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作文,中国式教育》6000字
作文,中国式教育
篇一:小学生作文:中国式爸爸
小学生作文:中国式爸爸
小学生作文:中国式爸爸
我有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爸爸。他给我的爱,也是典型的“爱你在心口难开”的中国式父爱。
爸爸很高很胖,走起路来非常像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乌黑而发亮的头发,浓浓的眉毛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宽厚的脸庞上写满了诚实与善良。我最喜欢爸爸的络腮胡子了,那是他痒痒我的最好工具。
记得小时候,我每到春天我就会咳嗽,因为我是过敏性体质,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会对花草过敏。白天我的咳嗽还轻一些,可是到了晚上,咳嗽会折磨得我无法入眠。爸爸为这,跑了许多医院,也问了许多著名的专家,医生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头部抬高,身体放平。为了让我休息好,爸爸就每天晚上抱着我睡觉,常常一抱就是一整夜。直到今天我还会问爸爸:“你天天晚上抱着我睡觉,累吗,”爸爸总是笑着说:“不累”。当我学会“舐犊之爱”这个成语后,突然明白了,它正是不善表达的爸爸给予我的深深父爱~
在学习方面爸爸对我要求很严厉,不管爸爸白天工作多累,晚
上回家多晚都会看我的作业,及学校完成的所有练习题,特别是因为我粗心而造成的错题,他会用那犀利的眼光瞪着我,好像跟我有仇似的厉声说道:“把错误改正,再犯领罚~”不会做的、经常出错的、背诵不顺畅的,他就是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爸爸用他的方式告诉,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刻苦才是常亮的绿灯。
我爱我的爸爸,他虽然没有把爱常挂在嘴边,但我知道,他是非常爱我的。我要用良好的品德和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的养育之恩。
点评:此文立意比较好——中国式爸爸。传统的中国式父爱是含蓄的,深沉的。爸爸每天抱小作者睡觉,却说“不累”;爸爸发现了小作者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没有责怪唠叨,只用最简单有力的话来提醒。一个感情不轻易外泄而又深爱着女儿的爸爸的形象,跃然纸上。
篇二:2013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中国式丑陋”导写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材料作文“中国式丑陋”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中国式”这3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且看:
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中国式接孩子——每到放学时间,全国各地中小学门口,家长
们开着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秩序之嘈杂如集贸市场。
中国式过节——2012年9月30日晚,有超过2万名游客和当地居民聚集在三亚大东海的海滩上赏月过节,3公里海滩残留下50吨垃圾。
中国式送礼——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上海接受采访时称,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来信,请他推荐评选诺奖,并有某省官员送他字画,称可以不要奖金,只想要名誉。
??
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行为被贴上“中国式”标签。“中国式”标签的流行,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情绪,
要求:你对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有何感想,请就一种或几种现象选择角度作文。
写作指导
材料所反映的种种社会乱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从国民心态角度:这些社会乱象的背后,折射出国民的种种心态,如从众心理、侥幸心理、钻空子心理、占便宜心理,等等。可写成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文章。
2.从国民素养角度:“中国式丑陋”的存在,反映出国民素养的缺失。因此,提升国民文明素养是当务之急。
3.从遵守规则角度:国人闯红灯、不排队、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
凸显的是国人规则意识的缺失。对公共秩序的破坏,是对基于平等精神契约的破坏。
4.从公共管理角度:破解“中国式丑陋”,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制度,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如何在制度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制度的公信力,这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
例文
用什么支撑灵魂的成长
?赵晴晴
当我们惊呼于GDP的高速增长,当我们自豪于神舟飞船的华丽升空,当我们赞叹于物质生活的无比丰富时,我们是否看到2013年春节过后,三亚海滩上的数十吨垃圾,是否看到游客散尽后天安门广场上的一片狼藉,是否看到所谓的公平正义掩盖下的一幕幕肮脏的交易??是否注意到,身边充斥着太多的“中国式”丑陋,
民族劣根,桎梏国民的灵魂。
柏杨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演讲中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鲁迅先生也曾对国民的愚昧固执、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官本位等民族的劣根性作辛辣的讽刺。认识到自身的缺点本身就需要非凡的勇气,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耻近乎勇”,
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及时彻底地改正,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民族素质,树立良好的风气。
金钱至上,让道德难有立锥之地。
当我们对西方的拜金主义嗤之以鼻时,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国民早已对金钱趋之若鹜,古
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今社会的各个角落闪现着一张张贪婪的面孔,毒大米、毒牛奶、毒胶囊事件,为谋利益不择手段;带残疾儿童行乞、雇用智障工,为了金钱丧尽天良。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太多的事物让一些人陷入金钱的泥潭难以自拔。当我们醉心于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享乐而无暇丰盈内心时,社会是否还存有一丝光亮来指引我们向前,
正义善良,支撑我们心灵成长。
即便在物质大潮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并没有沉沦,善良每天都在上演,正义依然闪闪发光。从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体面的工(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作文,中国式教育)作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陈贤妹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毅然抱起了受伤女童的善行上,我们看到了道德的长度被一次次延伸,人性的光芒在熠熠生辉。从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的义举,我们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社会的正能量正在昂首阔步地前行~
“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请保持一份纯
真的良知,践行人生的信仰,将灵魂的杂草彻底铲除,向着蓬勃、饱满、崇高不断生长。
评点
这篇文章有以下亮点:
1.剖析深刻,一针见血。文章从国民劣根性的角度入笔,揭示出造成“中国式丑陋”乱象的根源,立意深远,主旨鲜明。2.论据丰富,说理透彻。既有极具代表性的事实论据,又有经典的名人言论,论证充分。3.层次分明,文脉顺畅。文章在摆出事实之后,先剖析根源(国民劣根性),再直面时弊(道德沦丧),最后指明出路(正义善良),线索清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篇三:反思中国写作教育
怎样让一支铅笔爱上写作,反思中国写作教育
作为北京大学[微博]中文系教授,漆的另一个身份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在他的记忆中,高考结束后阅卷的两个星期,对他和阅卷组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因为很多学生笔下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的带着面具的“高考体”。
曾有人这样形容中国学生现在的作文:翻开那些年,我们一起写过的语文作文。只要写眼睛,没有不水灵的;只要写童年,没有不难忘的;只要写助人为乐,没有不扶老奶奶过马路的。
中国的写作教育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是什么妨碍了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天马行空的抒写他头脑中的光怪陆离,
4月21日,21世纪教育沙龙邀请到美国知名儿童作家山姆?史沃
普(Sam Swope)、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密云县十里堡中心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陈长泉、80后创意写作践行者远慕等人,围绕想象力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写作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模式化作文如何能够改变等角度,以中外对比的视角,尝试在碰撞交流中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一支铅笔爱上写作,功利化写作的束缚
“孩子在应试的时候是戴着面具的,”漆永祥说,“平时写的日记可能写的很好,一旦到了高考就完全换了一个话语体系。”
多年的批改高考试卷的经历,让漆记忆深刻的是,每年很多考生的高考语文作文都套古今中外的四个故事——王昭君、莎士比亚、牛顿和苏东坡。
最近两年又有了新的变化,开始大面积引用中央电视台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刚开始感动中国十个人物本来我一个都不知道,等高考阅卷完了,我都能把这些人背下来了。”漆永祥说。
是什么造成这些千篇一律的“高考体”作文,评分标准的单一造成学生写作模式化严重是一个原因,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从小学开始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谈到当下的语文写作,1983年开始从教的陈长泉老师也是颇多无奈。
据他介绍,对老师而言,上一堂作文课,投入精力不少,效果却总是难如人意。一般而言,现在班级都有40人左右,教师上完
一节课,需要批改40多个孩子的作文,工作量很大,“指导是煞费苦心,批阅是沥血呕心,讲评是苦口婆心,最后是涛声依旧”。他用“四个超”来形容一线语文教师对于现行写作课的困惑:
首先是“超规律”,写作的基础是有感而发,而现在的作文课更多是命题写作,老师按照教学大[微博]纲出题,学生来写,学生很容易丧失写作的冲动;
其次是“超目标”,尽管现在的课程标准一再降低习作标准,但在实际教学中整体超标严重。教师总是要求习作的完整,有开头有结尾,有起因有结果,有经过有高潮。老师觉得非如此,不足以应付考试。
第三个是“超阶段”,有的教师,在小学二年级时就要求学生写作要成段落,甚至成篇。其实按照语文课标,学生这个年龄段只要能够完整写出句子就可以,现在则要求成段、成篇,孩子过早的受这个束缚,反而放不开自己的手脚;
最后是“超生活”,习作本来是要求孩子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但是写起来很难是这样的,本应该有的鲜活和生动的内容都没有。
学生们本身对作文课也有不小的抵触心理。面对那些从小学一年级写到初三却一成不变的“我的爸爸妈妈”作文题目,让他们不讨厌都很难。
“有这样的说法,时间已过半个钟头儿,习作刚刚开个小头儿,脸上紧皱个眉头儿,嘴里咬个钢笔头儿。”陈长泉苦笑着说。
被需求写作以及远离具体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而老师的盲从和循规蹈矩,让创造性写作成为奢侈。陈长泉认为,应该淡化作文的概念,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爱上写作,“但现在太功利了”。
80后创意写作实践者远慕同样认为,功利化是妨碍孩子写作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孩子天性爱写作,中小学的孩子写作欲望很强,但现在的家长[微博]给孩子赋予很多的使命,学钢琴,上培训班,不认为写作是一个很好培养孩子天性的方法,写作只是为了考分,“如果在这个观念上扭不过来的话,没有孩子会愿意写的”。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美国人山姆?史沃普笑着说,他有一头蓬松的灰白色头发,像童话书里的老师。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扮演了教师和魔法师的双重角色。
作为一位童书作家,山姆?史沃普曾接受纽约教师与作家协会的邀请,到纽约皇后区的一所小学开办写作工作坊,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本来十天的工作,后来拉长到三年的时间,最后出版了一本名为《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的著作。
山姆?史沃普班里的28个学生来自21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移民[微博]到美国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他的创意写作课堂上,山姆?史沃普让孩子们把自己身体的轮廓画成一座小岛,写出自己的小岛故事;到中央公园各自认领一棵树,观察树的变化,
并写信给它。在山姆?史沃普的引导下,孩子们手中的铅笔成为开启写作魔法的钥匙,亦成为点燃他们生命的火把。
“孩子们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山姆?史沃普跟参加沙龙的很多中国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你要做的事,就是让他感到有趣,开始尝试,不断去写。”
山姆?史沃普在现场让参加者在纸上随意写出三个互不相干的词,并且要求这三个词是在日常使用中不会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
“比如‘新娘’、‘圆白菜’、‘自由’这三个词,你要把三个词写成一句话,不要害怕你的想法太奇怪,奇怪才是好的,意外还是好的,要写点疯狂的。” 山姆?史沃普挥舞着手中的笔,冲沙龙现场的听众说。
五分钟后,有几位听众站起来分享自己的造句,场内响起一片大笑声。
听众1:新娘不想结婚,因为她还没有做好准备,在婚礼上她带了一只会变魔法的圆白菜,当人们寻找她时,她已经自由了。
听众2:一个新娘子和她的新郎,坐在一个超大的空心圆白菜里,自由的在天空中飞翔。
听众3:新娘吃过圆白菜后,突然感到她需要自由,最后她逃婚了。
“如果你在教室里是培养他们开展有创造力的写作,你的学生跟语言的关系就会更亲近,他们会变成更自由的作家。” 山姆?史沃普说。
对于中国教师们的苦恼,比如想象力训练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山姆?史沃普不觉得两者之间会有多大的冲突。
创意写作所开启的孩子们的创造力,在其他领域也用得上。等孩子长大后,成为商人、律师或是软件设计师,他们会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取得更大的成就。更为现实点的,就是在应试写作中,有想象力的孩子也会“表现的更出色”。
“我只教他们想象力,我主要关注孩子怎么把故事表达好,应该用创造性的教学达到这些目标,没有什么不能用创造性来教授的。”山姆?史沃普说。
不过,这位来自美国的作家也坦诚,美国老师的工资也和学生的成绩绑在一起,很多有创造力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离开了教学岗位,这和中国的问题越来越像。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内部,作文教育能否有改变的空间,很多一线的教育从业者还是抱有乐观态度。
语文特级教师陈长泉认为,入学即是提笔时,可以采用扩词、贴图、绘画等方式激发孩子想象力,并放宽要求,求真求实,孩子创设情境,让他们书写自己的故事。
同时,虽然教材建构了一定的训练系统与框架,但教师且不可受其束缚,既尊其法且破其法,练就的是能力,抒发的是情感。“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活学活用,应该针对一个个具体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施教。”陈长泉说。
身为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漆永祥也给一线的老
师们打气。他鼓励基层的语文老师要敢于实验,鼓励孩子创新,不要总写四平八稳的作文。
“你写四平八稳,我也给你四平八稳,你要60分,高考就是40分,你要敢冒这个险,首先要相信我们,你的作文写得好了,我没看出来是我的责任,你不敢写,那是你的责任,一定要敢写。”
此外,漆永祥还建议,老师可以让孩子多写他们周边的事儿,比如写写北京的流浪歌手、街上的乞丐、社会的阴暗面,不要总是高大全的一味讴歌,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别给他设条条框框,“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作文二:《中国式教育作文》3800字
中国式教育作文
篇一:2013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中国式丑陋”导写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材料作文“中国式丑陋”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中国式”这3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且看:
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中国式接孩子——每到放学时间,全国各地中小学门口,家长们开着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秩序之嘈杂如集贸市场。
中国式过节——2012年9月30日晚,有超过2万名游客和当地居民聚集在三亚大东海的海滩上赏月过节,3公里海滩残留下50吨垃圾。
中国式送礼——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上海接受采访时称,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来信,请他推荐评选诺奖,并有某省官员送他字画,称可以不要奖金,只想要名誉。 ??
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行为被贴上“中国式”标签。“中国式”标签的流行,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情绪,
要求:你对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有何感想,请就一种或几种现象选择角度作文。 写作指导
材料所反映的种种社会乱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从国民心态角度:这些社会乱象的背后,折射出国民的种种心态,如从众心理、侥幸心理、钻空子心理、占便宜心理,等等。可写成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文章。
2.从国民素养角度:“中国式丑陋”的存在,反映出国民素养的缺失。因此,提升国民文明素养是当务之急。
3.从遵守规则角度:国人闯红灯、不排队、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凸显的是国人规则意识的缺失。对公共秩序的破坏,是对基于平等精神契约的破坏。
4.从公共管理角度:破解“中国式丑陋”,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制度,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如何在制度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制度的公信力,这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
例文
用什么支撑灵魂的成长
?赵晴晴
当我们惊呼于GDP的高速增长,当我们自豪于神舟飞船的华丽
升空,当我们赞叹于物质生活的无比丰富时,我们是否看到2013年春节过后,三亚海滩上的数十吨垃圾,是否看到游客散尽后天安门广场上的一片狼藉,是否看到所谓的公平正义掩盖下的一幕幕肮脏的交易??是否注意到,身边充斥着太多的“中国式”丑陋,
民族劣根,桎梏国民的灵魂。
柏杨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演讲中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鲁迅先生也曾对国民的愚昧固执、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官本位等民族的劣根性作辛辣的讽刺。认识到自身的缺点本身就需要非凡的勇气,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耻近乎勇”,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及时彻底地改正,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民族素质,树立良好的风气。
金钱至上,让道德难有立锥之地。
当我们对西方的拜金主义嗤之以鼻时,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国民早已对金钱趋之若鹜,古
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今社会的各个角落闪现着一张张贪婪的面孔,毒大米、毒牛奶、毒胶囊事件,为谋利益不择手段;带残疾儿童行乞、雇用智障工,为了金钱丧尽天良。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太多的事物让一些人陷入金钱的泥潭难以自拔。当我们醉心于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享乐而无暇丰盈(转载自:.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中国式教育作文)内心时,社会是否还存有一丝光亮来指引我们向前,
正义善良,支撑我们心灵成长。
即便在物质大潮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并没有沉沦,善良每天都在上演,正义依然闪闪发光。从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体面的工作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陈贤妹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毅然抱起了受伤女童的善行上,我们看到了道德的长度被一次次延伸,人性的光芒在熠熠生辉。从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的义举,我们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社会的正能量正在昂首阔步地前行~
“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请保持一份纯真的良知,践行人生的信仰,将灵魂的杂草彻底铲除,向着蓬勃、饱满、崇高不断生长。
评点
这篇文章有以下亮点:
1.剖析深刻,一针见血。文章从国民劣根性的角度入笔,揭示出造成“中国式丑陋”乱象的根源,立意深远,主旨鲜明。2.论据丰富,说理透彻。既有极具代表性的事实论据,又有经典的名人言论,论证充分。3.层次分明,文脉顺畅。文章在摆出事实之后,先剖析根源(国民劣根性),再直面时弊(道德沦丧),最后指明出路(正义善良),线索清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篇二: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看法
浅谈中国式家庭教育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儿时与祖母倚在露台边,望着夜空中,偶尔有闪烁着的星辰。我说那是那是玉兔吃剩的米粒儿,祖母说那是嫦娥落下的泪珠儿。
夜空下,在我与祖母共同冥想中,时光悄然而逝,到如今想来,这成了我短暂人生起始中最有价值的财富。当然,不仅如此,祖母也在夜空下给我讲过许多传统故事。出生在新旧时代交替变革中的,祖母的思想中既有古典家庭教育的影子,亦有着新时代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特征。
我以为这也是如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一种文明糅合的产物。
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如今中国教育影响深远,赋予其独特的价值体系——长幼尊卑,伦理纲常由此而衍生出“中国式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同外国学习《圣经》一样,家长们成了孩子们的“神父”“圣母”,而教义即是要遵守社会的规范,养“浩然之气”,为“正人君子”。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形成一个共同价值观,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可以说,中国式家庭教育是中华文明延续的保障。
但对于古典文化的照单全收,必然催生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弊端。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便是出身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革命年代,他以自己为富家公子而肆意挥霍岁月与金钱,直到自己家破父亡,陷入生活的窘境时,才让生活真正教育了一回。——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案例。
如今的家庭教育仍继承了古代对于行为的“规范”,思想的“规范”,还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而忽视了创新与变通。这使得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代,仍铸造出千万个“小福贵”徘徊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艰难而迷茫。
这不禁让我想起莱蒙托夫笔下那只孤独的帆,“底下是碧蓝的大海,头顶是金色的太阳”,却“在不安中祈求风暴”。那种孤独,反叛,自由的灵魂仿佛恰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另一面。
我们必须承认古典文化中确实有些类“臭油坏酱”的封建迂腐的因素,这导致梭罗,森山大道,费曼这样“孤独的反叛者”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如今中国的社会舞台之上。如今不仅是家庭创新意识的淡薄,更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淡薄。这些因素需要每个家庭加以消化,在价值取向上作共同的努力,只有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让社会能接受敢于创新的人才,使人才敢于自我,社会与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创新的道路。
但这不是一味标新立异,刻意“逆行”,否定一切与“中国式”相关的教育理念与传统价值观。在追求创新与现代先进思想的路上,在古典文化中有许多我们不能摒弃,也无法摒弃的东西——那便是民族的“根”,是灵魂——正如法兰西人热情,日耳曼人严谨,而中国人深沉,谦逊而儒雅。
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中国”二字。
篇三:小学生作文:中国式爸爸
小学生作文:中国式爸爸
小学生作文:中国式爸爸
我有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爸爸。他给我的爱,也是典型的“爱你在心口难开”的中国式父爱。
爸爸很高很胖,走起路来非常像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乌黑而发亮的头发,浓浓的眉毛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宽厚的脸庞上写满了诚实与善良。我最喜欢爸爸的络腮胡子了,那是他痒痒我的最好工具。
记得小时候,我每到春天我就会咳嗽,因为我是过敏性体质,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会对花草过敏。白天我的咳嗽还轻一些,可是到了晚上,咳嗽会折磨得我无法入眠。爸爸为这,跑了许多医院,也问了许多著名的专家,医生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头部抬高,身体放平。为了让我休息好,爸爸就每天晚上抱着我睡觉,常常一抱就是一整夜。直到今天我还会问爸爸:“你天天晚上抱着我睡觉,累吗,”爸爸总是笑着说:“不累”。当我学会“舐犊之爱”这个成语后,突然明白了,它正是不善表达的爸爸给予我的深深父爱~
在学习方面爸爸对我要求很严厉,不管爸爸白天工作多累,晚上回家多晚都会看我的作业,及学校完成的所有练习题,特别是因为我粗心而造成的错题,他会用那犀利的眼光瞪着我,好像跟我有仇似的厉声说道:“把错误改正,再犯领罚~”不会做的、经常出错的、背诵不顺畅的,他就是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爸爸用他的方式告诉,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刻
苦才是常亮的绿灯。
我爱我的爸爸,他虽然没有把爱常挂在嘴边,但我知道,他是非常爱我的。我要用良好的品德和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的养育之恩。
点评:此文立意比较好——中国式爸爸。传统的中国式父爱是含蓄的,深沉的。爸爸每天抱小作者睡觉,却说“不累”;爸爸发现了小作者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没有责怪唠叨,只用最简单有力的话来提醒。一个感情不轻易外泄而又深爱着女儿的爸爸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文三:《我心中的中国式教育作文》1300字
教育轻瞥见
42 班 钟雯
假如中国式教育,没有那么多虚华的旖旎,没有那么多浮夸的高昂,亦没有那么多你死我活的竞比,它将是平静到可以用来慢慢享受的,慢慢地品,一如同往常明媚午后的暖茶,缓缓沁入莘莘学子的心脾,书香之气溢满大地。
在网上冲浪时偶得一段话:“中国科举制度两千多年,人们既知道它的弊端,却又迟迟没有废除,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如今十三亿人,十三亿人啊,总要有个途径来选拔人才,那就是考试。”最后一句话让人徒生可悲,“现在的教育根本就是为考试而服务的,你说,你要是不好好考,你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是吗?是这样吗?中国式教育?
为考而学,本质上就已发生了错误。
我在这迄今为止漫长的八年学校生涯里,究竟获得了什么呢?是感动?温馨?成长?像场梦,喜忧参半的那种。
还隐隐的记着那个明媚的午后,四年级的盛夏,空气闷热的躁动,还有蝉的聒噪。记忆中老师说完“再见”之后,感觉就像是一个生了锈的齿轮发出一声“吱—呀—”的悲鸣,永久的停在了那里。“等我回来,会给你们带礼物的哦。”老师强笑着说完最后一句话,然后拖着艰难的脚步走出教室。
后来,从她的堂弟口中偶然得知,原来老师因为长期加班,没好好休息,不好好吃饭,患了阑尾炎,那几日其实是去做手术??她是我们最爱的老师。那几天的日子是相当难过的,可心中也隐隐抱着希望。
再后来,发生了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像是记忆要故意抹去这一段似的。只是当初老师那个硬塞给我的本子依旧还珍藏在家中,珍藏在心中,深埋于记忆。此后她所教授的每一节课我都会仔细认真去听。
现在的教育,是否忽略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那是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能给学子以被人关心,被人体贴,被人照顾的温馨之情。并且再加以用自己的行为感化学子,进而转化为鼓励、激发,教会学子如何待人接物,而不是一味的训斥、责骂。这是我心中的教育最起码要具备的一点。
还记得有一次,我问同学:“中国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呢?”她期期艾艾了半天也回答不上来,遗憾的是,我也没有这把密钥。但是她却转而坚定的告诉我:“你看,我们学这么多学科,如此杂,如此乱,但我们学的这些,长大后又有什么用呢?怕是早已忘得干净。我们长大后,工作真正用的到的东西其实也只有小学和大学所得到的吧。”像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不过,现在想想这个说法也总有些弊端。现在正值素质教育兴起时期,只就一方面发展,只怕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我心中的教育,是能给学子生命中最需要的知识财富,能帮助他们铺好以后的路,照亮他们的前行。
我心中的教育至少不应是死板、苛刻的,它近于人情,它讲求公平,它待人平等。至少不会像现在的“白纸式”家长塑造型教育那样苛求成功,也不会像“排名制”教育那么“一将功成万骨枯”,它将归于宁静,它在最安逸的生活中给予学子以知识和收获。它将如水,也似火,填满季节的夹隙,使书香之气漫延大地。
如果一个人孤独的泊舟,轻渡在书海之上,那么那抹撕破沉寂黑暗的灯塔之光就是教育。如果还有什么比灯塔更光亮,那当然是天空那轮皎洁的月亮。以月为喻,中国新式教育的未来无疑是明亮的。关键在于实施,在于态度,在于我们的信仰。何不给教育这样一个契机?在岁月的惊鸿一瞥中反思教育,理解教育,改善教育。
我心中的中国式教育,它像是被哪路神祗注进了蓬勃的生命。仅仅是轻轻的一个瞥见,关于它,我就有许多许多的话儿要诉说,还有很多,更多??
作文四:《[优秀作文]我心中的中国式教育》1400字
假如中国式教育,没有那么多虚华的旖旎,没有那么多浮夸的高昂,亦没有那么多你死我活的竞比,它将是平静到可以用来慢慢享受的,慢慢地品,一如同往常明媚午后的暖茶,缓缓沁入莘莘学子的心脾,书香之气溢满大地。
在网上冲浪时偶得一段话:“中国科举制度两千多年,人们既知道它的弊端,却又迟迟没有废除,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如今十三亿人,十三亿人啊,总要有个途径来选拔人才,那就是考试。”最后一句话让人徒生可悲,“现在的教育根本就是为考试而服务的,你说,你要是不好好考,你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是吗?是这样吗?中国式教育?
为考而学,本质上就已发生了错误。
我在这迄今为止漫长的八年学校生涯里,究竟获得了什么呢?是感动?温馨?成长?像场梦,喜忧参半的那种。
还隐隐的记着那个明媚的午后,四年级的盛夏,空气闷热的躁动,还有蝉的聒噪。记忆中老师说完“再见”之后,感觉就像是一个生了锈的齿轮发出一声“吱—呀—”的悲鸣,永久的停在了那里。“等我回来,会给你们带礼物的哦。”老师强笑着说完最后一句话,然后拖着艰难的脚步走出教室。
后来,从她的堂弟口中偶然得知,原来老师因为长期加班,没好好休息,不好好吃饭,患了阑尾炎,那几日其实是去做手术……她是我们最爱的老师。那几天的日子是相当难过的,可心中也隐隐抱着希望。
再后来,发生了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像是记忆要故意抹去这一段似的。只是当初老师那个硬塞给我的本子依旧还珍藏在家中,珍藏在心中,深埋于记忆。此后她所教授的每一节课我都会仔细认真去听。
现在的教育,是否忽略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那是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能给学子以被人关心,被人体贴,被人照顾的温馨之情。并且再加以用自己的行为感化学子,进而转化为鼓励、激发,教会学子如何待人接物,而不是一味的训斥、责骂。这是我心中的教育最起码要具备的一点。
还记得有一次,我问同学:“中国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呢?”她期期艾艾了半天也回答不上来,遗憾的是,我也没有这把密钥。但是她却转而坚定的告诉我:“你看,我们学这么多学科,如此杂,如此乱,但我们学的这些,长大后又有什么用呢?怕是早已忘得干净。我们长大后,工作真正用的到的东西其实也只有小学和大学所得到的吧。”像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不过,现在想想这个说法也总有些弊端。现在正值素质教育兴起时期,只就一方面发展,只怕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我心中的教育,是能给学子生命中最需要的知识财富,能帮助他们铺好以后的路,照亮他们的前行。
我心中的教育至少不应是死板、苛刻的,它近于人情,它讲求公平,它待人平等。至少不会像现在的“白纸式”家长塑造型教育那样苛求成功,也不会像“排名制”教育那么“一将功成万骨枯”,它将归于宁静,它在最安逸的生活中给予学子以知识和收获。它将如水,也似火,填满季节的夹隙,使书香之气漫延大地。
如果一个人孤独的泊舟,轻渡在书海之上,那么那抹撕破沉寂黑暗的灯塔之光就是教育。如果还有什么比灯塔更光亮,那当然是天空那轮皎洁的月亮。以月为喻,中国新式教育的未来无疑是明亮的。关键在于实施,在于态度,在于我们的信仰。何不给教育这样一个契机?在岁月的惊鸿一瞥中反思教育,理解教育,改善教育。
我心中的中国式教育,它像是被哪路神祗注进了蓬勃的生命。仅仅是轻轻的一个瞥见,关于它,我就有许多许多的话儿要诉说,还有很多,更多……
作文五:《美国小学生作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1800字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林碧鹰荐自《邯郸晚报》)
作文六:《中国式教育》1100字
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
早就想说两句,一直都认为是老生常谈所以一直没说,今天终于忍不住还是想说。起因是我的邻居李大姐,她有一个儿子叫刘建立高考落榜不愿意复读,想出去上自学考试的大学。李大姐死活不同意说:“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好,在家里我天天看着都学不好,还要到外省去自学,没人管学坏了怎么办。”我说:“你不让他去,他在家里不愿意复读,怎么办?”李曰:“在家里我养着他也不能出去,又不是养不起,我就这一个儿子,出去学坏了怎么办。将来我们家的房子生意都是他的接着干老本行就行了,离家在外别说受罪,学的抽烟喝酒的别再出个什么意外。”当时我就晕了无话可说。这大概是大部分中国父母的思想吧!想想中国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太多太多,究竟是对是错这就是中国父母无私付出的回报吗?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父母向国外父母一样把孩子抚养到十八岁后就随其自己发展,经济上不要给予太多的投入,在适当的时候给一些引导和帮助,这样孩子的自立能力以及对待事情的判断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像李大姐那样怕孩子学会抽烟怕孩子学坏的,以我个人的经验,事实上人生旅途上一些弯路和一些坏事必须亲自经历之后才能真正成熟起来,所以只要孩子大方向不错父母不应该怕孩子做错,因为不经历错怎么知道什么叫对。这样一来父母就有充足的钱和时间可以用来享受生活,也可以用来安度晚年,那里还会出现无人养老的悲剧。所以说中国父母应该变得自私一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可以确保自己舒适的晚年,何乐而不为。
话说回来,即使我说的再有道理在中国完全做到恐怕很难。大家会不理解,会看不起这么自私这么贪图享受的父母。你说人生在世几十载,多累多难,为什么不让自己尽可能的享受生活。话是这样说要真像国外父母一样我自己都做不到,毕竟无私和艰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要做到像国外父母那么无情可能大部分中国人都会不理解。曾经听说过一句话说“穷养儿子,富养女”细想一下颇有道理,也可借鉴。或者是吸收国外父母教育子女的某些优点,比如从孩子幼儿时期就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能力,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力等等......同时还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就是要以爱为前提不能做的太
绝情。唉!想做个好父母可真难。想我小时候父母养我可没费这么大劲,那时候中国穷主要克服的困难是温饱,如今社会进步了,中国文明了,怎样提高中国人民的教育水平也是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像李大姐那样死守儿子的母亲有很多,像我这样心里明白做不到狠心妈妈的母亲也很多,今天想起了这个话题我就说两句,甭管有没有人听也算我对中国教育出了一份力。强国富民抓教育,抓教育并不是只抓学习,而是抓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等.....最后再说一句:做好教育,振兴中华。
作者:小月
作文七:《浅谈中国式教育》2100字
读江濡山“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浅谈中国式教育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在很久以前,我就萌发写作的想法了。作为一个小学 教师,我敢完全肯定我这 50年来一直是生长在中国,接受中国式的教育,我很 想谈谈这种教育体制带给我们学生都带来了什么,完全是属于个人观点,如果 有所欠缺和偏激,那可能是我的感悟还不够深,理解的不够深刻。——前言
下面我结合一个最近的一个事例谈谈我的看法。 1962年出生的蔡美儿,是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她出生在美国,父亲是从菲律宾移民美国的华人。蔡美 儿 8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一文,表示“中国父母 可以命令孩子功课全部拿 A ,西方父母只能要求孩子尽力”,在美国引发震荡。 蔡美儿说,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家长的教育模式感到好奇,想知道他们如何培养 出那些能在很小的年纪就解出世界级数学难题,或是用钢琴弹奏高难度乐曲的 “神童”。“中国妈妈”的最重要元素,就是她们不像美国家长那样将孩子想 得无比“脆弱”、永远用支持和赞誉的口吻训子。中国母亲们认为子女天生就 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因此常常用斥责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蔡美儿 在文中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 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文中说,中国父母可能 做出西方人无法想像的事情。她表示,虽然自己的两个女儿是美国人,但她一 直秉承着“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对待她们。她的文章写出来后,先拿给家里 人和中国及韩国朋友看。大家都觉得挺有意思的,并且深有同感,但他们都表 示,“你当然不能出版它,你会遇到很多麻烦的。不过蔡美儿认为,数百万家 长都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中国人。这是一个真正的移民事情。所 以明知道会引起强烈争论,还是决心公开发表。
我觉得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中西方教育体制的不同以及融合时所出现的问 题,表面上看中国教育是面向教科书,由教师讲授,要求背诵、记忆,再配上 习题加深,以考试分数评定成绩,基础扎实。美国教育是鼓励学生探索创造, 自由发展,以性取向,不拘一格。资优学生选拔通过考试和教师推荐,涉及学 生对天文、数学等各种研究课题的成绩,其实这里面反映出了很深刻的问题。 中国式的教育为何与西方不同,哪个更好,为什么很难融合等等。还记得有一 次上课时谈到在我国中小学施行“书包限重”政策时大家激烈的反映,和大部 分同学一样我也觉得很可笑,这种方法真的可以为学生们减负吗?在高考指挥 棒为全社会教育的轴心没有得到根本变革的现状下,我们的人才观变得线性的 单一而单薄。年年鼓吹而令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其实是这种人才观在大众心底 的一种投影。而在各地小升初和中考前,为孩子博出保送的名额和加分的资格, 各种奖项的花样迭出,则是这种人才观躁动于大众心理而显示出的心电图。如 此教育的现状,已经让我们见怪不怪,基本上勾勒出我们教育的功利性和浅表 性,最后只成为了分数和奖状的畸形竞争。所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成为了我们经久不变的校园格言。于是,获取高分或更多奖项,成为了学生、 家长,乃至学校的追求。学生以此进入好的中学和大学,家长以此获得成功的 满足,学校以此获取名誉和名誉带来的诸如择校费的经济收益等等。由此我们 付出的代价,则是我们的孩子依赖性强,信奉的是分数,崇尚的是奖状,迷信
的是权利和关系,想象力与创造性不足,无形中缩小了个人未来发展的空间。 这样应试教育的情况能是书包限重制度改变的吗?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未免 有些滑稽吧。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当事者迷,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样,我们的教 育里有短板,也自有长板,而让美国人望其项背。其中最主要的长处,是我们 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这种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和大学本科阶 段,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体现尤为明显。在美国,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华人,他 们都会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国内读小学,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好, 他们会对美国的小学教育颇有微词,不止一位家长对我说那里的小学基本就是 放羊,一半时间玩,有一半时间学就不错了。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美国 人口中华侨华人只占 5%,在著名的常春藤学府里,华裔学生比例竟达 20%之多 了。
我们的教育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和投入,也属于得天独厚。在美国,很 难想象父母几乎全天候地陪伴子女一起学习。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在孩子步入 独立学习的时候,是需要家长扶着走一走的,因为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 从来都是由大环境即社会、亚环境即学校和小环境即家庭这样三种环境所构成 的。在孩子小学阶段,尤其需要这三种环境的配合和交融,才有可能达到最佳 效果。虽然有着功利的色彩,但我们的亲子教育却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多家长 愿意做出牺牲,愿意付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在 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无疑,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适合孩子初期教育的 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牢靠的学习基础,有 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管怎样,大家都希望祖国能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资 源,无论出于个人还是国家,接受良好的教育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凡事有利也有弊,我想教育也是这样的吧。
洪桥学校 马天川
作文八:《中国式教育之我见》3100字
浅谈中国式教育
时间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向前行驶,在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不断的走向富强和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中国在进步过程中慢慢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在我看来,教育问题首当其冲!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永无止境的学习;国家要繁荣富强,就必须把教育放在领先地位。然而,当我们提到教育问题时,不言而喻,我们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何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不比国外;为何中国的中小学生负担如此之重;为何多数大学生深入浅出;又为何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子成官?中国式教育所引发的深思还远不止这些,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难看出,要改变的并不只是教育体制,还有人们对教育的观念。
说到教育观念,大多数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进一个好初中,进好初中就是为了要考好中考然后进一个好高中,进好中又是为了进好大学,进好大学就是为了以后有一份好工作,于是,一个等式横空出世: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有个好未来。也许这个等式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而很多父母并不明白,还口口声声说着“这是真理”。父母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受害者,他们只是跟随者社会的看法,有些公司要求要招收大学本科生。可是,学历真的如此重要吗?当一个有着丰厚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生和一个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的菜鸟,作为老板又会怎么选呢?显然,明智的老板都会去选择前者。我认为教育其实不是考取多高的学历,而是在于内心的理解与人格的升华。而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就是教育。的确,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人格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很多父母老师不明白,他们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甚至说是败家子。但是,成绩不是衡量人的标准,文凭也不是教育所要的结果。
在教育体制方面,也许一件事物的存在,也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级人口大国,应试教育也许是选拔人才相对较好的方式。可回首中国式教育走过的几十年里,面对几乎还是一尘不变的教育体制,又不得不使我们望洋兴叹。马克思指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在这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
发展的时代,如果教育体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回首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当我们还是小学校园的顽童时,由于儿童缺乏逻辑思考能力,所以我们学习的方式主要以记忆和模仿为主;初中时,我们有了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可是我们面对着升学压力以及来自学校的教学压力,我们的学习方式依旧是记忆和模仿;当我们踏入高中的门槛,我们却面临更为严峻的高考压力,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和知名度,通过无假期和繁重的作业量来提高学生成绩,数语外无疑是当代的八股文,我们每天的学习方式仍然是记忆和模仿;当我们踏进大学殿堂的时候,大多数的我们面对这样自由宽松的环境,都是把学习的想法抛至九霄云外,用放松来缓解压抑了六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苦闷和压抑。所以,很多学生来到大学之后都迷失了自我,不知所措!面对着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使我们不禁反思,为何儿时的我们面对着繁重的作业负担,而到了大学这个本该刻苦攻读的殿堂,我们却不会学习了。我们都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比通常情况下,学东西快很多,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了于智力开发,而我们现在却把它抹杀了。初高中时期,我们正处于青春期,这时的我们本应该充满阳光、活力与激情的,可由于过重的学习负担,家人的千叮万嘱,也使我们已经不堪重负了。至于大学,对于人生来说,是关键性阶段,可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高进低出”的现象。许多人被‘斩杀’在高考之下,不得迈入大学的门槛。可一旦入其门,就很容易出去。大家都知道,学分制就是‘六十分万岁’。许多人都抱着“混”的态度,几年下来,除了“一纸文凭”,几乎什么也没学到。可社会是残酷的,所以,促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可以看出,这样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是顺服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几乎不敢想的。如果我们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展露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多的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他的一篇文章被选
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也许就是鲁迅、郭沬若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作品在现代文阅读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解。高中语文老师常对我们说:“只要你没答出答案所给的几个关键词,就判错,这叫踩点给分,你说你有自己的见解,没用。”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好多的学科,由于它的死板与教条也确实让人难于接受。其次,过重的负担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回想我曾走过的初高中生活,压抑的学习环境让我感到窒息,如果现在从新让我回到高中,可能我再也无法适应那样的生活了。由于升学率以及教育部门自上而下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方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假期被各种名目的补习或强化训练占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育。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逃学,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同时,传统的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负担加重,加之学校管理中的急功近利倾向,许多学校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还有一方面问题就是在我国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现在的毕业生无论是在企事业单位还是在机关政府工作,升官似乎成为衡量成就的一种标志。可能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乃至今日仍然受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深深的影响着,儒家学说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统治者拥有更高的荣誉和更多的利益,所以导致更多的人是为了升官升值而读书, 为了得到升官升职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这种心理状态就导致更多的人宁愿去花心思在社交和人脉上,而无心踏实求学!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国在尖端科研方便,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目前攻读研究生的我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也有一些我的想法和观点,对于研究生教育相比较而言,我个人认为要比初高中教育及本科教育模式好的多,在研究生期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心研究自己的方向,可以随时和导师沟通学术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去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能让学生学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三年,我觉得这个时间是可以缩减的,通过我的个人调查发现,大79%的研究生对研一的选修
课程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为了就是能修满学分好毕业,造成了很多时间上的浪费。作为研究生来讲,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已经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需求,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获取,如果实在是理解不透的可以和相关导师进行沟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缩短教育周期,而且可以节省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对于中国式教育,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持不赞同的态度,希望中国的教育模式能有些改观。这也是我所期待的,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教育模式继续下去,很多由教育体制所带来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排斥和反对我们目前的这种现状,正如我在文中所提到的,一件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应试教育的存在也是由国情所决定的,也许它存在着许多需要调整的问题,但是也不可能一瞬间将它完成。我们要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有信心,相信并祝愿我们的教育制度会越变越好!
作文九:《中国式教育》4100字
中国式教育:监狱战争、技术赶死与精神绝经 网友评论(264)2015.8.6 第181期 作者:萧轶
导语:BBC 纪录片《中国化的英国学校》以来自中国的5名教师在英国一所学校进行中国式教育实验,引起中英两国民众的反响和争议。其中的中国教师感觉到“水土不服”,参与的英国学生也对中国的唯分数论表示压力巨大,表示唯一学习的就是如何快速记笔记。评论人萧轶认为,中国教育模式已经将学校改造成监狱,去除了教育的道德和生活的欲望,服从分数指标的技术规训,对教育知识进行工艺复制,对学生进行产品加工。同时,技术进化论让接受教育的应试学生时刻处于提速状态,提速的狂热让学习的加速度反过来对自身进行暴力统治。这种删除自身的教育模式必然造就虚假的人格,也远离真理与自由。绝对的功利使得教育背离了原本的目的,绝对的灌输导致知识的固化,排除和拒绝了知识创造和精神发展的可能性。
老师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坐到讲台旁边
英国广播公司(BBC )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8月4日,历任《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旗报》总编的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 )在英国《卫报》刊登评论文章《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为何英国却要效仿?》,以犀利的言辞质疑中国的教育方式,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
对于中国人来说,西蒙·詹金斯所说的“考试工厂”并不陌生,从衡水中学到毛坦厂中学,即使在媒体的围剿之下,不仅对社会评论熟视无睹,反而显得更加高调,甚至诸如衡水中学还得到官方的嘉奖。我的朋友蔡朝阳,是一位自称不热爱中国教育事业的中学教师,
几十年来一直撰文批判中国教育,并与一帮朋友对中国语文教材进行调研,不仅在国内引发反响,还在国际上被报道。蔡朝阳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中国教育模式更像是监狱模式。
监狱的战争
衡水二中的教学楼
按照巴尔塔尔的定义,监狱是彻底而严厉的规训机构。以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教育模式,基本已经将学校改造成了一所监狱:从应试教育到日常行动,从日常作息到目标决断,通过铁窗隔绝外界以消除内部断裂,几近绝对的专制纪律,最大限度地对内部人员进行全面规训。对分数指标的追求,又让这所学校几近劳改营对挖掘运动的时间目标的追求,对分数指标的时刻追赶填满了所有时间,彻底剥夺行动自由及其思想自由。
在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应试教育终于在中国达到了它的巅峰时刻。“考试工厂”与学生家长之间共谋,建构成了一种完美的罪行:既无加害者,也无受害者,互相之间,彼此颔首。
将学校的目标装扮成学生的未来,通过善的谎言让学校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完成媾和,形成利益联盟达到完美罪行的和平状态。在目标达成一致的状态下,个体差异是理性目标的罪恶表现,通过规训的道德使学生接受服从学校即服从自己的魅惑秩序,个人秩序服从整体秩序,个人理性服从整体理性,以进一步使用残酷的手段进行技术的规训,对教育知识进行工艺复制,对学生进行产品加工。
应试模式去除了教育的道德和生活的欲望,在科学化、工具化和制度化的价值方向上,用严格的工序、标准的技术进行特定的操作,强行对学生的中学生涯进行去生活化,全心全意地服从分数指标的规训,构成完美的操作系统,形成特有的系统逻辑,并演化成绝对的武器。然而,任何系统越是接近操作的完美就越是接近自身的死亡,接近了彻底的滑稽也就接近了立即可能出现的倾覆状态——比如,衡水中学学生的多场“纵身一跃”,便是这种竞速赶死的秩序暴乱。中国教育模式,正如波德里亚所说的那样:“有目的的东西才能够有结束,因为目的地一旦到达,剩下的只能是消失了。人类种群之所以幸存下来,就是因为它没有最终的目的地,那些想给人类提供一个目的地的人们,他们通常只能加快人类的毁灭,也许是出于幸存的本能,集体与个体渐渐放弃了任何确定的目的地,放弃了意义、理性和启蒙思想,仅仅留下了野性的直觉,即对不确定境况的野性直觉。”
技术的赶死
西蒙·詹金斯说,中国教育只是擅长制造机器人;博航特学校的学生罗伊斯同样说道,听中国老师讲课基本是“机器人模式”:“我习惯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经常以团队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大量时间在做实验。但是在‘中国实验班’中,唯一令我感到我在学习的就是如何快速记笔记以及听老师给我们讲课。”
显而易见,中国教师在英国依旧照搬中国课堂模式,无视学生的差异,采取灌输教学方式。当这种试图取消差异的中式教学,遭遇尊重差异的英式教学,必然引发师生之间的摩擦冲突。英式教学在于培养个人兴趣,而中式教学在于成绩竞争,以课堂专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成绩的“进化”。对差异的忽视必然导致对标准的追求,对标准的追求必然刺激速度的追求。
自工业革命以来,速度的发展和对速度的改进成为社会结构的决定因素,人类从此疯狂的竞速。功利主义所催生的教育病理,不仅将学校逐步改建成为流水线工厂,更是将学生物化成加工的产品由技术主宰的教育模式所指定的理想目标,在追求过程中必然陷入绝对理性的线性竞速。在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均一化、齐一化、模式化和强迫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为理性建构的牺牲品。技术进化论让接受教育的应试学生时刻处于提速状态,提速的狂热让学习的加速度反过来对自身进行暴力统治,删除空间与时间、人以及思考,用制度和秩序来摧残肉体,熄灭生活的欲望和压制生命的本能,通过繁忙的生产抛弃生命的本真,最大限度地消除个体的差异,以接近神话的巅峰。在保罗?维利里奥看来,绝对追求速度等于法西斯主义,被剥夺了个体辨识和身份认同的战士们,不过是藏骨堂前的寿衣罢了。
为达到分数指标的最佳成果,产品必须在恐惧之下进行改造,祛除人格与尊严,消除技术之外的可能性,产品生产的过程是工厂的战争状态,对分数进行追赶的应试教育在异化
的教育观之下,学校必然时刻出于备战状态,各家中学的激情动员便是宣战的表现。然而,激情动员只是参战的标志,入学的时刻便是宣战的开始。从前的城墙是对战争进行减速的防御,而如今的城墙是对内部加速的疯狂,衡水中学的铁窗教育就是内部疯狂的鲜明写照。
对分数指数的追赶让学生删除了自身,为确保理性的权威和秩序的严谨,感性与欲望被制度所钳制,教学课堂也随之成为彻头彻尾的专制机器、生产机器、理性机器。这种删除自身的教育模式必然造就虚假的人格,也远离真理与自由,在去生活化的秩序里失去人之为人的真正意义,创造力的潜能只能在规训机器的严厉管制之下进行内耗,丧失肉体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应试成功的绝对目标导致教学程序的绝对复制。教师对课堂的目标只在于对分数的追求,课堂内容最终沦为标准答案的机械复制,整个教育过程不过是内容灌输的技术复制。
从学生到家长,在道德规训的教育之下,与“狱卒”形成共舞的局面,通过自身的毁灭来完成速度的追求和分数的追赶,在技术复制的理性宰制之下形成赶死的美学:加速度就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的所需所想。在这种加速度所创设的绝对论、信号论和控制论的学校环境里,从身体到思想都被技术重构,掏空了全部的想象,进入最平庸的现实之中,如同活在无菌的冷冻室。这种完全程序化的加速生活,对学生进行重新编码,如同卡夫卡笔下那种按照功能对人的绝对指数的计算:公务员的年龄是一种死亡文化的年龄。
数学老师用15分钟讲完了英国学生要学一整周的三角函数公式
精神的绝经
在这场BBC 直播引发的中国式教学与英国学生之间的话题议论中,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中国教师的教学旨在通过独断专制的方式拔高学习成绩,而英国学生希望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为自我实现提供多元机会。西蒙·詹金斯对此写道:“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以后表现如何,多大程度上过上更忙、更富有、更幸福、更安全和更充实的生活。评分的人并不关心这
些。我们知道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精神的独立,教育的过程既是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也是学生的体验与创造,属于二者之间的互动性交往,而非单方面的技术灌输。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知识需要转化为精神成长的引导力量,当知识沦为升学或竞争的工具,知识的学习也就与精神的成长进行了分离,工具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这种失去生命价值的赶死美学是对伦理秩序和道德追求的毁灭性颠覆。
当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绝对入场,对教育的目的进行强行侵略时,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工具关系使教育成为机械操练,学生与知识同步沦为工具,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积累进入理性建构的发展模式。绝对的功利使得教育背离了原本的目的,绝对的灌输导致知识的固化,排除和拒绝了知识创造和精神发展的可能性,不仅学校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了结扎手术,学生自身也强迫自己进入绝育状态,使得精神过早地进入绝经岁月,大脑不再排卵。毛喻原将这种语言固化下的工业文化产品比喻为阻孕精神发展的避孕套:“不过它要去阻止的并不是什么生理之孕、生育之孕,而是人的思想之孕与观念之孕。其目的是维护它肉体的战略,完成它反精神的大业。”
文化知识与精神生活在这种赶死的加速中被技术灌输所异化。去道德化、去生活化的应试炼狱,使得学生生活丧失了审美的维度,精神的萎缩让学生不仅面临缺乏善之价值的良性引导,而且容易让学生沉湎于异化的功利计算,任意地把自己置放在去道德化的现代生活中,方向感的失去和价值感的物化使得道德生活只能成为偶然性的奇迹。没有反思的生活不具有意义,丧失意义的生活不过是行尸走肉的机械运作,毫无精神的创造,也无人生的启示。
2011年夏,许知远在江西临川,面对同样是“高考工厂”的临川中学,他在《亚洲周刊》写道:“倘若你要了解中国社会是被如何管理的,这个中学一角,是再好不过的侧面。”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这种全方位摧残青少年身心灵及其尊严的中学不被调查叫停反而得到政府鼓励及表彰,最主要原因是治学方略与其社会治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惊人的暗合。
作文十:《中国式教育》9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中国式教育
作者:王军
来源:《教育观察·下旬》2013年第01期
如果说《蒲公英》一文是纯粹典型的中国式教育,恐怕一点都不为过。文章几乎具备了中国式教育所有的因素。
一、施教主体:苦口婆心的家长
中国式家长对于孩子的苦口婆心真正是深入骨髓了。用课文中“嘱咐”一词造句,几乎千篇一律,全是“妈妈嘱咐多穿衣服”“爸爸嘱咐上课听讲”“奶奶嘱咐饭前洗手”。由此可见一斑。 《蒲公英》一文巍然出现了一位神仙级别的高级家长——太阳公公。这位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老者,一出场俨然以权威自居,板着伪装而成的“亲切”面孔,却“嘱咐”些毫无生气的话语。无需任何情感的介入,也不从蒲公英种子自身意愿出发,只要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幌子,每一位家长就可以堂而皇之、理直气壮地设计孩子的人生轨迹,规划孩子的未来发展,你“不能怎样、应该如何”的毒瘤细菌,一切都在家长“苦口婆心”的情感软禁中悄然植入孩子的生命血液。太阳公公在文中的唯一仙迹,就这样完整而贴切地成为了中国式家长的形象“代言人”。
二、施教方式:自以为是的告诫
太阳公公虽是“亲切嘱咐”,但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从这位神仙家长的语言中读出半点“亲切”来。“别……”“也不要……”“只有……”,太阳公公的词汇中,满是限制、禁止,就算有一条道路也同样必须附有“只有”这样唯一性的标签。言外之意,不难解读。
我们有理由相信,太阳公公位列仙班,也算是天庭的公务员,估计那里的公务员考核是不考心理学的。在成人意识世界中,最最可怕之处在于用自我心中的标准考量孩子的世界,其实所有成人皆来自于孩童,然而可悲的是,一旦自己脱缰孩提时代,便骤然间与孩子断绝了任何关联。悲剧一直这样不辍地上演。习惯终究成为自然,太阳公公这般生硬的介入,我们已经觉得再自然不过了。在这样抉择新家、重获新生的重要时刻,怎能不出现些德高望重的“老面孔”,说一些不可不听的“老人言”呢?
三、施教理念:墨守成规的束缚
自以为是的背后总是想束缚与扼杀。蒲公英种子生生不息的演变,生物进化以来,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大自然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中来,然而所有的种子成千上万,如何能够确保每个种子都能泰然安家?可在教育的世界中,便决不能出其左右。个个按照祖先律令植入土壤,安心生长都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