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共工怒触不周山》2700字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翻译文章,
2、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先来听个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学生讲故事) 为什么:日月西落,流水东移?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多媒体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
2、文学常识: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2)、刘安:(前179—前121年)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3、解释课题:
(1)、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2)、触: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4、背景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
颛顼 折 星辰 水潦 尘埃
2、指名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指出其读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最后根据情况,教师可范读)
3、运用六读法,理解翻译文章:
明确六读法: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明确学法:因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在总结时提出,由其他同学或是老师解决。 (多媒体展示)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昔( );为( );触( );折( );
维( );绝( );故( );满( );
归( );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多媒体展示)
①、共 工 与 颛 顼∕争 为 帝;
②、怒 而 触∕不 周 之 山;
③、故∕日 月 星 辰∕移 焉;
④、故∕水 潦 尘 埃∕归 焉;
四、深入理解课文
1、展开想象翅膀,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多媒体展示)
(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2)、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3)、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这个神话故事反应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文中运用了那些写作方法?
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当堂阅读并翻译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多媒体展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学生畅所欲言)
六、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
宏大。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完成课后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文二:《共工怒触不周山》1400字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主备人:李卿卿
【资料链接】
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 ,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 ,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 ,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4、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
二、理解感悟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2、经过:
3、 结果:
4.“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5、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6、《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7、.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8、.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训练:
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作文三:《共工怒触不周山》1600字
《共工怒触不周山》
董晓琳 导入:请看屏幕的图片。 有谁可以告诉大家, 我国的地势特点怎么样? (西高东低) ,原因?(板块学说) 。那从辽阔的土地上看,日月星辰 都自东向西移动,原因?(地球自转) 。这是科学发达时代的我们对 自然现象的正确理解,但是古代时期,我们的祖先却告诉我们,这宏 大的工程只源于一个人。想知道是谁么?本节课我们走进《淮南子》 的《共工怒触不周山》 (板书)
一、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文学常识 , 积累文言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2、把握文章中人物形象。
3、准确的把握神话 ,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外文言篇章。
二、自学指导(一)
1、 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作品
(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自己整理材料, 1分钟后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____
《淮南子》 又名 ________, 是 ____淮南王 _______________撰写的一 部著作, 今存的有 ______篇。 “ 鸿 ” 是广大的意思, “ 烈 ” 是光明的意思。 2、听读文章,在听读的过程中,参照屏幕上的原文,分别做到 ●字音的把握
● 断句的明确
昔者,共工与颛顼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
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 /移焉 ; 地不 满东南,故 /水潦 ()尘埃 /归焉。
3、练读文章:利用 2分钟时间,反复练读,做到能够正确流利的朗 读课文。
(选择喜欢的形式去练读,看谁读的最好最快。 )
检查自学的成果
三、 自学指导 (三 )
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 独立翻 译文章,请参照屏幕原文,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全文的含义。
(4分钟检查)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 山, 天柱折, 地维 () 绝 () 。 天倾西北, 故 () 日 月 星 辰 移 焉 ; ()地不满 ()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 (共工在大战中惨败, )愤怒地撞击不 周山, 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 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结果)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 塌陷,所以江湖流水的泥沙都流向东南角这里。
四:当堂训练:
1分钟看谁背得最快最准。会背者拿出纸进行默写,看谁交的最
快,且写的最准。最快最准者加 2分。错字者 1分。
(写完者请举手示意)
五、自学指导(三)
问题探究:
1、简单概括文章内容。
2、从 “ 怒 ” 看其人 —— 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小组间合作探究,小组长组织好本组成员,有 发言有记录, 5分钟后进行检测)
六、 当堂训练:
类文对比:
结合你所学的文言知识, 及对本文的理解延续, 灵活运用知识进 行练习。
(完成者请举手示意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 ǎn ) 焱①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②老弱。
于是 ,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③ 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④,冀州平;狡虫 死,颛民生 ; 背方州,抱圆天⑤ 。
① 滥炎:蔓延 ②攫:抓取
③济:拯救 ④涸:干涸
⑤背方州,抱圆天:天圆地方众所周知,但为何 是背地而 不是背天呢?
七、作业:
(想象大比拼,二题任选其一)
1、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 共工怒触不周山 ” 时的场景。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 的战争场景。
反思:本节课运用了“先学后教,当谈训练”的模式。以学生为主 体, 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习先民的那种 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实现了堂堂清的效果。思路比较清 晰 。但也存在着不足: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最后的练习没有真正 完成,应变能力不足。总之,通过这次锻炼,有收获,但是更多的该 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
《共工怒触不周山》 牡丹江市第二十中学 董晓琳
作文四:《共工怒触不周山》2000字
课题:25、短文两篇 (二)《共工触怒不周山》
课标: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
学情分析:初中生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多,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些难度。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但这篇文章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神话故事,对学生较有吸引力,可抓住神话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掌握“昔、触、维、绝、焉、满、潦、归”等词语的含义,翻译全文。
能力目标:1、分析共工形象,体会他的坚强不屈、勇于挑战和不怕牺牲
的精神的精。
2、体会故事主旨,感受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情感目标:学习古人征服探索自然的顽强意志和挑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字词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共工的挑战精神
创新支点的设计:针对本课重点中文言词的不同用法,拟采用比较分析、合作共研的方式来解决。 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1.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 讨论探究法。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讨论合作的能力,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多媒体教学法: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3、体会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链接 1、背诵《夸父逐日》
2、《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 ),是西汉淮南王(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给加粗的字注音。
尘埃( ) 颛顼( )( ) 水潦 ( )
学习活动二:自主学习 将本课的译文整理在下面:
自测:
1、解释加粗线的词语。
昔者( ) 争为帝( ) 怒触( )地维绝( ) 天倾西北( ) 移焉( ) 水潦( ) 归焉( )( ) 天柱折( ) 2、翻译句子
①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学习活动三:合作探究
1、 “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结果怎样?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我的疑问: 三、整体建构:
四、课堂达标:
1.①下列词句中的“走”与“夸父与日逐走”的“走”意思不同的一项( )
A .走马观花
B .儿童疾走追蝴蝶
C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D .虎大吼,众人夺路而走
2、. 解释加粗线的词语。
争为帝( ) 地维绝( ) 故日月( ) 水潦( )
3. 翻译句子
昔者,共工于颛顼争为帝。
4、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请写出故事的名称。
五、课后达标: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 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
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 .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早自习:背诵《共工触怒不周山》。
2、晚自习:读《 童年》,写读书笔记。 七、课后反思:
作文五:《共工怒触不周山》500字
共工怒触不周山
班级: 姓名: 家长签字: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 )( ) 水潦( )
(2)解释加粗的字词
昔者( ) 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 )( ) 故日月星辰移焉
( )
地不满东南( ) 故水潦尘埃归焉( )
(3)翻译重点语句
①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课文理解
1.《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 又名( ) 是( )(作者),体裁是( )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 )(朝代)()
作文六:《共工怒触不周山》400字
共工怒触不周山
颛顼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土地神。最后,共工凭着他那份不甘心失败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作文七:《共工怒触不周山》12600字
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案例
浏阳大瑶中学 周志远
教学设想: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 析: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 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 背一背。
七. 作业:(想象大比拼)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激烈的战斗场景。
八、板书设计:略。
28、华南虎
教学目标:
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图片出示:教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2、激趣引读: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讨论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四、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五、诗歌比较,诵读提升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六、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③收集更多的写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写作·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2、活动目标设定:
认知目标:(1)大胆言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
(2)与别人交谈努力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
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重复。
能力目标:(1)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
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2)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
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
性。
情感目标: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3、活动步骤:
步骤一:
“每一棵树的枝叶都是它的问题,但也是一棵树的全部。”——(《读者》2002年第13期《有问题是因为活着》)
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里布置一棵烦恼树,让每个学生将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有
选择性地书写下来,然后制作成树叶,主动贴到烦恼树上。
『此步骤是让学生清理自己的烦恼,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曾经有的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有可能消除那些烦恼。有些学生对自己的烦恼可能有所保留,不敢直言:或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或只说那些不关痛痒的等等。教师应鼓励他们,让他们放下包袱,因为总是把烦恼埋在自己心里,不仅会影响学习,影响情绪,天长日久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学生,可以强调在将自己的烦恼贴到烦恼树上时,可以署上自己的名字,也可以不署名字,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保持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
步骤二:
“如果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任何人在看到了别人的烦恼之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重新搬回家。”——西方哲理
学生利用课间阅读烦恼树上的烦恼,看看哪些烦恼你能够提供解决的方法,将它们写下来,给别人一些提示(比如:你战胜它的亲身经历、从父母或其他长辈处得到的经验、从别人那里受到的借鉴、从书上或电视上得到的启示??),完成表格一;哪些烦恼也正是你所困惑不解的,请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去请教请教别人(采访对象:同学、老师、父母长辈、朋友、名家先哲??),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完成表格二。
表格一:
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我能解决的烦恼
解决方法
我的感受
表格二:
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使我困惑的烦恼
采访对象 时间、地点
采访问题设置
采访摘要
被采访者评价 (评价参考: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应对是否巧妙,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 自我感受(采访的感受、所得的启发)
『以上两个步骤教师可以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初就做好布置工作,并在学生开展活动期间给予充分指导和阶段性提示,具体落实学生在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性原则:比如在学习本单元五篇与成长有关的文章时,可以提示学生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借鉴意义。表格二要求学生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和记录,所以在事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对采访的认识、采访礼节的实施等问题,还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有关的采访实录,实现学科整合的学习理念。其中“被采访者评价”一栏列举了一些相应的评价参考附在表格上,参考主要是涉及本次活动设置的口语交际目的,同时即为参考也允许评价者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评价。』
步骤三:
“当一份快乐跟别人一起分享时,它就变成了两份快乐;当一份烦恼跟别人共同分担时,它就成了一半的烦恼。”
阅读学生的活动记录,从中搜集学生中有普遍意义的、有探究价值的烦恼,拿到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共同讨论,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
『课堂教学时可以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显示一棵烦恼树,点击其中的某一片树叶就展示出一个烦恼。然后由学生推选这次讨论的主持学生,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现场访问、经验借鉴等多种方式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讨论中应当充分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实现课堂的平等对话,努力让每个学生经历成功的体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聆听者、记录者,他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可以接受学生的采访,发表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但绝不是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占有课堂的话语霸权。当某一个烦恼被解决时,可以让学生把写有这个烦恼的树叶从烦恼树上摘下来,取而代之一朵怒放的鲜花,意寓着走过烦恼迎接学生的将是青春的花季。』
步骤四:
1、给自己的日记,让你的烦恼在此画上完美的句号。
2、通过采访你肯定有所领悟,自拟题目写下感触吧。
3、让书信为你关心的人送去一份“心灵鸡汤”。
以上三题任选其一作文。完成后的文章可以给你最信任的人过目,请他给你
评价;也可以仅让自己成为它的读者;或者寄给急需你帮助的人,为他解决燃眉之急。
《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06-02-20
教学目的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课堂口语交际的能力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导语: 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言文或古诗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巡礼,来捡拾沉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首先,我们进行黄河巡礼第一站: 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引语 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收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劳动成果,进入我们的竞赛环节。
2.组织竞赛:黄河知识知多少(竞赛的要求与规则:学生分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流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内容得一分,如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答案重复则无分,最后把分值累积起来。)
3.小结过渡 通过这次小小的竞赛,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第二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1.导入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出示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图片(配有背景音乐《黄水谣》及简短解说词)
3.品读黄河
a.读:发给学生两篇文章,找同学诵读
b.品: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听后的感受
c.谈: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小结过渡 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下面,让我们来倾听炎黄子孙对黄河的心声: 第三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1.诗文欣赏
a.欣赏程铎的《话说黄河》片段
b.引用**的话慨叹黄河
c.集体朗诵诗歌《黄河颂》
2.课堂小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3.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2)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活动设计
桐乡四中 吕栋
一、活动目标:
1.根据个人实际,通过不同口语活动,充分展示不同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竞赛性活动,使课堂寓教于乐。
3.在活动中充分挖掘本地文化“明星”,通过了解他们的事迹、成就、成长经历、奋斗历程及对本地乃至民族文化事业的影响和贡献,对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也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通过本次活动,充分开发课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尤其是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从中获得人文熏陶和语文训练。
二、活动准备:
1.播放有关桐乡文化名人的录像片断:《茅盾的一生》、《缘缘堂和它的主人》。
2.推荐有关桐乡文化名人的活动题材,作为选题参考,如:
——桐乡文化名人知多少
——桐乡文化名人的少年时代
——桐乡文化名人的成功之路
——桐乡文化名人故居访问记
——桐乡文化名人的乡情(从作品中寻找)
——我给桐乡文化名人提意见
——从桐乡走向世界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
——家乡艺术家作品展(模拟画展、书法展、摄影展??)
——(桐乡籍文学家)文学作品朗诵会(或改编剧表演)
——当代桐乡文化名人访谈录(采访记)
??
3.自由组合,成立“追星小组”(每组不超过八人)。
4.每组确定一个主题(可从上面提供的材料中选择,也可自己选题设计),并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响亮而有个性(要切合主题)的名字。
5.各小组制定此次活动的详细计划(方案)和时间安排表。
(上述3、4、5三项须在下周一上报,包括组名、组员名单、计划方案及时间安排表。)
三、活动要求:
1.活动形式宜多样化,小组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2.搜集的资源应有新意,能体现小组风格和成员的个性、特长。
3.展示内容要充实,编排要合理;对材料有自己的分析,体现小组成员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4.活动中要细心体验家乡文化名人的人生经验,感受他们的精神气质,能通过他们的生平事迹或作品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5.活动结束后,结合自己的活动感受写一篇作文,体现你对家乡文化名人新的认识;形式不限,如人物评析、读书笔记、参观记、采访记、访谈录等均可;不少于500字。
四、活动时间:
1.课余准备周期:两周
2.课堂展示安排:两课时
五、活动评价:
评价指标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所搜集的名人事迹、人物传记、经典作品、名人的缺点,或采访、访谈内容过程,是否具有新颖性、典型性。
2.活动过程中,是否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家人、亲朋好友等),是否富有实践精神,善于与社会打交道(如联系参观、访问)。
3.在组内和班上开展的相互交流中是否具有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展示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5.作文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言表达是否文从字顺。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评价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六、活动步骤:
1.导入
我们的家乡是百花地面,人杰地灵,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历史的长河中,桐乡的水土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文化人,多少文学家、书画家、摄影家、出版家,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不断涌现出许多“明星人物”。
本次综合性学习,我们的话题是“我也追星”,追什么星?就是追家乡的文化“明星”。让我们畅开心怀谈明星,学明星,当明星,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学得精彩。
2.家乡“明星”知多少
①以竞赛的形式(必答、抢答),七嘴八舌说名人。
②各小组简要汇报,历数活动中所接触到的桐乡文化名人。
3.“追星族”在行动
①抽签后,各小组展示交流。
A.展示过程基本步骤:
精彩开场白——简要介绍活动过程——分工展示活动成果——每人一句话总结活动感受或收获
B.展示时间控制在8分钟内。
②一小组展示,其他小组给该小组展示情况打分。
③各小组互相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4.我的追星之旅
写作交流:
①组内交流、讨论,评出佳作一篇。
②小组佳作在全班朗读交流。
③学生点评,各小组打分。
5.“追星”最佳拍档
活动总结,交流评比:
——评出“优胜小组”一个
——评出“最佳活动创意”、“最佳合作团队”、“最佳口语表达”、“写作优胜小组”各一组 ——评出“个性小组”若干(视小组总数定,以使每组有奖)
6.教师小结:略。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6
作者:嫣然右耳 加入日期:07-06-28
语文活动课《戏曲大舞台》简案
执教者: 李骎骎
【教学目标】
1.利用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比如京剧的脸谱知识和各种地方戏的名称、特色等;
2.让学生欣赏中国戏曲名段,感受戏曲的魅力;
3.积累中国戏曲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情感。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二、教学过程
下面分五个板块走进戏曲
(一)戏曲知多少
1.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的剧种是哪个剧种?
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
3.与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的剧种是什么?
4.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个剧种?
6.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艺术方法?
7.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
8.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
9.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什么?
10.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什么?
11.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四位?
12.“生”分哪几类?
13、中国戏曲的剧种有那些?
14、京剧四大流派及特点是什么?
(二)鉴赏脸谱
兰红黑白金分别代表的性格和人物
(三)唱段欣赏 《天仙配》、《花木兰》、《苏三起解》、川剧变脸。
(四)辨辨写写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对传统戏曲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你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是去还是留?如何改变传统戏曲绵连的困境,重获新生?请谈谈你的观点。
(五)学唱《脸谱歌》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漫话探险》
活动目标:1、了解一些探险活动的科学知识,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熟悉一些古今中外探险家的故事,学习探险家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及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坚毅的品质。
3、多角度正确认识探险活动。
4、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准备:阅读有关探险家的故事
制作板报
制作课件
活动内容:
板块《探险家的故事》
1、要求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阅读过的书籍,听过的故事,制作板报或课件。内容应该包括,探险家或探险者的探险故事(略写);通过收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探险家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2、也可以组织故事比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板块二《七最八舌说探险》
辩题:探险应该推崇还是应该反对
学生应该收集大量的古今探险的材料,从材料中筛选,从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光荣灾难、功绩与损害中提炼说服对方的观点。锻炼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组织材料和应辩的能力。
学生阅读:可以阅读中国古代张骞、郑和、徐霞客的探险故事,现代的有尧茂书、余纯顺的探险故事。外国的可以阅读哥伦布、麦哲伦、阿蒙森、斯科特的探险故事。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马的世界”的活动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激发和培养善待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2.探寻“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有关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有侧重地进行研究或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资料,深入思考,最后写作成文。
(活动重点的确定,突出了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具有问题探究性和课题研究性的特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能力”。把作文作为检测活动效果的一种手段,作为学习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这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 教学安排
活动时间一周,安排2—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l_活动安排表和设计方案各一份。
2.收集好有关“马”的文学艺术作品。
3.提前一周布置,提供课题研究方案,作必要的动员和说明。指导学生分成四个活动小组,选出负责人,并明确每个小组的研究专题。
4.向学生提供专题活动设计建议,设计并发放活动记录表。准备好作文自评、互评表等
学生: 预习“马的世界”。要求:
(1)通览内容,提出问题,做好阅读笔记。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教师的专题活动建议,设计制定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计划)。
(3)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资料,小组间交流,做到资料共享。
(要搞好综合实践活动,作好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准备,是为了更好地设计、指导、参与、评价这次活动;学生的准备,是为了突出活动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会搜集资料、整合材料、获取新的有用的知识。课前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卓有成效的保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指导
几天来,我们走进了“马”这个陌生而又亲切的世界,查马、观马、说马、谈马、画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今天,让我们在“马的世界”里,了解马的文字、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下面请同学们按四大组,交流研究情况,展示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得失。希望全班同学人人参与,资源共享;积极发言,作好记录。注意:表述要清楚、简洁、准确、生动,活动过程要井然有序,活泼生动。
(各自选记录人、主要发言人。班级选两名学生主持人。)
二、开展活动
1.见字见马——汉语汉字中的马。
(1)组长汇报“汉语汉字中的马”的研究成果。
(2)用比赛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①展示“马”字书法;
②比赛查字典——“马”为偏旁的字;
③抢答(可接龙。)“马”字成语;
④背诵“马”的俗语。
(用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马”字的演变特点,了解马与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的密切关系,并借此介绍几种工具书及其用法,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意识和习惯。)
2.历史与马——历史传说中的马。
(1)组长传递“历史传说中的马”的探究体验。
(2)用故事会的形式讲述马的历史传说。
①讲故事;
②演小品。
(3)穿插讨论。
①讨论题及相关要求:
马的未来命运会怎样?(提示:应考虑到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无需借用“马力”;人类对动物态度的重新思考和根本转变。)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注意:不要追求惟一答案,只要引导学生从讨论中展开对识才与成才、善用才与施展才的关系的思考即可。)
②围绕话题,展开辩论。
注意:有礼有节,以理服人;言之成理,重在参与。
(讲故事,能让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历史资料活起来。辩论,不但能激起我们无限的遐思,也能培养思辨和创新能力。)
3.马的艺术——艺术作品中的马。
(1)组长介绍课题创作过程。
(2)学生们拿着作品向同学展示。
(3)选择两个优秀作品,请作者作重点介绍。
(灵巧的双手,再现了马的英姿,马在我们手中生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素养和创造能力。)
4.说马赞马——文学作品中的马。
(1)组长组织诗文朗诵,主题是关爱动物、和睦共处。
(2)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诵,要投人情感。
(如果说1、2两项侧重于对“马”的理性的探讨,那么3、4两项活动则侧重于对“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观照。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文学和艺术的鉴赏水平和表现能力,并展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5.作文指导—一与马共舞。
(1)选择两类作文中的一类写作文。
第一类: 改写故事——凭借已有的历史故事改写一则小故事。
要求:展开适当想像,投入自己的情感,对故事主题结构进行改造。
第二类: 谈谈感想——侧重于谈这次活动的感想,以议论为主。
(活动是作文的准备,作文是活动的小结。作文既是检测前期活动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学习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所以,作文在本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可在活动前布置,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积累资料,并做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
(2)出示评改要求,自评作文。
(3)小组互评,推荐优秀作文,全班交流赏析。
三、活动小结 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忘记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愿我们做一个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和平使者,去传递共享美好世界的心声吧。
作文八:《共工怒触不周山》2100字
一、教案背景
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25课 短文两篇第二篇
二、教学课题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教材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这篇神话讲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它曲折的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我国的祖先因为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对河流自西向东流,日月星辰自东南向西北移动这些自然现象,想象成人类与自然抗争胜利的结果。于是,创作了这一壮美的神话。
四、教学方法
1.导学案教学:学生先预习,后展示,充分体现以学定教,学生主体的道德课堂氛围。
2.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经过预习,自主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当堂完成背诵任务。
3、学习先人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精神。
(一)故事导入
在中国神话中,天与地是怎样形成的呢?(盘古开天辟地)挑一学生讲述。
盘古最后将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左眼变成了太阳,有眼变成了月亮和满天星辰。那么为什么这满天的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呢?而那无尽的滔滔江水为什么都要向东奔流呢?《共工怒触不周山》将会从神话的角度给我们答案,下面请与老师一起走进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本堂课我们分为A、B两大组,采取竞赛的形式在课堂上一较高低!竞赛开始!)
(二)资料讲坛,我做主
1、《淮南子》是一本怎样的书?(2分)
2、颛顼、共工何许人也?战事为何一触即发呢?不周山的由来!(3分)
(三)经典神话,我诵读
1.竞读环节
⑴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节奏,更要注意把握一种讲故事的味道。 ⑵A、B两组分别派代表展示。(胜者3分)
要求:这篇神话故事性很强,一定要读出讲故事的味道。大家主要从准确、流畅、
故事性上进行评选。
⑶全班齐读。
2.竞译环节
⑴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竞译环节,首先对照文下注释,画出疑难字词,自主翻译。1分钟时间!
触:碰、撞;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天柱折,地维绝(此处补充天圆地方说)
⑵同桌互译,两分钟时间,进行补充和纠正。
⑶A、B两组分派代表展示。大家从准确和文采上进行评选。(胜者3分)
3.竞背环节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争取当堂背完。背完的同学做好即可。依然由A、B两组派代表竞背。(胜者3分)(大家可从准确、情感上进行评选。)
⑵全班齐背
(四)战争场景,我创造
同学们响亮的声音再现了那一次惊天动地的大战。可是本文的战争却没有场面,没有规模,没有经过,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下面,用我们的生花妙笔来想象、丰富、再创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一人5分)
温馨小提示:a、从古代部落之间战争的原因去想象场景。(100字左右) b、从谁是胜利者去想象场景。
c、从人物关系想象场景。
(五)“怒”中窥人,我探究
⑴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这果真是一场世纪大战,能这样大战一场的共工也必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古人云:“见一斑而窥全豹”。文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共工的思想和性格呢?(怒) 那再认真推敲全文,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从多角度来探究这位远古英雄的内心。(每次发言2分)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自我牺牲、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⑵俗语说:“相由心生。”联系共工的性格想象一下他的外貌。用两句话为共工画
像。(每次2分)如此盛怒,何必呢?为什么非要和不周山同归于尽呢?
出发点是为了人民,为了农业,为了水利,人民却不理解他!所以,尽管他有很多不足,却不失为一位英雄。和希腊著名民英雄可以擒狮斩龙相比,我们的共工其实更加豪情万丈,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他的英雄业绩了?(结尾两句话) ⑶那为什么远古神话要这样想象呢?(3分)
(六)比较阅读,找共性
在远古神话中,共工无愧于水神的称号,这不仅让我们想到了才学过的另一位英雄,夸父!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6分)
课堂小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可能会认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点幼稚可笑,但是却体现出了先民勇于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品质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七)动动我的脑,练练我的手(作业设计)
课外延展阅读:《大禹治水》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大禹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
②、大禹治水的结局如何?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导学案为纲,贯穿课堂。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小组竞赛。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非常愿意上这样的语文课。美中不足的是,课堂容量略大,尤其加上课后延伸阅读,时间有点紧张。我想,真正的课堂就是淡化教师的地位,慢慢退出讲台,站在学生中间指引。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自主讨论。教师必不可少,引导也很重要,语文是很美的学科,要把学生带入那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七、教案中涉及到的资源
百度搜索、志鸿优化设计、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
作文九:《共工怒触不周山》600字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作家作品知识
选自《淮南子》 。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是西汉淮南王刘 安及其门客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原文翻译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
败)
原文: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译文:愤怒的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系
挂着地的绳子也断了。
原文: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
译文:(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移动到 了这里。
原文: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大地向西北塌陷,所以江湖流水和泥沙都流向了那里。
三、重点词
昔者:从前 为:做
触:碰、撞 维:绳子
绝:断 不满:塌陷。
潦:积水。水潦,泛指江湖流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流向。
焉:兼词,于是,于之。译为,到这里,到那里。
四、词语归类
1. 同义词
断
2. 词类活用
西北 向西北
名词活用为状语
东南 向东南
3. 焉:兼词
必有我师焉:于之,在其中
日月星辰移焉:于是,于之。到这里,到那里。
五、课文分析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1. 共工怒出不周山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山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2. 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 无畏的英雄气概。
3.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 刚烈。
4. 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 “地不满 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 (1)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性格)
(2)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为后人造福。 (品德)
华夏民族的英雄
作文十:《共工怒触不周山》1300字
使用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使用说明]
1.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2.A层同学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导学案所有题目,并进行总结拓展。B层完成规定任务,做好方法规律总结和基础落实。C层完成规定任务,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带*的C层可以不做。
[预习案]
初读文本 夯实基础
1.[作品简介]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共21卷。这部书的观点较为庞杂,书中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材料和一些神话传说。
[关于共工]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字词释义]
1.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②怒而触不周之山
③故日月星辰移焉
④故水潦尘埃归焉
2.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颛顼()() 水潦() 天柱折()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昔者:
触:
折:
维:
绝: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古人云:“见一斑而窥全豹”。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正面:
反面: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探究案]
1.怎样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挑战精神?
2.为什么要写出“天倾西北”和“地不满东南”这样的结尾呢?
3.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我的收获:
[训练案]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的意思。
昔者( ) 水潦( ) 尘埃( )
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归焉。
3.《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撰写的一部著作,共21卷。这部书的观点较为庞杂,书中保存了不少________和一些神话传说。
4.补全短文内容。
5.你从共工氏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6.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在中国还有很多神话传说,请你说出两个。
[学以致用]
1.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2.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