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人民英雄纪念碑》1500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掌握记叙的顺序。?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掌握记叙的顺序。?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方法
作文二:《人民英雄纪念碑》3200字
授课人:彭修慧
授课班级:义龙中学初一(10)班 义龙中学初一(13)班
授课时间:义龙中学初一(10)班 3月31日上午第1、2节 义龙中学初一(10)班 3月31日上午第3、4节 授课地点:海口市义龙中学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巍峨、雄伟、庄严地人民英雄纪念碑,钟山南麓巍巍的中山陵,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任命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3)依据方位词语,把握说明对象的空间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内容介绍与情感表达水乳交融的写作方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国
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难点:1、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2、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到今天我们已经结束前两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但是课下大家不要忘记巩固学过的知识,迎接月考。
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是些什么的?(建筑艺术)对,这一单元的问题不同于前两单元,这一单元是说明文。那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又有什么特征?现在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看本单元的第一课。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解题
看标题,由正副标题(歌颂的对象,文章的主题;说明的对象)
(二)感知课文
1、通过预习,你觉得本课的写作线索什么? 点题————介绍碑身、浮雕————瞻仰后的感受
思路很清晰,从这思路中我们自然而然就能把本文划分成几大部分? (三大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第一部分( 1 )
: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 2~10 ):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
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板书框架
第三部分( 11 ):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三、研读课文:
(一)朗读第1、11自然段,感悟作者情感,奠定情感基调
1、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瞻仰纪念碑的心情怎样?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读罢学生回答:万分崇敬的心情;整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作用————点题、统领全文)
2、朗读11段,思考文段内容和作用:
(内容——抒写瞻仰后的感受;作用——首尾呼应,点扣主题
(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是怀着敬仰之情来写纪念碑的,我们也怀着同样的情感来看一下他是怎样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中主题部分是2——10自然段,为了结构更加清晰,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在分成三个小层次,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划分这小层次才是合理的?同桌前后互相讨论。
~3 碑前
学生讨论结果~5 碑身板书 ~10 浮雕 (三)
1、研读2—3段,
(1)文章怎样具体说明总体特征的? “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
(2)理清作者的行踪,在文中画出标志性词语:
长安街——天安门广场——花岗石石道——纪念碑台阶前 (3)说明顺序:由远到近————空间顺序 (4)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质地,用意。 (花岗石、汉白玉;象征作用) 2、研读4—5段,
(1)梳理写作顺序,找出表示性的词语。
(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空间顺序
板书:空间顺序
(2)知识点讲解
①课后题要求我们背诵碑文,现在我们重点看一下碑文。思考三个时间段分别是什么含义?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结论:
三年以来——1946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1919年——1949年,五四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上诉到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1949,烟片战争以来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要求学生记录与课本旁白处
②思考,碑文为什么要这要写?又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由近溯远,层次鲜明;表达人民对各个时期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放在这里,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③思考:全文出去题目和碑文,“人名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共出现过几次? (三次) 分别在哪里?
(第1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11自然段) 多次出现有什么用意?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纪念碑的主题,表达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 第二处用了一个词“闪闪发光”,你觉得有什么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本身金色自然之光; 人名英雄精神之光。)
这种写法叫什么?——一语双关
咱们很多同学也会使用这一方法,记得王海燕的一篇作文《我记忆中的那抹绿光》,就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是文章更加耐人寻味。 3、在这第二小部分中,作者分开写了
(碑身四周,碑的正面、背面、两侧、被顶)那整个碑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从文中找到依据。
(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讲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特征,下节课我们再看浮雕部分。课下找一下文
中描写了多少幅浮雕?下课。
本课板书: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第一部分( 1 ):心情和总体特征。
~3 被身前 空间顺序
第二部分( 2~10 ):具体介绍纪念碑~5 碑身 ~10 浮雕 11 ):瞻仰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利用上节课留下的问题导入课堂学习 二、研读课文
上一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文中共有多少幅浮雕? (10幅) 1、分别是哪10幅 (学生回答)
强调第时段中有两副装饰性浮雕,不要遗漏。 东面—— 2幅
我做总结,按章方位算南面—— 3幅西面—— 2幅
背面—— 1幅 + 2幅 2、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 (前8幅)————详略得当
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来建浮雕呢?从课本中找到答案:
(人民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3、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说明十幅大浮雕? (东南西北的方位顺序)
纪念碑的正面长像是(北),那为什么作者不从正面写起呢?
(因为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有先后顺序的,作者按照历史顺序写的) 4,那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板书
三、系统知识:
昨天我们学过了一篇说明文,《凡尔赛宫》,我们强调过,学习说明文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是那四方面的知识?
板书
1、我们这课的说明对象是? (人名英雄纪念碑)
2、我们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巍峨、雄伟、庄严) 3、常见的说明顺序又哪几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我们本课的说明顺序是?
(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4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说明方法这一问题。在探讨本文说明方法之前,老师想先考考你们,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分类别、画图表、作诠释、引用说明等)
很好,那现在我们看一下,这一篇课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1、常见的说明文结构有:总分、分总、总分总,本文是? (总分总的结构)
2、说明文的语言特征(结合课文说明) 内容说的科学性 结构上的条理性 语言上的准确性
3、说明和叙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五、作业布置:
1、预习《巍巍中山陵》,总结出四方面的知识点。 2、《学习指导》剩下的内容做完。 3、背诵碑文
本课板书:
1、主板书:
( 1 )
:心情和总体特征。~3
(2~10):具体介绍纪念碑~5 2幅
(11):瞻仰后的感受。)~10 南 3幅空间顺序和时间
10幅 西 2幅顺序相结合
北 1幅 + 2幅
教后记:
作文三:《人民英雄纪念碑》10200字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关肇邺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我国建国以后所建成的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有幸参与贡献我国的第一座重要建筑物。
1949年9月3O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在首都建立纪念碑的决议。就在会议闭幕以后,**和全体政协委员由中南海怀仁堂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挥锹铲土。庄重地为纪念碑奠了基,宣告了几年之后,在这里将建立起一座纪念物来。但在这以前,对这纪念物该用什么主题,采取什么形式尚无定论,还有多种不同意见。例如在形式上,有人主张建纪念堂。或纪念亭,有人主张用塔,当然也有人主张用碑。甚至在建筑地点上,以前也酝酿过,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或代替中华门的位置;还有主张建在八宝山上的。是在奠基之后,地点才最后肯定下来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产物。和普通建筑相比,它的体量可以说是小之又小,但有一个长达六、七年的设计周期。多次反复比较,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多次修改。可说是一个“智慧密集型”的设计。工程奠基之后,设计工作由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领导(主任彭真,副主任梁思成)。1952年起成立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任彭真、副主任梁思成、郑振铎),具体领导纪念碑的设计和施工工作。但是最丰富多样的原始构思,则是来自社会:广大的建筑界、美术界、工程界。曾有过数次公开征求方案。归纳集中起来,再向上向下征求意见。再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提高。如此反复多次。
在最初阶段,征得的方案类型是比较多的。其中一类是矮形的设计(见图1),高度不超过数米,有的甚至完全铺在地上。它们的提案人大概非常重视原来的北京中轴线不被打断,因而也有以门的形式来做纪念物的(见图2)。另一类是高耸形的设计。其中,有不少是单体高,但也有四根柱或四块板形成一群或一束的。这明显是受到国旗中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构思的影响。当然多数人仍然赞成高而集中的方案,以为这才能体现人民英雄伟大崇高的精神。
第一阶段的成果集中在一碑、一塔两个方案上。当时北京基本上没有高建筑,人们很有登高一望的愿望,因此产生了内设电梯的“纪念塔”的想法(见图3)。这时一些方案的风格大部属于西方3O年代“新古典”主义一类同时加上中国式的细节装饰,上面是四角微翘的挑檐平顶。这也是当时相当多数的人对新中国建筑的理念。
那时每年两次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上的集会和游行是人们一年中最大的心愿。这是群众和领袖直接见面,互相祝贺节日的机会。但是一种普遍的意见是天安门城台太高了,群众离领袖太远,看不清,人们很羡慕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那上面的检阅台距地不过五米。既然在广场上建纪念碑,是否能一次把这个问题也一并解决了呢?
1951年国庆时,在广场中心建碑的位置上,展出了一座很大的(l/5)模型,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这是一个放大了的传统形式的石碑,安放在一个有门洞的红台上(见图4)。这个红台的高度使它成为理想的检阅台,而红台的形式、色彩又和广场周围的建筑,和北京人所熟悉的风格完全一致。这是一个完全“中国式”的纪念碑。从上到下差不多都是用的中国传统的语言。它标志着纪念碑的设计向着“中国风格”方面大大迈进了一步。
但是对这个几乎要定案的设计方案。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同的意见。当时梁思成正在卧病。对这方案并未仔细研究。后来,他在给彭真的一封信里表示了对这方案的反对意见。理由有四:一、此方案(下半部)与天安门形状太类似、重复,达不到相互衬托、相互辉映的效果。
二、这个大台子放在广场中心,令人感到拥塞、使广场窒息。三、由于台子太高大,对比之下,作为主题的碑便显得瘦小了。近处透视,效果更差。四、台下的三个门洞,功能上没必要,反而令碑不能脚踏实地,有不稳定之感。因此梁先生主张取消红台,将碑落在地上,以宽大的平台衬托,人人可以走到台上来瞻仰、献花,使纪念碑和广场的地面有更好的联系,成为整体。
当时梁先生任碑建会的副主任兼建筑设计组组长,并兼建筑设计专门委员会的召集人,是纪念碑总体设计的实际负责人。因而在设计过程的几个关键阶段,他总是竭尽全力分析归纳各种好的意见,加以总结、加工、提高。有时则不能不对某些方案虽经有关领导首肯,仍坚决坦诚地提出不同意见来,避免失误和可能走的弯路。
参加工作的美术家们在一开始便主张以雕像来作为纪念物的主题。确实,人们非常希望以令人容易理解、容易欣赏的具体形象来歌颂纪念英雄。中国城市里以前还没有过大型的雕像。如能以雕像为主题,必能令人耳目一新。但这确有许多不易解决的难题。这里要纪念的是百多年来无数的革命英雄,用什么人的形象能概括一切呢?若用群雕,不同时代、不同服饰道具的人组合在一起,该如何处理呢?且纪念碑建在广场中心,又如何能令雕像照顾到各个方面呢?由于政协会议已通过了“碑文”,而中国传统上的碑历来是以镌刻文字为其中心主题的,因而以**所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为一面,请**手书碑文为另一面的主题思想便定下来了。这既可全面概括建碑的思想,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概,因而以文字而非雕像为主题便明确了下来。至于令观者容易理解的具体形象问题,便决定以多面浮雕的形式来表达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内容。这佯,则几个问题都能较好地解决了。
这样便于1952年春拟出了以碑文为主题、以浮雕为衬托的综合方案,并以此为准绘制了基础设计图,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
在这个方案里,加大了碑身而减小了平台,使主题比较明确而突出。取消了平台上的门洞,使平台成为一个小的展览室并布置登台的楼梯。台的高度也较适合于当作检阅台或主席台用。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浮雕即安置在平台的外壁上,这是最理想的观赏高度(见图5)。
自古以来,人类建造了无数的纪念建筑。若考察它们的成败得失。就会发现,纪念物要求塑形单纯,主题集中而突出,功能也要单纯,切忌把造形搞得复杂了,或把与纪念主题无关的内容和形象硬拼在一起。一碑多用,实际上削弱了它的纪念意义。若是想让它兼做登高用的塔、看展览的厅以及开会用的主席台,功能就复杂了,就不可避免地还要加上门厅,警卫,休息,储存,服务及至厕所等房间。人们上上下下,出出进进,就会大大降低它的庄重、严肃的品格,不成其为一个“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对此,梁思成一直感到虽已开工,但方案仍需要进一步修改提高,雕刻家们也一直没有放弃以雕像为主的愿望。他们提出能否以碑文为主题而以雕像为顶部装饰的设想。这样,就在已经正式动工之后。又再一次征求设计方案。在以高而集中的碑为主体。以碑文为主题的前题下,再次对碑的塑形和碑顶形象。进行比较研究。
到了1953年,经梁思成、林徽因和莫宗江等先生的努力下,碑身的造形最终得以完满地确定下来。这最后的方案,取消了高大的主席台和其中的展室,使其成为一个单纯的纪念碑。碑身的原型,按中央领导同志的建议,参考了颐和园的万寿山昆明湖碑。由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体量过大,为传统所无。如何掌握好尺度和比例关系至关重要。这座全高39米的碑系以两层带栏杆的平台和两层经过仔细推敲的须弥座层层叠起以达到完美的比例关系衬托出高大的体量来。下层须弥座则是碑身必要的承担和过渡。同时,中西方典建筑中的许多重要经验,也都运用来使造形有更好的修正、完善和提高。例如碑身上下有收分。这不是一些砖石砌体所常见的直线收分而是曲线的卷杀;碑身转角有小的斜面以柔和它的轮廓;碑身的平面则是以微微隆起的曲线组成以表现它的丰满感。梁思成先生特别和建筑组的工作人员说,建议他们到十三陵去,闭上眼睛,两臂伸开去摸一摸那些碑身,“你就会感到这曲线是多么重要。”他是主张对建筑不但要看,而且要摸的,大到石碑,小到明式家具的各部构件。可以想像,碑身上的几百块花岗石由于上下左右都是曲线而造成几乎在不同位置的石料均有自己单独的形状和尺寸。这项细致复杂的任务是由建筑设计人员的逐块放样和石工师傅的辛勤劳动而高质量地圆满完成了。
关于碑身石料,一度曾有个有趣的想法。由西直门到颐和园之间,有一道清代以高质量巨石铺成的石板路。其石的色泽偏暖,有黄、紫、赭诸色的斑驳变化。因己建成了沥青公路,此路已多年弃置不用。如能加以利用做为碑料,倒是就地取材、节省材料及运费的好办法。后因无法配制到质量色彩相同的碑心石而作罢。关于碑心石,也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按中国传统,石碑碑身应是以一块整石刻成的,较重要的碑则更不例外。若尺寸太大,则碑座和碑顶可用相应石料拼接,但碑身仍应是一块整石。但此碑体量过大,不可能用一块整石。当时担任碑建会秘书长的薛子正提出以每面用一块石、四块合成碑身的办法,以便令它尽可能的完整。对此梁思成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简单地计算了一下若用四块巨石拼成碑身,则前后两块石料每块重215吨,两侧之石每块重137吨。运输过程需按半加工的毛料计算,则重量还会更大。当时我国的铁路条件,无论是车皮或沿路的多数桥梁,都不堪此重负。更不要说由铁路车站到广场的运输,困难将会更大。而且如此重大工程计划,总要留有余地,以免出现万一的情况,不致于束手无策。实际上梁思成的考虑是正确的。他前面的计算是以碑身石长18米为根据初步估算的,而在以后的施工设计中,碑身实际长度,达到了22米左右。整石的重量将更大,施工运输上将有许多困难难以解决。
最后决定,镌有**题字的碑心用整石,长约15米,宽2.7米。碑身的其余部分以小石块(其实也不小)拼成;背面**手书碑文石,则以七块巨石组成。经多方考察,纪念碑的石料块选用青岛浮山的花岗岩。这种石材质地坚硬、不易风化、色泽紫灰凝重,具有“永垂不朽”的品格。碑心石料重达200吨。就地加工后,净重103吨。是经过铁道部门和鞍钢、石钢(今首都钢铁公司)等单位的全力支持,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改装平车、加固桥梁等,才顺利完成运输的。梁思成曾提议将同样的碑心石料开两块备用,以防运输过程中万一损坏可以顶替。如果运输顺利,两块都安全运到,则以其中一块,剖成石案,横置碑前为敬献花圈之用。这里可以看出梁思成考虑问题之谨慎和细致。后因运输部门认为确有把握,可保无虞,才把这备用石省了。
碑座上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浮雕,经多次酝酿后由**最后确定了内容,共八块。由刘开渠等雕塑家设计,石工按足尺石膏塑样精心刻成。由于青岛花岗岩石质过硬,不便雕刻,浮雕石料选用了北京房山产的汉白玉。这是明清以来北京宫殿建筑台基栏杆所习用的材料,最适合于雕刻。为了在色彩上有所呼应,下面平台上的两层栏杆,也选用了同样的汉白玉。
全碑以两样色泽的石料组成,庄重而有生气。
为了对人民英雄的崇高功勋表达永远的尊敬和纪念,在接近人视高的须弥座上做了全国和世界人民将要不断供献的花环和饰带形的装饰雕刻。这部分工作是由林徽因主持完成的,这时她已长期重病卧床,但仍以极大的热情努力完成这项工作。装饰浮雕的题材主要选用中国人民所喜爱的百花和卷草,参考了丰满而生动的盛唐风格。这最符合对英雄功勋的赞颂。
碑顶的形式是最后才确定下来的。在已确定以文字而不用雕像为主题建碑之后,雕刻家们转而建议碑顶应以人物雕像做为结束,以取得生动的轮廓线,为此他们做了许多种草样进行比较。此时梁、林等建筑师也拟出几种屋顶形式为基础的碑顶方案,形成了“建筑顶”(见图6)和“雕像顶”(见图7)之争。这个重大问题是直到1954年11月才最终决定不用群雕。理由是群雕与主席题字难分主次,造成主题混淆不清。以建筑形式结束则可以明确碑身上的题字为碑的主题,思想明确,也符合中国传统。但是“建筑顶”有多种可能,在先后提出过的方案中,就有平顶、歇山、庑殿、重檐、攒尖等多种形式。最后建筑师们提出的建议方案是最接近“万寿山昆明湖碑”顶的、有四条装饰垂脊上承宝顶的碑顶方案。在一次中央领导人参加的审查会上,碑建会展出了可装卸碑顶的纪念碑模型。在各位领导人基本上同意之后,**总理走过去把碑顶上活动的宝顶取下来,又端详了一下,笑着说:“这样不也很好吗?”大家也都表示同意。在此基础上,再经调整推敲,最后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更简单而庄重的、庑殿与?J顶相结合的碑顶(见图8、9)。
另一个重大问题,是碑的主朝向问题。按北京的规划建筑传统,主要建筑一律都是“座北朝南”的。按说位于中轴线上的纪念碑,更应遵循这个传统方式。但**则认为,烘托帝王之尊的南北中轴线已不是唯一的轴线。更应注意的该是一条新的轴线,即大量群众经常使用的东西长安街。纵横两条轴线的交汇点该是天安门广场的北半部,纪念碑的主立面,应面向这个空间。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建造的过程前后近十年,始终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又适时集中的方式下进行的。建成之后,也还有各种不同看法存在,例如认为它形象古老,不富于“时代精神”等。作为一项以塑形为主的纪念碑,存在各种不同理念该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全国人民以至世界各国来访者的参观、瞻仰、献花、举行仪式等活动的无数次重复,今天再把设计过程中数以百计的不同方案和数以千计修改草图加以审视比较,我们将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这建成的方案实在是最庄严,最美观,最能体现人民英雄的崇高精神,最能表达我们的民族感情,因而也是历久常青。永不会过时的伟大的纪念碑。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以及许多其他建筑师、雕刻家为了纪念碑的设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梁先生体弱多病,工作中经常旧病复发,出入于工作地和医院之间,但他始终坚持工作。每次关键时刻总是竭尽全力,使设计一次次提到新的水平。林先生长期在病榻上坚持工作,直到病危,没有看到纪念碑的建成,便离开了她所热爱的事业。
1953年春,正是纪念碑设计的关键时刻,组织上调我去帮梁、林二师工作,作为他们的“手和腿”。我的任务是把他们的思想表现在草图上,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一次次修改提高。我的绘图板就放在梁家的书房里;有时则按他们的指示到图书馆去查资料,传移摹写,最后改造成纪念碑各部位所需要的造型。在这段时间里有机会随两位大师工作,得到他们言传身教,令我获益匪浅,终身难忘。
当此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谨将我所回忆起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片断,追记如上,作为纪念。
周定舫笔下的人民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来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第一座最大的纪念碑。它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公尺长的碑心石上,雕刻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亲自起草、**亲笔写的碑文。碑文的正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第二次国共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我为中国英雄们自豪!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二公尺,合在一起共长四十点六八公尺。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二十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形象都不相同。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往下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
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满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能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正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从这时起,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展开了以革命的武装反对******的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青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我们来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陪我参观的人都忙着筹备揭幕典礼去了。我又重新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绕着碑座走了几圈,细细地瞻仰着浮雕。几年以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两旁,将要兴建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这里将成为一个瞻仰革命先烈的地方。人们从这里将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榜样,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曾经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月台,离开纪念碑的时候,又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
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共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 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游击战、渡江战役为主题。在渡江战役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装饰性浮雕,主题分别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这八块浮雕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历史。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有约170个人物形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惊天动地的革命史实。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
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镌刻**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起草、**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第二次国共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我为中国英雄们自豪! 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作文四:《人民英雄纪念碑》2700字
为纪念党成立九十周年,为加强我们对党、对历史的理解,7月4日,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第四党支部的几个积极分子在书记赵宇航的安排下,跟着组织委员吴瑞鹏来到天安门广场,以感受与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的头像,面向**的头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早年投身革命,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这样一位伟大领袖仍坚持着简朴的生活,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我们怎能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下将老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抛下,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学习**勤劳简朴的作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学习**的坚持原则,要坚持方向并在群众中实现方向;学习**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为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着想,并且依靠群众,共产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将马克思主义灵活地运用于中国国情,为我们开辟新的道路,我们要勇于创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
我们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背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诠释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站在这鲜红的党前,驻足于这座英雄的丰碑下,我们感到一份庄严与神圣——我们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态度去描绘党旗的风采。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在和平年代,作为积极分子,我们更应明白党交给我们的神圣任务,用我们的热情为祖国争光。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社会群体,要在不断追求和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领导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们在学习了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会其精神内涵,认真思考永葆共产党先进性这一问题,掌握较多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自觉为党旗添彩。
开展实践活动对我们来说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提升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理论素养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来狠抓落实。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大胆探索创新,结合本职岗位和实际工作创造性开展工作,使学习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按部就班扎实推进各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才能使得学习实践活动彰显成效,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我们也要狠抓落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新实效。要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既不影响工作又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正常开展和健康有序推进;要发扬创新精神,创新学习机制,创新组织方式,创新活动方式,创新载体,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有特色有亮点;要
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强化宣传,加强信息交流和强化督查力度,确保活动取得实质性进展。
7月4日,为纪念党成立九十周年,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第四党支部组织活动,来到目前全国最大的纪念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卢沟桥。
展览展出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14年间的珍贵历史文物,以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有关遗物和文稿为主;半景画的陈列再现了“七·七事变”的战斗场面;人民战争专题馆展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和浴血奋战场景;抗日英烈馆展示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左权、彭雪枫、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人的英雄事迹象征着英烈不屈的精神。卢沟桥的桥身左右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柱头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狮数不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至今,卢沟桥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墙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抗日战争也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积累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些理论基础,体会其深刻内涵,并用它们引导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和积极分子,我们应该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遵纪守法、求真务实,继续发扬以“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抗战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依法行政,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把每一项本职工作做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不辜负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把人民放在心里,把国家放在心里,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建设节约型机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作文五:《人民英雄纪念碑》900字
精品文档
人民英雄纪念碑
王洛宾墓碑碑文 王洛宾墓志铭王超海公元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凌晨洛宾仙逝,二十日向遗体告别,二十二日送骨灰进京,边城乌鲁木齐三降大雪。天公为其志哀,世人无不称奇。
碑文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碑文一般而言要求诗文并茂,读来琅琅上口。叙事简洁,抒情真挚、议论有力,只有如此才堪称上乘。碑文在都能流传后世,所以歌颂功德,写人记事时,要客观公正,不可虚夸事实,流传谬语。 碑文的写法格式 碑文自古以来,在形式上可以说不拘一格,下面仅就格式相对稳定的几种常用碑文的写作作一简单介绍。(一)墓碑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1.抬头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追悼陈毅同志的悼词 在追悼陈毅同志大会上**同志的悼词**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 对罗曼?罗兰悼辞 罗曼?罗兰悼辞郭沫若罗曼?罗兰先生,你是一位人生的成功者,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你不仅是法兰西民族的夸耀,欧罗巴的夸耀,
1 / 2
精品文档
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夸耀。
聘书的格式和写法 聘书一般已按照书信格式印制好,中心内容由发文者填写即可。完整的聘书的格式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标题聘书往往在正中写上“聘书”或“聘请书”字样,有的聘书也可以不写标题。
聘书的适用范围 一般来讲聘书适用于以下一些情况: 学校、工矿企业等在需要某方面有特长或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时,发出聘书。这种情况下,往往是用人单位承担了某项工作,靠自己本单位或现有的人才资源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或者由于企业的发展,事业的扩大,...
查看更多>>礼仪文书
2 / 2
作文六:《人民英雄纪念碑》500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央,**纪念堂以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
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等为主题。浮雕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等老一辈革命家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在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上 ,以**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碑身正面刻着**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起草、**题写的碑文 。
人民英雄纪念碑将永立在我们心中,它是中华儿女不屈不饶的象征。它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的标志!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富饶!
作文七:《人民英雄纪念碑》400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北京天安纪纪的中心~天安纪南纪广米~正纪北纪阳米的南北中纪纪上~人民英雄纪463440念碑雄纪地矗立着。
纪念碑纪高米~分纪碑身、纪座和台座三部分。台座分纪纪~上纪呈方形~下纪呈海棠弥两37.94
形~四周纪纪纪白玉纪杆~台座上是大小纪的纪座~在中佛纪纪中~纪山是世界的中心~两弥国教弥
是一纪上下纪直~中纪束腰的形式~如果用作成底座形式~一般纪示建筑物的尊纪和高大~所它
以~用在纪里是非常恰的。整下纪的纪座束腰部分~四面纪嵌着八纪巨大的纪白玉浮雕~分当个弥
纪以“虎纪纪烟”、“金田起纪”、“武昌起纪”、“五四纪”、“五纪”、“南昌起纪”、“抗运卅运日游纪纪”和“纪利渡纪江”纪主纪。纪争个厂米的浮雕上~纪共有大纪个将人物~近百年40.68170来国画来中人民革命的史纪都生纪地刻了出。碑身正面纪刻了毛纪纪纪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
个纪金大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代表的正是中人民不屈不纪的精神~正如纪念碑正面所“在人民解国写
放纪和人民革命中纪牲的人民英雄纪永垂不朽,”争
作文八:《人民英雄纪念碑》1600字
1952年3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始动工兴建,1958年4月22日正式建成,5月1日揭幕。经过40多年风雨的侵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体和汉白玉积尘及水锈痕迹已十分明显。同时,纪念碑碑顶夜晚照明度不够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此次天
安门广场改造路面铺装工程范围包括,北至天安门城楼,南抵正阳门,西起人民大会堂,东
到革命历史博物馆。铺装过程分为中心广场,约13万平方米;天安门城楼至长安街北边线,
约1.6万平方米;历史博物馆至广场,约6000平方米;**纪念堂院内,约2万平方米等
四个部分,铺装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广场地面方砖要全部换成耐磨、抗压的天然花岗岩,
规格大体参照现成的地面砖(50×50)平方厘米,以浅粉色或黑白点色的花岗岩为主。
整修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修。建国49年来,天安门广场先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
的扩建、改建和局部改造,才形成了目前的规模。近年来,广场重大国事活动多,庆祝集会
频繁,客流量大,致使现在的混凝土大方砖面层破损严重,表面凹凸不平,纵横坡度错综起
伏,大大影响了天安门广场的形象。
天安门作为封建时代“首善之区”的重要建筑,历朝历代对它都有过描绘。明代《北京
皇城图》、清代《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光绪大婚图》、《乾隆京城生春诗意
图》等大量生动形象的纪实图画,记录了它繁盛时期的历史面貌。
北京皇宫是明朝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建造的,永乐皇帝于十八年十一月初四(1420年12月8日)颁诏“告成”。它受了元大都皇宫的影响,皇宫建在京城的南部,午门直通京城正门正阳门。天安门至端门之间东西廊庑各26间;午门至端门之间东西廊庑各47间,为都察院所属六科衙署及六部九卿官员的朝房。人们通称上述廊庑为“朝房”。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当时领导北京宫殿营造工程的是泰宁侯陈皂、工部尚书宋礼和王通、柳升,建筑师是石匠出身的陆祥、木匠出身的蒯祥、工艺师蔡信,工匠有瓦匠杨青、彩画匠王顺、胡良,还有大批未留下记载的劳动者。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七月,承天门遭火灾焚毁,到成化元年(1465)三月,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明清之际的史学家、北京人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记载承天门正名为“承天之门”。唐、宋、元各朝牌额多用四、六字,不足时以“之”字补充。“承天之门”应是沿袭了历史惯例。1987年冬,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厂在旧料库中发现一件天安门牌额。此牌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文为“天安之门”,满文为汉文的意译。这应是清帝入关后至顺治八年(1651)使用的名字,即沿袭了明代四字形式。过去历史界认为明末农民革命时,北京宫殿被战火焚毁,近年来的发现否定了这一旧说。故宫保和殿梁架上至今保存着“建极殿”墨迹,那是明天启重建时留下的,当时用此名。故宫钟粹宫等东西六宫大多也是明代建筑。
“承天之门”牌的发现,说明承天之门未经火灾,清人只是更名、换牌而
已。顺治八年,对“天安之门”进行大修,更名“天安门”。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门外是规划严整的街市。其中南北大道即御道,
东西大街为“天街”。天街两侧有漫长的千步廊。
天安门之前为大清门,其位置在现**纪念堂基址上。大清门是一
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与明十三陵大红门、清东西陵大红门相同。
大清门外至正阳门之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广场,四周用石栏杆围绕,俗呼
“棋盘街”,门外有下马碑。大清门是真正的“国门”,其名称随朝代的
更迭而变,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改“大清门”,民国时改“中华门”。大清门匾是石头作的,字迹用青金石琢制,镶嵌在石中。民国更换门名时,有人想把石匾拆下来掉个脸儿,把“大清门”三字翻到墙里,把原先的背面放到外面,刻上“中华门”三字。及至将石匾拆下来,发现里面竟是“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使用了这种省工省料的高招儿,历史也并不是可以反复颠过来、倒过去的。于是只好重新刻了一块木匾,挂在檐下。
作文九:《人民英雄纪念碑》2400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1961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纪念堂以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我为中国英雄们自豪~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二公尺,合在一起共长四十点六八公尺。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二十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形象都不相同。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往下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
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满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能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正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从这时起,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展开了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把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青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
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1961年3月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项,序号为33号。
作文十:《人民英雄纪念碑》1300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随后,以**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经全国广泛讨论,最后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的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
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仰。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既介绍了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碑身正面(北面)镌刻**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起草、**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
碑心石: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花岗岩,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
为了体现**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瞭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8块浮雕的创作者分别是:1、《虎门销烟》画稿艾中信,雕刻曾祖韶,助手李祯祥;2、《太平天国》 人民英雄纪念碑画稿李宗津,雕刻王丙召;3、《武昌起义》画稿董希文,雕刻傅天仇;4、《五四运动》画稿冯法祀,雕刻滑田友;5、《五卅运动》画稿吴作人,雕刻王临乙;6、《八一南昌起义》画稿王式廓,雕刻萧传玖;7、《抗日战争》画稿辛莽,雕刻张松鹤;8、《胜利渡长江》画稿彦涵、雕刻刘开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