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修辞手法造句大全》3700字
修辞手法造句大全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
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满招损,谦受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只问不答。(反过来问提问的人)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自问自答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1.双关
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茅盾《雷雨前》) 例(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2.对偶
(一)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顶针
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
4.呼告
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呼人)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
5.讳饰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
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
例如:
?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没有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暗暗地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地办着罢。(曹雪芹《红楼梦》)
?他,他在哪,石牯结结巴巴地问。在后头房里嘛。怎么,你们以为他〈去了货〉
呀~小老头笑着说:他是有名的'打不死'呀~天没亮他就闯进店来了;当然罗,一身都挂得稀烂??(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有人劝这位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的人〈送你还山〉,(周立波《山乡巨变》)
?他还不是为你们。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成岗愉快地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这孩子,太可爱了。你在这里??〈呆〉了好久了,成岗不愿对孩子说出那个可怕关字,改口说成呆了好久。我从小就在这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今天早晨,杨德又拉王占彪去喝酒,杨德装着悲观的样子说:老弟,这是咱兄弟们说知心
话哩,眼看日本人不行了,将来有个〈山高水低〉,咱们可该怎呀,王占彪也早有心思把他拉上,一块反正。于是接上说:是呀~咱们都是中国人,作这些丧良心事,弟兄们也都不愿意,趁早反正抗日立功吧~(马峰、西戎《吕梁英雄传》)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同时又搔头皮,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他看见他们〈那个〉的吗,(叶绍钧《夜》)
?春栓妈道:唉,我还告诉你哪,这两天街上风言风语,说小白鞋'〈双身〉'啦??(姜树茂《渔岛怒潮》)
上面例?那件东西是指棺材;例?中去了货是指死去了;例?百年之后是说死后,送你还山是指给你送葬;例?半截入土就是快要死了;例?呆是说关;例?山高水长是指不幸或意外的事情;例?那个是指枪毙;例?双身是指怀孕。 运用讳饰应该注意的是:该回避的就避开本意不直说,该回避的就照直说;同样一个本意,必须回避掩盖时,用什么话来代替,要力求恰当。是否恰当,与上下文有关。要与上下文所换代的实地情况相符,与上下文所流露的感情一致,才算用得恰当
6.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7.叠字
又名迭字、迭词、重言等,是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迭字之间,不可以断句。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
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叠字联主要分为全部叠字和部分叠字两类。全部由叠字组成的,多用于风景区。比如:
作文二:《比喻修辞手法》2300字
比喻修辞手法
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谈比喻修辞手法
具体有比喻:又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明喻
比喻明喻有比喻词。比喻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例1: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例2:小女孩的脸蛋像个红苹果,红通通的。其中“小女孩的脸蛋”是本体,“红苹果”是喻体,“红通通”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喑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例: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借喻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
例1: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
例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风雨”代替\\\
博喻、复喻
博喻:又名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这种比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又能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
博喻:用一连串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博喻”。
例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老山界》)
例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象老人,象巨象,象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
例3: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例4:“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例5: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倒喻、逆喻
倒喻:又名逆喻,即故意将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使用,它能使本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而且意趣盎然。
例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草原》)。
例2: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心愿》)
例3:一阵隆隆的雷声忽然从头上滚过……金色的细雨已经从空中洒落。哦,原来是飞机在撒播树种。(《金色的细雨》)
反喻
反喻:即从本体的反面设喻,来说明本体不具备某种性质或特征。这种比喻具有正反对照的效果,能够加强观点和感情的鲜明性。
例1: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象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落花生》)
例2: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蟋蟀的住宅》)
例3:小姑娘的天真心灵,不正是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心愿》)
互喻、回喻
互喻:又名回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天上的街市》)
例2:那时候,矿洞里发出可怕的响声,象打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煤的对话》)(这是一种迂回曲折的比喻,它在提出喻体“打雷”之后,再否定喻体,最后又提出喻体。经过肯定、否定、再否定,加强了比喻的鲜明性。)
例3:老师用温柔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久久地没有松开。我知道老师是在期待我的回答,我的誓言,我的进步。这,是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不,是一场春雨洒得我昂起了头。(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又否定,又突起一场肯定,回环跌宕,使抒情淋漓尽致。)
较喻、强喻
较喻:又称强喻,是指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喻体。是用比较形式构成的比喻。把本体与喻体放在一起比较,既承认它的相似点,又显出在程度上的差别。常用“比”、“不如”、“赛过”、“比不上”等词语。
例1:蜻蜓赛过飞机啦。(《放风筝》)
例2: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凡卡》)
例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再见了,亲人》)(“情谊”与“山”、“海”放在一起,构成双重较喻。)
譬喻
譬喻:联想出与所要记叙者,具有共同类似特点的人、事、物,或所要抒发的情感与论说的道理,具有类似的说法,而加以比方说明、形容描写,这种“藉彼喻此”的修辞法,称为“譬喻”。
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饰喻
饰喻:是指本体和喻体间构成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喻体作定语,本体作中心语,
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闪烁着白光。(《天山景物记》)
引喻
引喻:即运用一种事物蕴含的道理来引出并比喻另一种事物蕴含的道理。它的前面是喻体部分,后面是本体部分。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隐喻
隐喻没有比喻词。
例: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作文三:《修辞手法:比喻》3300字
八大常见修辞手法:
①我说你猜:听老师读句子,准确猜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拟人)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4.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排比)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6.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借代)
7.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吗?(反问)
8.他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是的,他是。(设问)
②我讲你忆:伴随老师所讲的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调动以前学习的记忆,巩固所学。
修辞手法一:比喻
教学目标:
一、了解比喻的特点及运用比喻的方法
二、学习运用比喻构造句子
教学设计:
通过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比较,认识运用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比喻的特点及其运用比喻的方法,通过练习,学习运用比喻句。
教学内容:
1.引入比喻句
2.比喻句的定义、作用、组成 比喻句定义: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表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作用: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易于接受;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比喻句的组成: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 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作“比喻词”。
“比喻词”有:好像、像、如同、好似等
(认识比喻句,分析比喻句的组成,分辨比喻句
例如:“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 本体:尾巴;喻体:大扇子;比喻词:像。
练习:仿照例句,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A.弯弯的月亮好像一条小船。
B.岁月就像一把杀猪刀。
3.了解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区别
(1)引导:在阅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句子,句中虽然也有“像”、“好像”等词语,但不是比喻句,这些非比喻句成了迷惑我们判断真正“比喻句”的敌人。要牢记不能将比喻词语作为判断比喻句的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
如:“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来的一样。”“画的荷花”和“从湖里摘来的荷花”之间只是简单的像,不是比喻。
又如:“猫头鹰的耳朵很特别,好像一对立起来的猫耳朵。”“猫头鹰的耳朵”和“猫耳朵”之间是事实上的相像,不是比喻。
又如:“我长得像范冰冰。”作比较,不是比喻
又如:这天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了。表示推测,不是比喻
而“树叶在空中飞舞,像蝴蝶一样。”用“树叶”(本体)和“蝴蝶”(喻体)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很相似来作比,它们之间用“像”(比喻词)来连接,此句是比喻句。
又如:我们班有很多小帅哥,像A,B 表列举,不是比喻
(2)小结: 运用比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感情要鲜明
例如:
?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髙梁那样纯朴可爱。例?写的是鬼子军官,例?写的是我们的战士,一恨一爱,感情鲜明。
B.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妹妹快活的好像林中的小鸟。妹妹和小鸟是不同类的,但却有相同点:快活。
C.作喻体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悉,运用比喻时力求在构思上创新。
例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瞌睡人的眼”是熟悉的,用来形容昏暗、微弱的灯光,十分巧妙。
D.采用什么方法能想到具有相似点的喻体?联想:通过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类似的另一个事物。
母爱是黑夜里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那么从母爱为什么能想到明星呢?那这个联想是凭空来的吗?不是,这个需要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知识,因此我们平时多读书,多观察,多练习、多思考。才能写出好的比喻句,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练习:判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在比喻句后面的括号里打“√”。
(1)一片片晚霞,倒映在小河里,好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 )
(2)王宁长得很像他的爸爸。( )
(3)
太阳像个忠实的向导,在空中给你指点方向。( )
(4)正桥连接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
(5)小草在大雨中剧烈地摇晃着,好像要折断腰似的。( )
4. 比喻句的分类
比喻句的类型:明喻、暗喻、隐喻(借喻)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个例句:
(1)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当中。明喻
(2)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中给你指引方向。暗喻:本体和喻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本体是喻体,喻词常常由表判断的词是、成为、变为这些词来充当。
(3)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双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修辞手法二:拟人
教学目标:
一、了解拟人的特点及运用拟人的方法
二、学习运用拟人构造句子
教学内容:
1.引入拟人修辞手法
2.拟人的定义、作用、运用形式、特点
定义:就是用写人的词来写物,这种手法也叫“人格化”。
作用:可以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使文章变得生动,使事物具有了人物的感情又容易理解。 运用形式:
① 把动物拟人化。如: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
② 把植物拟人化。如:小草在风中跳舞。
③ 把一般事物拟人化。如:黄河在咆哮。
拟人句有三个特点:
①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②不能出现比喻词;
③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断一断:判断以下句子是不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练一练:将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
1.水稻成熟了。
2.河水哗啦啦地流着。
3.一阵春风吹过草地。
修辞手法三:夸张
教学目标:
一、了解夸张的特点及运用夸张的方法
二、学习运用夸张构造句子
教学内容:
1.引入夸张修辞手法 【夸张句一】
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火箭样飞翔。
【夸张句二】
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夸张句三】
他一点胃口都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夸张句四】
我的心像刀绞一样疼。
【夸张句五】
重重如果摔一跤,几个举重队员都搬不起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夸张句六】
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
【夸张句七】
这橘子酸得我牙都快掉了。
2.夸张的定义、作用、分类
定义: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作用: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分类:
①扩大夸张:
为了达到生动幽默效果,我们往往人为拔高事物特点,使之更高,更强,更快,更多,甚至达到排山倒海、翻天覆地的神奇效果。我们先看《景阳冈》中夸张手法的运用:“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课文把老虎的吼声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这种在古诗中我
们经常能看到它的踪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例如在《我能行》中,“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②缩小夸张:
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这类夸张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处说,使之更低、更弱、更慢、更少,达到数倍缩小作用。如“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就是缩小夸张的使用。又如**在《长征》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山、乌蒙山分别视为细浪、泥丸,藐视它的小,突出红军的高大光辉形象。许多影视、文学作品大量地使用缩小夸张,甚至把人缩小成比蚂蚁还小的人,从而展开神奇的故事。
③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
夸张句的练习:
1、考场上静得很。
2、寒风吹到脸上很疼。
3、天安门广场可大了。
4、小溪里的水清得很。
5、大海里的鱼非常多。
6、我们村口有一口古井占了村口很小一块地方。
7、花园里的花真香。
8、他十分愤怒。
修辞手法四:排比
修辞手法五:反问与设问
作文四:《修辞手法比喻》1700字
比喻句和打比方的区别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通常在讲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时叫“打比方”,在其他情况下叫“比喻句”。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变色龙的头是椭圆型的。”这是一句陈述句。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及借喻三类。
皎洁的月亮挂在空中,好像一个银盘。这是明喻。
妈妈你是一棵大树,我是树上的小毛虫。这是比喻句,把妈妈比喻成大树,把我比喻成小毛虫。这是暗喻。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这是借喻。
比喻和打比方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打比方指的就是比喻。它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写文章如果能适当地打比方,将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地具体地体现出来。
打比方有三种格式:
一、明喻。即用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般的(似的)”,“像??一样(似的)”,“跟??一样(一般)”等等。例:
1、“水平如镜”,“红叶似火”(《桂林山水》)
2、“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我的战友**》)
例1把水比作镜子,说明西湖的平静;把红叶比作火,说明枫叶红艳艳,十分好看。例2把“我”内心痛苦的程度比作刀绞,突出表现了战友间的深厚情谊。
二、暗喻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是”,“成了”,“构成”,“变成”等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例:
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
2、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狱中联欢》)
例1用“大火球”形象地描绘了太阳热的特点;例2用“露天舞台”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革命着的客观主义精神和对黑暗势力的轻蔑。
暗喻的另一种写法是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如:
1、的确是林海。(《林海》)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草船借箭》)
例1省略了明喻的比喻词,即“的确是像大海一样(辽阔)的森林”;例2省略了暗喻的比喻词——“一字儿摆开”即“成一字儿摆开”。
三、借喻。即本体与喻体均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替代本体出现。例:
1、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凡卡》)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开国大典》)
例1用“小崽子”比喻老板的儿子,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凡卡对老板一家人的憎恨;例2用“红流”比喻游行队伍,形象地说明了游行队伍的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运用打比方要注意:
1、感情鲜明。如“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小英雄雨来》)这个比喻把日本鬼子那可憎可恶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2、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如(1)拖拉机像汽车一样在公路上来回奔跑。(2)小明长得跟他爸爸一模一样。
例1拖拉机和汽车同属机动车,不能做比喻。例2不是比喻句。
3、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如“这堆草垛像石头一样挡住了我的去路。”草垛和石头虽然不同类,但没有相似之处,比喻不当。
4、打比方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知,运用比喻时要力求在构思上有创新。如“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妖怪是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定的东西,极为费解,因此不能达到比喻的艺术效果。
怎样区别拟人与比喻?
明确:比喻,在于“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比拟,在于”拟”,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通点。所谓相通点,以拟人来说,就是让物也具有人的特性,或者让此物具有彼物的特性。
特别要注意,有比喻词出现的,就不是拟人,而是比喻。换而言之,拟人不能出现“像”字。例如:小鸟像个歌唱家在放声高歌。
这只是个比喻句,它只是把“小鸟”比喻为“歌唱家”罢了。如果要造拟人句,就应改成“小乌在放声高歌”。
造比喻句、拟人句时要注意。造拟人句不能忽略被拟对象的特点。例如:“我高兴极了,连课桌也对我微笑。”“课桌”一笑就会“破裂”,造比喻句要考虑环境。
作文五:《修辞手法——比喻》1900字
修辞手法——比喻
定义:就是打比方,即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甲)来代替抽象难以理解的事物(乙)其中甲乙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但同时有相似点。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本体+喻词+喻体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乙)
喻词:比喻的标志。如:像、好像、仿佛、似的等。
喻体:打比方的事物(甲)。
比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一、 明喻
本体、喻词、喻体同时出现的。
例:荷叶(本体)像(喻词)一把小伞(喻体)。
二、 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喻词为:是、就是、成了、变成等。
例:霎时间,长安街(本体)成了(喻词)喧腾的大海(喻体)
三、 借喻
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词不出现。
他顶着一头蓬草(喻体),冲出门外去上学了。(头发比喻成蓬草,但本体与喻词不出现)。
注意:要区分借喻和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
如: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区分: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性的是借喻;两个事物之间有相关性的是借代。
比喻修辞的作用:使读者容易理解,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
A明喻 B暗喻 C借喻
1、天空中银盘高挂。 ( )
本体 喻体
2我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 )
本体 喻体
3露似珍珠,月似弓。 ( )
本体 喻体
4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本体 喻体
5我思想的潮水在放纵奔流。 ( )
本体 喻体
6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屏障。
本体 喻体
7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本体 喻体 ) ( ) ) ( (
注意:
【1】、有的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等以为就是比喻句。这是错误的,关键一、看“像”是不是在打比方。二、本体和喻体要是不同的事物。
“像”除了打比方意思外,还有表猜测、表比较、表相同、表举例的意思。当“像”不是表打比方时都不是比喻句。如:
他好像看出我的心思。 “像”表示猜测
他长得像他爸爸。 “像”表示比较 本体和喻体是同一事物 他像以前一样爱打乒乓球。 “像”表示相同
像你这么小的个子肯定跑不过我。 “像”表示举例
【2】、本体和喻体没有相似点的也不是比喻句
例:她的眼睛大的像阳光。
【3】有的是拟人句,也不是比喻句。
例:天上星星仿佛在眨着眼睛。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1、
2、
3、 啄木鸟在给树治病。----------------( ) 啄木鸟像医生一样给数治病。--------( ) 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 )
4、
5、 鹅毛般的大雪降落下来。--------------( ) 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好像一下子成了一个威武的战士。--------( )
6、
7、
发挥你的想象力,写几句比喻句
母爱如同
秋天的树叶
参考答案
A明喻 B暗喻 C借喻
1、天空中银盘高挂。 (C )
本体 喻体 银盘
2我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B )
本体 正义 喻体 银行 大漠沙如烟,燕山月似钩。------------( ) 东北有许多特产,像木耳、猴头---------( )
3露似珍珠,月似弓。 (A )
本体 露、月 喻体 珍珠、弓
4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 C ) 本体 喻体 幼苗
5我思想的潮水在放纵奔流。 ( B )
本体 思想 喻体 潮水
6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屏障。 (C ) 本体 喻体 屏障
7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 B ) 本体 她 喻体 夜明珠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8、
9、 啄木鸟在给树治病。----------------(× ) 啄木鸟像医生一样给数治病。--------( √)
10、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 ×)
11、鹅毛般的大雪降落下来。--------------(√ )
12、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好像一下子成了一个威武的战士。--------(× )
13、大漠沙如烟,燕山月似钩。------------(√ )
14、东北有许多特产,像木耳、猴头---------( ×)
作文六:《比喻修辞手法》1200字
比喻修辞手法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 简介折叠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特点折叠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多种形式。
常用比喻修辞的特点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明喻是最常用的比喻手法。 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5.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6.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7.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8.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9.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10.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1.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2.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13.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14.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15.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16.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17.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18.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19.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20.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20.小姑娘的脸红红的,像个红苹果。
含有比喻词的非比喻句折叠
1、表类比,例如:你像你父亲一样帅
2、表列举,例如:这里有许多水果,像香蕉、苹果、葡萄等。
3、表猜测,例如:天空布满乌云,像要下雨一样。
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x(本体)比作xxx(喻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xxx(本体)的xxx(特点)。
作文七:《修辞手法大全》2000字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 假使……便…… 、 要是……那么…… 、 倘若……就……、 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 无论……都…… 、 不管……也…… 、 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 由于……因此…… 、 既然……那么……、 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 一边……一边、 一方面……、一方面、 有时……有时、 既……又……又…… ……一面……一面…… ……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 起先……后面…… ………首先……然后……
……便…… ……于是…… ……才…… ……接着……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不光……也……、 不仅……还……、 虽然……但、不仅……而且…… ……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 是……还是……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9、目的
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例: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10、取舍
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 与其……,不如(无宁、宁可);宁可(宁愿)……不(不愿)。 其次了解关联词语误用情况:
常见关联词: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宁可……也、 之所以……是因为、 如果……就、 只要……就、 既然……就、 即使……也、 无论……都、 不管……都、
不仅……还、 不仅……而且、 不但……还
作文八:《修辞手法大全》700字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 ,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作文九:《修辞手法大全》2300字
修辞手法
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
1(比喻:即打比方。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宛如、好比、犹如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
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
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
程度等加以夸大 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程度等加以缩小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现的说成后出现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倘若……就……、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又……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首先……然后…… ……便…… ……于是…… ……才…… ……接着……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而且…………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9、目的
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例: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10、取舍
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
与其……,不如(无宁、宁可);宁可(宁愿)……不(不愿)。
其次了解关联词语误用情况:
常见关联词: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与其……不如、宁可……也不、宁可……也、之所以……是因为、如果……就、只要……就、既然……就、即使……也、无论……都、不管……都、不仅……还、不仅……而且、不但……还
作文十:《修辞手法大全》5600字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0.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10、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11、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2、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13、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14、顶针
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 15、反衬
矛盾句法,即一句话同时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词语。例1:关心败草里的鲜花。【朱自清春】例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诗】例3:黑轮装出了像哭的笑脸,让人看了好不心疼。 16、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17、反诘=反问
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他的好处是: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叙述等修辞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让文章出彩。在论文中常用,一般用难道??我怎能??开头例如:难道动物就不能做人类的老师吗,我怎能忘记你对我那深深的情谊呢,
18、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通感
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20、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2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