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鸿门宴》3500字
《鸿门宴》导与练
导 学
一、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 :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 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二、 写作背景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 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三、相关诗文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咏古诗六十首
易实甫
二十有才能逐鹿
八千无名欲从龙。
咸阳宫阙须臾火,
天下侯王一手封。
四、自学思考
1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思考鸿门宴的由来是什么?
重点字词
军 飨 王 善 夜 活 急 距 内 活
要 婚姻 非常 籍 倍 义 为
特殊句式
此天子之气也
孰与君少长?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长于臣
2第二部分(3-4自然段)概括本段情节的“三起三落”。
重点字词
从 郤 若 郤 以 目 翼 止 啖 刑 出 非常 细说 上 特殊句式
亚父者,范增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未有以应
3、第三部分(5-7自然段)思考:根据全文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重点字词
为 步 走 道 间 胜 再 坐 破
特殊句式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王来何操
竖子不足与谋
吾属今为之虏矣
练 习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姬(j ī) 鲰生(z ōu ) 以飨士卒(xi ǎng ) 按剑而跽(j ì) ....
B.樊哙(ku ài ) 卮酒(zh ī) 瞋目视之(ch ēn ) 目眦尽裂(c ì) ....
C .玉玦(ju é) 参乘(sh èng ) 切而啖之(d àn ) 不胜桮杓(be ī) ....
D .刀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骑(j ì )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沛公起如厕 ..
(3)杀人如不能举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4.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 像翅膀一样
B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 驻扎
C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同上
D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二.阅读欣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棗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棗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
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6.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2)客何为者?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会其怒,不敢献。
7.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那段话,足见他的老谋深算。
他要向项羽表明平等关系的话是:
表示自己有功而不居功的话是:
他掩饰自己政治意图的话是: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
8.樊哙闯帐,怒斥项羽,而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后说了一个“坐。”这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作文二:《鸿门宴》12200字
鸿门宴
百科名片
鸿门宴(画像)
鸿门宴, 指在公元前 206年于秦朝都城 咸阳 郊外的鸿门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新丰镇鸿门堡村) 举行的一次宴会, 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 项羽 及 刘 邦 。 是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 楚汉战争 皆发生重要影响, 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 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目录
典故简介
史记记载
同名书籍版本一
同名书籍版本二
同名连环画
同名电影
真人秀节目
典故简介
史记记载
同名书籍版本一
同名书籍版本二
同名连环画
同名电影
真人秀节目
展开
编辑本段
典故简介
纲目简介
一、无伤告密 二、范增献计
三、项伯夜访 四、张良献计
五、刘项约婚 六、项伯游说
七、刘邦谢罪 八、项王留饮
九、范增举玦 十 、项庄舞剑
十一、项伯翼蔽 十二、樊哙闯营
十三、樊哙闯帐 十四、樊哙力斥
十五、沛公逃席 十六、诛杀无伤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能屈能伸。
张良:老练多谋,眼光锐利,善于用人,善于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 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
樊哙:忠勇豪爽。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 妇人之仁,师心自用。
范增:老谋深算。
刘营与项营的基本人物对比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事件背景
公元前 206年, 当时为 沛公 的刘邦率领义军攻破 武关 , 进入 关中 地区。 秦王 子婴 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 约法三章 ,并派人驻守 函谷关 ,以防项羽 进关。
当时项羽刚刚于 巨鹿之战 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攻。 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 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 一怒之下攻陷了 关隘 , 并推进至 戏水之西。
刘邦当时与其军队同处 霸上 ,暂未会见项羽。当时项羽的兵力大约是 400,000 人,刘邦军队共约 100,000 人。
故事梗概
秦末, 刘邦 与 项羽 各自攻打 秦朝 的部队, 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 但刘邦先破 咸阳 ,项羽勃然大怒,派 英布 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 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 曹无伤 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 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从项羽的叔父 项伯 口中得知此事后, 惊讶无比, 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 捧上一杯酒, 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 并约为亲家, 刘邦的感情拉拢, 说服了项伯, 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 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 虽不乏美 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 范增 ,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 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 项庄 舞剑为酒宴助兴,趁 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 下 樊哙 带剑拥盾闯入军门, 怒目直视项羽, 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 只好问来者为 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 参乘 时, 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 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 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 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 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 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不知 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 拨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鸿门宴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的宴会。
后续
范增的预言在数年后应验:项羽和刘邦在随后的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 (史称 楚汉战争 ) , 最后项羽败北, 在乌江自刎而死, 刘邦建立 汉朝 , 是为汉高祖。 后世不少人认为项羽在事件中缺乏当机立断的能力, 间接导致范增的计划失 败,亦埋下了自己日后败死的伏线。
“鸿门宴”一词在后世被用作比喻“不怀好意的筵席”。 “项庄舞剑、 意在 沛公”以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皆成为名句。
编辑本段
史记记载
本文出自《 史记 ·项羽本纪 》,《史记》卷 7,作者为 西汉 的 司马迁 。 原文
沛公军霸上, 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 欲王关中,使 子婴 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 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 羽曰:“沛公居 山东 时, 贪于财货, 好美姬。 今入关, 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 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 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鸿门宴
良 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 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 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 有故?”张良 曰:“秦时与臣游, 项伯杀人, 臣活之; 今事有急, 故幸来告良。 ”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 ”张良 出, 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 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 伯复夜去,至军中,具 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 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 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 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 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 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 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 玦 以 示之者三,项 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 出, 召项庄, 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 为寿。寿 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 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 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 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 卫士仆地, 哙遂入, 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 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 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 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 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 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 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 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 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 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 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 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 以应,曰:“坐。”樊 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 项王使 都尉陈平 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 未辞也, 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 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 诺。”当是时,项王军在 鸿门 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 脱身独骑,与樊哙、 夏侯婴 、 靳强 、 纪信 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 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 奉白璧一双, 再拜献大王 足下, 玉斗一双,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 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 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 竖子 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
刘 邦驻军霸上, 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楚国的左尹项伯, 是项羽的叔父, 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 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 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 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
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 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 他。
于是张良进去, 全部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 说: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 樊哙问: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 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 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 我以为大王 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刘邦出去后, 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刘邦说:
刘邦离去后, 从小路回到军营里。 张良进去道歉, 说: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注释
1、注音
玉玦(玦, ju?,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 下决心杀刘邦)
旦日 飨 士卒 (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
鲰 (鲰,zōu,卑微,浅陋 ) 生 说 (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奉 卮 酒为寿(卮 zhī,酒器)
戮 (戮,lù联合,一同 ) 力 瞋 (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 目
目 眦 (眦,zì眼角 ) 尽裂 按剑而 跽 (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
彘 (彘,zhì,猪 ) 肩刀 俎 (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
不 胜 杯 杓 (胜 shēng,桮 bēi,杓 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 王 关中(王 wàng,称王)
2、通假字
不胜桮杓(“桮”通“杯”,是酒力的意思)
成五 采 (“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
距 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 要 项伯(“要”通“邀”,邀请 )
不敢 倍 德(“倍”通“背”,忘恩 )
不可不 蚤 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 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
因击沛公于 坐 (“坐”通“座”,座位 )
具 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 者(“不”通“否”)
沛公 奉 卮酒为寿(“奉”通“捧”)
3、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 军 霸上(驻军)
籍 吏民 (造户籍册或登记 )
吾得兄 事 之(侍奉)
范增数 目 项王 (使眼色 )
若入 前 为寿(上前)
刑 人如恐不胜 (用刀割刺 )
道 芷阳间行 (取道 )
沛公欲 王 关中(称王)
B 名词用 状语
于是项伯复 夜 去 (连夜 )
吾得 兄 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
日夜 望将军至 (每日每夜 )
常以身 翼 蔽沛公 (像翅膀那样 )
头发 上 指 (向上 )
道芷阳 间 行(从小路)
四人持剑盾 步 走 (用步行的方式 )
C 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 活 之 (使??活 )
从 百余骑 (使??跟从 )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内 (使??进来)
拔剑撞而 破 之(使??破)
封闭宫室, 还 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 侧 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 之(以??为王)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 善 留侯张良 (交好 )
秋毫不敢有所 近 (接触,沾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 急 ,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 故 (老交情)
4、古今异义
沛公居 山东 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
约为 婚姻 (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 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 也 (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 将军战 河北 ,臣战 河南 (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 谢 项王 (谢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说 (细说 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 5、重点记忆
沛公 军 霸上(驻军) 古意即为驻军,是名词作动词。
6、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 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 )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 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击 (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 (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 无所 取,妇女 无所 幸(“??无所??,??无所??”,“即??没 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
孰与 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 哪一个??”)
何 辞 为 (“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 是语气词。 )
8、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 “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 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 到达鸿门, 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 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 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 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 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 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 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 “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9、一词多义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动词,好像 ) ——《鸿门宴》
沛公起如厕 (往,到??去 ) ——《鸿门宴》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 ——《鸿门宴》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意愿 ) ——《鸿门宴》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料想 ) ——《鸿门宴》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 ——《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 ——《鸿门宴》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动词 ) ——《鸿门宴》
哙拜谢 (感谢 ) ——《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 ) ——《鸿门宴》
军
①沛公军霸上 (驻军,动词 ) ——《鸿门宴》
②从此道至吾军 (军营,名词 ) ——《鸿门宴》
③为击破沛公军 (军队,名词 ) ——《鸿门宴》
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 ——《鸿门宴》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话,名词 ) ——《鸿门宴》
幸
①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鸿门宴》
②故幸来告良 (幸亏,副词 ) ——《鸿门宴》
去
①亡去不义 (离开,动词 ) ——《鸿门宴》
②相去四十里 (距离,动词 ) ——《鸿门宴》
当
①当是时 (正当??时候,介词 ) ——《鸿门宴》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对等,比得上 ) ——《鸿门宴》
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 ——《鸿门宴》
②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副词 ) ——《鸿门宴》
坐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动词 )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名词 ) ——《鸿门宴》
从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跟随,动词 ) ——《鸿门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带领,使??跟着,动词 ) ——《鸿门宴》 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 (尽,形容词 ) ——《鸿门宴》
②沛公不胜杯杓 (禁得起,动词 ) ——《鸿门宴》
击
①为击破沛公车 (动词,攻打 )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刺杀 ) ——《鸿门宴》
内
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 ——《鸿门宴》
2、虚词
为
①客何为者(w?i,做,干,动词 ) ——《鸿门宴》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w?i,做,干,动词 ) ——《鸿门宴》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w?i,认为,动词 ) ——《鸿门宴》
③我为鱼肉(w?i,是,动词 ) ——《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i,是,动词 ) ——《鸿门宴》
④为击破沛公军(wai,替、给,介词 ) ——《鸿门宴》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wai,被,介词 ) ——《鸿门宴》
⑥何辞为(w?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鸿门宴》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第一个“为”, wai, 给, 介词 ; 第二个“为”, w?i,动词,成为 ) ——《鸿门宴》
⑧军中无以为乐(w?i,动词,作为 ) ——《鸿门宴》
因:
因言曰:??(趁机 ) ——《鸿门宴》
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趁着 ) ——《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 ) ——《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 ) ——《鸿门宴》
以
①具告以事 (介词,把 ) ——《鸿门宴》
②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 ) ——《鸿门宴》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介词,拿 ) ——《鸿门宴》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表目的连词,来 ) ——《鸿门宴》
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副词,尚且 ) ——《鸿门宴》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要 ) ——《鸿门宴》
③且为之奈何 (副词,况且 ) ——《鸿门宴》
于
①长于臣 (介词,比 ) ——《鸿门宴》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介词,对,向 ) ——《鸿门宴》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在 ) ——《鸿门宴》
然
①然不自意 (然而,连词 ) ——《鸿门宴》
②不然 (这样,代词 ) ——《鸿门宴》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 ——《鸿门宴》
文章鉴赏
一 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 却在某 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 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 (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 ) 的描写, 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 而有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2段 ) ,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 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 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 战争的 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 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 密。项羽听说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却忽然出现了转机。 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 劝他 逃走, 而张良反以
伯, 以谎言为自己辩护。 项伯同意调停, 并嘱咐刘邦
第二部分 (第 3、 4段 ) ,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 樊哙是刘邦的参乘, 有保护刘邦的责任, 但无与会资格。 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 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 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 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 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 然后 借项王
第三部分 (第 5、 6、 7段 ) ,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 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 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 波澜 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 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二 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 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 因为秦的主力被 他击败, 各路诸侯都听命 于他, 承认他的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 去鸿门
三 写作特点
1. 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 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 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
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 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 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 都是有礼有节的,先
2. 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艺术特点
《鸿门宴》一文,既为我们再现了历史真实;它也为我们提供了高度的文 学技巧典范。它的艺术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点来观察。
第一点, 它善于在矛盾开展中描绘人物。 通过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以突现人, 使之为形象塑造服务。人物形象获得高度的鲜明与统一,因之具备典型性。 在本文中,作者善善、恶恶、贤贤、黜不肖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司马迁以 极其深微而又明显的爱憎 笔触,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刘邦是一个 卑鄙狡诈而又极其机变的所谓成功人物; 项羽则是一个粗豪自恃、 浅听轻信的所 谓失败英雄。作者把刘邦、项羽 放在鸿门一会的具体历史事件具体矛盾开展当 中, 进行描绘。 最后达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鲜明与统一, 完成传记文学人物的典型 性质。所以刘邦、项羽,尽管是历史上 的真实人物,所描绘的的也完全符合历 史的真实; 然而后世却常用来概括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作者在描绘这两种人物性 格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对项羽主要的 是同情和赞颂;对刘邦主要的是 鄙夷和贬斥。 这就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后读者群众情感的向背, 使人们同情的都 归于项羽一面。本文在描绘张良、项伯、樊哙、范增 的形象上,也极为成功。 假如说本文写的是“子房如龙, 樊哙如虎”, 那么写刘邦就真该是“如狐如鼠” 了。
第二点, 本文善于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 善于把生动 的场面叙写与细节描绘相结合。 在对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叙写当中, 完成其惊奇的 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这样就能以在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展现当中, 完成其惊奇的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情节。使人们在千百年后,一提起鸿门宴故事来,许多人物的活跃形象,都如近 在眼前。《鸿门宴》一文,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极其成功的范例。
第三点,本文具有周密严谨的组织安排。在材料处理上,也能前后相生,具 有缜密的逻辑联系。它密 切依照历史发展,把许多材料,加以精心地抉择,并 进行了细密的安排组织。 使矛盾一环衔着一环, 使情节一波推动一波。 他以曹无 伤密告起,以曹无伤被诛结。以 范增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项羽终。在处理材料 上,作者运用了繁(如闯宴)、简(如诛曹)、省(如张良“具告沛公”)、复 (如樊哙说项)各种不同笔法,使其相 辅相成,以构成全篇严密无间的逻辑结 构。帮助了主题内容的显现。这些是本文鲜明特点之一。
第四点, 是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作者在传记文学著 作上,具有独创精神叛逆 情感,所以他能自觉地靠拢人民向民间语言学习;受 有明显的影响。 许多民间传说与歌谣谚语, 都成为作者创作思想与创作语言的重 要来源,构成作品的新鲜血液。 使它的语言艺术,推进到中古时期散文文学的 一个新的高峰:浅切、明白、活泼、朴实。
在本文中, 如“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 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 。 ” 都是当时流行的成语; 而“唉! 竖子不足与谋! ”则是当时的生动具体的口头语 言。
从全文语言风格来看, 也完全可以说明司马迁的操纵运用语言的能力, 远远 跨过秦及汉初散文语言的既有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司马迁在善于活用 虚词 上, 也极其出色。他往往凭借表情作用很强 的虚词运用,表现人物情态。如本文中,“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 何?’”“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 之, 不然, 籍何以至此?’”“樊 哙曰:‘臣死且不避,酒安足辞!’”等。都是运用虚字进行表情的极其传神处 所。《鸿门宴》一文的文学技巧,在整个《史记》 当中,是具有代表性的。郭 嵩焘说它“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自非过誉。它不 只是达到了“叙事真而描写切”、“语调整齐,字句锤 炼”的境地;它也达到 了神采辞章双跻峰顶 (“理既切至, 词亦通畅。 ”—— 《 文心雕龙 · 启奏篇》 ) 的新高度。 有人也用思想清新、 文字精美、 内容充实、 组织周密四点, 对整个 《史 记》的艺术特点作通俗的概括。这种通俗的概括评价,同样也适用于本 文。五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过去有些论述《鸿门宴》的文章,在作思想内容与艺术特 点分析时,往往有一种脱离本段文字而从《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全部 着 眼进行论列的不当倾向;在作刘、项评价时也有这样毛病。我认为我们分析《鸿 门宴》时,还是应该抓紧本文。虽然也应当联系照顾到刘项《本纪》全篇,但却 不 应喧宾夺主,或者把延伸的意义,说成本篇的思想内容。
文章寓意
通过项羽的行动,可以充分证明 此点。项羽当年倔起江东,领导农民起义 队伍, 扫平各地动乱。 “三年, 遂将五诸侯灭秦”。 这是当他行为符合客观规律、 符合人民群众灭除暴秦政权愿望时,他受 到了群众的拥护之故。因为如此,他 的举措行为,也便能符合客观要求,能以透过形式看到本质,而处处取得主动, 最后获得成功。而当他“胜利”“成功”之后, 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 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几乎是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一片歌颂、崇拜、畏 服的声音所淹没,蔽塞了他应有的理智与聪明。更因为 到处屠城杀戮,他就迅 速地丧失了群众的拥戴。 在行动举措上, 也是处处用主观臆断客观, 变得十分被 动而愚蠢。用《鸿门宴》上的项羽形象,来印证此点,就更为 鲜明。由于项羽 的“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他竟然为刘邦的一套卑词厚币所欺哄, 轻 轻放走了自己送上门来的强大的敌人。他经不起纷至沓来的谄言和谀 语,不但 容忍自己营垒内部的资敌臣僚, 也不听信忠诚而有远见的策谋劝告; 甚至“率直” 到把敌方为自己递送情报的人随口供出。刘邦对他所讲的话和刘邦的行 为,本 来有许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寻, 但他却完全漠视了这些。 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埋 下难于挽救的败亡种子。
第二点, 本文说明了不自觉的资敌行为是最为可怕也最为可恨的。 项羽集团 的项伯,可以作为最好的 说明。他的一系列资敌行为,基本上都是处于不自觉 状态。 但从其影响来看, 应该说是存在内部的可怕的利敌现象。 因为它分明起到 削弱和分裂自己营垒并且切实帮 助了敌人的严重作用。项伯凡事从封建贵族道 德观念出发,以致弄得不识真正的大体。客观上协助了敌人,还不自觉。敌人用
各种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觉察,还 自以为处事深合“义”“礼”。这种人 的思想行动最可怕。 因为不只他自己不识是非, 别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为怪, 因之堕坏大事。
第三点, 本文说明, 凡事必须依靠多数人, 和衷共济, 步调整齐, 才能成功。 刘邦之所以化险为夷转 危为安, 原因是在于他善于用人, 处处依靠周围的臣僚。 上下团结一致、步调划一,互相辅助、互相支援,形成一个坚强的集体力量;相 反地,在项羽方面,本来事 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但是项羽却师心 自用不纳善言。 以致在如此严重的关头, 扮演了颟顸失败的可悲角色, 刘邦后来 批判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到自己成功的 原因,他认为张良、萧何、 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取天下也。”也在说明这个道理。
第四点,本文说明凡属严重事情,必须有胆有识,充分分析客观实际,依据 之制定周详计划,在进行 上要有严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艰难,获得胜利。 通过本文中刘邦集团的一系列活动, 可以印证此点。 刘邦在接到项羽要击破他的 消息时,虽然显得有些慌乱,但 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胆有识,能细致 地分析客观,进行周详的计划和严密安排的人物。 《鸿门宴》雄辩地说明刘邦集 团在处理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时,是如何 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条有理,并且能顺 理成章,因敌制胜,所有举措都是符合客观实际,从而获得最后胜利。
《鸿门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节文字当中,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思 想意义。写出来从秦崩溃 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 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 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 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 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它也是整个 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
《鸿门宴》一文,它的本事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 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
作文三:《鸿门宴》3200字
鸿门宴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积累“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掌握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及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本文重点虚词。
2. 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文言基础知识
1. 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 ǎng ,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 ǔ切肉用的砧板)
2. 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 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三、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 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四、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密告。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3、4段) 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5、6、7段) 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五、写作特点
司马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
以项羽为例。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刘邦)”,等到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刘邦的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和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而自己却反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至刘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的老谋深虑;张良的老练多谋;樊哙的勇猛豪爽。作者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如主帅项羽和刘邦,谋士范增和张良,部将项庄和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除曹无伤着墨不多之处,其他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互相映衬,跃然于纸上。
作文四:《鸿门宴》4100字
《鸿门宴》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 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 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 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 法。
教学难点 :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 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 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导入
垓下歌大风歌
项羽
刘邦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 (zhuī) 不逝。 大风起兮云飞扬, 骓不逝兮可 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 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大风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 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作。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 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 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 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 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 206年 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 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一、 课前预习
放录音,学生准确认读
王()关中 说()项羽曰 好()美姬() 为()击 破沛公军 楚左尹() 毋 ( )从俱死也 且为所虏 ( ) 樊哙 () 目眦 ( ) 按剑而跽 ( ) 卮 ( )酒 彘 (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完成作业
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 张良出,要项伯。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 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郤?? 6. 置之坐上。 古今异义词①沛 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女方之父为婚, 男方之父为姻。 今 义:结婚的事,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 义:今义:副词,很。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④而听细说古义:今义:详细说来。
一词多义
1.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辞谢、告别
2.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
3.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旧、交情:故听之。因此。 故遣将守关者,备 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特意
4.且 且为之奈何?将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况且 5.幸 妇女无所 幸。宠幸、亲 故幸来告良。幸亏、幸而
6. 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到 为之奈何?代词, 这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 珍宝尽有之。助词,衬 字,无义
7.去 相去四十里。距离 脱身独去。离去,离开
8.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向,对 长于臣。比复得见将军 于此。 在
9.因 不如因善遇之。就此 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就、于是 固击沛公 于坐,杀之。趁势、趁机
10.为 使子婴为相。任,做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给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是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词类活用 1. 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 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 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文章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 邦”为线索。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 用?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 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③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④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 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 看待?
⑤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⑥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 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⑦“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 帐”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
曹无伤告密 开端
范增献计
项伯夜访 发展
刘邦谢罪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高潮
项伯翼蔽
樊哙闯宴 刘邦逃席
张良留谢 曹无伤被诛 结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
一、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二、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臣为韩王送沛公。张良曾劝说项梁立韩成为韩王,韩王用张良为申徒。刘邦 沿河南西进击秦,中途经韩,张良引兵从刘邦。戏下之会后,刘邦被迫迁汉 中,乃遣张良归韩。后韩王为项羽所杀,张良抄小路逃往汉中,成为刘邦的 主要谋士之一。 2、项羽、项伯东向坐。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 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 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 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 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 项羽的自高自大。
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旦日飨士卒 (犒劳) B .此 亡秦之续耳 (后继者) C .沛公起如厕 (如同) D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 而) 2.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 为所虏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 敢献 A. ②④ /①③ /⑤⑥ B. ④ /①② /③⑤⑥ B. ④ /①②③ /⑤⑥ D. ③④ /① ② /⑤⑥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使子婴为 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约为婚姻⑥若入前为寿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如今人方为 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 ① /②④ /③⑧ /⑤ /⑥ /⑦ B. ①⑤ /②④ /③⑧ /⑥ /⑦ C. ① /②④ /③⑧ /⑤⑥ /⑦ D. ①⑤ /②③④⑧ /⑥ /⑦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 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③项伯杀人, 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 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1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 14此其志不在小 A .①⑦○ 12/②⑤○ 14/③⑧ /④⑥⑨⑩○ 11○ 13B .①⑦ /②⑤○ 14/③⑧○ 12/④⑥⑨⑩○ 13/○ 11C .①⑦○ 12/②⑤ /③⑧ /④⑥⑨⑩○ 13○ 14/○ 11D .①⑦ /②⑤ /③⑧○ 12/④⑥⑨⑩○ 11○ 13/○ 14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 此天子气也
B. 吾属今为之虏矣 C. 亚父者,范增也 D.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wàng )关中道芷阳 间(jiàn )行②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 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 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学后感
课后练习题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飨()士卒 美姬() 鲰()生 厄()酒 瞋()目
目眦() 跽() 参乘() 啖 ()之 樊哙()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3.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有何词类活用的现象,指出并归类。
(1)沛公军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3)籍吏民 (4)刑人如恐不胜
(5)素善留侯张良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吾得兄事之 归类:①名词活用为动词,有 ___________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 __________
③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使动用法有 _________④动词的使动用法,有 __________
⑤名词用作状语,有 __________
4.下列句子都有省略,指出省略的词语,并将其按以下要求归类。
(1)项王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2)项王曰:“ 赐之彘肩。 ” 则与一生彘肩。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项伯 ……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 也。 ”
(5)沛公奉厄酒为寿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①省主语的句子有 __________ ②省略主语的词语是 ___________ ③省宾语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 ④省略宾语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
⑤省略介词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 ⑥省略介词的词语是 __________
作文五:《鸿门宴》3100字
《鸿门宴》知识讲解
编 稿:董海娜 审 稿:徐冬杰 责 编:陈为华 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他一身武功,为什么会败在刘邦的手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3、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
4、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5、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知识汇总
1、背景介绍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
局。关于项羽称霸和楚汉相争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成语典故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四面楚歌。
2、文学常识
司马迁(前145至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篇——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篇——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3、关于项羽其人有如下评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咏项羽》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
4、关于鸿宴上的坐次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 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坐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5、基础知识积累
生字与注音
欲王w àng 关中 飨xi ǎng 士卒 为w ai 击破沛公军
崤xi áo 山 好h ào 美姬j ī 鲰z ōu 生说shu ì我
熟与君少长zh ǎng 奉卮zh ī酒为寿 从百余骑j ì戮l ù力而攻秦
范增数shu ò目项王 樊哙ku ài
举所佩玉玦ju ? 交戟j ǐ之卫士 瞋ch ēn 目视项王 目眦z ì尽裂 按剑而跽j ì 沛公之参乘sh ang 赐之彘zh ì肩 切而啖d àn 之 如恐不胜sh ang 人方为刀俎z ǔ 何辞为w ?i 道芷zh ǐ阳
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 (驻扎)
②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③籍吏民。 (登记户籍册)
④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
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美姬 (喜好)
②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善待) 名词作状语 ①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
③头发上指。 (向上)
特殊用法
①臣活之。 (使??活,使动用法)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名词意动用法)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
约为婚姻。
之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表程度副词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省略宾语
为(我)击破沛公军
急击(之)勿失(时机)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则与(之)斗卮酒
则与(之)一生彘肩
竖子不足与(之)谋
沛公奉卮酒为(之)寿
省介宾短语
加彘肩(于其)上 (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结婚(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古) (古)
内容分析
理清结构,了解内容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宴前。
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曹无伤告密,项羽怒;二、范增说项羽急击刘邦;三、项伯夜访张良;四、张良、刘邦拉拢项伯;五、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形势由紧急趋于缓和,为下文鸿门宴惊心动魄之斗争作了铺垫。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二部分(3,4段):宴会。
宴会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三起是:一起“范增目项,举玦示杀”;二起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三起是:“樊哙闯帐,怒视斥责”。三落是:一落“樊哙闯帐,项羽不怒”;二落“与樊哙酒,赐肉赐坐”;三落“刘邦如厕,逃宴脱险。”
此部分总写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此部分是课文重点,是情节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5,6,7段):宴后。
此部分写三件事:刘邦脱逃、张良入谢,诛曹无伤。 此部分是情节的结局和尾声。
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有四善:善理政(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善用人(求张良,带樊哙(勇而辩))、善言辩(“鲰生说我”拉项伯,哄项羽“不自意先入关破秦”“小人之言”)、善应变(鸿门宴前后之言行)。
2、项羽性格特点:骄傲自大(“为击破沛公军”、坐次)、轻信寡谋(项伯说服,刘邦哄好)、不善用人(项伯——范增)、优柔寡断(宴上言行)——赳赳武夫,然为人坦诚不搞阴谋。
3、范增:老谋深算(隐士,出仕七十)有远见,看出刘邦是主要大敌,要项羽不失时机消灭,然项羽未听,计谋不成,恼恨至极。
4、张良:老练多谋(从其对话可看出),忠于刘邦,刘邦对他言听计从,终于变被动为主动,成功脱险。
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刘、项为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反映了刘邦从被动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并由此导致最终失败的史实。
问题探究
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1)通过人物在斗争中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项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
范增——项羽亚父、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未听取其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张良——刘邦得力的谋士,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地。 项伯——项羽季父,把项羽要击沛公军消息夜告张良。项羽知道后不但不追究,反而还“许诺”。
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由于项羽轻易泄露后被刘邦诛杀。 项庄——项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杀沛公,由于项伯阻绕未得逞。
樊哙——沛公手下武士,按张良意护沛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使沛公转危为安。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①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②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③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④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作文六:《鸿门宴》7300字
刘邦 圆滑机警 能言善辩 多谋善断 能屈能伸
【刘邦借口从宴会上插小路逃走了】
张良 老练多谋 眼光锐利 善于用人 胆识过人
樊哙 忠勇豪爽 闯入宴会 阻止亚父刺袭刘邦
范增 老谋深算 就是想要项羽杀了刘邦
项羽光明磊落 坦率豪爽 优柔寡断 虽对于刘邦占山为王很是气愤 但是 他的贵族气息 让他不会干出丧尽天良的事 他不会去刺杀刘邦 所以引得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二.鸿门宴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 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 让子婴做相, 珍宝全都占有了." 项羽大怒, 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 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这时候, 项羽的军队40万, 驻在新丰鸿门; 刘邦的军队10万, 驻在霸上. 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 贪恋钱财货物, 喜爱美女. 现在进了关, 不掠取财物, 不迷恋女色, 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 都是龙虎的形状, 呈现五彩的颜色, 这是天子的云气呀! 赶快攻打, 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 是项羽的叔父, 一向同留侯张良友好. 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私下会见张良, 把事情全告诉了他, 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 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 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 逃走是不守信义的, 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 全部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 说:"这件事怎么办 " 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 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 不要放诸侯进来, 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 "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 说:"当然不如啊. 这将怎么办呢 " 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 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 张良说:"秦朝时, 他和我交往, 项伯杀了人, 我救活了他; 现在事情危急, 幸亏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跟你比, 年龄谁大谁小 " 张良说:"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 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张良出去, 邀请项伯, 项伯就进去见刘邦. 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 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说:"我进入关中, 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 登记了官吏, 百姓, 封闭了仓库, 等待将军到来.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 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 都告诉项王." 项伯答应了, 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 回到军营里, 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 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 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 却要攻打他, 这是不讲信义. 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 到了鸿门, 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并力攻打秦国, 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 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 灭掉秦朝, 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现在有小人的谣言, 使您和我发生误会." 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不如此, 我怎么会这样 " 项王当
天就留下刘邦, 和他饮酒. 项王, 项伯朝东坐, 亚父朝南坐. 亚父就是范增. 刘邦朝北坐, 张良朝西陪侍.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块暗示项王, 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范增起身, 出去召来项庄, 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 你进去上前敬酒, 敬完酒, 请求舞剑, 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否则,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项庄就进去敬酒. 敬完酒, 说:"君王和沛公饮酒, 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 请让我舞剑." 项王说:"好."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也拔剑起舞, 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 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 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 " 张良说:"很危急!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 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樊哙说:"这太危急了, 请让我进去, 跟他同生死." 于是樊哙拿着剑, 持着盾牌, 冲入军门. 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 樊哙侧过盾牌撞去, 卫士跌倒在地上, 樊哙就进去了, 掀开帷帐朝西站着, 瞪着眼睛看着项王, 头发直竖起来, 眼角都裂开了. 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 " 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王说:"壮士! 赏他一杯酒." 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 樊哙拜谢后, 起身, 站着把酒喝了. 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腿." 左右就给了他一条不熟的猪腿. 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 把猪腿放在盾牌上, 拔出剑来切着吃. 项王说:"壮士! 还能喝酒吗 " 樊哙说:"我死都不怕, 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 杀人唯恐不能杀尽, 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 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 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 封闭了宫室, 军队退回到霸上, 等待大王到来.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这样劳苦功高, 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 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 想杀有功的人, 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 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项工没有话回答, 说:"坐." 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 刘邦起身上厕所, 乘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 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刘邦说:"现在出来, 还没有告辞, 这该怎么办 " 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 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 我们则好比是鱼肉, 告辞干什么呢 " 于是就决定离去. 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 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 想献给项王; 一双玉斗, 想送给亚父. 正碰上他们发怒, 不敢奉献. 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 张良说:"好." 这时候, 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 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 相距四十里. 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独自骑马脱身, 和樊哙, 夏侯婴, 靳强, 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走, 从郦山脚下, 取道芷阳, 抄小路走. 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 不过二十里罢了, 估计我回到军营里, 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 从小路回到军营里. 张良进去道歉, 说:"沛公禁受不起酒力, 不能当面告辞. 让我奉上白璧一双, 再拜敬献给大王; 玉斗一双, 再拜献给大将军." 项王说:"沛公在哪里 " 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脱身独自离开, 已经回到军营了." 项王就接受了玉璧, 把它放在座位上. 亚父接过玉斗, 放在地上, 拔出剑来敲碎了它, 说:"唉! 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 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三.《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所有通假字、人物评价、一词多义
⑴、《烛之武退秦师》
1.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 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人物评价: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烛之武,有能力,言语率直,识大体,顾大局,爱祖国,切中要害,分析问题,阐明利弊,言辞恳切
佚之狐,善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
秦伯,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晋侯,知恩图报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⑵、《荆轲刺秦王》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诀别 浮雕--荆轲刺秦王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 “还”(huán )通“环”环绕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燕王诚振怖 “振”通“震”惧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秦王必说:说 通“悦”,高兴、喜欢。
使工以药淬之:淬 通“焠”,淬火
设九宾:宾 通“傧”,傧相,迎宾赞礼的人。
人物评价:
荆轲 有勇有谋 老于心计 侠肝义胆 果敢勇决 善于辞令 刚烈 机智沉着 太子丹 浮躁多疑 某事不周
樊於期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一词多义: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分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 jiè。
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 。
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旋”,掉转身。
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hái 。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 xuán 。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图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鞘。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名词,居所。
今其室十无一焉 名词,家。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名词,朝廷。
诏 非有诏不得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动词,皇帝下令。
⑶、《鸿门宴》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不者(“不”通“否”)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人物评价:刘邦 圆滑机警 能言善辩 多谋善断 能屈能伸
【刘邦借口从宴会上插小路逃走了】
张良 老练多谋 眼光锐利 善于用人 胆识过人
樊哙 忠勇豪爽 闯入宴会 阻止亚父刺袭刘邦
范增 老谋深算 就是想要项羽杀了刘邦
项羽光明磊落 坦率豪爽 优柔寡断 虽对于刘邦占山为王很是气愤 但是 他的贵族气息 让他不会干出丧尽天良的事 他不会去刺杀刘邦 所以引得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一词多义
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鸿门宴》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鸿门宴》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鸿门宴》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鸿门宴》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鸿门宴》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鸿门宴》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鸿门宴》
哙拜谢(感谢) ——《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鸿门宴》
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鸿门宴》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鸿门宴》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鸿门宴》
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鸿门宴》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鸿门宴》
幸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鸿门宴》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鸿门宴》
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鸿门宴》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鸿门宴》
当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鸿门宴》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鸿门宴》
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鸿门宴》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鸿门宴》
坐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鸿门宴》
从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鸿门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鸿门宴》 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鸿门宴》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鸿门宴》
击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鸿门宴》
内 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鸿门宴》
作文七:《鸿门宴》6300字
课时作业(六)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 .范增起,出,召项庄
C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 .张良出,要项伯
解析:A 项“蚤”通“早”,C 项“倍”通“背”,D 项“要”通“邀”。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则置车骑(留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军霸上(驻军)?.?霸上(军队)B. ?还军.??至军中(军队).张良入谢(感谢).置之坐上(通“座”,座位).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小让(讲究)C. ?大礼不辞.??何辞为(告辞).
??D. ?范增数目项王(屡次).??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距关(拒绝).毋内诸侯(通“纳”,接纳).
解析:A 项“谢”是“辞别”的意思,“置”是“放弃”的意思。B 项“还军霸上”的“军”是“驻军”的意思。D 项“距”通“拒”,拒守。
答案:C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A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 .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解析:此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①为:动词,做。②④为:介词,替,给。③⑧为:判断词,是。⑤为:动词,结为。⑥为:动词,含有“祝”的意思。⑦为: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 答案:A
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居山东时 ..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C .所以遣将守关者 ..
D .今者有小人之言 ..
解析:A 项古义为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B 项古义为儿女亲家,今义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 项古义指??的原因,今义指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答案:D
5.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加点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
A .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
B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C .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
D .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理解。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①⑦名词用作动词。②⑤形容词用作动词。③⑧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⑥⑨⑩名词作状语。
答案:D
6.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此天子气也
C .亚父者,范增也 B .吾属今为之虏矣 D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注意弄清句式的特点。A 、
C 、D 三项都是判断句,B 项是被动句。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
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眦尽裂 ..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
C .项王按剑而跽曰 .
D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
项,面向西。
答案: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事何如?今日之.A. ? ?天下皆叛之?.目眦:眼睛。 跽:挺直上身跪着。 西向:西边。 解析:A 项,眼眶;B 项,应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D ?不避?臣死且.B.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斗卮酒大王不取也?则与?窃为..C. ? D.?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者??客何为..
解析:A 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B 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C 项,动词,给;D 项,动词,认为/动词,做。
答案:C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邦在危急中“如厕”是借口,真情是急欲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B .樊哙陈词,将刘邦的隐忍大度告诉了项羽,使项羽心生惭愧,几乎无言以对。
C .樊哙闯帐,“彼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了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D .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解析:B 项,樊哙陈词是为刘邦解脱;C 项,表现樊哙的勇猛及大无畏精神;D 项,杀机还未消除。
答案:A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时注意“举”“胜”“非常”等词的意义。
答案:(1)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
(2)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强盗入关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变故。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
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
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
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①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注】 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
B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D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
答案:A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B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属:跟随 C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被:遭受 解析:“壁”是“驻扎”的意思。
C .以故汉追及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D .项王瞋目而叱之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解析:B 项两个“乃”不同,前者是“于是”,后者是“竟然”的意思;A 项都是代词,“他(他们) 的意思”;C 项都是“因为”的意思;D 项都表修饰关系。
答案:B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 .①②④
C .③④⑤ B .②③④ D .④⑤⑥
解析:①表现项羽气概;③表现其推卸责任。
答案:D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晚听见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 .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800多人,到阴陵时迷路,为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 .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重现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 .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解析:项羽在垓下时有800余人,过淮河后只剩下100多人。 答案:B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项王的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2)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占据天下。
(3)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疚吗?
【参考译文】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团团围住。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夜晚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的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
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得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时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军追上了他们。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占据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使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疚吗?”命令骑士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仅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伤。最终自刎而死。
四、高考热点
16.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与前后构成排比句。 《鸿门宴》一文,太史公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前后句,应该结合《鸿门宴》一文的内容来概括人物的基本性格。
答案:张良机智的谋划 刘邦圆滑的表演 樊哙忠勇的行为
17.请在横线上填入一句话,作为下面文段的主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在洛阳宫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也说:“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管理粮饷,我不如萧何;论统兵打仗,攻城夺池,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代的人中之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用,这就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刘邦的成功归功于他知人善任,能够采纳四面八方的意见。
18.面对项羽的责问,刘邦一席话消除了项羽的猜疑,躲过一场即将降临的劫难,为夺取天下赢得时机。可见说话不仅是一种需要,也是一门艺术。请根据甲、乙两种不同语境,分别说几句话。要求得体连贯,言之有据,达到纠正别人错读的目的。
甲:与你同桌的张思清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将“面面相觑”读成“面面相虚”,你怎么纠正他?
乙:物理课上,李老师提了一个较难的问题,要求大家回答。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做声。李老师说:“同学们,怎么面面相‘虚’呀?”李老师将“面面相觑”读成“面面相虚”,你怎么纠
正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 思清,好像应该读“面面相觑”吧?以前老师给我纠正过,我也记不准了,查查字典吧!
(乙) 李老师,这个字好像不是念“虚”,语文课本里出现过这个词,我记得语文老师读的不是“虚”,不知道谁读错了?(只要语气委婉,表意清楚即可。)
作文八:《鸿门宴》6600字
一、导入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 大的场面。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 ”言 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 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性 格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介绍时代背景
秦末, “天下苦秦久矣” ,公元前 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 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 ,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 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 项羽在钜鹿 (今在河北 ) 大败秦军, 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 刘邦从黄河 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 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 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 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 纷纭频仍的战斗中, 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 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作家作品介绍
1、司马迁介绍
司马迁 (约前 145—约前 90) ,字子长,夏阳 (现在陕西韩城 ) 人。西汉著名 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 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 ,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 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 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 20岁的时 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 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 20几岁任郎中, 36岁父死, 38岁继 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 始写《史记》 。 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 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掌管皇家机要文件 ) , 发愤著书, 至 53岁时基本完成 《史 记》的著述。
2、 《史记》有关知识
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 中的第一部。 《史记》 全书一百三十篇, 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 约 3000年的历史;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 文学巨著。
四、课文分析
(一)讲解课文一、二两段
1、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2、问: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明: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 (曹无伤是 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
第二件是“范增进言”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 发展。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 了如指掌. “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
问: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 ,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 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明: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 “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 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 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 。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 如若忍“怒” ,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 子。
3、问: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 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 也” ,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 , “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 ,竭力奉 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 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 终于“放虎归山” ,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问: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项伯来通风报信,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
公不敢背项王也” ,此处可以看出张良有何过人之处?刘邦的为人如何? 明: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 刘邦狡猾,善于权变
4、问: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说明项羽是一 个什麽样的人?项伯是一个什麽样的人?
明:羽: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远见。
伯:重义而不分敌我,迂腐。
5、师: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 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 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1、 师: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 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 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 宴” 。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1、问: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明:第一件事“刘邦谢罪” , 第二件事“项王设宴,
第三件事“范增举玦” , 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
2、 问:课文第三节为何要详细说明鸿门宴上各人的座次呢?从座次上看反映 出什么问题?
【古代礼仪】
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长幼之间相对, 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相对, 则为宾东向,主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明: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3、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 个成语?
明:“项王留沛公与饮” ,情节已趋缓和, “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 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 ,故事推向高潮。
4、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明: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 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 , “侧其盾以撞, 卫士仆地” , “立而饮之” , “拔剑切而啖之” ,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嗔目视项王”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着墨不多,却极
为传神。
问: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明: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师: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 刘邦信而用之, 项羽感其 “义” , 赞其 “勇” , 赐酒、赐肉、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 ,一切全由张良策划, 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5、师:课文三、 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 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 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 樊唆闯帐, 故事到达高潮。 项羽唯恐担当 “不义” 之名, 损其 “威” , 伤其 “信” , 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 走的?为什么这样?
明: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 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 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2、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明: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 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 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白璧“ ‘置之地” ,而且“拔剑撞 而破之” ,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 “立诛杀 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五、主要内容总结
1、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 :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 :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 :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 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 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 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 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2、四对主要人物
雄主 :项羽←→刘邦 谋臣 :范增←→张良 .
武将 :项庄←→樊哙 内奸 :项伯←→曹无伤
六、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一)双方主帅:项羽和刘邦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 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 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羽又在“义”字上思 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 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 “项王默然不应” , “项庄拔剑起舞” , 项伯“翼蔽沛公” ,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 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 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 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 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 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直率轻敌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 “仁义”皆施、直率鲁莽、 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眼见不远、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 断的一介武夫。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 侯,秦地可尽王也” ,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 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 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 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 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 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 “将军” ,自称“臣” ,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 , “张 良西向侍” ,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 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 上。刘邦察纳雅言, “沛公军霸上” 。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
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 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 密记在心;回军后, “立诛曹无伤” 。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 (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机敏精细,能言善辩,知人善用。生性懦弱、虚 心请教、多谋奸诈、头脑清醒、虑事周到、
(二)双方谋士
1、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 “急击勿 失” 。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 为人不忍” , 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 刘邦跑后, 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尔后的历 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 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 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 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 :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 :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 :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2、张良
对刘邦忠诚, “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 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 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 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 :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 :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 :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 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 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三)双方武将:项庄和樊哙
1、项庄
有勇无谋,被动。
2、樊哙
忠诚 。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 勇武。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 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一个威 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 ,惊呼:“壮士! ”大斗饮酒,大块 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 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 “未有以应” ,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 主动请战
(四)双方内奸:曹无伤和项伯
1、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 奸。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 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 对项羽进行指责。 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 项伯 “常 以身翼蔽沛公” ,使“庄不得击” 。
周密,谋略 :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宴上东向坐
2、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 “欲以求封” 。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 :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七、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 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 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 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 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八、归纳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1.以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
2.善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性格特征更为鲜明、突出。
九、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 “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 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 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 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 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 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 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 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 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十、作业
作文九:《《鸿门宴》PPT》7000字
《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二)方法与过程
1、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不同的人格魅力中汲取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学形象所蕴含的崇高美。
二、教学重点
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四、教具准备:投影。
五、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1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2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学法大视野》中的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三)背景简介
投影3
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4
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课堂小结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首位呼应。下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惊心动魄的故事。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
二、教学步骤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三)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1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2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3 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四)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学生讨论。
投影4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
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六)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玦 项 剑 项 帐 项
举 羽 舞 羽 闯 王
增 不 庄 翼 哙 款
范 应 项 蔽 樊 待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七)课堂小结
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出人物个性,我们应认真学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例文] 性格的祭奠(节选)
田诺
……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
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
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
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诚的祭奠。
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
(九)板书设计
一、性格对比
【主要人物】
项羽:直率,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刘邦:谨慎,虑事周密,虚心下问,多谋机诈
【次要人物】
范增:老练而凶狠 张良:圆滑而多智 项伯:忠厚而老实
项庄:粗直而笨拙 樊哙:鲁莽而能言
二、情节特点:波澜起伏,三起三落,有张有弛,结构严谨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
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二、教学步骤
(1)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2)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 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
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因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 湖月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雁荡山》 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 《促织》 于是、就
陈陈相因 成语 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 出处 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到、往、去
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过秦论》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语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
例句 出处 释义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 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怀疑、猜疑
④举
例句 出处 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屈原》 提出、举出 其新
举兵伐徐,逐灭之 《韩非子·五蠧》 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 成语 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全、尽
举世无双 成语 全部、整个
⑤谢
例句 出处 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张安世传》 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三、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
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四、布置作业
1.从下列句中找出加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两项 ( )
①A.范增数目项五 B.此数者乃用兵之患也
C.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D.不可胜数
②A.则与斗厄酒 B.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外连衡而斗诸侯
2.选出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客何为者?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大王来何操?
五、教学后记
《鸿门宴》中几乎包括了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比如:活用、句式等,而且文章的语言比较规范,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段落(比如三起三落)要熟读成诵。弄懂了本文,文言阅读水平将会大增。
作文十:《鸿门宴》2600字
鸿门宴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了解司马迁及刘邦、 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 《史记》 等文学常识; 2、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
3、积累一些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中国精彩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作家作品介绍
2、情节梳理与内容概括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 熟悉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 (活用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等) 、 特殊句式等各种文言现象;了解故事情节;搜索有关楚汉相争和《史记》的背景 知识。
2、老师准备教学所需课件及音乐。
一、导入
播放歌曲《霸王别姬》的片断,在多媒体上显示其歌词。并提问:1、这首 歌中的“我”
是谁? 2、 “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换我豪情天纵”中的 “你”又是谁?
这首歌曲是根据《垓下歌》和虞姬《和项王歌》改写而成的,在垓下项羽被 刘邦围困追杀,身处绝境,这就是有名的“垓下之围”和“四面楚歌”的故事, 面对如此绝境,项羽本可以渡江脱险,组织江东弟子再“卷土重来” ,但他又觉 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因此只能仰望苍天,叹道“英雄末路,无法与爱妾相处 下去了” ,最后与自己心爱的人一同自刎乌江边,留下了“失败的英雄”的千古 奇谈。那么,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呢?这节课我们从《鸿门宴》中找寻其中的原因 吧!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1、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 ,突出有关 常识。初中学过司马迁的《史记》节选的《陈涉世家》 。
司马迁(约前 145-前 80或前 135-前 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 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42岁时正式动笔写《史记》 ,中因替李陵辩 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55岁终于 写完,不久死去。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后称《史记》 ,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 影响。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十表、八书共 526500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 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 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 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群像。 2、请学生说明相关背景。
明确 :公元前 209年(秦二世元年) 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 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 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 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 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 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 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 章邯率 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 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 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 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 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 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 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 治斗争。 这件事后的情节为: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 ——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 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字词:选择学生有疑问的进行讲解
注音释义
飨 xi ǎn ɡ:用酒食款待宾客,文中是犒劳的意思。
卮 zh ī:酒杯。
戮 l ù力:合力。
间 ji àn 行:从小路走。
玦 ju é:半环形的玉器。
瞋 ch ēn 目:瞪眼。
目眦 z ì:眼眶,一说眼角。
跽 j ì:跪直身子。
参 c ān 乘:骖乘,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彘 zh ì肩:猪的前腿。
啖 d àn :吃。
俎 z ǔ:砧 zh ēn 板。
2、指名学生口述情节,检查熟悉程度;
3、结合文章标题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开端 :宴前 (第 1、 2段) 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 邦定策 项伯说情
高潮 :宴中 (第 3、 4段) 宴上的斗争: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 帐
义责项羽
结局 :宴后 (第 5、 6、 7段) 宴后余事: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 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 情节, 以项羽欲击刘邦始, 到刘邦被放终, 以曹无伤密告始, 到曹无伤被诛杀终;
以范增劝说项羽始, 到范增怒骂项羽终。 全文情节张弛有度, 波澜起伏, 虽是 《项 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 的完整故事。
写作特色:张弛有度,波澜起伏
四、翻译理解
逐段进行翻译,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 重点完 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 点出重点的实词, 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 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 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
第一段:1、 第一段所交代的内容 (双方驻军地点力量对比, 事件起因等) 2、 串讲内容: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做动词、状语前置句
沛公欲王关中 王:w àng ,称王、省略句、状语前置句 珍宝尽有之 之:句末语 气助词 旦日飨士卒 旦日:第二天,明天 为击破沛公军 省略句
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崤山以东的地区, 古今异义 财物无所取 无所:动宾结构 成 五采 采:通彩
五、小结及课后作业
课时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鸿门宴》这篇课文无论在基础知识方面上,还是 在文章结构,思路梳理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作业
1、再次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后续内容,注意其中的文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