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民间风俗作文》1300字
民间风俗作文(一)
我国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自然也少了不民俗。现在我就说说几个传统节日吧。
元宵节,名字中有个“元宵”二字,其实在这一天早上要吃元宵,晚上要炸玉米,点燃火堆后,从上面跳过去,但跳火堆是乡下的习俗,城市里一般不会有。
清明节,也是一个节气的名字。这一天,人们扫墓、踏青,一天都比较悲伤,正如《清明》中描述的情景。
端午节这一天的习谷很多,有斗蛋、吃粽子、赛龙舟等。粽子是用芦苇包着糯米和其它食品,三角形食物,外表为黄绿或褐色,里面的馅各种各样,香而不腻。赛龙舟的来历是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当时楚国局势非常紧张,屈原想出一条巧计,就去报告楚王。可是,楚王听了小人的谗言,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十分排斥他。后来,楚国灭亡,楚王被秦王和死。他听说事情后,抱着一块石头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鱼虫虾蟹吃他的尸体,人们就往江中倒雄黄酒、扔粽子。这一天,人们还喝雄黄酒,还给儿童肚子上系五彩线。
好了,说到这也差不多了,下次再说吧。
民间风俗作文(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m.lz13.)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 过年风俗习惯
* 过年风俗
* 春节风俗
作文二:《关于民间习俗和节日风俗》6000字
篇一:身边的民间习俗
身边的民间习俗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
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学生:
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
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
1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流程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前几天我们刚刚过完的是什么节,(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
日呢,
2、提示课题——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中秋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引发学生对
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
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
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
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演示课件)
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学生自己操作微机,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自信心。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传
统节日的初步印象得到进一步加深。]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再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对传统节日产生热爱的情感,并从中感受到中
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五、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
2、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展示。
[此环节体现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的精神。学生通过歌舞、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出自己对传统节
3
日的喜爱,使课堂充满了和谐、愉悦的氛围,也使学生的个性爱好得到发展。]
六、活动延伸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想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吗,
2、布置课下用不同的方式去研究。
[在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课学生去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
探究意识]
七、结束
板书设计
春 节(图)元宵节(图)春龙节(图)清明节(图)
传统节日
重阳节(图)中秋节(图)七夕节(图)端午节(图)
篇二:身边的民间习俗
身边的民间习俗
学习目标:
能够收集到较多与研究活动目的相应的资料;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和比较,辩证地思考问题;尝试策划简单的辩论会;能够认识到活动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惑;学习引用资料,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
实践方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访问与考察;实践与辩论。
4
方法引导:
如何面对陌生的采访对象;如何对待研究中的新问题;如何组织简单的辩论会;如何反思。 学科整合:
与语文、品德与社会、美术整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民俗场景;关注家乡的历史文化,热爱家乡;尝试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的专题展板。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准备:
1(春节来历的相关资料。
2(跳绳、毽子、陀螺等活动器材。
3(布置学生搜集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传统的文娱活动方式。阅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
一、千百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风民俗,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关于民间习俗,你知道多少,
(出示图片)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听了大家的发言,联系自己家乡的民间习俗,你最想知道什么,你对哪些现象感兴趣,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一个地方的特色或传统文化经常会在民俗方面显现出
5
来,在这里,我们以“身边的民间习俗”为例展开研究。围绕这一主题,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1(学生分组交流,归纳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学生根据研究任务和具体内容,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并填写48页的“身边的民间习俗”研究方案。
第二课时
一、身边的民间习俗
1(在我们的家乡有各种风俗习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反映出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出示小资料)
学生通过小资料,了解什么是民俗。
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习俗习惯呢,
学生交流。
3(同学们说出了许多身边的民间习俗,它们可能涵盖了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等
各个方面。我们以节日中的风俗习惯为例,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填入下表。 学生填写表格。
4(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民俗习惯和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二、民间习俗的由来
每种民间习俗都有它的起源,让我们去探访一下身边民间习俗的由来吧。
1(方法引导
6
学生从中掌握“如何面对陌生的采访对象”的几条诀窍。
2(学生进行采访,并填写50页“家乡节日民俗的由来”采访记录表。
第三课时
民俗场景我记录
一、很多时候,我们会参加各种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民间习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民间习俗。
二、设计专题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家乡特色的民俗。
三、我们山西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经过一番了解探究,我还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四、方法引导:如何对待研究中的新问题。
第四课时
辩论会:传统习俗都要保留吗
一、对于传统的民间习俗是抛弃还是保留,针对不同的观点,我们开一场辩论会吧~ (出示方法引导)
学生了解如何组织简单的辩论
会。
二、怎样才能开好辩论会呢,精心的准备是成功的基础。
学生设计并讨论一份可行的辩论会方案。
7
三、进行辩论。
四、总结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身边的民间习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也带给了我们思考。
第五课时
总结与反思
一、同学们,一段有意义的探索之旅即将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查阅典故,寻访历史,积极地工作,认真地采访,沉稳地辩论。的确增长了不少才干。
学生分小组综合自己的成果制定小组汇报方案。
同学和老师对我们的研究成果评价如何,用问卷的形式征求大家的意见是个好办法~(出示反馈表)
学生了解如何对“身边的民间习俗”研究成果进行反馈。
二、评价与反思
回顾一下自己的表现,做一个全面的评价,为今后的研究活动积累经验。
1(学生通过方法引导掌握如何反思。
2(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填写“身边的民间习俗”活动过程评价表。
篇三:关于节日习俗的作文
关于节日习俗的作文
8
关于节日习俗的作文(一)
元宵节前的饭桌上总有几分不同:糯米粉、铁盆、木板、水杯——开始做元宵了~
妈妈总是那一句“揉一点面放一点水,揉到元宵的感觉时,停水续揉。”
在我面前的铁盆里。装着白沙般的面粉。在我左手指间乱摇一阵,掌心缓缓向面粉拍去,无论怎么用力掌心都不能压到盆底。
随手一捧粉屑,立刻如流沙般从指尖划过,用另一只手轻抚一下,才明白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这难办。我想。
“倒一点水??”我自言自语,一边专注地看着妈妈那双泛黄的手。只见十只手指干净利落地一推,一揉,手指从四面八方向面粉挤去。她平缓的气息一呼,一吸,把看似易散的面粉都听话地掌握在手中。
我也不闲着。雪白的右手紧紧握住杯子的腰杆,左手更是小心谨慎地托住杯口,紧皱的眉头似乎能随着上扬地手移动着,多倒那么一滴也要狠狠滴骂自己一下。
此时,杯中的水好比生命的源泉。沐浴了水的面粉好像活了起来,几下轻推慢揉,几次“雨水”滋润,那如沙般的面粉仿佛让那魔棍轻挥几下,竟变成了一堆巨大的庞然大物——这就是元宵的稚型。
9
“再把面团揉几下,记得要往一个点揉,用力~”妈妈两手互相摩擦着,细声细气地提醒,马上就好了。
我双手合并着,坚定的眼神自动锁定了方位,腮帮如警示般股三股,雪白的掌心“刷‘地朝面团的白肚皮上刺去,只感觉得血管像打了气般“快要炸了”,没想到,面团软而富有弹性,推在上面跟抹在脸蛋上没什么两样~
此时此刻,我的手指好比牙齿,而面团已经有了元宵的味道。
紧接着,妈妈如鹰爪般的手抓在面粉的一点,捏出了一两个白的深的深洞。轻而不急的一撕二撕,刹那面团一分二,而分四,八个白团静卧不动——最乐的一刻“揉元宵”来了。
这时,可谓“全家动员”,五个人、八个面球,球在两手之中左游右逛,无头苍蝇般前扑后退,时而扁圆时而细长,在这千揉百磨之中,圆形的元宵完成了。
八个“雪球”在木板之上排成一线,有谁能想到,再“推”、“揉”的锻铸下,竟会如此美丽‘和谐。
许久后,厨房里的铁锅脚踩火焰之上,在里面蠢蠢欲动、不停翻滚的热水下,鹅卵石块般的元宵静静在水底围成一圈,只为等待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关于节日习俗的作文(二)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
10
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
11
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关于节日习俗的作文(三)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
12
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
13
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14
作文三:《除夕关于中国各地的民间风俗》2200字
除夕关于中国各地的民间风俗
除夕关于中国各地的民间风俗2016-12-03浏览:分享人:曾美健手机版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
1 / 5
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臵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鲁北一带~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须坐在一起吃饭~这叫过团圆饭~必须吃。傍晚开始放鞭炮~家家门口点一堆火~街坊邻居在一块放烟花~特有气氛。三十晚上不许睡觉~守岁过12点~12点后放鞭炮吃饺子。此是要看谁家鞭炮响的早(于是好多人家是卡着表等时间)~等待时钟一敲过12下~鞭炮立刻响起来~过年的鞭炮一直持续到初一早上5点多。然后吃饺子~这是团圆饺子~必须吃~无论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说初一的饺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饺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也有称“团拜”的。早上吃饺子或蒸饺~这是年后第一顿饭也是必须吃的~初一一天不许做家务。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
2 / 5
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海南至今仍保持着他们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吃新节”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获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的;菜、鱼、肉等均是当年种养的。
开封民间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臵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臵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3 / 5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企求全家兴旺平安。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
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
4 / 5
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5 / 5
作文四:《关于七夕节的七大民间风俗》3200字
关于七夕节的七大民间风俗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两汉时期,是当今世界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xx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广大的汉族人民便迎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这一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毋庸置疑,七夕节其实只是女人的节日。
七夕最早的时候叫做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著名诗人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也说:“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
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对于七夕,《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不难看出,“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追根溯源,七夕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过“七夕节”流传下来许多民间风俗,其中最主要的有七种风俗:
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过“七夕节”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演变,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四、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五、种生求子
旧时民间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
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六、晒书晒衣
据记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
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拜织女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过“七夕节”的大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关于七夕节的七大民间风俗]
作文五:《除夕关于中国各地的民间风俗》3000字
精品文档
除夕关于中国各地的民间风俗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
1 / 6
精品文档
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鲁北一带,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须坐在一起吃饭,这叫过团圆饭,必须吃。傍晚开始放鞭炮,家家门口点一堆火,街坊邻居在一块放烟花,特有气氛。三十晚上不许睡觉,守岁过12点,12点后放鞭炮吃饺子。此是要看谁家鞭炮响的早(于是好多人家是卡着表等时间),等待时钟一敲过12下,鞭炮立刻响起来,过年的鞭炮一直持续到初一早上5点多。然后吃饺子,这是团圆饺子,必须吃,无论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说初一的饺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饺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也有称“团拜”的。早上吃饺子或蒸饺,这是年后第一顿饭也是必须吃的,初一一天不许做家务。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
2 / 6
精品文档
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海南至今仍保持着他们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吃新节”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获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的;菜、鱼、肉等均是当年种养的。
开封民间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企求全家兴旺平安。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
3 / 6
精品文档
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
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4 / 6
精品文档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
5 / 6
精品文档
谢 谢 阅 读~
6 / 6
作文六:《关于春节风俗作文 》3900字
关于春节风俗作文
春节风俗作文(一)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嘞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赘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琛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矶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傧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综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葬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胳了清代,春联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嚯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冥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崛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嗑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炻、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瘦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川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 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 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軎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俎。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蕾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毖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择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 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帑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爝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螗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锑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俏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ダ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税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抽,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薷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じ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 登、龙凤呈
祥等。
春节风俗作文(二)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凭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拍: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腿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地,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键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岘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肀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浮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诒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躐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澌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耥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拷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扬,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筛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喊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稂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觫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弯?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 ,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 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烽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祭“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蹋了
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 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 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孢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偃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漆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鲱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珑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泐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倨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雕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置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茜”“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茌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玑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敕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锗。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锫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匏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痞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鬼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蓓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溺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砬哦!
春节风俗作文(三)
春节就是农于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呜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溟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黩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鲨。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れ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 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蘅,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缬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周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椒,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殄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 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Л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酽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恬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 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洛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钅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砘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 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瑷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 ”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苠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г”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殳”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圊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送灶神
农贪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倜,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始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仫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吻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廒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莛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踱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糍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倌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愤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幞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 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鹞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禁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割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吊,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 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犹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ㄊ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樵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枋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蔚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谊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嫉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派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骋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 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谇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睐,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 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撵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绛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谈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吸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鹊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钨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ǘ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搿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荸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鼎感到别扭的,他们
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冽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柱,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巧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髦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露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窘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熠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 ”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郯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煲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呀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 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虚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胨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怜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郯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钼,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髯元
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露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鳏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屏观花灯的习俗,新加坡人可在这一天举办锪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猜“灯谜”也镁是古代“元宵”节活动之一,谜语有猜字ど、短句、历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包罗冯万象。这种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寂华文的理解能力,应加以提倡和推广。
作文七:《关于风俗的作文》2300字
关于风俗的作文(一)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舅舅一个,外公一个,外婆一个。我满载而归,手中十几个大红包。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关于风俗的作文(二)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
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啊,橘子的‘橘’字与‘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节用橘子相互馈赠求个大吉大利!”“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习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学们,我对“年”的习俗收获很大,可我不知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快来告诉我吧!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关于风俗的作文(三)
春节习俗,一些人可能只熟悉自己家乡的,却对外地的一窍不通。(m.lz13.)北京的习俗可是很有意思的哦。
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 白族的节日风俗
* 写风俗习惯的作文
* 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作文八:《关于风俗作文》6100字
关于风俗作文
导读: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风俗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
1 / 12
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篇二:重阳节风俗之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削
2 / 12
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臵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
3 / 12
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篇三:新疆风俗】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了美丽的新疆~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生动事例。《大河百川——新疆民族团结故事》一书~就是将这些故事一一列举出来~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民族团结的生动教材。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亲人》和《张骞通西域》。
《亲人》讲的是岳普湖县的维吾尔族书记铁里瓦尔得~收养了一个从四川省江北县的汉族孩子陈建宏。尽管铁书记夫妇受着外界的许多压力~但也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成人。如: 陈建宏是四川人吃不惯新疆饭~ 铁书记夫妇就专门给他做米饭~炒鸡蛋~做蛋汤,有时还给陈建宏买牛奶~炖母鸡。陈建宏是四年级的学生~但这个县的汉族小学只有一年级~于是铁书记帮助陈建宏自学。而陈建宏也知恩图报~上
4 / 12
班后不仅按月交给家里钱~还一分一厘地攒钱~并用自己攒的钱为铁爸爸买了一辆自行车和一台收音机。他不仅帮小妹妹学习语文、算术~还给大妹妹举办了婚礼。在陈建宏得肝病时期~两个妹妹也轮流看守~异族兄妹比亲兄妹还亲啊。
不光是两个城市~邻里之间~一个班~还是一个年级~民族之间都要互相帮助。
《张骞通西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讲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的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因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我们应该像张骞一样为了民族团结、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宁可牺牲自己。
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团结的故事~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各民族大团结的滚滚洪流~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宝贵财富和源泉动力。我们应该把这些故事告诉每一个人~大家一起发扬民族团结的精神。
【篇四:春游川北民俗文化园】 今天是星期四~是我们北街小学五年级全体同学春游的日子~虽然天空下着绵绵细雨~可它却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春游的心情。因为同学们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我们的目的地是同学们向往已久的“川北民俗文化
5 / 12
园”~川北民俗文化园位于广元市利州区东坝雪峰境内~占地1000多亩。
从学校出发~大巴车在公路上欢快地飞驰着~车上不断传出嘻嘻哈哈欢笑声和优美的歌声~窗外到处翠绿一遍~让人目不暇接。车行大概走了30分钟左右~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
走进川北民俗文化园内~一阵阵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眼前到处是翠绿一遍~圆内风景优雅~特别是那后面的几座山~重重叠叠~高耸入云。后面的人工湖更是美丽~它清澈透底犹如一面镜子~美丽极了。湖内鱼儿欢腾~偶尔飞鸟从湖面掠过~更为川北民俗文化园增添了几分生机。又说那更美的~便是那些奇异的花朵和那数不清的树木~花儿红的红~绿的绿~黄的黄~紫的紫~蓝的蓝~象一条条丝带铺在人工湖和林荫小道的周围。而树木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有松树、白桦树、白杨树、桃树梨树等等好多我们都叫不上名来。树蒙在山的周围~一棵是深绿色的、一棵是淡绿色的、一棵是浅红色的、一棵是黄色……将山包裹着~真是美轮美换。
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林荫长廊和崎岖的小道往里走~到处都是一遍由鲜花点缀绿色的海洋~偶尔还可以看到叫不上名的小动物从林中急驰而过~伴随着同学们的惊呼声~为我们的春游增添了无限生机。一路说说笑笑我们来到
6 / 12
了宿营地~同学们将各自带的食物和饮料拿出来放在一起~共享着这特殊的午餐。
在结束我们的春游之行的时候~园内几个醒目的大字“这不是九寨沟:”让我深受感动。是啊~这里不是九寨沟~但它美丽的景色却能和九寨沟比美。这是我们每一个广元人的骄傲和自豪~广元——愿你越来越美丽。
【篇五:我家乡的元宵节风俗】 今天是元宵节~但是元宵节的祝福在昨天就络绎不绝得到来了——那是因为在我的家乡~我们的传统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这说起来还有个传说——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我们家乡抗倭时~曾打算过完元宵节攻打倭寇~战机密被泄露后倭寇决定元宵节当晚趁百姓过节、戒备放松时大举进攻台州府城——临海。戚继光又截获了倭寇的信息~决定将计就计~于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过元宵节。正月十五~过罢节的百姓躲了起来、众将士在临海县城设下埋伏~倭寇进犯时整个城市红灯笼高挂一派过节气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军来了个瓮中捉鳖~大败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窜~恰被潜伏在白水洋上峰岭的戚家军再次予以重击。这就是着名的上峰岭战役。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就将元宵节改为正月十四过了。
这个传说是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去上峰春游参观戚继光纪念祠堂时~当地的百姓讲给我听的。传说归传说~究竟
7 / 12
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习俗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说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节~一般的地方习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乡~我们元宵节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们独特的习俗。糟羹分咸羹和甜羹两种~咸羹我们方言又名“菜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豆面~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呵呵~好多年没有吃了~这么一说~口水就出来。哎呀呀……
当然~元宵节观灯、舞狮子、踩高跷也是习俗~还是很热闹的。我小时候有一个爸爸自制的高跷~每年元宵节都会拿出来玩的~可惜呀~后来被我们弄坏了: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篇六:我家乡的元宵节风俗】 提起元宵节~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错飞到人间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村里的人以为是一只坏鸟~就把他杀死了。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让天兵去把那村庄给烧了。仙女听到了玉皇大帝的话~就让一个神仙变成老
8 / 12
奶奶到村里报信。神仙到人间跟村里的人说~在村里村外点上篝火~才能免去灾难。他们按照神仙说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还没有放火~他们就放起火来了~自己烧自己。玉皇大帝乐得哈哈大笑。这个小村庄真的免去了大难。这个事情流传开来~就有元宵节了。
这就是传说~不是真的~真的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印度人信佛~他们成佛的人~把他们烧成骨灰~扒一扒~有一个像珍珠一样的东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这事后来流传到中国的汉朝~民间也有了佛教的活动。舍利子的事情被汉朝的皇帝知道了~他们也在皇宫~张灯结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着很好玩~也跟着玩~张灯结彩~但是没有舍利子~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放篝火的玩法。就演变成后来的元宵节。
唐朝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他们有宝马香车~灯楼高50米~有50000盏灯~灯楼里有20个房间~过三天~人们都到街上玩。宋朝是过五天~他们过的也很热闹~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过十天~从初八玩到十七。
正月十五~人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耍龙~狮~放烟花~踩高跷~扭秧歌。对了~张灯结彩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活动~而扭秧歌是后来的风俗。有各种各样的玩法。
南方的风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别人家偷~别人看见也没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9 / 12
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滚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滚~我的头都滚晕了。打花脸也很有意思~你给我打~我给你打~打来打去非常好玩。
【篇七:重阳节风俗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10 / 12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
【篇八: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11 / 12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12 / 12
作文九:《关于春节风俗作文》3700字
关于春节风俗作文
春节风俗作文(一)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
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风俗作文(二)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
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
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春节风俗作文(三)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
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 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
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
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新加坡人可在这一天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猜“灯谜”也是古代“元宵”节活动之一,谜语有猜字、短句、历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这种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华文的理解能力,应加以提倡和推广。
作文十:《民间风俗》1800字
舞龙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本与龙无关,但在元宵节中,舞龙灯的活动必不可少。早在宋代,就有了龙灯。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城中的龙灯: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和今天的龙灯不同,这里的龙灯是静止的。不过,南宋时也有由人舞弄的龙灯,大词人辛弃疾便写下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词句。上元夜必舞龙灯,要扎鳖山或草龙,上布灯烛。
引龙回
在春节之后,每年的“二月初二”可谓专属于“龙”的日子——为龙抬头日,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撒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
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剃龙头
民俗中,在二月二这天剃头,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人们对“二月二,剃龙头”很重视,谁都想图个好兆头。古时候有正月里不剃头的习俗,沿袭到今,就是不管头发多长,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旧时民间还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还有的地方,女孩也在此日穿耳洞。
赛龙舟
这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按地支推算,“五”为午;“端”即“初”,故而得名。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甚至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赛龙舟。古时皇家龙舟非常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有数层楼台,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的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少数民族的“龙民俗”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与龙有关的节日与民俗更是举不胜举。
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备祭品祭祀龙王;贵州侗族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接龙,这一天全寨人要杀掉一头牛,每户分一块牛肉,名为“吃龙肉”,吃肉时要唱五龙归位的酒
歌,最后要将牛角埋于地下;湘、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龙船节,在清水江赛龙舟,并伴有其他的庆祝活动。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有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一个老者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搭脉后,觉得甚为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道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他的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大夫的拔毒、敷药,龙王终于完全康复。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你们人类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事传出后,人们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形成了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习俗。
作为游戏的舞龙灯,一般认为起源汉代,至今而不衰。毫无疑问,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雨水的一种仪式,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唐宋时期的“社火”与“舞队”表演中,耍龙灯都是常见的表演形式。据宋代吴自牧所著《梦梁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是对“耍龙灯”含义的最清晰的说明。
耍龙灯的表演,分为“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不管是哪一种,都离不开龙。龙通常是用竹、木、草、纸、布等扎制而成的。龙身分为许多节,每节间距约五尺,一节亦称为一档。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常见的有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达二十九节龙。但是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只供静观,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斤。
“龙灯”其实是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龙灯在耍法上,南北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龙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在耍龙中,不论表演哪一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必须用碎步起跑。耍十一龙、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巨龙追逐着红色的龙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直冲云端,忽而低下如潜入海底,蜿蜒腾挪,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