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端午节的来历小报》1900字
端午节的来历小报
端午节的来历小报2016-05-06浏览:分享人:唐华凤手机版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三、 迎涛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1 / 4
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四、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 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五、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
2 / 4
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六、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3 / 4
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七、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4 / 4
作文二:《端午节的来历小报》2600字
精品文档
端午节的来历小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三、 迎涛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
1 / 5
精品文档
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四、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 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五、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
2 / 5
精品文档
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六、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3 / 5
精品文档
七、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应届.毕业生网YJBYS.校园招聘会信息一网打尽,yjbys.
4 / 5
精品文档
谢 谢 阅 读~
5 / 5
作文三:《端午节小报模板 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风端午节小报》600字
班级: 姓名:
端 午 节 来 历
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 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 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
七律·端午
龙舟社鼓庆端阳,竞渡喧声满一江。 斗草攒头小子乐,搭台戏作武生狂。 青蓑玉粽堆佳馔,坛酒雄黄滥举觞。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不忘英灵遥致祭,魂兮千古荡回肠。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作文四:《端午节的来历》3600字
端午节的来历
五月初五端午节;
雄黄烧酒菖蒲剑;
三角棕子裹糯米,
各色香袋挂胸前。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吃粽子
的习俗。端午节,又名端阳、重午、端五、重五、端节、蒲节、天中节、诗人节、
女儿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过去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楚国屈原五月五日
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五月五端午节。但是近代学者的研究证明,
端午节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据宋高承《事物纪原》,端午源于春
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操练水兵而划龙舟,这说明端午节起源较早。也有人认为
该节是龙图腾的祭祀节日,或来源于夏至,或起源于恶日。还有的认为是纪念伍
子胥投钱塘江,还有曹娥救父之说。也有人主张五月五端午节与介子推有关。还
有的说是为了祭祀先祖。类似传说五花八门。端午节的起源可能是为了祭祀水神
或龙神而举行的祀神仪式,后来各地又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端午节起源作了
自己的解释,其中纪念屈原是比较流行的说法。
(一)祀神
端午节是一个祭祀诸神的节日,其中有屈原、曹娥、蚕神、农神、张天师和
钟馗之祭。
曹娥是浙江地区五月五日祭祀的神灵之一,至今民间还流传有关历史传说。
由于她是孝女的楷模,为东汉时期的统治者所提倡,于是加以宣传,并把她与龙
舟联系起来。浙江建德地区认为白娘子盗仙草救了许仙,也救了百姓,所以当地
在端午节祭白娘子。
端午节的另一避邪之神是钟馗。是日各户都购买钟馗像,挂于门上驱鬼,各
户之间也以赠送钟馗像为荣。钟馗既可打鬼,又可驱疫。古代早期就迷信钟馗,
如铜镜上的图案。张天师、钟馗皆为道教历史人物,道教正是善于驱鬼降妖,而
五月五日为毒月日,自然会把道教的神仙搬到节日中来,所以这是较晚兴起的信
仰。
浙江衢州地区把五月五视为药王神农的生日,以该日阴晴占卜年成好坏及
药品的质量。而端午采药则由来已久,在全国各地都较流行。另外,在福州称瘟
神为大帝,曾修建庙宇供奉,五月端午举行大帝诞,杀牲祭祀,搭台唱戏。而浙
江湖州地区过谢蚕神节。
(二)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中国绝大多数县市在端午节划龙舟。所谓龙
舟,就是龙与船的结合,是一种以龙为标志的竞赛船只。划龙舟不仅在汉族地区
流行,在少数民族地区也相当活跃,如壮族、傣族、苗族都有盛大的龙舟赛会,
云南西双版纳举行泼水节活动时,傣族也举行龙舟比赛,龙舟华丽,观者人山人
海,颇有民族特色。另外在朝鲜族、白族、土家族、拉祜族、仫佬族、京族、黎
族地区,也过端午节,划龙舟,其中满族又称“重五节”。
龙舟的特征表现在龙头、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如舟上有神楼、神位、
旗帜、彩灯、大鼓、铜锣等等。每逢端午节时,事先要修龙舟,训练水手,到节
日进行龙舟比赛。比赛前,必须请龙、祭龙,然后进行竞渡。
划龙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驱除瘟疫。有的地方还以龙舟
送鬼,即驱邪避瘟疫。在广东民间流行一种纸符,书有“天生火官除百害,八卦
水御灭凶灾”,就是划龙舟时用的,目的是去灾求吉。
(三)吃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角黍的做法是把粽叶即大竹叶泡湿,糯米发开,以肉、豆
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状,蒸煮熟而食之。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呢?传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向他献的供品。其实吃粽子怀念屈原是较晚
的,在此之前粽子是一种夏令或夏至食品, 同时用以祭祀水神或龙,后来才把
纪念屈原附会上去,并流传至今端午节的特点和活动内容,在一首民谣中有充分
的反映: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蚣、蝎龙船下水喜洋洋。
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早晨小孩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鸡蛋送到小
孩嘴边,认为鸡蛋有健身之效,也与蛋生神话有关。
雄黄酒,是酒内加入药物——雄黄,其中含三硫化二砷。民间认为把雄黄酒
涂在额上、耳朵上,能防虫健身。浙江奉化民间认为端午前后的药材治病最灵,
必多采集,送给老人,故称该节为送药节。东北少数民族在端午节早晨,出去采
菖蒲、艾蒿。还去水域捉青蛙,然后往蛙口内填一块墨,令其干燥,一旦发现有
人患浮肿病`,就用蛙墨涂抹伤口,但必须是在端午节时制作的。
(四)避五毒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子、蜥蜴、癞
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包括
以服药和宗教手段来避五毒之害。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赐扇,小孩穿五毒
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贴端午符,沐浴兰汤等等。天津已婚妇女要带领小孩到
河边“躲午”,并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丢入水中,取小布人代替
受灾,俗称狗咬灾星。
首先,佩戴避邪植物。起初是插菖蒲、艾虎。民间多自采自用,城里则有人
沿街叫卖菖蒲、艾草。后来增加了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端,可与
五毒相克。
其次,端午节卖五虎花,佩挂护身灵物。这些饰物,又称香包,有些地区用
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
让小孩子穿上护身。此外,还有贴永安符,举行钟馗赛会。有关民间防五毒剪纸
也有不少,如倒灾葫芦、艾虎菖蒲剑葫芦、老虎镇五毒等。
第三,游天坛风俗。这主要流行于旧北京地区。此外还举行石榴花会 。
粽子,又称角黍。角黍的做法是把粽叶即大竹叶泡湿,糯米发开,以肉、豆沙、
枣仁等为馅,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状,蒸煮熟而食之。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
传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向他献的供品。其实吃粽子怀念屈原是较晚的,
在此之前粽子是一种夏令或夏至食品, 同时用以祭祀水神或龙,后来才把纪念
屈原附会上去,并流传至今端午节的特点和活动内容,在一首民谣中有充分的反
映: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蚣、蝎龙船下水喜洋洋。
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早晨小孩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鸡蛋送到小
孩嘴边,认为鸡蛋有健身之效,也与蛋生神话有关。
雄黄酒,是酒内加入药物——雄黄,其中含三硫化二砷。民间认为把雄黄酒
涂在额上、耳朵上,能防虫健身。浙江奉化民间认为端午前后的药材治病最灵,
必多采集,送给老人,故称该节为送药节。东北少数民族在端午节早晨,出去采
菖蒲、艾蒿。还去水域捉青蛙,然后往蛙口内填一块墨,令其干燥,一旦发现有
人患浮肿病`,就用蛙墨涂抹伤口,但必须是在端午节时制作的。
(四)避五毒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子、蜥蜴、癞
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包括
以服药和宗教手段来避五毒之害。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赐扇,小孩穿五毒
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贴端午符,沐浴兰汤等等。天津已婚妇女要带领小孩到
河边“躲午”,并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丢入水中,取小布人代替
受灾,俗称狗咬灾星。
首先,佩戴避邪植物。起初是插菖蒲、艾虎。民间多自采自用,城里则有人
沿街叫卖菖蒲、艾草。后来增加了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端,可与
五毒相克。
其次,端午节卖五虎花,佩挂护身灵物。这些饰物,又称香包,有些地区用
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
让小孩子穿上护身。此外,还有贴永安符,举行钟馗赛会。有关民间防五毒剪纸
也有不少,如倒灾葫芦、艾虎菖蒲剑葫芦、老虎镇五毒等。
第三,游天坛风俗。这主要流行于旧北京地区。此外还举行石榴花会 。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
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缝的玻璃窗,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
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地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的坐着,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着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娇小的她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被封住了。“哊——”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地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的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地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边上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好。哈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高中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捏得暖烘烘的。这上面的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
作文五:《端午节的来历》800字
端午节的来历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 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 339年~约公元前 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 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 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 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 法已经有 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 屈原投汨罗江后,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 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 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 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 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 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 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 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 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 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 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年) ,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 罗江而死。
作文六:《端午节的来历》1100字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作文七:《端午节的来历》800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
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
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除
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
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作文八:《端午节的来历》1000字
端午节的来历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体验阅读大世界
星期天,学校组织我们去阅读大世界体验读书的快乐。我一直很喜欢读书,一听说要去阅读大世界,我的心情别提有多么兴奋了。
来到阅读大世界,各种各样的图书呈现在我的眼前:有漫画类的、童话类的、科技类的,还有小说类的……眼花缭乱,应有尽有!我兴奋得都不知道该从哪一本看起了。
我拿起一本《钢铁侠》的漫画书,钢铁侠是一位在漫画世界中的虚构超级英雄,拥有赋予他超人力量,超人耐力,飞行能力与多种武器的动力装甲。他是正义的化身,嫉恶如仇,打败了破坏人类和平的恐怖分子。
我接着又看了《伊索寓言》,书里面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有一个深刻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两个朋友和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能共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非常喜欢这次难忘的阅读之旅!
端午节的活动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餵鱼、虾。
(二)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
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以驱邪却鬼。
(四)悬钟馗像
因为民间传说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像有辟鬼的能力,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
(五)划龙船竞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在全省各线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举办划龙船比赛。
二五班 马逸尘
作文九:《端午节的来历》1400字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1]。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折叠端午食粽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这样以便考上好的学校。 折叠佩香囊
端午粽子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作文十:《端午节的来历》500字
端 午 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 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 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 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 ,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 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 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 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 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 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 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 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 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 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