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有关辛弃疾的范文》6700字
《不休人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都说宋词比唐诗要好,好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在那些长短不一的句子中,在那些不拘形式的话语中,在那些挥洒自如的言语中,我不时便能捕捉到一个身影。
时而抽象,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反映;时而具体,那便是苏轼西北望时,手中射天狼的那把箭,是易安嘴边沉醉时的一壶芳香浓郁酒,是李后主落下随一江春水荡去的枝枝败花,是稼轩战旗刀戢边划过的淡淡凉秋之意。抽象的让人感觉它厚重的非一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体的让人又不得不去好好地追忆一下其中各个,以获得最真切的感悟。
倘说易安的软语轻词中透视着的是女性的柔美和命运的弄人,那么她的确婉约的可怜,那“兴尽晚回舟”时孤单的侧影着实让人觉得楚楚动人;倘说苏轼的豪放词中吐露的是他快意人生的畅达和不羁的冲天豪情,那么惊涛拍岸前的他执一支青杖的姿势确实可以震撼千年。这些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纯粹了,她就是婉约,他就是豪放,然却不知道怎么给辛弃疾来好好甚至准确的定个位。说他豪放,但是那一首《丑奴儿》确实在每个读过的人心中留下了一丝游走不停的凉风,在秋的季节感怀一个悲情的他,一个“好“字说的人心中寒意四起啊!
试想那个两次跟随谋臣到达燕山,仔细观察那里的地形地势,共谋杀敌之事的翩翩少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是何等的壮志;试想那个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洋洋洒洒、仔仔细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军事韬略、兵家涵养都不逊的他,是何等的以杀敌报国为己任。但是一颗拳拳的心却在世道的炎凉、官道的沦丧、国道的黑暗中被无情而又悲剧性地被泯灭了,当时的意气,到头来只能是自己在清灯前执笔书写豪情时的阵阵隐痛,这是必然也是他自己命运中的偶然,必然中的他意气全无却又苦苦坚持着一个民族信仰,壮志难酬了余生;偶然中的他却希冀着自己的壮志能够有朝一日唤起王室的奋起之心。当然若仅仅凭着这些就把他划如哀婉便也太过于掩盖其男儿本性,执笔写词的手也是铺了满了敌人的血,刀剑上也发过慑人的寒光,但是他几乎已经是个悲情英雄了,“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宝剑看遍了,栏杆拍遍了,都昭示着一个无用武只地的生生灵魂,他就是这样了,他在历史上以偏离初衷的方式被后人记下——不是英勇杀敌而不能杀敌的失意被久久地不可忘记的铭记着!铭记着!他的一曲意气歌唱在自己的空间里,无人理会,有也是不安的慰藉。
读他的词是经常了,体味他的人生也是经常了,然一种惋惜和悲愤却让我把他的词读到心中。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停不了感慨,被埋葬的坚决……
《一个人的战场》
辛弃疾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
他是被一颗赤诚之心推向南方的。南方,那个叫做“南宋”的国度,当他豪放的栖居被入侵者的铁骑恣意践踏时,他选择了“南飞”,去做一只梦想收复失地的带着乡愁的鸟儿,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北归。
他是数着步子踏上那块宫台紫殿的,他站得笔直,两眼急切的望向北方。
他不知道,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只是空中楼阁;他梦中千千万万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个唤作幻梦的地方;他絮絮念叨的战场容不了他闪着金光的铁戟。
一个人的怒吼抹不开一个时代的苍凉。他倒下,又爬起来,再倒下,他的戟被折弯,背弓的生疼,他被压在人群中,压在故乡厚重的泥土下,无法行走。
不是走不动,而是不愿意走,他没想过离开吗?可他分明在浓的化不开的笔墨里追随季鹰的鲈鱼而去,他不愿走,因为他爱着这土地,因为他的戟没有断,他北飞的信念已经深深植入土地,他明白,他和许汜不是一辈,他是一只孤独的鸟儿。
他在战斗,驰骋在一个人的沙场。
武器只剩下诗,然而他仍在诗中坚持战斗,即使落日西斜,断鸿悲鸣,他仍看得见刘郎才气,感叹流年飞逝,在诗中,他看见沙场清秋,梦见点兵的胜景,我想他是抹干眼泪踏上战场的。
落日余晖下,他看见自己纵马挥鞭,驰骋沙场,他看见,十万,百万,千千万万的铁蹄踏过那块梦中的土地,扬起的飞沙穿过吹角的连营,直扑向北方落日斜照的天幕。他流着泪,光影婆娑中诉说着抗敌的豪言壮志——这是他一个人的战场,没有宝刀,没有战马,没有隆隆声,他孤独得走过那块土地,手中的戟茫然的望着不知所措的他,然而他没有输,分明的,他是战场上剩下的最后一位战士。
辛弃疾——他的诗,他的壮志,他的不屈,无不献给了他向往的地方,那一个人的战场。 又是乒乒碰撞的刀刃声……
《辛弃疾的剑》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
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但你说你把它失落了。失落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失落在斜阳草树边的寻常巷陌里,失落在你醉后靠着的老松树边上。然后你笑了,笑容有些惨淡。你说你的白发已经生了,你的悲愤已经平息了,你的万字平戎策也换作种树书了。
为什么?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效果,磨损了你的剑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蚀钝了你的剑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狂风,折断了你的剑吗?
但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你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剑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吟之声。
精彩段落:
(一)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二)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着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个“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话题
(三)读你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如在听你讲述一个个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你的影在闪,有你的心在动。
那是属于三国“孙仲谋”的故事,当年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固守金陵,硬是在与劲敌的较量中,撑出了吴地的一方碧空;这是属于南朝宋武帝的旧事,这个小名叫着“寄奴”的一方霸主,曾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几度挥师北伐,赢得了生前生后的大名。然而,如今呢?孙权的“风流”,台榭的歌舞,已被风声雨声所替代;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只是锁定在了“当年”的深处。世无英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非常时期,倍让你心痛,而你的心痛,也只能化为深深的叹息。
为那试图“封狼居胥”的刘义隆而叹息,草率举兵,结果是仓皇失措,“北顾涕交流”;为那“佛狸祠下”的况景而叹息,异族的铁蹄,却如此轻易的化成了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更难忘的是“烽火扬州路”的耻辱,烙在了记忆里,“四十三年”不灭。
你叹,你伤,你恨。想当年,你自辟抗金战场,英姿何等飒爽,气势何等张扬。可那 “旌旗拥万夫”,“看试手,补天裂” 的军人豪情,如今也只能化为缕缕的墨迹,在纸上虎啸生风、横刀跃马,在纸上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了。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怆!他人的杯酒,能够消融你心中的块垒吗?
(四)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五)一块烽烟染透的方头巾,就是一阕呐喊的词牌,你在马背上作词,以江山为纸刀剑为笔,意象纷飞如箭镞,用一路马蹄作标点,插成狼烟中猎猎战,缠绵的宋朝拒绝你的锋利,你只好做一个田园词人。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他,悲壮的让人荡气回肠;他,执著的让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他,一位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 ------题记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
夕阳如醉。晚风吹拂。“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辛弃疾,我懂你
你从弯弯曲曲的800多年前的小路走来,你从狼烟四起的南宋走来,凝望着破碎的河山,灰色的天空,仰天长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你的新只有一颗呀,却能释放出那么多忧国忧民的情丝。你希望圣上至明,你渴望祖国强盛,你追慕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你的梦一般的理想,你的呕心沥血的努力,经不住金兵的战火,你沉默了! 你不解,你忧虑,你彳亍,你彷徨。你把眉头紧锁成珠穆朗玛峰,眼睛里射出耀眼的光芒。你向苍天发出无休止的怒问,你把血泪凝固成振人心魄的词篇。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你“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你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秋’”。你为了你心中勤劳的人们的祖国,你的忧愁只能在年的心中流淌。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投笔从戎,弃家投南,你指望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你怎会想到当朝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新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你指望不上当朝,你便想到了“她”,你的“她”呢?“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寻不见,当你意兴阑珊的时候,发现“她”就在“灯火阑珊处”。“她”是多么超出你的想像而与众不同。你像“她”一样,享受着冷清寂静,是在焦灼的等待?还是在沉静的思索?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你在赏心亭上沧然伫立。山水无情,犹且“献愁供恨”,孤雁南飞,宁不撩人心肠?更况其哀鸣之声,声声入耳。孤雁悲苦,尚有家归,你的家呢?
时间一年年过去,你虚度光阴,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拾,你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你与陈亮(同甫)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可惜你们的计划都落空了。你醉中“拔剑四顾”,夜里仍不忘杀敌,你清晨从梦中醒来,耳边又传来了军号之声,虽然你年少英勇,迅若流星,拉开强弓,声如雷鸣,斗志昂扬,所向披靡,但你依旧壮志未酬,理想破灭。你有一次沉默了!
夜很静,耳边又传来了你的声音:“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永远的辛弃疾
有的人,崇尚享乐之路,骄奢淫逸;有的人,向往悠闲之路,梅妻鹤子;有的人,钟情平凡之路,平平庸庸;而你,抛开了世俗之路,去体验戎场杀敌的悲壮,感受万民箭熬的苦痛,彰显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另辟了一条辉煌之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年少的你,胸怀壮志。朝廷的腐败,金兵的入侵,百姓的痛苦激发了你的报国之心。你参了军,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保家卫国。你,一个文弱书生,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任。
“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沙场征战,你勇往直前;前路
漫漫,你一笑而过。你决心走一条忠君报国之路。
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
抗金归来,你进入了仕途。你鞠躬尽瘁,欲将满腔热血洒朝廷。你刚正不阿,不肯向官场的黑暗妥协,一股正气冲霄汉。或许你的光芒刺痛了他们黑暗的眼睛,或许你的脚步惊醒了他们繁华的美梦,你遭到了排挤。
在这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却偏要背道而驰,不甘沦落。你将满腔报国之心化成笔下灵动的字符,昭示着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泱泱大气。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你六十六岁高龄时,得到了起用。当时朝廷正准备北伐。你为此竭尽全力,并告诫统治者审慎从事,不可草率用兵。但你的忠心遭到了猜忌冷落。你看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你愁闷,却不消极。你仍一心希望抗金能够成功,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你避开了那条归隐山林的路。
在天朗气清的兰亭,仰观宇宙;在人杰地灵的滕王阁,登高作赋;辛弃疾,你躲开了世俗的眼光,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从而使自己的名字由一个符号变作了永远。
作文二:《有关辛弃疾的英文资料》7800字
辛弃疾简介(中英法三国语言版本)
本篇中文资料由本人整理,并负责译为英文,法语版由铁杆辛迷qingsi1207翻译,难能可贵的是她只学了一年法语就勇挑重担,虽然只翻译了一部分,但精神可嘉,深表感谢!(本还想请朋友翻译成日文版,但很遗憾,朋友生病未能完成。)我们水平有限,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高手斧正。
-----------------------------------------------------------------
[中文版]
2007年10月3日,是辛公逝世八百周年纪念!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最杰出爱国词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出生时,他的故乡山东已为金兵所占。因自幼失去双亲,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辛赞在靖康之难时未能南渡,但爱国之心不泯,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并常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加之自己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并于22岁时聚众起义,反抗异族统治,随后南下归附南宋,伺机恢复祖国河山。然而,当权派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尽管辛弃疾曾屡次上书北伐,但均未被采纳,他本人也并未得到朝廷的真正重用,虽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但调动频繁,最后因受奸人诽谤而被罢职。辛弃疾赍志以殁,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而止‖(《济南府志》)。殁后,葬于江西铅山(YanShan)县的阳原山。
辛稼轩以词作著称于世,其词作被称为―英雄之词‖、―词中之龙‖。纵观其一生,以抗金报国自任,理想不能实现,遂将满腔忠愤全寄予词。其词悲壮雄放,抒发爱国精神,词风―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同时代著名诗词家、评论家刘克庄评论辛弃疾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稼轩集序》)。辛弃疾与北宋的苏轼都是豪放派大宗,并称―苏辛‖,晚清著名词人陈廷焯在《云韶集》中写道:―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千古并称,而稼轩更胜‖(清三大词人之一的纳兰性德亦持―辛实胜苏‖的观点)。―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清杰出诗人王士祯《花草蒙拾》)。但其词作不仅限于豪放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写作技巧繁复,体备刚柔,千汇万状。―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清著名词论家周济)可以说,辛词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欠也‖(周济,后面有比较二人意境的评论,恐喜欢苏轼的朋友认为不客观,省略)。有《稼轩长短句》收录词六百余首。
他又是一位有主张、有抱负的战略家,曾先后写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等奏章,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美芹十论》前三篇辩证地论述了宋金形势、战争性质,民心向背,后七篇就南宋应如何充实实力,做好北伐准备,完成恢复大计,作了具体的论述与规划。在《九议》中,辛弃疾再次斥责了投降派的谬论,并指出南宋与金国之间是持久战的必然性。身为朝廷命官,辛公每到一处,总能将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体现着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实干精神。但他并未受大任,陆游在《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中叹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黄梨庄亦评论―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悲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实际上,辛弃疾并非只知纸上谈兵的书生。1161年,辛弃疾聚众两千人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反金义军,并曾带兵五十骑突入五万金兵的兵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壮声英概、懦士
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他曾在湖南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创建了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北虏颇知畏惮,号?虎儿军‘‖(《宋史.辛弃疾传(卷四百一)》)。飞虎军维持了三四十年,成为南宋中后期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军事支柱。
此外,他非常重视农业(其号―稼轩‖即由此而来),主张发展生产力。
辛弃疾,不仅是爱国词人,更是一个斗士,一位英雄!辛公永垂不朽!
----------------------------------------------------
[英文版]
October 3rd, 2007 is the 80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Xin Qiji (Hsin Ch'i-chi).
Xin Qiji(A.D.1140 - 1207), alias 'Jia Xuan', outstanding Ci po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 celebrated politician and strategist. He styled himself 'Tan fu' at first, later 'You an' instead. His hometown is Licheng County which belongs to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now.
Xin Qiji was born in a hereditary official family. His homeland – Shandong, had been
occupied by the Nvzhen Ethnic Group before his birth. As a child without parents, Xin Qiji was cultivated by his beloved grandfather, namely Xin Zan. Though Xin Zan failed to follow the Song Dynasty's officials and flee to the South of China when the Nvzhen Ethnic Group invaded the Song Government, his deep love for his nation has never vanished. He has been cherishing a hope
that
thousands of people and revolted against the Jin's rule. Then, he t to the South of China, which was governed b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prepared to retake the lost northern territory. Unfortunatel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didn't put him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Despite many times of his suggestions of northern expedition, Xin's suggestions were not adopt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potentates were unwilling to undertake new ventures , so Mr. Xin was not taken seriously by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He was appointed successively as the Propitiation Official (Anfu Shi) of Hubei, Jiangxi, Hunan, Fujian and Zhejiang Province, frequently from one official post and another. At last, he was dismissed from his post because of the slander from treacherous court officials. When he was dying, still with his hope, Xin Qiji
Jia xuan earned high reputation for his famous Ci poems, and his works are called
resisting the attack of Nvzhen Ethnic Group, but his dreams have never e true since he arrived in the South of China. So his works embody his anxiety, gloom and anger, expressing his deep love for his nation and the hope of reunion of the parted countries. With heroic spirit, his works are vehement in free style. The contemporary famous Ci poet and critic Liu Kezhuang considered Xin Qiji's Ci poems have so great momentum that they are inparable in respect of time and space, and Zhou Ji, who was the famous critic of the Qing Dynasty, accepted this opinion. Xin Qiji and Su Shi, who liv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re both great masters in the school of
Generous Ci poetry, and both of them are usually called
Tingzhuo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said:
Generous Ci poetry
Dynasty, and they have the profound and lasting influence on the later ages.
Moreover, Xin Qiji was a strong-minded and aspiring strategist. He presented many memorials to the throne, including the famous
Government. As an appointed official, the revered Mr. Xin administered everywhere he t in perfect order, which shows his prominent political ability and hard working spirit. Unfortunately, he was not granted real power. In his poem
Lizhuang remarked that:
exert himself to full potential. We can know what a talent he is from his conversation with Chen Tongfu. No wonder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full of his bosom can only be expressed in his Ci poems…
Actually, Xin Qiji is not an armchair strategist. He, with two thousand followers, joined the rebel troops led by Geng Jing in A.D. 1161. Later, he led 50 cavalrymen and rushed into the
barracks where 50,000 Jin‘s soldiers lived, then captured the traitor Zhang Anguo alive. When Mr. Xin came back to the South, the whole Southern Song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were amazed by his magnificent feat. And while he was the Zhizhou of Tanzhou City and Anfu Shi of Hunan province, he established the Flying Tiger Army, which
Besides, h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griculture, advocated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In fact, his alias Jia xuan had its origin in the facts mentioned above.)
Xin Qiji, not only a Ci poet, but a warrior, a hero! Eternal life to Xin Qiji!
------------------------------------------------------
有网友需要辛公的英文资料,手头只有两小段介绍,写个摘要什么的应该够用。
这是第一篇,济南政府网站上找的,英文比较地道。
Xin Qiji - Outstanding Patriotic Ci Poet
Xin Qiji ( 1140 - 1207 ), styled himself You‘an, nicknamed Jiaxuan. Born in Licheng, Jinan, he was a hero in the battle against Jin Ethnic Group‘s invasion and the famous Ci writer of the South Song Dynasty.
Xin Qiji was born in a hereditary official family. Before his birth, his homeland Shandong had been under the governing of Jin Ethnic Group. The folks‘ sufferings left a indelible impression in his young mind and he made up his mind to liberate his homeland. When he was young, he rebelled at his hometown and began bating against the invasion army. Later he was promoted as the secretary of the rebellion army.
Xin Qiji is an outstanding patriotic Ci writer. His works are imbued with ambition of liberating his homeland, fighting spirit against suppression and invasion and love of the magnificent beauty of his homeland‘s mountains and rivers. His patriotic poems are overwhelmed with lamentation and indignation, very enthusiastic and artistically appealing. The Ci of Xin Qiji is famous for being bold and unconstrained, just like the Ci of Sushi, holding an outstanding position in China‘s literature history. His works include Jiaxuan‘s Ci Poetry, Ci of Jiaxuan,
第二篇,其实也就一小段,是原辛吧pp吧主发上来的,我曾回帖说明了里面credit的用法,可见原贴。据说这是百度上的介绍:
Xin Qiji (Hsin Ch'i-chi) 1140-1207
Outstanding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 born in Shandong province. At the age of 21, he organized an uprising against the Jin invaders, and from 1172 onwards held various posts until retirement in 1181. He was the most prolific writer of ci in the Song, 626 examples having been preserved together with approximately 120 shi and a small number of prose works. He is credited with revitalizing the ci genre and with broadening its range. Although praised by contemporary critics for his patriotism, Xin's poetry embraces a wide range of themes and moods.
作文三:《辛弃疾的作文素材》22500字
辛弃疾的作文素材
篇一:走近辛弃疾
血泪之词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用
血与泪写诗词的人。
他是武夫出身,他本想“了却
君王天下事”来赢得“生前身后
名”的;他本想马革裹尸、血洒疆
场,戎马一生,建功立业的:他
本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
惊"去杀敌报国的:他本想??他
也有“单骑闯敌营,手仞数余敌”
的豪气与丰采,他也有号令数万
士兵的威严,他也有“不破楼兰终
不还玎的坚定决心。可是他南渡归附朝廷之后,所有的“本想”都成了幻影,所有的本领都成了摆设。他远离了舞刀弄剑的沙场,只能用带着老茧的手抓起一只羊毫软笔去写他血泪相交的诗词。 南宋王朝妥协腐败,怎样伤了这颗忧国忧民的心。君王沉湎于歌舞升平之中,臣子享乐在醉生梦死之外,他们蜷缩在半壁江山里,看着被践踏的大宋国土嬉戏。可是辛弃疾,他再也没有机会血溅
战袍、以身许国了。他的满腔热忱与壮志雄心被昏庸的龙
公书案掩埋了。他只能写他含血带泪的诗词,把它当作激励人民斗志的号角。当作他内心愁苦的倾诉者。
多少次,他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响着清角吹寒;多少次,他的梦乡是铁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烟??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后那情那景只能在灯
火阑珊处,只会令他望尽天涯路。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饱含着他多少无奈与悲凉,饱含着多少壮志难酬与英雄气短的
苦闷~
辛弃疾由武入文,虽不是心甘情愿,却创造了无人能比的文学成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有他那样的爱国之情了,再也没有人能够有他那种亡国之恨了。一旦这种感情融入诗词,它必定因为这份豪情与胆量而绝尽千秋,而光焰万丈,而无与伦比。
我常常会想到一个“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独流泪,拍栏杆”的辛弃疾,这是他永远的赤子形象。他以爱国之心为墨,以报国之情为笔,挥写着贯穿一生的
诗篇。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名字的背后是历史的伤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勋章。
【点评】
一直以来,辛弃疾都被认为是“豪放派”词人,有多少人关注了他“豪放”中的血泪交织?有谁曾想过他的本意并非以诗词名垂
千古?作者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使文章写得真挚而感人,能将辛词自然而然地融入文章更是本文一大亮点。结尾一句极具深意:“他的名字的背后是历史的伤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
篇二:作文素材集锦
作文素材集锦
1、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没有人能比得上辛弃疾。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室南迁,辛弃疾的出生地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这影响了辛弃疾的一生。令人万分感动的是,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当他失去手中曾握的杀敌的钢刀和利剑时,他将唯一可握的羊毫软笔当作刀枪,以血作墨,龙飞凤舞,挥洒自如。
远离沙场,战袍已干,杀敌只能呐喊,驰骋只是梦中。不能握在手中和藏在心里的,只得寄寓词作。胸怀中蕴藏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凝结成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金戈之声,可与岳飞的《满江红》媲美。国与家,如何分得轻重,谁人都有失意时,辛子失意人断肠: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噫~潇潇暮雨洒江天,无语东流长江水。 2.、你是否羡慕过陶渊明的人生,是啊,,他归隐田园,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活
得多么潇洒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他也有济世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在无尽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的无奈,他的焦灼,他的伤痛,你懂吗,
是啊,你未曾看到,你只顾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你只顾陶醉于南山的山水,于是你羡慕他们的生命,同时埋怨自己生命的焦灼与劳累。你何时才懂得正视自己生命的欢乐,嗅一下窗棂边栀子花的芬芳,
3、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的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4、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超脱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踏过孔子脚下不逝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然回首,生命微笑。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像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实
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5、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邻家女孩的浅吟低唱,听燕子交颈的呢喃。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天上的云卷云舒,到黄昏,在夕阳下漫步,只叹“夕阳无限好”,不管近不近黄昏。折一枝垂柳插在蓄满清水的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的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花面交相映,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片纯净,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像写诗一样去酝酿每一分情感,是古巷人们的共同特征。我热爱这片土地。这里纯净的心灵与天空,连空气的味道都有棉花糖的香,待白发苍苍时,请故乡的风再把我带回此地,吹一曲箫音,诗意地生活在这里,以终余年。
6、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
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
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7、一个人、一方冢、一生探求。山如黛、沙如风。山还是那隐隐的青山,还是那沉淀着中华文明的青色,只是少了位从群山中走出来的佳人。沙还是意欲吞人的黄沙,还是那隔着中原与塞外
的飞沙,只是多了位从中原走出来的佳人——昭君。人人都说塞外凄苦,那儿的人杀人如麻,但你不怕。没有亲身经历,道听途说,可信吗,于是你毅然踏上了出塞的马车,一路微笑,你要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世上的事,要亲身探看,方可相信。事实证明,你赢了。塞外荒凉,但民风纯朴。你的躬行,为历史画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昭君,没有被表面迷住了双眼,你亲手用躬行打造了自己的未来。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8、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你潇洒成千堆雪。
坟岗茫茫,醉射天狼,杨花愁点五分,三分雄风浩荡,苏轼之才,自不必说,但让我五体投地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那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的得名多有说法,却没有一个人去躬身探求,除了他。他没有被表象所迷惑,没有被前人所扰,只是默默地验证。好一个苏轼,只为他的躬行,我五体投地。苏轼的躬行,也许只是历史的插曲,但其人格由此可见。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9、追溯着世界的旅途,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波涛,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着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没有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
实,终于因他的执着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我又看到了徐本禹朴实无华的笑容,他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一样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更没有因现实的残缺而逃遁,而是倾自己的梦想于偏远支教之中。他们,都是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
10、琵琶女“此时无声胜有声”,引得那个江州司马青衫湿,何等契合,不需过多的倾诉,那一瞬间,也许我们也会穿越百年时空,仿佛面前坐着个抱着琵琶潸然泪下的女子,同情,哀愁,凄清,柔美,这一切无限的情思,又岂是那几个字所能表现的,智者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给人们一点空间,给人们一点空白,那个部分,才是人人共有的财富,那份空白,才会巧妙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如穿针引线般串联起来。
11、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12、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入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一波微
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了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一片诗词,缠绵绯测之间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一片诗情到碧霄。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了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13、记得海德格尔曾说过,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要感谢海德格尔,这位精神的探索者,为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隅空白。让我在心烦意乱之际,能够冷静地思考,吟上一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让我在忙碌中,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欣赏一段“他年傍得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还魂爱情。如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如东坡先生,“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如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他们都是诗人,在属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诗意地栖居。
14、我只愿意相信,梵高一直生活在他的秋季。于他而言,四季的更迭只是惘然;于他而言,有葵花的地方,就有天堂。所以有人说,梵高的一生是悲哀的,因为他把心驻扎在秋天。心在秋天,则是“愁”,这也注定了他一辈子的孤独与疯狂。
大多数人认为梵高的一生是那么蹩脚与哀情,他烧焦的左手,割去的右耳也许是疼痛的,但并不一定是痛苦,自然更无法去想当然地以为他的不快乐与不幸福。也许我们宁愿相信,在这个天
才画家眼里的世界是残缺的,因为我最爱的庄子说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在水里是不快乐的, 1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16、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17、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18、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
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19、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20、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
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
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2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22、当你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阴湿的牢狱里,等着最后的决断。你,一个小小史官,没有多少家产,面对这样的牢狱之灾,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选择??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滚动的痛苦和无奈,有谁能体会到你内心所翻腾的屈辱和泪水,假如时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诉你一句话: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你,司马迁,就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躯体,铸就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魂魄——屈辱非但没有消灭一个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伟大~ 23、司马迁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4、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
25、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却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6、你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是的,你是个勇士,你可以扛鼎,你可以拔山,可以在巨鹿之战将三千敌军一口吞下,连李清照都赞扬你:“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可是,你没有成为君主,时代对你不利吗?不,新丰鸿门的四十万大军足以平治天下。你败了,只因为你沽名钓誉,不懂民心难抗。烧杀抢掠带来的是什么?民怨沸腾!知道秦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下场么?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么?“力拔山兮”就可以统一天下么?面对你,太多的无可奈何。我无语。
你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你做了么?范增“急击勿失”的劝说,举玉嗷“以示之者三”的行动,你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你到底怎么想的?为什么听信项伯而无视范增?想过放走刘邦的后果了吗?范增的出走,垓下的被围,乌江的兵败,早就埋下了祸根。试想,如果刘邦在鸿门宴上被杀,秦王朝的天下不是唾手可得吗?你不早就带着虞姬,骑着乌骓,和着江东父老的楚歌“履至尊而制六合”了吗?你不就元需再承受失败的凄怆,听着四面楚歌而心如刃绞了吗?面对你,太多的悲伤遗憾。我无语。
27、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泪罗。那“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
同样唱出了另一位绝命英雄荆轲的深沉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永留丹心照古今”。
无愧于天、无悔于心的选择,塑造的是千秋万代的典雅与理智。所以,巾帼才能负载着神圣的使命,成全“双赢”的和平与发展的空间;巨匠才能依靠着宽广的心胸,撰写国人的觉醒与中华文化的博大深邃;英雄才能演绎着千年不灭的精魂,照亮自己国家的生存与整个人类道德旅途中异常生动的方向。因此,他们泽被后世的光辉从未消退过,也永不会消退。
28、我伫立在烟波浩渺的江边,望江楼上,那个终日凝眸、柔肠愁结的思妇,还是易安。多少次,她送夫千里;多少次,欲说还休。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神伤,有谁会知?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的相思闲愁,有谁体会?载不动的许多愁,有谁分担?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语泪先流?纵有横世才情,身为女子,易安却更加希望与丈夫朝夕相对,比翼双飞,无奈不如意事太多太繁,红颜渐老的易安多少次独坐幽落冷清的院落,看尽西风卷帘的无情,失落在人比黄花瘦的伤感中,也由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我站在她身后,目送她消失在满地黄花堆积的深院中,目送这个千古丽人。
29、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30、找准位置,是张骞行出的驼铃阵阵,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
31、自信指相信自己。莎士比亚说:“对自己都不信,还会信什
么真理。”可见自信的重要性。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李大钊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无不是自信的有力见证。因此,自信是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力量。
32、从容是一种境界,从容是一种品行,从容是处在纷繁复杂社会惟我纯净的一种洒脱。从容是庄子的龟游弋于泥泞的那种自在;从容是李白在长安一觉醒来后继续行走在名山大川的那种洒脱;从容是**面对熊熊烈火自己咬牙忍痛,让生命染成鲜红旗帜的那份责任;从容是十几岁的女子刘胡兰面对铡刀不动声色,走向生命永恒的那份淡定。
33、倘若成功是远方的彼岸,诚信就是承载你的船舶;倘若成功是珠穆朗玛峰的峰顶,诚信就是你手中的绳索;倘若成功是巍峨的大厦,诚信就是大厦下的基石.古往今来,无数名垂青史的成功者,有谁不是以诚信待人,以诚信任物的呢 ,从汉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到司马迁为“李陵事件”的中肯之言;从魏征以诚信直言敢谏,到我们的开国领袖**“言必信,行必果” ??正面的例子实在多得不胜枚举。事实上,诚信是每个人应有的品德,更是任何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基石。 34、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挫折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
发出“我已找
到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
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35、什么是勇气,勇气就是古希腊英雄泅渡海峡时坚定的意志;勇气就是古罗马角斗士与猛兽博斗时大无畏的精神;勇气就是被围困三载的莫斯科城人民不屈的信念;勇气就是“海空战士”王伟同志为国捐躯的豪情?? 布鲁诺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贝多芬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挑战命运的勇气;屈原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国投江的勇气;戚继光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上阵杀敌的勇气。
36、真诚地聆听别人的意见并选择正确的加以采纳,生命的长河才会愈流愈广。唐太宗虚心纳下,于是,在魏征锋利的谏言中成就了一代伟业;勾践礼贤下士,于是,在文种善良的提议中扶起了业已倒下的江山;楚怀王亲倭远贤,在屈原的热泪中化为灰土;项羽刚愎自用,在范增的长叹中沦为鬼雄??如果我们的心总是关上耳朵,别人的进言怎能飞入我们的胸膛,如果我们的大脑总是趋于麻木,别人的提醒怎能汇入我们的思想,我们得奉行“拿来主义”,将别人的意见揽入怀中,才不会在昏暗中睡去。
37、眼泪为感动而流淌。为朱自清笔下父亲穿棉布袍子的笨重的
背影而流淌,那朴素的文字下跳动着至爱的亲情;为《红岩》中的英雄群体而流淌,他们让人看到,信仰曾经具有抵抗死神的力量;为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美人鱼公主而流淌,她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不惜牺牲生命;为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些年轻的女兵而流淌,她们用柔弱的身躯抗击侵略者,花朵般的生命陨灭在德寇的枪口下;也为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笔下的吉姆佩尔而流淌,他受尽欺骗嘲弄,被人们称为傻瓜,却始终坚信“好人”信念,以自己的善良、忠诚、以德报怨映衬世人精明乖巧背后的愚蠢堕落??他们体现了作为人的尊严,显示了爱与献身的价值,标举了正当的生活应该遵循的原则,让人仰望。
38、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39、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
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40、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41、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
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 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4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
人不见吾狂耳”。 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4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44、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45、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陶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
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6、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47、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48、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49、他站在田里,举起锄头,奋力耕耘着,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流过他俊美的脸庞,滴落在田地里。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是勾践。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还要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
回到会稽他就亲自耕种,做到非其亲种则不食,非其妻所织则不穿。吃着粗陋的饭食,还要舔尝苦
胆;躺在柴草铺上休息时,还在思考着招揽八方的人才。他一刻也不懈怠。
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国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隐居,可以平静地终老一生,然而他没有~因为他没有忘记国君的责任,没有忘记**的耻辱~在他的心底,铭记着他向夫差俯首称臣那一刻的心痛,铭记着他的子民迎他回到会稽时满眼的泪水~这铭记,使他可以忍受苦胆之苦,柴薪之硬~ 50、 生有所息是一种超脱一种自然,这不仅仅是休息,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历风尘的安详地徜徉。那槁首黄馘的庄周,汉水垂钓的庄周,在夕阳西下中隐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见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岁月深处,远方的大哲用一生换取山林川泽中灵性的解脱。于是我开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简单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种无上的境界。
51、“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
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52、柏树茂盛繁密,我飞上树梢,在清明的空气中,闻到了英雄的气息。他是卧龙,身居山林之间,也很清高。但是后来他离开了,去了战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很快乐,因为他帮助了朋友,帮助了那个三顾茅庐以真情把他请出了山的人。他在战争之中,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终于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美名。位置的正确与他的坚守位置,让他在阳光中感受到快乐。
53、五丈原的军帐内,一盏油灯映照着他———诸葛孔明憔悴的面庞。蜡黄的脸上显露着他的不甘,口中喃喃道出的是对后世的无尽牵挂。帐内四周站立的官员早已热泪盈眶。终于,一阵秋风袭过,那盏油灯即刻熄灭。五丈原内哭声响彻一片。又何止是五丈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多少后人为这位旷世英才潸然泪下。 尽管蜀汉依然只能偏居一方,遥望中原;尽管,人们对汉业的光复仍然只能去期望;尽管,孔明还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未完成。但是这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只记得他的忠心为主;人们只记得他为了三分天下而鞠躬尽瘁;人们只记得他为无处容身的汉业打下了基石。人们早已将孔明奉为神明,而孔明,也成了中华民族
智慧的化身。
54、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5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56、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57、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58、"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钢铁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59、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着。奋发图强,乐以忘忧,或许有些无奈,煮灯黄卷,宵衣旰食,或许有些寂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或许有些孤独。但是,我们的追求,是治国平天下。于是我看见苏武,比大漠还要古老的汉使,守望着他的高原,大漠的风雕刻出手掌的龟裂,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草原上
的树孤独地守望着自由,鹰群年复一年地画出亘古的弧线,我听不见他的哀叹,只看见光滑而秃的汉节,是的,它在诉说着尊严、自由与气节,于是我懂得,生无所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60、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他与冷月作做伴;他与孤冢为伍;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
61、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62、他坐在那里开心地笑着。耳边响着美妙的音乐,嘴里品着美味佳肴,怀里抱着美女佳丽。 丝竹琴韵里,听不到大臣们讨论争执的吵闹;酒香芬芳里,嗅不到战火烧过城池的刺鼻的呛味;美
他真的觉得这样很好,没有政务缠身,却有荣华享乐。父辈暴霜露,斩荆棘,才有尺寸之地。子龙在乱军中拼死冲杀的目的,父皇在追兵前不弃百姓的良苦用心,孔明在《出师表》中的耿耿忠心,他刘禅全忘了~如此富庶的天府之地,他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实在令人寒心。
63、当风波亭上的月华失去了光泽,当你用含泪的眼看着一旁的儿子,也看着即将离别的山河,你,一个失去了士兵的将军,面对一杯毒酒,你选择了吞咽~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涌动的情
感,有谁知道你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悲痛心情,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对你说:你,岳飞将军,虽然你死于一场政治斗争,可是你早已成了民族魂~为了收复失地,你写下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誓言,谁能忘记你背上刻着“精忠报国”的字样啊~你的死,对忠奸二字做了最淋漓尽致地注解,在忠与奸之间筑起了一道分明的墙~
64、“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凌云壮志却被昏庸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英雄难以再倾力保家卫国。纵然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惆怅哀痛令人心酸,也敌不过朝野中奸佞小人的蜚言流语,最终只能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饮恨长辞。但那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言壮语激情四射,永远震荡人们的心灵,回响在大地河山之间——纪念岳飞,让我懂得了何谓“精忠报国”的铁骨铮铮,澎湃着我爱国的血液??
65、我看到王维从深林中缓缓走来,带着微笑,带着禅意,轻轻吟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顿时,一轮明月由心中升起,照亮了人生幽暗的道路,一股清泉由心底涌出,洗去了我尘世中的烦躁。走在这条禅意的道路上,我用深情的宁静俯视它,用恬淡去亲吻它,用真诚去抚摸它,因为,我足下的路——平淡,幽远。
66、如果我们面对问题是理性的,而不因心情感情影响,那么你一定会成功的。有这样一首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是中唐诗人张继所作。当时的张继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学子,他受到家里的支持和朋友帮助学有所成进京赶考,想以此成功实现心申的理想和报答家人朋友。可天公就是不做美,张继的第三次科考又一次落榜。在回家的途中,张继路过苏州,夜宿江边。看着窗外火红的枫叶,听着远处的钟声,张继伤感得失眠了。他想到自己苫读多年的艰辛,想到自己朋友、家人的期望,可自己又一次的失败了。于情于理他真想放弃,可如果就这样放弃又怎么对得起家人、朋友呢?经过漫长的思考他最终理性地选择了放弃科考,去发展自己的另一片天地。于是他提起笔写下了这千古绝唱。一千九百多年过去了,当时的状元呢,当时的状元街谈巷议,穿红戴绿,可如今人们却把他忘了。人们记住的是这不朽的诗篇。正是张继理性地对待了自己的现状,而没有受到感情的拖累,才造就了张继最后的成功。
67、曾记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老人桑地亚哥,面对着猛勇的恶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整整八十一天~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 “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地亚哥的嘴里,不,是从心里涌出。他虽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却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地亚哥,一位沧桑的老人,以他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他的誓言: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小说中的老人犹如此,我们呢,我们现实的人呢,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有过平淌,也会有激进,更会有阻遏。生活如同大海,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海浪,更会有 海啸~我们不能奢求生活的一帆风顺,毕竟,那样太不现实了。现实的我们何必苦苦追求不现实的东西呢, 挫折来临时,我们不要害怕~ 记得一一句:当挫折一步步靠近时,我们能做的是操起自信的矛和坚强的盾,勇敢迎上前去~
68、我问贝多芬,他好像伸出手指,在钢琴上拨弄,琴声悠扬,飘进我的耳鼓。我的心随着音乐飞向远方。突然,琴声的节奏好似发疯了,冲上山巅,我的心也随之上升,直入云霄;猛地,琴声似乎低沉起来,我的心也随之跌入低谷,掉进浩瀚的大海水。最后,琴声又恢复了温暖与和谐,让我顿时觉得心情舒畅,全身舒展。我向他深深鞠了一躬,微笑着走开。 我问贝多芬,音乐使
女的流波眼光里,感受不到剑阁栈道凄凉的冷月。他已经忘却了他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国君~ 句话:“当死神露出他的尖牙对我笑时,我能做的就是报以一笑~”很欣赏作者的风度,也想学着吟
篇三: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之-爱国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之?爱国、社会篇?整理
——紫竹园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2007.12
一、【导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今往来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爱国是一种情感,同时又是一种理性。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的思想财富是十分丰富的。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这些名言警句是用心用血写成的,读了它,会使我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这种凝聚着爱国思想的格言会转化为巨大的报国动力。流传至今的岳母为儿子岳飞刺字的故事,这?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热血男儿,疆场赴命,卫国保家,马革裹尸,壮怀激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以身许国、以死报国的千古佳话,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传统,流传至今。正像陈毅元帅在示儿诗中所写的?国家若有难,汝当作先锋?,就是这种传统精神的体现,应当说,这是
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在凤凰涅盘中再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始终与政治、与社会紧密相连;对于科学已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来说更加体现了人的社会性。爱国,服务并造福于社会是检验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之一。高考作文的内容也离不了会联系到国家、社会,因此,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名人名言】
【写作素材】
1、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2、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4、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
法写作。——巴金
5、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6、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
温柔、最有情、
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7、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8、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
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9、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10、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傅雷
11、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
能。 —— 歌德
12、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14、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谢觉哉
15、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16、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李苦禅
17、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莎士比亚
18、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巴甫洛夫
19、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的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林肯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2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
三、【典型事例】
1、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
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严复保护中国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2、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 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3、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4、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5、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6、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
的祖国大地中。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7、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
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8、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
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本文来自:WWw.bDFQy. 千 叶 帆文摘:辛弃疾的作文素材)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分析: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爱国心,是不可能成就伟大事业的。
话题:“成功的因素”“爱国心”
9、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匈奴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然而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匈奴官吏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没有低下那颗高贵的头。匈奴首领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与羊群为伴。19年后苏武归国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分析:敢于以死报国,是苏武忠贞的集中体现。正是如此,他才成为几千年来爱国尽忠的典型代表,世人效仿的楷模。
话题:“爱国”“忠贞”
10、慷慨赴国难 誓死表忠心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他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被另一枚鱼雷所击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
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分析:“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表忠心,其爱国之志,苍天可鉴~
话题:“爱国”“视死如归”
11、陆秀夫壮烈殉国
元兵南进,南宋文武官员拥着11岁的端宗皇帝退到广州海面。不久,端宗受惊而死,大家打算各奔前程。大学士陆秀夫挺身而出:“古人只有一旅一戍,还能中兴,现在百官都在,兵有数万,如果天不绝宋,岂有不能成功之理~”在他的坚持下,宋军继续与元军作战。逃亡朝廷最后以崖山作根据地,在粮食断绝
多日之后,元兵发起猛攻,终于打进崖山。为了不做俘虏,陆秀夫背起幼主,毅然跳进海里,壮烈殉国。
分析:陆秀夫能做出以身殉国的举动,原因只有一个:忠贞爱国。
话题:“气节”“忠贞”
12、鲁迅为国弃医从文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
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分析: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
话题:“理想和现实”“选择”
13、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分析: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
话题:“骨气”“人格和国格”
14、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
末年中国贫弱,日本人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分析:维护国旗,也就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也就维护了个人的人格。
话题:“尊严与人格”“国家与个人”
15、吉鸿昌 我是中国人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
作文四:《[优秀作文]辛弃疾的守望》800字
守望复国成为一生的志愿,将辗转迁徙的生活灿然守望成一朵斑斓的花,何尝不痛并快乐着?
——题记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彼时,你尚年少,满腹经纶,学识过人。书生意气,雄姿英发,你全然不知愁为何物,不知你的身上,承载着父辈沉甸甸的希望?虽身处中原沦陷之地,然不经世事,阅历浅薄,如何知“愁”为何物?自然可以登楼赏玩,守望,带着年少的轻狂和满腔的热血。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用乐观的眼光守望前方,看到的不过是南宋鲜花覆盖着的坟墓。于是年仅二十一岁,你就参加了抗金义军,从此百经沙场,披荆斩棘。“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是多么的英姿飒爽!之后,你便受任了湖北、江西等地的抚使等职,你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守望出了不一般的文韬武略。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美芹十论”是你书生意气的全部心血,你以为寂寞的独放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你飞蛾扑火般张扬,换来的不是重用,而是被猜忌被中伤被排斥被打击,你瞬时悲从中来,不再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你守望成了他英雄失意的最好感叹。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看着满目疮痍的南宋江山,回忆起当初沙场秋点兵,弓如霹雳弦惊的豪情,痛苦矛盾悲愤溢于言表,万般愁绪皆堵于心,于是你张口也只能叹秋之悲凉了吧,再也谱不出盛世之歌。目断秋霄落雁,醉醒来却也只是响空弦。
我为辛弃疾“追往事,叹吾今,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沧桑而惆怅,为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愁苦而忧伤;为辛弃疾“去不解带将愁”的担忧而感动。你的守望成了英雄末路的悲凉。
于是我蓦然回首,但见你在峥嵘岁月背后抗金与灯火最为阑珊之处,你的守望终成为千古绝望。
——后记
作文五:《我心中的辛弃疾作文》6400字
我心中的辛弃疾作文
篇一:走近辛弃疾作文
走近辛弃疾作文 404026 重庆万州区走马初中 向艳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 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 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
尽的苦闷。 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一个字:愁~ 愁得无以言说。 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篇二:我眼中的辛弃疾
他曾低叹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曾高歌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也曾悲叹道:“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褞英雄泪,”
他少有鸿愿,望驱除鞑虏,恢复中原,而一生求索;他豪情万丈,思慕英雄,望建功立业,理想报国,而壮志未酬;他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望伯乐赏识,恢复山河,而终不得志;他登临怀古,高歌咏叹,平生志,仍是难以忘却。几十年前,他用他的满
腔热血燃烧了他的青春;几十年后,他用他的信念与执着花白了他的头发,这样的他,怎能让我们不悲,不叹,不赞呢,
他是失意的旅人,是雄心壮志的爱国之士,是才华洋溢的词人,他更是横绝千古的一代风流人物,他就是辛弃疾。
篇三:辛弃疾 作文素材
高中作文素材集锦:走近辛弃疾
纵观中国文学史,或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文人能像辛弃疾那样。
他庄重沉痛:“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他诙谐幽默:“将止酒,戒洒杯使勿近”;他沉静悠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辛辣老练:“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他缠绵悱恻:“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消”??他能文,诗词的豪放与苏东坡并论;他也武,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一生郁郁却从不言悔,认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万字平戎策”,却只能拿去“换得东家种树书”;他志在抗金,却“名因文章著”,只能“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他,辛稼轩,的确特别得让你无从忽略。
他有一段传奇般的轻狂年少时光。高宗绍兴中,北金占区耿京起义,年仅二十二岁的他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其中,叛徒张安国杀耿降金,义军溃散,他只带50人直趋张的驻地要求与张会面,出其不意将张缚置马上,并令张部所属的上万军队归顺,之后他到临安,将张交予朝廷正法??可是,再之后呢?
再之后,便是做官,先在江阴任职,之后是建康、江西、湖南、湖北??就职地离前线越来越远,稼轩离他的抗金北伐梦也越来越远。直到42岁,他遭馋落职,之后就赋闲了二十年之久,64岁时又当了短时间的镇江知府,68岁病逝。
那样的英雄年少,却只能那样碌碌的一生!
稼轩之苦,想必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他悲痛、悲愤、悲壮、悲凉、悲叹??但他在极度郁郁之中还懂得“自娱自乐”,以苦为乐,并时常赋词抒解郁闷,他曾自嘲:“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短短十几字,尽道辛酸。
稼轩之词新。词风新,豪放不失俊美,即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内容也新,要戒酒,作词;与人闲谈,作词;嘲讽小人,也作词。而作词骂儿子,更是旷古绝今之举。我不知是写出了这种词的稼轩的不羁个性导致了他的郁郁,还是郁郁的稼轩为了遣怀而写了这种笑中含泪的词。
稼轩学识渊博,故词多用典。最多时一首词六十多字竟用典九个,几乎一句一个。但他的词又绝非泛泛之辈的“掉书袋”,用典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简直让人觉得不用不行,直叫人拍案称奇。这份广博的学识,可不是后世效颦之辈学得到的。
稼轩、稼轩??稼轩之妙处,岂是这短短干字能道得完么?但拙作已成,只得以此贻笑大方之作,聊祭稼轩先贤之灵。
《不休人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都说宋词比唐诗要好,好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在那些长短不一的句子中,在那些不拘形式的话语中,在那些挥洒自如的言语中,我不时便能捕捉到一个身影。
时而抽象,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反映;时而具体,那便是苏轼西北望时,手中射天狼的那把箭,是易安嘴边沉醉时的一壶芳香浓郁酒,是李后主落下随一江春水荡去的枝枝败花,是稼轩战旗刀戢边划过的淡淡凉秋之意。抽象的让人感觉它厚重的非一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体的让人又不得不去好好地追忆一下其中各个,以获得最真切的感悟。
倘说易安的软语轻词中透视着的是女性的柔美和命运的弄人,那么她的确婉约的可怜,那“兴尽晚回舟”时孤单的侧影着实让人觉得楚楚动人;倘说苏轼的豪放词中吐露的是他快意人生的畅达和不羁的冲天豪情,那么惊涛拍岸前的他执一支青杖的姿势确实可以震撼千年。这些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纯粹了,她就是婉约,他就是豪放,然却不知道怎么给辛弃疾来好好甚至准确的定个位。说他豪放,但是那一首《丑奴儿》确实在每个读过的人心中留下了一丝游走不停的凉风,在秋的季节感怀一个悲情的他,一个“好“字说的人心中寒意四起啊~
试想那个两次跟随谋臣到达燕山,仔细观察那里的地形地势,共谋杀敌之事的翩翩少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是何等的壮志;试
想那个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洋洋洒洒、仔仔细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军事韬略、兵家涵养都不逊的他,是何等的以杀敌报国为己任。但是一颗拳拳的心却在世道的炎凉、官道的沦丧、国道的黑暗中被无情而又悲剧性地被泯灭了,当时的意气,到头来只能是自己在清灯前执笔书写豪情时的阵阵隐痛,这是必然也是他自己命运中的偶然,必然中的他意气全无却又苦苦坚持着一个民族信仰,壮志难酬了余生;偶然中的他却希冀着自己的壮志能够有朝一日唤起王室的奋起之心。当然若仅仅凭着这些就把他划如哀婉便也太过于掩盖其男儿本性,执笔写词的手也是铺了满了敌人的血,刀剑上也发过慑人的寒光,但是他几乎已经是个悲情英雄了,“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宝剑看遍了,栏杆拍遍了,都昭示着一个无用武只地的生生灵魂,他就是这样了,他在历史上以偏离初衷的方式被后人记下——不是英勇杀敌而不能杀敌的失意被久久地不可忘记的铭记着~铭记着~他的一曲意气歌唱在自己的空间里,无人理会,有也是不安的慰藉。
读他的词是经常了,体味他的人生也是经常了,然一种惋惜和悲愤却让我把他的词读到心中。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停不了感慨,被埋葬的坚决??
《一个人的战场》
辛弃疾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
他是被一颗赤诚之心推向南方的。南方,那个叫做“南宋”的国度,当他豪放的栖居被入侵者的铁骑恣意践踏时,他选择了“南飞”,去做一只梦想收复失地的带着乡愁的鸟儿,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北归。
他是数着步子踏上那块宫台紫殿的,他站得笔直,两眼急切的望向北方。
他不知道,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只是空中楼阁;他梦中千千万万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个唤作幻梦的地方;他絮絮念叨的战场容不了他闪着金光的铁戟。
一个人的怒吼抹不开一个时代的苍凉。他倒下,又爬起来,再倒下,他的戟被折弯,背弓的生疼,他被压在人群中,压在故乡厚重的泥土下,无法行走。
不是走不动,而是不愿意走,他没想过离开吗,可他分明在浓的化不开的笔墨里追随季鹰的鲈鱼而去,他不愿走,因为他爱着这土地,因为他的戟没有断,他北飞的信念已经深深植入土地,他明白,他和许汜不是一辈,他是一只孤独的鸟儿。
他在战斗,驰骋在一个人的沙场。
武器只剩下诗,然而他仍在诗中坚持战斗,即使落日西斜,断鸿悲鸣,他仍看得见刘郎才气,感叹流年飞逝,在诗中,他看见
沙场清秋,梦见点兵的胜景,我想他是抹干眼泪踏上战场的。
落日余晖下,他看见自己纵马挥鞭,驰骋沙场,他看见,十万,百万,千千万万的铁蹄踏过那块梦中的土地,扬起的飞沙穿过吹角的连营,直扑向北方落日斜照的天幕。他流着泪,光影婆娑中诉说着抗敌的豪言壮志——这是他一个人的战场,没有宝刀,没有战马,没有隆隆声,他孤独得走过那块土地,手中的戟茫然的望着不知所措的他,然而他没有输,分明的,他是战场上剩下的最后一位战士。
辛弃疾——他的诗,他的壮志,他的不屈,无不献给了他向往的地方,那一个人的战场。
又是乒乒碰撞的刀刃声??
《辛弃疾的剑》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
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
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但你说你把它失落了。失落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失落在斜阳草树边的寻常巷陌里,失落在你醉后靠着的老松树边上。然后你笑了,笑容有些惨淡。你说你的白发已经生了,你的悲愤已经平息了,你的万字平戎策也换作种树书了。
为什么,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效果,磨损了你的剑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蚀钝了你的剑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狂风,折断了你的剑吗,
但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你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剑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吟之声。
精彩段落:
(一)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二)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着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个“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
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话题
(三)读你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如在听你讲述一个个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你的影在闪,有你的心在动。
那是属于三国“孙仲谋”的故事,当年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固守金陵,硬是在与劲敌的较量中,撑出了吴地的一方碧空;这是属于南朝宋武帝的旧事,这个小名叫着“寄奴”的一方霸主,曾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几度挥师北伐,赢得了生前生后的大名。然而,如今呢,孙权的“风流”,台榭的歌舞,已被风声雨声所替代;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只是锁定在了“当年”的深处。世无英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非常时期,倍让你心痛,而你的心痛,也只能化为深深的叹息。
为那试图“封狼居胥”的刘义隆而叹息,草率举兵,结果是仓皇失措,“北顾涕交流”;为那“佛狸祠下”的况景而叹息,异族的铁蹄,却如此轻易的化成了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更难忘的是“烽火扬州路”的耻辱,烙在了记忆里,“四十三年”不灭。
你叹,你伤,你恨。想当年,你自辟抗金战场,英姿何等飒爽,气势何等张扬。可那 “旌旗拥万夫”,“看试手,补天裂” 的军人豪情,如今也只能化为缕缕的墨迹,在纸上虎啸生风、横刀跃马,在纸上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了。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怆~
他人的杯酒,能够消融你心中的块垒吗,
(四)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五)一块烽烟染透的方头巾,就是一阕呐喊的词牌,你在马背上作词,以江山为纸刀剑为笔,意象纷飞如箭镞,用一路马蹄作标点,插成狼烟中猎猎战,缠绵的宋朝拒绝你的锋利,你只好做一个田园词人。
作文六:《我认识的辛弃疾,作文》9000字
我认识的辛弃疾,作文
篇一:走近辛弃疾作文
走近辛弃疾作文 404026 重庆万州区走马初中 向艳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 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 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
尽的苦闷。 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一个字:愁~ 愁得无以言说。 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篇二:我与辛弃疾
夜读稼轩
豪气、悲歌、剑影、刀光;细语、思念、忧伤、怀想。深远的意蕴,五彩的华章,在我
心中汇聚成宋词的形象。
偏爱宋词,
由于温婉的宋代词坛里被辛弃疾注入了忠诚的力量。
他将自己的豪气,
化为
满腹愁肠,将宋词吟咏成人间的绝响。
文武双全的稼轩,
空怀一身抱负,
却只能听任年华虚度,
将无尽的才华浸泡在杯中,
独
自啜饮;把缕缕忠魂,化为无尽的哀伤,和着英雄的鲜血流淌。
醉酒吟风中,漫不经心就将
宋词推向了文学的高峰,让后人无限景仰。
无眠的夜,
我以稼轩的壮词下酒,
品出了无数的豪放,
其中还有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无
奈和忧伤。
今宵梦醒无酒,我用一个文人真诚的灵魂,与你沟通和你交流。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的江南游子,
却将梦想失落在远方,
纵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也听不见朝廷呼唤的轻微声响,
只能唤取红巾翠袖,
揾一把英雄泪。
稼秆,
在你迷离的泪光
中,我读出了忧愁风雨,也读懂了人世的变幻、沧桑。
空负了一身惊人艺业,
却没有将军百战声名裂,
委靡的南宋朝廷,因其短浅的目光,
失
去了一位出色的将领,
但却让文学史上从此拥有一座丰碑。
如果宋代词坛失去了你,
就要丧
失多少雄壮~
还在怀念七八个星天外,
刹那间风云突变,
弓如霹雳弦惊。
此时你一定想拔出手中的剑,
但你只能无奈地端起杯中的酒,此刻,认为“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
你,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山河依旧秀美,只是已沦落敌手的
大好河山,似一片乌云,
遮挡了词人遥望祖国的视线。
有经天纬地之才,
却一次次失去为国建功的机会,
因为你的正
直,因为你的武艺,因为你的华彩,完美得让人生嫉。但文坛一定会为你的到来而喝彩,多
年以后,人们会遗忘很多将军的名字,但更多的人记住了你——一个词人的无限风光。
西风猎猎。江水苍苍。
今夜以酒为伴,醉读你的文采。欣赏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沙场秋点
兵”的风范,也欣赏你“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的醉态,更欣赏你“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的感慨。
平静的稼秆,
看到的是一片温柔的风景:
醉里吴音相媚好,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
蓬;豪放的稼轩,将赤胆忠心剖出,化为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对酒当歌。
醉眼朦胧中,
我读懂了一个伟大的生命,
一个真实的灵魂,
读懂了你的苦楚,
读懂了你的豪放,也读懂了你惊天地泣鬼神的忧伤。
忠诚,信念,汇聚成一杯浓烈的酒,灼伤了我的眼眸,让我在
这个寂静的夜晚,体会悲
壮。
愁绪,
感慨,
凝结成沉重的词章,
刺穿了我的心脏,
让我在这个凄清的夜晚,
泪眼迷茫。
今宵酒醒无梦。一个词人的铮铮铁骨,跨越时空,在电闪雷鸣
之中,发出不绝的声响。
(选文有删改)
【大家文坊】
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
篇三:有关辛弃疾的范文
《不休人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都说宋词比唐诗要好,好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在那些长短不一的句子中,在那些不拘形式的话语中,在那些挥洒自如的言语中,我不时便能捕捉到一个身影。
时而抽象,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反映;时而具体,那便是苏轼西北望时,手中射天狼的那把箭,是易安嘴边沉醉时的一壶芳香浓郁酒,是李后主落下随一江春水荡去的枝枝败花,是稼轩战旗刀戢边划过的淡淡凉秋之意。抽象的让人感觉它厚重的非一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体的让人又不得不去好好地追忆一下其中各个,以获得最真切的感悟。
倘说易安的软语轻词中透视着的是女性的柔美和命运的弄人,那么她的确婉约的可怜,那“兴尽晚回舟”时孤单的侧影着实让人觉得楚楚动人;倘说苏轼的豪放词中吐露的是他快意人生的畅达和不羁的冲天豪情,那么惊涛拍岸前的他执一支青杖的姿势确实可以震撼千年。这些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纯粹了,她就是婉约,他就是豪放,然却不知道怎么给辛弃疾来好好甚至准确的定个位。说他豪放,但是那一首《丑奴儿》确实在每个读过的人心中留下了一丝游走不停的凉风,在秋的季节感怀一个悲情的他,一个“好“字说的人心中寒意四起啊~
试想那个两次跟随谋臣到达燕山,仔细观察那里的地形地势,共谋杀敌之事的翩翩少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是何等的壮志;试想那个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洋洋洒洒、仔仔细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军事韬略、兵家涵养都不逊的他,是何等的以杀敌报国为己任。但是一颗拳拳的心却在世道的炎凉、官道的沦丧、国道的黑暗中被无情而又悲剧性地被泯灭了,当时的意气,到头来只能是自己在清灯前执笔书写豪情时的阵阵隐痛,这是必然也是他自己命运中的偶然,必然中的他意气全无却又苦苦坚持着一个民族信仰,壮志难酬了余生;偶然中的他却希冀着自己的壮志能够有朝一日唤起王室的奋起之心。当然若仅仅凭着这些就把他划如哀婉便也太过于掩盖其男儿本性,执笔写词的手也是铺了满了敌人的血,刀剑上也发过慑人的寒光,但是他几乎已经是个悲情英雄了,“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宝剑看遍了,栏杆拍遍了,都昭示着一个无用武只地的生生灵魂,他就是这样了,他在历史上以偏离初衷的方式被后人记下——不是英勇杀敌而不能杀敌的失意被久久地不可忘记的铭记着~铭记着~他的一曲意气歌唱在自己的空间里,无人理会,有也是不安的慰藉。
读他的词是经常了,体味他的人生也是经常了,然一种惋惜和悲愤却让我把他的词读到心中。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停不了感慨,被埋葬的坚决??
《一个人的战场》
辛弃疾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
他是被一颗赤诚之心推向南方的。南方,那个叫做“南宋”的国度,当他豪放的栖居被入侵者的铁骑恣意践踏时,他选择了“南飞”,去做一只梦想收复失地的带着乡愁的鸟儿,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北归。
他是数着步子踏上那块宫台紫殿的,他站得笔直,两眼急切的望向北方。
他不知道,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只是空中楼阁;他梦中千千万万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个唤作幻梦的地方;他絮絮念叨的战场容不了他闪着金光的铁戟。
一个人的怒吼抹不开一个时代的苍凉。他倒下,又爬起来,再倒下,他的戟被折弯,背弓的生疼,他被压在人群中,压在故乡厚重的泥土下,无法行走。
不是走不动,而是不愿意走,他没想过离开吗,可他分明在浓的化不开的笔墨里追随季鹰的鲈鱼而去,他不愿走,因为他爱着这土地,因为他的戟没有断,他北飞的信念已经深深植入土地,他明白,他和许汜不是一辈,他是一只孤独的鸟儿。
他在战斗,驰骋在一个人的沙场。
武器只剩下诗,然而他仍在诗中坚持战斗,即使落日西斜,断鸿悲鸣,他仍看得见刘郎才气,感叹流年飞逝,在诗中,他看见沙场清秋,梦见点兵的胜景,我想他是抹干眼泪踏上战场的。
落日余晖下,他看见自己纵马挥鞭,驰骋沙场,他看见,十万,百万,千千万万的铁蹄踏过那块梦中的土地,扬起的飞沙穿过吹角的连营,直扑向北方落日斜照的天幕。他流着泪,光影婆娑中诉说着抗敌的豪言壮志——这是他一个人的战场,没有宝刀,没有战马,没有隆隆声,他孤独得走过那块土地,手中的戟茫然的望着不知所措的他,然而他没有输,分明的,他是战场上剩下的最后一位战士。
辛弃疾——他的诗,他的壮志,他的不屈,无不献给了他向往的地方,那一个人的战场。 又是乒乒碰撞的刀刃声??
《辛弃疾的剑》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
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但你说你把它失落了。失落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失落在斜阳草树边的寻常巷陌里,失落在你醉后靠着的老松树边上。然后你笑了,笑容有些惨淡。你说你的白发已经生了,你的悲愤已经平息了,你的万字平戎策也换作种树书了。
为什么,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效果,磨损了你的剑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蚀钝了你的剑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狂风,折断了你的剑吗,
但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你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本文来自:.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我认识的辛弃疾,作文),写在纸上,交给了我。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剑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吟之声。
精彩段落:
(一)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二)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着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
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个“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话题
(三)读你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如在听你讲述一个个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你的影在闪,有你的心在动。
那是属于三国“孙仲谋”的故事,当年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固守金陵,硬是在与劲敌的较量中,撑出了吴地的一方碧空;这是属于南朝宋武帝的旧事,这个小名叫着“寄奴”的一方霸主,曾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几度挥师北伐,赢得了生前生后的大名。然而,如今呢,孙权的“风流”,台榭的歌舞,已被风声雨声所替代;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只是锁定在了“当年”的深处。世无英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非常时期,倍让你心痛,而你的心痛,也只能化为深深的叹息。
为那试图“封狼居胥”的刘义隆而叹息,草率举兵,结果是仓皇失措,“北顾涕交流”;为那“佛狸祠下”的况景而叹息,异族的铁蹄,却如此轻易的化成了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更难忘的是“烽火扬州路”的耻辱,烙在了记忆里,“四十三年”不灭。
你叹,你伤,你恨。想当年,你自辟抗金战场,英姿何等飒爽,气势何等张扬。可那 “旌旗拥万夫”,“看试手,补天裂” 的军人豪情,如今也只能化为缕缕的墨迹,在纸上虎啸生风、横刀跃
马,在纸上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了。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怆~他人的杯酒,能够消融你心中的块垒吗,
(四)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五)一块烽烟染透的方头巾,就是一阕呐喊的词牌,你在马背上作词,以江山为纸刀剑为笔,意象纷飞如箭镞,用一路马蹄作标点,插成狼烟中猎猎战,缠绵的宋朝拒绝你的锋利,你只好做一个田园词人。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他,悲壮的让人荡气回肠;他,执著的让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他,一位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 ------题记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
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
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
夕阳如醉。晚风吹拂。”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辛弃疾,我懂你
你从弯弯曲曲的800多年前的小路走来,你从狼烟四起的南宋走来,凝望着破碎的河山,灰色的天空,仰天长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你的新只有一颗呀,却能释放出那么多忧国忧民的情丝。你希望圣上至明,你渴望祖国强盛,你追慕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你的梦一般的理想,你的呕心沥血的努力,经不住金兵的战火,你沉默了~你不解,你忧虑,你彳于,你彷徨。你把眉头紧锁成珠穆朗玛峰,眼睛里射出耀眼的光芒。你向苍天发出无休止的怒问,你把血泪凝固成振人心魄的词篇。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你“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你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为了你心中勤劳的人们的祖国,你的忧愁只能在年的心中流淌。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投笔从戎,弃家投南,你指望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你怎会想到当朝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新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你指望不上当朝,你便想到了“她”,你的“她”呢,“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寻不见,当你意兴阑珊的时候,发现“她”就在“灯火阑珊处”。“她”是多么超出你的想像而与众不同。你像“她”一样,享受着冷清寂静,是在焦灼的等待,还是在沉静的思索,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你在赏心亭上沧然伫立。山水无情,犹且“献愁供恨”,孤雁南飞,宁不撩人心肠,更况其哀鸣之声,声声入耳。孤雁悲苦,尚有家归,你的家呢,
时间一年年过去,你虚度光阴,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拾,你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你与陈亮(同甫)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可惜你们的计划都落空了。你醉中“拔剑四顾”,夜里仍不忘杀敌,你清晨从梦中醒来,耳边又传来了军号之声,虽然你年少英勇,迅若流星,拉开强弓,声如雷鸣,斗志昂扬,所向披靡,但你依旧壮志未酬,理想破灭。你有一次沉默了~
夜很静,耳边又传来了你的声音:“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
夫”。
永远的辛弃疾
有的人,崇尚享乐之路,骄奢淫逸;有的人,向往悠闲之路,梅妻鹤子;有的人,钟情平凡之路,平平庸庸;而你,抛开了世俗之路,去体验戎场杀敌的悲壮,感受万民箭熬的苦痛,彰显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另辟了一条辉煌之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年少的你,胸怀壮志。朝廷的腐败,金兵的入侵,百姓的痛苦激发了你的报国之心。你参了军,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保家卫国。你,一个文弱书生,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任。
“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沙场征战,你勇往直前;前路
猜你感兴趣:
?辛弃疾背后作文(2017-03-22)
?作文,辛弃疾(2017-04-30)
作文七:《[优秀作文]辛弃疾的剑》700字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
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你说你把它失落了。失落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失落在斜阳草树边的寻常巷陌里,失落在你醉后靠着的老松树边上。然后你笑了,笑容有些惨淡。你说你的白发已经生了,你的悲愤已经平息了,你的万字平戎策也换作种树书了
为什么?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效果,磨损了你的剑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蚀钝了你的剑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狂风,折断了你的剑吗
但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你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剑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吟之声。
作文八:《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1700字
苏轼和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人的代表。苏生在北宋,辛活在南宋。虽然都是豪放词人,但是两个时代两个词人的词风还是有区别的,苏有北宋独特的风格,辛有按送特别的个性。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相同的一面。两人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两人的词中,都可以看出浓烈的奔放的豪情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同是豪放词,东坡词和稼轩词又有明显的差别。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苏洵就是大文豪。苏轼考科举,中进士,他一扫五代、宋初词坛的艳曲,改为描写士大夫生活情趣的豪放词,俨然是个“衣冠伟人”。苏轼是个很达观的文人,几度作官位重,又几度遭贬,但是洒脱乐观的个性依然一样,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45岁被贬黄州时所作。苏轼的个性使得他的豪放风格是洒脱的。他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给人的感觉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
辛弃疾生于外族占领区,天生一副英雄的相貌,又智勇双全。辛弃疾自小就决心要为民族雪耻要为大宋恢复中原。他不是科举入仕,年轻时就轰轰烈烈参加起义军反抗金人的统治,南归后做官。但是他所任职都不怎么高,且经常调任,这使他无法在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他抱负远大,却无从实施,胸中难免会有股郁结之气,这种不平感只有在他的词中加以表达宣泄。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含着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他是一个很传奇的人,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最大的愿望是为朝廷收复失地,因而词中包含他驱逐鞑虏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又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偏安东南,懦弱求和,并未对他委以重任,这就使他的词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沉郁,有壮志难酬之感。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么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民族仇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辛弃疾词不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苏轼词也不可能有辛弃疾词的豪健悲壮,因为苏轼始终还是文人,而辛弃疾又是军人。
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都是怀古词,都气魄宏大,都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理想。
《念奴娇》是苏轼被贬黄州路过赤壁时所作。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落笔,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
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气魄极大。“故垒”两句,点出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江山如画”,明白确切地提供大自然的雄伟画卷。地灵人杰,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奸雄曹操、驰马射虎的英雄孙权……真可谓“一时多少豪杰”。“遥想”领起五句,塑造年轻能干的将领周瑜形象。“小乔初嫁了”,美女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潇洒。“羽扇冠巾”可见周瑜儒将风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水战,精切概括整个战役胜利的场景,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惨败之势形容殆尽。北宋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势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同他有志包裹的情怀大相抵捂,故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顿生感慨,叹惋光阴。然而人生几何,不必让闲愁萦回我心,还是喝酒赏月吧。词人襟怀超旷,善于自解**,所以来个“一樽还酹江月”。
《永遇乐》是辛弃疾65岁任镇江知府时所作。词人“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任务说起。京口是孙权所设重镇,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于此。词人一开始就想到孙仲谋,只是无处可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说孙权等人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现已无存。刘裕以京口为基地,起兵平定东南,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收复中原大片土地,这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里。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效法其父,于是就“元嘉草草”,还有“封狼居胥”之意,结果呢,“赢得仓惶北顾”。刘义隆的例子隐喻现实,伐金需作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从词人南归到写《永遇乐》,正好过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说是在北固亭北望,仍记得四十三年前在扬州路参加战斗的事。过了四十三年,人已苍老,而壮志依然未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词下”三句,表示自己隐忧:若不尽快谋求恢复失地,中原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可能要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词人人老爱国之心不老,用廉颇事作结尾便是明证,这是与苏轼不同的明显表现。
作文九:《辛弃疾的词与人生》2300字
机电0601 徐全坤 3060801148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的词与人生
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大师,在宋代词坛上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词风以豪放为主,词的思想内容以爱国见称。和其他诗人词人一样,辛弃疾的词作与他的人生经历是紧密联系的,独特的人生经历是他创作的源泉,慷慨激昂的词作是他远大理想、炽热感情的寄托。
对于辛弃疾大家并不陌生,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他的作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他的一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当时的老师好像说这首词属豪放之作,表达了词人怀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但又志不得申的复杂感情。当时我还不知道豪放为何物,还隐隐觉得志不得申的古代文人比比皆是,所以也没感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随着后来对他的作品的不断学习和对他独特人生经历的了解,我才领略到什么是豪放,才认识到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才能成就这样的豪放之词。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源于他的成长经历。辛弃疾出生在一个异族统治的时代里,异族的压迫,祖父辛赞对他的爱国主义影响,这些都将爱国的思想早早地埋藏在了他心灵深处。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境内,那里正是金国入侵后的沦陷区,女真的苛酷压榨,致使民不聊生。辛弃疾人生的前二十二年都是在沦陷区度过的,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汉人在女真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祖父辛赞虽然任金朝的官,但却宋朝怀有一腔的爱国热情,他常带着辛弃疾登高远望,指画山河,培养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外族入侵的国耻和祖父的早年教育让辛弃疾幼年便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乱世出英雄,二十二岁的时候,辛弃疾乘势而起,率两千多人起义,后投到耿京麾下,任掌书记,后又奉命南投,再后来耿京叛徒张安所被杀,辛弃疾率五十余骑深入敌军五万人大营擒叛徒张安国并交南宋朝廷处置。这段经历是辛弃疾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段经历,也是他的英雄主义来源,同时也是他后来反复吟诵的一段壮丽人生经历。这段经历几乎一直影响着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当然这也成了他人生的悲剧,因为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他几乎再没有机会去驰骋沙场,只能以这段传奇般的经历聊以自慰,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的南归之后的经历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南归之后的官场生活让辛弃疾很是郁闷,他竭力主战,主和派自然容不了他,但主战派也没人和他为伍,他只能孤身一人徘徊在南宋的官场。虽然几乎各个皇帝都对他不错,但到底还是没有按照他的意愿重用他。他本想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但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他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慢慢地,辛弃疾了解到了南宋朝廷的怯懦与畏缩,很是失望,但辛弃疾天生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不断地向朝廷提出了许多分析时势、实施北伐的建议,像《美芹十论》、《九论》等。虽然这些文章都写的很好,也受到了不少人的称赞,但南宋朝廷复国的热情已经冷却,这些文章只能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了。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忌恨谗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辛弃疾文武双全,心怀壮志却久居闲职。人生苦短,岁月的流逝让他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四十二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八年后,朝廷准备北伐,辛弃疾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再度出山,可并未得到重用,二年后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尚悠悠”的绝望心情,六十六岁的老英雄又回到铅山故居,六十八岁时含恨而逝。
南归前的英勇壮举,南归后的官场不得意,闲居时的满腹牢骚,偶尔的闲情雅致,一生之中坚定不移的雄心壮志,都被他融入了词的创作之中。辛弃疾的词延续了苏轼的豪放之风,但单就豪放而论,辛弃疾实居苏轼之上,辛弃疾词的词境之阔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苏轼“以诗为词”, 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以文为词”,他不仅延续了苏轼词的方向,写出了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藐视一切的豪杰气概、丰富的内容和杰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宋词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轼词的范围,开阔出更为广阔的天地。辛弃疾留下的作品颇多,词的内容也十分的丰富,表达的感情也十分多样,内心的苦闷忧患让他的词推刚为柔。他的词有爱国词,有酬唱词,有登临写景词,有怀古词,等等。但其中内容最集中、思想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有着一般文人所没有的戎马生涯,他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个爱国斗士,所以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爱国之情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浓烈的主观感情、执著的主观理念,让辛弃疾的词独具特色。他的词中有“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的壮志豪情,又有着“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的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他不能像苏轼那样把冲动的感情化为平静,又不想像陆游那样郁郁而终,所以他选择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宣泄内心的悲愤。
时代的限制让辛弃疾怀着满腹的才华悲愤地死去,但时至今日,当我们再读到他的词的时候仍会被他的势不可挡的气势所震撼,被他强烈的爱国之情所感染。时代已经不同了,但
他狂热的爱国之情,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却值得每一代人去思考去学习。
参考书目:金诤 《宋词综论》 巴蜀书社出版社2001年11月 李索 《宋词三百首》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任汴 《宋词全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8月 苏轼 《苏辛词传》
王春庭《辛弃疾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东方出版社2001年
作文十:《苏轼与辛弃疾的生平》5700字
[转]苏轼与辛弃疾的生平
2013年04月27日 18:07
赞(7)转载(13)分享(8)
苏轼生平年表
1036年景祐三年十一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娶王弗
1057年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任凤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任职史馆
1065年妻丧
1066年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岁
辛弃疾
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金熙宗(完颜亶)天眷三年(1140)五月十一(合公历5月28日)卯时,稼轩生于山东历城之四风闸。
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1147)稼轩八岁。
稼轩之从学刘嵒老(瞻)当在此年前后。
宋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1149)稼轩十岁。
(“稼轩师于蔡伯坚之说,首见《宋史》本传,辛启泰著其事于十岁,未知有无依据。”据邓广铭先生考证,稼轩无从蔡氏受学之事,考证详见邓广铭著《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宋绍兴二十三年、金贞元元年(1153)稼轩十四岁。
领乡举当在本年。(辛启泰《谱》本年记事云:“先生年十四领乡荐。按先生《进美芹十论札子》云‘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盖由此也。”邓按:辛《谱》所云亦未知何据。《济南府志》及《历城县志》中均不载此事。既无可参稽,姑仍旧文著其事于本年。)
宋绍兴二十四年、金贞元二年(1154)稼轩十五岁。
本年当有燕山之行。
宋绍兴二十七年、金正隆二年(1157)稼轩十八岁。
本年当又有燕山之行。
宋绍兴二十八年、金正隆三年(1158)稼轩十九岁。
稼轩祖父辛赞之知开封府,当为由绍兴二十五年至本年内事。
宋绍兴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稼轩二十一岁。
稼轩祖父辛赞之卒,至晚在本年。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雍)大定元年(1161)稼轩二十二岁。
金主亮大
举南犯,稼轩聚众二千,与耿京共图恢复。
十月,金蔡州新息县令范邦彦以其县归宋。(邓按:稼轩与范氏先后南归,忠义相知,后遂婿与范氏。其后邦彦之子如山与稼轩深相投契,至如山之子炎又为稼轩之婿。
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稼轩二十三岁。
正月,稼轩奉耿京命,奉表南归。十八日至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
闰二月,耿京为张安国等所杀,稼轩缚张安国献俘行在,改差江阴签判。
五月,皇太子昚受禅即皇帝位,是为孝宗。
稼轩以分兵攻金人之策干张浚,不被采纳,其事当在本年抵建康不久之时。
稼轩之定居京口及其与范邦彦(子美)之女、范如山(南伯)之女弟之结婚,当均为本年内事。
本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立春,稼轩为赋《汉宫春》词。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稼轩二十四岁。在江阴签判任
隆兴二年(1164)稼轩二十五岁。在江阴签判任
本年赋《满江红》抒怀。
江阴签判任满,改广德军通判,当为本年秋冬间事。
乾道元年(1165)稼轩二十六岁。在广德军通判任
奏进《美芹十论》
与周信道(孚)相结识,至晚当在本年。
乾道二年(1166)稼轩二十七岁。在广德军通判任
乾道三年(1167)稼轩二十八岁。
在广德军通判任。任满,改建康府通判。
乾道五年(1169)稼轩三十岁。在建康通判任
患疝疾,当为本年前后事。
乾道六年(1170)稼轩三十一岁。
召对延和殿。论奏“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又上疏请练民兵以守淮。
迁司农寺主簿。
作《九议》上虞允文。
乾道七年(1171)稼轩三十二岁。在司农主簿任
乾道八年(1172)稼轩三十三岁。
春,出知滁州。
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创建奠枕楼,繁雄馆。
秋,友人周信道(孚)来滁相会,并作《奠枕楼记》。
全椒县僧智淳以宋太祖赐《王嵒帖》来献,周信道代作跋。
是年有奏议上君相,论敌国事。(周密《浩然斋意抄》载《镇江策问》有云:“犹记乾道壬辰,辛幼安告君相曰:‘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绍定足验矣。惜乎斯人之不用于乱世也。诸君有义气如幼安者,百尺楼上岂能不分半席乎。”)
稼轩妇翁范子美(邦彦)之卒,最晚当在本年,年七十四。
乾道九年(1173)稼轩三十四岁。在滁州任。
冬,上疏乞将滁州依旧作极边推赏。
以端砚赠友人周信道(孚),当在本年。
稼轩之因病离滁州守任,回京口居第,当在本年冬季。
淳熙元年(1174)稼轩三十五岁。
本年春,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以启贺新任建康留守叶衡,当为本年正月内事。
叶衡荐稼轩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
官。
淳熙二年(1175)稼轩三十六岁。在仓部郎官任
登对,上疏论行用会子事。
致书周信道(孚),权其痛忍臧否。
夏四月,茶商赖文政起事于湖北,其后转入湖南江西,数败官军。
六月十二日,稼轩出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进击茶商军。
淳熙三年(1176)稼轩三十七岁。在江西提点刑狱任。
淳熙四年(1177)稼轩三十八岁。
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
奏陈武陵县令彭汉老政绩。
淳熙五年(1178)稼轩三十九岁。在江西安抚使任
春二月,奏劾知兴国军黄茂材。
奏请申严延边州县耕牛战马出疆之禁。
召为大理少卿。
秋,出为湖北转运副使。
淳熙六年(1179)稼轩四十岁。在湖北转运副使任
春三月,改湖南转运副使。
湖南溪峒蛮陈峒于去年正月反,湖南帅王佐亲帅将士入峒征讨,迄本年春擒获陈峒,事定,稼轩为赋《满江红》词致贺。
奏进“论盗贼札子”。
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奉孝宗手诏,谕惩治盗贼旨意。
淳熙七年(1180)稼轩四十一岁。
春,奏请以官米募工,浚治陂塘,因而赈给。
出桩米赈粜永、邵、郴三州。
整顿湖南乡社。
夏,奏请于郴州宜章县、桂阳军临武县并置学。
奏劾知桂阳军赵善珏,罢之。
创置湖南飞虎军。
变税酒法为榷酒法。
秋覆阅解试卷,得赵方。
经始构建上饶居第。作《新居上梁文》。至晚已于本年自称稼轩居士。
刊行亡友周信道(孚)《蠹斋集》。
檄衡山尉戴翊世行县事。
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淳熙八年(1181)稼轩四十二岁。
江右大饥,举办荒政。
稼轩遣客舟载牛皮运赴淮东总领所,以供军用,路经南康军境,为军守朱晦庵(熹)遣人搜检拘没,遂致函朱氏,请其给还。
淳熙九年(1182)稼轩四十三岁。在上饶家居
秋九月,友人朱晦庵(熹)过信上相会。
是年范廓之(开)始来受学。
淳熙十年(1183)稼轩四十四岁。在上饶家居
春,友人陈同甫(亮)有书来,约秋后来访,未果。
夏五月,叶梦锡(衡)卒,年六十二。
秋八月傅安道(自得)卒,年六十八。
冬十一月,李寿翁(椿)卒,年七十三。
淳熙十一年(1184)稼轩四十五岁。在上饶家居
是年春二月友人洪景庐(适)卒,年六十八。
李仁甫(焘)卒,年七十。
三月,友人陈同甫(亮)备累系狱,凡七八十日方得释。
秋七月,友人罗端良(愿)卒,年四十九。
冬,寓居信上之李正之(打正)入蜀任利州路提刑,郑元英亦过信入蜀,稼轩均赋词为别。
淳熙十二年(1185)稼轩四十六岁。在上饶家居
是年,郑舜举(汝谐)为信州守,稼轩与相酬唱甚多。
淳熙十三年(1186
)稼轩四十七岁,在上饶家居
是年岁杪,郑舜举(汝谐)被召赴临安。
淳熙十四年(1187)稼轩四十八岁。在上饶家居
主管冲佑观当在本年。
夏,友人韩无咎(元吉)卒,年七十。
友人汤朝美(邦彦)卒,年五十三。
友人钱仲耕(佃)卒,年六十二。
淳熙十五年(1188)稼轩四十九岁。在上饶家居
正月,门人范开编刊《稼轩词甲集》成。
奏邸忽又讹传稼轩以病挂冠。
郑侯卿(如崈)守衡州,稼轩赋词送之。
秋,友人赵昌父(蕃)归自湖南,岁末以诗卷寄赠稼轩。
友人陈同甫(亮)来访,相与鹅湖同憩,瓢泉共酌,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
淳熙十六年(1189)稼轩五十岁。在上饶家居
二月,孝宗禅位于光宗。
范廓之(开)应招以家世赴告南宋行朝,将以求仕,辞别稼轩,稼轩为赋《醉翁操》相送,其事当在本年。
光宗(惇)绍熙元年(1190)稼轩五十一岁。在上饶家居
是年冬十二月友人陈同甫(亮)再度系狱,年余方得释。
绍熙二年(1191)稼轩五十二岁。在上饶家居
洪莘之通判信州,至晚当始于本年。
绍熙三年(1192)稼轩五十三岁。
春,赴福建提点刑狱任。
路径崇安时,曾至武夷精舍与朱晦庵相会。
友人马会叔(大同)卒于本年冬季。
宁宗(扩)庆元元年(1195)稼轩五十六岁。家居上饶
二月,赵子直(汝愚)罢右丞相,继责宁远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
友人刘平国(宰)校书上饶,徐斯远(文卿)领乡荐。
李祥、杨简、吕祖俭等以党赵汝愚被罢斥。
冬十月,以御史中丞何澹奏劾,落职。
庆元二年(1196)稼轩五十七岁。
正月庚寅,以余端礼为左丞相,京镗为右丞相,郑侨知枢密院事,御史中丞何澹同知枢密院事。
同月壬午,赵子直(汝愚)卒,年五十七。
三月王正之(正己)卒,年七十八。
友人杨济翁(炎正)举进士及第,徐斯远(文卿)落地。
夏四月甲子,余端礼罢,以何澹参知政事,吏部尚书叶翥签书枢密院事。
五月七日,妻兄范南伯(如山)卒,年六十七。
徙居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之下。(《稼轩历仕始末》:“卜居广信带湖,为煨烬所变﹝焚﹞,庆元丙辰,徙居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之下。”)
秋七月戊戌,以韩侂胄为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八月丙辰,以太常少卿胡纮请权住进拟伪学之党。
九月,以言者论列,罢官观。
以纠结徒党罪名再罢斥朱熹及其门徒。
庆元三年(1197)稼轩五十八岁。家居铅山
春正月壬寅郑侨罢。癸卯,以谢深甫兼知枢密院事。
友人陈安行(居仁)卒,年六十九。
十二月丁酉,以知绵州王沇请,诏省部籍伪学姓名。
庆元四年(1198)
稼轩五十九岁。家居铅山
五月己亥,加韩侂胄少傅赐玉带,己酉,诏禁伪学。
复集英殿修撰,主管建宁武夷山冲佑观。
是年吴子似(绍古)为铅山尉,相与酬唱甚多。
庆元五年(1199)稼轩六十岁。家居铅山
友人朱晦庵(熹)来书以克己复礼相勉。
友人傅岩叟(为栋)捐直发廪赈乡里之饥,稼轩欲讽庙堂奏官之。
是年七月钱表臣(之望)卒,年六十九。
八月王道夫(自中)卒,年六十。
九月庚寅,加韩侂胄少师,封平原郡王。
庆元六年(1200)稼轩六十一岁。家居铅山
春二月,友人杜叔高再来访。
三月,友人朱晦庵(熹)卒。年七十一。稼轩为文往哭之。
冬十月丙戌,加韩侂胄太傅。
嘉泰二年(1202)稼轩六十三岁。家居铅山
友人洪景庐(迈)卒,年八十。
赵民则(像之)卒,年七十五。
曹囦明(盅)卒,年六十八。
党禁稍弛,政途久困之人间有起废进用者,稼轩亦其中之一人。
嘉泰三年(1203)稼轩六十四岁。
夏,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疏奏州县害农六事,愿诏内外台察劾。
创建秋风亭
冬,奏请于绍兴府诸暨县增置县尉,省罢税官。
是年,浙东“盐鬻为害”,稼轩“消弭”之力为多。
招刘改之(过)、赵明翁(汝鐩)至幕府。
会稽县丞朱圣与(权)供职勤敏,深为稼轩所敬赏。
为友人杜仲高(旃)开山田
欲为友人陆务观(游)筑舍,陆辞之,遂止。
陈君举(傅良)卒,年六十七。
岁杪召赴行在。
嘉泰四年(1204)稼轩六十五岁。
韩侂胄发动对金战争。
正月,召见,言盐法。并言金国必乱必亡,愿属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
加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奉朝请。
差知镇江府,赐金带。
数年来,稼轩屡次遣谍至金,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戍之地,将帅之姓名,帑廪之位置等。并欲于沿边招募士丁以应敌。至镇江,先造红衲万领备用。
以五十镒馈金坛刘平国(宰)。
拨丹徒县没官田百馀亩作学田。
读宋高宗《亲征诏草》,为跋其后。
冬十月朔,周子充(必大)卒,年七十九。
是年袁起岩(说友)卒。
开禧元年(1205)稼轩六十六岁。在镇江守任
三月,坐谬举,降两官。
刘改之至京口访晤
夏六月改知隆兴府,旋以言者论列,与官观。
同月,宋廷下诏加强战备。
林克斋闻稼轩移镇隆兴之命,有函致贺。
宋备战,金亦有所对应。
秋,归铅山。
开禧二年(1206)稼轩六十七岁。
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辞免。
在宋金交兵过程中,宋兵立呈溃势。
进宝文阁待制。
又进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
是年友人刘改之(过)卒,年五十三。
彭子寿(龟年)卒,
年六十五。
开禧三年(1207)稼轩六十八岁。
宋金均有罢兵议和动向
试兵部侍郎,两次上章辞免,方遂所请。
黄勉斋(榦)致书稼轩,对时事出处多所论列
与在京宫观。
三月,叙复朝请大夫。
继又叙复朝议大夫。
夏四月,以方信孺为国信所参议官如金军。
归铅山,八月得疾。
进枢密都承旨,令疾速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并上章陈乞致仕。九月初十日卒。特赠四官。
葬铅山县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交游中哀诗祭文等现唯存陆(务观)、项(平甫)二人之作,馀已无可考矣。
(项安世《平安悔稿》册二《答杜仲高来书哭兄伯高及辛待制且言杜氏至仲高始预荐榜》诗:“康庐之麓蠡之皋,太息书生杜仲高。待制功名千古杰,贤良文字万夫豪。泪痕频向西风滴,场屋新随举子曹。且为门阑辟青紫,柯辛威父一生劳。”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四:“项平庵《祭辛幼安》:‘人之生也能致天下之憎,则其死也必享天下之名。岂天之所生必死而后美,盖人之所憎必死而后正,呜呼哀哉。死者人之所恶,公乃以此而为荣;予者公之所爱,必当与我而皆行。局旦暮而相从,固予心之所爱;尚眠食以偷生,恨公行之不待!’自昔哀词未有悲于此者。”)
嘉定元年(1208)稼轩卒后一年
摄给事中倪思劾稼轩迎合开边,请追削爵秩,夺从官恤典。
是年丘宗卿(崈)卒,年七十四。
嘉定□年
稼轩第五子穰为文辨谤。
理宗(昀)绍定三年(0)稼轩卒后二十三年
铅山县宰张谦亨建西湖群贤堂,祀铅山乡贤十六人,稼轩亦其中之一人。
绍定六年(3)稼轩卒后二十六年
赠光禄大夫。
恭帝徳祐元年乙亥(1275)稼轩卒后六十八年
加赠少师,谥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