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2700字
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
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柳栖士
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
读书图
有关读书的事情,经常有人发表相关的看法和观点。这里选择其中的三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价值、如何读书等问题,想来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1(谈读书
周国平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
1
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白痴读书愈多愈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尽管原因不同。倒是对于处在两极之间的普通人,知识较为有用,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可以发展实际的才能。所谓“貂不足,狗尾续”,而貂已足和没有貂者是用不着续狗尾的。
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失莫大。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
2
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长以后,书对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2(读成勇士
莫小米
你为什么读书,我在朋友圈里发问,回答五花八门:为了前程,为了优雅,为好心情,为精神高潮,可治疗失眠,可排遣孤独,是内心需要,是一种习惯,在书里另外活一次,在书里遇见有趣的人和事??我这样发问,是因为我遇见了一位88岁长者,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有人问他为什么读书,他的回答令我叹服:“读书让人成为勇士。”
“**”时要他交代已故父亲“反动文人”罪行,他带上鲁迅的书,去问造反派头头:“鲁迅是反动还是革命的,”头头说当然是革命的。他又问那对鲁迅有帮助的是什么人,头头说当然也是革命的。他就翻开鲁迅的书给他们看,鲁迅说他读了蒋瑞藻的书“颇获裨助”,造反派头头哑口无言。蒋瑞藻正是他父亲,他名叫蒋逸人。在人人不敢多言逆来顺受的年代,
他敢与造反派叫阵,真像一个勇士。
北宋初年一次农民起义的地点,历史书上如此认定,史学家前辈亦如此认定,而蒋逸人在读史过程中发现有误,拿出
3
凿凿依据,后来整个史学界都改正了,书上说“据蒋逸人先生考订??”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其时不到三十岁的小蒋,竟敢挑战权威,真像一个勇士。 后来他成了右派,这样的胆识和性格,不成右派才奇怪。好在他学土木建筑时,跟工人学过木工、泥工、油漆工、混凝土工、钢筋工??到农村当了工匠队头头。公社组织政治学习,有个小组都是中学教师,领导指派小蒋当组长。教师们说,怎么叫一个工头来领导我们学习,结果小蒋从资本论谈起,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教师们佩服之至。他不怕命运多舛,真是个勇士。
自古中国,有人读书读成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读死书。读活了书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啥都有。
也没错,读书首先与生存有关。
而读书让人成为勇士,与真理有关。瞬间脑海掠过很多令人尊敬的名字,不必列举,你也想得起来。
3(遭遇书房
包光潜
说中国人不喜欢读书,那是偏激的;说中国人喜欢读书,也有失偏颇,只不过书籍对有些人来说,是晋升的垫脚石。这种人读书的目的是功利性的,甚至是狭隘的;读的大部分书也只对晋升有利,于心灵无补。
我看过许多人的书房,有穷人的,也有富人的;有百姓的,
4
也有官员的。面对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房,我时常感慨良多。挑选三个例子一说,你就大概知道目前国人读书的现状了。
先说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诗人的书房。他写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虽然只写诗,但他读书却很广泛,除了中外诗歌,还涉猎历史、文学等许多领域。他的书籍都摆在那些早已斑驳的木架子上,黯然失色,像他的人一样。他每天静坐书房,勤奋阅读,然后下楼逛街,手中不离一个20多年前的半导体收音机。看到他,我很辛酸,恨不得替他一把火烧了书房~
再说一个中学同学的书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也是一个读书人。遇到我或相知者,总是谈一些读书的体会,而且将他的读后感一直渗透到你的思想里,才肯罢休。那时的我们虽然物质上不富裕,精神上却很富有,前面总有亮光照耀着,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子冲劲儿。他偶然得到一次升迁的机会——上司生病住院,他代理工作。代着理着,他便尝到了做领导的甜头,然后官越做越大,房子越换越大,书房越来越大,书也越来越多。置身于他的书房,仿佛进入小型图书馆,包罗万象。那些伟大的理论书籍,摆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有一次,我在报纸上读到他给一位教授朋友写的书评文章,感觉很好,便给他打了一个电话(绝无拍马屁的意思)。接了电话,他也不躲闪,直截了当地说:“那是我
5
秘书写的。”我顿时哑口无言。
最后说一个小领导的书房。他理科出身,脑子活,读得最多的书就是教科书,但拥有的书籍却了不得,光他的办公室里就有近千册之多。同上面那位老兄一样,他书橱里的理论书籍和名人大典等,琳琅满目,永远保持着光鲜。而不同之处是,他喜欢在书橱前面摆造型,譬如拍照、摄像、上电视等,总能够看到他身后满堵墙的大书橱和满书橱的书籍。最近他换了单位,打电话给我,让我过去将他办公室里的一些烟酒取回家。我一进门就听一个年轻人问:“这些书还要不,”他说:“算了,那边有。”看到踌躇满志的他和遍地狼藉的书,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忽然想起丰子恺先生的一首题画诗:“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无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6
作文二:《名家谈读书(节选)》600字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记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选为座右铭。
作文三:《百位名家谈读书》3900字
百位名家谈读书
——《新民晚报 读书乐》1000期精选本
曹正文 主编
1、我说读书
书的抒情—柯灵
说到书,我很动感情。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
书是我的恩师。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给我以慷慨的哺育。没有书,就没有我的今天。——也许我早就委弃于沟壑。
书是我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鄙塞的心灵。从不吝惜对我的帮助。
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有了它,我就不再忧愁寂寞,不再怕热情冷暖,世态炎凉。它使我成为精神视界的富翁。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当我忙完了,累极了;当我愤怒时,苦恼时;我就想亲近它,因为这是一种绝妙的安抚。 我真愿意成为十足的“书迷”和“书痴”,可惜自己还有点不够条件。
不知道谁是监狱的始作俑者。剥夺自由,诚然是人世间的刑法,但如果允许囚人有读书的权利,那还不算是自由的彻底丧失。我对此有惨痛的经验。
对书的焚毁和禁锢,是最大的愚蠢十足的野蛮,可怕的历史倒退。
当然书本里也有败类,那是瘟疫之神,死亡天使,当与世人共弃之。
作家把自己写的书,送给亲友,献与读者,是最大的愉快。如果他的书引起共鸣、得到赞美,那就是对他最好的酬谢。
在宁静的环境、悠闲的心情中静静地读书,是人生中最有味的享受。在“四人帮”覆亡的前夜,我曾经避开海洋般的冷漠与白眼,每天到龙华公园读书,拥有自己独立苍茫的世界。这是我一个终生难忘的经历。
书本是太阳、空气、雨露。我不能设想,没有书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柯灵(1909-2000) 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主编《万象》杂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文汇报》主笔兼副刊主任。1948年去香港,参与《文汇报》在想干复刊的筹备工作,并担任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1949年后,在上海《文汇报》社副社长,曾任总编辑。1957年后,转向电影和文学创
作,著有《不夜城》、《煮字生涯》等。
摘录于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忠实的伴侣—周而复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这是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在《神曲》里写的两行诗。
一个人从幼年起,书是终生伴侣,而且是忠实伴侣。不论你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更不管你是“浮”是“沉”,它绝不趋炎附势。它无私地贡献给你所要的知识,增长你的才能,帮助你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同时还告诉你怎么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它以伟大的奉献精神陪伴你成长,从不向你要一点报酬。它不但把前人宝贵的经验告诉你,同时,指导你开辟未来的道路,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书籍是一所没有教授的庞大得无所不包的高等学府。它的学生,仅仅在我们这个小小星球—地球上就有四十亿以上男女老少。我们都在这个高等学府读书。
教材只有两种:用各种文字印行的书,另一种是没有文字的教科书,这就是错综复杂的光怪陆离的社会。这两种教材,任何人一辈子不睡觉也读不完。我们这一代人又用心血和眼泪记录了各自的经验和不断开拓新知识领域和成果。书籍越来越多,像清朝周永年所说的:“古今载籍,浩如烟海。”书海无边勤为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或精读,或博览,或研究某个问题而读书,或从事某种著作而读书,或为了消遣和调剂生活而读书,或博中取精,或精而求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渐广,读书的兴趣会随之变化,心得也因之不同。
书籍不会因你兴趣转移而生气,更不会由于“束之高阁”而叹息。一本书的命运和人一样有时红得发紫,洛阳纸贵;有时深居冷宫,无人问津;也有畅销书,像美国个别畅销书达一千万册以上,可是过眼烟云,很快被读者忘记;也有许多书当时不被重视甚至列为禁书,经过群众和时间的考验,却流传千古,如《红楼梦》便是。书籍不仅给你知识和才能,你遭遇不幸,它给你安慰;你受到挫折,它给你勇气和毅力。人处逆境时,读到“昔西伯拘久里,演周易;孔于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谁读到这里,不勇气百倍地坚持战斗下去呢?像《史记》这样的好书,如后山居士陈师道说的那样:“书当快意读易尽。”
我们要努力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接受前人的经验,创造美好未来。
周而复(1914—2004) 安徽德县人。上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多年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上海的早晨》(四卷)、《南京的陷落》、《白求恩大夫》等。
读书杂谈—谭其骧
许多年轻人见我年近八十,便以为我最早读的书必是《四书》、《五经》。其实,我并没上过私塾,我读书是从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教科书》第一册“人、手、足、刀、尺”读起的。我在家乡浙江嘉兴读完小学和中学,正赶上大革命浪潮。1926年我告别家乡来到上海,进党所办的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了一点马列主义。次年,四一二后上大被封。暑假进入暨南大学读中文系。那时我很想当一个作家。一年后,发现自己并不合适做作家,好在当时转系不难,就转到外文系。两个星期后,学校又出布告创办历史系,唤起了我中学时代就萌生的兴趣,于是又转入历史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等书对我的影响都不小。接着又对了王国维的《观堂集林》、顾颉刚的《古史辨》等,从18岁开始,我已向往成为一个历史学者了。
要做学问当然离不开书。但我的读书习惯并不好。一是不会背诵,二是不肯做卡片,也很少做笔记。我的看家本事也许只是对自己专业的几部基础书翻得熟一点。
我不做笔记卡片不全是坏事,也带来一些好处,我撰写论文需要引用古籍和前人著作时必查原书,决不轻信摘录,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摘录太简单,不见上下文而误解资料的原意。
我的专业是中国历史地理。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因此既需要历史知识,也需要地理知识,地理方面的书当然也是我的必读书。我随时学历史出身,但自学了地理,也在大学里教过地理课。现在算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学部委员,可见地学界承认我是一个地理专家,但我基本上是一个历史学家。
我的藏书到底有多少册不清楚,不连期刊的话可能一万不到点。对一个研究历史的八十老人而言,这点点书当然不算多,可是由于上海知识分子的居住条件太差,就显得太多了。三间半房子间间都要摆上几个书架,半夜常要进儿女的卧室找书,走廊上阳台上也得各摆几
个。为了节省空间,只能按本本大小尽量堆、挤,根本无法分门类上架。所以找一本书要找上大半天、一整天;还不一定找得到,真叫急死人,但急又有什么用。
现在知识分子待遇差,所以读书无用论普遍流行,不少人不愿意认真读书,不愿意读硕士,我认为多读点书,使读书上瘾,绝不吃亏,只有占便宜,经常看到许多人一退休就无所事事,难于打发日子,怪可怜的;他们要是早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何至于如此!
谭其骧(1911-1992) 字季龙,浙江嘉善人。195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绘编。著有《长水集》、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可靠的良伴—钱谷融
我们读书,从书中所得的虽然不一定是快乐,但书籍却永远是我们可靠的良伴。这句话忘记是谁说的,叫做“不为无益之事,怎遣有涯之生?”虽然说得未免过于消积了些,却也是颇有会心之言。人的一生,相对来说,虽是十分短促,但古诗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谁不觉得自己总是欢愉之时少、忧患之日多呢?这就不得不常常找些排解消遣之道。我们之所以正经工作之余,有时还要看看戏,下下棋,或是找人聊聊闲天者,就是以此。但做这些事,都得有条件,不是单靠自己就能办到的。下棋,聊天,需要对手,“风雨故人来”,固然十分可喜,但也常常会遇到约好了的朋友忽然久候不至的情况。宋人赵师秀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就于原来的寂寞之外,更加上无限的失望于懊恼,心情就反而益发难于排解了。至于看戏,买票于乘车,都是不容易的事。所以,这三件事,都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到的。只有读书,只要你手头有几本心爱的书,想读就可以读的。
现在已经不记得我读过的第一本小说是什么了。小学时代,我读书很杂很滥,几乎是不加选择,只能碰到什么就看什么,如《七侠五义》、《封神榜》、《施公案》、《彭公案》、《平妖传》、《薛仁贵征东》之类都看过,名著却似乎只看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二种。《水浒》中关于武松、鲁智深等人的故事很使我入迷。我是生长在一个小乡村的,村里的大人们
空闲时经常央我把这些故事讲给他们听,我也很乐意并且总是很有兴味地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则帮助我初步读懂了最简单的文言,并且在写文章时能用“之、乎、者、也”来代替“的、了、吗、呢”。
一个人早年养成的习惯,往往会影响一辈子,这个习惯我至今改不掉。到现在还是喜欢东翻翻、西翻翻,希望青年朋友不要学我。不过我倒也并不后悔。因为这个习惯毕竟帮助我较容易地度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岁月,也开阔了我的眼界。
回顾过去,我愈加坚信书籍的确是我们最可靠的良伴,它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拒绝我们。愿我们大家都以书籍为友吧!
钱谷融(1919— ) 江苏武进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小说学会首届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1957年发表论文《论“文学是人学”》,引起文艺界广泛的讨论。主要著作有《文学的魅力》。
作文四:《名家谈读书》1800字
名家谈读书
梁实秋:书
从前的人喜欢夸耀门第,纵不必家世贵显,至少要是书香人家才能算是相当的门望。书而日香,盖亦有说。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日书香。书斋门窗紧闭,乍一进去,书香特别浓,以后也就不大觉得。现代的西装书,纸墨不同,好像有一股煤油味,不好说是书香了。
不管香不香,开卷总是有益。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有书癖的人,读书种子是不会断绝的。买书就是一乐事,旧日北平琉璃厂隆福寺街的书肆最是诱人,你迈进门去向柜台上的伙计点点头便直趋后堂,掌柜的出门迎客,分宾主落座,慢慢地谈生意。不要小觑那位书贾,关于目录版本之学他可能比你精。搜访图书的任务,他代你负担,只要他摸清楚了你的路数,一有所获立刻专人把样函送到府上,合意留下翻看,不合意他拿走,和和气气。书价么,过节再说。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个读书人很难不染上“书淫”的毛病,等到了四面卷轴盈满,连坐的地方都不容易匀让出来,那时候便可以顾盼自雄,酸溜溜地自叹“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现代我们买书比较方便,但搜访的乐趣,搜访而偶有所获的快感,都相当地减少了。挤在书肆里浏览图书,本来应该是像牛吃嫩草,不慌不忙的,可是若有店伙眼睛紧盯着你,生怕你是一名雅贼,你也就不会怎样的从容,还是早些离开这是非之地好些。更有些书不裁毛边,干脆拒绝翻阅。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日:‘我晒书。’”(见《世说新语》)郝先生满腹诗书,晒书和日光浴不妨同时举行。恐怕那时的书在数量上也比较少,可以装进肚里去。司马温公也很爱惜书的,他告诫儿子说:“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净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晒其脑。所以年月虽深,从不损动。”书脑即书的装订之处,翻页之处则日书口。司马温公看书也有考究,他说:“至于启卷,必先向案洁净,借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曾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污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随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不至揉熟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见《宋稗类钞》)我们如今的图书不这样名贵,并且装订技术进步,不像宋朝的“蝴蝶装”那样的娇嫩,但是读书人通常还是爱惜他的书,新书到手先裹上一个包皮,要晒,要揩,要保管。我也看见过名副其实的收藏家,爱书爱到根本不去读它的程度,中国书则锦函牙签,外国书则皮面金字,庋置柜橱,满室琳琅,书变成了陈设、古董。
有人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有人分得更细:“借书一痴,惜书二痴,索书三痴,还书四痴。”大概都是有感于书有借无还的。书也应该深藏若虚,不可慢藏诲盗。最可恼的是全书一套借去一本,久假不归,全书成了残本。明《五杂俎》,记载一位“虞参政藏书数万卷,贮之一楼,在池中央,小木为徇,夜则去之。榜其门日:‘楼不延客,书不借人。’”这倒是个好办法,可惜一般人难得有此设备。
读书乐,所以有的人一卷在手往往废寝忘食。但是也有人一看见书就哈欠连连的,以看书为最好的治疗失眠的方法。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也要看所读的是些什么书了。如果读的尽是一些猥屑的东西,其人如何
能有书卷气之可言,宋真宗皇帝的劝学文,实在令人难以入耳:“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不过是把书当作敲门砖以遂平生之志,勤读六经,考场求售而已。十载寒窗,其中只是苦,而且吃尽苦中苦,未必就能够进入佳境。倒是英国19世纪的罗斯金,在他的《芝麻与白百合》第一讲里,劝人读书尚友古人,那一番道理不失雅人深致。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的作家,一年四季的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面等候你来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饭颗山头的李白、杜甫也会连袂而来;想看外国戏,环球剧院的拿手好戏都随时承接堂会;亚里士多德可以把他逍遥廊下的讲词对你重述一遍。这真是读书乐。
我们国内某一处的人士最好赌博,所以讳言书,因为书与输同音,读书曰读胜。基于同一理由,许多地方的赌桌旁边忌人在身后读书。人生如博弈,全副精神去应付,还未必能操胜算。如要沾染上书癖,势必呆头呆脑,变成书呆,这样的人在人生的战场之上怎能不大败亏输,所以我们要钻书窟,也还要从书窟里钻出来。朱晦庵有句:“书册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去寻春。”是见道语,也是老实话。
作文五:《名家谈读书(精品)》16200字
教你如何去看一个人(转)
齐白石精品欣赏(引用)
名家谈读书(精品)
历史上的今天,请点击
://.todayonhistory./
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作者:蔡元培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辞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辞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的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动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它,我正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虽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自然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动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北大学者谈读书》:肖东发、杨承运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梁实秋:书
从前的人喜欢夸耀门第,纵不必家世贵显,至少要是书香人家才能算是相当的门望。书而日香,盖亦有说。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日书香。书斋门窗紧闭,乍一进去,书香特别浓,以后也就不大觉得。现代的西装书,纸墨不同,好像有一股煤油味,不好说是书香了。
不管香不香,开卷总是有益。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有书癖的人,读书种子是不会断绝的。买书就是一乐事,旧日北平琉璃厂隆福寺街的书肆最是诱人,你迈进门去向柜台上的伙计点点头便直趋后堂,掌柜的出门迎客,分宾主落座,慢慢地谈生意。不要小觑那位书贾,关于目录版本之学他可能比你精。搜访图书的任务,他代你负担,只要他摸清楚了你的路数,一有所获立刻专人把样函送到府上,合意留下翻看,不合意他拿走,和和气气。书价么,过节再说。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个读书人很难不染上“书淫”的毛病,等到了四面卷轴盈满,连坐的地方都不容易匀让出来,那时候便可以顾盼自雄,酸溜溜地自叹“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现代我们买书比较方便,但搜访的乐趣,搜访而偶有所获的快感,都相当地减少了。挤在书肆里浏览图书,本来应该是像牛吃嫩草,不慌不忙的,可是若有店伙眼睛紧盯着你,生怕你是一名雅贼,你也就不会怎样的从容,还是早些离开这是非之地好些。更有些书不裁毛边,干脆拒绝翻阅。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日:‘我晒书。’”(见《世说新语》)郝先生满腹诗书,晒书和日光浴不妨同时举行。恐怕那时的书在数量上也比较少,可以装进肚里去。司马温公也很爱惜书的,他告诫儿子说:“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净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晒其脑。所以年月虽深,从不损动。”书脑即书的装订之处,翻页之处则日书口。司马温公看书也有考究,他说:“至于启卷,必先向案洁净,借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曾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污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随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不至揉熟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见《宋稗类钞》)我们如今的图书不这样名贵,并且装订技术进步,不像宋朝的“蝴蝶装”那样的娇嫩,但是读书人通常还是爱惜他的书,新书到手先裹上一个包皮,要晒,要揩,要保管。我也看见过名副其实的收藏家,爱书爱到根本不去读它的程度,中国书则锦函牙签,外国书则皮面金字,庋置柜橱,满室琳琅,书变成了陈设、古董。
有人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有人分得更细:“借书一痴,惜书二痴,索书三痴,还书四痴。”大概都是有感于书有借无还的。书也应该深藏若虚,不可慢藏诲盗。最可恼的是全书一套借去一本,久假不归,全书成了残本。明《五杂俎》,记载一位“虞参政藏书数万卷,贮之一楼,在池中央,小木为徇,夜则去之。榜其门日:‘楼不延客,书不借人。’”这倒是个好办法,可惜一般人难得有此设备。
读书乐,所以有的人一卷在手往往废寝忘食。但是也有人一看见书就哈欠连连的,以看书为最好的治疗失眠的方法。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也要看所读的是些什么书了。如果读的尽是一些猥屑的东西,其人如何能有书卷气之可言?宋真宗皇帝的劝学文,实在令人难以入耳:“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不过是把书当作敲门砖以遂平生之志,勤读六经,考场求售而已。十载寒窗,其中只是苦,而且吃尽苦中苦,未必就能够进入佳境。倒是英国19世纪的罗斯金,在他的《芝麻与白百合》第一讲里,劝人读书尚友古人,那一番道理不失雅人深致。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的作家,一年四季的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面等候你来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饭颗山头的李白、杜甫也会连袂而来;想看外国戏,环球剧院的拿手好戏都随时承接堂会;亚里士多德可以把他逍遥廊下的讲词对你重述一遍。这真是读书乐。
我们国内某一处的人士最好赌博,所以讳言书,因为书与输同音,读书曰读胜。基于同一理由,许多地方的赌桌旁边忌人在身后读书。人生如博弈,全副精神去应付,还未必能操胜算。如要沾染上书癖,势必呆头呆脑,变成书呆,这样的人在人生的战场之上怎能不大败亏输?所以我们要钻书窟,也还要从书窟里钻出来。朱晦庵有句:“书册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去寻春。”是见道语,也是老实话。
林语堂:论读书
作者:林语堂
本篇演讲只是谈谈本人对于读书的意见,并不是要训勉青年,亦非敢指导青年。所以不敢训勉青年有两种理由:第一,因为近来常听见贪官污吏到学校致训词,叫学生须有志操,有气节,有廉耻;也有卖国官僚到大学演讲,劝学生要坚忍卓绝,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暗讽时事。不幸的是这样的事如今也一样发生。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料想战国的土豪劣绅亦必好训勉当时的青年,所以激起孟子这样不平的话。第二,读书没有什么可以训勉。世上会读书的人,都是书拿起来自己会读。不会读书的人,亦不会因为指导而变为会读。譬如数学,出五个问题叫学生去做,会做的人是自己脑里做出来的,并非教员教他做出,不会做的人经教员指导,这一题虽然做出,下一题仍旧非指导不可,数学并不会因此高明起来。我所要讲的话于你们本会读书的人,没有什么补助,于你们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会使你们变为善读书。所以今日谈谈,亦只是谈谈而已。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天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可惜现在也一样。
今日所谈,亦非指学堂中的读书,亦非指读教授所指定的功课,在学校读书有四不可。(一)所读非书。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今日大学毕业的人所读的书极其有限。然而读一部小说概论,到底不如读《三国》、《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二)无书可读。因为图书馆存书不多,可读的书极有限。(三)不许读书。因为在课室看书,有犯校规,例所不许。倘是一人自晨至晚上课,则等于自晨至晚被监禁起来,不许读书。(四)书读不好。因为处处受训导处干涉,毛孔骨节,皆不爽快。且学校所教非慎思明辨之学,乃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礼记早已说过。书上怎样说,你便怎样答,一字不错,叫做记问之学。倘是你能猜中教员心中要你如何答法,照样答出,便得一百分,于是沾沾自喜,自以为西洋历史你知道一百分,其实西洋历史你何尝知道百分之一。学堂所以非注重记问之学不可,是因为便于考试。如拿破仑生卒年月,形容词共有几种,这些不必用头脑,只需强记,然学校考试极其便当,差一年可扣一分;然而事实上与学问无补,你们的教员,也都记不得。要用时自可在百科全书上去查。又如罗马帝国之亡,三大原因,书上这样讲,你们照样记,然而事实上问题极复杂。有人说罗马帝国之亡,是亡于蚊子(传布寒热疟),这是书上所无的。在学校读过书者,皆当会心而笑。然想到教科书规范头脑,湮塞性灵,却又堪哭。
今日所谈的是自由的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点明读书要能破俗见陋习,复人之灵性。对死读书本固持陈念之人一段讥讽,令人心惊警惕。盖我们也未尝不有鄙俗之时。并且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大学生自以为心理学他也念过,历史地理他亦念过,经济科学也都念过,世界文学艺术声光化电,他也念过,所以什么都懂,毕业以后,人家问他国际联盟在哪里,他说“我书上未念过”,人家又问法西斯蒂在意大利成绩如何,他也说“我书上未念过”,所以觉得什么都不懂。到了中年,许多人娶妻生子,造洋楼,有身分,做名流,戴眼镜,留胡子,拿洋棍,沾沾自喜,那时他的世界已经固定了:女子放胸是不道德,剪发亦不道德,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读《马氏文通》是反动,节制生育是亡种逆天,提倡白话是亡国之先兆,《孝经》是孔子写的,大禹必有其人,……意见非常之多而且确定不移,所以又是什么都懂。其实是此种人久不读书,鄙吝复萌所致。此种人不可与深谈。但亦有常读书的人,老当益壮,其思想每每比青年急进,就是能时时读书所以心灵不曾化石,变为古董。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贾则无妨,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笑,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脸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识趣的人若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风韵”二字读书而来。性灵可决定面目,此处也说的这个道理。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若浮生六记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是看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亦有漂亮政客,做武人的兔子姨太太,说话虽漂亮,听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至于语言无味(著重“味”字),都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读书知味。世上多少强读人,听到此语否?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因我的所嗜好以强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强学生去读。父亲亦不得以其所好强儿子去读。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作一场恶梦。甚且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小时候若非有随时扔掉不喜之书之权,亦几乎堕入此道矣!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果。许多人离校以后,终身不再看诗,不看历史,亦是旨趣未到学校迫其必修所致。
所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警句。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读《左传》,甚好之,求授《左传》,乃易成诵。《庄子》本是必读之书,然假使读《庄子》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放弃,过了几年再读。对庄子感觉兴味,然后读庄子,对马克思感觉兴味,然后读马克思。读书要等兴味来。若有不喜欢之书,搁下几年,未尝不变做喜欢,于我心有戚戚焉。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譬如我此时重读Lamb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一人背痈,再去读范增的传,始觉趣味。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者。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若单就读书,得力一家,失之于简率。然林语堂意思是要人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此即读书以“情”读和以“智”读之区别。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庄子亦好,荀子亦好,苏东坡亦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 Eliot自叙读卢骚自传,如触电一般。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文学上的爱人”,奇语,但极有道理。读书若无爱情,如强迫婚姻,终究无效。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苦学误人!警句。只可惜读教科书,却非苦学不可。然如能从浸润各色奇书来长己之才智,未必不能过考卷关。学者每为“苦学”或“困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又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摆在面前,有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亦无益。叫丫头陪读,等打盹时唤醒你,已是下流,亦应去睡觉,不应读书。而且此法极不卫生,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若已读出书的精彩来,便不想睡觉,故无丫头唤醒之必要。刻苦耐劳,淬励奋勉是应该的,但不应视读书为苦。视读书为苦,第一着已走了错路。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湎以为至乐。比如一人打麻将,或如人挟妓冶游,流连忘返,寝食俱废,始读出书来。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十六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试问在偷读三国水浒之人,读书有什么苦处?何尝算页数?好学的人,是书无所不窥,窥就是偷看。于书无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学会成名。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都是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恐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知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古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读书要为书而读,不是为读而读。顾千里裸体读经,便是一例,即使暑气炎热,至非裸体不可,亦要读经。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而且必办到洋车上、理发室都必读书,才可以读成书。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说回前面论点,最后一点,也即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各人要凭良知,读其所好,然后所谓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则或系汝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学力未到,等过几年再读,若学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汝同情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见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此乃刘知几之读书胆识。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烂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福建龙溪(今漳州)人。毕业于海圣约翰大学。早年留学美国、德国。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支持爱国学生运动。1932年后陆续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推动小品文的创作,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6年旅居美国。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北。著有《剪拂集》、《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大荒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无所不读》、《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语堂文存》等。
黄侃论读书
作者:黄侃
黄侃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读书治学时,采取“扎硬寨,打死仗”的方法。在研读有关自已研究专业的书时,他总是要反复阅读数十遍,一直达到能举出其篇、页、行数,基本无误差为止。一次他研读孙冶让的《周礼正义》,自限180日读完,凡遇其中与需要计算的地方,他都要一一列小算式加以推算验证。他在读《清史稿》时,全书l00册,从头到尾部一卷一卷地详加评注圈点。黄侃对于随随便便翻阅读书、点读数篇浅尝辄止的读书方法很不赞同,称之为“杀头书”。他反对那种只读所需资料,而不肯一句一字认真读透全书的实用主义态度。
黄侃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黄侃一生读书治学,最反对某些初学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治学弊病:“一曰,急于求解;二曰,急于著书;三曰,不能阙疑;四曰,个能服善。”
黄侃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读书治学精神,是他最终能够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宗师的重要因素。
(摘录)量守庐论学札记
一.应读之书
★《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子》、《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不读《通典》,不能治《仪礼》)、《文选》、《文心雕龙》、《说文》、《广韵》,以上诸书,须趁三十岁以前读毕,收获如盗寇之将至;然持之以恒,七八年间亦可卒业。
★读经次第应先《诗》疏,次《礼记》疏。读《诗》疏,一可以得名物训诂,二可通文法。《礼》疏而后,泛览《左传》、《尚书》、《周礼》、《仪礼》诸疏,而《谷》、《公》二疏为最要,《易》疏则高头讲章而已。陆德明《经典释文》宜时时翻阅,注疏之妙,在不放过经文一字。
二.读书之法
★语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舍此则一无可通。
★由小学入经,出经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
★小学之事在乎通,经学之事在乎专,故小学训诂自本文求之,而经文自注疏求之。
★治经之法,先须专主一家之说,不宜旁骛诸家。
★治经须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读唐人义疏始。
★治史之要,以人、地、官、年为入门之基;四者亦即历史之小学也。
★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
★初学之病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
★凡阅近人书籍,须先调查其材料。
★清人治学之病,知古而不知今;明人治学之病,知今而不知古。
★治中国学问,当接收新材料,不接收新理论。佛经云,依法不依人,即此义。
★汉学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
★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刘申叔年三十五而学成,即得择要之法。
★不有根底之学,而徒事翻书,此非治学之道。然真有根底之学,而不能翻书,亦不免有鄙陋之讥。翻书者因所知以及所未知,其用有二:一、己所不知,翻之而得;二、己所不记,翻之而记。凡临时检查而得之者,必其平时能翻之者也。
三、为学之道
★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自己成”。戴东原先生学术提纲挈领之功为多,未遑精密;其弟子段懋堂、孔广森、王念孙,靡不过之。
★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
★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
★天下人之所长,非己所能有;己之所长,为天下人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自立。
★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
★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作者介绍:
黄侃(1886.4.3-1935.10.8),学名乔鼐,谱名乔馨,最后改名侃,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经学家、音韵训诂学家、文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黄侃自幼聪颖过人,七岁作诗已有可观,九岁读完经书。1900年中秀才,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与宋教仁、**等为同学,畅谈革命。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以黄侃为“故人子”,资助官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到日本后加入同盟会,1907年从章太炎学习小学、经学,成为章门大弟子。1910年回国,在蕲春组织孝义会,同时参加“文学社”的反清活动。1911年与友人在汉口创办《大江报》,所撰文《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极大鼓舞了当时的革命士气。1913年被直隶总督赵秉钧任命为秘书长。1914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曾反对刘师培拥护帝制。1917年刘师培任教北大,黄侃师事刘师培,尽得春秋左氏学家法。1919年与刘师培等创办北大《国故月刊》,同年秋辞去北大教职,改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教授,讲授说文、尔雅、文心雕龙诸课。1925年梁启超任清华国学院导师,邀请黄侃讲授小学。1926年后,历任东北大学、金陵大学国文教授,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1932年应聘为“国难会议”会员。1935年10月8日去世。
黄侃幼承家训,长受名师,毕生精研文字学,尤擅长音韵训诂,在经学、小学、诗赋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建立了独树一帜的古音韵体系。与章太炎、刘师培齐名,被称为“国学大师”,和章太炎被称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对于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黄侃主张“以《说文》为主,而求制字时之声音;以《广韵》为主,而考三代迄于六朝之音变。然后参之以等韵,较之以今世方言;证据具而理亦明。”并主张根据《说文》和古音研究来研读《尔雅》。黄侃治学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他对于上古声韵系统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古声十九纽说;古韵二十八部说;古音仅有平入二声说等。章太炎称赞黄侃“尤精治古韵,始从余问,后自为家法。”此外,黄侃在《文心雕龙》、礼学、汉唐玄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学术之外,尤精古文诗词,文尚澹雅,上法晋宋。
黄侃为学务精习,对于四史、群经义疏及小学基本著作都研读达十几遍、几十遍,对《说文》、《广韵》尤为精熟,多有批注。他治学极为严谨,认为“敦古不暇,无劳于自造”,自言“年五十,当著纸笔矣!”可惜黄侃在五十岁即辞世,其著述多未写定,后经学生整理刊印。解放后有《黄侃论学杂著》整理出版。主要著述有《音略》、《声韵通例》、《说文略说》、《尔雅略说》、《声韵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汉唐玄学论》、《礼学略说》、《量守居士诗集》、《量守居士词集》等。
顾颉刚:怎样读书
作者:顾颉刚
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是有特殊兴趣的所致。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喜欢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办法。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
有人读书,只要随便翻翻就抛开了。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久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以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得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这个法子,只有多看书目,研究一点目录学。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子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感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的知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惟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
我从前的读书虽然并不希望博洽,但确是没有宗旨,脑子里只有一堆零碎材料,连贯不起来。经过章太炎先生的提示,顿时激起我连贯材料的欲望。我想我的为学,无论治什么东西都可以见出它的地位,不肯随便舍弃,因此对着满眼都是的史料彷徨。但自己近情的学问毕竟还是史学,我就丢了其他勉力做史学。那时我很想做一部中国学术史,名为《学览》。粗粗定了一个目录,钉了二百余本的卷子,分类标题,预备聚集材料,撰写成丛书,现在看来,这种治学门径是对头的。
《怎样读书最有效》:黄岳洲穆央 陈振编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著名的中国现代史学家、民间文艺学家。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留北大图书馆任助教做编目工作。在工作期间,草拟出《重编中文书目的办法》,提出了拆散丛书编“书名目录”、进而提出“学派书目”和“分类目录”的见解,并建议编“待访书目”,这些建议对改进图书馆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顾颉刚教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王兆胜:胡适的读书方法
作者:王兆胜
大凡读书人都希望从书中获得更多教益,但有时却因读书不得其法,读书不少却收效甚微。中国新文学先驱者胡适的读书方法很值得借鉴。
胡适曾在《读书》中直言:“我今天根据个人所经验,同诸位谈谈读书的方法。……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胡适所谈虽是常识,但却能够不落俗套,常中见奇,自具慧眼。
中国旧时的私塾教育讲究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和心到,胡适对此表示赞同,并有了新的体味。在胡适看来,所谓“眼到”,就是每个字甚至每字的笔画都不能简单放过,都要认真研究,不然就会闹出笑话。他举例说,西文字母一点之差其意大变,将“p o r t”看成“p o rk”就会变“葡萄酒”为“猪肉”,将“oa ts”看成“oak s”也会改“小草”为“大树”,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在中国历史上因一字之差而产生大笑话或铸成大错者,所在不少。所以,胡适告诫人们读书时万不可马虎,关键处一定要做到“眼到”。所谓“口到”就是“诵读”,每一字句都要念出来。这一方法有利于熟悉句子结构,也有利于体会文章的气势、风采和韵致。所谓“心到”是指用心思考和分析研究,力求做到“比较参考”和“融会贯通”。如《诗经》里“于”、“言”二字甚多,在不同地方其用意不同,如果不用心比照就会越来越乱,成了一笔糊涂账。在“心到”中,胡适还非常推崇“会疑”二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读书才会有大提高和大进展。
只有“三到”读书法还是不够的,胡适认为应有第四到即“手到”。所谓“手到”就是强调多动手,这里主要包括标点分段、查阅字典和资料、作读书笔记。而读书笔记又包括四点:抄录备忘、提纲节要、笔记心得、探讨研究。“动手”不仅会帮助你开阔眼界、增强记忆,还会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活,最终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换言之,读书是读者被书牵着走,读者再有主体性也要受到书的限制和规范;而动手时读者是主人,书却成了工具,读者可按照自己的观念思想和审美理想进行选择,这就是为什么经过自己动手的东西往往能够了然于心,甚至终生不忘。
谈到“博”的读书目的,胡适说:“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材料,要使我们读书时容易得‘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致其知而后读’。”至于那些只通一技一艺者,胡适认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会太大,也难有大的作为。胡适本人就是一个读书广博的人,几乎各个领域无所不涉,他还自称自己有“书癖”。
在胡适看来,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当然,对多数人来说,要做到既精又博那是十分困难的。即便是博学专精的胡适,他也说自己偏于博而失于精。1915年2月3日胡适在日记中说:“学问之道两面而已,一曰广大(博),一曰高深(精),两者须相辅相行。务精者每失之隘,务博者每失之浅,其失一也。余失之浅也,不可不以高深矫正之。”
胡适还有读书三好。一是夜读。夜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此时正合读书: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中国古人有裸身夜读者,大概深得夜读之乐。夜里时间充裕,可安心读经典大著。夜读还别有一番情调,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爽心悦目!二是喜在厕上、电车里读书。胡适读书不择环境,不讲条件,有书即读,他甚至将厕上和电车里的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1914年7月17日胡适日记载:“有人赠我莎士比亚名剧《亨利第五》,全书三百八十余页,用薄纸印之,故全书仅广寸有余半,长二寸,厚不及半寸(英度),取携最便,因以置衣囊中,平日不读之,惟于厕上及电车中读之,约一月而读毕,此亦利用废弃光阴之一法。”三是连贯式读书。有人读书随意性太强,无一定计划,而胡适则强调读书的连贯性,这既包括读书时间不间断,也包括读完一书再换另一本。胡适读书自己规定:每日读书不少于6小时。他还说“读书非毕一书勿读他书”。
与林语堂追求读书之乐不同,胡适立足实用、追求完美,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他完整、现实和实用的独特读书法。就好像一个志在高峰的登山者,胡适的读书方法是脚踏实地、有章有法、锲而不舍而又易见成效的。
· 世界十大文豪文集大全
· 《佛经》汇总
· 诗词用典例句(凡人集注、整编)
·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 和谐月韵(关于月亮的诗词知识)
· 对联基础知识
· 水流云网 >> 诗词鉴赏
· 余秋雨言论选-------《人生的况味》、《人性的温度》
· 余光中诗歌选
· 琼瑶全集55部
· 中华文库
· 电子阅览室
· 周易全解
· 金瓶梅画集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 鲁迅文集作品在线品阅
· 启功书法《论书绝句百首》
· 作诗填词格律检测(共享软件)
· 钦定词谱
· 钦定词谱2
· 格律诗平仄详例
· 于丹《庄子》心得(全集)
· 百家讲坛集锦
· 名家书苑
· 国学经典书库!【很全哦】
· 古代经典对联
· 金瓶梅100回本
· 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竹简版
· 常用入声字
· 词学十讲上(龙榆生)
· 词学十讲下(龙榆生)
· 诗法家数
· 菜根谭
· 弟子规
· 中庸
· 大学
· 日本首位天皇“涮”了秦始皇?
· 马未都:读书是人一生该拥有的习惯
· 2008,尊敬的智者离我们而去
· 黄侃论读书
· 绝妙好辞
· 中国诗词网--繁钦全集
· 百万书库,全是极品
· 朱子家训
· 增广贤文
· 千字文
· 百家姓
· 三字经
· 唐宋八大家
· 曾国藩文集
· 资治通鉴
· 中国历代名女(名妓卷)
· 中国历代名女(情女卷)
·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 宋诗一百首
· 百科全书
· 中国古籍全录
· 全唐诗
· 中国诗词网
· 教师阅读网
· 四库全书集部
· 四库全书阅读细则
· 四库全书(电子版)
艺术天地
隐藏
· (原创)图解人生
· 陈世明个人画作
· 娇艳欲滴.真是太漂亮啦!
· ★★【玉女也疯狂】
· 极品古装美女写真
· 绝美人体舞蹈
· 12星座时间表
· 能带来幻觉的文字
· 谁是谁的谁…【精美图文】
· 十张叫做幸福的图片
· 中国历代书法大观
· 中国56个民族的全套邮票
· 算命不求人——奇准:从生命灵数看你性格、婚姻与命运
· 星座与性格(信则灵,不信责不灵)
· 12星座排名(史上最全的)
· 十二星座星座卡片
· 游戏:手机号码算命
· 艺术人像摄影作品(组图)
· 大汉奸汪精卫的诗词
· 汪精卫诗词中的「精卫情结」
作文六:《名人名家谈“读书”》1400字
名人名家谈“读书”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 各种体验、各种生活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 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对我来说,三日不读书,则头脑麻木。有人不解: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 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那是他不能体会读书带来的巨大乐趣。只有当读书 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发财,甚至不是为了学业,你才能深刻体味到这种乐 趣。这种乐趣让我至今读书不倦,而且兴趣越来越浓。
文字阅读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阅读需要想象力,书应该慢慢读,需要用 心去感受。现代人恰恰对感受毫无耐心,往往只关心结果。
有人说,现代化的生活会使人们阅读的兴趣降低,我觉得,其实这是对阅 读的尊敬程度不够。如果你乘国际航班,就能看到许多外国人在安静地看书。 我在很多发达国家也看到,人们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我觉得不少国人应该检讨一下,买很多东西——比如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 时毫不犹豫,却没有买书看书的愿望,这是很不好的。
以前,大家总爱说“学以致用”。但为什么学了都一定要用,一定要有立 竿见影的成效呢?其实,我们对待阅读不要太功利,很自然、很平静地来阅读 吧。当你进入到这个境界,阅读就会为你展开一个新的天地。
我也不大主张大家去赶阅读的时髦。倒不是一味地排斥畅销书,而是要对 所谓的“时尚阅读”保持警惕。与其跟风,不如找几本符合自己性情爱好的、 真正启发人思考的书来读,可能更有收获。
今天,年轻人工作的压力很大,各方面的诱惑也很多,更需要保持心灵的 一块净土。哪怕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一首诗,或者读几句话也行,只要养成 习惯,阅读就会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 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读书是有品位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 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 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 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是这种感觉。读书应该是日常生 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过去中国人见面经常打招呼说:“吃了 吗?”将来我希望人们见面时都打招呼说:“读了吗?”
以前我们那个时代,到处找书去读。现如今书多了,但“读什么”却成了 一个问题,难题是要筛选信息,淘汰信息。选择“正经书”的能力从何而来呢? 就是读经典著作。建立了平衡的知识结构,才能“风吹不昏,沙打不迷”。
经典该怎么读?第一,要相信前人的话,不要总是怀疑前人。第二,要读 你专业所需。第三,适当地读一点热门书,对完善知识结构有好处。
世界少儿读物联盟有句话叫“阅读的人,他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对阅 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如今儿童阅读量的减少令人担忧。
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很功利,觉得看作文书的效果明显,就只让孩子 读作文书,这不是阅读。其实,作文书仅仅是工具书,它只教给孩子“切”蛋 糕,而阅读就像“做”蛋糕,适当读点闲书,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写作能力都 有很大帮助。
快餐式的、通俗的、艺术低下的少儿读物在市场上时有风行。儿童的内心 仿佛一个容器,如果先装进完整优质的东西,以后哪怕有些杂芜,也不过是增 加了多样性;而如果一开始放进去的就是趣味低下的碎片和杂芜,那就不仅影 响审美趣味,优秀的东西也很难装进去了。
作文七:《名家谈读书三篇》2700字
有关读书的事情,经常有人发表相关的看法和观点。这里选择其中的三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价值、如何读书等问题,想来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1.谈读书
作者:周国平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白痴读书愈多愈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尽管原因不同。倒是对于处在两极之间的普通人,知识较为有用,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可以发展实际的才能。所谓“貂不足,狗尾续”,而貂已足和没有貂者是用不着续狗尾的。
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失莫大。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长以后,书对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2.读成勇士
作者:莫小米
你为什么读书?我在朋友圈里发问,回答五花八门:为了前程,为了优雅,为好心情,为精神高潮,可治疗失眠,可排遣孤独,是内心需要,是一种习惯,在书里另外活一次,在书里遇见有趣的人和事……我这样发问,是因为我遇见了一位88岁长者,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有人问他为什么读书,他的回答令我叹服:“读书让人成为勇士。”
“**”时要他交代已故父亲“反动文人”罪行,他带上鲁迅的书,去问造反派头头:“鲁迅是反动还是革命的?”头头说当然是革命的。他又问那对鲁迅有帮助的是什么人?头头说当然也是革命的。他就翻开鲁迅的书给他们看,鲁迅说他读了蒋瑞藻的书“颇获裨助”,造反派头头哑口无言。蒋瑞藻正是他父亲,他名叫蒋逸人。在人人不敢多言逆来顺受的年代,他敢与造反派叫阵,真像一个勇士。
北宋初年一次农民起义的地点,历史书上如此认定,史学家前辈亦如此认定,而蒋逸人在读史过程中发现有误,拿出凿凿依据,后来整个史学界都改正了,书上说“据蒋逸人先生考订……”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其时不到三十岁的小蒋,竟敢挑战权威,真像一个勇士。
后来他成了右派,这样的胆识和性格,不成右派才奇怪。好在他学土木建筑时,跟工人学过木工、泥工、油漆工、混凝土工、钢筋工……到农村当了工匠队头头。公社组织政治学习,有个小组都是中学教师,领导指派小蒋当组长。教师们说,怎么叫一个工头来领导我们学习?结果小蒋从资本论谈起,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教师们佩服之至。他不怕命运多舛,真是个勇士。
自古中国,有人读书读成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读死书。读活了书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啥都有。
也没错,读书首先与生存有关。
而读书让人成为勇士,与真理有关。瞬间脑海掠过很多令人尊敬的名字,不必列举,你也想得起来。
3.遭遇书房
作者:包光潜
说中国人不喜欢读书,那是偏激的;说中国人喜欢读书,也有失偏颇,只不过书籍对有些人来说,是晋升的垫脚石。这种人读书的目的是功利性的,甚至是狭隘的;读的大部分书也只对晋升有利,于心灵无补。
我看过许多人的书房,有穷人的,也有富人的;有百姓的,也有官员的。面对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房,我时常感慨良多。挑选三个例子一说,你就大概知道目前国人读书的现状了。
先说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诗人的书房。他写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虽然只写诗,但他读书却很广泛,除了中外诗歌,还涉猎历史、文学等许多领域。他的书籍都摆在那些早已斑驳的木架子上,黯然失色,像他的人一样。他每天静坐书房,勤奋阅读,然后下楼逛街,手中不离一个20多年前的半导体收音机。看到他,我很辛酸,恨不得替他一把火烧了书房!
再说一个中学同学的书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也是一个读书人。遇到我或相知者,总是谈一些读书的体会,而且将他的读后感一直渗透到你的思想里,才肯罢休。那时的我们虽然物质上不富裕,精神上却很富有,前面总有亮光照耀着,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子冲劲儿。他偶然得到一次升迁的机会——上司生病住院,他代理工作。代着理着,他便尝到了做领导的甜头,然后官越做越大,房子越换越大,书房越来越大,书也越来越多。置身于他的书房,仿佛进入小型图书馆,包罗万象。那些伟大的理论书籍,摆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有一次,我在报纸上读到他给一位教授朋友写的书评文章,感觉很好,便给他打了一个电话(绝无拍马屁的意思)。接了电话,他也不躲闪,直截了当地说:“那是我秘书写的。”我顿时哑口无言。
最后说一个小领导的书房。他理科出身,脑子活,读得最多的书就是教科书,但拥有的书籍却了不得,光他的办公室里就有近千册之多。同上面那位老兄一样,他书橱里的理论书籍和名人大典等,琳琅满目,永远保持着光鲜。而不同之处是,他喜欢在书橱前面摆造型,譬如拍照、摄像、上电视等,总能够看到他身后满堵墙的大书橱和满书橱的书籍。最近他换了单位,打电话给我,让我过去将他办公室里的一些烟酒取回家。我一进门就听一个年轻人问:“这些书还要不?”他说:“算了,那边有。”看到踌躇满志的他和遍地狼藉的书,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忽然想起丰子恺先生的一首题画诗:“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无时休。”曾经的读书人,如今显达了,藏书越来越多,读书却越来越少。弄那么多书籍做摆设,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文化风景”罢了。他们心里还是自卑的,生怕人家说他没文化——被人骂没文化,那是最大的耻辱。所以,他们硬要装出一副斯文、有文化的样子。
我以为,读书应该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保持良好的阅读口味和品位,保持清醒的思维与思想,必然受益无穷。做人,为官,都一样。
作文八:《美文悦读(27):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2800字
美文悦读(27):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 美文悦读(27):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
读书图
有关读书的事情,经常有人发表相关的看法和观点。这里选择其中的三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价值、如何读书等问题,想来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1.谈读书
周国平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白痴读书愈多愈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尽管原因不同。倒是对于处在两极之间的普通人,知识较为有用,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可以发展实际的才能。所谓“貂不足,狗尾续”,而貂已足和没有貂者是用不着续狗尾的。
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失莫大。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长以后,书对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2.读成勇士
莫小米
你为什么读书?我在朋友圈里发问,回答五花八门:为了前程,为了优雅,为好心情,为精神高潮,可治疗失眠,可排遣孤独,是内心需要,是一种习惯,在书里另外活一次,在书里遇见有趣的人和事??我这样发问,是因为我遇见了一位88岁长者,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有人问他为什么读书,他的回答令我叹服:“读书让人成为勇士。”
“**”时要他交代已故父亲“反动文人”罪行,他带上鲁迅的书,去问造反派头头:“鲁迅是反动还是革命的?”头头说当然是革命的。他又问那对鲁迅有帮助的是什么人?头头说当然也是革命的。他就翻开鲁迅的书给他们看,鲁迅说他读了蒋瑞藻的书“颇获裨助”,造反派头头哑口无言。蒋瑞藻正是他父亲,他名叫蒋逸人。在人人不敢多言逆来顺受的年代,他敢与造反派叫阵,真像一个勇士。
北宋初年一次农民起义的地点,历史书上如此认定,史学家前辈亦如此认定,而蒋逸人在读史过程中发现有误,拿出凿凿依据,后来整个史学界都改正了,书上说“据蒋逸人先生考订??”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其时不到三十岁的小蒋,竟敢挑战权威,真像一个勇士。 后来他成了右派,这样的胆识和性格,不成右派才奇怪。好在他学土木建筑时,跟工人学过木工、泥工、油漆工、混凝土工、钢筋工??到农村当了工匠队头头。公社组织政治学习,有个小组都是中学教师,领导指派小蒋当组长。教师们说,怎么叫一个工头来领导我们学习?结果小蒋从资本论谈起,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教师们佩服之至。他不怕命运多舛,真是个勇士。
自古中国,有人读书读成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读死书。读活了书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啥都有。
也没错,读书首先与生存有关。
而读书让人成为勇士,与真理有关。瞬间脑海掠过很多令人尊敬的名字,不必列举,你也想得起来。
3.遭遇书房
包光潜
说中国人不喜欢读书,那是偏激的;说中国人喜欢读书,也有失偏颇,只不过书籍对有些人来说,是晋升的垫脚石。这种人读书的目的是功利性的,甚至是狭隘的;读的大部分书也只对晋升有利,于心灵无补。
我看过许多人的书房,有穷人的,也有富人的;有百姓的,也有官员的。面对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房,我时常感慨良多。挑选三个例子一说,你就大概知道目前国人读书的现状了。
先说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诗人的书房。他写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虽然只写诗,但他读书却很广泛,除了中外诗歌,还涉猎历史、文学等许多领域。他的书籍都摆在那些早已斑驳的木架子上,黯然失色,像他的人一样。他每天静坐书房,勤奋阅读,然后下楼逛街,手中不离一个20多年前的半导体收音机。看到他,我很辛酸,恨不得替他一把火烧了书房!
再说一个中学同学的书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也是一个读书人。遇到我或相知者,总是谈一些读书的体会,而且将他的读后感一直渗透到你的思想里,才肯罢休。那时的我们虽然物质上不富裕,精神上却很富有,前面总有亮光照耀着,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子冲劲儿。他偶然得到一次升迁的机会——上司生病住院,他代理工作。代着理着,他便尝到了做领导的甜头,然后官越做越大,房子越换越大,书房越来越大,书也越来越多。置身于他的书房,仿佛进入小型图书馆,包罗万象。那些伟大的理论书籍,摆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有一次,我在报纸上读到他给一位教授朋友写的书评文章,感觉很好,便给他打了一个电话(绝无拍马屁的意思)。接了电话,他也不躲闪,直截了当地说:“那是我秘书写的。”我顿时哑口无言。
最后说一个小领导的书房。他理科出身,脑子活,读得最多的书就是教科书,但拥有的书籍却了不得,光他的办公室里就有近千册之多。同上面那位老兄一样,他书橱里的理论书籍和名人大典等,琳琅满目,永远保持着光鲜。而不同之处是,他喜欢在书橱前面摆造型,譬如拍照、摄像、上电视等,总能够看到他身后满堵墙的大书橱和满书橱的书籍。最近他换了单位,打电话给我,让我过去将他办公室里的一些烟酒取回家。我一进门就听一个年轻人问:“这些书还要不?”他说:“算了,那边有。”看到踌躇满志的他和遍地狼藉的书,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忽然想起丰子恺先生的一首题画诗:“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无时休。”曾经的读书人,如今显达了,藏书越来越多,读书却越来越少。弄那么多书籍做摆
设,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文化风景”罢了。他们心里还是自卑的,生怕人家说他没文化——被人骂没文化,那是最大的耻辱。所以,他们硬要装出一副斯文、有文化的样子。 我以为,读书应该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保持良好的阅读口味和品位,保持清醒的思维与思想,必然受益无穷。做人,为官,都一样。
作文九:《名家谈怎样写文章》1500字
基本资料
名家谈怎样写文章
作者: 岳海翔
出版社:
出版年: 2009.06
页数:
定价: CNY39.0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的81篇文章主要以指导一般写作为重点,兼顾公文写作及文学写作。所有文章均按作者排列,未按内容归类。中国作者的文章排在前面,外国作者的排在后面。8篇附录也是人们写文章时需要参考借鉴和了解掌握的,在此一并收入书中。
书??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编者说明
1.要言之有物——写文章忌空&**
2.要言之有文——写文章忌枯燥无味&**...
3.要言之有序——写文章忌杂乱&**
4.写文章之要诀&**
5.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6.要写得短而精&**
7.要善于综合,“精兵简政”&**
8.致胡乔木&**
9.写文章要讲逻辑、文法、修辞&**
10.文章要写得生动和通顺&**
11.要分析,不要片面性&**
12.文章的“三性”和写作方法&**
13.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
14.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论选择题材&鲁迅...
15.作文秘诀&鲁迅
16.不应该那么写&鲁迅
17.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郭沫若...
18.短些,再短些!&胡乔木
19.怎样写好文件&胡乔木
20.关于提高文化修养问题的一封信&胡乔木
21.我谈写文章&王力
22.谈谈写信&王力
23.认真学习语文&叶圣陶
24.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
25.谈文章的组织&叶圣陶
26.训练语感&叶圣陶
27.我的写作经验&老舍
28.多练基本功——对石景山钢铁公司初学写...
29.谈简练——答友书&老舍
30.语言与生活&老舍
31.别怕动笔&老舍
32.改变文风是一件要事&老舍
33.去掉“学生腔”&老舍
34.谈叙述与描写——对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
35.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老舍
36.编辑要注意语言文字问题&吕叔湘
37.辞达而已矣&张中行
38.言之有物&张中行
39.条理与提纲&张中行
40.写作要注意“事信言文”——答《写作》...
41.群众创作漫谈三题&唐弢
42.谈谈生活和创作的态度&柳青
43.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柳青
44.关于题材&林默涵
45.人物塑造及其他&李准
46.观点和材料&邓拓
47.文章长短不拘&邓拓
48.谈修改文章&何其芳
49.漫谈读书、写作及其他&胡绳
50.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胡绳
51.义理、考据和辞章&施东向
52.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沙丁
53.谈结构&孙犁
54.芸斋琐谈(七则)&孙犁
55.谈校对工作&孙犁
56.关于情节——塑造人物中的一个问题&杜鹏...
57.有根花才香&刘心武
58.谈创作的准备&玛拉沁夫
59.漫谈构思——在《延河》编辑部小说座谈...
60.要,而不要——谈怎样写经济文章&苏星
61.文章写作杂谈&王梦奎
62.文章四境界说&王梦奎
63.努力提高文稿起草水平&魏礼群
64.答编者问&张庆田
65.答编者问&贺政民
66.论作家与生活&列宁
67.论公文写作&列宁
68.论生活和写作&斯大林
69.我怎样学习写作&高尔基
70.我的创作经验&高尔基
71.论文学的主题及其历史变化&高尔基
72.论文学的基本主题应该是劳动而不是个人...
73.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文学经验&法捷耶夫...
74.谈材料的组织&法捷耶夫
75.向工人作家谈谈我的创作经验&阿·托尔斯...
76.我的创作经过&奥斯特洛夫斯基
77.谈结构&马卡连科
78.和初学写作者的谈话&马卡连科
79.结构的手段和作品的布局&依·萨·毕达可夫...
80.学术论文的写作&[美]沙白·麦克玛汗、苏...
8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题材
附录一 报纸和新的文风
附录二 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
附录三 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
附录四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附录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附录六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附录七 标点符号用法
附录八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1
作文十:《读出文章的滋味——名家名篇《草原》教学谈》2200字
读出文章的滋味——名家名篇《草原》教学谈
张学青
老舍的作品《草原》,可谓历久弥新。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草原》就被选进了教材。而今几十年过去了,一茬一茬的学子,一代一代的阅读,到今天《草原》还依然保持着它的魅力。
钱理群先生在名家文学读本的新书发布会上曾说,老舍、鲁迅、沈从文他们一批人,无论文和人,都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纯、朴、正、大。在他们那里可以看到人的大境界,文的大气象。一个孩子从小就通过大师、名家,学做人、学语言,是一条正路、一条大道。
《草原》写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但却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生硬。白居易说:“歌诗合为事而作。”我的理解是大话题、大事件不是不可以写,但如果没有经过作者的贯穿,使它成为有感情、有温度的东西,那只能沦为一堆浮光掠影的门面语。
2006年夏天,我曾经在草原待了四五天(不是旅游,是借公益支教的机会跟着友人走亲访友),因而特别能触摸到老舍先生此文的文心——作者想着力表现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当我行走在草原,听到“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就觉得异常亲切。特地去那里走了一趟,脑海里回荡的,全是老舍先生关于草原的描述。这便是文学的滋养,文化的力量。
这样的文学作品,字字珠玑,处处可教,我教什么呢,
一是文章的表达顺序。文章如何写草原人民的待客热情,引导学生通过概览文章第2~5自然段,按先后顺序说出有关场面: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理出这样的行文条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而领会第一段“草原风光美”的叙述层次(则可以分两步走:一是通过浏览,把作者写到的景物用标记符号标出:二是提取文段的关键词,理出层次。作者从天写到地写到“我”:写天,写到了空气和天空,写到了作者想“高歌”的感受:写地,写到了小丘和羊群:最后写“我”的感受,用一组“既……又……”来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写骏马和大牛的表现,实际上就是写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所见的景物传达出来,这是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法。
学习《草原》这样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欣赏老舍的独特语言,体会文意,懂得艺术化的语言表现方式。老舍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语言,有着特有的大气和质朴。初看看,没什么特别,平白如话;再读读,却是意味无穷。他是把语言的通俗性和文学性完美统一起来的优秀作家。
进行本文教学,要抓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去品味文字里的滋味:
一是反复句式。文章多处出现了这样的反复:如:“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第一句通过欢迎人的“多”——“马多”“车多”都是为了说“人多”,然而,这么“多”的反复使用,就把欢迎场面的热闹气氛烘托出来了;第二句,通过“握手”和“笑”的反复,把双方初见时的激动与友好表现得更为充分:第三句通过“敬酒”与“回敬”的多次反复,把宾客双方喝酒时你来我往的殷勤表现出来了。总之,作者通过这样的反复,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文中还有多处运用了“反复”,如:“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两个句子,通过运用反复表现草原盎然的绿意和四野的辽阔。在品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分这样几步走:一是出示范例,引导发现反复;二是自读自画,寻找文中的反复;三是通过群组讨论,发现这些反复里所强调的文意。在交流时,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如“走了三百里全是草原”与书中的“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进行比较,感受特殊的句式
所带来的感觉——草原的无际和辽阔。当然,反复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可以改造“敬酒”一句,使学生体会“反复”与“哕唆”的区别。
二是矛盾中见精彩。如第一自然段中出现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个句子中“翠色欲流”就是将要流,没有流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已经流出。作者这样写是不是矛盾呢,原来“欲流”的说法,是为了突出“翠色”的浓,而“流入云际”的描述,则是作者放眼草原,天地合一之后的特殊视觉效果。其他还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一句中的又想站又想坐的矛盾,把作者初到草原,面对清新的绿意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把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特点蕴在其中。“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带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大方”是草原人民的特点,就我蒙古之行所接触到的,确实都一点也不拘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苍茫辽阔的草原养育的是慷慨豪迈的草原人;然而毕竟是“姑娘”,“有点羞涩”则抓住了姑娘的特点。这看似矛盾的描述,展示了草原姑娘特有的美。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讨论。讨论之前,也可以示范引路,以“欲流”“流入云际”一难句为例,引领学生发现其妙处。其他几句则充分发掘并且发展学生的学力,使其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赏析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名家谈读书:读书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