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文化传承与创新》800字
【方法技巧】
(1)宏观考查文化的作用
设问方式:
①结合材料说明文化为什么具有……的作用。
②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推动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③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答题模板:
文化实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文化塑造人生
(2)微观考查文化的作用
设问方式①:结合材料分析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答题模板:
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民族精神+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设问方式②:结合材料分析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题模板:
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
设问方式③:结合材料分析加强环境教育的意义。
答题模板:
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
(3)如何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设问方式①:结合材料分析如何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答题模板:文化交流的态度+交流原则+途径和媒介+主体的任务+反对错误倾向 设问方式②: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答题模板: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文化交流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传播途径+文化创新+主体的任务+反对错误倾向
设问方式③:结合材料分析如何使中华文化得到他国认可。
答题模板: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交流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创新+主体的任务
(4)如何解答考查传统文化作用的试题
设问方式:①结合材料分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
答题模板:
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5)如何解答考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试题
设问方式①: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答题模板: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因素 设问方式②: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观点)
答题模板: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
设问方式③:分析科技创新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答题模板: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创新
作文二:《文化传承与创新》7700字
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0福建卷) 31.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 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 汲取了闽越文化、 中原 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A .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 .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 .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 .坚持文化的包客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解读材料,抓住中心和关键词。题干关键词在于两句话:独树一 帜和汲取精华。综合之,说明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AC 二 项本身都正确,但只说明第一层意思, B 项则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涉及考点包括文化的多样性、 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旨在通过一道典型的地方 特色题,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 力。
(2010江苏卷) 20.近年来,中国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听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 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说明
A 、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 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解析】考查文化的多样性。能级要求理解。 A 材料没有涉及; C 表述片面,不符合题意; D 表述有问题。
【答案】 B
(2010江苏卷) 21. 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 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 .传统是道德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 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 B 表达片面; C\D与题目无关。
【答案】 A
(2010江苏卷) 2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 汉赏樱花” “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 。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 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 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 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 扩展人 们的文化视野
A ① ② B ③ ④ C ①③ D ② ④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 D
(2010北京卷) 24.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 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
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C
【解题思路】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 说明④正确, 催生了新的文化 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①错误, ②正确。技术是文化的具
体内涵之一,而不是文化多样性的根源,排除③,答案选 C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考查学生理解提取材料 有效信息,准确调用相关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010山东卷) 22.2009年 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 2010年 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 理是
A. 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解析:选 A 。抓题目要求中的“共同” , “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 “诵读 经典,爱我中华”活动。都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但前者不是传统文化,排除 C ,两者是 文化传播的创新方式,但前者推动的不是经典文化,排除 D ; A 与 B 比较, A 更合适,体 现出两种活动的共同性。
(2010天津卷) 7、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 22个民族的人口在 10万以下,有的不足 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 当务之急是
A 、 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B 、 抢 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 、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解析】 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 急需要我们做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 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A 项与现实状况不符; B 项不能解决当前问题; D 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2010浙江卷)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 台。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回答 27— 28题。
27. 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等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 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 .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 .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解析:世博会就是文化交流的平台, 一些重大发明通过 “在世博会上面世后逐渐转化为主流 产业”表明文化交流借鉴的作用,故 C 项符合题意。 A 、 B 、 D 说法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 意。
答案 C
(2010广东卷) 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 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 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 .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 .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 .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解析: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 持着各自特色。故 A 正确, B 、 C 错, D 混淆了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整体与部分,共性 与个性方面的关系。
(2010安徽卷) 8. 电影《建国大业》是新中国成立 60周年的献礼作品。该片一经播放,
就引起极大反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说明
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②先进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③文化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
④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 .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试题以电影《建国大业》的热播为背景,引导考生提高文艺欣赏品味,考查考生获取 和解读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建国大业》 作为弘扬主旋律的红色影片深受人民群众 喜爱, 表明先进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④正确。 大众喜闻 乐见的文化可能是先进文化, 也可能是庸俗文化; 实现文化繁荣需要创新, 但不只是形式的 创新,①③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 D 。
(2010安徽卷) 9. 截至 2009年 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 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试题关注时事热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作出正确判断的 能力。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②③正确。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发展世界文化多样 性具有独特作用,①④错误。正确选项为 B 。
(2010山东卷) 28. (25分)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图 9
材料二 近年来, 《沂蒙》 、 《南下》 等 “红色” 影视剧, 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 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010年山东省“两会” 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 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赌徒风采, 如丹麦的 “小美人 鱼” 、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 …… 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 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
(1)描述图 9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 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9分)
解析:认真阅读题目要求, 本题实际要求回答两方对面的问题, 一是图 9提供的直观信 息, 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都在快速增长。其中,文 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 GDP 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 直高于同期 GDP 的增长率。 二是图中两条曲线即文化产业与 GDP 之间的内在联系。 审好题 答案即可迎刃而解。
答案:(1)图 9显示, 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都 在快速增长。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 GDP 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 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 GDP 的增长率。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 GDP 的增长; GDP 的增长为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消费奠基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2)加入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方面应如何履职。 (6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责,结合材料联系课本基础知识答出即可。 (2)答案一:人大代表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通过形式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意见表决相关决定,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
答案二:政协委员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3)透视《沂蒙》 、 《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 就是否定” 。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5分)
解析:本问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但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回答时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答案: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②《沂蒙》等“红包”影视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 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否定 就没有创新。
(4)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6分) 解析:本问考查的题型是“为什么” ,要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作答;内容是“文化 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要答出民族的特点以及与其它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答案: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 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规律。 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2010山东卷) 29. (35分)
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 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 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3)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6分)
解析:本问考查的课本知识是文化传承, 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能永不泯灭的原因。 结合 课本①③能够很快想到, 同时中华民族精神的永不泯灭在于他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答出第 ②点。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材料四 青年学生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 历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 而在爱国情感的表达 上,当代青年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他们正用新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爱意。
(4)结合材料四,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青年在爱国情 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哲学依据。 (7分)
解析:认真阅读题目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史观的内容; 认真阅读材料, 提取有效 信息“爱国传统” “ 当代青年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用新的方式” ,获取有效信息,把课本 知识与材料密切联系起来,切题回答。
(4)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 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②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间、 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作为一种价值 选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010天津卷) 14、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 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 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
事业,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 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 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 创新型经济的转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 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 站”?
【答案】 (1)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②有利于中华 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③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经 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④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 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 的改变” 。 (10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展示台” “大 课堂” “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 性。 “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3)某中学组织开展“参与,让世界更美好——志愿者服装样式设计”活动。在设计 过程中,有些同学认为应突出美观, 有些同学则强调实用。如果由你设计, 你会突出美 观还是强调实用?请说明理论依据。 (5分)
【答案】①突出美观或强调实用,坚持重点论。②主张美观和实用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 和重点论的统一。
(2010江苏卷) 【世博之魅】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从 1985年英国伦敦的第一世博 会开始,
人类找到了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势。世博会成为多国文化融汇和最新科技展示的平 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展示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意义, 不仅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的巨大成就,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 利用世博会的影响,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帖 :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跟帖:经济发展了,文化软实力就自然提升了。
(1)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贴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 的看法。 (世博之愿)
【解析】 上一设问,针对发帖回答。本题变换了一下形式,对发帖内容进行评析。考查学生 评析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的角度看, 核心知识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但这并不 算完, 题目还要求考生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愿望。这一点可能考生会遗漏。世博之愿:发展世 博的文化意义。
【答案参考】
①跟贴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 +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 高还需要其他条件。
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交融发展,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 推动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 既要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
文化的创新;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
(2010广东卷) 37. (26分 ) 阅读下列材料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 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 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 “咖啡” 、 “芭蕾” 、 “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 纳。近些年来, “ OK 拜拜” 、 “雷人” 、 “粉丝” 、 “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 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 干涉; 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 粗鄙化. 是对汉语规范性、 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 必 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10分 )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6分 )
37. (26分)
(1)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 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 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 过节方式, 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 既吸取外来有益 文化, 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 “守旧主义” 和 “封 闭主义” 、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10分)
(2)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 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 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符合汉语自 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 具有强大生命力。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汉语 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 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要积极积累、 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 为促进汉语 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16分)
作文三:《文化传承与创新》6700字
2010年10月3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薹好”为主题,为期l84天的2010上海世博套西满落幕,中国兑现了“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庄重承诺。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班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粪世界博览套。回答l8~19题。
[2011·巢湖一质]20.奠高窟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化石”,其壁画和雕塑等文化遗产跨越了八百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释家牟尼塑像,斜披印度袈裟;北朝时期的人物体态健硕,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 以后,开始具有中原汉人的风貌}元代壁画中叉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莫高窟人物形象 的变化,表明中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历史的继承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独特的包容性
20.D
[2011·巢湖一质]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走进中央垒会”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政治现象。十七届五中奎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菇是要解决我国文化领域积累的深层矛盾。中共中央洞察世界经济发展太势,全面规剐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文化昼益事业,积极推进文化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与各民主党派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议,并提交十一届人太讨论,使之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此举充分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理念。
材料二 “文化皖军”铿锵前行,在改革中精心打造安徽文化的新名片。我省文化工作者紧紧抓住中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深刻反映安徽崛起的时代重任;他们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坚持思想性与观赏性相统一,推出了以沈浩先进事迹为题材的系列作品,既弘扬主旋律,又深受群众喜爱}他们深入发掘徽文化的丰厚底蕴,以重大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为创作重点;他们太力推进文艺观念与体裁、风格与手段的不断更新,一档以“说当地人、道当地事、唱当地曲”为主的“江淮情”大型节目深受观众喜爱,被誉为安徽的“心连心”。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文化皖军”是如何打造安徽文化新名片的。(8分)
27、
(2)①立足社会实践,紧紧抓住中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深刻反映安徽崛起时代重任,以现实题材为创作重点;(2分)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深入发掘徽文化的丰厚底蕴和重大历史题材,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作品。(2分)③坚持正确的方向,弘扬主旋律, 着眼于人民的文化需求,深受群众喜爱。(2分)④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区域特色。(1分)⑤ 推动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1分)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 回答11—13题。
[2011·丰台期末]11.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展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扩大中外文
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了积极作用。这是因为( )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11.C
[2011·丰台期末]16.面对赞扬,西方人往往爽快接受并致谢,而东方人则比较含蓄、谦虚,
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大会表露出来。这种差异反映了
A.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差异实质上是种族的差异
C.文化差异使东西方的人们难以交往
D.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才能和睦相处
16.A
[2011·杭州一检] 10. 2010年11月16日,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中医针灸和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④不同民族文化不可能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A
[2011·杭州一检] 11.泡菜已成为韩国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离家在外的韩国人认为回家陪妈妈腌泡菜是一种孝道。这反映了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一定的精神文化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色 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B
[2011·杭州一检] 12.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下列选项能体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是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独弦不成音,独木不成林 ③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④己所欲,尽施于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B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宋每年向辽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开展自由贸易?”大辽百姓甚至皇帝本人也觉得只有大宋的钱才是真正的钱,干脆不发行货币。结果,一百年双方无战事,大辽的财富通过货币战争,源源不断输入大宋,大宋的先进文化,传播渗透进大辽的每一个毛孔。回答21- 24题
[2011·杭州一检] 22.澶渊之盟后大宋的先进文化传播渗透进大辽的每一个毛孔。材料表明的文化传播途径是
A.货币战争 B.商业贸易 C.人口迁徙 D.大众传媒
22.B
[2011·吉安期末] 16.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超过80种,演唱艺术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数百种。 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优美的舞姿,成为我国艺术舞台的常见节目。这一切说明中华文化
①源远流长②独树一帜③博大精深④异彩纷呈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6.C
[2011·吉安期末] 26.(12分)2010年1f)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 合主办,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采取实物展示、销售、图片展览、多媒体演示等 形式,展示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0余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医
药等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6分)
26.
(2)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示,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分)②它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分)③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对实现人类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主导意义。(2分)
[2011·吉安期末] 28.(14分)材料一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材料二 为了成功举办这次世博会,上海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开展“世博先锋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立法计划落实工作会议,其中服务世博会方面的项目就有7件。上海市政府各部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花大力气解决困扰上海城市多年的疑难顽症。上海市民认同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百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志愿服务。上海各界齐心协力,创作了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回答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反映了哪些道理?(6分.)
28.(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历届世博会的主题,都是在举办世博会的活动中确立并随之不断发展的。(2分)②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历届 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关注自然这一主题,又不断注入新的内涵。(2分)③由于世界各民族的 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历届世博会的主题虽然各个不同,但都共同关注自然。(2分)
[2011·金华十校期末]22.漫画《月饼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
A.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
B.过度的包容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漠
视
c.传统习俗的传承需重视教育和引导
D.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面临巨大冲
击
22.C
[2011·金华十校期末] 23.有位教授曾用三首诗词来形容三在江的文化特色:黄河文化是:“黄河之水来上米,奔流到海不复还”长江文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珠江文化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表明
A.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B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
C 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D 文化只有地域之别,没有先进与满后之分
23.C
[2011·南京一模] 24下面三幅图片分别为韩国釜山、卡塔尔多哈、巾国广州兰届亚运会吉祥物,反映了各具特色
的民族文化。这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吸收外来文化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 ④举办亚运会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B
[2011·南京一模] 37.2010年ll月l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注:“给力”是网络热词,给劲、带劲的意思)。该文报道了近年来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所取得的成就,反响热烈。某校高三(6)班同学围绕江苏文化发展开展探究活动。
给力
同学们还认真学习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该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江苏要加快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为此,该校积极开展校图文化活动,同学们主动参与其中。
(3)请你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没计一项可行的校园文化活
动,并阐述理由。
37. (3)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学生能够将举出的例子与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分析,言之成理, 都可酌情给分。活动设计1分,说明理由3分,包含的关键词:实践、创新、继承(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011年刚刚开始,一部《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电视剧热播齐鲁荧屏。回答I3—14 题
[2011·寿光一抽]13.该剧真实反映了“80后”与“50后”在爱情以及生活方面的交流与差异,切中了社
会现实,扣动了人的心弦,紧紧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这启示文化创新应
A.坚持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B.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C.立足实践,面向大众 D.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新
1 3、C
[2011·寿光一抽]16.近年一些文艺创作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表现之一是以
偶然性、模糊性、荒诞性去解构历史,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戏说风盛行,把中华民族 的文明史描绘成一笔糊涂账。这种倾向属于
①守旧主义 ②封闭主义 ⑨民族虚无主义 ④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l 6、D
[2011·苏北四市二调]18.2010年6月8日,“澳大利亚文化年”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2011年至2012年还将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中澳互办文化年表明
A.文化在相互渗透中融合 B.文化在相互继承中发展
C.文化在相互推崇中竞争
18.D D.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传播
[2011·苏北四市二调]19.2010年产生的网络新词,像“给力”、“涨时代”、“神马都是浮云”等,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这表明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19.C B.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目的 D.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2011·苏北四市二调]20.近年来,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素材。这表明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国学教育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根本途径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B
19.2010年仲夏,新版《梁祝》上演并惊艳全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用新的演剧方式重新
演绎中国传统戏曲,充分彰显了“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的理念,使越剧更加贴近今天的普通老百姓。这表明 ( ) ①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创作理念是文化创新的根源 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D
[2011·太原调研]21.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其集大成者朱熹,
祖籍在新安江畔的古徽州。理学家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对待新安理学,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A.将其作为发扬传统文化的立足点 B.发展壮大新安理学
C.将其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1.D
[2011·西城期末]24.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
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相互尊重、推陈出新
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4.A
[2011·西城期末]25.京剧因其凝重、洗练、端庄、大气的美学品位和精致细腻、声情并茂的
表现力被称为“国剧”,成功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申遗成功,有利于( )
①保护、继承与发展京剧艺术
②更好的向世界宣传京剧的文化价值
③促使国人自觉抵制落后文化
④增强国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25.B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盐城一调]18.海盐文化是传统行业文化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
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作为中国海盐文化代表的盐城,处于江苏沿海中部,置身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虽兼容并蓄却又不倚不靠。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文化包容性是指不同文化渐趋融合 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A.①②
18.A
[2011·盐城一调]20.对右边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
断创新
③实现文化创新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
化的束缚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和动力
A.①②
B.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②③ D. ①④
20.C
2011·盐城一调]37.上海世博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仍留给世
人持久而深刻的思考。“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上去了,高楼多了,道路宽了,人们的生活多彩了??另一方面,树倒了,河填了,水臭了,人口拥挤了,车辆拥堵了,城市发展中诸多的矛盾凸显出来??某校高三(3)班同学开展以“城市热的冷思考”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城市扩建与文化保护】
第一小组的同学了解到,一座城市的发展如果只有现代建筑,没有文化底蕴,那一定是非常枯燥的,没有竞争力的。事实上,在城市的扩建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往往发生冲突。
有人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为经济建设让路,而不应成为经济建设
的“包袱”。
也有人认为: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体现出更强的经济社会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当代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还要使“子子孙孙永葆用,世界人民共享用”。
(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两种观点。
37.(1)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会产生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文化遗产不应作为城市建设“包袱”,而是城市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要充分挖掘城市的优秀文化遗产,为城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因此,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合理的。(6分)
作文四:《文化传承与创新》6000字
《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自测题
编制:刘明禄 审核:孔令云 2013-11-20
一、单项选择题
1.目脑纵歌即目脑节。“目脑纵歌”,景颇语音,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 大的传统节日, 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 节期三 至五天不等。 庆祝目脑节是 ( )
①景颇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景颇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 刻、中国剪纸、端午节等 22个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 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 的是 ( )
A . 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B. 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C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 .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来源 :学科网 ZXXK]
3. 《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美国 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 2 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作出的 巨大贡献。这些现象表明 ( )
A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B.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C .世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D.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 4. 2012年 9月,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通过文化搭台,进一步推动经济文化 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有多种途径,下面符合的是 ( )
①商业贸易 ②人口迁徙 [来源 :学§科§网 Z§X§X§K]③教育活动 ④旅游活动
A .① B.①② [来源 :Zxxk.Com]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 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中医针灸和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这说明 ( )
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④不同民族文化不可能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 .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比尔·盖茨说过,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可能不必离开你的书桌或扶手 椅,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这段话说明 ( )
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无所不能
②互联网技术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③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 共享的强大功能
A .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于 2012年 10开幕。由文化部主办的亚洲艺术节,自 1998年首届举办以来,已先后举办 12届,现已成为亚洲地区知名的区域性国际艺术节。亚洲 艺术节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这一活动 ( )
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使中华文化成为亚洲主流文化 ④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8. 2013年 6月 13日 13时 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 动交会对接。“天宫”是 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 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
A .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稳定的特点 C.特有的包容性 D.博大精深的特点
9.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浸透了所有中国人、所有海外同胞的心田。中华 文化具有比血更强的凝聚力,它能够把全世界中华 儿女的心连在一起。不尊重自己传统 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主要是因为 ( )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C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0. 目前我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不少, 但有力弘扬中华文明精华的优秀作品不多, 还没有真正做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启示我们
( )
A .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B.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 .优秀传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1.以现代创意“激活”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红 楼梦》等经典名著被艺术家以新的形式重新演绎,获得广泛好评。以现代创意“激活” 传统文化表明 ( ) [来源 :学科网 ZXXK]
A .必须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B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C .必须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D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12.漫画《谢氏坟地,方圆两亩》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就能兴旺发达
B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 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 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C .“孝”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D .中国孝道文化博大精深
13.近年来,国学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然而,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 让许多人望而却步。适应市场的巨大需求,一些用通俗语言诠释经典的书籍、音视频动 画等以其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富有时代气息备受大众欢迎。这说明 ( )
A .中华传统文化具 有 鲜明的民族性 B.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C .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D.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来源 :学科网 ZXXK] 14.微博以快捷、创新的沟通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和“网络草根” 加入。 2011年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增长迅猛到近 2亿,快速成长为一条文化传播的重 要渠道。这说明 ( )
A .文化决定着人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 B.现代传媒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C .旧的传媒方式正日渐被新的传媒代替 D.科技进步促进了优秀文化的发展 15.“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教育部在北京、江苏、甘肃等 10省 (市 ) 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今后还将 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江苏省已确定了 8个市作为试点。这说明 ( ) A .继承传统文化有利于抵制流行文化 B.传统文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 .弘扬传统文化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D.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17. 2013年产生的网络新词, 像错误代码 “ 404” 、 “无法找到网页” 。 “ 标签” 、 “云” 、 “有毒政治” 、 “联邦政府赤字” 等, 多为新技术、 新事件的浓缩和概括。 这表明 ( ) A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目的
C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D.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18.一部由真人故事改编、以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为背景的影片《肤色》近日在英国 上映,受到各方好评。该片导演介绍说,任何国家的任何人都可能从影片讲述的故事中 找到或多或少内心的共鸣。这表明 ( )
①文化创新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②大众传媒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动漫不仅使电视荧屏更精彩,而且形成了动漫游戏出版物、音像制品、动漫游 戏产品的动漫产业。这说明 ( )
A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C . 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D. 文化创新的途径就是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 [来源 :Zxxk.Com] 20.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 点 ( ) [来源 :Z。 xx 。 k.Com]
①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②没有认识到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
③准确定位了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④错误地理解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11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 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了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 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这说明 ( )
A .文化 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 .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 .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 .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 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2.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的原则。这是因为 ( )
A .外来文化是脱离实际的
B .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与资本主义的文化没有共性,是无法融合的
C .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先进
D .只有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才能永葆生命力,提升竞争力
23.漫画《发展中医,无需彷徨》说明
( )
A .中医药学不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
融合
B .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C .弘扬中医药学不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 .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
外来文化
24. 中华文化的神奇吸引了很多外国人
前来学习、 研究。 中国每年也有大量留学生
到世界各地求学, 学习外国技术、 管理经验
等。这说明 ( )
A .文化是无国界、无阶级性的
B . 在文化方面应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
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C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 化的有益成果
D .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5.近年一些文艺创作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表现之一 是以偶然性、模糊性、荒诞性去解构历史,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戏说风盛行,把中华 民族的文明史描绘成一笔糊涂账。这种倾向属于 ( )
①守旧主义 ②封闭主义 ③民族虚无主义 ④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二、非选择题
26. 材料一 “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 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 ”
材料二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 持“和而不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 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
材料三 伊斯兰文明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 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国际文化 关系上,我国为什么坚持“和而不同”?
(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应如何做到“和而不 同”?
27. 【山东卷】 31、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五岳独尊”的泰山、 “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 “功深熔琢 , 气无烟火” 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 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 缺乏特色; 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 去体温,失去未来。
(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 方向”的理解。 (8分)
28. 【安徽卷】 38. (28分)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 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初显示范效应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 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 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 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12)
《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1-5ADBDA 6-10CAADC 11-15DBDBC 16-20DCBCB 21-25ADBCD
26. 答案 (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 求。
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 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①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 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尊重文化多样 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 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 世界文化的繁荣。
解析 本题以和而不同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关于第 (1)问, 实质上就是要求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关于第 (2)问, 实质上要求 回答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从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和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两个角度回答。
27. 【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使我们成为我们”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 程中继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在文化发展中保持正确方向。
28. 立足于社会实践。 适应市场需求, 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 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 动时代的发展。
作文五:《文化传承与创新》9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者:赵元
来源:《校园英语 ·上旬》 2016年第 02期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实现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英语教学 的使命和职责所在。信息化共享时代加速了文化的交融与互通,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通用语 言,在国际交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腾飞及在国际上取得的的重要影 响力,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国际化的姿态绽放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国学的包容与 深邃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在以下章节中,笔者浅谈相 关看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 中国文化 建议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学习,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英语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为了掌握英语 而学习英语的思维中,从而忽略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溶性。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同时,将本 民族文化有效的融合到英语教学中,使其相互碰撞对照,这样对学生学习外语会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那么怎样能够实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继承和发展呢?笔者浅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具有中外文化正确的认同和价值导向,是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 化,并实现中外文化学习两不误的关键。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外文文化。在教学中借助于英语阅读中对西方文化风土人情 的描述和介绍,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以外的世界产生一个具象的了解和认识,从心理上拉近英语 学习的距离感,并使之产生好奇,从而走进英语文化世界,避免母语文化先入为主的自我中心 地位,认识到英语文化的合理存在。
其次,培养学生具有不同文化存在的平等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文化多元化的 教学思维,引导学生以包容平等的意识来看待和学习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认识到文化多元性的 客观存在,具有多元文化交流的平等思想,并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对方文化习惯上评价交流。
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养成,使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能否被更理性的认识和认同,国学 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也更能够被学生深刻的体悟,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敏锐的 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而不产生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盲从。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英语学习 中国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在英语教材中导入中国文化元素
作文六:《文化传承与创新》4000字
第二单元内容结构
人类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传播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文化的继承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文化的创新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
第 二 单 元
要求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什么、为 什么、怎么办、意义) ?文化传播的含义、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及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 传播
要求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文化继承性 ?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特 点、作用、对其态度
文化 发展
文化传承的含义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 ?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途径(根本、重要)
文化 传承 文化 创新
要求
实质
原因、途径
世 界 文 化 的 多 样 性
文 化 (1)民族节日 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 多样 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性的 表现 (2)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文化具有民族性 透视 —各民族之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 文化 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多样 (2)文化具有世界性 性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 遍的规律。
正确对待 文化的多 样性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因
(2)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 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什么是文化传播
文 化 在 交 流 中 传 播
生活 中的 文化 传播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 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商人的贸易活动
(2)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人类的迁徙活动
教育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的内容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2)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 统 文 化 的 继 承
(1)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 得以延续 的原因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
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鲜明的民族性 对待传 (1)取其精华 ——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统文化 的正确 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态度 (2)去其糟粕
——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 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 改造或剔除
文化传承的含义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文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化 在 继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承 ?社会制度的更替 中 ?科学技术和思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 发 重要因素 想运动 展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 化 创 新 的 源 泉 和 作 用
源 泉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 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 3.文化创新 的动力和基 础——社会 实践 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 题。 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 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作 用
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 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 保证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呼唤文化创新 的时代 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 要 途 径
1.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 程,又是一个借鉴、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 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 化 创 新 的 途 径
(2)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3)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克服错误 的倾向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韩愈的《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体现了 A(思
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文化具有继承性 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B
2.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 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 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 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 A(手机 B(电视广播 C(互联网 D(人际传播
D
3.比尔?说过,不久的将来,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就可以办公、学 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这段话说明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为迅速、广阔 ?互联网技术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 明的进程 ?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显示出文化传递、沟 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 B(??? C(?? D(???
A
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 “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表明了: A、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 D、文化创新的方法
辨析: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对待文化多样性 的正确态度。
(1)这观点是片面的。 (2)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 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 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 化的多样性。 (3)因这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 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 繁荣。
辨析: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1)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2)继承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肯定,要发扬。 继承,并不是全盘接受。文化的发展,要推陈出新,革 故鼎新,当然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3)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 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 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 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4)题目观点把继承和发展分为先后,是不科学的。
辨析: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能实 现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文 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2)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都 有独特的优秀之处。因此,实现文化创新,就应该学 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取长 补短”,从而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推出融合多种 文化的新文化。 (3)每个民族的文化也有独特之处,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 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 使传统文化焕发青春,使其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文化创新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 义”。 (5)因此,题目观点是片面的。
辨析: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 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1)文化创新与创作者的灵感和聪明才智是分不开的。 但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在于社会
实践。(2分)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 会的实践中,创造出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 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4分)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 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 况,回答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 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4 分) (4)题目的观点过分夸大创作者的主观性,而忽视了社 会实践的基础作用,因而是错误的。(1分)
辨析:文化创新必须重视社会实践, 但要敢于否定一切现存的东西。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 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动力和基础.因为: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 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 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 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 加充足的条件。因此前提是正确的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作文七:《文化传承与创新》9400字
《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合符题意) 1,回顾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主要在于引进了国外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意、运营模式,同时也进行了本土化的再次包装和创作,因而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这说明文化创新必须 (A) A. 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 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C. 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D.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 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决定,把中国皮影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说明 (A)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不同民族文化不可能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 B.?? C.?? D.?? 3, “石头、剪子、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到
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这体现了 (D)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传统文化有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A(?? B(?? C(?? D(??
4, 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这启示我们 (D)
A.传统文化都可为我所用,要全部继承
B.传统文化都不符合时代特点,要全部抛弃
C.否定旧的文化传统,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
D.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5, 2012年韩国歌曲《江南style》凭借欢快的节凑、独特的舞蹈,迅速风靡全球,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B )
A(世界各国人民的欣赏水平趋于一致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D(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6, 2012年10月3日,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了一年的重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这说明( B ) ?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A(?? B(?? C(?? D(?? 7, 2012年9月3日,“北京数字学校”正式启动。北京数字学校是传统教育模式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北京市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最新尝试。学生可以通过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歌华有线电视点播课程资源,随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名师同步课程进行学习。北京数字学校的启动,说明
(A)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动力和源泉
?大众传媒能够以超越时空局限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 C(?? D(?? A(??
中国作家莫言以代表作《生死疲劳》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回答8-9题 8,2006年莫言创作《生死疲劳》时不光用手写,而且用的还是毛笔,他认为电脑拼音输入限制了自己词汇的使用。英国学者因此感慨“莫言让我们领略最本土,同时又最共通的体验”。形成这种体验的根本原因是 ( C)
A(“最本土”是根本,通过“最共通”来表现
B(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C(不同国家的人们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9,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 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我不了解很多种人,但我了解农民。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C)
A. 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再现
B. 文学作品以语言为工具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作者的审美取向 C. 文学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D. 文学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特殊物质生产活动 10, .作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不二代表,飞天已经成了我们的骄傲。但是,这美丽的形象并非中国的“土特产”,而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产物。这说明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文化创新就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 A.?? B.?? C.?? D.??
11, .2012年9月11日,一部诋毁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先知的美国电影在全球引发了反美浪潮。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C )
A.世界文化的趋同才能化解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
B.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同文明的冲突
C.遵循各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才能实现不同文化的和睦共处
D.具有包容性的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存在文明的冲突 12, 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B )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木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13, 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C )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14, 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15, 两岸客家一脉情,宁化石壁是台湾地区客家寻根问祖的地方。当前,应通过发挥客家文化独特的吸引力和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弘扬客家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交流与发展。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利用客家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依据是( D )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各族人民对共同的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A(??? B(??? C(??? D(???
16, “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D )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17,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C )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18, .2012年7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地推出了各类展现英国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念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这同时也让英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英国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说明(C)
?商品交换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 B.?? C.?? D.??
19, 戏曲是活态的文化记忆,是浸润中华民族几千年不衰的精神园林。延续了戏曲的血脉,就是记住了我们回家的路。香港文化部门认为,“我们有那么好的传统,那么多的家底,一定要好好经营,让更多人知道。”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样做的价值在于:(D)
?有利于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A(??? B(??? C(??? D(???? 20, 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下列选项能体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是( B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独弦不成音,独木不成林 ?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己所欲,尽施于人
A(?? B(?? C(?? D(?? 21, 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80分钟的表演,让人们领略了英伦三岛的
田园牧歌,回顾了英国从工业革命走向强盛的历程,并将莎士比亚、憨豆先生、卓别林、摇滚乐等经典的英国文化和影视艺术符号精彩重现。这告诉我们( B )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文化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 ?文化创新需要借鉴和融合
(?? C(?? D(?? A(?? B
22,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山东省新闻工作者聚焦基层一线,推出了一批鲜活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山东省新闻工作者聚焦基层一线是基于( A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
?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 ?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促进先进文化发展 A(??? B(??? C(??? D(??? 23, 作为中外交流的港湾,香港人创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词汇,“hold住”就是其中一个。 “hold住’: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坚持,要充满自信,从容应对。该词语 2008年就开始出现,2011年随一档节目而爆红网络,成为新的流行词汇。以上材料体现了 (B)
?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和动力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A(??? B(??? C(??? D(??? 24, .古代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之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版“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 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 (C) ?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践行孝道的方式要顺应时代的变迁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 明发展的源头?“孝道”的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 A.?? B.?? C.?? D.??
25, 古代有位画家对摹仿他的人说:“纵横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另一位大师也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从文化角度看,两位大师都主张 (D)
A.学习文化要区别不同对象 B.要重视文化对社会实践发展的推动作用 C.继承就能实现创新 D.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才有生命力 26, 2012年7月26日,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五周年庆典隆重举行。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目前其在世界许多地区“生根发芽”,并有“茁壮成长”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 C )
?中华文化向外辐射,推动世界文化发展 ?促进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借鉴 ?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A(?? B(??
C(??? D(???
27, 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您的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 B )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要促进文化市场多元化发展 D(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28, 近几年中国多次举办“俄罗斯国家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节、教育展、文
艺演出等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而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国家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中华风采。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 ( D )。
?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在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在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 B(?? C(?? D(??
29, 在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中,袁隆平、杨利伟、姚明等有影响力的当代中国人一一亮相。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 D)。
A(大众传媒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B(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
C(大众传媒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D(大众传媒具有传播文化的强大功能
30, 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 A )。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二,非选择题(4大题,共50分)
26,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指出:我省是全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较多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带动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我省推动“文化大省”建设的原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设文化大省。
27,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材料二 (2013?广东卷?37题)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
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 1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勤俭节约内涵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文化发展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杜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要大力发展经济,从而拉动(2)
文化消费。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多样文化,提高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吸引力。
?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通过教育,培养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习惯。
?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为居民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逐步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28,材料一 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中国特有的习俗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而逐渐演变。近年来,烧纸钱、放鞭炮等传统的祭扫形式逐渐被新的祭奠方式所取代,植树、送花、网上留言、缅怀先烈等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渐成时尚,共青团中央也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绿色、文明、感恩的清明节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忘。因此,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1)试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继承性角度说明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理由。 材料二(2013?四川卷?13题)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 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
(2)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
(1)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为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保护民族节日才能繁荣民族文化,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奠定精神根基。
(2)?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品牌和外国用户的沟通桥梁;(2分) ?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品牌建设中要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3分 ?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3分
29,材料一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进文化的特质。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不断地从创新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文化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要求,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
根本途径。
(1)请概括文化创新的作用。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材料二,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
”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
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2)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也是一个民族永保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文化创新,要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在文化发展中保持正确方向。
30, 2012年7月19日,“走近孟子感悟儒学”农民工子女修学游活动在山东邹城市成功举办。来自济宁12县市的数十名农民工子女来到孟子故里邹城市,参观游览了孟庙孟府景区,并在孟府习儒馆聆听国学讲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农民工子女传统文化素养,让农民工子女在游历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汲取营养,以激发其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
(1)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说明“走近孟子感悟儒学”农民工子女修学游活动的意义。(18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12分) 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走近孟子感悟儒学”农民工子女修学游活动,有利于弘扬儒家文化中的精华,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农民工子女传统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4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此次活动有利于激发农民工子女的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增强农民工子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4分)
(2)?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儒家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儒家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要正确处理儒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儒家文化,在发展儒家文化的过程中继承儒家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每点4分)
作文八:《文化传承与创新》600字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课程,教材知识前后联系较强;同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我们
在教学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选择较适当的教学方式。
(1)从第二单元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文
化传承与创新》对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的关
系。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
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
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2)突出课本重点。本单元的核心是从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方面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
围绕此问题,教材设计了三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做到重点突出。其中重点是: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同时还要讲清他们的内在联系。
(3)注意在教学中多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如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
教学手段。针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让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这个知
识点,这对知识点的理解比较有好处。对文化创新的途径,我们可以采取分小组进行探究。
(4)注意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知识能力情感相结合。在掌握知识培
养能力的基础上,情感的升华也不容忽视。通过整个第二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
化一律平等,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文九:《J 文化传承与创新》10800字
J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标文综25.J1[2011·北京卷]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
A .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 .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C .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 .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课标文综25.J1[2011·北京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点。材料中“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说明了不同艺术形式在文化融合中促进了文化发展,B 说明符合题意。A 、D 两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C 说法夸大了民族融合的作用。故选B 。
课标文综25.J1[2011·福建卷]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
A .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 .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 .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课标文综25.J1[2011·福建卷] D 【解析】 本题以福州的三坊七巷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三坊七巷这一福州城市名片的信息,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物质层面上,保护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精神层面上,文化遗产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激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故选D 项,排除B 项。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排除A 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排除C 项。
课标文综35.J1[2011·福建卷] 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
A .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B .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 .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
D .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课标文综35.J1[2011·福建卷] B 【解析】 以徐悲鸿和毕加索为代表的东西方文艺作品形式上的互相借鉴,反映了文化源自实践,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故选B 项。文化融合指外部
文化和内部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文化具有民族性,两位大师的作品借鉴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A 项表述错误。文化具有传承性,C 项认为不可承袭的观点错误。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也不是不可复制的。
课标文综35.J1、J2、O3[2011·江苏卷] 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迎机遇和挑战等。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2)“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课标文综35.J1、J2、O3[2011·江苏卷] 【答案】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包容性就是要承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在与其他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中发展。
课标文综39.I2、J1、P1、J3[2011·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 ,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课标文综39.I2 J1 P1 J3 [2011·课标全国卷] 【答案】 (1)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祖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3)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促进
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解析】 本题以妈祖文化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以及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要注意解读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妈祖源于宋代??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体现了妈祖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体现了妈祖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2)问切入点小,答案简洁,但是在答案组织时,要准确、完整地理解和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道理。其内容包括两点:一是从时间上看,社会意识有时会超前于、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二是从反作用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不要出现知识点的遗漏。第(3)问较宽泛,可以将妈祖文化放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理解,从而提出不同的举措。可以结合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挥、挖掘妈祖文化的精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结合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加强妈祖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结合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妈祖文化的与时俱进发展。
课标文综19.J1[2011·山东卷] 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 )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课标文综19.J1[2011·山东卷] B 【解析】 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题目强调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故①④正确;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的观点认为当今的文化交流会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错误的;③强调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题目强调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故不符合题意。
课标文综13. [2011·天津卷] I1、J1、L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下表左列信息,将右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
课标文综13. [2011·天津卷] 【答案】 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
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
【解析】 本题是图表式简答题,依据图表的做法回答出国家发布政策的文化生活依据。①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等免费向社会开放,可从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方面来作答;②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从文化遗产的地位、意义作答;③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可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意义作答。
课标文综31.I2、J1[2011·浙江卷]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
A .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 .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课标文综31.I2、J1[2011·浙江卷]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旨在表明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行为的不同理解,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理解,表明同一行为在不同文化氛围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答案为D ;各地文化既有个性又存有共性,A 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人们接受文化影响的过程是主动的、自觉的过程,B 夸大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但文化背景不同评价并非一定不同,C 系绝对性表述。
课标文综40. [2011·浙江卷]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1)J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2)O4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
课标文综40. [2011·浙江卷] 【答案】 (1)J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2)O4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田螺遗梦》的创作就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它剔除了原有传说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保留了其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国际元素,使之发扬光大,是一次成功的“扬弃”。
(1)J [2011·浙江卷]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宏观把握和调动运用知识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对知识限定的
把握,二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包括文化传播、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解读材料信息需要依据设问的知识限定,该动画大片的成功,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其取材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从文化创新角度看,其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同时又面向世界,采用国际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神幻色彩;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其通过参与国内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使作品得到传播。据此,即可生成答案。
(2)O4[2011·浙江卷] 【解析】 本题属于限定性主观题,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旨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中国民间传说相对于该大片即为旧事物,该大片对其既剔除了带有迷信等色彩的内容即消极的东西,又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即保留了积极合理的因素,即是对中国民间传说的扬弃。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理论表述的完整性和观点与材料信息对接的准确性。
课标文综24.J2[2011·北京卷]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课标文综24.J2[2011·北京卷]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中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④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结晶,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而不是传统文化,②说法错误。故选D 。
课标文综35.J1、J2、O3[2011·江苏卷] 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迎机遇和挑战等。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2)“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课标文综35.J1、J2、O3[2011·江苏卷] 【答案】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包容性就是要承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在与其他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中发展。
课标文综20.J2[2011·山东卷] “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下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课标文综20.J2 [2011·山东卷] B 【解析】 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②说法错误;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不是主要形式,故④说法错误;好客山东贺年会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意味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传播了文化,故①③的说法符合题意。
课标文综5.J2[2011·天津卷] 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
A .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 .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 .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课标文综5.J2[2011·天津卷] C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扶危济困、重情信诺是我国传统美德,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父母的事迹,表明了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C 说法符合题意。A 中“完全”说法过于绝对;传统道德的具体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B 中“亘古不变”说法错误;D 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答案C 。
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回答8~9题。
课标文综8.J3、K1[2011·安徽卷]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课标文综8.J3、K1[2011·安徽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旨在表明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形成于人们长期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这表明实践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创新的作用,答案为B ;①②与材料中心不符。
课标文综30.J3[2011·广东卷]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课标文综30.J3[2011·广东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主题应强调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故排除。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深圳精神”,奋斗历程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故④不符排除。①③切合主题,B 项正确。
课标文综39.I2、J1、P1、J3[2011·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 ,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课标文综39.I2 J1 P1 J3 [2011·课标全国卷] 【答案】 (1)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祖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3)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解析】 本题以妈祖文化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以及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要注意解读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妈祖源于宋代??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体现了妈祖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体现了妈祖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2)问切入点小,答案简洁,但是在答案组织时,要准确、完整地理解和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道理。其内容包括两点:一是从时间上看,社会意识有时会超前于、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二是从反作用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不要出现知识点的遗漏。第(3)问较宽泛,可以将妈祖文化放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理解,从而提出不同的举措。可以结合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挥、挖掘妈祖文化的精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结合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加强妈祖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结合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妈祖文化的与时俱进发展。
1. 【2011·盐城一调】对下边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
断创新 ③实现文化创新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漫画是政治选择题常用形式之一,回答此类题目多从反面考查教材知识,回答时应注意反正面转化并结合漫画找主旨。依据教材,②③④本身正确。①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精华、去糟粕,不能全部抛弃;依据漫画,对“已知未知”的思索可转化为②③中的观点,漫画未提及实践,故④不选。
2. 【2011·丰台期末】世界气象组织规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的命名由该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我国提供了龙王、悟空、玉兔、杜鹃、海棠等10个名字。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有许多故事或者寓意,其中有6个名字来自我国的神话传说。从我国提供的台风名称可以看出( )
A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 .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D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 【解析】 主要考查传统文化。依据教材A 、B 、D 本身正确,但材料未涉及;C 项本身符合客观现实,且与题目“有6个名字来自我国的神话传说吻合”,故选C 。
3. 【2011·南京一模】2010年12月9日,江西省政府在南昌召开新闻发布会,决定于2010年12月下旬至2011年1月中旬举办首届中国(江西) 红色旅游网络博览会。通过举办红色旅游网络博览会,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者的优良思想和作风,这属于( )
A .传统习俗的继承
B .传统建筑的继承
C .传统文艺的继承
D .传统思想的继承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四个表现形式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别传统文化的四个表现形式。通过举办红色旅游网络博览会,学习革命者的优良思想和作风属于传统思想的继承,故选D 。
4. 【2011·徐州模拟】 我国一直都重视白蛇传传说、阿诗玛、凤阳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和浙江江郎山等自然物质遗产的登记和保护工作。下列对我国重视对文化遗产保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②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保护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④违背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故不选。对于此类组合题型,较便捷的方法是对其中的某项能确定的保留或舍去,这样可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当然前提是对知识的扎实掌握。
5. 【2011·连云港模拟】 “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
A .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 .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B 、C 表述有误;“给力”之所以成了热语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选D 。
作文十:《文化传承与创新》2200字
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的一些看法
顾名思义,文化传承与创新,就是指对我们历史遗留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建设性的改进与发展,也就是创新。文化传承的手段是继承,但不是简简单单的全部继承,而是有原则性的扬弃,用一句俗语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传承,没有经过对旧文化的有选择性的继承就进行的创新往往是站不住脚的,而以人为本,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的创新才能促进文化的蓬勃发展。
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血脉,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包含了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民族的指导思想,是这个民族核心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控制着这个民族的思想与行动,对这个民族的发展与存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一种说法叫作“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足见文化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实现形式就是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文化本身没有什么,只有将其付诸实践才能发挥它的能动作用,同时反复实践也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凡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而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立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另外,在现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可避免。而如果要保证中华民族的文化在文化碰撞中占据主动支配地位,文化传承与创新就不可避免,失去创新的文化就像失去市场的企业,一定会被其他企业同化、吞并。相反,有生机有活力的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就能展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并且可以吸收其他文化中优良的因子,使得自己不断壮大,不断发展。
中华民族若想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柱。这也是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因。
如何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
从大的方面讲,对于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注意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小的方面来讲,对于大学而言,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资源。从古代的稷下学宫,到中世纪的修道院,再到现代大学,没有教育,尤其是没有高等教育,就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代大学教育不仅为科学技术和文化繁荣提供基础理论和思想资源,而且往往是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变革的直接策源地。所以有必要统筹国家科教战略与文化发展战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有机结合,通过大学的研究机构,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突破现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大胆地尝试新的教育方式,争取培养更多现代型文化人才。
归结为以下三点:
1、惠民文化: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角度来讲,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深入人民的文化发展也创新才能被最为广泛的接受,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职责,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文化发展才能更繁荣。
2、产业文化: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虽然决定于社会存在,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所以在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在全球文化冲突的浪潮中必然会更有生命力。
3、人才文化: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对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建造一支有文化有素质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队伍,不仅会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更有竞争力,也会让中国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所以我也想说一句话: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