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民俗文化作文》1400字
民俗文化作文(一)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秋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中秋这天,我们大家都习惯吃月饼。但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而越南的人喜欢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这么做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
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那里的小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m.lz13.)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中秋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不但是因为那天可以有圆圆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饼,更重要的是中秋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节日!
民俗文化作文(二)
泼水,在人们的脑中并不陌生吧?一提到它,几乎每个人都会兴奋,搂着盆子,灌着清水,轻轻朝别人一泼,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吉祥、健康和幸福。
在云南,泼水节是傣族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了,因为它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就像汉族人民过新年一样,泼水节这个日子是傣历的新年,一般在四月的中旬开始联欢。傣家人过泼水节要祭祀先灵、泼水祝愿、赛龙船和放火花等等。
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艳丽的服饰像朵朵竞相开放的花儿,显得异常耀眼。人们挑着清水,徒步走到佛寺庙里给佛像沐浴,以求自己多福少灾,这就是浴佛。离开佛寺后,泼水节就走到了最重要,也最开心的时候——泼水。在广场上,不管男女老少,人们提着盆子,在水池中舀一大碗水,见到谁就把盆中的水泼洒出去,被泼到水的人也不生气,两个人只是一笑而过。在他们看来,这可不是战争,而是报求平安的仪式罢了。
记得我在那一次去云南的西双版纳旅行,赶上了傣族人的泼水节。人们围在圆形的广场周边,拎着红色的塑料盆,随时准备着大乐一场。随着主持人的发令,人们冲进水池中,把盆子按进水里,再一提,满满的一碗清水当做消灾多福的符咒,挥动手臂,把一碗水撒出来,像是把一年的灾难全部驱赶了。浸在别人的身上,像是把一年的福气全部沾上了。广场上,不同民族的人,不同地位的人,在这一刻,全都同一级别,同一民族,用相异的方言叙说着相同的祝福。
瞧,傣族那欢乐的泼水节!虽然它并不是全国人民印象最深刻的节日,但对于傣族人来说,它是傣家凝结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泼水节是带来无穷欢乐的节日!
* 民俗民风作文
*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 民风民俗的作文
作文二:《春节民俗文化作文》2300字
精品文档
春节民俗文化作文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春节民俗文化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民俗文化作文一: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其中最隆重的要属于我们的春节了。
“腊月二十四,啴尘扫房子。”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餐具,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还要贴大红对联,它要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面。
春节还要放鞕炮,到了年三十晚,鞭炮声、礼炮声、欢笑声、到处都是一片欢乐融融的气象。
到了春节,不管是学生,还是在外工作的人,能赶回家的人都会尽量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我们小孩们最高兴的了,那就是春节我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给我们的红包,预示着来年我们都会顺顺利利的过着每一天。
1 / 4
精品文档
我喜欢春节,喜欢春节的热闹!
春节民俗文化作文二: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年三十的清晨,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东西准备做年夜饭。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家家户户贴着“倒福”、挂着灯笼。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面带微笑地走向大小商场,有的购物,有的游玩。这样热烈祥和、繁华喜庆的节日气氛,真是令人心潮澎湃啊!
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共享新春之乐。当晚,烟花怒放,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到半夜零时,爆竹齐鸣,欢庆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呀!我想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一定都在欢庆新年的到来吧。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汤团,即希望“年年高、团团圆”的意思;大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拜年时,首先要到最亲的长辈家里拜年,然后是平辈间互相拜年。长辈们都给我们小孩子发红包,我们可高兴啦!哦!我差点忘了告诉你们,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的房子里都要放两三根甘蔗,因为甘蔗代表“节节高”;年夜饭中也总有一道菜是鱼,因
2 / 4
精品文档
为“鱼”和“余”是谐音,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当然,在春节里,千万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被长辈埋怨,说你不懂规矩的。
过春节让我了解了春节时各种各样的习俗,体会到了人世间的亲情,也体会到了朋友们之间那种纯洁无瑕的友情。虽然我的口袋里装满了的红包,有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但我早已作好了今后的打算,你们想知道吗?
古人曾曰:“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在欢乐的节日过后,在2008年的开始,向着新的目标前进,开创我的美好未来!
春节民俗文化作文三: 除夕之夜是大家都很向往的吧!
我也不例外。但这一次的除夕之夜,我却过得非同凡响。 为了准备除夕之夜,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购物、挂对联、买鞭炮??。
我呢,则约了小区里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去购物。到了商场,我们争先恐后的往自己的筐里那东西:果冻、薯片、可乐、果汁、泡泡糖??。买完后,就兴高采烈的回家去了。
期盼已久的除夕终于到了。
我匆忙打开电视,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小沈阳的小品依然让人开怀大笑;刘谦的魔术仍然让人惊叹不已;主持人董卿、朱军的口才还是那样口若悬河??。到了晚上十二点啦,我和爸爸准时出去放烟花。一开始我很害怕,因
3 / 4
精品文档
为爸爸买的烟花是用手拿着放的,而且一开始还冒哧花,我怕烧到我的手,但又一想,这不就是一个锻炼自己胆量的时候吗?再说还那么好玩。
所以就大胆的放起烟花来。一个、两个、三个??。我越放越高兴,越放越胆大。花必有凋谢之时,我的烟花很快就放完了。
我不免有些失望。正在这时,我们小区里的人都出来放烟花啦,那景真美,好像画上去一般,失望早就赶走了一大半拉。于是,我和爸爸一边看烟花一边称赞道:“好美、好响、好多的烟花呀,简直像仙境一般。”各式各样的烟花向天空冲去,然后再绽放出笑脸,她要和星星一起来装扮天空。
放完烟花后,我也困啦,于是就去睡啦。一颗星星向我走来,带我去了朋友家,我在他们家里很懂事,叔叔阿姨夸我是好孩子,我也笑了,我们的笑融在一起是那么甜,那么欢??
4 / 4
作文三:《民俗文化村之旅作文500字》500字
民俗文化村生活着无数个少数民俗,他们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整天沉浸在欢笑之间&& 在清明节这天,我来到传说中和谐的民俗文化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布达拉宫,哦!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虽小,却与真的一模一样:一样的房顶,一样的颜色,伴着香气甜甜的花儿,是那样美丽!那样宏伟!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着琢磨着:西藏是美妙的,拉萨是神奇的,那布达拉宫呢?是伟大的! 北京的长城是独立一地无二的,举世地双的。可现在却有了一个特小版!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一直伴随着我的步伐与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见长城的尽头,分明就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我的天啊!这可是特小版啊,连这么小的长城都无边无际,那真正的长城到底是它的几倍呢? 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规模宏大。一个个将士们右手持刀,左手持弓,侧卧马背,大喊着:为国家做殊死拼搏,冲啊!沙地上尘土飞扬,喊叫声如五雷轰顶。这个缩小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昂首挺胸,雄兵百万的气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秦军十万,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也不惧怕,反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一会儿去了西藏,一会儿去了北京,一会儿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广东深圳南山区海滨实验小学四年级:徐书莹
作文四:《[优秀作文]民俗文化村之旅》500字
民俗文化村之旅
民俗文化村生活着无数个少数民俗,他们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整天沉浸在欢笑之间??
在清明节这天,我来到“传说”中和谐的民俗文化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布达拉宫,哦!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虽小,却与真的一模一样:一样的房顶,一样的颜色,伴着香气甜甜的花儿,是那样美丽!那样宏伟!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着琢磨着:西藏是美妙的,拉萨是神奇的,那布达拉宫呢?是伟大的!
北京的长城是独立一地无二的,举世地双的。可现在却有了一个特小版!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一直伴随着我的步伐与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见长城的尽头,分明就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我的天啊!这可是特小版啊,连这么小的长城都无边无际,那真正的长城到底是它的几倍呢?
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规模宏大。一个个将士们右手持刀,左手持弓,侧卧马背,大喊着:“为国家做殊死拼搏,冲啊!”沙地上尘土飞扬,喊叫声如五雷轰顶。这个缩小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昂首挺胸,雄兵百万的气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秦军十万,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也不惧怕,反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一会儿去了“西藏”,一会儿去了“北京”,一会儿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广东深圳南山区海滨实验小学四年级:徐书莹
作文五:《作文:畅游民俗文化村》700字
今天是大年初二,晴空万里,万里无云。妈妈带着我去中国民俗文化村游玩。走近民俗村,就看到一个大招牌“中国民俗文化村”七个大字一目了然地耸立在那里。
中国民俗文化村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游览区,它从不同角度反映我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游客在园内可经看到云南石林、海南椰林、千手千眼观音、民俗音乐喷泉。
首先,我和妈妈来到了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蒙古包是用布做成的,它的顶是圆形的,建筑得比较矮,连我这样的小孩进去时还必须弯下腰来。蒙古包内设备非常简单,在蒙古包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小方桌,在桌子的四周,摆放着几把小椅子,在每张椅子前,都有一杯香浓的奶茶,让人们品尝。墙壁上,挂着蒙古族人民打猎用的弓和箭,还有他们非常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我和妈妈坐下来,一边品尝着香浓的奶茶,一边欣赏着蒙古包,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我和妈妈来到了摩梭人的木楞房。那里的摩梭族人民为旅客们讲解了摩梭族独特的母系社会。在母系社会,家里男人们每天晚上都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家去过夜,早上再回到家,这叫做走婚。男人和母亲家族生活在一起。就算男女双方结了婚,男女双方也不能生活在一起,也必须生活在各自母亲家里。如果这两个人生了孩子,这个孩子便留在女方家里,由他的母亲和舅舅照顾,而孩子的父亲却回家照顾他姐姐或妹妹的孩子。
我们边走边聊,看见了苗寨,布依寨……,还有乐器,草鞋,蓑衣等等,每一个寨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得我眼花缭乱。
最后我们坐船游览翠湖码头,绿绿的湖水,还有几只水鸭嘎嘎的叫着。我们在船上欣赏满湖风光。
时间过得可真快,不一会儿,便6:30分了,天色已经很晚了。我和妈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民俗文化村。
通过今天的游玩,我知道了中国很多民族特有的风情,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作文六:《民俗文化中秋节作文》1100字
民俗文化中秋节作文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
张纸的由来。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作文七:《有关春节民俗文化作文》3700字
感受春节民?俗文化作文?
1、《北京的春节?》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
2、《春节习俗》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3、《走进春节》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来了,春节的脚步?近了。
终于熬到寒?假了,彻底解放了?,我长长的嘘?了一口气。从现在起我?可以尽情的?挥霍属于我?的时间,不用在意老?爸、老妈的“关注”的眼神,静静的享受?属于我的那?份快乐和自?由。不用担心自?己酣甜的美?梦被可恶的?“小公鸡”闹钟吵醒,不用担心自?己在凄冷的?冬晨背着沉?沉的书包独?自前行,不用担心自?己在一盏孤?灯的陪伴下?完成“小山”似的家庭作?业。
美中不足的?是期末成绩?考的不太理?想,没有达到老爸老妈制定的目标?,拿回的是一?张“进步星”奖状而不是?他们心目中?的“三好学生”奖状。我春节的三?个家庭梦想?可能要破灭?了:肯德基大餐?没指望了,压岁钱要打?折扣了,乔丹运动鞋?不敢奢望了?----- -
哎,看来这个寒?假生活滋味?似乎有点苦?啊!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是妈妈打来?的,她好想猜中?我的心思,让我不要多?想,笑一笑,一切都会过?去的,没事到街上?逛一逛。
我从储蓄罐?里取了一点?零花钱,走在大街上?,似乎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平常稀松的?大街,今天人突然?“冒”出来很多,街道两旁也?堆满了许多?价廉物美的?年货,自然迎来了?很多行人的?目光。最惹人注目?的是:充满新年祝?福透着缕缕?墨香的对联?,玲珑剔透大小不一的?红灯笼,结构精巧外?观漂亮的红?红的中国结?,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道春?节前最亮丽?的风景,在冷冷的冬?天里平添了?一丝丝红色?的暖色调,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
“卖花了,有漂亮的蝴蝶兰!”顺着声音我?看到了一位?卖花的姑娘?,在花摊面前?围了不少人?,我挤过去也?想凑凑热闹?。这是一片花?的海洋,有名贵的君子兰,有漂亮的蝴蝶兰,有绿意盎然?的富贵竹,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盆?花------这些姹紫嫣?红的花朵在?绿叶的陪衬?下显得生机?勃勃,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花的?香味。不少人笑嘻?嘻的购买自?己喜爱的盆?花,几乎用不着?讨价还价,很快就销售?一空。他们把美丽?带回家,把快乐带回?家,也把春天带?回了家。
春节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节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向我们?走来------
作文八:《民俗文化作文.doc》12400字
爱的就是你
爱的就是你——汉语。
爱你的发音抑扬顿挫,爱你的笔画千奇百变,爱你的意蕴绵延深长。总之,你的一切,我都爱。
小时候,妈妈教我唱《祖国妈妈》,我只知道我的祖国是中国,她的名字叫中华,我说的话叫做汉语。似乎就是那个时候,“汉语”这三个字便已植入了我的心中。
渐渐地,我学会了写充满着美和力的汉字,学会了读美妙动听的汉语拼音,学会了用汉语言表达我的思想,抒发我的感情。我知道,这一辈子,到哪儿都离不开中国话了。你已经深入到我的灵魂,渗入了我的骨髓。每次,我用那支有力的钢笔描绘我眼中明媚的春光;每次,我在洁白的纸上写上满天繁星讲述的话语;每次,我用精美的小本儿记下游览过的美丽景色。我的心,都那么澎湃起伏,那么热情激动,因为我终于有能力跟我的祖国对话,跟我的灵魂对话。那是你,是你成全了我。是你啊,汉语~
可是对不起,有一段时间,我冷落了你。那是我最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我被English那柔美的线条吸引了,我渴望掌握那流畅得让我心醉的文字和让我心动的声音。我一心扑在她那儿,留在你身上的心思一点儿一点儿地被全部抽走,我不知道你的寂寞,直到有一天我厌倦了那些繁杂的单调,厌倦了那些毫无变化的字母,我突然地那么失魂落魄,那么地想念你。汉语啊,找回来了啊,因为我刻骨铭心地依恋着你。
可是,我为什么偏偏钟情于你呢?我明白了,因为你是中华民族的魂啊,我怎么能离得开民族的灵魂昵?
还记得,在古代埃及、古代罗马、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这四大文明起源时,你作为中华民族的使者,传递着我们中国人的声音,传递着中华文明,宣扬了华夏民族的辉煌!几千几万年过去了,古代埃及、罗马、巴比伦的文明早已被历史尘封,它们的影子早已灰飞烟灭,可唯有你,越发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唯有中国,挺直了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东方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永远都是那么顽强,历史无法抹灭,它只能为你喝彩!
我有什么理由不爱你?远古的甲骨上有你的身影,张骞带到西域的古籍上有你的足迹,记载古老中国文明的史册上有你的笑容,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的就是你的魂啊!
我真的全身心地敬仰着你,你不用怀疑。我真的爱的就是你——汉语,爱的就是你——我伟大的祖国!
名师点评
文章开宗明义,“爱的就是你——汉语。”这便是“启”。二、三、四段,作者用感性的语言,按照由形式到内容的逻辑顺序阐述了母语的意义和价值,这便是“承”。第五段写母语当下令人忧思的处境,这便是“转”。最后总结全文,照应题目,这便是“合”。全文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强烈,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基础等级的内容项和表达项都为满分。 作者巧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直接与母语对话,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同时,文章用词贴切,长短句相间,句式非常灵活,文句极富表现力。如第二段,“爱你的发音抑扬顿挫,爱你的笔画千奇百变,
爱你的意蕴绵延深长。”这句话从语音、字形和意蕴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母语的特点,运用排比的句式,不仅内容深刻,而且感情浓烈,气势磅礴。这样的排比句,在文章里还有很多。作者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发展等级为满分
楼间流年 (文化思考篇)
同吹过古铜色的窗棂,潇潇洒洒地落在我的桌上,掀动着日历上那日趋改变的数字,掀开了人生岁月里,我对楼间流年的思考。(思考入文)
凭窗四顾,偌大的城市中,螺纹、穹顶、哥特、马赛克??映入眼帘皆为欧式风格。放眼遥望,刚硬的线条是亚里士多德严谨的论述;明亮的大窗荡漾着是中世纪教堂的镇魂曲;卷曲的垂帘是莎士比亚仲夏之夜的浪漫幻想??(多么精辟的论述)我们在这片五千年积层的土地上,以西方的姿态驻足。而眼前,面对残存的废墟,你忍心看着那段历史的微笑像风中的日历一样,被风撕扯,被风消逝吗,
我掀动着日历,一页页的字迹承载了中华文化沉深的记忆。(引起下文) 日历停在了这一天。眼前,俨然一座繁华。那座三院九厅的大宅,红漆剥蚀,朱檐挂网,那一生荣华之心无法挽回这大宅深秀的沧桑。这散星似的楼宇无言,但留下的总是一段段生离死别的悲哀诗句。但是,楼宇仍在风中挺直腰身,用苍颜去印证流年。那是一座宫殿,鸟鸣柳翠之间是六代帝王的梦想。颐和园,你这朵奇葩却在日历的翻折中,在中西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中,凋零了??(深沉的文字表达时代的哀思)
就是这样一种建筑方式,维系了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怨、恨、悲、愁;但它却像日历一样,无言地翻动,用生命见证历史,保存昨天藏于心底的故事。
但是,(一词转折,引发思考)在如今西方思想文化冲去的洪流之下,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中国的古建筑不再光彩照人,在人们大呼洋文化时,它却在墙角垂泪~
亭台、楼阁、轩榭、小池塘??这些中国元素告诉我,中华文化魅力常在~作为当代的青年,我想,我们不能让日历白白翻过,让楼间流年在荒凉与悲哀中 前行,让中华文化在消逝中蹒跚~
哦,让我们翻过那日历的昨天,珍藏属地我们的生命史、文化史;在今日崭新的一页中,大展鸿图,用自己的视野和思考为源远流长的那段文化绘制蓝图;在明日未知的世界里,仰望那片蔚蓝的、属于中国的天空,但愿这中华文化能像千年胡杨一般,永垂不朽~(写出了一个当代中学生的责任感)
梵志献花问佛,佛曰:“放下~”
让我们放下对西方文化的狂热,放下对自身家园的冷落——行动起来,让楼间流年不再空白,让日历的翻动不再悲哀,用中国人的心灵让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用人生岁月去谱写壮丽的乐章~雄壮而又激昂~
寻觅记忆(家乡山水)
沉浸在初绽的晨曦里,飘逸在和煦的秋风中,骑着单车,在这个偌大而又古老的城市里,我寻觅着这座城市沧桑的记忆。
从彭祖到刘邦,从项羽到苏轼,历尽千载的你巍然屹立在这片人杰地灵之地。在这里湖光山色,刚柔相济,自然风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气和南方的钟灵毓秀;在这里(((((((((((((((((依山傍水,岗岭四合,山围着城,城环着山,黄河故道穿城而过,京杭运河傍城而流,因此向来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你的记忆就像
流行陨落,明光四溅,每一个角落都蕴藏这你贯穿千年的记忆,耐人寻觅——
哦~原来你在这里。站在桥边,俯身凝望。朝阳下的你是无数双熠熠生辉的眼睛,((((深邃而宁静,优雅高远。虽说你已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但你仍然荡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回望历史,多少龙师虎将、文人墨客想在你的身上镌刻下他们的名号,将其流芳((
百世。
但惜流水无情,你却将它们默默的珍藏在心底,化作这百丈黄河的记忆,化作这座城市的记忆。
我依然在寻觅。哦~你亦在这里~在那曾经繁荣的河边,你矗立在永久的历史里。我仔细地寻觅,在你饱经风霜的躯体上找寻着岁月的足迹。看~那一道道绳索的印痕是你眉梢间皱纹;听~流水潺潺,那是你在向人们倾诉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你一定记得,曾经有多少有志之士从你身边走过,怀揣着梦想,乘着一叶扁舟驶向远方;你也一定记得,曾经亦有多少心怀憧憬之人走进你的怀抱~“五省通衢”四个金字耀眼夺目,那苍劲雄浑的每一笔,都凝聚了这座城市千百年的记忆。
我还在寻觅。哦~你还在这里~看到你,心底
总会将那段尘封的记忆掀起,一页页泛黄的书页上
陈列的是无数烈士们的姓名。你耸立在这里,面朝
东方回忆着那一段段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记忆,
脑海中是那一场场惊心动魄、关乎存亡的战役~遥
想当年,嘹亮豪壮的冲锋号,白亮锋利的长刃,坚
定的意志,视死如归的信念,同仇敌忾的愤慨??
你不会忘记~历史的天空中,永远书写着这一位位
战士的英名。你见证着那场战役,记录着他们不朽
的功绩,承载着历史与这座城市的记忆。你耸立在这里,向后人讲述着这段永垂不朽的红色记忆~
??
我的寻觅没有停息。从一次次的寻觅里,我看到了你昔日的记忆。从一段段不朽的记忆中,我又看到了你昨日的繁荣、历史的悲壮、战争的残酷??一座城市不能没有记忆,我也会珍藏这段记忆,珍惜这段寻觅的经历。让我们去了解,去寻觅。在这探求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不断为之增添五彩斑斓的记忆,让你——徐州因记忆而更具有魅力~
唐诗如酒
有人说,唐诗是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约的表达,勾勒着耐人寻味的意境。
但我要说,唐诗是一罐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吸日月江河之精华,贯天山云海之气势,醮几滴边塞征人的离泪,切几片少妇回首时眼波的忧愁,让贵妃素雅的纤手封装,包裹上宫廷的霓裳玉衣,然后洒上千树万树的梨花,埋在时间的尘土之下,千年后的今天,诗香熏得饮诗的人,酣睡不起。
历史远去了刀光剑影,时间销蚀着一切繁华,盛唐气象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华美的诗句闪烁着大唐的光芒。卷帙浩繁的唐诗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兴衰哀乐。在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浪漫的春夜,独处僻静之隅,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马驿坡下的长恨歌中哀悼,在成都草堂的茅草上飘扬,在长安酒家的杯盏中出售豪情,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中漫步,在床前的明月光中结成细细的霜??唐诗是历史火化后珍贵的舍利子,闪放着那一时代的强光。没有唐诗就没有盛唐,就没有中华诗词最亮丽的瑰宝。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淡泊索然;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痛彻心扉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伤感;没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今夜的月光将失去动人的想象;同样,若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和“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的欣喜,今朝的美酒就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若没有了杜甫颠沛流离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草堂就失去了广阔的胸襟和沉郁顿挫的风韵。唐诗是诗化的中国,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绿色交流,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世事沧桑,时间的距离阻隔不了诗香的漫延。张继的寒山寺虽然寄托着他个人科举挫败和羁旅生活的凄凉,但今天的人们依然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感受到忧伤在空气中平平仄仄地飞翔;秦淮河在诗人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是歌舞升平中掩盖不住的时事哀怨,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心灵的伤痛,但今天的人们在流光溢彩,游人如织的秦淮河里,依然承继着关于繁华与衰亡的忧患与思考,耳畔依然有千年不散的后庭花在缠绵;走进草堂,就走进了唐朝最伟大而贫寒的殿堂,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唐诗的半壁江山,一颗伟大的胸襟,一声震撼千年的“呜呼??”,在今天依然哺育着文化的成长。诗是不变的,唐诗的明月光依然寒彻着中华游子的心灵,让整整一个民族不敢把目光露在夜里太久。
王维的清泉,岑参的早雪,杜甫的伤别,李白的青崖白鹿,王昌龄的秦汉明月??依然在文化里发酵,在民族的血液里奔流。
唐诗是酒。边塞诗是白酒,田园诗是米酒,爱情诗是香槟,婉约诗是茅台,豪放诗是六十度的老白干,送别诗是五粮液、写景诗是啤酒、咏史诗是二锅头、咏物诗是鸡尾酒??
饮诗之后,就踏上了与古人沟通的文化高速路,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是重要的文化驿站,温柔地啜,或是细细地品,或是豪爽地饮??醉了,就让心灵在李白的山水边或是王维孟浩然的田园中,感受着远古而浪漫的宁静与安祥,自由地呼吸、睡觉、做梦。
“自古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多饮些唐诗,多储蓄些醉人的意境,在平平仄仄的命运中,会多一些洒脱,多一些情致。
回归母语的本源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酣畅淋漓~
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我们应该远离多元文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更加充实自然。
母语是我们最初的语言,如同母亲的乳汁般滋润心田,哺育灵魂。母语对民族是生存发展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我们开始崇尚新潮的外来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最丰富的母语却淡褪了视线,我们开始趋之若鹜地报考托福雅思,报名的队伍蜿蜒数十米,而母语的等级测试却鲜有出现。
不禁疑惑,我们的母语怎么了,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母语,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
武汉某重点高校曾有规定,报考研究生者必须背诵《论语》《老子》,因为这虽似艰深难解的古文却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举一出,好评如潮。
真正掌握了母语,回归母语经典,文化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者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一样跟上时代的节奏,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焕然一新的面貌。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加大推广汉语学习的力度,在法国,汉语已将成为第三多的选修语种。那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更重视母语的学习呢,学习母语,更能促进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更能融入全球的趋势,展望未来,博览古今。
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文化,提升灵魂,紧随时代~
拨开浮躁的乌云,母语将展现一片明朗的天空~
?简评与赏析
文章表达了汉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内容充实,立意较高。
作者既有热爱母语的感性叙说,又有面对母语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冲击而作出的理性思考。例证有的放矢,分析准确透辟。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内容项”判为一等。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古诗文的引用得心应手,很有文采,比喻贴切,设问合理,文句蕴含丰富,表现出了很强的写作素养,“表达项”为一等。
拥紧自己的灵魂
走在街边,我们总可见到这样的情景:音像店中,那轰鸣的音响中传出的始终是那节奏感极强的英文歌,人们也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英文歌专卖区,而那零落的、稀疏的民乐CD盒上却满布着灰尘。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汉语真的走向衰落了吗,”大开的国门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那外来的语言也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轻人的大脑,淹没了大街小巷。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多的是一份沉重的哀思??
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
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向往之。
汉语也是神奇的。某位作家曾写过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言短文。内容浅显,但据说通篇文字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这实在令人惊叹。也许,世界上也只有汉语能做到呢,
可是,我们拥有着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却为何要弃之不顾,而去追寻其他民族的语言呢,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语言是世上最美妙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母语,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必须使用德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学习英语,本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友人沟通,而我们甚至连面对同胞时也讲英文,这是为哪般呢,百年前,中国被武力奴役,不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被语言奴役??
翻开线装书本,淡的檀香味飘进鼻子———这才是灵魂的味道啊~飘逸的李白,哀怨的易安,豪放的东坡,他们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飘散了吗,不~决不能~请让我们一起张开双手,拥紧我们的灵魂吧~
我与传统文化
我与传统文化——一个高中生之于传统文化,仿佛沧海一粟。面对漫漫几千年、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我或许只是一个过客。
过客匆匆走过,但也留下了不少故事。
我曾经与传统文化携手。不少作文里,我为传统文化拼命呐喊,竭力控诉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我的喜爱,我的愤慨,我的呼吁,充斥在传统文化的周围。放下笔,我与传统文化又形同陌路。
我曾经与传统文化决裂。西方节日里,我乐此不疲地发着祝福短信;而在中国传统节日时,我却只能遥望古代诗句感慨。传统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转化成了一串串饮食文化的符码,为我品尝中华小吃划定了时间表,我不假思索的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就在我的嘴里,可我却丝毫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就这样,我与传统文化若即若离,从前总自诩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可以抓住传统文化垂下的藤条不断向上攀爬,但现在我发现,以此而往,我的攀爬将没有终点,因为我正与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明白,吃汤圆的时节到了,“汤圆呢,今天可是元宵节啊。”早餐桌上的面包不禁让我纳闷。“爸爸今天提早出门,晚上咱们再一起吃汤圆。汤圆汤圆,就应该团团圆圆??”
汤圆汤圆,团团圆圆??
传统文化用汤圆告诉了我,它一直没有变,只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就像人们会为月盈月亏而情丝万缕,而月亮却亘古不变地兀自圆着。
那传统文化不变的究竟是什么呢,
除夕的团圆饭,是中华民族对于家庭的依恋;乞巧的月下穿针,是妇女们对于未来的美好希冀;春风送疾的风筝,带来了对于生活的乐观;冬日围炉的一段夜话,带来了越发紧密的心灵维系;春雨江南的二胡,将人们对于生活的丝丝感悟娓娓到来,黄土高坡的信天游,将人们对于自然的质朴热爱反转吟唱??
传统文化不仅是流动时间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烙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个性情感,仿佛群体无意识般地充实着传统文化。
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赖,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一路走来,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而现在的我们,尽管奋力追溯着一切传统文化的习俗,争相效仿,但同时并存的,却是日渐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为了工作利益而挤压出更多的时间,却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渐渐地,他们看不见世间的大象,听不到世间的大音,他们与传统文化分手,他们与人间真情绝缘。
我们回忆着传统文化,那我们何时能回味传统文化呢,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我们所谓的玫瑰,如果换一个名字,不也一样芳香吗,
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但花谢了无关紧要,我们所必须做的,是让那余香渐飘渐远??
我与传统文化不得不说的故事
————端午
听书上说,它形成 于战国时代。它曾经繁华一时,它曾经广为传播。而如今,它却“垂垂老矣”。
看如今中华大地上的节日可谓千姿百态。爷爷小时侯只记得重阳、端午、春节;父亲小时侯过上了国庆、劳动、青年节;而我更多的却是接触了情人、万圣、圣诞节。改革开放“引进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淡忘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端午节沉默着,沉默着,静看着四周花枝招展的洋节,任凭洋节淹没它渐显苍老的身躯。
记得小时侯,每逢端午,父亲都会带我去江畔,看大小龙舟赛千舟竞发中流击水。那时侯对大诗人屈原怀着崇敬之情。依稀记得,商家食肆“鱼翅粽、鲍鱼粽”闪亮登场,“食粽大赛”热闹异常,有人5分钟吞下16只粽子----家家户户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一晃数年,我拔地而起,早已褪去年幼的青涩。而端午,也在诸多入侵者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粽叶市场上少见了,香艾芳踪难觅了,鹅眼钱见不到了,香囊无人佩带了-----
如今,可笑的如今,可笑在我匆匆的生命中竟无暇再去关注这位伴我成长给我快乐的忘年之交。直到现在,才在瞬间凝眸里,看着粽子伤痕累累却隐忍无言的心。
是我的不对啊,不该将它忽略。忘却是无情的背叛。
江畔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盛景,一如我再也觉不到童年的足迹。
融会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端午,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今只剩下吃,但这粽子也开始“变味”。还有几个人记得那位诗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呢,
江的旁边是条多么宽阔的公路啊,然而,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扬起的漫天尘土迷了它的眼。
站在江畔,周边依旧是匆匆车流。此际,唯我与它静默着,交会着;此际,唯我与它相拥着,诉说者。莹莹泪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千舟竞发的场景,又听到了喧天的锣声。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优美的民歌中,端午露出了微笑。
飘荡千年的精灵
不知于何时,你幽然出现;不知于何处,你开始熠熠发光。
从历史的深远处走来,带着先哲们的不朽之作,轻轻地靠近了我,不得不说是精灵。也许是在远古,或许是在更远的时代,你便流行于民间。
但我真正地认识你,便是在读《诗经》的时候。305首诗歌的确是一种文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之路。在战国七雄的争战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战乱平息,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你便悄悄地带上了《离骚》上路。这对你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因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直到今日,她还在闪闪发光,像黄金一样。
不得不佩服你,因为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东西。而你独具慧眼,早在千年前,就收容了《离骚》),带着屈原的怨愤与不平。屈原沉入汨罗江,但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个升腾的灵魂随你飘走。这些可谓民族文化大仓库中的先期珍品。你独具慧眼,与《诗经》、《离骚》携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难,理解了屈原的怨愤。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时至今日,它们还在闪闪发光,如黄金一样。
跳荡在“坎坎伐檀”声里的“苦难”犹在耳边,“怨愤”随汨罗江水流转千万年。
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可在数千年的沉淀中,你——传统诗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罗最为全面。不仅表达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向往,还将文人那种柔弱的文人蕴于其中。
实在不能不说是你是精灵,古怪、亲近却又让人摸不透。但你这个精灵,不知怎的,却总爱与文人做搭档,他写了,你便检查,值得欣赏的,你便悄悄捎上,没有一丝的犹豫,尽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
还记得你在途径宋代的时候吗,你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宋朝时,包裹早已是满满的。但你仍旧不满足,腾云驾雾,来俯视苍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朝代,但最显眼的地方便是赤壁。于是,不辞劳苦,你来到这里。
“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产生了前后赤壁赋的千古绝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也许正是这道天光,使你惊喜万分,像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一般。你在宋代稍做停留,又收集了大包的诗歌,而后又匆匆地踏上了征程。
实在不得不说你是精灵,行得匆匆,却从未遗漏过哪一朝、哪一代。恍若隔世,现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们。等到你又起程之后,我们及现在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但你依旧前行~
因为有了你,我国成了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的成就,灿烂辉煌;诗人词者,星光灿烂;诗的风格,艳若群芳~我心中的精灵啊,你如同岁月水流里的白莲,愈加古老,就愈发清香~我心中的精灵啊,望你能够地久天长~
乡间的庙会
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端午?记忆中的如水母爱
“一月红灯高高挂,二月就把风筝扎;三月清明坟头挂,四月秧子满田插;五月龙舟下河坝??”小时候,唱着这首儿歌,天天盼,月月盼,直到端午节到来。(一首儿歌引出了“我”急切盼望端午节到来的心情。)
其实,我并不在乎看什么龙舟,倒是想着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亲手给我搽上那带点香味的雄黄酒。不过,那时候吃粽子是很难的事。(交待了自己盼望的原因,“不过”这一句引出了下文。)
有一年,母亲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许诺,说是要吃粽子的。于是,我就天天苦盼着。到了端午节那天,我连早饭也懒得吃,一心憧憬着那用翠绿色箬叶包扎着的白生生的粽子。(点出了自己盼望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希望落空埋下了伏笔。)
一放午学,我便急急忙忙地回到家中,可是母亲不在家,灶里的灰是冷的,桌子上放着一摞干净的碗。我知道,我那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般破灭了。一种失落感立即袭上心头,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这时候,院子里有几户人家已经挂上了艾草,邻家几个孩子耳根、脖子擦得黄黄的正在打闹,空气中弥漫着雄黄酒的香味。我倚着门框,望着村口那条通向场镇的大路。我不再期望吃粽子了,只盼母亲能够卖掉熬了一个通宵才做成的豆腐,只盼母亲能够快一点平安回来。(用邻家的热闹和喜庆反衬自己希望的破灭和心情的失落。)
不多时,母亲挑着豆腐担回来了。我看见盛豆腐的木板破成了两块,一挑竹篮也好像被人踩过。母亲看到我难过的样子,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一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哄着我说:“原谅妈妈,宏儿,今天大家都吃粽子了,豆腐不好卖??”我分明看到妈妈的眼里噙着泪水,便情不自禁地扑到她怀里,伤心地哭着,母亲紧紧地搂住我,我感到背上有些热乎乎的东西在滚动??(母亲的泪水里蕴含着对“我”的无私的母爱,小小年纪的“我”终于懂得了母亲的艰难,懂得了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成长的幸福。)
菖蒲青青,悬于五月之门。为了班上的学生,好多年我都没能回家与母亲一起包粽子了。本想趁着第一个法定的端午节和母亲团聚,而母亲却与我阴阳两隔。不过,我不会忘记那个没有粽子的端午节,更不会忘记那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还有我亲爱的母亲~(那个渐渐遥远的端午,成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节日,因为它记载着“我”成长的轨迹,还有永恒的母爱。结尾引人深思,余味无穷。)
阅读赏析
一个小小的粽子,引起了作者深情的回忆。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在那个难忘的端午节,作者急切盼望的粽子之梦在母亲辛苦操劳一天一夜之后依然落空,但母亲愧疚的泪水让作者深深懂得了她的爱子之心,“四分钱的麻花”凝结着母亲永恒的爱,也给了作者一生有益的启示。
作文九:《民俗文化作文写作指导》14300字
民俗文化作文写作指导
[话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早已有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元日》就是王安石描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在传统节日中,无论是春节、中秋,还是清明、端午;在传统习俗中,无论是贴窗花,写春联,还是赛龙舟、猜灯谜,无不显示了其辉煌悠久的历史文明。了解这些民俗民风,便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及其艺术魅力,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请以“民俗魅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选一种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2.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内容积极健康,主题深刻丰富。3.600字以上。
[写作点拔]
(一)话题理解: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节日习惯,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傣族泼水节,西藏的雪顿节等。在这些节日中,汉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插艾叶、赛龙舟、帖春联与倒福、舞龙灯、赏月等习俗,又有许多显示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间风俗,如新疆维吾尔族有最富民族特色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以及婚丧嫁娶时的抓饭习俗;广州的凉茶、迎春花市习惯,等等。在这些民俗民风中,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魅力。
(二)写法提示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民俗民风可谓是形式多样,五彩斑斓,极其广泛、丰富,写作时可以选取某一个方面进行提炼写作。话题里提示,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在节日中的风俗习惯或饮食文化,选取自己认为最熟透的一个题材进行写作。无论哪一种题材,都必须深入挖掘这种民俗习惯的艺术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
2.我们可以从众多的民俗民风中选择一个极小的细节方面来写,在一次春联的张贴中,一次花灯的制作中,一次龙舟的竞赛中,从这些细小的事件里反应出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辉煌的艺术魅力。
3.无论是淳厚朴实的节日习俗,还是与众不同的民俗习惯;无论是共有的传统节日,还是各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无论是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还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样式;无论是对风俗根源的探索,还是对习俗形式的研究,最终都要为表现“民俗民风的艺术魅力”服务。
4.体裁多样化,形式丰富化。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再现某一传统节日的真实情景,表现百姓生活的多姿多彩:剪窗花,踩高跷,变戏法,舞狮子,耍龙灯,逛庙会等等传统文化习俗。可以写成散文,可以采用一线串珠的方法,从各种习俗中拾取相关的内容将之串在一起,来丰富文章的内容,渲染节日的欢快、喜庆气氛;还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写某种民间习俗的来历与传承,揭示这些习俗与百姓生活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对这些习
俗编写小故事,以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等形式表达出人们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总之一句话,写法可以多种多样,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从而表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强大魅力。 [学生问题]
1.写法笼统,下笔轻率。很多学生,在写此类作文时,只是记叙一次传统习俗或节日的过程,不会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更不能表现其艺术魅力。写节日时,只是渲染其气氛,并不能总结出节日与文化的关系。如除夕之夜团圆饭,其实是希望全家“团团圆圆”的意思,有的地方正月初一早上要吃甜枣与面条,实际是取“甜甜蜜蜜、长命百岁”之意。
2.既然是民俗魅力,就应该有地方特色,找出其中与众不同地方,显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与汉族就有截然不同的特点与意义。但很多学生的作文往往表现的内容一般化。
3.节日习俗的由来,有很多与历史人物与传说相联系的。在写这些习俗的时候,可以穿插这些历史故事,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如寒食节与重耳有关,吃粽子、寒龙舟与屈原有关,从这些习俗与人物的关系中,深入挖掘它们的文化与艺术魅力。
4.很多同学写文章,都从下面着笔,千篇一律,毫无新奇可言。要写出新意,就必须别开生面有与众不同的构思。写作时,可以采用反弹琵琶法,通过某一种民间习俗被遗忘或被“改姓”(如端午已被韩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表现出拯救某些民俗文化的紧迫感、危机感,激发大家保护风俗文化的主人公意识。这种写法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生辉。
爱的就是你
爱的就是你——汉语。
爱你的发音抑扬顿挫,爱你的笔画千奇百变,爱你的意蕴绵延深长。总之,你的一切,我都爱。
小时候,妈妈教我唱《祖国妈妈》,我只知道我的祖国是中国,她的名字叫中华,我说的话叫做汉语。似乎就是那个时候,“汉语”这三个字便已植入了我的心中。
渐渐地,我学会了写充满着美和力的汉字,学会了读美妙动听的汉语拼音,学会了用汉语言表达我的思想,抒发我的感情。我知道,这一辈子,到哪儿都离不开中国话了。你已经深入到我的灵魂,渗入了我的骨髓。每次,我用那支有力的钢笔描绘我眼中明媚的春光;每次,我在洁白的纸上写上满天繁星讲述的话语;每次,我用精美的小本儿记下游览过的美丽景色。我的心,都那么澎湃起伏,那么热情激动,因为我终于有能力跟我的祖国对话,跟我的灵魂对话。那是你,是你成全了我。是你啊,汉语!
可是对不起,有一段时间,我冷落了你。那是我最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我被English那柔美的线条吸引了,我渴望掌握那流畅得让我心醉的文字和让我心动的声音。我一心扑在她那儿,留在你身上的心思一点儿一点儿地被全部抽走,我不知道你的寂寞,直到有一天我厌倦了那些繁杂的单调,厌倦了那些毫无变化的字母,我突然地那么失魂落魄,那么地想念你。汉语啊,找回来了啊,因为我刻骨铭心地依恋着你。
可是,我为什么偏偏钟情于你呢?我明白了,因为你是中华民族的魂啊,我怎么能离得开民族的灵魂昵?
还记得,在古代埃及、古代罗马、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这四大文明起源时,你作为中
华民族的使者,传递着我们中国人的声音,传递着中华文明,宣扬了华夏民族的辉煌!几千几万年过去了,古代埃及、罗马、巴比伦的文明早已被历史尘封,它们的影子早已灰飞烟灭,可唯有你,越发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唯有中国,挺直了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东方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永远都是那么顽强,历史无法抹灭,它只能为你喝彩!
我有什么理由不爱你?远古的甲骨上有你的身影,张骞带到西域的古籍上有你的足迹,记载古老中国文明的史册上有你的笑容,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的就是你的魂啊!
我真的全身心地敬仰着你,你不用怀疑。我真的爱的就是你——汉语,爱的就是你——我伟大的祖国!
名师点评
文章开宗明义:“爱的就是你——汉语。”这便是“启”。二、三、四段,作者用感性的语言,按照由形式到内容的逻辑顺序阐述了母语的意义和价值,这便是“承”。第五段写母语当下令人忧思的处境,这便是“转”。最后总结全文,照应题目,这便是“合”。全文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强烈,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基础等级的内容项和表达项都为满分。 作者巧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直接与母语对话,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同时,文章用词贴切,长短句相间,句式非常灵活,文句极富表现力。如第二段:“爱你的发音抑扬顿挫,爱你的笔画千奇百变,爱你的意蕴绵延深长。”这句话从语音、字形和意蕴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母语的特点,运用排比的句式,不仅内容深刻,而且感情浓烈,气势磅礴。这样的排比句,在文章里还有很多。作者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发展等级为满分
楼间流年 (文化思考篇)
同吹过古铜色的窗棂,潇潇洒洒地落在我的桌上,掀动着日历上那日趋改变的数字,掀开了人生岁月里,我对楼间流年的思考。(思考入文)
凭窗四顾,偌大的城市中,螺纹、穹顶、哥特、马赛克??映入眼帘皆为欧式风格。放眼遥望,刚硬的线条是亚里士多德严谨的论述;明亮的大窗荡漾着是中世纪教堂的镇魂曲;卷曲的垂帘是莎士比亚仲夏之夜的浪漫幻想??(多么精辟的论述)我们在这片五千年积层的土地上,以西方的姿态驻足。而眼前,面对残存的废墟,你忍心看着那段历史的微笑像风中的日历一样,被风撕扯,被风消逝吗?
我掀动着日历,一页页的字迹承载了中华文化沉深的记忆。(引起下文)
日历停在了这一天。眼前,俨然一座繁华。那座三院九厅的大宅,红漆剥蚀,朱檐挂网,那一生荣华之心无法挽回这大宅深秀的沧桑。这散星似的楼宇无言,但留下的总是一段段生离死别的悲哀诗句。但是,楼宇仍在风中挺直腰身,用苍颜去印证流年。那是一座宫殿,鸟鸣柳翠之间是六代帝王的梦想。颐和园,你这朵奇葩却在日历的翻折中,在中西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中,凋零了??(深沉的文字表达时代的哀思)
就是这样一种建筑方式,维系了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怨、恨、悲、愁;但它却像日历一样,无言地翻动,用生命见证历史,保存昨天藏于心底的故事。
但是,(一词转折,引发思考)在如今西方思想文化冲去的洪流之下,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中国的古建筑不再光彩照人,在人们大呼洋文化时,它却在墙角垂泪!
亭台、楼阁、轩榭、小池塘??这些中国元素告诉我,中华文化魅力常在!作为当代的青年,我想,我们不能让日历白白翻过,让楼间流年在荒凉与悲哀中 前行,让中华文化在
消逝中蹒跚!
哦,让我们翻过那日历的昨天,珍藏属地我们的生命史、文化史;在今日崭新的一页中,大展鸿图,用自己的视野和思考为源远流长的那段文化绘制蓝图;在明日未知的世界里,仰望那片蔚蓝的、属于中国的天空,但愿这中华文化能像千年胡杨一般,永垂不朽!(写出了一个当代中学生的责任感)
梵志献花问佛,佛曰:“放下!”
让我们放下对西方文化的狂热,放下对自身家园的冷落——行动起来,让楼间流年不再空白,让日历的翻动不再悲哀,用中国人的心灵让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用人生岁月去谱写壮丽的乐章!雄壮而又激昂!
寻觅记忆 (家乡山水)
沉浸在初绽的晨曦里,飘逸在和煦的秋风中,骑着单车,在这个偌大而又古老的城市里,我寻觅着这座城市沧桑的记忆。
从彭祖到刘邦,从项羽到苏轼,历尽千载的你巍然屹立在这片人杰地灵之地。在这里湖光山色,刚柔相济,自然风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气和南方的钟灵毓秀;在这里依山傍水,岗岭四合,山围着城,城环着山,黄河故道穿城而过,京杭运河傍城而流,因此向来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你的记忆就像流行陨落,明光四溅,每一个角落都蕴藏这你贯穿千年的记忆,耐人寻觅——
哦!原来你在这里。站在桥边,俯身凝望。朝阳下的你是无数双熠熠生辉的眼睛,深邃而宁静,优雅高远。虽说你已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但你仍然荡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回望历史,多少龙师虎将、文人墨客想在你的身上镌刻下他们的名号,将其流芳百世。
但惜流水无情,你却将它们默默的珍藏在心底,化作这百丈黄河的记忆,化作这座城市的记忆。
我依然在寻觅。哦!你亦在这里!在那曾经繁荣的河边,你矗立在永久的历史里。我仔细地寻觅,在你饱经风霜的躯体上找寻着岁月的足迹。看!那一道道绳索的印痕是你眉梢间皱纹;听!流水潺潺,那是你在向人们倾诉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你一定记得,曾经有多少有志之士从你身边走过,怀揣着梦想,乘着一叶扁舟驶向远方;你也一定记得,曾经亦有多少心怀憧憬之人走进你的怀抱!“五省通衢”四个金字耀眼夺目,那苍劲雄浑的每一笔,都凝聚了这座城市千百年的记忆。
我还在寻觅。哦!你还在这里!看到你,心底总会将那段尘封的记忆掀起,一页页泛黄的书页上陈列的是无数烈士们的姓名。你耸立在这里,面朝东方回忆着那一段段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记忆,脑海中是那一场场惊心动魄、关乎存亡的战役!遥想当年,嘹亮豪壮的冲锋号,白亮锋利的长刃,坚定的意志,视死如归的信念,同仇敌忾的愤慨??你不会忘记!历史的天空中,永远书写着这一位位战士的英名。你见证着那场战役,记录着他们不朽的功绩,承载着历史与这座城市的记忆。你耸立在这里,向后人讲述着这段永垂不朽的红色记忆!
??
我的寻觅没有停息。从一次次的寻觅里,我看到了你昔日的记忆。从一段段不朽的记忆中,我又看到了你昨日的繁荣、历史的悲壮、战争的残酷??一座城市不能没有记忆,我也会珍藏这段记忆,珍惜这段寻觅的经历。让我们去了解,去寻觅。在这探求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不断为之增添五彩斑斓的记忆,让你——徐州因记忆而更具有魅力!
唐诗如酒
有人说,唐诗是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约的表达,勾勒着耐人寻味的意境。
但我要说,唐诗是一罐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吸日月江河之精华,贯天山云海之气势,醮几滴边塞征人的离泪,切几片少妇回首时眼波的忧愁,让贵妃素雅的纤手封装,包裹上宫廷的霓裳玉衣,然后洒上千树万树的梨花,埋在时间的尘土之下,千年后的今天,诗香熏得饮诗的人,酣睡不起。
历史远去了刀光剑影,时间销蚀着一切繁华,盛唐气象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华美的诗句闪烁着大唐的光芒。卷帙浩繁的唐诗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兴衰哀乐。在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浪漫的春夜,独处僻静之隅,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马驿坡下的长恨歌中哀悼,在成都草堂的茅草上飘扬,在长安酒家的杯盏中出售豪情,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中漫步,在床前的明月光中结成细细的霜??唐诗是历史火化后珍贵的舍利子,闪放着那一时代的强光。没有唐诗就没有盛唐,就没有中华诗词最亮丽的瑰宝。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淡泊索然;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痛彻心扉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伤感;没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今夜的月光将失去动人的想象;同样,若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和“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的欣喜,今朝的美酒就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若没有了杜甫颠沛流离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草堂就失去了广阔的胸襟和沉郁顿挫的风韵。唐诗是诗化的中国,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绿色交流,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世事沧桑,时间的距离阻隔不了诗香的漫延。张继的寒山寺虽然寄托着他个人科举挫败和羁旅生活的凄凉,但今天的人们依然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感受到忧伤在空气中平平仄仄地飞翔;秦淮河在诗人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是歌舞升平中掩盖不住的时事哀怨,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心灵的伤痛,但今天的人们在流光溢彩,游人如织的秦淮河里,依然承继着关于繁华与衰亡的忧患与思考,耳畔依然有千年不散的后庭花在缠绵;走进草堂,就走进了唐朝最伟大而贫寒的殿堂,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唐诗的半壁江山,一颗伟大的胸襟,一声震撼千年的“呜呼??”,在今天依然哺育着文化的成长。诗是不变的,唐诗的明月光依然寒彻着中华游子的心灵,让整整一个民族不敢把目光露在夜里太久。
王维的清泉,岑参的早雪,杜甫的伤别,李白的青崖白鹿,王昌龄的秦汉明月??依然在文化里发酵,在民族的血液里奔流。
唐诗是酒。边塞诗是白酒,田园诗是米酒,爱情诗是香槟,婉约诗是茅台,豪放诗是六十度的老白干,送别诗是五粮液、写景诗是啤酒、咏史诗是二锅头、咏物诗是鸡尾酒??
饮诗之后,就踏上了与古人沟通的文化高速路,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是重要的
文化驿站,温柔地啜,或是细细地品,或是豪爽地饮??醉了,就让心灵在李白的山水边或是王维孟浩然的田园中,感受着远古而浪漫的宁静与安祥,自由地呼吸、睡觉、做梦。 “自古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多饮些唐诗,多储蓄些醉人的意境,在平平仄仄的命运中,会多一些洒脱,多一些情致。
回归母语的本源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酣畅淋漓! 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我们应该远离多元文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更加充实自然。
母语是我们最初的语言,如同母亲的乳汁般滋润心田,哺育灵魂。母语对民族是生存发展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我们开始崇尚新潮的外来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最丰富的母语却淡褪了视线,我们开始趋之若鹜地报考托福雅思,报名的队伍蜿蜒数十米,而母语的等级测试却鲜有出现。
不禁疑惑,我们的母语怎么了?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母语?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
武汉某重点高校曾有规定,报考研究生者必须背诵《论语》《老子》,因为这虽似艰深难解的古文却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举一出,好评如潮。
真正掌握了母语,回归母语经典,文化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者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一样跟上时代的节奏,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焕然一新的面貌。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加大推广汉语学习的力度,在法国,汉语已将成为第三多的选修语种。那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更重视母语的学习呢?学习母语,更能促进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更能融入全球的趋势,展望未来,博览古今。
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文化,提升灵魂,紧随时代!
拨开浮躁的乌云,母语将展现一片明朗的天空!
简评与赏析
文章表达了汉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内容充实,立意较高。
作者既有热爱母语的感性叙说,又有面对母语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冲击而作出的理性思考。例证有的放矢,分析准确透辟。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内容项”判为一等。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古诗文的引用得心应手,很有文采,比喻贴切,设问合理,文句蕴含丰富,表现出了很强的写作素养,“表达项”为一等。
拥紧自己的灵魂
走在街边,我们总可见到这样的情景:音像店中,那轰鸣的音响中传出的始终是那节奏感极强的英文歌,人们也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英文歌专卖区,而那零落的、稀疏的民乐CD盒上却满布着灰尘。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汉语真的走向衰落了吗?”大开的国门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那外来的语言也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轻人的大脑,淹没了大街小巷。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多的是一份沉重的哀思??
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向往之。
汉语也是神奇的。某位作家曾写过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言短文。内容浅显,但据说通篇文字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这实在令人惊叹。也许,世界上也只有汉语能做到呢?
可是,我们拥有着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却为何要弃之不顾,而去追寻其他民族的语言呢?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语言是世上最美妙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母语,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必须使用德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学习英语,本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友人沟通,而我们甚至连面对同胞时也讲英文,这是为哪般呢?百年前,中国被武力奴役,不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被语言奴役??
翻开线装书本,淡的檀香味飘进鼻子———这才是灵魂的味道啊!飘逸的李白,哀怨的易安,豪放的东坡,他们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飘散了吗?不!决不能!请让我们一起张开双手,拥紧我们的灵魂吧!
我与传统文化
我与传统文化——一个高中生之于传统文化,仿佛沧海一粟。面对漫漫几千年、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我或许只是一个过客。
过客匆匆走过,但也留下了不少故事。
我曾经与传统文化携手。不少作文里,我为传统文化拼命呐喊,竭力控诉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我的喜爱,我的愤慨,我的呼吁,充斥在传统文化的周围。放下笔,我与传统文化又形同陌路。
我曾经与传统文化决裂。西方节日里,我乐此不疲地发着祝福短信;而在中国传统节日时,我却只能遥望古代诗句感慨。传统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转化成了一串串饮食文化的符码,为我品尝中华小吃划定了时间表,我不假思索的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就在我的嘴里,可我却丝毫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就这样,我与传统文化若即若离,从前总自诩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可以抓住传统文化垂下的藤条不断向上攀爬,但现在我发现,以此而往,我的攀爬将没有终点,因为我
正与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明白,吃汤圆的时节到了,“汤圆呢?今天可是元宵节啊。”早餐桌上的面包不禁让我纳闷。“爸爸今天提早出门,晚上咱们再一起吃汤圆。汤圆汤圆,就应该团团圆圆??”
汤圆汤圆,团团圆圆??
传统文化用汤圆告诉了我,它一直没有变,只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就像人们会为月盈月亏而情丝万缕,而月亮却亘古不变地兀自圆着。
那传统文化不变的究竟是什么呢?
除夕的团圆饭,是中华民族对于家庭的依恋;乞巧的月下穿针,是妇女们对于未来的美好希冀;春风送疾的风筝,带来了对于生活的乐观;冬日围炉的一段夜话,带来了越发紧密的心灵维系;春雨江南的二胡,将人们对于生活的丝丝感悟娓娓到来,黄土高坡的信天游,将人们对于自然的质朴热爱反转吟唱??
传统文化不仅是流动时间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烙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个性情感,仿佛群体无意识般地充实着传统文化。
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赖,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一路走来,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而现在的我们,尽管奋力追溯着一切传统文化的习俗,争相效仿,但同时并存的,却是日渐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为了工作利益而挤压出更多的时间,却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渐渐地,他们看不见世间的大象,听不到世间的大音,他们与传统文化分手,他们与人间真情绝缘。
我们回忆着传统文化,那我们何时能回味传统文化呢?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我们所谓的玫瑰,如果换一个名字,不也一样芳香吗?
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但花谢了无关紧要,我们所必须做的,是让那余香渐飘渐远??
我与传统文化不得不说的故事
————端午
听书上说,它形成 于战国时代。它曾经繁华一时,它曾经广为传播。而如今,它却“垂垂老矣”。
看如今中华大地上的节日可谓千姿百态。爷爷小时侯只记得重阳、端午、春节;父亲小时侯过上了国庆、劳动、青年节;而我更多的却是接触了情人、万圣、圣诞节。改革开放“引进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淡忘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端午节沉默着,沉默着,静看着四周花枝招展的洋节,任凭洋节淹没它渐显苍老的身躯。
记得小时侯,每逢端午,父亲都会带我去江畔,看大小龙舟赛千舟竞发中流击水。那时侯对大诗人屈原怀着崇敬之情。依稀记得,商家食肆“鱼翅粽、鲍鱼粽”闪亮登场,“食粽大赛”热闹异常,有人5分钟吞下16只粽子----家家户户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一晃数年,我拔地而起,早已褪去年幼的青涩。而端午,也在诸多入侵者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粽叶市场上少见了,香艾芳踪难觅了,鹅眼钱见不到了,香囊无人佩带了-----
如今,可笑的如今,可笑在我匆匆的生命中竟无暇再去关注这位伴我成长给我快乐的忘年之交。直到现在,才在瞬间凝眸里,看着粽子伤痕累累却隐忍无言的心。
是我的不对啊,不该将它忽略。忘却是无情的背叛。
江畔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盛景,一如我再也觉不到童年的足迹。
融会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端午,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今只剩下吃,但这粽子也开始“变味”。还有几个人记得那位诗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呢?
江的旁边是条多么宽阔的公路啊,然而,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扬起的漫天尘土迷了它的眼。
站在江畔,周边依旧是匆匆车流。此际,唯我与它静默着,交会着;此际,唯我与它相拥着,诉说者。莹莹泪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千舟竞发的场景,又听到了喧天的锣声。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优美的民歌中,端午露出了微笑。
飘荡千年的精灵
不知于何时,你幽然出现;不知于何处,你开始熠熠发光。
从历史的深远处走来,带着先哲们的不朽之作,轻轻地靠近了我,不得不说是精灵。也许是在远古,或许是在更远的时代,你便流行于民间。
但我真正地认识你,便是在读《诗经》的时候。305首诗歌的确是一种文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之路。在战国七雄的争战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战乱平息,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你便悄悄地带上了《离骚》上路。这对你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因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直到今日,她还在闪闪发光,像黄金一样。
不得不佩服你,因为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东西。而你独具慧眼,早在千年前,就收容了《离骚》),带着屈原的怨愤与不平。屈原沉入汨罗江,但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个升腾的灵魂随你飘走。这些可谓民族文化大仓库中的先期珍品。你独具慧眼,与《诗经》、《离骚》携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难,理解了屈原的怨愤。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时至今日,它们还在闪闪发光,如黄金一样。
跳荡在“坎坎伐檀”声里的“苦难”犹在耳边,“怨愤”随汨罗江水流转千万年。 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可在数千年的沉淀中,你——传统诗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罗最为全面。不仅表达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向往,还将文人那种柔弱的文人蕴于其中。
实在不能不说是你是精灵,古怪、亲近却又让人摸不透。但你这个精灵,不知怎的,却总爱与文人做搭档,他写了,你便检查,值得欣赏的,你便悄悄捎上,没有一丝的犹豫,尽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
还记得你在途径宋代的时候吗?你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宋朝时,包裹早已是满满的。但你仍旧不满足,腾云驾雾,来俯视苍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朝代,但最显眼的地方便是赤壁。于是,不辞劳苦,你来到这里。
“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产生了前后赤壁赋的千古绝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也许正是这道天光,使你惊喜万分,像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一般。你在宋代稍做停留,
又收集了大包的诗歌,而后又匆匆地踏上了征程。
实在不得不说你是精灵,行得匆匆,却从未遗漏过哪一朝、哪一代。恍若隔世,现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们。等到你又起程之后,我们及现在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但你依旧前行!
因为有了你,我国成了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的成就,灿烂辉煌;诗人词者,星光灿烂;诗的风格,艳若群芳!我心中的精灵啊,你如同岁月水流里的白莲,愈加古老,就愈发清香!我心中的精灵啊,望你能够地久天长!
乡间的庙会
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
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端午?记忆中的如水母爱
“一月红灯高高挂,二月就把风筝扎;三月清明坟头挂,四月秧子满田插;五月龙舟下河坝??”小时候,唱着这首儿歌,天天盼,月月盼,直到端午节到来。(一首儿歌引出了“我”急切盼望端午节到来的心情。)
其实,我并不在乎看什么龙舟,倒是想着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亲手给我搽上那带点香味的雄黄酒。不过,那时候吃粽子是很难的事。(交待了自己盼望的原因,“不过”这一句引出了下文。)
有一年,母亲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许诺,说是要吃粽子的。于是,我就天天苦盼着。到了端午节那天,我连早饭也懒得吃,一心憧憬着那用翠绿色箬叶包扎着的白生生的粽子。(点出了自己盼望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希望落空埋下了伏笔。)
一放午学,我便急急忙忙地回到家中,可是母亲不在家,灶里的灰是冷的,桌子上放着一摞干净的碗。我知道,我那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般破灭了。一种失落感立即袭上心头,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这时候,院子里有几户人家已经挂上了艾草,邻家几个孩子耳根、脖子擦得黄黄的正在打闹,空气中弥漫着雄黄酒的香味。我倚着门框,望着村口那条通向场镇的大路。我不再期望吃粽子了,只盼母亲能够卖掉熬了一个通宵才做成的豆腐,只盼母亲能够快一点平安回来。(用邻家的热闹和喜庆反衬自己希望的破灭和心情的失落。)
不多时,母亲挑着豆腐担回来了。我看见盛豆腐的木板破成了两块,一挑竹篮也好像被人踩过。母亲看到我难过的样子,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一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哄着我说:“原谅妈妈,宏儿,今天大家都吃粽子了,豆腐不好卖??”我分明看到妈妈的眼里噙着泪水,便情不自禁地扑到她怀里,伤心地哭着,母亲紧紧地搂住我,我感到背上有些热乎乎的东西在滚动??(母亲的泪水里蕴含着对“我”的无私的母爱,小小年纪的“我”终于懂得了母亲的艰难,懂得了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成长的幸福。)
菖蒲青青,悬于五月之门。为了班上的学生,好多年我都没能回家与母亲一起包粽子了。本想趁着第一个法定的端午节和母亲团聚,而母亲却与我阴阳两隔。不过,我不会忘记那个没有粽子的端午节,更不会忘记那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还有我亲爱的母亲!(那个渐渐遥远的端午,成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节日,因为它记载着“我”成长的轨迹,还有永恒的母爱。结尾引人深思,余味无穷。)
阅读赏析
一个小小的粽子,引起了作者深情的回忆。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在那个难忘的端午节,作者急切盼望的粽子之梦在母亲辛苦操劳一天一夜之后依然落空,但母亲愧疚的泪水让作者深深懂得了她的爱子之心,“四分钱的麻花”凝结着母亲永恒的爱,也给了作者一生有益的启示。
文言文,让我这样认识理想
——题记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文字,它记载着中华名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着几千年来的美德,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女。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底蕴与血脉,进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身心沉浸在文言里,我们突然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对于我,文言让我懂得了许多,至少让我明白如何面对理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
“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因此,我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一个远大的理想会给与人以无限的动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正是怀着一个远大的理想,最终做到了“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传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同样怀着一个远大的理想,最终做到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任重而道远
“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因此,我要有一个坚韧的心,为理想不懈奋斗。无论是“凿壁偷光”的匡衡,还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更是“囊萤映雪” 车胤和孙康。他们无不以一个坚韧的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因此,对于理想的选择,我们要立足自我,放眼世界。“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他从小立志报国,最终名扬海外。 “弃医从文”的鲁迅,一次日本的留学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的奴性,最终弃医从文,从思想上解放中国人。“投笔从戎”的班超,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报效祖国,无怨无悔。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因此,我么要对自己理想永不言弃,至死不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孔明为理想“鞠躬精粹,死而后已”。“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其一生忙于报国之中,几进几出,终不得志,即死之时仍念国土,报国无门,遗憾死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是文言,让我明白理想。
是文言,让我这样认识理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作文十:《[优秀作文]有趣的民俗文化》600字
二零一四年的寒假,我与爸爸妈妈参加了牛通社组织的到嘉善碧云山庄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动。在城市里,过年时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交换红包……可是,在农村里,过年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体会了写春联、腌猪肉、做喜饼等年俗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只见阿姨先从蒸房把被湿布包裹着的熟糯米与熟梗米拿了出来,再端来一盆热水,把水撒在石臼上。然后,将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对着我们说﹕“做年糕需要两种米,分别是糯米和梗米。人们常常把糯米与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制作年糕。”紧接着,她教我们打年糕的步骤和要领。
我与其他两个小伙伴齐心协力把沉甸甸的木锤高举到头顶,跨弓字步,整个人略向后倾,将木槌用力打到饭团上,只听“砰”一声,锤子击向饭团,米粒黏在了一起。接着,我们又使劲击打,还时不时把饭团翻一个身,将水撒到饭团上防止木槌与饭团黏在一起。我们四个小队友一人翻饭团,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还是未俱成形。此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手脚酸痛了,看来这打年糕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妈妈告诉我,相传在唐朝时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如何将多余的粮食更好地储存起来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酿米酒等方法制作风味不同的食物,渐渐地就沿袭成为了年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