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读《观沧海》有感》1600字
读《观沧海》有感
完全陶醉于大海的美妙景色~沉迷于关于大海的故事~直到天色渐晚~才尽兴而归。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读完《观沧海》的感觉。而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读《观沧海》有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站在河北西南部的碣石山上~向下望去~那一望无际的沧海呈现在眼前。
海水在动荡~浪花是海上的奇景~波浪滔天。可她更像一个舞蹈家~她能让人解除烦恼和忧伤~尽情地舞蹈~海浪冲击着岩石~不时得发出一阵“哗哗”的响声。那沧海的颜色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绘~几座小山耸立在海中央~和一座水上城市一样~有花、有树、争奇斗艳、应有尽有。一阵秋风轻轻的吹来~平静的海面碧波荡漾~层层波纹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在嬉戏。
每天月亮升起~太阳就好像被大海吞没了~太阳和月亮~像亲姐妹一样~形影不离~真是情真意切啊!晚上的星星像银河里洒下的光辉~满天星斗~繁星闪烁~把海面衬托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东临碣石~已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 / 4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诗人不禁叹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人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逢的沧茫大海和海中矗立的岛屿~想到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是何等激奋!这是诗人眼前的岛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掠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英雄本色;波涛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于是诗人叹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
2 / 4
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样的诗~给予人的是说不出来的恢宏、博大之感~是决不可以—一字一句地解说的。只有能够一个人大呼大喊的场合~才可以诵读这样的诗。这是一个讲究”靓“ ”酷“ ”毙“的时代~这个时代艺术的口号是”生产快乐“~而我却觉得~在男生女生不易区分的时代~应该提倡读一下这样的诗要自强~中国青年应该有一种大海的气魄~不反对“爱” “玩” “搞笑”~但是也应该有那么一点点时间读读曹操的《观沧海》~长长阳刚之气。 这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首纯粹的写景诗~也是中国最有气势的一首写景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与山~树与草~风与浪~全是在作者的俯瞰之下~连日与月的行走~也是在诗人的脚下~这真是雄大得让宇宙也得降服的气魄。
充盈诗中的是苍凉与忧患~但是又绝无哀愁与无奈~在这苍凉和忧患与海、山、树、风、日、月的对话之中~让我们感觉到的是跃跃欲试的征服欲望~这是对着强大者宣战时高声的呼喊~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样的岁月~让人激情燃烧。曹操是北征少数民族乌桓时写下这首诗的~这个时候~虽然几个强大的对手已经被他降服~但是南方群雄并立~统一大业困难如山压海迫~但是从这诗中~看出来
3 / 4
的是曹操无所畏惧的雄心~敢寸:征战的气魄。
4 / 4
作文二:《读观沧海有感》9900字
读《观沧海》有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初一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时,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年寒假,老师要求我们写篇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读后感。突然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诗文虽是描秋天环境,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作者写出大海的辽阔壮美;大海汹涌澎湃,浩写
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出来;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就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
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怀统一天下之大志,一生戎马倥偬,面对浩荡无边的大海,所视、所思、所想自然不同于常人。他通过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自己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同时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曹操既没有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观沧海》——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大有作为、叱咤风云人物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它告诉我: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
生命跃动之美,自强不息之志
——《观沧海》读后感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笔。它最大的成功是通过对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闪烁出了哲学的光芒,这是此诗永恒的魅力所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作者没有做更多的铺陈,首句便直入正题,正是刚劲古直的建安诗风,紧接着便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雄浑壮丽、充满生命跃动之美的海之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在浩荡无边的大海上,几座小岛竦然而立,一动一静,对比分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峙
比单纯的写大海的浩瀚无边更具艺术效果。紧接着是对秋之海的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一般诗人,要么描写秋天冷竣肃杀的氛围,为悲秋之作,难出新意;要么另辟蹊径,作翻案文章,如刘禹锡的《秋思》,虽然新奇,但毕竟有些空洞。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怀统一天下之大志,一生戎马倥偬,面对浩荡无边的大海,所视所思所想自然不同于常人。因此他看到的景物,即有“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面,也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充满肃杀和冷峻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跃动的生命与肃杀的环境既矛盾,又统一,它们互为条件,相互斗争,不断运动,是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创造一切壮丽自然景观的必要条件,不是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闪耀着绚丽、纯静光芒的日月星辰,这宇宙的精华,仿佛也是从这复杂动荡同时又充满生机的的大海中孕育而生。两个“若”字,既表现出诗人新奇、大胆的想象,又不违背自然规律,似神来之笔,无可替代。作者通过以上的描写和想象,表达了他的自然观,即一切壮丽雄奇的自然景观,都是自然界内部不断运动、不断斗争的结果。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世宦之家,年轻时也想做一名能臣报效朝廷,但现实却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黄巾起义,阉党之争,断而董卓之乱,汉王朝危若覆卵。为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黄巾,刺杀董卓,不可谓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汉王朝的毁灭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独树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这首诗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所写。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言志,字里行间,我们不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态度吗,
《观沧海》是一首鼓吹唯物主义,宣扬个人进取精神并且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作者用雄健的诗笔写出了他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2004)
读《观沧海》
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初读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其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诗词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
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这首诗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
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
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改写散文
东进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
读《明日歌》有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
了最应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吗,我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我从明天开始为共产主义事
——业奋斗。有些人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朋友,我决不怀疑你的真诚,但为什么要把做的事情放到明天,一切要从明天开始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
之后都有无穷尽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你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变为现实呢,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了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
” 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刈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号,哪有人们日后的健康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扫除尘埃,哪有日复一
日街道马路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
“”“”“”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勤
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间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时,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爱迪生如此,牛顿、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沉湎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观望明
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一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那样,他们从呱呱落地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之中度过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拌和着悔恨、痛惜和哀
…… 伤的泪水
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昨天,不要观望
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今天,是奋斗的起点啊~
“赏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诸君听我《明日歌》。明代文嘉的这首《明日歌》,问世数百年来,万口传颂,至今不衰。它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不要把一切计划和希望寄托在尚是未知数的明天。本文作者在准确领会和把握原诗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读后的实感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例证、引证、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今天的宝贵,只有紧紧抓
“住今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反之,就会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应一切从现在开始,
”从今天开始。文章内容充实,结构谨严,论证有力,语言流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大
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是一篇值得一读的获奖佳作。
《满江红》读后感
这几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朗诵了宋朝抗金爱国名将——岳飞的激情澎湃的宋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意思是岳飞虚度半生,无业绩可夸耀,行军千里征程都有如月掩云中,或是八千里征程都在艰难、黑暗之中进行。这种字面诠释看似通顺,但不求得其内涵和旨意的联贯,意境也很平庸。试想“三十功名”看似自谦实则自负,一般写实性的“八千里路”怎可与之~而且岳飞十年征战,轮蹄如电,“八千里”不过零头小数罢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
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这段词表现了一个爱国诗人的壮怀豪情,气吞云汉,千载后读之,还禀然有生气。这首爱国主义的壮词鼓舞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这首以气为胜,境界开阔,景象博大,气势恢弘,力破千均。豪情迸发,如齐天巨浪,扑面而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后一段是力透纸背的词,那悲壮激昂的声音,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穿过时间的长廊,依然激励这无数中华儿女。
我们是华夏儿女,也是炎黄子孙,这首气势磅礴的诗句鼓舞着十三亿人~
《满江红》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宋朝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填写的《满江红》。这首词激情澎湃,充分展示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美好思想。
宋徽宗崇宁二年,就是公元1103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夜,在相州一家普通岳姓的农户中,岳飞诞生了。后来成为了宋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少年岳飞体力过人。未成年就拉得开300斤的弓箭,能引发1000斤左右的腰弩。未满20岁就有了一身高超武艺。20岁加入了北宋军队。32岁升到了节度使,和当时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齐名。后来因战功卓着,成为了一代名将。但当代皇帝无能,听信秦桧禅言毒死了岳飞,宋朝也因此加速了灭亡。 我最喜欢《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话表达了岳飞的雄心壮志。他要收回大宋江山,但皇帝的昏庸,没能让他完成理想。
我很佩服岳飞,他有雄心壮志,他精忠报国。我要学习岳飞,将来我也要成一代名人,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作文三:《读《观沧海》》900字
读《观沧海》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继承了《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六朝时已沉入海里,东汉末年碣石山在现在的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据史书记载,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了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至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大战之前,身为统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事实也是如此。“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面的“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遇到了大风,海面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澜。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的点染,耸立的山岛“树木从生百草丰茂”,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山岛草木的静态与波涌连天的动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透露了作者热爱壮丽河山的感情。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写的是虚景,这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表现了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从东方升起,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是大海吐纳的;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好像发源于大海。作者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诗歌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诗人的感情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的,如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侧重写风水,后句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等。而《观沧海》里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慨,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宋人敖陶孙评论曹操的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确,这首诗读来就苍凉悲壮,历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作文四:《读《观沧海》》9400字
读《观沧海》有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初一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时,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年寒假,老师要求我们写篇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读后感。突然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诗文虽是描写秋天环境,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作者写出大海的辽阔壮美;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出来;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就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 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怀统一天下之大志,一生戎马倥偬,面对浩荡无边的大海,所视、所思、所想自然不同于常人。他通过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自己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同时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曹操既没有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观沧海》——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大有作为、叱咤风云人物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它告诉我: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
生命跃动之美,自强不息之志
——《观沧海》读后感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笔。它最大的成功是通过对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闪烁出了哲学的光芒,这是此诗永恒的魅力所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作者没有做更多的铺陈,首句便直入正题,正是刚劲古直的建安诗风,紧接着便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雄浑壮丽、充满生命跃动之美的海之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浩荡无边的大海上,几座小岛竦然而立,一动一静,对比分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比单纯的写大海的浩瀚无边更具艺术效果。紧接着是对秋之海的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一般诗人,要么描写秋天冷竣肃杀的氛围,为悲秋之作,难出新意;要么另辟蹊径,作翻案文章,如刘禹锡的《秋思》,虽然新奇,但毕竟有些空洞。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怀统一天下之大志,一生戎马倥偬,面对浩荡无边的大海,所视所思所想自然不同于常人。因此他看到的景物,即有“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面,也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充满肃杀和冷峻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跃动的生命与肃杀的环境既矛盾,又统一,它们互为条件,相互斗争,不断运动,是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创造一切壮丽自然景观的必要条件,不是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闪耀着绚丽、纯静光芒的日月星辰,这宇宙的精华,仿佛也是从这复杂动荡同时又充满生机的的大海中孕育而生。两个“若”字,既表现出诗人新奇、大胆的想象,又不违背自然规律,似神来之笔,无可替代。作者通过以上的描写和想象,表达了他的自然观,即一切壮丽雄奇的自然景观,都是自然界内部不断运动、不断斗争的结果。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世宦之家,年轻时也想做一名能臣报效朝廷,但现实却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黄巾起义,阉党之争,断而董卓之乱,汉王朝危若覆卵。为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黄巾,刺杀董卓,不可谓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汉王朝的毁灭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独树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这首诗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所写。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言志,字里行间,我们不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态度吗?
《观沧海》是一首鼓吹唯物主义,宣扬个人进取精神并且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作者用雄健的诗笔写出了他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2004)
读《观沧海》
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初读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其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
渐渗透出来的。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诗词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这首诗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
“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
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改写散文
东进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
读《明日歌》有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吗?我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我从明天开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有些人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朋友,我决不怀疑你的真诚,但为什么要把做的事情放到明天,一切要从明天开始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尽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你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变为现实呢?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了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刈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号,哪有人们日后的健康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扫除尘埃,哪有日复一日街道马路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
“凿壁借光”的勤学佳话。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间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时,渴了,喝口凉水;
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爱迪生如此,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沉湎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观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一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那样,他们从呱呱落地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之中度过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拌和着悔恨、痛惜和哀伤的泪水……
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今天,是奋斗的起点啊!
赏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诸君听我《明日歌》。”明代文嘉的这首《明日歌》,问世数百年来,万口传颂,至今不衰。它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不要把一切计划和希望寄托在尚是未知数的明天。本文作者在准确领会和把握原诗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读后的实感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例证、引证、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今天的宝贵,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反之,就会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应“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文章内容充实,结构谨严,论证有力,语言流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是一篇值得一读的获奖佳作。
《满江红》读后感
这几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朗诵了宋朝抗金爱国名将——岳飞的激情澎湃的宋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意思是岳飞虚度半生,无业绩可夸耀,行军千里征程都有如月掩云中,或是八千里征程都在艰难、黑暗之中进行。这种字面诠释看似通顺,但不求得其内涵和旨意的联贯,意境也很平庸。试想“三十功名”看似自谦实则自负,一般写实性的“八千里路”怎可与之!而且岳飞十年征战,轮蹄如电,“八千里”不过零头小数罢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这段词表现了一个爱国诗人的壮怀豪情,气吞云汉,千载后读之,还禀然有生气。这首爱国主义的壮词鼓舞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这首以气为胜,境界开阔,景象博大,气势恢弘,力破千均。豪情迸发,如齐天巨浪,扑面而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后一段是力透纸背的词,那悲壮激昂的声音,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穿过时间的长廊,依然激励这无数中华儿女。
我们是华夏儿女,也是炎黄子孙,这首气势磅礴的诗句鼓舞着十三亿人!
《满江红》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宋朝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填写的《满江红》。这首词激情澎湃,充分展示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美好思想。
宋徽宗崇宁二年,就是公元1103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夜,在相州一家普通岳姓的农户中,岳飞诞生了。后来成为了宋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少年岳飞体力过人。未成年就拉得开300斤的弓箭,能引发1000斤左右的腰弩。未满20岁就有了一身高超武艺。20岁加入了北宋军队。32岁升到了节度使,和当时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齐名。后来因战功卓着,成为了一代名将。但当代皇帝无能,听信秦桧禅言毒死了岳飞,宋朝也因此加速了灭亡。
我最喜欢《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话表达了岳飞的雄心壮志。他要收回大宋江山,但皇帝的昏庸,没能让他完成理想。
我很佩服岳飞,他有雄心壮志,他精忠报国。我要学习岳飞,将来我也要成一代名人,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作文五:《读《观沧海》[散文欣赏]》700字
读《观沧海》
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继承了《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六朝时已沉入海里,东汉末年碣石山在现在的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据史书记载,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了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至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大战之前,身为统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事实也是如此。“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面的“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遇到了大风,海面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澜。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的点染,耸立的山岛“树木从生百草丰茂”,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山岛草木的静态与波涌连天的动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透露了作者热爱壮丽河山的感情。
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写的是虚景,这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表现了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从东方升起,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是大海吐纳的;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好像发源于大海。作者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作文六:《了凡 夜观沧海有感》400字
夜观沧海有感 [东风第一枝]???? 文/了凡 ?? 简体 繁体
1、此篇初稿写于三周前,公司到东海边开年会,夜观沧海有感而作,昨日修改定稿。
2、有这样一个实验:你拿一张纸一支笔静静地坐下来,把你记事开始到现在,你能想到的认识的人的名字写下来。最终的统计数据是,人均在700个左右。呵呵,全球近70亿人呐。说明缘分的不易。此篇的感慨正基于此,珍惜身边人吧,亲人、朋友、同事,他们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极尽一生所撞见的,能记住不忘的1/700.
暮色深深,波光澹澹。欣欣雨歇风散。
海空一线相连,岸崖万鸥同返。
星繁云淡。天地间、夜柔如缎。
极尽处、滴落流珠,卷入浪涛不见。(1)
低凝目、无边浩瀚。
抬望眼、依稀银汉。
针芒米粟人生,几日争春花瓣。
江山万古。得与失、何需盘算。
喜或悲、弹指之间。须珍爱身边伴。
注(1):流珠,指夜空划过的流星。
本文发表于 2012-04-13 14:03 ,被阅读过 930 次 ?? [举报]
赞(18) 收藏(12) ??? 0
作文七:《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5900字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_______ ,是 _______ 时期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 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_______ ②以观沧海_______ ③水何澹澹 _______ ④山岛竦峙_______ ⑤星汉灿烂_______
⑥若出其里_______ ⑦幸甚至哉_______ ⑧歌以咏志 _______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阅读训练】
1. 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化钟神秀”一句了泰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 (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解释词语:造化:______________ 凌:__________ 览:__________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 ,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 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5.远望的是( )
36.近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 ”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 跃上 看 21.六 景 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 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 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文八:《观沧海》5100字
观沧海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乐曲,营造气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动画,教师激情配音:东汉末年, 朝廷昏庸无能,连年战乱,无数人战死沙场,大地血雨腥风,在这乱世中,有一 人傲视三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灭吕布,逐刘备,败袁绍,逐渐统一 了北方。 他是谁呢? (生答:曹操) 对,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 《观沧海》 (点击出课题) 这是怎样一首诗呢?下面请同学们听读全诗。
二、听读全诗,整体感知 。
1、说说你看到、听到或想到了什么?
2、你能否用下列句式表达自己的听读感受?
这是一首 诗(从体裁、题材、内容等不同角度)。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 一般无标题; 结尾句有时是诗的附文, 跟诗的内容没有多大联系。 《观沧海》 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
三、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的大意。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指名展示探究结果)
1、 选自《乐府诗集》 。题目 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 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临”作“登临”讲。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 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何:何其,多么。澹澹(d àn ) :水波动荡的样子 竦 (s ǒng ) 峙:耸立。 竦, 同“耸”,高。 峙, 挺立。 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 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多么的壮丽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星汉:指银河。这 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 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 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 象。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3、结合诗句及自己理解串讲 古诗大意:东征登上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 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 盛。冷清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 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庆幸得很,好极了,于是作歌来歌咏我的志向。
4、这首乐府诗,是曹操所作《步出夏门行》的首章。诗文(开头两句即第一层)开篇 点题,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即观海的方位、地点、观察对象, )这是继承 《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
四、反复朗读,品味诗人情感与志向
1、进入诗境,体会慷慨豪迈之情。 (想要明白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志向我们先来了解 一下作者以及他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曹操(155— 220) ,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安徽省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 家、诗人。喜用乐府旧题作诗 , 内容多有创新。其诗语言质朴,风格慷慨悲壮。
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凯 旋归来的途中经过碣石山,这时的曹操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又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北征乌桓一 举获取,统一了中国北部,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便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 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自然心情激荡,浮想联翩,写下了这 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诗文开篇点题,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中 “ 临 ” 、 “ 观 ” 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 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 气吞山河,一副 “ 得志才子 ” 的形象。接下来写观海所见的景物时,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 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 静态,次及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 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 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 我们 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 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 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 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 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2、通过语音的轻重,音节的快慢,语气的强弱来表达慷慨豪迈之情。
3、 将诗歌想象成一幅幅美丽雄壮的画面不但便于理解成诵, 也可长久记忆诗 歌。 请想象画面, 背读诗文:登山望海图 水荡山耸图 草木争荣图 风 吹浪涌图 海托天宇图
五、乐府诗的音韵很美,是和乐而歌的,请欣赏唱读
六、质疑问难
话题 1:第一、二句中的“临”、“观”二字让你看到一位怎样的 诗人形象? “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此时的曹操所向披 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 (远非后来赤壁败战, 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 )
话题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让你产生哪些联想?
话题 3:诗的 3-8句与 9-12句在写作角度上有何不同?
话题 4:仿照前三个话题,你也能问上一问吗?
(1)、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在 写作角度上有何不同?(提示:前者是静景,后者是动景,所谓动静结合法。) (2)、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 阔,博大胸怀的境界,诗人写实景、虚景与表达其志向有何联系?
(提示: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 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 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 建功 立业的强烈愿望。 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 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以沧海自比, 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 气魄。)
(3)、“澹澹”“耸峙”“丛生”“丰茂”“涌起”“日月之行,星 汉灿烂”各有什么表现力?(提示:“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耸峙”蕴 涵了挺立不摇的力, “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 “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 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4)、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5)、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草木的什么特点?传达出作者 的什么感情?
(提示:特写山岛之景的勃勃生机,突出欣欣向荣景象,表达出 作者的乐观情怀。)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 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 巍然耸立。 “树木” 、 “百草”二句写岛上的草木,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一派生机勃勃。是静景,是近 看所见之景,是特写; “秋风” 、 “洪波”二句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写的是动 景, 是远观所见之景, 这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 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 这部分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6)、“大海”和“日月”分别让我们联想起什么?
……
七、读了曹操的《观沧海》,我有话要说:
(1) 、 对自己:(2) 、 对曹操:(3) 、 对大海:
(4)、对历史:(5)、对文
学:
八、激情吟诵,升华情感
教师有感情朗诵:这首诗写于公元 207年,距今已经过去了 1800多 年, 但我们今天读来, 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曹操继承 和发扬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两个优秀传统,即(投影显示以下内容):
1、诗传情 2、诗言志
九、结束语 :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乐曲)
教师激情朗诵:现在让我们在雄壮的音乐声中, 再一次齐背这首诗, 体会诗人的 壮志、文学的魅力和历史的沧桑吧。
十、作业:
用爱影响生命
M1-9 郭佳琦
志愿者是快乐的凡人 , 也是人间的天使 , 做一名快乐的志愿者正 是我的心愿 !
每次看到那些活跃的身影, 我都会深深感动:每一位志愿者都是 纯净的天使,他们或许有着平凡的面容,从事平凡的工作,但他们却 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燃烧着内心热情的火焰。 “授人玫瑰,手有余 香”,这些凡间天使在传递快乐、爱心和信念的同时,自己的人生也 多了一份历练,一笔精彩。
看着他们热情洋溢的笑脸, 我的心中常常不可抑制地涌上阵阵羡 慕。前几天的 艺术节,我有幸成为了志愿者服务队中的一员, 当我 看 到一张张感激的笑脸, 我体会到了美的真正含义。 志愿者服务 让我体 会到了什么是纯真,什么是美丽,什么是和谐。我看见老师的微笑, 看见孩子的笑容,看见志愿者的笑脸,看见爱正在土壤上长出新绿, 你一滴水, 我一束阳光, 他一点呵护……这个世界便充满了爱……这 一切带给了我对人生新的感悟:用爱影响生命!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志愿者精神之所在, “雁过无声,叶落 无痕”是我们用知识回报社会的最好行动。同学们,行动吧!加入志 愿者行列,去奉献我们的青春,奉献我们的智慧,奉献我们的汗水, 在奉献中完善我们的生命, 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奉献中得到 真诚和坦荡。 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净, 让我们的青春在阳光下真正的 飞扬起来,激荡起来。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志愿者最真切的心语。虽然 志愿者的工作很艰辛, 但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因为志愿者工作不 仅是一种奉献, 更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和爱, 使彼此的心更加 靠近; 志愿者工作能增强我们的协作精神、 团队精神和帮困扶弱意识, 并使我们从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整个社会。
行动吧,同学们!用心去感受志愿者的工作!让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付出与奉献中得到历炼和提高!
2010-11-8
1、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 “起” “里” “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
(这首诗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 大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
2、 曹操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 寿》等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去领会古人融情于 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意(炼字炼句)的手法。
[练习 ] 1.《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2.《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3. 《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描写大海的句子有:____________,山岛耸峙;树木丛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 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 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一 起走进古代诗歌《观沧海》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意(炼字炼句)的手法。
诗中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 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作文九:《观沧海》4300字
观沧海》解析鉴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说日 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 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运 用了虚拟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这是诗人博大和奇伟胸怀的写照。 《次北固山下》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 势,水面变得辽阔了。 “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 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大自 然拟人化, 显得生动有趣,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 象征,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也暗含着诗人对流 年消逝的感伤。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运用拟人手法,从嗅觉和 听觉这两方面描写, 笼罩着欢快和喜悦的心情, 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 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天净沙》 的赏析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断肠人在天涯”,令 人潸然泪下, 化景为情, 情从景出, 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 孤身漂泊的身影。 全曲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 完美地表现 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塑造了 一位刚毅勇敢、纯真善良的女性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勤劳、 朴素、机智、勇敢的好品质。“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 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显示了她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雄兔 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比喻奇特, 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望岳》赏析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 “ 钟 ” 字,将大 自然写得有情有趣,突出了泰山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 割 ” 突出了泰山的 “ 奇 险 ” 。 “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 两句是细望, 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 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在象征手法中体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 使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 字,令人满目凄然。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寂寞。“烽火 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 因
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千古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揭示主题,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石壕吏》赏析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两句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 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 “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 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 并为老妇 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归园田居》 (其三)赏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 其中洋 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的 “ 愿 ” 更蕴含了诗人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高尚情操。
《使至塞上》赏析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借景抒情, 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以 “归雁”反衬, 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伤感。 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 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圆”字,却给 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赏析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入”字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显得天空寥廓, 境界高远。 景中蕴藏着 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一联感 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 的兴奋喜悦之情。
《游山西村》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不单是欣赏美妙的山村自然 风光, 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 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 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塑造了一个 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凄凉地”、 “弃置身”, 抒发了 诗人深受打击、 迫害而无法平静的愤懑心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 人。 ”借用“闻笛”的典故来抒写怀念亡友之情。 用“烂柯”的典故来抒发时局 多变、世事全非的感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 “病树”常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腐朽的事物 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
《赤壁》的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过零丁洋》赏析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 微, 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 本联对仗工整, 比喻贴切, 形像鲜明, 感情挚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 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使全篇由悲而壮, 由郁而扬, 形成一 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明月几时有》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想象力丰富。这是对大自然及宇宙的追问, 是对人世间的不满。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园缺, 此事古难全。 ”这里把景 物与人情、 自然与社会、 写实与写意完美地融合一起, 把对弟弟的思念表达得酣 畅淋漓。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充分展现词人对亲情的珍重和怀念, 是 对人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的深切祝愿和告慰。 这首词的上半阕, 主要抒发他 在遭遇诬陷之后的愤慨及郁闷。 词的下半阕, 主要是思念弟弟, 借圆月衬托别情。 《潼关怀古》赏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的总结。由写景而怀古,由怀古而议论抒 慨, 借古伤时, 历史上的王朝兴盛也罢、 败亡也罢, 老百姓总是逃不过这其间的 灾殃和苦难:
《饮酒》之五赏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 醉心田园 的情志, 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 洁身自好的一面, 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 与世 无争的消极情绪。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 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行路难》其一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暗天。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 路障碍重重, 但仍将会有一天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 乐观 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 这几句推 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颜”的理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绘成春景, 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从而使诗句成为咏雪的千古绝唱。 《己亥杂诗》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 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不忘报国之志, 充分表达诗人 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望江南》赏析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只八个字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 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过尽千帆皆不是。 ”反映出她的失望之深。 “斜 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表现了思妇从早到晚一整天的企盼终以失望告终, 最后愁肠寸断。全词采用白描、直叙手法含蓄、细腻地表达了人物内心活动。 《渔家傲》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既渲染西北边塞的荒漠, 表现了塞下 风景之“异”, 也暗示了将士思乡怀亲的感情。 “雁去”、 “边声”、 “千嶂” 等边地特有的物象, 衬托和突出了边塞“孤城”四周的苍凉秋景, 为下面的抒情 渲染了氛围。 “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出了将士的思乡之愁。 “燕然未勒归无计” 引用典故抒发了战士们的报国之志。 “恙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床前明 月光, 疑是地上霜”) , “明月”例来是作为思乡的意象, 营造了思乡不寐的意 境。“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表现出作者壮志豪情。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郁闷。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 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 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武陵春》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 “日 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表达了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破阵子》 赏析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描绘了壮观、 热烈的战斗场面! “沙 场秋点兵”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 “了却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天 下事”, 指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大业。 “生前身后名”, 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 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可怜白发 生”,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关雎》赏析
首章四句见物起兴, 写自己的爱情与想望。 次章八句, 以缠绵悱恻之情, 道 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 描写男子向往著愿望实现 时的欢乐。
《蒹葭》赏析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 绘 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 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 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 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 既点明了时节、环境, 营造了一种萧凉 凄清的氛围,又衬托出诗人当时的惆怅心情,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 着追求艰难, 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全诗围绕同一中心, 抒写作者 对恋人的一种执着的思念和追求。
作文十:《《观沧海》》1200字
《观沧海》教案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 趣。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 1 课时 李永建 朗读赏析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课时 备课人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授课人 第一课时
授课人 补充 ,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 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 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 的名义发号施令, “挟天子以令诸侯” ,先后削平吕布 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 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 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 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 帝。 2、诗歌常识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 中的第一章――《观沧海》 。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 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 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
或拟乐府。 3、写作背景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 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 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近《观沧海》 。
三、朗读练习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3、学 生个人配乐朗读。 4、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疏通字义,读懂诗歌
1、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2、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 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3、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 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五、深入赏析,探究主旨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2、这首诗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
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赏析诗歌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 。 2、结合本诗,简析诗人的形象。
七、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 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 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八、作业
背诵并默写《观沧海》
集体讨论
记录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