长的人。
loan the loan conditions; 3) loan payment terms; 4) issued by the lender review. 1) lending survey gang duty 2) loan review job responsibilities 3) loan approval gang duty 4) gang duties Accounting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operations staff at the front
作文八:《孝敬父母的故事》4300字
一、 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
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事母至孝,每逢假日,**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二、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谢师:**说,先生你20年前是我的先生,你今天还是我的先生,你20年后仍将是我的先生!
鹿乳奉亲
【原文】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以免。 诗曰:
亲老思鹿乳,
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
山中带箭归。
春秋时期,有一位叫郯子的,出生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郯子从小很孝顺。
可他的父母在年老时同时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眼疾。先是痒,后来又疼,最终竟然都双目失明了。
郯子到处求医问药,整天在外奔波,也不知道试了多少种偏方奇药,数年过去了,父母亲的眼睛依然见不到丝毫的光明。
有一次,郯子终于获得了一个良方。赠送此方的是一位世家名医。这位名医亲口对郯子说,这个方于治疗眼疾有神奇的效果。只是从他祖父到他本人,已经传了三代,始终没有人成功地使用过,原因是这个药方中的药引子万分难求。 当郯子问他究竟是哪种药物时,医生在处方的最后写下丁三个字:野鹿乳。接着,医生又给郯子解释了野鹿乳难求的原因。
医生说,野鹿乳能滋润真阴、济助元田.有强筋骨、通血脉,消除阴翳的功能。对治疗眼疾以及其它相关的病症有奇效。
只是要治愈失明已久的病人,必须取野鹿的鲜乳服用才能达到效果,因为母鹿一且遭到捕获,由于受到惊吓,鹿乳的药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
可是,野鹿都是成群结队地出来饮水觅食,每个鹿群中都有好几个年轻力壮的公鹿负责警戒保卫,只要听到一点异常的动静,整队野鹿顷刻间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在这种情况下,要接近鹿群已是十分困难,再想挤取鹿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郯子接过处方,谢过了医生,转身向家中走去。一路上,他把医生的话反反复复地琢磨了好几遍。这天晚上。郯子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他一次次地设想,终于想出获取鹿乳的方法。
因为父母常年就医服药,家里的积蓄早已荡然无存了。现在郯子需要一笔钱来购买一些东西,他只好咬牙忍痛变卖了一部分家产,其中最珍贵的是他经常阅读的几百篇古书。
凑足了钱之后,郯子先到猎人那里买了一张刚刚处理好的野鹿皮,皮上还连着鹿头,做工十分精致,鹿头栩栩如生。
接着,郯子又去买了一只又大又结实的银瓶。
然后,背上一袋干粮和几双草鞋,腰里挂着银瓶,肩上扛着鹿皮,辞别了年迈的爹娘,辞别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冒着蒙蒙细雨上路了。
一路之上,郯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久就来到了野鹿经常出没的马陵山上。
为了躲避猛兽,郯子只能在树上过夜,几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令人欣喜的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鹿群。
郯子试着接近它们,但是,一连好几次都被野鹿发现了。最后这一次,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发出任何响声.野鹿们却鬼使神差般地逃走了。
开始他还有点莫名其妙,后来才慢慢地弄清楚了,野鹿们几次逃逸,并不是真的看到了他,而是闻到了他身上的气味。
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郯子不再到树上睡觉了.专找鹿群停留过的地方过夜,有时甚至躺在野鹿的粪堆里呼呼大睡。
这样做当然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猛兽的攻击,可是他已顾不上去想这些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混入鹿群。
慢慢地,郯子的身上开始散发出--股浓烈的臊臭味,非常刺鼻。他很高兴.觉得自己离成功不远了。
也不知在马陵山上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就在干粮快要吃完的时候,郯子惊喜地发现鹿群里有了刚刚出生的小鹿。
他激动地对自己说,时候到了。为了一举成功,郯子小心翼翼地躲在灌木丛中,从逆风的方向朝着鹿群移动,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野鹿们仍然安然地吃着草,没有丝毫紧张的样子。郯子觉得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就把鹿皮披在身上,把鹿头套在脑袋上,凭着感觉屏着呼吸朝着鹿群爬去。
野鹿发现了他,可能觉得有些奇怪,但并不惊慌,有一只小鹿甚至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在他的身上蹭来蹭去,母鹿也跟在小鹿的后面慢慢地走了过来。 郯子暗自庆幸,趁着小鹿吃奶的时候,摘下腰间的银瓶,摸索着找到了母鹿的奶头,用以前在一位牧羊人那里学会的手法熟练地挤取鹿乳。
母鹿有点不安,却没有跑开,静静地站在那儿,直到郯子把银瓶挤满了。 尽管鹿乳已经到手,郯子仍然不愿惊动鹿群。他悄悄地回到灌木丛中,等鹿群渐渐地走远了,才站起身来辨别方向。
他想寻找下山回家的路,却猛然看见就在前不久他曾藏身的树林里,一个猎人手里拿着拉开的弓箭正在向他瞄准。
郯子立即掀掉身上的鹿皮,向那个猎人大声呼喊:“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猎人走过来后,郯子向猎人讲述了他的经历,并请求猎人送他下山。 “好!”猎人被郯子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不仅给他指出了正确的方位,而且还告诉了他一条近路。
郯子按照猎人所指的方向大步如飞地往前赶.果然节省了不少时间,第二天傍晚就赶回家中。
一进家门,郯子立即取出临行前准备好的草药放到火上煎熬,然后才一头扑到爹娘的身上,激动地说:
父母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他,一个个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药熬好了。郯子服侍着两位老人喝了药,然后从怀里取出银瓶。
把带着自己体温的鹿乳给父母喂了下去。三天以后,已经失明了十几年的父母果真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
乡亲们也都来了,一齐向两位老人表示祝贺,同时,对郯子的一片孝心表示敬佩。
郯子孝敬双亲的好名声,越传越远。后来,大家推荐他为国君,这个国就叫郯国。
郯子知识渊博,公元前525年郯子朝鲁时,鲁大夫昭子问及少昊氏以鸟名官
之故,郯子回答甚为详尽。这件事载入史册,流誉后世。
当时孔子听到此事后,立即“见于郯子而学之”。韩愈在《师说》中“孔子师郯子”之句即出于此。
【后记】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真正称得上孝子的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始终把孝养父母摆在人生目标的第一位。郯子为了父母,可以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深山,其中的胆识和智慧的确令人佩服。人生在世,能够切身力行,成就自己的孝子之德,令父母心安,是每一个为人子的应尽的责任。其实,有父母在身边让我们表达一份孝心,也是一种福气,有多少人想表达对父母的孝心的时候,却没有了这样的机会,那一句“树欲静时而风不止,子欲养时而亲不待”,让多少人欲哭无泪!羊羔跪乳孝心鉴,乌鸦返哺报亲恩。
三、
作文九:《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2800字
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人。他年轻时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善章,名闻天下。汉肃宗曾诏他上殿对策,然后赞赏地对文武百官说:这就是天下无双的江夏黄童呀~文武百官莫不钦佩称奇。此后相继任尚书令、东郡太守等要职。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后汉书•黄香传》载有他的生平事迹。
但在民间相传最多的是他的孝道。他九岁丧母。因家境贫寒,请不起仆人,一切家务全由他一人料理。他勤苦尽心,奉养父亲。他对父亲的孝顺深得乡里的称道。每当夏天炎热之时,他用扇子扇帐子,使枕席清凉,伺候父亲安寝;每当冬日严寒之时,则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枕席,使父亲暖卧。十二岁时,江夏太守刘户听说后,把他召到署门下,称赞他是至孝。汉和帝听说后,又颁旨嘉奖。
后世流传的黄香扇枕的典故,指的就是这番孝亲事迹。
-----------------
父母最应该教孩子的第一件事孝敬父母。觉得有道理的请把这个
帖子顶起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能等你到什么时候,有些事情,一旦错过,永远不能弥补~爱在细节中~请立即行动,从这些小事开始,不要给自己留下终生的伤痛~祝福我们的白发爹娘,愿他们快乐健康~
孝敬父母,不是在口头上,而体现在行动上:父母怕影响你工作而不让你常回家时,你该回家还回家;父母当面对你说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我操心了时,你应该知道父母其实还在操心,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当别人对你孝敬父母说三道四时、横攀竖比时你不放在心上,只求尽自己的本份;无论在何时何地你都会将父母的安危记在心上,或想念、或报平安、或安慰、或问情况等;当父母遇到难题而又不愿对你讲时,你知道父母是真的需要帮助了,不必要别人提醒;你结婚了,很忙,但是你和你的爱人还是不时地到家和父母团聚,共同进餐;你和你的父母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你会不让你的父母生气。父母希望的你不需要别人讲你就做到了,而且你做的是那么的及时。做到这些,我认为就是孝敬父母。
我个人始终认为,孝敬父母是儿女们的本分,这是责任更是义务。先不说别的,儿女的生命是父母给与的,单就这点就足以要求子女必须善待父母。没有父母的天作之合,就没有子女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仅仅以这份恩情而言,就够儿女们报恩一生。此外,在子女整个成长时期,父母辛苦工作,劳累大半辈子来抚
养儿女,供其生活,供其读书。有的还供其结婚买房,所有这些对子女的付出,难道不值得儿女们感恩戴德吗,难道不值得儿女们孝敬父母吗,
有些子女们总以为,长大了就该独立了,就该离开父母过自立的生活,他们总说西方的年轻人一过十八岁就怎么怎么,很羡慕人家自立式的生活方式。表面上看,似乎也有点道理,可仔细一瞧,却是令人啼笑皆非。某些年轻人老嚷嚷着要离家自立,可到头来还是要依靠父母的资助才能过活,成为啃老族。结了婚想跟父母分开住,却无法自立买房,结果还是要挤压父母这块牙膏来达成过独立日子的愿望。他们所谓的自立,其实是伪自立,其结局仍然是依赖父母。他们可能忘记了,西方的年轻人不是说全部,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过着真正自食其力的生活。每年跟家里父母通几次话,只有圣诞节才有可能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己养活自己,很少会每月开口向父母要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那种口头上说要自立,骨子里却还是需要父母的照顾儿女们,又有什么资格与父母奢谈所谓的自立生活理念,又有什么资格对父母耍脾气、耍个性、摆脸色呢,
------------------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
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
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
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事母至孝,每逢假日,**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作文十:《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5500字
一、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孝传五世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匾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有诗赞曰;
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
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三、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
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
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四、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
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
入房跪劝悔前非, 示范儿孙行孝字
五、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
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
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六、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
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七、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
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八、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九、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一、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十二、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三、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
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十四、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
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赛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十六、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
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十七、扼虎救亲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十八、怀桔遗亲
东汉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六岁的时候,去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来桔子招待他。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的时候,桔子掉在地上。袁术责问他为什么悄悄地揣了两个桔子。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
有诗颂曰: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桔实,遗母报深慈。
十九、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贼窟救亲
元代,有个叫孙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县。武宗年间,考上了进士,官为刑部郎中。但因对朝廷不满,所以辞去官,回去尽力孝奉父母。这时家乡兵荒马乱,强盗四起,就想带双亲往南阳逃避。途中遇贼兵拦路。因势单力弱,很难保护二亲,于是就毅然决定先护送母亲脱险。父亲在后面被擒。孙抑誓死要救出父亲,安顿好母亲后,不顾艰难险阻,只身进入土匪巢中,但终因寡不敌众,反被捉拿。孙抑涕泣哀求,释放他的父亲。匪首看他是个孝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把他的父亲释放了。
有诗赞曰:
文人遇贼似临渊,求释老亲泣涕连。
贼感孝诚遂许放,全家安返乐团圆。
二十一、行乞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