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现代科学革命的发展历程》26600字
现代科学革命的发展历程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 变革,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发展。
一、 现代科学革命的产生
(一) 科学革命的含义
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 科学的 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辩证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 式是科学进化, 即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突破原有科学的 规范和框架。 如某些新规律的发现, 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或者拓宽和 深化。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客观世 界规律性的认识发生具有划朝代意义的飞跃, 从而引起科学观念、 科 学研究模式以及科学研究活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科学革命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H ·巴特菲尔德在《近 代科学的起源》一书中第一次在一般性意义上加以使用的。(H ·巴 特菲尔德,张丽萍等译。《近代科学的起源》华夏出版社, 1988年, 第 157~159页。)他把“科学革命“看作是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更 为重要的决定近代特征的划时代事件。 从这以后,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 哲学家,都很重视从理论上来研究科学革命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对于自然科学,人们可以理解为关于自然的系统知识,也可以理 解为探索自然的方法,还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特定领域。 就科学作为系统知识来说,任何一门学科的概念、结构、范式的变化 都可以视为该学科的一场革命; 就科学作为人类活动来说, 任何研究 活动组织方式的变革也都可以看作是科学革命。 因此, 由于角度的不 同,人们对自然科学史上所发生的科学革命有二次说、三次说、四次 说和多次说等不同认识,以主张三次说的较为普遍。实际上,科学革 命的实质,是指包括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观念三个基本要素组 成的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根本变革, 其中作为体系硬核的科学观念居 于最高层次, 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科学思想的精华, 为科学理论活动和 实践活动提供基本准则和框架。 因此, 只有相对稳定的科学观念发生 根本变革,并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确认,才能构成科学革命。著名科 学史和科学学家 J ·D ·贝尔纳认为:“许多科学观念的改变就总合 成为一场科学革命。”(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 1981年,第 210页。)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科学革命的发生往往从个别学科首先突破, 产生新的、 能更全面更正确地说明自然界规律性的、 反传统的科学观 念。它一旦成立, 便迅速向其他科学知识体系全面渗透,使旧的知识 体系被逐步改造而向新的知识体系过渡, 最后的科学共同体中得到确 认。 因此, 具有崭新科学观念的理论的提出并被科学共同体所容纳是 科学革命发生的标志。
(二) 科学革命的历史反思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多次科学技术变革。但古代的科 学尚处在萌芽状态, 比较原始和零散, 还未形成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 只是到了近代,科学才真正达到系统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第一次科 学革命是指从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开始, 以牛顿、 伽利略为代表的经典 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的科学革命。
1. 第一次科学革命
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巨著《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 与此同时, A ·维萨留斯及其同学 M ·塞尔维特提出了以心脏为中心 的血液循环理论。 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运动规律, 无论在内容 上还是在方法上都与中世纪的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内容上建立了 “日心说”、“心心说”,否定了“地心说”、“肝心说”;在方法 上用重视观测实验的方法代替了单纯思辩、 推理演绎的方法, 把科学 建立在实验、观测的基础上。这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开始。
哥白尼学说是向神学发出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当 时占统治地位的、 作为神学宇宙观支柱的托勒密地心说, 受到随地理 大发现和航海探险而积累起来的新的观测资料的挑战, 客观上要求有 新的理论来代替它。 托勒密地心说早先受到都会的禁止。 到 13 世纪, 亚里士多德著作开禁以后,教会的态度发生变化,他们歪曲地心说, 把地球说成是上帝安排的“地上的世界”,上帝使人类居于这个世界
的中心, 地球之外是由诸神掌管的行星, 上帝则居于 “天上的世界” 。 这种被宗教化了的“托勒密体系”,同托勒密原来的学说有着明显区 别。哥白尼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对托勒密的体系产生怀疑,认为 地球静止不动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1512年以前,他写了一个太阳 中心说提纲《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说》,从 1516年开始撰写《天体运 行论》, 1525年完成,但一直到 1543年才在朋友帮助下出版。从科 学的角度讲,哥白尼的体系有其缺陷,但基本思想是正确的。在他的 著作中不仅有理论, 还有证实理论的观测和计算, 可以说他完成了天 文学学科的一场革命。 更重要的是, 哥白尼断言宇宙是统一的, “天” 和“地”受同一规律支配。他用天文观测资料去说明太阳系结构,向 宗教神学挑战。 这种精神解除了人们的思想禁锢, 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被称之为“哥白尼革命”。
1543年, 还出版了另一部重要的科学著作——近代解剖学奠基人、 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的《人体的构造》。维萨留斯精通医书,但不拘 泥于书本。 他打破学者不执刀解剖、 因循守旧的风气, 亲自执刀解剖, 讲解人体的构造。 这种别开生面的教学引起了众人的兴趣。 他在校译 盖仑著作时,指出盖仑书中有 200多处错误。例如:他纠正了盖仑关 于左右心室相通的说法; 通过解剖, 他发现男人和女人的肋骨一样多, 否定了上帝用男人肋骨创造女人的说法, 等等。 但维萨留斯并没有找 到血液是怎样从右心室流向左心室的途径。 发现这条血液通首的是西 班牙医生塞尔维特。 1553年他匿名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一书, 提出了血液在心室之间的小循环学说。塞尔维特正确地解释了肺循
环,把盖仑的两个独立的血流系统(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统一了起 来, 这就为发现全身的血液循环铺平了道路。 正当他的著作刚刚发表 并继续进行探索时,就被教会逮捕,并于当年 10月 23日被处火刑。 近代解剖学和生理学就是在这种与宗教神学的殊死斗争中奠定基础 和继续前进的。
天文学革命之后,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起来,在伽利略、牛顿 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 经典力学终于确立了。 经典力学是物 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它不仅带动了当时和以后的自学科学的发 展,而且还促使近代机械自然观的产生。 16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 的“力学理论”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某些错误观念:如“物体愈 重, 落得愈快” , “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推它时, 物体便归于静止” , 成为力学发展的障碍。 伽利略用实验事实和严密的逻辑论证, 推翻了 这些传统的错误观念, 为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伽利略是太阳 中心说的热心宣传者和忠实捍卫者。 1609年他亲自制做一架望远镜, 巡视天空,结果发现了大量新事实:月亮和地球同样有山有谷,木星 有 4个小卫星,土星有环,金星也有月亮那样的盈亏圆缺,这就证明 它们确实运行在地求和太阳之间。 他还发现了太阳黑子, 这些黑子逐 渐地移动到太阳的边沿而消失, 从中推断出太阳有自转。 伽利略的这 些发现无疑是说, 天体没有贵贱之分, 这同教会坚持的天地不平等观 点相冲突。 1610~1613年他被判处终生监禁。 350年之后,到了 1983年,罗马教廷在重新审理伽利略的“案件”后不得不宣布这位杰出的 科学家无罪。 象开普勒证明了天上物体的运动服从力学规律, 可以用
数学公式表达一样,伽利略则证明了地上物体的运动也服从力学规 律,也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这为牛顿经典力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牛顿科学创造的顶峰是《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他首先对力学 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质量、动量、惯性、外力、向心力等给出定义, 然后又阐述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接着便叙述了运动三定律。 牛顿对 科学的最大贡献是万有引力定律。 这一定律把地上和天上的物体运动 规律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力学体系。
这次科学革命,开头是自然科学为争取生存权利而反对宗教的斗 争,而后在天文学、力学、数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领域,以力 学为带头学科,实现了第一次科学革命。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 构成了这次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从而标志着以实验为基础的 近代科学的真诞生。
2. 第二次科学革命
18世纪下半叶到 19世纪初,在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基础上发生了 第一次技术革命,它是从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开始的。蒸汽 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整个工业的面貌。反之,生产技术的变革又推 动了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引发了 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科学革命。 这次科学革命以电磁理论、 化学原子论和生物进化论的提出为主要内 容,以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组学科为带头学科,推动 了近代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数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生理
学、地理学、人类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诞生或发展。现今许多学科领 域的重要成果和思想渊源都可以从 19世纪的科学历史中找到依据。 所以,人们曾把 19世纪称为“科学的世纪”。
19世纪所以称为“科学的世纪”,还由于人们的自然观、宇宙观 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各个领域的科学成就猛烈地向形而上学自然观发 动进攻,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周围的一切都毫无例外地服从科学定 律,并把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诸如观察、实验、归纳和演 绎等,应用到其他领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开始深入人心,科学理 论走向统一。 最早开创天体演化学研究新领域的是 1755年康德的 《宇 宙发展史概论》和 1796年拉斯的《宇宙系统论》。他们以鲜明的历 史自然观和宇宙发展论思想, 阐明了太阳系是由原始星云演化而来的 观点。由于工矿业的发展,地质学的研究空前繁荣。 1830~1833年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发表了重要著作《地质学原理》。他用大量事实阐 述了地质进化论,批判居维叶的灾变论,并提出了“现在是认识过去 的钥匙”这种“将今论古”的地质学研究方法。恩格斯高度评价赖尔 “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 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 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变命。” (恩 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 12页。) 19世纪在物理学领域中出现了两个统一的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 定律和电磁场理论。 它们都是从解释局部现象进一步扩展来解释更为 广泛的自然发展过程,是继牛顿力学之后自然科学史上出现的第二
次、 第三次理论大综合。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 , 先是在 19世纪 初,卡诺用抽象的方法,构思了一台“理想蒸汽机”,阐述热能与机 械能(功)之间的变换关系,说明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是守恒的。 1850年德国克劳修斯把卡诺提出的这一思想表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 19世纪 40年代德国青年医生迈尔在医治病人时受到启发,通过研究发 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同时, 1840~1850年英国焦耳分别是用机 械能、电能和气体压缩能相互转化的大量实验,测定了热功当量,提 出了热与功之间的关系式。 在此期间, 1847年德国赫尔姆霍兹在 《论 力的守恒》 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能量守恒原理, 揭示了机械运动、 热、 电、化学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性。
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了统一电磁场理论, 建立了电磁场的基本方 程式,从理论上推断出电磁波的存在。 1871年又断定光波、热波都 是电磁波中的一种, 本质上是相同的, 从而奠定了电磁学的理论基础。 于是, 古典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到此完成了。 人们认为在物理学领域遗 留下来的工作只是提高测量精度的问题了。
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化学,自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拉 瓦锡得出燃烧理论之后,在 19世纪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1803年道尔 顿提出原子论。在这基础上, 1811年阿伏加德罗又提出分子论,后 来合称为原子分子论。这使整个化学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824年, 德国有机化学家维勒首先从无机物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 突破 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限, 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 起到了
解放思想的作用。 1865年法国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以后, 1866年进 入了“合成化学的年代”。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揭示了各种元素 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寻找、新材料的探索,提 供了一条客观规律。 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了第一个周期表。与此同 时,德国化学家 J ·迈耶尔也分别制做了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明确 提出元素的性质是它们原子量的函数。门捷列夫于 1871年又发表了 第二个化学元素周期表, 果断地修正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和预言了一 些未知元素的存在及性质。从此化学成为一门有着严密系统的科学。 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是 19世纪生物学的伟大成就。 德国 植物学家施莱登在 1838年发表了《植物发生论》一文,提出细胞是 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是一切植物赖以发展的基本实体。 他把植 物的多样性统一于单一细胞, 从而建立了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之间的 联系。德国解剖学家施旺受施莱登的启发,在 1839年发表《关于动 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 把施莱登的见解扩大到动 物界, 认为细胞也是一切动物结构的基本单位和一切动物赖以发展的 基本实体,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的构造和发育的统一性, 填平 了动植物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推动了生物学许多新分支的形成, 并为 物种进化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生物进化论的最早著作是 1809年法国拉马克所写的《动物的哲 学》一书。书中虽有不少错误,但已具有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1859年 11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公开出版。达尔文在赖尔的地
质进化论思想影响下, 总结了细胞学、 比较自然地理学、 比较解剖学、 比较胚胎学、 地质古生物学等方面的成就, 经过 20多年的实地考察, 并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方法和归纳方法),在系 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 择学说, 认为生物普遍存在生存斗争和变异现象, 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能保存和积累器官、 性状的微小变异, 使后代性状偏离祖先愈来愈远, 通过性状分歧和中间类型的绝灭而逐渐形成新的物种。 自然选择经常 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改造生物体。《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 不仅开创了生物科学的新时代,而且对整个科学和哲学都有深远影 响。它从自然界物质自身来说明生物物种发生、发展的历史,从而给 神创论和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以沉重打击,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19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果, 使科学由落后于技术与生产的局面一路 而处于领先地位, 并对技术和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变了过去 科学与经验技术相脱节的现象, 使它们之间发生紧密的连锁反应, 即 科学起到了指导和推动生产和技术的作用, 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对电 磁波的预言,导致了 50年后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的发明。反过来生 产和技术也向科学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科学的发展。
(三) 现代科学革命产生的背景
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连续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这就是 X 射 线、放射性现象和电子的发现。这三大发现,使人类的认识第一次深
入到了原子内部, 彻底打破了原子不可分、 元素不可变的传统物理学 观念。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研究中的“紫外灾难”,使 经典物理学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 成为推动这一时期科学发展的重要 机制。
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在以太问题上都遇到了根本性的 困难。在牛顿力学中,任何机械运动都是相对于一个参考系进行的, 如果以太弥漫于整个宇宙空间, 它就是一个理想的参考系, 各种运动 都可以看作是相对于以太进行的。 在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中, 电磁作用 (包括光)是靠以太为介质来传递的,以太无所不在。为了验证以太 的存在,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观测。 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 迈克耳逊和化学家莫协进行了一项搜索以太风的著名实验, 但是没有 找到以太风或地球与以太的相对运动。 这个实验被许多人所重复, 所 得到的是否定以太风存在的“负结果”。 1905年,爱因斯坦针对经 典物理学同新的实验事实之间的矛盾,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 中提出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作为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 理,从而导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同时性的相对性、时缓效应、尺缩效 应、 光速不可逾越以及物体的质速关系式和质能关系式等。 狭义相对 论的建立以及 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从根本上突破了牛顿绝对 时空的旧框框,把空间、时间和物质的运动联系了起来,引起了人类 时空观的革命和整个物理学的革命。
“紫外灾难”是在研究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问题中产生的。 1879年玻耳兹曼发现黑体辐射第一个经验定律, 1893年维恩发现第二个 经验定律。 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推算出一个不同的能量分布 公式,后经英国物理学家金斯加以修正,合称瑞利—金斯公式:热物 体的辐射强度正比于它的绝对温度, 而反比于这个发射光线波长的平 方。 这个公式与维恩定律相反, 只在长波部分才能很好地与实验符合, 当波长变短时,这个公式就失效了。由于这一公式在紫区出了问题, 故被称为“紫外灾难”。 1900年,普朗克在玻耳兹曼统计观点启发 下, 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与经典物理学的连续性观念根本不同的能量子 假说, 认为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 能量不是连续发生变化的, 而是以一定数量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 即能量的变化是一份一份 的进行的。他把一份一份的能量称为“能量子”或“量子”。其数学 表达式为:E=hv, E 为量子, h 为普朗克常数, v 为频率。从能量子 假说出发,普朗克成功地解释了他自己提出的辐射公式,解决了“紫 外灾难”的问题。量子论的诞生,是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它把经典物理学中一切因果关系都是在连续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物理 思想方法彻底地变革了。 尽管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对这一假说的反应冷 淡,但在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的推动下,量子理论获得了飞速发 展,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理论。到 20世纪 30年代,经过德布罗意、 薛定谔、海森伯、玻恩、狄拉克以及泡利等青年物理学家的努力,形 成了量子力学的完整体系。 量子力学的建立, 是继相对论之后对古典 物理学的又一次严重冲击。 它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承认连续性和
机械力学决定论的经典观念, 揭示了连接与间断统一的自然观, 揭示 了自然规律的客观统计性,为各门科学的量子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肇始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相对论和量子 力学的诞生为主要标志。这次革命初期主要在物理学领域发生,到 20世纪中叶在各个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其发生发展有着复杂的背景。 (1) 19世纪 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始建立, 自然科学在工业生产中有了广泛应用的必要和可能。 电力技 术的发展, 明显地表现出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 科学理论对 技术的指导作用。 经过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后, 人类仍然面临 着生产过程和工艺复杂, 操作繁重, 难以控制掌握, 材料有 限, 动力和能源紧张, 生产和经营中经验性的组织管理日益 失灵等种种矛盾,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2) 科学在日益分化和深化的基础上,趋向综合化、理 论化、系统化和技术化方面发展。
(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各垄断集团之间、发达国家 之间争夺地国内外市场加剧, 科学技术成为竞争的最重要的 商品。为了战胜对手,围绕尖端技术,展开了激烈角逐。超 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以图夺取优势; 发展中国家为求 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要求提出高科学技术, 进行综合国力的 较量。
这些都是现代科学革命产生的社会经济、 政治和科学的广阔背景。 二、 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 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 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一) 物理学革命的扩展
现代物理学革命在产生了研究高速(接近光速)物理现象的相对 论和研究微观现象的量子力学两大基础理论之后, 迅速向宏观、 宇观 和微观的更深层次扩展,并向着大统一的方向推进。天体物理学、原 子核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和统一场论都是现代物理学 中十分活跃的学科。 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从宇宙天体物理的 探索到物质结构之谜的揭示, 都取得了飞速发展。 现代物理学的每一 个重大突破和发展都广泛而深远地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 极大地推动 着生产和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到能源、信息、材料、生物工程等高 新技术的时代。
1. 宇宙射线的新发现
1945年, 宇宙射线正式成为宇宙线物理学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 象。 它使用无线电电子学的技术方法, 通过对宇宙天体所发射和反射 电波的观测研究,来进一步揭露宇宙天体的奥秘。 1940年以前,人
们对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射线开始有所认识。 40年代末,发现混有 氦、碳、氮、铁等元素的宇宙射线在银河系内慢慢加速,推测这些能 量很高的宇宙射线是超新星爆炸时的飞散物, 它们是在银河磁场中加 速的。 人们观测到太阳磁暴后地球上宇宙射线增加, 说明低能宇宙射 线来自太阳。英国鲍威尔、 意大利奥查林尼、巴西拉蒂斯等科学家观 察到了宇宙射线的运动轨迹。 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 展, 高灵敏度和高分辩率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日益增多, 发现并研究了 许多新颖奇特的宇宙射电辐射, 如微波背景辐射、 类星体、 脉冲星等。 1963至 1974年相继发现星际分子 30多种,其中包括多种组成生命 结构的有机分子,如羟基(OH )、水分子、氨分子(NH 3)、甲醛分 子(CH 2O )、甲酸分子(HCOOH )等,为探索生命的起源开辟了新的 途径。这些新成果,为天体演化、生命起源和基本粒子这三大基础理 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促进了诸如 X 射线天文学、红外 天文学、 中微子天文学等许多新学科的产生, 使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一 个重要转折时期, 从而打破了对浩瀚宇宙的狭小视野, 由原来的几十 亿光年一下子扩展到 100亿光年、 150亿光年甚至更远,为人们进一 步认识无限的宇宙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明。
2. 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粒子物理学得到迅速发展,使人们对微观 物质的性质、 结构、 基本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进入到新的阶级。
1932年以前,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已经历了原子结构和 原子核结构两个阶级。
30年代后期发现了 μ子, 50年代发现中微子。电子、 μ子、中微子 和它们的反粒子统称为轻子。 40年代末 50年代初,陆续发现了一批 质量超过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称为超子。如 Λ超子、 Σ超子、 Ξ超子,又称为重子。 40年代末还发现一类质量介于重子和轻子之间 的介子,如 π介子、 K 介子等。 60年代前期,小型高能加速器的建成 又发现了 200多种寿命极短的共振态粒子,平均寿命只有 10-24~10-23秒,它们都是强子。 1974年,丁肇中和美国物理学家里赫特几乎同 时发现质量比质子重 3倍多,而寿命比普通介子长约 1000倍的新介 子,后来合称为 J/ψ粒子,至今,已发现的基本粒子有 300多种。 根据它们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普通粒子、奇异粒子、共振粒子和新粒 子。 各种基本粒子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 遵循一定的对称性和守恒定 律,可以相互转化。这些基本粒子的发现,把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 推进到第三个阶段。
基本粒子是不是物质微观结构的最后一个层次?“基本”粒子能 否再分?近 20年来不少物理实验说明基本粒子有其内在结构,基本 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人们曾先后提出多种关于重子和介子 内部结构的模型。主要有:1949年的费米 -杨振宁模型, 1956年日本 的坂田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说明一些情况, 但是在系统地解释重子的 性质方面遇到了困难。 1964年盖尔曼等人分析了重子和介子的对称 性质,提出了“夸克(Quark )模型”。他们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夸克 (u 、 d 、 s )和反夸克(ū、 d 、 S )。这一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重子和 介子的性质,预言 Ω一 超子的存在。 1970年格拉肖等人又提出第 4种 夸克 -粲夸克(c 、)。 1977年莱德曼发现一种比质子重 10倍的中性 介子 γ,是由第 5种夸克 -底夸克(b 、)所组成。为了形象和方便,
人们又从量子规范理论来描述,把 u 、 d 、 s 、 c 、 b 称为 5种味夸克, 每种味又分红、黄、蓝三“色”。“色”和“味”都代表不同的量子 态。这样,正、反夸克的数目就成了 30种。
与夸克理论的提出差不多同时, 1965年中国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 提出“层子模型”,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重子和介子的衰变和转化现 象。认为重子、介子都是由更为基本的层子、反层子所组成,重子、 介子的相互作用归结为它们内部的层子的相互作用。还提出组成重 子、介子的层子的波函数, 并假定量子场论对层子也适用。这一模型 对重子、 介子的各种相互作用, 特别对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 衰变,进行了大量的计算, 提出了一些预言,其中绝大部分计算和预 言同当时实验结果相吻合。 夸克模型和层子模型的提出, 标志对微观 物质结构认识的第四阶段的到来。可是,夸克(或层子)曾长时间没 有获得实验上的支持,出现了所谓“夸克禁闭”现象。 70年代,丁 肇中等科学家在实验室发现了胶子存在的迹象, 为夸克层次的存在提 供了间接证明。 1994年 4月 26日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布:科学家们已发现了在物质理论中迄今尚未找到的亚原子结构单元— 顶夸克的证据。他们用质子与反质子对撞的独特方式,找到的“顶夸 克”约 174GeV ,质量是质子的 180多倍。粒子物理学使人类的认识 已深入到亚原子(或亚原子核)阶段,了解到物质构成的单元已小到 夸克和轻子,其尺度都小于 10-17 cm,认识的尺度缩小到原子的十亿 分之一。
在基本粒子领域中,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味动力学和量子色动力 学的建立, 极大地简化了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描述。 但人们希望求得把 所有已知的基本相互作用都包括进来的理论, 即所谓大统一理论和超 大统一理论。 这一理论既能说明各种力的区别, 又能揭示它们之间的 深刻联系。近年来已取得一些进展。如 1961年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 首先提出电、弱相互作用统一的模型。 1967、 1968年,美物理学家 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萨拉姆独立地在量子规范理论基础上把 这一模型发展完善后统称为 GWS 理论, 已得到实验的支持。 现在人们 正在进一步探讨三种相互作用甚至四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根据大统一理论,在低能量下,强、弱、电作用分别满足 SUc(3)和 SU(2) ×U(1对称性;当能量高到 1014~1016GeV 时,强、弱、电三种 作用统一为一种相互作用,满足统一的 SU (5)的对称性。目前正在 孕育着的物理学上的超弦论。超弦的尺度比基本粒子还小 1019,而且 所用的时空是 10维的。如果这一理论一旦建立,就能把目前发现的 一百多种基本粒子统一起来,还能把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这四 种基本作用力统一起来。 (中国科协学会工作部编。 《学科发展与科 技进步学术研讨会简报》第 1期, 1994年 4月 28日)
3. 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
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凝聚态(主要是液体和固体)的物理性 质、结构及其内部规律的学科。对物质凝聚态的研究发现,固态有晶 态和非晶态之分; 液态有液晶和非晶液态之分。 固体的非晶态和液晶
具有许多优异特性。 由于几乎一切材料都是凝聚态, 因而对凝聚态物 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45年以后,固体物理学进入一个新阶段。固体物理学中最重要 的是结晶问题、 超低温问题和磁性问题。 由于电子显微镜、 电子衍射、 中子衍射等技术的迅速发展, 对于不完整晶体, 进行各种晶体缺陷 (诸 如空位、杂质原子和位错) 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而这些同很多工 业领域关系密切。 1957年, J ·巴丁、 J ·施里佛、 L ·库波三个人共 同发表了超导电性的量子力学微观理论, 即有名的 BCS 理论。 同时前 苏联柏哥留包夫用不同方法成功地说明了超导现象。 1986年以来, 瑞士的 G ·贝德诺兹和 A ·缪勒发现了更有前途的氧化物超导体:超 导转变温度在 40K 左右的陶瓷化合物—镧钡铜氧化物系列。 美籍中国 物理学家朱经武和中国物理学家赵忠贤等在寻找更高转变温度材料 方面有突出贡献, 1988年发现了转变温度高于 90K 的钇钡铜氧化物 系列。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无序固态材料,如无序合金、非 晶材料、陶瓷材料等;也注意研究缺陷态、杂质态、表面态、界面态 的性质。 这些研究已深入到量子层次, 已导致无序固态物理学的产生。 总之, 凝聚态物理学的每一步发展, 都在不断深化人们对物质客体的 有序结构和无序结构以及各种材料理化性质的认识, 丰富了辩证唯物 主义的自然观,并极大地推动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4. 量子化学的产生
应用量子力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分子的微观结构的量子化学,是 现代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主要研究原子、 分子和晶体的电子结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及相互反应, 以及微观 结构与宏观性质的相互关系等。自 1927年用量子力学原理研究氢分 子获得成功以来, 量子化学发展极其迅速, 使化学也由经验性科学转 化为一门理论科学。 目前已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理论体系, 发展了各种 计算方法, 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 成一些边缘学科,如量子生物化学、量子药物化学,表面量子化学和 固体量子化学等。
(二) 现代宇宙学的发展
现代宇宙学的任务是探索比星系更高的宇宙层次,研究目前观测 所及的大尺度宇宙的时空特性、物质及其运动规律。近几十年来,科 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宇宙理论。 主要有:爱因斯坦的静态宇 宙模型、稳恒态宇宙学、膨胀宇宙模型、物质—反物质宇宙模型、大 爆炸宇宙学和暴胀宇宙论。 静态宇宙模型已被天文观测所否定。 稳恒 态宇宙学未被广泛接受。
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根据河外星系都有谱线红移现象, 提出大尺度空间随时间膨胀的概念。 1929年美国哈勃和英国爱丁顿 提出膨胀宇宙的假说。 40年代末美国伽莫夫根据太阳能源是来自热 核反应的发现, 提出了大爆炸宇宙说, 认为宇宙是约在 100亿年前由 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并于 1954年预
言,大爆炸以后存在“宇宙灰烬”,它产生弥漫于整个空间的、相应 于绝对温度 5度的辐射。 1965年,美国 A ·桑德奇提出,宇宙以大约 820亿年为一周期进行脉动(膨胀和收缩)。大爆炸宇宙学由于得到 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氦元素的丰度、 3K 微波背景辐射三个重要观 测事实的支持, 使它成为公认的标准模型。 但是在说明宇宙年龄小于 一秒时, 却碰到了诸如视界问题、 空间平直性问题, 均匀性 (因果性) 问题、平度(能量密度)总是重子不对称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等无法 克服的困难,于是导致了暴胀宇宙论的产生。
1980年以来,曾先后建立了多个宇宙暴胀模型,其中有影响的是 3个。第一个是美国 A ·古斯于 1980年提出的,并于 1981年发表了 《暴胀宇宙:对视界和平直问题的可能解》一文。第二个是 1981年 底,前苏联的 A ·林德、美国的 P ·斯坦哈特与 A ·奥尔布雷特分别 独立提出的。第三个是由林德等发展的,被称为混沌暴胀模型。暴胀 宇宙论继承和发展了以往宇宙理论中有价值的成果。 它认为:在宇宙 演化的极早期, 当宇宙发生大爆炸以前, 宇宙年龄处于 10-30秒的瞬息 中,经历了一个按指数规律急剧膨胀阶段(暴胀阶段),以致它在极 短的时间内膨胀了 1050倍, 完成了从对称的假真空自发破缺转化为大 量的如夸克、 轻子以及传递相互作用的玻色子等基本粒子。 暴胀宇宙 论还认为在我们所在的宇宙之外还存在有许许多多与我们所在宇宙 不同的宇宙,有人算出多达 1050个。由于暴胀宇宙论建立在粒子物理 学等最新成就的基础上, 能够不断提出新概念和新方法, 不断解决各 种难题, 因而受到广大科学家的关注。 暴胀模型在哲学上也带来一些
新的内容, 如关于宇宙的无限性问题。 它从科学上把宇宙大大地扩大 了, 为宇宙的无限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还提出了在已知的物质形式之 外还有新的物质形式存在,即设想在粒子之前还有其他物质形式存 在,因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关于物质的认识。
现代宇宙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正处于百家争鸣的进期,提 出的模型很多,有的已被否定,有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但都还 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与发展。
(三) 生命科学的革命
20世纪, 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渗透, 各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的运 用, 生命科学的发展更为深入和迅速。 一方面在微观领域的分子水平 上产生的分子生物学, 进一步证实生物界的统一和联系, 实现了生物 学上的又一次大综合;另一方面,在宏观、群体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产生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为环境保护、 生物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 用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 生命科学还向人类自身的大脑进军, 使脑科学获得迅速发展。
1.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的科学。主 要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其中包括对各种生 命过程, 如光合作用、 肌肉收缩、 神经兴奋和遗传特征传递等的研究, 并深入到分子水平对它们进行物理、化学分析。目前,分子生物学已
成为现代生物学发展的主流, 它所取得的成果, 已在实际工作中获得 某些重要的应用,为工农业及医药事业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遗传物质——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 型,这是生物学中的一次伟大革命。 60年代又搞清了核酸、蛋白质、 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同时揭示了遗传密码和核酸信息控制蛋白质 特异结构的合成机制, 由此建立了生物遗传变异的信息概念。 这表明 从病毒、细菌、 动植物到人类都具有一套共同的遗传密码、共同的信 息符号。 50年代“中心法则”的提出, 70年代逆转录酶的发现,以 及重组 DNA 技术的建立, 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这些 成就,不仅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复杂的基因调节控制提供重要手段, 而且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 产生了一个新的技术科学领域——遗传 工程,它已为人类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与创造新物种开辟了新途 径。
本世纪 50年代,随着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结构测定方法的进展, 人们发现只要把不同种属生物体内起相同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的结 构进行比较, 根据蛋白质或核酸在结构上差异的程度, 就可以确定不 同种属的生物在亲缘关系上的远近。 亲缘关系越近的种属, 其蛋白质 或核酸的结构越相似;反之,其差异越大。据此,能得到反映生物进 化的谱系。 蛋白质分子细胞色素 C 在各种呼吸氧气的物种细胞中均能 找到。 分析它就能知道不同物种的亲缘关系。 目前已对 100多种生物 的细胞色素 C 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测定,并借助计算机测定出平均 700
万年改变一个氨基酸残基。 据此可以分析判断, 较高等的生物大约在 25亿万年前同细菌分离。同样,大约在 15亿年前植物和动物有共同 的祖先。大约在 10亿年前昆虫和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对 100多 种生物的细胞色素 C 的化学结构进行比较后, 已画出了部分生物种属 的进化谱系。 运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要比过去依靠 形态和解剖上的差异来确定有着更大的优越性。 它不仅使得形态结构 上非常简单的微生物的进化有了判断的依据, 而且更能反映出生命活 动的本质,更为精确地推算出物种趋异的时间。
2. 脑科学的进展
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主要有:(1)发 现与某种思维活动相应的大脑区域,利用正电子层析摄影手段发现:人们辩别音符时用左脑,而在记住乐曲时多半用右脑;(2)脑电波 与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从电波分析思维的内容;(3发 现大脑内影响思维的生化物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黑素细胞 激素能对思维产生重要影响;(4)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大脑两个 半球的分工,左半球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从事形象思维、 空间定位、图象识别、色彩欣赏等。还发现了裂脑科学的这些成就, 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说,思维互补 说等。这些新成就和新观点,对工人智能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四) 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系统科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它是以系统及其机理 为对象, 研究系统的类型、 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等基础理论, 系统工程等应用学科以及近年来发展起 来的自组织理论。它具有横断科学的性质,与以往的结构科学(以研 究“事物”为中心)、演化科学(以研究“过程”为中心)不同。它 涉及许多学科研究对象中某些共同的方面。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就是把不同对象的共同方面,如系统、组织、信息、控制、调节、反 馈等性质和机理抽取出来, 用统一的、 精确的科学概念和方法来描述, 并力求用现代的数学工具来处理。 所以, 系统科学是现代科学向系统 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 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 了富有成效的、现代化的“新工具”。
1.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在人类思想史上,早已有关于系统的观念。古希腊思想家已提出 “秩序”、“组织”、“整体”、“部分”等概念来认识世界。中国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把事物看成相生相克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中也有关于系统的深刻思想。 但作为研究各种系统一般原则的系统论 则是于本世纪 20~30年代, 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冲击下, 科学家们已不能容忍用那种孤 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世界,尤其是机械论和活力论已 严重阻碍生物学的发展。于是,贝塔朗菲和一些科学家在 20年代中
期提出了机体论,创立了机体系统论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把协调、秩 序和目的性等概念和数学模型应用于有机体的研究, 主张把有机体作 为一个整体或系统, 用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现象的 本质, 从而解释以往机械论所无法解释的生命现象。 贝塔朗菲机体论 的基本思想是:(1)整体观点;(2)动态结构与能动观点;(3) 组织等级性观点。 这些基本思想已包含了贝塔朗菲后来提出的一般系 统论的基本内容。 1932年~1937年他先后发表了《理论生物学》、 《现代发展理论》、《关于一般系统论》等著作,对系统概念、整体 性、集中性、终极性以及封闭系统、开放系统等都作了深刻论述,从 而奠定了现代系统论的基础。
信息论是本世纪 40年代在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储存、传递、计量、处理和利用等问题的一门新 兴学科。本世纪 30年代以前,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主要表现在 能量方面,如新的动力机、 工具机的出现。其实质是人的感觉器官和 效应器官的延长,是人的体力劳动的解放。本世纪 30年代以后,科 学技术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 主要表现在信息方面, 表现在信息的传 递、储存、加工、处理等技术和通信、控制机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 其实质是人的思维器官的伸展,是人的脑力劳动的解放。
1924年美国奈奎斯特和德国居普夫、 缪勒等人发现电信号的传输 速率与信道带宽度成比例关系,从而最早提出了信息问题。 1928年, 哈特莱发表《信息传输》,首先提出信息是包含在消息中的信息量,
而代码、 符号这类消息是信息的具体方式。 他还提出了信息定量问题, 认为可以用消息出现概率的对数来度量其中所包含的信息。 如从 S 个 符号中选出 N 个符号组成一组消息。 则共有 S N 个可能性。 其信息量为 H = N log S 。 这一理论是现代信息理论的起源,但当时未引起人们的 注意。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些与通信技术有关的新技术陆续 出现,如雷达、无线电通讯、电子计算机、脉冲技术等,为信息论的 建立提供了技术基础。 同时, 作为信息论数学基础的概率论也得到飞 速发展。 在这种条件下, 许多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论的基本理论 进行了研究。 1948年申农发表《通讯的数学理论》,把物理学中的 数学统计方法用于通讯领域, 提出了作为负熵的信息公式、 信息量概 念,给出了信息的定义,为现代信息理论奠定了基础。从此,信息论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出现。 但是, 这时的信息论还主要限于通讯理论。 随着信息论渗透到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信 息论的含义越来越广泛。 40多年来,信息论与系统论、控制论交织 在一起获得迅速发展, 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信息科学。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信息论, 探讨信息的质、量、传输等问题, 这是理论基础; (2) 计算机科学,研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自动机械;(3)情报学, 主要研究信息的记录、储存和检索,研究信息储存密度、速度等。 控制论也是本世纪 40年代未在通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美国数学家维纳被认为是现代控制论和信息科学的创立者。 申农是他 的学生, 在创立信息论过程中曾得到他的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维纳从事防空火力装置的设计工作,需要使用自动机器控制高炮瞄
准。 于是维纳将数学工具应用于火炮控制系统, 处理飞行轨迹的时间 序列, 提出了一套预测飞机将要飞到的位置, 使火炮准确击中的最优 办法。 而火炮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将控制装置的误差反 馈回来作为修正下一步控制的依据。 维纳从生理学家罗森勃吕特那里 了解到人的神经系统与火炮控制系统有相似之处, 都有反馈不足和过 度的问题,本质上是对信息的一种处理。于是开始找到了人、动物与 机器在控制、通讯方面的共同点。 1943年维纳与罗森勃吕特合作发 表 《行为、 目的和目的论》 一文, 论证了目的性就是负反馈活动。 1948年,维纳所著的《控制论》一书出版,它标志着控制论的正式建立。 1950年,维纳发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对控 制论作了更广泛通俗的阐述。 与信息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 控制论的 基本概念和方法被应用于各个具体科学领域, 研究对象从人和机器扩 展到环境、生态、社会、军事、经济等许多部门,使控制论向应用科 学方面迅速发展。其分支学科主要有:(1)工程控制论;(2)生物 控制论;(3)社会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4)大系统理论;(5) 人工智能,即智能模拟。
2.系统科学的新进展
20世纪 50年代以后,形成了一股研究现代系统理论的热潮,相 继出现了各种新的系统理论,如: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 协同学、费根鲍姆等的混沌理论、爱根的超循环理论、米勒的生命系 统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理论生物学家普利高津于 1969年“理论 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克 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无法解释生物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从 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这引起了普利高津的广义热 力学派的兴趣。从 1946年到 1967年整整 20年中,普利高津学派把 物理系统或生物系统的有序结构形成的条件当作一个新方向展开理 论探索, 并把重点放在新结构的产生是否与平衡中心的距离有关这一 问题上。 1969年,他们终于发现:一个开放系统在从平衡态到近平 衡态再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 系统内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 阈值,通过涨落, 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在时 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形成一种动态稳定的有序结构。 这种新的有序状态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才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 而且不因外界微小的扰动而被破坏, 因而称 为耗散结构。 这种耗散结构能够产生自组织现象, 所以耗散结构理论 也叫“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它解决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转 化为有序的问题,对于处理可逆与不可逆、有序与无序、平衡与非平 衡、整体与局部、 决定论与随机性等关系提出了良好的思考方法,从 而把一般系统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 H ·哈肯于 1970年创立的。 它以信息论、 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类比, 对各类系统中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一整套数学模型和 处理方案。 它是耗散结构理论的突破与推广, 也是一门关于自组织的
理论。 它进一步指出了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 力学平衡还是不平衡。 也不在于离平衡态有多远, 而在于只要是一个 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只讨论了远离平衡态系 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而协同学除了分析系统的“协同作用”外, 进一步解决了近平衡态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 协同学开始只限于 研究一个非平衡开放系统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有序问题。 1978年, 哈肯在《协同学:最新趋势与发展》一文中将协同学的内容扩展到功 能有序。 1979年,哈肯又注意到混沌现象的重要性,认为一个非平 衡的开放系统不仅可以从无序到有序, 而且也可以从有序到混沌 (指 由决定性方程所描述的不规则运动) 。 这一发现使协同学进入到一个 新阶段。 1981年,哈肯在《 20世纪 80年代的物理思想》一文指出, 在宇宙中也呈现有序结构。 这些说明, 无论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 领域, 只要是开放系统, 就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非平衡的有序结 构,都可以成为协同学的研究内容。
混沌理论是本世纪 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耗散 结构理论、 协同学在创立初期, 着重研究系统是如何从混沌到有序的 发展,并找到了一些系统从混沌到有序发展的机制和条件。 80年代 以来,人们在探索“热混沌”与“非平衡混沌”的联系和区别之后, 着重研究系统怎样从有序进入新混沌,以及混沌的性质和特点等问 题。 现今, 对非平衡过程中从有序进入混沌的道路研究得比较清楚的 有三种:(1)倍周期分岔进入混沌。系统运动变化的周期行为是一 种有序状态。一个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周期加倍,会逐步丧
失周期行为而进入混沌。 如一个非线性电子电路, 当考察它的输出交 变电压随输入电压大小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时, 可以发现, 开始输入 电压较低时, 输出电压频率与输入电压的频率一样, 而随着输入电压 的增加,输出电压的频率经过二分频、四分频、八分频、十六分 频······,最后进入混沌(具有各种各样频率的输出电压)。 这种周期成倍地增加(T , 2T , 4T , 8T ······),最后进入混 沌的过程, 在自然科学中被称为倍周期分岔时, 相邻两次分岔对应的 参数之差的比值,惊人地趋近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的发现说明,倍周 期分岔进入混沌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自然现象。 不管什么系统, 通过倍 周期分贫进入混沌时,都遵循共同的规律。(2)阵发混沌。一个系 统, 在非平衡非线性的条件下, 某些参数的变化达到某一临界阈值时, 系统会时而有序,时而混沌,在两者之间振荡。有关参数继续变化, 整个系统会由阵发性混沌发展为混沌。 阵发混沌往往与倍周期分岔产 生的混沌同时出现,它充分说明有序与无序的密切联系和相互转化。 (3)茹勒—泰肯道路。当系统有三个以上的频率耦合时,系统就出 现混沌现象。非平衡非线性过程进入混沌,与“宇宙早期的混沌”、 “热力学平衡的混沌”相比较,具有三种特性:一是具有“奇异吸引 子”,即在混沌区内,两个靠得非常近的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指数 发散开来,两个相距很远的点,又可能无限地靠近,它们将在混沌区 中自由地游荡,又跳不出混沌区去,因此无法描述它们的“轨道”, 无法预测其未来的状态; 二是具有分数维数。 系统被限制在奇异吸引 子内来回游荡时, 其轨道又不能充满整个区域, 彼此间有无穷多的间
隙,这样的实体比二维大,比三维小,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是一个 分数维数; 三是具有无穷嵌套自相似结构。 系统通过倍周期分岔进入 混沌,其原来的有序结构并非完全消失,而是形成了无穷多个结构, 周期由 1, 2, 4, 8,···以到无穷。故显示出杂乱无章的混沌状 态。但在混沌区内,从大到小,一层一层具有彼此相似的结构互相套 叠,从而形成“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混沌理论从科学上进一步 说明了自然界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混沌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成就, 使人们认识到, 牛顿力学不仅不能应 用于无穷大和无穷小事物的研究, 对于无穷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也同样遇到了困难,出现了新的局限性,面临新挑战。
生物体是自然界最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它们与非生命系统一样, 也是非线性振荡系统。从信息与非线性振荡等观点来解释生命的本 质, 讨论生命可能的存在形式和存在条件, 可以得出一系列不同于传 统认识的全新看法。 爱根的超循环理论和米勒的生命系统理论就是直 接从生物领域入物来研究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超循环理论是由柏林大学物理化学家 M ·爱根于 1971年正式提出 的。 他在寻求生物学现象的理化基础时, 应用化学动力学理论和量子 力学跃进理论,建立了一套数学模型,并在 1977年发表的《超循环 —自然界的一个自组织原理》 一文中作了系统阐述。 这一理论的中心 思想是要说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阶段和生物进化阶段之间还有一个 生物大分子自组织阶段,即从生物大分子到原生细胞的进化阶段中,
形成了一种超循环式的组织,它具有一旦建立就永存下去的选择机 制, 构成生命运动中由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各种循环。 这些循环层 次相属, 低一级循环组成高一级循环, 高层次的循环又组成更高一级 循环, 逐层递进不已。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统一遗传密码的细胞结构。 超循环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理论都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客体 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有序不断进化观点的正确性。
美国心理学家 J ·米勒从生命系统的许多知识应与物理科学、工 程学相一致的概念加以说明这一观点出发,在本世纪 50年代提出了 生命系统理论。这里所谓的“生命系统”是指一切活着的具体系统, 从阿米巴到联合国,从细胞到超国家系统。作为一般系统理论,它具 有通用学科性质的概念体系。 它在层次等级中形成一个个子集的生命 系统共有 8个层次:细胞、器官、生物体、群体、组织、社区、社会 以及超国家系统。 这里的层次等级从最小的可分割的物质形式进展到 分子、多分子系统、行星系等等,最后达到最大系统,即宇宙。生命 系统是具有能保持甚至随着时间推移能增强其边界内部低熵状态特 性的多分子系统。它们输入高负熵的物质,如燃料或食物,并以废物 形式输出低负熵物质。 当一个生命系统边界内部的熵减小时, 在把该 生命系统及其环境包括在内的更大系统中的熵是要增大的, 因此并不 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
三、 现代科学革命的特点与趋势
科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智慧的结晶。在社会历史和人类认 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表现出自己时代的特征。 那么, 现代科学的特 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贯穿于 20世纪的现代科学革命,它的特点 与趋势主要表现在:科学发展的加速化和数学化,科学、技术、生产 的一体化等方面。
(一)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和专业化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由各种不同学科形成的一个有机整 体。 不同时期的科学整体都有其结构形态, 反映了人们在一定历史条 件下对自然界不同层次和方面的认识水平。 古代的科学知识结构体系 主要是由大量经验性的实用知识、 少数几门理论自然知识和自然哲学 等几种具体形态构成的。 从 15世纪下半叶到 19世纪末的近代自然科 学结构体系是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自然科学体系, 各门具体科学 相继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 形成日益庞大的知识体系。 在这一时期, 由于力学在生产和工程上的大量应用,出现了几次重大的理论综合。 科学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又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总 体认识更深一步, 为进一步的科学分化提供新出发点和指导原则。 自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爆发物理学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以后, 科学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出分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学科越来越 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科学知识的层次性也日益明显。当代的科 学体系结构,本质上是分层次的、立体的、网络的、开放的大系统。 人们开始从一种全新的观点出发, 向着不同的物质层次进军。 在本世
纪发现了原子结构、 各种基本粒子以后, 自然科学的研究从宏观低速 领域的物质运动规律进入到微观高速领域和大尺度的宇观领域的物 质运动规律,导致了粒子物理学、宇宙演化论、分子生物学等基本学 科理论的诞生。 科学在高度分化, 但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分明。 各门科学之间的空隙逐渐得到填补, 分子生物学的出现使物理科学和 生命科学之间的鸿沟开始消失。在各种学科之间出现新的交叉学科、 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使科学结构呈现为连续的整体,科学由二元平 面走向三元立体, 科学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据 统计, 目前各种层次的学科已有两千多门。 现代科学越是精深地研究, 人们越是接近整体地、 综合地把握各领域所获得的成果。 现代科学与 近代科学相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 统一的自然科学已分化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基础科学和 工程应用
科学三大层次,而每一层次又分成多种不同的门类。
2.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 相互渗透和整体的趋势明显加快。 不仅各门传统的基础科学的分支学 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等)按树枝型不断成长,逐渐形成新的基础 科学门类,如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而有各基础学科之间、各分支 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如环境科学、仿生学等 也在蓬勃发展。
3. 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二)科学活动的社会化和国际化
科学活动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是指科学劳动的组织形式发展到了 国家规模, 甚至国际合作, 科学技术已成为整个社会整体的有机构成。 科学研究工作从个人活动发展为集体活动, 曾经历了很长时间。 在古 代和中世纪,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受求知愿望和寻求自然界 奥秘的兴趣所驱使。 当时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 科学研究往往是上层 人物的事情,而技术活动则是劳动者、工匠们的事情。科学高贵、技 术低贱的思想在欧洲影响很深。 近代以来, 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是以 追求真理为目的。 他们总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志同道合的人们。 基于 这一点,大家愿意定期集会,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16世纪,这样 的交流小组在意大利开始出现并很快发展到 170个, 1657年还成立 了实验学会。继而英国于 1662年正式成立“以促进自然知识为宗旨 的皇家学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学会。从这以后,科学研究的社会 化和制度化发展很快,尤其于 1666年成立的法国皇家科学院成为国 立研究机构的先驱, 由国家负担一切费用, 根据国家需要确定研究项 目,并有部分会员由国家支付工资,成为职业科学家。过去,科学家 与发明家、 工人之间的接触是偶然发生的, 以致使一个新原理从发现 到实际应用需要很长时间, 某些精密仪器和工程取得进展, 需要经过 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科学研究已成为自觉的有组织的活动,并与生
产密切结合。 以前科学家个人配几个助手的科研活动形式已为集体组 织所取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一部分企业家或政府官员,对科学 尤其是应用科学的重意义逐步有所认识, 从而肯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 力,如英国政府于 20世纪初成立“科学工业研究局”,各行各业建 立“研究共同体”。德国政府和各大企业协作,成立了开塞·维尔赫 姆协会,进行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
20世纪 30年代以后,科学劳动和组织管理已发展到了国家规模 或跨国形式。 从 1937年德国建立 V-2火箭基地开始, 到 1961年美国 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达到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和前苏联 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极大程度上依靠科学技术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 下,重大科研项目都由国家政府出面组织,特别是军工部门,各国竞 相扩大研究规模,增加研究经费,发展尖端技术。科学技术与国家的 政治、经济、军事连成一体。美国政府年军费开支由 150亿美元迅速 上升到 500亿美元。 美国科学家从事的重大科研项目, 多由美国国防 部提供费用。 战前的科学研究, 各国普遍依靠各大学的研究室和企业 实验室, 而战后普遍建立起国家研究所, 由它们与各大学和企业研究 室共同协作。 有时甚至国家规模也显得力量太弱而开展国际协作, 规 模空前, 投资巨大。 科学活动的国际化从早期的跨国公司发展到多个 国家的联合。 1958年为了进行国际原子能研究的合作,成立了欧洲 原子能委员会。这种形式到 80年代更加普遍。 1985年开始的中美两 国海洋科学家合作对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查研究,历时 5
年,已完整地掌握 “厄尔尼诺”现象从产生——鼎盛——消衰全过程 的科学数据和资料, 对揭示地震、 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活动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意味着现代科学革命从一开始就是 具有世界规模的复杂多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社会制度上 都在进行着,它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所谓“大科学”的时代。
(三)科学发展的加速化和数学化
科学发展的加速化主要是指科学发展的速度和科学理论物化的 速度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恩格斯曾对 19世纪以前近代自然科学的 发展速度加以概括:“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得到了 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 方成正比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 446页。)到了 20世纪 40年代,对科学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美国著名科学 学专家 D ·普赖斯在他的《巴比仑以来的科学》一书中以科学杂志和 学术论文作为知识量的重要指标,描述科学是按指数增长的规律。 科学发展的速度可以从几个方面的统计数字来说明:首先,从科 学家的人数发展来看,据统计资料推算(见表)(杨沛霆。《科学技 术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6年,第 481页。):每 50年科学家 增长 10倍,可见这一增长速度是相当于惊人的。
年 份 科学家人数
1800年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1970年 1000人 10000人 100000人 1000000人 >3200000人
其次,科学知识的增长与科学家人数增长的速度相适应。科学家 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知识, 因此, 科学知识数量的增加和科学家数量的 增长关系十分密切。据 D ·普赖斯的数据统计,知识增长量是与科学 家增长总数的平方根成比例关系,即科学家增长 3倍,科学知识(成 果数)增加 1.7倍。
再次,从科学出版物的数量来度量。科学知识在 19世纪和 20世 纪中叶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 约每 10年增长 1倍, 80年代则每 6~7年增长 1倍。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 6000~8000篇,发表科 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
自然科学理论物化的速度加快,是指从提出自然科学理论到生产 过程中加以应用所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 19世纪以前,蒸汽机发明 到投入生产用了 100年(1680~1780)蒸汽机车用了 34年(1790~
1824) , 柴油机用了 19年 (1878~1897) , 电动机用了 57年 (1829~ 1886),电话机 56年(1820~1876) , 无线电 35年 (1867~1902) , 电子管 31年(1884~1915),汽车 27年(1868~1895)。但进入 20世纪以来, 物化速度日益加快。 雷达只用了 15年 (1925~1940) , 电视机用了 12年(1922~1934),晶体管 5年(1948~1953),原 子能利用从发现原子核裂变到第一台原子反应堆建立只用了 3年 (1939~1942) , 而激光器从实验室发明到在工业上应用则仅仅 1年。 另外,据有关资料介绍,在 1885~1919年间,一种发明到客观存在 在工业上应用的“成熟期”,平均是 30年,从生产到投入市场平均 是 7年;在 1920~1944年间,这些时间相应地变为 16年和 8年,而 在 1945~1964年间, 则分别缩短为 9年和 5年。 (何钟秀主编。 《科 学学纲要》,天津科技出版社, 1982年,第 234页。)现代科学技 术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是, 它不仅要进行定性的研究, 而且还要进行 定量的研究, 形成具有数量意义的概念, 运用这种要领对研究客体进 行数量分析, 提出一定的数学关系式和数学模型来描述研究客体的运 动和规律。这是现代科学革命的一个必然趋势。尤其是电子计算机、 人工智能的出现,它已可以协助和配合人脑从事计算、判断、推理、 决策、翻译、情报资料检索等各种活动。这就要求在研究模型编制成 形式化的信息符号系统输入电子计算机, 使之依照一定的程序代替人 脑进行思维活动。
(四)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
整个近代,虽然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日益迅速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科 学技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但科学和技术、 科学和生 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脱节的。主要表现在:(1)科学的发展常常 落后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以致在科学理论上尚未搞清楚的东西, 在 技术和生产上却可以首先实现它。如 18世纪发明的蒸汽机,作为其 理论基础的热力学,直到 19世纪中叶才建立起来。 (2)有时科学因 其身的矛盾运动而出现新理论, 但却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技术, 应用 于物质生产。 如 1831年发现电的磁感应定律, 直到 1867年才制成可 供生产使用的直流发电机, 而电力技术的发展和电力技术革命的真正 开始却是 19世纪 70年代以后的事了。 20世纪以来,情况大为不同。 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在机器体系中加进了一个 全新的部分——自动控制机。 在使用这种复杂的自动化机器体系的条 件下,若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仅不能发有、创造新的生产工具, 就是操纵或重复制造原有的生产工具也是困难的。 何况当前正在进行 的科学技术革命, 改变了全部技术的基础, 改变了全部生产技术—— 从材料与能源的开发利用, 直到机器体系的组织和管理的形式以及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它还改变了生产的社会结构, 造成了可以克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农业劳动与工业劳动、 城市与 乡村、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等差另的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50年 代以后, 人们普遍关心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对未来社会的作用。 人们 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当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能极大地影响人类的历 史进程, 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换句话说, 自然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和生产的革命变革; 而技术和生产变革的成 果, 反过来变成现代科学革命的强大基础, 促进并加速着科学革命的 进程。 这是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一 特点使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在更高的基础上融合成统一的过程。因 此,前苏联学者凯德洛夫根据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合流的趋势, 主张把这两个革命合称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当代科学对于物质 生产的这种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产力, 而 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相互作用的形式,在以前 “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基础上,出现和“科学→技术→生产” 这种逆向过程。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 中电子运动过程, 建立了半导体能带模型理论, 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 技术蓬勃发展起来, 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运用相对论及原子 核裂变原理形成和发展了核技术,促进了原子能在军事、航运、发电 等方面的应用;运用光量子理论创造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 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新成就,发展起生 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等
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的真正的辩证结合, 形成了“生产技术科学”的完整体系。
作文二:《气功的发展与现代科学的临床研究》5000字
气功的发展与现代科学的临床研究
作者:苏堂田
来源:《少林与太极》2015年第03期
一、气功
气功古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健身术,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主观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以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气功的内容
气功内容广泛,主要有调身(姿势)、调心(意念和松静)、调息(呼吸)、自我按摩和肢体活动等。气功功法繁多,有以练呼吸为主的吐纳功、以练静为主的静功、以练站桩为主的站桩功、以练动静结合为主的动功、以练意念导引为主的导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国气功流派众多,一般分为医、儒、释、道、武术五大派别。
中国气功有2000多年的历史。论述气功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据中国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公元前380年左右的实物。《庄子》也论及气功。中国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一篇《却谷食气篇》,也论及了气功。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内经·上古天真论》关于气功论述尤详,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另外,历代不少著名著作中也都谈到了气功,如老子的《道德经》,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王阳明的《传习录》、胡文焕的《类修要诀》,清代王祖源的《内功图说》,以及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新中国成立后,气功被运用近代医学科学加以整理提高,用于保健康复和治病,称为“气功疗法”。
诸派气功,各有特点。医家气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强身为目的。儒家气功主要以“修身养气”为目的。道家气功主要以“身心兼顾”、“性命同修”、“清净无为”为目的。释家气功主要以“练心”为目的,要求“精神解脱”;其中又分两派,一派叫作“入定”,强调“四大皆空”,另一派叫做“参禅”,强调“修心养性,普度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以锻炼身体、防身和提高击技技术为目的。各派气功尽管方法各异,但总以练意、练气为主。气功从形态上可分为静气功和动气功两大类。静气功采取卧、坐、站等外表上静的姿势,运用精神内守和调整呼吸的方法,着重练身体内部,因而也称为内气功。动气功是采取意和气相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方式,如走式气功、太极棒气功、自我按摩等,因为它有动作表现于外,所以又称为外气功。
三、气功的作用和疗效
中国古代气功从一开始就用于治病和健身。气功之所以能够治病,主要是因为它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及心血管系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异常反应有纠正作用,对腹腔器官有一种按摩作用,对自身生理机能起到自我控制的作用。
从脑电图的变化来看,练气功者和常人有显著不同。常人脑电图在清醒状态下呈大量高频低幅波,约50微伏,不同区域脑电波的同步性很差,而练气功者脑电波出现大量频率为8赫左右的α波,波幅高达180微伏,且各区域电波趋于同步化。上述特点在大脑的额叶和顶叶更为明显,而额叶正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中心,主管意念活动。这表明气功对高级神经中枢的作用尤其显著。练功越久,α波段的同步化则越好,且向低频段扩张,可以大大提高大脑的功能。
从呼吸变化来看,练功时可见呼吸频率减低,呼吸时间延长,呼气与吸气时间之比增加,横膈活动幅度加大,潮气量及肺活量增加,每分钟通气量减少,深呼吸时往往好像停顿一样,其中夹杂多次小呼吸运动。动物实验证明,呼气中枢兴奋增强时可扩散至副交感神经中枢,吸气中枢兴奋增强时可扩散至交感神经中枢。这样,通过对呼吸运动的意志性调节,可以促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趋于平衡。
从代谢生理状态来看,练坐式和卧式气功时,身体的耗氧量比练功前减少30%左右,能量代谢率也比练功前减少20%左右,呼吸频率和每分钟的通气量也减少。这种低代谢生理状态,有助于减少患者身体的消耗,重新积聚精力,培养体力,为战胜疾病打下基础。
从自我控制来看,气功和生物回授两种疗法相结合,就更易于达到自我控制。所谓生物回授,就是用肌电计、皮肤电阻计算生物回授器的检测,把生理功能(如肌张力、血压等)的变动用听觉和视觉的信号告知患者,使患者心中有数,让患者通过自己的意志控制来掌握生理功能的变动,使之趋于正常,达到治疗的目的。
从按摩作用来看,进行腹式深呼吸能够使腹腔器官受到有节律的按摩作用,尤其在采有停闭呼吸法(如内养功)及逆呼吸法时,这种作用更为显著。在练气功时,胃液分泌增加,膈肌活动范围比平时增加3~4倍,腹腔内压发生周期性的变动,从而可以按摩胃、肠、肝、脾等内脏器官,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腔淤血,改进内分泌的调节,改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练功后一般都食欲大振,食量大增,体重亦因而增加,能够为治愈疾病创造出良好条件。 从血液循环系统来看,血管运动与练功过程以及所练功种有关。在练内养功和练松静功的过程中,半数以上手部血管出现舒张,练松静功者比练内养功者舒张明显,而练三圆式桩功的会出现缩血管反应。凡入静好和练功程度高的,功中血管变化较稳定。练气功中吸气比呼气长者,每分钟心输出量增加,而呼气长于吸气者每分钟心输出量减少,这是呼吸中枢对心脏迷走中枢和心率影响的结果。无论是练内养功或练松静功,都会出现心率降低的现象。坚持每天练功的,血压下降明显。
练功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作用:排除情绪的干扰,让人体的生理、生化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气功中的放松、入静和呼吸可缓解大脑皮层对整体的应激性反应准备,为机体的休息、修复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亦可清除“七情”对机体的扰乱,降低机体对外部环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减弱“六欲”的危害;经过缓慢调整,使整体耗能减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气功的入静(调心)调整精神状态,使之入静,也是气功最基本的功夫。
入静方法可有下列5种:
1?郾意守法。意念高度集中于身体某一点,常用的是意守丹田。意守时要排除杂念,但不必过分用意,而要似守非守,不即不离,松静自然,恰到好处。
2?郾随息法。意念集中在呼吸上,只留意于腹式呼吸的起伏,但不可加意指挥,以便自然形成意气合一,达到入静。
3?郾数息法。一呼一吸谓之一息。练功时,默数呼吸次数,从一到十,十到百,数至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就自然可以达到入静。
4?郾默念法。默念的字句要单纯,其目的是用一念代万念,用正念代“邪念”,以帮助入静。例如默念“松静”二字,不少人可念到一心不乱、杂念不生、心旷神怡、舒适入静的境界。 5?郾听息法。用耳朵听自己的呼吸气的出入,以听不到为好,在听不到的情况下去听,以助入静。
以上5种调心入静法,初练时可从意守法开始,逐渐过渡到随息法或听息法,或始终练1种,可以因人而异。
气功的呼吸(调息)呼吸是气功疗法的重要环节。通过锻炼,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扩大肺活量,促进气体代谢和血液循环,按摩内脏,帮助消化和吸收,以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呼吸方法比较常用的有下列8种:
1?郾自然呼吸法。这是每个人出生后即具备的生理呼吸,丝毫不加意念支配,呼吸自然、柔和、均匀,但其缺点是不够深长。
2?郾顺呼吸法。吸气时腹部外凸,呼气时腹部内凹,腹肌前后运动量大,逐渐练成腹式呼吸。
3?郾逆呼吸法。与顺呼吸法正相反,吸气时腹部内凹,呼气时腹部外凸,较顺呼吸法的运动幅度和强度为大。
4?郾停闭呼吸法。在吸或呼当中,吸或呼之后稍停片刻,然后再吸或呼。
5?郾鼻吸口呼法。人的正常呼吸是鼻吸鼻呼,但当呼吸道有病、内腔变狭、呼吸不畅时可采用此法。
6?郾气通任督脉法。这是一个完整的功法,但其呼吸法采用逆呼吸法,用鼻吸气,同时以意领气(即用意念指挥内气运行而非呼吸空气),意想气到了肚脐(丹田),然后下至会阴,呼气时以意领气,意想气由会阴循脊柱至百会(头顶),由鼻呼出,故又名小周天呼吸法。
7?郾潜呼吸法。是练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后自然出现的一种呼吸法。其特点是吸气绵绵,呼气微微,息息均匀,呼吸出入时用手试之于鼻,没有明显的感觉,故又叫做潜息法。 8?郾真息法。古人云:“盖凡息即停,而真息自动。”所谓息停,不是强闭不出,而是虚极静笃,心愈定而息愈微,神凝气结,至此一息。此时,从外表来看呼吸好像停止,但实际上腹中在旋转跳动,故又叫做“胎息”,此乃功夫较高阶段。但也有人认为练真息法如不得法,呼吸功能受抑制过甚,也可能导致危险,危害健康。
上述8种呼吸法中,顺呼吸法对防治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疗效较好,停闭呼吸法和逆呼吸法对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疗效较好,鼻吸口呼法对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较好,气通任督脉法对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各种呼吸法应根据病情辨证采用,以免发生偏差。不论哪种呼吸法,每练10~20分钟后都要改为自然呼吸法,以免呼吸肌过劳、发生麻痹,或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呼吸中枢受压制过甚使人憋闷,贻害身体。因此,练气功必须练养结合,亦即练呼吸与养呼吸相结合。练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则指导下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慢,切不可急于求成。
四、气功的功种
气功从用途上来看,可分为3种:
1?郾医疗气功。用于治疗慢性病,通常所说的气功,主要指这种气功。
2?郾保健气功。用于日常保健强身和预防疾病。
3?郾武术气功。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用于强筋骨、长气力,以练站桩为主。 气功从方法上来看,大致又可分类下列多种:
1?郾放松功。其特点是练气时结合练意,默念“松静”二字,逐步用意识使全身放松,可用以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风心病、脑动脉硬化等。
2?郾内养功。其特点是练习入静结合腹式停闭呼吸,可用以防治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
3?郾强壮功。其特点是以调心为主,着重练习入静,并结合逆呼吸,可用以防治多种慢性病以及神经衰弱等。
4?郾静功。以调身、调心入静为主,适用于防治神经衰弱等病。
5?郾气功搬运法。主要以意领气沿任督二脉运行,可用以防治神经衰弱、遗精、早泄等。
6?郾新气功疗法。其特点是意念、呼吸、动作、吐音和综合导引5种方法相结合,是一种动静相兼的动功,可用以防治多种慢性病。
7?郾三圆式站功。以练身为主,结合练呼吸和入静,可用以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 8?郾铜钟式站功。以练身、练意、练气为主,可用以防治肺结核等多种慢性病。
9?郾太极棒气功。其特点是在松静的前提下持小器械(1尺长的棍棒或太极尺或太极棒或圆球)做简单动作,以诱导入静,适用于练气功法易入静的人,可用以防治多种慢性病。 10?郾动功。其特点是在松静自然的原则下肢体做各种动作。
11?郾意功。其特点是用意领气专攻身体病区,是一种主要用意的功法。
12?郾吐纳功。其特点主要是在松静自然原则下练习深呼吸,并常结合着进行各种肢体活动。
13?郾保健按摩。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进行自我按摩,常常和练气、练意等结合着进行,疗效显著。
14?郾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古代民间传统的健身术,常和练气、练意结合着进行。 上述各种功法的适应征都是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归纳出来的,但并不是全部。至于气功禁忌症,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热,各种急性病以及急性传染病等。
五、气功研究和发展趋势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和整理气功,到60年代把气功定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全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如上海第一医学院、唐山气功疗养院、重庆医学院和上海市高血压病研究所等单位,纷纷开展气功生理机制的研究,对比练功前后人体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如呼
吸、心率、血液、血压、血液成分、消化机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等。中国云南省个旧市第三中学王伽林为了取得科学成果,曾在自己身上开刀,剖腹测量胆汁流量,直接观测气功状态下内脏功能的变化;他还提出了关于练功时血压变化的研究报告。北京和上海的科学研究部门在研究“气”的本质中,提出了“生命信息”的新概念;他们认为气功运气疗法属于信息疗法,是产生中医学说的基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顾涵森在对气功“外气”的科学研究中获得4种物质形态—受低频信息调制的红外辐射、某种微粒流、静电及低频磁信息。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等根据顾涵森对“气”的物质性研究成果,从仿生学角度出发进行了模拟试制,研制了“远红外信息治疗仪”,4个月内经200多例试用,疗效与气功医师放气治疗基本相同。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探明“气功”的奥妙。
有人认为,虽然分子生物学是当前生命科学的先锋,但综合的、对人类生命整体的研究则将是生命科学潜在的、未来的主流,那里孕育着自然科学的伟大突破,而气功的研究则可能是通向未来的一个突破口。
作文三:《基督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4500字
十七世纪的英国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温床。英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一、二百年内,科学突飞猛进,远远超前于其它国家呢?人们从社会、经济、政治、实验方法等诸方面寻找原因。现在多数研究者认为,基督教信仰是促进英国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 基督教一神观是现代科学的思想基础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元论世界观及由此产生的理性主义,中世纪在西方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一元论的世界观在理智方面抹煞造物主与被造之物的差别,认为人的理智的实能部分与神的理智相同。因而高举人的理性,认为人的理智和思想可以洞察宇宙万物的奥秘,是衡量一切真理的标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默想,在理智中设立大前题,然后以此前提推演出去,用以解释各种事物,这叫演绎法(deduction)。他们注重理智思维,忽视人对事物的观察分析。
按此世界观、方法论,亚里斯多德认为宇宙由五十五个同心圆球组成,最中心是地球,向外分别为水、气、火、天空星体等圆球。每个圆球都有灵性,神在所有的圆球之外,对各圆球产生吸引,因而带动宇宙各圆球运转。中世纪的教会及科学界,普遍接受亚里斯多德的宇宙观,认为神是终极因,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13?在理性主义的束缚下,以实验、观察为主要手段的现代科学不可能得到发展。
公元1543年,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日心学,并得到天文学家伽利略和凯普勒从实际观察中得到的资料的有力支持,推翻了地心说。从此,经验主义的治学方法开始抬头,强调观察外界事物的重要性,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分析、发现规律,即所谓归纳法(induction)。经验主义哲学拉开了现代科学的序幕,伽利略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怀疑主义,只相信经验过的东西,不承认因果关系确实存在,认为科学只是经验的归纳,无法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休谟(David Hume)是代表人物。
此外,随着亚里斯多德宇宙观的被推翻,神是终极因的观点,也和地心学一起被许多人抛弃了。人们开始站在纯自然的立场,不再追求自然定律的终极因(why),而只是描述和形容自然规律(how)。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占上风,认为一切事物皆由物质组成,提倡物质的永恒性,否定其被造性;强调真理的可经验性,摒弃时、空之外的任何客观实体;高举人的理性,相信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认为宇宙乃机缘巧合的产物,否定超然的造物主的存在。自然主义否定神后,在宇宙和人类起源问题上留下的空缺,为日后进化论的崛起提供了适合的土壤。(详见第六章)
然而,基督教坚持一神的世界观,相信神创造了宇宙万物,人是按神的形像造的,人可以凭借由神所赋予的理性去认识神所创造的宇宙万物,进而认识神、荣耀神。也就是说,人可以从观察大自然开始(经验),借着归纳和演绎(理性)提出假设,然后再用实验来证实、修正或推翻这种假设。有人称此为经验的理性主义。很明显,当今实验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正是源于基督教倡导的理性经验主义。14
科学研究有一个大前提,即相信宇宙万物是按一定的规律运作的,这种规律不随时间、地区和研究者而改变。这一前提被称之为自然划一原理。这一原理也是直接来自基督教的一神世界观。无神论演绎不出这一原理,使宇宙此起彼伏的多神论也无法使自然规律在整个宇宙和谐统一。过去在欧美占支配地位的基督教信仰,为科学研究建立了大前提,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法论,使现代科学孕育于西方成为历史的必然。
○ 基督徒是发展现代科学的中坚力量
按照《圣经》的教导,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护持者,人是神按自己的形像造的。基督徒相信,因神赋予的理性,人有能力接受神的启示去认识宇宙,进而认识神、荣耀神;同时,神要人治理环境、管理各种鱼类、飞禽、走兽(见〈创世记〉第一章)。只有对所要管理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当好神的管家。为了认识、荣耀神,为了不负神的重托,一大批虔诚的基督徒以极大的热忱献身于自然科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各现代学科的奠基人。现代科学发展初期,英国社会的基督徒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而在英国早期皇家学会中,基督徒的比例却高达百分之九十!
牛顿是这一大批基督徒科学家的杰出代表。这位英国科学家二十七岁即出任剑桥大学教授,发明微积分法,确定运动三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和天文学也有颇多建树。后被推为皇家学会会长,并被加封为爵士。他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又是虔诚的基督徒。牛顿的父母是虔诚的清教徒。但他出生前三个月,父亲病逝。面对这个濒于死亡的早产儿,他母亲向上帝祷告:“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听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于耶和华”(撒上1:11)。所以牛顿从小敬畏神。牛顿成长过程中留下的最早记录,就是他在课堂笔记的空白处记下的祷告。牛顿常常到花园祷告与默想;苹果掉在地上,使他想到了万有引力。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曼纽(Manuel)说:“近代科学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15?牛顿身为杰出的科学家,又常常公开表示自己的信仰,加上不擅交际,故遭到许多无端攻击。“当时宗教分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科学,却有三流的神学;科学分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神学,却有三流的科学;政治分子攻击他的科学、神学、人际关系都属三流;有人看他孝顺母亲又终身未婚,就中伤他心理不健全,现今还有人说牛顿有恋母情结;有人看他对学生好,就说他有同性恋。”16?这些攻击使牛顿几乎发疯,也造成了他漫长的信仰动摇期(1698-1707)。直到英王任命他为英国皇家协会会长,攻击才消失。牛顿于1727年谢世,他晚年写道:“不管任何环境,要守住耶稣基督救赎的真理和最大的诫命——爱人如己”。17
波兰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哥白尼经二十几年研究,发表《天体运行》(De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巨著,首先提出日心学,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哥白尼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早年学习神学和医学,一生悬壶行医,后又担任牧职传道。支持证实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和凯普勒也都虔信神。伽利略虽遭到天主教教廷的迫害,他本人仍相信《圣经》,相信〈日心说〉与《圣经》并不矛盾。凯普勒是基督徒,曾在神学院进修两年。当凯普勒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发现了行星运行三大定律后,他将荣耀归给神:“我感谢你,造物主和上帝,因为你已在你的创造中给了我这份喜乐,我在你手作成的工中喜乐。现在,我已完成我蒙召应作的工作。在其中我已尽用了你赋予我心智的一切才能。以我狭窄的心智对你无限丰盛的理解,我将向那些将要读到我的话语的人彰显你的工作的伟大。”18
电解原理发明人法拉第虔信《圣经》,并是伦敦一教堂的兼职传道人,每周讲道多次,遗留至今的讲章有一百五十篇之多。他临终时,别人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我心灵很平静。”并引用《圣经》说:“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后1:12)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卡尔文(William Thomas Kelvin),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一次,有个学生问他一生中最大的发现是什么,他没有说是第二定律,却说:“在我生平的发现中,最有价值的,是认识了主耶稣基督。”19
化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在他的科学论文中再三强调,科学研究的整体目标,是要显示《圣经》和自然规律的合理性及和谐性。他本人研读原文《圣经》,对基督教护教学甚有研究。在美国发行的第一本印地安语《圣经》是由他资助出版的。波义耳二十八岁后前往牛津,他与有“清教徒之父”之称的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建立了深厚友谊。针对当时有人以为对神虔诚就必须反对科学的谬误,他们宣称:“人得救的条件不是要反对什么,而是接受上帝白白的恩典。只要你肯,仍然可以在科学里爱上帝、敬拜上帝。”在波义耳的牛津科学阵营里逐渐聚集了一批杰出的基督徒科学家,并由此形成了“英国皇家科学会。”20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氏(Karl Von Linnaeus)对现代植物学的发展有极大贡献,尤以植物分类法闻名。他将自然界分为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类,再细分为纲、目、科、属、种,成为现代自然分类法的基础。林奈氏一生敬畏上帝。据说某日他外出散步,偶见一艳丽夺目的花朵,深感上帝创造的奇妙、伟大,便立即跪下,感谢造物主的恩典。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他发明消毒法,对人类医疗卫生贡献极大。又在防治瘟蚕病、促进法国蚕丝业的发展立下丰功。他对上帝和福音都有坚强的信心。他说过,“如果承认上帝的存在,这一个信心实比一切宗教的神迹更为超奇,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有了这种信心,这种悟性,那便不能不对上帝下跪,肃然敬拜了。”他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祷告。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出于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经潜心研究,他发明了消毒法,证明了腐烂物质不能产生生命。年老时,他回母校讲演时说,他一生面对极大反对、却能节节胜利的两个原因是:“信心,相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与你内心的呼召,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热心(enthusiasm),这是最好的字,由En及Theo合成:En是里面,Theo是神。真正持久的热心是因为上帝住在我的心里。”21
法国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噶(Blaise Pascal)英年早逝,离世时仅三十九岁。他十六岁时就完成了有关投影几何的名著,并先后发明计算器、晴雨表和水压机等,为旷世天才。然而,科学上的重大成就却无法满足他灵性的需求,他甚感痛苦,遂研读《圣经》。一天晚上正读到〈约翰福音〉第17章时,神忽然向他显现,当年领以色列出埃及的伟大先知摩西所见的荆棘中的火焰,充满整个房间,同时上闻主声:“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非哲人之上帝,非学者之上帝。”使之顿时开悟,单靠科学、哲学,不能通神。面对真神后,他大获平安、喜乐。他将神的启示笔录、缮正,缝于襟内,终其一生,未告诉任何人。直到他去世时才被发现,现珍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巴斯噶悟道之后,尽弃骄淫之气,谦卑自律,判若两人。后著《沉思集》(Pensees),为主证道,脍炙人口。他在《沉思集》中写道:“有两种人会认识上帝,一种是身处尊贵或卑微,内中常存谦卑的心;第二种是,只要真理,不管反对的人。”22
到目前为止,在人类历史上,能先用数学推导物理现象的存在、尔后由后人证明其正确性的,只有四位:牛顿、哈弥尔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曾推导出“光在双轴晶体的折射会呈现圆锥状”、马克斯威尔和爱因斯坦。前三位是虔诚基督徒,第四位相信有上帝。23
以上只是部分实例。在现代科学发展初期,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基督徒科学家还有很多。从现代科学的方法论的建立到基督徒的实际参与,基督教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称基督教是现代科学之母。现代科学发展史清楚表明,那种认为基督教与科学对立、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的观点,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笔者也为自己因无知而曾持这种本末倒置的观点而暗自红过脸。
作文四:《生态世界观与现代科学的发展》11100字
作者简介:佘正荣,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本文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类文化外部影响的相互作用考察了生态世界观的形成。认为生态世界观提供了现代科学认识的新的理解框架和研究方法:将对象与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流变过程中探求秩序,把事实和价值统一起来。由此开拓了现代科学全面开放、相互促进的崭新格局。
工业文明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奠定其科学基础的机械世界观正不可逆转地走向衰颓。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整体有机论的生态世界观逐渐生长和成熟起来。这个新的世界观范式已经开始改变着近代科学的性质和面貌,正在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
生态世界观是从具有广泛包容性的生态学发展而来。自海克尔于1869年将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全部关系的科学时开始,生态学就显示了宏大的综合特征。它既包含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又与一些基础学科相互交叉,同时还大量利用了物理、化学、生理、气象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技术。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勒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将有机体与环境视为一个自然的整体,并引入热力学的能量循环思想对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继之,美国学者林德曼研究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动态过程,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进入50年代以后,现代生态学家们广泛吸纳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深入研究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和抵抗干扰的能力,生态系统的发育和演化。特别是自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的理论以后,生态学者们积极利用这一理论阐明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态热力学特征。他们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远离热力学平衡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在与环境的不断交流中从环境摄取了它所需要的负熵流,就可以变得越来越有序,实现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一个生态系统越复杂,说明贮存在系统中的能量贯流越大,组织得越有序。他们根据新的热力学原理建立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方程和熵平衡方程。现代生态学还按照艾根的超循环理论,把生态系统视为一个具有整体动力学的超循环组织。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微生物和菌类,组成了一个转化反应超循环。“从整体上看,这个循环通过太阳能的高能光子转变为低能光子而催化了一种新陈代谢。在这个循环中,自催化由有机体的繁殖来代表。”[(1)]现代生态学还采用协同学理论来揭示生态系统有序化和稳定结构的自组织过程。遵循慢驰豫参量(序参量)支配快驰豫参量的原理,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的等级有序化,被解释为大而复杂的系统,如海洋、大气层、土壤和森林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更多的稳态,而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寄生物与宿主,草食动物与植物、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具有更多的振荡和不稳定性。因此,要维护生态系统的有序、就必须在生态管理中着眼于较大的景观和区域。
生态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广泛吸纳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而且逐步扩展自己的领域,向融合社会人文科学的方向发展。早在本世纪20年代,哈伦·巴洛斯和波尔克等人就已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尝试把生态学的思想方法运用于人类群落的研究。经过霍利、帕克、邓肯和施诺尔等人的努力,人类生态学发展成了具有自身独特内容的学科。1962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问世,唤起了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发表,则真正敲响了人类全球生态危机的警钟。自此,生态学开始与自然资源的利用高度相关,与人口问题的解决密切结合,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相互交叉。生态学还广泛地向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历史、美学、伦理、哲学,甚至宗教等众多学科渗透,推动了许多新兴学科的产生。从宏观整体上看,生态学的深入发展还引起了人类对全球生态学或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这种研究始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起初,人们按生物群落区来组织专题研究,但这种研究暴露出偏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些缺陷。自然科学家主要针对地球表面的某些自然现象,如生态系统的类型、碳、水化学平衡过程、地球能量的覆盖率与反射率等,而忽视了引起生物圈变化的人类经济、技术活动因素,尤其是忽视了人类文化与历史传统等因素。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把人类活动看作既对全球环境变化有影响而又受其影响。……(认识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所进行的研究,需要社会科学——在学科内及跨学科和通过产生新兴研究领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发展。”[(2)]全球生态学或全球环境变化的科学广泛利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不同理论和方法,综合性地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规律,已深入到人和自然关系的所有层次。它提供了人类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地球上既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又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
可以说,当生态学进入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即已具有哲学的品性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生态世界观。这一世界观范式在科学基础方面由贝塔朗菲、普利高津、艾根、哈肯等人创立的“复杂性科学”所奠定,在哲学上由玻姆的隐序思想,拉兹洛的系统哲学和詹奇的自组织进化理论所概括,在文化上则由卡普拉等人会通东西文化的科学人文主义实现其综合。
二
生态世界观是人类文化的外部影响和科学内部发展要求相互激励的产物。我们时代的社会文化是其产生的外部环境,科学的发展则具有自身相对自主的逻辑。“文化上的约束不能作为全部答案,但也不能被排斥,我们必须把关于产生科学概念的‘内部’和‘外部’决定因素间的复杂关系结合起来。”[(3)]
自近代以来,机械世界观指导下的工业主义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征服自然的物质革命。这场革命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福利等许多重要成就,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后果。这些遍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和人类精神各个方面的后果,到现在已经引发了具有全球性反抗的各种社会文化运动,如绿色运动、和平运动、女权运动、整体健康运动、民族平等运动、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发展权利的运动,等等。这些重大的社会现实,启发了人们对现今人类多维交织的危机的深刻认识。人们发现,当今人类各种危机的思想根源正是机械世界观。如果人类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当代世界的危机局面,就不仅必须超越机械世界观,而且还必须超越西方文化传统,从人类文化的总潮流中去汲取养料,把批判地扬弃近代科学的传统和继承东方古老文化的宝贵智慧结合起来,把对历史溯源得来的智识和对未来前瞻的创造灵感融汇在一起,努力提炼出一个人类文明转折时期所期盼的新世界观范式。[(4)]这就为生态世界观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从科学本身来说,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机械世界观已在各个学科内部暴露了其本质上的缺陷:要素主义,还原分析,无时间演变的可逆性,静态地解剖对象的结构,排除偶然性和随机性,追求决定论的精确轨道,夸大把事物抽离环境的实验方法在任何学科中的作用,追求绝对外在于研究者的纯粹客观性,企图用单一的简单化模式把世界描绘为一个完美的机器。所有这一切,说明了机械世界观从根本上缺乏解释复杂现象的能力,它在各学科中遇到的各种重大的反常现象越来越多,根本不能再借助于辅助性假设来勉力支撑。不过,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前,尽管在科学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对机械世界观的怀疑甚至动摇,但由于现代生态学及一系列“复杂性科学”还未建立起来,各门科学还很难摆脱机械世界观的束缚。即使在著名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也还在一些最重要的方面深受机械世界观范式的影响。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则不同了,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创造出了足以摇撼机械世界观的基本条件,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重建一个能够解释复杂性现象的新世界观范式,以此作为现代科学实践的研究指南、认识框架和思维方式。
科学本身的发展在形成其新范式的过程中需要适宜的社会文化氛围,而要求变革工业文明的全球性社会文化运动恰好创造了这样的氛围;新的社会文化运动也需要一种坚实的科学理论的合理说明,正在形成中的新型科学也正适合于提供这样的合理说明。科学和社会文化的这种相互需要和相互激励,造就了它们共同追求的新世界观的良好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新的世界观范式得以顽强地冲破机械世界观的束缚,茁壮地成长起来。
笔者认为,新的生态世界观范式铸造了根本不同于机械世界范式的三大思想原则:
第一,世界是由关系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世界观认为,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或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5)]由事物间动态的、非线性的、永无止境的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使世界呈现为一个不可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作为关系者的事物和事物间的关系都是真实地存在着的,但关系整体“逻辑地先于”关系物。因为系统的整体特性不能由其组成部分的特性来决定,而关系物的性质倒是由它与整体的复杂关系决定的,系统关系网络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各组成部分更为根本。这个关系网络整体是处于其中的组成部分存在的环境。机械世界观设想一种可以游离于环境之外的孤立实体是错误的。实际上,世界的任一组成部分都与整体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任何一物的变化必然引起这些复杂关系网络的变化,其他任何部分的性质改变也使其中的组成部分的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因此,从关系整体的有机联系着眼,则一物包含着它物,物物之间相互包含,所有事物都包含在世界的关系网络整体之中。万物也都通过相互的包含而彼此具有内在的联系。这种相互包含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不是实体与实体之间机械的外在相互关系。人类和世界也相互包含。人类作为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于世界整体的自组织进化过程之中,而世界也通过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关系包含于人类的意识之中。“事实上,可以说,世界若不包含于我们之中,我们便不完整;同样,我们若不包含于世界,世界也是不完整的。那种认为世界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存在之外的观点,那种认为我们与世界仅仅存在着外在的‘相互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6)]
第二,世界是动态有序的整体。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未使世界变为一团混沌,而是呈现为一种有规律的联系现象,即宏观整体上的有序状态。但是这种有序不能理解为事物的静态结构,而是系统内部的约束力和环境影响的外力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形式。机械世界观把事物的性质、秩序和运动状态,看成是基本实体不同排列方式的结果,它们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其组成部分的性质。生态世界观则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可最终彻底分割的流变整体,这个整体具有永恒变动的特性。世界整体在流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宏观有序,是第二位的东西,它本身是由世界永恒流变的过程造成的。“简言之,与强调‘坚固的’系统组元及其组成的结构相比,这种理解以过程导向为特征。这两种观点的结果是不对称的:诸如机器那样的一定的空间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要采取的过程,而过程的相互作用则可以导致开放的结构进化。”[(7)]宇宙就是一个自组织进化着的整体,它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创造着众多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不同层次结构和整体上的有序状态。由于宇宙演化过程的创造性,自然界才出现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再到人类社会的层创进化和自我超越,使得宇宙自身也越益生机勃勃。显然,宇宙自组织进化的思想是利用现代科学成就重新阐发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有机论思想:存在只是演化的一个方面,存在就是由演化“生成”的。
第三,人类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包含于自然整体的自组织进化过程之中。生态世界观认为,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存在于社会之中,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也存在于与自然总体进化过程的关联之中。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之一,人的肉体组织和精神构造都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有赖于对自然有机整体的维护,有赖于与自然保持一种和睦相处的协调关系。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由于受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导,否定自然界存在着自身的价值,机械地分割自己与自然整体血肉相依的有机联系,把自然当成征服和统治的对象,结果在毁灭自然价值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危害。生态危机使人深刻地体验到了人在自然整体关系网络中所受到的制约,看到了维护自然整体的价值对于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性。拉兹洛指出:“所有系统都有价值(Value)和内在价值(intrinsic worth)。它们都是自然界强烈追求秩序和调节的表现,是自然界目标定向、自我维持和自我创造的表现。”[(8)]自然整体的进化是价值创造之源。自然界在自身的自组织进化过程中不断创造着日益丰饶和高阶的价值,人类也是她创造出来的具有极高价值的物种之一。尽管人类在自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作为自然整体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并不能大于自然整体的价值总和。人类的价值应该建立在自觉维护自然整体的价值和促进自然进化的基础之上。人类应该在促进自然健康、完整和繁荣的同时来实现自己的发展。如果说自然界最终通过人类达到了自我意识,那么人类也应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类是自然进化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其使命是促进自然整体价值的提高。为了肩负这一重任,人类必须超越自身物种的局限性,不光追求自己发展的利益,同时也为其他生命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地球行星的安全和生命在宇宙中的继续进化作出贡献。人类只有自觉地把自己的发展整合到宇宙的普遍进化的过程中去,才能不断拓展人类生活的深远意义。
三
生态世界观作为一种科学新范式,提供了科学认识的新的理解框架和研究方法。它具有包容经典科学中的合理因素,同时超越其局限,从而在更加深广的视野中拓展人类认识的能力。它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首先,新的范式要求把科学研究的对象当成具有复杂性的整体来研究,当成由相互作用关系网络的整体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被研究的对象与其存在的环境应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不能孤立地把对象从环境中作为实体分割后抽离出来。对象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表现其全部复杂的性质,抽离环境之后,对它的把握就不可能是完全的。例如,分子生物学中的机械论者认为,有机体中的DNA(染色体上的粒子)决定生物体的个性特征,这种被称为“基因决定论”的观点甚至在分子生物学中也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基因的生成和复制要借助于细胞的环境及细胞中的酶来实现,而基因将表现出自己独特性质的哪些方面,则密切地依赖于细胞的环境。所以,即使分子生物学也不应采取“颗粒遗传学”的实体方式研究,而应采取“分子生态学”的方式研究。如果从遗传表现型来看,则生物有机体更是错综复杂的多层次相关的整体系统。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中,染色体又存在于细胞中,细胞又组成组织、器官和有机体,有机体又和其生存的环境构成整体。所有这些不同的层次都有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它们一起影响着有机体的发育,决定着遗传模式的表现型。从系统与环境的这种不同层次的嵌套结构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范式与经典范式认识方式存在着重大区别的一个方面。经典范式采用的是层层剥皮的还原分析方法,把事物的整体性质归结为最低层次的基本实体,用低层次的性质来解释较高层次和整体的性质。反之,新的范式除了承认低层次的性质对高层次的解释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外,还特别强调在有机系统中整体组织部分,整体中的较高层次可以用来说明较低层次。在从宇宙大爆炸到今日的进化过程中,自组织系统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较高层次就把较低的层次作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包含于其中,虽然其组成部分依然要按照较低层次的规律发挥作用,但是它还要受到较高层次和系统整体的重新塑造,产生了在系统之外的低层次事物中不能产生的新的特性。依靠这种从上到下的层次支配原理,就可以解释仅仅依靠还原分析方法解释不了的许多复杂现象和事实。例如,人的意识的积极活动可以影响细胞的活动,细胞的活动又可以影响到分子的活动,分子的活动又可以影响到原子的活动。相反,在无机界的层次上,物质的原子特性就不具有有机体的细胞中所具有的特性,尤其不具有高等动物特别是人身上的特性。因此,存在着一条“从上到下”的解释路线,这条路线是不可以反过来作还原论解释的。
当然,对于研究对象整体关系的把握既然是一种对网络关系整体的把握,就不只限于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纵的层次性把握,而且包括横向的影响和纵横向相互交织的影响,即对极其复杂的所有非线性相互关系的完整把握。为做到这一点,新的范式倡导一种真正包含并超越了严密分析,从而达到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整体论的研究方法。著名生态学家P·奥德姆对此作了简明而生动的表达:“要理解一颗树,就必须研究树所构成的树林和构成树的细胞和组织。”[(9)]这一方法不仅为科学研究提出了实用性的指导,而且也从理论上避免了无穷追溯整体的上下边界,从而导致认识无法开始的悖论。就每一特定的认识而言,对象系统的上下层次边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目标及其相应的精度要求,因此不必事事都从宏观上追溯到无限的宇宙,微观上穷究到夸克以下。对于世界整体的科学认识来说,新的范式主张建立所有学科的多层次的相互包含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并把学科间多层次的内在隐含和内在相关有机地协调为一个网络整体。人们可以借此去尽力接近对世界复杂性的描述,而不应奢望由一个基础学科借助于单一层次的描述去穷尽世界的所有奥秘。
其次,从整体的永恒流变过程中探求序的思想,要求现代科学把自己的对象 当成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的动态过程来加以认识,要求高度重视事物演化过程中的不可逆性。普利高津指出:“在所有层次上不可逆性都是有序的源泉。不可逆性是使有序从混沌中产生的机制。”[(10)]二十世纪下半叶科学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时间的不可逆性。正是对不可逆过程的深入研究,使现代科学与经典科学鲜明地区别开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除了少数系统是经典范式可以加以描述的可逆性事物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系统,如所有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在宏观层次上都是时间定向的。这些系统的不可逆性来自系统内部众多因素非线性相关所形成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普利高津称之为“内在的不可逆性。”在非平衡条件下,不可逆性使得系统内在的不稳定性放大,导致了涨落作用的增强,事物的发展在分叉点上便出现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创造性,它具有对多种可能性前景进行选择的自由,因而不能象经典科学那样做出精确的决定论描述,而只能以概率的方式加以描述。为了深入把握自组织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现代科学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新概念,如非平衡、对称破缺、非线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随机性、涨落、协同、自催化、自创生、超循环、分形、分维、混沌等,而且还发展出了非平衡统计学、非线性科学、突变论等数理方法。这些概念和方法已经迅速地、广泛地渗入到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由此带来了科学研究的新景象。
在此,笔者仅以经济学为例来说明不可逆过程的引入对于科学革新带来的广泛影响。众所周知,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新古典主义传统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它所信奉的教条就是不分过去未来的可逆时间观和机械决定论。罗宾逊、希克斯、劳思、小奥德里斯科尔等一批经济学家坚决反对新古典主义传统无视时间过程的静态结构模式,而试图把时间的不可逆性引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中去。罗宾逊指出:“一旦我们承认一种经济是时间上的存在,历史是从一去不返的过去向着未卜的将来前进的,那么以钟表在空间来回摆动的机械比喻为基础的均衡观就站不住脚了,整个传统的经济学需要重新考虑。”[(11)]这些经济学家以时间的不可逆性思想为指导,研究经济系统的动态过程,把随机性、非线性相互作用、涨落的自增强应用于股市暴胀暴跌的经济混沌现象的研究,把自催化和催化循环应用于技术、产量、储蓄对资本繁殖作用的研究,把随机振荡、时间相干应用于经济周期波动中时序形成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动摇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为非线性经济学的革命揭开了序幕。
对不可逆性重要思想的应用,不仅涉及具有时间定向的宏观层次上的各门学科,而且也深入到了宇宙起源与时间的不可逆性的关系问题。普利高津认为,在时间问题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形式都还未完全摆脱经典力学范式的束缚,它们都是时间可逆的。虽然量子力学也涉及到不可逆性,但它把不可逆性归因于人的测量,而认为被函数在希尔伯特空间中是以决定论的方式可逆地变化的。但是在量子系统中,光子和其它粒子自发地产生和消灭,说明了这类系统具有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逆性。由于世界在一切层次上的描述都离不开可逆性,因而需要阐明时间箭头起源的机制。普利高津强调,不可逆性、时间之矢自打宇宙开端之时即已存在,宇宙并不具有非时间性的起源。宇宙不是产生于奇点,而是产生于真空的不稳定性,在那里,已经具有了时间性的方面。“因为在初始真空中已存在着时间,但它还没有展现出来,正如在过冷液体的涨落中一样,那里已存在着时间,但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一旦那里发生了大的涨落,它就会跃迁到一个新的状态,于是不可逆性就表现出来了”[(12)]宇宙就是由初始真空下涨落的连续过程引起了和物质产生相联系的熵爆发,接着进化到宇宙的指数膨涨阶段和相变阶段。尽管这种看法跟宇宙学中的其他模型一样均属于假说,但它有很强的解释力,较深刻地阐明了宇宙的不可逆性起源的基本机制,也为人们从科学上描述宇宙整体多层次的自组织进化提供了连续一贯的合理说明。
最后,人和自然的内在有机统一,不允许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僵执主观和客观的对立,事实和价值的分离,真理与美德的割裂。科学活动是人在自然的内部进行的人与自然的对话,而不是站在自然之外对自然加以描述。“我们和自然的对话仅当它是来自自然之内时才会成功。”[(13)]科学研究中这种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使得作为研究主体的人类肆图从绝对客观的立场来认识自然成为不可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证明,自然界不可能从外面纯粹客观地加以描述,而只能作为自然界内在的参与者的关系来加以描述。在生态学、环境科学、全球学等学科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已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因此,要想清晰地区分开人的主观性和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是根本不可能的。不仅如此,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参与并影响着自然的自组织进化,他的有目的性的活动一直渗透进被它改造过的自然界中,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界,一开始就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而是主客观因素按不同的比例交融在一起的自然。企图把主观性和客观性绝对区分和对立起来,只是经典科学的一种虚妄。现代科学则反对这种区分和对立,要求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中去如实地把握研究对象。
坚执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绝对区分和对立,必然导致事实和价值的分离。在经典范式中,价值只与人的主观目的性相关,只与人追求有意义的目的相关,而与除人之外的任何事物无关,于是价值就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界则只是一堆不具有价值属性的客观事实。这是极深的偏见。事实上,不仅动物,而且植物、单细胞生物、甚至化学耗散结构,都具有相似于人类那种追求自身价值的目的性。自主地追求自身的合目的性,是自然界中自组织系统固有的价值属性,就连人类本身也是由自然界朝向更高的价值方向进化产生出来的。自然不仅具有自身的多种价值:创造性价值与维持性价值,整体价值与局部价值、自为价值与工具价值,而且还承载着人类的生存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14)]只要我们采用新的范式深入研究自然界在自组织进化过程中序的增长,就能在自然界存在进化事实的地方,同时也发现其价值的存在,我们就很难将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
科学内在地包含着自然和人类的价值,说明科学绝不是道德中立的。“因此,科学与一种内在的道德观密不可分,而真理和美德由于是科学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现状之所以如此危急,部分是由于这种割裂造成的。”[(15)]在工业文明中,人们以科学与道德相割裂的机械世界观为指导,采用一种非道德的态度运用科学,使人类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对立和相互毁灭的状态,科学自身的发展也陷于深刻的危机之中。人类生存和科学发展的危机昭示我们,现代科学必须消除事实与价值的分离,真理与德行的分裂。科学与伦理不应再割裂开来,只不过现代科学所遵循的伦理不应局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伦理,而应该是生态伦理,地球伦理和宇宙自组织进化的伦理。这样的伦理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类生存的道德境界,促进人类的科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真理与德行的结合,促进人类自觉地采取道德的态度来发展科学和运用科学。
四
生态世界观对现代科学的重大影响已经完全改变了科学的形象,科学不再是能够处在世界之外精确地揭示世界这架完美大机器的永恒规律,从而提供人类支配世界的绝对可靠的知识体系。科学只是流变的世界中人类创造的智能信息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借助于这种智能信息流,人类能够描绘和解释我们内在于其中的充满复杂性的世界,协调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并参与整个世界的创造性进化。
科学自身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开放性的创造过程。科学一旦陷入封闭和保守就会走向停滞,走向危机。在历史上,近代科学曾经遭受宗教神学的禁锢和压制,但它随着工业文明一道发展起来之后,反而继承了宗教传统的教条主义。它长期信奉机械世界观的范式,僵化地固守逻辑简单性、实验测量的客观性、严格的因果决定性等教条,阻止科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和向更加深广的未知领域进军。经典科学在这样做的时候,非但未能穷尽世界的奥秘,反而在否定世界的复杂性的同时,将世界的魅力也祛除干净,使世界在经典科学的图景中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无生气的、无灵性的机械躯壳,导致了科学的非自然化、非人性化、非道德化。相反,生态世界观就其本质而言则是开放的和发展的。它坚决反对科学自身的封闭和停滞,激励现代科学以完全开放的态度来对待科学本身。现代科学大胆地向未知领域开放,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开放,向经典科学的禁区开放,向社会人文科学开放,各门科学也相互开放,于是形成了当今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和综合性研究趋势,开创了现代科学纵横交错的网络性发展的繁荣兴旺时期。笔者相信,现代科学在生态世界观的引导下,在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环境下,经由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和人类文明的“生态学选择”,一定能够获得更加自由、健康和振奋人心的发展。
原文参考文献:
(1)(7)E·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12页、10页。
(2)《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环境和发展)》专辑,1993年第2期,第60页。
(3)(10)(13)普利高津、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69页、349页、267页。
(4)参阅F·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39页。
(5)(6)(15)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中央编绎出版社,1995年,第137页、86页、76页。
(8)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09页。
(9)P·奥德姆:《生态学》,纽约,1963年,第4页。
(11)转引自沈华蒿:《经济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0页。
(12)邱仁宗主编:《国外社会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77页。
(14)参阅拙文:“自然的自身价值及其对人类价值的承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3期。
作文五:《论现代科学对人类发展的推动作用》4000字
论现代科学对人类发展的推动作用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真正的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将主导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不仅改变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而且也引起了全球的变化。更为人类构建人类文明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整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或精神性活动,属于意识形式范畴;技术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等。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从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呢,总之,科学技术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是十分重要的。
一、现代科学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著名的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这样说到:“标志着现代经济的时代创新特征,是科学广泛地应用于解决经济生产的难题。”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后,虽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经济总量是不断增长的。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
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政府更加重视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Highway 1/2. Rail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there ... Big. Urban rail transit as a low-pollution urban public transport has bee a major posit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s ma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will help curb rapid growth in traffic demand and help reduce the core frequency
的作用,并形成了一大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新企业,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使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科技产业在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在科技产业的推动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得以巨大的提高。
二、现代科学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
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在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
?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社会文明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运作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这就是社会文明。
从茹毛饮血到现今各类烹饪技术,从结绳计数到现在的千万亿次巨型计算机,从石壁刻字到现在的信息高速公路,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空前的高度。科学技术是人类获得丰富物质基础的主要手段,人类的社会文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获得质的飞跃,没有科技的发展,人类将永远不会达到现代文明程度。可以乐观的展望,利用掌握的科学技术,人类文明将走出地球,扩展到浩渺的宇宙空间中,当然这需要看人类的生存环境留给我们的时间。
三、现代科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生存环境由于材料、建筑、电力、交通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从我们祖先居住的自然洞穴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从以前的徒步到现在的各类交通工具,人类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舒适和便捷的生活。
四、现代科学对生产方式的推动作用
其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Highway 1/2. Rail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there ... Big. Urban rail transit as a low-pollution urban public transport has bee a major posit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s ma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will help curb rapid growth in traffic demand and help reduce the core frequency
其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
其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五、现代科学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推动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予人们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即人们能够更多地从事各项事业的创造性活动。
理论工具和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结合:形式化、结构化、信息化的思考。电子计算机作为知识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示出来的神奇和魅力正在推动着人们把这些技术系统推广应用于各个领域、各种岗位上的脑力劳动及脑力劳动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今天人们从事的许多脑力劳动,在将来大概都能为人工智能机所代替。
分析现实和预测未来相结合,对未采进行科学预测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向未来的价值思考。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不断地扩大着人们实践和认识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又以崭新的技术设备供给人们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储存,这就使得科学、技术、生产、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节律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些情况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时空尺度观念、价值观念,于是现实和未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就不仅是哲学家讨论的问题,同时成为生产问题、科学技术问题,社会改造问题,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消费中的问题、人们将更多地从未来目标出发来考虑当前的各种问题,面向未来将成为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的重要特点。
六、结语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确立了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地位,把发展科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增大了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了科技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从而使得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进步,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法国等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技术都受限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Highway 1/2. Rail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there ... Big. Urban rail transit as a low-pollution urban public transport has bee a major posit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s ma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will help curb rapid growth in traffic demand and help reduce the core frequency
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
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用科学技术来武装
我们的头脑,为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Highway 1/2. Rail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there ... Big. Urban rail transit as a low-pollution urban public transport has bee a major posit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s ma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will help curb rapid growth in traffic demand and help reduce the core frequency
作文六:《现代科学的起源》700字
现代科学的起源
在某些伟大的文明中,科学事业所需要的奇特的心理均衡只是偶尔出现,而且产生的效果极微。例如,我们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和人生哲学知道得愈多,就会愈加羡慕这个文化所达到的高度。几千年来,中国不断出现聪明好学的人,毕生献身于学术研究。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来,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中国人就个人的情况来说,从事研究的秉赋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中国如此任其自生自灭的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它能在科学上取得任何成就。印度的情形也是这样。同时,如果波斯人奴役了希腊的话,我们就没有充分理由可以相信科学会在欧洲繁荣起来。罗马人在这方面并没有表现什么创造性。纵使就已然的情形来说,希腊人虽然掀起了这个运动,但却没有用现代欧洲所表现的那种热情来支持这个运动。我们说的并不是大西洋两岸最近几代的欧洲人民,而是指宗教改革时期范围较小的欧洲而言。那时欧洲的人民都沉浸在战争和宗教的纷争里。我们不妨看看地中海东岸从西西里到西亚细亚这一个区域,在阿基米德死后(纪元前212年)到鞑靼入侵这1400年中的情形。那儿曾发生过多次的战争、革命和宗教变革。
但和16、17世纪整个欧洲的战争比起来情形坏不了多少。那儿也有一个伟大而繁荣的文明。其中夹杂着异教的、基督教的和伊斯兰教的成分。在那一个时期里,科学上也增添了不少的东西。但整个地看来,进展还是迟缓而迂回曲折的。除开数学一项以外,文艺复兴时起的人还得从阿基米德已经达到的地步开始。在医学和天文学方面已经有了若干进步,但整个的进展情况和17世纪那种令人惊讶的成就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不妨把1560年伽利略和凯普勒即将出生之前到1700年牛顿鼎盛时期止这一段时间中所产生的科学进步,和上述刚好长了十倍的古代的进步相比较,事情就不言而喻了。
作文七:《现代科学的谜团》8500字
(兼论宇宙本体科学)
---致丁肇中先生的公开信(之二)
中国 内蒙古 史 原 效
丁肇中教授和世界著名科学家们为了探索“宇宙和生命起源”在法瑞边界开展的 “模拟热核大爆炸”实验是有史以来现代物理学影响世界的最宏伟之高端工程,关系到人类宇宙观、认识论以及现代物理学科学发展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本来期待你们有个明确的说法,但是,吾今杳无音信,期待无期,似乎不明不白地悄然收场,令人疑义重生。故,斗胆以公开信的形式向权威们请教。
阿尔伯特·愛因斯坦说过:“我想知道上帝
是如何創造這個世界的。對這個或那個現象,這個或那個元素的譜我並不感興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其他的都只是細節問題”;
“經常聽人說,科學家是蹩腳的哲學家,這句肯定不是沒有道理的,那麼對於物理學來說,讓哲學家去做哲學推理,又有什麼不對呢?像目前這個時候,經驗迫使我們去尋求更新、更可靠的礎。”
匪夷所思,两次模拟实验的结果是“颠覆了物理学”;显然与科学界普遍认同“宇宙起源于热核大爆炸”相矛盾,同时又与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宇宙存在着“暗物质、暗能量”相抵触;对于“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至今没有答案。孰是孰非都是现代科学物理学的谜团。
大哲学家观音说:
“天是无的一小半,还有一半无法看;那半才是真实体,控制宇宙来表演”。
问题的悖逆性在于现代科学物理学由于死抱着“热核大爆炸”的理念不放因而远离宇宙本体真相而丢掉了大宇宙的大片天---占大宇宙四分之三的灵性世界和占三分之一空间的信息世界---控制大宇宙运动的真实体;隔断了与灵性世界信息能量的通道以及外星智慧人的联系,使地球人犹如坐井观天处于自我封闭的半愚昧状态,陷入以偏概全的唯象论的迷途。
地球人的通病是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稍微有点成就觉得了不起。似乎不知道自己是“微时间人”,在宇宙大循环中瞬间即逝微不足道;况且,地球仅仅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名不见经传的一粒微。人类生命能量囚于地球磁场的等量水平,思维能量仅能称为聪明才智而多数不具有智慧层次。因而对于宇宙真相的了解也仅仅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九牛一毛。更不要说“天外天”了。
与外星人的智慧相比,地球人包括科学家在内所谓“智力巨人”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小儿科”。
譬如:《薄伽梵颂》云:“月亮上面有生物、动物和河流,也有人类,还有15个部洲的居民,还有各种动物---其中的高等居民经常驾驶飞碟监视地球人动态;是高尖端的征战飞碟,与月亮同色,由3-5人操控,集作战、攻击、防卫探测遥感成像自绘、摧毁于一体。而地球上的科学界却认为月球上根本不存在生命。
更不可思议的是称“太阳上面太阳星球上有58000种生物种类。”“太阳星球上的生物平均体温在58900度,低于球体温度,它们有抗热的细胞皮肤,主要生物均具有狮面人像,是太阳人的特征特征”。最高的生物体就是太阳神及其所属生命---太阳家族,其次是共存的次等生命为狮吼、狮子、狮科等。他们相当于地球的动物界,比地球的动物等级高些。它们有一定的智性,可以洞察人类思维,捕捉人脑的信息波,干扰人脑思维,但是,它们没有圣洁的灵性思维和修养,所以做起事来有卤莽、冲撞和残暴的倾向。你们看到的太空中不明飞行物,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飞碟的物体就有太阳星球上的飞行器。”
还有圣者说,在地球中心还存在一个神秘的“香巴拉王国”,而现代科学界却鲜有人知。
这些神话般的事实激发我们梦幻般的遐想,显而易见现代科学物理学的弊端。
冷眼旁观,尽管现代科学物理学对于人类文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现代科学物理学的发展套路却远离宇宙本体真相,明显违背了大宇宙的自然法则,甚至背道而驰,犯了方向性、原理性错误。
现代科学的“物质第一主义”与唯物论如出一辙,长期以来受阻于“宇宙是物质的天下”、“存在决定意识”、“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被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思维框架束缚,都是在地球大磁场里面兜圈子;就广义而言,对于宇宙本体的灵性世界、信息世界、物质世界的三元结构真相知之甚少;现在的高科技仅能探索到太阳系边缘,犹如冰山一角,对于大宇宙的中心之奇点---“渺渺太乙圆”之0磁空间一无所知;狭义而言,仅能反映物质世界的微观层次,对于超微观、渺观、渺渺观无能为力;反映不了造化宇宙万物的无极杳子密码;就认识论而言,只承认“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不承认 “看不见”的反物质的灵性世界;只承认物理学,不承认或者根本不知道反物理学---太極之九天秘笈。所谓“暗物质、暗能量”仅仅是一种感觉,即使“量子宇宙”、“物质宇宙”论和号称“领航波”的高端物理---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也无法解释;正是现代科学无能为力的表现,显然是物理学的空白。
率地说:包括“量子力学”、“相对论”、“天文物理学”、“理论宇宙”在内的所谓科学理论和科学成就多数都不靠谱,明显的问题是大多数所谓科学理论都不具有宇宙本体性、模型性、公理性和永恒性;所以不能称其为科学。
许多现代科学理论充其量仅能称为“学说”;实验科学成就只能说是“技术进步”;所谓“科学家”甚至“科学权威”多数名不副实,只能尊其为“学者”。封之科学桂冠犹如叠纸为船的自我标榜!打着科学旗号的冒牌货充斥世界,真理与谬论混淆,人们分不清“真假猴王”。
问题的愚昧性在于自以为是科学家陷入谜团而不觉醒,继续执着以偏概全甚至是倒行逆施错误方针。
譬如:科学权威们几乎都认定“宇宙起源于热核大爆炸”,因而“宇宙是物质的天下”。称:“根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大爆炸過程中应当產生同等数量的物质与反物质,它們隨后在致命的烈焰中迅速互相殘杀並同归於盡,只留下一個大0蛋。這就足可以解釋为什麼说宇宙是物質天下。”
根据某些权威猜想的“热核大爆炸”设计实验模型,寻找“造化宇宙的基本粒子”和“造化生命的原始粒子”---通过模拟假想的模型寻求真实,结果必然是匪夷所思。
不能自圆其说是如果承认“暗物质、暗能量”,就等于否定“热核大爆炸”,两者之间是互不相容的理念。
然而现代科学界既不否定“热核大爆炸”,又不否定“暗物质、暗能量”,实际上暴露了科学物理学的弊端。因为恰恰是“暗物质、暗能量”的存在证明
所谓“热核大爆炸”亚根儿就不存在。
科学界连大宇宙的真实结构都不知道还妄谈什么宇宙起源?
所谓“宇宙起源”只是科学家们对于物质世界形成过程的猜想,物质世界也只有有成、住、坏、空的轮回,没有始终。
况且一次性大爆炸造化不了物质世界持续137亿年的扩张,而千百亿次的大爆炸又没有发生;证明所谓“宇宙起源”子虚乌有,皆是空中寻迹,影中求人;
---推动宇宙扩张的是无极冷光杳子密码演变的无穷无量的“点点爆”又演变成无穷无量的“圈圈化”扩张形成的冷光聚变,是永不停止的冷光动力。
可见,现代物理学最推崇的“物质宇宙”、“天下是物质的天下”理论以及“量子宇宙”、“量子平行宇宙”根本不能成立。而所谓“量子力学”没有力,是没有自性的物量而已,根本不能溯及灵性世界、信息世界以及天外天的0磁空间,不能反映宇宙的真如本性。
可见,“宇宙起源热核大爆炸”的认识论起点就是严重的错误。
然而,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宣称找到了“大爆炸的余音”因而获得诺贝尔大奖。最近又说他们找到了“热核大爆炸”的最新证据。時至今日依然認為“大爆炸仍在我們周圍,称:“由於137億年的擴張已經冷卻下來,其殘餘的不可見光普遍存在”,企圖證明“大爆炸”的真实性。
那些犬儒主义者们也相拥而至,将错就错,打着科学的旗号互相吹捧,是典型的以假乱真。
显然,所谓“大爆炸”理论是吹起来的,而且是以盲导盲,误导了全世界的人。
与宇宙起源相关的相对论之错误是把相对事物绝对化。
---现代科学权威奉持的“光速恒定”论,仅仅适用于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而与真正的反物质的绝对光速---无极杳子射线(从理论上说这种光速的起点即终点)有天地之差。
譬如,《薄伽梵颂》云:地球人知道的“不明飞行物”飞行速度是5万亿公里/秒。这种速度令地球上的科学家不可思议,甚至认为是天方夜谭;现在又陷入“中微子”是否“超光速”的争论之中,某些科学权威们认为相对论的“恒定光速”是宇宙光速的极限,是不可超越的。其实即使“超越”了,与“不明飞行物”飞行速度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而且这种“不明飞行物”却是土星人的家庭交通工具,称为“宇航器”,几乎家家都有“宇航员”。而我们地球上的科学家现在还沉积在“恒定光速”的围墙之中,有的学者竟然提出,“捍卫相对论”。
可见地球人的智慧层次和科技水平与外星人天壤之别。
---还有时髦的“时空物理量”的偏见。现代物理学的时空定义是“时间和空间是宇宙运着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实际上是对于知识界的误导,以致发展成宇宙观、认识论的错误。
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 即“时空的几何量=物质的物理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他设定光速是不变的,显然没有超出“物质世界”的框架,与反物理的无极光速相比有天壤之别,显现是相对光速绝对化的错误。
现代科学最推崇的物理学经典范式--“相对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实际上与“波粒二相性”以及“万有引力”的唯象论没有本质的区别---皆是物理量即比量观,而不是反映宇宙真如本性的现量观。因为一切数字皆相对,唯有0是绝对。宇宙本体的“物理量”是任何算数所不能及的。
---现代科学物理学的错误导向还有时空论。
东方哲学原理是:“宇宙本体成一气,那有时间和空间。”
时间不是物质,是没有自性的物理量,是人类以空间概念对物流的度量。所谓“时间方向论”,“箭头论”,“引力论”,“弯曲论”,“膨胀论”、“时间停止论”、“时间终结”论等等皆是宇宙观、认识论的谬误之见。
时间是个0头,现代科学测验在能量体位是个0。时时是人类对于斗转星移产生的感觉;时间本来是停止不动的。但是有些科学家,譬如西班牙巴斯克大区大学和萨拉曼卡大学的何塞·诺维利亚、马克·马尔斯和劳尔贝拉三位教授认为“时间在未来会完全停止”。
这些奇谈怪论把时间物质化、能量化,而且认为是宇宙万物运动的主宰;因而宇宙万物也会随着时间的停止而终结。
宇宙本体亚根儿没有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可见,何塞诺维利亚教授“一切事物都将被永远冻结”之说多么荒唐!但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宇宙学家加里·吉本斯表示,“这种假设并不像听起来那么荒唐。他说:“我们相信时间是大爆炸期间出现的,如果时间可以出现,那么作为相反效应,它也可能会消失。”须知,所谓,“大爆炸”本来是不存在的,作为宇宙学家加里·吉本斯使荒唐更加荒唐!
---空间也是现代科学物理学对于宇宙本体结构的误解。
空间是人类“看不见”杳子密码天。太虚虽广,不能包其体;日月虽明,不能喻其光。万象森罗,情与无情,皆同一体。光明洞耀,照彻十方。
所以说空间不空:充满虚空的无极杳子密码全息性能量场。其大无内,其小无外。达摩云“宽则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有位物理学权威突发奇想,称:发现了时空“虫洞”和“缝隙”,实在是无稽之谈。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显而易见,“时间和空间是宇宙运着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宇宙观的应当修改了。
---还有,现代基因学的误读,基因学家们认定的RNA和DNA基因仅仅是构成生命的“砖瓦”“材料”即使TNA也并非混沌原始生命,因为生命的本性即原始基因是冷光质杳子---视而不见的光音色密码;因此现代流行的基因图谱离真正的生命蓝图还有很大距离,因为生命从无中来。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流行在世界的基因决定论、万能论,显然是对生命本质认识的大颠倒。最大危险目前流行的没有原始生命密码的市场炒作的基因克隆和转基因工程。更危险的是别出心裁秘密进行的人与动物胚胎合成实验,人为地破坏自然秩序,后患无穷。
---误导和危害全世界的理论还有达尔文的所谓人类起源的进化论。
宇宙生物有840万个种类,人类与猿类、猴类皆在其中,各具本性特征,相互没有血缘关系;而且自从有地球人类以来没有发现一个“由猿变人”的实证。据《三海经》记载:不同形态的奇形怪状的人类就有几十种,但是,没有一个是“由猿变人”;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承认自己的祖先是猿猴。
但是,现代人类学家却始终固执于“由猿到人”进化论,即使发现一万代之前的人类化石,也要归结为类人猿的进化。
譬如;最近有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在缅甸中部发现的一种新的灵长目动物化石Afrasia djijidae,揭示早期类人猿---包括人类、猿和猴子---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3700万岁高龄的Afrasia化石,与另一种类人猿化石Afrotarsius libycus非常相似,后者是最近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一个年代相近的遗址中发现的。Afrasia和Afrotarsius之间如此相似表明,早期类人猿是在我们推定的这些动物的生活年代不久前迁徙到非洲的。早期类人猿定居非洲是灵长目动物和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因为它为生活在那里的更高级的猿与人类的后期进化奠定了基础。
匪夷所思的是现代人类学家一口咬定在大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840万种生命原图中唯有猿猴是人类的祖先,而否定生命的多样性、多层次的大自然的客观存在。更不承认“生命从无中来”人文哲学定义。
事实是地球之外的许多星系都有灵性生命为特征的智能型人类;其生命能量是与星系的等级相对等量的。譬如,行星系、繁星系、五子星系都有智能型人类,许多星系也有相似于地球的人类。如天王星宿的居民形体与地球人相同---两臂、两腿、一头、一躯。这里的人身高在1.90米以上,寿命800万年。(详见本作著:《外星人真相》),
历史资料证明: “人类生灭轮回每十五万年一代人,到现在已经轮回过一万代”;
达尔文的所谓“人类起源”进化论完全忽略了先于地球人类存在的外星人以及灵性世界生命与地球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而且根本没有涉及现代人类之前的“一万代”人。
资料显示:人类社会中的现代智慧人物譬如原俄国的凯撒大帝、中国**、**但是来自北极五子星的灵性人,爱因斯坦什么人?他的元神就是太白星。难道是他们也是猿猴进化的吗?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打着科学的旗号所谓“由猿变人的进化论”已经作为教材错误的导向把人们推进了“由猿变人”的误区而长期不觉醒。
现代科学物理学界错误的宇宙观、认识论的迷惑着一代又一代的地球人;诸如上述所谓“宇宙起源论”、“热核大爆炸论”、“物质宇宙论”、“量子平行宇宙论”、“绝对光速论”、“时空能量论”、“时间停止论”、“基因决定论”、“人类起源论”、“进化论”等等荒谬的权威理论贻害弥深,特别是那些权威的荒谬理论犹如一道又一道的封锁线严重影响青少年一代人的思维,压制了物理学叛逆者的灵性思考和创新性,可谓后患无穷!
正是:古有无前有,人间自醉痴,后生迷惑,流转可哀。
通过上述问题可以看出现代科学物理学的先天性的空白造成的严重弊端------长期在物质世界围城里兜圈子,对于主宰宇宙的无极杳子密码演变大宇宙灵性世界、信息世界、物质世界的本体三元结构的真如本性一无所知。完全偏离宇宙本体的根本法则, 而长期处于地球磁场操控下的“微时间人”愚昧状态。
造成现代科学谜团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道“上帝如何创造世界的,离开了东方哲学的无极道体,等于背离了宇宙大道大法。
“道法自然讲唯象,大法大道根中藏。
科学世界讲理由,理由那能说得透。
人从何来都不知,千法万法哪能凑;
不知就是追究竟,究竟之法是虚无。
无中才能知其有,有了就要归于无。”
“渺渺无为参大道,玄玄妙机参乾坤。
宇宙法则就这样,正好与你成相反。”
“太極者,天之心也,九天之秘笈;應于昆侖,形變于龍鳳。”
我们认为凡是不具备宇宙本体性、模型性、普遍性、永恒性四个基本备条件(至少其中之一)不能称其为宇宙本体科学。
宇宙本体科学思维是“形而上”的抽象思维和“形而下”的性象思维,即“阴阳两仪”之道的统一。---“形而上”指无形的或未成形的物体,“形而下”指有形的或已成形的物体。《易· 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但是,现代科学物理学“作为有的有”单极性的“形而下”哲学观与“无而有”、“阴阳两仪”之道对立起来,演变成物理学与反物理学以及东西方价值观的分歧。
西方哲学“作为有的有”的宇宙观又演义才唯利是图的价值观造成的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极性思维严重影响对于宇宙本体真相的认识。
宇宙本体科学涵盖着无中生有的太素三元杳子密码为主体的灵性世界、信息世界、物质世界的三元结构;体现于宇宙天然八卦矩阵之乾坤大卦的全息全能运动态。
乾卦---表太素三元之光、音、色密码演化的宇宙本体之三元世界体系,表现为万类运动之三态:粒态、波态、无态。
坤卦---表太素三元密码化的宇宙本体的六種光速动态: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非波、非非波。
---现代科学还没有认识和掌握无态之超短波、非波、非非波;
太素三元密码又演变成宇宙本体领域的六极观---微观、渺观、渺渺观,中观、宏观、超宏观。
---现代科学还没有进入反物理学之渺观、渺渺观和超宏观。
宏观微观渺渺观,宇宙才能反映全。
微观科学是人间,超越微观就上天。
杳子密码就是场,构成一个互联网。人间所谓暗物质,就是巨大能量场。什么物质有三态,粒态、波态和无态。无态就是杳子态,也是物质一存在。因为凡人看不见,仪器也不能见面。所以凡人称为无,其实它也属于有。只是面目变了样,变成能场信息网。密码信息来组合,都在网上做工作。无中可以生为有,有也可以变为无。宇宙一个中转站,介于虚实二者间。无极控制宇宙总密码,促进虚实起变化。虚体是个大工厂,样样物质可组装。人间万物样样有,宇宙空间样样收。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反者道之动”,“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西王圣母曰:“道是顺风逆转。道而非常道,道而作之。事物没有单就性,而实质是道容之。”
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须离也,可离非道也”。
可见,唯有与物理学相反的无中生有“杳子观”方可真实反映宇宙本体的全貌,揭秘主宰宇宙和人类生命运动的真如本性。
我们针对现代科学物理学“物质第一主义”的先天性缺陷,创立了以演化三元世界的杳子密码为主体的反物理学理论。依据是东方哲学“无中生有”、“阴阳两仪”、“三生万物”的大道大法。---宇宙万物起于0,二三四至无穷,从无穷大再到无穷小,最后回归大黑洞。我们定义为“0点法则”。
“夫始0者天地之立心,生者天地之作用。唯其以無心之心,而成不用之用,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有是象則有是理,有是理則有是用。孰非吾道格致之學,所以當默識心通者哉?”
0表无,内涵无极---无是空,极是光,光是真空妙有,无相实相的冷光杳子密码。
冥冥渺渺空空空,宇宙本源在无中。
空空大道并不空,阴阳一显大不同。
不要围着电子转,变成杳子才超凡。
关起门来算光年,宇宙哪能算得完。
现代科学物理学挺进宇宙本体科学首先要摆脱物质第一主义束缚,唯有走出传统物理学的围城才能推动现代科学物理学向宇宙本体科学的变革。(详见本文作者之愚作---《反物理学》、《大道真善美》、《杳子论》、《杳子力学》、《宇宙本体学》)。
中华民族伟大易祖九天玄女曰:“迷者黑,光者无,道之所获,获者明,日月照身。照就是空,空者无,又是全部的有。”
因此,现代科学界应该应用宇宙本体的第一性视角深观现代科学物理学的弊端;摆脱唯象论的纠缠,澄清是非,转轨定向,拨乱反正,摘星期换斗,升级换代,实现与东方哲学的统一,推动科学物理学向宇宙本体科学进化。
爱因斯坦当时提出的关于相对论的全新概念具有改变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但同时产生的权威效应也压制了叛逆者的独立思考。他晚年感慨的说:“西方科技没有东方哲学的导引就是瞎子,东方哲学没有西方科技的支持就是瘸子。”
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历是对神秘的感悟。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那就形同行尸走肉”。
假如现代科学物理学实现向宇宙本体科学的变革,那么,人类文明的进化就能提前推进一万!
当前,在认识论领域的关键是宇宙究竟是不是“起源热核大爆炸”?是不是“物质的天下”?
事关地球人类宇宙观、认识论的大是大非,是影响划时代变革---由物理学向宇宙本体科学升华的大题目。
既然丁肇中先生主持的模拟“热核大爆炸”实验已经证明“颠覆了物理学”,那么,上述问题就应该有明确的解释;以纠正物理学的先天性弊端,填补现代科学的空白。
东方伟人**说过:“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的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实话实说,我们长期是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草根民众,一不懂元素谱,二不会算符推演,三是对于现代物理学的高端理论两眼墨黑。所谓“现代科学的谜团”是本草根作者之愚见,恕我率性直言,孰是孰非期盼丁肇中先生和诸位大善知识指点迷津。
作文八:《现代科学的误区》26800字
现代科学的误区,阻挡着超科学的真理(上) 作者 : 东方【正见网 2013年 02月 17日】
题记:昔日的科学让人们理性地探寻真理, 当今的科学让人们似懂非懂地迷信权 威。本文溯本求源,用浅显通俗的语言打破权威的误区,启发大家回 归理性的 逻辑思维之后, 大家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可以俯视科学, 原来科学的最高境 界已经否定了当今科学的根基, 在自我否定中, 一个全新的真理世界展现开 来。
(一)人人都有伽利略的头脑
16世纪, 伽利略凭借理性的逻辑, 发现了垄断人们思想近 2000年的权威性错误, 从此打开了实验科学的大门。这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类 判断真 伪、认识真理的根本方法,靠的不是科学,也不是常说的“实践”,而是逻辑思 维。 因为实践, 必须在严密的逻辑思维指导下, 才有意义, 而近代科学, 也是 在 严密的逻辑思维下诞生发展的。所以,逻辑思维是“母”,是根本。
逻辑思维并不复杂, 人人都能掌握, 这样人人都能成为智者。 但如果人人都成为 智者, 岂不“可怕”?谁也蒙骗不了你, 人人都不迷信权威, 权威不断被超 越, 也就没有权威了。 而现实中, 想作权威的人, 是不愿意人人都是智者的——让人 们都迷信权威, 把权威学说当真理, 这多好?这样最可行的方法, 就是不把逻辑 思维系统地教给人, 大众也就不能有效地独立思考, 也就自然地成了权威的信徒。 科学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有意无意地告诉人:学术太复杂,一般人搞不懂,你们 直 接听信就行了——其实,科学的具体细节再复杂,指导科学的逻辑思维却是 简单明了的,但这简洁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人们屏蔽了。
学者≠智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者甚至顶级专家在学术上误入歧途。
聪明≠智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聪明人在人生的路上误入歧途。
理性的逻辑思维, 能帮你首先把握人生的方向, 事业的方向, 不被杂乱的事物表 象所迷,不被浩繁的学说理论所迷,从宏观整体上辨明真伪,把握方向,独立选 择自己的切入点,这就是智者、大智者了。
不要自作聪明把人们当成傻瓜来教育, 要让人人都成为智者。 本来属于人类的理 性逻辑思维, 将在本文展现出来——这个思维利器, 可以使人人都能有伽利略的 头脑,将站到高处俯视科学——发现真理。
(二)从天文学的歧途,看根本的误区
爱因斯坦曾这样总结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只有发现问题, 才能 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真理。而解决问题,仅仅是写写算算而已。
咱们先从被称为科学巅峰领域的天文学谈起, 在重大的里程碑式的发现中, 看隐 藏的逻辑错误:
问题 1. 宇宙有多少星系,天文观测告诉我们:宇宙中渺小的人类,而今已能发 现半径 170亿光年的宇宙中,约有 1250亿个银河系一样的星系。
逻辑错误 1:混淆时空,穷人变富翁!
打个形象的比喻:假如 10年间,你每天都只有 300元钱, 10年是 3652天,就 说你有 109.56万元!你百万富翁了!这个逻辑荒唐的可笑么?天文学界就在用 这个逻辑啊!不信请看:
用严谨的逻辑,从现代科学理论出发,只能姑且认定:
宇宙 170亿年中, 可能曾经有过 1250亿个星系, 而现在有多少, 永远也不知道。 因为现代科学认为:离我们 1亿光年的星系,我们看到是的 1亿年前的 影像, 现在它还在不在?不知道。 10亿光年的星系现在还在不在?也不知道,既然都 不知道,怎能把曾在不同时间可能有过的 1250亿个星系,说成是宇宙有 1250亿个星系呢?
也许有人会给天文学打补丁:星系的寿命是很长的,上百亿年的都有,所以 170亿年至今, 现在宇宙上述星系数目打个折, 也差不太多, 何况星系死亡后又有星 系重生。
天文学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要打折扣?现在认为星系的寿命从百年、几万年、 百万年、亿年以上不等,你想平均打几折?
而且, 天文学的太多理论都是假设, 建立在一系列假说上的说法可信么?下面的 简单逻辑告诉我们:不可信!何况,星系产生的理论是错误的,实质是颠覆天文 学的,这个后面还要阐述。
逻辑错误 2:堆砌假设,假说变真理
打个比喻:一个产品 10道工序,每道工序合格率 90%,如果有人说每道工序都 很可能出正品,所以最终产品很可靠!这对么?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10个环节都是 90%, 10个 90%相乘, 最终产品合格率是 34.9%, 这样的产品不可信——但是,天文学就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说上的理论:
1. 假设光速是宇宙最快的;
2. 假设真空中光速是不变的;
3. 假设相对论是正确的;
4. 假设万有引力维系着宇宙星体的规律运动;
5. 假设宇宙球模型,光线在宇宙中弯曲传播最终会转回来;
6. 假设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
7. 假设宇宙的诞生理论模型;
8. 假设暗物质的存在,假设宇宙虚空弥漫着极为稀薄的暗物质;
9. 假设暗能量的存在,假设暗能量有负压强能在超远距离时对抗引力;
??
这种堆砌假设推出来的“理论”, 有多少可信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 假 说就彻底坍塌,那么从逻辑上讲:星系的年龄、宇宙的大小、星系数目、宇宙的 年龄、星球的寿命、宇宙的诞生模型??可信度都太低了,以至于不可信了。
因为理论基础不可靠, 推出来的假说也彼此抵牾, 比如根据比较公认的光线在宇 宙中转圈的学说, 突破思考一下, 就能知道:不可测出宇宙的大小、 年龄、 星 系 数目! 因为看到的射线不知是否转圈, 转了几圈?如果你看到星系的光是沿宇宙 转了一圈的, 那这个星系已经在不同方向有 3个不同的影像被你看了 (宇宙膨胀, 星系远离位移) , 如果转两圈产生的不同的像就更多??这样的宇宙有点像万花 筒了,就永远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少星系!那么,宇宙的大小也不可知了,因为 不知 道 170亿光年的星光是转了几圈的,怎么以此推算宇宙的半径范围呢?
何况, “光速最快”这个基础问题已不断被新研究新发现所突破, 那么可能天文 学的理论都在假想中徘徊了。
问题 2. 地球的年龄大约 46亿年?
逻辑错误 3:本末倒置,用假说打补丁
打个比喻:一个美女带着千年古玉,她芳龄几何?说玉有 1千年,那她至少有 1千岁,这个逻辑错误可笑么?
科学界正是这样认定地球的年龄的!地球上最古老的陨石 45亿岁,所以地球 45亿岁,后来发现月球最古老的陨石 45.5亿岁,把地球年龄修正为约 46 亿岁! 陨石的年龄怎能等于地球和月球的年龄?宇宙空间中陨石飘散的太多了, 它们远
远大于它们可能再组成的星球的年龄!就像古玉的年龄,远大于美女的年龄一 样。
这个逻辑错误,一直迷惑着科学界。有人打补丁:根据星球形成学说,地球的和 陨石差不多是同期形成的, 所以可以用陨石年龄判断地球的年龄。 可惜这个补丁 不成立,上面在逻辑上已经分析过,堆砌假设而推导出来的假说,可信度太低, 不能作为依据,何况星球形成假说有致命问题!
问题 3. 星球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宇宙尘埃聚集压挤形成的?
现在天文学经观测到了超新星的爆发、 恒星的死亡、 新星的诞生, 而万有引力定 律在卫星发射中一次次被验证, 就只用万有引力解释恒星的形成:飘散在宇宙 空 间中的尘埃(包括气体、水冰、陨石碎片等)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聚集、旋转、 塌缩形成了旋转的恒星, 太阳这样的气体星球, 就是大量的氢聚集形成, 太阳内 部 核聚变,形成其它重元素。
恒星形成的学说已被学术界公认,解释行星的形成就困难了,而且莫衷一是了。 这些公认的学说是真理么?下面我们用严谨的逻辑思维来发现破绽。
(三)正确的逻辑思维,带来科学惊人的突破
正确的逻辑思维程序其实很简明, 它本来是人们从小就应该学会的, 却一直没有 系统教给人。
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掌握了这个逻辑思维程序, 人人都能成为智者, 都能不被复 杂的假象迷惑, 都能象伽利略一样独立思考, 都不迷信权威, 这对某些权威来说 是很可怕的。当然,也许很多人只是在感性上认识,没有理性的升华归纳,
这里首次把这个思维方法归纳为:“公平—逻辑—证实”。 别小看这三个词, 这 却是辨别一切真伪的根本性的逻辑思维方法论, 它能使人人都成为智者。 掌握 了 这个方法,就能从浩繁的枝节中超脱出来,看穿杂乱晦涩的学术、学说、现象的 实质,一切错误、虚假、似是而非的东西,都能轻松识破。下面深入浅出地阐述 一 下。
①公平。从分析和被分析的角度讲:一件事物一个理论,不公平地分析它,上来 就武断地下结论,该结论肯定不可信;另一方面,一件事物一个理论,不能公平 地被分析,不允许质疑,连逻辑分析它的话语权都不给别人,这样的权威理论, 一定是错误的。
所以, 公平是一切分析判断的前提, 没有公平就是错的, 不用再陷入其中被搞蒙 了。
②逻辑。一个完善的理论,不但要有事实证据,其逻辑论证也必须是正确的,如 果逻辑是错误的,论证再多,堆砌“事实证据”再广,历史再久,附和者再多,
也一定是错误的——这些事实在逻辑上是证实别的事情, 而不是证实该理论。 伽 利略也正是用逻辑推理来突破学术框框的。
也就是先逻辑,后证实。这也正是逻辑思维高于科学、衡量科学的原因。
③证实:一个真理必须有证实,不光是理论证实,还得有实践验证,没有被证实 的理论,最多只能是假说。
逻辑错误 4:星体形成学说:以偏概全,抓其枝节,不计其余
现在用这个方法衡量星体形成学说:首先公平地看待它, 然后深入辨析它的逻辑 推理,如果逻辑无误,再去分析它的事实证据,如果逻辑有误,就能从根上否定 它了,不用纠缠其它枝节了。
星体形成的学说的误区, 在于只盯上了“万有引力吸聚物体”这一片树叶, 忽略 了抵消引力吸聚的斥力、离心力和距离因素。
太阳的平均密度比水略重,太阳的总质量中氢约占 71.3%、氦约占 27%,因为 氦也是氢聚变来的, 所以形成太阳的宇宙尘埃也主要是氢, 这样的氢也遍布在星 云中。但是这样稀薄的宇宙尘埃和氢,能塌缩聚集在一起么?
地球上的气体分子能都被吸引到地皮上么?不可能! 地球对它的引力基本等于它 的重量——引力太小了,那么气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怎能聚集成恒星?
人们只看到引力,无视了抵消引力的作用:
(1)分子斥力抵消了引力的作用:气体能聚在一起么?你用打气筒把气体压缩 会发生什么?压缩空气的反弹力——分子间的斥力足以抗拒微弱的万有引力。
(2)电荷的斥力抵消了引力的作用:同性相斥——原子的外部的电子层的负电 斥力足以阻止原子的过度靠近, 过度靠近时斥力远大于万有引力; 原子内部原子 核的正电斥力同样远大于万有引力。
这些都在阻止分子、原子、原子核的过度靠近,在近距离其作用力远大于引力。 所以,引力根本无法形成气体为主的星体,如太阳!
有人也许会打补丁说:陨石这类固体尘埃能在引力作用下吸引聚集。
那么我们先公平地分析这个说法——假若它是对的,我们用更形象的例子类比 ——土星光环来分析它的逻辑:土星光环是冰等固体尘埃组成的, 它们为什么不 吸聚到土星上去?小行星带上的几十万个小行星怎么不吸引聚集在一起?
人们再次忽略了:
(3)天体旋转的常态和离心力抵消了引力的作用!
因为假如引力使得固体尘埃向中心吸聚, 就会形成对中心的旋转! 如果开始不旋 转 (不产生角动量) , 以后就不可能自发旋转——除非象牛顿一样把旋转的动因 归为上帝。
旋转就会产生离心力, 开始引力大于离心力, 越向中心收缩转速越快 (如冰上舞 蹈演员收缩身体转速加快) , 收缩过程中离心力的增加大于引力的增加, 当离 心 力引力基本平衡, 就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旋转轨道, 这时就不能再在引力的作用下 向中心收缩了, 而后离心力会略大于引力, 所以地球自转把自身甩的略扁, 月亮 的 轨道越转越大,所以万有引力不能使宇宙中的物体吸引而形成固体星体,如 岩石行星。
(4)固体尘埃群,它们在各个方向上的引力,是平衡的,彼此牵扯保持稳定, 阻止向一点聚集,保持了固体尘埃群的稳定。
公平—逻辑—证实,思维程序进到了证实这一步,我们这样证实:
(1) 飘散在宇宙中的固体尘埃,如小行星带,没有吸聚成星体的迹象,即是证 明。
(2) 被引力向中心拉动的固体尘埃, 拉动初始就伴随着旋转, 拉动到一定距离 后, 离心力抵消引力。 如组成土星光环的的固体碎块, 在轨道上旋转不被吸到土 星上去,就是证明。
同理, 庞大的星云体积更大, 更稀薄, 那么恒星系也不可能在引力作用下形成了。
如今最时髦的暗能量对此更无能为力, 因为暗能量是假想中的负压强, 是抵消引 力的力量,更无法帮忙形成星体了。
既然星体不可能在万有引力下形成, 成因都搞错了, 天文学认为的星体的寿命就 更错了。
发现内部逻辑错误导致了自相矛盾, 就不必陷入它繁杂晦涩的细节, 就能跳出其 中, 你会发现:作为最前沿科学之一的现代天文学天体物理学, 其实是建立在一 系列假说上的学问,本身就没有真理性可言。
在错误的假设加假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文学, 内部已经矛盾重重, 不得不用 根据假设的理论和多种臆想的模型, 不断给漏洞打补丁, 被称为天文学最前沿的 暗物质、暗能量的实质就是这样。
看不到上述逻辑错误的天文学,已经误入歧途,进而迷失了科学,迷失了人类。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为实证科学前沿的现代天文学宇宙观 被颠覆, 未尝不是好事, 这意味着迷途的人类将在自我否定中, 迎来科学的巨大 突破,更伟大的真理即将展现。
现代科学的误区,阻挡着超科学的真理(中)
(四)识破逻辑陷阱,发现真理之门
对错误的思维逻辑,人们常常是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结果自己变怪,却浑然不 觉。被错误逻辑误导,再去误导别人,人们个体的智慧就这样被埋没着。
这样的逻辑思维陷阱很多, 我们再揭开几个, 将再次打破科学的局限, 使大家能 用正确的逻辑思维,迎接新科学的飞跃。
走过天文学之巅,咱们换一个引人入胜的轻松话题。
问题 4. 海市蜃楼,是大气折射的结果?
古人认为海市蜃楼是仙境偶然显现, 今人认为现代科学发达了, 自信地把海市蜃 楼解释为特殊大气密度差造成的光学折射, 把别处的真实景象折射过来所造成得 景像。甚至还能做实验,加热沙盘制造一个倒影折射,以完满验证自己的解释。
逻辑错误 5:以假乱真,思维搅浑
我们依然用“公平—逻辑—证实”的程序来辨析:假如问题 4的说法是正确的, 那么为什么现代的海市蜃楼有时会出现古代影像?古代影像不可能穿越时空折 射过来,这个逻辑分析足以否定折射说。
问题 4错误的原因, 就是把沙盘加热折射的现象, 硬说成是海市蜃楼, 以假混真, 以假乱真,通过解释假的,来掩盖真实海市蜃楼的真相。这个“以假乱真, 思 维搅浑”的逻辑错误时常在科学中隐身作乱, 很迷惑人。 常用的技法就是:说你 不懂、 你外行, 然后故作高深地给你讲一大堆其实他也不懂的晦涩“理论”, 把 你 绕住,搅浑思维后“驳倒”你——其实真正的高深的理论确是深入浅出的, 能让大家都明白的,大道至简至易嘛。
问题 5. 自然界显现古代事件,是异常地磁场的记录与回放?
这样的超自然现象发生过很多:人们亲眼目睹古代事件在自然界重现, 科学界这 样解释:可能当地磁场较强, 像录像机一样, 特殊情况下录下古代影像, 又在 特 殊的环境下放映出来。检测发现,这些地方果然磁场较强,好像得到了证实,所 以成了科学的标准答案,还用这个学说解释给海市蜃楼显现古代影像打补丁。
我们深入逻辑辨析:录像机, 得多精密才能记录下来啊?磁头偏歪一点都录不下 来, 或放映不出来! 设备得多复杂、 精密、 有序?自然界的地磁散乱无章的磁 铁 矿, 怎么可能变成高级有序的录像机?而且不是普通录放, 而是立体电影式的录 放,更是无屏幕、无光源、无设备的立体放映,比当今最先进的激光干涉立体放 映 还要先进,就是磁铁矿再异常,也没法达到如此精密有序的水平啊!
可见,现今通行的地磁说的解释,在逻辑上和科学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逻辑错误 6:生搬硬套,混乱范围
上述地磁异常说错误的思维根源, 就是看到科学解释不了的异常现象, 就是生搬 硬套旧理论, 找到一个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不管它在逻辑上通不通, 一叶 障目,不见其背后广袤的真理森林。
真理是有范围的。 录像放映这个理, 在电子、 电器这个有高智能参与的领域适用, 超出这个领域,强行延伸到地矿领域,本身就是根本性的错误。
但是这种生搬硬套, 混乱范围的错误, 在科学中甚至屡见不鲜, 严重搅浑了人的 独立思维。
问题 6. 某著名科学家说:“进化论从不少实例看能推翻它,但是,也有很多证 据能证实它,所以,不能轻易否定它。”
这话混淆了逻辑判断的标准, 等于根本上否定了进化论。 这个混乱的逻辑迷惑了 很多人。
逻辑错误 7:珠峰可登?“一例即证”Vs“一例即否”
这不是双重标准, 而是判断不同范畴的理论的不同的逻辑标准, 虽然都是理性的 科学的逻辑,但不能混淆,一旦混淆,就无法明白是非。
“一例即否, 万例难证”:是指一个反面例子就能否定它, 同时太多的正面例子 堆砌也不能证明它。这个适用于“常规领域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 ——同时注意它有一个范围“四海”, 超过“四海”的范围, 它也不适用了。 比 如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定理之一: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度,在平面范围是真理, 举 出一个反例,就能否定它,可是没有反例。但是,进入“非欧几何”范畴, 就不再适用了。 再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上亿个数符合该猜想也不能证实 它, 只要 找出一个反例, 就能推翻它——证实就是这样的严格, 谁让它号称“放 之四海而皆准”呢?! 可是至今没找到反例, 但是数学不会把它叫成“哥德巴赫 理论”,还得 叫猜想——数学就是这样的严谨,比进化论学界严谨多了——进 化论学界,把所有猜想,都披上“理论”的外衣。
“一例即证, 万例难否”:是指一个正面的例子就能证实, 同时数量再多的反面 例子也不能否定它! 例如攀登世界之巅的珠峰, 一人登上了珠峰, 就证明“峰 顶 可登”,而上万人没能登顶珠峰,也不能根据太多人的经验否定“峰顶可登”。 这个逻辑判断,适合超常的领域,攀登珠峰本来就不是普遍人能亲身实证的。
进化论就是这样以普遍真理面目出现的, 得用“一例即否, 万例难证”的逻辑标 准来判断。 所以说那位科学家逻辑混乱, 其实他的严谨的逻辑结论应该是:进化 论被否定了。
那么有这样的实例么:一例否定进化论?不止一例, 太多实例在否定进化论, 而 证实进化论的“证据”, 因为都有逻辑错误而不能成立! 甚至在否定自己, 甚至 是有意、无意的学术骗局,下面让我们揭开那些被掩藏的真相。
(五)充斥逻辑错误的科学领域
生物学并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领域, 不像数学界那样唯有极其睿智和极为严谨者 才可以登峰造极, 所以生物学里逻辑错误很多——特别是作为生物学基石的进化 论。大家都被这样的逻辑错误洗脑,熟视无睹。
《审判达尔文》 一书的作者是一位法官, 法律界人士是非常注重逻辑, 严谨因果。 他从逻辑上反对进化论,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开头我们就讲过:逻辑思维是 高 于科学的。 而一些学者对他的批判, 却回避逻辑“死穴”, 说他这个外行这个不 懂那个不懂,故作高深而已。这也难怪,因为很多生物学家都没有严谨的逻辑。
该书的作者确实是外行, 他虽然不知道当今生物学界只是继承了进化论思想和自 然选择, 但是他击中了逻辑要害——不管是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 还是现 代达尔文主义、分子进化论,还是间断(点断)平衡说??其进化思想的根本逻 辑都是错误的。
下面将在“公平—逻辑—证实”的简明逻辑方法下, 不局限在一书、 一家、 一说、 一派之中, 公平地洞悉各种各家之言, 不犯“抓其枝节, 不计其余”的逻辑错误, 从一个新的高度引领大家俯视进化论。
因为其中的逻辑错误和前面所列举的是贯穿的,所以,我们还是顺次编排。
问题 7. 子孙诡辩。问:你凭什么认定 A 是 B 的子孙?答:如果 A 是 B 的子孙, A 和 B 就会长得像;因为 A 和 B 像,所以 A 就是 B 的子孙。
大家都能看出其中的逻辑错误:A 和 B 像的情况多了,完全没有血缘关系,都有 长得像的人, 所以上述论证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而问题 7的论证本身, 是典型的 逻辑错误,因为逻辑错误,才导致结论错误。
学过初中数学的就会知道:命题和逆命题不能等同,“如果 A 是 B 的子孙, A 和 B 就会长得像”这个命题成立,逆命题“如果 A 和 B 就会长得像, A 就是 B 的子 孙”不一定成立。把命题和逆命题搅在一起,是典型的——
逻辑错误 8:循环论证,自说自话
这个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却贯穿进化论的始终! 进化论的根本逻辑是这样的:为 什么 A 是 B 进化来的?如果 A 是 B 进化来的, A 和 B 就会长得像; 因为 A 和 B 像, 所以 A 是 B 进化来的。
这个错误和上面的“子孙诡辩”如出一辙:“A 是 B 进化来的”是一种假设,谁 也没看到, 这种猜想是需要证实的, 可是却用“相像”来证明“进化”, 二者不
是单一的绝对的因果关系。 因为披上了科学的外衣, 所以进化论的循环论证错误 被掩盖了。
也就是说:
(1) 相像不能证明 A 是 B 的子孙! 如果看不到 A 繁衍 B 的过程, 只有看到真实 的 A 家的家谱, 才能证明 A 是 B 的后裔。 如果没有家谱, 不能靠设想来编造家谱, 来证明自己的设想,靠编造家谱来证明 A 是 B 的后裔,是典型的造假。
(2) 相像不能证明进化, 看不到历史上的进化过程, 实验中也没制造出进化过 程, 也不能靠设想来编造进化谱系, 来证明自己的设想中的进化, 那样做是典型 的循环论证——逻辑错误。
现在大家知道:各种进化谱系、 进化树是怎么来的吧?是设想出来的, 是循环论 证自说自话来的! 是不能成立的。 后面我们还会以实例揭开进化谱系的出炉过程。
因为进化论思想的根本逻辑是错误的, 所以会派生出更多的错误, 下面我们抽丝 剥茧,揭开谜团。
问题 8. 达尔文又一个逻辑错误:从家养动物变异悟到生物进化
前面逻辑错误 6说过,真理是有范围的,超过了范围,真理就不适用了。动物的 种内变异普遍存在, 可是变异能否产生新物种?达尔文没看见过, 就想当然地假 设!
假设不能作为依据, 可是进化论就是这样堆砌假设建造的理论大厦, 前面逻辑错 误 2中,我们已经指出了,这样的学说不可信。
事实上, 狗再变异还是狗, 达尔文以后的育种学家们, 至今也没培育出超越物种 的变异, 也就是没有给进化论加上任何事实证据。 一些学者把种内变异叫做 “微 观进化”, 把超越物种的进化称为“巨进化”——看过前面逻辑错误 5中, 我们 知道这种技法是“以假乱真, 思维搅浑”的逻辑陷阱——这样就含混地用种内变 异来证明“微观进化”,来似是而非地证明进化了。
问题 9. 达尔文的“自杀性”逻辑补丁:逻辑上否定了自己
达尔文很清楚自己的进化论是一种假说, 没有证据, 进化的中间环节都没有, 他 竟能造出进化的历程。 他说:我现在没有证据, 将来一定会为我的假说找到证据 ——证据一无所有竟能相信,难怪现代有不少学者把进化论称为信仰。
上面我们严格分析过:相像不能证明进化, 因为命题和逆命题不等价, 这是初中 生都会的逻辑定律。 也就是说, 就算找到了中间环节 (相像的过渡环节) , 也 不 能证明进化, 因为这“相似”和“进化”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 进化只是无数种 可能中的一种。 可是达尔文的数学学的真是不好, 想不到这么严谨, 又给自己没 有 证据的进化论解释道:
“化石记录不完全, 所以中间环节还都没找到。 ”这个逻辑补丁, 后人坚信不疑, 发起了寻找中间过渡类型化石的热潮——主要是寻找古猿和人之间进化的中间 环节。但严格地说,这个逻辑补丁是自杀性的,实际上否定了达尔文自己!
本文首次指出这个逻辑错误:进化论者认为, 如果在某个古代, 发现了猿和人之 间的过渡物种——猿人化石,这就能证明进化论——错误!
比如杜布瓦发现了“爪哇猿人”,令进化论者欣喜若狂,终于找到了过渡环节! 可是, 别忘了达尔文说的:“化石记录不完全”, 当然可以假设“爪哇猿人” 时 代,也生活着人,只是“化石记录不完全”,人骨没有形成化石,所以,“爪哇 猿人”不是中间环节, 因为当时可能已经有人了。 “爪哇猿人”和现代人没关系! 这样, 任何中间环节都不成立了! 用的就是达尔文的逻辑补丁——化石记录不完 全!
所以,再也不要用“化石记录不完全”来给没有“中间环节”搪塞了!
达尔文的想法在逻辑上不成立, 在事实上也不成立。 因为化石是随机形成的, 既 然进化论以“普适性真理”面目出现的, 过渡环节应该随处可见, 怎么可能会单 单丢掉中间环节?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爪哇猿人时代生活着人, 是一种假设, 假设不能作为证据, 不能推翻爪哇猿人!
哇,现在他们可是知道“假设不能作为证据”了!那为什么达尔文的补丁逻辑, 只能他们用, 我们就不能用?逻辑可是人类共有的智慧结晶啊! 进化论领域的学 说都是假设堆积起来的啊。 那以后谁也别拿进化论这个“假设构建的大厦”当理 论依据了。
实际上——我们上面的假设有证据支撑, 一例即证! 确有爪哇猿人时代的人类遗 迹发现,而且,还颠覆了爪哇猿人!由此揭开了进化论界的黑幕——
问题 10.“鳄鱼逻辑”炮制猿人——进化论的黑幕
皮尔当猿人,也曾被某些某些进化论者作为进化论的铁证而热炒,被揭穿之后, 进化论者纷纷痛斥它,划清界线表白自己。
当“爪哇猿人”是一个外行的学术错误——无意中的造假被揭开后, 进化论界再 无勇气证实它了,因为如果正视这一点,进化论就没有证据了。
“爪哇猿人”是只有两块化石的拼凑体:一根头盖骨, 一根大腿骨。 头盖骨是一 种猿的,发现于 1891年,地层记录不清晰;大腿骨是第二年在相距头盖骨 45英尺处的地层发现的,不但地层记录不严格,而且混有鹿、犀牛、鬣狗、鳄鱼、 猪、 老虎和一种灭绝的大象的化石; 因为发现者杜布瓦是一个医生, 热衷于进化 论, 但在古生物学里领域是外行, 所以做不到严谨——如果严谨的话, 地层记录 不清楚的化石,无法断定年代,混杂在一起的化石,拼凑出来的个体没有意义。
杜布瓦最初只是如实报告发现了一种猿, 后来发现了一个人的大腿骨。 而狂热的 进化论者海克尔,祝贺杜布瓦:“从一个直立猿人的发明者变成了幸运的发现 者。”
猿头 +人腿 =爪哇猿人,进化论的中间环节就这样“找到”了!
不了解真相的读者,就不要较真海克尔的严谨性了,他因学术造假而声名狼藉, 他故意画错动物胚胎的结构, 造成重演进化历程的假象, 制造进化论的证据—— 重演律,而这个证据依然被写在教科书里。
于是杜布瓦发现了“猿人”!当学者质疑:为什么相距 40英尺的两个地点,在 雨季前后相隔一年的时间发现的两块化石, 地层年代记录不清晰, 混杂的其它 化 石你们不考虑, 却单单挑出挑出它们, 认定它们属于一个物种, 甚至同一个体? 杜布瓦解释说:是鳄鱼把这个猿人的头盖骨和大腿骨分开的!
读者仔细分析一下,“鳄鱼逻辑”说的过去么?
假如一个人和一只狒狒死在了一起, 并形成了化石, 如果只有狒狒头骨和人的腿 骨形成化石, 进化论者就会认为是猴头人身的猿人, 并为此形成一种进化学 说; 如果人头骨和狒狒腿骨形成了化石, 就会说是人头猴身的猿人, 形成另外一种进 化学说。其实,什么都不是。何况杜布瓦的两块化石有空间间隔,还有时间距离 呢。
年轻的杜布瓦, 是狂人的达尔文主义者, 晚年的杜布瓦, 不再狂热。 他收回了“爪 哇猿人的发现”。 但进化论学界却不承认这个错误, 反而认为杜布瓦老糊涂 了! 进化论学界至今依然抱着爪哇猿人不放,当作教科书的经典例证。另一个版本, 竟然对“鳄鱼逻辑”文过饰非,说杜布瓦在对方的巨大压力下,不得已??
推理还需要实践证实, 才完美。 后来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动物学教授遗孀西兰卡在 1907~1908年间,在爪哇“猿人”发掘地发现了爪哇“猿人”同时代的古人类 存在的遗迹!这是一例即证的逻辑:证明证明“爪哇猿人时代”已经有人了。
而且, 1932年,博森博士和杜布瓦本人还在荷兰雷登博物馆的一个化石箱里, 发现了三根大腿骨,据说是杜布瓦的助手在首次挖出“爪哇猿人化石”的遗 址 坑(75米长, 6— 14米宽)中找到的。如果是这样,爪哇猿人就被自动颠覆了! 足以证明那时已经有人了。 但是, 严谨地说:因为没有地层记录, 不能作为直 接 的证据, 但这三根人类大腿骨的严谨性水平和爪哇猿人是一个水平的, 忽略它们 却单单拼凑一根人腿骨和猿头骨,什么意思呢?
但是, 西兰卡发现的古人类的遗迹, 是可以作为直接证据证明当时已经有人类了, 这样, 那 3+1根人类大腿骨化石, 都成了当时已经有人类的旁证了, 原来它们一 起在否定爪哇猿人啊!
如果大家接受这样的严谨,那么孔尼华(Koenigswald )的后续“爪哇猿人”化 石碎片就别当真了——那是地表发现,地层记录都没有。而且,对 列入人类进
化树祖先的“南猿”、 “能人”, 都别当回事了, 它们都是少数化石碎片的人为 拼凑体,有巨大学术争议的。只是被进化论学派掩盖着而已。
我们还是回到“爪哇猿人”:种种有力的证据, 证明这个进化的中间环节不存在, 可是,进化论学术界却掩藏了那些不利的发现,依然炒作“爪哇猿人”??
可能有人会问:猿人多了,北京猿人、元谋猿人等等,都是证据,为啥你在爪哇 猿人上一叶障目呢?
其实,所谓的北京猿人、元谋猿人等等,后续的猿人都是以爪哇猿人为基础的, 爪哇猿人一倒台, 它们都站不住了。 而且, 那些猿人的化石很少, 学术上也是 非 常不严谨的“形态学定代”, 仅仅在逻辑上说:北京猿人是用头盖骨复原的, 元 谋猿人只有两颗牙齿化石,这么薄弱的证据,怎能复原出猿人来?
原来,是按照进化论假说,靠想象复原出来的,是以爪哇猿人为基础(爪哇猿人 本身就是错误想象) , 再次想象出来的, 来把牙齿复原成半人半猿的外形, 再 根 据形态来确定年代——不是根据地层来确定年代, 因为地层记录不严格——这就 是没有科学严谨性的“形态学定代”法。这样按照想像的进化历程来推算时间 —— 假设爪哇猿人排出的进化家谱是对的,根据这个假设的家谱得出的北京猿 人、元谋猿人等猿人的结论,再来证明进化。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前面讲过, 逻辑不成 立。
所以, 所谓的“类猿人”这个中间环节, 不但在根本逻辑上不能成立, 在逻辑补 丁上也不成立,在化石事实上也不成立。由它推理出的化石中间环节都不成立!
问题 11. 掩盖事实,设计“家谱”——华莱士反戈一击
年轻的华莱士和达尔文一起系统地提出了进化论, 但他最终否定了进化论, 为什 么?因为他看到了进化论界在炮制证据,掩盖真相。
很多人天真地认为:化石给进化论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前面讲过, 用相像来证 明进化是循环论证,逻辑错误,所以化石不能证明进化。
化石整体上不能证明生物进化的历史, 而在证明地球大灾变的历史! 化石不是随 便形成的, 你埋一个动物, 过多少年也不能形成化石, 化石必须在风化消失前在 高温高压下经漫长岁月才可能形成, 只有地层大变动才能满足这个条件, 所以化 石意味着灾变。
严谨地说:寒武纪大爆发,是大灾变的证明,大量生物同时死亡于大灾变。
再做逆向思维:如果化石能证明进化, 那么化石发现的越多, 应该进化论的证据 越多!实际恰恰相反,化石发现的越多,进化论的困惑越多,否定进化论的证据 越多!
寒武纪地层的中, 突然发现大量的各门多种生物出现, 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有 人把寒武纪大爆发称为“进化的奇迹”, 这是在混淆概念, 搅浑思维。 实际上 不 能证明进化:那么多门生物, 在寒武纪以前并没有出现, 怎么会在寒武纪突然冒 出?没有中间过程过渡环节, 时间太短来不及进化! 有人甚至将此作为驳斥进化 论 的例证。
厚重的《考古学禁区》(Forbidden Archeology )一书,揭开了进化论相关领域 大量的惊人黑幕:权威们挑选符合进化论的事例来“证明”, 不管该研究有多么 不严谨,“鳄鱼逻辑”制造的 爪哇猿人只是其中的一例,同时全面系统地掩盖 进化论的反面证据——不管该研究有多么严谨, 掩盖的手段包括压制言论、 拒绝 出版、 解雇、 迫使修改数据甚至诽 谤, 人身攻击, 以达到维护进化论的目的?? 该书称之为“知识过滤”。
在达尔文进化论提出后, 古生物学界把大量否定进化论的证据掩盖了, 人为排列 出进化的“家谱”(进化序列或进化树),拼凑猿人,并掩盖了同时期的人类遗 迹,这样造出的进化家谱,不是自欺欺人么?
这样的选择性地掩盖真相完全违背了科学精神, 这是开始就误入歧途的进化论发 展的必然结果,要么丢弃,要么在造假中继续。
华莱士对此深表忧虑, 他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 承认它。 ” 但他无力改变, 他最终走到了进化论的对立面, 这是严谨的学者忠于科学忠于事 实的必然结果。
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进化论以“常规领域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真理”的 面目出现,判定它的逻辑是“万例难证,一例即否”,如哥德巴赫猜想一样,除 非永远找不到反例,否则一例即否。
那么《考古学禁区》揭示了那么多进化论的反例,足以推翻进化论了,这也就是 这些真像一直被进化论学界封闭的原因。
我们再用简明的“公平—逻辑—证实”的思路来判断,进化论相关领域掩盖事 实,压制反对言论,炮制自己的证据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所以,不用 去看其逻辑和“事实”——因为那些“事实”都是被他们修饰过的, 误导解释过 的(如爪哇猿人),并不是真实的事实,凭此“不公平”的前提,就能否定进化 论的 全部——就是这样简单明了!
大道至简至易。 就像金字塔形的, 越上层越简单, 思维判断的最顶层只是“公平” 这两个字, 就能否定进化论领域的研究和结论。 向下进入“逻辑”层面, 本文用 几个逻辑, 最多不过是初中数学逻辑就能指出:错误的逻辑错误的推理, 导致的 进化论研究都是错的,而不在混乱的事实中纠缠。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有形之上的无形的“道”——理性严谨的 逻辑思维, 就是比有形的研究、 深入事实 (器) 要简单。 有正确的“道”的指导, 才能把握方向,否则,只能是进入误区。
如果还要深入繁杂的事实, 就复杂了。 但也有简单的办法:借助判断的逻辑“一 例即否”, 看看进化论的正面证据的逻辑错误, 再看看那些进化论掩盖的事实就 可以了——因为被掩盖的才是真相。
问题 12. 长颈鹿的数学逻辑,给进化论的最后一击
大风吹过,能把一大堆散乱的零件吹成大型客机波音 747么?
不可能!这概率太低了 !
如果这个不可能,生物进化就更不可能。我们以进化论中著名的“长颈鹿的进 化”为例,做一个数学逻辑分析就明白了。
拉马克(比达尔文更早提出进化论)、达尔文时代不知道基因,只是在育种上发 现变异不能逾越物种的事实。 现代发现了基因的复杂和精妙, 高度秩序化, 基 因 间的默契配合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只有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才有进化的可能。 但 是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因为没有相关基因的配合, 不是畸形就是癌变, 现实中发 现, 都是灾难性的——万一不是灾难性的, 那不就可能是进化的潜能么?——可 惜,这一直是假设而已。
基因自然突变的概率很小,常规估计为 1/1000(10^-3);而且,突变的基因与其 它基因在生理上还得能够相容,这个几率宽松估计为 1 /100(10^-2);而且该个 体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能存活并繁殖(几率估计为 1/10);而且突变还得恰好 有超越物种的进化意义(这种情况至今还没有 在自然界和海量制造基因突变的 实验室中被发现),权且也估计为 1/1000(10^-3);而且突变基因在种群中不被 稀释、丢失——并且稳定、扩大,一旦 丢失就又得重来,这个几率宽松的估计 为 1/10;假如使普通古鹿进化为长颈鹿,不仅仅是脖子的变长,心脏功率要大 大增加才能保证更高的血压保证脑部供血, 脑血管抗高压能力也要大大加强, 眼部抗高压能力也要增强, 颈部还要产生动脉窦, 防止低头喝水时脑溢血, 血压 的升高,其它脏器、内分泌器官,都要发生改变以 适应,否则这样的个体生存 困难必备自然选择淘汰, 这不是一个基因变化能实现的, 需要许多基因协同突变 才行——就算需要 5个系统的 15个基因,而按照 1年繁 殖 1代, (非洲)古鹿 群种群个数假定为 100,那么由设想中的普通古鹿进化为长颈鹿的数学几率是:
P =(10^-3×10^-2×10^-1×10^-3×10^-1×100)^15=10^-120
进化出长颈鹿需要:10^120年!按现今估计的宇宙年龄 200亿年,进化出长颈 鹿需要的时间:是宇宙年龄的 50万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倍! (5×10^109倍!)
逻辑严谨的数学, 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但是, 进化论学界一直在回避计算进化的 数学模型。近来流行的网文把平均一个物种进化的几率估算为 (10^106)年,令 学术界哑然,然而有一篇学者的反驳文章,除了沿用常规的逻辑错误来反驳外, 还把概率的计算公式偷梁换柱了:把 10个基因同时突变的 几率等同于 1个基因 突变的几率,都计算为 1亿~10万年(概率为 10^-8~10^-5)!现在初中学概
率就知道:“独立事件的概率计算用乘法”, 10个 基因分别突变显然是独立事 件, 概率应为 [(10^-8~-5)^-10]=(10^-80~10^-50), 也就是这个进化论者自己 计算进化一个物种的最 快时间是 (10^50)年! 就是宇宙年龄 200亿岁的 5千万亿 亿亿亿倍!(5×10^39倍)——进化论者自己否定了自己!
数学的“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原理”,在理性上彻底否定了进化论。
熟视无睹,自幼反复被进化论洗脑,就是这样的结果,根本不去反思它的对错, 这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悲哀,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哀。
(六)被误导的一个化学领域
化学进化——用化学实验手段证明生物进化,这是一个被进化论误导的化学领 域。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必然陷入困境。
1953年,米勒在玻璃仪器中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环境和闪电,用氢气、甲烷、 氨气两周内合成了有机分子,被进化论界称为生物进化的里程碑式的实验 ——“进化”出有机分子的“化学进化”, 被雨水冲入海洋, 然后在海洋中“进 化”出原始生命, 再进入生物进化阶段。 由此启发一些学者, 用紫外线等等原始 条 件,用简单气体合成了其它有机小分子。
设想中的化学进化,必须经过这样的历程:
简单气体分子→有机小分子→小型有机大分子 (分子量 1万以下) →有机大分子 (分子量 10万)→高级有机大分子(分子量 100万)→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 子??→??N 种有机分子群和生物大分子群→?→能生长能自我繁殖的最原 始的生命→进入生物进化阶段
但是后续 60多年的实验至今,到第二步就陷入困境,也就是只能产生有机小分 子。这种自发的、随机的反应,离生成生物大分子都过于遥远,何况还要逾越无 生命到有生命的界限?一些实验室, 干脆脱离自发的自然条件, 转而人为地、 有 序地合成原始生命。
那么米勒为代表的化学进化,困在哪里?
困在逻辑, 根本的逻辑错了! 进化论那些错误逻辑笼罩下, 化学进化的逻辑错误 更厉害。这些错误一经点拨,外行都能想明白。
(1)模拟逻辑的错误:以偏概全,抓其枝节,不计其余——前面讲过的辑错误 4。
①模拟错误:密封中的玻璃装置中人为注入的气体浓度较高, 持续加热和放电的 条件过于理想化, 这些本身就有利于化学的合成反应, 而原始大气层中相应的气 体成分、浓度和气象条件,和它们设想的差距很大,而且,也没有持续长久的闪 电环境。
②化学合成与分解,是动态平衡的,只看到合成,无视其分解!其实分解作用更 显著
举例说:化学合成反应 A+B→C,同样条件下也会发生分解反应 C→A+B,合成与 分解呈现动态平衡,只是平衡点有所不同,这里记做:A+B→C,只有 A 、 B 浓度 高的情况下,才更倾向于合成反应生成 C ,反之, A 、 B 浓度低时,更倾向于分解 反应。而“化学进化”是一系列反应:
A+B→C;C+D→EE+F→G??ZX+ZY→ZZ??
理论上讲:每一步都需要左边反应物的高浓度,才能推进反应向右进行;这样, 左边得多高浓度, 才能把这一些列反应进行到底并积累出高浓度?实际上, 就是 进行到上述的最后一步, 产量也是很低了, 实验室的结果就是这样, 低含量不足 以发生什么质变,也就是无法实现进化。
③自然推动的化学反应(闪电、地热等)是局部的,海洋的稀释是无限的,合成 的产物很快被稀释, 实际化学进化根本无法进行下去——也就是, 米勒烧瓶中的 氨基酸产物,仅仅是烧瓶中的而已,根本无法模拟自然。
④形成生物大分子, 是要“注入”能量的, 而自然界针对“化学进化”的合成反 应, 没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如果能量部分来源于闪电?米勒用持续的电火花模 拟 闪电, 可是地球局部不会有持久的闪电; 如果部分能量来源于加热, 米勒实验采 用了持续加热沸腾的蒸气, 自然界中过热会使生物分子失去生物活性, 而且加速 大 分子的分解反应;如果部分能量来源于紫外线,那么紫外线也会杀死生物活 性分子??
既然没有稳定的能量来源,自然生成的有机分子就很少,加上海洋水体的稀释, 浓度就更低,就更没法发生“化学分子进化”。
⑤还有人用这样的假说来打补丁:假设有机分子会聚集在粘土上, 聚集到浓度较 高,才有可能形成有机大分子,这样随机产生了原始生命,再被冲到海洋中,成 为海洋生命的起源——这个仅仅是猜想而已, 深入逻辑推理就会发现这更难自圆 其说:
假设能吸附在粘土上, 化学合成反应的能量何来?闪电不可能只打击这个块粘土 吧?紫外线也穿不过粘土吧?粘土表面, 必须有水啊, 合成有机大分子都离不 开 水啊?有水就不能被太阳加热的温度太高。 可能温泉或地热吗?这个条件太理想 化了,但是都忽视了一点:生成的有机分子,都是溶于水的,吸附在粘土上的能 力 是很弱的,原始地球能形成江河湖海的大雨,早把这些分子原料冲没了,不 可能在粘土上富集,所以粘土吸聚根本不成立。
⑥实际上,形成生物大分子,不光要注入能量,还要注入秩序(信息或负熵), 比如生物体构建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左旋的, DNA 分子都是右手双螺旋的,蛋白 质大分子要保持特定的空间折叠结构(1~4级折叠)才有活性。那么,自然界 的能量是无序的,无法提供这个秩序。
⑦还是把严谨的数学逻辑,作为飞向“化学进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吧:大家只要了解一点高中生物学和数学知识,就能计算出这根“稻草”:
一个细菌基因组调控自身生理进程、 对外界反应状态的复杂精密程度, 超过了当 今最复杂的计算机!这么严密的有序状态,是随机进化产生的?
我们用一个蛋白质分子为例:组成蛋白质的单元是 20种氨基酸(平均分子量 128),算算一个普通的分子量 10万的蛋白质分子,约有 780个氨基酸,其排列 组合方式,有 20^780种!具有该种生物活性的氨基酸序列一般只有 1种。
生物的蛋白质是来源基因 DNA 的,基因的排列方式比蛋白质简单的多。
我们用“公平—逻辑—证实”的方法, 假设化学分子进化是正确的, 按它的逻辑 推理:产生能自我复制到 DNA 分子(可以自我繁殖,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 可 以作为从化学分子进化到生命进化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 这个 DNA 分子, 就是能 编码 DNA 复制酶的基因(DNA 复制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复制 DNA 分 子, 它根源上来源于 DNA ),我们以现在发现的 DNA 聚合酶 I 为例,整体上计算其产 生的几率。
该酶约有 1000个氨基酸组成, 对应着 3000个 DNA 碱基对 (碱基是 DNA 的基本单 元,化学进化领域已经效仿米勒实验模拟自然条件,在实验室合成 了碱基), DNA 的碱基有 A 、 T 、 C 、 G 四种, 3个一体组成遗传密码子,共有 64个(有人把 这跟 64卦联系在一起), 64个密码子能分别对应 20种氨基 酸, 1种氨基酸对 应着绝对不同的 1~6种密码子 (密码子的简并性, 如 ACG 、 ACC 的排列都对应苏 氨酸),根据密码子表平均每种氨基酸对应 3.05个碱 基。
也就是说,概括地说,这段基因的碱基排列组合方式有:3.05^3000种!现在精 密的 DNA 合成仪合成 DNA 分子,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延伸一个碱基 约 5分钟。而 化学进化的自然条件下, 是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条件的, 假设自然条件也能提供这 样精确的温度、反应原料、溶液、离子浓度,假设自然条件下按 DNA 方式随机 连接一个碱基平均需要 1秒钟 (过于宽限的估计了) , 因为该基因产生的概率是 (1/3.05^3000),所以进化出该基因需要 3.05^3000 秒,为 2.5×10^1445年! 是当今假定宇宙年龄 200亿年的——
1200亿??亿倍!(中间??代表 177个“亿”字)
别忘了,理想的实验室反应条件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持续太久,所以,宽松而 严谨的数学逻辑,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压弯了“化学进化”的腰。
(2)我们还能看到,化学进化论领域,还犯了前面逻辑错误 6“生搬硬套,混 乱范围”的错误:米勒等等实验,只能证明玻璃烧瓶中的化学的合成反应而已, 无法推广到原始地球范围(模拟的逻辑不成立),那不是设想中的化学进化,更 不能推广到生命进化的前奏。
前面讲过:常规的普适性真理,都是有范围的。这种无限扩大范围的推理,不成 立——就像家养动物的变异,不能扩大到超越物种的进化一样。
这是唯一的一种能被进化论的教科书引用来证明进化论的实验, 也被我们严整的 逻辑否定了,为什么这样说?
很多不深入了解进化论的学者, 认为进化论一个没有实验依据的科学, 它的所有 学说和证据都是猜想的, 没法通过实验来证实, 因为历史无法模拟。 其实, 很 多 学者是做过很多模拟实验的, 想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来证明进化论, 比如辐射制 造海量基因突变 (因为基因突变是进化论认为的进化的源泉) , 从中寻找进化的 迹 象,得到的却是变种,更多的是畸形,没有超越物种的进化意义——实际是 进化论的反面例证, 这样的实验结果只能掩盖不提。 而米勒这种化学实验是成功 了,就把 它硬解释为“化学进化”,硬拉为进化论的证据,不顾其中的逻辑错 误,错误的基点,错误的逻辑指导下,只能是陷入困境。
从中也能看出,进化论学是太缺乏证据了,以至于干脆它把什么都解释为进化, 把进化论包装成包罗万象、 解释万象的真理, 这种打造舆论技巧其实是一种炒作, 成功地蒙蔽了全人类。
比如有学者发现绿藻的基因组十分稳定, 好像几亿年都没有进化过, 马上有教授 反驳道:谁说绿藻没进化?所有绿色植物都是绿藻的后裔! ——这是典型的被进 化论洗脑后的思维。
从头读到这里的读者, 现在可以科学的逻辑思维俯视生物学全局了, 能看出现代 生物学就是这样没有严谨性可言——那位反驳者就是用他的猜想做证据的,而 这猜想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 再用此猜想证明进化, 犯了“循环论证、 自说 自话”的错误,本身就不成立,何况进化论有那么多逻辑错误呢。
可悲么?错误理论指导下,误导了一个化学领域。
现代科学的误区,阻挡着超科学的真理(下)
(七)殊途同归——不同学科的登峰之路
遥想科学当年, 教堂大灯的摆动, 启发伽利略冲破前辈权威的框框, 开启了近代 科学之门; 磁针瞬动, 启发着法拉第开辟了人类的电气时代。 那时的科学何等 豪 迈!见微知著,一个不寻常的现象,可以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今的学者固步 自封,对一些异常、超常现象或推翻现有理论的新发现视而不见,回避、掩盖, 完 全失去当年的科学精神。
现代的科学,已经失去了他青年时开拓四方的胸襟和超越自我的勇气,而是在 “开山祖师”划定的范围中,精工细作,再难突破。发展到今天,科学一些难以 逾越的谬误和实证科学本身的局限, 加上排斥异己、 墨守成规的心态, 已经障碍 了科学的飞跃,挡住了探寻真理的进程。
大胆假设,谨慎求证,这个现代科学方法,是无误的。学说假说的应运而生,是 为解释问题、解决问题而出现的,看哪个假说解释的完美,解释的问题多,那个 假说就有生命力,直到被证实成为真理,或被证伪推翻。
一旦被证伪,像进化论一样,像天文学那些错误理论一样,就不能抱着不放了。 如果还执迷不悟,就是误导人类,阻碍人们认识真理了。
“公平—逻辑—证实”这个简明的思维方式, 也能判断每个学说:给它一个公平 的机会,全面分析它的逻辑,如果逻辑无误,才有正确的可能,再用事实来证实 它。
现在科学没有认识到、无法解释的现象,超过了当今科学的范畴,前面论述过, 这个范畴的判断逻辑是“一例即证, 万例难否”, 一个超常现象, 背后就隐藏着 超常的真理。
如果逻辑无误, 又得到了证实, 就可以暂且把它当做真理接受并深入研究。 在不 断的研究中,不断辨析其逻辑、推理、和验证,如果发现错误,如果到不能修正 的程度,就放弃它,如果可以修正,就修正它;而如果越深入越完美,那就一定 是真理。
其实, 科学的发展, 已经把人类带到入了一个全新广袤的真理的世界, 本文所列 举的那些误区, 用严格的逻辑追析下去, 将推开这个真理之门——而人类的顶级 学者,已经扣开了这个大门!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在科学巅峰之上,首推牛顿。
牛顿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光学、哲学上的非凡成就,成为现代科学最伟大 的奠基人。 他提的万有引力学说改变了世界, 但牛顿认识到万有引力无法解释 宇 宙的秩序的产生, 其背后有更深的原因, 于是他虔诚地歌颂上帝。 而今人把万有 引力尊为宇宙秩序的主宰者,解释星体形成、发展、衰亡、毁灭、重生(很像佛 家 讲的“成住坏灭”、 生死轮回) 的规律, 直到本文揭开天文学那些逻辑错误, 告诉大家为什么万有引力不能形成任何星体,大家才恍悟牛顿的睿智??
如果我们把本文的提到的科学领域那些逻辑错误, 按正确的逻辑推理展开, 将发 现什么?
科学最前沿的天文学的峰顶:既然万有引力不可能形成星体,毕竟星系的爆炸、 星体的诞生不断被发现,其内聚力不是引力,会是什么?
只有两个选项:
①自然界的自然力
②超自然的神力
物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封闭的热力学系统只有熵增没有熵减。 自发、 自然的过程, 都是熵增的过程——混乱度增大, 从有序变无序的过程; 而只有对这个系统输入 能量,特别是有序的能量(或同时输入信息——意志),才能使无序的东西变为 有序,这就是熵减的过程——混乱度减小。
从宇宙大爆炸这个假说严谨地逻辑推理, 这个封闭的系统, 爆炸后也只能是熵增 的过程, 爆炸后的宇宙迅速膨胀, 产生的物质四散开去, 混乱度越来越大, 而 不 是内部越来越有序(混乱度减小),形成星云星系星球,而且我们严谨论证过, 万有引力不可能形成任何星体, 也就是宇宙在自然力的作用下, 越来越混沌—— 而 事实上是越来越有序,这必然是更高级的能量、信息——意志输入的结果, 这样逻辑推理的结果,又在证实超自然的神力!
上述①、②之争,争论千年,完美的答案却是①与②的完美统一!
表面表现为自然力, 背后却是超自然的神力, 就像当年对“光的本质”的争论一 样:牛顿认为是“粒子”,惠更斯认为是“波动”,结果光却具有“波粒二相 性”,殊途同归了!
原来我们和科学顶级大师站在了一起!
严谨的逻辑推理,使我们发现只能是神力创造了宇宙的星云、星系、星球?? 对于人类本质问题的:人类是怎么来的,最多有 3个的选项:
①自然界的自然力
②超自然的神力
③外星人的干预
前面严谨、 全面的逻辑论证进化论的错误, 我们知道生物进化是不存在臆想, 即 便上述③是正确的, 那么外星人也不可能是进化来的, 最终也是神创造的, 所以 最终人类也是神创的。
所以进化论走到尽头发现:既然进化在逻辑上,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事实证据 上被否定,那么繁荣的生物界只能是神创的。
回到前面的问题:生物为什么会像?为什么几乎所有生命,都用一样的遗传密 码?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神按自己的法则、 规律创造, 所以彼此会有根源上的相像 和相同——遗传密码的法则。
回首生物学领域的巅峰:和达尔文同时创立进化论的华莱士, 在全面公证审视全 部化石的发现之后, 对古生物学界“制造证据”、 “操纵话语权”来证明进化论 的做法很是反感, 他最终否定了进化, ——我们又一次在巅峰上和顶级大师站在 了一起。
在精神领域, 近代心理学的最前沿, 用科学的手段发现人类在催眠状态下能追忆 前世——这个超常的领域可是一例即证, 万例难否”的逻辑判断啊, 证实的例 子 远远不止一例, 所以, 这一点已经被证实了。 这是一个超常现象推开一个真理领 域的发现,所以心理学走到巅峰,也竟然是证实神的存在!
音乐、舞蹈、雕塑、美术等人类的艺术之路何尝不是这样,走到时代顶峰的大师 们,也多是宗教徒,他们的艺术作品,基本上都在歌颂神。
这样真正的科学, 我们这里称之为超科学, 超科学的真理之门——如今已经全面 对人类打开,但是太多的人视而不见,或望而却步——很多人认为:这不可能 吧?这些人正是因为智慧不够才视而不见的, 反过来还自以为是地诟病这些顶级 大师智慧有局限, 岂不可笑?这样大家能明白为什么那么多有成就的人最终会走 入宗 教、出家修炼了吧?
殊途同归——科学与宗教曾经殊死对立, 但是现代科学走到尽头, 却与宗教殊途 同归, 都在证实神。 而所谓的宗教的“地心说”, 原来是宗教学者对经典的误解、 曲解, 而“地心说”在超科学的领域, 描述的是另一个空间境界的看世界的真理, 只是人们把它曲解为人世间的东西了。
殊途同归——不同宗教也是探寻超科学的真理范畴, 他们彼此对立排斥, 唯我独 尊, 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一个共同的预言:那是对后人——今天的人类振 聋发聩的警告!
(八)拨云见日,晦极生明
超科学的真理, 绝不是研究故纸堆的教条主义、 本本主义, 绝非所谓引经据典考 据归纳的神学和教义的学问! 是需要智慧去领悟, 需要身体力行去实证、 去证实 的。
这是一个充满理性逻辑思维的领域。 这个超常领域内部被证实的逻辑是“一例即 证, 万例难否”, 一例就能叩开一个真理的大门, 犹如攀登珠峰, 不是谁都能 上 去的,所以只要在这个超常领域成功一个(按东方修炼界的话就是修成一个), 就足以证明其是真理、是科学的,更多的人没成功,反而证实它是超常的。
“公平—逻辑—证实”的判断方法对该领域同样有效。 公平地分析每个现象, 不 带偏见, 假设它是正确的, 然后深入辨析其理性逻辑, 如果发现其是圆融无碍的, 再看其证实, 是否有不同方面的证实。 如有证实, 那就可以接受为一定范围的超 常的真理,并在实践中再反复检验。
这样判定的话:经典的佛教是正法, 经典的道教是正道, 它们中都有修成正果的, 一例即证,可是不止一例;周易也是正道,基督教、天主教等也是正法,其中也 有神迹的显现, 它们也留下了预言警醒后人, 预言的应验本身也在证实它们是超 科学。
那么这样一来, 它们的局限性也暴露出来了, 因为他们都唯我独尊, 视其它正法 为外道, 这显然违背了“公平”这个最高的原则, 所以仅仅可能作为局部的超常 真理。
说到这里,我们无法回避曾经风靡中国,但在 99年 7月开始被中共政府镇压的 **功。其实可以非常简明地评判它的真伪。
我不迷信于那些批判, 按“公平—逻辑—证实”的思维方法去审视, 这是任何人 都不能违反的原则, 违反“公平—逻辑—证实”就等于说自己错了。 那些批判使 我更深入地研究**功,结果发现:
1. 因为违反了公平的原则,所以批判都是错误的。
它上来就让你看事实, 看事实, 上来就把你骗了! 因为批判所列举的所谓“事实” 都是通过不公平的口径叙述的, 是被曲解的“事实”, 没有公平的前提, 所以都 不可信。
世界 100多个国家流传**功, 只有独裁的中共一家反对, 显失公平, 所以批判 是错的。
中共政府一言堂, 只许批判, 谁辩解都要被打压甚至抓起来坐牢, 在西方公正的 法庭上,这样的证词全部无效。它掩盖的才是真相。
2. 因为违反了逻辑的原则,所以批判都是错误的。
违反了安全生产规章出了事故,恰恰证明规章是正确的,不能借此归罪于规章。 仔细研究那些“**功出事的案例”, 恰恰是违背了**功原则导致的, 反而证 实**功是对的——只不过当局掩盖这些原则, 断章取义。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批判中基本都是断章取义、 偷换概念、 歪曲枝节等**手法, 按照这个逻辑衡量, 不但等于在批判所有宗教,还在批倒中共自己!
假如批判的逻辑是对的, 那些出事的都归罪于**功, 抓其一点不计其余地在法 轮功中找根据, 那么中国大陆那些犯罪都得归罪于中共了, 都是中共教育出来的, 都能从中共的教育里找到依据。
识大体, 看主流, 为什么到**功这就做的相反呢?穷尽那些**功出事的例子, 假如那 1400例出事的都是事实 (实际因为是不公平的强权定性, 所以不 可信) , 上限也是 0.07%(实际**功人数远高于 200万),比例比中国的自杀率还低, 这不恰恰说明**功是安全的么?而中共官员的犯罪率都超过 10% 了,甚至高 官人人可抓,一查就有受贿罪,老百姓骂声载道。当局那样的逻辑批别人,不是 把自己批成**了么?
别陷入混乱范围的错误:**功是一种修炼,是超常的,衡量超常之理的逻辑, 是“一例即证其超常, 万例难否”的逻辑标准。 何况其证实**功好的例子远远 不止一例,身边的例子很多。
所以从逻辑上分析,中共对**功的批判也都不成立。
3. 既然“公平—逻辑”都违反了,那就没必要看那些“批判的事实”了,不必 陷在其中被搅浑思维了。
但是我也好奇, 看看那些“批判”的说理部分, 想看看**功的理论破绽。 我只 能用“公平—逻辑—证实”的方法, 公平地看批判, 并对照**功的原文, 全 面 查证,以严谨的逻辑思维辨析,用超常领域的逻辑、理论去衡量(注意:不能把 不同范围的理论、思维混淆)反复揣摩,仔细寻找其逻辑破绽,却越来越发现其 理 论的圆融无碍、简明奥妙——使我思维开阔,智慧升华,受益匪浅。由此我 才能俯视科学,超越其中,能把读者带到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的思维顶峰俯 视科学, 洞彻其误, 又能用正确的逻辑展现他们开山祖师所走过的路, 证实神。
回头再看那些对**功的理论批判本身, 更看清其错误所在, 这里不妨给指出几 个:
1. 批判的依据是错误的:用天文学、物理学的错误假说去嘲笑**功,比如宇 宙多大,有多少星系、宇宙、地球的年龄等等,看过前面的分析的读者,知道这 些都是天文学的结论都是错误的, 是错误逻辑推导出来的, 还是建立在错误假说 上的,是不可信的。
2. 用进化论批判**功,其实,中共等于在批判一切宗教!看过前面分析的读 者, 已经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看清进化论的错误了, 当然, 这些理论批判也不成 立了。
3. 用实证科学范畴的定义去批判超常领域的理论,本身就是逻辑错误,突破范 围了,就像用 1+1=2去嘲笑计算机语言“二进制”的 1+1=10一样。
查遍**功书籍后你也会发现:“分子”、 “原子”、 “光年”等概念在**功 中的内涵外延, 超越了科学的定义。 而且**功认为科学认为的“光年”本身 是 错误的,光速在宇宙空间是变化的,用不了太久,宇宙的巨变都能展现给人类, 所以只能是借用“光年”等名词而在阐述法理的内涵而已。 御用文人抓住这些名 词 批判岂不可笑么?
通过“公平—逻辑—证实”的逻辑分析, 我们已从宏观上, 根本上明确知道** 功是被中共歪曲打压的, 也是超科学的真理。 那么这和前面说过的各正法正教有 何关系呢?怎么会殊途同归?
是的, 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预言了**功的传世, 都预言了**功的磨难和最终否 极泰来——拨云见日!
这些预言中最著名的,就是基督徒诺查丹玛斯的《诸世纪》,其中流传最广的就 是:
1999年 7月
为使安哥鲁亚王复活
恐怖大王将从天而落
届时前后玛尔斯将统治天下
说是为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
御用文人把这歪曲成世界末日加以批判, 这正是前面讲过的以假乱真, 思维搅浑 的逻辑诡辩(逻辑错误 5),其实这正是直白地预言 1999年 7月镇压**功! 恐怖 =中共的红色恐怖,玛尔斯=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大陆的现状。
当然, 《诸世纪》中还有其它赞颂实**功的预言,这都是基督教先知留给今人 的警醒。
(九)真理奇观,尽在眼前
再回首惘然如梦。回首人类的历程:从神的怀抱转而放弃神,走上科学之路,走 到巅峰才如梦方醒,证实了神的存在,在神的感召下迷途知返。
梦醒时分,人类会发现:真正的科学,应该是认识神的,是在神的启发下开创的 科学, 是探寻超出现代科学框框的更大范围真理的科学, 是恪守神给人制定的 道 德规范的科学; 而不该是把人类归源于动物、 人性归源于兽性, 败坏恶行不计因 果报应,在谤神谤佛中走向撒旦魔鬼毁灭之路的当今的所谓“科学”。
现代科学只承认一生一世、 在人类空间的经验总结, 人类不敢正视另外空间的存 在, 但是复杂众多的另外空间总会偶尔露真容, 这就是各种超常现象的展现 (海 市蜃楼只是其中一种)。
人类不敢正视人类的历史。 化石记录着古生物周期性的大灭绝, 人类的文明也是 在这样全球浩劫中一次次毁灭, 又一次次重生。 人类文明的轮回, 就象人的生 死 轮回一样。现在科学,已经发现了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甚至几 十亿年以前的人类文明遗迹, 但是不但不敢承认, 却想法设法地歪曲解释, 自欺 欺 人。
人类也曲解了这一轮人类文明的历史。本期人类,也是从上一次大劫难的毁灭, 残留的人种在“原始社会状态”逐渐繁衍发展起来的。 进入社会文明之初, 不 同 的神给人类传下文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文化在历史上被称为“神传文化”), 规范人类的道德(比如上帝的《十戒》),神以人身讲法劝善之言之事,被人们 追 忆记做经书——但是人们总觉得自己比古人强,总是把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当 成前人的迷信和想像, 这样很多东西失传, 或当成神话。 而人又爱创作一些神话 自娱自 乐,这样混乱了神的话和神的事,好像神话都是瞎编的了——前面“以 假乱真、思维搅浑”的逻辑错误,就这样不经意地发生着。
神也看到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类越发展,离本性越来越远,也看到了人类 将背弃神, 人将把本性归源于兽性而彻底背离神给人留下的道德规范, 这个可 怕 的结果,将导致人类文明的周期性毁灭——物质和精神好似光的“波粒二相 性”, 合二为一, 道德的全面败坏和毁灭劫难基本同步。 这也是神对背弃神的生 命的淘 汰——人类整体都被败坏的道德和谤神的理念所麻木了,也就岌岌可危 了——以前每次人类的大毁灭的灾难, 都是人类始料不及的, 都是只有极少数人 预言,只有极 少数人告诉人类,但是总被自以为是的人所嘲笑。
但神是慈悲的, 神在衡量每个人的生生世世, 感召每个人最后的本性和善念。 因 为人类越不信神, 就越不能给人类显现神迹, 人类需要在迷中迷途知返, 所以 只 能给人类留下预言——那是不同的神、 佛、 道和他们的使者 (先知、 修炼得道者) 给后世人的警告。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些著名的预言会殊途同归, 指向**功 ——在人类道德败坏到最危险的时候, 传出“真善忍大法”, 拯患救难 (诸葛亮 大预言《马前课》中的原词)。
《圣经》的最后,是独立成篇的给后世的预言《启示录》,深入破解后发现也是 在预言**功徒众被赤龙 (红色政权中共) 迫害, 特别是其中出现了四次振聋发 聩的警告:
If anyone has an ear, let him hear.
只要人有一只耳朵,就要让他听到。
为什么各大宗教的先知者们, 要如此强烈地警醒今天的人类, 因为人类文明的轮 回即将开始, 这是神对背弃“真善忍本性”的人的大淘汰, 这是无可阻挡的历史 的规律。
下面的《告世人》 (出自**功著作《洪吟三》)也许能唤醒你尘封的记忆,这 正是历史上各大宗教、先知警醒大劫前的今天的人类的,你千年等待的救度:
告世人
踏入红尘身是人
千载轮回待主神
苦等圣缘志不退
静观乱世红潮沉
正法开传恶扬尘
谎言乱心难入门
慈悲救度有真相
神佛已经转**
每个人需要找回自己的本性, 找回自己生命久远的夙愿, 找回生命生生世世历程 所寻觅、等待的真谛;
人类需要返本归真,需要重建神传道德;
科学需要归正, 需要重回神的怀抱, 在神的启示下重建真正的科学, 也就是超科 学。
我没有天文学物理学领域专家头衔,但在全面研究**功“真善忍”法理之后, 醍醐灌顶, 我能突破现代科学的束缚, 明白以前头脑中无数的谜团, 能使我能 洞 悉人类科学前沿的天文学领域的误区; 我虽然不是生物领域的专业人士, 还曾是 进化论的迷信者, 但能在“真善忍”中不断悟道, 开智开慧, 能洞彻进化论的根 本 性的逻辑错误, 俯视进化论, 在深入全面的研究中又发现其方方面面的错误。 当然, 真善忍法理也使我摆脱歧途的困惑, 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走上归正的科 学之 路。
只要你通读**功讲出的法理, 只要你不带偏见 (带偏见就不公平, 不公平就导 致自身的错误) , 只要你不用当今常规范畴的科学框框去衡量这个超科学范畴 的 理念(如果这样衡量就是逻辑错误,又将导致自身错误),你就能静静地找回你 本性的一切, 就能在超常法理的启示下, 发现更多的真理, 圆融无碍地洞彻人类 的 迷津,不但解决自身的问题,甚至还能站在巨人肩膀上,理性地归正科学, 开拓超科学的真理,把人类带上正确的科学之路,那也是人类本性回归之路。
真理奇观,尽在眼前。
作文九:《现代科学的本质》16000字
现 代 科 学 的 本 质
苏 〔 〕
从 认识论 的 角度讲 方 面 的 多元 现 象
的
,
依林
卡林 金
同 的研 究文 化相应于 一 种 新 的 精神 构 成 的 具 体 实
现
,
,
现 代科 学 是 一种具 有诸多
。
。
构成 它 的认 识 复 合 体是 极 其 多 形 现 代科 学 是数 学
、
而 不 仅 仅 是 问题 和 主题 的 转移
,
,
,
实验和技 术设
,
并 且 属 于 不 同 的层 次
、
、
、
自然
是那
、
施 的转移
在这 样 一 种 类 型 的 比 较 框 架 中
,
必须指
科学
础的
人 文 和 技 术 这 些 分 支的一种 广 泛 结 合
,
出古 典科 学 的 基本风格特 征 与 现 代 科 学 区别 开 来
这 些 特征使 古 典 科 学
。
些 分 别 作 为 理 论的
、
经验 的
形式 的
“
、
意义 的
”
基
”
使 古 典 科 学成 为 一 个独 立 的
应 用 的 和 其 它类 型知 识 的 单 位而起作 用 的 高
“
。
认 识 时 代 和 科 学 智慧 发 展 的 一 个 阶 段
度 专 门 化 了 的 和 复杂 详 细 划分 的 学 科 和 跨 学 科
的 一 种广 泛 结 合
同时
,
古 典科 学是 作 为 一 个 完 整 的 结 构 而 起 作 用 的
这 种 完 整 性 的基础 是 由一 系 列 独立 存 在 的 方 向决定
也 有 理 由假定某 种 单轴
,
、
“
” ,
即现 代 科 学
、
的
。
让 我 们 特 别 挑 选 其 中两 个 方 向
。
。
的 一 种基 本单 位
它 与 研 究策 略 的特 征
表述和研
、
一 个 以 其 终 极 完 善 形 式体 现 真 理 的终 极客
观 的 认 讯系统 的 方向 遍认识方法
支持
。
究 问题 的 风 格
认识 的 产 生 和 起 作 用 的 方 式
、
展望
它 已 被看 作是世 界 现 象 的 普
活 动 的 实 质 等 等结 合在 一 起
认 识 论 分 析 确 定下 来 的
的一 切 东 西结合 在 一 起
构 成 科 学 的 全 部潜能特 征
,
—
简言之
,
它 与 通过
,
同 时 又 是 以 任何一 门科 学 的 标 准 的 古
,
典 力学 为 基 础
这 种方 向 又 得 到 一 系列 特殊倾 向 的
排除 被 看 作 是 不
。
在 过去
年 内 出版 的 方 法 论 著 作 中
常常 弧
,
对 事 件单值解释 的 倾 向 几 率性
。
调 现 代科 学 所 包 含 的 不 同 类 型 知 识 的 内 在 亲 缘 性
完 全 的 认 识 或 主 观 主义 象征 的 偶然 性 和 认 识 结 果 的
从 科 学 情 境 中消 除研 究 者 的特 征 的 倾 向 据
,
甚 至 强调那些属 于 精 密 的 自然 科 学 与不 精 密 的 社 会
和 人 文 科 学知识 的亲缘性
。
为 了发现现 代 科 学的 实质
起来 的理 由
。
,
为 了识 别将 我 们 称
说 这 些特征妨碍对 真 理 的有 效 识别
排 斥 考虑 主 体
方式
、
之 为现 代 科 学 的 这 个 单 一 整 体 中 各 种 不 同 现 象 结合
,
对 客体 的 认 识 同 化 作 用
的 专 门特 征
条件 的 需 要
。
方法和
。
对 其 同 步 活 动 结 构进 行 作 用 分 析 是 不
,
够 的 我 们 还 必 须采 用 比 较 分 析 的 工 具 这 允 许 在 类
型 上 将 现代 科 学 和先于 它 发 生 的 认 识 论 结 构 并列 起 来
。
建 立世 界 的 独立 存在性 和 基 本 要素 的 尝 试
的 和不成 问题 的 倾 向
。
将 构 成 实际科 学 体 的 认识看 作 是绝 对 可 靠
当然
, ,
这 种特征 是 以 哲 学 关于每一事 物 只 有一
,
这种 比 较表 明 如 下 结 果
。
方法论 的 意识 固 定 下 来 的
哲 学 方 法 论 的 意识 则根
“
说到需 要 使 现 代 科 学 与历 史 上 先 于 它 并且 是 它 的 直 接 来源 的相同 次 序 的 结 构 相 联 系
。
, ,
据 下 面 的 命题 建立 了科 学
个 真理
,
我 们 指 的是
任 何 人 都能够知道 它
。
同样
,
谁 发 现它
,
古 典 科 学 严格地说 它 对 认 识 规 范 和 观 念 的 批 评 及 重 新解 释 关系
。
谁 就 认 识它
”
,
详 细说 明 了 那 些 完 全 确定 现 代 科 学 的认 倾向
。
以 朴 素 实 在 论 的相 应 概 念 解 释 认识 活 动 的
识 论 特 征 并构 成现代科 学 完 整 性 的 条件 的 内在基 本
假 设知 识 和 现 实 之 间有一 种像 镜 子 一样 的 直
,
这里
,
古 典 科 学被 用 来 指 一 种 完 全 确定 的 研
,
接 明 显 的 协调 一 致
就是 说
,
不加批判地接 受 下 面
,
究 和 认识 文 化
相 对 论时 代
。
它被看 作是
,
世纪 和
,
世纪 初期
开 始 了量 子
这个教 条
凡 被 看 作属于 某事 物 的东 西
。
实 际上 是
、
之 间的 主要趋 势
在 这 一 时 期 结束时
这 个事物 的 属性 是 自身 同 一 的
、
把 自然 看 作 一 个从一 开始 就直 接 给定 的 总
没 有发 展 的
、
将 从 古 典 科 学 向 现代 科 学 的 过 渡 解 释为一 种 不
永 不 休止地 围绕 着 相
同 的 永 恒而 有 限 的轨道旋 转 的整体
。
这种方 向在强
尤 其是
果 只 谈论 对 象 的 特征 而 不 涉 及 用 来 确 定 这 些 特 征 的
工具
,
调 静止 状态
、
元素 主义和 反进化 论 这 样 的
。
那 是毫 无意 义 的
,
。
因 此 现 代 科 学 承认 对 象 的
。
古典科 学 的 研 究 策略 中被 具体 化 杂 结 构 的 简 单 要素
,
属性 有 相 对 性
因 为对 象 的 属 性 依 赖 于 它 们 与 这 些 促成科 学
,
古 典 科 学 家 的 努 力大 都是 为 了要 识 别和 定 义 复
而 存 在于 这 些 作 为活 动 整体 的
一
工 具在认 识 情 景 中 的相 互 作 用
认识到 对 象 依赖 于研 究 的 条 件
,
,
结 构 之 中的 复杂 的功 能 发 生 联 系 和关 系 显 然 并 且
从 对 于 被看 作是 不 可 改 变 的 和能 够 形 成某 种 联 系 的
故 意被 忽视 了
上学 的
了
, ,
。
因 此 对现 实现象 的 解 释 完全 是 形 而
、
事 物 的 研 究 转 变 为 对下 面一 些 条 件 的 研 究 在 这 些
条件 下 一事 物 并 非仅 以 某 种 方 式 来 表 现
,
,
即缺 乏对 其矛 盾 性
。
可 变性
、
、
变化 性
、
历
而 是能
史性 等性 质 的 认 知
这里 只 要 提到 以下 原 则就 足 够
够是 或 不是 某种 东 西
,
能 够作为 一 种仅 仅在 这 些 条
。
它 们是 古 典科 学 中典型 的
完 全 反 映 并表 达 其
,
件 下 给 定 的确 定 性 存在 或 不 存在 理 论 首先 详 细 说 明程 序基础
,
因此
,
,
现 代科 学
思 想志 向 的不 变 原 则
质量不变 原 则 牛顿
,
。
化合
证 实形成 理 论 的语 义
物成 份 的 不 变 标 准 普鲁 斯 特
有 关 生 物 种 在其神 是什 么 变 化很
和 操 作轮 廓 的研 究对 象 的 方式 和 条件
从 而 保证 了
。
的 创 造 之 后 质和 量 不 变 的 命题 林奈 等等 自古 典 时 代 以 来 是 什 么 发 生 了 变 化呢
它 所 描 述 的对 于 事 实 的 描 述 的 客 观 性 和 一 致性
对 象 的 面貌 依 赖 于 与 认 识 工 具 的 联 系 际操 作程 序
,
,
这
标志 着科 学 进 入其 发 展 的 非古 典 阶 段 呢 多 趣
,
。
种 依 赖 及 其后 果 需 要 在组 织 认 识 的 时 候 真 正 尊 重 实
确 定 测 量 仪 器 或实 验 设 备 在 现 代 科
。
但是我 们 只 对 所 有 这 些 变 化 的认 识 论方面 感兴 从 古典 科 学到 非 古 典 现 代 科 学 的 过 渡
,
?
学认识 活 动 中的 特殊 作 用
和这
、
没有这样的仪器
,
。
,
有时
不 可 能 识 别科 学 或 理 论 的 对 象
因为它们只 能 在
种 过 渡 在 认 识 的 客 观 内容 获得
、
在认 识 的 客 观 基础
在
对 象 和 仪 器 的相 互 作 用 中被 识 别
对 象 和 仪器 相 互 作 用
,
发 展 和建 构科 学 的组 成 部分 的过 程 中分 析 对
、
这 只 证 明 有 理 由分
象 的方 式
的 变化
,
在 科 学 本 身 的 自我 意 识 类 型 办面 带来
“ ”。
析 对 象 的 一 些 方面 和 属 性 在 不 同 时 间和 不 同 的 现 实
被 称 为一场 革 命
简单 地说
,
这场 革命
情景 下 的 具 体表 现
性 的基础
,
但 是 却不 能 导 致一种完 全 客 观
。
的 本 质 可 以 作 如 下 表述
的
,
它 是 由单 一 一 种 因素 产 生
的 对 研 究 的最 终 结 果 的 扩 展
这 形 成 了广 义 的 互 补
即 认 识 主 体 及 其活 动作为一 种 必 要 和 不 可分 割
。
这 样 指 出 了一 个对 象 的 属 性 的 各 种 表 现
、
的 成分 进 入 认识 部分
大 概很 难 会夸 大 这 种 情况 的
、
取 决于 它 与仪 器 在不 同 的
下相互 作 用 的类 型
,
常常 是 相 互 排
斥 的 条 件
,
根 本 重 要性
。
这 样 的 互 补性 表 明
对对象 的
由于 古 典科 学 是 向 对 象本 身 的
可以 说 向其 本
,
不 同类 型 的描 述 的 象
。
,
其不 同的 概念 表 象 都 是 同 样 正 当
现 代研 究
、
质 的 自然 主义 直 接给定性 的认识 同 化 的 发 展 对
,
古典
恰当地说
,
这 解 释 了 下 面 这 个事 实
科 学的 范 例把详 细 说 明 的 自然 过 程 的概念 提高到绝 而 不 管 其 研 究条 件
。 。
活 动 从单 一 不 定的
,
一 般 带 有 明 确 不 变 的 核 心 的对
,
这 暗 含着 从科 学 中随便 消
即以 唯一 可 能 真 正 的 方式 反 映 的 对 象
进 到一
除 主 体活 动 和忽 视 研究者 使 用 的对 认 识 对 象 产生 影 响 的 工具 的作用 门 职能
,
个使 人 想到 许 多 其 他 千 变万 化 情况 的世界
的 有 限 图象 的 系统 所 描述 的世 界
,
,
进到 一
通过 反 思 主 体 在 认识 情 景 中的 专
,
个 以 与 同 化 认识 的 工 具 相 联 系 并且依 赖 于 这 种 工 具
古 典科 学的理论 家 如 释重 负
。
从而 逐 渐建
这 些 都 不 能 声称
,
立起一 个 教 条
可 以 没 有 任 何 限 制 地详 细说 明 并且
表 现 了 一 种 全 面综 合 的描述
。
在所 有方面 详 细说 明 任 何认 识 参 量
反 对 古典科 学 的沉 思 精神 和 朴 素 的实 在 论 式 而 明 确说 明 认识 对 象 的 新 实 践 中
朴 素 的实 在论
, ,
科 学 中的革 命粉 碎 了研 究过程 是 绝对 可 认 识 的
这 种 幻 想和对 其所有 认 识方面 进 行详 细 说 明 的 可 能
尤 其是 在 通 过 恰 当地考 虑对 认 识对 象 的认识 同 化方
在 对 经 验 和理
。
性
。
这 种革 命意味 着 以 动 态 型 的 思 维取代 沉 思 型 的
。
论联 系的 动 态 因素 的 理 解 中反映 出 来 的沉 思 精 神 和 改 变 了 作 为证 实 实例 的 事 实 状 况
。
思维
让我 们 考察 这个 命 题 的一些 含 义
。
在 科 学 的 情景 中加人主体活 动
识对 象的 感 知 的 变化
“
。
,
导 致对认
我们 这 里 的意思 是这 样 的
更 广泛 的 数学 化
,
科 学 中增 长 的变 动 因 素
,
认识 对 象现 在 不 是 被 看 作
。
基础 和 应 用 研究 的 出 现
,
从现
、
纯 形 式 的 现实
”
,
而是被 看 作一种 以 所 接 受 的理论
实 领域 到 可 能 领 域 的 探索 的 扩展
对极其 抽 象 的
,
操 作 工 具和主 体 对 其 同化 方式 明 确说 明的截 面
如
古典 科 学 绝 对 不知 道的 现 实类 型 的研 究
量 子 力
学 中的 潜 在 因 素和 高能 物理 学 中的 有 效 因 素 等等
引 起 事实 和 理 论 的 某 种 相 互渗透
形式
,
。
,
在 大 量应 用 数 学方 法 的 古 典 科 学 中
,
叭 普遍日
这
种 相 互 渗透有
,
十 分 强 烈 的追 求 直接 感知 性 的 欲 望
,
追 求经 验 上 或
。
,
时 譬如 在 共 振 的 情 况 呈 现 一 些 意 想不 到 的 奇妙的
以 致很 难 划 出 经 验和 理 论 的 界 限
。
直 觉 上 可 证 实 的 显然 性 的 欲 望 阻 碍 了 数 学 化 因此
的形成
,
,
而 且人们
随着 断 然拒绝有 碍 数学化 过 程 的倾 向 的 非 古 典科 学 在科 学 的 数 学 化 方 面 开 始 了 一个崭新 的 阶
熟 悉 的 事实 和理 论 之 间 的 界 限 消 失 了
。
在这 一 点
上
,
证 实实 验 的 构 想 发 生 变 化
,
首先
,
,
它 再 也 不能
段 这立 即开 辟 了 以 高度 抽象的结 构 进 行运 算 的 可
能性 型
。
作 为 一 个 独立 的 理 论 审 判 官起 作 用
而且 它现 在是
,
这 些 结 构在直觉 和直接观察 中一 般 没 有 原
,
作 为 一 种 认识 论 程 序
,
作 为 与 一 套 其他认 识证 实模
,
。
从 这一时刻起
,
开始 在 自然 科 学 中普遍 应 用 数
,
式 理 论 内 的 模 式 譬如 对 应 原 理 理 论 的 内部 和 内
在 的 完 善性 的 建立 溶 为 一 体 的 一 部 分 而实 现 的 其 次
,
学 假 设方法 等
。
假 设 演 绎方 法
,
理 论构造 原 则 方 法 等
,
这标 志 着 数 学 化的普遍 倾 向
,
即 科 学 中一 种 强
。
它不再表 明
“
,
一 种 给定 的理 论 阐 述相应于 某种
”
。
有 力 的思 想 发 动机
出现
它导 致新 的科 学分 支 和 理 论 的
在实验 以 前 事 实上 存在 的东西
相 反 它 表明
。
,
一
其中
,
广 义 相 对 论 的建 立就 是 最 好 的 说 明
。
种 理论 假定 的 某 些给定条件是 正 确 的 型 思 维的 实质
题
。 。
数学化最 根本 的 认 识 论 结果是 科学 更 高 水 平 的 抽象
,
以 上是 最 简 明 描 述 的 科 学革 命断定 的非 古 典 类
是 失去 客体 感知 方面 的直觉 清晰 性
根据 笛
。
对 其 认 识 论 后果 的详 细说 明必然包
卡儿
现
,
,
过 去 古 典科 学 认为 数 学 是直觉 明 显 性 的 体
括有 关 研 究 的 传 统的 古 典 规范和 观 念根 本转变的 向
我 们 将把我 们 对这 个 问题 的分 析 限 制在这 样 一
,
但 是实 际 上 它包 含着 远 不是 显 然 的 命题
假定
它 在这 一 点上指 出 了 欧 几 里得 第 五 条 公 设 的 表述 的
些 根 本 的认识论 概念
譬如 引入理 论对 象 的 方 式
,
。
,
著名 的 含 混 性
几 何学
由于 企 图 证 明它而 最终 建 立 了 非 欧
,
解 决 存在 问题 的方法 经 验 水 平 上 的 活 动 特征 确
,
或 康托尔 集 合 论 基础 的问题
。
,
而 这些 问题
,
立 了 科 学研 究 目的 精确 性 和 严 格 性 的 标 淮
的 缺 点 的 原 因今天 仍 不 清楚
我 们还可 以 举 出连 续
在科 学 起 作 用 的 古 典 阶 段
,
意 义 和 概 念 的清晰
。
统假 设 的 概念 状况
,
选 择公理 缺 乏 清晰 性
。
等等
。
性优 先于 对 数学 结 构 的 完 全理 解 验材料 的直接概 括
那 时 说 明 一个 理
这样
,
原 则上 说
,
现 代 科 学 再 也 不 能 依 靠认识 论 戒
。
论 的 对 象 的 普遍 方 式 是 抽 象 的 运 算 和 对 可得到 的 经
古 典时期科 学 家所采 用 的 古典
,
律 来 引 入古 典 科 学 所接 受 的理 论对 象
这 也适 用 于 解 决存在 问题 的 策略
由于 放弃 了
哲 学经验 主义 的抽 象理论
地 位 的 有 关存在 的间 题
,
反 过 来 又 作为他 们研 究
。
直 觉显 然 性 的 古典 标准
以 接 受某物 的存 在 它
。
,
现 代科 学从 对存在基础 的
。
手段 的 一 种概 括而具体 化 了 匙 解决 了
。
占据理 论 活 动 核 心
‘
弱 解 释和强 解释 的相 互 补 充 出发
,
弱 解 释 承认
,
可
也 以 同 样朴 素 实 在 论 的 钥
。
因为 现 有认 识 中没 有东西禁止
当 再发 现
,
直接 明显 性 被 看 作是 存 在 的 先 决 条 件
这种解 释受 到 现 有 认 识 材 料 的 限 制
。
只 有在 直 觉 明 白的感知 中给 定 的 东西 才 存在
禁 止 某 物 存 在 的规 律 时
只 断 定潜 在 的 存 在
可 以 扩 展这 些 认 识
、
并且
古典 科 学 中接 受 的 有关 认 识活 动 的朴 素 实 在论
的 构 想 再 也 不能 作为 现 代 科 学 的 指 导 原 则
。
在现代
强 解 释 受 到 实 验 证 实性 导
,
发 现性 等 标 准 的 指
,
科学 中
用
,
,
详 细说 明理 论 对 象 的 工 具是 数 学
,
传 递理
。
它断 定 现 实 存在
,
。
很 容 易看 出
弱 解 释体 现 了
论 和 现实之 间联 系的 辅 助 模式得 到 越 来 越 多 的 使
存在的 必 要条 件
而 强 解 释 体 现 了 存在 的 充 分 条
概 念 的 清 晰 性不再 优 先 于 对 数 学 结 构 的 感知
,
件
。
因 此 许多满 足 弱 的存 在 条件而 不 满 足 强 的 存 在
,
科 学 发现
数学 结 构 的 内容 甚 至 更难 把握
,
。
条件 的 理 论 实体
无 论如
譬 如 夸克
。
,
普朗克 量 子 等 等
,
,
不
现 代 科学把对象纳 入 数 学 化 的 轨 道
被 看作 现 实存在 的
在 这 一点上
,
应 该适 当 强 调 实
何
,
有 这 样一 种倾向
,
数学化被解释为在具 体 的
。
验 可 证 实性原 则的作 用
这在现代 科 学 中被 看 作 是
。
科 学认 识 活 动 中广 泛引入一大 批 数 学工 具
必 须 这样
之所以
一 条 根本原 则
明 显性
,
。
使 现 代 科 学 概 念有 意 义 的 不 是 直 觉
,
不 仅 因为需 要对科 学 的 概念基础 进行有
,
而是实 验的 适 合 性
效而详 细 的阐 述 数 学 化作为 一
种 理 论 化方 法
因 为人 们 想要使 认识的组 织形 式 尽 可 能 完善
还
在 现 代 科 学中 在研 究的经验 水平 上 的 活 动 原
理 的 思 想也 由于 多 因 素 实验 代 替单 因 素实验 而发 生
数学
化作为 一 种 形 式化 方 法
严 格 的特 征 的方 法
。
,
一种克 服 认 识 的质的和 不
变化
。
古典 科学 中单 因素实 验这 种 理论 的 基 本概 念是
对 象 的稳 定 形 态 这 一 概 念
,
其 所 起作用 的 实 质 被 认
。
大的
。
只 有得 到 全 面证 明 的 认识 才 被 相信是 科 学 的
。
为 是 独 立于构成 部 分 及 其周 围的 复 杂 情 况 的特 征
,
然而 实
方 法 论 中的 拉 普 拉斯 理 想 问题 的 特 征 的迹 象
不相 信 是 真 知 识
。
相应地
,
,
概 率的 出现
,
验 活 动 的实 际发 展 越 来 越 暴露 出古 典 理 论 不 加 鉴 别 因 为 它 假 定 可 以对 对 象 分 离 的 部 分 或 独 立
。
被 看 作 是 一 种 不充 分 证 明 的迹 象
,
一 种 认 识 单 位有
人 们就
。
不 是绝 对 清 楚 的 认 识
,
存 在 的 过 程进 行 分 析
抛 弃 单 因 素 试验 这 种 不 适 宜
,
因 而 从 科 学 中把 它 们 自动 排 除
的 古 典 构 想变得很 有 必 要
它 被 非 古典 的 符 合科 学
。
然而随着 时 间 的 发 展 生重大变化 的
,
情 况 在 以下 几 个方 面 发
实 验 过程 的 新实践 的 多因素试验 的 构 想取 而代 之 这 里的 本 质特 征 是
这祥
,
这 个 理 论 的基 础 是 把 对 象
。
在 现 代科 学 中 机
。
,
命 题 的证 明 不 是 通过 个 人 得 到
,
解 释为构成 自身变 化 系统 的 复杂 活 动 的结 构
不 同观 点 的 基础 上
。
而是 通 过 集 体 得 到 的
, ,
并且 要 求 广 泛 使 用 计 算
, ,
这 种 构 想 建立在一 种 有 关 对象本体 论 的
它 包 括 以 下 在 对 对 象可 能 的 认
。
截
这 样 的证 明 无 疑 变得不太 明 显 所 接 受 等 等 在 这 种 意义 上 说
不太被直接 感 以 古 典科 学 的
。
识 的感 知 中引人 新 因 素 的 极端 重 要 的 方 向
分 析 的 纯洁 性
。
标 准 来 衡 量 则 变 得 不太 精 确 不 太 严格 要 问题
。
但 这不是 主
“
”
拒绝 对 象 独 立 于周 围 的 影 响 据 说 旨在保 证
主 要 问题 在 于
,
,
正象科学发 展的历史经验
,
表 明 的那 样
。
在 评 价认 识 结果 的 时 候
绝对的 精
。
承认对 象 性质 的 确 切性依 赖于 其 在 认识 情 境 中所 起 作 用 的 动 态 的和复 杂 的性 质
系 统 完 整 地 评 价对 象 行 为
。
,
确性 和 严 格 性 的观 念 一 般 来 说 是 没 有 意 义 的 证 明这一点
,
为了
让 我 们提 出 这 样一 个 问题
。
认识 的精
对 象行 为 被 看
确 性 和 严格 性 可
以 提 高到 什 么 程 度 不 是 没有限 制 的
形 式化 的地 方
,
似乎 这 个 过 程
作是 以 内 部 变 化 的 逻 辑和与 其 它 对 象相 互 作 用 的形 式为 条 件 的
对象 本质 思 想 的 动 态化 构 组织 到 分 析 非 平 衡
、
在 获 得 精 确性 和严 格性 的工 具 是
,
存 在 哥 德尔 和 塔 斯 基 的一 般 方 法 论 则有 某 种 专 门 的 一
。
‘
— 非 固 定 结 构 的转变
。
从研 究 平 衡结
。
局限性
。
在工具 是 实验 的 地 方
考 虑到 这 一 点
,
这要 求
般 和 特殊 的 局 限性
的分 析
,
特 殊 的局 限 性 包 括 对 所 用 设 备
研究 者把 对 象 作 为 由各 种 动 因和 反 动 因 的 活 动 产 生
的 复 杂 的 反馈 中心 加 以 研究
就 不 可 能超 越 研 究 的 精确
。
这样
,
过 去 在化 学 中
催 化剂 一 度
性 和严 格 性 的 某 种 固定 层次
一 般 的 局限 性 包 括 由
。
主 张 动态 方 法 就 显 示 出 催化 剂 的 作 用
互 补性 和不 确 定性 原 则产 生 的 量 灼 限 制
是一 种 化 学 方 法
学
,
现在变 成 了 分 析 的 主 题
、
催 化化
对 这 些限 制 的 必 要 性 的 考 虑 决定 了现 代 科 学 的
结果 这 里 出 现 了 化 学 时 间
。
。
化学 进 化等等 这 些
、
构造 性这样 一种 特征
,
这种 特 征 被 看 作 是 精 确 性 和
。
非 古典概念
严格 性 这 种 非 古典 观 念 构 想 的 范 例
对起 动 态 作 用 的
,
、
反元 素 主 义
”
开放的 不
“
、
这 里 值 得 提 到 的 另一 种 因 素 是 科学 的计 算基 础 的控 制论 化 和 自动化
。
平衡系统 的 跨 学 科研 究
农 业 生 物和 其 它 系统 中 型 的 任务 中
的
,
导 致放弃 证 实
基础 组成
、
重 要 的是
,
计 算 机 的 演算 已
,
部分 的 方 向 尤 其 是 在 生 物
,
。
社会
、
、
经济
空间
、
经成 为现 代 科 学 活 动 中不 可 失 缺 的 因 素
在这种计
,
在设 计
,
预测 以 及 其它 类
。
算中
明
,
,
基 本 数 据 总是 在 一 定有 限 的量 值 内 得 到 说
无
,
在现 代 科 学 中
,
元 素性被 看 作 相 对
这 种 量 值引 入 了 一 种不 可 消 除 的 解 答 错 误
这个 错误 可 能 是 重 大 的
“
”
。
而不 再 象 在 古 典科 学 中那 样被 看作 绝 对 的
论 计算 多 么 精确
所有 这
在 现 代科 学 中
作 为 认 识 追 求 的指 导 原 则 的 精
。
些 也 粉 碎 了 有 关 精 确 和 严格 认 识 的 古 典 观 念 这 些 构 成 了 现 代 科 学 非 古 典 的 不 精确 性 和
“
”。
所有
不严
确性 和 严 格 性 的 标 准 也发 生 变化 的 一系 列 规 则
。
现 在不 用 这 些标
淮 表示把 有逻辑证 明 和 详细 量 化 的 命题 纳 入 科 学 体
让 我 们 强 调说
。
格性
,
这 些规 则 与 作 为对 这 是对 科
然而
。
,
另一 种 腐蚀有 关 精 确 和 严格 认 识的 古 典
,
现 实一种合理和 论证 的理 论 同 化 的 科 学是 不可分 离
的 并且 是 其内在 固有 的 学 认识
、
观 念 的 因素 与 对 不 正确 的 问题 的识 别 和 研 究联 系 在
在这 种 情 况 下
,
一起
,
所 谓不正 确 的 问 题 即这样 的 问题
“
对它 们 来
,
对 提高 精 确性和严 格 性 的 标 准进 行 更 好 的
。
说 甚 至 近 似 解 这 一 概念 实 际 上 都 是 没 有意 义 的 因为 初始数 据 出 现 最 微 小 的变 化
,
”
逻辑 或 实验 证 明 的 问题
其解 决 就 能 够 发
、
然 而在科 学起 作 用 的 古 典时期
,
科 学 家头 脑 中
生 极大 的 变 化
。
那 些 追 求 精 确性 和 严 格 性 的愿 望 总 是被 无 限 制 地 夸
蒂 科 诺 夫想 出 一 种解 决地 球 物 理 学
地质
学
、
地 震学
。
、
医学
、
经济学
,
、
天 体 物理 学
“
、
无线 甩
,
让 我 们首先 谈 谈 跨 学 科研 究 的 方 向
。
在 我们 看
。
定 位 等 学 科 中产 生 的 不正 确 问 题 的 普 遍 方 法 整化方法
即调
”
来
,
这 将 是 未来 科 学 领域 中形 成 的 主 要 倾 向
”
“
跨
在这 以后
人 们 的 印 象 是 近似解 这个
。
学科
这个 词 指消除 过去 在孤 立 的 自然
,
、
社 会 和技
概念 恢 复到 它 最 初在科 学 中 的 状 态 表明
,
进一 步 的 研究
术科 学 专 业 之 间 的 界 线 和 隔 离
的 向 心过 程
、
也指 科 学 中增长 了
、
对 调整化 这 个 问题 的 解 释
,
,
即 对 不正 确 问题
,
这 种 过程 的结 果 是 加 强 了 那 些 叫作 科
的彻 底 解 决 的 核 心 问题 的解 释 析 表 象 性 问 题 尚未 得到 解 决
基 于对 巴 纳 克
,
学 学 科 的 不 同 的科 学 子 划 分 之 间 的 统 一 系
相互联
、 的分 析 表 象 性 这一 普遍 问题 的 解 释
,
然而分
相互 渗透 和相 互 作 用这 些 关 系
、
。
它 的 解决 与 集 合 论公
。
跨 学 科 研究使 得在现 代 科 学 中发 展 起 来 一 般 系 统论
人 类 工 程学
。
理 研 究 中的 进一 步成 果 联 系 在 一 起 同时
,
、
系统工 程
、
、
设 计
、
自 动 化理
,
“
近似 解 这 一 概念 显 然 是 相 对 的
,
,
”
,
因为
论
、
生态 学 等等
决 定 这种 研究倾 向 的 原 因 在 于
人 们 已经知道
一 个 间题 可 能 在 某 些类 型 的 数 学 空 而 在 另一 类 型 的 数 学 空间 中是不
不借 助 其 它 认识 领域 的 构想
操 作 等方 法
不创 造
间 中是 可 调 整 的
可 调整 的 这样
。
一个 合 作 的研究组织
,
就不 可 能确 切 解 决 科 学 在 孤
因为 这 些 问 题
、 、
立
的组 织 系统框 架 中所 面 临 的 向题
现 代 科 学 受 到 精确 性 和 严 格 性 标 淮 的 相
,
,
十 分 复 杂 并且有 多方 面 特征
观念 不 难 预测
,
。
跨学 科研 究 合 作 的
对 性 这一思想 的 指 导
这 种思想 加大 了 现 代 科 学 与
。
实 践 自然 会 产生 科 学活 动 的 新 的 形式 规范 标淮 和 未 来这 种科学 活 动 的 一 个重 要 特
,
对 古 典 科 学 中那 些 标 准 的 实质 的 解 释 之 间 的距 离
现 代认识 充 满 了 历 史 性 精 神
断 定 这 种精神 是
征将 是 这些 规范 和观 念 对科学 家产 生 影响
们 将 不 得 不采 取跨 学 科研究的系统观 点
。
科学 家
科 学 革 命 最 有 意 义 的成 果 之 一
。
。
简言 之
,
以下是 由
,
而不是沉
历 史性 引 入 的 加深 了 非 古 典 科 学 和 古 典 科 学 区 别 的 新 因素
酒于 会令一 个科 学 学 科置 身于 跨 学 科研究之 外 的单
一 狭 窄 的 专业 作 用
在科学 和 构 成科 学 体 的 认 识 的关 系 中发 生
。
在这一点上
,
,
,
这种作 用 当然 要
。
增 加 概 括 反 映作为一 种 工 具
的 主 题 和方 法 的统 一
以 此详 细说 明 新东 西
一 种变化
科 学 革命表 明 了 认识 和 认 识 基础 的相 对
,
以 及科 学 活 动 的 系统类型
地位
,
它 结 束 了 科学 原 则不 变性 的 古 典神话
,
使自
实 验 领域 的 变 化 将 在很大 程 度上是 由克 服 那 些 在 涉 及 复杂 的 具有 动 态 作 用 的 构 成对 象的 系统 的 实 验 中将 产 生 的 实 际 困 难 的 方 式 的 发 展 决定 的
的一 个 根 本 困 难是缺 少 再 现 条件
。 、 。
身 的意识 摆脱 了下 面 这种教 条
即科 学发 展 的不 断
”
,
进 步 的 实质是 少 数几 条根 本的 先 验 自明的 思 想 的
“
这里
不 断深 化 原则
化
。
、
,
提 高到 现 代 科 学 范 例 的 高度
所有这些
复制 这 种实 验 的 不 变 在实 验 情 使
,
。
决 定 了现 代 科 学 健康的 自我 批 评 和 需 要 不 断修 正 其 假 设 和 它 获 得结果 的 规 则 系 统 的思 想
。
进 行 实 验 的跨 学 科 和 系 统 的性 质
,
况 下 涉 及 大 量 因素
由于 动 因 与 反 动 因 之 间 相 互 作
科 学 和 一般 认 识 的 逻 辑 基 础 也 发 生 很 大 变
这 些 变 化的本质 在于 这 一 事 实
,
用 的统 计 学 特 征 而 产 生 的 实验情 况 本 身 的变 化
科 学 使 用 一种
科 学 家 不 仅 面 对 初 始 条件 和 伴随 条件 的 客 观 扩 展
而 且 还面 对 一 系列 实验 的最终 结果 的 广 泛 扩展
逻辑 工 具
这 种 工 具 最适 合 于 反 映着 重 活 动 的分 析
。
初
实在现象的 方 法 的特 征 进 步 的基 础 要 素
这 是 非 古 典 多 值逻 辑 取 得
,
始 条件 和 伴随 条件 由于具有 多重 因素
制
,
,
大都很 难 控
。
它 限 制 并拒 绝 了 诸 如 归 纳 定 理
而 实验 的最终 结 果 的 广泛 扩展 情况 则 破 坏 了 在 为 了克 服 这 种 困 难
,
排 中律等等这 样 的 古 典 逻 辑 方 法 和 规 范
。
并且引 入
同 一 条 件 下 必 然得到 同 一 结果 这 种 复 制的标 准 述 夔动 过 程 的 新 的 数 学 方 法
。
了 科 学 对 象 及对 科 学 对 象 的 操 作 的 有 穷 的 和 构 造 性
必 须 首先 创造一 种适 合 描 这种 方 法 会 自然 促 进
、
的 实质 这一 概 念
最 后 让 我们 说明一 些 倾 向
。
,
在我们看来
,
这些
非 线 性 方程 理 论
预 测 方法
、
、
研 究 的 统 计方法
。
分 数的 计算 和
倾 向在 很大 程 度上 将 决 定可 预 见 的 科 学 进 步 的 方 向
当然
,
考虑 与过 程 本 身不可分 离 的 过 程 动 力 学
我 们 这 里 感兴 趣 的不是 为科 学 的 未 来发
,
方 法 等 方 面 的 进步
展 汇 集 方案
出来
而 是 阐 明现 行 认 识 动 态 的方 向
,
,
这些
专 业 作 用 将与 这种方 法 一起 增加 数学 和 模 拟 情 景 的 实验
的
、
认 识 动 态 目前 正 在积蓄力量
,
将来它 们 会完 全显 示
,
在 这 些 实验 中
、
,
排除对 象 方 面 可 能 的 形
或 者 早 在可能 现 实 的
以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方式 在 未 来 科 学 的 结 构 中被
。
态 变化是 重 要 的
观念化 的
这 样进 行 的 实 验 是一 种 构 造 性
反 映 出来
构想 的 研 究
,
实 验 之 前对一个对 象的 行为 构造 模型
、
进 行 设 计等
论 形 式将 现 实客观地 固定 下 来 的 原则 制定计 划 和进 行 预 测
的意 义 将 会 增 长
,
。
等
。
数 学 和 摸 拟 方 法 与 进行 实验的任 何具体 条 件 没
,
以 及 评价 认识 的有 效性
有联 系
失
。
这 一 事实将导 致 它 们在科 学 中的广 泛 应 用
、
这 种 活 动 将专门 展 望科 学 学 科 的
并因此缩 小 了 全 面 实验 的应 用 范 围 或使 之 完 全 消 在生态学
、
进步 径
。
,
专 门 发 现 在 工 业 和技 术 中引入 理 论成 就 的 捷
经 济学
、
、
遗 传学
、
、
人 日统 计 学 地
、
、
质学 学
、
天 体 物 理学
,
地理学
,
高能 物 理 学
。
催化化
知 识 的 全 面 计算 机 化 和 机 械化 将 使精确性 和严
格 性 这一 标 准 产 生 更 大 的 相 对性
,
。
空 间 研 究等 领域
尤 其是 这 样 投影 电视
、
、
只 说 明 解决 给 定
我们相信
术
、
全面 实 验 的未来是 与在 科学 中广泛
、
类 任务 的一 般 算 法 的 计 算机 程 序 题 的解决 的分析
,
,
不 包 含 对 具体 问
。
引入远 距 千 涉 测 量法
照 像技术
。 、
高速 全 息
照 像
,
因 此 具 体 问题 是 数 不 清 的
,
所
。
电视 图 象技 术
直接 投 影 方 法 和 许
此
,
将 一 般程 序应 用 于特 殊事 例
、
错 误 在所 难 免
、
多 适 合于记 录 快速 过程 的 最新 光学观 测 方 法 结合 在 一起的 的时 候
作 为 认识 的 内在 自我 控 制模 式 的 社 会 政 治
道
所有这些将开 辟 这 样一 种可能性 将记 录 的 过程进 行 事后 分 析
。
在需 要
德伦 理 加
。
人 道 主 义 和类 似 的 反映 评 价 的 分 量 将会增
,
,
而 不 失 去范
围 和相位 方 面时 空 的 信 息
科学极 其迅速 的进 步 在 不 远 的 将 来很 可 能 会揭 示 科 学 本质 这 一 构 想 本 身 的 许 多 重 要 方 面 变 化 的 精 神 也 将充斥方 法 论领 域
原 载依 林
、
专 业 作 用 将 增加分 类 和 系统 化作 为 处 理科 学 信 息的方法
。
。
因此
,
对称性
、
相 对性
、
不 变性原 则 的 内容 以
。
。
及 排 除 法 则和 保 留法 则 将被 扩 展
行使 这 些法 则
如 果 证 明不 可 能
,
譬如 在使 用 规 则 的 地 方
,
相 互作 用
《 》 卡 林 金 科 学 的 本质
年
越弱
,
则 违 反 对 称 性原 则 越 多
就 要 制定 出 以 理
英文版
王
路译
上接 第 成 为经 典 的 答 案
页
“
于是有 了 关于这 个 问 题 的 在 几 何 学 上役有 国 王 的 大 道 ’几
。
思 认 为 是 唯 一 正 确 的 方 法 学 习 资 本论
“
《
》。
如 果 这 句话 里仍保 留 宽 阔 的康 庄 大 道
,
,
那么
位 苏 联 学 者 的著 作 提 到 过这个 传 说
另 一 个 更 为流行 的译 法
“
④ 这句话 还 有
。 ”
就 不 会 让 人 联 想到 欧 几 里得
我想
,
,
马 克 思 关 于 如何学 习
。
在 几 何 学 上 没 有御 道
其 著作 的 思想 就 得不 到 充 分 体 现
,
毫无疑 问
,
马 克思 清楚 地 知 道 欧 几 里 得 说 的 那
。
马 克 思 说 的 在科 学上 役 有 国 王 的道路
。
“
”
句后 来成 为 警 句 的 话 经 常 引 用 他 们 的话 文体 中更 会 引 用
,
马克 思 十 分 了 解 古 代 作 者
《 》
,
这 句话 况
,
,
在今天 更 具 现 实意 义
,
应该指 出 这 种 情
” ”
,
尤 其是在 序 言 所采 用 的这 种 各 样 的 论 断 已 经有
还 应 补充 一 句 黑
,
即 科 学 上 虚假 而 不 道 德的 国 王 道 路 与科 学 界 即那 些 大 大 小 小 的 国王 的 存在
,
“
—这时 各种 机地安 排 在 该 书 正 文 的 结构 中
。
的垄 断 者
“
紧密
。
地 相 互 联 系 和 相互 制 约
生作 用
一 个必 然 产 生 另 一个
,
不
格 尔 不 止 一 次 地 引 用 过 这句格言 黑 格 尔 著作 的
。
而 马 克思 是 通 晓
,
管 学 阀 们 的 主 观 愿 望如 何
某人 特 殊
,
这种 相互 联
系一 定会发 倘若 真 有 一 位 大 学 者 占
那 么 由于他 的
“
不可批 评
。
我 们 所 赞 同 的这 句 话 的 译 文之 所 以 重 要
是因
会 导致 反科学 氛 团 的形 成
—
这 种情 况 客 观 上
为 这里 讲 的 不是 单 纯 的表面对 照
窄 小道 入
、
“
“ 康 庄大道 和 狭
”
据 着 某一科 学 的 领 导 岗位
霸
”
,
,
称王称
,
”
,
而是理 解知 识 应 有 的 次 序
。
循 序 渐进 地学 习
— 这 里 不 光 在 讲研 究工 作 的 艰
,
不断深
,
任 何意见 不 同 的人无 论 沿 着 什 么 小 路攀 登 也
。
休 想 达到 顶 峰
准 的地方
, ,
但相反
,
在把 科 学真 理 当 作 最 高 标
,
难
,
主 要 在讲 学 习 的 方 法
即一 步 一步 地 学 习
,
在
马
在 不 同学 派 和 流派 开 展 创 造 性 争 鸣 的 地
“
”
讲 不 应 试 图一 下 子 翻 阅到 最后 结 论
认识 的 完 整过程
条 国 王 的 道路
“
,
因 为 重要 的是
。
方 在提 倡真理 面 前 人 人 平等 的 地 方 既 不 会有 什 么
“
是 了解 研 究对 象的 内 在 逻 辑
,
国王
厅
,
也 不会 有 国 王 们臆 想 的 国 王 的 道 路
原 载苏 联《 哲 学 问题 》杂 志 第
期
封
“
’。
克思 告 诫 法 国读者
”。
在研 读 资本 论 时 切 勿贪图那
,
《
》
年
文 摘译
可见
分册 出版 资 本 论 有 两 个
”
,
《
》
好处
工 人 们 分期付款
“
买 书较容 易 没有耐 心
,
、
不 肯 系 统和循 序渐进学 习 的 法 国读 者 者说 白觉不 自觉 地
不得不
、
或
页
,
④ 参见
科 尔 曼 古 代 数 学 史 莫斯 科
《
》
年第
用 欧几 里 得早 已 提 出 的
马克
等等
。
作文十:《浅谈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1200字
浅谈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两者的辨证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逐渐从对自然的受动关系走向更加能动的关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乃至是划时代的作用。但是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发展和运用中也存在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现象。科技负效应的产生不仅是因为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技术本身存在着局限性,它是由认识、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造成的。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作用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以及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的强烈制约,因此必须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等方面构建适合科学技术协调其功能发挥的社会环境。
人类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使自然更加适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在取得令人陶醉的成就的同时,人类也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等众多问题。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使人与自然关系在更高的层次上和谐的发展,人类转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并且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国际社会也纷纷利用法律和科学技术的手段使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必须根据本国情况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实现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存在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人类的受动性占主导地位,处处受自然力量的控制和支配,人类以调整自己的活动适应自然为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在工业时代,人类的能动性逐渐表现出来,改造自然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力量。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干预的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的一面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人类盲目发挥其能动性,却忘了人也有受动性的一面,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面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威胁,人类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转变了人类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使人类逐渐从对自然的受动关系走向了更加能动的关系。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但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样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现代社会,高新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微电子、激光、光纤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等新的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为人与自然关系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带来了希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现代科学革命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