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壮族的传统节日]简述壮族传统节日》7300字
[壮族的传统节日]简述壮族传统节日 篇一 : 简述壮族传统节日
简述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节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此外,还有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子,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私奔,不知所终。民间传说双双成仙离去。还有关于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
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二、分布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三、特色活动
壮家人过三月三,是由于他们居住地区海拔较低,气候长年酷热,而就在春耕未央的农历三月时节,正是风和日丽、气候温和的一年里最舒适的日子,村村寨寨的乡里乡亲就趁时机来个大约会。唱山歌小调、撑竹筏、泼水嬉戏、逛三月街,热热闹闹成全大家的开心。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
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
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这一天,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的原因。后来,绣球成为壮族传统的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四、现代发展
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从1999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9月或10月或11月在南宁举行,由南宁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到今年为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应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它成为每年广西南宁
一个盛大的节日,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标志,文化的标志,更是民歌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一个品牌。在2003年,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自此每年的民歌节与博览会一同召开,双喜临门。每到民歌节,东盟各国乃至世界上热爱民歌的人们都会聚集于此,共襄盛举。壮乡的民歌真真正正的走出大山,走进了世界。
五、意义
它是壮族人民饶有风趣的一种传统风俗习惯。清人陆祚蕃在《粤西偶记》中有云:“风俗最尚踏歌,浓装绮服,越阡度陌,男女杂不遂,深林丛竹,一唱百和,云之为之不流,民曰会阆”。?这生动真实记录了壮族歌圩的场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地方民族风情。
1文体娱乐陶冶性情2人际交往协作共进2.1相互交流增进理2.2联络友谊协调关系2.3寻觅知音感情共鸣3商品荟萃活跃市场3.1展示地方特色活跃民族经济3.2广纳海外客商拓宽融资渠道4多元文化纵横交错4.1纵向传播源远流长4.2横向交融五彩纷呈5宣传教育崇尚科学团结协作共同繁荣5.1宣传民族美德弘扬优秀品质5.2宣传党的政策促进社会进步
t262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篇二 : 简述壮族传统节日
简述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节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一、由来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此外,还有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子,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私奔,不知所终。民间传说双双成仙离去。还有关于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
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二、分布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三、特色活动
壮家人过三月三,是由于他们居住地区海拔较低,气候长年酷热,而就在春耕未央的农历三月时节,正是风和日丽、气候温和的一年里最舒适的日子,村村寨寨的乡里乡亲就趁时机来个大约会。唱山歌小调、撑竹筏、泼水嬉戏、逛三月街,热热闹闹成全大家的开心。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
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这一天,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的原因。后来,绣球成为壮族传统的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四、现代发展
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从1999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9月或10月或11月在南宁举行,由南宁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到今年为
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应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它成为每年广西南宁一个盛大的节日,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标志,文化的标志,更是民歌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一个品牌。在2003年,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自此每年的民歌节与博览会一同召开,双喜临门。每到民歌节,东盟各国乃至世界上热爱民歌的人们都会聚集于此,共襄盛举。壮乡的民歌真真正正的走出大山,走进了世界。
五、意义
它是壮族人民饶有风趣的一种传统风俗习惯。清人陆祚蕃在《粤西偶记》中有云:“风俗最尚踏歌,浓装绮服,越阡度陌,男女杂不遂,深林丛竹,一唱百和,云之为之不流,民曰会阆”。?这生动真实记录了壮族歌圩的场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地方民族风情。
1文体娱乐陶冶性情2人际交往协作共进2.1相互交流增进理2.2联络友谊协调关系2.3寻觅知音感情共鸣3商品荟萃活跃市场3.1展示地方特色活跃民族经济3.2广纳海外客商拓宽融资渠道4多元文化纵横交错4.1纵向传播源远流长4.2横向交融五彩纷呈5宣传教育崇尚科学团结协作共同繁荣5.1宣传民族美德弘扬优秀品质5.2宣传党的政策促进社会进步
篇三 : 壮族传统节日
年三十晚 “除夕”壮家称为“年三十晚”,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这是南宁市壮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月初就开始做好各种过年准备,年三十这天,各家都忙着打扫庭院房屋,换洗衣服,杀鸡、打鱼、炸油豆腐、包粽子、蒸年糕。晚餐前,各家都以猪肉、鸡、酒、
米饭等作为祭品,祭拜祖先诸神灵;然后烧纸钱、燃放鞭炮。祭毕,便开始吃团圆饭。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
春 节 春节从月初一凌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五日的元宵节才告结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为热闹。当初一凌晨子时来临,各家竞相燃放烟花鞭炮,辞旧迎新。拂晓时,各家妇女竞相奔向河边井旁“抢新水”,以第一个汲挑新水为吉利。妇女们用“新水”来煮姜糖水和汤圆,并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后全家饮食。正月初一,互不串门。早饭后,青少年们穿着盛装,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过去,南宁还有举行迎春祭祀仪式,“府州县排列彩亭,设土牛,迎春于东郊”;“仪仗甚盛,凡距县城二十里内,男妇老幼,相竞逐队来观,至为热闹”。乡村中也流行舞狮、舞龙和舞春牛等活动的习惯。舞狮队走村串巷,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孩童追随其后,其乐融融。狮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并互道贺语。初一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春节即告结束。
春社节 又称“保阳节”,含有“春祈”之意。二月初二这天,各村或宗族合资杀猪宰羊,到社坛或土地庙祭祀社王或土地公,祈求神灵保佑全村平安、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古有“春社,城乡醵钱祀土神,老幼聚饮散福”之俗。其祭社活动各家一人参加,一般都是男性。祭毕即在社坛前聚餐,或按户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
花王节 花王又称花婆,是壮族虔诚敬奉的一位女神。传说花婆神专管人类生育,又是儿童的保护神,所以,婴儿出世后,就在卧室的床头边立一花王圣母神位,上置一束从野外摘回的花或以红纸剪扎成的花,每逢初一或十五日,须焚香敬拜;孩儿得病,祭拜之。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则大祭之。这一天,已婚妇女们相互结拜为姐妹,杀鸡供奉花婆神,祈求生儿育女,孩儿健康。祭毕,妇女们做米粉聚餐。
清明节 从三月清明开始一直延续到谷雨期间,各家各户祭扫祖坟,带着五色糯米饭、熟肉、鸡、酒、纸钱、香烛、鞭炮、纸、锄和铲,去祭扫自家的祖坟。一日祭扫未完,翌日继之。晚归后再盛祭家中祖先神坛。
庙 会 三月初三,那龙、双定乡镇一带的壮族有举行庙会的传统习俗,参加者均为已婚妇女,一般以村或族自发组织进行。这天早晨,妇女们携带煮熟的猪头、鸡、五色糯饭和以纸剪成的人和马,聚集到祠庙里,祭拜神灵,祈求保佑。有的还请道公或巫师来跳唱、占卜,
并进行对歌活动。晚上回来再聚餐。拜庙活动一般为期一天,也有的进行二至三天。
三月三歌节 许多地方举行歌圩活动,歌节期间,男女老少到村边的山坡、草坪、晒场、树下,互用山歌对答,歌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山歌内容广泛,有情歌、赞美歌、农事歌、古歌等,歌手们根据对方盘歌内容,随编随唱,表现壮家人的聪明和才智。参加者多为未婚的男女青年。大家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择偶,以歌倾诉衷情。许多青年或歌技出众者,在歌圩上找到了意中人,最后通过抛绣球互表爱意。有的地方,此日祭祀先人,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饭,备上祭品去拜山,纪念祖先。
花炮节 每年二月初二,邕宁县中和乡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各个村坡派出强壮的小伙子组成队伍,聚集在花炮场地进行抢花炮比赛,获胜的村队,即意味为本村争得了吉祥、幸福和丰收的好年景。
端午节 五月初五过端午节。这天,各家各户包凉粽,设具牲醴以祭祖。人们还到荒野折回艾草插于门户,饮菖蒲雄黄酒,妇女制作五色香囊,佩以避邪;或采百药煎水沐浴,以防疾病。临近江河的地方,还举行龙舟竞赛,至今犹然。
尝新节 六月初六是土地公的诞辰,故以牲肉祭祀土地神,以求村
寨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是日,如果晴空日丽,是好年景的征兆;人们还把衣物拿到太阳下曝晒,以防虫蛀和霉变。农家还定六月初六为尝新之节,即尝新米,届时具牲醴,备香烛,以祭田祖,以祈有年,称田祖为田头亚公。田中遍插纸旗,以驱害虫。
中元节 中元节是专门祭祀祖先亡灵的一个节日,又称为“鬼节”。七月十三日、十四日两天,各家各户都杀鸭备肉,用纸剪成船、鞋、衣服、人、马、钱等冥用品,祭祀亡灵,以求庇护。出嫁妇女携带祭品回娘家行祭。中元节之礼俗,迄今依旧,人们已多不信鬼神,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死者的缅怀。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各家妇女都忙着磨米打饼互相馈送;并购买猪肉、杀鸡,具备果品,入夜供奉月神,合家欢聚。孩童则烧一把香,插在柚子皮上,中置月饼,悬于竿头,三五成群,追逐村巷,尽情嬉闹,以祭娱月神。
重阳节 过去,市郊壮族有过重阳节的习惯。九月初九,各家设案具牲以祭祀祖先诸神,然后全家聚餐,孝敬老人。是日,有的地方还有祭扫祖坟之俗,如双定五联村一带的壮族,各家在清晨时就带着祭品外出祭坟。
庆丰节 十月是稻谷收割进仓的季节,为庆祝丰收,酬谢神祗,十
月初十,各家各户都杀鸡、打鱼、做糯米饭,祭祀祖先诸神。
冬至节 冬至是壮乡普遍过的一个节日。是日,各家具牲醴,祭奉祖先,举家欢饮,名“吃冬”或“过小年节”。有的则合祭宗祠。
送灶节 十二月二十三日为送灶节。传说,天帝派灶王到人间掌管各家烟火和监察人们的品行。每年是日,灶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职,禀报人间情况。人们为了讨好灶王,使它“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便用牲醴祭奉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满。届时,各家必杀一只大公鸡以祭,让灶王上天时作座骑用,送灶王上天。除夕还得祭迎灶王返回。所以,壮家都趁灶王离去期间,各家便修建新灶,打扫卫生。送灶节过后,各家即开始为过好春节作准备。
作文二:《[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9000字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 篇一 : 中国传统节日
篇二 : 中国幻想小说的传统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界定
中国当代的幻想小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与融合之后的产物。,]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又受到极为深刻的西方文化影响。然而,中国当代幻想小说也因此分为界限分明的两种类型:东方幻想体系和西方幻想体系。严格地说,仙术与魔法,鬼神与精灵、矮人,基于文化体系和观念的不同与抵牾,还是不能容纳在一个体系之中。
在东方幻想体系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因子随处可见,无所不在。本文试图谈一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对幻想小说形成的历史影响。换言之,本文试图为中国当代幻想小说溯源。
中国古代,并没有“幻想小说”这一概念。即便是“小说”,其定义与界限也相当模糊。先看一下中国历代对“小说”的论述。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之云“饰小说而干县令”,此意乃谓琐屑之言,非大道所在,与后世所谓“小说”固然不同。
东汉桓谭《新论》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既点明了“小说”的某些特点,与后之小说亦近似,则说明至少此时已出现了在后代看来可称为“小说”的文章。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将小说置于“十家”中不入流之末,虽然可见其鄙夷之态,也使得小说和小说家第一次登上了史书,得到了承认。不过在《诸子略》所列小说的十五家中,又包含了像子书、史书,乃至巫医、术数的著作,内容相当杂乱,可见班固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的作品都归入“小说”,也不是仅仅基于文学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小说的归类就是混乱的。
后世,则大都承袭了班固的观点,将“寓言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的论述,比于小道,归于小说;把琐闻、杂志、考证、辩订等无类可归的记录,也一律称为小说。
到了宋代,小说开始有了较清晰的范围,李昉等编《太平广记》时辑录汉魏至五代的小说,即不再把那种没有一点故事性的作品录入。不过这一做法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后世的人对小说的称谓与界定仍很混乱。“说部”之中,往往既有小说,又有见闻杂录,读书笔记。
明代胡应麟曾将小说分为六类,可见一斑:“一曰志怪,《搜神》《述异》《宣室》《酉阳》之类是也;一曰传奇,《飞燕》《太真》《崔莺》《霍玉》之类是也;一曰杂录,《世说》《语林》《琐言》《因话》之类是也;一曰丛谈,《容斋》《梦溪》《东谷》《道山》之类是也;一曰辩订,《鼠璞》《鸡肋》《资暇》《辨疑》之类是也;一曰箴规,《家训》《世范》《劝善》《省心》之类是也。”此六类中,志怪、传奇是货真
价实的小说,箴规绝非,杂录、丛谈、辩订则往往杂乱无章,各体兼而有之。
总的来说,古人并不注意区分什么是小说,什么不是小说,是笔记或杂录,而往往统称之。因此,用现代小说之眼光审视,中国古代小说便被淹没在史书、丛书、笔记、杂录、琐记、丛谈等等之中,面目模糊不清。往往史志之中也有小说,笔记之中也有小说,小说于是各体兼备,神出鬼没,难辨其踪。
要之,中国古代小说之论述和界定与实际并不一一吻合。不能因为“小说”一词出现的年代,而判断之前并无小说产生。同样,中国古代小说,也并不全是幻想小说——但亦不能就此判定,其对幻想小说并无影响。
二、小说的传统和小说之外的传统
中国幻想小说的传统,第一要向小说中寻找,第二,要向小说之外寻找。在小说未产生之前,是文字和语言保留着原始先民最初的幻想。文字与语言成熟之后,形成了文化,催生了文学。当文学与小说建立的那一天起,它们从文化中独立了,虽然仍然与文化紧密相连。文化自身漫长的发展历史,构成了自身的传统,构建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小说与之亦步亦趋,随时受文化的影响而变化,其自身的嬗变又形成了小说文体上的传统。这便是小说自身的传统与小说之外的传统。而中国式幻想既在文化中随处皆是,亦不时见于小说之中,小说外的文体中,浑然一体,难以分拆。
因此,中国幻想小说的传统,也不能不在厘清中国文化与小说的源流中来求解。
三、中国幻想小说的源流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
“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
“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这几段话,明明白白点出神话与传说是文学的渊源,也是小说的母体。神话传说乃先民之幻想,中国幻想小说的源流当向神话传说中寻找。不仅如此,神话与传说故事也一直成为中国幻想小说的主要题材内容。
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由于年代久远,散乱佚失,只是零零碎碎记载于各类典籍中的一些片段。“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不仅是先民观念之体现,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源头与基础。
《诗经》中的某些诗篇,记载民族的历史,其中有对先祖神化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是他母亲踩了天帝的脚趾印受孕而生的。这即是神话的遗留与变化。先秦的历史典籍如《尚书》《左传》等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材料乃至帝王异象。这也表明,神话传说以语言文字
记载之后,在逐渐历史化。
这一时期,《山海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不仅因为它的成书时间之早,也因为这部描述中国上古地理物产的著作,包含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巫术、宗教、古史、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中国上古历史必读之作。《山海经》中那些荒诞不经、千奇百怪的事物,后来都变成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山海经》以降、汉魏以迄的描述“游历”和“博物”的著作,还鲜明地体现着文化并未成熟的时代,原始先民浓厚旺盛的求知欲,面对巨大未知的时空的敏感与好奇。直至后代文明逐渐成熟稳定,人们失去那股求知的渴望与冲动,笔记小说才沦为单纯的搜奇记异。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开始发达,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较为生动传神的故事人物描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故事未必然是真实的,很多时候可以是诸子因时利势为学说观点而虚构。《孟子?离娄下》,储子告诉孟子,齐王派人暗中偷窥你是否与常人不同,孟子于是讲了一个虚构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在孟子、韩非子、吕不韦、列子等的书中,不仅保存了若干神话材料,其中的一个个寓言故事不仅是起着譬喻的作用,而且可以光彩照人地独立出来,已经能称为小说了。
另一方面,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学说,探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在随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交汇融合,发展变化,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境界。
庄子是中国幻想小说源流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与孟子等相比,庄
子的想像更恣肆恢弘,奇幻谲诡,塑造了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神话故事与人物。例如,《逍遥游》中不知几许的鲲鹏,绰约多姿的姑射仙人,鲲之化鹏,想像奇丽、夸张而壮观;神人之飘然出尘,境界高逸。整整一部《庄子》,出现的形象、故事凡以百计,全是为了庄子的哲学观点而造。庄子曾真的与赵文王说天子之剑,真与惠子游于濠上,支离疏与南郭子綦真的实有其人,尧、舜、老子、孔子、颜回、许由,乃至鲁哀公、梁惠王之流,都只是供庄子驱使的历史人物而已。庄子制造情节,虚构对话,用小说的形式完成了对大道的论述。《庄子》一书,正如“庄周梦蝶”的譬喻一样,美丽,奇异,充满了幻想色彩。
此亦诸子有意无意为小说之始也。
这一时期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神话传说以及民俗。地处南方的吴楚文化,就与中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在日后,战争与外交频繁交流的时代,南北的思想文化又互相影响浸润。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便体现了这些特点。
楚辞保留了楚文化的大量神话传说。《九歌》中对鬼神的描写,《离骚》中的天界,《招魂》中的地狱,《天问》中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远古历史的长篇追问,在屈原的笔下形成了奇幻瑰丽、凄艳幽渺、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秦统一全国,始皇帝焚书坑儒,典籍散佚,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神话传说也随之佚亡甚多。
汉初,淮南王刘安与门客共同编撰了《淮南子》。此书内容庞杂,
糅合了道家阴阳乃至儒家等学说,可以视为诸子百家的余韵,其中旁涉鬼怪,也保存了一部分神话传说。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一个大一统的阶段。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司马迁修史,漫游各地,访古寻幽,搜集史料,在《史记》中保全下了许多远古传说。此固不全为信史,对于保全中国神话传说的传统倒是大有功焉。考司马迁之意,远古无稽,不得不以神话传说求之。而鬼神灵异、天人感应之说,也从此在史传中扎根下来,成为传统。司马迁以小说家的笔法写人记事,不乏精彩的虚构与想像,而精神毕现,对后世小说之发展影响甚为深远。
司马迁之后,班固撰《汉书》,以小说家者为稗官野语、道听途说的小道,意甚鄙,《艺文志》却著录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篇什。此后的史志,也便依例采纳小说。稍后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除记录基本史实外,也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采用了不少神话及民间传说。
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在收集整理古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列仙传》传为刘向所作,应系伪书,书中罗列了从赤松子至玄俗七十余位仙人事迹,是中国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同样系伪书的《穆天子传》则记录了周穆王八骏西巡,与西王母宴饮的故事。《神异经》《十洲记》托东方朔撰,记录海外诸事。东方朔因之成为由历史人物进入神话体系的先驱。《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托班固撰,述汉武帝事,开辟了神化历史人物的先河。《洞冥记》,题郭宪
撰,述神仙道术怪异之事。
此一时期的幻想故事,已开始带有搜奇的意味,与诸子述为大道而作的理想相去甚远,同时宗教的意味渐渐浓厚,遥启了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魏晋之前的神话传说,皆流于琐碎,错乱庞杂。志怪可算是中国幻想小说史上第一次类型化。鲁迅先生谈志怪小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对志怪小说的流行原因分析较为透彻,“非有意为小说”的意见则大概出自于干宝《搜神记序》:
“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巫也。”
干宝相信神仙鬼怪真有,而发明此义。但相信与发明,中间实有不小的差距。因相信而可能虚构神化,以维系其义。小说家虽信誓旦旦凿凿而论,未可尽信。小说之有意无意,亦殊难判断。《搜神记》中的某些故事,细节栩栩如生,都由传说而来,而没有作者的添加删改,庄子以下,难道也完全相信自己笔下虚构的神异之事吗,作为一部已经走向成熟、水准颇高的志怪小说的代表,《搜神记》的作者如果没
有艺术上的自觉也是不可想像的吧。
与《搜神记》同时,有仿《山海经》的《博物志》,记录神仙方术等琐闻杂记;刘敬叔《异苑》,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刘义庆《幽明录》,王嘉《拾遗记》,东阳无疑《齐谐记》,吴均《继齐谐记》,陶潜《搜神后记》等等,均讲述神异鬼怪故事。其中的某些故事与传说形成了典故。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录人间异闻琐事,《神仙传》仿《列仙传》记神仙,《抱朴子》论述丹道、符箓等事,都流于幻想色彩。
这一时期,魏晋人由于残酷的政治现实,被迫逃进宗教和玄想的天地,此种风气促进了释道两教的大发展。道家在东汉末正式由张道陵创立,其神仙体系开始建立形成,佛家学说也渐深入人心。最终形成了中国蔚为大观的儒道释三家思想,三家思想的交汇融合互相影响,又深刻地影响和改造了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人由此既是儒,又是道,也是释。中国的小说也由此交织着各种思想,三家的神话传说人物开始了串场。
宗教大发展的此时,志怪小说中,也便有以宣扬宗教因果报应为主的,如颜之推《冤魂志》、王琰《冥祥记》等。
值得另带一笔的是,魏晋风气带动了游仙诗的兴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类型,其对仙境的想像对后世亦有泽被;而曹植《洛神赋》则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迹,从此神话中的洛神便定型为“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不可更改。
隋唐,传奇的崛起与兴盛,标志着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成熟。幻想
性质的小说也在此达到第一次巅峰。由志怪单纯的谈神说鬼,过渡到传奇的记异述奇,就幻想小说而言,体现着故事中鬼神与人合流的趋势。在题材上更加广泛,表现手法也日益丰富多彩。
初唐,王度《古镜记》,以连缀的小故事写古镜降妖伏魔的经历,还不脱志怪的窠臼。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以传记写志怪,似有影射。中唐以来,传奇名篇迭出。陈玄祐《离魂记》“倩女离魂”的爱情故事,沈既济《任氏传》狐女的多情坚贞,《枕中记》“黄梁梦”对功名利禄的嘲讽,李朝威《柳毅传》充满神奇色彩的书生与龙女之恋,都足以摇荡人心。到晚唐,单篇传奇已颇少见,出现了较多文人单独创作的传奇集。如牛僧孺《玄怪录》,袁郊《甘泽谣》,裴铏《传奇》,李玫《篡异记》,段成式《酉阳杂俎》等。豪侠传奇如《虬髯客传》《红线》也颇具有浪漫的想像力。与干宝搜求故闻不同,这些作者已经自觉地有意识地创作故事,描写细节,抒发情感。
有唐一代,民间俗文学也颇发达。在敦煌石窟出土的变文与俗讲,便保存了大量佛教故事与民间传说。
宋代,《太平广记》辑录了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杂著,可谓宋代以前的小说总集,神怪故事所占比重又最大。前面提及的许多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全赖它才得以流传。但宋代传奇衰落,表现平平。而笔记蔚为大观,较多地保留了一些传说故事,但文采已不能与唐代相提并论。徐铉《稽神录》,吴淑《江淮异人录》,洪迈《夷坚志》是较有名的集子。
反而是宋元话本的兴起,促成了日后明清白话小说与长篇通俗小说
繁荣的另一脉络。宋元民间流行的讲唱文学,可追溯至隋唐的“说话”,与变文俗讲也颇有渊源,至宋代形成了“小说”与“讲史”两大类型,虽也有讲述灵怪传奇的,总体而言影响颇小。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值得注意,是《西游记》之滥殇。
明统一后,使元代衰微的文史之学复振。一方面,传奇志怪小说得到了延续,出现了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等较优秀的小说集,也有陶辅《心坚金石传》、马中锡《中山狼传》这样的经典短篇。另一方面,讲史小说的发达,促成了章回小说的形成与成熟。这是幻想小说的一次分流,从此形成了文言短篇与白话长篇的区别。
《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中并不乏神怪之刻划。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他如关公玉泉山显圣,九天玄女授天书,公孙胜斗法,皆作者欲为小说添一神迹,借鬼神以正名,实不足取。后演义讲史小说,如《说岳全传》《薛家将》等,均不能脱此弊病。唯《西游记》平地奇峰突出,新开一类型小说,实为幻想小说之绝唱。
此类型,鲁迅先生将之定名为“神魔小说”。明初,《三遂平妖传》已开神魔小说之先声,后又有《四游记》讲述八仙、华光、真武诸事。至《西游记》,描绘了一个奇诡变幻、瑰丽多彩的神话世界,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勇猛而自由的形象,笔调幽默轻松,摹拟世相,寓庄于谐,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世界与人的精神集于一身,将取经故事与儒道释思想有机融合,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它的高超艺术魅力,续书频出。《后西游记》记述唐大颠和孙小圣求真解,评价较高。《续西游记》述唐僧四人回国途中斩妖伏魔,
艺术粗糙。董说《西游补》最佳,写悟空误入婧鱼幻境,看尽众生,颇具想像之妙。
神魔小说的另一类,是由民间传说故事演化而来,如朱名世《牛郎织女传》。第三类是由讲史故事分化而来,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上神怪的想像。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许仲琳《封神演义》是这一类的代表。故事以武王伐纣为题材,神化那场远古战争,宣扬了宿命论,立意在塑造“三教合一”的思想。《封神演义》在后者上的努力,对中国神仙体系影响较大。
明代后期的拟话本小说,系由宋元话本中的“小说”发展而来,着重改编宋元的优秀故事,代表作是冯梦龙《三言》和凌濛初《二拍》。由于拟话本小说将市民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幻想性质的小说篇什并不多,艺术成就也不特别突出。《张道陵七试赵升》《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要么流于宣扬宗教思想,要么搜奇刮异。《灌园叟晚逢仙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豪强欺压百姓的情况。《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白蛇传说的一个重要过渡,值得重视,但本身蕴含的思想并不高明。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与白话长篇小说俱达成了一个新的高潮。
其中,蒲松龄《聊斋志异》和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是短篇幻想小说的代表。前者以传奇的手法描写志怪,在描狐画鬼中寄以孤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及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后者笔法简朴,在一定程度上流于说教。《聊斋》与《阅微》皆有大批追随者,形成了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热潮,直至清末。较有名的有,袁枚《新齐谐》,沈起
凤《谐铎》,宣鼎《夜雨秋灯录》,王韬《遁窟谰言》《淞隐漫录》《淞滨琐话》,俞樾《右台仙馆笔记》等。不过其末流,不是沦为色情、淫秽,即为内容贫乏、千篇一律。
神魔小说在清代,一方面保持与历史民间故事的结合,也有一变而为讥讽的趋向。刘璋《斩鬼传》,张南庄《何典》借鬼神以讽世,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李汝珍《镜花缘》大胆将《山海经》丰富的神话传说予以精心化用,通过栩栩如生的海外游历,描绘了一个奇异的海外世界,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幻想小说。此种手法,似也不曾见于别处。
即使并非幻想小说,合理运用幻想元素也会增光添彩。曹雪芹《红楼梦》中,开篇交代通灵宝玉的来历,说它是女娲补天时弃置不用的一块废石,这个神话传说的象征意义决定了贾宝玉的本质。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悲剧故事,也为全书奠定了氛围。
明清的侠义公案小说,其源头在先秦的墨家思想,在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在唐代的豪侠传奇。而游侠式微,使之也成了一种幻想。因此,侠义小说中描绘的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的情节,也颇具幻想的浪漫主义精神。石玉昆《三侠五义》、文康《儿女英雄传》遂成为后世武侠小说的滥殇。
民国时期,武侠与剑仙的合流,又出现了还珠楼主的仙侠小说这一特殊类型,至今影响深远。
四、中国幻想小说的特点
要之,中国幻想小说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神话传说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第一次类型化、唐传奇的巅峰、明清时期短篇与长篇、文言与白话的分流、长篇幻想小说的类型化等重要阶段,产生了唐传奇、《西游记》这样影响深远的作品,形成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幻想传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某些方面也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以上是对中国从古至近代幻想小说的一个概览。其有如下一些特点:
中国幻想小说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是紧密联系的。它从来不是纯粹的,也不曾完全独立。它总是依附于神话、史传、野史、笔记等体裁,在志怪、传奇、神魔等类型外衣下书写中国式的幻想。
中国幻想小说源流众多,材料庞杂,不成体系,就故事或材料而言,矛盾重复之处也不少。它没有一个清晰的整体。
中国幻想小说的故事题材常常会经历多人多次创作,不断改进,最后定型。同一题材类型的模仿之作也很多。
每一个时期新的幻想都会被合理吸收,成为新的传统。
中国幻想小说的历史中精华与糟粕共存,某些小说类型含有较多的宿命论因果观等思想,对幻想小说的艺术水平伤害甚大。
参考书目:
阿来,《重建文学的幻想传统》,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序言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张大春,《小说稗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白话唐传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明清文言小说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篇三 : 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两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在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飘飘的彩旗。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外面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出门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春节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节目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我还喜欢“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老的节日。重阳
节又叫“老人节”。这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我非常开心。因为我知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文三:《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3300字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两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在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飘飘的彩旗。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外面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出门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春节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节目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春节、有元宵节、有清明节、有端午节和中秋节??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元宵节了。元宵节那天晚上,出远门的村里人都回来了。我们一家人也匆匆忙忙地赶回老家。太阳快落山了,人们吃完元宵,都聚居到祖庙前。我们到祖庙时,祖庙已是人山
人海,锣鼓掀天,非常热闹。庙里灯火辉煌,香气缭绕,人们摆上最丰盛的食物,用猪头、鸡、鸭、五香卷、米糕??来敬拜祖先,祈祷一年平平安安,红红火火。庙外左边搭起戏台唱起高甲戏,老人们搬来长条椅,看得入神。右边正在上演木偶戏,一群小孩看得津津有味。旁边搭起高高的炮塔,大哥哥们正在玩刺激的“攻炮城”。鞭炮声、唱戏声、锣鼓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小山村沸腾了。八点左右,祖庙前鞭炮大放,人们在那里跳火堆,要开始游灯了。大家有的抬清水祖师,有的举彩旗,还有的抬着纸糊的油灯笼。长长的游灯队伍像一条巨大的火龙在蜿蜒的山路上游动。游灯队伍都得经过村里每一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得挂红灯笼,放鞭炮,烧火堆,迎接游灯队伍。游灯队伍一到烟花绽放,鞭炮大放,火堆烧得旺旺的,照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脸。村子里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我喜欢元宵节,喜欢热闹、红火的元宵节,盼望元宵节快点到来~欢天喜地过春节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开的春天回归大地,多么令人高兴呀~人们自然要载歌载舞地迎接春节。春节前,人们络绎不绝地到市场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们去人山人海的市场办年货。每个人的篮子装得满满的,有开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鸭、鸡、鹅、鱼、肉等菜,有烟、酒、巧克力等礼物。虽然篮子沉甸甸的,但是每人却乐得合不拢嘴。在家里,我们七手八脚地忙个不停。爸爸手
拿扫把,脚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网上上下下扫得干干净净。妈妈把抹布打湿,使劲擦着窗户。窗户像明亮的大镜子。我忙着贴春联。红红的纸上写着“合家欢乐”“财源滚滚”等金光闪闪的大字。有的家门口、还挂着大大的红灯笼,显得喜气洋洋。大年三十,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个不停,不一会儿,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就摆在面前。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叔叔拿起一杯酒,说:“让我们为明年的日子更红火而干杯~“好好??”饭桌上飘荡着一阵阵笑声。团圆饭过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里面有滑稽的小品,风趣的相声,优美的歌舞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逗得我们哈哈大笑。“铛--铛--”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各家各户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声震耳欲聋。最快乐的要算孩子们了~孩子对着引火线一点,“砰,“小子弹”逃到自己家去了,又“砰””,花穗散开了,有的像小鸟飞向天空??就这样,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啊,多么喜气的春节~快乐的春节有一天,妈妈对我说:“孩子,马上就是正月初一过春节了,我们得好好的准备准备,你和我一起去商场办年货吧~”。“呀,终于要过年啰~”我兴奋得跳起来,我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它是一年中最热闹、喜气的时候。我和妈妈走进商场,看见商场里人山人海,个个笑容满面。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和妈妈买了瓜子、花生等各种食品,鸡鸭鱼肉等各种菜和名烟名酒等。一回到家,妈妈忙着打扫蜘蛛网。爸爸抹灰尘、扫地。哥哥拿来一张红纸,剪成长方形,然后用毛笔在纸上写字,一幅吉祥、喜气
的对联写好了,我忙把它贴在门联上。姐姐在门外挂起了迎新的大红灯笼。晚上,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个不停,准备团年饭。一阵香味就从厨房里传过来,使我口水直流。奶奶看出了我馋嘴的模样,说:“开始吃饭~”我迫不及待地坐下,夹了一个鸡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佳肴,谈论着一年的收获,举杯说着祝福的话,其乐融融。吃完饭后,我们一起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优美的歌曲、舞蹈等节目让我们目不转睛,风趣的小品、相声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只听“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又来了,我们欢呼着。只听“噼呖啪啦”的声音,我打开门一看,原来他们在放花炮,我拖着爸爸的手,说:“我也要放花炮~“好呀~””爸爸对我说。我连忙到家里也拿了几根花炮,走出家门。开始放花炮了,我拿着一根花炮,爸爸用打火机一点,只听“呯”的一声,“噼呖叭啦”五颜六色的花升上天空,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一把大花伞。有的像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还有的??它们颜色也不一样呢~有红色、有紫色、有黄色、还有??把夜空点缀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美丽极了。正月初一的早晨,我对爷爷说:“祝您长命百岁,寿比南山。”爷爷乐得白胡子一颤一颤的,连忙递给我一个大红包。春节有丰盛的晚餐、精彩的联欢晚会。在这热闹的气氛中,我进入了梦乡,盼望着下一个春节的来临。
传统节日作文相关内容: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XX多年历史。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
节日的作文 1清明时节清明果人大附中过年,再回老家玩啊~奶奶扶着被摇下的车窗,满面笑容,开心从皱纹中溢了出来,层层叠叠的。我挥了挥手:好,奶奶再到这儿接我啊~奶奶应着。车开走了,倒车镜中奶奶停驻了一会儿,蹒跚地往回走。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春节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写节日的作文 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
有关节日的作文 过几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银,我独坐于阳台牵牛花花架下,一盏清茗,一册薄词。清辉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静静流泻不由想起家乡来了。家乡的中秋是热闹的、恬适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箩的新糯米,做麻糍。
关于旅游的作文 7月15日上午,天气真好,碧空万里飘着朵朵白云。我跟随着爸爸和爸爸单位的同事一起游杭州莫干山。
我首先来到**下榻处,只见四周都是树林,没有其他房子,是个很幽静的地方。
旅游的作文 今天中午12:30分,我、妈妈和其它老师一起从学校出发,到仙都旅游。我的心砰砰地跳着,又惊又喜。我们的车渐渐的开进了山区,我发现,山上的树都是斜地长的。于是我拿出照相机喀嚓喀嚓地拍了几张。山上的风景真好啊~妈妈说说笑笑的。
有关旅游的作文 叫我是劳动人民呢,所以决定再上来发一篇,去了一趟重庆,总得在我的猪脑子里留下点痕迹来吧~人活着,有的时候,真的觉着像做梦一样。临时获得去重庆旅游的通知,所以准备难免仓促,想我每次出行向来大包小包,这次难得的轻松,只挎了一个...
作文四:《传统节日的诗句-中国传统节日故事》4400字
传统节日的诗句: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传统节日的诗句: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 “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
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附三醉 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传统节日的诗句: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 “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
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
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小年
从前,有一个皇帝,嘴馋极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只要没吃过的都要尝尝。
这一天,他闲逛到村子里,遇见了一个漂亮姑娘。姑娘提着个篮子。“装的什么呀?”皇帝好奇地问。
姑娘打开篮子,哇,好大的枣糕呀!
皇帝吃过很多好东西,可就没吃过枣糕。他对姑娘说:“给我吃点儿吧,我是皇帝!”
姑娘微微一笑,把篮子递了过去。
皇帝狼吞虎咽,三口五口就把枣糕吃光了。吃完后打了个嗝儿:“啊呃,真好吃!”
接着,皇帝打起了坏主意:“我要把这姑娘带回皇宫,让她天天给我做枣糕吃!”
他对姑娘说:“你马上再给我做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做不出来,我就把你带走!”
姑娘听了,不慌不忙地说:“好!”
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冲着篮子一划。咦?热气腾腾,不多不少,正好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太神奇了!
皇帝还没明白过来。他见难不住姑娘,就耍赖让姑娘喂他吃。姑娘转过脸去不搭理他!
皇帝生气了,非要把姑娘带走。他伸手一抓??????
姑娘伸出手,一巴掌把皇帝打上了灶台,皇帝一下子贴到了墙头上。
这下坏了:皇帝想下来,可怎么也下不来。这一天,刚好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
“谁让你嘴馋!这回啊,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吃着你看着吧!”说完,姑娘驾起彩云飞上天去。贪吃的皇帝从此成了灶王爷。
从此以后,灶王爷就天天站在灶台边,看人家吃饭。
时间长了,人们觉得灶王爷怪可怜的——毕竟爱吃好东西也没什么错啊。于是,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大家就给灶王爷摆上好吃的,这叫做“祭灶”。
到了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跟灶王爷一起吃枣糕、柿饼、核桃、糖饼、还有糖瓜。据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上天去跟玉皇大帝说说这一年来人间发生的事。他吃了糖瓜嘴巴甜,见了玉皇大帝,就只说人们的好话。
更多相关内容分享:
作文五:《壮族的传统节日》3300字
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总理的提议,将宋代以来文献记载的僮族改称壮族。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
壮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1、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
壮族的春节习俗育汉族相同,于此不再多说。但是在正月初一初二,凡是有来客,就必须要吃粽子。
2、陀螺节: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
陀螺节,是每年举行一次的体育盛会。陀螺,是一种游戏,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3、吃立节:正月三十日左右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4、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陇端节,是壮族人相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最适合找对象。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5、娅拜节:四月属兔那一天
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6、牛魂节:每年农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举行。
相传四月初八为牛王诞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为人间种草绿化,玉帝规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种,可它却一步撒三把草种,这么一来,地上的草比禾苗还多。玉帝便把它罚到人间去吃草。牛到了人间,以草为食,为人耕种,一年辛苦到头。人们感激它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是日,农家给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栏修整一新。寨老们对全寨的牛评头品足,激励各户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五色糯饭喂牛,有的在屋外摆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饭桌打转,然后全家人才吃过节饭。
7、药王节:农历五月端午
节日内容各地不尽相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壮族群众上山采回乌柏、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煎汤来洗澡。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一带壮族有专门的药市。各家各户还包“羊角粽”,在屋里煮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驱邪。
8、爱猴节:农历五月初五
届时,家家户户派人带着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岭中,或到弄场上摆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结队的猴子会聚,看着它们一只只吃足嚼饱,又活蹦乱跳地将大南瓜搬进山洞里之后,人们才悄悄地离开。传说这一习俗与农智高起兵反宋有关。一次,农智高的部队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剥树皮以充饥。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数以万计的猴子抱着一只只大南瓜自悬峭壁而降,义军因此得救。故人们立节报偿。
9、鸡得节:五月初五
节日前几天,外婆家要送一只两斤来重的小公鸡和一篮糯米给外孙。节日那天,父母亲一早便为孩子当好“鸡得”,蒸好五色糯饭,晌午时分,孩子们邀集几个年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回家,爬上小楼阁聚会或到野外聚餐。饭后,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一起吃,直玩到太阳落山才各自回家。
10、结拜节:五月十三日
按旧时习惯,男子年满十二岁便有结拜弟兄的权利。届时,有结交的好友两人,便请老人主持结拜仪式,双方互报年龄,喝生鸡血,禀报祖先,对天发誓。仪式之后便成好兄弟。
11、端午节:五月初五,与汉族一致
12、蓄水节:七月初七举行
家家户户都有将蓄水的缸罐洗净,然后到泉边、溪边或江河边挑回清水将其灌满。人们称这天挑回的水为“仙水”为老人熬制长寿酒,给小孩煮长寿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还可用于染布、酿酒、制醋、治病
13、尝新节: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的时候举行
一般是单家独户过,也有请邻近亲友来一起过的。尝新这天,家家户户都煮大甄新米饭和丰盛菜肴。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来绿稻叶供在神龛上,把准备好的饭菜水果供上,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好后,把狗叫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每样菜都给一点,为了感谢它的功劳,这一天让它先吃饱,以示犒赏。 14、祭祖魂节
15、祭祖魂节:农历七月十四
相传古时中元节,是在七月十五过的,云南文山地区至今仍有保留。后来发生一场灾乱,一些人提前过节,然后逃乱;另一些人逃乱回来才补过节。因此变成了现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过节的习俗。这个节日的内容是祭祖和祀鬼两种。相传七月十四是壮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人们世世代代在这一天祭奠远祖。又传说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无家可归,成为野鬼孤魂,他们四处游荡作祟。为免遭其害,人们在这天祭祖的同时,兼祀孤魂野鬼。其做法是杀鸡杀鸭,蒸糕做馍,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鞋袜。家祭之后,入夜又到河边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并让其灰烬随水漂流。另外,这一天凡已出嫁之妇必回娘家省亲,但过节后须回去,当夜不能在娘家住宿。
16、祭青苗节:每年农历七月间择日举行
届时,以猪肉、米饭作为供品祭村外田边,表示让禾苗神享用。接着开始路禁,以免惊扰苗神。同时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高唱农事歌,预祝丰收。
17、众神诞节:农历八月初
壮族是个信奉多神的民族,他们将八月初二视为众神的共同节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备祭品以祭拜。
18、拜请月神节:8月15.
俗称中秋节、仲秋节、团圆节。壮族群众在这一天吃月饼,蒸粉做糕,当鸡杀鸭欢度节日。以各种方式赏月、祭月、拜月。
19月、九月九节
壮语有“九九归一,百岁成仙”的说法,此节主要是给老人祝寿,是老人寿辰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没有老人的农家也都过节,但有老人的农户则特别讲究。儿子要给老人剃头、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来,并带给一只鸡,几斤米,俗称“补粮”,给老人添粮增寿。席间,子女儿孙先给老人喂饭,然后才进餐,以示孝敬。
20、百灵节:九月初九
相传是为纪念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灵而举行。是日,青年男女欢聚在百灵泉边,祭祀百灵,行歌互达,尽兴娱乐。
21、新谷节:农历十月收割完后的第一天
用新收获的糯米舂糍粑,同时杀鸡宰鸭祭奉神祖,以示庆丰。
22、赶降节:每年10月举行
赶降节即赶降霜降节活动之意。流行于大新县下雷乡一带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霜日前夕,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装艳服,带着糍粑等食品、土产货物及香烛供品,赶到下雷乡来聚会。此日举行祭祀“莫怀将军庙”仪式,趁此进行社交会友或易货买卖,夜里青年男女对歌作乐,交友谈爱,故又称为“霜降歌圩”。前后热闹三天才“散降”。
作文六:《我国的传统节日》2900字
我国的传统节日
春节
释义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起源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习俗
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
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冬至节
释义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风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元宵节
释义
元宵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社日节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
清明节
(时间):节气清明当日,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释义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来源
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
挂艾叶菖蒲榕枝,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释义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登高
?、吃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喝重阳酒
冬 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除夕
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
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释义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习俗
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作文七:《春天的传统节日》4800字
《春天的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汇报
夹河滩小学?史凤民 活动目的:
1(知识目标:
通过询问、搜集和整理?有关春天的?传统节日信?息和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民俗、过节的方式?、有关节日的?诗词、人们对于过?节的看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查找资?料、并分析整理?的能力。主要以查阅?书籍、调查询问、上网查找、小组交流等?方式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的?教育,他们有选择?地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家长一起?理性地去过?节。
活动准备:
图片、歌曲、诗歌、自制资料卡?、小品等。
活动过程:
一、 教师引入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了?,让我们一起?亮出我们的?口号“我实践、我体验、我快乐”(学生齐呼)。是啊,在积极的实?践中,我们每个人?都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分享。首先让我们?听听春节组?给我们带来?的汇报。 二、 各活动小组?展示、汇报
(一) 春节组汇报?
组长:我是春节组?组长,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对有?关春节的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首先由1来?汇报。
1:我们了解到?:中国农历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又叫过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表示谷子熟?了。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下面请我们?组的2来讲?一讲关于年?的故事。
2: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年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黑夜,它就跑出来?吃人。人们对这个?怪兽非常害?怕,整天东躲西?藏。天上的玉帝?知道了,派神农老祖?来降伏年,把它关进天?牢。可是玉帝又?可怜起年来?,答应每年放?它下界一个?夜晚吃东西?,这一晚就是?年三十夜。年回到地上?变得更加凶?残,一次能把一?个村庄的人?畜全吃完。人们想办法?对付他,大家聚在一?起,点燃了一捆?捆的青竹,冲天的火光?和噼里啪啦?的爆裂声,把年吓得抱?头鼠窜。
组长:是啊,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春节?的习俗。
3:从腊月二十?三,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有这样一首?拍手歌:小孩小孩你?别吵,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稀里哗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4:我把春节的?风俗习惯整?理了一下,有放鞭炮、贴春联、守岁、吃饺子、拜年和贴窗?花等。
5、在这里,我给大家重?点介绍我们?不太熟悉的?贴窗花和贴?对联。
巧手的人们?把各种吉祥?的图案及花?纹剪成窗花?,贴在窗户上?,用来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今天我们组?也带来了几?幅窗花,请大家欣赏?。(欣赏窗花)
宋朝王安石?在《元日》中这样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人们用贴春?联表达美好?心愿,一直流传至?今。我们还搜集?了很多春联?,我给大家读?两幅:
爆竹声声辞?旧岁 欢歌笑语迎?新春
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到我们这来?欣赏。
组长:最后,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们一?起歌唱,让我们在《新年好》的歌声中结?束我们的汇?报。
教师:春节组的汇?报真是有声?有色,过了春节,紧接着又迎?来了一个喜?庆的传统佳?节——“元宵节”,有请元宵节?组的同学展?示材料。
(二)元宵组汇报?
组长:我是元宵节?组长。首先由1给?大家介绍元?宵节的由来?。
1:相传汉初吕?后篡权,汉文帝登基?后决定把夺?位胜利的正?月十五日这?天,作为与民同?庆的日子,并把这天晚?上叫元宵,元宵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鸟,天帝大怒,命天兵于正?月十五日放?火把人间的?人畜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人们决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连续?三天,家家张灯结?彩,点燃爆竹烟?花。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很高兴?。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个日子?。
2: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元宵?节的习俗。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花、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有些地区还?耍狮子和舞?龙灯,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组长:元宵节又称?灯节,猜灯谜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今天我们也?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猜中我们将?送给你一份?精美的小礼?品。
3:一身清清白?白,肚里喝足墨?水,从来不偷东?西,被人冤枉叫?贼。(打一种动物?)
4:这颗星星不?寻常,长长尾巴发?着光,好象一把金?扫帚,划过夜空就?躲藏。
组长: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请5继?续汇报。
5:我最爱吃元?宵,我告诉大家?一些关于元?宵的资料。宋代,民间流行一?种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也叫“汤圆”,以白糖、芝麻、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组长:我们还写了?一首歌谣: (齐读)
过十五,吃元宵,
看花灯,放花炮,
欢欢喜喜真?热闹,
全家团圆乐?陶陶。
我们的汇报?完毕。
教师:元宵组的展?示增添了和?大家互动的?内容,真是有创意?。接下来请春?龙节小组来?汇报。
(三) 春龙节组汇?报
组长:“二月二,龙抬头”,我们组研究?的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春龙节又叫?青龙节、龙头节、引龙节等,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日,在南方又叫?做挑菜节。龙节起初的?含义是劝百?姓努力耕作?,最早流行在?我国北方,后来北方每?年春播期间?往往缺雨,因此春龙节?就有了向天?求雨的含义?。春龙节的传?说还和著名?女皇武则天?有关呢~由1介绍。
1:传说武则天?当上了皇帝?,惹怒了天上?的玉帝,传旨三年不?给人间降雨?,玉龙看见人?们受罪,喝足了天河?的水,张开巨口,喷向人间。玉帝知道了?,把玉龙关起?来说:“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花?开时。”人们看见了?开始纷纷找?金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赶大?集,一位老婆婆?背的一袋金?黄的玉米花?撒在了地上?,人们这才知?道玉米花就?是金豆。到了二月初?二这天,人们一大早?起来烧香炒?金豆,这样玉龙才?出来飞上了?灵霄阁。
2:所以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起雨?水便逐渐增?多,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3:每当春龙节?到来,北方大部分?地区早上起?来到井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上供、烧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爆玉米花。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比做 “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4:我向奶奶问?起春龙节的?风俗,奶奶告诉我?:这天吃的许?多食物都和?龙挂上了钩?,面条叫龙须?面。这天剃头叫?剔龙头,按照习俗,正月里是不?能剃头的,二月二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这天很?多人都剔头?。二月二妇女?们一般不动?针线,因为龙这天?要观望天下?,会刺伤龙眼?,所以不能动?针线。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就是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
组长:我们还找到?了有关春龙?节的词,下面请5读?一读。
5:《虞美人》,东风未绿离?离草,金豆花开早?。家家望岁庆?龙腾,喜听云涛深?处有雷声。甘霖卧野千?畴醒,翠染青青埂?。待翻金浪借?秋风,再送新香五?谷上龙宫。我们还找到?了有关传统?节日的歌曲?《龙船调》。
组长:最后,我们想给人?们提个建议?:现在人吃的?都是细粮,偶尔吃点五?谷杂粮,对身体也有?好处。
教师:这个建议非?常宝贵,谢谢你们。下面我们看?看我们的压?轴小组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四)清明节组汇?报
组长:“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到清明,我就会想起?《清明》这首诗。
1:有关清明的?诗词我们找?到很多,我给大家读?一首:《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清?明节由来的?感人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流亡?出走。有一次饿晕?了,臣子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让重?耳吃就了他?。后来重耳做?了晋文公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和老?母躲进了
绵?山。重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是不见介?子推出来。原来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然后把她们?安葬在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折了?一条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组长: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下面请看小?品。
3:妈妈,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你给我将一?讲清明节的?习俗吧~
4:好,扫墓是清明?最早的习俗?,在过去,清明节是很?隆重的,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简化。(妈妈)
5:清明节里,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3:哦,真是很有趣?的节日,现在人们不?仅给自己的?亲人扫墓,还给革命先?烈扫墓。
4: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换?来的,他们同样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组长:我们组汇报?完毕。这个节日里?,我们应该提?醒家长扫墓?时注意安全?,尤其注意防?火。
三、 畅谈怎样过?节
教师:听了大家的?汇报,真是胜读十?年书。节日里,充满了温情?与暖意;节日里,充满着怀念?与感动。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节日?的信息,大家觉得怎?样过节更健?康、更科学呢,
生1:节日里,好吃的东西?太多,不要太贪吃?、也不要乱吃?,注意合理膳?食,以防疾病。
生2:节日里,大家团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玩得太?过火,很晚睡觉,那样对我们?的健康不利?。
生3: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不要赌博、搞迷信活动?,要开展有益?的活动。(教师:哪些活动有?益呢,)
生3:比如扭秧歌?、跳舞、下棋等。
生4:参加活动时?注意安全,确保平安。比如:放鞭炮时要?有大人陪伴?,清明节上坟?时要等火灭?了再走,建议人们用?给故去的亲?人献花的方?式表示怀念?。
生5:过节送礼不?要攀比,最好是亲手?做的,那样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生6:节日里给在?工作岗位的?人们送去祝?福,让他们也感?受到节日的?温情。 四、 总结延伸:
是啊,每个传统节?日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这样的节日?年年有,人人过,说到不如做?到。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珍惜我们?的传统佳节?,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个?节日。
作文八:《侗族的传统节日》17900字
侗族的传统节日
篇一: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的新晃、芷江,靖 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侗族在老挝也有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等。
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
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
热闹的节日。
斗牛节
斗牛是侗族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锦屏等地。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打牛(均为水牯牛,称"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号称牛宫。
牛王不事生产,有专人割草送水拌料伺候,还要时常供给猪油、蜂蜜、米酒等食物。牛王膘肥体壮,犄角粗大尖利。每头牛王还都冠有响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雳王、春雷王等。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节前年青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来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三日,谓之替牛养心。斗牛场地多选在四面环山,可容纳万人以上的山谷或坪坝中,也有的在专用打牛塘(水塘)中进行。到了节期,斗牛场周围,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正式比赛前,参赛的牛王在欢声笑语和芦笙乐曲的伴奏下,开始踩场。一青年手举写有牛王名字的马牌(60余厘米见方的木牌)走在前面,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跟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佩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牛脖上还挂着一串铜铃,叮当作响。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骤响,笙鼓齐鸣,斗牛
正式开始,牛倌将燃着的火扔到牛王前边,放开手中缰绳,两牛便打斗到一起,观众齐声呐喊,为之加油助威。到了预定时间,两牛仍打得难解难分时,双方即用绳索套住牛后腿拉开,是为平局。此活动不为输赢,只为庆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侗族的传统节日
篇二: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是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侗族人口为两百九十万左右。我们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文化,那么侗族都有哪些民俗习惯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侗族的民俗习惯都有哪些吧!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种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
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侗族的风俗习惯吧!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
侗族饮食习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花炮节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
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游行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土炮,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送春牛
侗族传统习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
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相关文章:
1.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2.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
3.中国传统节日一览表汇总
4.各民族传统节日
5.苗族的传统节日
6.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7.土家族的传统节日简介
8.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9.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10.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篇三: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的新晃、芷江,靖 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侗族在老挝也有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等。
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
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
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热闹的节日。
斗牛节
“斗牛”是侗族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锦屏等地。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打牛”(均为水牯牛,称"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号称“牛宫”。
牛王不事生产,有专人割草送水拌料伺候,还要时常供给猪油、蜂蜜、米酒等食物。牛王膘肥体壮,犄角粗大尖利。每头牛王还都冠有响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雳王”、“春雷王”等。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节前年青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来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三日,谓之替牛“养心”。斗牛场地多选在四面环山,可容纳万人以上的山谷或坪坝中,也有的在专用“打
牛塘”(水塘)中进行。到了节期,斗牛场周围,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正式比赛前,参赛的“牛王”在欢声笑语和芦笙乐曲的伴奏下,开始“踩场”。一青年手举写有“牛王”名字的“马牌”(60余厘米见方的木牌)走在前面,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跟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佩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牛脖上还挂着一串铜铃,叮当作响。“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骤响,笙鼓齐鸣,斗牛正式开始,牛倌将燃着的火扔到“牛王”前边,放开手中缰绳,两牛便打斗到一起,观众齐声呐喊,为之加油助威。到了预定时间,两牛仍打得难解难分时,双方即用绳索套住牛后腿拉开,是为“平局”。此活动不为输赢,只为庆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篇四: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
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
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
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侗族的传统节日)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
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
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侗族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
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
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侗族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
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林王节
“林王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辰日。过节的特别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人方可吃完。相传林宽常率义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林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圣德山”歌会
侗族传统赶歌会的歌场很多,其中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歌场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剑河、天柱、新晃、玉屏和镇远等地交界的“圣德山”歌会,前来聚会的侗族青年数以万计。歌会上的青年男女们通过对歌来寻找意中的情侣或再续情缘。 高坝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
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坝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二十坪歌节
二十坪歌节又称二十坪歌会,盛行于贵州天柱、锦屏等县的高坝、
平岑、蓝田、渡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以锦屏、天柱、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奔向歌坪。赶会的群众多达万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对歌,互诉衷情。各寨歌队也纷纷前来赛歌。相传该歌会是为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三月三讨葱蒜节
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镇远报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节日,历时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结队集体作客,跳芦笙舞。青年男女则以找对象为目的展开活动。头两天,姑娘们到田里打捞鱼虾,与青年小伙子们在野外就餐。初三这天,姑娘们身着盛装到园里采葱蒜,然后带到寨脚龙潭井边去洗,小伙子们结队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过面前时,向她们讨篮子。姑娘对谁有意,就将她的篮子送给谁。小伙子得到篮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爱情,众人为之喝彩、高兴,赞不绝口。情郎得到了篮子后,与姑娘约定日期送还,并以布料、糖果盛于篮子内作答谢。初三中午,外地客人来报京芦笙场与人们共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会,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们才吹笙放炮欢送客人出寨。相传古时候,报京有个叫良英的姑娘爱上一个穷青年桥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于三月初三这天下田捞虾,打葱蒜,与桥生相约于红豆树下,将鱼和葱蒜送给桥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发现,双
双遭受毒打辱骂,两人悲愤至极,跳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情侣敢于反抗包办婚姻于这一天举行以上活动,因此相沿成节。 种棉节
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于四月八日前后开展种棉花的活动。这天新郎邀约上装束一新的伙伴,备好盐蛋和糯米饭,吹着芦笙去帮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种棉花。新娘则邀着同伴备好糯饭菜肴,在芦笙曲中与小伙子们有说有笑地走向棉花地。
作文九:《藏族的传统节日》6400字
藏族的传统节日
藏族的传统节日 1、藏历年
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藏族开始了藏历年。藏历年是一种节日习俗,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在藏历年中,其饮食风俗习惯,虽然吃的东西不一样,但是过的习惯跟汉族是一致的,如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吃年夜饭,出息晚上,大家人再聚到一齐,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年初一要预祝新的一年好运气,分别再拜年。初二回礼,相互送礼物,并且穿新衣服。
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2、上九节
流行于宝兴县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
动推向高潮。
3、谢水节
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资料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回到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之后,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4、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5、白马歌会
为白马藏人节日习俗。流行于平武县,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白马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汉区的春节期间举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传入,他们萌生了创立自我节日的愿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于1982年举行办了首届山寨歌会。从此约定俗成每年
举办一次。
6、林卡节
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蓬,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蓬,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骞马、射箭等文体活动。
7、采花节
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构成了采花节。
8、赏花节
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
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9、黄龙寺庙会
黄龙寺庙会是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的黄龙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铺满了一条乳黄色、犹如一条黄龙飞腾而下的自然奇景,镶嵌着3400多个大小彩地,它们相互连接、五彩交辉。后人建寺,以庙会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逐渐构成民俗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那里旅游。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高潮,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构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年轻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10、观花节
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齐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
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11、赛马会
流行于红原县等地。每年农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赛马不仅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构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赛马节”,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届时,该县及附近各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直到赛马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赛马活动。有群众比赛速度的,有分队进行接力比赛的,有表演跑马射箭的,有表演赛马技巧的,十分热闹。赛马结束后,人们就互相交换土特产品。
12、沐浴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
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
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他们在河滩草坪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帐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嘻戏打水仗,此时的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
休息时,一家人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帐篷里时时飘出阵阵欢声笑语。沐浴节这七天中,人们不仅仅天天来到河边沐浴,还要把家里所有的被褥统统清洗干净,所以沐浴节既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13、望果节
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是藏语译音,“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意为“绕地头转圈”。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十分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解放前,藏族是在“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多姿多彩。
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本教教主请教。教主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
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望果”节历时一至三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标语,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望果节过后,开始了紧张的秋收播种。
14、俄喜节
为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齐唱歌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齐,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藏族的风俗习惯
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能够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丧葬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六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4万两黄金。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一般是不欢迎不被允许的人去观看的。因为这是藏族的秘密,就应持续尊重。在雅鲁藏布江南部少数藏族区域依然保留有树葬的习俗,将逝去的亲人包括成胎儿在母体中的形态悬挂于树干上。
藏族的风俗习惯
美丽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的葬礼,目前仍沿袭着
传统的习俗。外界人不知“天葬”是怎样回事,觉得很神秘。其实,每个民族有自我特定的风俗,嫁娶婚丧,各自都有独特性。这其实是企图利用行政手段干涉民族风俗习惯的拙劣做法,结果必然是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人的心理起着很大作用,已经构成的观念是无法随着一纸公文得以改变的,更何况这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尤其是信仰宗教的人认为,天葬寄托一种灵魂升上“天堂”的愿望。
藏族通行天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妇女分娩要离开居室或到他处。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理解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之后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口时,务必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务必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一样的地域,有着不一样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个性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构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一样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十分优美。
帮典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务必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去藏区旅游除了了解藏族风俗习惯,还就应了解藏族的传统节日增加旅途的趣味;藏族的传统节日有:藏历年、摆花节、送魔节、亮宝会、充曲、世轮金刚节、萨噶达瓦节、雪顿节、沐浴节、望果节、降神节、仙女节、燃灯节、驱鬼节。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
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传统节日作文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
作文十:《传统节日的资料》18200字
传统节日的资料
篇一:传统节日的资料
如题,中华传统节日资料 中华传统节日资料
篇二:传统节日的资料
如题,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篇三:传统节日的资料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
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据说,五月初五日是纪念春秋时吴国无辜被杀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传说伍子胥死后变成涛神,民间就有迎涛神的风俗。后来,这些风俗又和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据说屈原愤而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用糥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各样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年糕的来源。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
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吃月饼的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动暴动的日子写在纸条上,放进月饼馅子里,以便相互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景,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可以避难。恒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囊、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又因古代“登高”与“蒸糕“音近,重阳日又风行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要登高,故又称”登高节“,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民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
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压岁钱的来由:传说古时候每到年三十的时候就有野兽趁着大人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的孩子叼走吃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的习俗,但是有一次一位母亲把一枚铜钱装在红色的袋子里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结果发现野兽就不敢靠近小孩了,所以从此以后每到年三十大人都会给小孩或者晚辈压岁钱。那个“岁”据说就是野兽的名称红包的由来
压岁钱的寓意:老一辈对下一带的关爱和寄予的厚望 。
除夕的来历: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吐食牲畜伤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这一年,从村
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的老人。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那位老人披上红袍呈现在“年”的面前,“年”浑身战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进村了。这就是过年的传说和爆竹的来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年的习俗越来越丰富啦。
你看~满天的烟花真漂亮,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绿的,颜色各异这些“花儿”千姿百态:有的像今晚的月亮一样圆;有的像火箭直冲云宵;有的像驼螺一样飞快旋转;还有像脚印一样在天空留下足迹??有的烟花以颜色取胜;有的烟花以声音见长;有的烟长既有声又有色??看着看着,仿佛来到了一个神秘而喧闹的世界,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烟火开放了,”嘣“一声,一条巨龙呈现在眼前;接着,鲤鱼跳龙门;再来一个,水上跳芭蕾舞,一对对,跳得多欢乐.....我们全家看得入神,我不经说:多美啊一幕幕精神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经喝彩。我兴奋地说:“妈妈,我想下去玩。”妈妈说:“去玩吧。别伤着了。我和妹妹一起去四周看烟花,四周的冰灯可漂亮了,吸引了很多人来看,这时只听呯的一声巨响,我抬头一看,原来是漂亮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一朵朵五光十色的烟花像一个巨大的降落伞从天而降;有的烟花里居然隐藏着许多的红灯茏;有的像星星。我们放了“变色龙”,天空呈现出各种颜色,红,黄,
蓝.....五颜六色,十分美丽。我们挥舞着烟棒走来走去,小烟花像无数美丽的萤火虫在一闪一闪地飞舞,真是有趣。
我迫不及待地点燃了一支“惊天动地”,引线哧哧地响着,可好半天还没上天,于是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观察,偏偏这个时候“砰”的一声巨响,火苗上了天,吓了我一大跳,只见火苗在空中爆炸后变成了无数朵小花,接着又变成了一道道银网,最后又变成了降落伞落下来。我又点燃了一支“天女散花”,火苗冲上天后变成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如同春姑娘撒下的一朵朵春花,飘亮极了~礼花的爆炸声震动了整个新村,礼花把天空照得亮堂堂的,我注视着美丽的夜空,仿佛看见了新世纪美好的未来。
声音骤然响起,在深蓝色的夜空之上,突然闪耀出璀璨的烟花。无数烟花有的像蝴蝶、有的像运动员、有的像火箭、有的像流星,还有的像喷泉,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如天女散花,美丽极了。
我和双胞胎弟弟先点着了“变色花”烟棒,那“变色花”不停地变幻着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我和弟弟在院子里挥舞着烟棒走来走去,像无数美丽的萤火虫在一闪一闪的飞舞,真是好看极了。接着,我们点着了一个“流星炮”,那绿色的导火线,冒出灰色的烟,只听“噗”的一声,炮从长棒里窜了出来,像一颗红色的流星窜到半空,“啪”的一声,炸开了无数的焰星,像一只一
只五颜六色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几秒钟后,便消失在夜空中。紧跟着“噗”地一下,一颗绿色的流星窜到了半空,还有黄色流星,蓝色流星??一共炸了十几下。乐得我和弟弟们又蹦又跳。我们还兴致勃勃地放了“幸福炮”,那炮窜到半空中一会儿像盛开的花朵,一会儿像红心,一会儿像四处飞溅的水,一点也不比“流星炮”逊色。
大年三十的那天的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家里吃了一顿团圆饭。
一家人洗菜、烧菜、搬菜、煮菜、烧饭??忙的不亦乐呼。厨房里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这响声好像交织成了一支美妙的乐曲。
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这里面有红通通的红烧肉,有黄澄澄的鸡翅,有绿油油的青菜,还有香喷喷的糖醋排骨??我看到满桌子的色香味俱全的菜,想到妈妈烧得菜真是应有尽有了,妈妈的手艺真是非凡呀~我等不及了,夹起一块红烧肉就放到了嘴里,真是美味啊~我又吃了一块,感觉越吃越想吃。我尝了红烧肉,有夹起了一块鸡翅,咬了一口,感觉也一样是美味呀~等爸爸妈妈就做时我已经吃了很多菜了。这时,我们一家三口团团围坐在一起,我吃的更欢了,我们有说有笑的??
饭后大约半小时,妈妈又搬出了许多水果,有甜甜的梨,有甜津津的西瓜,有红通通的苹果,还有水灵灵的葡萄??馋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这时,我抬头一看,已经快八点了。我忙说:“联欢晚会快开始了。”爸爸妈妈就急忙收拾碗筷,一会儿就回到了客厅看电视节目了??“哈哈哈”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不时地荡漾在客厅里。
篇四:中国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简介
春 节
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释义: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中国大约有
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
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释义: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
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
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
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1
时间:农历四月五日前后 英文:Tomb-sweeping Day 释义: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
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
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文:Dragon Boat Festival 释义: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转 载于:wWw.zW2. 爱作文 网:传统节日的资料)”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2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英语:
Chinese
Valentine’s day 释义: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
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释义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
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3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英文: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释义:重阳节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
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
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习俗: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登高 ?、吃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喝重阳酒
4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壮族的传统节日]简述壮族传统节日