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我用这残损的手掌》4100字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爱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培养学生解读、分析、对比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用 “ 残损的手掌 ”“ 摸索 ” 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 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表现。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3.研讨点拨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诗人像 “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 , 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 燃了民族郁愤,以 “ 雨巷诗人 ” 之名行世的他也收起了彷徨 “ 雨巷 ” 中的 “ 油纸伞 ” ,而在 “ 狱中题壁 ” ,并且 “ 用 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 放声歌唱 “ 永恒的中国 ” 。他就是戴望舒。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 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 —— 《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作者、课题 )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 (1905~1950)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 青年团。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 受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组织 “ 文协 ” 香港分会并任理 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 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 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 1942年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 情怀。
2、有感情地朗读,充分体会诗人情感。
(1)感情基调:深沉 → 深情
(2)分角色:
(师领:深沉地) 1— 4句
(男合:深沉而低缓) 5— 8句
(女合:轻声、低缓) 9句
(男合:轻声、低缓) 10句
…… (11句 — 14句男女交错诵读)
(师领:深情而高亢) 15-18句
(男合:深情而明朗) 19-20句
(女合:亮丽而坚定) 21-22句
(男合:高亢而坚定) 23-24句
(女合:亮丽而坚定) 25-26句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 “ 残损 ” ,却仍然要摸索祖国 “ 广大的土地 ” .触 到的只是 “ 血和灰 ” ,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 “ 阴暗 ” 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 “ 那辽远的一角 ” ,即 “ 依然完整 ” ,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 这块象征着 “ 永恒的中国 ” 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体会诗人用 “ 残损的手掌 ”“ 摸索 ” 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
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 表达鲜明的感情色彩 .
(2)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 “ 残损的手掌 ” 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 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 广大的土地 ” 象征祖国, “ 残损的手掌 ” 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 “ 灰烬 ”“ 血 ”“ 泥 ” 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 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 有着共同的命运。
“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 , “ 手掌 ” 将诗人引到了他的 “ 家乡 ” ,这里的景色曾 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 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 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 , “ 手掌 ” 由北向南, 抚过大片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 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 , 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 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 , “ 手掌 ” 终于摸到了 “ 一角依然完 整 ” 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 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 ,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 “ 我用残损 的手掌 ” 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 “ 我 ” ,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 恋人的柔 发 ”“ 婴孩手中乳 ” ,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 ,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 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 ,以 “ 太阳 ” 和 “ 春 ” 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 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 那里,永恒的中国 ” ,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 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 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 “ 手掌 ” 的触 觉作用 (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 ) ,如 “ 微凉 ”“ 冷 ”“ 滑出 ”“ 细 ”“ 软 ”“ 蘸 ” 等等。这样,就 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 “ 手掌的感受 ” 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4)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 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5)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A “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 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 “ 这一角 ” 的温柔感 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B “ 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 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C “ 堤上繁花锦障 ” 是明喻,用 “ 繁花锦障 ” 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D “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 是借喻,用 “ 广大的土地 ” 借喻整个中国。
E “ 那里是太阳,是春 ” 是暗喻,用 “ 太阳和春天 ” 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F “ 无形的手掌 ” 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6)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 ” ,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 ,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7)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 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 , 读起 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 5行 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 “ 乡 — 幛 — 芳 — 凉 ”“ 骨 — 出 ”“ 草 — 蒿 ”“ 悴 — 水 ”“ 山 — 暗 ”“ 抚 — 乳 ”“ 掌 — 望 ”“ 活 — 国 ” 。 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课堂小结 ]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 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五、课堂拓展。
理解背诵戴望舒的《雨巷》
作文二:《《我用这残损的手掌》同步训练》2800字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灰jìn ( ) 荇z ǎo ( ) 蓬h āo ( ) lóu ( )蚁
蓬bó( ) lì( )枝 zhàn ( )着 锦zhàng ( )
2、《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原名。代表作有
3、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桥
杨山
道路与道路的连接 寂寞时甘愿寂寞
渴望与等待的组合 痛苦时甘愿痛苦
默默承受重量 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
大队人马从胸膛上驰过 用一支无声的歌
(注:杨山,现代诗人,曾任《红岩》杂志副主编)
A .这首诗以桥喻人,写得朦胧.含蓄,意象有典型性,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发人思索,耐人寻味。
B .“桥”的形象也是一切奉献者的形象。“默默承受重量”,甘当他人或后代的“桥”,让他人或后代通向幸福的彼岸,而自己,“寂寞时甘愿寂寞/痛苦时甘愿痛苦”,这正是奉献者的共同特征,《桥》是一首奉献者的歌。
C .诗中“桥”的形象可视为作者自喻。作为文艺刊物的编辑,诗人“甘愿” 充当“大队”文学 习作者由文学之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成为他们“渴望与等待的组合”。“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用一支无声的歌”,这就是诗人的愿望。
D .《桥》给人以人格的力量,给人以美的情操和享受,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好诗。
4、仿句练习。
依照下面的比喻句的句式,分别以“悲伤”或“快乐”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指的是哪里的土地?(提示比如大自然的或者地图上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诗中一处用了比喻的句子,指出其表达作用。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
(二)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
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烬、藻、蒿、蝼、勃、荔、蘸、嶂。
2、戴望舒,戴梦鸥。《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等等。
3、B
二、阅读理解。
(一)1、想像、联想、暗示、对比、烘托等。
2、指的是地图上的“广大的土地” 。
3、“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香港;“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4、如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比喻更加形象生动。
5、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6、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7、此题意在让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二)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作文三:《我用残损的手掌》2300字
2. 《我用残损的手掌》预习案
学习目标 :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背诵本诗。
2.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 表达效果。
3.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 . ( ) 荇藻
.. ( ) 蓬蒿
.. ( )
憔悴 ( ):
蝼蚁 ( ):
2. 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 (1905~1950) ,原名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 有《我的记忆》《 》《望舒诗稿》和《 》。
二、理解探究
1. 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 读第一部分, 思考:“残损的手掌” 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 仅仅指土地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
三、合作释疑
1. 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 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 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 目中应是怎样的?
五、拓展延伸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
注:罡 (gāng) 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 ? 诗人“发现”了什么 ?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 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 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 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 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 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 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 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o ()哑 荇 . ()藻 hour()咙 蝼蚁 . () 锦 zhàng() 憔 cuì() 蓬蒿 . () 河堤 . ()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B.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C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3. 《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 一 诗 中 点 明 题 目 , 统 摄 全 诗 的 句 子 是 。
二、阅读
阅读俄国莱蒙托夫 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帆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 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 “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
作文四:《我用残损的手掌》59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八百里秦川
从洪荒远古的年代起,清悠悠的渭河水就缓缓地流淌着。在渭河的岸边,巍峨的秦岭山连绵蜿蜒。使人感到,美丽的八百里秦川就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
啊!八百里秦川。我的生长着许多神话故事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埋藏着许多帝王之梦的八百里秦川;我的矗立着大雁塔小雁塔的八百里秦川;我的连接着丝绸之路的八百里秦川;我的诗仙举杯邀明月的八百里秦川;我的佳人荡波华清池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吃着羊肉泡馍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吼着秦腔唱着大戏的八百里秦川;我的剪着窗花吹着唢呐的八百里秦川啊!八百里秦川,是生我养我的一方沃土。八百里秦川,是我日夜思念的梦中的家园。 咸阳古道的那一抹斜阳,似乎还高挂在风雨之后的天空上。灞桥的柳枝依依惜别在诗情浸透的黄昏中。暮鼓敲响的,是一帘清幽的寒梦。在古长安的那片残月下,谁穿着长衫的身影匆匆掠过了茂密的碑林?
八百里秦川啊!浓缩着八百里的苦难和辛酸,舒展着八百里的富足和梦幻。站在宽厚的古城墙上,我的双脚常在历史的深处深陷。举目眺望,多少楼台还在岁月的烟雨中?多少爱与恨已经荡然无存?惟有法门寺的钟声,依旧在我的耳边近了又远,远了又近…… 许多年前,我在八百里秦川的一间窑洞中出生,又在八百里秦川的黄土炕上一天天地长大。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条道路和河流;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每一座山坡和沟壑;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民歌和方言;我熟悉八百里秦川上的风俗和习惯……
八百里秦川,是我的生命最初的起点和摇篮。滔滔的渭河水,给了我流淌的血液。巍巍的秦岭山,给了我强健的骨骼。啊!八百里秦川,我知道,我的生命注定是属于你的。属于你的贫瘠和辽阔、属于你的淳朴和古老、属于你的美丽和富饶。
啊!八百里秦川,我的魂牵梦萦的八百里秦川。
喊黄河
那是我浪淘沙、深不可测的虎跳峡呀, 千年史书、万代智慧,记载过多少雄文; 珍藏过多少华篇。 黄河哟黄河,对你: 每一个沙粒,都是丰富而又流动的情感。
是谁说过,读懂黄河的人, 是最富有的人; 是谁说过,读懂黄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我纵然沦为一个全天下最愚的木讷诗人, 今生也要跟你大亲一场;
今世也要跟你梦过一回…… 我看着缓缓流淌的水滴, 我问水滴,水滴无痕,汇成溪流; 我问水滴,水滴无痕,汇成溪流; 我问溪流,溪流无悔,注入江河;
我问溪流,溪流无悔,注入江河 ;哦,我终于懂得了你的伟大无比,
正在于你有一个积淀沉疴的气度, 你能容纳百川,正在于有一个沉疴的胸怀!
耸峙的奇峰,曾经阻挡过你决胜千里的蹄踏, 是你挥舞怒涛的巨斧,凿开通往天堑的道路 逶迤的峻岭,曾经阻挡过你震天拍地的嘶鸣, 是你扬起飞瀑的利刃劈开锁住关峡的门闸。 你以一个拓荒者的魂魄,塑成历史的风景, 你以一个拓荒者的气度, 挥写历史的丰篇! 山,看下去是河,河,站起来是山!大河为何向东流?那是与密西西比河忠诚的去握手; 大河为何向东流?那是莱茵河亲密的呼唤;大河为何向东流? 那是与尼罗河忘情的去对话……黄河选择了大海,那是大海的幸运; 大海接纳了黄河,那是黄河的光荣!哦,就在黄河与全世界的江河纵情狂舞之间 就在全世界的江河与黄河首妊的转速起舞之时;地球分娩出一个古老而有年轻的巨人 叫:-----中 国!!
船,海港
有人说,“我愿做一条小船,勇敢的投入大海的怀抱”。 我是如此的钦佩他。因为,我做不了漂泊的小船...... 当我第一次驾船远航,船舱中载满了希望。碧蓝的海,碧蓝的天。雪白的云,雪白的帆。我打算乘风破浪,去寻找那遥远的海港。也经历了恶浪,也经历了狂涛,也沉入海底,也跃上浪梢。而挺立的帆始终扬着希望。 看,那是什么!是海港! 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神采,船儿象离弦的箭一样飞驰。 然而,当我快要靠近港口时,发现这里出入着一艘艘的万吨巨轮,海港丝毫没有在意我的存在。尽管留恋,尽管不舍。 我还是又一次踏上远航的路,去期盼下一个天堂。 海是如此的无边无际,海是如此的可怕。一次次的把船底掀翻,一次次的把桅杆打断。而海仍是海,船还是船。拖着疲惫的身躯,我仍旧扬起帆。 第二次,我看见了港口!我看见了希望。港口是如此的平静,没有来往的船,没有汹涌的涛。我小心翼翼的驶向海港,多希望能就此停靠。 好容易走近港口,一抬头,看见一面大旗在迎风飘,上面写着“平静的港湾,不允许有任何打扰”。我知道我应该离开了。向海港望了最后一眼,我又踏上了熟悉的旅程。海啊,我该如何诉说你的不是?你为何要对我如此摧残,为何要让我不得不去寻找那可以躲避你的港湾。而世界之大却又哪有我可以容身之所。 漂泊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本以为会就这样飘
到世界的尽头。可是,有一天,我又看见了----海港! 我不该,我不能,我却不知不觉将船舵搬向了她的方向。 我驶向她,没有看见穿梭的船;我驶向她,也不见高高飘扬 的旗。终于我行驶到了入港的地方,却面对着一扇半开的门,我茫然不知所措了。久久的我凝视着海港,既盼又怕。我盼着闸门早日开启,又怕它不知何时会关闭。而海港没有反应。空气,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都凝固了。----既然时间都凝固了,故事也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 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尾,唉,等到时间融化的时节吧!
走进文成公主
西藏的神秘多半源于布达拉宫的神秘,我总感觉连飘逸在布达拉宫上空大片大片的云朵都是有生命的,而站立或端坐在布达拉宫内的所有佛像更是有生命的。众多佛像中,我在文成公主面前停留的时间最长,也惟有她与我最亲近,仿佛那是自己远嫁的一个姐姐,静静在那等了千年,痴痴地等着故乡人的到来?<词顾暝禄崂?,我相信大唐远嫁的美丽公主是永远不会老的。然而,尽管那端庄的脸上流露出微笑,尽管藏人视她为神圣,可我依然从那双眼神中感觉到了一些什么。我不能确切地意味出那到底是什么,总之我在看她时没去用一般人看神的眼光,也许仅是一个女人在看另一个女人!虽然她是被成千上万的藏人膜拜的神的化身,可我想她更是远古的大唐一对夫妇心爱的女儿~
哦,姐姐,我那以十六岁的年华,为后人铺开一条通向西域之路的姐姐,当藏王的使者以过人的智慧为他的主人赢取你时,当大唐以特殊的方式嫁出自己最玲珑美丽的女儿时,姐姐,我听见迎亲的马车轮,在长安街口发出了颤动的声音。一挂被晚霞染红的帘儿隔离了你对故土最后的回望,你带着你特别的嫁妆,父皇送你的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匆匆踏上西行之路,你在颠簸的马车上度过了没有颜色的春天,你在心里对自己说,要让大唐最好的种子,在另一块土壤生长出故土的青郁和旺盛。当盛夏的知了,试图让单调的鸣叫声钻进你们夜宿的帐篷,你打开了随身带着的古琴,于是唐乐就从你灵巧的指尖飘浮起?矗蛭饔虻纳畲Α5毖赝镜幕牧拐咽咀派钋锏牡嚼矗鳎闶欠裼窒氲搅俗约汗敕壳暗哪强檬袷鳎磕阋泊戳怂闹肿勇穑磕闶欠褚媚侵换岢な泛凸馔和荷铰龅奈鞑兀补衣筇仆恋厣夏切α蚜俗斓墓的兀?
雪花飞舞,不知你在寒冷的马车上是如何度过了这雪域的冰天雪地,你一定喜欢雪,你本就是大唐冰清玉洁的女儿……
藏王的使者东赞,这个粗中有细对你一路呵护的康巴汉子啊,在故乡你就多次听父皇夸奖他的聪明智慧,那三道难题,让诸国求亲的王子面露愧色,单单就难不到藏王的使者。他三试三胜,不但为他的藏王赢得心仪已久的大唐公主,更是在大唐和西藏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绿色中国》 作者 请湖之都
你知道中国的颜色吗?有人说中国是火红色的,因为娇艳的红色代表了蓬勃的青春中国; 也有人说中国是蓝色,因为深沉的蓝色代表了广博的中国; 还有人说中国是褐色的,因为古老的中国是一个褐色的历史祭奠; 而我却说中国是绿色的,这片绿色的中国永远永远沉淀在你我的生命里。 这是一个绿色的中国,尽管她的土地有大漠黄沙有戈壁高原; 尽管她曾经贫瘠至今也不富裕,可是她的颜色依旧是青翠的苍绿。 壮美的青藏高原是绿色的,因为在她久远的生命中有着一群无畏的高原兵, 广袤的西北大漠是绿色的,因为在她无垠的胸怀里永远有着一群无私的大漠人。 澎湃的南中国海的浪花是绿色的,因为那是守岛战士思乡的眼泪编织的心情; 高远天空的流云是绿色的,因为那是中国军人用忠诚铸就的无言墓志铭。 其实绿色的中国很平凡,他平凡就象是每一个守卫他的士兵。 绿色的中国是沉静的,沉静的犹如生命中灿烂的夏花般绚烂却无言。 绿色的中国是淡漠的,淡漠的犹如高天上的流云般匆匆却无痕迹。 绿色的中国就在你我的生活里,他是繁华中最阑珊的景色,不经意中最无言的故事。 就在此时此刻,也许他正在伴着星光翱翔在祖国的领空之上, 也许他正顶着高原夏季的风雪守望着清晨的黎明,也许他正在荒芜的大漠中同明月一起遥望着故乡的方向。甚至此刻他正永久于长眠于苍柏泥土之中,思念着远方白发苍苍的亲娘。朋友,你感受到了吗?绿色中国的跳动的脉搏?是那样铿锵有力;你触摸到了吗?绿色中国坚强生命力?如钢铁般坚不可摧。绿色的中国永远排列在平凡的生命里,他们用身体铸就了生命的故事,他们用精神铸就了军魂的骨血,他们是绿色中国的远山, 深海,大漠,岛屿,甚至是绿色中国的每一棵树每一朵?恳涣8∮蔚某玖!?
于是--这就是中国,你我绿色的中国。
西风胡杨
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樘?……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金黄之美,属于秋天。凡秋天最美的树,都在春夏时显得平淡。可当严冬来临时,一场凌风厉雨的抽打,棵棵绿树郁积多时的幽怨,突然迸发出最鲜活最丰满的生命。那金黄,那鲜红,那刚烈,那凄婉,那裹着苍云顶着青天的孤傲,那如悲如喜如梦如烟的摇曳,会使你在夜里借着月光去抚摸隐约朦胧的花影,会使你在清晨踏着雨露去感触沙沙的落叶。你会凝思,你会倾听,你会去当一个剑者,披着一袭白衫,在飘然旋起的片片飞黄与零零落红中遥遥劈斩,挥出那道悲凉的弧线。这便是秋树。如同我喜爱夕阳,唯有在傍晚,唯有在坠落西山的瞬间,烈日变红了,金光变柔了,道道彩练划出万朵莲花,整个天穹被泼染得绚丽缤纷,使这最后的挣扎、最后的拼搏,抛洒出最后的灿烂。人们开始明白它的存在,开始追忆它的辉煌,开始探寻它的伟大,开始恐惧黑夜的来临。这秋树与夕阳,是人们心中梦中的诗画。而金秋的胡杨,便是这诗画中的绝品。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两个天敌彼此对视着,彼此僵持着,整整一亿年。在这两者中间,是一条历尽沧桑的古道,它属于人类,那便是丝绸之路。想想当时在这条路上络绎不绝、逶迤而行的人们,一边是空旷的令人窒息的死海,一边是鲜活的令人亢奋的生命;一边使人觉得渺小而数着一粒粒流沙去随意抛逝自己的青春,一边又使人看到勃勃而生的绿色去挣扎走完人生的旅程。心中太多的疑惑,使人们将头举向天空。天空中,风雨雷电,变幻莫测。人们便开始探索,开始感悟,开始有了一种冲动,便是想通过今生的修炼,而在来世登上白云,去了解天堂的奥秘。如此,你就会明白,佛祖释迦牟尼是如何从这条路上踏进中国的。
青海新闻网讯 7月19日下午,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玉树州委、州政府在结古镇联合召开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专题会议。会议进一步加强了玉树灾后重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总结了玉树灾后重建工程开工以来的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安排部署了下一步工作。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玉树州委书记旦科讲话。
去年7月以来,玉树灾后重建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总体情况处于受控状态,未发现较大质量隐患,安全生产基本平稳。一年来,北京市、辽宁省,四大央企,省内西宁、海东、海南、海西4个援建地区以及省内11家援建企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及玉树灾后重建工程质量的一系列有关规定,较好地落实了施工企业内部工程质量监管各项措施。 2010年,国家统计局及所属机构“三公”决算11627.85万元。从公布时间上看,这是继中科院、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之后,第5个支出总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
国家统计局表示,这些费用涵盖了国家统计局所属机构包括国家统计局本级和8个财政补助事业单位以及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另外,在地方政府统计机构中,还有由国家统计局管理的中央事业编人员。如果以其在编人员21722名员工计算,人均“三公经费”5353元;如果加上5000名长期聘用人员,其“三公经费”人均4351元。
作文五:《《我用残损的手掌》》17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经典朗读技能。
2. 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及其个别词汇的释义。
3. 理解本文的内容,掌握诗人心中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 诵读诗歌,品味经典。
2. 诗的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设计:2课时
1. 掌握诗歌的内容。
2. 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启发法。
五、辅助工具:PPT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词:“国家” ,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无国何以为家。顾炎武 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于是当卢沟桥的炮火响彻中华大地时,我们沉睡的 灵魂也随之醒来, 开始了抗日救亡运动,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诗人在侵略 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
(二)作者介绍:
1. 先问学生对戴望舒了解多少。
2. 简单介绍戴望舒。
(三)写作背景:强调作者写这首诗时所处的环境。
(四)朗读:
1. 学生默读全诗 , 找出其中的生字词。
2. 请一位同学读(点评停顿,以及重读部分) 。
3. 听音频,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诗文赏析:
1. (1)齐读。
(2)残损:残旧破损,指这双手饱尝艰难困苦。
为什么说是残损的手掌?
一是写实, 诗人在狱中受到惨无人道的折磨, 直至两年后还曾在 《等待(二) 》中写下了这段生活。
二是以残损的手掌联想到残损的中国大地。
(3)摸索
请同学们来做一下摸索这个动作(小心翼翼)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地诚挚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4)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题目。
(5)这一角和那一角指的是哪里?
沦陷区。
灰烬、血和泥可以看出什么?为什么?
沦陷区的支离破碎,因为沦陷区正在遭受日寇的蹂躏。
2. (1)繁花、芬芳、微凉这些词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自己的家乡的? 视觉、嗅觉、触觉。
(2)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什么情感?
家乡的美好与狱中的生活形成鲜明地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1)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
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苦水。
(2)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实质上是诗人看到山河破碎而感到心寒。
(3)黄河水也变浑浊了,为什么?
日寇的侵略。
(4)禾草与蓬蒿,当年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禾草的细和软与现在的蓬蒿相对比,写出了一片衰败之
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切的苦痛。
(5)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
拟人,写出了荔枝花没有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心。
(6)苦水指什么?
一是指海水,二是指作者内心的酸苦。
(7)看地图,观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的位置
得出结论:由南及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祖国大地的痕迹。
4. (1)请同学们找出相对立的词
血和灰、阴暗——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
(2)在当时的中国,什么地方才充满着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
解放区。
(3)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辽远的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5.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高度赞扬了解放区的光明与美好, 并且坚信在中国人民在解放军的带领下, 将会驱除笼 罩在中国大地的乌云,建立起一个充满阳光与爱的永恒的中国。 (六)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 描写了沦陷区与解放区两方面, 前者多为冷色调词汇, 感情基调是凄楚忧 愤的, 后者则使用了大量了暖色调词汇, 感情基调体现为热切盼望, 两 者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七)课后作业:
1. 巩固今天所学知识。
2. 对本首诗的艺术特色以及中心思想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一、字音
二、内容分析:
第一节:1. 统领全诗——对祖国大地诚挚的爱
2. 沦陷区:灰烬、血和泥——沦陷区的苦难
第二节:触摸家乡,思念家乡
第三节: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对侵略者的憎恶,对山河破碎的痛惜 第四节:沦陷区:血和灰、阴暗
解放区: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
第五节:赞美与颂扬解放区——热切期盼光明的未来
作文六:《我用残损的手掌》17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练习题
请你思考
1、国土在日寇的铁蹄下呻吟,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饱爱折磨,这时关 在日军的牢狱之中,你能体味到诗人创作斗争,此时的思想情感吗? 2、本诗诗人运用不同寓意的意象来传达内心中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 希望,你以哪些不同的意象中体味到这种变化的?
合作探究
想一想:
1、在了解了诗人创作本诗的背景后,细细品味“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 广大的土地”,你们能揣摩出诗人内心中的情感吗?
2、诗中说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 阴暗”,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呢?
做一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将思绪回到那苦难屈辱的年代,破提的山河,无调的 双眸,冲天的战火,嘶哑的呼喊,先辈流淌成河的鲜血??带着我们满腔 的情感来朗读这首诗,你会发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那样的应该,那样的自 然。
尝试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我用残损()的手掌()
2、堤()繁花如锦幛()
3、灰烬() 4、蘸()着 5、永恒()
二、用“ /”为下列诗句划分朗读停顿
1、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三、朗读全诗品味下列诗句的含义,回答问题。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一句中的“灰烬”“血” “泥”指的是什么?诗人的手抚摸到这些,是要传达他的什么情感?
2、诗中写道“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 春”,你能用你的历史知识告诉我,诗人所说的这“完整的一角”指的是 哪里?这时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一句中用到 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四、诗中有许多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试按下面的标准分类整理,各摘录 几例。
(1) 消极的、冷调的:
(2)积极的、暖色调的:
你能展开你的思维,再在生活中找出几例吗?
(1)
(2)
自主检测
一、 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灰 jin () 荇 zao () 蓬 hao ()
蓬 bo( )生春 li()枝 qia xui ()()
三、本诗押韵,但有变化朗读诗歌,找出所押的韵及韵脚,这样韵律的变 化有何作用?
例如: i韵, 泥、地
四、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明显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用了 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五、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寄与() 苏生()
2、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 诗中表现出当时祖国半壁山沦于敌 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诗人借助想象和联想, ——再现了家乡、 ______、 _______、 ______、 岭南、 _________以及‘那辽远的一角“的景象,联系历史,“辽远一角”是指 _ ________。
4、再现景象时,作者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请分析并选择。
A 、眷恋 B、痛惜 C、憎恨 D、热爱 E、赞扬 F、向往
①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
有蓬蒿()
②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与一切希望() 5、找出诗中一处用了比喻的句子,指出其表达作用。 6、说明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一处地方,指出其表达作用。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拓展视野
赵钱孙李四个同学读了下面这首诗后各自发表了看法,你赞同谁的?反对 谁的?请说说理由?
坚 壁
田间
狗强盗,来,我告诉你:
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 ? ”
“枪,弹药,统统埋在我的心里!”
1943年 6月作
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 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
赵: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 钱:“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 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
孙:“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 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李: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 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作文七:《我用残损的手掌》68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本课仍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相关链接,到九年级时应该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目的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首次对学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在于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为此,本课选择在体验诗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诗中的情感和内涵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是以老师的讲解取代学生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得到营养,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①做好相关链接。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③开展合作交流。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课堂盘点。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⑤布置课外作业。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构思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课前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怀。
听完范读随即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体会了复杂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需要一个班内的交流。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然后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如何,课外又将如何再去弥补遗憾或者有所拓展。
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自己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获。
课堂实录
师生活动
(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营造氛围,从细节做起。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艾青的诗歌《土地》,现在有哪些同学能够充满感情的为我们背诵这首诗?
(众生举手。指名背诵,两名至三名。)
师:刚才欣赏同学们的背诵,最感动我的一句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我们要学习戴望舒的一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与艾青的《土地》一样,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热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录音,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示范性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指导。
(生听读诗歌,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听过一遍之后,同学们体会到这首诗中包含着什么情感?
生1:诗中包含的是爱国的情感。
整体把握是深入探究的基础。
师:是总体的把握。是一首爱国诗。具体说呢?
生2:我感到诗人很悲哀。
师:“悲哀”一词似乎不够准确啊。(有生补充:悲愤。教师肯定。)
生3:其中还含有激动、欣喜的感情。
师:看来,诗中不止含有一种情感。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呢?我建议大家找到一条诗人抒发感情的线索,顺藤摸瓜。
生4: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那就应该顺着他摸索的顺序去看他抒发了什么情感。
师:很好。我们就按他说的方法做。大家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看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又分别在上面寄托了什么情感。读完在书上做勾画批注。 (生朗读,读后勾画批注)
生5:诗人手掌摸索到的有“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因为这些地方都已经被毁坏,都沾满了血和灰,所以作者是非常痛苦非常悲愤的。
师:关键词抓得非常好,概括得也很准确。请其他同学补充。
生6:还有“辽远的一角”。可看出诗人这时非常欣喜。因为前面他看到的都是阴暗的,而这里却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将驱散阴暗,带来苏生”,所以他是很高兴的。
师:显然,本诗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前后的对比:前半部分主要是冷色调的,低沉伤痛;后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调的,高昂,憧憬。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读的时候,有没有读出这种情感啊?
(生杂说:没有。有很多人开始小声试读。学生自读)
师:我来听听同学们这时候的朗读是不是有进步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表演一下。
(指名让一个学生读)
师:好多了!总的来说把握住了两种情感,但一些具体的句子处理的还不够准确。下面同学们就要想想办法让自己的朗读更有情感更有节奏感一些。我建议大家分组来读。合作学习的时候,同学们要弄清楚诗人借助那些形象来抒发了什么情感,在语言上哪些句子让我们很喜欢。读一读这些句子,品一品它的韵味,看看是不是读的更有味道一些。可以分工读,也可以轮流读,每个人都要读到。
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由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师在小组间巡回解疑)
师:请各小组读一读我们最欣赏或最有感受的句子。
生7:(读“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永恒的中国!”)这一节是我们很喜欢的。首先,从感情上来说,它很高昂,能够给人以鼓舞,让人读起来就能感到一种力量。 师:打断一下,你认为这种力量是什么?“辽远的一角”具体指什么?
生7:我们查过资料,“辽远的一角”应指延安。有的资料上说的是解放区。(其他同学纷纷点头)这种力量就是一种爱国的力量,诗人相信我们国家虽然现在灾难深重,但还是有希望的。
师:好!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做的不错。
适时肯定学生并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生7:其次,从语言上说,这一节用到了很多让人感觉蓬勃向上的词语。比如: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太阳、苏生等,让我们感觉到诗人欣喜、赞美的感情,也受到鼓舞。 师:这一小组对这一节诗的品读有两点很值得赞扬。一是善于抓住作者选择的形象,体会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第二是善于抓一些起修饰作用的关键词,从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入手,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等会希望其他组的同学能够学着做做品析。
生8:(读“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这一节我们很喜欢。因为他列举了一系列事物,表达出了对祖国的热爱。
生9:这一节中列举了“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在这些事物上面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其中第一个列举的就是作者的家乡,说明他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的。
师:这位同学指出,作者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寄托在这些形象上面。那么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了这些形象呢?西湖是作者的家乡,所以他首先选择了它。其他的呢?
生10:长白山、黄河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些地方。像黄河,她是我们的母亲河。还有南海,这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很好!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形象中看出一个列举的顺序。
生11:是从北到南。
师:这也就是说,诗人用无形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从北到南涵盖了我们整个的版图的。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受啊?
生12:作者并不是真的用手掌在摸索,这是他的想像,很奇特。
生13:我们课前查阅资料知道,戴望舒写这首诗是在牢狱里,他也不可能看到这么广大的土地,全都是想像。
师:的确,这首诗全靠诗人用想像来完成。作者身在牢狱,用心灵的手掌抚摸着祖国大地,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感,可以说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给我们奇妙的感受。应该学习这种大胆的想像。
师:刚才我们说到,要善于抓住诗句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词语来体会感情。谁来讲讲?
学法指导。
生14:这一节中有两句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明亮的。就是“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这两句写出了繁花的颜色、芬芳的气味,还有“嫩柳枝”,给人感觉很柔、很脆。
师:这两句与其他诗句不同之处在于??
生15:这是他在摸索时回想到的过去美好的景象。现在的西湖是这一句“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给人感觉还是冷色调的。
师:好,接着找,还有哪些冷色调的修饰词。
生16:“冷到彻骨”。
生17:“寂寞地憔悴”。
生18:“苦水”。
生19:还有黄河“水夹泥沙”,是混浊的。
生20:“蓬蒿”,和前面写西湖一样也有对过去的回忆,过去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却是杂乱的,荒芜了。
生21:还有“血和灰”“阴暗”。
师: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想像飞扬的时候将祖国的辽阔土地受到侵略践踏和解放区的生机和光明作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寄托了自己对祖国灾难的哀痛、对祖国未来的憧憬。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感情的方法。
提示学生抓准知识点。
生22:现实的故乡与江南与回忆中的故乡和江南是一个对比。
师:是啊。这样对比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师:经过这一番品读,我们再来朗读一遍,看是否比刚才读的有感情有节奏些。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可以每人读一部分,也可以轮流读一遍。
(小组朗读)
师:我们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
生23:我们小组女生朗读前半部分,男生朗读后半部分。(小组表演朗读,读出了感情,众生鼓掌)
读中品,品中读,朗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生24:我代表我们小组朗读。(生朗读。众生鼓掌鼓励)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已经有了比较深的印象?能不能趁热打铁把它背下来?试试看,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背诵。(生赶紧准备背诵。随后指名4—5名同学试着背诵,并提出课外加强背诵的要求)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所有的同学都该想想,自己在这节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自己还想在哪方面有所突破或提高?(生冥想,总结)
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生25:我在这节课上了解了这首诗中包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我想课外能把这首诗背的再熟练一些。
生26:我学到了诗人都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些具体事物上。
师:你可以把课后练习三做做,学习这种写法。
生27:我又学到了一首爱国诗,我想再积累一些爱国的诗歌。
生28:我学到了对比的写法,我想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
生29:我朗读的比先前好些了。
师:总结得很好。虽然角度不同,但每位同学都能有一点收获。根据大家的总结,老师提出以下几个作业供大家选择,每位同学可以选择1—2道来做。
自主选择作业,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
(生急切地想知道有哪些作业可供选择。师出示作业牌)
1.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4.诗的前后两部分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话或几句诗,表达一种情感。
师:我选择,我喜欢,希望大家通过自己选择的课外作业加深对这节课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①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②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③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
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作文八:《我用残损的手掌》700字
戴望舒 ?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帐, 嫩柳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作文九:《我用残损的手掌》40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⑵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⑶感情背诵本诗。
2、能力目标:
⑴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⑵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l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一、背景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二、默读(首先学生默读全诗,排除生字生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ī)
三、诗歌解读
刚才已经向大家介绍过《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那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诗歌逐句解读来体会这位昔日的“雨巷诗人”在国土沦陷后的感情变化。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四、文章结构剖析:
文章结构图:
摸索:沦陷区:灰色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从实处着笔,用一幅
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
我用残损的手掌
轻抚:解放区:太阳、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
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侧重写意,
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
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五、思考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六、诵读课文
我们已经对整篇诗歌的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揣摩,相信大家此时对于作者的那种浓郁的爱国情感有了一番较为深刻的体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表达大家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1、 选择两名学生进行朗读
2、 播放录音。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八、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发现》,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我用残损的手掌》进行对比赏析。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作文十:《我用残损的手掌》20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 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 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 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 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 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 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 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培养学生的爱国 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 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
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为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 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语言,领会其艺术魅力主要在 第二课时进行分析。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 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欣赏“雨巷”视频朗读。
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 《我 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 副刊, 1942年因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 被日本宪兵逮捕关押在监狱里。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等待 (二 ) 》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灰烬 (j ìn ) 锦幛 (zhàng) 荇藻 (xìng zǎo) 蓬蒿 (Péng hāo) 憔悴 (qiáo cuì ) 蝼蚁 (lóu yī) 2.指导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我 . /用残损的手掌
..
摸索
.. /这广大的土地:
...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 ,
那一角/只是血 . 和泥 . ;
无形的手掌
.. /掠过无限的江山
.. ,
手指/沾了血 . 和灰 . ,手掌/沾了阴暗
.. ,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ang )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 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 停顿和重音。
3.视频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 、 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受, 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听读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 “残 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 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 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 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 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
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 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四、指名学生配乐诵读全诗
五、再次齐读
学生配乐齐读
六、拓展延伸 。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几句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 ”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 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 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 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 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音乐起 ) 学生齐读:血色旗帜,勿忘国耻,发愤图强,永恒的中 国。
教学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 学 设 计
执教人:孙宝
2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