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鲁迅用笔战斗了一生 战斗一生的作家——鲁迅》1900字
鲁迅用笔战斗了一生 战斗一生的作家
——鲁迅
战斗一生的作家——鲁迅 大千世界,拥有着千千万万颗耀眼的明星。可我的偶像不是善于思考的爱迪生,也不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而是唤醒当时封建社会的作家——鲁迅。
在我所了解中的鲁迅,他时常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也像刷子一样直竖着。脸上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满脸沧桑,一身疲惫。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样一个瘦弱的身体内,却蕴藏着火一样的愤世嫉俗和直指人心的犀利的眼光。他痛恨社会的痼疾,时事的多端,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国人的愚昧和冷漠,他想用他瘦弱的身躯扛起唤醒所有人的重担。
鲁迅刚开始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以后救治病人,减少疾苦。有一次,鲁迅在东京看见在画片上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则显出麻木的神情。那一刻,伟大的鲁迅先生便觉得学医学已不是一件紧要事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想要推动文学,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就开始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他曾先后着有《呐喊》、《鲁迅杂文精选》、《朝花夕拾》等书,在这么多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呐喊》,《鲁迅杂文精选》其后。在《呐喊》中有许多文学形象:狂人、阿q、孔乙己、闰土??.早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最为典型也是最为成功的人物刻画。而杂文,也是他针砭时事最有利的武器。这种极具战斗性的文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成为了一把最锋利的匕首,一枝最尖锐的投枪,刺破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带来一丝光明。
我在阅读鲁迅的作品中,经常看到“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市井小民,潦倒书生的嬉、笑、怒、骂便呼之欲出,江南水乡的民俗风物则历历在目,对革命即将发生前的看似平静实则已风动暗涌的压抑场景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这份动力,值得我细细揣摩,用心研习。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在他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在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总之,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所留下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更值得我穷一生之力去研究和学习。他是我的偶像,我以后也要当一名伟大的作家。
四年级:penny
战斗一生的作家——鲁迅相关内容:我的感恩 阅读仿写:吴越“你今天就呆在家哪也不许去~”妈妈严肃地告诫我:“外面有野猪,野狼,野人??还有凶恶的猎人。抓到你就无处可逃了~妈妈说完便走了出去。我看着洞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好天气,便情不自禁地冲出了门。...
镜子作文2篇 镜子金姝情境四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爸爸是我的第一面镜子。我爸爸有一双巧手。如果当我不开心时,爸爸就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手工能力了。
关于“小屋”的美文(7篇) 1泡泡里的小屋我睡觉爱打鼾,这天,我同往常一样打起了鼾声。这时,一个泡泡被我打了出来,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将我家的小屋完全包在了里面,渐渐地,那美丽的泡泡带着我家的小屋脱离了大楼,飞上了天空。
给学校的环保建议书 冯欣尊敬的校长:你好~我是六年级3班的学生,在我们的校园,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树,草地和灌木丛,让我们看起来很舒服,但往树下面一看,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白色垃圾,让人本有的舒服感看了这些白色垃圾就再也没有心情去看了。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
感悟母爱 在这个世界上,爱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他是世上少有的珍奇,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交流。在无数真爱中,母爱是最伟大的。---题记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受过母爱,以为母爱离我很遥远。可是我从来也没想过母爱就在我身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王晶“晶晶,妈妈今天同学聚会,你也去吧~”“哦耶~妈妈我爱死你了~”你可别误会,我才不是要听他们的聊天呢,我是要去吃那顿大餐~这么好的机会,我这个“吃货”当然不能错过啦~到了那儿,果然不出我所料——饭菜一个比一个香~
关于国庆的作文汇总三篇 关于国庆的作文汇总篇一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在这个花果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祖国五十九岁的生日,能与大家同祝国庆,我感到非常快乐。在这里,我要自豪地对祖国母亲说:我爱你,中国~啊~
作文二:《[我的偶像]战斗一生的作家——鲁迅_900字》900字
大千世界,拥有着千千万万颗耀眼的明星。可我的偶像不是善于思考的爱迪生,也不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而是唤醒当时封建社会的作家——鲁迅。 在我所了解中的鲁迅,他时常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也像刷子一样直竖着。脸上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满脸沧桑,一身疲惫。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样一个瘦弱的身体内,却蕴藏着火一样的愤世嫉俗和直指人心的犀利的眼光。他痛恨社会的痼疾,时事的多端,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国人的愚昧和冷漠,他想用他瘦弱的身躯扛起唤醒所有人的重担。 鲁迅刚开始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以后救治病人,减少疾苦。有一次,鲁迅在东京看见在画片上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则显出麻木的神情。那一刻,伟大的鲁迅先生便觉得学医学已不是一件紧要事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想要推动文学,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就开始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他曾先后着有《呐喊》、《鲁迅杂文精选》、《朝花夕拾》等书,在这么多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呐喊》,《鲁迅杂文精选》其后。在《呐喊》中有许多文学形象:狂人、阿Q、孔乙己、闰土…….早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典型也是最为成功的人物刻画。而杂文,也是他针砭时事最有利的武器。这种极具战斗性的文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成为了一把最锋利的匕首,一枝最尖锐的投枪,刺破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带来一丝光明。 我在阅读鲁迅的作品中,经常看到“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市井小民,潦倒书生的嬉、笑、怒、骂便呼之欲出,江南水乡的民俗风物则历历在目,对革命即将发生前的看似平静实则已风动暗涌的压抑场景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这份动力,值得我细细揣摩,用心研习。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在他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在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总之,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所留下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更值得我穷一生之力去研究和学习。他是我的偶像,我以后也要当一名伟大的作家。????四年级:penny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文三:《鲁迅韧的战斗精神》600字
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高二七班 綦东磊
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鲁迅历来不赞成对革命事业抱浪漫主义的幻想,多次批评那些认为革命"一个斤头便告成功"的人,指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他一方面与敌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方面痛斥出卖革命的叛徒,揭露附着于狮子身上的害虫枣钻入革命营垒的投机分子,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时竞相忏悔颓唐的"翻着筋斗的革命家"。在革命高涨的时候,他又告诫人们不要头脑发热,要"首先守住营垒"。鲁迅岩石般的革命坚定性和韧的战斗精神,来自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来自与人民群众和先进社会力量的血肉联系。
鲁迅不仅具有坚定的立场,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笔,鞭笞过损害和背弃祖国利益的洋奴买办,同时又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又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提倡"拿来主义"。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智大勇,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的高风亮节,什么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作文四:《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2500字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生75周年纪念日,10月19日是他逝世20周年纪念日。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青年的导师。他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服国人民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和教育青年的事业;从五四以来,他就以文艺为武器,不倦地传播着革命思想,并且以后始终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条战线上,顽强地坚持着对中国人民的敌人的斗争。他那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那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到现在还依然是中国青年光辉的榜样。认真学习和继承他的遗产,认真发扬鲁迅精神,从而积极参加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是我们对他的最好的纪念。 什么是鲁迅精神?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鲁迅精神?对今天的青年来说,这个问题特别有意义。鲁迅所处的时代,那个可诅咒的旧时代,已经过去了;而鲁迅在那个时代里,终其一生,思想上又是不断地经历着重大而复杂的变化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鲁迅精神呢?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精神,应该说,就是指他的战斗精神。而鲁迅的战斗精神,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意志之下,与他的分明的是非观念与热烈的爱憎态度分不开的,是与他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分不开的,尤其是与他不断观察社会、探求真理,时时解剖别人,而又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不断进行着自我思想斗争、不断追求着进步的精神分不开的;并且,他的战斗意志是那样顽强,那样不屈不挠,有着那样严肃、认真与坚定的锲而不舍的特色,这真是一种韧性的战斗,而韧,正是鲁迅的战斗精神的基本特征。 有人曾用这样两句话来说明鲁迅的战斗精神: 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有热烈的是非与分明的爱憎 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这种精神,正如瞿秋自同志所分析过的,是黎明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一般精神;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对封建主义,主张个性解放。鲁迅在当时鼓吹个性解放,激励青年用这种精神去击退那个可诅咒的时代,我们是完全能够理解的。然而单单有这一条是不够的。如果不与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结合起来,这种反抗精种就会带着极大的盲目性。所以,在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的同时,还必须有热烈的是非与分明的爱憎。鲁迅在后来,就是这样教导青年的:遇见所是和所爱的,就拥抱,遇见所非和所憎的,就反拨;并且,应该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去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只有分清是非,坚持真理,才能真正坚持战斗。 鲁迅所以有分明的爱憎态度,就是因为他有热烈的是非观念。他爱的是人民,是大众;憎的是人民大众的敌人,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过去有人曾恶意地笼统地说鲁迅爱“骂人”,仿佛他并没有什么原则,他的战斗全凭个人好恶出发;以为他的杂文,都不过是攻击个人的文章。是的,他骂过不少人,但是,这些人的姓名,在鲁迅的毛下,正如瞿秋白同志和凭雪峰同志所分析的那样,简直可以当做普通名词读,也就是可以当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来看;因为鲁迅是把个别的具体的反动分子及其行为思想,跟旧势力、反动势力联在一起去看的。他的观察所以那么全面,他的分析所以那么深刻、尖锐和彻底,就因为他面对着的是整个的旧社会。他并不是堂·吉诃德那类对着风车大战的人物;只有在情形看得分明的时候,他才对敌人反戈一击,或掷出他的投枪。他也不是那种“闻风而兴”的人物,不是赶风头,赶浪潮,跟着社会上的什么一阵风跑的人物;所以,也有人曾讥笑他“第一个是冷静,第二个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是的,历年的战斗和现实剧烈的变化给了他许多经验,旧社会任何虚伪的事物,任何瞒和骗的把戏都逃不过他的锐利的眼光,但他的冷静并不是对一切采取冷眼旁观或超然的态度,一旦分清了是非,他就立刻决定了自已的爱憎,并且立刻行动起来。翟秋白同志说他不同于那些浪漫主义的革命家,说他恰好是那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说他是带着宝贵的革命傅统到新的陈营里来的,并且特别指出了这种宝贵的革命傅统之一就是他那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这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来说,该是特别有教育意义的。鲁迅的战斗精神正是以这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为根据的。 鲁迅的战斗精神,鲁迅坚持真理,坚持斗争的精神,还尤其表现在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上。他对自己总是经常不断地开展着自我思想斗争。跟着中国革命的发展,鲁迅终其一生,从进化论走到了阶级论,从进取的争求解放的个性主义进到了战斗的改造世界的 集体主义,从一个民主主义者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是经历了长期思想改造的自我思想斗争过程的。我们现在对于鲁迅所以特别感到那么亲切,正是因为他总是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变化,而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剖析给社会,给青年。他永远不摆什么导师的架子,永远在革命斗争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兵,永远在真理面前毫不踌躇地选择着应该走的道路。他说,他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他自己,他一点也没有夸张。对自己更无情面地进行解剖,进行自我批评,这不仅是因为他要追求真理,追求不断的进步,而且也是为了对社会,对青年,对革命负责任。他说,“我的译著的剧本,……每一增加,我自然是愿意的,……但也伴着哀愁,怕于读者有害。”他总是怕自己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他并不讳言自己的缺点,总是觉得自己的灵魂里有“鬼气”,而经常努力于摆脱过去旧传统、旧思想给予自己的影响。从1920年他写“一件小事”起,中经1927年和1928年他开始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直到他逝世为止,他始终都是不断地进行着这种自我思想斗争,进行着自我批评。当他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时,自己说:“打着我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忍疼,却决不肯有所增减。”他把这种翻译工作,比做取火来煮自己的肉。当他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就公开承认,说:“由我造出来的酸酒,当然应该由我自己来喝干。”他对自己总是做着极清醒的估计,而对社会、对青年、对革命总是表现出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他总是强调自己的作品只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总是认为自己的著作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销亡。他的这种时时刻刻进行深刻的反省工作的精神,正是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一种表现,也正是他的战斗精神的另一种表现。
作文五:《鲁迅的一生》2000字
鲁迅的一生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字豫才、豫亭,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源于革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家世
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他的先祖,原是种地的农民,到了后来,不断发家,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财主。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宗祠下分成好些“房”,如“覆盆房”、“清道房”、“竹园房”等等。鲁迅一家属于“覆盆房”的一个分支。“支覆盆房”全盛时期占地三千多亩,还有七、八座当铺。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闲居在家。后因肺结核而死。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工作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他仍是如饥似渴的学习,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病重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些什么事;病稍好一些,他就动手做起来。他在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80斤,可是他依然坚持着写作和翻译文章。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他离开我们的那天,从来没有浪费时间。
早年
鲁迅于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1886年入私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五六岁时,大人都称
鲁迅为“胡羊尾巴”。赞扬鲁迅小而灵活。1892年正月,鲁迅12岁时,往三味书屋跟
从寿镜吾先生读书。在塾中,喜欢趁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在上学时,鲁迅因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先生批评,后来他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从此再没有迟到。鲁迅外公家在安桥头,聚族而居。1893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鲁迅祖父从北京回到家。秋,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间很多年。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亲伯宜去世,时年三十七。父亲去世后,家境越发艰难。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1898年4月,18岁的鲁迅考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同年11月因不满该校乌烟瘴气的校风,愤而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课余阅读译本新书,尤其喜欢小说,有时候会外出骑马。1901年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这一年1月至3月间,鲁迅先生撰有名诗《自题小像》。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在日本学习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故取笔名鲁迅,以表达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局面的决心。课余喜欢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其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1903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去世,年六十八。1904年八月,往仙台入医科专门学校肄业。1906年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同月,再次去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弃医从文。1907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因为预算不够而没有印刷,后来为《河南》杂志撰文。1908年师从章太炎先生炳麟,为“光复会”会员,并与周作人一起翻译国外小说。1909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1910年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弃医从文原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详情请见《藤野先生》)
作文六:《鲁迅的一生》800字
鲁迅的一生
人到中年,所遇、所思、所想淤积于心,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读他,世事悲凉之感涌起,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老师说,像鲁迅这样的战士,既渴望爱的同情与温暖,又恐惧并警惕着爱与温情的牵挂。是夜,我忽然悟到,他还是牵挂了,就在小女孩递上“破布”的瞬间,就在爱被感受的刹那,他便永远背负了去。鲁迅去世前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他说“为希求心的暂时的平安,作为穷途的一策,我近来发明了别样的方法了,这就是骗人”。他骗的是在冬日里为水灾募捐的小女孩,他明知捐款到不了灾民手里,却特意破开整钱付了一块钱,他知道,那“实则不过是买了这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欢喜罢了,我不爱看人们失望的样子”。原来,猛士鲁迅的最深处是热且柔软的,想到这一层我觉得和鲁迅亲近起来。同时,又更替鲁迅感到心的疼痛,当他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由于心里确有牵挂,痛苦定是更甚、悲哀定是更深的。此刻我觉得鲁迅一点点被人吃了去,就像他笔下的战士“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死于“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杀人者”却还是一脸的无辜、或是满嘴的道理。他们,就不会拒绝爱和同情,非但不拒绝还要多多益善,而且决不牵挂,“于心不忍”对他们只是偶尔的说辞,来得快去得快,他们的内心是坚硬的石头。吃人的历史就是这样写着的。
以前觉得鲁迅是清醒的,甚至是绝望的,他给许广平的信中说:“而我,却对未来不抱希望的,我就是要与黑暗捣乱而已”,由此可见他是“真的勇士”,所以也不大替他担心,仿佛他生而就该担此重任。但今天想到,这样一个勇士,一个清醒的、甚至绝望的勇士,核心却有柔软的部分。这真的令人忧心了:他不怕吗,
然而先生的内心终是无比强大的,他“要骗人”,却没有善及自身而“骗自己”,鲁迅最痛恨的便是自欺欺人的“阿Q气”。大病之中被宣告将死,他没有为希求内心的平静而其言也善,他设想若有新式的人依了欧洲人的规矩来问他,是否要请别人宽恕自己,自己也宽恕别人时,他的决定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虚拟的临终之言,终是成全了先生在我心中悲凉英雄的形象。人原来是可以这样为人的。
作文七:《鲁迅:光辉的一生》1200字
鲁迅:光辉的一生
裘士雄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年,月,,日诞生在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岁启蒙,在私塾和三味书屋接受传统教育。青年时代求学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年东渡日本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两年后进仙台医专习医。
,,,,年毅然弃医从文,以此改变国民精神。在日留学期间,鲁迅加入光复会,坚定地站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年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并在故乡参加了伟大的辛亥革命。
,,,,年,月,应邀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年,月,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期间,参加《新青年》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与李大钊等并肩战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年至,,,,年间,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充分表现了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其中,,,,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年,月,因支持北京进步学生运动而遭到当局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翌年,月赴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大一切职务,也因此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月定居上海,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
,,,,年起,鲁迅相继参加和领导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当局的种种迫害,积极介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团结广
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同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鲁迅,正是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晚年,他又热烈拥护和支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年起,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杂文。
上海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地剖析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辑入《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专集。
此外,鲁迅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种)、《莽原》、《奔流》和《译文》等文艺报刊,热情关怀和培养青年,倡导版画艺术,整理了大量古籍,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等。
,,,,年,,月,,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享年,,岁。
作文八:《鲁迅的一生》2700字
鲁迅的一生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时常穿一件朴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乳房》、《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
鲁迅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
《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求学时期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当不上
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
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着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着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着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
鲁迅先生画像
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青年时期的鲁迅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
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临颍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四班六年级:张涵2000
作文九:《鲁迅的一生》2600字
1.五四运动以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先生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外国资本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不久,周家遭到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理、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最能代表他当时思想的是《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1926年均编入杂文集《坟》)。
鲁迅于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授课之余开始辑录唐代以前的小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出于强烈的反封建的愿望,根据他在故乡绍兴参加宣传活动的生活实感写下文言短篇《怀旧》(收入《集外集拾遗》),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临时政府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在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从1912年到1917年,他更多的时间在沉思默想,抄写古书,辑录金石碑帖。这些都成为他以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必要的准备。
2.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鲁迅于1918年就和李大钊等一起参加《新青年》的编辑活动,陆续发表小说、论文和杂感。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刊登于第4卷第5号(1918年5月),这是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文,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鲁迅接着又发表《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从各个角度向封建传统进攻,大大激励了处身于革命浪潮中的青年,引起社会广泛注意。此后他陆续写的20来个短篇,1923年和1926年先后编成《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这些小说,如他自己所说,是从“为人生”出发的,集中描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类人物,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
他还以散文诗《野草》等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心情。公余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教课,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稿;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和未名社,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大量“随感录”和那以后的许多著名杂文,1925-1926年先后编辑为《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鲁迅的这些小说、杂文,极大地深化了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大的作家。
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
1925年,鲁迅在当时任课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潮中积极声援学生,直接和北洋政府对垒。次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他又以实际行动参加群众斗争。“三·一八”后,他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于同年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在厦门写完了在北京即已动笔的散文集子《朝花夕拾》,编定《汉文学史纲要》前10篇。不久,应中山大学之聘,于1927年1月抵达广州,任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此后,他和党的组织有了更多接触,也有更多机会学习马克思主义,鲁迅思想上酝酿着一个巨大的飞跃。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和直接领导的一个组织。鲁迅是发起人之一,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左联”在30年代反文化“围剿”斗争中取得丰硕战果。这个组织以有鲁迅这样的旗手而大大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在艰苦环境中树立起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旗帜,编辑了《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开或秘密的刊物。
1930年起,鲁迅写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8本杂感集,一本根据故事和传说写成的《故事新编》,这些作品既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又反映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战士的思想特点。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
4.鲁迅的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书信集:《两地书》
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其他:《集外集》(1933年以前未曾编入集中的杂文,新诗和旧体诗)、《集外集拾遗》(作者没有编完,1938年由许广平编定。)
鲁迅先生的家庭
5.评价
**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文十:《战斗之外的鲁迅很爱美》5500字
2013年11月19日星期二责编:李少峰版式:陈笑宇责校:龚新翔
读周刊
也说鲁迅
很多人知道杂文家鲁迅,而作为美术鉴赏家、评论家和艺术赞助人的鲁迅,大概不太为人熟知。鲁迅的美术收藏颇丰,审美高级、绝不流俗,艺术判断精准,如同其杂文一般,一针见血。
鲁迅自己也设计书籍装帧。他的作品集如《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等装帧,最初皆是他本人亲自设计。这其中,《呐喊》的设计堪称杰作,近90年后的今天再看,也仍然出类拔萃,毫不过时。这说明,真正杰出的东西,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都杰出。
近几年,我渐渐感到一种趋势:鲁迅被放在了一边,很多人在呼吁重新认识民国这个人,民国那个人,比如胡适。有人喊出,今天的中国更需要胡适,而不是鲁迅。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段子”,讲胡适与鲁迅的区别:鲁迅只找人性的毛病,从不找制度的毛病。胡适只找制度的毛病,从不找人性的毛病。结论是,“胡适比鲁迅明白”。
这实在是典型的谬误。人性难道不比制度更根本更深刻?这样的谬误在网上流传,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很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24
鲁迅的深刻性来自哪里?或者说,鲁迅是如何达到那种深刻的?据我的阅读经验,是来自鲁迅自我反思与批判的力度。如果我没记错,鲁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你们都说我对他人批评不留情面,其实我对自己的批评最狠最不留情面。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哪个阶段的中国更需要鲁迅的问题,自我的反思与批判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层面,会不会、能不能、敢不敢自我反思和批判,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与思想深度。这个东西,对百年历史多有苦难与黑暗、处在现代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尤其重要。
至少就自我的反思与批判而言,胡适没法与鲁迅比肩。我们还不妨探究下胡适和鲁迅的思想资源。胡适的思想主要来自英美一系,英美思想重视经验,在经济学、法学等方面表现不错,但并不以批判的深刻性见长。鲁迅喜爱尼采,受尼采的影响很深,德国思想长于反思与批判,深刻性无与伦比,所以自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巨型”思想家中,德国人居多。文/刘敏
主编
刘敏
不倦的书写者———纪念多丽丝·
莱辛
专栏
一部西班牙默剧温暖“小半个中国”
热点
毕飞宇:作品比自己更久活下去
读书
专访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
战斗之外的鲁迅很爱美
独家专访
记者刘功虎
实习生邵敏
很多国人熟悉作为杂文家的鲁迅,鲁迅的形象如投枪和匕首,严肃、理性,富有战斗力,不留情追访孙郁
面。
17日,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记者刘功虎
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来汉演讲,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透露:这次接到采访孙郁老师的任务时,我正鲁迅也有闲适、游戏的一面,收藏在上海采访历史学家沈志华。当夜赶回武汉,了数千件画作、石刻和拓本,自制次日在湖北美术馆的报告厅门口堵着孙老师,离演讲开始只有5分钟。他回北京的飞机藏书票,尤喜木刻版画,在美术鉴4个小时后起飞,演讲需要至少两小时。
赏方面有极高造诣。鲁迅隔三差我把事先拟好的提纲塞到他手里,希望五就泡在书店里,买书、选画册,无论如何谈一谈,哪怕去机场的路上谈也行。回家歪在靠椅上,慢慢翻看。他笑着答应了。他讲的题目是《鲁迅与现代美术思潮》,部分内容与记者关心的话题刚好契今天,让我们走近战斗之外合,但仍有些疑问悬而未决。待孙老师讲完,孙郁在演讲中记者彭年摄
的“艺术鲁迅”。
众多听众找他签名、合影,又耗去大约半个小时。外面灿烂的阳光渐渐透出凉薄的淡青色。
4时半,我们终于驶上东湖路、武汉大道。孙老师语调平和而热情,对历史和现实的洞察入木三分。他说他做过十年《北京日报》文吴冠中一谈到鲁迅就激动
艺部副刊编辑,与记者还算是同行过。他今年56岁,头发已有些花白。
鲁迅没上过一天艺术学院,在他秦汉瓦当也不少。鲁迅藏汉代造像的格拉斯等,都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孙郁回忆,自己直到“**”后期才开始的时代,中国这类学院尚在草创阶段。600多份,俄国版画2000多幅。他选上的佳话。最重要的是,他译介了大量对鲁迅产生兴趣,上世纪80年代被分配到鲁从1918年发表新小说到1936年去藏的造像特别大气,毫无宋明绘画里的俄国版画,为中国上世纪30年代前迅博物馆。上世纪90年代接触到钱理群、汪世,鲁迅公开的文学生涯不到20年,的萎顿之象,非常灿烂。他还收藏了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刺激晖等人,他们对鲁迅的观念让他耳目一新,刺他用顶多十分之一的精力和时间收集六朝的各种墓志铭、拓片,整理了大了很多年轻人创作,如后来非常有名激他重新认识和思考鲁迅。当年,他的一大快画作,赏析艺术,结交艺术家,但介入量相关碑文。他的收藏视野很广,欧的丁聪先生。现代很多画家对鲁迅情乐就是和那帮鲁迅研究专家聊天。
美术之深、结出果实之多超越人们想洲藏品以德国和俄国居多。他深受德有独钟,吴冠中先生一谈到鲁迅就特后来孙郁成为《鲁迅研究月刊》主编,出象。
国近代哲学影响,审美上很接近卡夫激动。
版了《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鲁迅孙郁介绍,60多年来,我国文学卡。鲁迅有留日经历,收藏了很多浮在
“战斗”的一生中,鲁迅但凡空闲与陈独秀》、《被亵渎的鲁迅》等一批专著和文教育很少提到鲁迅与艺术的关系,在世绘。他在广泛涉猎后指出,日本江下来就混在画家堆里,拿美术当正事。章。“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很缺少鲁迅,很需大学美术课里面偶尔讲起鲁迅与美户时代的浮世绘是模仿汉代造像的据鲁迅自述,童蒙时代他就在课桌下描要鲁迅。”他说。
术之缘,也只局限于现代版画。其实结果。
摹《荡寇志》和《西游记》等民间绣像,以鲁迅收藏的六朝、汉代造像非常多,
鲁迅收藏的英国比亚兹莱、德国
至积多成册,为换钱卖给小同乡。
对美术的看重不亚于文学
孙郁曾邀请著名画家陈丹青到鲁耐看,而且毫不过时”,“放在世界上,
续进入中国。在鲁迅成名的20年间,迅博物馆讲“鲁迅与艺术”。陈丹青评有神气,不丢脸,是一份可观的交新派人士接踵学成归国,鲁迅并不折价说:“在我能够读到的民国文艺言论代”。
服他们,还有点看轻他们。他曾嘲笑徐中,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鲁迅从幼年的《山海经》到中年编悲鸿,对林风眠个展的邀请也避而不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印《北平笺谱》,加上对于欧陆前卫艺参加。
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术的迷恋,可以说兴趣广博,但他终生鲁迅所收藏的中国青年版画家的鉴家。”
专精的还是版画,尤其木刻。他感激保版画,如陶元庆、司徒乔的绘画相当1998年,纽约古根海姆现代美术姆长妈妈,那位乡下女人为他买了第多。他一方面研究中国和西方的绘画,馆举办了西方世界第一次中国美术一册民间画本,使他日后对版画的乐另一方面和青年人创出新的版画流大展,令前往参观的陈丹青吃惊的趣历久不衰。
派。孙郁指出,从鲁迅的藏品可以看出是,左翼木刻包括鲁迅设计的几件书
民国初年,西方规模宏大、技术繁他对美术的看重并不亚于对文学的看籍装帧“,
不但依旧生猛、强烈、好看、复的艺术如长篇小说、交响乐、油画陆
重。
鲁迅最推崇的版画家———珂勒惠支作品《牺牲》。
1931年,刊登在正要创刊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上,这是珂勒惠支的作品第一次出现趣味:个性主义至上
在中国的印刷物上
。
孙郁认为,鲁迅对线条、色彩、声的杂志,封面设计采用英国画家瓦兹
重审美,纯粹的文化静观会给人带来音极其敏感。画家、作家木心在一篇文的作品《希望》,一具蜷曲的身体在灰快慰。鲁迅还在当时率先呼吁建立中章里讲到,鲁迅文章里有黑白两色,完暗的地方梦想着未来。鲁迅谈及文学、国的美术馆,办画展。
全是木刻式的。鲁迅《女娲补天》里那美术、音乐的创造,均强调对人性潜能鲁迅对刘海粟绘画里的旧文人习道红光,造人初始的灿烂的意象,太的开掘。
气很警惕,他强调个性,在译介裴多菲阳、月亮,莽莽苍穹里有一种苍茫和浑孙郁介绍,鲁迅对中国生发出自的诗歌时配了很多绘画。中国文学杂厚,也完全是美术带给他的灵感。
下而上的民间文化一直抱有很强烈的志最早插入版画的是鲁迅。时至今日,鲁迅还特别喜欢尼采,觉得中国期待。在鲁迅眼里,真正的文化、伟大很多文学杂志还喜欢插入版画。
文明里面缺少个人,只有天下、君臣,的文明应该是自下而上生根发芽。孙郁介绍,鲁迅所关注的画家跟希望在中国文学艺术领域能够注入个1913年,他在当时的教育部工作,写了文学都有很大关系,在画家和文学家性主义、个人主义的元素。1906年前一篇《意见书》谈美术的作用,强调除的互动中他们看到了艺术的其他力后,他和几个朋友办了一份叫《新生》
一般的教化作用外,人们要更多地看
量。
鲁迅评画:四两拨千斤
鲁迅评论绘画的文字很有限,但常——
—好比他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小问题。他以一种伟大的业余感把握艺《呐喊》,鲁迅著,鲁迅设计,北新书局出是孙郁透露,陈丹青对鲁迅的见地十说语言,鲁迅留下了迄今最漂亮的批术。
版,1926年,32开
分折服。后者在《鲁迅与美术》一文中评语言,清通,平实,高贵,富有见解,孙郁赞同陈丹青的看法——
—直到《呐喊》是鲁迅最优秀的设计,暗红的底色写道:
处处留有余地,不落半点批评腔。”
今天,他们都认为,中国的绘画圈再也如同腐血,包围着一个扁方的黑色块,令人想“我异常珍惜他(指鲁迅)随手撩陈丹青在上述文章中表示,在过没有也不可能遇到一位像鲁迅那样热起他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可怕的铁屋。“呐拨、四两千斤的说法,非常江南,非常去百年的文艺家序列里,鲁迅是很特情的介入者、清醒的旁观者、精彩的议喊”两字写法非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懂行,又刻薄,又厚道,又犀利,又很体别的一个人,从来不相信系统,而通达论者,并且自己掏钱、四处吆喝的赞助还有一个“口”居下,三个“口”加起来非常突贴……他谈起绘画,质朴清晰,如话家
历史,从来不轻用术语,却开口就咬住
者。
出,仿佛在齐声呐喊。
访谈
记者刘功虎实习生邵敏
很少评论大画家、海归画家
读+:能否请先谈谈鲁迅的美术观?
孙郁:鲁迅的艺术观念散见于其通信中。大致说来,鲁迅觉得艺术和文学一样,要反映人生,要有智慧的光芒。艺术家要有大悲苦,要在作品中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作品要有艺术性、趣味性,天马行空,不为旧物所累,真诚袒露内心情怀,唤起人的勇气和爱意。作品要有力量,要健康,纵然描画黑暗也要有光,不要让人颓废绝望。他总是冷中有热,热中有冷,不狭隘,富于质感。
读+:鲁迅当年是如何与左翼年轻艺术家们交往
和相处的?
孙郁:鲁迅和他们交往密切。当时他们都不为人知,而鲁迅已经名满天下。陶元庆为鲁迅的集子《彷徨》做封面和插图,我每次看了都有一种震撼感。陶元庆成功运用了中国传统手法和现代元素,十分传神。这人很年轻就去世了,鲁迅出资300元安葬他。还有一个司徒乔,画了一幅五个警察抓孕妇的素描,今天还让人感动得不行。
鲁迅对大画家、海归画家甚少评论,但是对这些年轻人不吝笔墨。他从日本请来画家和专家给他们讲课,大夏天流着汗现场翻译。他自己不画画,但是很懂得欣赏,经常指出你这幅风景画有什么问题,肖像画的头是不是大了些,不成比例。他要他们从汉唐、明清绘画中汲取营养。他藏有很多年轻人的作品,还出钱给他们编作品集。
陈丹青曾感叹,一个文人和一群画家的关系,和一段艺术史的关系,此前的中国没有过,此后的中国也可能不会有了。
他会用自己写过字的纸包油条
读+:陈丹青认为鲁迅的美术观、艺术观是他个
人品位和爱好的体现,你怎么看待鲁迅的多面性?有人说他政治观念偏左翼,文艺观念偏普世,你怎么看?
孙郁:鲁迅对文艺理论很感兴趣,对不懂的领域从不乱说。他在政治上的派别光谱,细究起来可能倾向于普列汉诺夫,在某些人看来可能有些激进,但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是保守的。他主张革命,但对暴力革命可能持保留态度。他认为革命是要让人更好地活下去,而不是让更多人死去。
鲁迅在逝世后被重新解读和建构了,广为人知的鲁迅形象与真实的鲁迅有很大不同。这也造成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喜欢鲁迅。我觉得描述鲁迅的话语体系存在问题。很多专家认为,我们要重新认识鲁迅。重新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还原“艺术鲁迅”可能是途径之一。
读+:鲁迅回忆保姆阿长,提到《山海经》里“人面
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帝江、刑天”。中国传统典籍对他美术观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孙郁:鲁迅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在文化上则是民族主义者加拿来主义者。他不教条。中国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对他影响至深,像《山海经》这些充满泥土气和民间想象的东西,他是肯定喜欢的。他的小说一直很有画面感。
读+:鲁迅本人进行过美术创作吗?
孙郁:他从小喜欢绘画,但是他没有留下传世名作。他就是喜欢。到后期,他的字很有特色了,随着名气大增也很有价值了。但是他会用自己写过字的纸包油条,用完随手一丢。他不自恋,不自大,很率性。
对山水画存在偏见
读+:鲁迅在翻译外著中接触到美学论,他是如何
看待王国维、朱光潜等人美学观念的?
孙郁:鲁迅注意到了王国维,没有做过具体评论。他对朱光潜的批评很著名,认为朱在进行美学批评时可能加入了较浓重的个人偏好色彩,不是很客观。
比如谈到诗人陶渊明,朱光潜认为陶有一种“静穆的伟大”,完全是隐逸超脱的。鲁迅则指出,陶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崇尚精卫填海的积极进取姿态,有敢怒敢骂、直面现实的一面。他认为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的偏好强加给研究对象。
读+:鲁迅曾认为中国“无人的水墨山水,或者可
以说是国粹,但这是不必复兴,而且即使复兴起来也不会发展的”,对黑白水墨画评价偏低,自己却又很喜欢黑白木刻版画,如何理解?
孙郁:鲁迅对山水画确实有偏见,但他指出的问题也确是山水画存在的痼疾。以当时的形势论,山水画走到了窄门,急需要进行创新。而且那时候西方各种艺术形式进入中国,让人们目不暇接,山水画缓慢的进化让人有些不耐烦。在我看来,今天任何艺术门类包括黑白山水画,都是有存在价值和创新空间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鲁迅用笔战斗了一生战斗一生的作家——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