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三国演义的作文 三国演义作文》3300字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文 三国演义作文
三国演义作文三国演义作文(1) 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我都看了n遍了。
它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本书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故事叙述有声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和赵云.其中,我最喜欢,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虽然周瑜和诸葛亮一样聪明过人,足智多谋,但是,他心胸狭窄,处处为难诸葛亮,想尽办法加害于他.竟然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还要他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按军法处置.而诸葛亮却以国家大事为重,顾全大局,从容应对,既巧妙地避开了周瑜的无端加害,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无人能比。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充满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书中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
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典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典韦。当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四年级:周怡
三国演义作文(2) 《三国演义》,为我们刻画了性情各异的历史人物:神勇无比的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诈多疑的曹操,粗中有细的张飞,情深义重的关羽,以及谦逊亲民的刘备。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晓历史,后占未知。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他死后,还用计下退了司马懿,正所谓“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懿”。曹操,我却不太喜欢。尤其是他为了自己的面子杀了杨修、孔融、华佗。尤其是华佗的被杀,使我国失去了非常宝贵的医疗技术。我也不太喜欢张飞,虽然他很重义气,而且还粗中有细,但他性情爆燥、喜欢酗酒,而且还经常打骂士兵,最后也因此脑袋搬家。
群雄纷争,逐鹿中原,充满豪迈,也造就了英雄。但老百姓
却因战争生活朝不保夕,使我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湖南怀化新晃县一完小四年级:番茄酱
三国演义作文(3) 合上书,我仿佛看见了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和刘备、千里走单骑的关羽、火烧粮仓、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的关羽、七擒孟获的计谋、挥泪斩马谡的不舍、造木牛流马的聪慧,还有那爱惜贤士的曹操??三国啊,你真令我叹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以曹操、刘备、关云长、张飞、赵云、诸葛亮最为主要。这几个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关云长和诸葛亮了,为什么他们值得我佩服呢,因为关云长有勇有谋,视死如归,忠诚于主,重个人情义,并可以为了情义去献身;诸葛亮呢,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并忠诚于刘备。我认为这几个人中,最遗憾的就是张飞了,一世英名啊,毁于两个无名小卒,真是明箭易躲,暗箭难防~我最讨厌的人物就是孟获了,孔明三擒他,服了就放了他,结果七擒他,还是被司马懿杀了,真是不知好歹。我觉得三国中最狡诈的乃曹操也,他阴险狡诈,善于用人,但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们可以从《龟虽寿》中体会出他不服老的精神和他的雄心壮志;也可以从《观沧海》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最勇猛的人,我认为就是赵云了~手持枪,身穿甲,杀敌无数,但是有勇无谋是他最大的缺点。每个人物,都有不同形态,但个个都是英雄好汉~
《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共有一百二十节,每一节都十分精彩。纵读全文,每个情节都引人入胜,紧扣心弦,仿佛给读者呈现了一部完整的电影。其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情节是第二十七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关云长领兵去打樊城,曹仁见关公没穿盔甲,便令弩弓手放箭。有一箭射中了关公的右臂。但箭头有毒,毒已入骨。闻之,神医华佗前来医治。他采用割开皮肉,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在医治时,关云长谈笑自如,真乃英雄~后人有诗词赞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可见,关云长意志是多么坚定,毅力是多么顽强~我觉得最惊现的章节是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一节主要简述了: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想刺杀董卓;在拔刀时却被董卓看见,董贼便问曹操,要干什么,曹操十分惶恐,便灵机一动,说,有一宝刀,献上恩相。董贼给了曹操一匹良马,曹操骑马逃出城外,经过中牟县,却被军士俘虏。县令审问曹操,却曹操一片忠义打动,放了曹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说得好啊~小小的燕雀怎么知道鸿雁的远大志呢,这句话能充分说明曹操一心报国,共诛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的每个章节,故事都不同,但章章都演绎着人生~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
耳。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着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着伴随我一生成长。
文英四年级:曹文熙
三国演义作文相关内容:《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 《自然之道》读后感作文(1)今天,我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这篇主要讲了: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八哥岛旅游。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大爱无痕 电影《爱的钟声》是由朴俊熙导演的,影片内容十分感人,它主要讲述了乡村留守儿童林雨生的故事。雨生的爸爸因为用刀重伤了老板,被关进了监狱,雨生便只好住在准备拆掉的房子里,常常感到孤独,无助。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作文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作文(1)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故事做出了完美的回答。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着名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呕心沥血写出的着名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感悟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带一路,一船一史——听“航模报告”有感 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经常吃的深海的水产,是由船运来的;我们常常在超市里看到的进口产品,也有许多是由船运来。可是,
你知道吗,船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还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呢~美国,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格林童话》读后感作文 《格林童话》读后感作文(1)我读了德国格林兄弟写的《格林童话》,19世纪德国的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组成一个写童话的组合。他们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中的佼佼者,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童话作家。
童年作文 童年作文(1)《童年》这本书是前苏联高尔基写的一本经典名着,与《在人间》、《我的大学》被称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而在这个寒假我读了《童年》,令我感触颇深。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美和丑并不是绝对的,美的或许是真正的丑陋,丑的或许是真正的美丽。题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喜欢读书,书带给我许多许多,书使我认清了整个世界。
《西游记》读后感作文 《西游记》读后感作文(1)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西游记》,主要讲述唐三藏一行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走了十万八千里去西方天竺国取真经的故事。
作文二:《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200字
精品文档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
1 / 2
精品文档
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2 / 2
作文三:《关于三国演义的好段》3100字
关于三国演义的好段
1、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反?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关羽留书曹操,去寻刘备
2、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诸葛亮对鲁肃语
3、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杨彪对朱儁语
4、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后世对诸葛亮和周瑜的评价
5、谢曹丞相赠箭!——诸葛亮借箭后令将士齐喊
6、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诸葛亮评论将帅之道
7、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关于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后世的评价经典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名言
9、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达,早晚必为吾所擒矣!——诸葛亮对魏国士兵
10、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刘备三访诸葛亮,后世的评价。
11、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对陈宫的赞颂
12、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煮酒论英雄
13、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孔明肺腑之言
14、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15、我乃汉将,焉能降吴狗乎!——傅彤夷陵战死前语
16、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诸葛亮对姜维语
17、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赵云常胜将军出场台词
18、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马超骂张飞
19、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唱
20、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流传新野民众的歌谣。
21、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张飞对玄德、云长语
22、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后世对赵子龙的评价
23、我有头否?——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24、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田丰对狱吏语
25、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王朗对帝语
26、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诸葛亮语
27、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28、吾闻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今日乃我死日也。汝可努力死战——被关羽围困,庞德对顾成何语
29、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刘备三顾茅庐谓孔明语
30、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m.lz13.)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关于挥泪斩马谡一事,诸葛亮语
31、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32、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火烧兀突骨的蛮兵,诸葛亮语
33、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后世对华佗的评价。
34、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炜等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
35、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诸葛亮语
36、王朗负固守城,难可卒拔。会稽钱粮,大半屯于查渎;其地离此数十里,莫若以兵先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孙静对孙策语
37、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周瑜对孙权的遗言
38、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曹操语
39、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事,后世的评价。
40、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
41、谁敢杀我?——魏延最后一句
42、燕人张飞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桥头大喝
43、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后世对田丰的评价
44、昔日东吴大事,全任周郎;后鲁子敬代之;子敬亡后,决于吕子明;今子明虽丧,现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与同罪。——阚泽对孙权语
45、纵有埋伏,有何惧哉!——关羽麦城突围时
46、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许劭对曹操语
47、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曹操误入麦田,割发代罚,以示惩戒一事。
48、司马昭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49、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某。——童谣语。
50、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后世对赵子龙的评价
51、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徐庶对曹操语
52、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对诸葛亮语
53、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途经卧龙冈
54、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后世对赵子龙的评价
55、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曹操对众将语
56、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后世对刘禅的评价。
57、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途经卧龙冈,某人唱
58、恤军士,已经三年。粮草丰足,军器完备,人马雄壮,可以伐魏。今番若不扫清奸党,恢复中原,誓不见陛下也!——诸葛亮对刘禅语
59、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 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
* 三国演义的好词佳句
* 三国演义的好词好句
作文四:《关于三国演义的作文》2200字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作文五:《关于“艺妓”的“三国演义”》4500字
摘要:2005年,一部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由中国女演员主演、讲述日本艺妓故事的好莱坞大片《艺妓回忆录》引起了中、日、美三国新闻媒体舆论的共同关注,本文通过该片上映前后4个月间三国媒体影评的文本分析了三国看似统一的舆论态度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艺妓回忆录 影评 中、日、美文化差异
2005年,一部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由中国女演员主演、讲述日本艺妓故事的好莱坞大片还未上映,就引起了中、日、美三国新闻媒体舆论的共同关注,它就是《艺妓回忆录》(《Memoirs of a Geisha》)。在该年12月上旬电影上映后,中、日、美三国媒体对影片的评价集体趋于负面。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部改编自畅销小说,斥资8500万美元打造的大片却三面都不讨好,在三国看似统一的舆论态度背后是否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各国的媒体又与普通观众之间形成了怎样的舆论博弈,本文试图通过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三国媒体影评的文本分析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研究方法及相关数据
本研究以中、日、美三国对《艺妓回忆录》的影评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样本量为23篇(其中中国9篇,美国10篇,日本影评限于数量和语言原因为4篇)。样本选择方式为,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符合时间跨度的影评,影评来源尽可能按照主流媒体及娱乐与电影专业类媒体1∶1的比例进行随机抽取。
研究初步结果
样本的语义向性分布。根据文章来源,在中国影评中呈正面和中立态度的文章均来自综合性主流媒体,如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南方日报》、《新民周刊》等,负面声音则更多地来自网络娱乐媒体和专业影评人:而日本则恰恰相反,唯一一篇呈中立态度的影评来自一位独立影评人,主流媒体对电影的态度均呈负面;而美国影评在文章来源和语义向性上不具备相关性,对影片也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评价。
样本的分布时间。纵观这些样本,可以发现中国的样本分布时间最为分散。虽然《艺妓回忆录》没有在中国上映,但自章子怡出演女主角“小百合”的消息传出,至影片上映后的好几个月里,中国的媒体一直对该片给予了长时间的关注。美国的样本分布则最为集中,所有的影评都出现在2005年12月,更准确地说,是集中在12月9日及12月16日,前者恰是该片在美国的首映日,后者则是对票房有重要指标作用的首映一周日。这种样本分布反映出美国影评机制的高度商业化,适时配合影片首轮上映集中出现,希望引起公众注意,从而刺激票房收入。一旦影片下档,失去了商业价值,也就自然对其不再关心。与中美两国舆论形成对比的是日本舆论对影片的漠视,这同时体现在影评的数量和篇幅上。主流媒体仅在摄制组赴日参加首映的前后给予简单的报道,日本媒体对该片究竟是不感兴趣还是刻意忽视,耐人寻味。
阅读上述影评后,笔者发现所有的影评都涉及8个要素:(1)剧本剧情;(2)演员演技;(3)导演制作;(4)视觉舞美;(5)台词语言;(6)情绪氛围;(7)历史文化解读;(8)民族感情。而三国媒体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其中的几个要素作为影评的关注焦点。
具体分析
中方评论――民族的视角
(关注焦点:演员演技、台词语言、历史文化解渎、民族感情)
如果没有两位华人女演员的加盟,《艺妓回忆录》本是一部与中国无关的影片,但正因为我们的演员演了别人的故事,才引来了诸多争议,才会出现关于“出演艺妓是否卖国”的讨论。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认为演艺妓等于卖国只是一种小范围的民间舆论,它们集中反映在网络的讨论区或留言板上,篇幅短小,并以匿名形式出现。但在主流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上,却见不到这种观点。在本次研究选取的9篇影评中,每一篇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这种“民族情结”,但均用客观、理性的笔触来调和民间较为激进的舆论,并试图给这种观点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是“封建大权思想”作祟;或从意识形态层面出发,提醒公众警惕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或者用业内影评人士的眼光指出,这样的观点是对演员职业的不了解和不尊重,并具体举例指出中国演员出演这样的敏感角色也并非第一次。在新兴媒体和民间舆论对传统媒体和主流观点影响颇大的今天,对于《艺妓回忆录》的影评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的把关作用――不放任民间激进舆论的蔓延,并重新设置一种理性、冷静的议题。
引发争议的另一源头,是对“艺妓”的定义。大多数不了解日本文化的普通中国民众都认为艺妓是“会歌舞的妓女”,因此对我们的女演员产生不满。媒体为了改变这种“刻板印象”纷纷试图从文化层面上进行解读。不少媒体,包括这次研究中选取的影评,都把片名写为《艺伎回忆录》,并解释说日语的“geisha”译成中文应为“艺伎”,即能歌善舞的职业艺人,而并非卖身的青楼妓女。
日方评论――文化的视角
(关注焦点:演员演技、导演制作、视觉舞美、历史文化解读、民族感情)
早在《艺妓回忆录》之前,日本文化已多次受到好莱坞的青睐,《杀死比尔》、《最后的武士》等向西方观众揭开了武士文化的神秘面纱,也让久居东洋一隅的日本文化有机会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带着被西方世界认同的兴奋,日本媒体毫不吝啬对这两部影片的赞誉。
相比日本媒体对前两部电影的热情,这次的态度可谓180度大转弯。在笔者看来,其原因正如《读卖新闻》的评论所述:“影片不仅看不到对艺妓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的挖掘,也无法通过影片塑造的艺妓看到对日本文化的尊敬。”可见,日本观众和媒体在看《艺妓回忆录》时,场面、演技、故事都是次要的,文化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显然,好莱坞的诠释不能让他们满意,因此,日本媒体的反应更多地像是对好莱坞的一种抗议。
从主流媒体到专业影评人再到民间评论,日本舆论集体对片中三位主角都不是日本演员表示难以理解和无法接受。也许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一样都是东方面孔。但对日本人来说,艺妓电影不用日本演员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加上电影通篇采用英语对白,连形式上的日本元素也变得如此支离破碎,又如何能让日本舆论满意?因此,在所有的日方影评中,出现最多的形容词就是“怪”以及“不和谐”。一位专业的影评人在自己的博客上一语道破:“这不是日本,而是Japan。”事实正是如此,这是一部西方人塑造给西方人看的有关异国文化的电影。
既然认为美国诠释的是“伪”艺妓文化,那么日本舆论也自然有错必纠。除了对演员的评价外,道具、服装、化妆以及音乐等视听元素也是媒体和评论集中火力进行抨击的,那些留言板和个人博客上的民间评论更是对这个“找茬游戏”乐此不疲。发髻、和服、走路的姿势、舞蹈动作被一一安上“假冒”的帽子,并从艺妓协会专业人士的口中得到证实。
长期以来,日本的文化地位与其经济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在受美国文化主宰的好莱坞世界里,日本也希望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杀死比尔》和《最后的武士》都让日本看到了摆脱亚文化地位的希望,但《艺妓回忆录》却让日本人感到自己的文化被美国出卖了。当自己国家的文化成了别国商业的叫卖工具时,它们的媒体一定会变成一边倒的声讨。
美方评论――商业的视角
(关注焦点:剧本剧情、导演制作、台词语言、情绪氛围)
美国媒体的影评应该算是波澜不惊,《艺妓回忆录》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好莱坞流水线上的又一个成品,只是这一次换了个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新包装。美国的影评较中、日两国显然更具职业化色彩,除那些专门的电影周刊杂志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严肃报纸都设有固定的影评专栏,但不由社内的记者或编辑撰写,而是聘请著名的影评人执笔。根据笔者这次的观察,中、日两国的影评在笔调上或折射官方态度,或直抒民意,而美国的影评显得更商业化。
说其商业化是因为这些评论具有一定的模式和标准,并在一个平台上得到集中体现。在美国著名的影评网站“烂番茄”(rottentomatoes.)上,可以读到美国所有媒体对《艺妓回忆录》的评论,而他们对影片的好恶也简单到用新鲜番茄和烂番茄来表示。结果,在该网站140多篇评论中,有51篇好评,而其他91篇则投了烂番茄。其次,这些影评在写作方式上如同新闻报道般有相对统一的格式。在笔者挑选的10篇影评中,作者都沿袭了开篇给出总体评价,其次介绍导演和剧本,然后复述剧情,再评价演员和制作,最后提及相关背景的写作格式。如此影评风格更让人觉得这像是一份产品质量和销售情况的鉴定书。在好莱坞,跌宕起伏的剧情往往是票房的重要保证,但《艺妓回忆录》作为一部自传体的影片在故事结构上比较平稳,但剧本在改编时没有做出更改,还用了一个老太太的旁白来贯穿全片,让影片的商业性打了折扣,在美国评论看来这才是影片的症结所在。
在中日两国引起争议的演员问题上,在美国媒体看来则没有什么矛盾,影评人只是理性地从职业眼光出发来评价中日演员的演技。不过,不知是否出于避讳,评论基本不对各国演员的演技进行比较性的评价。然而作为一部拍给西方观众欣赏的影片,美国人提到了一个不被中日两国评论重视的问题――台词。无论这些亚洲演员如何用功,影评人仍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们的英语能力。《纽约时报》的评论甚至用充满大写字母和停顿符号的句子来评价演员的台词表演,以讽刺他们英语的不熟练,而较为西化的杨紫琼则因为出色的英语而在表演上得到肯定。
可见,美国的舆论完全站在西方观众的立场上,以主流文化的姿态审视亚洲演员的表演,美丽的东方脸孔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但对台词表演的不满则更像是对服务不周的一种抱怨。
结语
虽然《艺妓回忆录》糅合了东方的文化元素和西方的商业元素,却在文化上面临“四不像”的尴尬。综观这场有关“艺妓”的“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当今高呼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在这股整合大潮真正扑面而来的时候,各国仍保持着相当的防御和抵触心理。中国不愿这股大潮把民族恩怨一笔勾销;日本不愿这股大潮扭曲了自己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美国虽站在潮流的风口浪尖上,但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地位。此时,各国媒体所用的绝非全球化的眼光,而是完全站在本国的情感和利益立场上对电影进行解读,所以,这些影评表面反映的是对影片个体的喜好,在深层次上体现的则是各国在文化接受与认同方式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看〈艺妓回忆录〉章子怡到底有多冤》,2005年11月7日。
2.朱大可:《中国新闻周刊》,《艺妓、妓女和民族主义祭品》,2005年10月24日。
3.郑照魁:《南方日报》,《充满争议的〈艺妓回忆录〉》,2005年12月16日。
4.《〈艺妓〉:浓妆重彩的女明星奋斗史》,网易娱乐频道,2006年1月5日。
5.《三国杂交的日本艺妓形象、生活与命运》,新浪网影评天下,2006年1月7日。
6.《美国人眼中的艺妓世界》,《新民周刊》,2006年1月18日。
7.陈兰芳:《论江户时代的审美观――以江户艺妓之美为例》,《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2)。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编校:施宇
作文六:《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1300字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关公门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周愉打黄盖——一个愿答一个愿挨
关公做木匠——大刀阔斧
阿斗似的人物——没能耐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买草鞋——本行
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作文七:《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3700字
转贴自: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本世纪八十年代以
来,一些学者不满足于“元末明初"的笼统提法,对《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作
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持此观点者主要是周邨。他在《〈三国演义〉
非明清小说》(载《群众论丛》1980年第3期)一文中,就江夏汤宾尹校正的《全像通俗三国志传》提出了三条论据:(1)该书在《玉泉山关公显圣》一节中有“迄
至圣朝,赠号义勇武安王"一句,而关羽封赠义勇武安王是在北宋宣和五年
(1),因而此句“只能是宋人说三分的口吻"。(2)该书“记有相当多的关索生平活动及其业绩",而“关索其人其事,辗转说唱流传时代,应早在北宋初,
也可能更早于北宋初年,在唐五代间。而这也可能是《三国演义》成书远及的时
代。"(3)该书的地理释义共14条,计17处,其中15处可以推断为宋人记宋代地名;其中也有2处是明初的地名,但这可能是传抄、传刻过程中后来加上的。
此说完全忽视了《三国演义》吸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
显事实,难以成立,因而至今无人赞同。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持此说者以章培恒、袁世硕为代表。章培恒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三部分,根据书中小字注中提到的“今地名"进行考证,指出:“这些注中所说的‘今时’何地,
除了偶有误用宋代地名者外,都系元代地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曾将建康改为集庆,江陵改为中兴,潭州改为天临;“然而,在《三
国志通俗演义》中却仍然把建康、江陵、潭州作为‘今地名’,而不把集庆、中
兴、天临作为‘今地名’,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该书写作时还没有集庆、中兴、天
临这样的‘今地名’呢?"文章由此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似当写于元文宗
天历二年(1329)之前",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袁世硕在《明嘉靖刊
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一文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
书于元代中后期,约为十四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其主要论据是:(1)书中
共引用330余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这“与宋元间的平话是很近似的"。
书中所引诗词,“不署姓名的泛称,多用‘后人’、‘史官’,‘唐贤’一词用了一
次,‘宋贤’一词用过十多次,却不见‘元贤’一类字眼。这可以视为元人的口
吻,表明作者为元人。"而署名作者基本上是唐宋人,也表明《演义》作者为元
人。(2)书中小字注所提到的“今地名",除了几个笔误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是
全与元代之行政区名称相符"。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
以前的旧地名。“据此,有理由将作注的时间断为这年之前。如果考虑到人们在
一段时间里仍习惯于用旧地名,那么将作注时间往后推几年、十几年,是可以
的……所以,我们可以将作注的时间断为元代的中后期,约为十四世纪的二十年
代到四十年代。"而书中的注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之手,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
即应成书于这一时期。不久以前,杜贵晨发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
改定年代小考》(载《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为“成书于元代中后期"
说提供了新的论据。他发现,明初瞿佑的《归田诗话》卷下《吊白门》则在引述
南宋陈刚中的《白门诗》和元末明初张思廉的《缚虎行》时,有“布骂曰:‘此
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一语,而张思廉的《南飞鸟》诗中则有“白门
东楼追赤兔"一句,二者既非来自《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又非来自《三
国志平话》,而是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再参酌章培恒、袁世硕二先生的意见,
他认为《三国志通??323)至元文宗天历?329)之间,即泰定三年(1326)前后。
3.“成书于元末"说。陈铁民在《〈三国演义〉成书年代考》(载《文学遗产
增刊十五辑》,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中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无疑是今存最早、最接近原著面貌的刻本,利用其注释来考证《三国演义》的成
书年代是可靠的。根据嘉靖本注释中有评论和异文校记,以及有不少错误等情况
判断,这些注释不大可能为罗贯中自作,而是《演义》的抄阅者和刊刻者零星写
下,逐步积累起来的,其中有的作于元末,有的作于明初。既然有的注释作于元
末,那么《演义》的成书年代自然也应在元末;即使根据一些作于明代洪武初年
的注释,也可推知《演义》成书应在元末,因为只有在《演义》写成并流传之后,
才有可能出现《演义》的注释。周兆新在《〈三国志演义〉成书于何时》(载其主
编之《三国演义丛考》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中指出:联辉堂本《三国志传》中有“圣朝封赠(关羽)为义勇武安王"一语,汤宾尹本《三国志传》亦有相似语句,两本在提到“圣朝"之前,均曾提到“宋朝",二者对举,
可见“圣朝"不可能指宋朝;而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均无封赠关羽之事,可见“圣
朝"也不可能指明朝。这样,它只能指元朝。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曾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4.“成书于明初"说。持此说者较多,如欧阳健在《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
的成书年代》一文(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中认为:周楞伽、王利器先生根据元代理学家赵偕的《赵宝峰先
生集》卷首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等材料,认为罗贯中即门人名单中的罗本,
这是可信的,按照门人之间“序齿"的通例,可以推算罗贯中的生年约在1315—1318年,卒年约在1385—1388年;再根据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小字注所谓
“今地名"的分析,可以判断:《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是罗贯中于明初开笔,其
第十二卷的写作时间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全书初稿的完成当在1371年之后。其时,罗贯中在五十五岁左右,其知识和阅历都足以胜任《演义》的写作。任昭
坤在《从兵器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载《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1期)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叙述描写的火器,绝大多数在明初才创
制,或才有那个名称,这证明《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通俗演义》描述的火
器,使用者都是孔明,可见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孔明那样智慧过人的人才能创制
使用先进火器,这说明作者所处时代是以冷兵器为主的,这也与明初的兵器实际
状况相吻合。
5.“成书于明中叶"说。张国光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中叶辨》(载
《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亦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中认为:《三国
志通俗演义》是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的,现存的《三国志平话》刊于元代至
治年间(1321—1323),代表了当时讲史话本的最高水平,然而篇幅只有约8万字,文笔相当粗糙、简陋;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约80万字,是《平话》的十倍,其描写手法已接近成熟,因此,其诞生不能不远在《平话》之后。嘉靖
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个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它不是元末明初人罗
贯中的作品,而是明代中后期的书商为了抬高其声价而托名罗贯中的,为此书作
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九十年代以来,张志合的《从〈花
关索传〉和〈义勇辞金〉杂剧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载《河南大
学学报》1990年第5期),李伟实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初
年》(载《吉林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也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
代中叶。
面对上述诸说,沈伯俊提出:要确定《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必须具备
三个条件:第一,对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尽管一些学者
对罗贯中是否元代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罗本、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罗贯中与
施耐庵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考,但因资料不足,见解歧异,尚难遽尔断定
《演义》成书的确切年代。第二,确认作品的原本或者最接近原本的版本。上述
诸说,大都把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视为最接近原本面貌的版本,甚至
径直把它当作原本,在此基础上立论。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嘉靖元年本乃
是一个加工较多的整理本,而明代诸本《三国志传》才更接近罗贯中原作的面貌
(详下)。这样,以往论述的可靠性就不得不打一个相当大的折扣。第三,对作
品(包括注文)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有的学者通过对书中小字注所提到的“今
地名"来考证《演义》的成书年代,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这里有两
点值得注意:其一,必须证明小字注均出自作者之手,否则,其价值就要大打折
扣(按:陈铁民已经指出小字注并非出自罗贯中之手,王长友在《武汉师院学报》
1983年第2期发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1994
年第6期发表《〈三国演义〉中的小字注非一人一时所加》文,也指出“罗贯中
决不可能就是嘉靖本的原作者,当然也决不会是其小注的作者。"这些小字注也
不是出自某一时某一人之手,而是伴随着《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流传过程而存在
的。);其二,对小字注的考察,应当与对作品各个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获
得可靠的结论,而以前对此所作的努力还很不够。结合以上各种因素,目前比较
稳妥的说法仍然是:《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成于明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校
理本三国演义〉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作文八:《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1200字
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
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5、三顾茅庐(刘备):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攻取汉中时,赵云偃旗息鼓大败曹操,得到刘备赞扬,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8、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20、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2、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3、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5、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6、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30、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1、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32、得陇望蜀(曹操):陇,指甘肃南部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3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赤壁之战里,周
瑜借东风用火攻的方法想战胜曹操大军,可是什么都准备好了,只欠差东风。形容什么事都准备好的,只差最重要的。
34、偃旗息鼓(赵云):攻取汉中时,曹操大军追击黄忠至赵云寨前,赵云匹马单枪站在门前,寨内偃旗息鼓,最终打败曹军。比喻赵云浑身是胆,形容悄无声息的做事,但孕育了很大的能量。
35、刮目相看(吕蒙):吴国的吕蒙一介武夫出身,对兵法,战略一窍不通,因此老将军程普非常看不起他。后来吕蒙开始饱读兵书,终于成为吴国数一数二的兵法家。连程普也对他赞赏有加,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比喻人进步很快,令人意想不到。
作文九:《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评析》6400字
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智勇兼备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中战将如云,而独有关羽被称为“绝伦逸群”①,与曹操、诸葛亮并列为“三绝”②的原因。也是他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修身、厉志、敬业的人生楷模所在。 一、 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就《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说过:“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宽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③。鲁迅先生看到了人物性格深层结构的东西。 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在有关关羽的情节中,凡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绿袍、坐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作为一个整体多次描绘,并塑造出一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第二十回写曹操“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在射猎时—— 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 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声。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函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史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场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待;吾弟若逞一时之一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贼,后必为祸。” 在关羽看来,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应诛杀。为国除害,毫无妥协可言,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2、 忠贞不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关羽虽是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最后,张辽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之。”说服关羽,而关羽则以三事为约: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 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 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这三事,首言归汉,次言保嫂,末言寻兄,既有原则,又有策略;把降汉不降曹列为首事,正表明关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依然坚持正义,毫无妥协。而当时,为了保护二位嫂夫人,为了等待刘备的消息,他必须留下来,因此降汉不降曹之说是当时唯一可以采取的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暂归曹操之后,关羽无一日不思寻兄,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尽管曹操爱他英勇,百般殷勤,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赠锦赐马,令其面帝封寿亭侯。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关羽的意志。曹操之所以一心要收服关羽,除了欲得一将之外,也包涵了对关羽的爱慕与折服。毛宗岗说:“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忽然遇着堂堂正正,凛凛烈烈,皎若青云,明若白日一人,亦自有珠玉在前,觉吾形秽之愧,遂不觉爱之敬之,不忍杀之。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纳关公,乃关公之义,有以折服曹操耳。”(第二十六回评)。这种解释未必完全正确,而作为一种分析,也还是确认了关羽之言行的确有一种精神的威力,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 虽然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但他不会背弃刘备。他说:“新恩(指曹操对他的礼遇 )虽厚;旧义(与刘备的恩义)难忘。”而且关羽恩怨分明、知恩图报,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关羽的千里寻兄,是他忠贞不二的具体体现。面对张辽的游说,曹操的利诱,关羽明白而坚定的地表示:“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张辽说: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羽斩铁截铁地回答:“愿从于天下!”按封建道德标准来说,关羽如此忠于刘备,当然是非常崇高的,而这种情意在曹操与张辽面前不加丝毫的掩饰更表现出非凡的坦荡,令人肃然起敬。他明知从许昌出发保护二位嫂嫂,投奔刘备,一路上要经历很多艰难,但为了寻兄,一切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关羽的气度、精神,使这一位将军与其他武将有了极大的不同,显示出“绝伦逸群”的独特性。 关公看书毕,大哭曰:“某非不欲寻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图富贵而背旧盟乎?” 震曰:“玄德望公甚切,公既不背旧盟,宜速往见。”关公曰:“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非君子也。吾来时明白,去时不可不明白。吾今作书,烦公先达知兄长,容某辞却曹、 操,奉二嫂来相见。”震曰:“倘曹操不允,为之奈何?”公曰:“吾宁死,岂肯久留于 此!”震曰:“公速作回书,免致刘使君悬望。”关公写答云: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内无积粟,外无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致负所托;故乐暂且羁身,冀图后会。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惟照鉴…… 关羽暂归曹操时,有三事之约,离开曹操,有数次辞别,不得见,又修书辞别。的确“来得明白,去得明白。”光明磊落。真可谓忠贞不二,义重如山。 3、 神勇无敌,尽显英雄本色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备加推崇,虽不能说是天下第一,但绝对是超一流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场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关羽的武艺与连斩四将、令诸候胆寒的华雄根本不是势均力敌,而是远胜于华雄。白马坡前的斩颜良之战,更是惊人。简直是一刹那间的电闪雷鸣——颜良这位被袁绍称为是足以拒华雄的上将,就这样命送黄泉。关羽的“神速”,不是空穴来风,是他高超武艺的自然流露。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且看单刀赴宴一段: 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 情节是简单的,而气氛是紧张而惊险的。在这里关羽大无畏的精神威严的气势、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罾口川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更是将关羽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关羽名震华夏,孙曹胆寒,在此不作赘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刮骨疗伤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将这一形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力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二、 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当然,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其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第三十五回中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诸葛亮致书说服才免此举。此事并非虚构,在《三国志关羽传》中亦有记载: 关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马)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指汉高祖的大将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④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同样,当刘备做了汉中王,封 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服气。(七十四回)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这一点与其兄刘备较之逊之千里。(当初,刘备面对追兵,虽身陷险境,却不忍丢弃百姓,携民渡江,至今被传为佳话,同样为了笼络大将赵云的心,他甚至不顾亲身儿子阿斗的安危,这种胸襟、气度、深谋远虑的确是世间少有。) 再看华容道一节。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瘐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多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回身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在这里,“义”已经束缚了关羽的正常思考与行动。报恩的思想、旧日情义,使关羽模糊了最起码的敌我界线。华容道义释曹操,把困窘的敌酋放走,固然使得关羽的“义”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连不太推崇《三国演义》的王国维,也承认“叙关壮缪(即关羽,追谥壮缪侯)之释曹操,则非大文学家不办”⑤(《文言小言》)……。但是,此处也暴露关羽的致命弱点,他因旧情而忘却了孙、刘两家所付出的千军万马的 代价,在大是大非面前,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着实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他自知华容道事关吴蜀大局,来前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且他与曹操的对话亦曰:“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但在公私之间,他犹豫不决,似乎斩杀了曹操,则会使自个儿的“义”受到蒙蔽,可以说他是为了自己弃吴蜀大业于不顾。放了曹操等人,又不便向军师交待,其实如此重大之策,军师早有定夺,且反复交代,惟恐关羽见恩而“义”。此时的关羽,已不再是许田围猎之时的他了,他已过多地顾虑到个人的声誉得失,而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置于己后,可以说,他已被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有了大将之风。 再看失荆州一段,关羽气盛高傲,不讲策略,背弃了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制订的联孙抗曹的大政方针,擅自专行,拒绝东吴使者的友好,破坏了联合战线。东吴向关羽“求亲”,遭到他粗暴无礼的拒绝(“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使得自己陷于被动局面,也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要取荆州。再者,随军司马王甫 曾让关羽多多提防东吴取荆州,而关羽由于高傲,压根儿看不起东吴,根本不把王甫的话放在心上,仅多设烽火台而已,导致失荆州走麦城。由此可见,关羽虽有大将之能而无王相之才。 而荆州之失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抵御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内地。失去荆州,在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张飞、刘备悲痛欲绝,为了报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之基本路线,先后辞世。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虽有诸葛亮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不仅仅是害自己丢了性命,他还是杀害刘备、张飞这一兄一弟的间接凶手,也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三国演义》这部巨著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关羽不断成长、成熟直至走向毁灭的全过程。 三、 总论关羽形象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不能用简单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个侧面来看待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他先前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 他违背诸葛亮制定的立国之本——“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的外交路线,擅自专行,拒绝东吴使者的友好,破坏了联合战线。他蔑视陆逊,认为孙权见识短浅,用孺子为将,终于上了陆逊的当,失荆州走麦城;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化,不但不影响关羽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使广大读者确认——关羽是人而不是神。
作文十:《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2200字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1、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2、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3、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4、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5、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6、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7、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8、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9、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10、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1、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12、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13、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14、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15、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6、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17、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8、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19、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20、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21、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22、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23、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24、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25、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6、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7、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8、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29、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30、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31、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2、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33、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34、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35、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36、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37、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38、张飞睡觉——不闭眼
39、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40、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41、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42、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43、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44、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4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6、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47、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48、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49、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50、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51、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52、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53、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54、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55、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56、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57、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58、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59、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张
60、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61、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
62、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63、张飞讨债——声势凶
64、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65、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66、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67、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68、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69、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70、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71、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72、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7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4、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75、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76、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77、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78、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79、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80、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81、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82、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83、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84、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85、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86、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87、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88、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89、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90、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91、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92、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93、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94、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9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96、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97、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98、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99、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00、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101、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102、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103、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104、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105、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06、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107、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108、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109、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110、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111、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112、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113、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114、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115、阿斗的江山——白送隔门
116、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117、张飞讨债——声势凶
118、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119、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120、刘备编草鞋——内行
121、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122、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124、挨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125、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126、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127、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128、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129、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谈)
130、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131、诸葛亮哭周瑜——虚情假意
132、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133、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134、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135、曹操转胎——疑心重
136、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137、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138、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139、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140、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141、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142、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143、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144、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145、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46、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147、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148、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文三国演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