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1400字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塞(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劝学篇》(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劝学篇》(下)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环境篇》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树木成阴,空气清新。绿了大地,润了人心。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山上树木光,山下走泥浆。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植树造林镇风沙,遍地都是好庄稼。
《合作篇》(上)
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合作篇》(下)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读书篇》
欲知天下事,须读本领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就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考,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真理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劝学篇》(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临江仙?杨慎 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ao),雄姿英(yīng)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也作强虏,人教版为橹,语文版为虏。)(qiáng lǔ)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á)发(fà)。
人生如梦,一樽(尊)(zūn)还(huán)酹(lai)江月。
作文二:《渔家傲 宋 范仲淹》500字
渔家傲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浑浊的酒,难消对万里家乡的思念,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归家之日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渐白,战士满脸泪水。 一、 赏析理解: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二、变型默写: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作文三:《渔家傲--范仲淹》800字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品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④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⑦长烟:荒漠上的烟。
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现代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北方的大雁毫无停留的意思就向南方的衡阳飞去了。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赏析
上阕写景。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
落而城门紧闭。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下阕抒情。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作文四:《渔家傲宋范仲淹》400字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浑浊的酒,难消对万里家乡的思念,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归家之日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渐白,战士满脸泪水。
一、 赏析理解: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二、变型默写: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作文五:《渔家傲·秋思范仲淹》3700字
秋思》
【年代
【作者
【体裁
【词牌名】渔家傲 【文中三异】①天 气奇寒 ②声音之异 ③边城之异 【出处】本文选自《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原文
渔家傲①·秋思
sàixiàqiūláifēngjǐngyìh?ngyángyànqùwúliúyìsìmiàn 塞 下②秋 来
边 声④连 风 景 异,衡阳 雁 去③无 留 意。四 面 biānshēngliánjiǎoqǐqiānzhànglǐzhǎngyānluòrìgūch?ngbì角⑤起,千 嶂⑥里,长 烟⑦落 日孤 城 闭。
管⑨悠悠 zhuójiǔyìbēijiāwànlǐyànránwailaguīwújìqiāngguǎnyōuyōu浊 酒 一 杯 家 万 里,燕 然 未 勒⑧归 无 计。羌
shuāngmǎndìr?nbùmaijiāngjūnbáifàzhēngfūlai
霜 满 地,人 不 寐,将军 白 发 征 夫 泪。
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④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角:军中的号角。
⑥千嶂:崇山峻岭。
⑦长烟:荒漠上的烟。
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译文
译文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无法预计回归的时间。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译文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
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三: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
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对诗的评论
一〇三八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〇四〇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
“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1]
作者简介
范仲淹画像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北宋
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
吴县(今江苏苏州)
当于副宰相。元昊反“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
”,主张建立严密的
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
.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
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
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作文六:《范仲淹《渔家傲》赏析》1200字
牛奶ffgkqmpw|Lv3|被浏览9264次
检举|2013-02-21 22:42
满意回答
检举|2013-02-22 1:58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赏析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作文七:《渔家傲 范仲淹 宋》1300字
渔家傲 范仲淹 宋
1、这首词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上阙写异于南方和内地的边塞秋天凄凉的景色。 “异”字统领上阙,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大雁南飞。②边声四起。③孤城落日。
3、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边塞的荒凉,渲染守边将士的艰苦。
4、下阙抒情:抒写了将士们为国建功的思想和思乡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 计”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5、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游山西村
1、诗歌表现农家的殷勤好客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出了农民朋友的好客习俗。 “莫笑”写出农民的 厚道。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这一句 富有哲理,常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 的天地。也叫“绝处逢生” 。
4、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写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5、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反映出主人的殷勤,客人对此地的留恋。 、
⑹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最末一段,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12-8.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⑴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在一个丰收的 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 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 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⑵《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一二句:农家虽无好酒, 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 肉等款待客人。 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 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生活富足。 三四句: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 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又一村”则写出自己 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山西村山环水绕, 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 用来比喻困境中 仍然蕴含着希望。
五六句: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 着都很简朴。 “古风存” ,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七八句:这一句写主观心境, 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 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
的。 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 对这次郊游发 出了由衷的感叹。
⑶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 留恋村民的好客、热 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作文八:《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500字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塞(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劝学篇》(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劝学篇》(下)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环境篇》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树木成阴,空气清新。绿了大地,润了人心。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山上树木光?,山下走泥浆?。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植树造林镇?风沙,遍地都是好?庄稼。
《合作篇》(上)
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合作篇》(下)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读书篇》
欲知天下事?,须读本领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就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考,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真理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劝学篇》(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临江仙?杨慎 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ao),雄姿英(yīng)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也作强虏,人教版为橹?,语文版为虏?。)(qiáng? lǔ)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á)发(fà)。
人生如梦,一樽(尊)(zūn)还(huán)酹(lai)江月。
作文九:《渔家傲·秋思-范仲淹》4800字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范仲淹祖上最大的官职为宰相,就是武则天朝的范履冰。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任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大秘书),范仲淹2岁时,父亲病逝。
孤儿寡母无以为继,母亲谢氏不得不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的朱文翰。范仲淹随朱姓,改为朱说(yue4)。
随嫁改姓,也算正常。当然,2岁的范仲淹不晓这事。
继父朱文翰也是个县令小官,俸禄不厚,再加上原来就有几个子女,一家人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从读过的资料看,朱文翰这位继父还是基本称职的。
后来,朱文翰调回老家,任淄州长史,淄州有一长白山,山中有醴(li3)泉寺,范仲淹就在这寺中寄宿读书,当时年龄大概20岁。
离开父母的范仲淹开始正式独立生活,很清苦。
记载说,范仲淹每天自己只熬2升粟米粥,放凉后切成4份,一天两顿饭,早晚各吃2份,中午不吃,切碎的生韭菜撒上盐,就是他吃粥的伴菜。
这样的生活,范仲淹没觉得有多苦。
一个人承受清苦的能力有先天性,像范仲淹这样的人对清苦不自觉忽略,容易成大事。
那么朱家的其它子女是否也同步清苦,书上没说,一家子开伙做饭,总不至于像范仲淹这样吧?
继父永远是继父,很难从真心里一视同仁,血缘关系锐不可当,就像跟丈母娘也叫妈。
总体上说,朱文翰这个继父也还行。
有一次,范仲淹回家,见哥哥们花钱随意,就说了几句,哥哥们不耐烦,说漏了嘴:“花我们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
范仲淹诧异,去问母亲,母亲谢氏不得不说出实情,这个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像范仲淹这样饱学诗书的人。
离开朱家,外出求学,与母亲挥泪告别。去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理解并支持范仲淹。
当时宋朝有4大学府,应天府书院是其一,其它3所为:岳麓、嵩阳和白鹿洞。而且是免费!
范仲淹临走时,与母亲约定以10年为限,金榜题名做官后来接母亲。
范仲淹急了,在应天府书院是出了名的勤奋,“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昼昏怠,以水沃面。”
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商丘,学生们都去观光,一览皇帝风采,唯独范仲淹没动,这叫定力。
同学中有一位是南都留守的儿子,看范仲淹实在太苦,就给他好吃的,范仲淹坚决不要,过几天,又给,范仲淹勉强收下,后来这位留守的儿子发现那些好吃的已经变霉发臭,知道范仲淹根本就没吃,不理解外加生气,质问,范仲淹感激地一笑,说怕吃惯了这些,担心以后粗粮淡饭咽不下。
人就应该有这等骨气。
没用10年,5年后,范仲淹金榜题名,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不久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接回老母,恢复范姓。
严重支持,顶。
朝廷官员恢复原姓要上报皇帝,范仲淹的上表奏章中,用了一幅对联:
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
名非伯越,乘舟偶效于陶朱。
张禄、陶朱就是范雎和范蠡,都改了姓。范雎原来在魏国,受排挤到了秦国,改名张禄,成为名相。范蠡帮勾践成功后,改名陶朱,远走他乡。伯(ba4)同“霸”。
范仲淹博学,能想起这2个都姓范且都改姓的人。
当时范仲淹33岁。
真宗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监泰州西溪镇盐仓税官。
泰州靠海地势低,海水灌田之事经常发生,以前曾有一堤坝,年久失修,前几任县令不闻不问,致使百姓无地可种,流离失所。
本来这事并不在范仲淹的管辖范围。
责任在范仲淹的心间涌起,准备插手,但直接上奏又属于越职,就请求两淮发运使张纶上报,并建议让他当这个县的县令,果然事成,范仲淹当了县令,准备修堤。
准备就绪后,正式开工,令范仲淹没想到的是,当中下了几场大雨,洪水凶猛,卷走了100多人,有人造谣说这是东海龙王发恕,建议停止修堤,再加上原本就反对修堤的人乘机发难,工程被迫停了下来。
朝廷派人调查,范仲淹据理力争,认为这是偶然事件,来者被说服,修堤继续。
又出变故,此时范母病重,范仲淹左右为难。
如果自己此时离开,这工程必停,如果坚守岗位,不顾老母,天理不容。
不但读书刻苦且充满智慧的范仲淹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案,他竟然再次说服张纶上报朝廷,不再做两淮发运使,改任泰州知府,以便主抓修堤事宜。
张纶照办,一次不成,再上报,又不成,连续上报了3次,终于如愿以偿。
范仲淹放心地走了,照顾老母。
这绝不是一般的气魄,一个小小的监税官凭什么如此调动上级。
范仲淹忠孝两全,孝,要靠实际行动,不能耍嘴皮子。忠要靠智慧,否则就是愚忠,弄不好会留下笑柄。
修堤这件事,大前提是为国为民,有一个最终别人驳不倒的理由,干好了就是业绩,干不好的可能性很小。
范仲淹当然想做更大的官,更大可能地实现自己济世的理想,找准一个点最关键,修堤这事就能让他闪光。
修堤成功,当时有2600多户百姓回归,安居乐业,为了感谢范仲淹,很多家庭改为范姓,这条堤后来改为“范公堤”。
之后,范仲淹调回京城,晋升为大理寺丞。这是朝廷对他的嘉奖。
新的工作刚刚开始,不料母亲病逝,范仲淹不得不回家守孝3年。
在此期间,两个重量级人物相遇并相知。
正巧晏殊被贬应天府(今商丘市),早闻范仲淹大名,约来相见。
一见如故,当时晏殊文采斐然,俩人成为文友。并邀请范仲淹掌管府学,就是让他当应天府学院校长。
范仲淹正是这所学校的老校友,当年就是从这参加了科举,接下这份邀请后,兢兢业业,以身为则,求学者络绎不绝。
当时范仲淹还在守孝期,不算正式管员,义务帮忙。
有一个故事发生:
有一位姓孙的秀才,拜见范仲淹,见他穿得比较破烂,范仲淹就给他十千钱,过了一年后,此人又来,依旧破烂,范仲淹又给十千,问他为何这样乞讨时,孙秀才凄然正色:“无钱养母,若日得百钱,则足矣。”
范仲淹受了感动,决定帮他,安排他一个学校的职务,月薪3000,从此孙秀才养母无忧,并跟随范仲淹学习《春秋》。
孙秀才玩命学习,范仲淹守孝期满上调时,孙秀才随即辞归回家,与范仲淹一并离开。
这个孙秀才就是10年后大名鼎鼎的孙复,以讲《春秋》著名于世。
范仲淹人品可敬,遇到这样的人,是一种福气。
3年期满后,晏殊极力推荐,范仲淹得以再次回到京城,任职秘阁校理,当时公元1028年。
秘阁校理是一个文官,负责校勘朝廷图书,比较清闲,但如果没有晏殊的推荐,范仲淹未必能进京城。
一个内心正直的人,他是闲不住的。
1022年,真宗去世时,皇帝仁宗只有13岁,由刘太后垂帘指政,到了1029年,仁宗20岁,理应放手的刘太后没有丝毫放手的意思,并要求在她61岁寿辰时,仁宗率文武百官举行朝拜大礼。
很多人有意见,但敢恕不敢言。
范仲淹上书抗议,认为在家皇帝可以上拜母亲,但率朝廷官员一起朝拜,有失皇帝尊严,并要求刘太后还政于仁宗。
惹了刘太后,捅了马蜂窝,外贬为河州府通判,这是第1次被贬,以后还有第2次、第3次。
在这次事件中,晏殊起初表现的非常气愤不理解,因为范仲淹是他推荐的,如果范仲淹有罪,他属于推荐不当,也受牵连。
范仲淹反复向他解释,晏殊听不进去,最后,范仲淹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才算罢休。
在外贬出京之日,好友同僚为他饯行,有人说出心里话:“此行极为光荣。”
范仲淹的这次忠正表现,正合仁宗本意,想想仁宗肯定不满太后专政,当时只是摄于威严,不便阐明态度,对范仲淹不会怨恨。
1033年,刘太后去世,仁宗果然召回范仲淹,担任右司谏。范仲淹的官升了,可到年底时又发生了一件事。
皇帝仁宗想废郭皇后,范仲淹不同意,一国之母,不宜随便废除,强谏,仁宗忍无可忍,再发神威,贬范仲淹为睦州知府。这是第2次。
饯行时,又有人说了一句话:“此行尤其光荣。”
范仲淹一笑。
睦州是个好地方,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范仲淹的心情尚可,想来这是皇帝仁宗的略施善意,他还是心疼这位忠臣的,只不过是没有顺从自己而已。
1034年,范仲淹又被迁往苏州任知府,因为苏州正在闹洪灾。
显然,在皇帝眼里,范仲淹并不是罪臣,是他手中的一杆枪,刺洪水猛兽,范仲淹有着治洪的丰富经验。
努力工作,不发牢骚,这就是范仲淹。
苏州是范仲淹的家乡,这次采取的方法与上次不同,上次是堵,这次是疏,借鉴大禹治水。
这次的成功,范仲淹又被仁宗调回京城,皇帝给他安排了一个新角色:天章阁待制。天章阁是新设立的部门,相当于文学侍从,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顾问,虽然没有具体官职级别,但位置显要。
当时的宰相是吕夷简,两人政见不和,吕宰相担心范仲淹从中作梗,就鼓捣皇帝让范仲淹去作开封知府,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京城知府是个苦差事,不好干,这样就给吕夷简有了很多抓小辫子的机会。
没想到范仲淹走马上任几个月后,将开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条,还是腾出了很多时间,这叫能力,范仲淹真的不简单,绝不是只练嘴上功夫。
有了精力的范仲淹,有一次画了一张图献给仁宗,仁宗一看,是一幅官员升降图,全是人名,并一一注明,哪些是不应该升职的,哪些是不应该降职的,并特别强调,升职的大部分是吕夷简的亲信。
吕夷简急了,召集手下弟兄们群而攻之,对范仲淹反咬一口,告他越权行事、离间君臣,皇帝顶不住了,再贬范仲淹。
这次贬的地方是铙州(江西鄱阳),又有人饯行,又有人说了一句话:“此行特别光荣。”
范仲淹:“我已经光荣3次了。”
敢对宰相的用人不当提出质疑,范仲淹,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更大的不幸接踵而至,铙州路上,范仲淹的妻子病重,再加上一路颠簸,没多久病逝,这对范仲淹的打击很多,相伴了13年的夫妻,这就样撒手而去。
并没有长久沉浸在自我的悲痛中,依旧心系民众,有3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1.为了防止传染疾病,范仲淹建议少喝河水,多挖井,据说现在的鄱阳还留有不少那时开挖的古井。
2.有一位妇人喊冤,说是自己的丈夫在狱中被活活打死,范仲淹亲自过问此事,查明真相后,严惩了办案人员,并作出明确规定,严禁滥用刑罚,禁止逼供,杜绝囚犯意外死亡。
3.铙州有很多人种茶,但茶税太重,百姓不堪重负,范仲淹上表朝廷,要求免税,得到批准后,民间立即流传出:“一章奏免贡新茶,惠及饶民千万家”
正是范仲淹这样的为官者,才使很多人对国家仍有信心。
还有更大的考验。
1038年,西夏党项族自立,国号大夏,正式脱离北宋,旋即进兵延州(今陕西延安),北宋损兵折将,情况危急,当时负责战事的是夏辣和韩琦,在韩琦的举荐下,仁宗将范仲淹调回,与韩琦一起作夏辣的副手。
在攻守的策略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夏辣与韩琦主张进攻,范仲淹建议先以守为主,然后步步为营。矛盾上交朝廷,宰相吕夷简没把西夏放在眼里,进攻,皇帝同意了。
结果残败,范仲淹的主张占了上风。
必须佩服范仲淹,非常的冷静,想想当时的天朝已经几十年没经战事,武将没经验,士兵没斗志,怎么打?
后来皇帝撤职夏辣,由范仲淹和韩琦各守一路。
范仲淹开始有计划实施自己的战略。
首先修筑城池,巩固根据地,稳定住形势,然后逐步采取行动。
范仲淹看重了一个叫马铺的地方,它是西夏与其它几个少数民族来往的必经之路,艺高人胆大,派自己的儿子带兵突然占领,同时运载着建城材料,竟在10天内,构建了一座城池,西夏反应过来时,已经晚了,派了3万人马攻城,范仲淹亲自指挥,西夏兵无功而返。
从此西夏变得比较孤立,范仲淹步步紧逼,建了很多这样的城堡,西夏犯难。
范仲淹友善当时的羌族,羌族首领来访时,屏退左右,促膝交谈,羌族首领感到了范仲淹的真诚,结果是常常羌族军队与宋军共同行动,给西夏的压力很大。
两军的这种对峙,后方供给是个问题,范仲淹上奏,建议军队实行屯田制度,自给自足,皇帝立即同意,为朝廷减轻了巨大负担。
此时的范仲淹,在皇帝仁宗眼里,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不但阻止了西夏的进攻,而且使自己处于优势,但也不能一举歼灭。范仲淹心里清楚,必须逐步进行,总有西夏坚持不住的时候。
还不能确定胜利的时间表,几年来的军旅生涯,范仲淹从一介文官变为统帅一方的军事家,感触颇多,思乡情绪油然而生,挥笔写下了这首留传千古的名作。
作文十:《渔家傲.秋思》范仲淹》3400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3.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荒漠上的烟。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译文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赏析一: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赏析二: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赏析三: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
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调。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慨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