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端午节民风民俗》10100字
精品文档
端午节民风民俗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它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
1 / 20
精品文档
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
2 / 20
精品文档
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
3 / 20
精品文档
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纪念革命女诗人秋瑾
4 / 20
精品文档
秋瑾是五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5 / 20
精品文档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
6 / 20
精品文档
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7 / 20
精品文档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
8 / 20
精品文档
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
9 / 20
精品文档
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10 / 20
精品文档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11 / 20
精品文档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
12 / 20
精品文档
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风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13 / 20
精品文档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14 / 20
精品文档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
15 / 20
精品文档
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
16 / 20
精品文档
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
17 / 20
精品文档
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对商家来说,端午节是营销民俗文化的好商机,每年都在挖空心思为卖粽子吸引眼球,台湾什么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众也很乐意展示自己的创意。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其他国家怎么过端午节】
日本端午鲤鱼幡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习惯是在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语中,"菖蒲"与"尚武"的发音相同,因此被视为男孩的节
18 / 20
精品文档
日,有男孩的家里会挂出鲤鱼幡。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节被日本政府正式定为法定的儿童节,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节日特有饮食有日本粽和柏饼。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在祭祀举行时会进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荡秋千、跆拳比赛等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活动。
韩国江陵端午祭
19 / 20
精品文档
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
韩国这天会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头,吃车轮饼,荡秋千,穿韩国的传统服装,但不划龙舟,不吃粽子。在江原道江陵市所举办大规模萨满祭仪、山神祭与等一系列结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动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风与传统文化,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20 / 20
作文二:《端午节民风民俗》2000字
端午节民风民俗
端午节民风民俗2016-03-24浏览:分享人:于磊元手机版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
1 / 5
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常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
2 / 5
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 / 5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玻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4 / 5
5 / 5
作文三:《端午节民风民俗》7500字
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习俗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简要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
1
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
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东北三省)
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纸葫芦原先是个人家自己做的,现在大多是买的。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采回来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用来洗脸。小孩子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脖子上带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
2
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
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
3
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
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
4
,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篇二:端午有趣的民间习俗大全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流传了千年。关于这个节日有很多传说和故事,还有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作为中国人不了解就OUT啦。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
5
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女儿回娘家
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叫做归宁,也就是回娘家。传说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其实是因为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所以人们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
挂钟馗像
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传着迎鬼船的习俗。因为这一带水浅,不能进行龙舟赛,故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草扎成旱
6
船,带着去登高、游街,谓之“迎鬼船”。群鬼们十有八、九是懒鬼,就上了船。游街后在村外将旱船烧掉,为把船上的鬼烧死,不在坑害人间,使人们享受太平。
躲午
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恶月”,酷暑将临,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当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古老的节日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
悬挂菖蒲,艾草
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样子象宝剑,也称“水剑”,古人们将其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
端午节期间,是割艾草的时节,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们争相采艾,插在门口,或在室内燃烧, 它散发的气息能
7
驱虫杀菌,而且气味芬芳,有通气活血之效,是一种天然的空气清洁剂。所以旧时人们相信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可使身体健康,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
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四川、陕西和贵州,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
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被虫害毒疫毒死了。
备牲醴
牲醴指祭祀用的牲口和甜酒。
8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雄黄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9
篇三: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2014年的端午节在6月2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年轻人一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其实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煮鸡蛋、赛龙舟、沐兰汤、带葫芦??
今天盘点端午节的15个习俗,看看你知道哪一个~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
10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
11
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
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12
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据说游就百病不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这天男不做农活,女不做针线,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说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平时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倾家外游,不图升官发财,图个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13
9、送扇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
10、驱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驱虫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颇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小孩子喜欢戴飞禽走兽类的,诸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老人则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防病健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白头等。
最有讲究的要数年轻人了,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多
14
半都会亲自制作一枚别致的香囊,在节前送给心上人。
12、洗龙舟水
“洗龙舟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为这段时间的水大,正好又是划龙舟时期,老百姓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扫把
有赶走“扫把星”,驱除厄运的意思。
14、挂艾叶和菖蒲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 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15、吃五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称(转 载 于:wWw.zAIdian.cOM 在 点 网:端午节民风民俗)“吃五黄”。现在,雄黄酒因带有毒性而用黄酒代替。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15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除了以上15种端午节习俗外,还有吃打糕、打午时水、吃煎堆等习俗,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端午节的习俗都寄托着百姓的愿望,有一定养生的意义~
16
作文四:《端午节民风民俗》7800字
? ? ? ?端午节民风?民俗
端午?节由来 |? 端午节资?料 | 端?午节作文 ?| 端午节?传说 以下?是精心为您?搜罗的端午?节民风民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也叫 ?端阳 、 ?蒲节 、 ?天中节 、? 大长节 ?、 沐兰节? 、 女儿?节 。它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
? 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
五?、夏节等等?。
?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 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 小?孩节 或 ?娃娃节 。?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 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17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 ?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1?7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屈?原贾生列传? 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记载:?
?俗以菰叶裹?黍米, 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 白莹?如玉 ,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 ?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 蜜饯?粽 ,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 时于粽里?见杨梅 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 艾绒 ?,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 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
?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风俗通?》记载》卷?八记载: ? 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 蚌粉?铃 :
? 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
?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
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风俗】 ?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 五毒饼? ,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 ?踏柳 。 ?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 去疾? ,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 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 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 ?白团 ,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 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 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
镇病 。?
?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 享节? 。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 烧高山? 。
?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 当?裤子、买黄?鱼 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 破火眼? ,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 石柱有 ?出端午佬 ?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 打字?子 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 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 开眼 。?
?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
?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 大?端阳 ,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 送瘟 。?
?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 窦娘 。?
?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 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 ?放殃 。 ?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对商家?来说,端午?节是营销民?俗文化的好?商机,每年?都在挖空心?思为卖粽子?吸引眼球,?台湾什么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众也?很乐意展示?自己的创意?。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 ?煎堆 (又?叫 煎锤 ?)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 【其他?国家怎么过?端午节】 ?日本端午鲤?鱼幡 以下?是为您精心?搜罗的端午?节民风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民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端午的习?惯是在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语?中, 菖蒲? 与 尚武? 的发音相?同,因此被?视为男孩的?节日,有男?孩的家里会?挂出鲤鱼幡?。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节被日本政?府正式定为?法定的儿童?节,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 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
? 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 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节?日特有饮食?有日本粽和?柏饼。
?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在?祭祀举行时?会进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荡秋?千、跆拳比?赛等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活动。 ?
韩?国江陵端午?祭 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
? 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
? 韩国这?天会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头,吃?车轮饼,荡?秋千,穿韩?国的传统服?装,但不划?龙舟,不吃?粽子。在江?原道江陵市?所举办大规?模萨满祭仪?、山神祭与?等一系列结?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动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
风?与传统文化?,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
201?7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
?
作文五:《端午节民风民俗作文》2700字
端午节民风民俗作文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m.lz13.)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 民俗民风作文
* 端午节风俗
* 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作文六:《端午节的民风民俗》1400字
端午节的民风民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的投江死去,而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行于世。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炙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六(2)班 王晋开
2011-3-14
作文七:《端午节的民风民俗》5200字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它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XX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纪念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五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作文八:《民风民俗之端午节》400字
日期:2014-05-28 14:55? 作者:? 来源:江苏
点击:104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在江苏如东民俗中,除了过年以外,端午和中秋节,都属大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挂昌蒲、艾草,佩戴香袋等风俗外,如东人还有中午吃“和菜”之俗。“和菜”,即拌和之菜。一般用黄瓜、红萝卜、绿豆芽、片粉、蛋皮儿等为主料,辅以精盐、味精、麻油、蒜泥、虾籽等调味品,客气一点的另加鸡丝、河虾。红绿黄白诸色杂陈,看相就十分诱人。因时值夏天,这几样菜清爽可口,风味绝佳,引人食欲,比之其他油腻食品,更受人们青睐。除此之外,端午日还得吃红烧黄鱼,内中配以大蒜瓣儿。
作文九:《端午节民风民俗作文500》2000字
端午节民风民俗作文500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
1 / 5
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篇二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2 / 5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篇三 加油!一二……这是哪传来的声音?喔原来是我们小记者在赛龙舟呀。
今天是我们小记者在当阳夏令营活动的第二天~老师为
3 / 5
了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把我们带到了青龙湖~进行赛龙舟的比赛。
前两场~我们都力胜对方。可对方队员却大叫不公~~说他们男生少~鼓手差~晕船多。老师只好调整。
调整后~两队的实力就差不多了。我们队也都知道~接下来的比赛要想取胜可不容易了~要靠团结~而不只是力量了。
好~开始!随着鼓手的一声吆喝~比赛开始了。加油!一二!加油!一二!我们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声大声的呐喊着~心中燃起了斗志。大家随着口号声~一起用力~一起使劲。
已经超过他们了。我下意识的回头看了一~只件他们手忙脚乱~正互相埋怨~前面的在划~后面的在说~动作极不一致~更没有领头羊喊口号。我心想~我们还是团结力量大呀!
可渐渐地~我有点体力不支了~但终点还没到。休息会儿吗?不行~我要坚持~为了胜利~我要坚持~为了团队~我要坚持~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我也要坚持。最终~我们队取得了胜利。
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在赛龙舟中~不仅要团结~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习、生活中更是这样!
4 / 5
5 / 5
作文十:《端午节民风民俗英语作文精选》5800字
端午节民风民俗英语作文精选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
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下面就是
小编收集的端午节民风民俗英语作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民风民俗英语作文一】
May the light faint scent in the ai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this season of moxa leaf fragrance quietly e.
Early in the morning, just open your hazy sleep, had heard the voice of the family conversation in the restaurant. Mother put the breakfast on the table and asked, “why should we hav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 know.” Sister slightly proud to say: “is to memorate the
flexor!” Mother smiled, said: “well.” Said and gave off a big rice dumplings to sister. Sister, delighted to meet in the past, happy to eat, immersed in the festive joy.
Even the children know - this engagement is to memorate qu yuan, moral integrity, such as steel poet! Memory, hometown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many customs and other places, but also because the custom of dragon boat has its unique, will only make it difficult to forget.
Rice dumplings
Eating zongzi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ing, although there is
no Spring Festival the festive atmosphere, without the Lantern Festival jollification, but have a delighted with the flow. Naturally,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ithout eating zongzi. Mother began to prepare a few days ago, the scent of reed leaves soaking in the water, glutinous rice and soak in the water, in addition to prepare some peanut, red bean. On this day, every household to eat dumplings, the shape of the most mon is the “pyramid” dumplings, sharp tip, and triangula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bottom and the form of a square brown rice dumplings, four angles, the style is small and exquisite. Untie the rope, leaves, gently to the sight spied a glutinous rice. Inside the dumplings with peanuts, red beans, mung beans, glazed date in the middle of the inclusion is more, eat, is very sweet, very sweet.
Moxa leaf, sachets
In memory,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n this day, in addition to eating zongzi, tsao is put in the home, even in the morning market, are sold everywhere tsao, every pedestrians pass by, it will stay down, buy a few beam back and wormwood and will remove the effect of mosquito. Walking in the streets, eyeful is buy sachets. The shelves are full of all kinds of sachets, a lock some red, some are yellow, style, also have the sachets, lock, in the form of represents good luck and best wishes. Mostly children wrist, will wear a few color of the rope, it is piled with five colours of cord rope, plete style, popular children’s favorit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ustoms and there are many, they reflect the ethnic traditional festival unique folk custom,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charm, we should be inheritance and carry forward the festivals. Moxa leaf, sweet family, hometown festival is always so nice and harmony, make people unforgettable!
五月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端午节在这个艾叶飘香的时
节悄然来临。
清晨,刚睁开朦胧的睡眼,就隐约听到餐厅里传来家人谈话的
声音。母亲把早餐端到桌子上,问道:“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我
知道。”妹妹略带自豪地说:“是为了纪念屈!”母亲笑道,说:“恩。”
说着便剥了一个大大的粽子给妹妹。妹妹欣喜地接过去,高兴的吃起
来,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
连小孩子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气节如钢的
诗人!家乡的端午,记忆中,很多风俗都和外地一样,然而也是因为
端午有着它独特的习俗,才会使人难以忘怀。
粽子
吃粽子的端午节来临了,虽然没有春节那喜庆的氛围,没有元
宵节的热闹非凡,但有的是一份欣喜与淡淡的思念。自然,端午节少
不了吃粽子。母亲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了,将清香的粽叶浸泡在水中,
糯米也浸泡在水中,另外再预备一些花生、红豆。这一天,家家户户
都要吃粽子,最常见的形状就是“宝塔式”的粽子,尖尖的顶,底部呈
三角形,还有“方棕式”的粽子,四个角,样式较小巧玲珑。解开绳子,
轻轻拨开粽叶,一股糯米的香味儿扑鼻而来。还有的粽子里面夹杂着
花生、红豆、绿豆,更有蜜枣夹杂在中间,吃起来,一样是很香、很
甜的。
艾叶、香袋
记忆中,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以外,还要在家里摆放艾
草,早市上,到处都有卖艾草的,每有行人路过于此,便都会停留下
来,买上几束回去,艾草还有可驱除蚊虫的作用呢。行走在街道上,
满眼都是买香袋的。那货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香袋,有的一绺红,
有的都是黄色的,样式也应有尽有,有香包式的、有锁形式的,都代
表了吉祥与祝福。大都孩子的手腕上,会系上几条彩色的绳子,那是
用五色的彩绳编制的绳子,样式齐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它们反映了中华名族传统的节日特有
的民俗,有着深厚的文化魅力,我们应当传承与弘扬节日民俗。艾叶
飘香,香满堂,家乡的节日永远都是那么亲切与和谐,使人难以忘怀!
【端午节民风民俗英语作文二】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 Chinese folk grand, celebration is various, mon activity has the following a variety of forms:
Dragon boat racing
Dragon boat racing, Dragon Boat Festival’s main custom. Legend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chu people loathe to give up good cast jiang qu yuan died, a lot of people boating after save. To dongting lake when they pete, not observed. After a year of May 5th row the dragon boat
to memorate. Borrow rowing to disperse the fish in the river, in order to avoid the fish eat qu yuan’s body. Boatrace xi, prevails in wu, yue and chu.
In fact, the “dragon boat boatrace” as early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Rowing in the urgent drums carved canoe of Jackie chan, do the boatrace games, entertainment gods and joy to people, is a religious cult and entertaining programs.
Later, dragon boat racing in addition to memorate qu yuan, in the people around also grants the different meaning.
Jiangsu and zhejiang area delimit dragon boat, have
memorated the birth of modern female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qiu jin. Night on the dragon boat, decorating, move, surface and underwater, scene moving and don’t have interest. Guizhou miao people in lunar held on May 25 to 28,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o celebrate the victory and wish for good harvest rice transplanting. While the yunnan dai national minority patriots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dragon boat racing, memorial ancient hero YanGong nest.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different regions, the legend of the dragon boat is different. Until today in the south of many rivers and lakes in the region, held every year nodes is characteristic of his dragon boat petitions.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